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下水污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六:触目惊心水污染
热度 1 蒋高明 2017-1-24 09:45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六 触目惊心的水污染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14 年1月,我在河北邯郸参加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对策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我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地下水专家,他们的报告透露,中国北方尤其京津冀的地下水形势是谨慎乐观的,污染是原生性的,即地质因素造成的;另一种声音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水问题专家,他们指出的问题相当严重,不容乐观。我当时向第一个单位的专家询问,北方地下水污染的真实现状,有没有存在向地下排污水问题?有没有洋垃圾污染地面水问题?第一个单位的专家没有正面回答,说没有发现案例;而第二个单位的专家则非常肯定,认为客观存在人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且他们已经掌握一些厂家非法向地下排污的证据。从媒体报道来看,我国的水系污染是客观的,是十分严重的。为什么我们的专家依然要用那套外交辞令掩盖真相呢?   2014年11月19日,北京日报发表文章《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指出,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 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伴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情况触目惊心,水安全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质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60%水质较差和极差。   再看湖泊。国控重点湖泊中,水质为污染级的占39.3%。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17个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白洋淀、阳澄湖、鄱阳湖、洞庭湖、镜泊湖赫然在列,滇池水质重度污染。而且,大量天然湖泊消失或大面积缩减,“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气蒸云梦泽”的洞庭湖湖面大幅缩小,“水情即省情”的湖北湖泊面积锐减,湿地萎缩。   现实是沉重的——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趋势是严峻的——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   “目前,全国年用水总量近62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陈明说。   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发出警告:用水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大面积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有可能在中国引发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这一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它正变为现实威胁。   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从事环境法研究30多年。她一针见血地指出:“雾霾大范围发生,人们经常碰到,因此被称作国家的‘心肺之患’。而水安全问题,正在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河北沧县小朱庄村村民朱建勇,看到从地下抽上来的水散发着异味,并呈铁红色,惊慌莫名。村里一家养殖场的主人称,数百只鸡因饮用这样的水相继死亡。   监测显示,村子附近的新建化工厂不仅向河流排污,还向周边沟渠倾倒废渣。这个发生在去年4月的生态事件,虽已过去一年多,但村民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过去我们沧州挖几米深就能得到地下水,而现在一些地方要深入地下几百米才能抽到水,有时即使抽到也是污染水。”当地一位干部说。   只顾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扭曲的义利观”是造成耗水过度、水质污染的重要社会心理动因。   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现实“推手”。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说:“在水环境形势极其严峻的海河流域,各地都在发展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只顾发展,不管环境。”   水污染加剧多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正是由于人们向大自然无度索取,使得本已稀缺和变脏的水,变得更稀缺,更脏。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全国主要江河湖库划定的6834个水功能区中,有33%的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或氨氮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甚至超过4-5倍,部分河流(段)高达13倍。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红豆局长”被免职冤不冤?
热度 41 姜文来 2013-4-6 10:12
“红豆局长”被免职冤不冤? 姜文来 河北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建议免去其环保局局长职务,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此前,邓连军针对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红色井水事件,用 “ 水煮红小豆 ” 来解释,引发专家、网民炮轰。 ( 4 月 6 日 东方网 ) 沧县并没有公布邓连军免职的原因,人们只能猜测与邓连军的“红小豆理论”有关。邓连军面对地下水变成红色、约 800 只鸡喝后死亡、村民做饭只能用纯净水的事实,对记者解释说“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有的红色的水,是因为物质是红色的,比如说放上一把红小豆,那里边也可能出红色,煮出来的饭也可能是红色的。”社会对邓连军的“红小豆理论”哗然,虽然处于清明节休假之中,但谴责声依旧如潮水般涌来,河北省沧县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做出将邓连军免职的决定平息舆论。如果真是这样,这种做法妥当吗,还真值得深思。地下水污染不能以免去邓连军职务而了之。 实事求是地说,邓连军被免职可能有些“冤枉”,他只是说话“比喻不当”,这不当的比喻被媒体不断放大最终丢了官。 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角度来看,邓连军的说法处于标准模糊地带,标准有空子可钻,因此也就有了狡辩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是地下水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虽然地下水分类指标共有 39 项,但标准只明确了 20 项监测指标,此外有一条不确定监测指标“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而色度、嗅和味并不在 20 项明确的监测指标之内。从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其他规定的监测指标都合格,邓连军的“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并不是没有道理。标准的缺陷可能给邓连军的说法披上合理的外衣,邓连军并不是连小学生都不如,而是熟知标准缺陷的官员,这是只从标准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从污染事件的角度来看,邓连军也有点“冤枉”。河北沧县地下水污染时间跨度比较长,邓连军担任局长只有 2 年时间。建新化工厂 1988 年成立,至今已有 20 多年,早在 2002 年,浅层地下水变成红色,说明地下水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 1996 年以来,村里陆续有 30 人患上癌症,包括胃癌、肺癌以及食道癌,其中 24 人已死亡事实说明,村里的这么多癌症患者死亡可能与污染密切关联,从五六年前起,村民就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化工厂污染问题,但问题一直未获得解决。地下水污染这么长时间了,谁对其负过责?邓连军任沧县环保局局长是 2011 年 4 月,刚满 2 年时间,如果完全由邓连军承担地下水污染的责任肯定有些冤枉。现实情况是,地方一个大工厂是否停产,真正的权利不在地方环保局长,而是地方政府的县长、市长或者县委书记、市委书记。邓连军被免职也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替罪羊”,真正的责任者却逍遥法外,邓连军对此肯定有些不服。 邓连军这次丢官丢在“比喻不当”引发舆论的狂轰乱炸,免去邓连军局长职务只是平息了舆论,但并不能真正解决河北沧县的地下水污染。舆论不应该仅仅钉在邓连军的“红小豆理论”上,他只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舆论更应该将焦点聚焦在河北沧县地下水污染和治理深层次层面,这样,才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邓连军此次丢官“冤不冤”,我只能说邓连军冤枉也不冤枉。说他不冤,他毕竟担任了两年的环保局长,对地下水污染处理群众不满意,引发媒体关注在全国人民面前“漏了脸”,说出了“不恰当的比喻”断送了前程。说他“有点冤”,是他一人扛起了地下水污染的责任,也包括标准的模糊地带责任。 无论如何,河北沧县地下水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如果用邓连军“有点冤”免职换来地下水污染有效治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邓连军即便有点冤枉,但也是值得的。
9665 次阅读|48 个评论
[转载]国土部公开地下水监测数据 目前标准仍是20年前的
jiasf 2013-3-27 14:13
新华新闻 新华时政 正文 国土部公开地下水监测数据目前标准仍是20年前的 2013年03月27日07:15:52 来源: 京华时报 21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纠错】 国土资源部给律师寄来的《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记者潘之望摄   2月25日,北京律师黄乐平等三人致函国土资源部,申请公开全国 地下水 监测详情(详见本报之前报道)。前天,三名律师收到书面回复,一并寄达的还有厚达400页的水质报表。专家分析时指出,报表呈现的总体水质状况可能与现实不符,我国目前使用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仍是20年前的,早已过时,建议重新制定相关标准。    □公开    规定期限作出答复   申请信息公开的黄乐平、韩世春和叶明欣,为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律师。   2月25日,三位律师通过电子邮件和EMS快递,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公开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监测的各城市的具体结果。申请缘由是:早在2012年5月,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了2011年地下水监测概况,但没有详细数据。   3月22日,黄乐平等三人尚未收到回复。三人“以为国土资源部不予回复”,遂委托北京义贤律师事务所发出律师函,恳请予以答复。律师函发出3天,三人收到信息公开告知书。   《告知书》落款时间为3月18日,落款为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代章))。   其内容称,2月27日收到申请,该部依法受理,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出答复。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以此推算,国土资源部的回复是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的。   对此,该申请项目的执行人叶明欣认为,国土资源部的回应很及时。    涉及八百个监测点   与回函同时寄达的,还有厚达400多页的资料,全称为《2011年度国家级监测点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报表》(以下简称《报表》)。该报表由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采集项目组制作,完成于2012年5月。   《报表》前言介绍,该表是依据我国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上报的2011年度国家级监测点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汇编而成,监测点主要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1市,其中,包含地级以上市139个,区、县级市12个,共计800个监测点,2万余条检测数据。   《公告书》解释,2011年《国土资源公报》关于200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的表述,是该部根据800个国家级监测点数据,通过与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主管部门进行地下水监测成果会商得出的。    检测标准未予说明   《报表》统计表显示,全国800个监测点中,北京为26个,上海为14个。监测点数量较多的,依次为安徽省66个,吉林省63个,山东省60个。监测点数量最少的是山西省、江苏省和新疆,均为5个。   昨天,记者查看各监测点的地下水水质报表,每张报表中的检测指标共计36项,每个分析项目,对应相应的检测结果,但每个数据是否超标,表格上未明确体现,需要查询相关标准对照。   此外,每份报表并无水质情况的综合结果,因此,简单翻看表格,并不能得出某个监测点水质的直观结论。   对于这份报表,黄乐平等人同样不能直接解读。黄乐平说,专业数据显得枯燥,普通人不易消化。因此,他们将邀请环保专家及研究人员参与解读,分析这些数据可能呈现的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   “2011年《国土资源公报》关于200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的表述,只有一张纸。从400页到一页纸的结论,应该有份说明。”黄乐平说,在分析完《报表》后,下一步,可能会申请公开相关数据的计算标准和详细的分析报告。   同时,黄乐平也建议,希望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在网站上公开《报表》资料,方便全国公众查阅,以了解身边地下水水质的情况。    □分析    部分重要指标未呈现   昨天,知名环保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查阅了这份《报表》。赵章元表示,这份资料很难得,国土资源部也从未公开过,“我本人也没有查到过”。由于《报表》数据庞杂,赵章元表示,需要仔细研究后,才能得出结果。   赵章元初步分析,《报表》检测的项目,使用的是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制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中,地下水质量的分类指标共有39项,而国土资源部此次公开的《报表》中,监测数据为36项指标,包括《标准》中的23项。已监测的另外13项,则不在标准中。   资料显示,《标准》中的39项指标,有16项不在公布的范围内,包括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滴滴涕(DDT)等。而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却是水污染常规分析指标,反映水体受到生物性污染的程度。   赵章元指出《报表》的不足:“像钾离子、钠离子等一些物质,属于无关紧要的,不测也可以,但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是必须要测的,但《报表》中却没呈现。”    部分地方水质检测缺项多   《报表》显示,各城市的监测点,很多指标的检测结果为空白。而据《报表》前言介绍,空白“表示缺失该项信息。”   其中,北京一共有8个区县、26个监测点。但36项指标中,只有25项有对应的数据,有11项为空白,“重金属如铅、镉等物质,都没有检测。”   资料还显示,在其他城市中,宁夏银川市的监测点可能是最完整的报表。表格中包括34项指标,仅空缺两项。而丹东市的部分监测点则仅有14项检测结果,空缺22项。   “有的地方水质检测缺项太多,这样的检测是起不到作用的,有一项没有数据,都没有办法计算出水质的总体情况。”赵章元说,缺失的信息,很可能是没检测,而官方公布的水质概况却建立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由此,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建议    更新水质检测标准   赵章元介绍,之前,国家公布的地下水重污染占64%,轻污染的占33%。而根据2011年《国土资源公报》的数据显示,污染较差和极差的水质一共占到了55%,从数据上来说水质是变好了很多。   但赵章元认为,水质好转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近年来,各地水污染事件频发。企业污水排放的总量在增加,环保部门的有效措施却很少看到。”他分析,结论和现实的误差,可能出现在实测项目和计算上。   赵章元指出,1993年制定《标准》时,主要的污染物是无机物,而如今最大的污染来自有机物,“但《标准》中,没有有机物的监测项,比如石油烃。20年没有改变,根本跟不上水质变化的速度。这说明标准本身已经过时了,应该重新制定。”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潍坊等地企业将污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致水污染
热度 1 蒋高明 2013-2-19 00:10
潍坊等地企业将污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致水污染
几年前,就有不少人向笔者反应,山东、河南一带有些不法企业为逃避环保罚款,一次投资将污水外排,远离厂区,其厂区鸟语花香,似乎环境保护做得很好,殊不知,那些污染物通过特殊修建的管道经地下走出厂区三四十公里;更有恶劣者,直接将污水注入地下。因无确凿证据,笔者写文章或为领导做报告时都不能引用这些极端的事例,担心那是谣传,包括在笔者所著的《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中,都没有不良企业向地下水投毒的信息。而今山东潍坊污水进入地下案发,传言不幸言中,又一次验证了那句调侃话“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潍坊等地企业将污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致水污染(图) 2013年02月17日 08:31 来源: 南都网 字号: T | T 7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5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山东潍坊等地企业高压泵地下排污监管部门沉默 据新华网昨日报道,连日来,“山东等地企业将污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致水污染”的消息备受关注,可至昨日仍不见监管部门任何回音。近日公益人士邓飞微博爆料称,在山东潍坊,化工厂、造纸厂将致命性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逃避监管,而地下排污法已在很多地方悄悄进行多年。 “地下水污染调查”赢得网友响应 2月14日,邓飞的相关微博仍被大量转发,有关潍坊化工厂、造纸厂用高压水井压到地下排污,已经被多家媒体关注,并派出记者跟进。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表示:除挖渗坑、渗井偷排外,有的企业用高压泵将污水注入地下,南方一些企业甚至将污水排入地下溶洞……如果你生活的地方有类似情况,请告诉我们,我们将进行调查。不做地下水污染的“难民”,我们都该有所作为! 网友M acWin-新作证称:山东广饶大王镇造纸厂就是典型的地下排污,用压力泵把造纸的恶臭毒水排到地下水系里,这简直就是断子绝孙的无耻行径啊! “企业污水直排地下”现象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诸多网友痛陈回乡见闻:家乡的水已变质,亲朋和邻里多人得了癌症,一些地方政府漠视企业违法排污。 污染未引起政府重视 不法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地下,并非现在才有的事情。早在2010年5月份《半月谈》就刊发了《地下排污:致命威胁悄悄逼近》的报道。记者调查时发现,除了挖渗坑、渗井偷排外,为了躲避查处,有的污染企业竟用高压泵将大量污水直接注入地下。 遗憾的是,两年多过去了,这一现象似乎并未引起政府和公众足够的重视,地下排污似乎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不只是让更多民众生活于危险之中,而且还引发了恶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去年春节期间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肇因就是一家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今年年初,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恶性水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城市地下水过半遭严重污染 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曾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说,饮用水源地所受污染尤其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很难被传统水处理工艺消灭,饮用水源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成本,不仅大于水厂升级改造成本,也大于城市管网改造成本。 再严格的制度只写在纸上等于零 中国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不得不从根本上遏制的时候了,再不治理,城市也将难有清洁的水源。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作为主管部门对各省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评的依据之一,每5年为一个考核期。此举标志着中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的正式确立。 有网友说,再严格的制度,只写在纸上就等于零,必须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老百姓看到有干部因为水污染防治不力而落马。水污染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单一追求G D P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如果再不放弃这一发展思路,水污染将演变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灾难。新华 监管者是否当了睁眼瞎? 对地下排污的恶行,持有尚方宝剑的监管部门,至今没作出任何回应,甚至连一句惯用的“正在调查”也懒得说。新华社e哥质疑:这些无良企业如此瞒天过海、道德沦丧,果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企业如何排污,环保、安监等部门在例行检查中难道没看出猫腻?民众频频举报,媒体屡屡曝光,监管者咋就没去看看?是否当了睁眼瞎? 地下排污恶行早有先例,2010年《半月谈》曾刊发《地下排污:致命威胁悄悄逼近》的报道,直指不仅有企业利用高压泵将污水注入地下,还有企业将污水排入地下溶洞。只是这样的声音,或激起一时舆论波澜,却在各地政府“化骨绵掌”的应对下销声匿迹了。 “美丽中国”不是概念,而是实在的行动。面对物欲横流、利欲攻心的污染恶行,e哥深信,我们需要有责任的监管和有力度的追责,让我们对监管部门的行动拭目以待吧。 图1 本通知来自网络,可能与本次地下水污染事件有关。以前是环保检查时有人通风报信,现在干脆正式发出通知预防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9bed50101dd2f.html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6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