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鼎湖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著名电子商务讲师培训师刘杰克老师做客广东肇庆鼎湖山泉与工商联
jackliupku 2015-7-17 18:45
著名电子商务讲师培训师刘杰克老师做客广东肇庆鼎湖山泉与工商联讲授互联网电商转型课程 2015 年7月15日,著名品牌与互联网专家及电子商务培训师讲师刘杰克老师应邀做客广东肇庆讲授《传统企业如何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转型》培训课程,一百余位来自肇庆鼎湖山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肇庆工商联的企业家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本次的学习课程培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市场环境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的动态性和经营成本的日益高涨让企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也可借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型升级。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要如何进行思维的变革?又要如何通过借力新兴技术便利的建设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桥梁,更好的为企业的目标消费者服务?同时要如何利用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低成本打造企业的强势品牌?带着这一疑问,全体学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本次的课程培训中,并在课程中将老师的知识讲授结合所管理的事业部门或相关企业做出了多个极具创见性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新实战案例,受到刘杰克老师的高度赞扬! 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座落在联合国自然资源保护区——鼎湖山下,是一家专业生产饮用水的大型企业。作为中国《瓶装饮用纯净水》国家标准、广东省《瓶装饮用天然净水》地方标准、广东省《饮用天然山泉水》地方标准的起草成员,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生产优质饮用水,目前拥有“鼎湖山泉”、“飘雪”和“天然大氧吧”三大知名饮用水品牌。作为第一家明确提出并生产“天然山泉水”水种品类的饮用水企业,天然山泉水的核心处理工艺——“自然密滤” 技术,由鼎湖山泉独创,获国家发明专利。是饮用水行业中唯一一家能够采用这种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近年来,鼎湖山泉在生产、销售、纳税等各方面实现迅猛增长。目前拥有占地200多亩、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生态型现代化饮用水生产基地,拥有桶装水生产线5条,日产桶装水25万桶;瓶装水生产线3条,日产瓶装饮用水150万瓶;从2002年至今,“鼎湖山泉”牌天然山泉水的产销量均居广东省同类产品的第一位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山泉水生产企业。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将继续凭借自身优势,不断壮大发展规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建成一个创税型、科技型、环保型的现代新型饮用水企业。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及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贺州市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清远市相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境域内设置的四会县,是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为兴庆军, 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1988年1月设立地级市。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的楼阁式的砖砌宝塔德庆三元塔被当今古建筑界列为中国“古塔四绝”之—。江滨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塔为中国大陆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6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增加值增长5.6%,拉动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增加值增长15.7%,拉动增长7.5个百分点;第三产增加值增长8.5%,拉动增长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结构依次为15.8:47.7:36.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4%,金融业增长14.2%,房地产业增长10.1%。按常住人口计算,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479元,增长10.5%。 相关介绍: 刘杰克,著名互联网专家、实战市场营销专家、品牌营销策划与网络营销专家、微信微博新媒体与电子商务专家;品牌与网络营销顾问;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总裁班品牌与网络营销培训课程特聘教授;著名微营销讲师与移动互联网络营销讲师;《网络营销实战》、《微营销与社会化新媒体营销》、《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营销》等系列原创数字营销与品牌课程资深培训师讲师;刘杰克营销顾问机构首席顾问;衡济堂集团独立董事;曾在多家知名外资及民营企业任战略总监、营销总监及总裁;著有代表作《营销力》等 ,电话:010-51290609, 刘杰克老师官网 : http://www.liujieke.info/ ,电子邮件: jackliupku@163.com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ackliupku ,微博: http://weibo.com/jackliupku ,微信:jackliupku
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激越,灵动——鼎湖山的瀑布,溪流
热度 4 turongl 2013-9-8 17:28
激越,灵动——鼎湖山的瀑布,溪流 山雄伟,水灵动;山雄伟大气,水灵动秀美。当这山水相聚而成为高山流水时,其激越的瀑布跌宕起伏;其灵动的溪流秀美妩媚;还有那潭水 波澜不兴, 宁静。 这次上鼎湖山之前,已经下过大雨。因此有幸读到了那瀑布的雄浑交响;也领略了 那 溪流 的灵动柔美。山上的植被真好,在这大雨过后,水还是这样清澈。 1.绿树掩映下的瀑布 2.白练飞流 3.喷涌的激越与深沉的宁静 4.跌宕起伏 5.行走如唐僧师徒 6.大珠小珠落玉盘 7.鼎湖泉水天上来 8.流水与大石的交响 9.涉滩而过(只因大雨) 10.从激越到舒缓 11.听泉(这一块大石专门刻着鼎湖山听泉) 12.清澈与幽静 13.这是真的在游山玩水 14.放飞想象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47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鼎湖山上的人文景观
热度 3 turongl 2013-9-7 09:42
鼎湖山上的人文景观 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山上有广东四大名寺之一的庆云寺, 也是肇庆的著名旅游景区。 刚刚台风尤特登陆后的星期天,我们来到了鼎湖山风景区。上午天气阴阴的,好在没有下雨(下午下起了大雨), 我们能再几个景点逛了一下。 1.山门 2.肇庆古称端州。端州出产最著名的就是端砚。只是景点中最大的端砚(观赏)。 2.鼎湖山以鼎湖为名。好像导游介绍,鼎湖就是山顶上边的一个小湖,水清冷。但由于这个“鼎”字,因此在国内搜集了古代些著名的出土古鼎进行复制来摆放,因此使这个鼎字多了些文化气息。上面这个是鼎湖山专门订铸的大鼎。 古鼎复制品 古鼎复制品 古鼎复制品 古鼎复制品 大鼎的背面 这是香港、澳门回归鼎,还预留了一个台湾回归鼎的位置。 和尚撞钟,这里撞“鼎” 语言的力量:一言九鼎 4.遭历劫还完好的庆云寺 这里是千佛殿,还有五百罗汉堂等 千佛殿外观 九龙壁 人头涌涌的景点 从下面看上去 转了一圈,还要下山,因此要听智者言:认取来时路。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5169 次阅读|8 个评论
广东肇庆游
热度 15 钟炳 2013-4-2 11:55
广东肇庆游 一,坐船游七星岩 烟波一棹去看山,剑岭列屏仙境般. 眸水眉山傍腮过,笑言天女共盘桓. ( 注),七星岩由位于星湖上的七座山组成,相传为七位仙女下凡所致 . 二,登鼎湖山 云山古木漫相邀,人到顶峰心自骄. 绿是湖林蓝是水,清芬送爽任飘潇. 三,景区内遇雨 乌云闭日地昏黄,吹袖鼓襟风一廊. 独倚亭栏听骤雨,沙沙声送客愁长 . 四,尝裹蒸 独怜辘辘响飢肠,粘糯啖来分外香. 若问裹蒸似何物,家家煮食在端阳. (注),裹蒸是肇庆的一种美食,类似粽子,不吃裹蒸,等于没到肇庆,颇负盛名. 五,买端砚 端州名砚古今知,玉质金声天下奇. 买得紫云兴如许,挥毫便觉意淋漓 . (注),紫云是端砚的别称 .
个人分类: 广东行诗草|4352 次阅读|30 个评论
内外兼修练就“生态拳” ——走进中科院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ScienceNews 2012-5-15 18:20
内外兼修练就“生态拳” ——走进中科院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北纬 23°10′ ,东经 112°31′ 。这里被中外学者誉为 “ 北回归线上的宝石 ” 。传说这里曾经是 “ 少林十虎 ” 之一方世玉苦练拳术之地。今天,鼎湖山这个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科学家们修练 “ 学术 ” 之地。 北回归线嵌碧绿 “ 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我的兴奋指数达到五颗星。 ”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杨立对本刊记者说。在鼎湖山采了一整天的蝴蝶标本后,每立方厘米高达 105600 个负氧离子此刻让他一洗疲惫。这一天,他和老师、同学在蝴蝶谷捕获了近 60 种蝴蝶。 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在北回归线附近陆地沙漠和干旱草原地貌群中明媚地存在,林壑深深,泉溪淙淙。 蝴蝶谷是鼎湖第一景。湖中有岛,岛后有山,山中有谷,谷中有泉,山涧两旁蝶舞翩跹。故有对联称: “ 湖在天山岛在湖中屈子登临好问天,蝶在梦中人在蝶中庄生到此疑入梦。 ”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 —— 季风常绿阔叶林及丰富的过渡植被类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格局提供了天然的理想研究基地。这里地处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州边缘,使得人类频繁的农业、工业、旅游活动对森林的影响易于暴露,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参照研究也极为便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们, 50 年前就在这里寻得一片碧绿,既做科研,也行管理之责。 作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目前也是唯一隶属于中科院的自然保护区, 1956 年诞生的鼎湖山享有了独一无二的科研 “ 待遇 ” 。 来自中科院以及广东省各方的科研力量先后完成了鼎湖山站区地质、地貌、土壤、动物、鸟类、昆虫、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数量、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的本底调查工作,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森林永久观测样地、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和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设施,完成绘制了站区地质地貌图、土壤类型分布图、森林植被图等,为进一步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长期的科研积累结出了硕果。 2006 年,该保护区研究员周国逸等在《科学》上发表文章《关于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以鼎湖山 25 年观测数据为基础,凝炼出 “ 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 ” 的观点,震动了国内外生态学界。该研究成果有力地冲击了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平衡理论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现有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看法,并催生了生态系统碳循环非平衡理论框架的建立。该研究成果曾被评为 2006 年 “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 。 鼎湖山的资深导游梁月乔觉得鼎湖山的空气越来越好。细心的她翻查资料发现, 50 年前,整个保护区除了庆云寺周围是自然林,其他地方大都是针叶林; 50 年后,针叶林已经被改造成生态效益更好的针阔混交林。 “ 保护区成立后,针对荒山和马尾松林进行林分改造的研究和试验,保护区科技人员先后对 60 余个树种进行了种苗繁育和造林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先锋树种 ―― 荷木、锥栗和藜蒴,不仅用于鼎湖山周边荒山造林绿化和林分改造,而且被当地林业部门广泛推广应用。同时,成功引种驯化了 300 多种资源植物。 ” 现任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忠良当年还是个小伙子。 “ 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最早,来这里旅游本身看的就是生态和环境。但凡我们搞活动,都要咨询管理局,就生态旅游开展合作,比如导游的科普培训。 ” 鼎湖旅行社总经理董植森经常会到管理局坐坐。 鼎湖山管理局坐落在鼎湖山脚,要通过一段逶迤的山路,才能到达宝鼎园、庆云寺等游客集中点,这条山路就像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曲折。 曲折逶迤谱发展 虽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历史原因,鼎湖山一直没有完整的 “ 出身证明 ” 。直到 1996 年,时任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的孔国辉提出,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和长远发展出发,必须着手解决鼎湖山的历史遗留问题。经过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共同努力, 1998 年,国家环保总局下达《关于确认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复函》,确认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 1956 年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使鼎湖山自然保护与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时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鼎湖山树木园主任的何绍颐,力推鼎湖山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人与生物圈 ” 保护区网,并促使鼎湖山步入国际行列。 1979 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人与生物圈计划 ” 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特殊的隶属体制关系,使得鼎湖山申请国家经费投入的渠道一路坎坷。鼎湖山人只好一方面厉行节约,另一方面努力筹措资金。 捉襟见肘,人员招聘就必须谨慎,今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在考虑是否招聘新人。保护管理工作较为繁重,考评和职称又得按中国科学院的有关规定,这成为困扰管理局许久的问题。 “ 以前我们管理体系的考核以科研为主,那时大家都专心做科研。黄宏文主任在前些年走马上任后不久,向我们提出能否做保护区管理方面的研究。作为最年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找出自己的优质资源;作为新一辈鼎湖山人,应该是从科学的知识背景去研究管理,否则就仅仅是个 ‘ 看山 ’ 的人。 ” 管理局的局长助理欧阳学军说。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下辖森林 1155 公顷, 20 名管护人员除了把守 8 个全天候值班监护管护点外,还需要派出巡逻小组沿保护区周边巡查。人手紧缺,执勤任务繁重。 “ 今年清明节当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踏青者达 10000 多人次,祭祖者达 1200 多人次。 ”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俊浩以及管护科的员工们不得不高度戒备。 “ 那些天大家都是全天工作状态,早上七点到位,中午在野外就餐,晚上很晚还在巡查。两位当地的同事吃完午饭才匆匆忙忙去 ‘ 拜山 ’ ,一个小时就回了。 ” 刚好被记者碰到的管护科科长孙涛一脸疲惫地说。 4 月 3 日晚,保护区一公里外出现火情,他火急火燎地奔赴现场,密切关注火势是否有蔓延到区内的危险,随时待命。 这支高效的护林防火队伍已经更换了好几代人。 “ 大跃进 ” 到 “ 文革 ” 期间,鼎湖山树木园的早期负责人黄吉祥,一身正气,凭意志和勇气战胜了砍伐的刀斧;长期担任护林队长的谢福七,忠于职守,得罪了不少人,险遭活埋,死里逃生。 “ 我本人在做鼎湖山的护林防火几十年。国家在鼎湖山搞生态保护的科研,与群众也有密切关系。春节、中秋节前,我都要与黄主任在会上说上几个钟头,每年都到现场讲: ‘ 无鼎湖山,农民无水饮、无饭吃 ’ 。使群众认识到防火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关系,使群众形成一种自觉性。 ” 谢福七回忆。 在鼎湖山,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英雄的故事。这么多的故事,汇集成保护区工作曲折而又惊心动魄的前进之路。 青山似欲留人住 美国马歇尔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国际著名杂志 JournalofEcology 的副主编 FrankS.Gilliam 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能见到古老的鼎湖山原始森林,以至说分别的时候他用了 “ 艰难 ” 这个单词,他甚至亲昵地称莫江明研究组 “myteam” 。 Frank 与鼎湖山的交往开始于 2008 年 5 月的一封邮件。鲁显楷博士与导师莫江明研究员在研究中观点有些不同,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鲁显楷查阅了大量文献。 Frank 是国际著名的氮沉降专家,鲁显楷试着写了封邮件给他,没想到马上得到回信。来来回回十几封信之后,他给远在美国的教授留下深刻印象。 “Frank 在论文提炼以及算法交流上,给了我重要的指导,我邀请他来鼎湖山访问。 ” 鲁显楷在 2008 年博士毕业前向 Frank 发出了邀请。 在导师莫江明眼中,小鲁是个对研究很有兴趣、刻苦、耐劳的孩子。 2003 年,鲁显楷读博来到鼎湖山,这才知道森林可以长得这样郁郁葱葱。看到这一片绿色,他所有的辛苦和怨言顷刻化为乌有。 “ 鼎湖山是研究的沃土。同一块区域存在着 400 年的成熟林、混交林、季风林三种类型,太难得了!另外, 50 多年的混交林也没有被砍伐过。 ” 鲁显楷一语道出鼎湖山的珍贵之处。 目前,他留下来工作,在鼎湖山脚下的农民那里租了套房子,在鼎湖山驻扎下来,作 “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的影响 ” 方面的研究。 莫江明在氮沉降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 30 多年。 1984 年,他大学毕业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通过合作项目认识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布朗教授。 1991 年,本来抱着不归心态出去读硕士的他,在三年半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鼎湖山的科学意义,毕业后选择了回到鼎湖山。 1997 年氮沉降的论文被 SCI 收录。 2002 年,莫江明拿到国家自然基金 17 万元的资助。同年,华南植物园进入 “ 知识创新工程 ” 序列,莫江明又拿到研究所层 “ 面对前沿项目 ” 的支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魏平,一提及鼎湖山便一往情深。在鼎湖山工作的日子里,他几乎爬遍了这里每座山,曾经 “ 闭关 ” 在原始森林中做 “ 样地调查 ” 两个月的他,笑称自己是 “ 山大王 ” 。交谈中,他屡次提及保护和利用好鼎湖山的重要性。 鼎湖山已经烙印在他心上。 同样将鼎湖山看得极为珍重的,还有管理局唯一的 “80 后 ” 陈银洁。 “ 那时候很多同学都留在广州。当班主任老师在 Q 群上发招聘信息的时候,我就去报名了,那时觉得自己也挺喜欢植物,就很高兴地来了。 ” 陈银洁似乎醉在这酽酽的绿中。 若不是亲眼见到陈银洁挺身制止深夜偷渔者的一面,这个活泼善良的小姑娘留给人的恐怕都是温婉可人的印象。 “ 我受刘莉老师的影响很大,我们经常一起制止这种非法行为。 ” 陈银洁她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有责任感,只是感到无形中已融入一种氛围:无论如何,保护鼎湖山这一 “ 圣山 ” 的工作不能有一点闪失。 内外兼修护生态 这种氛围应该就是叫 “ 文化 ” 的东西。 早在 400 年前,鼎湖山上的庆云寺就已晨钟暮鼓。某种意义上,佛教文化对鼎湖山庆云寺周边森林群落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50 年前, “ 老革命 ” 黄吉祥像丰碑一样告诉人们该怎样去保护森林。囿于饥荒年代,颠沛流离,第一代鼎湖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将鼎湖山的森林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为什么那个生态意识贫乏的年代会有这样主动的意识? “ 我看重鼎湖山的前途。虽然受了这么多冲击,但我依旧满足。我们犹如是在弹唱 ‘ 步步高 ’ 。这里曾有我的一份工作,就有我的一份思想。 ” 早已退休的护林员谢福七朴实又直白。 改革开放初期,闯劲十足的第二代鼎湖山人北上北京,带着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批示,力挽狂澜,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从狂热的旅游和建设热潮中挽救出来。 勤勉的第三代鼎湖山人,更延续和弘扬着前辈们忠于职守的精神。 记者偶然听说黄忠良研究员的一个小插曲:熟悉的人都觉得黄忠良温良恭俭让,但如果有人想要打保护区树木的主意,黄忠良则是 “ 零容忍 ” 。每一次植物园的草木移动搬迁,黄忠良也必定会到现场一一叮嘱。 在他的带领下,鼎湖山的科研产出和保护区建设管理向前迈出一大步。 2006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大会上,黄忠良研究员被评为 “ 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 ” 。 有鼎湖 “ 山主 ” 之称的蕉园村,村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树木是大自然留给蕉园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个村民都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她。 蕉园村的村民梁锦赞父亲曾是蕉园村村长,以前曾做过鼎湖山的生态旅游, “ 我们都很尊敬在自然保护区里工作的科学家,他们很多年以前就指导种植一些阔叶林。阔叶林的叶片厚实,比起针叶林,不太容易引起山火。还有,我们村即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年人,也都懂得什么是森林里的负离子。 ” 蕉园村的村民把鼎湖山称为蕉园村 “ 村肺 ” 。而村里流传的鼎湖山山脉成龙的走形,更是添加了一丝神秘。村里有条祖上留下来不成文的规定:蕉园村人进鼎湖山干活、靠砍树等赚钱是不吉利的。 另外,鼎湖区文化局、妇联、工会等常常和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相关活动,促进人们自然保护意识的形成。肇庆市政府专门请人谱写了一曲《鼎湖之歌》,组织市民积极学习传唱。在当地,甚至小学生对鼎湖山的保护动物都耳熟能详,并且主动保护意识很强。 “ 来周边买房的人都是冲着这里的植物和水。鼎湖山的保护是他们(中科院)的功劳,没有他们保护生态植物,也不可能有现在的鼎湖山。 ” 梁锦赞说。 ■ ( 本刊记者王晨绯郑千里 ) 参加鼎湖山自然科技活动的同学
3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五:尴尬的自然保护区
蒋高明 2012-1-15 23:18
蒋高明 然而,保护区本身也存在着“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生存问题,前面提到的22名院士联名呼吁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投入,核心内容是要求将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工资能够发出 来。在那次呼吁之前,全国许多自然保护区仅仅是挂了牌子,机构虽有,但是工资是没有着落的,只有靠保护区自养,自养的结果就是与当地老百姓争利益。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被视为是抢救性的,而非从容不迫的。1956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召开,5位著名生物学家联名动议:急应在各省(区)划定 若干自然保护区(禁伐区),为国家保存自然景观,也为科学研究提供据点。这个编号为“92”的提案,对遏制建设时期急剧破坏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年,广东鼎湖山自 然保护区建立,拉开了保护自然资源、抢救珍稀动植物的序幕。到1965年,南到西双版纳,北至长白山在内的19处保护区被划定。 自然保护区在199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1999处,国家级的226处,保护区面积逾1.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4%左右。保护区数量较40 年前翻了100倍,面积更飙升215倍,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国土面积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可谓成绩喜人。然而,在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内,无论是草原、森林、海洋,都 存在着被破坏的情况,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其中,又以人类活动最频繁的湿地保护区破坏最为严重。 那么,谁在伤害自然保护区?一是“穷人”,二是“富人”。“穷人”,可能是当地政府,也可能是当地居民。对于贫穷的农民们来说,青山绿水当不得馍吃,任何过上好日子的 机会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农民们盗采药材,不放过每一株,把保护区挖得千疮百孔。严格说来,贫穷,而非贫穷者,才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富 人”往往是外来的财团或者公司。他们对保护区的侵占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们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的多为掠夺性的经营开发。 多头管理也是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一大“中国特色”。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分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海洋、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等9大类型,前5种属 林业部门主管,数量最多,达1538处,国家级的164处,后4种类型中,草原归属农业部,海洋属于国家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的行政管理权则属于地矿部门。四大行政 管理部门之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各个行政部门根据各自的法律法规来划定保护区,常常会出现交叉、“撞车”现象。一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可能林业也在管 ,环保也要管。 在保护区管理体制上,还面临着另一大难题,这就是业务指导与实际管理权的分离。一个自然保护区产生的流程是: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报告,交由当地环保局审查, 若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则由当地政府审批;若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报中央政府审批。批准后,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等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一边是业务主管,一边是衣食父母,当地方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保护区的管理者该怎么办? 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不过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中央政府的实力,还做不到‘大包大揽’,只能在现有格局下努 力改善。按照我们目前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划定后,担子几乎全落到了地方政府头上,客观上造成“多数人受益,少数人负担”的现象。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无力支持保护区事业,许多保护区不得不实行“ 自养”,投入的长期匮乏,使得部分保护区有名无实。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生态保护成效跟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全部纳入 了省级财政预算,生态保护在全国最为良好。而在西部地区,除一处国家级保护区由中央财政统管外,其他全归属于地方,其保护能力相对薄弱。 保护区的另一个尴尬是,当遇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冲突时,就修改保护区规划或者干脆取消了自然保护区规划。我就亲历过两次这样的经历,一个是在云南怒江,另外一次是在 锡林郭勒正蓝旗。 在怒江开发的环境问题争论中,关于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世界遗产保护的呼声很高,这就影响了水电开发的正常进行。其中亚碧罗电站坝址离世界遗产5.54公里,库尾2.72公里, 马吉水库离世界遗产距离更近,坝址2.21公里,库尾仅810米。要世界遗产还是水电站,地方政府看来还是热衷于后者,寻找各种理由继续开发。那么,他们采取的什么措施呢?无 法是在纸上做文章而已,即改变原来的保护计划,修改核心区。他们向外界宣称,“三江并流”的保护地域在海拔2000米以上,而水电开发都控制在2000米高程以下,这样就以高 程的变化轻描淡写了对公众对世界遗产因水电建设而受到影响的的担忧。 怒江水电规划中的13个梯级电站,在石头寨以上的9个都在这个区域之内。现在他们提出一个“区域划出,高程控制”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说把整个怒江的流域,2000米以上定为 世界遗产的保护区,其中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2000米以下作为实验区,实际上这个高程控制的说法在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申报文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文件当中并没有, 后来提出来主要是为了给水电工程上马开绿灯。用一个山地等高线来肢解世界遗产地,这种做法应该说是罕见的,而且它无视作为一个整体的三江并流,它这么一个垂直的自然生 态系统和景观系统保护的要求。另外,它把三江并流的三江,排除在世界遗产的核心区域之外,从而也破坏了世界遗产的完整性的原则,这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中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所不允许的。然而,即使世界遗产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不能阻挡利益集团修建水电站的热情,怒江水电站还是在一片争议声中 悄然上马了。 2003年7月, 我们在浑善达克沙地进行生态恢复第4个年头,由于采取可尊重自然规律的做法,减少了人为压力,没有了大牲畜的啃食,生态恢复效果异常明显。“我们小的时候, 草原就是这样的”,时任内蒙古正蓝旗党委书记斯琴毕力格看到我们恢复起来的高草,高兴地对我说。“何不将这里建成自然保护区呢?这样就能够扩大我们的恢复效果”,当时 我向斯书记建议。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在实际恢复过程中,中国的四大沙地具有非洲萨王那类型的生态景观,且,总面积达近1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7.6%英国国土面 积。且四大沙地特殊景观类型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浑善达克沙地尚保留了比较好的恢复基质,容易恢复,如果建立保护区将非常有利于该特殊生态类型的抢救式保护。我当时的 思路是规划设计成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当然我还担任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已与巴黎沟通,可促成该保护区的建立。 我的想法与斯书记一拍即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很快与正蓝旗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首批生物圈保护国规划经费10万元已到了课题组,我也安排了一个博士生专门做这个 规划。然而,正当规划进行到中途时,旗里发生了人事变动,斯书记调任了新的工作岗位,书记换了人,新派来了一个姓李的女旗长负责该项工作。这位李旗长不了解什么事保护 区,当听到有人告诉她建立了自自然保护区就不能开发资源时,她就对项目不热心了;后来,有听说我们拟保护的沙地榆稀树疏林草地系统核心区里发现了铁矿,于是,她就更不 愿建保护区了,单方面撤销了合作协议。至今,中国四大沙地这一重要生态景观没有建立起自保护区来。这一晃8年就过去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啥叫蝶恋花?
热度 9 gfcao 2011-10-5 23:57
啥叫蝶恋花?
谁都知道蝶恋花是个词牌名,然而它源自什么典故似乎无从考证。此番游览鼎湖山,我终于弄清了啥叫蝶恋花,说不定张志和当初也因游览了鼎湖山之后忽生灵感才炮制了该词谱。 俺填词的天资实在平庸,那位福建师大的见南轩先生又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愿意继续教我了,我还是直接贴图吧。 鼎湖山有个著名的去处 — 蝴蝶谷,以前去过几次鼎湖山,均与蝴蝶谷擦肩而过。这次俺朋友扬言要好好爬回山,俺这老胳膊老腿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便与他们分道扬镳,乘船登上了蝴蝶谷。虽说蝴蝶谷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蝴蝶满天飞,但在一个丝网围成的大笼子里,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飞舞的蝴蝶可不那么好拍,镜头紧追着蝴蝶,本想拍出几幅蝴蝶纷飞的靓照,但没有一幅令人满意,看来没有花的引诱怕是拍不好蝴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个人分类: 游记|4297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