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论反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假、空、真、实 纵横谈:从“学术打假”谈起 (全文)
热度 1 pww1380 2011-12-30 19:57
信息文明之光(22): “假”、“空”、“真”、“实”纵横谈: 从“学术打假”谈起 (全文) —— 从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生活的考察 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杨文祥 题记: 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 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1 .引言 在科学发展史上,假学术成果、假科学发现以及与此相关的假学术身份、假学术地位一类的事件不时出现。 科学既是“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 ,又 是人类社会揭示世界真相,探索客观真理的一项社会事业 。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是人类作为智能生物区别于其它物种的本质属性之所在。因此,这项事业在人类智能的高端充分地体现着人的本质,与此同时,也在社会价值的高端层次上实现着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在人类文明史上,自科学事业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无不将科学事业与教育事业并列,将其视为人类社会最高端的神圣事业。 学术界是一个以科学观察、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研究和科学事业的建设、管理与发展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社会群体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和学者往往又同时承担着专业教育的社会职责,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如此,这个群体的造假行为,不仅仅是对科学的亵渎,更是对教师的尊严和人的基本价值的直接挑战。因此,在各行各业,各社会领域中,科学领域和学术界的造假行为最无法令人容忍,对这个领域和群体的欺世盗名行为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打击,以儆效尤。 上述这一社会立场恐怕是在意识形态各异,政治立场对立,价值抵牾不断,利益冲突难调的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社会共识之一。换言之,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上,也无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只要具备基本正常的理智和社会良知,只要不是造假弊案的当事人和利害相关者,任何人都不会对严肃认真,不事炒作,一心维护学术尊严的学术打假持有异议。 不过,上述观点仅仅是作为认知和理论层次上的纸上谈兵。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结构无比复杂,各种复杂因素相互激荡、作用,动态发展,各局部系统之间相互开放互联的复杂大系统,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全面地系统分析,才有可能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那种脱离特定时空背景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忙中添乱,使得本来就复杂万分的形势更为纠缠难解。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简单幼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很容易为别有他图的人所利用,为其提供以售其奸的可乘之机。 2 .社会观察 今日之中国,造假风潮席卷社会各个领域。学术造假,尽管千夫所指,道义难容,但在全局的角度上看,也仅仅是全社会造假风在学术领域的局部反映,是当前造假大潮的一道支流,既非主流,更非源头。 当然,由于科学领域和学术界教育界在社会属性和社会期待方面的特殊性,素有“最后一块净土”之称,这一领域的造假弊端更容易引起全社会的瞩目。与此同时,造假弊端在这一领域的不时出现也进一步表明和证实了目前造假之风的泛滥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 随着造假风潮的愈演愈烈,竟然形成了一种复杂扭曲,令人不可思议的荒诞局面:一方面是全社会深受造假之害,举国痛恨,人人喊打,另一方面却又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或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几乎人人都不得不造假,非但如此,还要“力争上游”,唯恐由于在造假上技不如人造假不力而处于造假风潮的下游,成为造假风最大的受害者。其实,这一貌似荒谬怪诞的扭曲现状又不足为怪。试想,一个人倘若始终坚持“假话不说,假事不做”的处事原则,如何可能在这造假之风弥天盖地,举国上下一片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安身之地? 于是,或为了自身的现实生存,或为了眼前一时的蝇头小利,或由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从众效应”,在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有意无意地加入到这个日益庞大的造假大军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纷纷从这个全民造假的“大锅饭”里分得一杯羹 。这就是今日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在这一生存状态之下,人们不再顾及这杯羹是否是“安全食品”,更不会考虑这究竟是“嗟来之食”还是掺有“工业添加剂和污染物的有毒食品”。 这样,在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下,学术领域的任何一件造假事件就既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也不再是学术造假本身这样简单和单纯的事件,而是一个造假之风业已突破最后一道社会防线浸润到社会结构和社会道义高端领域的警示性社会信号。这一红色信号灯的亮起,标志着一个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形成。 3 .造假风源头何在? 当前的学术造假既然是一个复杂严重的深层次社会问题的一种表象,就不能停留在表象层次上就事论事,而要从源头上入手,摸清病灶,辩证施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否则,不但无助于当前学术造假问题的解决,反而转移了真正的打假焦点,损毁了科学界知识界和教育界的正面形象,误导了公众,使社会彻底丧失求真求善的信心,给我们打假和端正社会风气的努力带来釜底抽薪的破坏。 更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 这种专打学术领域的假而对其他领域的假视而不见,对日益普遍日益严重的造假风潮在各领域的迅速蔓延更缺乏挖掘其社会源头的勇气和能力的“学术打假”,不但无助于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为其他各领域的造假行为提供似是而非的“正当性”与“合乎情理性”的社会依据,从而从反面误导并助长造假风的进一步蔓延 。 正如一个给病人治疗癌肿的医师,如果不是准确把握病灶彻底清除癌细胞,仅仅停留在症状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不仅不能除病,反而会拖延治疗时间,最终导致癌细胞扩散不可救药,以致断送了患者的性命。这种后果如果是医道不精所致,就是庸医误病。可是如果是别有所图而有意为之,则不啻杀人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头的鬼蜮行径。 造成目前这种假风弥天人人难以幸免的严重社会问题的源头究竟何在?人们不难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不但时常会听到来自党和国家历次重要会议上对反腐斗争的战略部署,也会听到对各级官员务实作风的提倡和对“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一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申,每当改革的关键时刻,更时常听到对解放思想和讲真话 的呼唤。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又三令五申对干部管理工作中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违背党和国家组织人事制度的腐败作风的禁令 。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当年 朱镕基总理在管理领域全力推动社会诚信的回归, 多次强调统计部门“要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出假数”, 要求财会人员“不做假账” 。他 把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做假账、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称作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毒瘤”,明确指出,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为此,很少题词的朱镕基先后三次分别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要求每一个中国国家会计学院毕业的学生,永远都要牢记“不做假账”这四个大字! 腐败现象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领域各种缺陷和弊端的集中反映。 在现代社会,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变质和异化,公权私用,以公权谋私利,其基本形态就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公权力的质变和异化,构成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领域的“造假现象”。几十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大案要案的不断披露,反腐斗争正在逐渐走向深入。尽管如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这足以证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长期以来,国内官场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标准语言”和“普通话”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官方语言”——官话。对这种“官方语言”,多少有些政治生活经验的人无不心领神会——所谓官话,就是空话、套话和废话的“雅言”和别名。这种名为官话实为空话、套话和“废话”的“官方语言”,不但具有掩饰官员怠政、掩盖事实真相、掩护腐败行为的特定实际功能,而且时常导致误国误民甚至是祸国殃民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官场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以“政治正确”的外衣为包装的空话、套话和废话,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不过是一种盛行于中国官场和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假话。 中央之所以对“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一党的思想路线再三重申,根据本文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路线难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令人满意的落实。 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呼唤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而 中国改革的前提和现实基础就是中国官场的求真务实说真话 。 没有说真话这一前提和现实基础,“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思想路线就无从落实,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也只能流于口号。党的思想路线难以落实,人们的思想难以解放,难就难在官场上难得说真话的现实空间。这说明我们官场的生态环境亟需改善和优化。 前一段时间 GDP 主义盛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违背党和国家组织人事制度的腐败现象与政绩造假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针对这一联系的形象说法是“数字(虚假统计数字)出官员,官员出数字”。这种用虚假的“腐败数字”堆积起来的虚假政绩不仅加剧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官风的蔓延,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虚假统计数据直接导致了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之上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决策的失误。不难想象,依据这些虚假数据制定出来的政策,能够形成一种怎样的政策环境。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和斗升小民的小本经营如果不以相应的造假行为对这种病态的政策环境加以适应,就等于自行放弃生存的权利。 这是本文将那种不清理造假的社会源头,只拍蚊虫不打老虎的打假行为斥为“假打假”、“打假悲剧”和“打假闹剧”的道理之所在 。 在中国的历史上,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这种社会管理制度的最大特征是 国家权力极度集中,社会资源绝对垄断 。这种权力极度集中,社会资源绝对垄断的社会管理体制,必然形成“官本位”的管理制度。经过数千年的潜移默化,这种“官本位”的管理制度日益“深入人心”,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心态。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心态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在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官场官风的好坏不但决定着国家政风的优劣,而且直接主导着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是否端正。从学理的角度看,这是民族文化传统在社会系统的现实运行中发挥其内在的自组织功能和机制性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由内在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机制所形成的社会实际效果绝非那种刻意而为大费周章地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从事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导向”等表面文章所能够改变的。 就是说,官场的假话、假数据、假政绩和官场腐败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建构了社会造假机制的源头。这一机制不仅具有社会利益(政治 - 经济利益)方面的激励作用,构成了一种负面的社会激励机制,而且具有社会实践层次的社会导向作用,构成了一种与党和国家的意志方向完全相反的负面的和反向的社会导向机制。这种负面和反向的社会机制,具有强大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党和国家无论在正面激励和导向上投入多么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一负面激励和反向导向机制的作用下,正面工作的一切努力都无声地消弭于无形之中。 从理论角度上看,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列宁的“暴力革命学说”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日益深入的理论反思,纷纷提出了“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论命题。限于议题,本文不可能针对这些理论命题展开相关的文本研究,即便如此,结合这些理论命题,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展开相关的理论反思还是大有必要的。 在本人的理论视阈里,不仅仅是列宁的“暴力革命理论”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亟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当代中国进行深入反思,由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亲自参与、组织和领导的第一、二国际至今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历史实践也需要做一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反思与历史检验。通过这一反思与检验,看一看世界上这一百多年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是否真正落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完整、成熟的原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准确、系统、完整、成熟地回到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科学思维上来,从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门揭示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对当代社会实践的理性指导作用。 由此看来,当代中国社会造假风产生的源头“源远流长”,不但有其社会原因和现实生活方面的原因,也有其历史原因和理论方面的原因。这样,如果倾全力只打学术领域之假而不从本源上入手,要真正走出当前造假风普遍蔓延这一社会性危机显然是困难的。 4 .理论反思、历史回顾与实践检验 根据本人从科学学的角度对人文 - 社会科学学科属性的分析与理解,任何一门 成熟完整的 人文 - 社会科学都应该具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学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实践研究。 基础研究 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工作,是对相关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研究,其基本特点是具有鲜明的 科学思维的逻辑思辨性、高度抽象性、不受任何历史阶段所局限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理论价值的普遍性 。把这种超越性、超前性和普遍性综合起来就是说,基础研究理论成果的学术价值不受任何特定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的局限,因此可称之为“时空超越性”。 应用研究 是一种面向社会应用的研究工作,是基础研究的思想成果为适应社会实践实际应用的需要而面向社会实践的理论延伸。这样,应用研究就要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来自基础研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应用研究具有鲜明的对基础研究的理论依托性——必须构筑在相应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二是来自社会实践实际需要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应用研究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社会功利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性、综合性和理论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有限性。 社会实践研究 是一种在相应学科应用理论的基础之上,针对操作层面上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技术开发和学术研究。由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具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社会实践中具体的现实需要,这样,社会实践研究就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并由此决定了难以避免的实践主体的主观性和非理性。 上述这三个研究层次上行逐层抽象,下行逐层延伸,通过三层次研究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为内容的互动与整合,构成了这一特定学科体系结构的整体构建与动态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居于当时国际共运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或囿于当时人们对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或迫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压力而失去了必要的学术严谨与冷静,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其基础理论研究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既不考虑历史条件是否成熟也不考虑理论准备是否充分,在激进情绪推动下,仓促地将“革命的理论付诸于革命的实践”。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实践,既不可能保持足够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也不可能坚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更不可能付出足够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之下,结合当时当地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展开必要的应用研究和社会实践研究。 作为世界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国际组织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从整体上看,先后无疾而终,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今天看来,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历史条件不足,其次就在于由此决定的理论准备不够。实际上,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 初,前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风云突变 ,其内在的理论原因和外在的历史原因也在于此 。 越是宏观的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其科学思想理论就越具有大跨度、长时距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 。与此同时,完全在社会实践层面展示其科学理论价值就越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发展到必要的成熟程度,从而为其提供必需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这一代表工业文明最高历史智慧的精神成果和人类社会无比宝贵的思想遗产,作为一门描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进程,揭示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无疑就是这种宏观的具有长远历史意义和大跨度、长时距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 。 应该说,晚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具有较为清醒的理论认识。无论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对“生产资料国有化”、“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的关注和对自己早期的个别不够成熟的理论结论的反思还是 1876 年在美国 费城 召开的代表会议上主动宣布解散创建 12 年之久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运动国际组织—— 国际工人协会 (一译“国际工人联合会” , 即 第一国际 ),都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的这一理论思考。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出于理论和现实的各方面原因,这种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诸多依据更多更新的对社会现实的考察所形成的更为成熟的理论思想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组织处理背后的理论思考,竟被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所完全忽略,以至导致了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历史遗憾。 根据以上理论反思、历史回顾与实践检验,本文有理由得出以下理论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构建的是一个 着眼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整体把握的具有长时距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大跨度的历史超前性的基础性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科学体系不是一些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个别臆断和结论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有机完整,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紧密不可割裂的思想体系。对这种宏观的,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思想体系, 是完整地坚持其系统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所形成的成熟的思想,还是不顾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实际,固守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根据当时有限的历史资料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不够成熟并且已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意识到同时也已经被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为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个别结论,这是完整、系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坚持构筑在这一科学体系基础之上的理论信仰与教条地、割裂地甚至是实用主义地将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仅仅作为社会竞争和政治斗争的实用手段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 如上所述, 社会实践的历史条件不足,加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 )和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某些主要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误读与曲解以及在应用理论层次上又严重地研究不足,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整体把握的严重失准 。正是这两个分别来自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 20 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在一瞬间的迅速崩溃。中国尽管同样深受当时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对马克思恩格斯某些重要原创思想的普遍误读与曲解的深刻影响,并由于这些误读、曲解和中国自身现实政治的一些复杂原因导致了中国 60 余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严重失误和社会灾难,可是在发生于 20 世纪末的这一空前的世界性的历史剧变中却得以幸存,避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震荡。本文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革命和社会建设实践,不但形成了基本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解释、说明并解决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的较为系统的应用理论,而且根据新的历史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基础研究层次上的某些不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理论误读与曲解在社会实践层面所造成的影响,避免了类似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严重历史后果 。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理论体系,就是在主流理论语境中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或“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和后来的“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等后续的发展。 在科学学的学术视角和本人的理论视阈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的智慧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这些理论贡献,还不是着眼于在基础研究的层次上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化与发展,而主要是在应用研究的层次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旨在解决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这一具体的历史课题的理论探索。正由于中国拥有这一具有原创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成果的理论指导,尽管与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更加不足,可是在历史风云突变的危急关头,我们仍然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持续了几十年的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 然而, 如果站在世界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这一历史高度上和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审视这些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又不能不说,这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 。这样, 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条件不足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整体把握的失准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读与曲解问题,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建设与发展的深入水平和成熟程度与新旧社会矛盾相互纠结日益尖锐的实际状况的现实反差等毕竟又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 再加上建党后直至改革开放这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历史条件不足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读与曲解这两方面问题所导致的我们在社会实践上的某些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脱节甚至相背离的现象 : 如以“路线斗争”的名义,一次又一次地把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打成敌人,竟用比法西斯还法西斯的残酷手段,从肉体到精神,从人的个体生命到人的社会尊严进行令人发指的彻底摧残;为了政治利益和现实需要,不惜隐瞒和篡改历史;大搞个人崇拜,为了树立个人权威,不惜以愚民和迷信的手段大搞现代造神运动,以及政治生活领域太多的假话与权谋等等 。 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这一系列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为中国的民族命运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容忽略的隐忧。 正是这一隐忧,伴随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世界潮流的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和社会发展基本原理层次上的理论和思想上的混乱 。这些思想理论的混乱一方面造成了人们的诸多精神困惑,如“我们坚持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当前学术界 “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等理论命题的提出,直接反映了社会的这一理论质疑和精神困惑),“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它还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吗?”“究竟是社会主义有生命力还是资本主义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分别在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生活中内在地引发了信仰丧失、道德沦落、穷奢极欲、腐败盛行等多方面的各种问题。 当前造假风在社会各领域恣意蔓延甚嚣尘上这一社会现实,不但是这些问题在社会表象层面最为集中的直接反映,而且表明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 。 回首当年,“北方吹来了十月的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今天,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在倏忽间消失,当年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或在发展道路上改弦易辙,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穷则思变,迫不得已走上市场化变革的改革之路,或抱残守缺,困守孤城,在极度贫困落后的困境中艰难求生 …… ,另一方面看到的是, 西方各发达国家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可是最后不但总能够通过工业文明的历史积累和现代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制走出困境,而且能够凤凰涅磐,浴火重生,重新站在世界的前列。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又是这些发达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占领了新的历史制高点,尽管他们也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不过,这是一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挑战 。颇具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当年西欧和北欧各国的工人政党决定走议会道路而与崇尚暴力革命的前苏联分道扬镳,因而被国际共运主流意识形态斥责为修正主义。可是后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恰恰由于这些“修正主义”政党摒弃了暴力革命而避免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灾难。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建设,这些国家很快就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诸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成就,建成了令全世界羡慕不已的福利国家。而“福利国家”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对每一位公民均须提供“从摇篮到公墓”终生的全程式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服务。这些国家的公民,即使在失业期间,也完全不必担心衣、食、住、行、医疗、教育这些正常的消费会受到任何影响。应该说, 这些国家业已取得的社会成就,无论是在社会发展总目标方面还是在消灭城乡、体脑、工农三大差别这类的具体指标方面,实际上早就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预期 。这些福利国家虽然在当下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与挑战,但这是一些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属性上完全不同的困难与挑战。具有某种戏剧性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的一个事实,就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中苏两党对斯大林问题的争议和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了两国关系的破裂。 当年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破裂,不但在事实上和社会实践层面上宣告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实际上也是后来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崩溃的历史先声 。 30 年后, 恰恰是由于中国抛弃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上了市场化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有幸避免了为前苏联殉葬的悲剧命运 。面对上述这一系列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提出这样的理论质疑: 究竟是当年列宁、斯大林在社会应用层次上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曲解甚至背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原创思想的理论初衷,还是由于作者生前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材料所限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成熟程度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历史潮流?显然,如果一味回避这一不可避免的理论质疑,不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一一搞清楚,不但不可能走出目前深陷其中以思想混乱和信仰丧失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危机,更不可能彻底清除社会性造假歪风的理论渊源 。 这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读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复杂互动关系把握的失准不但构成了 20 世纪末苏东剧变的内在原因,而且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这些理论误读与实践偏颇的全盘接受构成了中国社会现实生存与未来发展的内在隐患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实践上基于市场化变革的现实需要而逐步放弃了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坚持,可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深入地和系统地理论分析与反思,对暴力革命与议会道路的比较分析、评价与取舍更是视若禁区,讳莫如深。这说明, 尽管在社会实践上我们已经走过了 30 几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可是在理论研究和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误读的理论反思方面并没有相应的进展,因此这一理论问题并没有由于实践上改革开放的成功而获得解决 。 这样,上述这种 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误读与曲解基础之上的理论认识,尽管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作用下能够发挥一定的理论功能,但不可能准确清晰并具有理论说服力、洞察力和逻辑判断力地解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这一充满这些复杂矛盾冲突的曲折甚至反复的社会历史进程 。 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丧失思想混乱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原因也正是构成当代中国社会日趋严重的造假风潮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和精神源头 。 总之,当前社会的造假风,其产生的根源具有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诸方面的多重原因。理论方面的原因在于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原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某些误读与曲解以及由于这些误读与曲解而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整体把握的失准。尽管这种由多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所导致的误读与曲解无法用“是”与“非”和“真”与“假”一言以蔽之,但这毕竟是构成今日中国社会信仰丧失、思想混乱、道德沉沦、造假成风的精神渊薮。社会实践方面的现实原因和社会源头有二:其一是政经领域以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为基本特征的腐败文化及其所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其二是与腐败机制相并行、相联系、相一致的以混官、跑官、买官、卖官为表现形式,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假话、假政绩、假数据以及由这些虚假的东西构建起来的被称为“潜规则”的官员选任机制。实际上,这两个方面也是当前腐败和反腐败力量相互斗争和较量的两个基本方面和基本内容。 5 .打假方略:源头入手、釜底抽薪、对症下药、理论实践同步 摸清了造假风的源头,就可以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同步进行。 理论方面需要结合 21 世纪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实践,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层次和三个方面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在基础研究层次,我们面临两方面研究任务。其一是在全面回顾与充分反思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共运的社会实践和历史过程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进程的理论作一历史的检验和实践的检验。在准确完成历史实践检验与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基础研究层次上没有来得及完成的理论深化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深化与完善。其二是立足于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高度,对信息文明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内在联系展开深入的理论探索,从而对信息文明建设、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向和人类未来命运作出具有当今时代历史高度的科学预测和理论关怀。 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之上,开展相应的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在这一层次,其科学任务是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走向中国的问题,即主流理论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本土化”的问题。 这样,结合后马克思时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改革开放历史成就,充实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理论深化与科学结构整合与完善的理论建设任务就构成了当代理论界无可回避的历史任务。而由此形成的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层次构建的成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应该是一个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走向中国的问题的理论成果,而且应该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把已经完成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体系经过进一步抽象,上升到基础研究层次,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基础、应用、实践三个研究层次上同步深化、结构完整、整体建设、动态发展的理论目标的科学成果。 这一科学成果必将在事实上提出“完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次走向世界,再次世界化”这一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理论命题 。 当拥有了这样一个最后在信息文明建设历史条件下所形成和完善了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我们不但将实践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使命,还可以运用这一发展完善了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并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诸多现实问题,从而澄清理论是非,重建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心,为形成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信仰提供理论基础,创造历史条件。 显然,这一重大的理论建设,首先对于解决当前造假风盛行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是一项具有釜底抽薪意义的根本性工作 。 社会实践方面,打假的要害则应该集中在政治 - 经济领域之间权钱交易腐败机制和隐匿在干部管理和任用工作中混官、跑官、买官、卖官的腐败机制这两个方面。不从这两个源头着力,就无以展开真正意义的打假。 6 .从头起步 走向未来 求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的起点,同时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一以贯之的各方面普世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求真而后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求善、求美和对人类自由的终极追求。不幸的是,或困于我们一时的利欲熏心,或惑于我们一时的躁进与盲目,或囿于历史的局限而对客观真理的无知,或累于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功利心态,我们竟一次又一次地失落了自我,一违初衷地选择了与“求真”这一文明进步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方向——造假。于是,我们便一发不可收拾,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文明的反面。依据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朴素真理和罪行罚随的铁律,既然选择了假,种下了“假”这一丑恶之种,我们便只能无怨无悔地收获了丑与恶,最终走向了始料不及的道德沉沦、良知丧尽、言行野蛮粗鄙、心灵愚昧暴戾这一罪与恶的渊薮。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们沦落到文明谷底的这一时刻,“物极必反”这一宇宙法则再次向我们这些罪不容赎苦难深重的灵魂伸出了拯救之手。 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世界的整体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文明的曦光。 信息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世界真相的揭示,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交流与整合推进人的智慧的升华 。 世界真相包括事实真相和理论真相两个方面。这是分别属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真相。信息的基本功能是揭示真相,为提升人的智慧提供现实基础。 没有真相,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思想创新和文化创新;没有真相,不可能真正启动信息文明建设和信息文明的历史进程,更不可能实现人类智慧的升华和信息文明的历史进步 。 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这是一种构筑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精神型文明。本人曾在去年写的一篇题为《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的博文里指出,“ 信息文明既是对物质型文明的充分发展,又是对畸形物质文明的历史否定。 ”“ 信息文明是人类真、善、美、自由这些古往今来普世的精神价值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个体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与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智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追求、社会理想与历史实践相统一的历史文明形态。 ” 这样, 在这一全新的文明形态面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部都并肩站立在同一道历史起跑线上 。 于是,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进入文明进步历史进程的可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就站在了中华文明实现复兴的历史起点。而错过了这一机遇,就只能再次陷入又一轮万劫不复的历史宿命。 毋庸讳言,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崩溃以后,尽管西方世界对马克思的思想贡献一如既往地予以高度的学术尊重,然而在社会理想方面,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境界。不过在本人五年前最终完成的一部关于信息资源和信息文明的专著里,基于对 信息的中介性和自由流动性这一基本属性、信息作为系统的内在联系机制这一本质、信息的揭示世界真相和对系统结构的构建与整合这一基本功能,以及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超越性(精神性和 非物质性 )、可无限增值性、可共享性 等多方面属性的系统阐述,得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明确的理论结论: 人类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和构建在信息传通和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信息文明建设的启动,非但没有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失败和破产,反而在信息 - 知识时代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深化的历史进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到来提供了历史上从来都未曾出现过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社会实践意义上的现实基础 。 正如在这部专著里所论述的那样,本文坚信,“人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过程,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和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过程是一个以信息资源价值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为基础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伴随这一历史条件的不断创造和充分提供而“从必然王国不断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进程。 就是说,“ 就在人们对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类梦想几乎彻底失望的时候,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却悄然伴随信息文明之春的到来向我们姗姗走来 …… ” 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是一种具有长时距历史价值的基础研究科学成果,既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到来需要其必需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那么,与其让“革命豪情”冲昏头脑,误以为自己的主观意志就是掌管客观规律永远不会犯错的神灵和日月乾坤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指点江山”而不受自然的惩罚和客观规律的制约,莫如重温前代政治领袖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无谓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不予争论的政治睿智,莫如再度重温当年胡适先生“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一对中国国情洞若观火,精神启迪意义和智慧价值历久弥新的社会主张 。 这一社会主张的现实意义就是,积极探索现代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不搞强化意识形态禁锢思想的“主义”之争空谈,也不搞文过饰非的虚假形象,脚踏实地地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个实际问题——包括回归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精神层面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问题;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的社会实践、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层面的经济发展问题、政体改革问题、人的权利与尊严问题、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现代化问题、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公共管理问题、公共安全问题、执政党与国家和人民三者关系的正确把握与有效处理问题、官民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协调问题、危机控制与应急管理问题等等。只有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合理处置和实际解决,才有可能在推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同时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实现创造和提供其所必需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 只有如此,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所必需的科学态度。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为最终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层次上全面发展和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这一科学目标提供必需的学术积累和科学理论准备 。 需要说明的是,不主张“主义”争论是指 不在政治领域进行强化意识形态和禁锢思想的政治争论 ,而不是回避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学术探索。恰恰相反,正如本人所一直主张的那样,“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历程中,越是进入到先进的和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其社会实践就越需要科学理论的理性指导。”信息文明作为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产物,信息文明建设需要有比工业文明更高的科学理性作为其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南。这就是说,信息文明建设对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提出了更高的历史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业文明的最高智慧和思想理论结晶,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基本发展方向。如果能够结合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深化,借鉴当今时代各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信息文明的理论联系,就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具有信息文明建设历史高度和文明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这一发展不但将成为信息文明建设的精神成果,还将成为信息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以满足信息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的历史需要。 当代中国既面临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更存在束缚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的重大理论问题。回避这些问题,只能错失解决问题的历史机遇,让这些长期困扰和禁锢我们思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窒息我们最后的一线生机。而 要认真地研究问题,严肃地解决问题,就要说真话,干实事。不说真话,就没有办法干实事 。为此,结合本文的议题,权且把胡适在五四时期为我们留下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一旷世名言用今天的话语略加补充,这就是: “假话愚民,真话开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这里的“真话”,就是 揭示世界真相:理论真相和事实真相的言论与思想 ;而这里的“实干”,就是上文所强调的“ 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即 在揭示真相的基础上开展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科学研究,继而在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民主管理与科学决策,实现对相关社会现实问题的妥善处置与合理解决 。 7 .“学术打假”的反观 搞清楚了造假的源头何在,弄明白了如何打才是真正的打假,提升了打假对推动文明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反观当前“专业性的”“学术打假”,这样看,也许就看得更清楚一些。 在人们对“假”深恶痛绝的情况下,呼唤打假英雄期盼打假深入进行的社会心理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心理的主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时又看不到真正打在造假的源头和造假的社会要害之处的打假英雄。无奈之中,这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社会心理只能转移——“移情”到某些虽说够不上英雄,却也有一定作为的打假人士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这些“打假英雄”就需要格外地慎重。在对这些“打假英雄”的打假行动予以支持和声援的同时,更须审视和思考他们的这种打假是否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看不清这种局限性,以偏概全,这种有限的打假就很可能隐匿甚至掩护了更为严重的“假”,让那些真正的弥天大假,特别是造假的社会源头隐身在社会关注的目光之外——至少目前的客观效果如此。 显然,社会上目前这种针对知识界、科技界、教育界学术精英声势颇大的“学术打假”,尽管不时取得颇为轰动的社会效应,不过是一种只拍蚊虫不打老虎式的打假。这种打假如果是认真的和严肃的,“放假老虎归山”的原因仅在于视力不佳,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么这种“打假”就只能是一种悲剧。首先是一个打假者个人的悲剧,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可是如果这种打假背后有国外的幽灵作祟,借以打击中国的知识、教育精英和科学家群体以动摇我们的国本,或有利益集团的授意以转移打假焦点以售其奸,那么,这种打假无疑是一场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而这些所谓的打假英雄,不过是这场闹剧的编导者所借用的道具而已。 日趋严重的造假风在全社会的普遍蔓延已经构成了危及民族现实生存的严重危机 。在这种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严峻局面下,如果有人或为了哗众取宠,或为了别有所图,置人心的安定和民族的生存于不顾,不惜摧毁作为社会的最后信心和最后一道心理和道德防线的科学技术领域和教育学术领域,其心可恶,其行可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种专门把科技教育精英列为打假对象,似乎这些偶有某些作假行为的科技教育精英就是十恶不赦需要全民共讨举国共诛的造假风的始作俑者,大炒人气,广造轰动,人来疯式的假打假的闹剧何等地无聊,又何其地荒诞?为此,将这种荒谬怪诞的假打假闹剧视为一场尽现浮躁世风众生相的荒诞剧也无以为过。 面对打假悲剧,在这种“假气冲天”,造假者众,求真者鲜的世风下,这些以寥寥数人的微薄之力挑战浩浩荡荡的造假大军的打假勇士,尽管很有些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位耽于幻想力战风车的唐•吉珂德的影子,但仍不失慷慨悲壮的悲剧英雄。 面对假打假闹剧,我们实在无心欣赏。如果连打假本身都是假的,这对但求温饱而期盼最起码的社会诚信、社会信任和社会安定的芸芸众生而言该是何等地残酷! 而面对荒诞绝伦的荒诞剧,我只能默然。沉默中,我为具有至少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感悲哀,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深感悲哀,更为身为日益浮躁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员而深感悲哀。悲哀之余,更复何言! 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8 . 结语 总而言之,“ 关注国计民生,少谈主义之争,直面社会问题,开创信息文明 ”应该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的科学精神、务实态度及其所肩负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而比“ 假话愚民,真话开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一箴言更不可忘记的是“去假求真,戒空务实”这一警训 。   2011-12-18 日初稿 2011-12-28 日 定稿 参见: 1 . 国家统计局 .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考察国家统计局的讲话 ( 摘要 ) . 北京统计 , 2002 年11 期 . 2 . 清华校友网 . 朱镕基的四次 “ 破例题词 ” . http://www.tsinghua.org.cn/alumni/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0023163 3 . 李惠斌 . 北京日报:我们对马克思思想有许多误读 . http://news.qq.com/a/20110428/000672.htm 4 .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5 . 杨文祥 . 信息文明之光 (1)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78023 6 . 杨文祥 . 革故鼎新( 7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起点 —— 拜读杨洪强博文一得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6583 7 .杨文祥 . 学坛杂俎( 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关于 “ 学术打假 ” 的另类思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6780 8 . 杨文祥 . 革故鼎新( 19 ):严重的现实灾难,沉痛的历史反思 —— 丁甜老师博文引发的理论思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8331 9 . 杨文祥 . 温故知新系列:千虑二得 —— 政治文明建设的真谛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9694 10 . 杨文祥 . 革故鼎新( 26 ):从科研管理弊端到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5440 11 . 杨文祥 . 信息文明之光:真话 —— 走向永恒的墓志铭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8794 12 .杨文祥 . 学坛杂俎:思想解放、学术创新与社会的科学管理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59801 13 . 杨文祥 . 关于假冒伪劣与市场管理的网络对话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2554 14 . 杨文祥 .革故鼎新:培育民主机制构建公民社会: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永解贪腐之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3109 15 . 杨文祥 . 博文短评两则—— 对社会管理领域的反思、研究和变革刻不容缓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2760 16 . 杨文祥 . 假风薰得人人醉直把庸才作英雄(修改版)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13716 17 . 杨文祥 . 千古人生叹遗憾(散文诗体散论) —— 上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3313 18 . 杨文祥 . 千古人生叹遗憾(散文诗体散论) —— 下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3315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0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假”、“空”、“真”、“实”纵横谈:从“学术打假”谈起 (5
pww1380 2011-12-28 21:40
信息文明之光(21): “假”、“空”、“真”、“实”纵横谈: 从“学术打假”谈起 ( 5 )(6)(7)(8) —— 从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生活的考察 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杨文祥 题记: 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 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接上篇) 5 .打假方略:源头入手、釜底抽薪、对症下药、理论实践同步 摸清了造假风的源头,就可以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同步进行。 理论方面需要结合 21 世纪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实践,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层次和三个方面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在基础研究层次,我们面临两方面研究任务。其一是在全面回顾与充分反思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共运的社会实践和历史过程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进程的理论作一历史的检验和实践的检验。在准确完成历史实践检验与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基础研究层次上没有来得及完成的理论深化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深化与完善。其二是立足于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高度,对信息文明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内在联系展开深入的理论探索,从而对信息文明建设、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向和人类未来命运作出具有当今时代历史高度的科学预测和理论关怀。 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之上,开展相应的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在这一层次,其科学任务是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走向中国的问题,即主流理论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本土化”的问题。 这样,结合后马克思时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改革开放历史成就,充实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理论深化与科学结构整合与完善的理论建设任务就构成了当代理论界无可回避的历史任务。而由此形成的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层次构建的成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应该是一个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走向中国的问题的理论成果,而且应该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把已经完成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体系经过进一步抽象,上升到基础研究层次,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基础、应用、实践三个研究层次上同步深化、结构完整、整体建设、动态发展的理论目标的科学成果。 这一科学成果必将在事实上提出“完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次走向世界,再次世界化”这一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理论命题 。 当拥有了这样一个最后在信息文明建设历史条件下所形成和完善了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我们不但将实践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使命,还可以运用这一发展完善了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并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诸多现实问题,从而澄清理论是非,重建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心,为形成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信仰提供理论基础,创造历史条件。 显然,这一重大的理论建设,首先对于解决当前造假风盛行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是一项具有釜底抽薪意义的根本性工作 。 社会实践方面,打假的要害则应该集中在政治 - 经济领域之间权钱交易腐败机制和隐匿在干部管理和任用工作中混官、跑官、买官、卖官的腐败机制这两个方面。不从这两个源头着力,就无以展开真正意义的打假。 6 .从头起步 走向未来 求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的起点,同时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一以贯之的各方面普世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求真而后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求善、求美和对人类自由的终极追求。不幸的是,或困于我们一时的利欲熏心,或惑于我们一时的躁进与盲目,或囿于历史的局限而对客观真理的无知,或累于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功利心态,我们竟一次又一次地失落了自我,一违初衷地选择了与“求真”这一文明进步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方向——造假。于是,我们便一发不可收拾,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文明的反面。依据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朴素真理和罪行罚随的铁律,既然选择了假,种下了“假”这一丑恶之种,我们便只能无怨无悔地收获了丑与恶,最终走向了始料不及的道德沉沦、良知丧尽、言行野蛮粗鄙、心灵愚昧暴戾这一罪与恶的渊薮。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们沦落到文明谷底的这一时刻,“物极必反”这一宇宙法则再次向我们这些罪不容赎苦难深重的灵魂伸出了拯救之手。 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世界的整体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文明的曦光。 信息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世界真相的揭示,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交流与整合推进人的智慧的升华 。 世界真相包括事实真相和理论真相两个方面。这是分别属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真相。信息的基本功能是揭示真相,为提升人的智慧提供现实基础。 没有真相,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思想创新和文化创新;没有真相,不可能真正启动信息文明建设和信息文明的历史进程,更不可能实现人类智慧的升华和信息文明的历史进步 。 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这是一种构筑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精神型文明。本人曾在去年写的一篇题为《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的博文里指出,“ 信息文明既是对物质型文明的充分发展,又是对畸形物质文明的历史否定。 ”“ 信息文明是人类真、善、美、自由这些古往今来普世的精神价值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个体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与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智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追求、社会理想与历史实践相统一的历史文明形态。 ” 这样, 在这一全新的文明形态面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全部都并肩站立在同一道历史起跑线上 。 于是,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进入文明进步历史进程的可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就站在了中华文明实现复兴的历史起点。而错过了这一机遇,就只能再次陷入又一轮万劫不复的历史宿命。 毋庸讳言,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崩溃以后,尽管西方世界对马克思的思想贡献一如既往地予以高度的学术尊重,然而在社会理想方面,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境界。不过在本人五年前最终完成的一部关于信息资源和信息文明的专著里,基于对 信息的中介性和自由流动性这一基本属性、信息作为系统的内在联系机制这一本质、信息的揭示世界真相和对系统结构的构建与整合这一基本功能,以及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超越性(精神性和 非物质性 )、可无限增值性、可共享性 等多方面属性的系统阐述,得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明确的理论结论: 人类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和构建在信息传通和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信息文明建设的启动,非但没有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失败和破产,反而在信息 - 知识时代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深化的历史进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到来提供了历史上从来都未曾出现过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社会实践意义上的现实基础 。 正如在这部专著里所论述的那样,本文坚信,“人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过程,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和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过程是一个以信息资源价值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为基础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伴随这一历史条件的不断创造和充分提供而“从必然王国不断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进程。 就是说,“ 就在人们对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类梦想几乎彻底失望的时候,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却悄然伴随信息文明之春的到来向我们姗姗走来 …… ” 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是一种具有长时距历史价值的基础研究科学成果,既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到来需要其必需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那么,与其让“革命豪情”冲昏头脑,误以为自己的主观意志就是掌管客观规律永远不会犯错的神灵和日月乾坤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指点江山”而不受自然的惩罚和客观规律的制约,莫如重温前代政治领袖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无谓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不予争论的政治睿智,莫如再度重温当年胡适先生“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一对中国国情洞若观火,精神启迪意义和智慧价值历久弥新的社会主张 。 这一社会主张的现实意义就是,积极探索现代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不搞强化意识形态禁锢思想的“主义”之争空谈,也不搞文过饰非的虚假形象,脚踏实地地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个实际问题——包括回归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精神层面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问题;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的社会实践、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层面的经济发展问题、政体改革问题、人的权利与尊严问题、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现代化问题、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公共管理问题、公共安全问题、执政党与国家和人民三者关系的正确把握与有效处理问题、官民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协调问题、危机控制与应急管理问题等等。只有在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合理处置和实际解决,才有可能在推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同时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实现创造和提供其所必需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 只有如此,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所必需的科学态度。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为最终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层次上全面发展和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这一科学目标提供必需的学术积累和科学理论准备 。 需要说明的是,不主张“主义”争论是指 不在政治领域进行强化意识形态和禁锢思想的政治争论 ,而不是回避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学术探索。恰恰相反,正如本人所一直主张的那样,“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历程中,越是进入到先进的和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其社会实践就越需要科学理论的理性指导。”信息文明作为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产物,信息文明建设需要有比工业文明更高的科学理性作为其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南。这就是说,信息文明建设对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提出了更高的历史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业文明的最高智慧和思想理论结晶,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基本发展方向。如果能够结合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深化,借鉴当今时代各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信息文明的理论联系,就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具有信息文明建设历史高度和文明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这一发展不但将成为信息文明建设的精神成果,还将成为信息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以满足信息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化的历史需要。 当代中国既面临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更存在束缚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的重大理论问题。回避这些问题,只能错失解决问题的历史机遇,让这些长期困扰和禁锢我们思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窒息我们最后的一线生机。而 要认真地研究问题,严肃地解决问题,就要说真话,干实事。不说真话,就没有办法干实事 。为此,结合本文的议题,权且把胡适在五四时期为我们留下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一旷世名言用今天的话语略加补充,这就是: “假话愚民,真话开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这里的“真话”,就是 揭示世界真相:理论真相和事实真相的言论与思想 ;而这里的“实干”,就是上文所强调的“ 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即 在揭示真相的基础上开展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科学研究,继而在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民主管理与科学决策,实现对相关社会现实问题的妥善处置与合理解决 。 7 .“学术打假”的反观 搞清楚了造假的源头何在,弄明白了如何打才是真正的打假,提升了打假对推动文明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反观当前“专业性的”“学术打假”,这样看,也许就看得更清楚一些。 在人们对“假”深恶痛绝的情况下,呼唤打假英雄期盼打假深入进行的社会心理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心理的主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时又看不到真正打在造假的源头和造假的社会要害之处的打假英雄。无奈之中,这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社会心理只能转移——“移情”到某些虽说够不上英雄,却也有一定作为的打假人士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这些“打假英雄”就需要格外地慎重。在对这些“打假英雄”的打假行动予以支持和声援的同时,更须审视和思考他们的这种打假是否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看不清这种局限性,以偏概全,这种有限的打假就很可能隐匿甚至掩护了更为严重的“假”,让那些真正的弥天大假,特别是造假的社会源头隐身在社会关注的目光之外——至少目前的客观效果如此。 显然,社会上目前这种针对知识界、科技界、教育界学术精英声势颇大的“学术打假”,尽管不时取得颇为轰动的社会效应,不过是一种只拍蚊虫不打老虎式的打假。这种打假如果是认真的和严肃的,“放假老虎归山”的原因仅在于视力不佳,以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么这种“打假”就只能是一种悲剧。首先是一个打假者个人的悲剧,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可是如果这种打假背后有国外的幽灵作祟,借以打击中国的知识、教育精英和科学家群体以动摇我们的国本,或有利益集团的授意以转移打假焦点以售其奸,那么,这种打假无疑是一场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而这些所谓的打假英雄,不过是这场闹剧的编导者所借用的道具而已。 日趋严重的造假风在全社会的普遍蔓延已经构成了危及民族现实生存的严重危机 。在这种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严峻局面下,如果有人或为了哗众取宠,或为了别有所图,置人心的安定和民族的生存于不顾,不惜摧毁作为社会的最后信心和最后一道心理和道德防线的科学技术领域和教育学术领域,其心可恶,其行可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种专门把科技教育精英列为打假对象,似乎这些偶有某些作假行为的科技教育精英就是十恶不赦需要全民共讨举国共诛的造假风的始作俑者,大炒人气,广造轰动,人来疯式的假打假的闹剧何等地无聊,又何其地荒诞?为此,将这种荒谬怪诞的假打假闹剧视为一场尽现浮躁世风众生相的荒诞剧也无以为过。 面对打假悲剧,在这种“假气冲天”,造假者众,求真者鲜的世风下,这些以寥寥数人的微薄之力挑战浩浩荡荡的造假大军的打假勇士,尽管很有些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位耽于幻想力战风车的唐•吉珂德的影子,但仍不失慷慨悲壮的悲剧英雄。 面对假打假闹剧,我们实在无心欣赏。如果连打假本身都是假的,这对但求温饱而期盼最起码的社会诚信、社会信任和社会安定的芸芸众生而言该是何等地残酷! 而面对荒诞绝伦的荒诞剧,我只能默然。沉默中,我为具有至少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感悲哀,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深感悲哀,更为身为日益浮躁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员而深感悲哀。悲哀之余,更复何言! 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8 . 结语 总而言之,“ 关注国计民生,少谈主义之争,直面社会问题,开创信息文明 ”应该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的科学精神、务实态度及其所肩负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而比“ 假话愚民,真话开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一箴言更不可忘记的是“ 去假求真,戒空务实 ”这一警训。 (续完)   2011-12-18 日初稿 2011-12-28日 定稿 参见: 1 . 国家统计局 .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考察国家统计局的讲话 ( 摘要 ) . 北京统计 , 2002 年11 期 . 2 . 清华校友网 . 朱镕基的四次 “ 破例题词 ” . http://www.tsinghua.org.cn/alumni/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0023163 3 . 李惠斌 . 北京日报:我们对马克思思想有许多误读 . http://news.qq.com/a/20110428/000672.htm 4 . 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5 . 杨文祥 . 信息文明之光 (1)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78023 6 . 杨文祥 . 革故鼎新( 7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起点 —— 拜读杨洪强博文一得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6583 7 .杨文祥 . 学坛杂俎( 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关于 “ 学术打假 ” 的另类思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86780 8 . 杨文祥 . 革故鼎新( 19 ):严重的现实灾难,沉痛的历史反思 —— 丁甜老师博文引发的理论思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8331 9 . 杨文祥 . 温故知新系列:千虑二得 —— 政治文明建设的真谛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9694 10 . 杨文祥 . 革故鼎新( 26 ):从科研管理弊端到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5440 11 . 杨文祥 . 信息文明之光:真话 —— 走向永恒的墓志铭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8794 12 .杨文祥 . 学坛杂俎:思想解放、学术创新与社会的科学管理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59801 13 . 杨文祥 . 关于假冒伪劣与市场管理的网络对话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2554 14 . 杨文祥 .革故鼎新:培育民主机制构建公民社会: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永解贪腐之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3109 15 . 杨文祥 . 博文短评两则—— 对社会管理领域的反思、研究和变革刻不容缓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72760 16 . 杨文祥 . 假风薰得人人醉直把庸才作英雄(修改版)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13716 17 . 杨文祥 . 千古人生叹遗憾(散文诗体散论) —— 上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3313 18 . 杨文祥 . 千古人生叹遗憾(散文诗体散论) —— 下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93315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空”、“真”、“实”纵横谈:从“学术打假”谈起 4
pww1380 2011-12-28 10:04
信息文明之光(20): “假”、“空”、“真”、“实”纵横谈: 从“学术打假”谈起 ( 4 ) —— 从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生活的考察 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杨文祥 题记: 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接上篇) 4 .理论反思、历史回顾与实践检验 根据本人从科学学的角度对人文 - 社会科学学科属性的分析与理解,任何一门 成熟完整的 人文 - 社会科学都应该具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学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实践研究。 基础研究 是一种纯学术的研究工作,是对相关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研究,其基本特点是具有鲜明的 科学思维的逻辑思辨性、高度抽象性、不受任何历史阶段所局限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理论价值的普遍性 。把这种超越性、超前性和普遍性综合起来就是说,基础研究理论成果的学术价值不受任何特定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的局限,因此可称之为“时空超越性”。 应用研究 是一种面向社会应用的研究工作,是基础研究的思想成果为适应社会实践实际应用的需要而面向社会实践的理论延伸。这样,应用研究就要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来自基础研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应用研究具有鲜明的对基础研究的理论依托性——必须构筑在相应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二是来自社会实践实际需要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应用研究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性、社会功利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性、综合性和理论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有限性。 社会实践研究 是一种在相应学科应用理论的基础之上,针对操作层面上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技术开发和学术研究。由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具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社会实践中具体的现实需要,这样,社会实践研究就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并由此决定了难以避免的实践主体的主观性和非理性。 上述这三个研究层次上行逐层抽象,下行逐层延伸,通过三层次研究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为内容的互动与整合,构成了这一特定学科体系结构的整体构建与动态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居于当时国际共运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或囿于当时人们对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或迫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压力而失去了必要的学术严谨与冷静,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其基础理论研究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既不考虑历史条件是否成熟也不考虑理论准备是否充分,在激进情绪推动下,仓促地将“革命的理论付诸于革命的实践”。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实践,既不可能保持足够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也不可能坚持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更不可能付出足够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之下,结合当时当地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展开必要的应用研究和社会实践研究。 作为世界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国际组织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从整体上看,先后无疾而终,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今天看来,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历史条件不足,其次就在于由此决定的理论准备不够。实际上,20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 初,前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风云突变,其内在的理论原因和外在的历史原因也在于此 。 越是宏观的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其科学思想理论就越具有大跨度、长时距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 。与此同时,完全在社会实践层面展示其科学理论价值就越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发展到必要的成熟程度,从而为其提供必需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这一代表工业文明最高历史智慧的精神成果和人类社会无比宝贵的思想遗产,作为一门描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进程,揭示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无疑就是这种宏观的具有长远历史意义和大跨度、长时距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的超前性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 。 应该说,晚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具有较为清醒的理论认识。无论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对“生产资料国有化”、“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的关注和对自己早期的个别不够成熟的理论结论的反思还是 1876 年在美国 费城 召开的代表会议上主动宣布解散创建 12 年之久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运动国际组织—— 国际工人协会 (一译“国际工人联合会” , 即 第一国际 ),都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的这一理论思考。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出于理论和现实的各方面原因,这种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诸多依据更多更新的对社会现实的考察所形成的更为成熟的理论思想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组织处理背后的理论思考,竟被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所完全忽略,以至导致了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历史遗憾。 根据以上理论反思、历史回顾与实践检验,本文有理由得出以下理论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构建的是一个 着眼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整体把握的具有长时距的历史超越性和对现实生活实践大跨度的历史超前性的基础性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科学体系不是一些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个别臆断和结论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有机完整,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紧密不可割裂的思想体系。对这种宏观的,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思想体系, 是完整地坚持其系统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所形成的成熟的思想,还是不顾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实际,固守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根据当时有限的历史资料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不够成熟并且已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意识到同时也已经被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为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个别结论,这是完整、系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坚持构筑在这一科学体系基础之上的理论信仰与教条地、割裂地甚至是实用主义地将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仅仅作为社会竞争和政治斗争的实用手段的试金石和分水岭 。 如上所述, 社会实践的历史条件不足,加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 )和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某些主要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误读与曲解以及在应用理论层次上又严重地研究不足,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整体把握的严重失准 。正是这两个分别来自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 20 世纪末的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在一瞬间的迅速崩溃。中国尽管同样深受当时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对马克思恩格斯某些重要原创思想的普遍误读与曲解的深刻影响,并由于这些误读、曲解和中国自身现实政治的一些复杂原因导致了中国 60 余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严重失误和社会灾难,可是在发生于 20 世纪末的这一空前的世界性的历史剧变中却得以幸存,避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震荡。本文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革命和社会建设实践,不但形成了基本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解释、说明并解决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的较为系统的应用理论,而且根据新的历史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基础研究层次上的某些不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理论误读与曲解在社会实践层面所造成的影响,避免了类似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严重历史后果 。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理论体系,就是在主流理论语境中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或“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和后来的“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等后续的发展。 在科学学的学术视角和本人的理论视阈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的智慧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这些理论贡献,还不是着眼于在基础研究的层次上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化与发展,而主要是在应用研究的层次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旨在解决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这一具体的历史课题的理论探索。正由于中国拥有这一具有原创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成果的理论指导,尽管与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更加不足,可是在历史风云突变的危急关头,我们仍然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持续了几十年的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 然而, 如果站在世界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这一历史高度上和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审视这些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又不能不说,这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 。这样, 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条件不足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整体把握的失准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读与曲解问题,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建设与发展的深入水平和成熟程度与新旧社会矛盾相互纠结日益尖锐的实际状况的现实反差等毕竟又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 再加上建党后直至改革开放这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历史条件不足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读与曲解这两方面问题所导致的我们在社会实践上的某些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脱节甚至相背离的现象 : 如以“路线斗争”的名义,一次又一次地把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打成敌人,竟用比法西斯还法西斯的残酷手段,从肉体到精神,从人的个体生命到人的社会尊严进行令人发指的彻底摧残;为了政治利益和现实需要,不惜隐瞒和篡改历史;大搞个人崇拜,为了树立个人权威,不惜以愚民和迷信的手段大搞现代造神运动,以及政治生活领域太多的假话与权谋等等 。 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这一系列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为中国的民族命运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容忽略的隐忧。 正是这一隐忧,伴随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世界潮流的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和社会发展基本原理层次上的理论和思想上的混乱 。这些思想理论的混乱一方面造成了人们的诸多精神困惑,如“我们坚持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当前学术界 “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等理论命题的提出,直接反映了社会的这一理论质疑和精神困惑),“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它还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吗?”“究竟是社会主义有生命力还是资本主义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分别在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生活中内在地引发了信仰丧失、道德沦落、穷奢极欲、腐败盛行等多方面的各种问题。 当前造假风在社会各领域恣意蔓延甚嚣尘上这一社会现实,不但是这些问题在社会表象层面最为集中的直接反映,而且表明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 。 回首当年,“北方吹来了十月的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今天,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在倏忽间消失,当年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或在发展道路上改弦易辙,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穷则思变,迫不得已走上市场化变革的改革之路,或抱残守缺,困守孤城,在极度贫困落后的困境中艰难求生 …… ,另一方面看到的是, 西方各发达国家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可是最后不但总能够通过工业文明的历史积累和现代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制走出困境,而且能够凤凰涅磐,浴火重生,重新站在世界的前列。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又是这些发达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占领了新的历史制高点,尽管他们也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不过,这是一些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挑战 。颇具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当年西欧和北欧各国的工人政党决定走议会道路而与崇尚暴力革命的前苏联分道扬镳,因而被国际共运主流意识形态斥责为修正主义。可是后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恰恰由于这些“修正主义”政党摒弃了暴力革命而避免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灾难。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建设,这些国家很快就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诸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历史成就,建成了令全世界羡慕不已的福利国家。而“福利国家”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对每一位公民均须提供“从摇篮到公墓”终生的全程式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服务。这些国家的公民,即使在失业期间,也完全不必担心衣、食、住、行、医疗、教育这些正常的消费会受到任何影响。应该说, 这些国家业已取得的社会成就,无论是在社会发展总目标方面还是在消灭城乡、体脑、工农三大差别这类的具体指标方面,实际上早就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预期 。这些福利国家虽然在当下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与挑战,但这是一些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属性上完全不同的困难与挑战。具有某种戏剧性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的一个事实,就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中苏两党对斯大林问题的争议和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了两国关系的破裂。 当年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破裂,不但在事实上和社会实践层面上宣告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实际上也是后来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崩溃的历史先声 。 30 年后, 恰恰是由于中国抛弃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上了市场化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有幸避免了为前苏联殉葬的悲剧命运 。面对上述这一系列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提出这样的理论质疑: 究竟是当年列宁、斯大林在社会应用层次上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曲解甚至背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原创思想的理论初衷,还是由于作者生前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材料所限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成熟程度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历史潮流?显然,如果一味回避这一不可避免的理论质疑,不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一一搞清楚,不但不可能走出目前深陷其中以思想混乱和信仰丧失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危机,更不可能彻底清除社会性造假歪风的理论渊源 。 这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读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复杂互动关系把握的失准不但构成了 20 世纪末苏东剧变的内在原因,而且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这些理论误读与实践偏颇的全盘接受构成了中国社会现实生存与未来发展的内在隐患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实践上基于市场化变革的现实需要而逐步放弃了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坚持,可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深入地和系统地理论分析与反思,对暴力革命与议会道路的比较分析、评价与取舍更是视若禁区,讳莫如深。这说明, 尽管在社会实践上我们已经走过了 30 几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可是在理论研究和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误读的理论反思方面并没有相应的进展,因此这一理论问题并没有由于实践上改革开放的成功而获得解决 。 这样,上述这种 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误读与曲解基础之上的理论认识,尽管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作用下能够发挥一定的理论功能,但不可能准确清晰并具有理论说服力、洞察力和逻辑判断力地解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这一充满这些复杂矛盾冲突的曲折甚至反复的社会历史进程 。 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丧失思想混乱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原因也正是构成当代中国社会日趋严重的造假风潮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和精神源头 。 总之,当前社会的造假风,其产生的根源具有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诸方面的多重原因。理论方面的原因在于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原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某些误读与曲解以及由于这些误读与曲解而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整体把握的失准。尽管这种由多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所导致的误读与曲解无法用“是”与“非”和“真”与“假”一言以蔽之,但这毕竟是构成今日中国社会信仰丧失、思想混乱、道德沉沦、造假成风的精神渊薮。社会实践方面的现实原因和社会源头有二:其一是政经领域以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为基本特征的腐败文化及其所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其二是与腐败机制相并行、相联系、相一致的以混官、跑官、买官、卖官为表现形式,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假话、假政绩、假数据以及由这些虚假的东西构建起来的被称为“潜规则”的官员选任机制。实际上,这两个方面也是当前腐败和反腐败力量相互斗争和较量的两个基本方面和基本内容。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空”、“真”、“实”纵横谈:从“学术打假”谈起 3
pww1380 2011-12-27 00:03
信息文明之光(19): “假”、“空”、“真”、“实”纵横谈: 从“学术打假”谈起 ( 3 ) —— 从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生活的考察 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杨文祥 题记: 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接上篇) 3 .造假风源头何在? 当前的学术造假既然是一个复杂严重的深层次社会问题的一种表象,就不能停留在表象层次上就事论事,而要从源头上入手,摸清病灶,辩证施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否则,不但无助于当前学术造假问题的解决,反而转移了真正的打假焦点,损毁了科学界知识界和教育界的正面形象,误导了公众,使社会彻底丧失求真求善的信心,给我们打假和端正社会风气的努力带来釜底抽薪的破坏。 更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 这种专打学术领域的假而对其他领域的假视而不见,对日益普遍日益严重的造假风潮在各领域的迅速蔓延更缺乏挖掘其社会源头的勇气和能力的“学术打假”,不但无助于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为其他各领域的造假行为提供似是而非的“正当性”与“合乎情理性”的社会依据,从而从反面误导并助长造假风的进一步蔓延 。 正如一个给病人治疗癌肿的医师,如果不是准确把握病灶彻底清除癌细胞,仅仅停留在症状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不仅不能除病,反而会拖延治疗时间,最终导致癌细胞扩散不可救药,以致断送了患者的性命。这种后果如果是医道不精所致,就是庸医误病。可是如果是别有所图而有意为之,则不啻杀人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头的鬼蜮行径。 造成目前这种假风弥天人人难以幸免的严重社会问题的源头究竟何在?人们不难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不但时常会听到来自党和国家历次重要会议上对反腐斗争的战略部署,也会听到对各级官员务实作风的提倡和对“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一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申,每当改革的关键时刻,更时常听到对解放思想和讲真话 的呼唤。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又三令五申对干部管理工作中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违背党和国家组织人事制度的腐败作风的禁令 。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当年 朱镕基总理在管理领域全力推动社会诚信的回归, 多次强调统计部门“要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出假数”, 要求财会人员“不做假账” 。他 把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做假账、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称作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毒瘤”,明确指出,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为此,很少题词的朱镕基先后三次分别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要求每一个中国国家会计学院毕业的学生,永远都要牢记“不做假账”这四个大字! 腐败现象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领域各种缺陷和弊端的集中反映。 在现代社会,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变质和异化,公权私用,以公权谋私利,其基本形态就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公权力的质变和异化,构成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领域的“造假现象”。几十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大案要案的不断披露,反腐斗争正在逐渐走向深入。尽管如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这足以证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长期以来,国内官场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标准语言”和“普通话”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官方语言”——官话。对这种“官方语言”,多少有些政治生活经验的人无不心领神会——所谓官话,就是空话、套话和废话的“雅言”和别名。这种名为官话实为空话、套话和“废话”的“官方语言”,不但具有掩饰官员怠政、掩盖事实真相、掩护腐败行为的特定实际功能,而且时常导致误国误民甚至是祸国殃民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官场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以“政治正确”的外衣为包装的空话、套话和废话,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不过是一种盛行于中国官场和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假话。 中央之所以对“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一党的思想路线再三重申,根据本文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路线难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令人满意的落实。 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呼唤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而中国改革的前提和现实基础就是中国官场的求真务实说真话。 没有说真话这一前提和现实基础,“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思想路线就无从落实,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也只能流于口号。党的思想路线难以落实,人们的思想难以解放,难就难在官场上难得说真话的现实空间。这说明我们官场的生态环境亟需改善和优化。 前一段时间 GDP 主义盛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违背党和国家组织人事制度的腐败现象与政绩造假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针对这一联系的形象说法是“数字(虚假统计数字)出官员,官员出数字”。这种用虚假的“腐败数字”堆积起来的虚假政绩不仅加剧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官风的蔓延,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虚假统计数据直接导致了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之上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决策的失误。不难想象,依据这些虚假数据制定出来的政策,能够形成一种怎样的政策环境。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和斗升小民的小本经营如果不以相应的造假行为对这种病态的政策环境加以适应,就等于自行放弃生存的权利。 这是本文将那种不清理造假的社会源头,只拍蚊虫不打老虎的打假行为斥为“假打假”、“打假悲剧”和“打假闹剧”的道理之所在 。 在中国的历史上,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这种社会管理制度的最大特征是 国家权力极度集中,社会资源绝对垄断 。这种权力极度集中,社会资源绝对垄断的社会管理体制,必然形成“官本位”的管理制度。经过数千年的潜移默化,这种“官本位”的管理制度日益“深入人心”,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心态。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心态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在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官场官风的好坏不但决定着国家政风的优劣,而且直接主导着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是否端正。从学理的角度看,这是民族文化传统在社会系统的现实运行中发挥其内在的自组织功能和机制性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由内在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机制所形成的社会实际效果绝非那种刻意而为大费周章地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从事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导向”等表面文章所能够改变的。 就是说,官场的假话、假数据、假政绩和官场腐败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建构了社会造假机制的源头。这一机制不仅具有社会利益(政治 - 经济利益)方面的激励作用,构成了一种负面的社会激励机制,而且具有社会实践层次的社会导向作用,构成了一种与党和国家的意志方向完全相反的负面的和反向的社会导向机制。这种负面和反向的社会机制,具有强大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党和国家无论在正面激励和导向上投入多么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一负面激励和反向导向机制的作用下,正面工作的一切努力都无声地消弭于无形之中。 从理论角度上看,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列宁的“暴力革命学说”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日益深入的理论反思,纷纷提出了“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论命题。限于议题,本文不可能针对这些理论命题展开相关的文本研究,即便如此,结合这些理论命题,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展开相关的理论反思还是大有必要的。 在本人的理论视阈里,不仅仅是列宁的“暴力革命理论”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亟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当代中国进行深入反思,由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亲自参与、组织和领导的第一、二国际至今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历史实践也需要做一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反思与历史检验。通过这一反思与检验,看一看世界上这一百多年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是否真正落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完整、成熟的原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准确、系统、完整、成熟地回到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科学思维上来,从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门揭示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对当代社会实践的理性指导作用。 由此看来,当代中国社会造假风产生的源头“源远流长”,不但有其社会原因和现实生活方面的原因,也有其历史原因和理论方面的原因。 这样,如果倾全力只打学术领域之假而不从本源上入手,要真正走出当前造假风普遍蔓延这一社会性危机显然是困难的。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空”、“真”、“实”纵横谈:从“学术打假”谈起 2
pww1380 2011-12-26 13:27
信息文明之光(18): “假”、 “空”、“真”、“实”纵横谈: 从“学术打假”谈起 (2) —— 从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生活的考察 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杨文祥 题记: 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接上篇) 2 .社会观察 今日之中国,造假风潮席卷社会各个领域。学术造假,尽管千夫所指,道义难容,但在全局的角度上看,也仅仅是全社会造假风在学术领域的局部反映,是当前造假大潮的一道支流,既非主流,更非源头。 当然,由于科学领域和学术界教育界在社会属性和社会期待方面的特殊性,素有“最后一块净土”之称,这一领域的造假弊端更容易引起全社会的瞩目。与此同时,造假弊端在这一领域的不时出现也进一步表明和证实了目前造假之风的泛滥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 随着造假风潮的愈演愈烈,竟然形成了一种复杂扭曲,令人不可思议的荒诞局面:一方面是全社会深受造假之害,举国痛恨,人人喊打,另一方面却又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或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几乎人人都不得不造假,非但如此,还要“力争上游”,唯恐由于在造假上技不如人造假不力而处于造假风潮的下游,成为造假风最大的受害者。其实,这一貌似荒谬怪诞的扭曲现状又不足为怪。试想,一个人倘若始终坚持“假话不说,假事不做”的处事原则,如何可能在这造假之风弥天盖地,举国上下一片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安身之地? 于是,或为了自身的现实生存,或为了眼前一时的蝇头小利,或由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从众效应”,在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有意无意地加入到这个日益庞大的造假大军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纷纷从这个全民造假的“大锅饭”里分得一杯羹 。这就是今日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在这一生存状态之下,人们不再顾及这杯羹是否是“安全食品”,更不会考虑这究竟是“嗟来之食”还是掺有“工业添加剂和污染物的有毒食品”。 这样,在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下,学术领域的任何一件造假事件就既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也不再是学术造假本身这样简单和单纯的事件,而是一个造假之风业已突破最后一道社会防线浸润到社会结构和社会道义高端领域的警示性社会信号。这一红色信号灯的亮起,标志着一个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形成。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空”、“真”、“实”纵横谈:从“学术打假”谈起 1
热度 2 pww1380 2011-12-25 22:21
信息文明之光(17):“假”、“空”、“真”、“实”纵横谈: 从“学术打假”谈起 (1) —— 从历史的回顾到现实生活的考察 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杨文祥 题记: 从对历史的回顾到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从理论的反思到社会实践的检验,由是观之,时下所谓的“学术打假”,究竟是深挖造假的社会源头还是打假的社会悲剧,究竟是假打假的无聊闹剧还是一场场荒谬绝伦的荒诞剧一时还不能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 当下的所谓“学术打假”绝非社会打假的正剧 。 1 .引言 在科学发展史上,假学术成果、假科学发现以及与此相关的假学术身份、假学术地位一类的事件不时出现。 科学既是“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 ,又 是人类社会揭示世界真相,探索客观真理的一项社会事业 。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是人类作为智能生物区别于其它物种的本质属性之所在。因此,这项事业在人类智能的高端充分地体现着人的本质,与此同时,也在社会价值的高端层次上实现着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在人类文明史上,自科学事业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无不将科学事业与教育事业并列,将其视为人类社会最高端的神圣事业。 学术界是一个以科学观察、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研究和科学事业的建设、管理与发展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社会群体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和学者往往又同时承担着专业教育的社会职责,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如此,这个群体的造假行为,不仅仅是对科学的亵渎,更是对教师的尊严和人的基本价值的直接挑战。因此,在各行各业,各社会领域中,科学领域和学术界的造假行为最无法令人容忍,对这个领域和群体的欺世盗名行为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打击,以儆效尤。 这一社会立场恐怕是在意识形态各异,政治立场对立,价值抵牾不断,利益冲突难调的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社会共识之一。换言之,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上,也无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只要具备基本正常的理智和社会良知,只要不是造假弊案的当事人和利害相关者,任何人都不会对严肃认真,不事炒作,一心维护学术尊严的学术打假持有异议。 不过,上述观点仅仅是作为认知和理论层次上的纸上谈兵。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结构无比复杂,各种复杂因素相互激荡、作用,动态发展,各局部系统之间相互开放互联的复杂大系统,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全面地系统分析,才有可能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那种脱离特定时空背景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忙中添乱,使得本来就复杂万分的形势更为纠缠难解。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简单幼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很容易为别有他图的人所利用,为其提供以售其奸的可乘之机。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79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