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序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网’ 博客序
热度 6 welcomezp 2011-2-27 11:43
‘科学网’ 博客序
最近北大的一位老师来日本。中午吃饭的时候,她说施一公老师(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老师(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等都在科学网上写博客,建议我也在那里开个博客。于是,踏着名人们走过的脚步,我也想在科学网开博试试。 在国外呆久了,思想会很土气。去年回国才体会到网络社会的强大影响,空间里的日志也是百花齐放,记事簿、日记、交友、演说、发泄愤怒等等。同学们惊讶我没有QQ账户,说现在国内老师都用QQ上传课件,开博客传达理念。2010年我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QQ账号,权当做与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QQ账号是很长的一串数字,总也记不住,一段时间不用,就忘记了。 我决心在科学网上实名登录,这样不会忘。 我经常下决心,但是很少坚持。 注册以后,很少上科学网,也没有写日志。其实,今天也不是写日志的好时间。下周就要去京都参加‘国际灵长类学会的双年会了’,还没有准备好ppt稿。我将和松田一希主持‘Multi-level societies in Primates’的座谈会,昨天给参会人员写信希望大家积极准备讲演稿。好在他们不知道,我也还没有准备好稿子。写完这篇日志,去准备一下晚饭,然后打个篮球,如果还有精力的话,我拿上准备下ppt讲演稿.... 这一次不能半途而废,借助这个平台认识朋友,和朋友交流。实名登录,应该不会像QQ那样容易忘掉。‘ 日志序’就是说以后要坚持写日志, 加油。 大花轿。上个月,我的野外向导陈生和本地姑娘结婚,恭喜恭喜!白头偕老! 如今,山里的姑娘们都往城里跑,留下大批大批的小伙子,打光棍,守着村里祖辈的家业。陈生的老婆不一样,愿意留在自己父母身边,照顾家人。 这两年在山里办喜事,已经是稀罕事儿了。村里的猪肉真的很好吃! 超赞!
个人分类: 张鹏的事|42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书的序言(2010)
zhangxw 2011-1-14 15:59
书的序言( 2010 ) 2010 气象出版社出版了丁裕国教授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之作《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 - 创新探索 关注地球科学》。本人有幸为之作序。下面是序言。 丁裕国 教授是我多年来敬 仰的 老师,彼此见面不多,可书信往来不断。去年收到他 40 万字的新著《极端气候研究方法导论》(气象出版社, 2009 )。这是他年近七旬而依然笔耕不缀的又一贡献。今年,这又是一册 24 万字的《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科学散文集面世。我自当祝贺! 我在多年的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逐步感到 用几个流体力学方程分析大气运动规律才是正道的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有时也是误事的。确实,我们需要有其他的观察、理解大气的视角。实践与探索使我逐步认识到:与熵最大原理有联系的气象统计学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回顾我国气象统计教育,我们必然要注目于已故的南京大学么枕生教授在这个领域里的旗手作用。确实,气象人员面对着日益丰富的气象资料,如果你拿不出什么统计分析成果来,几乎是过失。么枕生教授努力推进了气象统计教育,使毕业的学生在我国气象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丁 教授师从我国统计气象奠基人么枕生教授,并成为其得意门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任教近 50 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气象专业人才。退休后依然是论文、著作绵延不断。《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科学散文集的出版则又拓宽了他的写作和奉献领域。 20 年前他受么教授之托,为推进统计气候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将么教授 30 万字的原著《气候统计》( 1963 年版),花了近 10 年时间扩展为 75 万字的教科书。在只能手工书写、绘图及计算的年代,完成这样的工作,体现了作者的信心和毅力!难怪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家诚研究员说《气候统计》( 1990 年版)一书,内容丰富 , 是国内最详尽的气候统计基础书 , 书中有不少新见解、新方法, 在世界同类书籍中也有自己的特色,比之毫无逊色。 至今, 丁 教授已写有论文约 160 篇,出版著作、教科书 6 册。在无官、无权、甚至无课题的困难背景下他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值得庆贺与仰慕。 现在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很多,大家也都感到搞科学研究很不容易。这要求你确实发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现象、没有遇到的过程、以往无人知道的关系(包括公式)以致前人没有用过的工具、原理、概念。这要求你有好的基础知识、知道最新研究动态、合适的实验和资料条件以及自己的创造力等等。而且,即便是很多条件都具备了,也远不能保证你获得的是积极的结果,让你具有写一篇论文的素材。知识是海洋,可研究工作更是一个难觅彼岸的海洋! 的确,从事科学研究是让很多人羡慕而又胆怯的事,也是让很多初试者感到痛苦的事。在这个领域找到门径、做得自如、又能攀登上去的人不多。丁教授则属于这少数人中的一位。现在,他汇集成的《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一书,则把自己求学的经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深切体会,合盘告诉给读者。这显然对大家是重要的启发和引导。 成功者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是一种财富。良好的大学教育,得力的导师指引 都使丁 老师早日步入研究工作的正轨。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兴趣 - 信心 - 努力 - 成绩能够形成良性循环链,科学研究就不再是常人眼中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和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了。这或许就是 丁 老师的人生轨迹吧。 本书多处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我国学术界的某些不健康现象的担忧和批评,这也是作者要求青年人不要成为不健康现象的俘虏,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宣扬健康、正派的作风。科学道德的修养应当是比学术成绩更基础的人生建设。 作者在本书的第 2 部分着力就有关气象学的基础性、前沿性的一些专题做了深入和广泛的介绍与讨论。这也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相信这有益于引领青年学者具体进入研究领域,也可认为这是作者为青年学者指引的一些研究方向。是的气象学一方面要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不断完善,但是气象实践的水平与社会需要的巨大差距,要求我们敢于从新的视角研究大气。以复杂性研究为代表的多种新的理论如何具体应用于气象学中,可能成为我们的新突破口。 丁 教授在第二篇的这些介绍显然补充了一般气象教科书的不足。 张学文 2010.8.4
个人分类: 个人介绍|42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恩师王锦贵教授为《文献传播》撰写的序言
yiriver 2010-10-27 16:20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文献往往就是指古典文献,尤其是历史古籍。这与中国历史文献的巨大遗存不无关系。尽管现在文献的形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也已给出新的文献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但就我个人的认知来看,这个定义还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的共识。有事实说明,人们思维中固有的条条框框往往难以在短期内破除,观念的变化常常是滞后的,有时甚至大大落后于客观现实的变化。 现在,不但文献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传播也日益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那些历经沧桑传承到今天的古籍已化身千百,成为新一代人的精神食粮;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又使纸质文献层出不穷,文献量剧增。更重要的是,网络传播的加入,使许多文献有了电子版本,无论是古籍还是现代书刊,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人类信息传播的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王京山博士适时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并及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譬如现在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可谓司空见惯,网络信息浩如烟海,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网络传播并不一定就是文献传播。以网络聊天为例,不过是口头聊天的延伸,它若没有记录就不是文献。但是,那些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文档是不是文献?这在目前还没有定论。王京山博士认为,面对新的形势,文献的定义需要更新。网络文档也是文献,即网络文献。那么,什么是文献呢?《文献传播》一书的定义是:文献是可持续存在并能重复利用的信息单元。这个定义是否科学,我不予置评。但它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按照这个定义,图书报刊是文献,电子图书、电子报刊也是文献,网络音视频文件也是文献,各种电子文档都是文献。坦率地说,他对于文献的定义,我无法确知能否得到同行研究者的认同,但我还是对他创新的勇气表示钦佩。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载体,文献传播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我国是文明古国,而且自古就是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数千年来的文献传播不但维系了一个个封建王朝的生存发展,维系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世代传承,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很长时间内,文献传播曾是人类文化历时传承的几乎唯一的途径,也是文化共时交流的重要方式。但是,文献传播作为人类自古就有的信息传播行为,很长时间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应当说,《文献传播》一书的研究视野还是比较宽的。文献传播是人类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因此,本书不但关注传统的书报刊、音像制品,还把研究触角深入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本书的基本研究框架基于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但同时吸收了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网络传播学、编辑出版研究的既有成果,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相信对于后来的研究者会有所启发和借鉴。 王京山博士曾是我的学生。无论是在他就读北大博士学位期间,还是在他工作以后,我们师生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他的勤奋治学精神,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不论是在参加我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中,还是在他个人的独立学术研究中,从来都秉持着那种认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据我所知,他平时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都相当繁重。而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却仍然能于茫茫学海中独立思考,努力从事理论层面的深刻探索,并能积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不仅是应该肯定的,也是应该特别倡导的。 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促进同道者突破既有专业领域的樊篱,努力追寻和揭示出事实背后的真相。 在此,我也由衷祝愿王京山博士继续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王锦贵 2009.3.6 于北京大学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科学专刊”总序:共话我国网络科学
fangjinqin 2010-10-6 11:55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网络科学专刊编辑即将完成,很快就与读者见面了,下面是新修改的总序言。如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还请反馈给我。 网络科学 专刊序言 共话我国网络科学 十年 回眸与展望 方锦清 在世纪之交,国际上复杂网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和 可导航性网络等一系列创新知识 ,逐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广泛交叉的网络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激起了研究浪潮,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为了 纪念 网络科学诞生十周年, 2009 年 7 月美国 《 Science 》 (科学)出版了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专辑 ,相对集中反映了国际上十年来网络科学与应用 研究 的 基本概况、若干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国际网络科学迅猛发展的推动下, 我国网络科学从 2000 年起步,至今也迈过了第十年征程。我国举行的最早涉及复杂网络的学术会议有: 2001 年第一届亚太地区混沌控制与同步研讨会, 2002 年国防系统全国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高层研讨会, 2003 年第一届海峡两岸统计物理会议、 2004 年第一届网络科学论坛、 2005 年全国复杂网络会议,这些系列会议截止 2010 年都分别举行了四、五、六届了,同时在国内举行了多次国际复杂性科学会议、全国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会议和全国物理学秋季会议等,这些会议都离不开专题探讨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这些国内外会议和 2000-2009 期间我国学者发表的 1318 篇 论文充分反映了我国网络科学与工程的学术活动的活跃程度和迅猛进展的态势,推动了国内外学术的广泛交流。从专刊文章介绍可见,十年来我国网络科学与国际上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成绩骄人。 为了 回眸 过去,展望未来 , 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杂志的主编 张嗣瀛 先生的倡议下,我们 复杂网络论坛圈授命组织这个专刊的 任务,已于 2010 年 4 月至 7 月开展了 网络科学专刊征文,专刊的主题为共话网络科学:回眸与展望。正值我国网络科学开展十周年之际, 2009 年在复杂网络论坛圈开展了对《科学》复杂系统与网络专辑的评论、《复杂网络观察》博文大赛和《第六届全国网络科学论坛》及二次知识竞赛等学术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总结过去,共创未来,以推动和促进我国网络科学与应用而组织了网络科学十周年学术纪念活动。这次专刊主要 通过综述评论文,研究论文及优秀博文汇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面向网络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所有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 鼓励中青年积极参与。 令人可喜的是,共话网络科学:回眸与展望征文很快得到了我国同行和海外华人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一篇篇佳文从四面八方飞来,一朵朵鲜花汇成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象,迎来喜看网络千重 浪 ,华夏 英杰竞涌现 的大好局面。 本次专刊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整个内容由 三大部分组成: (一) 回眸与展望篇近年来国内的若干进展概况 该 栏目汇集了 国内学者十几篇的论谈,高瞻远瞩,各具特色, 共话我国网络科学的十年历程,简要回顾了 国内网络科学的主要课题及其成果,突出了 近年来的若干研究 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 这些文章既从各个侧面反映我国十年来网络科学的脉络和概貌 , 又面对挑战共谋了我国网络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共同期望和坚信:在全国同行勇于攀登、共创未来的拼搏下,我国网络科学与工程在下一个十年必能更上一层楼,必将取得在国际上更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 , 并尽快造福于我国人民和全人类! (二) 评论与论文篇。 该 栏目采取 长篇评论、短评及论文三结合形式,既对 2009 年《科学专辑》中的若干带方向性的重要课题进行评论和展望,又尽量发表一些反映我国近年来若干课题的新论文。迄今已经和将继续收到一大批最 新论文和 综述评文 ,由于本专刊篇幅所限, 这里首先 发表其中 10 篇 ,主要课题包括:几何增长网络理论、网络拓扑特性识别方法、生物神经网络系统动力学、互联网与神经学、人类行为动力学、网络科学在反恐中的应用、多智能体一致性和产业竞争网与高科技网等。其他一批论文将在后续专刊(栏)里发表,读者从中窥见近年来我国网络科学与工程的蓬勃发展的可喜态势。 (三) 博文 汇萃篇。 该栏目 集萃了复杂网络论坛圈从 2010 年 2 月至 7 月开展以主题为复杂网络观察的博文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及相关博文。这些博文思维开阔,各具风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短小精悍。令人高兴的是,涌现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学子,大赛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值得今后进一步发扬光大! 总之,本专刊意在与全国广大交叉科技工作者一道, 寄厚望于我国年轻一代, 激励斗志,认清方向,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共同推动我国网络科学与工程的更深入的研究 , 进一步扩大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大力促进 我国网络科学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 .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006 次阅读|6 个评论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序言
黄安年 2010-9-20 07:34
《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序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0 日发布 2009 年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140 年前的 1869 年 5 月 10 日,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经过连续七年的协同努力艰苦奋战 , 两支筑路大军,即从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向东修筑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大军,和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向西延伸的联合太平洋铁路大军,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接轨,其中西段承担最艰巨任务的主力正是特别能吃苦和具有特别聪明才智的华工。美国太平洋铁路是美国近代工业化的标志性产物,这一壮举宣告了美国大陆在经济运行上开始连成一片,标志着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并推动美国迅速崛起为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的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最初移民潮,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地区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应为人们所了解,并给美国和中国人民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成为美中人民友好交往、协同发展的难得教材。我们应该永远怀念这些沉默无语的道钉。 在谈到推动美国崛起的诸因素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外来移民对美国崛起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能不提到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时铁路先行的作用,其中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铁路运输是美国工业化道路中的先行官,对加快太平洋铁路在 1869 年的通车做出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绩正是远涉重洋沉默奉献的攻无不克的冲锋队和敢死队的外来中国农民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的建设北美世界的农民工 ---- 华工和美国的崛起有着不解之缘。 但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汇合处的庆典上,人们分享欢乐时,竟然没有华工的身影。招募华工的倡议者查尔斯克劳克感到很尴尬,便在萨克拉门托的一次庆祝会上以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 归功于他们表现卓异的忠诚和勤劳。 这一讲话被誉为美国移民史中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离不开成千上万铺路的沉默的道钉 华工。正是万余名华工不顾生命安危和生活艰苦,在关键时间、关键路段,在平整路基、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关键岗位上连续奋战,才有横贯大陆的铁路开通。历史终于给勤劳纯朴、不畏艰险的中国工人以公正的评价。太平洋铁路贯通 50 年后,在犹他准州奥格登金色道钉 50 周年纪念活动中,一辆彩车上站立着当年被选中参加最后铺轨的八位中国工人中的三位,表明历史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华工对太平洋铁路建成的历史贡献一直为学术界所称道。有论著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完成全为华人之功,华工是美国开路先锋,如果没有炸药知识并重视炸药的使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用生命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艰苦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的路段决不会建成。即使建成,时间上也要拖得很久。修筑这条铁路所要克服的障碍几乎是难以逾越的,要同山中的暴风雪和沙漠的酷热作经常性的斗争,这些困难的克服,要归功于包括华工在内的数千劳工的勇敢和献身精神,施工中最沉重的部分都落在他们强壮的肩膀上,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发觉中国劳工比加利福尼亚本地劳工更为得力,更能使公司获得巨大利润。这使后来承包美国西部地区铁路工程的资本家竞相仿效,引入更多的中国劳工。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中最艰难的一段被称作 19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连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也说,正是有了这条铁路,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梦想才得以实现,过去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从纽约到旧金山也要走六个月,而现在只需要七天。    1998 年我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华人在开发美国西部所作的历史贡献与中美关系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 1998 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长篇论文 , 以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论述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华工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取得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华工在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中死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中国劳工在当时受到了酬金微薄、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等不公正待遇。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一些有良知的美国人的不平。今天,正确评价华工的贡献和揭示他们的悲惨遭遇,还他们一个公道,将有助于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2006 年 , 我编著了大型历史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中英文版同时出版) , 该画册依据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 19 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一百多年前在北美建设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画册的图片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必要的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画册希冀图文并茂,寓叙事于图片。画册的出版有助于北美华人华侨了解、认识、参与建设北美社会的历史,有助于促进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交往,有助于北美移民社会和多元文化和谐家园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些沉默的道钉、那些建设北美铁路的无名华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客观公正的评价。美国和加拿大领导人曾多次赞扬中国华人建设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贡献。在跨入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向欣欣向荣的浩瀚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美国、人均面积世界第一大国加拿大、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共同珍惜和继续发展这来之不易的中美两国、中加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这是美加中人民和社会各界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共同期望。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的劳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重洋,构建中美、中加人民友谊的桥梁;在当代世界,太平洋理应成为联系中美、中加人民和政府间友好合作、和谐发展的更加坚实的纽带。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改革开放 30 周年,也是中美建交 30 周年,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事务严峻挑战,美中两国之间再次携手共进,回顾 140 年前中美两国人民合作共建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以来,山东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告诉我,准备拍摄北美铁路华工的系列记录片或进行专题报道 , 我尽己所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建议 , 希望这些影视记录作品能够早日和观众见面。 笔者曾多次呼吁加强对于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学术网络开发和系统研究工作 ,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笔者希望看到社科院、教育部等主管科研部门做出积极反响。国家科学院的信息研究部门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开发 , 将会事半功倍。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实际上也应该是投资上亿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清政府时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属加拿大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列入研究计划 , 还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收集和研究 ,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迄今我们的华工究竟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内参加了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 还不甚了了,国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此也极少涉猎。 我国近代农民工最早出洋并取得最大成效的莫过于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 他们对于建设北美家园的贡献最大 , 然而又是弱势集团 , 如何维护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是我们在研究农民工问题上需要特别重视的课题。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铁路的研究涉及对于华工遗族的追踪调查 , 这是口碑史料的重要内容 , 需要有专门部门负责牵头来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内的而且需要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协同配合,笔者在美国曾去过麻州北亚当斯探访在高校任历史系主任的华人教授,他告诉我在北亚当斯就有一些安葬华人的坟墓,上面写的是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叫什么需要考证,其中有些人可能是太平洋铁路建成后来到这里的。 从事美中关系史研究不仅要考察研究政治和文化现状,而且要研究历史上美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像具有标志意义的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是个重要的立项题目,我们的各类社科项目和美中关系史研究会的研究者需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 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则主要是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辅以必要的图片。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充分阐述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本书收录了 31 篇文章。开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详尽论述了建成与华工的关系。第 2-16 篇是对《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的详细说明和补充 , 限于篇幅画册中言犹未尽的部分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尤其那些资料来源对于进一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第 17-27 篇说的是笔者对铁路华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第 28-31 篇则附有四位专家对于笔者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成果的批评。 蒙白山出版社积极支持出版本书 ,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献给 140 年前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 沉默的道钉! 写于 2009 年 6 月,修改于 2009 年 7 月 (原载《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 页,白山出版社, 2010 年版,又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第203-208页)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5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摘录
lxj6309 2010-8-27 22:06
重读《资本论》序言,感触良多。首先给人强烈印象的是马克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今摘录于下: 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使我们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莎的头。如果我国各邦政府和议会象英国那样,定期指派委员会去调查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象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相,如果为此能够找到象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告的英国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那末,我国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所以,现在 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个人分类: 经典马克思|2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岛环视(十二)——走进台南
jlxt33 2010-8-11 18:28
古迹台南之一走进台南 从嘉义到台南的高速路两旁都是绿油油的农田和点缀其间的房舍。 台南在我的头脑中就是绿营民进党的大本营,台独势力的基地。 陈水扁就出生在台南一个小村庄,我们的台湾导游还指给我们看陈的家乡。 在欣赏风景和与导游的聊天中进入了台南市区。 这街景看起来有点凌乱,但是不是觉得也不陌生呢? 就在转到景点的路口,看到一名警察在处理一起交通意外。看样子还是很严重的事故,没有看到当事人,大概被送院治疗了吧。不过道路没有封锁,车行缓慢,还可前进。 在台南的一整天,可以说是古迹游,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从这张导览图上可以看出这里的古迹还是很多的,我们游览了赤嵌楼、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 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到孔子庙拜拜,只是在车上远远地看到红色的门。 台南孔子庙是全台最早的文庙,建于明朝永历19年(1665年),是目前台湾岛历史最悠久,建筑群最壮观的孔庙,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宫石坊的文庙。孔庙庙门以一「全台首学」的金字横匾做为登堂之阶,在大门左侧立有一块下马碑,以满汉文并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12字,庄严肃穆。 南台湾的行程包括后来的高雄,一直纠缠在台湾地位、历史传统、中华文化和台湾本土文化中,统合不断地闪现。郑成功、沈葆桢是不断被重复的名字,到处都写着民族英雄。可是总感觉去中国化的意识处处体现。很想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台湾人的感觉。或许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可以代表相当部分台湾人对国家、民族和身份的感受和认知吧。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2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刘祚昌先生为《美国的崛起》写推荐和序言
黄安年 2010-4-19 21:02
刘祚昌先生为《美国的崛起》写推荐和序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19 日发布 1992 年 7 月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美国的崛起 17-19 世纪的美国》,这本书的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推荐人是刘祚昌先生和齐文颖先生 , 刘祚昌先生还为该书写了序言。 1990 年 3 月 15 日我接刘先生信告知 3 月 20 日 --4 月初来北京,将访北师大 , 为世界近代史研究生作些讲座,刘先生时任全国人大代表 , 有机会来北京开会 , 空余他和北师大的同行通话和见面。此前 , 我曾向先生提及我的《美国的崛起 17-19 世纪》书稿(当时的题目暂定为《美国近代史》或《近代美国的巨变》申报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需要有人写推荐信,齐文颖教授是推荐人之一 , 希望刘先生也能作为我的推荐人 , 先生欣然同意。 3 月 23 日晚,我和杨玉圣先生一起拜访刘先生 , 畅谈近三个小时 , 席间先生写下了推荐意见:本稿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勾画了美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较深入读论述了社会经济政治外交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和特点,扼要评述了国内外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 , 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一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著作 , 特此推荐出版。刘祚昌, 1990.3.23 ( 见影印原件 ) , 3 月 27 日下午去北京大学 , 齐文颖教授写好推荐意见, 3 月 27 日当晚,历史系主任龚书铎教授写好单位意见。 3 月 29 日上午,我去社科院美国所送申请表。 1990 年 5 月 2 日上午把 , 我写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著作稿选题单送交出版社,此时书名已经确定为《美国的崛起》。 1990 年 7 月 2 日我写信给刘先生,告诉我的《美国的崛起 17-19 世纪的美国》一书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已经获得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想请先生为书写序。 ( 见中华美国学会秘书处 1990 年 6 月 28 日给我的信 , 信中说 : 经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审批小组 1990 年 6 月 23 日会议决定 , 同意出资人民币陆千元 , 做为你撰写的《美国近代史》一书的出版补贴 , 随信寄去补贴合同一式三份。如果你同意合同内容 , 请在合同上签字。另外,请你与出版社联系 , 如他们同意合同内容 , 也请他们签字盖章。三份合同 , 一份叫出版社,一份由你保存 , 一份请尽快寄回学会秘书处。 我在 6 月 30 日签署合同 , 中华美国学会 90 年 6 月 28 日签署盖章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7 月 10 日签署盖章 , 见影印原件 )7 月 10 日下午,我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取合同。 7 月 16 日 , 我收到先生 7 月 8 日的来信,信中说 : 七月二日的来信收见,知道您的书已经得到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陆千元的补贴 , 并且已联系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很替您高性能,为大著写序,当然义不容辞,在三个月内一定写好。不过希望来信把主要内容及特点告诉我 , 作为写序时的参考 . 特别请把独特的 , 与别人写的同类书的不同的地方写给我。拙著《杰斐逊传》不日即可成批出书 , 今天出版社寄来一本样书 , 感到满意。等出版社把我自购书寄来后 , 我一定赠送一书。 (见信件原件影印照片) 7 月 30 日 , 我写信给刘先生介绍美国的崛起一书的写作特点。 1990 年 9 月 29 日 , 刘先生写信给我说 : 我主编教材的工作目前告一段落,我正准备为您的大作写序言,但是您给我的那一分大纲找不到了 , 而我必须参考那一份大纲才能写。所以请特意写信请您再寄我寄来一份。我的《杰斐逊传》已经出版 , 等见面时送您一部。关于大作的特点,你在来信中告诉了我 , 这封信我尚保存着 , 惟有大纲怎么也找不到了。又及 (见信件原件影印照片) 10 月 4 日 , 我给刘先生寄大纲的复印件。 1900 年 11 月 13-18 日在中国美国史河南年会期间,刘先生告诉我写好序言。(见附序言原件影印照片) 12 月 23 日 , 美国的崛起书稿初稿完成。 在我 1991 年初至 1992 年初赴美考察期间,杨玉圣先生和胡玉坤女士,费力为拙稿润色加工和负责一、二校,并编写附录四: 八十年代我国美国近代史研究硕士论文题录 ,他们的辛勤工作,对保证本书的质量和顺利出版起了重要作用。 1992 年 3 月 , 我完成了修改定稿。 4 月 2 日陪同刘先生在北师大春秋学社作治学经验讲座时,向先生报告书稿已经三校。 1992 年 4 月 28 日 , 我收到刘先生 26 日来信,信中说 : 从社科新书目中看到了您写的《美国的崛起》一书已列入这个书目之中,心中很为高兴,我已建议我校图书馆购买此书了。另外还有一件事:我给您写的序言中有两句话 : 草木榛榛 、 鹿豕猛猛 ,其中猛猛二字是错的 , 后来改为奔突,也错了 , 应该改为狉狉二字。 (见信件影印照片)接信后 , 接 接信后,我立即查对了先生序言原告 , 发现先生当时是写对的。 1992 年 11 月 16 日先生写信给我( 19 日收到)说 : 看美国史学会通讯,知道您的大作已经出版 , 希望先睹为快,抽暇寄送我一本。此问近好 , 刘祚昌 1992.11.16 ( 见信件影印照片)。信中看出先生对于拙著的关注。该书是在 11 月 20 日下午 3 : 00 才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批量取出的 , 当即挂寄先生。 12 月 24 日 , 先生写信给我( 29 日收到)说 : 大作早已收见 , 多谢。此书和前书一样,必定在国内外引起良好反响,对促进美国史研究也将发生积极作用。 (见信件影印照片)我把先生的溢美之词看作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30 日我回信给先生 ,1993 年 1 月 6 日又收到先生来信鼓励我继续努力。 附刘祚昌先生写的序言 序言: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独立到现在才 200 余年,把殖民地时代算在内,也不到四百年。然而在这样短短的历史时间内,它的经济建设却取得惊人的成就,其发展之快,是举世无匹的。当 17 地纪初第一批英国移民在北美海岸舍舟登陆时,北美大陆还是一片 草木榛榛 、 鹿豕狂狂 的荒野。出没于森林草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仍过着一种粗犷的游牧生活。然而, 物换星移 ,到 19 世纪末,美国已经 人事全非 ,在畴昔的荒凉大地上已经高楼栉比,烟囱林立,机声盈耳,阡陌纵横了。美国的工业生产业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农业生产也超越一切国家,在全世界独占鳌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世界上超级经济大国。 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们往往惊叹美国经济发展的迅猛神速,而相对地忽略了美国在其它许多领域内的成就。其实,美国经济并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等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并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很难想象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其它方面却很落后。 首先在政治上,美国形成了极其发达和成熟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美国的民主滥觞于殖民地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期间,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正式形成。 17761781 年间制定的州宪法及 1787 年制定的 联邦宪法 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构造了一个政治框架,这个政治框架体现了共和制、代议制、联邦制、三权分立、长官选举制和文官领导军队的原则,并且协调了中央集权主义与地方分权主义之间的矛盾、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以及奴隶制与自由制之间的矛盾,因而不但使国家政权机关对于资产阶级的要 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而且也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个政治框架也有一个漏洞,它默许了南方奴隶制度的存在,这就为自由制度与奴隶制度的矛盾埋下了种子。 19 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解决了这个矛盾,美国宪法第 13 条修正案废止了奴隶制度,从而弥补了这个漏洞。 美国早在 18 世纪末就产生了政党,在南北战争后正式形成了两党制,这就形成了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两党制的形成,意味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更趋于完善,这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美国政治的发展,也表现在资产阶级民主的逐步扩大上。在殖民地时代,选举权有财产资格的限制。第一次革命期间,各州都程度不等地降低了财产资格,从而扩大了选民范围。到 19 世纪上期,在群众的压力下,各州都实现了白人成年男子的普选制。南北战争后,黑人取得了选举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妇女又取得了选举权,因而到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选制国家。普选制的确立,在人民中间加强了对于民主的幻想,因而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经过第一次革命和南北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已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完善的政治机制,这个机制一方面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男 方面保证了资产阶级对于国家的控制。在这个条件下,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美国有发达的文化教育。美国从殖民地时代起就重视教育。新英格兰的清教徒领袖们认识到,为了弘扬基督教,必须普及识字教育,以便让居民读懂圣经。基于这个认识,他们大力推广初级学棱教育,同时也发展高等教育,以便培养传教士。早在 1636 年在马萨诸塞就出现了哈佛学院。第一次革命后,国民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新英格兰甚至实行免废教育,把学校开放给一切人。南北战争前,在几个州共建立 516 所大学及学院。到 1850 年为止,在北部及西部诸州人们已普遍地达到以下的共识:第一,初等及中等学校应免费开放给一切儿童。第二,应该重视师范教育。第三,应该实行职业训练,以培养各种部门人材,如法学、医学、神学、工程学等等。 南北战争后,黑人教育也受到重视,大办黑人学校。到 19 世纪晚期,美国已朝着免废、普及的全面教育的目标迈进,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入学儿童在学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 1870 年美国用在普及教育上的经费为 6 , 300 万美元;到 1900 年已超过 10 亿美元大关。在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美国已确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归功于有远见的政治家们的重视和提倡。美国的几位开国元勋都很重视教育,其中有杰斐逊、富兰克林和潘恩等人。杰斐逊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他把教育和民主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联在一起了。他认为 知识就是力量 ,而知识来源于教育。杰斐逊在美国第一个提出普及教育的原则,并且毕生为发展教育而努力。林肯也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工农大众的教育。正是林肯欣然签署了 莫里尔土地授予法案 (1882 年 ) ,而这个法案曾被林肯的前任总统布坎南所否决。该法案的主旨便是由联邦政府资助农业及工业技术教育,它规定由联邦拨给各州大量国有土地,作为筹建工、农技术学校的基金。 19 世纪晚期美国大规模兴办工技、农技学校和大学,与这个法案有莫大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可以培养技术人材,从而可以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19 世纪晚期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显然是和教育大发展分不开的。 再次,美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上的创造发明,也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这里只举出两位大发明家就够了。富兰克林早在 18 世纪末就发明了避雷针,并且用电去说明打雷和闪电的科学原理。另一位大发明家爱迪生在 19 世纪晚期发明或改进了一系列生活用品,如留声机、电灯、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等。在他主持的实验室里还集体发明了蓄电池、录音机等等,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美国在世纪之交出现的工、农业高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 这样,美国虽然开国甚晚,但是在建国后的短短的 200 多年之内却在许多方面大放异彩,不仅成为最强大的经济大国,而且也成为一个政治成熟、文化教育发达和科学技术先进的大国。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历史虽然很短,但是美国历史的内容却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美国历史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厚的内涵。 就以在美国历史上发生的两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和南北战争而论,无论是它们的规模、它们的深度,还是它们的影响,与世界近代史上任何其他革命相比,都是毫不愧色的。其中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动人心弦的情节,到今天还能震撼人心,感人至深。 美国历史上还出现许多有声有色的群众性运动。 19 世纪 3050 年代席卷北方的废奴运动及与之相关的 地下铁道 的活动,就充满了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有的废奴主义战士,如埃利佳 洛夫乔伊曾为废奴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西进运动,更是一组真正的壮丽的史诗,一批接一批向西涌进的移民大军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最后把苍莽大地改造成锦绣的花园。一部 19 世纪的美国史,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群众运动编织而成的画卷。 在美国历史中也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忠于共和事业的民族英雄华盛顿,思想深邃、品德高洁的民主主义思想家杰斐逊以及气度恢宏、为联邦事业及民主信念而奋斗到底的林肯等不世出的伟人不用说了,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见义勇为、特立独行、倜傥不群乃至大智大勇的杰出人物,其中有鞠躬尽瘁于宗教事业的乔纳桑 爱德华兹,有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外交家和启蒙学者本杰明 富兰克林,有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女人道主义者多萝赛 狄克斯,有钢铁般意志的百折不挠的废奴主义战士劳埃德 加里森,有为黑人同胞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杰出的演说家、作家、废奴主义者弗列得里克 道格拉 斯,有智勇双全、为解放同胞而出生入死的黑人女英雄塔布曼,有为黑人同胞寻求出路的布克 华盛顿和杜波依斯等等。这些人物为美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为美国历史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美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其中有以爱默生为代表的强调自我道德修养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的的超越论哲学思想,有以威廉 詹姆士为代表的重视实际效用的实用主义哲学,有提出单一税理论的亨利 乔治的社会改革思想 (1879 年他发表了《进步与贫困》 ) ,有强调生活实践的约翰 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对世界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盛顿 欧文、沃尔特 惠特曼及马克 吐温等人的脍炙人口妁文学创作。 当然,美国历史上也有其黑暗面,如黑人奴隶制度、种族歧视、贫富悬殊、社会犯罪以及贪污丑行等等。 把这样丰富多彩的,包括其黑暗面在内的美国历史原原本本地介绍到中国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中国广大读者迫切要求的。黄安年君已经出版的《二十世纪美国史》和现在这部《美国的崛起》满足了这个要求。 《美国的崛起》一书是作者教学研究的结晶,是他这几年来辛勤耕耘的成果。该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 1900 年以前的、包括早期印第安人社会在内的全部美国的历史发展,它涵盖了美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也涉及教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艺术。该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联系了中国的实际,把中美文化交流、中美关系放在应有的地位;并且注意到美国史中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事件,并且总结了其经验教训。 第二,它吸收了这些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以及研究生毕业论文。 第三,多样化的统一。它既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发展规律,又突出了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也批判吸收了美国史学界各种观点中的积极因素及美国最新史学成果。 第五,它既是学术著作,又是大学的教材,也适合于社会上广大读者。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缺陷或不足之处,如对历史人物重视不够,在组织结构上有不甚合理的地方等等。但是,这些都是 白璧微瑕 ,优点是主要的。所以我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著作。是为序。 刘柞昌 1990 年 11 月于济南 (见《美国的崛起 17-19 世纪的美国》提要 , 黄安年文 2007 年 3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74 ) 附照片 24 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行政化”的代序
fqng1008 2010-4-14 08:09
序 言 一 历时两年,全市卫生系统的中医四大经典轮训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今天,我们刊印《深圳市中医四大经典教学研究论文集》,一方面是对前阶段的工作的一个总结,一方面是下阶段工作的一个起点。因为,我市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落实中医药强省措施,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医四大经典的轮训工作,是我市的一个创建。毫无疑问,它对于提高广大中医工作者临床能力和理论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止步。我们还要结合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各项战略目标,深入实际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例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纳入市人大的审议项目,力争尽早颁布实施;按照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要求,加快2007-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促进中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制订《深圳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评估标准》,逐步建立研究方向稳定、队伍结构合理、管理规范、中医特色突出、群众欢迎的中医重点学科体系;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加强对中医药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重大传染病的研究,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全市中医院的硬件建设;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建设一批中医示范社区,开展中医名家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活动,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管理,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希望,通过该论文集的刊印,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学术繁荣和临床进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瑰宝,为我市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为序。 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序 言 二 历时半年的全市卫生系统的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结束后,为了对学习效果有一个基本了解,以便更进一步推动今后的工作,我们要求每个学员(科主任以上人员)书写论文作为考核指标。值得高兴的是,所有学员都积极参与,不少人还提交了3~5篇论文,说明这个研修班办得非常及时和成功,也体现了我市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于学习经典的高涨热情。 今天,我们刊印的这本《深圳市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集》,是中医处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专家通过初审、检索、作者签署原创性声明和终审等程序评选出来的一、二、三等奖论文,随后附有部分参评论文的摘要,也是对这项工作的一个善始善终的锦上添花。从项目申报、筛选和聘请演讲专家、日程安排、组织研修人员到评选优秀论文,项目管理者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我想,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近年来,我市中医药蓬勃发展,中医药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扎实成绩,也得力于我们的管理者的兢兢业业。在此,我代表全市中医药工作者对他们的忘我奉献和勤恳工作表示感谢! 前一阶段,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离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我市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的远大目标,它仍然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纳入市人大的审议项目,力争尽早颁布实施;按照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要求,加快2007-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促进中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制订《深圳市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评估标准》,逐步建立研究方向稳定、队伍结构合理、管理规范、中医特色突出、群众欢迎的中医重点学科体系;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加强对中医药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重大传染病的研究,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全市中医院的硬件建设;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建设一批中医示范社区,开展中医名家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活动,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管理,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希望,通过本次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学术繁荣和临床进步,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一○年四月十日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柯新桥中医医学论文集》序
fqng1008 2010-2-8 08:35
按:刚才从旧文档里发现了4 年前写的这个“序”,本来是个修订稿(我和儿子摆弄了一个晚上),因为李培生老师的序言用的是白话文,出版社还是选用了原稿,这个修订稿只好搁置。4 年过去了,今天把它“发表”于此,也不妄辛苦一场。 柯兄新桥,湖北鄂州人氏,早年舌耕讲坛,笔耕群刊,深受后学、同道崇拜,少时得“柯老”贤名。中年移居深圳,悬壶济世,饮誉鹏城,官赐“名医”,求医者诊庭若市,医德、医术俱佳。 《易》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柯兄在鄂多年,广聚益友,结社著述,名噪一时。虽世称雕虫小技,吾等却每每乐此不疲,以助人“晋升”而自鸣得意。合作十余载,遂结兄弟情谊,有“四人帮”或“四大才子”之戏传。当今中医撰修者众,然如吾辈善终者鲜矣。盖“柯老”海纳百川,宽人律己,法君子之风,得友朋之佑。此“柯老”之幸,亦众兄弟之幸也。 柯兄教书育人,以勤勉著称,从无敷衍之举。自已巳年兼班主任,殚精竭虑,肝脑涂地,至今为当年学生所乐道:“柯师乃传道、授业、解惑之楷模也”。兄亦念念不忘:“四载冬春,师生之谊若父兄之亲;十年分别,昨日情景成现时长梦。”即此,竟唏嘘不已……。 柯兄治学撰文,以刻苦制胜,从来严格要求。嫂夫人曾戏谑其写稿:夏天,扑扇驱蚊,水桶降温,苦熬纸上文章;冬日,围脖护颈,煤炉护身,确保心中热气。然长期伏案,柯兄早染颈椎痼疾,迁延连年,化为读书卡片一堆,论文、著作等身,即岁月之痕迹,青春之记忆。毕竟天道酬勤,柯兄壬申年破格晋升,由讲师跃至教授,为母校之空前,至今尚未突破。 柯兄此“论文集”,汇粹多年心血,有“理论探索”、“临床经验”、“实验研究”、“教学相长”、“古籍研读”、“学术争鸣”六部,虽不成体系,却见证一中医学者探索之经历。读之愈切,思之益远,可窥当年中医“脉搏”与“呼吸”,挚信彼将融入历史长河,化为浪花一朵。愿吾辈之偏爱能够感染更多同道与后学,则幸甚。 光阴似箭,逝者如烟。我辈已逾“知天命之年”,正所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陆游诗),回首往事,莫不怆然空叹。林语堂视人生为三个阶段:年轻多崇尚儒学,积极进取;中年常迷念佛学,遁入虚空;老年须顺应道学,无为而治。知天命者,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时而处顺”(庄子语)。然“曾经奋斗耕耘过,梦牵魂绕赤子心”,故序。 聂 广 郝建新 周祯祥 于2005年8月2日 附:聂郝周序(出版时调整稿) 柯兄新桥,湖北鄂州人氏。早年舌耕讲坛,笔耕群刊,悬壶济世,深受学生、同道崇拜,年轻时就获得“柯老”的赞誉。中年移居深圳,不久即为鹏城一代名医,求医者诊庭若市,医德、医术俱佳,深得病友好评。 学兄素受敬重。在鄂多年,以他为核心,组成写作班子,著作如流,曾经名噪一时,虽世称雕虫小技,吾等却每每乐此不疲,以能助人“晋升”而自鸣得意。合作十七、八年,遂结兄弟情谊,至今情同手足,有“四人帮”或“四大才子”之戏传。中医界众多著书团体如我辈而善终者甚少,今扪心而言,与“柯老”之坦诚、厚道关系最切,此“柯老”之幸,亦众兄弟之幸也。 学兄毕业留校,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以勤恳著称,从无敷衍之举。其讲解之认真,语言之生动,逻辑性强,与平时判若两人,至今为当年学生所乐道。曾记得90年代初学兄在学院小礼堂主办学术讲座,连续3次,座无虚席,好评如潮。不久前,他还念念不忘:“回想起那一段岁月,揪心而又充实,辛苦而又快乐。”学兄临证,擅长中医呼吸诸病的诊治,旁涉消化、内分泌等其他系统疾病,疗效颇佳;其待病人情同手足、父兄,亦是有口皆碑。 学兄治学撰文,以刻苦制胜,从来严格要求。嫂夫人曾笑谈其早年写稿情景:夏天,扑扇驱蚊,水桶降温,苦熬纸上文章;冬日,围脖护颈,煤炉护身,确保心中热气。由于长期伏案,其很早就落得“颈椎病”痼疾,如今时过境迁,一大堆读书卡片,论文、著作等身,即岁月所留之痕迹,亦青春之记忆。毕竟天道酬勤,早在1993年初兄即破格晋升,直接由讲师到教授,成为母校当年空前之举,至今尚未见有突破者。 学兄这次付梓之“论文集”,实是汇粹多年心血,共有“理论探索”、“临床经验”、“实验研究”、“教学相长”、“古籍研读”、“学术争鸣”六部分,虽不成体系,却能见证一名中医学者的多方探索和成长经历。读之亲切,思之广远,内容丰富,其自可反映出当年中医之“脉搏”和“呼吸”,亦必将汇入历史长河,成为浪花一朵,愿吾辈之偏爱能够感染更多同道与后学,则幸甚。 光阴似箭,逝者如烟。我辈均已过“知天命之年”,正所谓“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陆游诗),回首往事,感慨人生,莫不啼笑皆非。林语堂曾将人生划分三个阶段,年轻多崇尚儒学,积极进取;中年常迷念佛学,遁入虚空;老年须顺应道学,无为而治。知天命者,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时而处顺”(庄子语)。然“曾经奋斗耕耘过,梦牵魂绕赤子心”,即使我等布衣俗人,总结回顾总是必要的,故为之序。 挚友:聂 广 郝建新 周祯祥 于2005年9月8日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序言(陈文龙)
图锦 2010-1-29 22:57
设计的工作是偏感性的,创意的发生好像是凭借着直觉与灵感,所以对设计师要给予很高的自由度。一般的设计师都不喜欢被管理,担心管理会限制了设计师创造的自由;因此好的创意的产生是否需要依靠管理,便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我在浩汉设计公司二十多年经营管理的经验,深知如果要经营设计成为一个能够提高产品价值的专业组织,便不能只凭藉直觉等待灵感,把创意变成为偶发性的结果,而是要发挥效益确保创意的发生做到必然地偶发性;那是需超越直觉,更辅以管理作为策略性的指导方针。在浩汉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找到合宜的设计管理方法,让设计组织做到在自由度中仍能够产生规律与秩序,塑造一个具有活力的设计环境,再透过知识管理把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与实做经验,转换成为适合于自我组织运行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透过IT技术在新的分公司去快速复制浩汉成功的经验,这些过程是设计系统竞争力的建立,也可以看作浩汉成为一个国际化公司的关键。浩汉第一个拿到的重要奖项不是国际设计奖,而是代表台湾中小企业最高荣誉的经营管理奖第九届台湾盘石奖,然后才陆续拿到国际性的设计大奖(iF,Red Dot,IDEA,EID..)。因为具备了技术力、组织力,才能掌握创新力的发挥。我想我们对设计管理的体认,是因为一直把设计管理的知识与经验跟设计业务、设计资讯统合于一份对于设计执着的心。 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陈圻教授带领的研产学团队(包括曾在上海浩汉担任设计副经理的刘曦卉女士)所写的这部书稿的时候,便满怀敬意与期待。设计管理既要靠经验积累,更要靠教化与推广。无论是在校的设计专业学生,新入门的年轻设计师,还是久经职场的老手,无论公司主管,专案经理还是执行设计师,对设计管理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与培训、设计产业国际最新资讯的了解都是不可缺少的。设计管理对中国还算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专业的著作不多,一本反映前沿、内容全面、研究独到、资讯丰富、观念新颖、深入浅出、理论与实做兼顾的设计管理著作就难得搜寻,而陈圻教授这本引人入胜的新书正好满足这一需要。 陈教授作为一个国内不多见的熟悉和长年研究设计的管理学专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国内设计业的了解,引领团队,从学术高度审视设计管理的方方面面,又深入浅出,用设计师熟悉的语言娓娓道来,尤其关注眼下国内设计与制造的实际问题和需要,读来获益颇多。书中所述深广,很多论述是崭新的,集中了许多国际最新管理理念,如知识管理、设计外包、 功能设计、集成开发、体验经济等等。书中有设计业最需要了解的的全球设计行业发展最新趋势的资讯和中肯的研析,有最新管理理论用于设计实际运作的建言,有设计公司发展策略的精当设计,有设计专案和流程的具体操作指南,有设计创意的理念和技术,有设计管理实做经验的讨论与提升,这都是设计师和设计经理人非常实用的知识。 秉持学习型组织观念,我建议设计业者和学习设计的大中专学生多多品读此书,在实做中体认设计管理的真谛,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共同努力! 浩汉设计(Nova Design)董事长兼总裁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 执行理事 陈文龙 2009-2-3
个人分类: 设计管理原书与配套课件资料下载|2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宇航学会制导与引信信息网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序言
热度 1 bitdjh 2010-1-1 11:14
不日前,慧敏约我给今年1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宇航学会制导与引信信息网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写个序言,岁首欣然拨键,面呈读者。 序言 当岁月光标飞掠 2009 人类步入 2010 之际,我们满怀激情相聚在祖国北疆美丽冰城――哈尔滨,共同分享中国航天信息协会制导与引信信息网 09011 学术交流会的快乐。 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精确打击对精细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的需求与挑战,挟祖国 60 华诞阅兵庆典的雄威,携十二五论证调研的丰厚技术信息,上海航天 802 所,航天科工集团二院 25 所,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部、 35 所、 310 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兵器 212 所,北京特种机电技术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制导与引信界同仁共同奉献,完成了这本论文集。浸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闪现着他们聪颖的智慧,该论文集涉及制导与引信领域的探测与控制、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仿真与测试等技术。它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制导与引信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其创新和发展。 《论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各网长、网员单位的鼎力相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同仁们不吝指正! 祝大家虎年快乐!愿制导与引信技术虎虎生威,蓬勃向上! 中国航天信息协会制导与引信信息网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10 年 1 月
个人分类: 未分类|6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拟子摇车》连载(A002):序言
antiscience 2009-12-31 14:39
《拟子摇车》序言 当代自然科学有哪些重要思想?科学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又是怎样运行的?未来的科学会向哪里行进? 这是通过阅读科学文化图书可以尝试自我求得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有无数优秀的科学文化图书在讲述相关的故事、道理或者就某些专题激烈地论辩着。 近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是最具创造性的文化领域,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总是处于创新之中。 科学,是众多新思想的发源地。 科学,是拟子摇车。 摇车,即摇篮(cradle),引申为某某的发源地。拟子(meme)是著名进化论学者、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教授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构造的一个与基因(gene,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单位)相对照、表示文化信息传播单位的概念,也译成谜米。【关于meme,可参考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章以及苏珊布莱克摩尔的《谜米机器:文化之社会传递过程的基因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在中国,对meme一词的翻译有多种,如拟子、觅母、谜母、谜米、縻縻等等。――纸质印刷版此处为脚注】科学思想、音乐旋律、宣传口号、广告词、人有来世之观念、神之观念等等,都是拟子。当我们离开人世时,留下来的东西只可能有两样:基因和拟子。如果某人有一个好的想法,写出一首旋律,发明一只火花塞,写出一首小诗等,所有这些创造在此人肉体死亡之后,在其基因消失于浩大的基因库之后,还能存留很久。达芬奇、哥白尼、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马可尼、爱迪生等所创造的拟子复合体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他们创造的拟子世界之中。 一、 策划本书的动机 现在是信息社会,现实世界中、因特网上等并不缺少信息,即信息并不是稀缺资源。但是,对信息的有效加工所产生的二阶信息或高阶信息却可能是稀缺的。网络搜索引擎的发达,yahoo、google、baidu的流行,就表明人们对信息索引、分类十分感兴趣。 据报导,我国出版业目前年出书25万种,其中新书13万种。作为个体的读书人,不可能知道最近都有哪些好书出版,通过逛书店偶然碰到好书的概率不是很大。看到专业推荐或者某种出版信息,然后上网采购,是目前比较经济、实用的办法。我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何,我本人十分渴望看到其他学科专家列出的推荐书单,这也是我经常读《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文汇读书周报》、《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的主要原因。 我个人长期关注科学文化图书的出版状况,平时也大量阅读这方面的著作,还写了不少书评,每年也参与好书推介和评选活动,因而对这方面的出版信息还算比较熟悉。但除此之外,我对于其他方面的图书则完全不熟悉,也可以说完全没有判断力,我说不出哪些是最好的、次好的、还可读的、不能读的等等。我想,如果各学科领域的学者能够定期推荐一些好书(最好是推荐一份足够长的书单,并附有简要的推荐理由),做成一套丛书,就可令我这样的外行少浪费时间鉴别并尽可能避开烂书。它的作用是显然的,第一,为读者服务,包括为我们的大学生服务;第二,促进知识、文化的进一步传播;第三,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出版社的选题倾向。 这个想法跟一些朋友讲过,许多人说这是功德。可是谁能做,谁又愿意做呢? 我只能先动起手来,把科学文化方面已经出版的图书做一通盘考察,选择我个人认为十分优秀的罗列出来,配上相关书评,编成一册献给读者。 本书是一部以个人名义推荐的近期出版的科学文化图书列表,每本图书都配有主编点评、图书信息和专家导读。所列图书均是近年出版的中文图书,大部分是译作,少量是国内原创作品。 二、 选书的根据 科学文化类图书在分类上相对复杂一些,它涉及文、理两大类的交叉,边界比较模糊。它大致上包括自然科学总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传统科普等几类图书。但是,由于本书拟定中的读者是那些想对当代自然科学有宏观了解的普通读者,于是对于本书的选书而言,纯科学、纯科学哲学、纯科学社会学等著作一般不包括在内,否则的话子类太多、差异性太大,读起来也可能比较困难。简单说来,筛选图书的原则是要具有下述条件中的若干条: (1) 新近以中文形式出版的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著作,要求通俗并且有趣,不选较专业的图书,适当考虑各学科的平衡。读者阅读所选的这些图书,并不需要专门的科学背景。这些图书大部分还可以从书店、网络书店买得到,图书馆中也容易找到。 (2) 考虑作品的思想新颖性。科学思想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其他文化是比较快的,并且带有根本性。另外,也确有一些科学原创新思想、科学方法论是先以科普、科学文化图书的形式出现的,之后才以具体的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之后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科学实践。在这种意义上,更应当重视科学文化思想的最新动态。在这方面,哪怕思想有些出格,显得前卫,也没什么关系,思想解放一点比保守一点为好。 (3) 讲究写作技巧,文笔流畅。科学文化图书,就知识点而言,在创新程度上可能不如专业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但是平均而言它更难写作,写出佳作颇难。世界上有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但像阿西莫夫、伽莫夫、萨根、道金斯之类优秀的科学作家并不多。 (4) 作品在某个方面有特别之处。比如它对某一专题有较深刻的、独特的、有趣的阐述,或者其出版形式有某种特殊性。 (5) 翻译、编辑、印刷质量不是太差。 选书的重要基础是科学时报社组织评选的科学家推介的20世纪科普佳作、科学家推介的20年来100部科普佳作以及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佳作奖(前身是牛顿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首届从2000年12月开始,当年评选的是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出版的图书)历年的获奖图书目录。胡亚东、李元、张开逊、郭正谊、卞毓麟、武夷山、田洺、刘钝、吴国盛、刘兵、刘华杰、江晓原、朱正琳、田松、李大光、王一方、李建臣、梁刚健、唐云江、苏林、黄艾禾、刘苏里、蔡鸿程、韩建民、王洪波、杨虚杰、吴燕、于奇、麻晓东等积极参与这项民间推介、评选活动。这项公益活动能够持续下来要特别感谢唐云江、王洪波、杨虚杰三位科学传播者所做的创造性组织工作,要特别感谢《牛顿科学世界》、《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版(现已停办)、《科学时报》读书周刊和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这七年积累起来,的确推介了大量的优秀科学文化读物。应当说本书列选的图书相当部分出自上述获奖图书或入围图书。 所选图书外国作家的作品非常多(译作44部,中国作者的作品6部),并非编者崇洋媚外。坦率地说,我们的作者写的科学文化图书总体水平不高。这有许多原因,比如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在中国只有很短的历史,我们的科学家现在不是很热衷于写科普,科学文化图书的市场运作水平颇低(基本上没有营销)影响了创作动力等等。另外,外国显然不是指一个国家。即使一对一,与美国、英国这样的单个国家相比,我们也没法比。 我敢说,选出来的50部图书整体上是非常优秀的,能够反映近十多年内大陆科学文化图书出版的全貌。我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偏见,但是,做一个假定,如果请我的同行独立推荐一份书单,我们所选的作品有多少会重合?我想,也许一半以上会重合。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本书不可能穷尽科学文化方面的所有好书。非但如此,限于篇幅等诸多原因,有些显然不错的图书也未能收入,如《从一到无穷大》(乔治伽莫夫)、《终极抉择》(艾萨克阿西莫夫)、《盲眼钟表匠》(理查德道金斯)、《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终极理论之梦》(斯蒂芬温伯格)、《魔鬼出没的世界》(卡尔萨根)、《复杂性》(米歇尔沃尔德罗普)、《熊猫的拇指》(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斯蒂芬杰古尔德)、《真实地带》(哈尔赫尔曼)、《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保罗费耶阿本德)、《夸克与美洲豹》(莫瑞盖尔曼)、《宇宙逍遥》(约翰惠勒)、《图文中国昆虫记》(赵力)、《观海窥天:现代生物学的启迪》(刘易斯托马斯)等。 三、 所选图书的分类 本书尝试以五个大的板块展示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图书: 第一编 博物生命 第二编 经典前沿 第三编 历程浪漫 第四编 运作出轨 第五编 本性警省 由于这类图书本来就是综合性质的,上述五编的人为分类当然有某种任意性,它不可能是逻辑意义上完备的分类,许多书同时可以放到几个地方。但这种分类也是几经考虑的结果,其特色是:(1) 力图突出博物主题和科学的社会运作方面,这两大部分是一度被忽视的重要内容。博物学是门槛很低的学问,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与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难题有关,现在理应大力提倡博物精神和博物情怀。大科学的社会运作相当复杂,公民只有部分了解了其运作,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更多地参与科学。(2) 淡化原来的科普经典,或者说在新的时代重新洗牌,以期重新遴选出新的科学文化经典。这两种经典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虽然有部分交集。 这些题材几乎覆盖了科学文化的所有方面,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包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历程、科学精神的展示,也有相当部分探讨了科学的社会运作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诸多内部与外部问题。这些书难易程度不等,总体上是通俗的,相当多较易读。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有这些书都是写给普通读者的,而不是特定的专家。 如果一周读一部,用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把50部书全部读完。我相信,读前与读后,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会有某种变化,读者的精神状态也会有一些变化。 四、 超越唯科学主义的科学传播 本书是新型科学传播的一种尝试,编选过程也力图超越唯科学主义的缺省配置。我们热爱科学,但没必要落到唯科学主义的地步。也正因为我们热爱科学、关注科学,我们要时常反省科学,参与科学,为明天的科学做打算。 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并且从线性外推的角度看,科技也将继续为文明的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长远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毕竟是非线性的),情况可能如埃舍尔(M.C.Escher)的一些版画(如《观景楼》、《瀑布》等)所展示的局部与整体的矛盾:局部上完全合理的画面整体上可能是荒谬的、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没有理由盲目地相信不经过艰辛的努力我们就会自动通向一个美妙的新世界。原子世纪相当程度上已成过去,但生化世纪正在展开,《羚羊与秧鸡》所描述的喜福多之类高科技产品在满足人类欲望的过程中究竟会产生哪些长远后果总是无法事先估计。如脱缰野马一般的生物技术在不可逆地快速推进,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觉。科技事务影响重大,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人类、地球的命运,不能只交给少数专家或者官员来决定。公众可以并且应当了解科学、参与科技决策,使科学技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智力上能做到并且有足够的金钱愿意资助并不是启动某个项目的充分理由,虽然许多情况下事情正是如此。 我们相信科学,正如我们相信人类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人类。 本书作者有(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卞毓麟、桂杰、江晓原、蒋劲松、孔庆典、李大光、李侠、李元、李正伟、刘兵、刘华杰、钮卫星、苏扬、田松、王洪波、吴国盛、吴燕、武夷山、下上、尹传红、于爱群等 。本书所收书评均得到作者的书面授权,在此山东教育出版社和我本人向所有作者表示感谢。本人非常感谢山东教育出版社齐飞先生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所做的大量工作,没有他的努力根本不会有此书的出版。 刘华杰 2007年3月23日于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1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安年新著:《老话题与新挑战》序言
黄安年 2009-12-30 08:57
黄安年新著:《老话题与新挑战》序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2009 年 12 月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笔者的新著《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美国》,这里发布的新著的序言 ***************************************** 序言 《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美国》 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美国既是世界性话题,也是历经一个世纪以上的老话题。说它是世界性话题 , 是因为关注这个话题的有美国自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后发展国家,还有联合国及几乎所有全球性、地区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组织。说它是老话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 , 美国崛起过程的基本完成是 19 世纪末的事情,离现在已有 110 多年了。 1992 年 7 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美国的崛起 17-19 世纪的美国》一书,就包含美国在 19 世纪崛起的历程。在我看来 ,20 世纪以来的美国主要是是崛起后继续发展为超级大国并保持超级强国地位的问题。美国的崛起是老话题 ; 崛起后超级大国的美国与其他已经崛起的发达国家的关系 , 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关系、美国超级大国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 则是新挑战。 说到美国崛起这个老话题,涉及对于崛起概念之历史的科学的界定、美国崛起的特点和独特历史条件、美国崛起后继续发展为超级大国、美国崛起的启迪等问题。有关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美国话题,笔者 2007 年以来曾在国家图书馆、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单位作过讲演。 2007 年 1 月在历史课程网美国崛起在线研讨与网友系列对话,就大国崛起的提出和崛起概念的界定、崛起的外来移民因素、崛起的西进运动因素、崛起的政治机制因素、崛起中的改革因素、崛起中教育因素和法治因素、崛起中没有经历封建制度发展阶段的讨论、崛起中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讨论、崛起活力的讨论等,发表了系统的见解。这些看法集中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崛起篇的 11 篇文章中。 美国崛起的核心是实现在所处时代的现代化,为了从更为广阔的视野阐述美国的崛起和现代化的关系。我于 2007 年 8 月在超星数字技术公司录制了《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 专题的基本意图在于从宏观的视角比较系统的阐述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考察美国的近代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即美国的崛起和发展为超级强国之路;分析推动美国现代化进程的诸因素,正确认识美国的发展趋势、发展特点、发展道路和发展动因。专题分美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美国现代化和外来移民、美国现代化和封建影响的消除、美国现代化与大陆扩张、西进运动、美国现代化和科学技术革命、美国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环境、美国现代化和社会保障机制、美国现代化和 19-20 世纪初政策、美国现代化代和罗斯福新政以来政策、美国现代化和美国经济的兴衰等十讲。这些内容集中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发展篇 12 篇文章中。 1991 年底以来,美国一直处于唯一超级强国地位, 2008 年 9 月以来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这场危机使得美国的超强地位面临严峻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和美国政局的变化 , 笔者在博客上即时发表了数十篇短文,如《股市风波心理恐慌政府干预》( 2008 年 1 月 23 日)、《 80 年前严重经济危机和政府强化干预的启示》( 2008 年 9 月 4 日)、《高度关注美国金融大动荡》( 2008 年 9 月 20 日)、《美国金融动荡和美国两党大选》( 2008 年 9 月 21 日)、《用好调节经济杠杆的两只手》( 2008 年 10 月 1 日)、《美国金融霸权时代的终结》( 2008 年 10 月 10 日)、《保守主义思潮的严重危机》( 2008 年 10 月 12 日)、《小布什总统和胡佛总统反危机对策之比较》( 2008 年 10 月 19 日)、《 G20 会议不是新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2008 年 11 月 16 日)、《再谈美国汽车王国的辉煌与困境》( 2008 年 11 月 21 日)、《重视对科学发展和周期发展的研究》( 2008 年 12 月 8 日)、《谨防奥巴马举债 , 全球买单》( 2009 年 1 月 9 日)、《再谈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9 年 2 月 15 日)、《美国两党的恶斗使美国金融危机难以缓解》( 2009 年 2 月 16 日)、《美国危机尚未见底 奥巴马未见遏制信任危机》( 2009 年 2 月 25 日)、《大萧条金融危机经济衰退》( 2009 年 3 月 20 日)、《 AIG 事件契约精神企业自由》( 2009 年 3 月 22 日)、《通用破产能否引来再次振兴》( 2009 年 6 月 2 日)、《小议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 2009 年 6 月 5 日)等 , 本书的第三部分《危机篇》收集了其中 50 篇短文。    美国崛起后的发展还涉及美中关系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就中国来说 ,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 GDP )已经相当于美国的 1/3 ,全球第三 ,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正在向中等发展社会生活水平国家推进 , 原来的某些发展机遇不再 , 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来三十年的全球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关系最大的超级大国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处理问题 ,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书的第四部分论述《美中关系篇》,收集了 24 篇文章,回顾了 19 世纪《近代中美之间的平等和不平等关系》( 1999 年)、《 20 世纪三位美国总统改善中美关系的战略抉择》( 1999 年),论述了《我国跨世纪面临的有利机遇和严峻挑战》 , ( 1996 年)、《论经济发展观的误区 ---- 再论我国跨世纪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1998 年),阐述了美中经济关系 , 强调谨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7 年),《中国发展的新挑战》( 2009 年),展望了美中合作共赢关系的前景。     在我看来 , 未来 30 年间的美中关系,离不开地球村的大环境 , 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将日益强化而不是弱化,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之间的相关利益也只会强化而不会弱化。不仅在经济层面上 , 而且在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上 , 美中之间,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难以切割,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和美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优势互补,求同存异,共存共荣,尽管美中关系会矛盾不断 , 但同舟共进的大趋势难以改变。有人说美中之间是先结婚 , 后恋爱,同床异梦,殊途同归 , 如果这个梦是经济发展梦、政治民主梦、文化多元梦 , 那是一个好梦 , 符合各自利益的异梦 , 如果做着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政治民主模式、美国 WASP 文化模式的美国世纪梦,恐怕难以实现,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将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世纪 ,21 世纪,既不是美国的世纪 , 也不是中国的世纪 , 或者日本的世纪、俄罗斯的世纪 , 或者欧洲联盟地区的世纪,那是一个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圆梦的世纪,而未来 30 年则是实现这个世纪梦的关键时期。同床共筑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多极化之梦 , 殊途同归符合多元化的各国国情之路,在不损害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 , 对于美国有利、对于中国有利 , 也对全世界有利。在美中之间共同发展 , 互利互惠,求同存异,建设性合作既有利美中两国的发展 , 也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不是现代经济一元化、政治民主一元化、思想文化一元化的时代 , 无论在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领域,是通过符合本国国情的多元化途径来实现。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经济总量上达到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发达国家 , 已经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 实现这个目标 , 绝不是通过美化、西化来体现的 ,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主化道路有望在经济总量上赶超最发达国家,这一发展模式将是21世纪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在我看来要警惕 21 世纪是中国世纪、领导世界论、中美共管论的误导,赶超情结需要降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 需要美中携手 共度时艰,今年春,我在清华、南开的讲演系统阐述了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又是改革开放和美中建交 30 周年,老话题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感 , 新挑战则有突出的现实感 , 这本论集聚集了新旧世纪之交尤其是近些年来笔者历史与现实话题的思考,献给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 本书的出版蒙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鼎立支持 , 再次谨致以忠心的感谢。为了读者方便起见 , 本书收录文章基本上按照分类的时间顺序排列,内容上除了个别文章部分加以删节和文字订正外 , 保留原文,未作变动。 写于 2009 年 6 月,修改于 2009 年 7 月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0): 胡先骕1941年圣诞节亲笔写就史诗般的《序言》
livingfossil 2009-11-13 11:55
纪念胡先骕(10): 请大家都来学习胡先骕于1941年圣诞节亲笔写就的史诗般的《序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719 发表于 2009-11-13 11:55:04 胡先骕;史诗般;序言 历史背景: 1928年10与1日 静生生物调查所(简称静生所,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之一)在北京正式成立,秉志先生(1886-1965)担任首任所长,胡先骕先生(1894-1968)任植物部主任。静生所英文名称为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从英文名称看,成立静生所的起因之一是纪念范静生先生。 1929年5月20日 静生所创办的英文学术刊物--- Bulletin of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第1卷第1期在北京正式印行(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PEIPING, CHINA)。 1941年12月初 日美交恶,太平洋战争爆发。受美国势力保护的中国文化教育机构被视为美国在中国的财产,同样被日军强行占领,当时在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京图书馆和静生生物调查所等皆在此列。 1941年12月8日 日军莜田部队(北支派遣甲第一八五五部队)封闭静生所,驱逐员工。静生所在北京被迫关闭。 1941年12月25日 胡先骕先生为恢复《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写下史诗般的FOREWORD! 全文如下: Early in the morning of Dec. 8th 1941, the date when Japan started her undeclared war against Great Britain and U. S. A., Japanese gendarmery in Peiping confiscated all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institutions and properties in that occupied city and also those Chinese institutions which till then maintained a kind of precarious existence owing to their more or les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countries. Yench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re Chinese institutions of this class. So is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which is financed by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a Sino-American institution established with the Boxer Indemnity fund returned to China by U. S. A. During the four and half years of Sino-Japanese War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struggle on bravely in the conquered city in spite of the pressure, espionage and ill-concealed hatred of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open avowal of my views concerning this war expressed before my erstwhile friend, Dr. T. Nakai, Dean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the 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 who, inspired by an aggressive imperialism, cannot tolerate patriotism and loyalty to his country even in an old friend. Since then I am marked as one who entertains anti-Japanese sentiment, and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a center of anti-Japanese activities. Drs. T. Nakai and S. Matsumura, a noted Japanese entomologist, repeatedly advocated the confiscation of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a fate the latter succeeded to escape ever and again by invoking the help of the American Embassy. But the inevitable fate came at last when Japan decided to gamble her national existence by waging war against the two mighty Anglo-Saxon countries. During the these years the staff-members of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carried on their research work as energetically as in peace time if not more so. Botanical and horticultural exploration has been carried 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Yunnan Province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the Royal Botanical Garden of Edinburgh and the Arnold Arboretum of Harvard University till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great war in Europe. Our research bulletins appeared regularly. We have also published Prof. Chinfu F. Wus monumental work, Catalogus Insectorum Sinensium. Volume VI of our Icones Plantarum Snincarum is in preparation. The plates have been lithographed. Its publication is postponed owing to my leave from Peiping. But what we laboured and accumulated for years in the invaluable botanical and zoological collections and our precious library have been ruthlessly seized by brutal force. Yet we still maintain our dauntless spirit. This new series of our research bulletins announces to the world that we are still continuing our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work in spite of our total loss in Peiping. We shall double or treble our efforts in carrying out ou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work.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rst part of our bulletins is a profession of our faith and challenge to our aggressive-minded colleagues in imperialist Japan. Faith is the prerequisite of victory. And we have the faith. H. H. Hu Dec. 25th 1941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3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海洋学史》序言
xu782219 2009-8-18 07:50
《中国海洋学史》序言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有 1.37 109 km3 的水体(占地球总水量的 97 %)。海洋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空间资源,而且与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人口剧烈膨胀,陆地资源日见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海洋就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了解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在人们在把 21 世纪称为信息世纪、生物世纪的同时,也把 21 世纪称为海洋世纪。 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都必须了解海洋,而了解海洋的学问就是海洋学。海洋学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换言之,海洋学就是研究海洋的科学,就是应用各学科的成果对海洋进行考察和研究的科学。因此,研究领域异常广泛,研究对象十分繁杂,实际上海洋学就是若干个学科和分学科的综合,主要包括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水文气象学5门学科,还涉及到应用数学、考古学、材料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可以说,陆地上有的学科海洋里几乎都有,而海洋里有的学科陆地上却不一定有。所以,与数、理、化、天、地、生纵线科学不同,海洋学是一门纬线科学。当然,海洋里的各种现象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海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从整体上综合研究海洋是海洋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海洋学正在向着交叉、整合、融溶,向着综合的方向发展。但是,海洋学,特别是中国的海洋学,各分支学科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过来的。 要给这样一个分支学科如此多、综合性如此强的海洋科学写从古至今的历史,一个人,甚或几个人,是很难胜任的,因为精通整个海洋学的通才几乎是没有的,而外行是无法写好专业史的。所以,我们编写《中国海洋学史》,邀请了我国海洋学界各学科的众多专家参加,分工负责,共同编写,以便确保书稿的学术质量。 在选材方面,因为内容太多,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采用,必须有所取舍。我们规定选取材料的原则是:强干弱枝,详近略远,突出特色,突出重点。 关于断代问题,我们采用史学界公认的、常用的断代方法: 1840 年前为古代, 1840 年至 1919 年为近代, 1919 年以来是现代。由于近代时间短,史料少,所以我们将它与现代合并起来叙述。在古代史部分,我们划分为数个时期来叙述。而在近现代,由于海洋学的各学科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且各学科创始与发展的起伏时间又极不同步,极难分段综合叙述。所以,近现代史部分,我们是划分为学科编写的。而且,这样做也便于各学科的专家撰写他们自己熟悉的部分,从而也保证了学术的高水平。同时,在第一篇概述里,我们分别概述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海洋学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海洋学发展的概况。 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的极度轻视,使文人几乎成为仅与武人相对应的所有受过教育者的代名词。而这些文人又多鄙薄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淫巧小技、屠龙之术,不屑一顾。所以,研究科学技术者多是没有受过教育或较少受过教育的人。但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是文人写的,对于科学技术他们不写或轻描淡写;没有受过教育或较少受过教育的人写不了历史。因此,致使中国古代缺乏系统的科学技术史料,仅有数部像《九章算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海潮论》、《闽中海错疏》、《齐民要术》等学术专著记录了科学技术,而大量的科学技术史料零星地散落和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当时和以后的传播。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 15 世纪以前仍然能够遥遥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不能不使我们由衷地感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叹之余,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给我们这些热心中国海洋学史的研究者带来了多么巨大的查阅文献的困难。中国近现代海洋学,由于起步较晚,前大半段时间发展缓慢,而且迄今尚没有出版过海洋学史专著可资参考,这也给我们编写中国海洋学史带来很大的困难。更由于我们编者囿于专业的局限,又缺乏治史经验,再加上本书篇幅的限制,所以本书难免有遗漏和不足,甚或是错误,敬请读者 诸 君不吝赐正,以便再版时补充和修订。 根据《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的总体要求,《中国海洋学史》的编写时间不能再多,篇幅也不能再长。所以,有些部分未能展开,写得过于简略,分析也不够细致和深入,看起来显得有些笼统。我们相信,如果将来有充裕的时间和三倍的篇幅,这本书一定能编写得更加理想。 人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但是,通览本书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政治是可以严重影响科学的发展的,既可促进科学发展,又可阻碍科学进步,古今都不乏这种例证。邓小平同志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把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海洋强国。(2004-4)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海洋志》序言
xu782219 2009-8-18 07:23
《中国海洋志》序言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有13.7亿立方千米的水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海洋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空间资源,而且与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世界性的人口急剧膨胀、陆地资源日见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海洋就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了解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成了当今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人们把21世纪称为海洋世纪,开发海洋将是世界各沿海国家发展经济的主战场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世界上各个海洋国家出于经济方面和战略地位的考虑,围绕海洋的权益之争,也将更加激烈。? 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必须首先了解海洋本身和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摸清我国的海洋家底 ,掌握已经获得的有关我国海洋的知识。《中国海洋志》就是记述中国海洋自然存在、自然特征、自然现象、自然演变和有关海洋史实及现状的一部专业志书,它填补了我国志书的空白,同时也填补了我国海洋科学的空白。出版《中国海洋志》是时代的需要,是一项开创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出版对于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维护海洋权益,推动海洋科研和开发,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拥有可管辖的海域300多万平方千米,两者紧紧相连,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我国海域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900多个,陆地岸线18,000千米,岛屿岸线 14,000千米;南北跨越近40个纬度,含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有丰富的资源,辽阔的中国海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祖国安全的天然屏障。 中华民族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悠久,这些均应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以志书的形式出版,以更好地对我国海洋进行开发利用,为我国21世纪进一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基础性资料。?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史志的编纂出版,正所谓盛世治史、盛世修志。这一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悠久的、连续不断的历史传承提供了不可辩驳的佐证。编纂和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门类的史志,为民族兴旺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是有利当代,惠泽后世的功德无量的善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代的千秋大业。? 《中国海洋志》由我国著名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担任主编,数位院士、海洋专家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担任副主编和编委。全志共有近250万字,涵盖了我国与海洋有关的各个重要方面。其篇目为:中国海洋地理,中国海洋地质,中国海洋水文气象,中国海洋声学、光学、电磁学,中国海洋化学,中国海洋生物,中国海洋资源,中国海洋产业,中国海洋调查与观测,中国海洋灾害,中国海洋环境保护,中国海洋防务,中国海洋教育,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海洋报刊,中国海洋机构与海洋法规,中国海洋科学家,中国海洋大事记等21篇。? 《中国海洋志》涵盖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大,学科门类多,仅靠少数人,短时间内是难于保质保量地完成编纂任务的。所以,我们发挥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分工协作,聘邀了国内89个涉海单位的260 多位专家参与,集体编纂而成。? 在选材方面,我们的原则是,详今略古,强干弱枝,突出特色,服务经济,便于查阅,融学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所选资料的时间下限一般是在公元2000年,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个别资料没达到2000年;而又因为需要照顾个别事件的延续性,所以有个别资料略微超过2000年一二年,请读者谅解。?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科学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在15世 纪以前一直遥遥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不能不使我们由衷地感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古代中国缺乏系统的科学史料,大量的海洋科学史料零星地散落和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给我们中国海洋史志的研究和编纂者带来了查阅文献的困难。而近现代中国海洋事业,由于发展较迟,迄今尚没有出版过海洋史志专著可资参考,这也给我们编纂《中国海洋志》带来了不便。参与编纂《中国海洋志》的广大海洋科学工作者,抱着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历时六年,克服了种种困难,用汗水和心血,铸就了这部鸿篇巨制,我们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国海洋志》编纂工作之所以能够开展,我们首先应当感谢大象出版社。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大象出版社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出版方针,大力支持《中国海洋志》的出版,我们敬佩该出版社的眼光和胆略。国家海洋局领导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支持系统内众多专家参与编纂工作,他们是编纂《中国海洋志》的中坚力量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并给予了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不仅是这项工作的策划者,而且还是这项工作的主持者和组织者,为此配备了专人,提供了基本的工作条件,还拨了编研和出版专款,使编纂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全国政协委员会原副主席、国务院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都很关心《中国海洋志》的出版工作 ,他们为《中国海洋志》题了辞,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还为《中国海洋志》题写了书名。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2003-9)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空印迹序
yudaren 2009-8-11 05:56
时空印迹序 中科院热物理研究所老友杨金福教授一日来访,我们讨论转子动力学问题半日,午饭席间,他呼地亮出一本书稿,让我很吃一惊的是,这是一本诗稿,而非科学著作,请我一阅并为序。 应该说,金福先生让人吃惊的事情实在不少,他年过四十,从技术管理职业跨入技术经营,业绩辉煌,旋而又跨入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中科院,短短数年,在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国际国内学术同行拭目相待,现在又亮出了诗人的面目,真让人目不暇接。 他的这些人生印迹,凝结成了点点滴滴的小诗短文,颇具特色,启人深思,体现了他的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与对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哲学之美、诗歌之美的追求,其间充溢奋斗成功时的喜悦,遭遇坎坷时的不屈和睿智,夜深人静时对自然和宇宙的追思感悟。这些小诗短文集结起来,倒像是散落的珍珠,一下子穿成了一条项链,蔚为大观,熠熠生辉,是他自己的财富,也是朋友们的共同财富。能有幸首先一睹为快并为作序,不亦乐乎! 金福 先生让我叹服的地方很多,首先是他的哲学功底,可以说马恩列毛老庄易尽入囊中,兼收并蓄,活学活用,启迪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他的周围好友。本集名曰时空印迹,颇有哲学味道。时空向来是哲学家探求的第一大问,是谓天问,古来如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震撼心灵的名诗传世颇丰,由此说明时空也是诗人们关注的课题;金福的大作中,考问时空考问人生的篇章亦颇多(见《哲理诗情》《妙理人生》),看来绝非偶然。 《道路的足迹》,以一种少有的质朴语言,记述了作者的学习工作经历和感受,顺逆从容之态跃然纸上,读来颇多共鸣,高山流水之景泼墨写真,阅诗如入画境。《真情絮语》记述了朋友家人的真情流露,温润如玉,《探索与思辩》又回归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严肃与认真,作为全书结尾,凝重庄严,堪为压轴之文。 一气读完,掩卷而思,《时空印迹》绝非一般文人墨客的风花雪月之作可比,语言质朴,而思想如金,闪闪发光,这也许可以作为一人之见,给与作者第一个读者的评价和反馈,想必这也是作者想知道的。 最后,用我赠与金福的小诗结尾: 采菊东篱远尘嚣, 春种秋收自逍遥, 闲来偶得二三句, 啜茶细品新诗好! 是为序。 于达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平淡之中伴随悲伤的一年
dongping2009 2009-3-31 10:51
引子: 昨天,网友Amsel问我,关于写序言的事情来。正好这两天,我们地学院编写的2008年度的年报完成最后校样,可以印刷了。我按照年报工作分工,写了一个序言。其实,我这个序言是在已经过去的寒假期间完成的,当时为了准备有关素材,还专门查了一些资料,并且这个序言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发表在我的博客里了,请见链接: 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积淀 ,现贴出这个年报序言,也算我本人对于2008年度部分工作的一个回顾吧。 2008 年,对于我们地学院而言,应该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一年。尽管,如果您仔细阅读,一条一条地看过去,关于我们地学院 2008 年度的大事记,还是可以梳理出,那些平平淡淡当中,很多很多的进步与成绩来。 但是, 2008 年度,发生于我们校园以外的部分,几件重大的事情:先是年初的南方雪灾,后是 5 月 12 日 汶川特大地震。这些事件从科学起因上,则是与我们地学院的大气科学、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等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幅并不平凡的,并且伴随着悲伤的一年。 对于我们,地学院的全体同仁们,以及每年接近 700 个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们,那过去的 2008 ,注定是平平淡淡之中,伴随悲伤的一年。 于是,我们需要去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地学院 2008 年报本身,是我们地学院工作的一个非常忠实的记录。检讨我们年初的约定,绝大多数的工作计划,都在平平淡淡之中,通过我们地学院全体同仁的努力,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也有一些工作并未完成,例如:各一级学科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等等。 这一本年报,是我们地学院关于此项工作的第四次了,里面有相当部分信息,记录了属于我们地学院的一个发展过程,包括关于我们地学院的一些传统与历史。 也包括我们地学院一直坚持的信念与文化,关于这部分,我本人始终认为,无论如何, 怎么强调与重复,都不为过分: 1、着力营造地学院的宽松氛围,本着以人为本,兼收并蓄的方针,在守法与科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每一位老师的学术观点、政治信仰、工作作风、性格习惯、兴趣爱好,鼓励每个老师的个人发展;本着宽容、理解和向前看的精神,处理矛盾和争论,并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与科研环境。2、完善与落实地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决策和管理层面上,加强我们的制度建设,逐步做到依靠制度、依靠教授、依靠学术民主,在包括人员引进及财务使用等各方面,公开我们的决策与实施过程。 我本人倾向于认为,包括我们研究生院在内,世间每个高等学府的存在,自有支撑其存在的独特灵魂,从而有别于其它任何院校。不过,之所以构成这些成名大学,个性之外,有哪些已经浸入其骨髓深处的、而又非常共性的因素,能够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 当然,每个人的心目中,关于成名大学的个性与共性,都有自己不同的演绎,这里我只举我本人对此的一个看法。在此之前,我举如下一个例子。 我曾经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地震研究所,自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 1925 年建立起,迄今已有 84 年的历史了。该研究所自建立之初,便确定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制度,即在每个月下旬的一个周五的下午,举办一次全所性质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议。 查该研究所网页,目前已达 第868回。 考虑到日本的大学制度,一般有夏休与冬休,类似我国的暑假与寒假,夏休的时间要长一些,而冬休的时间相对则较短。于是,一般而言,每年 8 月这样的学术研讨会便暂停一次,而冬休所在的那个月,依具体情况,偶尔地也会举办。这么算起来,该研究所自建立至今,每月一次的固定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便基本上一次也没有间断过。 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这中间有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战争的中后期,中美联军对东京无数次规模宏大的战略大轰炸,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夕,那一段持续数年的时间,是对日本人,包括在该研究所进行与地震相关研究的日本人,相对艰难的日子。即便如此,每月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在该研究所也是基本上没有间断。 当然,这也自然与中国的以德报怨有关,因为事实上,中美联军的炸弹没有一次落在东京大学的校园里面,尤其是当时,作为明显对比,日本对于我国最为富庶的大部分地区,还在进行野蛮的占领;对于善良的中国老百姓,还在进行残暴的屠杀。 否则,该研究所这样规模的交流与研讨,在中美联军的炸弹下,怕是不想停顿也是不可能的了。 现在,该地震研究所每月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早已不仅仅停留在全研究所规模,而是蜕变成日本全国规模程度的学术活动之一了。 10 余年前,我回国之后,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等其它任务之余,自告奋勇,主动揽下了在我们院系,负责学术报告与交流的组织与联系工作。那一阶段,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满怀热情,多方联系与组织京内外,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在我们学校进行了 20 余次、计有四五个不同专题的系列学术报告与讲座。 但这样的活动大概持续了不到两年,终于由于我自己的懒惰,加上其它的一些其它因素,便逐渐地趋于稀疏而近于停顿。 于是,本人便越发体会到,执着坚持一件看似平淡之事情的不易来。 。。。。。。 愿 2009 年,与 2008 年一样平淡,并在平平淡淡之中,默默坚持我们的,符合我们地学院文化传统的那些做法,同时也愿类似 2008 年度,那些悲伤的事情,出现得少一些,离我们也远一些,对于我们,我们的老师们与研究生们。 是为年报之前言。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662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开博序言
heyujian 2008-12-14 01:46
现在没有个人博客好象是没文化至少没思想的重要临床征兆/表现之一。说来惭愧,本人就是属这类需就诊的重病患者之一。:-) 这几年,许多朋友与我联系分享完分别多年后的丰功伟绩和成就感后,总热情洋溢地主动说几个阿拉伯数字,解释说这是我的QQ号,有空Q我,云云...然后反问我的Q号。我总是一脸惭愧底气不足地说,哟,不好意思,还没开呢,用Email行么? 这么折腾了几年N次。约半年前,终于在又一次有朋友问起我的Q号后,我在学生的帮助下睹气注册了一个QQ号.然后特意与问过我Q号的朋友打电话广而告之。听着来信息的QQ声响,新鲜了几天。然而,不久就连QQ号是啥都忘了...:-) 现在尽管忘怀了QQ号,但我至少可以用阿Q回忆从前家里富裕过的感觉和神气骄傲地回答说:QQ号? 哈...哈, 有过的,对不起,只是忘了...。 更麻烦的是,许多朋友除了问我QQ号外,还问我的博客地址(我个人认为QQ与开博是有差别的,尽管QQ上也可写日记/评论什么的,有点象博客)。没有开博客,这更是一个让我怀疑自已没有文化的感觉问题!于是打算,哪怕只为了虚荣,也好歹要找时间开一个博客店。 然而,仍一拖再拖,毕竟博客不是物质现实生活的必需品。没水平就没水平吧,有博客店的就有品味?最近拥有国美店的某老总不也都出事了,成为阶下囚?国美店总比开个博客店牛吧? 另外,想想也是,即便开了,又能写啥呢,总不能开个博客店,只卖大碗茶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这世上自已对别人没兴趣,但竟也有人对我有兴趣----有人在网上对我的学术工作进行了杂七杂八的非学术性评论,且用词很抬举我,让我受宠若惊( http://ym.mitbbs.com/article3/Physics/30771697_0_p.html )。这倒也算了,但还连带对本人的工作单位评头论足,这就让我觉得有许多不妥了。有话为什么不可以实事求是好好说呢。何况,为什么咱们就不能玩N奖水平的课题?另外,做课题,能否得N或M奖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从事科研活动并自由地提出新发现和新学术观点是任何公民的权利之一,遵守学术规则,做自已高兴和喜欢玩的东东就好, 他人有何权利指手划脚?现在是讲究法制的文明社会,个人的基本权益应受到尊重。 呵呵, 最近又有丁有钱等先生对我的工作感兴趣,致使在《中国科学》(B)上的公开争鸣与讨论(详情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886 ,及本博客中的相关博文)。我倒不是反对别人与我进行争鸣, 但有些基本的游戏规则总是要讲的吧。否则, 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对自已做出的原始数据都不尊重, 随意变动来反对他人, 何来学术争论的认真严谨和客观性可言,何来基本学术道德? 这些人,都针对我的一个新学术观点:手性引力可引起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的改变。 于是,我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有个能让自已自由自在说说话和发表个人观点的平台有多重要,不能别人在哇啦哇啦说,甚至对我说三道四了, 我却连个吭声(哪怕有时说的可能有错)的地儿也没有。感谢现代社会的开明、进步和民主,当然也感谢科学网早些时日前就对我有过开博的邀请,这次真的要开个博店了,哪怕在这里只卖茶,但至少是自已煮出的茶! 我想,当然会有人不喜欢我的茶,然而我应是有权利卖茶的,原汁原味的茶... 选在一二九这个对中国人有点特殊的日子申请开张了这个博客店。 以上也权为本人开博之序言吧,补上为记。
个人分类: 随思随想|309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