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洋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大航海时代到行星际文明
benlion 2016-11-26 14:55
- 城市群 大学与媒体、企业与超市和银行与政府, 建筑与材料、交通与能源和通讯与信息 。 从天文学 - 医学革命到科学 - 技术与工业革命, 而后社会转型,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艺美术运动, 构成人类社会的文明体演化历程。 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等,都存在一个顿悟现象 - 涌现,有一定 生理心理素质因素,也与教育尤其早期或童年教育关系很大。 - 第 3 轴心时代,科学与工业的建立。 -(2011年6月-2016年11月BjZ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深入制造业品牌之都,寻找青岛“新五朵金花”
JKelp 2016-10-24 19:21
新华社:深入制造业品牌之都,寻找青岛“新五朵金花” 2016年10月19日 16:58:08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寻找青岛“新五朵金花”    说起青岛制造,人们常常会提及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这“五朵金花”。城以“金花”声名远扬,“金花”因城常开不败。   在新时期,老“金花”依旧璀璨,新“金花”又迅速崛起。记者通过寻找新的“五朵金花”,透视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和追求。   高铁之花:打造“大国重器”——走进中车四方   一个世界级的“动车小镇”正崛起在青岛棘洪滩——   在这里,全中国近一半的动车产自于此;这里有世界速度最快的CRH380A的高速列车;从这里驶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1000列,安全运行超过14亿公里;在它的带动下,整个青岛市的轨道交通装备主营收入超700亿元……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这一奇迹,都源自在此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机车厂,在当代焕发出了夺目的光芒,成为青岛乃至全球中一朵靓丽的“高铁之花”。   在四方机车厂区内,通身黝黑的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原型和一台CRH380A高速列车车头,排列前后呈奔驰前行状,呈现着这家历史沧桑感的百年老厂“穿越时空”的荣耀……   “昔日我们能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机车,今天我们已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动车。”中车四方党委副书记管玉山说。四方机车厂1万多名职工如今每天生产动车组可达6辆。   中国高铁的创新要追溯到2006年:从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到研制成功第一列时速200至250公里的国产高速动车组,短短数年间,中国高铁横空出世令人惊艳。   2010年12月,中车四方完全自主创新的CRH380A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第一速——也正是此车的研制成功,让中国高速列车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创新领跑的华丽蝶变,变成了一张靓丽的“中国金名片”。   近几年来,这朵“高铁之花”越开越艳,一件件“大国重器”在这里闪亮——   2011年创造时速605公里的实验室滚动试验最高速;2012年研制出基于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城际动车组;2014年研制出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2015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列永磁高速动车组;2016年5月成功研制国内首列永磁跨座式单轨列车……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作为中国高铁最新技术成果——中国标准动车组去年在中车四方研制成功,目前也已进入载客试运营。“标准是制造业的生命。该高速动车组在13个技术领域搭建‘中国标准’,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将成为中国高铁的下一代主力车型,为中国高铁扩大‘走出去’搭建重要技术平台。”中车四方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   “从过去历史沧桑再到今天的辉煌,四方机车可谓是有百年历史传承青岛制造的一个象征。”青岛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枫说。   据青岛市经信委介绍,以高铁四方为龙头,青岛市已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纳入该市10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中,拥有以中车四方、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T)等1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与配套服务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相关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   新锐之花:朝阳产业崛起——近观特锐德   “300001”——走进青岛崂山区的特锐德公司,就会被展厅上标的标志所吸引,这家企业正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   “中国未来15年将有1亿辆电动汽车。按每辆车的造车、电池、租车、修车、用车、充电等产业链形成50万元GDP算,1亿辆车就是50万亿元,这个市场谁都不能忽视!”尽管当下电动汽车市场仍在亏损,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却对未来信心满满。   2001年,已干到河北省电力公司管理层的于德翔毅然辞职创业,之后与人合伙在青岛创立了特锐德公司。 青岛特锐德公司生产的汽车充电设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乘着铁路提速和高铁建设的东风,靠着过硬的研发和产品质量,特锐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箱式电力产品系统集成商和箱变研发生产企业。   2009年9月,特锐德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春天:作为第一股登陆创业板。“箱式电力设备作为传统产品,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但发展潜力更大的是公司正在布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于德翔说。   于德翔更大的梦想是,打造“中国新能源互联网”,创新新能源汽车充电、销售、租赁和保养维修的服务模式。   “当充电插头插到车上时,车辆的基本数据,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电脑的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云平台,系统会对每一辆车进行健康诊断并出具报告。报告将车主、汽车配件生产商、维修店进行衔接,形成全新的商业机会和产业生态。”于德翔说。   特锐德在不断为梦想铺路。目前,已在全国成立了61家合资公司,项目落地城市达169个,建设充电桩7万多个,占全国市场份额30%至40%。   于德翔对前景十分看好。目前,公司用传统的箱式电力设备板块补充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亏损,将来新能源汽车潜力释放,将有力带动箱式电力设备发展,二者形成闭环。 青岛特锐德公司生产的汽车充电设备(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花开虽艳,尤经苦寒方傲霜。“从起点看目标终点很美,但这中间过程如同走钢丝,一步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于德翔说,“必须靠创新技术和引进顶尖人才,还要满足持续资金需求。这,就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特锐德是青岛近年来新兴产业风生水起的一个缩影——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建成全国首个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入驻企业在石墨烯锂电子电池、石墨烯纤维等方面的研发和市场化取得较大进展;国家智能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设立,科捷自动化、诺力达智能科技和海尔机器人等众多家企业在培育发展;空中客车直升机、华大基因项目入驻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市的新兴行业集群正在蓬勃涌现。   智造之花:“互联网工业”——剖析魔幻红领   2秒钟能做什么?如果说,这上下车的工夫,就能实现服装精准量体,是否觉得天方夜谭?走进以西装生产著称的青岛红领集团,你就知道,这并非幻觉。   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的3D量体仪,在红领魔幻大巴车里,仅需一两秒钟就能获取顾客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自动完成服装量体。 工人在青岛红领集团生产车间工作(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把慢变成快的,不仅量体一个环节。   在红领魔幻工厂,每一件衣服都打上唯一的标签,消费者的定制要求都得到满足。依托云数据和云制造,西服定制从最初的个性设计到最后的成衣配送压缩到七天。   把慢变成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工业生产流程,红领的创新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服装业高库存、高成本、低周转的当下,2015年红领互联网定制服装业务收入与净利润增速均同比增长100%以上。   “尝试互联网工业,起初是为了解决库存问题,做了几年后发现,这是一套方法论,颠覆了产业传统逻辑。”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坦言。   通过对互联网长达10余年的研究与探索,在智能生产方面,红领率先走出了一条新路径,也得到了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在红领厂区,各地各行业前来学习培训的人络绎不绝。 工人在青岛红领集团生产车间工作(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张代理说,红领正以魔幻工厂为“试验田”,设计探索出传统企业升级改造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为包括鞋帽制造、机械制造、家具制造等多个产业的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未来,红领也要向工业制造方案提供商转型。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认为,长远来看,“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工业”一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红领的创新,将为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结构重组带来示范。”   海洋之花:迎接海洋“蓝”时代——细察明月海藻   因海而生的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拥有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发展海洋产业得天独厚。   “海洋经济的大潮已经来到,海洋生物产业将迎来一个爆发期,我们要乘风而上、破浪远航。”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说。成立于1968年的这家企业原旨在提取“碘”防治当时频发的“大脖子病”,如今凭借科技创新已在海藻产业中开辟出了新天地,成为行业顶尖级企业。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的工作人员在展示新研发的产品(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在明月海藻展厅里,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幕:一卷白色医用绷带沾血后,瞬间凝固成胶条状,出血的伤口不会再跟绷带粘连在一起,而且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这种神奇材料的成分之一便是海藻的提取物——海藻酸盐。目前,明月海藻的海藻酸盐年总产量已达到1.3万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3%、25%以上,海藻酸盐等主导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   明月海藻通过“海藻+”在多个领域竞相开放。明月海藻目前将目光重点锁定大健康服务产业的“风口”:用海藻+医用材料、+功能食品、+护肤美颜、+卫生用品……“未来要推出更多自己的品牌。”张国防说。   这一市场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海藻酸盐用在不同方面,其利润也如火箭蹿升一般——张国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1吨8000元海带中提取海藻酸盐的价值为1.6万元,将海藻酸盐做成海藻纤维就变成8万元,再做成终端药用辅料就变为240万元,升值300倍。   工作人员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的实验室内工作(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明月海藻的发展是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通过实施“海洋+”战略,青岛正努力打造中国蓝谷“一区一带一园”空间载体,建设国际水平的海洋科研和产业高地。   据初步核算,仅今年上半年青岛就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42亿元,增长12.3%,增速高于GDP增速4.9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上升到23.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4%。   蓝色经济大潮中,一批像明月海藻一样的“海洋之花”不断绽放。打造海洋生物制药的黄海制药、致力于海洋生物研发的银色世纪健康产业集团……都抢先搭上了蓝色经济的快车。   未来,通过形成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借力‘一带一路’战略,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预计到‘十三五’末,集团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我们将努力打造成全球海洋生物制品领域最优秀的企业。”张国防说。   常新之花:“橡胶焕新颜”——透视软控股份   橡胶、纺织,这都是青岛制造过去的荣光;如今,纺织的辉煌已渐隐,而橡胶产业却又重放异彩。   一个拇指大小的黑色橡胶芯片,和轮胎紧密贴合在一起后,就能对这条轮胎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掌控。这正是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新研制的一款用于轮胎产业的RFID(射频识别)芯片——目前,这个芯片已实现量产并销往国内外。“这一技术将在未来智能交通以及车联网应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软控股份董事长袁仲雪说。   橡胶用途广泛,仅在普通汽车上就有200余种橡胶配件,飞机发动机上也隐藏着数以百计的橡胶制品。可是作为轮胎生产大国,我国如今却面临着低产值、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现状。   如何让老行业焕新颜?这是袁仲雪多年来冥思苦想的问题。 10月5日,软控斯洛伐克新厂举行开幕仪式(图片来自软控官网)   “中国经济下一轮腾飞一定靠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对橡胶行业更是如此。”袁仲雪认准了走科研之路。   软控的成功,在于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的道路:软控将深耕橡胶科研、有“橡胶大学”之称的青岛科技大学成果有效利用,科研项目转化率达到了令人吃惊的90%以上,成为青岛橡胶产业的标杆企业。   软控建立了中国橡胶轮胎行业高端基础研究机构和世界级橡胶实验室。目前公司拥有专利近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约500项,软件著作权119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项。软控还对轮胎技术、系列装备、控制系统等进行升级,开发出世界唯一一套数字化轮胎全系列装备,实现行业全产业链的升级。   袁仲雪等牵头组建了集研发与创业的橡胶谷基地,并获批成立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出了全新治理方式的橡胶产业研发与创新经营平台。   从2006年登陆深交所的一家生产轮胎配料的企业,到如今为国内外橡胶轮胎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智能化装备制造商,短短十年间,软控股份已位居橡胶机械行业世界第二、国内第一。   让传统橡胶行业焕新颜的并非软控股份一家。老“五朵金花”之一的双星集团也在加快转型升级。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说,企业3年来淘汰了60%以上的落后产能和产品,通过智能化装备和订单式生产,营收和利润呈现向好增长势头。   在青岛森麒麟轮胎有限公司,通过独创的厂房及设备规划安排,实现单台设备的产出率提升50%,用工成本较同规模传统企业降低75%。   老树常青,新花不败。青岛这一橡胶传统产业再现繁荣。2015年青岛橡胶产业完成产值780亿元,已日益临近千亿级产业链目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橡胶行业名城。   记者:张旭东、于佳欣、苏万明、张辛欣、席敏 原文链接: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610/20/t20161020_16958395.shtml
1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外交学院研讨会预告 - 还原地理大发现历史真相
热度 1 SLLee19 2015-4-28 23:20
我应邀在外交学院的演讲,安排在2015年6月25日 “ 东方历史上的海洋意识与国家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亦 庆祝郑和下西洋610年纪念, 有四个主题报告。 我是主题报告人之一,题目是: 《还原明代地理大发现的真相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支点》 具体时间为当日上午9:00。 会议地点: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 北京西城区展览馆路24号) 主持研讨会的是东方史研究中心主任陈奉林教授。 欢迎外界来听,共襄盛会。座位有限,最好用短消息早点告诉我。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2232 次阅读|2 个评论
海洋强国,生态先行----蓝色渔场的守护神:人工鱼礁和海底森林
热度 2 JKelp 2015-1-9 08:45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 姜进举 自古以来,人类就从海洋里获取鱼虾贝类作为食物,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更是“靠海吃海”,大海是他们的衣食父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海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提高海产品的生产量,例如使用各种捕鱼技术进行近海及远洋捕捞,进行大规模的海产品人工养殖等等。 可是问题并未解决,反而越发严重。 为了捕到更多的鱼,有一些渔民非法使用高压电、炸药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捕鱼,“宁可枉杀千鱼,不可使一鱼漏网”;还有一些渔民使用底拖网具及网眼很小的渔网来捕鱼,连鱼苗大小的幼鱼都统统一网打尽,“天罗地网,竭海而渔”。这些掠夺式的捕鱼方式,已经使近海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急剧衰退,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汇入大海的河流水质下降等原因,近海海水的水质严重下降,这不但对大海中自然生长的渔业资源有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影响到近海的海水养殖。同时,由于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增养殖技术落后、过度密集导致病害肆虐、养殖区水质恶化等原因,一些海水养殖区已经成为新的污染源,严重影响了周围海区的水质和生态健康。 掠夺式的捕鱼方式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水水质恶化造成近海渔业生产力下降,这两者无异于釜底抽薪,使近海的渔业前景一片阴霾。 “拿什么来重建一片充满希望的蓝色渔场呢?” “人工鱼礁和海底森林!” “它们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美丽富饶的蓝色渔场吗?” “蔚蓝的大海上,传来渔民的欢唱……” 人工鱼礁 什么是人工鱼礁呢?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能够为鱼虾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通俗点说,人工鱼礁就是人类给鱼虾等海洋生物建造的“房子”,吸引它们结束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活,聚集此处“安居乐业”,大量地产卵孵育,传宗接代。 人工鱼礁都有哪些神奇的功能呢? 从生态角度而言,人工鱼礁能够净化海水水质,在渔场建起复杂稳定的生态网络。人工鱼礁增加了藻、贝类附着面积和栖息环境,使它们大量附着在礁体上生长,消耗海域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形成良性生物链并达到生态平衡,从而达到积聚鱼群和让渔业资源增殖的目的。形象点说,人工鱼礁堪称山寨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它为海洋绘制了丰富多样的生物图景。 从鱼类取食的难易程度而言,人工鱼礁能够改变海水流向,从而形成垂直流,进而带动海底营养盐向表层移动,有利于鱼类摄食、滞留和聚集,乃“天府之国”也。 从安全保护的角度来说,人工鱼礁无异于人类给鱼群建设的防御工事,不但能给鱼虾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还能有效地阻止渔民违规的底拖网作业,这对于遏制“竭海而渔”的掠夺式捕鱼方式有极大的作用。 从促进旅游业发展角度而言,建造人工鱼礁可以形成近海钓业渔场,有利于发展休闲渔业,给滨海旅游锦上添花,并可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总之,人工鱼礁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让过度开发的海域得以休养生息,衰减的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休闲渔业形成规模,促使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既然如此人工鱼礁有如此神奇的功能,那怎样建造人工鱼礁呢? 首先要选材料。用于建设人工鱼礁的材料应该是环境友好的,不造成海水污染。目前用于建设人工鱼礁的材料种类繁多,比如石头、混凝土构件、轮胎、废旧汽车、报废轮船等。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使用什么材质的材料、将其制作成什么形状才更惹鱼喜爱。相信不远的将来,鱼儿们一定会生活得更舒适更快活更健康。 其次要选地点。不是任何一片海域都适合做海洋牧场,它涉及到包括水深、海流、底质、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生物资源等一系列指标。科学家们经过研究探索认为人工鱼礁建在如下区域会产生更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这些区域包括渔业经济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所在水域、水域荒漠化相对严重的渔业水域和渔民转产转业重点地区。形象点讲,选择投礁地点就像点穴,点对了则事半功倍、效果显著,点错了则事倍功半甚至白忙活一场。所以,为了百发百中,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相关海域的地形、地貌及水文资料,还有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生活规律等。 全世界都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人工鱼礁呢? 在国际上,日本是人工鱼礁的倡导国家,其鱼礁建设早已被列为国策,每年都为建设人工鱼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人工鱼礁几乎遍布日本列岛沿海;海洋生态环境一度遭受严重破坏的濑户内海,在有计划进行人工鱼礁投放和海洋环境治理以后,已变为名符其实的“海洋牧场”。 美国也是世界上人工鱼礁建设较先进的国家之一,是把人工鱼礁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第二个国家;美国的人工鱼礁起源于商业渔业,并逐步发展为游钓渔业服务,每年的游钓人数高达 1 亿多人,效益相当显著。 我国沿海的人工鱼 礁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试验。经 过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等沿海省区,都已经启动人工鱼礁的规划和建设。以山东省为例,青岛市重点布局建设(即墨)大 管岛、(即墨)马儿岛、(黄岛)斋堂岛、(黄岛)大公岛、(黄岛)灵山岛、(黄岛)竹岔岛、(黄岛)石岭子礁等 12 处人工鱼礁区和崂山湾海洋牧场区,计划到 2015 年,建成 5 个人工鱼礁区,到 2020 年,建成全部 12 个人工鱼礁区和一处海洋牧场,力争区域内渔业资源增 20 倍; 烟台市自 2005 年启动以建设人工鱼礁、构建海洋牧场为重点内容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 , 目前已经建成人工鱼礁 80 多 处 ;根据 2013 年统计数据,威海市在双岛湾、阴山湾、俚岛湾等海域开展了 15 处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项目建设,建设总面积 749.0 公顷,投礁总计 67.1 万空方 。可以预见,未来人工鱼礁建设将在中国沿海蓬勃发展,壮大起来。 说完了人工鱼礁,再来介绍一下它的黄金搭档“海底森林”吧。 海底森林 什么是海底森林? 本文所说的海底森林是对海洋中天然藻场和人工藻场的形象称呼。因为藻场中生长着茂盛的大型藻类,如同陆地上长满了高大树木的森林一样,故形象贴切地称之为海底森林。 海洋中的天然藻场通常是指水深大约在 20 米以内、海草或海藻群落生长茂盛的场所,有些透明度大的海区藻场甚至可达潮下线以下 30 米深,如美 洲太平洋沿岸的巨藻场。天然藻场中分布着各种不同的物种,就如陆地上的杂木林或有某些优势树种的森林一样。藻场中的海藻大部分是褐藻,包括巨藻、昆布、海带、裙带菜、马尾藻、鼠尾藻等,也有红藻(珊瑚藻、紫菜、石花菜、蜈蚣藻等)和绿藻(石莼、浒苔、礁膜等)。各种鱼虾贝类以及海参、鲍鱼、海胆等海洋动物都喜欢栖息其中,物种多样、生机勃勃,是天然的生态渔场。 人工藻场是指以人为方式在浅海或内湾适宜区域,依据各种不同的海洋底质,投放各种适宜海藻附着的基质藻礁,并以人工方式采集海藻孢子令其附着于基质上,萌发形成种苗,或人为移栽野生海藻种苗,促使各种大型海藻大量繁殖生长而形成的茂密海藻群落,是人造的海底森林。换句话说,建设人工藻场就是在海底“植树造林”,提高近海的“绿化率”。需要说明的是,人工鱼礁和人造藻场并不是孤立的,某些材质的人工鱼礁可以作为海藻的着生基质,用于构建海底森林,建设人工鱼礁为海底造林“耕好了地”。 海底森林能发挥什么作用? 海底森林是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场的守护者,它为维持相关海域的生机勃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海藻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能吸收氮、磷等营养盐成分,可降低海区富营养化水平,防止赤潮发生,这对于提高海产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二、海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固定鱼虾等海洋动物排放的二氧化碳 , 并提供给它们足够的氧气;三、藻场能抵御风浪减缓水流 , 海藻还可作为一些附着性生物的着生基质,这给不同生物提供了个性化的生活空间,利于形成和维持藻场的生物多样性;四、藻场给鱼、虾、贝类提供了舒适的生息、产卵及孵化场所,利于形成渔场;五、藻体的碎屑可作为鱼虾贝类的饵料,提高了藻场内的渔业生产力。 所以,根据大型海藻的生理生态习性,在近海及富营养化养殖海区投放藻礁,建设“人工藻场”,不仅可减轻海区富营养化,为鱼虾等海洋经济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 增加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可达到改善与稳定局部生态环境、修复渔业资源、提高水域利用率的目的。这对于人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蓝色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保障作用。 建设海底森林,守护万里海疆 沿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人类活动集约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近海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需解决。鉴于此,很多沿海省区已经开始行动,建设“海底森林”就是其中的一项有力措施。 以山东为例。 2005 年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渔业资源修复动计划,其中“利用人工藻场修复近海生态环境技术”项目被列为重点和关键技术研究,海带、裙带菜、石花菜、马尾藻、石莼、鼠尾藻和鹿角菜等被列为建设海底森林的重点候选藻种。烟台的长岛一直在雄心勃勃地实施“海下大造林工程”,目标一百万亩,他们在各岛屿潮间带和潮下带的近海海域,通过海底投石和沉船,改造海底底质,并人工栽培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 截至 2009 年底已营造 “ 海底森林” 40 余 万亩。 我国海岸线漫长,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 1.8 万多公里。只要沿海各省区大力建设海底森林,就一定会守护好祖国的万里海疆,不但拥有蓝色渔场,更会给整个沿海地区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最终贡献于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蓝色渔场的守护神 人工鱼礁和海底森林是人类修复和守护近海生态及渔场资源的两大法宝。让我们大力建设人工鱼礁和海底森林吧!双管齐下,给沿海区域的生态和渔业设置双重保险!呵护蓝色海洋,发展蓝色经济,让生活更美好! 谨以此文,献给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新区,愿人与大海相和谐,生态与经济齐进步,引领蓝色跨越,建设海洋强国!
2428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