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海啸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海啸

相关日志

众说纷纭的亚特兰蒂斯
热度 10 dkysdc 2019-4-1 12:27
距今约2300多年前,伟大的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一个对话录中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在柏拉图更早的9000年,有一个面积巨大且高度发达的大陆——亚特兰蒂斯突然被一次巨大的地震和海啸吞噬了!2000多年来,这个奇幻的故事一直牵动着全人类的想象力:柏拉图所说的亚特兰蒂斯真的存在么?它在哪里?什么样子?有关猜想或“理论”成百上千。特别是到了近代和现代,五花八门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书籍、地图、艺术作品等不断涌现,现代迪斯尼等科幻电影更是推波助澜,不时掀起阵阵狂潮。并且,每当地球上大地震、海啸或火山爆发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立刻就会触动人类的神经,使人们联想到这个传说中消失的大陆和文明。 今天,从地质学的角度谈谈亚特兰蒂斯,大部分资料取材于互联网,文末有主要参考来源。 1. 神秘传说的起源 这个话题的主角是2300年前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柏拉图。所以我们还是先认识一下柏拉图。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画面中左侧的是柏拉图,右侧是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师生二人边走边海阔天空地讨论着高深的哲学或科学问题。柏拉图右手习惯性地指向天宇,左腋下夹着的正是他撰写的最著名的一部对话录Timaeus(蒂迈欧篇)。 就是在这个对话录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在他之前约9000年前存在过的面积相当于亚洲和利比亚之和的神秘大陆——亚特兰蒂斯。在这个神秘的大陆上,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军事力量强大,生产力水平极高。在现在的迪斯尼或好来坞科幻中,亚特兰蒂斯甚至还有类似我们现代社会的飞机和电脑等先进设备。 迪斯尼科幻中的亚特兰蒂斯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这张地图是1669年根据柏拉图的描述复原的亚特兰蒂斯地图,原图不是上北下南,而是上南下北。依据我们现在的习惯,我把这个地图给转了过来,并加上了中文注释,图中清楚标明了亚特兰蒂斯位于直布罗陀海峡(非洲和西班牙)的西部,面积非常巨大。 1669年,Athanasius Kircher制作的亚特兰蒂斯地图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然而,这样一个面积巨大并有高度文明的大陆却几乎在一夜之间被一场巨大的海底地震及其之后的洪水毁灭。 2. 是否存在真实的亚特兰蒂斯? 如果真有柏拉图描述的那么巨大的大陆和高度的文明,几乎不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用谷歌地球的卫星影像做对比,亚特兰蒂斯的位置正好位于大西洋洋中脊附近。按照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找不到它的可能性极低。因此,可以认为柏拉图对话录中所描述的亚特兰蒂斯是他为了说理而想象出来的,或者是他在游历过程中道听途说的,就像大部分人认为的,亚特兰蒂斯就是一个神话或寓言,地球上应该不存在。 有人把亚特兰蒂斯与神秘现象丛生的百慕大三角或者地震步频发的日本、中国的台湾等等联系起来,已经属于生搬硬套,与柏拉图描述的位置相距太远,远远超出柏拉图的想象。 3. 地球上有没有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类似,但确实存在过的且被“消失”的文明? 有,并且不少。 最典型的实例就是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这个古罗马时代高度发达的城市在柏拉图之后400多年(公园79年),被一次剧烈的火山爆发所毁灭,整个城市被数米厚的火山灰掩埋并被遗忘,1500多年之后才又被重新发现。 曾经掩埋在火山灰中的庞贝古城 (上图:火山喷发时,下图:火山喷发后)2018.11拍摄于天津“意大利庞贝古城展览”  另一个典型的实例是位于牙买加岛南部“海盗之城”皇家港(Pirate City of Port Royal).1692年6月7日,皇家港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大约7.5级的地震,海岛上许多基础设施被地震和地震导致的海啸和沙土液化摧毁,有33公顷的城市淹没在海中。 1969年,人们在水下遗址中找到了一块因地震而停摆的精致怀表,上面记载了地震发生的精确时间:11:43. 海盗之城皇家港地震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中国幅员辽阔又有悠久的文字记载历史,历史上发生的地震、洪水等灾害事件多有文字纪录或口头传说,安徽巢湖一带流传的发生在公元229年的“陷巢州,长庐州”的说法就是一个实例。2001年以来,文物爱好者巢湖北侧的湖滨大道护坡底部,在水位较低的时露出地表的河床上发现大量的陶片等丰富的文物,且每年都有,因此判断这个地方就是“陷巢州”的发生地。 中国西部龙门山区历来地震频发,大地震经常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河道周边的村庄因此被淹没的实例常有发生。上个世纪以来,导致堰塞湖形成的7.0级以上的大地震就发生了多次,如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大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北川县城 (摄于2008.11) 4. 地球上的沧桑巨变 从现代地质学的角度来审视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史,陨石撞击、巨型火山和地震等等灾变事件引发的海陆变迁事件犹如家常便饭是频繁发生的,例如,印度板块仍然持续不断地从南往北向青藏高原下面俯冲,数千万年前的特提斯洋海底沉积物抬升成山,变成了现在的喜马拉雅山。目前,珠穆朗玛峰仍然在持续增高。 另外,科学家还真的在海洋中发现了大陆性质的巨大地块,这就是2016年新西兰地质和核能科学研究所的Nick Mortimer在报道的世界第七大陆——西兰蒂亚。不过这个大陆与柏拉图所称的亚特兰蒂斯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然而,柏拉图生活于2300年前,如果柏拉图的描述部分为真,则亚特兰蒂斯消亡于他之前的9000年,也就是说距今差不多12000年了。而12000年正是地球上末次冰期结束的时间,全球范围内冰川溶化,海平面上涨,全球各大陆普遍发生大洪水,各大民族或宗教都流传有大洪水的故事,是否与亚特兰蒂斯的传说有内在联系呢?当然,也有人说,柏拉图把900年当成了9000年。因为,在他之前900年,恰好有大的火山喷发。诸如此类,离人们彻底消除疑问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最终,我们应该能够在世界各地发现更多小型的被淹没的文明。 这是最近几天收集到的关于Atlantis的部分图书,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了几本书的前言。 主要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Atlantis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lantis 2. 钱玉春.巢湖市唐嘴水下遗址调查报告. 巢湖学院学报,2006. 8(1):47-53. 3. 和政军,谢广连.隐藏在水下的大陆.科学世界,2018.2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90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印尼海啸起因或为火山活动致潮汐运动异常 关注23-24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8-12-24 13:42
印尼海啸起因或为火山活动致潮汐运动异常 2018年12月23日 11:04:00 来源: 澎湃新闻网 自动播放 原标题:印尼海啸死亡人数继续攀升,起因或为火山活动致潮汐运动异常当地时间12月22日晚,印尼巽他海峡 原标题:印尼海啸死亡人数继续攀升,起因或为火山活动致潮汐运动异常 当地时间12月22日晚,印尼巽他海峡附近的万丹省遭海啸袭击,据今日俄罗斯23日消息,印尼抗灾署称,海啸造成的伤亡人数继续攀升,目前已经造成43人死亡,584人受伤,数百间房屋受损。 香港《南华早报》23日报道称,印尼官员周日早些时候表示,引发海啸的原因不是地震,而可能是当地喀拉喀托火山的活动,与水下山体滑坡发生后引发的异常潮汐运动有关。 印尼抗灾署发言人Sutopo Purwo Nugroho此前在一份声明中说,当地时间周六晚上9点30分,海啸袭击了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西端的海滩,摧毁了数十座建筑物,造成了20人死亡,165人受伤,两人失踪。 报道称,当地一名男子表示,他和他的家人当晚在拍摄火山照片时遭遇了海啸。“我必须跑步,因为海啸经过海滩并开始往陆地上蔓延,” 脸书昵称为“Øystein Lund Andersen”的这名男子写道,当他看到海啸袭来时,海啸已经蔓延到陆地15至20米了,下一波海啸也很快地进入了其居住的酒店,随后汽车翻倒,他和他的家人不得不疏散到位于高地的森林和村庄中才免于此难。 喀拉喀托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印尼国内127个活跃火山当中最活跃的一座之一。过去的几个月中,喀拉喀托火山一直呈现出活跃的状态,不断产生火山灰。 http://news.ifeng.com/a/20181223/60207126_0.shtml 2018 年 12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地震火山活动 已有 1177 次阅读 2018-8-20 18:35 2018 年 12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1 月 -2018 年 2 月、 2018 年 6-9 月、 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8 年 3-5 月、 10-11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8 年 12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明显。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潮汐组合 A : 12 月 2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45 度, 11 月 30 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B : 12 月 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1.53741 度, 12 月 7 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暖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C : 12 月 17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6 度, 12 月 15 日为日月小潮, 12 月 12 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D : 12 月 23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1.55059 度, 12 月 24 日为月亮近地潮, 12 月 23 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 E : 12 月 30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79 度, 12 月 29 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2019 年 1-3 月进入地震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0246.html 印尼海啸至少43人遇难 月亮赤纬角和黄赤交角双极值叠加惹的祸 已有 375 次阅读 2018-12-23 14:51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月亮赤纬角 , 黄赤交角 , 潮汐南北震荡 , 双极值叠加 , 印尼海啸 推荐到群组 印尼海啸至少 43 人遇难 月亮赤纬角和黄赤交角双极值叠加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当地时间 2018 年 12 月 22 日晚 ,印尼巽他海峡发生海啸,根据印尼国家减灾署发言人苏托波公布的最新数据,海啸已经导致至少 43 人遇难,数百人受伤,海峡附近的万丹省受害最为严重。印尼气象气候地球物理局表示,此次海啸并非地震引起,而很可能是喀拉喀托火山 (Krakatoa) 活动加上满月潮汐的双重现象所引起。 我们在 2008 年 12 月发表的论文中指出, 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 , 由于暖水从北边涌入 , 每年圣诞节前后(12月25日,在冬至12月20日-22日和近日点1月3日或4日附近)海水都会出现季节性的增暖现象 。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东太平洋海面,有北半球的温暖的赤道逆流和南半球的秘鲁寒流。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最大幅度的南北潮汐振荡使太平洋东部低纬度北半球暖流南移,南半球秘鲁寒流北移,振荡混合后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变暖,加强了北太平洋向南太平洋的热输送。这不仅说明了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每年圣诞节前后海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的原因,而且给出了暖水从北边涌入的原因。 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 2018 年12月22日 为冬至,太阳在黄赤交角最大值南纬23.5度,太阳潮导致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最大幅度的南北潮汐振荡。 与此同时, 12 月 23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1.55059 度, 12 月 24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2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月亮潮导致的 最大幅度的南北潮汐振荡强度是太阳潮的2.17倍。 太阳潮最大的南北震荡和月亮潮的最大南北震荡叠加是本次印尼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2018年厄尔尼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 23(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3124.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6天发生11次5级以上地震 关注12月地震高潮和灾害多发
杨学祥 2018-12-24 07:15
6 天发生 11 次 5 级以上地震 关注 12 月地震高潮和灾害多发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我在 2018 年 5 月 6 日 和 11 月 8 日 分别指出: 7 级地震谁安排? 3 月走了 6 月来。 5 月过渡多留意, 8 月 9 月防大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2516.html 10 月持续多地震 , 潮汐减弱震情高。 12 月后连三月, 关注地震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196.html 实际情况如表 1-2 : 表 1 2018 年 1-12 月全球 6-8 级地震分布(截止时间: 2018 年 12 月 21 日 ) 震级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合计 8 7 6 1 2 8 0 2 6 0 0 7 0 0 4 0 0 6 0 0 3 0 0 6 1 3 20 0 3 9 0 2 12 0 0 13 0 3 5 2 15 99 表 2 2018 年 1-12 月中国 5-7 级地震分布(截止时间: 2018 年 12 月 21 日) 震级 1 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7 6 5 0 0 0 0 3 6 0 0 1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4 0 0 4 0 1 3 0 1 2 0 0 3 0 5 25 注:其中有台湾 6 级地震 5 次。 根据表1- 2 ,强潮汐时期的 2018 年 1-2 月、 8-9 月是地震高发时期。因为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4 月为强潮汐时期,同样,地震发生在 2018 年 12 月和 2019 年 1-4 月的概率较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730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712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71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1003.html 在 2018 年 12 月 19 日 至 24 日 6 天中,共发生 7 级地震 1 次, 6 级地震 1 次, 5 级地震 9 次。 相关报道 西藏日喀则发生 5.8 级地震 2018-12-24 04:20   新华社快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12 月 24 日 3 时 32 分 在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北纬 30.32 度,东经 87.64 度)发生 5.8 级地震,震源深度 8 千米 。 http://www.sohu.com/a/284017080_267106 印尼海啸遇难人数升至222人 2018-12-24 00:48 失踪 / 地震 / 外国人 23日,在印度尼西亚万丹省板底兰县,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新华社/图 印度尼西亚抗灾署23日晚称,该国西部巽他海峡海啸造成的遇难人数已经上升到222人。印尼抗灾署发言人苏托波在一份声明中称,海啸还造成843人受伤,28人失踪,500多所房屋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350多艘船只损毁。海啸中的死伤者主要为游客和当地百姓。 此前苏托波称,事发日正值假期,海啸突然而至,很多正在度假的游客和当地百姓来不及躲避而遇难。苏托波表示,印尼抗灾署还没有接到外国人在海啸中遇难的报告。 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在23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说,由于本次海啸并非由地震引发,当局没有发布海啸预警。该局还要求当地居民和游客远离巽他海峡附近海滩。初步怀疑海啸是由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底岩层滑坡和月圆引发涨潮共同所致。 http://www.sohu.com/a/284000378_115865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3.9 2018-12-24 03:49:38 30.30 87.75 8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 5.8 2018-12-24 03:32:21 30.32 87.64 8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 2.8 2018-12-23 22:22:40 28.10 103.61 5 云南昭通市永善县 5.9 2018-12-22 22:25:00 -13.37 166.75 50 瓦努阿图群岛 5.5 2018-12-22 21:29:48 55.20 164.60 10 科曼多尔群岛地区 5.5 2018-12-22 13:37:34 -20.55 32.48 10 津巴布韦 2.9 2018-12-22 04:39:13 33.19 104.21 17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5.4 2018-12-22 02:19:36 55.31 164.44 10 科曼多尔群岛地区 5.7 2018-12-21 16:30:15 -5.40 151.91 20 新不列颠岛 5.9 2018-12-21 14:33:54 -5.65 151.95 20 新不列颠岛地区 7.4 2018-12-21 01:01:57 54.95 164.79 20 科曼多尔群岛地区 4.3 2018-12-20 19:49:43 39.04 74.73 8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3.0 2018-12-20 19:13:22 39.04 74.70 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5.2 2018-12-20 19:08:08 39.08 74.75 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2.6 2018-12-20 10:29:37 40.61 97.55 7 甘肃酒泉市玉门市 5.8 2018-12-20 05:37:42 -6.05 149.83 10 新不列颠岛 6.1 2018-12-19 09:37:39 -36.04 -101.15 10 复活节岛东南海域 4.1 2018-12-19 01:21:22 35.25 81.08 6 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 2.0 2018-12-18 22:51:03 43.70 87.60 6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有感) 2.9 2018-12-18 12:39:55 28.22 104.93 5 四川宜宾市兴文县 3.0 2018-12-18 09:13:03 42.74 82.71 20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静县 3.5 2018-12-18 04:58:24 23.36 118.61 12 台湾海峡 5.2 2018-12-17 19:14:22 -5.02 152.32 60 新不列颠岛地区 3.0 2018-12-17 03:20:35 43.68 86.64 26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 5.8 2018-12-16 22:26:20 -23.39 112.45 10 澳大利亚西部海域 3.2 2018-12-16 20:16:24 28.23 104.94 10 四川宜宾市兴文县 6.0 2018-12-16 17:42:37 -3.85 140.29 80 印度尼西亚 5.7 2018-12-16 12:46:07 28.24 104.95 12 四川宜宾市兴文县 5.2 2018-12-16 05:21:05 23.71 121.80 26 台湾花莲县海域 3.0 2018-12-15 21:42:29 40.20 75.78 5 新疆克孜勒苏州乌恰县 4.0 2018-12-14 13:02:07 38.47 104.24 20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3.0 2018-12-14 10:45:06 41.33 83.73 10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0 2018-12-14 01:42:40 29.57 98.83 10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3.0 2018-12-14 01:38:15 29.61 98.80 8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3.6 2018-12-14 01:15:05 29.59 98.81 7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2.0 2018-12-14 01:11:57 39.73 118.50 12 河北唐山市古冶区 4.4 2018-12-13 23:39:42 29.61 98.82 10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4.9 2018-12-13 23:32:50 29.62 98.81 8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4.0 2018-12-13 13:47:32 38.94 74.74 8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4.6 2018-12-12 21:24:24 23.93 121.60 18 台湾花莲县 7.0 2018-12-11 10:26:32 -58.35 -26.37 15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3.4 2018-12-11 08:21:31 32.95 90.18 8 西藏那曲市安多县 3.0 2018-12-10 20:28:26 42.29 119.91 15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 4.8 2018-12-09 23:15:41 24.02 121.57 21 台湾花莲县 4.5 2018-12-08 06:39:26 43.82 86.38 10 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 5.9 2018-12-07 07:27:01 -22.25 169.70 20 洛亚蒂群岛东南 2.1 2018-12-06 21:07:56 40.21 118.68 13 河北唐山市迁安市 2.9 2018-12-06 06:23:34 23.92 99.61 5 云南临沧市耿马县 3.7 2018-12-05 20:22:51 23.36 118.62 15 台湾海峡 6.6 2018-12-05 14:43:06 -21.95 169.78 10 洛亚蒂群岛东南 4.1 2018-12-05 13:52:37 40.40 77.45 17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 6.1 2018-12-05 12:14:36 -21.85 169.47 10 洛亚蒂群岛东南 3.0 2018-12-05 09:22:15 38.15 76.73 20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 2.8 2018-12-05 01:18:28 24.00 111.71 11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 3.0 2018-12-04 16:36:18 24.43 98.43 14 云南德宏州芒市 2.8 2018-12-03 17:17:48 22.34 101.56 5 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3.0 2018-12-03 06:11:50 23.35 118.59 14 台湾海峡 3.1 2018-12-02 19:50:37 40.75 78.25 10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 3.1 2018-12-02 12:43:52 39.69 74.44 8 新疆克孜勒苏州乌恰县 4.1 2018-12-01 23:07:27 28.12 92.62 5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 6.3 2018-12-01 21:27:20 -7.50 128.73 140 班达海 7.2 2018-12-01 01:29:27 61.35 -150.06 40 美国阿拉斯加 3.6 2018-12-01 01:13:59 39.39 77.55 16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 4.0 2018-11-30 15:57:37 45.24 124.69 9 吉林松原市宁江区 5.7 2018-11-30 04:21:45 0.20 97.05 10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45504920 2018 年 12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地震火山活动 已有 1177 次阅读 2018-8-20 18:35 2018 年 12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1 月 -2018 年 2 月、 2018 年 6-9 月、 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8 年 3-5 月、 10-11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8 年 12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潮汐组合类型不明显。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潮汐组合 A : 12 月 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45 度, 11 月 30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B : 12 月 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1.53741 度, 12 月 7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暖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C : 12 月 1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6 度, 12 月 15 日 为日月小潮, 12 月 12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D : 12 月 23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1.55059 度, 12 月 24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2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 E : 12 月 30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79 度, 12 月 29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2019 年 1-3 月进入地震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0246.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尼地震海啸灾难中至少有832人死亡
杨学祥 2018-9-30 17:37
印尼地震海啸灾难中至少有832人死亡 2018年09月30日 15:06 人民网 人民网曼谷9月30日电 (记者 林芮)印尼国家减灾机构称,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在30日上升至832人,并补充说,受影响的地区比最初想象的要大。 据报道,该机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许多人被困在周五发生的7.4级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的瓦砾中,引发高达6米的海啸。 (责编:刘晶(实习生)、杨牧) http://news.sina.com.cn/o/2018-09-30/doc-ihkmwytq1167741.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海岛大震和海啸带来灭顶之灾
杨学祥 2018-3-6 14:23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海岛大震和海啸带来灭顶之灾 杨学祥 新西兰如果发生大地震,将引发12米高海啸,逃生时间只有7分钟…… 2018-03-06 12:46 原标题:新西兰如果发生大地震,将引发12米高海啸,逃生时间只有7分钟…… ▼ 据新西兰本地媒体Stuff报道, 一场可能的巨型地震,将会在新西兰东海岸引发12米高的海啸。 这一惊人的报道,引发了本地网友的强烈关注,该新闻的评论留言瞬间超过了几百条。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Steven Ward表示: 海啸的威力可能相当于360万吨炸药 ,而从基督城到奥克兰的东海岸地区都会受到影响。其中感受最强烈的地区可能是基督城、惠灵顿和霍克斯湾。 Steven Ward还强调,一旦发生巨型地震,新西兰东海岸部分地区的 海啸高度可达12米 。 海啸概念图 目前造成这场巨型地震的最可能因素,就是 Hikurangi俯冲带 。东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而Hikurangi俯冲带就直接从这里穿过。目前针对Hikurangi俯冲带的研究已经获得数百万纽币的资金支持。 Ward专门设计了电脑模拟系统,以便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海啸给东海岸带来的冲击。他表示新西兰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这里每年都会平移4厘米左右。 发生在缓冲带的巨型地震曾多次造成严重灾害:2004年印度洋发生海啸,导致23万人死亡。 2004年印度尼西亚发生海啸 2011年日本东北町海啸造成1万6千人死亡。 2011年日本发生9.1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GNS科学家Ursula Cochran表示:如果Hikurangi缓冲带发生地震,危害程度可能类似于2011年的日本。跟这种程度的天灾比起来,凯库拉地震真的不算什么。 凯库拉地震 据估计,这场地震开始的 7分钟内,第一波海浪就会来袭东海岸 ;等到海浪高度从5米升至12米,整个东海岸都难逃一劫。 也就是说,当海啸发生的时候逃难的时间只有7分钟。 那该如何逃难呢? 拿奥克兰地区来说,无论西侧的塔斯曼海还是东侧的太平洋一旦发生海啸,就会给平均海拔不到10米的奥克兰带来巨大的危险。不过奥克兰居民也不需要过分担忧,因为海啸毕竟是经 由水路传导而来的巨大能 量,速度相对慢,这就给了人类一定的时间进行预测、报警和疏散。 http://www.sohu.com/a/224949701_376229 近百年来特大地震的地域特征 实际上,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表 1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地形特征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海岛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大陆边缘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大陆边缘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半岛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内陆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半岛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半岛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大陆边缘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海岛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海湾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半岛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海岛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海岛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海岛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大陆边缘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海岛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海岛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警告 我们在 2008 年指出,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 2004-2008 年已经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强震(见表 3 ),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 2016-2018 年三年的最后期限,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 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 8.5 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 2016-2018 年爆发 8.5 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目前,地震灾害就在我国周围徘徊: 4 月 10 日 阿富汗 7 . 1 级地震、 4 月 13 日 缅甸 7 . 2 级地震、 4 月 16 日 日本九州 7 . 3 级地震。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 2015 年发生的极强厄尔尼诺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2016-2018 年特大地震还将继续集中爆发。 大地震随机性理论否认地震活跃期的存在,漠视地震前兆的自然预警,会误导公众和政府部门,忽视对目前面临危险的准备和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特别提醒 根据表 1 ,伴随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海岛的特大地震发生频率急剧上升,海啸带来的威胁也日益严重。 必须关注新西兰大震和海啸威胁。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行星撞击导致的死亡人数评估:必须时刻关注它
杨学祥 2017-5-17 09:58
小行星撞击导致的死亡人数评估:必须时刻关注它 2017年05月17日 09:38 新浪综合   来源:太空联盟公众号   这不是海啸,也不是地震。甚至连毁灭性的小行星撞击都不是。不,如果一颗小行星杀死了你,那么小行星的坠落和爆炸所带来的强风和冲击波很有可能是罪魁祸首。这是最近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对100多万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的致命危险进行了研究。   在极端情况下,模拟一颗200米直径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的速度呼啸而过,并重击伦敦,将造成超过870万人死亡。2017年3月27日,行星科学家克莱门斯·朗夫和他的同事在“陨石学与行星科学”网站报道,近四分之三的世界末日场景源于强风和冲击波。   在另一个报道中,科学家观察了可能撞击地球的120万颗直径达400米的小行星。模拟实验显示,由于强风和冲击波死亡的人数约占所有因小行星撞击死亡总人数的60%。4月19日,朗夫和同事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中报道,先前许多研究中被称为头号杀手、因撞击而产生的海啸,只造成了约五分之一的死亡。   “这些小行星不是我们日常关心的话题,但后果很严重,”朗夫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说道。即使小行星在到达地球表面之前发生爆炸,也能产生高速强风、大气中的压力冲击波和巨大的热量。那些足够大的、在大气层中幸存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将带来更大的危害,如引发地震、海啸、飞行残骸,当然还有巨大的陨石坑。   虽然,之前的研究通常单独考虑这些机制,但朗夫和同事们首次评估了这些撞击所带来的各种效应的致命性。每个效应所造成的危险评估,未来将帮助政府领导决策:是将小行星飞行方向偏转,还是让它撞击地球。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一位没有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史蒂夫·切斯利这样认为。   120万颗模拟的撞击体对应5万个不同撞击地点、不同撞击速度和不同撞击角度的轨道。每个轨道运行着24颗直径从15米到400米不等的小行星。约有36000颗小行星将落到水中,落水概率为72%。   致命性评估,始于人口分布和由坠落小行星释放能量的数值模拟。这些能量随后与现有由极端天气和核爆造成的伤亡数相比较,以计算小行星在不同距离的影响的致命性。朗夫和他的团队专注于撞击的短期影响,而不是长期后果,那些由灰尘吹到大气层而引发的气候变化不被考虑在内。   (每一种效应的死亡数都是独立计算出来的,这意味着那些可能死于多种原因的人被数了多次。朗夫说,这种重复计算可以更好地比较效果,但它确实会在撞击地点附近造成更多的死亡。)   这个项目模拟了120万颗不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评估了小行星坠落的每个效应可能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面的交互式中显示了三类小行星模拟的平均值)。可能死于两种或多种影响的人被包括在多列中。   模拟显示,虽然最致命的撞击杀死了近1.17亿人,但是许多小行星并不会构成任何威胁。超过一半的小行星直径小于60米,这些小行星与所有直径小于18米的小行星一样,都没有造成死亡。直径小于56米的小行星甚至在爆炸之前,都没能抵达地球表面。该团队还发现,这些爆炸仍可能致命,因为其产生的巨大热量会烫伤皮肤,高速强风会刮起碎片,高压冲击波会震裂人体器官。   海啸成为小行星撞击的主要杀手,在每次撞击造成的死亡中,大概有70%-80%是由海啸造成的。即使是海啸,海水撞击导致的平均死亡数也只是陆地撞击的一小部分。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撞击所产生的海啸相对较小,而且当它穿越海洋时会很快失去蒸汽。   另一方面,陆地撞击在热浪、大风和冲击波中造成大量死亡,更有可能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带附近发生。对于所有能撞击陆地或者水面的小行星,它所产生的热量、强风和冲击波,会持续造成最大伤亡人数。而地面效应,如地震和爆炸碎片,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到总死亡人数的2%。   然而,朗夫说,致命的小行星撞击是罕见的。大多数小行星很小,撞击地球只是发生在大气中,没有任何危害。较大的小行星,如2013年一颗直径20米的小行星,照亮了天空,并在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市附近震碎了窗户,这种情况在100年里也只发生过一次。能够引发生物大灭绝的小行星撞击,比如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至少应该是10千米直径的小行星,这样的小行星撞击更为罕见,大约每1亿年才会撞击地球。   小行星撞击已经够可怕了,如今,天文学家正在用自动望远镜观察天空,寻找潜在的撞击物。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对占总数27%的直径140米或更大的小行星进行了统计。其他科学家正在进行大量运算,希望改变撞向地球的小行星的飞行方向。这些提议,包括像打台球一样,用高速宇宙飞船重击小行星。或者用接近于核爆的能量灼烧小行星的部分表面,从而像喷射引擎一样,用蒸发物将小行星推离。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撞击,需要做出何种反应,最近的研究可以提供指导:是否要疏散或躲避,还是转移小行星的飞行方向。“如果小行星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那么它的危险就来源于冲击波或者强风,你可以很容易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掩蔽”,切斯利说。但如果小行星的坠落所产生的热量,撞击或者爆炸“成为一个更大的威胁,而你将面临火灾的危险,从而改变应对紧急情况的反应,”他说。   美国宇航局行星防御官林德利·约翰逊说,要做出这些艰难的决定,需要更多关于小行星成分和结构的信息。约翰逊说,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颗小行星的潜在破坏力,而团队没有考虑这些特性可能有怎样的变化。数个关于小行星的任务,正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此前,美国宇航局提出改变小行星的飞行轨道,使之环绕月球,并派遣宇航员去研究它。但白宫最近的预算案削减了这个项目的经费。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加雷思·柯林斯警告说,在可能的撞击情况下,新研究中提供的平均死亡数做出的决定可能出现误导。例如,一个60米直径的撞击物在模拟中平均造成约6300人死亡。然而,只有少数高死亡率事件才会使平均数值膨胀,包括导致1200多万人伤亡的情景。事实上,大多数撞击物都远离人口中心,且并没有人死亡。不过柯林斯说:“你必须时刻关注它。” http://tech.sina.com.cn/d/s/2017-05-17/doc-ifyfeivp5802712.shtml?cre=sinapcmod=gloc=20r=0doct=0rfunc=50tj=nones=0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围海造田”当慎行
热度 1 蒋高明 2017-5-14 05:44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 “ 围海造田 ” 当慎行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由于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围海造田”有愈演愈烈趋势。 2008 年,上海建设“海上城市”战略规划就已正式出台。规划选址于杭州湾北侧,规划总面积约为 6.5 平方公里,设计承载人口达 5 万 ~8 万。 早在 2006 年,上海市就斥巨资 400 亿元建设了 133 平方公里 “ 临港新城 ” ,其中 45% 的陆地是 “ 填海 ” 而来的。 2007 年,浙江省舟山市投资 1.03 亿元,实施 “ 围海造田 ” ,建成后新增陆地面积 4.13 平方公里。这个趋势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则沿海许多湿地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土地紧张的国家或地区, “ 围海造田 ” 很流行。荷兰人做的最早,也相对较成功;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澳门也通过填海,不同程度地解决土地紧张问题。但是, “ 围海造田 ” 将弯延曲折的海岸线 “ 拉直 ” ,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破坏。 “ 围海造田 ” 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期以往,会带来生态灾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湿地消失,加重旱情。陆地上水分通过大气环流得以与海洋交换。但是,如果陆地上湿地减少,则云就很难形成,即使有云,因地表干燥,这样,上气 ( 云 ) 不接下气 ( 湿地 ) ,降水会逐渐减少。最近,北方不断出现干旱天气,降水逐年下降,就与北方大量的坑塘被改造成旱地有关。 “ 围海造田 ” 增加的是陆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近海湿地。 第二,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近海滩涂、红树林、潮间带等湿地,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人为阻隔,近海来自陆地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入海,造成近海以陆地营养为生的蟛蜞、虾、蟹、蚌、蛤、螺、蚬等海洋生命受到威胁,从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和渔业;以此为生的陆地动物也受到影响。另外,海洋生物与陆地淡水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 围海 ” 工程势必影响重要鱼类的洄游。 第三, “ 围海造田 ” 诱发洪灾。由于近海湿地起着重要的能量交换功能,海洋能量通过湿地逐渐释放,从而与陆地生态系统相安无事。然后,人工围海措施中断了这个能量释放,使得海洋能量不断聚集,一旦释放后患无穷。 2004 年 12 月 26 日上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海啸令人不寒而栗,那场灾难造成 1.23 万人死亡,上万人流离失所。从海啸过后的海滩来看,民房已经延伸到海边,一些土地就是 “ 围海造田 ” 形成的。如果天然植被尤其红树林存在,海啸产生的能量被自然湿地吸收,则就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而与它相距仅 70 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民宅被夷为平地。 再来看中国近代的教训。清朝中后期,人们为了短期得到耕地,采取 “ 围海造田 ” 做法,对珠江三江州滩涂进行垦殖。他们将石块抛于海中,拦阻上游泥沙,加速滩地淤高。然而,石坝筑在江河出海口,侵占了深水道,造成泥沙淤积,水道越来越窄。大雨时节,由于河流能量不能及时宣泄,酿成水患。据《东莞县志》载: “ 道光十九年,番禺案犯郭进祥等在南沙乡之南兴工圈筑堤坝,约长三四千丈,据为已有 ” 。由于人工堤坝阻碍河流, “ 本年四、五、六月三见水灾,低下田庐皆成巨浸,加之东南两江盛涨陡至,经月始消,田禾浸没,黎民阻饥 ” 。面对水患危机日增,道光年间严加整治,对在海口筑田加以限制,规定 “ 沿海之番禺、顺德、香山、新会等县 ” 严禁报垦。 第四,加重赤潮危害。人工拦海影响了河流三角洲的涨潮低落,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会在短期内向海洋释放。如 “ 围海造田 ” 用来养殖,则基塘中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随退潮流入海中,使沿海的藻类植物过渡繁殖,出现 “ 赤潮 ” ,产生有毒物质,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使鱼贝类大量死亡。 第五,围海造田改变了自然景观。我们都知道 “ 沧海桑田 ” ,这个成语是说陆地也是由海洋变来的。但是这个变化非常漫长,自然界存在应变这个改变的能力,但是,如果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自然景观被严重破坏,那么,大自然就无法应对突然的变化,积蓄的力量就会释放,从而对沿海居民造成危害。 由于 “ 围海造田 ” 和过度砍伐,中国天然红树林面积己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的约 5 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 1.5 万公顷, 70% 的红树林丧失。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濒危状态,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海岸带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 “ 围海造田 ” 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但是生态功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无法保障。鉴于许多重大教训,以 “ 围海造田 ” 闻名的荷兰,也不得不将已经围起来的土地 “ 还淤,还湿 ” ,他们考虑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不能因过多的人为干扰而被破坏。 然而, 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沿海湿地面临的将是不断被蚕食。我们呼吁停止无序的 “ 围海造田 ” ,以法律形式保护沿海滩涂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天然湿地。如大面积湿地被沥青、水泥或者高楼大厦覆盖,恢复湿地就非常困难了。我们不能等到在自然惩罚 ( 如海啸、洪水、赤潮 ) 到来的时候,才考虑给自然生态系统让地盘。这样的教训太惨烈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69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双语)
杨学祥 2017-1-12 09:34
接前文英语稿: 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摘 要: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ODP) ,与潮汐 60 年周期变化有关。。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 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发现,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全球气温就会异常升高, 而全球强震就会减少。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 郭增建认为,深海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巨震引起的海啸将海洋底层冷水翻上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强潮汐、地震与低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地震,海啸,低温,太平洋十年涛动,强潮汐 1 .太平洋十年涛动与地震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ODP) ,与潮汐 60 年周期变化有关。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 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见图 1 )。如图 1 所示,“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中太平洋海面升高;“拉马德雷”进入“暖位相”,中太平洋海面降低。在冷暖位相交替时,中太平洋海面的升降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调整后的地壳重力均衡引起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 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它们与拉马德雷暖位相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对应。 1897~1912 年为中国第一强震幕, 1920~1937 年为第二强震幕, 1946~1957 年为第三强震幕, 1966~1980 年为第四强震幕, 1991~2002 年为第五强震幕。“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界线 1890 、 1924 、 1946 、 1977 和 2000 年大致处于四个强震幕的边界附近,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 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质运动、重力位变化和角动量交换 与强震密切相关。“冷位相”初期和末期中国大陆的较强地震表明,第五强震幕可能延续到 2008 年。相关预测表明, 2004 (或 2006 )、 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海温准两年振荡产生 1 年的误差) ,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和强震灾害, 2004 、 2007 、 2013 、 2019~2020 、 2029 年中国有较大洪涝灾害。 第六强震幕大约在 2020~2040 年间发生,并伴有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降温、火山活动和异常大震。 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产生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使全球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2 .月亮是地球的恒温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 5 年前杰拉尔德 .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月球潮汐是太阳潮汐的 2.17 倍,如果摧毁月球,地球海洋潮汐强度将减少三分之二。由于潮汐变小,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更加暖和。这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无疑是火上浇油。 3 .潮汐对地震火山的作用 地震和火山等构造活动与 18.6 年周期变化的固体潮相关,被称为岩浆潮 。火山喷发物到达的高度为 1 — 40km ;持续时间为几星期至 10 多年。低纬度火山喷发能扩散到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对中高纬度的影响最大。 1963 年 3 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 8.5 o S,115.5 o E )爆发, 1980 年 5 月美国圣海伦斯火山( St.Helens;46 o N,122 o W )大爆发,造成次年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量都在 15% 以上,使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滞后于火山喷发 18 个月,我国有一个显著的低温期。 1951 年到 1985 年,我国东北地区有 6 个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 5 年都发生在 2 级以上火山喷发后 1 - 2 年 。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在向两极地区集中降落过程中严重影响极区太阳辐射量,与该地区发生日食影响 ElNino 的效果相同, 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延迟(低纬喷发)或激发(高纬喷发)因子。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五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 2000 年 6 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 8 月底 , 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潮汐和厄尔尼诺事件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 1500px ,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 500px 。由此形成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这是地震火山群发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一一对应的原因。发生在印度洋的同样过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原因。剥蚀沉积也会产生陆海地壳的跷跷板运动。计算表明, 50 年的剥蚀沉积作用施加在陆海地壳两端的力矩为 M= 4.36 × 10 14 N · m ;相当于在陆海地壳两端施加的反向力 p=4.36 × 10 8 N 。这两种跷跷板运动相互加强,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基本动力。 4 .地震、海啸与低温 郭增建认为,深海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巨震引起的海啸将海洋底层冷水翻上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在表 1 中,我们可以发现强潮汐、地震与低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全球气温越来越低,终结了中国 18 年的“暖冬”天气。 表 1 太平洋十年涛动、气温与地震海啸对比 Table1Contrastamonglowtemperature,PacificDecadeOscillation , strongestearthquakeandtsunami 时期 1889-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20 世纪初低温 40 年代增暖 60 年代低温 80 年代增暖 低温? 中国 气温 时期 1903-1918 1919-1953 1954-1986 1987-2004 2005- ? 冷暖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 地 震 时间 地点 震级 1906-01-31 哥伦比亚 Ms8.6 1960-05-22 智利 Ms8.9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 Ms8.7 海啸死亡人数 500-1500 1061 200000 20 世纪以来最强地震≥ 8.5 级 1900-1924 2 次 1925-1946 1 次 1947-1976 7 次 1077-2003 无 2004–2005 2 次 YangDonghong,YangXuexiang.Earthquakes,strongtideandgloballowtemperature.J.Geosci.Res.NEAsia,2005,8(1/2):126~132.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1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he earthquake, the tsunami and the lowest temperature
杨学祥 2017-1-12 09:23
The earthquake, the tsunami and the lowesttemperature YANG Dong-hong 1 , YANG Xue-xiang 1,2 (1.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6; 2.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of Science, Beijing 100012) Abstract: “La Madre” is a kind of upperatmospheric air current, which occurs as alternation of “warm phase” and “coldphase” in the sky of Pacific Ocean. Thisphenomenon exists for 20-30 years, and also is called as “Oscillation Decade inthe Pacific” (ODP) , concerned with 60 year cycle of the tides. When “La Madre” occurs as “warm phase”,the temperature of sea surface in the adjacency of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will be extraordinarily increased, and the temperature of north Pacific Oceanicsurface will unusually decreased, Meanwhile, the Pacific air current moves tothe pacific center from the American and Asian continents. When “La Madre” occurs as “cold phase”,it is just contrary to that mentioned above. We find that when “La Madre” occurs as “warm phase”,the temperature of the global temperature will be extraordinarily increased,meanwhile,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s will be extraordinarily decreased. When “La Madre” occurs as “cold phase”,it is just contrary to that mentioned above. Guo Zhengjian , et al believe that the great earthquake in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 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The strongearthquakes in the ocean bottom can bring the cool waters at the deep ocean upto the ocean surface also and make the global climate cooling. Keywords: earthquake, tsunami, low temperatur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strong tides “OscillationDecade in the Pacific” (ODP) and earthquake “La Madre”is a kind of upper atmospheric air current, which occurs as alternation of “warmphase” and “cold phase” in the sky of Pacific Ocean.This phenomenon exists for 20-30 years, and also is called as “OscillationDecade in the Pacific” (ODP) concerned with 60 year cycle of the tides. When “La Madre”occurs as “warm phase”, the temperature of sea surface in the adjacency of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will be extraordinarily increased, and the temperatureof north Pacific Oceanic surface will unusually decreased, Meanwhile, thePacific air current moves to the pacific center from the American and Asiancontinents. When “La Madre”occurs as “cold phase”, it is just contrary to that mentioned above. When “La Madre” enters upon “coldphase”, central pacific sea level is higher; when “La Madre” enters upon “warmphase”, central Pacific sea level is lower. When the alternation of the coldand warm phases, the change of rising and dropping of the Pacific sea leveldestroys the original crust isostasy, and the later crust gravity isostasycauses the seesaw movement of pacific crust.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data oftwentieth century, the global weather was distinctly warmer in two stages:1925-1944 and 1973-2000. They correspond to La Madre’s “warm phases” of 1925-1946 and 1977-1999. La Madre’s “ cold phase ” was from 1890 to 1924 and from 1947to 1976. La Madre“warm phase” was from 1925 to 1946 and from 1977 to 1999. According to therecent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cloud photograph, “ La Madre ” had been entering upon “ cold phase ” since 2000, resulting in the intense effect of “La Nina” on global climate. Thestrong tides made the cold deep-sea water up whirling,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of oceanic surface and cooling the global climate, which corresponds to “coldphase” of La Madre. Basedon the seesaw movement of oceanic crust, the intense seismic activities wereincreased during the stage of “cold phase” of “La Madre” ( YANG X X, 2003a,2004a ) . 图 1 大气环流、海平面变化与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Fig. 1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ea level change andoceanic crust seesaw movement 图 2 中国及其邻区强震幕和太平洋十年涛动 Fig. 2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strongearthquakes in China China’s first strong seismic episode was from 1897 to 1912; the secondwas in1920-1937, the third was in 1946-1957, the forth was in 1966-1980, andfifth was in 1991-2002( Ma Z J,Du P R, 1995) . The two types of alternative boundariesof “La Madre’s ”warm phase and cold phase were in 1890, 1924, 1946 and 2000, which were nearthe boundaries of four strong earthquake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is strongearthquake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substances’ motion of atmosphere,hydrosphere and lithosphere, with the change of gravity potential, and with theexchange of angular momentum. According to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coldphase” of the stronger earthquake in China, the fifth strong seismicepisode will probably extend to the year 2008. According to some relativeprognoses, the E1 Nino will occur in 2004(or 2006), 2008, 2011, 2015, 2018-2019.La Nina andstrong earthquake disasters will occur in 2005 or 2007; China will haveheavy flood disasters in 2007, 2013, 2019-2020, and 2029. The sixth strongseismic episode will occur from the year 2020 to 2040 and will be associatedwith the Earth rotation’s slowing, global cooling, volcanic activities and unusualstronger earthquakes. Around the E1 Nino and La Nino events, the oceanic crust “seesaw” movementderived from the change of height of sea level on the Pacific Ocean will result in the strong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wholeworld. The cycles of “La Madre’s ” warm phase and cold phase may be about 60 years bytides. TheLunar Is a Thermostat of the Earth The American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the lunar is a thermostat whichcan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lunar was able to make theperiodic temperature variation happened on the earth by influencing the tidesof the earth, ever said Mr. Charles of th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Institutewhich belongs to Sentiago Branch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After years oflook to the Sun to explain the natural cycles of the climate, scientists saythey have found a major new influence--- the Moon. American researchers believethe Earth’s inert satellite not only triggered a little ice age 500 years ago,but is on course to warm the world for several hundred years to come, evenwithout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Moon resetsthe planet’s thermostat through its influence on the tides, says CharlesKeeling of the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at the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e says lunar oscillations explainan intriguing 1500 to 1800-year cycle in the world’s temperature uncoveredthree years ago by Gerard Bond of the 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at Columbia Universityin Palisades, New York. This puts the Earth in the middleof a warming phase that began at the end of the little ice age, and will carryon until the 24 th century. Bond (1993,1997)unearthed this rhythmic fluctuation between warm and cold eras by analysingsediment cores from the Atlantic Ocean. He hasnow traced the cycle back more than 100 000 years to the last major ice age.“It seems to be the pacemaker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he says. But he had noexplanation for this cycle. But Keeling andhis colleague Timothy Whorf think they know what’s going on. They say that thechanging alignment of the Earth, Moon and Sun causes gradual changes in thestrength of tides on the same timescale as Bond’s climate cycle. Strong tides,Keeling says, “increase the vertical mixing of water in the oceans, drawingcold ocean water from the depths to the surface, where it cools the atmosphereabove”. Weak tides reduce this mixing---keeping the cold water at the bottom ofthe sea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atmosphere, allowing the world to warm.“Charles’s idea is very interesting---absolutely a possible explanation,” saysBond. Keeling’s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ides reached their maximumstrength around 1425 in thedepths of the little ice age when the River Thames frequently froze over in London. Since then thetides have weakened and will not peak again until around 3100. Although otherforces are at work, he says, the 1800-year-cycle has been “the principal driverof climate change” for the past 10 000 years (Fred Pearce, 2000; CharlesKeeling, 2000). The warm period of the earth lasted until the 24th century from theend of the Little Ice Age due to this effect. After that, the earth custom willbe colder and colder follow the tide is strengthened more and more. The lunar tide is 2.17 times as much as the Sun tide. If the lunaris destroyed, the strength of the oceanic tide on the earth will reduce to 1/3.In that case the cold water in the ocean deep will be difficult to be broughtto the surface of the ocean and the global custom will be warmer and warmer.Without doubt, it will make the trend of warming up the custom on a globalscale on aggravation (Yang Xuexiang, 1998, 2001a, 2001b, 2001c, 2002a,2002b, 2002c, 2002d). Theaffect of the tide to volcanic activity and earthquakes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tectonic activities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18.6 year period solid tide which is called magma tide (Du Pinren, 1994). Thevolcanic erupting material can reach to the height of 1—40km, last time from several week to over 10years, volcanic eruption at low latitude can diffuse all over the earth, andkeeps its high content at medium and high latitude, finally falls down at polarcaps. The volcanic ash can reduce sun radiation, and can greatly affect thearea of medium and high area, for example, the eruption of Argonne volcano ( 8.5 o S,115.5 o Eat Bali island of Indonesia in March,1963, St. Helen volcano (St. Helens; 46 o N,122 o W )of USA erupted in May, 1980, these eruption resultsin the decrease 15% of the sun direct radiation, and makes the temperature inNorth hemisphere,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is about 18 months behind theeruption. There is an obvious low temperature periods, foe example, there were6 low temperature summers in our northeast China from 1951 to 1985, which wecalled it low temperature disaster years, there were 5 low temperature yearsoccurred after 1-2 years when the 2 grade volcano is erupted, volcanic ashshades the sun light and makes the climate become cold (Guo Zengjian et al,1996). When the ash falls down at polar areas, it greatly affected the sun radiationdose in polar region, this effect is same as the effect when the solar eclipseseffected the El Nino, it is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s the delay of El Ninoevent(low latitude eruption) and excitation (high latitude eruption). From1920s to 1950s, it is a weak period for volcanic eruption, it is also a weakperiod for oceanic El Nino event and the strength is also weak, since 1950s,the volcanic activities became more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the mean time, thethere were more El Nino events occurred among oceans and their strength wasalso strong.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from about 100 years, about 75% of ElNini event occurred after one and half or 2 years when the volcano erupted. At the end of June in 2000, volcanic and seismic events started atIzu islands south of Tokyo.Following the event, extraordinary crustal deformation was observed around theIzue islands. Until the end of August, both the volcanic and seismic activitieswere high.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was caused by a dykeintrusion event at Izu islands and concerned with strong tides. Tidal model onsea-floor spreading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and calculativedata (Yang Xuexiang, 2003b,2003c). Tides and El Nino events make the oceanic water in East PacificOcean and West Pacific Ocean go up and down 1500px oppositely, which make oceanic crustfall or rise 500px. It isthe reason why El Nino event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earthquakes andvolcanoes. This phenomenon is just like “seesaw”. The same process is not onlyin Pacific Ocean, but also in Indian Ocean.This is the reason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 Rising up. The denudation andsediment also make the crust move as seesaw. It is shown by calculation thateffect of denudation and sediment for fifty years bring to bear moment M = 4.36 × 10 14 N · m on the end of continental andoceanic crust(Yang Xuexiang, 2003a). The earthquake, the tsunami and the lowesttemperature Guo Zhengjian , et al believe that the great earthquake in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 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The strongearthquakes in the ocean bottom can bring the cool waters at the deep ocean upto the ocean surface also and make the global climate cooling (Guo Zhengjian,2002). In the table 1, we can find the relation of the earthquake, the tsunamiand the lowest temperature. After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 (2004-12-26,Ms 8.7) in Indonesia, theglobal temperature is become cooler and cooler and “warm winter” in Chinafor 18 years is over. Table 1 Contrast among low temperature, OscillationDecade in the Pacific (ODP), strongest earthquake and tsunami Time 1889-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 ODP Cold phase Warm phase Cold phase Warm phase Cold phase Global temperature cold warm Cold warm cold ? Time 1903-1918 1919-1953 1954-1986 1987-2004 2005- ? Chinese temperature Cold warm cold warm cold ? Earthquake in deep ocean time place scale 1906-01-31 Columbia Ms 8.6 1960-05-22 Chile Ms 8.9 2004-12-26 Indonesia Ms 8.7 Died in tsunami 500-1500 1061 200000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s after 20 century ( ≥ Ms 8.5) 1900-1924 2 times 1925-1946 1 times 1947-1976 7 times 1077-2003 2004 – 2005 2 times References: Yang X X. Energyexchange among atmosphere, ocean and lithosphere. Global Geology. 2004, 23(1):28-34 (in Chinese) Yang X X,ChenD Y. “ Smashing the Moon ”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 J. Geosci. Res.NE Asia, 2003a, 6 (2): 175-182 Ma Z J, Du P R. Presentearth crust sport problem. Beijing: Ge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95. 10, 99-102. (in Chinese) Bond G, Broecker W, Johnsen S,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record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ice. Nature,1993,365:143~147 Bond G, Showers W, Cheseby M, 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 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Du Pinren. 18.6-years seismic cycles an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orits cause. Chinese J. Geophys. (in Chinese) , 1994, 37 (3): 362 - 369. Fred Pearce, Tidal warming: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 ( 2232 ) : 12 Charles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Guo Zengjian, Qin Baoyan, Guo Anning Soil air coupling and natural disaster forcasting, Beijing , seismic publishinghouse,1996.165-185,123-124 Guo Zengjian. The great earthquake in 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02, 24 (3): 287.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rotation and revolution.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Press, 1998.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2000a, 3 (1): 1~12. 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Change. J. Geosci. Res. NEAsia, 2000b, 3 (2): 121~12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Relation of earth's orbit to tectonicdeform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2000c,20(3): 39~48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Differential Rotation Caused by Earth’s Deformation betweenSolid (Lithosphere et al) and Fluid (Hydrosphere and Aerosphere et al). ChineseScience Abstracts. 2001a,7(7): 902~904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Solid and Fluid and Amplifiersof Energy.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 2001b, 7(8): 1017~1019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climate change. Ziran Zazhi. 2001c,23(3): 135~139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Global warming , tectonic activity anddesertisation .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2001d, 21(1): 15-23. (inChinese) Yang Xuexiang,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Solid and Fluid of theEarth and Climatic Changes. Ziran Zazhi. 2002a, 24(2): 87 -91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Tectonic Basis andExcitation Condition of El Nino .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2002b,24 (4): 367~370.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et al, The Effect of Tide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2c, 5 (1): 23~30. YANG Xue-Xiang. The astronomical condition of El Nino in 2001. ChineseJ. Geophys (Acta Geophysica Sinica) (in Chinese), 2002d, 45 (Supp): 56~61. Yang Xuexiang. A tidal-isostasy model for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Plateau . Global Geology. 2003a,22(2): 119 – 123 (in Chinese) Yang Xuexiang, Chen Zhen,Chen Dianyuo, Qiao Qiyuan.The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2003b, 6 (1): 82~88. Yang Xuexiang. Tidal model of sea-floor spreading . Journal of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03c ,23(2): 77-80. (in Chinese)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西兰发生地震海啸海水变冷或与之有关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1-15 16:12
新西兰发生地震海啸 海水变冷或与之有关 杨学祥,杨冬红 新西兰发生地震 强烈地震引发海啸第一波海啸已到达 发稿时间: 2016-11-14 13:55:00 来源: 央视网 中国青年网   当地时间 14 日 0 点 02 分,北京时间 13 日晚 7 点 02 分,新西兰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强烈地震引发了海啸。新西兰政府随即敦促受影响的南岛东海岸以及位于北岛南端的首都惠灵顿居民,尤其是身处低洼地区的居民转移到高处或其他安全地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本次地震强度为 8.0 级。震源深度 10 公里 。新西兰官方几次修正后,目前将震级确定为 7.5 级,震源深度为 15 公里 。 据新西兰官方最新消息,目前海啸警报的紧急程度已经降低,但民众仍不可掉以轻心。 责任编辑:柳絮 http://d.youth.cn/sk/201611/t20161114_8844202.htm 新西兰 8 级地震或导致海水变冷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176.html 比较图 1 和图 2 可以明显地看到,新西兰在 14 日 0 点 02 分地震后,沿海海温显著变冷(蓝色区域增多),其中新西兰和南美西部海域变化最为显著,可能加快拉尼娜的发展。 图 1 2016 年 11 月 10 日 海温矩平 图 2 2016 年 11 月 24 日 海温矩平 图 3 2016 年 11 月 13 日 06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86 ,比 11 月 13 日 00 时 的 -0.587 增加 0.001 ,加速变小,形成更高峰值。 11 月 7 日 进入峰值( -0.643 ), 9 日出现次峰值( -0.664 ), 13 日再现更高峰值( -0.586 )。冷空气活动不强导致雾霾高发,拉尼娜停滞。 14 日后冷空气活动强度非常关键。 11 月 17-21 日潮汐组合将导致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图 4 2016 年 11 月 13 日 12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89 ,比 11 月 12 日 06 时 的 -0.586 减少 0.003 ,加速变减速,呈波动变化。 11 月 7 日 进入峰值( -0.643 ), 9 日出现次峰值( -0.664 ), 13 日再现更高峰值( -0.586 )。冷空气活动不强导致雾霾高发,拉尼娜停滞。 14 日后冷空气活动强度非常关键。 11 月 17-21 日潮汐组合将导致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图 5 2016 年 11 月 13 日 18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90 ,比 11 月 13 日 12 时 的 -0.589 减少 0.001 ,减速变慢。 11 月 7 日 进入峰值( -0.643 ), 9 日出现次峰值( -0.664 ), 13 日再现更高峰值( -0.586 )。冷空气活动不强导致雾霾高发,拉尼娜停滞。 14 日后冷空气活动强度非常关键。 11 月 17-21 日潮汐组合将导致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图 6 2016 年 11 月 14 日 00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89 ,比 11 月 13 日 00 时 的 -0.587 减少 0.002 ,加速变减速,比 13 日 18 时拉尼娜指数 -0.590 增加 0.001 ,呈波动变化。 11 月 7 日 进入峰值( -0.643 ), 9 日出现次峰值( -0.664 ), 13 日再现更高峰值( -0.586 )。冷空气活动不强导致雾霾高发,拉尼娜停滞。 14 日后冷空气活动强度非常关键。 11 月 17-21 日潮汐组合将导致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图 7 2016 年 11 月 14 日 06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88 ,比 11 月 13 日 00 时 的 -0.587 减少 0.001 ,加速变减速,比 14 日 00 时拉尼娜指数 -0.589 增加 0.001 ,呈波动变化。 11 月 7 日 进入峰值( -0.643 ), 9 日出现次峰值( -0.664 ), 13 日再现更高峰值( -0.586 )。冷空气活动不强导致雾霾高发,拉尼娜停滞。 14 日后冷空气活动强度非常关键。 11 月 17-21 日潮汐组合将导致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图 7 2016 年 11 月 14 日 18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584 ,比 11 月 13 日 18 时 的 -0.590 增加 0.006 ,减速变加速,比 14 日 06 时拉尼娜指数 -0.589 增加 0.005 ,呈波动变化。 11 月 7 日 进入峰值( -0.643 ), 9 日出现次峰值( -0.664 ), 14 日 18 时再现更高峰值( -0.584 )。冷空气活动不强导致雾霾高发,拉尼娜停滞。 14 日后冷空气活动强度非常关键。 11 月 17-21 日潮汐组合将导致拉尼娜指数进入新的峰值 参考文献 1.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 23(6): 1813~1818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世界最髙的地震海浪 太震撼人心了!
杨学祥 2016-10-25 07:36
世界最髙的地震海浪太震撼人心了! 2016-10-2416:45 来源:世界之最    到目前为止,有仪哭可以记录到的世界最髙的地震海浪在哪里呢?很多海浪海啸都是由于地震或是火山,泥石流引起的,下面还会分享一些历史上重大的海啸。   据记载最髙的地震海浪或海啸(通常被误称为“海潮浪”)1971年4月24日发生在琉球群岛中的石垣岛附近,其高度约85米.它将一块850吨重的珊瑚礁拋到了2,1公里之外,“竹纳米”(日文,其中“竹”意为“抛掷”,“纳米”意力“浪〕的速度据观测曾经达到789公里/小时,   1984年12月4日有报道说在美国夏威夷州拉莱岛的南岸上发现了证据,说明该岛10万年前曾经被305米髙的巨浪冲击过,巨浪可能是由流星、火山爆发或海底山崩掀起的   历史上部分重大海啸   时间地点浪高成因   1586年7月9日秘鲁24米地震   1746年10月28日秘鲁利马24米地震   1854年12月23日日本东海道28米地震   1871年3月2日印尼苏拉威西25米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1877年5月10日智利21米地震   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陆38米地震   1899年9月10日阿拉斯加湾60米地震和泥石流   1917年6月26日萨摩亚群岛26米地震   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29米地震   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35米地震   1960年5月22日智利25米地震   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湾70米地震   1994年6月3日印尼东爪哇60米地震   1998年7月17日巴布亚新几内亚49米地震     http://life.gmw.cn/2016-10/24/content_22627272.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大妈脱欧海啸冲击波漫谈之二:保守党赢了工党崩了
热度 4 laserdai 2016-6-27 07:09
英国大妈脱欧海啸冲击波漫谈之二:保守党赢了工党崩了 英国公投脱欧海啸产生的第二轮冲击波,把工党给摧垮了。 这次公投是执政党保守党掀起的。公投就跟翻硬币一样,谁知道是哪面朝上?为此,保守党做好了两手准备,不管结果如何,退欧留欧谁赢,天下还要是保守党的天下。于是,经过密谋,保守党派出两支先遣队,一支是首相卡梅伦带领中国女婿——财相 奥斯本 ,绝对拥护留欧;另一只是伦敦前任市长鲍里斯和部长戈夫,绝得要求退欧。这样安排的结果是,其他党派不管支持还是反对,都只能跟着这两支先遣队走,公投结果出来后,必然一只先遣队赢,那么,胜利的果实就依然还在保守党。 结果你看,很多年猛吹脱欧的那个独立党和党魁 法拉奇 就这样被保守党算计了。他被挤压成了小三,本来他是脱欧的老大。上回书说到,开票刚开始的时候,他差点找座三十层高的楼跳下去。脱欧派最后赢了,但是他只分到了一个枣子,西瓜南瓜照样送进了保守党仓库。 最终结果出来以后,卡梅伦淡然宣布辞职,过度到 10月份等新首相出台。哪有这么罗嗦的?以前英国选举都是一边在唐宁街10号前面宣布辞职,一边在后门由工作人员搬东西。没有详尽的阴谋预谋,不会这么临危淡定的。这淡定就是隐含了一个巨大的阴谋。随后,大家开始讨论谁会成为下一任首相,进行脱欧谈判,焦点就指向一个人,鲍里斯。等着瞧,不会有悬念。 人无远虑则有近忧,人有远虑则无近忧,保守党这次做得好: 1。保住了天下,2。挤兑了独立党党魁 法拉奇 ,这小子可是栽树浇水忙了不少,结果没有得到主要功劳,3。把工党搞垮! 工党和保守党是英国两大政党之一,轮流执政,以选票决定谁为主。所以,保守党的真正对手是工党,只要把工党搞垮,他必然很多年喘不过来气,那么天下就是保守党的了。所以,一开始,保守党就设置阴谋诡计,派出两个先遣队。 工党看出来了保守党的诡计。干脆拖字诀。就是,工党也说支持留欧,就是不卖力气。任何宣传场合,都是走过场, “ 拉着手闸开车 ” 。结果选票出来,铁杆脱欧的那些地区(超过 60%)都是工党的传统票仓。所谓传统票仓,就是无论怎们选,这些地区总是工党胜出,比如上文提到的桑德兰选区。所以,桑德兰的结果一出来,英国立刻明白,这次脱欧赢了,因为铁杆工党选取必然都是大比例脱欧的。 脱欧结果出来以后,不必说汇市股市下跌,英国群情激昂。保守党的诡计继续发挥巨大作用,这脱欧的主要责任就来到了工党头上。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工党受不了,一位影子部长公开斥责工党领袖科尔宾,被科尔宾立刻宣布免除职务,结果众多工党高层人士开始反击。工党分裂就在这星期。保守党看着这些结果,想到自己的损人利己的诡计,暗中笑得合不拢嘴! 看看一些新闻把: 英国工党影子内阁出现辞职潮, 科尔宾(左)和本恩矛盾加剧 Image caption BBC政治事务编辑昆斯伯格之前获悉,多达一半的影子内阁成员即将辞职,希望以此迫使工党领袖科尔宾下台。 已有11位英国工党影子内阁成员 提出辞职,最新提出辞职的是影子内阁的下议院领袖克里斯·布莱恩特(Chris Bryant)。 辞职者包括影子内阁的卫生大臣、苏格兰大臣、交通大臣以及教育大臣等。 工党领袖科尔宾已发表声明对影子内阁出现的大规模辞职表示遗憾,并表示将在24小时内重组影子内阁。 除了这11名辞职的影子内阁成员外,科尔宾解除了影子外交大臣本恩(Hilary Benn)的职务。 克里斯·布莱恩特称,工党需要新人来实现团结。 他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自己的辞职信。辞职信称,“ 科尔宾对于公投的矛盾态度欺骗了整个工党。(这种行为)让整个年轻一代感到失望 。” 陷入党内信任危机的工党领袖科尔宾却拒绝辞职。他的发言人称,“科尔宾是工党自己选出的领袖”。 本恩在BBC周日(26日)早间新闻节目中说,公投之后英国处于“关键时刻”,工党需要“强有力、有效”的领导人监督执政党,他已经对科尔宾“失去信心”。 23日英国举行的公投中,工党的立场是支持英国留在欧盟。 在英国选民以52%对48%选择脱离欧盟之后,科尔宾被指在之前拉票过程中努力不足,面临党内不信任投票。 长期以来,科尔宾一直对欧盟持批评态度,被认作是多年以来最为“疑欧”的工党领导人。 在本恩连夜被开除出影子内阁之后,影子卫生大臣亚历山大(Heidi Alexander)周日一早宣布,她已经“心情沉重”地提出辞呈。 BBC政治事务记者梅森说, 一些工党影子阁员认为科尔宾在公投前“拉着手闸开车”。 梅森说,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工党议员认为,既然卡梅伦已经辞职、很快将出现新首相,英国举行大选的日期可能会提前。如果科尔宾继续担任党魁,工党在大选中前景不妙。 不过梅森还警告,不管议员怎么想,他们并不一定能赶走科尔宾,因为基层许多党员认为科尔宾相当棒。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823 次阅读|8 个评论
英国大妈掀起脱欧海啸冲击波漫谈之一:汇市股市
热度 3 laserdai 2016-6-26 22:44
英国大妈掀起脱欧海啸冲击波漫谈之一:汇市股市 跟古代巴比伦,古代玛雅,古代埃及等比较起来,中华帝国历史那么久了现在还没有倒掉,让国人因此就动不动自傲高傲得不得了,比如中国大妈,不但广场舞厉害(没有展示出音乐和艺术只制造噪音和扰民),而且还狂买黄金跟花儿街大佬斗,让大佬们梦中盗汗,不得不天天吃六香正气地黄丸。 但是,这么一来,英国大妈们妒忌了,妒忌到忍不住了,就出手了,就这么一出手,中国大妈傻眼了。 这次英国的脱欧公投,本来跟英国大妈们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很科学地说,衡量关系的那个黄 - 李因子本来不大。英国大妈们本来可以摇着蒲扇含饴弄孙,或者结队去看看古老的庄园,甚至国外走走溜溜,这些都是份内的事情。就是因为媒体疯炒中国大妈太过头了,英国大妈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出手了,而且行为过头了,结果出格了,因为积极参与到脱欧公投的事情上来了,黄 - 李因子本来就零点几,一下给弄到过亿。结果怎样?大家已经亲切感受到了。 当年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这话瞎吹牛了!看看英国大妈们:英国大妈一出手,全球都要抖千抖!这里用千,可不是吹牛,实打实的。 英国大妈们开始发威的时刻开始于 2016 年 6 月 23 日早上 9 点后。之前的几天几周则是酝酿时期。英国大妈们在微信系统见了好多千人群讨论要挑战中国大妈,利用好这次公投机会,给中国大妈们点彩虹看看。 虽然当天早上 7 点就可以开始,但是英国大妈们还要伺候孙辈们上学。于是早上九点钟后,中国和英国大妈们一起送孩子到学校后,中国大妈转头去了菜市场,而英国大妈途中方向盘一打,去了投票站,在脱欧的选项后重重画了一个大大的叉,再把票投进那个箱子。所有这些在下午 3 点之前都完成了,给中国大妈们的反击过程完成了。如果能清点好下午三点之前的投票,肯定超过 90% 脱欧。下午三点后,英国大妈都不动声色,面容平静地去学校接娃了。大概下午五点后,下班的人开始投票了,留欧脱欧的都有,基本持平。再晚一些,年轻人想起来投票的茬了,于是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都去投出了神圣的一票,基本上留欧。但是,这些跟早上大妈们的 实施的妙计 比,还是 太 嫩了点。 这场海啸,已经装进那个瓶子里了,只等某个倒霉蛋一把掀开,海啸就会依然出炉了。 这里,准备开个系列,漫谈一下英国大妈决定脱欧产生海啸的冲击波对世界的影响。有时间有工夫就来一段。今天是第一节,对股市汇市的影响。 公投结束是晚上十点,开票最早也要晚上 11 点。 官方网站“咱们的政府” YouGov 发出当天投票站出口调查报告说,留欧 / 退欧比例是 52 对 48 。 一帮工作人员和年轻人还在一边仰自庆幸,留欧肯定赢了!仿佛不知道世界上有英国大妈。 第一笔 投票 开出来的是直布罗托,竟然 96% 留欧,这帮人当时 high 翻了天,汇市大涨, 即时汇率表上英镑噌的一下放了一个烟花 。英国那个独立党的头头 法拉奇 仰天长叹,这次完了! 发了一条绝望的推特, 开始 捉摸 伦敦那座三十层高的楼可以跳下去 让自己的光荣使命彻底完成 。 第二个结果出来了,是大家盼望中的纽卡斯尔,预测留欧大胜,结果才一个多百分点。刚刚雄起的汇率立马平了。 第三个结果应该是纽卡斯尔的邻居和死敌,桑德兰。预计这个必然是退欧赢,但不知道怎么个赢法。结果等了好久,别处出来了好多票数了,桑德兰的结果姗姗来迟。竟然是大比分的 67% 脱欧胜出。就这么一下,刚才吃了伟哥的英镑当时效果全无,立刻直线冲下,头也不会,一头进了深渊。书中暗表,这个特殊地方的特殊比例具有非常特殊的标志性。 67% 表示这次必然退欧大胜,留欧必输,所以英镑汇率才一头冲下直接插水去了。就这样再等了两三个小时,留欧退欧差距一步步加大,凌晨三点以后,局势明朗化了。此时刻,英镑已经下跌了 10% 。同时,股市牵着汇市的手一起往下跳。你说超过 2015 年夏季中国股市那次跳崖了吗?自己说吧! 这是退欧冲击波的第一波,光速冲击汇市和股市。该冲击波的信息通过光纤传送的。现场观看大屏幕的观众恐怕还没有纽约交易场所的交易员们知道的早。这就是现代信息革命带来的。 次冲击波与现场结果同时发生!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55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5个随时可能发生的全球性灾难
热度 1 杨学祥 2016-6-21 06:20
5个随时可能发生的全球性灾难 2016-06-18 09:50:01评论( 我要点评 ) 字体 这是一个令人畏惧、可怕的景象, 火山 喷出熔岩,数百万吨的火山灰和岩石喷向一片漆黑的天空。墨西哥的“火峰(fire volcano)”科利马火山最近开始爆发……再次提醒人们这座火山透过 自然 释放出壮观的破坏力量。 但是,很戏剧性的,墨西哥火山喷发和一些已经测知但是鲜为人知的自然灾害相比,只是小意思。超级火山到高耸的超级海啸引发的灾难性事件比你想像的更快,也可能会影响数百万人。 被遗忘的印尼超级火山 Indonesia's Forgotten Supervolcano 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对世界的威胁有据可查。但是,不太知名(或被忽略)的部分仅仅是众多构成灾难威胁到这个星球的一部分。 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多湖(Lake Toba)超级火山,是当前地球上最大的火山湖,这座火山在74,000年前喷发时,是2500万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喷发。据估计,大约2,8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和熔岩投入大气层,比220万年前黄石公园火山的喷发还多12%。 而且它还可能再爆发。与任何超级爆发一样,大量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硫会对全球气候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但是,许多因素使得预期中多的超级喷发比黄石公园的更吓人。 多位于人口稠密的苏门答腊岛(Sumatra),有5千多万人口,距上次印度洋灾难性的海啸(我们最近的经验)仅仅40公里,灾难肯定会再发生一次。此外,近几个月,火山气体和地面采暖的报导,使人不禁怀疑沉睡的巨人可能再次醒来。 Hilina陷落 The Hilina Slump 把加那利群岛拉帕尔马的别哈火山(Cumbre Vieja)将造成超级海啸威胁的大幅报导忘了。夏威夷大岛基拉韦厄火山(Kilauea Volcano)的南部可能会陷落,造成更可怕的大海啸。一般称为Hilina陷落的现象可能会有12,000立方公里的岩石掉进太平洋,产生大海啸,然后扩散到太平洋,在几个小时之内到达北美西海岸,淹没沿海社区。 有证据表明,12万年前冒纳罗亚山(Mauna Loa)附近曾经发生类似的陷落,造成400多米波高的海啸。甚至直到最近的1975年,Hilina陷落运动产生一个较小却有破坏性的海啸直达加州。由于类似的陷落依旧活跃且会移动,可能只需要在地质板块活动状态引起地震震动中来引发这样的灾难性事件链。 北海海啸 The North Sea Tsunami 北海(North Sea)似乎不太可能出现毁灭性海啸,但是气候变迁已经引起大家关注该地区的海底地滑(submarine landslide)可能会引来海啸。 之前有一个例子。 科学 家将6,000多年前的一个尖锐海平面上升,归因为气候变迁和冰层迅速融化,加上挪威大陆架边缘海底冰积物的重量,使一切都不稳定而造成了300公里长的山崩,并在设得兰群岛(Shetland Islands)掀起了20公尺高的海啸,挪威海岸10公尺高和苏格兰北部和西部海岸则是6公尺高。 如果地球再经历一次类似的快速气候暖化,再体验一次格陵兰和/或南极洲西部冰原的融化,类似事件很可能会再发生,届时苏格兰和挪威沿海的人口,甚至伦敦都会受到影响(约3公尺高)。 卡斯卡底“大块” The Cascadian ‘Big One’ 北美西海岸从加州北部到温哥华岛的太平洋底部是一个俯冲带(subduction zone),太平洋底在这里被压在北美大陆板块之下。 海底移动速率目前一年仅40毫米,但是上面的部分目前卡住了,表示压缩了北美板块。有时候,必须释放的压力是以大地震的形式出现,地震规模可能会高达9级,造成沿海地区地层下陷2公尺,水平位移则可能达30公尺。 激烈的晃动平息后不久,一片混乱的海岸社区将引发海啸, 2011年的日本地震波可能相形见础。从温哥华、西雅图到塔科马和波特兰约有700万人住在这里。 有多少可能呢?科学家计算过,该地区在过去1万年间,有41次大地震,平均每隔244年发生一次, 最后一次的9级地震是315年前。 外星的威胁 An Extra-Terrestrial Threat 现在世人最大的威胁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恒星所造成。太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太阳耀斑(solar flare),这是一种高能光子和粒子加上数百万氢弹一次爆炸的能量所形成的密集云。这种能量一旦释出,这些云就会在一、两天内到达地球的高层大气,而且多数情况下,地球上的一般人都会毫无所知。 如果强度够,一旦高能电子引起电荷聚集,一场太阳风暴可能就会将轨道上的卫星或地面上的电气系统摧毁。 其中已知最大的事件发生在1921年,这一年美国电报服务被破坏了;但是科学家计算出,今天的 科技 依赖型社会应该会有类似事件发生,许多卫星系统被破坏,全球通信、网路和全球定位系统失能。混乱可能接踵而至。 太阳耀斑强度的变化大约11年一个周期,幸运的是,2014年看到的最近高峰来去并无显著影响。我们只能希望,未来也是如此。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606/184418.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0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地震、海啸和超级火山?人类未来或还有大灾难!
热度 1 杨学祥 2016-3-30 18:22
地震、海啸和超级火山?人类未来或还有大灾难! 来源: 火星一号 2016-03-30 10:40 评论: 0 条 一些最新研究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地球发生大灾难的可能性,因为有些已经发生,有些正在发生,有些更严重的可能发生。比如,美国黄石公园地下超级火山曾经发生的爆发比以前认为的次数少,但是规模更大;太阳有发生超级耀斑的可能性,摧毁全球电信及电力系统;以及加州西部可能有9.0超级强震,等等。 对于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科学家分析古地磁数据、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及岩石和矿物化学检验,判断古代史前超级火山的爆发次数少但是规模和范围相当大,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次数多但规模很小。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3月26日报导,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地质学家托马斯‧诺特(Thomas Knott)博士表示,新分析得出的爆发规模和程度比以前理解的大,次数有12次,发生的时间在800万至1.2亿年前之间。比如810万年前,爱达荷州中西部的卡斯尔福德(Castleford)大爆发,喷发量达1900立方公里,岩浆在爱达荷州南部的覆蓋范围达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康涅狄格州大小。 超级火山的爆发规模很大 诺特博士说:“虽然人们都知道最近一次黄石公园火山的爆发灾难,但是可能低估了它的影响范围,以为仅仅波及俄勒冈至黄石公园的区域,沿着斯内克河(Snake River)向东延伸。” 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导,黄石公园的火山现在仍处于活跃状态。2013年,研究指出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比预想的大,岩浆室约为90公里长、20公里宽。2015年春天,科学家发现其岩浆室规模可能更大。 科学家认为,按照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喷发周期(200万年前、130万年前及64万年前),可能又到它的喷发时间。 科学家分析,喷发会引起全球灾难:火山灰将覆蓋四分之三的美国领土,火山灰会导致电子设备、通讯、交通等瘫痪,其中的有毒成分将在2周内覆蓋全球,造成全球气温下降12~15度;尤其是赤道附近,大部分在赤道人及动植物会会因寒冷和饥饿死亡。 http://news.qudong.com/article/316025.shtml 地震、海啸和超级火山?人类未来或还有大灾难!(2) 来源: 火星一号 2016-03-30 10:40 评论: 0 条 太阳有超级耀斑的可能性 最新研究指出,太阳有发生超级耀斑的可能性,比以前的耀斑强10,000倍。科技网站CNET近日报导,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的天文学家克里斯托弗·卡洛夫(Christoffer Karoff)等人在《自然》中分析,十分之一发生过超级耀斑的恒星有类似太阳强度甚至比太阳弱的磁场。因此,这个观测结果提示太阳也会出现超级耀斑。而这种耀斑可以摧毁地球上的电子设备、通讯设施以及电力系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 太阳耀斑 卡洛夫说:“我们确实没有想到,出现超级耀斑的恒星所具有的磁场强度和太阳一样大。这说明太阳也有发生耀斑的可能性——让人感觉很恐怖。” 美国西部大地震和太平洋海啸 地质学家注意到美国西部加州的地质断裂带如果发生地震,会带来极为可怕的后果。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导,加州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的地球物理学家朱利安‧罗佐斯(Julian Lozos)认为,加州极有可能在沿着圣哈辛托断层线(San Jacinto fault)的区域也发生地震。因为那里有多个人口稠密城市(如洛杉矶),所以地质断裂带地震可能造成几百万人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 其他的科学家估计,如果加州附近位于太平洋底部的卡斯卡迪亚断层线(Cascadia faultline)发生断裂,会造成9.0级地震,之后导致美国西海岸发生大海啸,其灾难范围不会局限在美国,而会波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整个太平洋区域。 2015年发生19次7级以上大地震 也许,人们对地震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6级以上地震是很普通的事情。因为2015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约发生140次,其中智利8.3级1次,造成近20人死亡;7~7.9级地震18次,其中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7.8级强震,导致近9000人丧生。半个月后的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7.3级强震,又造成200多人失去生命。 近十年全球地震统计(截止:2016年3月) 而在2016年2月,台湾南部发生6.7地震,造成约50人死亡、近600受伤。 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化、瘟疫此起彼伏(如新流行的寨卡病毒感染、一直流行的艾滋病)、伊斯兰国(IS)恐怖活动(如比利时遭受恐怖袭击)等等,令人们不能不思考人类面临的前景。 http://news.qudong.com/article/316025_2.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5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潘基文称科技依赖是双刃剑:关注日本天灾人祸灾害链
热度 1 杨学祥 2016-3-20 05:35
潘基文称科技依赖是双刃剑:关注日本天灾人祸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社联合国3月11日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发表声明,寄语日本“3·11”大地震五周年。他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人们意识到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危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把双刃剑。   2011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福岛核电站也发生核泄露事故,造成超过1.8万人死亡或失踪。   潘基文说,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表明,人类所面临的灾难风险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福岛核泄露事故后,人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够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风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 我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地震海啸是天灾,核泄漏是人祸:高科技带来高风险。 相关报道 潘基文寄语日本大地震五周年:科技依赖是双刃剑 2016-03-12 03:28:12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潘基文寄语日本大地震五周年:科技依赖是双刃剑   中新社联合国3月11日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发表声明,寄语日本“3·11”大地震五周年。他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人们意识到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危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把双刃剑。   2011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福岛核电站也发生核泄露事故,造成超过1.8万人死亡或失踪。   潘基文说,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表明,人类所面临的灾难风险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福岛核泄露事故后,人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够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风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   去年3月,第三次世界减灾大会达成了《2015-2030仙台减灾框架》。潘基文认为,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对该框架的达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仙台减灾框架》扩展了灾害风险管理的范围,既涵盖了人为风险和自然灾难,也包括了相关的环境、科技和生物灾害等。   今年11月5日将是首个“世界海啸日”。去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日本提议将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日”。传说在1854年的这一天,安政南海地震发生时海啸袭击广村,当地一位名叫滨口梧陵的日本人发现海啸迹象,遂点燃稻草示警,使邻居们逃过一劫。(完)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http://news.sohu.com/20160312/n440175103.shtml 日本大地震5周年:福岛已沦为鬼城 更新时间: 2016-3-16 15:31:40 信息来源: 华夏地理 这是饭馆村的核废料临时储存设备。由于辐射水平升高,当地居民已经纷纷撤离。摄影:James Whitlow Delano 撰文:James Whitlow Delano 5年前,一场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日本东海岸,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这次自然灾害中遭到重创。海啸引发了自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之后最大的核灾难,这片土地至今仍被污染。 福岛县曾以土壤肥沃著称,而今却散落着黑色的大垃圾袋,里面装满了放射性土壤、有机质和石头。这些都是从受辐射的农田挖来的,为的是让土地能回到适合居住的状态——当地居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因为核泄漏不得不远赴他乡。 富冈的挖掘工作已有多年。海啸损坏的建筑物仍然屹立在那里,被撞成易拉罐一样的汽车堆积着,被海啸淹没过的自动贩卖机竟然还能使用。背景的那些袋子里装满了放射性土壤。 人们正在净化饭馆村的这条筏道。很多专家担心森林会捕获放射性同位素,从而造成再次污染。 在饭馆村,原本临时性存放污染物质的地方渐渐变成永久性存储区。 福岛附近的双叶和大熊町的半永久性储存点最终面积将达到16平方公里,放射性废弃物将在这里存放30年,与此同时人们会寻找一个永久性储放点。但在辐射区几乎没有人相信废弃物真的会被移走。 受污染的袋子将被放在无数袋未被污染的土壤中。最左边的那层防水薄膜可以防止雨水接触到废弃物,但很多人怀疑经过30年的风吹日晒里,薄膜能否保持完整。之后,还会有一道栅栏把这里和外界隔离开。 双叶町是距离核电站最近的村庄,辐射性太强,因此已经空无一人。想让这里变得适宜居住可能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官方估计,当地居民每年所受的核辐射量在50毫西弗。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每年每个人从天然辐射源受到放射量平均在2.4毫西弗。医疗、商业和工业活动都会导致辐射量翻倍。 饭馆村的露天辐射监测器接受到的辐射量是日本正常的环境水平的5倍。 像这样的监测器在福岛县随处可见。核电站爆炸后,降下了大量放射性沉降物。 在核电站周围20公里的禁行区内,工人们开始净化土地,但这附近的辐射依然太强,人类无法居住。 5年过去了,净化工作看起来永无止境。 文章编辑:李洋 http://www.jzrb.com/jzwjzly/news/201603/62622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温冻害敲响警钟
热度 3 杨学祥 2014-5-5 05:26
低温冻害敲响警钟 甘肃局地持续低温冷冻灾害致逾5万人受灾 2014年05月04日12:1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5月4日电(记者 冯志军)4月下旬以来,甘肃多地频遭大风、沙尘、降温天气侵袭,虽未过多波及“五一”小长假民众出行,不过持续的低温霜冻天气引多地成灾。甘肃省民政厅4日最新统计,此次低温冷冻灾害致甘肃5.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200万元。   据了解,受冷空气影响,4月30日晚,甘肃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沙尘、降温天气,最低气温降至零下7度,致使部分棚内已出苗的食用葵、棉花、红花、玉米、蜜瓜等农作物受灾。此次灾情集中在靠近河西走廊西段的张掖、酒泉2市5个县(区),有5.6千公顷农作物受灾。   早在4月25日清晨,酒泉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强霜冻,这也是近10年来最强的一次霜冻天气过程。全市地面最低温度均降至-7℃以下,其中玉门市最为严重,为-11.0℃。   酒泉气象部门此前表示,因4月中上旬气温偏高,当地农作物播种期和林果开花期较往年提前十天左右,此次强霜冻天气对当地农牧林果业生产会造成很大影响。   4月下旬,张掖市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各县区平均风力6~7级,阵风9级,最小能见度不足500米。过程期间地面降温至-1℃至-6℃,造成低温冻害。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张掖气象部门及时启动了灾害应急令,制作灾害专题服务材料,分析大风、低温冻害对当前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防御措施。   兰州中心气象台预计,4日白天到夜间,甘肃各地晴或多云,其中甘岷山区阴有阵雨或雷阵雨。5日白天到夜间,甘南、临夏、定西、陇南、天水等州市多云,部分地方阴有阵雨或雷阵雨;省内其余地方晴或多云。6日白天到夜间,全省各地晴间多云。 (责任编辑:un649) 原标题:甘肃局地持续低温冷冻灾害致逾5万人受灾 http://news.sohu.com/20140504/n399112755.shtml 四月飞雪 低温冻害造成天水部分农林作物受灾(图) (2014-4-26 18:38:45)  来源:兰州晨报  打印本页 (秦州区玉泉镇烟铺大樱桃基地)   兰州晨报天水讯(记者王兰芳)4月25日凌晨,天水出现雨雪天气,不期而遇的低温冻害造成部分农、林果业一定程度上受灾。截止当天下午6时记者发稿时,据初步统计,此次灾害造成甘谷、麦积、清水三县区农、林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预计造成经济损失近5亿元,三县区具体受灾情况正在核查。与此同时,灾害给天水其他县区造成的损失仍在核查中。 (秦州区玉泉镇烟铺大樱桃基地)   4月25日一早,记者来到麦积区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时,只见部分仍值花期的苹果树上,粉嫩的花瓣冻得蜷缩了起来,个别树杈则被厚厚的积雪压折。地里地外,果农们或抖雪理枝,或焦急守望。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协会会长武正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整个基地,位置处于稍低些的果树花已开完,半山腰及山顶的部分正值花期,遭遇这场雪,气温一下子从十几度降至几度甚至零下,这种大范围的降雪降温,对树的生长肯定受造成影响。”据武正权介绍,一般来说,零下1度至2度的低温如果持续3个小时以上,树肯定会被冻坏。然而,据该基地连夜不间断的测温,下雪当晚基地零下1度至2度的气温持续了1个多小时就回升了,因此这场雪对果树造成的灾害具体有多大,只有等24小时以后才能确切统计出来。 (秦州区玉泉镇烟铺大樱桃基地)   记者从天水市气象局采访时了解到,4月25日凌晨,天水大部分地区出现雨夹雪天气。据初步核查,截止当天11时,次低温冻害造成甘谷县全县5.3万亩粮食作物和9.01万亩经济作物、37万亩果园受灾,预计造成经济损失14214.83万元。造成清水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预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1569.2万元;全县林果业的灾情还在进一步核实中。与此同时,截止25日下午5时统计,此次灾害造成麦积区全区17个乡镇和道北街道办事处的165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84万户、21.79万人。本次灾情共造成全区农作物及果树18.42万亩受灾,造成经济损失23819.6万元。其他县区受灾情况仍在进一步核查中。   4月25日一早,天水两区五县农业主管部门第一时间派出人员赶赴乡镇第一线,实地了解低温冻害对农、林、牧、蔬等产业造成的影响。4月25日下午,天水市组织召开紧急会议专题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核查灾情,指导各乡镇、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全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力争把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tianshui/2014042618403078861.htm 低温冻害造成天水部分农作物受灾 作者: 赵建卿 稿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4-04-27 05:04   本报天水讯(记者 赵建卿)4月25日凌晨,天水大部分地区出现雨夹雪天气。据初步统计,低温冻害造成甘谷、麦积、清水三县区农林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预计造成经济损失近5亿元,其他县区受灾情况仍在核查中。   截至记者发稿时,此次低温冻害造成甘谷县5.3万亩粮食作物和9.01万亩经济作物、37万亩果园受灾;造成清水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造成麦积区17个乡镇和道北街道办事处的165个村、18.42万亩农作物及果树受灾。   4月25日早晨,天水两区五县农业主管部门第一时间派出人员赶赴乡镇第一线,实地了解低温冻害对农、林、牧、蔬等产业造成的影响。下午,天水市组织两区五县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专题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核查灾情,指导各乡镇、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全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力争把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编辑: 见习编辑 杨阳 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4/04/27/014989201.shtml 甘肃大部地区遭低温雪灾 农牧业损失惨重 2014年04月29日09:22 中国广播网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央广网兰州4月29日消息(记者张磊)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刚刚过去的冷空气不仅影响了新疆大部地区,而且给甘肃省的农牧业也造成了极大损失。   上一股冷空气23号进入甘肃境内,在当天中午就给敦煌等地带来一场特强的沙尘暴,像当地的能见度降到了20米以内。而且掩上著名的旅游景点莫高窟被迫关闭,游客被迫疏散。   由于甘肃河西地区以温室大棚和设施农业为主,在大风沙尘的天气下,当地的设施农业受损非常严重,仅在肃州区就有15个乡镇的53座日光温室,1100多座塑料大棚被损毁,里面的作物要么是被大风卷走,要么被沙尘掩埋。   而这一股冷口气也给武威、兰州等地带来了扬沙天气,造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昨天。而大风沙尘天气过后,低温冻害又随之而来,甘肃的10多个市、州直接就遭遇了强降温天气,气温普遍下降8度左右。在定西、白银等地还出现了去年入冬以来的最大的一场降雪,尤其是定西市的渭源县,一夜的降雪量达到了19.3毫米,达到了暴雪级别。   眼下正是桃子、李子、杏子这些经济林果开花,授粉和坐果的关键时刻和部分农作物苗期生长的关键期,因此低温霜冻给林果业造成影响已经是巨大,今年的这个减产是已成定局。目前由于灾情的涉及面积较大,具体的数据仍然在统计当中,我们也将随时关注。   除此之外,相对于24号出现的冷空气给甘肃大部分地区带来的影响,这一次新的冷空气过去目前暂时还算是比较温柔,目前大部分市州以晴或多云的天气为主,截止到今天早上的9点,甘肃河西地区也出现了4到5级的偏东风,部分县区也出现了一些轻微的浮尘天气。   据气象部门预告,冷空气过境依然将给甘肃的甘南、陇南两市州局部地方带来小雨雪天气,也可能会出现霜冻。因此,甘肃省农业部门已经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一个防灾减灾的工作,同时也提醒农户采取一些熏烟、加热、喷水或者覆盖或者喷防冻剂的方法来做好经济林园果区的防霜冻的工作,来抵御和减轻冻害的危险,同时也要清除果树上的积雪。   (原标题:甘肃大部地区遭低温雪灾 农牧业损失惨重) http://news.sina.com.cn/o/2014-04-29/092230030978.shtml 内蒙古大风过后气温骤降 导致局地冻害严重 2014年05月04日11:33 来源: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昨天(3日),内蒙古多地遭遇6级以上的大风袭击,今晨气温陡降至冰点以下,部分地区农作物遭遇冻害,产量受到影响。预计未来三天,全区大部低温持续,设施农业需做好防御。   五一假期,内蒙古连续遭遇多股冷空气侵袭,大部地区一直处于大风沙尘、低温雨水中。昨日,中东部地区更是风雨交加,局地降暴雨,并伴有6级以上大风。其中,呼和浩特昨天白天风力达7级左右,瞬时超过8级,目前大风天仍在持续。   据内蒙古气象局最新资料显示,3日7时-4日7时,中东部地区出现降水天气,降水较大的区域出现在赤峰市东北部、通辽市北部、兴安盟南部,最大降水量在通辽市的乌额格其牧场,为53.2毫米;通辽市的额日格图、兴安盟翰嘎利水库等共11个站达到大雨量级,雨量为25.6-43.3毫米,40个站出现中雨,其余地区均为小雨。   风雨过后,今晨全区气温继续下降,大部地区低温降至0℃以下,内蒙古气象台已于昨天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和霜冻黄色预警信号。由于前期中西部部分农区已经遭遇较为严重的冻害,特别是乌海市葡萄产区刚发的新芽大面积冻死,造成百万余元经济损失,产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近日的恶劣天气将会给农业生产雪上加霜,尤其是刚出苗的作物很难长时间抵御低温冻害。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全区降雨范围缩小,大风天气减弱,但气温依旧低迷,中东部部分地区仍有霜冻或轻霜冻。建议中西部农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大风、低温、霜冻对农作物苗期生长的不利影响;牧区注意防风沙和牲畜保暖。(文:郭敏) http://news.hexun.com/2014-05-04/164461108.html 智利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低温冻害 已有 540 次阅读 2014-4-2 16: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144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90 次阅读|4 个评论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抵日本:关注低温冻害
热度 1 杨学祥 2014-4-4 05:48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抵日本 福岛核电站受冲击 2014年04月04日03:10 北京青年报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4月3日,日本东海岸全线加强警戒,一名消防员用望远镜望着大海 供图/IC 4月3日,在震区视察的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因强烈余震而随民众撤离   据报道,4月3日,由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已经陆续抵达日本。北海道、青森、岩手、宫城、福岛、茨城、千叶、伊豆诸岛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日本东海岸全线加强警戒。   2日,智利北部晚发生7.6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正在灾区视察的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从旅馆中紧急疏散撤离。   总统因余震被迫随民众撤离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日23时43分,震中位于智利北部伊基克港南部19公里处,震源深度40公里。美国地质勘探局说,此次地震是1日发生8.2级强烈地震的余震。   当地媒体报道说,伊基克震感强烈,建筑物出现晃动,人们纷纷跑到街上躲避。此外,在塔克纳、阿雷基帕等靠近智利的秘鲁边境城市也都有不同程度震感。   地震发生时,智利总统巴切莱特正在伊基克附近的阿里卡市视察和评估灾情,她被安全人员从旅馆中紧急疏散到街上。巴切莱特在微博客网站“推特”上发布信息说:“我像其他公民一样也被疏散了。我看到大家对地震已经有所准备。”   地震发生后,智利紧急事务办公室和海军发布了海啸预警,并紧急疏散北部沿海低洼地区的居民。当地时间3日凌晨2时左右(北京时间3日13时左右),智利方面宣布取消海啸预警,称“人们可以返回家中”。   天亮之后居民回家探查损失   智利西北部海岸1日晚发生8.2级地震并触发海啸,造成至少6人死亡,沿岸居民离家到高地过夜。   遭遇强震之后,超过90万名智利沿岸居民按照政府命令离家前往高地。在距离震中最近的伊基克市,数以千计居民在城市周边的山上露天过夜。智利电视台播放了伊基克市购物中心房顶塌陷、窗户破裂、商品散落的画面。   地震发生10小时后,智利政府2日早晨宣布解除全国沿海地区海啸警报。随着天色放亮,一些居民开始回家探查遭受的损失。但内政部长罗德里戈·佩奈利略提醒,返家居民应保持警惕,因为海平面依然比往常高1米。   佩奈利略说,地震造成6人死亡,4男2女,死于伊基克市及附近的阿尔托奥斯皮西奥。   灾情虽然不重但是余震多发   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1日晚宣布北部部分地区为灾区,并前往阿里卡和伊基克视察损失情况。她说,应派遣士兵前往这些地区避免2010年地震后发生的劫掠和骚乱。   智利国家紧急事故办公室说,在距离首都圣地亚哥以北1600公里的北部城市阿里卡,发生一些火灾、道路受损、电力中断,但没有遭到广泛破坏。   在伊基克市,渔民报告大约80艘渔船被毁、下沉或被卷到海里。伊基克的机场指挥塔台受损,前往伊基克、阿里卡和安托法加斯塔的航班已经取消。连接伊基克和智利其他地区的道路遭遇山体滑坡。   智利当局说,1日晚的强震之后,迄今发生17次余震。按照智利大学塞尔希奥·巴里恩托斯地震服务机构的说法,今后几天还会发生更多余震,因为这一地震带的能量仍待释放。   印尼受影响海浪高达半米   1日晚的强震冲击范围不止限于智利。   在秘鲁,报告9人受到轻伤,南部一些村庄的房屋受损。  邻国厄瓜多尔、秘鲁和洪都拉斯同样发出海啸警报。秘鲁南部阿雷基帕省、莫克瓜省和塔克纳省震感明显;位于内陆的玻利维亚亦有明显震感,当局说,首都拉巴斯震感相当于4.5级地震。   设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1日晚发布针对中南美地区太平洋海岸的海啸预警,除智利外,还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同时对另外至少6个国家发布较低级别的“海啸观察”。   在太平洋另一侧的印度尼西亚,官员说,印尼可能迎来由智利地震引发的半米高海浪。   这次地震影响的区域近日已经遭遇过数起地震。智利西北部沿岸地区3月23日遭遇6.0级地震,3月16日发生6.7级地震,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有感和无感的小型地震。   智利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历史上屡发强震。只是,每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相对较小。 综合新华社消息   (原标题:智利地震引发海啸抵日本 福岛核电站受冲击) http://news.sina.com.cn/w/2014-04-04/031029860895.shtml 智利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低温冻害 已有 422 次阅读 2014-4-2 16:0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震 海啸 低温 厄尔尼诺 地球自转 推荐到群组 智利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低温冻害 杨学祥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全球低温冻害事件频发。2014年4月2日智利发生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气候变冷,厄尔尼诺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目前,厄尔尼诺3 区的海温上升超过0.5℃,越过厄尔尼诺标准底线,4-7月地球自转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144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27 次阅读|4 个评论
智利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低温冻害
热度 3 杨学祥 2014-4-2 16:06
智利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低温冻害 杨学祥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全球低温冻害事件频发。2014年4月2日智利发生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气候变冷,厄尔尼诺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目前,厄尔尼诺3 区的海温上升超过0.5℃,越过厄尔尼诺标准底线,4-7月地球自转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林振山等人给出的 201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 , 2013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2 ,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201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 2013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1 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4-2015 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 由于预测的 2011 年厄尔尼诺和 2013 年拉尼娜都被推迟, 2015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的概率最大, 2014 年发生拉尼娜或厄尔尼诺均有可能, 2014 年 4 月可见分晓。 我们在 2 月 11 日 指出, 12 月 22 日 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 1 月 18 日 变为减速,在 3 月 21 日 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但是, 2014 年 2 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 年 4 月 7 日 为止, 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如果 2 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 8 月,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 2014 年发生拉尼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目前的发展趋势进入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3 月 17 日 的海温矩平表明,拉尼娜继续发展受阻。厄尔尼诺 3 区拉尼娜指数由负(蓝色)变正(红色),南极海冰减少在起作用。 4 月进入关键时刻。 到3月19日为止,厄尔尼诺冲刺遇阻,4月末还有机会。 SST Anomaly 201312 (center) 但是,2014年2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智利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 2014年04月02日09:55来源:人民网 作者:范剑青   人民网布宜诺斯艾利斯4月1日 (记者范剑青)据智利内政与公共安全部应急办公室发布消息称,智利当地时间4月1日20:49分,智利北部沿海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根据智利国家地震中心的测算,地震强度为里氏8.3级。(另有报道称震级为8.2级)。   目前智利内政与公共安全部应急办公室已经要求智利全部沿海地区实施紧急疏散。地震部门已经计算出并发布了海啸抵达智利主要沿海地区的时间。   临近智利地震中心的部分拉美国家,包括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等国也将会有海啸抵达。 (责任编辑:刘盛钱) 原标题:智利北部海域8.3级强烈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 http://news.sohu.com/20140402/n397617739.shtml 短消息对话: 杨学祥 7 天前 太阳黑子峰值年先是拉尼娜现象强接着厄尔尼诺现象强 gaoweiming 7 天前 今年的气候现象和2000年有什么本质区别? gaoweiming 6 天前 杨老师,我把您最近三四年的潮汐组合对比结果发至您的126邮箱,敬请您查收并回复!方便的话详解原因? gaoweiming 6 天前 谢谢!已经收到回复消息!关键是四月份地震的概率太小了点了吧!感觉真的不敢想象!有这方面的其他资料吗?虽然说您预测的有!但是,难度还是很大很大!地震方面我真的没有研究! 杨学祥 半小时前 大震发生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pmsubop=viewpmid=851670touid=906286daterange=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40 次阅读|3 个评论
智利北部沿岸近海发生8.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heartcool 2014-4-2 10:18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国际标准时间2014年4月1日 23:46:48 UTC,北京时间今天7时46分,智利西北部沿海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或可能引发海啸。过去两周该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月02日07时46分在智利北部沿岸近海(南纬19.6度,西经70.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说,数据显示,海啸已经形成。经测量,海啸波活动达1.7-1.9米。 2日8时59分消息,美国把智利西北部沿海地震震级上修为8.2级,智利当局报道为8.3级。 智利当局表示,在8.2级地震发生后,附近又再次发生至少4次余震,震级超过5级。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图示显示,智利海啸最快18小时将可抵达澳大利亚,21小时可抵达日本。
4062 次阅读|1 个评论
9级特大地震皆发生在沿海地区地震带:日本的地震危机
热度 1 杨学祥 2013-5-29 18:33
9级特大地震皆发生在沿海地区地震带:日本的地震危机 杨学祥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政府中央防灾会议的一个专家委员会28日就南海沟大地震问题,向日本防灾大臣土屋圭司递交了一份最终报告。报告称,南海海沟9.1级最大级别的地震在未来30年内发生的可能性达到60-70%。但是,具体何时会发生的预测十分困难。中央防灾会议称,如果上诉地震带发生地震的话,“南海海沟大地震”的最大震级将会达到9.1级,波及日本列岛的大部分沿太平洋海域地区,预计将会造成32万人遇难,经济损失将会达到220万亿日元(约14万亿元人民币)。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5-28/4866727.shtml 表1 全球1890-2011年9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1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2 1960-03-22 智利 9.5 3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无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4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5 2011-03-11 日本 8.9-9.0 从表1中可以看到,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沿海岛屿。日本政府的积极防御值得关注。 事实上, 早在2005年美国科学家就预测日本列岛可能会沉入马里亚那海沟! 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严肃指出:经过了20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 BRUCE ALBERTS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2743014604800/20050720/591633.shtml http://biology.zsu.edu.cn/bio/bbs/printpage.asp?BoardID=13ID=180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365556.html 点评: 美国和日本都面临强震灾害的挑战,是等待救援,还是向外扩张,要牢记历史的教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661.html 相关报道: 日本欲建新预警体制 防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 2013年05月28日 22: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1) 1 南海海沟地震带由日本东海、东南海、南海海域地震区域连绵构成,预测震级都在8级以上。   中新网5月28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政府中央防灾会议的一个专家委员会28日就南海沟大地震问题,向日本防灾大臣土屋圭司递交了一份最终报告。报告称,南海海沟9.1级最大级别的地震在未来30年内发生的可能性达到60-70%。但是,具体何时会发生的预测十分困难。   中央防灾会议称,如果上诉地震带发生地震的话,“南海海沟大地震”的最大震级将会达到9.1级,波及日本列岛的大部分沿太平洋海域地区,预计将会造成32万人遇难,经济损失将会达到220万亿日元(约14万亿元人民币)。   当天递交的最终报告书称,虽然对于这一次地震的发生已经展开了严密的监视,但是要确切预测出这一次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目前依然十分困难。因此建议日本政府加大对预测体制的投入,提高南海海沟大地震的预测预警能力。   日本防灾大臣土屋圭司在记者会见中说,南海海沟大地震发生的话,日本将会遭遇“国难”,因此必须举全国之力来做好防灾和预警工作,建设新的防灾体制。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5-28/4866727.shtml 日本内阁府汇总“南海海槽大地震”对策报告 2013年05月29日 14:23:2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内阁府的工作组28日汇总了南海海槽(日本中西部沿海)大地震对策最终报告,指出目前难以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测。报告预测震后一周转移安置人数将达950万,要求采用“分流”机制,将流离失所的灾民及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优先安排入住临时安置点,同时敦促受灾较轻的灾民返家。报告强调灾后重建进度缓慢关乎到“国家存亡”,要求制定防灾预案,并指出居民家中应储备足够维持一周以上的水和食品。   报告还建议对政府机关、学校和医院中遭海啸袭击危险较高的设施有计划地进行转移。内阁府将在2013年度内汇总防灾及灾后重建基本计划(地震对策大纲)和设定减灾数值目标的事前防灾战略。   根据去年8月内阁府的预测,一旦南海海槽沿岸发生与东日本大地震相同的里氏9级大地震,最多将造成32.3万人死亡;经济损失可能高达22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约是东日本大地震的13倍。   报告指出,南海海槽大地震最多可能造成62.3万人受伤,约31.1万人无法自行逃离受灾建筑,届时直升机等将无法满足伤员的转移需求,需在灾区搭建“户外医院”。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29/c_115954576.htm 30年内日本发生9级地震概率超60%:日俄美三大危险区 已有 266 次阅读 2013-5-25 13:3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特大地震 日本 俄罗斯 美国 中国 推荐到群组 30年内日本发生9级地震概率超60%:日俄美三大危险区 杨学祥 对于东海至西太平洋的南海海沟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大地震,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24日公布了对其规模和概率进行修改后的结果。   结果显示,发生里氏8级至9级大地震的概率,今后10年以内为20%,今后20年以内为40%至50%,今后30年以内为60%至70%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3/05/25/010996346.shtml 我在2012年8月30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 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04年以来共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美国发生特大地震有明显的前兆:2011-2012年特大干旱和高温,已进入旱震理论的预测范围,据徐道一等人的预测,在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有理由认为,不能排除在南美西部和北美西部发生类似1960年智利的特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096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在2013年5月24日发生了8.2级地震,不能排除其后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 总之, 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继续增大。 表1 全球1890-2011年8.5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1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补 1920-12-16 中国海原 8.5 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4/27/010331123_01.shtml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8E%9F%E5%A4%A7%E5%9C%B0%E9%9C%87 2 1922-11-11 智利 8.5 3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6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7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8 1960-03-22 智利 9.5 9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10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11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无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12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13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4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15 2010-02-27 智利 8.8 16 2011-03-11 日本 8.9-9.0 17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根据表1,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国也存在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35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0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三维模拟日本311海啸在港口引起的漩涡
hanzhongren 2013-5-8 15:05
7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专家:2010年至今发生大地震以及海啸导致冷冬
杨学祥 2012-12-23 15:03
美国专家: 2010 年至今发生大地震以及海啸导致冷冬 杨学祥 据记者蒋伊晋,郭悦,程磊,张朝报道,严寒天气已影响俄罗斯一周以上,且没有减弱趋势,西伯利亚地区的气温已经降至 -50 ℃。气象学家表示,这是自 1938 年以来的首次异常天气。自寒冷天气降临以来,俄罗斯已经有 542 人冻伤, 45 人死亡。在美国气象学家基森·汤普斯看来,造成今年俄罗斯以及一些亚洲地区出现冷冬的原因有几个,其中自 2010 年至今发生大地震以及海啸就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21/20408198_0.shtml 我们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将迎来一个“冷冬” 二、2009年发生的8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 id=270888 我在 2012 年 8 月 11 日指出 2012-2013 年冬季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 2013 年年太阳黑子高值可能减弱“冷冬”的强度。 二、 2010-2012 年连续发生的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1 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相关部门应该汲取 2009 年厄尔尼诺发生后预测暖冬的历史教训,认真听取不同学术观点,避免预测失误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213.html 我的观点得到国外气象学家的认同。 我希望记者蒋伊晋,郭悦,程磊和张朝能提供美国气象学家基森·汤普斯关于冷冬成因论述的原文,以便查证和交流。 相关报道: “连下俩月雪 冻得想回家” 2012 年 12 月 21 日 14:10 来源:法制晚报 原标题:“连下俩月雪 冻得想回家” 据俄罗斯媒体今晨报道,严寒天气已影响俄罗斯一周以上,且没有减弱趋势,西伯利亚地区的气温已经降至 -50 ℃。气象学家表示,这是自 1938 年以来的首次异常天气。自寒冷天气降临以来,俄罗斯已经有 542 人冻伤, 45 人死亡。 在西伯利亚附近上学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当地已经连下两个多月的雪,现在积雪的厚度已经达到 20 厘米,“感觉只有一个字:冷!” 现状 严寒持续超一周 一天内 21 人冻死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急救站副主任医师塔马拉·萨维切娃表示,急救队在异常寒冷的一周中共向 107 名冻伤和体温过低的市民提供了救助。俄罗斯联邦紧急事务部称,预计俄境内 50 多个地区将面临异常寒冷天气。 消息人士透露,仅 18 日一天,俄罗斯就有超过 270 人因异常寒冷天气受灾, 147 人住院治疗, 21 人冻死。据悉,自寒冷天气降临以来,俄罗斯共有 542 人冻伤, 266 人住院, 45 人死亡。 严寒天气已影响俄罗斯一周以上,且没有减弱趋势,莫斯科气温降至 -18 ℃,西伯利亚为 -50 ℃。 影响 小学生停课 局地热水管道被冻裂 据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前日消息,因为寒冷天气,伊尔库茨克的小学生们停课了。在车里雅宾斯克,除了高年级同学外,其他同学也提前放假。 据报道,低温和降雪对交通造成阻碍。鄂木斯克为卡车司机建立了供暖站并提供食物。另外,在俄罗斯东南部萨马拉市,许多热水管道被冻裂,数百户家庭供暖受到影响,还包括孤儿院和休养所。许多学校和幼儿园已经关闭一周多。 探因 天气异常或因厄尔尼诺 俄罗斯气象学家表示,这是自 1938 年以来的首次异常天气。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学家比尔·马里诺认为,震荡型的厄尔尼诺决定热带太平洋表面气温变化,“今年是这一现象比较典型的一年,导致降雪量肯定会比往年大。” 在美国气象学家基森·汤普斯看来,造成今年俄罗斯以及一些亚洲地区出现冷冬的原因有几个,其中自 2010 年至今发生大地震以及海啸就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另据美国气象局预测,本周末俄罗斯可能还会迎来大风天气,甚至是轻微的龙卷风。俄罗斯紧急救援部门表示,已经做好万全准备,以应对风雪。 连线 大雪下了两个多月 积雪厚 20 厘米 本报记者今晨联系距离西伯利亚只有 500 公里的俄罗斯国立克麦罗沃大学语言与新闻系留学生肖尧时,他告诉记者,现在外面还飘着小雪,“感觉只有一个字:冷!” 肖尧说,现在当地的气温是 -40 ℃左右,前两天寝室管理员来测量了温度,说他们的室内温度是 20 ℃,但是他和室友都觉得不到 20 ℃,和北京的室内供暖更是没法比。 在说到室外情况的时候,肖尧的第一句话是:“太冷了,这里积雪快两个月了。”他告诉记者,室外全是雪,走路的人很少,能见度也不是很高,基本上可以说是滴水成冰。他说,他所在的克麦罗沃从 10 月 19 日 就开始下雪,一直持续到现在,室外的积雪的厚度已经达到了 20 厘米。 肖尧告诉记者,老师已专门把上午的课调到了下午。他说,俄罗斯的学校会像中国放高温假一样,给大家放“寒冷假”,“现在就盼着放假了,赶紧回家暖和暖和。” 分析 大气处于调整期 天气极端不必恐慌 市气象局专家表示,冷空气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他解释说,受到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不同变化的影响,每到北半球的冬季,冷空气开始盛行,并开始影响北半球各地。 此次冷空气较强,其中一个原因是与前一次冷空气之间有一个间歇期,新的冷空气有了更充足的动力,同时受到地形影响,在我国新疆边境地区放缓速度后,势力进一步增强,最终在盛行西风的影响下迅速南下,侵袭我国大部分地区。 专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大气环境处于一个普遍调整过程,因此出现极端天气也不必恐慌。 文 / 记者 蒋伊晋 郭悦 程磊 实习生 张朝 标签:西伯利亚 月雪 俄罗斯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21/20408198_0.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发生7.4级地震可能引发海啸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2-7 21:29
日本发生7.4级 地震 可能引发海啸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日本本州东部海域北京时间7日16时18分发生7.4级 地震 ,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地震信息判断,地震可能会在震源附近引发局地海啸,但不会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灾害性影响。国家海洋预报台将密切关注后续监测情况,并及时发布信息。
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印尼人民祈祷
热度 4 王铮 2012-4-11 23:36
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外电报道,印尼亚齐省附近海域在发生 里氏8.7级强烈地震 后,11日当天再次发生里氏8.2级强震。 一次地震,又一次地震,我为印度尼西亚人民祈祷,祈祷人民平安,祈祷各大洋海岸带的人民不会被海啸杀害。
个人分类: 区域管理|3830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家都在干什么:日本防震 中国辟谣
热度 5 杨学祥 2012-4-2 08:55
科学家都在干什么:日本防震 中国辟谣 杨学祥 3月31日,日本召开了一次内阁召集的地震专家研讨会,主题是假设南海海槽发生地震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一个关于假想的学术研讨会,日本政府希望吸取去年日本大地震的教训,能够防患于未然。日本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表示,如果日本中西部沿海“南海海槽”发生9级大地震,海啸最高可能有34米,超过10层楼高。一旦发生,引发的海啸将会波及中国江浙沿海地区,并直接袭击上海等大城市。 身在事件之中的日本人并没有惊慌失措的报道,可见其训练有素,理性应对;可是距事发地点千里之外的上海和浙江却有人不胜惶恐,欲逃往内陆,急求相关部门辟谣。国情不一样、科学家的预防重点也有所不同:日本防震、中国辟谣。 同样主题的研讨会在2003年也曾举行过,当时专家假设即将发生的南海海槽地震为8.8级,而在今年3月31日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则将地震震级假设至9级,并以此推导了多种结果,包括可能在高知县导致最高34.4米的海啸、影响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向南将延伸到鹿儿岛,海啸的影响也可能波及到中国东部沿海。 日本专家们将地震震级假设至9级,其根据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发生了9级特大地震,这在日本近百年历史上是创纪录的大事件,没有历史先例可循,根据事实的情况发展,调整先前的预测,这才是科学家的本职工作,因循守旧只能给防震工作带来重大的意想不到的损害。 中国专家与日本专家有所不同,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历史记录和经验,重点是缓解公众的恐慌心理,这样的工作不会对本职工作有所作为。 日本发生9级地震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汶川发生8级地震也是当地的第一次,科学家靠历史记录过日子,难以掌握事件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任何记录都有被突破的时候。 东亚地区地震强度在增大,灾害损失在增大,不增强防灾意识,不加强灾害设防,到头来只能是天灾加人祸,遭受更大的损失。 相关新闻: 沪地震局专家:发生在日本岛东侧的海啸对沪无破坏性记录 2012年4月2日 05:29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抒怡 李佩嘉 选稿:徐俊   东方网4月2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近日有消息称,日本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表示,如果日本中西部沿海“南海海槽”发生9级大地震,海啸最高可能有34米,超过10层楼高。一旦发生,引发的海啸将会波及中国江浙沿海地区,并直接袭击上海等大城市。对此,上海市地震局官方微博及专家表示,日本方面的这种预测只是一种经验性判断。从历史记录看,凡发生在日本岛东侧的海啸对上海无破坏性记录。   记者了解到,3月31日,日本召开了一次内阁召集的地震专家研讨会,主题是假设南海海槽发生地震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一个关于假想的学术研讨会,日本政府希望吸取去年日本大地震的教训,能够防患于未然。   同样主题的研讨会在2003年也曾举行过,当时专家假设即将发生的南海海槽地震为8.8级,而在今年3月31日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则将地震震级假设至9级,并以此推导了多种结果,包括可能在高知县导致最高34.4米的海啸、影响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向南将延伸到鹿儿岛,海啸的影响也可能波及到中国东部沿海。   “南海海槽”究竟位于什么地方?上海市地震局专家温燕林介绍,“南海海槽”位于日本九州至东京以东的房总半岛沿岸,距离上海有1000多公里,是个地震多发区。   关于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的预测,一直以来是日本最受关注的研究之一。一方面,因为这是日本最活跃的地震带地区之一,根据历史记录,这个地区几乎每隔100-15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约8级的大地震,包括曾经发生过的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有史料记载以来,“南海海槽”最早的一次大地震发生在684年,之后1498年、1707年、1854年、1944年和1946年都发生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一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将影响日本最为重要的中西部地区,包括首都东京。因此,“南海海槽”地震一直被视为日本最大的地震威胁之一。   背景资料   以往影响都不及台风   “南海海槽”地震与上海有关的记载出现在1854年,这一年的12月23-24日,日本“南海海槽”连续发生了两次8.4级地震,引发九州至房总半岛太平洋沿岸海啸,最高波高16.1米,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上海“黄浦水沸,有高二三尺者”,但没有对上海地区破坏性的记录。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对上海的影响记载最为详细,1944年和1946年的地震影响都未超过这次地震。   温燕林介绍说,二三尺相当于不到1米,这个浪高还不如台风引发的风暴潮。温燕林表示,相关消息中所说的“海啸最高可能有34米”,是指对日本的影响,上海海岸线以外的浅水大陆架延伸很长,长距离的大陆架能较好的减弱海啸波的能量。 http://sh.eastday.com/m/20120402/u1a6462968.html 日本9级地震海啸将危及宁波市属谣传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4月02日 07:36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中国宁波网讯 按照日本内阁府的地震专家委员会最新预测,如果日本中西部沿海“南海海槽”发生9级大地震的话,由此引发的海啸至高可能达到34米。而不少网站昨日在引用此消息时又称,在地震发生数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后,海啸将直接袭击中国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一时间,关于日本地震破坏力巨大的言论充斥网络,更有人将宁波、舟山等地列为高危地区。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昨天下午,记者联系到了宁波市科技局(地震局)地震处处长王里,王里明确表示,网上关于日本预测若发生9级大地震会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宁波市民根本没有必要因此产生恐慌。   王里认为,目前地震监测预报技术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始终还是一个尚未攻克的难题,现在的科学还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即便被日方说中,日本南海发生9级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也不会破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宁波地区更在安全范围内。   王里说,从地理环境上分析,我国东部沿海海域大陆架部分为浅滩,简单地说就是海水比较浅,特殊的海底地貌组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不利于海啸的传播,海啸波能量将急速变小。“1946年日本南海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日本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传播到苏浙沿海后,也均未产生影响。”王里说。   昨日,浙江省地震局也做出了官方回应,称日本9级地震海啸将波及苏浙沪属谣传。   “其实,早在上次日本发生大地震期间也曾多次传出类似说法,不过只要我们善于用科学武装自己,那么谣言必将不攻自破。”王里表示。 宁波晚报见习记者 谢舒奕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2/04/02/007280303.shtml 日预测9级地震海啸或波及江浙 浙江地震局回应 2012年04月01日20:06 来源:中国新闻社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3月31日19时左右,国内多家网站引用日本新闻网报道,称日本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认为日本南海道可能会发生达到9级的地震,并且地震将引发海啸,会波及中国江浙沿海地区,直接袭击上海等大都市。   浙江省地震局监测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钟羽云4月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省地震局已经在官网上作出回应:日本南海道即使发生9级地震引发海啸,对江浙沿海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杭州网友“天气晴”告诉记者,自从看到新闻后,一直非常担心。“我曾经怀疑过,这是一个愚人节的恶作剧。不过,看到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我就非常担心。如果海啸真的来了,我是不是应该赶紧往内陆逃?我非常期望官方能够给予回应,消除我们民众心里的恐慌。”   4月1日,浙江省地震局做出了官方回应。   在浙江省地震局的官网上,浙江省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中心有关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日本南海道即使发生9级地震引发海啸,但中国东海海水比较浅,不利于海啸的传播,海啸波能量将急速变小,对江浙沿海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在该文中,浙江省地震局随后透露,1946年的日本南海道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日本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传播到江浙沿海后,浪高均不超过50厘米。(记者 汪恩民) (责任编辑:苏楠,杨铁虎)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756478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1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日本房总半岛附近可能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
热度 4 BihongFu2010 2012-3-26 17:05
日本房总半岛附近可能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
去年东日本“3.11”M9.0级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太平洋沿岸地震断层的研究及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已经引起了地震学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最近日本东洋大学、广岛大学及海洋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根据日本海上保安厅提供的资料发现在东京东南房总半岛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存在两条160-300 km以上的疑似活动断层(图1),在这两条断层的北侧,曾于1677年和1953年发生过延宝房总冲大地震(M8.0)和房总冲大地震(M7.4)。 图1 东日本大地震的发震断层及房总半岛东南海域发现的断层位置 如果这两条断裂是活动断层的话,这一海域将有发生 8-9级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且可能发生波及日本关东平原南部及东海地区的巨大海啸,科学家们建议尽早对这两条断裂带开展详细调查研究。 图2 处于板块俯冲带附近的房总半岛及伊豆半岛附近是未来大地震发生的危险区域 前一段时间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研究预测,未来四年东京附近发生7级左右直下型地震的可能性在70%以上。看来房总半岛附近新发现的断层,又为东京都附近大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374 次阅读|7 个评论
汶川、东日本和世界各地地震、海啸和火山的启示
热度 3 QuentinYue 2012-3-5 14:16
汶川、东日本和世界各地地震、海啸和火山的启示 What is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Earthquakes, Tsunamis and Volcanoes in Wenchuan, 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Tohoku, around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World? 岳中琦 汶川地震大灾难已隔有近四周年了,东日本地震海啸大灾难再过六天就一周年了。为了纪念逝者並为了鼓励生者,我一直在不断努力地将我对地震、海啸和火山等的研究发现告诉他人。 我的研究发现就是汶川、东日本、环太平洋和世界各地的地震 、海啸和火山给了我们人类一个绝大多数人尚不知道的启示。这个启示是最为重要的、意义深远的,且能惠及现在和未来每个人的。 或有人要问,这个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启示是什么呢? 我通过三十多年来学习、研究和感悟,发现的这个启示就是:这些地震、海啸和火山是地壳深部高压强和高密度的天然气逸出喷出地壳岩体造成的,地壳和地幔间存在一高压强和高密度的甲烷天然气薄球圈层。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体物质连续不断地在地幔和地核形成。在形成后,这些气体又连续不断地向上部运移、聚集在致密岩石固体地壳下部。地壳岩石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巨重和致密的球壳型闭圈。从而,一层高压强和高密度的天然甲烷气体薄球圈层在地壳和地幔之间形成了。它将固体岩石地壳同高温高压地幔物质有效地隔离开了,保护了现在地壳岩石圈和地壳表面上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人类。 因此,可以推论,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不断新生的、可采集的甲烷气体能源。同时,我们人类将对地球起源和演变有更符合实际的认识、理论、预测和控制。我们人类未来的世界将是充满欢乐、美好和永远的。 本篇短文在 2012 年 3 月 5 日写成于 香港大学 黄克兢楼 602 室
545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日本大地震前曾预测东北地区可能发生海啸
热度 3 杨学祥 2012-2-28 14:19
日本大地震前曾预测东北地区可能发生海啸 2012年02月28日10:53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中新网2月28日电 据共同社28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日应要求公开的信息显示,东日本大地震前夕的去年2月,政府的地震调查委员会曾考虑将警惕东北地区“随时可能会发生”巨大海啸的内容写入报告,但经委员讨论最终作罢。删除上述内容的理由是“与迫切度更高的东海地震使用同一种表述不合适”。 这份报告的草案在地震8天前提交给日本文科省和东京电力等3家公司的非正式会议。当时应电力公司要求修正案采用了更为柔和的措辞,但最终仍未对外公布。 日本地震调查委员会的成员是以大学研究人员为主的专家,共十余人。由于政府要求对地震海啸重新进行“长期评估”、给出东北至关东的太平洋沿岸地震发生概率,委员会遂制作了这份报告。 据公开的资料和采访内容显示,报告草案中新设了“宫城县近海到福岛县近海一带”一项。报告草案称,在两县太平洋沿岸地下发现的堆积物显示2500年来当地曾发生过4次巨大海啸,根据周期推断,“任何时候发生伴随巨大海啸的地震都不奇怪”。 然而,对于上述内容,当时有专家认为,相比未来30年中发生概率高达87%(现升至88%)的东海地震,东北地区再次发生巨大海啸的概率并不大,因此弱化了报告草案中的措辞,改为“有必要留意发生的可能性”。 http://news.qq.com/a/20120228/000907.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漫话海啸
热度 8 zdwang 2011-4-22 08:34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漫话海啸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 —— 漫话海啸 王 振 东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 这是在(明)杨慎《古今谚 — 吴谚楚谚蜀谚滇谚》中收录的一句谚语,述及了地震(山抬)和海啸的灾害。 世界最早记载海啸 的 文字 ,是 我国 《汉书》中关于 西汉初元仁年 ( 公元前47年 ) 的 一段 记 述 : “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 叙述了 发生在 山东 莱州湾 地 震后的海啸,这一 记述 被国内外学者 认为是 世界最早记载海啸的文字证据 ,并被广泛引用 。 之 后 过了 500 多 年,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地震 引发的 海啸 文字 记录。 在我国的 历史资料 中 , 有不少关于海啸的记载。 其中较详记 述 的事例有:康熙《苏州府志》 记 载,1670年8月19日,“地震有声,海潮溢,滨海民多溺死”;1781年5月22日,台湾岛西南遭受大型潮灾,被认为是遭受 了 一次破坏性大 的 海啸;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近海发生7级地震,同治《淡水厅志》中称“海水暴涨,屋宇倾坏,溺数百人”,是一次 记载 确切的海啸;1917年1月25日,福建厦门、同安一带“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渔船多遭没”。 日本东北部近海 2011 年3月11日发生的9 . 0级地震,引发了伴生海啸的严重灾难,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地区,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出现了10m高的大海啸,死亡1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人们对海啸灾害的关注,本文从力学角度讨论了海啸的形成原因,以及与海啸有关的一些问题。 日本是 世界上 海啸最多的地区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 tsunami ” , 它 由 日语中“tsu”和“nami”两个词组成的,“tsu”的词意是海港,“nami”的词意是波浪。 此 词源自日文“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 是 港口;波, 指 水流)。 国际科学大会 于 1963年 决定采用 这一词 汇来表示海啸 。 除北冰洋外,地球上的其他三大水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多次发生过海啸,也都有重大灾难性海啸的记录。太平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80%的地震发生 在这里 ,而太平洋岛弧 —— 海沟地带发生海啸次数亦最多,占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啸记录的85%。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又占太平洋海域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海啸最多的地区,近500年来太平洋7次特大海啸中的4次都出现在日本。 海啸是 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 9 00 km , 用不了一天时间 就能横过大洋;波长达数百 千米 ,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有巨大能量的 破坏性 “水墙”。 海啸的 水 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重复一次 。 呼啸 的 巨浪,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 使生命财产 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 的 设施,被 摧毁 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日本东北地区 海域 2011年3月 11日下午发生里氏 9.0 级的大地震,地震震源深度约24 km ,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海面至少上升了3.5 m 。震后仅30分钟,就有3 m 高的海啸到达了陆地。引发的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仙台新港等太平洋沿岸各地出现了10 m 高的大海啸 , 福岛核电站还发生了核泄漏灾害。 海啸的 形成原 因 可以导致 形成海啸的原因有三个:地震、海底 火 山 爆发或海底 崩塌 、以及 宇宙天体的影响。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伴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就是海啸 。 通常 认为: 海啸由 震源 在海底下50 km 以内、里氏6.5 级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运动造成海底板块变形 、断裂 , 板块之间出现滑移, 使 部分地层猛然出现 抬 升或下沉,由此 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 体 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一般海浪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 发 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所含的能量惊人 ,引发海水开始大规模的运动,形成海啸。 海 水水体抖动与 用石头砸水 时在水面出现 的 一圈圈向四周扩散的 水波 有类似处 , 它们都是水面受到扰动后,在重力作用下往 四周 传 送 的波动 , 这类波动 在流体力学中称为 “ 重力波 ”。 但小石头 砸水的能量很小, 引不起 大的波浪,更引不起 海啸 。 只有当 很 大 体 积 的 水体突然抬升或者下沉,才能引发海啸。能有这 么巨大能量 的,除了海底地震之外, 还有 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大面积 崩塌,以及陨石堕落, 这些过程释放的能量都非常惊人。不过,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如 海底地震 只 是板块水平滑移断裂,并未造成 突然 的水体抬升 或下沉 , 也 不 致 引起海啸。 海啸不同于风浪波。风浪波的周期(两个连续波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只有5至20秒 , 波长(两个连续波之间的距离) 只有 100至200米。而海啸的周期范围为10分钟至2小时,波长可超过500km 。由于海啸的波长特别长,它 在 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很少, 所以 在 很 深的海水中,海啸 可 以高速度、低能耗穿越大洋。比如, 在 6. 1k m深 的海洋中 ,海啸将以每小时890km的速度传播,这种速度 与 喷气式飞机 的飞行速度相当, 从太平洋 的一 边到另一边 , 只 需 不到一天的时间。 海啸脱离深海的水域传播到海岸边浅水的地方时,随着水深的减小, 其 传播速度随之削弱 ,但 海啸的能量保持不变。 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浅海,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会骤然增大 , 成 为极其迅速的升降潮和具有破坏性的连续大浪。当海啸 发 生时,海浪高出海面的高度, 称为 到达高度,可达到 几十米 。大量的海水能伸展到内地350m或更 远 , 将 人和大量的物体挟带到大海中。 海啸来袭之前,为什么 有时海水会 突然 先 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这是 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 又 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 长 , 当 波谷登陆后,要隔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 也 可能是地震 使 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下降和抬升,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下降和抬升,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海底山崩塌方则是因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所引 致 ,山崩塌方落下的沉积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海水的运动,从而引发海啸。 里氏6.5 级 以 下 的地震 也可能会引发海底 火山爆发 或海底 山崩塌方, 形成 海啸。 因宇宙天体的影响而诱发海啸的情况 并 不常见, 但 陨石坠落海洋中会激起波浪,当陨石激起的波的能量足够强大时,也 能 引发海啸。 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 都 有机会发生,不一定 在地震带 。 一些科学家 认为,在6500万年前小行星 曾 撞击 地球造成毁 灭恐龙的“K-T灭绝事件” , 就曾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 。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 遥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如 2004 年 12月 发生在印尼的大海啸就波及到几千公里外的斯里兰卡, 1960 年 5 月 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严重灾害。 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只有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 日本东北部 2011 年3月11日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是 这种情况,海啸预警时间 很 短,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百年来的 八 次大海啸 据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共发生 8 次死亡人数过千的海啸 灾害 。 一、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震级7.5级。在近海掀浪高达12米的大海啸,死难8.2万人。 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震级8.9级,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3000人。 三、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5000人。 四、 1960年5月21月到27日,智利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其中最大震级8.4级,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造成1万 多 人丧生。 五、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 , 死亡8000人。 六、1998年7月17日,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 海 底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2200人死亡。 这次海啸 是 因地震引发 海底滑坡塌方引起的 。 七、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引发大海啸。苏门答腊地震造成的 当地 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其引发的海啸却造成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这可能是全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八、 2011 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 . 0级地震引发海啸,死亡1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并引发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灾害。 海啸 减灾 的一些考虑 人类虽然仍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因而也无法预测海啸的发生,但是在 地震 发生之后,已有能力向大洋沿岸地区发出 海啸的 预警,从而起到减轻灾害的作用。 首先要 建立 海啸的全球 预警系统。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 6 ~ 7 km,而海啸的传播速度仅是 每小时700~ 9 00 km 。 可以 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 形 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 有 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 传感 计(有布设在海面上的 传感 计, 也 有安置在海底的 传感 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 判断 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 再 用卫星、遥感、雷达等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 , 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 让可能受到影响的 国家和 地区做好 迎接海啸到来的 准备。 其次,要 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 ,并进行 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 可 在海啸 到来 时,拯救 人的 生命和避免财产损失 。 第三 ,沿海区域的植被,如红树林等 能大为 缓解海啸的危害。因此,保护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除了生态方面的好处,对 海啸 减灾也是大有帮助的。有的国家和地区还采用建高墙的方式来抵御海啸,不过因为成本的问题,墙 难以 能修的太高,只能 阻 挡 些 小 的 海啸。 (己刊登于《力学与实践》2011牟33卷2期)
个人分类: 力学诗话|1953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台湾附近海沟或引发8级地震 海啸1小时内袭台(2)
杨学祥 2011-4-18 12:39
台湾附近海沟或引发8级地震 海啸1小时内袭台 2011年04月18日10:52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4) 字号:T|T 中新网4月18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面对日本311大地震引发海啸带来惨重死伤的前车之鉴,台湾“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日前首度提出明确预警,指出邻近台湾的琉球海沟与马尼拉海沟可能会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所造成的海啸将不用一小时就能抵达台湾沿岸,并侵袭嘉义屏东、基隆、宜兰等地。 岛内多位学者对此调查结果表示认同,提醒应正视海啸威胁;而地调所也呼吁加强海底地震仪的监测,4座核电厂也须加强避灾标准作业。 岛内传媒17日引述地调所公布的“台湾外海地质引发海啸可能性调查”指出,历史上几次超过9级的地震,都有着类似于台湾附近的琉球海沟及马尼拉海沟的地质背景。琉球海沟位于东部外海,为菲律宾海板块向北隐没下插到欧亚板块之下;马尼拉海沟则位于南部外海,为欧亚板块向东隐没下插到菲律宾海板块之下。 这两处海沟若发生大规模的断层错移,就有可能产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加上琉球海沟与马尼拉海沟距离台湾平均约3、400公里,距台湾最近之处仅100公里,如有海啸,最快10几分钟就会抵台,最慢不会超过1小时。地调所分析,台湾东部近岸陡峭,水深数千米,不容易受海啸影响;但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外海坡度平缓,将会遭受较大的海啸侵袭灾害风险。 对于地调所的报告,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李锡堤表示赞同。李锡堤说,1920年6月5日在花莲外海曾发生8.1级的地震,不过因为东部地形会削减波浪的能量,因此不易形成海啸;但若同样的地震发生在南部海域,状况就不乐观,因此当局应该在这两处海沟加强监测与掌握。 台湾“中央大学”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吴祚任较早前表示,位于菲律宾西岸的马尼拉海沟被美国地质调查所评定为“全球最活跃”的海沟,他分析,马尼拉海沟200多年内可能会发生规模9、如同东日本大地震的超级地震;如果因此引发海啸,台湾的屏东东港会全部淹没,高雄、台南市的精华区也会全遭摧毁。 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陈中华更认为,过去规模8以上的地震,9成以上都是跟太平洋海沟有关,加上台湾附近有琉球海沟跟马尼拉海沟,一旦强震引发海啸,由于距离很近,最快10分钟内就会袭台。 以台湾地形来看,东北部的基隆跟宜兰等、还有西南部,因为外海地形平坦,利于海啸向内陆传递,偏偏目前台湾4座营运和兴建中的核电厂,都在台湾“经济部”地调所预警的海啸侵袭地;该所因此呼吁4座核电厂必须加强避灾的作业。 http://news.qq.com/a/20110418/000725.htm 下一次9级特大地震在哪里的一个回答:寻找地震空区 2011-3-14 05:34 关键词:澳大利亚 特大地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 东南亚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 ,分别在俄罗斯勘察加、美国阿拉斯加、智利、美国阿拉斯加,集中在亚洲东北、美洲西部的环太平洋地震 带,近似为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日本是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但在表1中,日本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 区。根据地震空区理论,9级地震发生在日本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日本等待东海大地震超过了一个半世纪 ,今后至少会有同样长的相对平安的岁月。离1923年关东大地震已经88年过去了,离上次1854年东海大地震 也已经150多年过去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人说得好:日本人终于放心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9级地震的空白,除亚洲东南部 和澳大利亚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外,近百年的9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亚洲东南 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1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大災談之三:核災驅動的大舉移民?
热度 1 LEOLAND 2011-4-13 19:06
曲津華 上週末鳳凰 TV 的 TIGER TALK 節目,有嘉賓就核電及其災難,建議日本把國民的三分之二移民到北美的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對此頗為認同。 其要點是,日本人口過密,能源不得不依賴核電;而核電技術并未如專家所言非常可靠,不如停用所有核電站三十年,待技術繼續成熟后再議。移民說即由此而起。 這個思路雖極其不好操作,卻不無道理。 其一,北美廣袤大地,人煙極其稀少,移民過去有利於地球人的平衡; 其二,日本本就是非熱帶國家,國民移居北美,無太大適應性問題; 其三,進入那裡,就算人家的國民了,二地都是發達國家治下,不悖於“人往高處走”之理; 其四,日本人本性善於學習,早有大批移民南美和夏威夷等太平洋島國之先例,心理上並無太大障礙。 諸多有利條件下,不利條件就是接受移民的國家是否樂意了。突然來了這麼多,算怎麼回事呢?給他們國民待遇?次國民待遇?幾億人何以為生? 或者在北美建個“日本 2 ” ? 這幾個都夠顛覆性兼巨頭痛的大問題了,也夠跨界了,也就不展開探討了。 2011-04-13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1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应对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露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热度 1 黄安年 2011-4-11 08:18
日本应对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露机制出了什么问题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11 日发布 “ 3 · 11 ”日本东北特大地震和海啸,及其次生灾害福岛核电严重核泄露核辐射事故,迄今已经整整一个月了。事态的发展让人们对于日本人民、日本垄断企业、日本政府、日本应对灾害的机制有了一个新的评估和思考,现在大概已经没有什么人断言日本机制没有问题了。 90 年代曾经连续对美发问“日本说不”的精神已经不复存在,“日本模式世界第一”的神话再次破灭。人们开始思考日本的应对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 说来话长,战后初期日本民主化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 , 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势力 , 为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东西两种文化的兼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它也有利于美国垄断资本对日本的控制,由于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不久由打击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转向扶持财阀和军国主义势力政策,致使军国主义及其经济基础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而为日本在走向政治大国途中的种下了祸根,也对政府主导型经济和市场主导模式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带来负面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 9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又长期萧条的“日本病”,日本核能产业高新技术投资改造落后,日本的政局长期不稳,内阁不断更迭,政策缺乏连续性,尤其是“ 3 · 11 ”灾害前日本民主党濒于下野的边缘 , 危机过程中难以组成举国一致内阁应对危机。 由于历史原因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以来形成了强大的“铁三角”垄断,日本政界官僚、议员和主导应对核电危机的东电财阀集团和行业团体构成的“铁三角”还和主流媒体有着难以严明的利益关系 , 这种财界、政界、媒体界的相互勾结和作用 , 也许是我们解读在应对危机机制问题中的切入点。 至于日本为何在危机中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远隔重洋的美国采取了不同态度 , 显然涉及日本机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和政治因素了。 一场特大危机,一场国难 , 居然长时间由一个公司来左右 , 还美其曰政府不能干预,这是什么问题 , 又是什么样的机制? 一场特大危机,需要高效率的应对机制,但是我们看到了太多难以理解的效率低下,这是什么样的救灾机制? 一场特大危机 , 居然有些灾民饿死在避难所里 , 这是什么样的救灾机制? 一场特大危机 , 居然不能两党一致举国共同应对,这是什么样政治体制的救灾机制? 我们说机制是具体的而不是空空洞洞,在最短时间内举国一致应对救灾 , 老百姓得到及时救援就是好机制,至于讨论是政府强化干预还是自由自由调节的利弊,可以留待日后由学者老慢慢研究,不是我们现在急需讨论的问题。 附报道 : **************** 东京电力被指“六宗罪” 高层灾后不忘喝“花酒” 2011 年 04 月 10 日 07:32:17  来源: 广州日报 东京电力高层就核污水影响渔业向日本渔业协会官员道歉。    3 月 12 日,福岛核电站 1 号机组厂房爆炸后,东京电力公司没有第一时间向日本当局汇报。   突如其来的 9 级大地震将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拖入了一场核灾难的中心。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民营核电企业,也是日本收入最高的电力公司,在《财富》杂志 2010 年全球 500 强中名列第 128 位。在核能占全国电力供应份额超过 1/3 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核电厂供应了日本一半的核能发电量。也就是说,单独一个东京电力,就承担了全日本近 1/6 的电力供应份额。   但在过去 10 年里,这家有整整 60 年历史的电力公司可能是世界上丑闻最多的核电企业,在本次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它也一直是丑闻的主角。英国《金融时报》批评说,东京电力公司在本次核危机中的拙劣表现,加速了这场灾难的不可控性。倘若将东电放在审判席上,这家傲慢的电力巨头至少可判“六宗罪”。   第一宗罪:   为保资产 错过最佳时机   东京电力公司在处置核泄漏问题上的应急机制不断遭到外界质疑。事实上,由于屡屡贻误战机,东电最终未能将这场灾难控制在更小的范围之内。    3 月 11 日地震发生后,受海啸冲击,福岛第一核电站紧急制冷系统电源失效, 1 号机组首先出现水蒸气。 3 月 12 日上午,即地震过后的第二天,东京电力公司就曾考虑从附近海岸取水,用于冷却 6 个反应堆当中的一个,但直到当天晚上核电站发生爆炸并且首相菅直人下令过后才这样做。至于其他反应堆,东京电力直到 3 月 13 日才开始用海水冷却。  多次拒绝外部援助   据报道,东京电力之所以迟迟不愿意使用海水,是担心这样做会损害其对电站的长期投资,因为注入海水可能会使核反应堆永久无法运行。   与此同时,核事故出现初期,最了解核电站内部构造的核电机组制造商技术专家第一时间赶到东电本部,希望能出谋划策,但一直未被东电接纳。直到地震 3 天后,事态失控,东电才开始与外面的技术专家沟通。   同样在最初被东电拒之门外的,还有来自美国的援助。日本政府官员透露,核泄漏事态一发生,美国方面就提出支援要求,但遭到东电拒绝。据分析,东电担心,美方出于保险起见,可能会一上来就会建议用海水冷却反应堆,而东电一心想保住核电站。而当东电后来被迫接受海水冷却时,大势已去。   错过两大关键节点   由于瞒报事故,东京电力也让日本政府方面错过了应对核电事故的最佳时期。   地震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的消息。    12 日,福岛 1 号机组厂房爆炸后,东电也没有第一时间向日本当局汇报。这两个节点,被认为是以最小代价应对核电事故的关键,但都被延误了。    3 月 15 日,日本政府与东电公司组建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对策统合总部”,由菅直人亲自担任总部长,以加快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事故的处理。   随后,菅直人前往东电总部,严厉批评该公司对核电站爆炸事故的通报迟缓。他表示,自己是通过电视报道才获知发生了爆炸,相关报告过了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才被送到他的办公室。  第二宗罪:   篡改数据 多次隐瞒事故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目前日本还存在另一种危机:人们对信息的饥渴。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曾要求东京电力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处理核事故。但英国《金融时报》抨击东京电力公司说,在新闻发布会上,愁容满面的下级主管们像淘气的男生一样垂着头,对于“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这是日本惯用的措辞。但对实质性问题,他们似乎一无所知。   实际上,东京电力公司雄厚的实力在日本业界绝对不容小觑,然而在其骄人的业绩背后,却隐藏着数笔不太光彩的记录。   此前曾多次隐瞒事故   近年来,该公司曾多次被曝出有隐瞒事故和篡改报告的行为。 2000 年 7 月和 11 月,原日本通产省资源能源厅收到两份内部举报信。   信中说,东京电力公司在 1987 年至 1995 年对下属核电厂进行维修和检查时,发现了一些反应堆管道有裂痕,但该公司未按规定向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也没有及时检修。举报还提出,在核安全管理当局规定的一些检查项目中,该公司也存在“隐瞒事实及提交虚假报告”的问题。   日本通产省为此迅速成立“审查委员会”展开调查。 2002 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与 29 起编造虚假检查报告的事件有关,约 100 名公司员工参与了篡改事件。   结果公布后,东京电力公司董事长、社长等 5 名高管相继辞职。东京电力也在次年 4 月之前,关闭了所有 17 座反应堆以备彻底检查。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由于未按要求进行安全壳密封试验而被要求强制关闭 1 年。    2007 年 1 月,东京电力公司在向经济产业省提交的调查报告中承认,从 1977 年起,在对下属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和柏崎刈羽核电站的 13 座反应堆总计 199 次的定期检查中,存在篡改数据和隐瞒安全隐患的行为。这其中就包括造成本次福岛核事故中的紧急堆芯冷却系统失灵问题,相关数据曾在 1979 年至 1998 年间先后 28 次被篡改。在 2007 年 3 月,东京电力公司总经理向公众承认,该公司曾隐瞒了 1978 年发生过严重的核反应堆事故。 公布数据遭普遍质疑   由于瞒报和篡改数据,福岛核电站留下大量的安全隐患。本次核危机发生后,东电方面还试图隐瞒实情。甚至在福岛 1 号机组厂房爆炸后,内部通知也只以“出现白烟和巨响,正在调查中”来表述,更别说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向日本当局汇报了。   由于东电最近公布的数据和信息接连出错,其数据分析能力和所公布数据的可靠性也遭到社会各界普遍质疑。   第三宗罪:   设备老化 留下安全隐患   除了擅自篡改数据并隐瞒事故外,东京电力下属福岛第一核电站还存在超期服役的问题。   早在今年 2 月,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就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截至 3 月 26 日,该机组寿命已有 40 年。而在日本,运行 30 年的核电机组即被视为“高龄”机组,由此可见,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称得上是“超高龄”机组了。   “高龄”机组却获准延期   虽然日本并未规定核电机组的强制“退休年龄”,但规定了“高龄”机组应根据设备老化情况进行保守运行。不过,超龄服役的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仍是东电公司的主力机组。   去年 3 月,东电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请,要求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机组继续运营至少 10 年。而在今年 2 月,早就成为其利益共同体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批准了这一申请,福岛第一核电站随后决定为其“延寿” 20 年。   如此“超龄”的核电机组,埋下了后来的重大安全隐患。   另外,东京电力今年 1 月曾承认,福岛第一核电站 6 个机组的 33 个部件缺乏定期检查。其中,一个配电装置 11 年来从未接受检查,这一装置的作用是向一座反应堆的温控系统分配电力。 第四宗罪:   掉以轻心 防范意识缺失   日本核危机爆发以来,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数次宣称,地震和海啸规模出乎意料。事实上,早在 2007 年,一些研究人员便提醒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存在遭遇海啸破坏的风险,但东电未予理会。    2004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遭遇强震并触发海啸,影响印度洋周边多个国家。印度南部一座核电站受淹,引发日本国内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当时,东电工程师阪井年明带领一个团队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状况。   不理会海啸袭击警报   研究人员着重分析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地震触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的几率多大?第二,按设计标准,福岛第一核电站海堤可防 6 米高海浪,海浪超过这一高度的几率有多大?    2007 年,阪井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称, 50 年内,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高度超过 6 米海浪的几率为大约 10 %。报告说:“由于海啸现象的不确定性,存在海浪高度超过(核电站)设计防护高度的可能。”   不过,东电没有依据这一研究结果修正任何安全方案。东电副社长武藤荣当时说:“专家没有就这个观点达成共识。” 然而, 3 月 11 日的地震触发海啸后,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的海浪高度大约为 14 米。   应急方案仅针对小事故   另外,东电内部的灾难应急方案虽然获得了日本监管机构的批准,也提供了应对小规模紧急事故的指导,但整个方案能够解决的事故规模与此次福岛第一核电站面临的灾难相差悬殊。   此外,该方案没有对出现核电站自身无法应对的事故的处理方法,甚至没有向附近核电站寻求帮助的条款。 第五宗罪 :   行为不当 高层千夫所指   地震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而其高层负责人也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   在日本民众提心吊胆观望核危机之际,东京电力总裁清水正孝却几乎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使人们不禁质疑他对危机的掌控程度。   掌门人迟迟不露面   据报道,清水正孝直到灾难发生一天后才出现在公司总部,他对此的解释是:“火车停运,被困在日本西部。” 3 月 19 日,清水正孝就核事故发表正式谢罪书,但他本人至今没有露面,这引起了灾民的强烈不满。对此,东电发言人称,核危机爆发后,连日的劳累加上公司在公布数据时屡次犯错,令清水正孝心力交瘁。   同样让日本人愤怒的还有东京电力副社长藤本孝。日本某网站 3 月 18 日刊登了一篇日本网民的帖子——名为《银座的陪酒女正在服侍东京电力管理层》。这里所说的“管理层”正是藤本孝。   高层灾后不忘喝“花酒”   该帖称:“地震发生后,东京一带开始轮流停电,藤本孝仍不忘寻欢作乐,成日光顾酒吧,竟然还带着几名员工去银座找小姐陪酒。”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愤怒的日本民众纷纷指责东京电力“腐败”,一些过激言论甚至要求“喝花酒”的藤本孝“切腹谢罪”。   许多人认为,清水正孝及其高层管理团队很可能因为此次危机而被扫地出门。前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亚太基金会董事会成员肯·柯蒂斯就表示:“毫无疑问,清水正孝下台是必然的结局,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第六宗罪 :   行动鲁莽 罔顾他国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 4 月 1 日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目前情况依然严峻,国际社会应和日本一道共同克服这场影响深远的大危机。   同样,核辐射也是没有国界的,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在空气、水、食品以及蔬菜中发现了来自福岛核电站的辐射物质。   擅自将核污水排入大海   然而,对于核辐射在世界多国所引发的关注和担忧,东京电力似乎并不关心。 4 月 4 日,在事先未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的情况下,东京电力公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 1.15 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   按韩国媒体的说法,这些污水所含放射物质浓度超出日方法定排放标准 100 倍。这一做法引起邻国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8 日就表示,希望日方按照有关国际法行事,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并及时、全面、准确地向中方通报有关信息。   美国媒体 3 月 29 日的报道就称,日本在地震后一直默默接受各种国际援助,但对本国核事故污染全球一事却很少提起。 专家解读   监管落空 政府有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教授认为,在法律完备、制度细密的日本经济环境中,东京电力公司能够恣意妄为,政府职能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二战后的自民党执政时期,日本开始形成了所谓的政商财铁三角。企业可以干许多本该受到约束的事情,政治家从财阀那里得到支持、拿到好处。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利益链。现在,东京电力公司在核泄漏事件当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与政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核安全标准低 埋下危机隐患   首先,日本的核电工业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步的,起步之后可以说步步都是有法可依的。   如今,日本与核电事业有关法律、法规、政令和条例大约有三四百条,对核安全的标准定得不够高,给今天的核危机埋下了隐患。而这里就有政治家的责任。毕竟,法律、法规都是由国会审议通过的,必须获得政治家的同意才能生效。这次核泄漏是一次超设计基准的灾难,但对设计基准应该不断有新的认识。    2009 年 6 月,日本相关部门评估核电站安全性和抗震性的时候就曾提到,大约在迄今 1100 多年前,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宫城县曾经发生过 8 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并且曾经引起过海啸,而福岛第一核电站和宫城县离得很近。从概率上、甚至地震和火山的活动周期上讲,该地区很可能再次发生重大的地震。果真如此,福岛核电站如今的抗海啸的标准肯定是不达标的。   遗憾的是,这一结论仅仅停留在评估官员的纸面上,报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民主党政府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2010 年 6 月,曾经在自民党时期任经济产业大臣的二阶俊博,与几位国会议员联手草拟了一份法律草案,名为《推进海啸对策法草案》,希望国会可以审议通过。   可惜的是,当时正处于民主党第一届政府与第二届政府交班的过程当中。该议案被搁置下来。现在回头去看,如果当时能够认真地对待这个议案,使之变成法律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核危机的程度可能要轻一些,政府应对得可能也会更从容一些。   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家对核安全标准也很外行,相关的数据仍然要由东京电力公司提供。这就混淆了考生和考官、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的关系。 监管机构多名官员“下海”担任东电要职   出现这种情况也有其历史渊源,体现了政官财铁三角关系以及官僚系统与其管辖下的企业集团之间的瓜葛和勾结关系。   根据现在披露出来的信息,东京电力事实上建立起了一个官商联盟,将政府负责监管它的两大系统都变成同盟者。   这两大系统一个就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另一个就是内阁官房下属的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这两个机构与东京电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过去多年中,这两大机构中的 9 名官员都“下海”到东京电力公司担任很重要的管理职务。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10/c_121285525.htm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海啸与辐射——文章列表
songshuhui 2011-3-28 21:59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3-21 15:01 编者按: 此处提供松鼠会迄今的一些过往相关科普文供大家查阅。 我们会不断增加文章,更新链接。 愿知识赋予你远离忧惧的自由。 核与辐射相关 日本地震原是核试验? 白衣防辐射? 辐射剂量图表 BBC: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有望恢复 后辐射时期海鲜,吃不吃? 毒钚一片,人类全灭? 【福岛核电站】“最坏情况”有多坏?算算数字就明白 切尔诺贝利探秘 辐射如何威胁健康? 科学漫画: 辐射 发烧的核电站 经济学人:日本陷地综合症 电离辐射与健康风险 为什么说核泄漏对我国暂无影响? 如何理解环境辐射强度值 《自然》最新评论:地震点着了核危机 图解日常生活与放射线 那些食物真的能防辐射吗? “盐”尽于此 图解福岛的核电站故障 《福岛核事故的问答-from SMC Japan(实时更新)》 Josef Oehmen:为什么我不担心日本的核电站【3.15更新】 科学美国人:如何冷却核反应堆 BBC:日本反应堆熔毁警报 《“核污染扩散图”,造假也该认真些》 辐射伤害知多少?(上) 辐射伤害知多少?(下) 从大亚湾核事件说起 洗脸+仙人掌,防电脑辐射? 辐照食品,望文生“疑” 微波炉的那些传言 核爆炸与葡萄酒的年份鉴定 手机的新功能——爆米花 地震海啸篇 USGS为什么又修订震级? 海啸小知识 假如地震袭来 生命三角不可靠,寻找地震中的避难港——《新知客》采访稿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1地震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2地震的特点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3地震灾害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4减轻地震灾害 什么是地震预警? 对地震预报的一点看法 (译)我们需要基于证据的地震逃生建议 地震变得越来越频繁? 日本8.8级地震震级数值的变化 什么是地震强度? 磁铁能提早预报地震吗? 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 你能多信赖余震预测? 如果城市发生地震? 【网友投稿】地震之初十秒 关于地震的数字巧合 治愈疗伤篇 地震后应该重点防疫那些疾病? 走出灾难后的梦魇 地震时为什么会头晕? 火灾后的心理帮助 有关恐惧记忆 您也可能喜欢: 海啸小知识 海地地震与智利地震真的没有关联吗? 《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4减轻地震灾害 如果城市发生地震? 地震后应该重点防疫那些疾病? 无觅
个人分类: 专题|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日本相关部门的东日本地震的调查研究情报(from DPRI, KU)
热度 1 luoyunbiao 2011-3-26 17:48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の地震 - 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三陸沖でM9.0 (気象庁再解析 3月13日)の地震が発生しました。防災研究所では、これまでの災害調査や解析情報の提供を随時行っております。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災害調査・解析情報の提供』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津波現地状況報告 【巨大災害研究センター】 『 3/12-13報告 』 『 3/14報告 』 『 3/15報告 』 『 3/16報告 』 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関するウェブ情報のTR解析 【巨大災害研究センター】 『 【随時更新】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Yahooニュース】 』 『 【随時更新】原子力発電所に関する被害・対応【Yahooニュース】 』 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関する情報 【地震災害研究部門 強震動研究分野】 『 東日本太平洋沿岸における地震動について 』 『 京都大学宇治構内の観測記録 』 『 京都大学時計台の観測記録 』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の現地調査報告 【地震災害研究部門 耐震基礎研究分野】 『 1.調査の概要 』 『 2.仙台市の様子 』 鍬田泰子准教授による報告:3月14日時点の様子 ・ 仙台市青葉区桜ヶ丘4丁目の地盤変状被害 『 3.古川駅前の様子 』 鍬田泰子准教授による報告:3月14日時点の様子 ・ 宮城県大崎市古川駅西側の建物被害 ・ 宮城県大崎市古川駅前の液状化による下水マンホール被害 』 『 4.北上ー盛岡駅間の高架橋被害 』 高橋良和准教授による報告: ・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構造物被害報告 『 5.地震・地震動について 』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の地震の観測・調査・研究 【地震予知研究センター、地震防災研究部門】 ・『 ハイレートGPS解析 』 ・『 InSAR解析 』 ・『 バックプロジェクション解析 』 ・『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ともなう静的応力変化(第四報, 3/18)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よる主要プレート境界と活断層への応力変化 ) 』 ・『 中部地方北部から中国・四国地方における地震活動 』 ・『 GPSキネマティック解析による地震時変位(水平)または(鉛直) 』 ・『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合同観測 』 ・『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合同観測 』 ・『 神岡鉱山での本震時のひずみ地震動 』 ・『 京大の微小地震観測網で観測された地震波形 』 ・『 緊急地震速報配信状況 』 ・『 中部地方北部から中国・四国地方における地震活動 』 ・『 リンク集 』 東北関東大震災に先立つ降雨と山地災害について 【地盤災害研究部門 山地災害環境分野】 ・『 東北関東大震災に先立つ降雨と山地災害について 』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港湾地域強震観測(品川,大井) 【地盤災害研究部門】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津波情報の内、静岡県の津波痕跡調査 【気象水象災害研究部門 沿岸災害研究分野】 白浜海象観測所・田辺中島高潮観測塔における潮位計測結果 【流域災害研究センター】 リンク集 <全般的なもの:大学・研究機関・省庁> 大学 2011年3月11日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M9.0)について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院附属地震火山研究観測センター) 2011年3月11日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M9.0)の特集 (東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 地震・噴火予知研究センター) 2011年3月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東京大学地震研究所) 2011年3月11日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M9.0)の特集ページ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環境学研究科附属 地震火山・防災研究センター) 研究機関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津波情報 (海岸工学委員会) 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 (太平洋津波警報センター) 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に発生した平成23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M9.0)に関する情報 (日本活断層学会 災害委員会)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関する情報 (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よる強震動 (防災科学技術研究所)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の評価 (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 地震調査委員会) 2011年3月11日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建築研究所 国際地震工学センター)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特設ページ (超深度掘削 KANAME) Magnitude 8.9 -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USGS=米国地質調査所) 省庁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関連情報 (気象庁ポータル)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関連情報 (文部科学省ポータル) 平成23年3月11日14時46分頃の三陸沖の地震について(気象庁) 報道発表資料 (気象庁)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関する情報提供 (国土地理院) 「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関する総合調査」への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特別研究促進費)の交付について (文部科学省) <解析・データ> NGY地震学ノート No.36 (名古屋大 山中氏) 2011年3月11日東北ー太平洋沿岸地震(暫定) (つくば大 八木氏ほか) Finite Fault Model Preliminary Result of the Mar 11, 2011 Mw 8.9 Earthquake Offshore Honshu, Japan (Gavin Hayes, USGS) 2011年3月11日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ハーバード大,日本語. 英語版 ) Science Highlights 2011 - UNAVCO Event Response to the Mw=8.9 Sendai, Japan Earthquake March 11, 2011 (UNAVCO) USGS の速報震源 (GoogleEarthで見れます) Magnitude 9.0 -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USGS) <災害情報・災害支援情報> 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に関するウェブ情報のTR解析 (京都大学防災研究所巨大災害研究センター) 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関連情報 (気象庁ポータル)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関連情報 (文部科学省ポータル) 災害用ブロードバンド伝言板(web171) (NTT東日本/NTT西日本) 災害用伝言ダイヤル(171) (NTTY東日本) 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通行実績情報(KMZファイル)のダウンロード (ホンダ InternaviPremiumClub) 東日本巨大地震(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Google Crisis Response)
个人分类: 转载情报|4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24 10:55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怎样看我国文献记载的地震海啸 海啸一词,在我国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即已屡见不鲜,可谓古已有之,只是与其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含义有所不同罢了。古人所谓海啸,初系对海水响声的描绘,后来代指伴有尖厉巨响的海潮,往往也被当做海溢的俗称,类似的说法还有海吼、海叫、海沸、海翻、海决等。就目前所见,较早出现海啸一语的文献为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其卷二“天地类”下即有“海啸”一目,记录了一些被称为海啸的海潮灾害。 现代学界对于海啸的理解和界定也有一定的变化。起初,能够造成较大破坏性的海水特殊波动现象,被统称为海啸,并按其成因分为地震海啸和气象海啸。所谓地震海啸,其实也是一个统称,系指海底或大陆边缘地震、水下火山爆发引发大型海底滑坡或崩塌而形成的大规模海水波动,是一种次生地质现象。既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引发海啸,也不是海啸都因地震而发生,但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啸更多且后果往往更严重,故以地震海啸为总名。此外,按照海啸源远近的不同,地震海啸又分为越洋海啸和局地海啸(也称本地海啸),其中又以局地海啸的发生频次更高、破坏性更大。气象海啸则指由气流、气压等因素的急剧变化造成的潮位异常。不过,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因两者的形成动力有巨大差异,学界更多倾向于用“风暴潮”来替代气象海啸,如此,海啸也就成为地震海啸的通用名或简称。 不平静的海洋 海啸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灾害之一。除北冰洋外,地球上的其他三大水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多次发生过海啸,也都有重大灾难性海啸的记录。 太平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80%的地震发生于此,故而太平洋岛弧—海沟地带发生海啸次数亦最多,占到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啸记录的85%。而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又占太平洋海域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海啸最多的地区,且近500年来太平洋7次特大海啸中的4次都出现在日本。另外,太平洋还保持了多项海啸纪录。例如,1964年3月28日发生在阿拉斯加瓦耳迪兹港的海啸,波幅高达51.8米,为史上之最;而1960年5月23日智利中南部沿海9.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穿越整个太平洋,甚至在日本都造成数百人死亡,是迄今最大规模的越洋海啸。据统计,近1300多年来,太平洋区域约有14万—20万人因海啸丧生,其中死亡千人以上的海啸16次。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大西洋和印度洋水域的海啸次数虽远远少于太平洋,但重大海啸造成的灾难后果同样惊人。在大西洋,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西南约200公里海底发生8.9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仅在里斯本就至少导致6万人死亡,是欧洲迄今遭遇的最大一次海啸。在印度洋,最大海啸为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苏门答腊岛外沿的9级地震所造成,东南亚、南亚许多滨海地区都受到强烈破坏,确认死亡总人口超过29万,是造成空前人口损失的一次海啸。 由于海啸能够造成严重灾难,又因地震的难以预测而具有较大的突发性,所以从各种历史记载中搜集海啸资料,成为不少国家进行海啸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方面,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开始较早,取得成果亦较为显著。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虽然较晚,可是由于有着世界上连续性最好、最为悠久的文字记录,故而挖掘出了相对数量较为可观的资料,可以为海啸乃至历史海洋学研究提供不小的帮助。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海啸 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东部沿海的漫长海岸线又濒临数千公里的西北太平洋地震带,而且我国海域的海底发生较强地震的次数也不少,因此为前人留下地震与海潮相关联的记载提供了条件。现代学者判定中国历史上的海啸现象,主要就是根据对这类记载的搜集。较早注意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是李善邦,他在《中国地震》一书中,即专门整理了一份“中国历史海啸记载一览”表,共有10条记载。其后,宋正海等所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一书中,也专门设立了“地震—海啸”年表,收录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共18条。另外,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及陆人骥所编《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中,也收有一些地震与海啸的关联性记录。而较晚出现的整理成果,即张家诚等人在《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一书中制定的“中国地震海啸目录表”,将1949年以前的记录增至24条,加上1949年后3条,总计27条。 根据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不少学者认为,我国近海应是一个多海啸的区域,死伤人口和财产损失数量惊人。24次历史海啸中,信度等级认定在3级(即“可能是海啸”)及以上的有10次,灾害等级达到1级的强破坏性海啸只有7次。其中记载较详的事例有:据康熙《苏州府志》载,1670年8月19日,“地震有声,海潮溢,滨海民多溺死”;1781年5月22日,台湾岛西南遭受大型潮灾,被认为是我国遭受的最大一次破坏性海啸;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近海发生7级地震,同治《淡水厅志》中称“海水暴涨,屋宇倾坏,溺数百人”,是一次灾害等级达到2级的海啸,也是我国掌握确切证据的最大海啸;1917年1月25日,福建厦门、同安一带“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渔船多遭没”。至于17世纪以前的海啸事件,因为记载信息过少,大多没有得到确切的等级认定。不过,《汉书》中关于公元前47年的“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的记载,一度被解释为发生在莱州湾的震后海啸,而这一说法也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成为我国留下世界最早文字记载海啸的证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2.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上述研究成果所反映的都属于局地海啸的历史状况,而没有涉及我国有关越洋海啸的历史记载。近年来,这一方面也开始引起学界的注意。有人整理了自宋代至清代的11次海潮异常记录,认为这些都可能是越洋海啸的影响所致(于运全:《海洋天灾》,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另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遭受越洋海啸较为确凿的事件有4次,分别是:1498年7月9日,日本南海地区地震,同日我国江浙一带多处水溢,应为日本地震波及所致;1707年10月28日,日本南海发生8.4级地震,伊豆半岛等多处遭遇海啸,同日钱塘江口有海啸反应;1854年12月24日,日本南海发生8.4级地震,房总半岛至九州太平洋沿岸海啸,是对我国江浙沿海一带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次海啸;1923年7月13日,琉球发生7.2级地震,烟台有强海潮(王锋等:《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中国地震》,2005年第3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其影响范围还跨越黄海,在朝鲜半岛西北平安道铁山形成较大的海啸事件。这应是一次对外形成的越洋海啸。 学界对中国历史时期海啸的争鸣 由于古代文献中的语言高度概括,许多记载所反映的内容都很不容易进行准确把握,难免出现解读历史资料的偏差,因此学界对不少海啸史料及其支持的海啸判定都存在着争议。无论是关于越洋海啸还是局地海啸,都存在这一问题。就越洋海啸而言,由于较早历史时期其他国家相关资料的缺失,也就难以认定,在我国出现海潮异常的同时,其他区域是否发生海啸,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度究竟如何。甚至对于信息较多的局地海啸来说,情况也十分复杂。兹举发生较激烈争议的事例如下: 对于上述公元前47年海啸为我国最早海啸记录的看法,有学者即指出,此说不确,应属对于文献的理解有误所致。据考证,文中所称“一年中,地再动”,乃是指发生于今甘肃境内的地震,无法证明其与“北海水溢流”具有因果关系,故而此条记录被列为海啸资料不能成立。出于同样理由,《后汉书》中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夏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被当做海啸资料,很可能也是错误理解了其中的关联性(高中和等:《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析疑》,《中国地震》,1992年第4期;于运全:《海洋天灾》)。 1166年8月,温州沿海发生特大潮灾,有学者认为这是海啸所致,震源则在温州以东不远的深海。另有学者经过考证后指出,事实上,所有记载此次潮灾的十余种历史文献无一提及伴有地震,因此把这次潮灾判定为海啸的证据并不充分,而从资料反映的现象看,更可能是台风引发的风暴潮(于运全:《海洋天灾》)。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3.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因万历《泉州府志》载“初九夜大震,……城内外庐舍圮,山石海水皆动,覆舟甚多,清源山等地裂多处”,故以往多有学者断定其为海啸。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综合比较与分析,认为此条资料系孤证,进而利用台湾海峡地震海啸波记录,估算出此次海啸源在泉州湾仅仅引起了微小的海啸增减水效应,根本没有形成破坏性海啸的条件(黄昭等:《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及其海啸影响分析》,《地震》,2006年第4期)。 前述被称为我国最大海啸的1781年5月22日台湾海啸,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有学者指出,台湾最早开发的区域就是南部地区,且此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如此重大灾害,官方文献必有记载,而现在能找到的资料很少,而且不过淹毙一人而已。不过,日本学者羽鸟德太郎把这次灾害描述为海啸,认为导致村庄被淹和大批人口丧生。前苏联学者索罗维约夫等人更号称根据从荷兰和英国搜集的材料,判定这是一次海啸,且毁坏了3镇和20余村庄,造成4万多人死亡。然而,迄今尚无其他人宣称见过这些学者使用的证明资料。 曾经有一种较为极端的看法,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海啸记录都不可信,而我国大陆沿海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灾难性海啸。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我国近海大都是200米以内的浅水大陆架,海底摩擦造成海啸波的能量衰减十分显著,同时,又因外海一系列岛弧的存在,越洋海啸的影响也很小。 实际上,这种看法具有较大的偏颇性。首先,目前世界范围内尚不能准确预报海啸,连日本都有疏于防范的地区发生海啸的例子。其次,历史资料的可信度目前还存在着争议,并不能轻易断言其记载内容一定不足以反映海啸。再次,近100多年来,海平面持续上升,我国沿海地质环境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并不能保证不会形成导致海啸源的条件。所以,现在断言我国大陆沿海过去不曾或未来也不会发生灾难性海啸,显然为时过早。况且,位于我国外海地区的台湾附近以及南海东部边缘,其地质构造环境是一个可能引发海啸的潜在区域,并且已经发生了确切的海啸记录。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最发达也最具重要性的经济带,集中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国民经济财富、大城市和人口,这样一来,即使在历史上等级较低、为害程度较轻的海啸,放在现代条件下,就有可能成为较大的灾害。就此而言,大力发展我国海洋事业,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经验,大力建设海啸预警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海啸问题的历史研究,仍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因为其中关于海洋变化状况的许多信息,完全可以为沿海和近海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经验性依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4.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另外,在我国开展海啸历史研究,也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海洋学意识,不能盲目地对国际学术潮流亦步亦趋。前已述及,现代海啸研究中大多摈弃了风暴潮。按照这种学术分工,我国能够确认的历史海啸越来越少,能够得到的有效信息也越来越少,最终难免走入死胡同。其实,在我国通过开展海啸与风暴潮的综合研究更有意义。我国关于海潮现象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系列,连续性较好,文献数量大,内容十分丰富,而现代海啸研究者往往单纯按照现代科学体系按图索骥,从而可能丢失了许多极具价值的信息。例如,明清时期也已积累了大量海洋占候知识,对各类海潮前兆都有相当确切的记载,正是由于古人没有区分海啸和风暴潮,所以发掘和探究这些前兆,未必不能对当代海啸研究和预报有所助益。又如,古人所习惯的综合记录,固有笼统之弊,然而也有可能隐含着海啸与风暴潮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丛生关系。因此,从综合研究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海潮历史记录,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最后应该指出,对于海啸,决不能仅仅关注其本身,而忽视与海啸相关联的灾害链机制及其后果。这一灾害链可以简单表示为:海底地震等因素引发的地质变动→海啸→对生命财产和资源的破坏→社会心理恐慌→社会骚乱。一般说来,这条灾害链越往后延伸,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甚至扩展到某次海啸直接打击外的更大范围。此次日本海啸,就造成了核设施的损坏和极大恐慌。因此,充分认识海啸灾害链的形成机制,及时有效地阻止其蔓延态势,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抗灾步骤。(作者:朱浒/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5.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22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时空探秘20110324
readnet 2011-3-24 09:44
地震时空探秘20110324
(中国地震网的地震信息) 用谷歌卫星地图看易发地震灾害地点之构造形迹分析 谷歌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中国南海及周边地区地震分布) (日本及东部海域3月11日9级地震及后续余震的分布) (日本东部沿海地区最新地震分布特点) (华中地区地震分布) (华中地区地震分布)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四川龙门山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可看出龙门山地区最易发生强震的地点应为龙门山与涪江交汇处附近的北川) (512汶川大地震中地表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就是北川) 四川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地质图线性构造解读 2008-5-12汶川(北川)地震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之线性构造关系对比 (从线性构造看,汶川地震应该是松潘地震的延续)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3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33个沿海国家今天举行海啸预警演习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24 07:03
33个沿海国家今天举行海啸预警演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18:53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23日消息(记者邢斯嘉 葛方度)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日本遭受特大地震和大规模海啸袭击之后,全球33个沿海国家今天以加勒比地区为中心展开大规模海啸预警演习。   这次代号“加勒比海浪11号”的模拟演习,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秘鲁、斯里兰卡在内的33个沿海国家将参与其中,目的是对教科文组织2005年在加勒比海及其周边地区建立的海啸预警系统进行测试。   牙买加也是今天加勒比地区模拟海啸预警演习的33个参与国之一。今天,牙买加的国际应急管理机构,比如海啸预警国家联络点、气象预报部门以及国家海岸警卫等投入了这次演习。   备灾和应急管理(ODPEM)负责人罗纳德杰克逊主任介绍,根据预先设定的情景,加勒比海沿岸国家收到维尔京群岛周边海域发生里氏7.6级地震的警报,接下来演习主要考察他们在收到警讯、进行警戒、发出警报方面的效率以及应对潜在海啸的能力。   据悉,全球33个沿海国家将以加勒比海为中心,举行大规模海啸预警演习。目的是对教科文组织2005年在加勒比海及其周边地区建立的海啸预警系统进行测试。参与者包括各国的应急管理机构,如海啸预警国家联络点、气象预报部门以及国家海岸警卫等。   那么,通常这种演习要如何进行呢?国际海洋预报台海洋预警组组长 赵联大 说,联合国将全球海啸预警分为四个大区。这四个大区都有自己独立的海啸预警活动。   赵联大:联合国对全球的海啸预警分四个大区,一个是太平洋地区,一个是加勒比海,一个印度洋,还有一个是东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总共四个大区。各个大区有自己独立的海啸预警活动,中国参加太平洋这块区域的海啸演习。   2004年之后联合国组织了两次太平洋海啸演习,第一次是2006年举行的,第二次是2008年举行的,在今年年底有可能举行第三次太平洋海啸演习。海啸演习一般都是联合国国际海啸袭击中心会给大家发通知,然后由比如太平洋警报中心发警报,各国海啸联络点,还有海啸预警机构同时接收到以后作出应急反应。   其实,各个海区的演习流程一般都是一样的,一般都是模拟一个地方发生海啸,把模拟的预警信息发到各个国家,各个国家预警机构接收到以后,再向本国国内民众发布。国际上的机构是只发到各国联络点,至于各国国内如何参加演习是由国内自己来决定。 (编辑:SN020) http://news.sina.com.cn/w/2011-03-23/185322168587.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8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台湾学者关注马尼拉海沟:地震和海啸的发源地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23 13:50
点评:这是网友提供的网址,很值得一读,非常感谢提供的信息:马尼拉海沟值得关注。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表示,從菲賓律西側延伸到台灣海峽南部的馬尼拉海溝,平均每205年會發生規模8.5以上強震,每隔667年有機會發生規模9.6超級地震,所以被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評定為「全球最活躍」的海溝,也就是風險最高的「A級海 。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昭興日前警告,台灣的地形地質條件和日本相似,有琉球海溝和馬尼拉海溝等 帶,因為後者很久沒有發生強震,所以核三廠比較值得關注。 為了預先防範,國科會「台灣地震科學中心」昨日在中央研究院舉辦「日本宮城外海地震學術研討會」,吳祚任表示,從菲賓律西側延伸到台灣海峽南部的馬尼拉海溝,平均每205年會發生規模8.5以上強震,每隔667年有機會發生規模9.6超級地震,所以被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評定為「全球最活躍」的海溝,也就是風險最高的「A級海 ,高雄和台南等精華區也會遭到攻擊,海 發生海 有發生海 有發生海嘯。 他說,從2004年開始世界各地陸續有海嘯發生,之所以會發生海嘯,是發生地震時,地震源在海底、淺層、上下的地震,至少要在6級以上才會引發海嘯。海嘯和海水倒灌不同,海嘯是非氣候因素影響,也就是地震等引發,海水倒灌則是氣候因素造成,通常是颱風帶來的影響,而海嘯也有分大、小海嘯,不是說每個海嘯就會帶來災難。 陳冠宇指出,中山大學研發一套海嘯速算系統,從地震規模、緯度、經度及深度等,可以算出海嘯可能發生的規模,可以及時向沿海民眾告知疏散,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原文網址: 陳冠宇:馬尼拉海溝可能造成兩岸海嘯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3/19/11490-2698092.htm#ixzz1HOQpaDOn 下一次9级特大地震在哪里的一个回答:寻找地震空区 2011-3-14 05:34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分别在俄罗斯勘察加、美国阿拉斯加、智利、美国阿拉斯加,集中在亚洲东北、美洲西部的环太平洋地震带,近似为沿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日本是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但在表1中,日本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根据地震空区理论,9级地震发生在日本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日本等待东海大地震超过了一个半世纪,今后至少会有同样长的相对平安的岁月。离1923年关东大地震已经88年过去了,离上次1854年东海大地震也已经150多年过去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人说得好:日本人终于放心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9级地震的空白,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外,近百年的9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 亚洲东南部 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21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诱发海啸的原因
热度 1 ywang69 2011-3-20 23:18
How Do Earthquakes Generate Tsunamis? By far, the most destructive tsunamis are generated from large, shallow earthquakes with an epicenter or fault line near or on the ocean floor. These usually occur in regions of the earth characterized by tectonic subduction along tectonic plate boundaries. The high seismicity of such regions is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of tectonic plates. When these plates move past each other, they cause large earthquakes, which tilt, offset, or displace large areas of the ocean floor from a few kilometers to as much as a 1,000 km or more. The sudden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ver such large areas, disturb the ocean's surface, displace water, and generate destructive tsunami waves. The waves can travel great distances from the source region, spreading destruction along their path. For example, the Great 1960 Chilean tsunami was generated by a magnitude 9.5 earthquake that had a rupture zone of over 1,000 km. Its waves were destructive not only in Chile, but also as far away as Hawaii, Japan and elsewhere in the Pacific.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not all earthquakes generate tsunamis. Usually, it takes an earthquake with a Richter magnitude exceeding 7.5 to produce a destructive tsunami.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1.the encyclopedia of earth. 2.百度知道。
个人分类: 救灾专题|5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核辐射、地震、海啸120问
热度 3 yejian 2011-3-20 19:54
第1问: 晋惠帝围猎上林苑,恰百兽遁迹,无所获。唯蛤蟆成群迁徙,遂捕蛤蟆数只,欲盐煎,食椒盐蛤蟆。左右遍寻盐未得,惠帝问:何不水煮?何不食肉糜? 遂加海带数片捣烂,水煮以食肉糜。 出版说明 2011 年 3 月 18 日 ,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从 4 级提升为 5 级,意味着“有限的核污染泄漏到工厂外”。 比福岛更严重的核事故只发生过两起: 1957 年苏联的克什特姆核事故,几十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定为 6 级核事故; 1986 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 8 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污染,被定为最严重的 7 级核事故。 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福岛地震这样的灾难,让人类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地震引发的海啸已经冲击了万里之外的夏威夷,造成数亿美元的损失,并杀死了几千只海鸟,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对 50 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海啸预警。日本和我国隔海相望,洋流和盛行西风更是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地球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之际,人类应该如何去面对类似的全球性灾难? 王朔有本书名为《无知者无畏》,并不意味着无知者不慌。我们编写出版这本小册子,就是希望让公众了解地震、了解海啸、了解核辐射。小道消息在理性面前没有市场,现实的危险则可运用知识进行规避。我们不需要莫名地恐慌。 《核辐射、地震、海啸120问》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
47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日本8113人遇难 12272人失踪
xupeiyang 2011-3-20 14:32
截止到20日目前,日本里氏9.0级强震确认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到8133人,官方统计显示,有12272人因地震和海啸等灾害而失踪,使得日本因地震和海啸遇难及失踪人数达到了20405人。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咎由自取 —— 日本大地震的真正原因!!!
热度 4 readnet 2011-3-20 10:23
[转载]咎由自取 —— 日本大地震的真正原因!!!
【 如何判断 消息真假 ,需要具备一定 科学 素养 和 逻辑 分析 能力】 【虽不愿意相信谣传,但下面对日本大地震的分析却令人琢磨】 咎由自取 —— 日本大地震的真正原因 !!! 日本 3 月 11 日 的 9.0 级大地震,看是一场大自然的灾难,但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可能完全是一场人为的大灾难 ----- 人祸!可能是日本自己进行的海底核试验引起的!理由如下: 一、 石原慎太郞前阵子刚刚放言要以核武器对抗中国, 3 月 9 日 日本就发生了 7.4 级的地震 。这可以 推论为石原的狂言只是为日本的核试验放风,而 9 日的地震其实就是日本进行的核试验 。如果不出意外,日本近期还将进行几次核试验,并在不久后在美国的黙许下宣布为有核国家以对抗中国。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想不到引发了世纪大地震而自食恶果 。 2011-3-9 12:36 6 38.6 143 20 2011-3-9 10:45 7.3 38.5 142.8 10 (上图两个白色球位置即为日本本州东海3月9日发生的6.0和7.3级地震, 震源处在同一NEE向断裂带上,由浅10km至深20km发震) 2011-3-10 5:24 6.8 38.3 143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2011-3-10 5:22 6.2 38.3 143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2011-3-10 2:44 6.1 38.5 143.3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远海 2011-3-10 2:16 6.2 38.3 142.8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上图橘红色球中包含有9级大地震的前兆,即3月10日发生的四个6-7级地震) 二、 3 月 11 日 地震后, 海面出现的神秘大漩涡,可能就是日本通向海底核试验场的遂道崩塌,导致海水倒灌引起的 。 (3月11日的大地震发生在NNE向与近EW向两组断裂的交汇处附近) 【土鳖点评: 1.人类钻入地球最大深度为12公里(俄罗斯科拉半岛的大陆科学钻探), 日本311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5~20km,以此推断日本不可能在此深度大洋底进行核试验; 2. 核试验产生的地震与天然地震有明显区别,对于地球物理学家们很容易分辨出来,可参见科学网 周永胜的博客 ,可见,日本进行地下核试验的消息当为“假消息” 】 三、 以日本现有的技术,能导致日本用于启动冷却设备的三道保障电网都出现故障,特别是柴油发电机不能发电,这有点太不可思议 。 合理的解释就是日本是故意让电站爆炸让核外泄,以便掩盖 3 月 9 日 进行核试验发生的核辐射 。 四、 美国的航母在 100 公里 外的海面就受到那么强的核辐射,而日本本土却仅仅撤离了核电站周围 20 公里 的人,那么美国航 母上的核辐射从哪来?合理解释就是这些核辐射其实就是日本 3 月 9 日 核爆造成的 。 五、日本昨天宣布要 自行检测电站核辐射量,不让外国插手,为什么?这是做贼心虚! 行政总监 (790210097) 22:10:52 事实上,作为一个岛国,倭国有着丰富的潮汐和风力发电资源,同时太阳能也非常先进,但该国对这些视若无物,多年来,全力发展核电。 如果这仅仅是电力需要也就罢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核电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今天,倭国的核电设施却一律死抱着第一二代技术不放。 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是 铀钚混合氧化物 这种 比铀氧原料贵 2-3 倍,而且危险性高的原料 ,反应堆用的也是安全性差的快增殖反应堆,而且沸水堆只有一回路,直通涡轮。日本人玩这种手段只要有点脑子的都看得出来他们想要干什么:不 就是为了储备制造核弹的那点钚 嘛。 现在据报导爆掉的一号堆已经在用硼酸了。一开始不肯用是因为一旦用了硼酸,里面的核燃料就全部报废了。福岛电站用的可是 MOX 燃料,那可是极重要的战略资源,你们懂的。 现在国际上最新一代的核反应堆是号称出事故紧急停堆后 36 小时无人看护照样安全的。但日本人就是不用。简单地讲,它们只造最原始最落后的核电站,绝不采用新技术,哪怕是新技术再成熟,再免费。 因为原始的一二代技术最有利于大量提炼核原料。最浪费,最低能,最高消耗,最大成本,最不安全,只为换得核原料。 在 地震前不到一个月,倭人已明确表示没有核弹不合理,且举国在为“有核弹化”努力 。大家上网查,这几十年来,倭人利用这些原始的电厂,攒了近四千枚核弹的原料。 【土鳖点评,日本利用核电站生产核武器原料,有可能为“真”,应当引起重视】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 倭人为了获得攻击他人的核弹,不顾科技,不顾地理条件,不顾风险,最终引发了今天可能出现的巨大核灾难风险 。 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已变态后果。 海啸过去,倭人早就可以进入灾后重建,但是,天谴啊,一次微不足道的小灾难,恰好击中倭国人修练邪门功夫的命门。当然还有个更小的副作用,就是没电导致的混乱而已,几不足道。 所以,自然界的天灾基本已然过去,现在倭岛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人祸,是它们为了杀人放火祸害世界目的积赞了多年的苦果,是引火烧身的自焚行为。 可笑有些人还在装道学家。倭人为你们和你们的子孙准备了四千枚核弹,不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天灾发生事故,你们 TMD 还想着同情?还想着仁义?还想着捐款救灾? 逆天者,天必诛之! 日本 37 万平方公里,却变态地修建了 57 个核电站,发出的电不到全国需求的 30% ,一个核电站有 4-6 个反应堆,即全国有三百多个反应堆。 37 万 *30%=11 万平方公里,即三百多个反应堆为 11 万平方公里供电 110000/300=367 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日本的一个核反应堆只为 367 平方公里提供电力。相当于每个县级城市就要配一个核反应堆。这 TMD 正常吗? 这场核灾难到底会发展到多大,至少还有三个问题没公开,离了这三个问题,谁也无法预测,只有小鬼子心里清楚。 第一个问题:它们造出来的四千枚核弹的原料存放在哪里?是否安全?! 第二个问题:在这些核电站里,到底还有什么秘密,这些以制造核弹原料为目的的核电站里,都有哪些高危和不可告人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日本这些年积攒的核废料都放在哪里?在陆地上?还是在海里?还是偷运到哪里去了?会不会产生危害? 这些问题都是潜在的核弹级风险。是对全人类的安全威胁! 最近网上出现很多装 13 的,这里提醒一下! 1923 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国也展开援助。 事实证明,中国人无私的援助,在金钱和物资方面,为日本节省了相当大的一笔款项,为日后顺利地发动九一八和七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由于有中国人出钱救灾,日本得以省下钱造 ammo 。。。 同胞们,记请楚了,你今天捐出的每一毛钱,都为日本省下了造一枚子弹的费用,最后这一毛钱有可能回到你或者你亲人的身上。 你们捐出的是血汗,小鬼子还回来的是子弹 带来的是刺耳的尖啸,流出的是你和你子孙们的鲜血。。。 作为一个核工专业的学子,我不禁眼含热泪,学了这些年,终于能跟别人吹一吹了。 不过可以看出日本的野心,他的堆居然是铀鈈堆,而不是普通的二氧化铀堆,看来造核弹就在他们掌握中。他们这盘棋很大啊。铀钚堆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钚也可以做核弹,往长崎广岛投的弹就是钚弹。他们不用二氧化铀做燃料芯块,而是用铀钚合金,这就很说明问题。 ---- 转至所有中国人 核泄漏可以看出 日 本的野心,他们的堆居然是铀鈈堆,而不是普通的二氧化铀堆,看来造核弹就在他们掌握中。 铀钚堆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钚也可以做核弹,往长崎广岛投的弹就是钚弹。他们不用二氧化铀做燃料芯块,而是用铀钚合金,这就很说明问题。 之前日本一直隐瞒,处理也是很不情愿,慢慢吞吞,结果现在已经造成了 3 个堆的爆炸,第 4 个也危在旦夕。最后请求原子能机构的援助,也坦白这些是铀钚堆。 钚是宇宙万物之中第二毒的物质(钋是第一)。 昨天 BBC 的报道:前英国府辐射事务顾问巴斯比博士表示 , 日本核电站的问题极为严重 ,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福岛核电站三号反应堆。他称 , 该反应堆现在遇到了麻烦 , 因为它使用的是一种不同的燃料 : 它不是铀 , 而是一种铀钚混合燃料 , 而钚是极为危险的 , 因此一旦这种物质泄漏出来 , 将使海啸灾难雪上加霜。 钚是世界上毒性第二大的物质。一片药片大小的钚 , 足以毒 2 亿人 ,5 克 的钚足以毒所有人类。钚的毒性比砒霜大4.86 亿奥倍 , 一旦泄露入太平洋全人类都玩完 ! 小日本利用核电站偷着发展核武器的技术 !! 真是害己更害人!! ◆◆◆◆◆◆◆◆◆◆◆◆◆◆◆◆◆◆◆◆◆◆◆◆◆◆◆◆ 日本地震真相 凤凰卫视 的新闻,就日本地震提出几个问题:第一, 为何日本能在地震发生前一分钟紧急通知 ?第二, 为何第一时间请求美军援助 ?第三, 为何中国会是国防部长告知援助意愿 ?   接下来,有观察家指出:日本有这么好的地震预灾系统,那么无论地震的破坏性有多大,都会有相应的处置预案,不应该如此慌张! 在海底进行的核试验,会引发地震与海啸 。这是世人皆知的常识。 有几个国家,经常用 “ 地震 ” 来掩盖海底核试验的真相。这是近些年西方通讯社经常谈论的话题。 自然的地震、海底核试验、核试验引发的地震,这三者真假难辨,东道主心里有数,旁观者心知肚明。这是当前的现状。 发生于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地震,并不是发生于日本的福岛县。而是发生在远离陆地的海底。灾害,是海啸带来的灾害。 福岛县,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南部,总面积 1.3 万平方公里,为日本第三大县。这里,人少山多,在人口稠密的日本十分难得, 日本军方在这里设置了大批的实验基地,包括外界盛传的核武器实验基地。 地震在日本是常见现象。问题是,福岛县附近的海底,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居然破天荒地连续发生了多次地震。而 震级又出奇地一致,一直为 5.5 到 6 级之间,恰好是几十万吨级正常核试验的震级!       请看:    【 1 】 2001 年 10 月 2 日 17 时 20 分。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 5.6 级地震。震源在福岛县附近海底40公里深处。      【 2 】 2002 年 7 月 24 日,福岛县东部海域,当地时间 24 日早上 5 时 5 分许发生地震,震级为里氏 5.8 级。    【 3 】 2003 年 2 月 16 日 ---- 据日本气象厅测定, 2 月 16 日 11 时 03 分(北京时间)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了 5.1 地震,震中位于北纬 37.4 度,东经 141.2 度,震源深度 70 公里。      【 4 】 2003 年新华社东京 10 月 2 日电,据日本时事社报道 , 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 2 日傍晚 5 时 20 分发生了里氏 5.6 级地震。震源在福岛县附近海底 40 公里深处。日本东北地区各县感觉到了这次地震 , 但不是很强烈。    【 5 】 2005 年 6 月,日本时事社报道 , 福岛县附近海域 2 日傍晚 5 时 20 分左右发生了里氏 5.6 级地震 , 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 这次地震的震源在福岛县附近海底 40 公里处。    【 6 】 2006 年 10 月 11 日,据外交部消息称,日本当地时间 11 日上午 8 时 56 分,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底发生里氏6级地震。经中国驻日使馆核实,地震没有引发海啸,亦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影响当地居民的工作及生活秩序。    【 7 】在这次 “ 大地震 ” 的前一二天,即 2011 年 3 月 9 日、 10 日,福冈县附近海域连续发生过两次 “ 地震 ” ,只是震级不太高,未引起人们注意。而到了 3 月 11 日, “ 地震 ” 强度骤然升至为 9.0 级。       有评论认为,这说明, 9 日 10 日进行的是原子弹试验, 3 月 11 日进行的是氢弹试验。显然日本一直在进行核试验,主要实验场就在福岛县附近的海底。每次因有震荡波,所以日本方面都是以地震来掩盖事实真相,加上该县地广人稀,很多地区都是重兵把守的军事禁区,又在水下,所以任何记者都不可能获得真相。    观察家认为, 日本官员称日本 30 分钟内就可以制造出核武器,这绝非妄言 。正是有众多的核试验撑腰,他们才敢于如此宣称。    【土鳖点评:1.用高性能计算机完全可以模拟核试验而不必进行真的核试验;2.日本能造核武器完全是有可能的】 蒋永华     让美国人始料不及的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被袭击事件。这一事件,属于人祸,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的注意力,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同情心,此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引起的情绪紧张相对缓解了一些。美国人对恐怖组织的打击决心与行动力度大增,这直接导致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什么被袭击的是美国,应该值得美国人思考。这与美国的内外政策、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有着内在的关联。换句话,人祸中有“天”灾。这个天指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与对外政策。这是信仰与信仰的强烈碰撞,文明与文明的严重摩擦。美国人需要重新面对和思考当代世界。911将小布什推到了极致,获得连任,美国人痛快了一时,也付出了经济发展缓慢与人员牺牲巨大代价:一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灾难的深化,二是全球竞争力的衰退,三是美国士兵的阵亡与残疾。这样的格局,让奥巴马呼之欲出。我们面临的世界正是奥巴马推行其“巧实力战略”的世界。人权问题、汇率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紧密相关。所谓办妥了难事,我想应该主要就是指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这样的重量级的难事。中美关系实际上如临如履,小心翼翼,容不得半点闪失。大国关系事关世界和平与人民安宁。 无独有偶。让日本人始料不及的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级强烈大地震。这一事件,属于天灾,必将严重影响日本人的注意力与民族情绪。同样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同情心,此前损害两国人民感情的钓鱼岛争端、春晓油气田开发谈判又要相对滞后一段时间。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污染等次生灾害将引起日本与世界的共同关注。而次生灾害的加剧则有人为的因素起作用,换句话,天灾中有人祸的因素。这样的局面,让日本面临全新的考验。中日关系何去何从,值得进一步观察。 据中新网转外国媒体消息,日本明仁天皇当地时间16日下午通过电视向日本国民发表讲话。天皇怀着沉痛的心情表示,这一场大地震带来了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自己为此感到痛心,希望国民不要放弃希望,互助互爱,坚强地生活下去。天皇还说,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地震让许多人遇难,许多人失去了家园。“遇难者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到底会有多少人遇难,现在还不知道,我为此感到十分的心痛。”天皇祈祷所有人都能够平安。    在谈到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时,明仁天皇对“不可预知”的事态表示“十分关心”,他说知道核电站的情况目前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并希望最终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天皇对灾民表示同情,他认为,余震还在继续,天气还十分寒冷,一些救灾物质还无法及时送到灾区,灾民们的生活状况一定很艰难。他希望大家能够互爱互助,共渡难关。他说:“苦难的日子也许还会很长,但是我们不要放弃希望。希望大家保重身体,为了明天好好地活着”。这是处在困难甚至灾难中的人类面对挑战的不二选择。哀莫大于心死,希望之女神,引领人们前进。不久前,温家宝总理也有类似的话,信心像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美国、日本同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中的对手成为当代世界最要好的朋友。它们遭遇的天灾人祸不但值得它们反省,而且值得世界人民思考: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非常可怜,非常渺小,人类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处境,约束自己,应对地震灾难、火山迸发、气候异常、能源短缺、粮食问题、疾病瘟疫甚至星球冲撞等严峻问题的挑战? 天灾人祸的无辜受害者,是人类的一分子,我们对灾难中的美国人民、日本人民深表同情和慰问。人类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我们希望联合国能够充分发挥宪章的价值与作用,在促进人类理解与和平的事业中发挥领导作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极其成员国理应全力配合与支持联合国的工作。当灾害已经威胁人类的时候,人类不应该作孽自己了。我们也对诺奖和平奖获得者当值总统奥先生抱有期待。世界和平,人类和谐。 “存天理,灭人欲。”中国一位老夫子的话未必正确,现在看来也未必错误。 美国911与日本311,或许会促使人们认真思考:人类的幸福与世界未来到底在哪里?愿上帝保佑911后的美国人,愿天皇保佑311后的日本人,愿天道保佑全世界人民 ! 日本核危机10日记:危机还将持续多久 ? (图) 有关日本核事故的一组科技视频动画 科光老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zk4MzA4.html 日本地震海啸形成示意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5MDgw.html 日本地震海啸形成示意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zk4ODA4.html 福岛沸水反应堆工作原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1MjYw.html 福岛核事故原因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1NDg4.html 福岛核事故原因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2NDcy.html 福岛核电站事故回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2OTcy.html 日本核危机示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3NDg0.html 福岛核泄漏分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5ODIw.html 福岛 1 号核电站事故日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5OTY0.html 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什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wNTY0.html 福岛核危机和切尔诺贝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g4OTY4.html 福岛核电站如何烧毁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yMDk2.html 福岛核泄漏剂量和影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xNTMy.html 福岛核泄漏影响北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0MzQ0.html “ 三分钟物理 ” 讲解日本核泄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zI4NTIw.html 日本福岛核危机概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4ODY4.html NHK 报道福岛核事故原因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zk5NTg4.html NHK 报道福岛核事故原因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2MjQ0.html BBC 谈日本核泄漏的危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2NTc2.html CBC 电视台报道日本核泄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OTk4NjQ0.html 多哈电视台报道日本核危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EzMjA4.html 苹果动新闻关于福岛核事故的报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zNDY0.html 苹果动新闻报道日本 50 死士奋战核泄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0MDcy.html 核电站工作原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wMTAw.html 沸水式反应堆核电站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2MTg0.html 压水堆核电站原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4Mzky.html 压水式反应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0NjAw.html 核反应堆工作原理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0NzE2.html 核反应堆工作原理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AxNjc2.html 沸水式反应堆和压水式反应堆工作原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I2MzQ4.html CBC 电视台告诫公众无需盲目抢购和服用碘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DEyNTcy.html 1963 年美国科普片预防核辐射(片段)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本地震的启示:警告和教训对比
热度 4 杨学祥 2011-3-20 07:07
点评:更夫每夜都在高喊平安无事,大部分时间是对的,因为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次数都很少。日本2011年3月11日9级特大地震史上未有,所以才出人意料,损失惨重。对比一下事前的警告和事后的教训,我们不能安然处之,掉以轻心。 对比: 安第斯山可能是未来海啸促发器 (2005-01-25 10:37:19) □本报记者 郑金武 “我希望通过媒体,一定要把这些资料信息传递出去,让政府和有关部门知道,并引起重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曾中指着一叠资料,热切地对记者说。 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不久,李曾中就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是在整理父亲李宪之先生的论文资料时,发现了对世界上一些地区存在海啸的预测资料,希望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记者从多方面获悉,李宪之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研究和气象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灾害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2001年李宪之先生在京去世。稍作寒暄,李曾中就翻开《寒潮、台风、灾害——庆贺李宪之教授95华诞文集》,一字一句地向记者读到:“地球上的重大问题,不是厄尔尼诺,不是干旱,而是中国的黄河、南美的安第斯山。黄河中游,河面有些地方高于河旁陆面几米,甚至十多米,如遇到地震或强台风,将要发生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河北邢台地区在1996年3月曾发生过地震,河南南部于1975年8月受3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暴雨,冲垮了两个水库,导致了难以估计的重大损失。假如这两次灾害发生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将要造成什么样的严重事件?想到这里,怎能不把根治黄河列到21世纪建设的日程上?因此必须早日大量培训一专多能的改造自然的人才。” 李曾中继续读到:“放眼世界,一定要考虑安第斯山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安第斯山有些部分已经被海水侵蚀,成了悬空之势;另一方面,1960年5月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横越太平洋后,还在日本大船渡把一只渔船拥到岸上,并且把一幢民房压塌。从量变到质变,安第斯山在太平洋悬空部分,总有一部分或大或小或早或迟要塌下来,必然引起海啸,给亿万民众带来严重灾难。”李宪之先生在资料中还建议南美太平洋边缘地区应广修堤坝,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世界各国应该积极联合起来,预防世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记者事后就山体滑塌能否引起海啸的问题向北大地质系的一位专家求证,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位专家还告诉记者说,今后我国如果在南海大陆坡地区开采海底可燃冰时,也应该注意因陆坡被掏空引起山体滑塌从而导致海啸发生的可能性问题。 李曾中本人长期从事台风及热带气象学研究,特别是对低纬西风急流与台风形成、越赤道气流对两半球天气气候影响等有独到的分析。李曾中说,世界性的灾害事件时有发生,各国政府部门应该成立国际合作组织,联合防灾;同时,只要全球科学家、政府之间通力合作,是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的。 (郑金武)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col46/article.htm1?id=51686 一个地质学家日本大地震后的反思 嵇少丞 1. 从日本利益考虑,日本不该把核电站建在东海岸。日本是一狭长的岛国,无论太平洋板块还是菲律宾板块的海沟都位于其东边,俯冲带浅部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基本上都从东而来。这些核电站若建在西海岸,这次就应该没事。科学有时就是这么简单,一念之差,效果截然不同。或许,冷战时期日本把核电站建在东海岸,是为了减少战争时被中国或苏联导弹攻击的可能性。现在看来,日本把核电站建在其东海岸是对中国有益的。 2. 日本低估了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人类特别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毕竟相对于地球的历史太短太短,我们无法根据已有的地震记录准确地判别某一地区所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日本人以前认为日本海沟地震一般不会超过8.0,建筑抗震标准和海堤高度都是据此而定。所幸,日本学校、医院、公开设施抗震能力真是很强,因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死亡并不多,主要损失是由海啸造成的。尽果我们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但是其抗震质量实在堪忧!一个5点几级的小震也能让空心砖砸死砸伤上百人,不应该。中国城乡房屋的抗震质量太有提高的余地了! 图1。 东亚地区活动构造简图。箭头代表各地块运动方向,箭头中数字代表构造逃逸的期次。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向运动的平均速率约6-9厘米/年,日本海沟向外海的迁移速率约2厘米/年。引自嵇少丞《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科学出版社2009。 3. 中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的海岸上原则上不宜建核电站。这次9.0级大地震如果不是发生在仙台以东的海沟,而是发生在菲律宾板块向西边的欧亚板块俯冲的俯冲带上(即琉球海沟)或者太平洋板块向菲律宾板块俯冲的俯冲带上(马里亚纳-加罗林海沟),情况会怎么样? 琉球(Ryukyu)海沟地震形成的海啸会咆哮着进入东海、黄海直达中国台湾、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各省沿海,海啸会在"V"形的杭州湾、长江口以及渤海湾内进一步放大,抵岸海浪会更高,人员伤亡会很惨重,因为迄今我们对此毫无设防。想象一下如果8-10米高的巨浪突然登陆上海,我们的城市拿什么抵抗?马里亚纳-加罗林(Mariana-Caroline)海沟的地震形成的海啸除了会进入上述中国海岸还会进入南海,威胁海南、香港、澳门、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区。小笠原(Ogasawara)海沟的地震所形成的海啸主要威胁的地区还是日本南部(四国岛、九州、东京等)和中国的台湾、福建和浙江沿海地段。上述这些海沟及其俯冲带都具有产生巨震的能力,巨震迟早会发生,我们在核电站选址时不得不予以考虑。请注意,地震往往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 4. 最好不要在郯庐断裂的沿线建核电站, 例如江苏的连云港、宿迁、盱眙、安徽的部分地区、山东半岛、辽宁的部分地区。因为历史告诉我们,郯庐断裂具有启发巨震的能力。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 (清康熙七年) 山东省郯城和莒县之间一带发生8.5级大地震,震中位于(35.1 N,118.6 E), 形成的同震破裂至少130千米长,走向北东20-25,向东南倾60-80, 走滑位移为7-9 米。这是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的一次特大地震,也是中国东部迄今为止最强烈的地震,有感范围波及到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和江苏等省,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地震破坏的地区约19万平方千米,其中破坏惨重的有山东省郯城、临沂、莒县、沂水、江苏省新沂、宿迁等地, 最高烈度达12度。1668年郯城地震属于无前震的主余震序列,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断裂带表现为由南向北单向扩展的特征。郯城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性破坏,地面遭受强烈变形。山崩、地裂、地陷等地面形变现象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安徽省北部, 形变带延伸南北长达130千米, 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板泉 , 南到郯城县归义茅茨 , 长约70余千米。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连位于连云港之北的赣榆县的海滩也隆起了4米多高, 黄海海水退舍30余里。更由于数十个州县房屋倒毁 ,人畜伤亡十分惨重 ,按史料记载计算人口死亡在5万人以上 ,其中莒县死亡2万有余 ,临沂死亡1.2万以上 ,郯城死亡8700余人。要是现在郯庐断裂上再来这么一次8.5地震,死亡会比5万人肯定还要多。已建的核电站就可能发生核泄漏,华东地区人口密集啊。 另外,嘉山-响水断裂也是一条岩石圈深大断裂,具有一定的地震活动的能力。 图2。 中国核电站分布图 5. 并不是所有的大地震之前都没有前震的。这次日本9.0级特大地震之前就有明显的前震,可惜人们没有利用这些前震作为大地震的前兆,否则人们可以离开房屋、从海边平地、洼地走向高处,就可能成功地躲过这场灾难。所以,在目前科学技术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以及对所在的建筑的抗震质量没有足够信心的情况下,居民有震肯定还是要躲,会把每次有感地震作为即将到来的强震的前震,因为生命不可重复和再来,而躲震却是可以重复的,充其量不就是麻烦一点罢了。躲的20次中有一次是真的也值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2396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839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地震局与诸葛亮
热度 5 sheep021 2011-3-19 18:29
“目前,中国地震局在职职工12200多人,离退休人员近9300人。其中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约6000人 。” 不知道 约6000人是不是都是在职职工,如果是的话,竟然占一半。真是有点高得吓人。 有意思的是,地震局的主流观念是:地震不能预测。既然不能预测,还上这么多人。经费也不少,2010年, 地震监 测预报的总预算约3亿元。 真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啊。像不像诸葛亮,明知天下三分,偏偏要帮助刘皇叔统一汉室。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啊。难道就为了报三顾茅庐之恩? 俺不明白是,既然主流地震专家认为,地震不可预测,那 地震监 测预报的总预算约3亿元都干什么去了? 难道就是为了辟谣用——XXX地近期不会有地震? “超级月亮”19日晚来临 专家称与地震海啸无关 地震局、气象局专家解惑"超级月亮"等现象与地震.. 新华网 专家称超级月亮导致地质灾害说法无依据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地震专家整天说这与地震无关,那与地震无关,俺不禁很好奇,到底啥与地震有关? 中国地震局公开2011年预算 地震事务支出占6成 中国地震局即日起以预算书形式公开2011年详细部门预算。其中,将有19.59亿多元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及应急救援等地震事务支出,超过中国地震局2011年预算支出比例的六成。比2010年多出约5.7亿元。 地震事务支出占“大头儿”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此次公开的2011年详细部门预算显示,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及支出总预算为29.08亿元。主要预算收入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等。 预算支出除经营支出外,可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住房改革支出3部分。 其中,基本支出15.46亿元,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安排;项目支出11.56亿元;住房改革支出1.39亿元,按照国家住房改革政策进行安排。 记者注意到,在2011年预算支出方面,地震事务支出19.59亿多元,所占比例达到67%。据了解,地震事务支出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等支出。 今年花的比去年多 对比中国地震局2010年预算记者发现,2010年,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与支出预算为24.1亿元。其中,地震事务支出约占支出的58%,为13.9亿元,比2011年少了近5.7亿元。 中国地震局工作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报 、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研等项内容。 目前,中国地震局在职职工12200多人,离退休人员近9300人。其中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约6000人 。 更多阅读 中国地震局局长:提前10秒预测地震绝无可能 中国地震局公布预算再引争议 地震监测花钱是否太多 中国地震局公开年度收支预算 监测预报支出约3亿
个人分类: 地震预测|274 次阅读|8 个评论
疑点:日本核电站
flowerofmay 2011-3-19 17:22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觉得疑点很多。第一天核电站网上就报道起火,但整个媒体全部集中在地震和海啸造成民房的坍塌,几乎没有核电站的详细消息,第二天1号机组爆炸,日政府才重视起来,宝贵的预防事故发生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许就在第一天被错过了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怕的恐慌,我经历日本地震后的启示
热度 2 welcomezp 2011-3-19 10:57
这次日本9.0级地震,确实是个巨大的灾害。9级地震后的,又发生里陆续几百次余震。之前海啸是个最大的问题,现在余震小了,海啸也没什么畏惧了。现在时后续的核辐射问题,3月18好已经灌水冷却了,希望能够一切恢复正常。这次在日本亲身经历了9.0级的地震,看到日本人震后的淡定,感到自己在突然变故面前,慌张的可笑。 感谢国内亲人和朋友对我的关心。考虑到核辐射很厉害,他们建议我撤退。我周围的一些同学都撤了,有些是因为家里人要求回来,有些是因为自己恐慌,尤其是看到国内的新闻,有被新闻报道吓到的感觉。我知道一个国内同学在报社工作的,大学是中文专业的,从高中进入文科就不学物理了。这次地震以后,她的报道里有很多关于日本核辐射严重性的文章,很吓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是学生物专业的,不太懂物理学,所以我的博客里没有写过关于核辐射方面的预测。在这个关键时刻,我觉得国内核物理学专家们需要站出来说话了。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但是我害怕深夜独自去坟场散步。 当面对人生中苦难的时候,我们需要亲自观察周边环境,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最大的恐惧不是灾难,而是心中有鬼。 这次经历地震,我学到一句话:保持谨慎冷静的态度是应对突然变故的最好方式。 下面转载一些可参考的消息 ‘可怕的不是核辐射 而是恐慌本身’ 日本核泄漏冲击波正在影响更多人的生活。与官方消息同步更新的,是五花八门的谣言。“辐射云4天抵达美国、加拿大”的说法令人吃惊,而多地疯抢碘片碘盐更让人无语。回想2003年非典时期,也有部分人听信谣言,“抢盐抢成小盐商”。虽然上当多次,恐慌为何仍继续? 详细阅读 http://news.sohu.com/s2011/dianji628/ 日本国内朋友测量核电站到自己地方直线距离: http://www.benricho.org/map_straightdistance/ 日本国内实时风向: http://www.jma.go.jp/jp/amedas/205.html?elementCode=1 日野监测站的放射线剂量: http://www.hir-net.com/link/weather/tokyo.html 东京都内防射线剂量检测 http://113.35.73.180/monitoring/index.html 日本全境放射性物质检测图 http://maps.google.co.jp/maps/ms?hl=jaie=UTF8brcurrent=3,0x34674e0fd77f192f:0xf54275d47c665244,0msa=0msid=208563616382231148377.00049e573a435697c55e5ll=39.13006,140.229492spn=17.158657,39.111328z=5
个人分类: 看日本|30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日本海啸7197死 10905失踪
xupeiyang 2011-3-19 10:16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9日09:5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19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日本警察厅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7197人遇难,10905人失踪。   警方称,其中一些失踪人员可能在灾难发生时并不在受灾地区。另外,强烈的海啸可能将一些人卷入海中,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尸体可能将不会被找到。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地震海啸已致6548人死亡10354人失踪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19 04:22
日本地震海啸已致6548人死亡10354人失踪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18:58 中国新闻网 3月16日,由日本自卫队员在直升机上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三反应堆现状近照。   中新网3月18日电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随着救援人员继续在废墟中进行搜救行动,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后遇难人数进一步攀升。日本警察厅18日宣布,已有 6548人确认死亡 ,另外还有 10354人失踪 。   日本媒体报道,很多学校成为临时停尸房,门口张贴有遇难者姓名。幸存者在超市外排起长队,等候领取救援物品。目前约有38万人居住在2200处临时避难所。   另外,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18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将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等级从4级提高为5级 。   保安院说,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规定的评价等级,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等级暂定评价为5级。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称,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因炉心溶解而释放的核辐射量与美国在1979年发生的三里岛事故等级相同。   据悉, 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辐射等级为7级 。 (编辑:SN012) http://news.sina.com.cn/w/2011-03-18/185822141194.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卫星图像:日本陆前高田市的海啸破坏
热度 2 pony1984621 2011-3-18 22:25
卫星图像:日本陆前高田市的海啸破坏
卫星图像:日本陆前高田市的海啸破坏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东北部海岸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严重摧毁了沿海居民区。其中,日本岩手县陆前高田市( Rikuzentakata )是重灾区之一。在这样一个狭窄的海岸入口处,全市约 8000 户家庭的 75% 失去住所。 3 月 14 日,日本《每日新闻》这样描述:“陆前高田市从地球上被抹去了。” 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高级星载热辐射和反射辐射仪( ASTER )分别于 2011 年 3 月 14 日(图 1 )和 2007 年 3 月 1 日(图 2 )拍摄了这里的场景。 这些图片是由红外波段、红色和绿色的可见光波段结合而成的假彩色图像,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区分泥水和土地。图片中水体为蓝色,建筑物和铺砌路面为蓝灰色,休耕地为棕色,植被为红色,而且,植被越茂密,颜色就越红。 在海啸发生后,陆前高田市的海岸线已经完全重塑。 2007 年,这里是一片植物生长良好的海滩,可是在 2011 年植物已经不见了,海滩以北的农田中也积满了洪水。 在陆前高田市东部,图 1 中出现了一大片桃色的漂浮物碎片。这些碎片从海洋一直向东延伸到内陆的大友( Otomo ),大量覆盖在先前的农场上,它们中的大部分很可能是从陆前高田市席卷而来。 据日本共同社报告,截至 2011 年 3 月 17 日,此次地震已经造成 4255 人死亡、 8194 人失踪。预计,等到水位退却后人们能够进入灾区,死亡人数会继续攀升。纽约时报报道说,由于日本有着严格建筑规范和常规的地震与海啸演习,此次地震不会有太高的死亡人数。 图1:拍摄于2011年3月14号 图2:拍摄于2007年3月1日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惩恶扬善永祥和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3-18 17:34
海啸地震核辐射, 三箭穿心向倭国。 天公震怒人涂炭, 皆因企图复军国。 周边邻国不施善, 军演频频太龌龊。 好人好报是正理, 惩治奸佞理不错。 坏人当道民遭殃, 委实可怜代受过。 奖罚分明几时有, 惩恶扬善永祥和!
个人分类: 感怀|2353 次阅读|6 个评论
天灾人祸核辐射
热度 10 lvnaiji 2011-3-16 22:35
吕乃基 日本人民遭受了世纪地震和千年未遇的灾难。不过同样称作灾难,核辐射,却有着几乎全然不同的含义。 地震是第一级灾难,海啸说起来是次生灾难,这次造成的破坏超过地震。虽然如此,二者有两个共同点,天灾,以及几乎没有预料,或者预留的时间很短。地震无需怨天尤人,海啸在知觉时已经发生,或者刚来得及做好生理准备——撤离到高地,海啸便汹涌而至。事实已经发生,剩下的只是接受现实。 核辐射不同。其一,在天灾上迭加了人祸。天灾,可以一致对外,由人招致的祸,必将返还给人。在齐心协力抗击天灾之际,面对人祸,政府和民众发生了裂痕,救援者(包括外国)考虑自保,在日本的外国人撤离,外国停止进口日本货。记得汶川地震时有一句名言:地震在大地震出裂痕,却在人间弥合裂痕。然而核辐射却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或许正因为此,《后天》也好,《 2012 》也罢,对此都没有涉及。 其二,与在瞬间或短期内发生不同,各种核素的半衰期意味着核辐射灾难的延续。较短的是碘 -131 ,半衰期也有 8 天,衰减到 1% 需要近两个月。锶 -90 的半衰期为 29.1 年,铯 -137 的半衰期为 30 年,足以陪伴一个成年人的后半生,一个婴儿的一生! 其三,更为可怖的是,一旦受到辐射,接下来的日子“清楚”且不可逆转。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埋怨信息不对称,希望知道的更多;然而,核辐射却把后果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数月、数年、十几年后的情景,冰冷的文字,再配以怵目惊心的照片。 所谓时间是最好的医生,这是对过去的灾难而言;核辐射,时间是步步逼近的死神。 所谓往事不堪回首,向前看便是了;核辐射,却是不堪前瞻,只能生活在回忆之中。 所谓好了疮疤忘了痛,在某种意义上,难道不是积极的姿态?核辐射,却是预留了疮疤,然后慢慢的一层层揭…… 所谓双刃剑,在通常情况下负效应滞后且未知。人类摸着石头过河。 但核电站否。在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事件后,负效应昭然若揭。现在再加上福岛核事件。 核能,何去何从? 说到底,一定需要这么多能量,以谋求这么大的发展,以及过着如此奢华的生活吗? 顺便建议,开征“高耗能税”。
个人分类: 科技|3444 次阅读|23 个评论
卫星图像:日本石卷市的海啸破坏
热度 3 pony1984621 2011-3-16 21:40
卫星图像:日本石卷市的海啸破坏
卫星图像:日本 石卷市的海啸破坏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日本的石卷市( Ishinomaki )是在这次大地震中遭受海啸袭击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地震三天之后, 3 月 14 日,美国宇航局的 高级星载热辐射和反射辐射仪( ASTER )拍摄了这里的场景,即图 1 ,此时的城市还在海水中浸泡着。图 2 ,拍摄于 2008 年 8 月 8 日 ,显示了正常情况下的海水水位。 这是两幅假彩色图像,图像中,海水是蓝色的,植被覆盖的土地为红色,裸露的土地为棕褐色,城市为银白色。在这样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上,肆虐的海水成了最显眼的东西, 图 1 左下方的日本松岛空军基地( Matsushima Air Base )附近海水淹没最严重,据媒体最新报道,数十架飞机在海啸中损毁,机场附近的居民区也被淹没。图片中部被大片的深蓝色所覆盖,建筑之间也被深蓝色填充,这也是海水淹没的地方。据 CNN 报道, 石卷市部分 幸存者是被小船救出。 图1:拍摄于2011年3月14日 图2:拍摄于2008年8月8日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8165 次阅读|3 个评论
视频:日本人救了中国学生 撤离时拍下海啸来袭画面
xupeiyang 2011-3-16 21:13
视频:日本民众撤离时拍下海啸来袭画面 http://news.qq.com/a/20110315/001310.htm 新华网日本宫城县女川町3月16日电 大灾来时有大爱——宫城县女川町百名中国研修生受助生还 http://news.qq.com/a/20110316/000958.htm?pgv_ref=aio 新华社记者马杰刘华 转播到腾讯微博 2'17'' 视频:日本民众撤离时拍下海啸来袭画面 “要不是这些当地人的帮助,我们早就没了!”来自中国大连的研修生衣亚男和同伴们在宫城县女川町含着泪水感激道。 女川町约一万人口,一半左右至今下落不明,记者在这里看到,城镇一片废墟,海岸边堆放着几具被海浪冲上来的遗体。一辆日本国营列车被海啸拆成两截,拍打在离海岸轨道几十米以外的山边。在这样一座受灾惨烈的小镇,近百名中国研修生无一遇难,而很多人能够逃生,是因为身边有给予帮助的当地人。 灾难发生时,地动山摇,佐藤水产株式会社的20名中国研修生逃到宿舍附近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不一会儿,公司专务佐藤充跑过来,喊着“海啸来了”,随后带着她们跑到更高处的神社避难。安顿好研修生后,佐藤充又冲回宿舍楼,试图找寻妻女。但宿舍楼很快被海啸淹没,佐藤充再也没有跑出来。 “我们看到他被逼得无路,在房顶上左跑右跑,最后还是被卷到水里。一开始还扑腾了两下,很快人就不见了,”衣亚男哽咽着说。研修生张军燕用相机拍摄下了整个过程,视频里,女孩们尖叫着、哭喊着“快跑啊”,却只能看着救命恩人佐藤充被海啸无情吞噬。张军燕说,佐藤充的妻女到现在也下落不明。 灾难发生当晚,大雪严寒,研修生们无处可去。佐藤充的哥哥、佐藤水产社长佐藤仁不顾自己家被冲走的悲伤,一晚上都在找山上的朋友借房子,暂时将研修生们安置进去。平时负责佐藤水产研修生管理的杜华说:“灾害发生第二天,佐藤仁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杜华,20个人一个都没少!’” 冈青株式会社的社长和部长也没有忘记中国研修生,他们第一时间开车将5名研修生送到附近山上。“当晚,社长给我们找了一间山顶的温泉旅馆避难。那时,他们连自己的孩子都还没找到,”来自大连的曹晶说,等情况稳定后,她们又被转移到当地最大的避难所,和几十名中国同胞团聚。 在避难所,研修生们一日可以保证有两到三餐。随着受灾信息被外界更多人知道,赈灾车辆越来越多,补给也逐渐充足。“我实在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我们会怎样,”曹晶说,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逃生中,这些当地人对每一个生命的同等尊重,将让得到救助的研修生感动一生。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灾与人类本性
welcomezp 2011-3-16 13:23
天灾与人类本性
天灾面前,出现超越种族、国家、年龄、性别的援助行为,体现了人类本性。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了9.0级特大型地震,截止3月16日,已有1.2万死亡或失踪 。 地震导致核电站的损坏,导致周边30公里的40余万人住民避难。在日的70万名中国同胞目前没有伤亡报道。 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过去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伤害和屈辱。 我们牢记国耻是为了多难兴邦自强不息,但是我们不需要狭隘的报复。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无法独力对抗。 面对天灾一切都必须放下,人类退无可退,必须携手互助。 2008年汶川地震时,日本救援队是最先进入四川灾区的,并且提供的资金援助,数额仅次于沙特。 2 如今,日本出现特大地震,死亡或失踪1万人,房屋被毁,妻离子散。核辐射的蔓延也使得七十万在日中国人同胞也身处危险。在这种人类悲剧面前,有些国内有些个别人幸灾乐祸,百度网上有人写出“恭喜日本地震”的词条。是一种反人性的狭隘思想。 笔者身在日本,亲身经历了这次日本特大地震。当听到“ 中国各界第一时间声援日本抗震救灾 ”的消息,我非常激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慰问,并表示中方愿为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当年看到汶川时一样流泪”,纷纷表示中国人应当伸出援手。而据最新消息,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已于今晨赴日展开救援。国内群众看到惊心触目的视频与图片,挂念远在日本的朋友和亲人。日本也许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中国政府和人民搁置政治、经济、历史层面的纷争,快速伸出救援之手,是回归质朴人性的表现。 在日本生活八年,有了日本人朋友。体验着他们的普通生活,看到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欢快笑容。此时此刻更加理解地震对民众的伤害。我的京都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渡边老师,老家在震源附近的福岛县,无法联系到父母和弟弟,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危。 另外,昨天NHK报道了岩手县一位母亲回到海啸地点寻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说‘当时我拉着女儿的手在向山上跑,丈夫在后面跟着,海啸冲过来,女儿被海水卷走了,丈夫也不见了....我抱住一棵树,活了下来’,现在海啸过去了,她回来找家人,因为‘女儿今年3岁了,希望她还活着’。在天灾面前,人类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苦痛遭遇,需要国际力量的通力纾解。 人们从内心生发出来的爱与力量,本身亦能对受灾者带来支持。 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自古强调厚德载物,以德报怨。我们曾经为仁川遇难者默哀祈福,为什么不能为岩手县的遇难者表示哀悼和祈福。作为一个再次兴起的大国,在 未来的民族征途上,我们除了牢记国耻,还需要形成维系全球化、引领人类繁荣的人性信念。 在此代表在日同胞,感谢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怀! 为在日华人和日本受灾群众祈福! 相信你还活着,岩手県陸前高田市避难所内人们寻早亲人的名字。 --産経新聞 受灾地避难所的孩子们在等待父母回来 --産経新聞 旅日的广州旅客们与家人团聚-- Record China
个人分类: 看日本|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大地嘯與美國911
热度 3 LEOLAND 2011-3-16 12:52
曲津華 十年前的今天,第一超級大國美國被 911 恐襲嚴重擊中,吃了一個大虧,人為地。 十年后的今天,第二超級大國日本被 9 級地震海 》,深受其感。 今年,意外看到了慘痛災難實景在日本重現,感同“深受”。 P.S .海嘯的國際通用詞 Tsunami 就是來自日語。這次大海嘯,證明日本與海嘯確實有不解之緣。命名海嘯是爲了研究海嘯和預防海嘯,甚至利用海嘯造福於人類。但願海嘯能被以日本為首的國際力量所研究、所預告、所利用。 2011-03-16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2484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定胜天?—— 大地震、海啸、核辐射
热度 6 wangdw 2011-3-16 09:31
人定胜天?—— 大地震、海啸、核辐射
人定胜天?—— 大地震、海啸、核辐射 王亶文 “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作为鼓舞斗志,是对的。但是,人是胜不了天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这次日本大地震,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大地震,震中在海底。沿海的居民住房几乎都是木版房,这是处在地震频发的地区的防震的经验。可这次,地震本身危害相对不大,而是所引起的海啸危害性太大。摧毁了大量的房子、汽车、战斗机,等等。尤其是危害到多组核电站。 核电站的机组多个发生爆炸,核辐射引起巨大的恐慌。震中距为 300 公里 的东京昨天也报道辐射超标。美国军舰上也发现多人受辐射,因此赶快离开远去。美国、俄国、欧洲等都密切关注,反思自己的核电站安全性。澳大利亚甚至说不发展核电站。 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民用核电泄漏事故, 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的 1 点 23 分钟后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许多细节,都通过媒体留在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集体记忆中。 500 万人受辐射,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 800 年!当时,随着大气层气流流动,扩散到其他地方。 20 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能忘记心头这一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 现在日本的情况,比那次轻微多了。不过,日本地方小,现在又是冷天,刮北风多,富岛在北方,整个日本都有可能受辐射威胁。今天是西风,往太平洋吹。又下雪,把放射性物质带带地里。本人认为,这样看来,对我国目前应该没有影响,不必惊慌。 反思我国的核电站,据说多在东部。日本是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大地震多发区。我国大陆不是,在东部地区地震不多,例如在本人南方老家几乎不知道地震。所以,不必紧张。 这次日本是遭大灾了,各方面损失惨重,尤其是核辐射。 这次大地震,日本人应对适当,较平静。但是,不能把震中距为 300 公里的东京来说事。 70 年代,我国唐山地震时,北京也没太惊慌。日本花巨资买了地震预警器,这次起作用了,东京在地震波到来的前十秒广播疏散。有人误认为是预报,引起许多网民误解。预警是 在地震发生后 ,已感觉到地震的震中距小的地方对震中距大的远处预告“地震波快到你们那儿了”,仅此而已。
个人分类: 地震预报|466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地球只是在眨眼
热度 7 BaoHaifei 2011-3-16 08:49
地球只是在眨眼 鲍海飞 2011-3-15 人类怎么能经受得住地球这轻轻的一颠,其实。他只不过是轻轻地眨了下眼。让我们记住这一天, 3 月 11 日,太平洋的地震和海啸,夺走了那么多生命。 地球在公转,地球在自转; 不管阴晴天,不管旱涝年; 历经寒与暖,历经苦与甜; 转过多少圈,滚过几万年; 也许亿万年,一直不曾闲。 近来体不适,或许有些烦; 稍微不留神,神经便错乱。 只是一翻身,轻轻一眨眼, 犹如一惊雷,更似一闪电, 只在霎那间,天地大变脸。 何人太张狂,颠覆太平洋! 仿佛在窃笑,似又在考验, 轻轻手一扬,海面掀巨浪, 波涛肆意虐,海浪无人管, 文明与远古,现代与从前。 天地阴又暗,人生失容颜, 亲人难再见,苦水口中咽, 地球创世纪,人类忙探险。 地球还在转,什么都不管, 白云依旧飘,红日依旧艳。 孤岛若片帆,苍茫天水间; 樱花未绽放,即以先落残; 风筝早在天,却已挣断线; 无事风不起,事起随风散, 半梦半醒间,海啸这一天。
个人分类: 流水诗|329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调查】日本遭难,您的态度?
热度 1 outcrop 2011-3-15 19:01
科学网一些博主对日本遭受灾难的态度让我有些出乎意料,这里专门做个调查, 您的投票选项大家都可以查看 。 调查投票请移步论坛: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0516extra=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科学怪兽遇上黑天鹅-咆哮体
热度 19 考槃在涧 2011-3-15 10:24
很忙! 还是要写两句! 地震了! 又海啸了! 尼玛还核泄漏了! 地球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有没有! 地球你伤不起! 科学你别乱玩行不行! 科学家工程是企业政府信誓旦旦核电很安全! 结果全尼玛浮云! 正常状况下是没事! 一出事就尼玛大事! 但是! 《黑天鹅》认为,大事必然出现! 必然以人们无法预测的方式出现! 科学是个怪兽! 这个怪兽不要乱玩! 乱玩必然遇上黑天鹅事件! 只要出尼玛一次! 人类就面临玩完的可能! 别尼玛跟哥说相信科学家! 劳资被核辐射的时候! 科学家屁也做不了! 科学家还是劳资纳的税养的! 劳资就相信自己! 凭啥相信尼玛什么狗屁科学家! 科学家该相信劳资才对! 别为了商业利益瞎搞胡搞! 更别跟劳资搞神马科学教! 劳资不信宗教,也别指望劳资迷信科学! 比如转基因! 别让劳资证明转基因有害! 你们搞出来的玩意,凭啥要劳资去证明! 你们自己给出铁证有没有! 劳资吃三十年最后染一身稀奇古怪的病有没有! 你们这帮忽悠的科学家到时毛责都不会负有没有! 别尼玛让劳资理性! 劳资纳了税凭啥要理性! 劳资理性了你们科学家干啥吃! 纳税人你们伤不起啊亲! 你们不要以粮食压力为借口! 更不要以很多人还饥饿为借口! 增加警察并不能减少小偷的数量! 反而会让纳税人不堪重负! 转基因不能解决贫困和饥饿! 只能增加浪费和人类欲望! 尼玛最后受益的始终是少数! 想想怎么让人类社会步上正轨有没有! 减少商业过度带来的负面有没有! 不要过度向地球索取有没有! 尼玛你们指望科学最后科学反噬你们! 尼玛地球不是你想搞,想搞就能搞有没有! 地球你们伤不起啊亲!
个人分类: 骂娘|4933 次阅读|34 个评论
令人震撼的海啸模拟
热度 5 jiangxun 2011-3-15 07:57
作者:蒋迅 Source: COSMIC LOG 当面的一段视频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日本海啸之后制作 发布 的。这段视频非常直观,显示了这次海啸的力量。下面的一段视频解释的也很清楚: Source: COSMIC LOG 下面的图片显示了海啸传播的速度: Source: Reuters 陶哲轩的文章“ The shallow water wave equation and tsunami propagation ”对波动方程的讨论和“今日宇宙”上的“ The Science Behind a Tsunami ”也值得一读。 Links: The Science Behind a Tsunami 地震不可预测与自组织临界性思想 地震仪记录到的日本地震的地震波,与海啸引起的太平洋浪高分布
个人分类: 科技|9959 次阅读|13 个评论
BRUCE ALBERTS博士对日本的警告(2005年)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14 21:55
【高清】地震后的日本灾区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3/14/c_121187032.htm 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 严肃指出: 经过了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尤其是亚洲东部的 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这次大地震后,科学家观测到海沟又进一步加快了东扩的步伐!处在太平洋和亚洲两大板块交界的 日本列岛无疑已经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边缘! 如果遇到一两次印尼一样的海底地震的话,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岛以外, 日本列岛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博士 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 并且 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 BRUCE ALBERTS博士还 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日本3.11大地震的若干看法
热度 26 boxcar 2011-3-14 21:22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3 月 11 日下午,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区发生了里氏 9.0 级地震(最新修正数据)。这场大地震随即引发了破坏力巨大的海啸,造成了本州岛沿海地区的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资物损毁,最可怕的后果是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至少三个反应堆陆续进入了事故状态并已导致了核泄漏。有关这次地震,科学网的博主们已经写了很多博文,有理性科普的、有感性抒情的,总之无论是博文内容还是下面的跟帖评论都很有看点。这 3 天里,我不但陆续读了一些博文,我也在思考着这次很大、影响可能会很深远的突发事件,期间断断续续地冒出一些想法,有科学技术层面的,也有历史政治层面的,今天一股脑地写出来,与大家讨论。 1、 如何看待地震及其预防? 这个题目真的很大,这个问题其实我无法真正给出一个回答。但是我仍然把它写出来,而且放在了最前面。 黄秀清说“地震是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1 】,这种很刺激眼球的话我不敢说(俺属耗子的,胆子太小!),但我觉得其实这种说法有其道理。自然界一直有地震这种不时发生的自然灾害,既然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根本无法靠我们自身的努力消灭它,就得学会坦然面对,尽量与其“和谐相处”(这是句可能引来砖头的话)。所谓“和谐相处”,其实就是自己先别去折腾地球诱发地震,例如别没事干设计什么炸弹之父之母之爷爷之奶奶之类的东西去搅扰地球的好梦,也别为了满足贪欲而掠夺性地开采地下的资源,人不去招惹地球,有些地震或可避免(例如煤矿采空区的上方就常有的那种小地震)。同时,“和谐相处”还意味着在人们已经知道肯定早晚会有地震来造访的地方(地震带),能不住人就别住人,能少住人就不要多住人,如果必须住人,就认认真真地把房子修得结实点儿(这一点真的应该学习日本人),把防灾减灾的条件准备得充分些,这样地震它老人家亲自光临的时候,我们也不至于太过局促。总之,对待地震这位脾气超级大的“老朋友”,“礼数不周到”是绝对不行的。它要是发飙,轻则掀桌子上的茶壶茶碗,弄倒个书架落地灯啥的,重则房倒屋塌并使人受伤以至于毙命,更严重的时候会催动海啸、泥石流、火灾等次生灾难。。。。。。 若论对待地震的“礼数”,首先要有个“迎宾”的礼节。可惜,要知道地震何时发生(即地震的预报),以目前的技术谁也不敢准确地说出有几成把握。好在,地震如果已经发生,或者说地震波已经从震源出发了,如果有就近的监测仪器能够探测到地震波,并迅速确定了震源方位以及震级,还是可以通过电信号的形式发出预警信息的。当然,剩下来的事情,就是电磁波与地震波的赛跑了,在这方面,电磁波显然可以近 30 万千米每秒的速度遥遥领先,地震波的数千米每秒的速度只能落在后面。不过,仅仅电磁波跑过了地震波还不够,还要在信息的处理和发布环节也要足够迅速,才有可能让人们在感受到“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之前做出必要的避险动作,哪怕是戴上安全帽钻到桌子底下也好,如果能跑下楼当然更好,如果能完成了一切安全操作(拉电闸、关煤气之类)则是好上加好。很想跟地震局说一句:可靠的地震预报即使不能实现,可信的地震预警系统能不能设法先建立起来?如果预警的工作做得到位,我们至少可以期望远离震中的地方能够减少一些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如何看待日本发生大地震这件事? 今天早上,我在回复曾庆平的博文“ 面对日本强震,中国人该取何心态? ”时曾经写下这么一段话: 这是个很纠结的问题,需要理性地看待。 日本大难当头,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我国施以大力援助是必须的。大家都是人,在自然灾害面前都是弱小 的,必须联起手来抗御自然灾害。在这时候怀有复仇的心理而异常兴奋是不对的。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提防这次大难过后,安全焦虑可能给日本人带来的国际政治策略方面的变化。须知, 1923 年的那次大地震在客观上促使日本下定了侵华的决心,那场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大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甚至连预警都很困难,但大战所带来的灾难却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想让中国人以对待巴基斯坦(中国最铁的“哥们儿”!)或者新西兰(作为大量华人的留学地和旅游地的国家)地震的心态对待日本(一个曾经两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地震,肯定极其不现实。原因无他,只因虽然地震是相同的,地震后受灾的人的悲惨境遇也差不多,但地震之前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所作所为大不相同,倘若真的“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甚至要继续提防可能的侵略。理性的人们应该懂得“就事论事”,能够在别人身陷困境、需要帮助的时候慈悲为怀拉人一把,而在那些曾经接受过帮助的人对自己的国家心存歹意的时候,也要做好打击侵略者的一切准备。 3、 福岛核电站事故的相关问题 日本福岛的几个核反应堆的事故已成定局,给日本国民和周边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带来的恐慌只怕不会很快消除。我虽不是有关方面的专家,只想冒昧地说几点自己的看法。 (1) 会发生核爆炸么?当然不会!如果核爆炸如此容易,一个正常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失控就能发生,那么世界核俱乐部的大门可就快敞开了,那岂不是意味着很多核电使用国都可以给自己预备一个自杀用的原子弹。发生真正的核爆当然需要挺苛刻的条件,否则中国不需要用那么多顶级科学家去努力攻关那么长时间了。 (2) 氢气爆炸有多可怕?福岛核电站的一号和三号反应堆相继发生过氢气爆炸了,反应堆的建筑物结构也因此遭到了破坏。这种氢气爆炸并不神秘,其实很多初中化学老师都给同学们演示过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时一声巨响后易拉罐飞向了天花板,现在是一声巨响后反应堆建筑被爆棚了。如果仅仅炸坏一栋房子,并没引起大火,还不算太玄,如果反应堆的结构因此被进一步破坏或许更可怕,好在目前看来没出现这种局面。 (3) 辐射的危害有多大?目前辐射最大危害并不在于破损反应堆直接发出的辐射(这种辐射只在近距离有杀伤力,越远越弱),而在于反应堆中泄露出来的各种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先随着空气飘散到空中,然后被风吹到远处,并陆续沉降下来,形成放射性沾染。如果半衰期比较长的沾染物不被及时发现和清理,就会产生长期的辐射,影响周围人的安全。如果放射性物质被吸入体内,就会不断累积人的受辐照剂量,导致病变,如果只是沾附在体表,还可以通过消洗处理掉。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但应该认真监测国土上放射性灰尘的沉降,更应该注意检查从日本和北美的物品的放射性沾染物情况。 (4) 辐射防护的 ABC 。电离辐射的防护主要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也就是要尽可能缩短暴露在辐射环境的时间,尽量远离各种电离辐射源,同时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隔辐射,以消减到达人体周围的辐射强度。现在要求核电站周围的居民疏散,就是距离防护措施,让人们尽量呆在室内别出门,就是要利用建筑物实现屏蔽防护的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放射性尘埃,就是避免发射性物质进入体内长期辐照的时间防护。 ~~~~~~~~~~~~~~~~~~~~~~~~~~~ 参考: 【 1 】黄秀清: 地震是自然赐给人类的最好礼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22253 【 2 】曾庆平: 面对日本强震,中国人该取何心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422090from=space
个人分类: 科普|11476 次阅读|53 个评论
日本核事态依然在人们的掌控之间
liwei999 2011-3-14 17:14
事态依然是在人们的掌控当中,没有什么出人预料的事情 灌了海水了,系统也就都毁了。恢复与新建差不多一样的成本。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4/2011 00:50:50 核能一定要被重新认识,比起其它的能源来,核能的风险也不是很大。安全和安心是两个独立的轴。光有安全还不够,还要有个策略让 百姓安心才好。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飞机比汽车危险。但是数据表明,自己开车是最危险的。但是人们一般不这样去思考。 化石燃料的污染,对国土的破坏在当初没有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年产不过几千万吨。如今15亿吨,山西地下都要被挖空了。那么塌陷的问题,地下水脉的问题等等都要考虑。还有就是化石燃料的污染。 太阳能不过就是个抗战的八路军的角色。打个游击可以,不能成为主力。 核能的问题是“先天不足”。一切都是以军事优先设计的。本个世纪过后,应该重新考虑核能的使用了。好在比起核垃圾来,如今有更可怕的核武器的存在需要处理,核废料问题等着后人去考虑吧。今天能吧核武器销毁了就算是一大功绩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炉芯处理无非是就地封存和拿出来再处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4/2011 01:00:45 可能就地封存的可能 性大些。封存也需要有冷却水,有监测系统。把炉芯移开,在原址上重建也是个办法。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哪个成本合适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日本强震信息 氢气爆炸 3月14日 10:41:5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14 10:53
宫城县警方当天宣布在该县牡鹿半岛发现了约1000具尸体。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4/c_121184674.htm 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4/c_121184608.htm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仪记录到的日本地震的地震波,与海啸引起的太平洋浪高分布
热度 2 gabbro 2011-3-14 10:35
地震仪记录到的日本地震的地震波,与海啸引起的太平洋浪高分布
资料来源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
8062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本强震海啸快讯 3月14日 09:16:48
xupeiyang 2011-3-14 09:32
日本强震及海啸 已造成1598人死亡 1720人失踪 日本警察厅14日宣布,截至当天8时,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1598人死亡,1720人失踪。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4/c_121183738.htm 日本多座核电站情势危殆 福岛核电站或再爆炸 http://news.qq.com/a/20110314/000582.htm?qq=0ADUIN=491044866ADSESSION=1300058785ADTAG=CLIENT.QQ.3187_.0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陆核电站选址,没有大问题
热度 8 王铮 2011-3-14 08:51
中国大陆核电站选址,没有大问题
中国大陆核电站选址,没有大问题,我说的主要是地理位置选址没有大问题。 日本发生 9.0 级地震,引发海啸,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中国举国上下对其同情,同情之余,也有人担心中国的核电站。在这个时候,凤凰网报道说:“日本核事故引发忧虑 专家提醒中国核电站均位于东南沿海”。我不知道这个专家是什么专家。 中国与日本的地质结构完全不同,日本位于活跃的海洋板块上,特别是在板块的俯冲带上,这样容易发生大地震,而且震源靠近陆地。中国大陆位于大陆板块上,中国东南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沿海地区即使发生大地震也不可能是浅源的,在数公里以下地震,不会引起大海啸;如果远海浅源地震,引起海啸,海啸的能量和波涛经过大陆架的削减,危害性也降低了,特别是海啸波是内波,大陆坡对它的发射作用大;而且远海的海啸传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可预报性,来得及关闭核反应堆。相对来说,南海沿海可能有海啸,但是南海已经成为边缘海,也不会发生日本这样的大地震和大海啸。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到海啸的记录,大海啸可以说,一次都没有。总之,中国大陆的核电站选址,没有大问题。从地貌上看,大亚湾核电站位于一个低山环境,有些设备应该是是放在地下的,核泄漏危险减小,除非地震断裂就在核电站附近。海啸波是内波,如果传进海湾,与潮波不同,应该发生比较快的消减。 没有大问题,不等于说没有问题,中国这些年的建筑质量普遍令人担忧,汶川地震就给大家上了一课。东南沿海,上海出现房歪歪、浙江出现桥摇摇,广州的桥一撞就倒。中国要借这次日本的风,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工程质量了。汶川地震,工程检查最后以不了了之,那是个人口相对疏散的地区,灾后时太多,可以“不妨以不了了之”。核电站基本上建在人口密集地区,位于经济中心,防患于未然还是必要的。日本这次的经济冲击,将是沉重的。当然,我不相信日本的经济还一跌不振,可能会冲击他进一步转型。 绿色和平组织在德国组织反对核电,如果没有核电,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就降不下来,全球变暖,他们又要叫了。科学需要冷静。世界上的事,不是红卫兵的“破字当头,立也在其中了。”当年红卫兵,什么都破,包括祖坟,结果只有失败。今天的“绿卫兵”,需要改变自己的出发点。 大亚湾核电站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6412 次阅读|21 个评论
超级月亮影响日本地震海啸
xupeiyang 2011-3-13 21:19
在1955年、1974年、1992年和2005年出现“超级月亮”的时候,地球上都曾发生过自然灾害。例如,2005年1月,在“超级月亮”出现前的两周,印尼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海啸。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3/c_121182631.htm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三天北方地区将有大风降温沙尘天气及原因
杨学祥 2011-3-13 14:31
未来三天北方地区将有大风降温沙尘天气及原因 未来三天北方地区将有大风降温沙尘天气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3日08:21 中国天气网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3月13日至15日,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东部、川西高原、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雨夹雪)或阵雪,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部局地有大到暴雪;我国黄河以南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天气,江南中部等地有大雨。   受强冷空气影响,3月13日08时至15日08时,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自西向东将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其中,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南部、东北大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中东部等地降温6~12℃,局部地区可达14~16℃;新疆大部、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有5~7级风,其中,新疆北部风口地区的风力可达8~9级。   新疆南疆盆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将有沙尘天气。其中,南疆盆地、内蒙古中部、甘肃河西地区、宁夏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沙尘暴。   具体预报如下:   13日08时至14日08时,新疆南疆盆地局地、内蒙古西北部和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西藏中东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川西高原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阵雪,其中,黑龙江中部有大到暴雪;黄河以南的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阵雨。新疆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大部以及淮河以北大部地区有5~7级风,上述部分地区伴有浮尘或扬沙,局地有沙尘暴。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级的北到东北风。   14日08时至15日08时,西藏东南部、甘肃中部、川西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阵雪;西南地区大部及淮河以南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湖南西部、重庆东部、闽浙交界等地的局地有大雨;内蒙古中东部、山西大部、华北、黄淮等地有4~6级风,内蒙古东部、华北西部、山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浮尘或扬沙天气。东海海域、台湾海峡将有7~8级、阵风9级的偏北或东北风;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将有5~偏北风。15日08时至16日08时,新疆塔城及伊犁河谷、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云南西北部的局地等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阵雪;西南地区大部及长江以南的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北部湾将有7~8级、阵风9级的东北风;渤海海峡、黄海海域、东海北部将有5~6级偏北风;东海南部海域将有6~7级、阵风8级的东北风。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1/0313/63643.html “搅动”全球气候的“小女孩” :地震和低温应特别关注 已有 341 次阅读 2011-3-12 13:1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震 拉尼娜 低温 厄尔尼诺 推荐到群组 “搅动”全球气候的“小女孩” : 地震和低温应特别关注 点评:研究表明,潮汐强度变化、太阳活动、地震火山活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杨学祥的分析中,此次拉尼娜事件可能在5~6月份结束,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7~9月份出现。对于中国而言,拉尼娜不仅带来冷冬和干旱,由于今年1~5月份为强潮汐时期,倒春寒、强沙尘暴、流感增强、病虫害增多、旱涝异常频发、地震频发也应特别关注。 据杨学祥推测,今年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转换不仅带来地震频发,干旱也会变得严重。 3月10日云南5.8级地震和3月9日、11日日本7.3级、8.8级地震的爆发证实了我们的推测 ,地震海啸不仅造成日本重大的损失, 同时也搅动了深层海水,导致气温降低,低温冻害、倒春寒和冷夏出现几率增大 ,厄尔尼诺的出现使这种趋势更加严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1505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2011-2-20 11:38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3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3月5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6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3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3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717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和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788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91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044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9级地震、海啸、强降温和潮汐组合对比
热度 4 杨学祥 2011-3-13 14:18
9级地震、海啸、强降温和潮汐组合对比 未来三天我国西北东北等局地降温14-16℃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3日07:06 中国天气网 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   中央气象台3月13日06时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   预计,3月13日08时至15日08时,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自西向东将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其中,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南部、东北大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中东部等地降温6~12℃,局部地区可达14~16℃;新疆大部、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大部、华北、东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有5~7级风,其中,新疆北部风口地区的风力可达8~9级。   防御指南:   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   2、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户外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4、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1/0313/63640.html “搅动”全球气候的“小女孩” :地震和低温应特别关注 已有 341 次阅读 2011-3-12 13:17 “搅动”全球气候的“小女孩” :地震和低温应特别关注 点评:研究表明,潮汐强度变化、太阳活动、地震火山活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杨学祥的分析中,此次拉尼娜事件可能在5~6月份结束,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7~9月份出现。对于中国而言,拉尼娜不仅带来冷冬和干旱,由于今年1~5月份为强潮汐时期,倒春寒、强沙尘暴、流感增强、病虫害增多、旱涝异常频发、地震频发也应特别关注。 据杨学祥推测,今年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转换不仅带来地震频发,干旱也会变得严重。 3月10日云南5.8级地震和3月9日、11日日本7.3级、8.8级地震的爆发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地震海啸不仅造成日本重大的损失,同时也搅动了深层海水,导致气温降低,低温冻害、倒春寒和冷夏出现几率增大,厄尔尼诺的出现使这种趋势更加严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1505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2011-2-20 11:38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3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3月5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6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3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3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717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和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788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91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044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9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强震海啸遇难失踪者已超万人
xupeiyang 2011-3-13 12:52
12日至13日凌晨,日本媒体公布的确认遇难人数不断上升。共同社预计,目前因地震失踪和死亡的民众可能超过1800人。而与此同时,日本宫城县一个港口城镇据报有一万人下落不明。 http://news.dayoo.com/world/201103/13/53871_15469127.htm 日本宫城县一港口城镇被海水吞没 近万人失踪 http://news.qq.com/a/20110313/000822.htm?pgv_ref=aio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仙台8.8级地震及海啸后最新遥感影像
热度 3 greenarrow 2011-3-13 10:14
日本仙台8.8级地震及海啸后最新遥感影像
2011年3月12日,这 是日本的 卫星 图像,显示 地震和 海啸 后 造成的 损坏 。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amage, Japan-March 12, 2011 日本福岛 第一 核电站遭海啸破坏 日本福岛第二核电站遭海啸破坏 仙台港口,到处是散乱的集装箱 震后的麒麟啤酒厂 日本麒麟厂海啸后,人们站在屋顶上 kengaya大桥附近遭海啸破坏 (以上遥感影像全部由 Digital Globe 公司于2011年3月12日发布,转载请标明出处。)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震中位置 福岛附近核电站的位置
个人分类: 遥感技术|8082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议化解海啸灾难的主动措施
热度 2 zbouyang 2011-3-13 10:14
3.11日本9级地震引发了10米高的海啸,而海啸是灾难的主要引发源。数年前的印尼苏门他那地震引发的海啸的破坏力则更强大,造成了数个国家20余万人死亡。因此,海啸灾难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到目前为主,尚未见到主动化解海啸灾难的措施。笔者这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办法,供救灾部门参考。 办法一、在沿海城市海边设置15米高的防护网。平时网是透水的,甚至是开放的,不影响航运,不影响海水对流。当有海啸时,传感器(传感器设置在离防护墙一定距离靠大海的一边)会自动感知并发出信号,将隐藏的防护布展开,构成一堵海啸波浪防护墙。 方法二、在沿海城市海边离海岸一定距离处,设置底部与海床之间通过弹簧相连的大量弹性浮子阵列(二维阵列)。当海啸波浪来临时,弹性浮子被浮起,下面的弹簧会被拉长,吸收海波能量转换为弹性势能,然后以高频无害弹性波的能量释放。这样,海啸波浪能的大部分会被吸收掉,使海浪高度被大大削减,消除海啸波浪的威胁。为了不影响通航,需要开设一些开放通道,非航道处要设置标志,防止航行事故。 办法三、在沿海城市海边构筑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的大功率高压水炮密集阵列,当有海啸时,传感器自动感知并发出信号,启动高压水炮,发射高压水炮弹,将海啸的波浪打散,甚至使海啸波浪折回去。 上述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是比较可行的。该方法的成本可能只有日本这次被海啸毁于一旦的花费30年时间和巨资建造的防海啸堤坝的1/10不到!这种方法建造的海浪吸收阵列,由于每个浮子是独立的,且随海浪而起伏,属于活动性浮子,再大的海啸也不能毁坏它!这种方法是以柔克刚,对方海啸这种威力巨大的海波,就需要以柔性力量将其化解掉!而那种修筑防护堤坝的方法属于以刚克刚,则必须用一个比海啸更强大的刚性物才能克住海啸这个巨大刚性物,可见这种以刚克刚的方法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的! 以上关于消除海啸破坏力的方法,对于消除钱塘江潮水的破坏力也是有效的。 顺便提一下预警的重要性。如果能提前10分钟预告海啸形势,则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逃脱海啸灾难。考虑到海啸的传播速度约在600公里/小时,需要在离海岸线100公里的地方设置观察站。或者在海边高山上建立海平面雷达扫描观察站,对海浪高度进行监视,及时预报海啸情况。当然,运用卫星技术进行海啸预警就更好,可以获得更快的提前预报。为了提高预报的准确性,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准确预报海啸到达的时间和地点。这些措施对于远距离海啸的预报有效,但对于近距离地震引发的海啸的预报就基本没有作用了。最好的方式是采用上面的海啸波浪消除方法,化解海啸灾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80 次阅读|3 个评论
要是地震海啸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
热度 2 firefive 2011-3-13 07:15
不敢想,先震两下,然后6米高的海水从海上直接冲上杭州或上海。。。。后怕。。。。。沿海的很多城市及农村都会遭到灭顶之灾。。。。。怕怕。。。。。
个人分类: 个人感想|28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也是地球村的一员
热度 11 Majorite 2011-3-12 20:01
地震也是地球村的一员
地震也是地球村的一员 2011年3月11日,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9.0级特大地震突然降临日本,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又一次显示它巨大的神威。 地震发生据日本仙台海岸以东130公里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上,震源深度24公里,震中位于38.322°N, 142.369°E,发震断裂为向西缓倾的逆断层,其倾角不到15度,就是这样的断裂才有能力积蓄足以爆发9.0级地震的能量。两天后,有地震触发的 新燃岳火山爆发。 当地震波传到陆地时,地面簸动甚烈, 犹如在波涛汹涌之船,人不能立,颠仆于地。整个日本东北岩手、宫城和福岛三县,桥断路扭,房屋倒塌、大火延烧,烟尘蔽空,恐怖至极。接着,海啸卷着10高的混浊巨浪咆哮着冲上堤岸,几乎冲毁其路径上的所有一切,昔日整齐的楼房瞬间碎裂,和船只、车辆、货柜、树木、家具、物品、箱包、衣服、床垫、窗帘、书籍、婚纱照……等一切皆变成凌乱不堪的浮水垃圾。海啸留下的泥沙土石淹埋了颓垣断壁、道路和农田,城镇被夷为平地。多年来人们熟悉的城市街道面目全非。那些曾经享受此地美丽景象的人,也都极可能已魂入九泉。无辜的死难者,几乎都是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遭到灭顶之灾。太匆忙,太急促,来不及和亲人打声招呼,死亡就突然降临。 图:道路被毁 图: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图: 军事机场的战斗机也被泥水浸泡 核电站的关键部件被毁,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第二核电站冷却功能失灵,反应堆芯的核燃料发生熔化爆炸,周围数十万居民紧急疏散。 地震极其肆虐、极其暴戾、极其戕害!太凶了! 太吓人了! 然而,大自然就这种方式完成它海陆变迁的过程,它才不会考虑我们人类的感受!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Blaise Pascal,1623-1662)。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随时有可能地震、海啸、山崩、地陷,天灾降临,摧毁我们多年辛苦建起来的家园,夺去我们的亲人,置我们于困境。生命在地球上就像瓦砾堆上的幼草,稀稀落落地在石头缝中生长。生命和文明像夕阳余辉一般脆弱,灾难什么时候来,完全由大自然独自做主,人类并没有发言权。我们人类不能也不应该过份地放大自身对自然的作用,把脆弱的幼草天真地当作参天大树,傲慢地忽略了已经存在46亿年的地球。在不可抵御的大自然面前,我们人不过是狂风中的一粒微尘,只有悲叹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的份。 图: 海啸过后的惨景 图:被海啸集中起来的汽车,首尾叠加 图: 海啸带来的泥沙掩埋了房屋 图: 汽车被大火烧毁 地震也是地球村的一员,而且在人类到来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地球年龄46亿年, 地震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至少已有44-45亿了, 地球冷却有了脆性地壳, 在应力作用下就会在岩石中产生脆性断裂, 于是就有了地震。地震是地球的一声叹息,却让我们人类承受无比痛苦。 打开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正是地震相对频发的地方,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的温哥华地区、南美的西海岸、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居住在这些地方的海边,不仅可能受灾于地震而且还可能遭遇海啸。“灾区”和“福地”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会发生地震的地方往往是地势起伏强烈、山青水秀、云霞低垂、植物清华、气候温润、空气新鲜、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的地方,舒宜常有,而震灾不常有,但地震总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来。正如《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说:“地震的悲惨,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人突然提起。被人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人记忆;而被人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人类怎样才能学会和地震和谐共处呢?这是个绕不过去、的确需要研究的问题。 图: 水火同灾 图:什么都混了 图: 泽国一片 图: 悲惨的居民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953 次阅读|9 个评论
日本大地震8.8级并引发巨大海啸 海啸可能为海底陡坡滑塌所致
热度 5 readnet 2011-3-11 17:08
日本大地震8.8级并引发巨大海啸 海啸可能为海底陡坡滑塌所致
同标题 日本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8.6级(注:美国地质勘探局已将这起地震的震级修正为里氏8.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震中距仙台约180公里。据了解,北京、天津部分高层建筑物人员有感。 日本气象厅已发布破坏性海啸预警。 用谷歌卫星地图看易发地震灾害地点之构造形迹分析 陈辉 2010-11-28 13:38 谷歌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线性构造分析 (粗线条交汇部位为易发生大地震的构造部位) 【 北京时间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 , 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 发生8.6级 地震 (注:美国地质勘探局 已将这起地震的震级修正为 里氏8.9级 ), 震源深度约20公里 。】 ★★★★★★★★★★★★★★★★★★★★ ★ ★★★★★★★★★★★★★★★★★★★★ 严正抗议科学网编辑 在下面的博文中随意删除网友提供有关日本大地震的实时地震信息评论的行为 (网友正在以讨论问题的方式提前向人们预告即将要发生的地震信息) 从而干扰网友们对所发生大地震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 ★ ★★★★★★★★★★★★★★★★★★★ 关注美国加州海湾突现数百万条死鱼 —— 是否为大地震前兆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11 16:59 博主回复(2011-3-11 16:16):  怎么我还没看到您写的评论, 就被科学网编辑部【和谐】了? -- 奇怪,哪个咸鱼手这么快? 主要是18楼的数据有很大的修正,从7.9级修改为8.9级,并且震区面积扩大至本岛东岸。 ——可能是我说:“ 最新的前兆监测到,后面还有很多6级以上的强烈余震 ”——而被删除了? 从下面“2011-3-9 14:08”以后的目录看(倒数第三行开始), 我说的没有错啊,数量、震级的确没有说错 。 Update time = Fri Mar 11 8:44:50 UTC 2011 MAP 6.2  2011/03/11 08:15:41  37.034  144.612 27.8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6.2  2011/03/11 08:12:05  36.606  141.557 19.8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4  2011/03/11 08:10:47  34.695  139.655 30.5  NEAR THE SOUTH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9  2011/03/11 08:01:59  37.071  142.734 22.6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6  2011/03/11 07:56:16  37.130  142.305 34.0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7  2011/03/11 07:54:45  37.742  141.565 45.3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8  2011/03/11 07:42:55  36.406  141.919 29.9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9  2011/03/11 07:38:27  39.250  142.783 29.1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3.2  2011/03/11 07:32:13  33.508  -116.576  9.0  SOUTHERN CALIFORNIA MAP 6.1  2011/03/11 07:28:12  36.802  141.911 24.0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6.1  2011/03/11 07:25:33  37.916  144.621 15.0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6.3  2011/03/11 07:14:59  36.648  141.811 25.0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9  2011/03/11 07:13:47  36.051  142.347 28.5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5.8  2011/03/11 07:11:00  37.899  142.734 30.0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6.3  2011/03/11 06:57:15  35.758  140.992 30.2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6.3  2011/03/11 06:48:47  37.993  142.764 22.3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7.1  2011/03/11 06:25:51  38.106  144.553 19.7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3.2  2011/03/11 06:18:04  19.350  -154.991  9.5  HAWAII REGION, HAWAII MAP 6.8  2011/03/11 06:15:46  36.126  140.234 30.2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6.4  2011/03/11 06:07:22  36.401  141.862 35.4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6.4  2011/03/11 06:06:11  39.025  142.316 25.1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 8.9  2011/03/11 05:46:24  38.322  142.369 24.4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删除 回复 举报 vigorous 2011-3-11 15:59 美丽的背后的杀机隐现 博主回复(2011-3-11 16:14) :   死亡之吻 删除 回复 举报 用户名 2011-3-11 15:12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博主回复(2011-3-11 16:16) :   怎么我还没看到您写的评论, 就被科学网编辑部【和谐】了?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11 14:25 宫城县东北远海还有强余震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11 14:20 奇怪,9日发生7.2级地震的地方,余震居然有7.9级! 2011年03月09日--2011年03月11日(北京时间) 0866 ■ 7.2 10:45:18 09 11:45  38.510  142.792  14.1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1) 0920 ■ 7.913:46:2411 14:46 38.322 142.369 24.4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37) 宫城县东北远海(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东偏北23度) №37 ——电视新闻报道:当地产生3米高的海啸。 严重紧急——呼吁:请看见本条的读者关注“老虎效应”!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11 14:10 Update time = Fri Mar 11 6:05:53 UTC 2011 MAGUTC DATE-TIME y/m/d h:m:sLAT degLON degDEPTH km Region MAP7.9 2011/03/11 05:46:24 38.322 142.36924.4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7.9 2011/03/11 05:46:00 38.000 142.90010.0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删除 回复 举报 用户名 2011-3-9 14:08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9 13:43 美国加州湾方向会有何动静? 目前已出现有大批鱼类死亡。 美国当地时间3月8日,加州洛杉矶以南的海湾区突然出现数百万条死鱼,包括凤尾鱼、鲭鱼、沙丁鱼和其它小鱼。当地一名警方发言人说,死鱼大约有一英尺那么深,国王码头(King Harbor Marina)几十条私人船只周围到处是死鱼。 2011年03月09日08:28人民图片 ---- 死鱼和地震关系不大,如果是鱼变“呆”了,随便可以抓,那就麻烦大了。 一般看见鱼变“呆”的情况,当地人应该立即远离海岸(防止海啸) 并立即着手准备3天内躲避重大地震而需要的水和食物储备。 前几天看见电视新闻,加州天气好象很冷,会不会是海岸大面积冰冻使得海水缺氧造成的? 查到的天气如下,应该说,大面积冰冻的可能性不大, 应该立即展开毒品检查 ,排除这个因素。 加利福尼亚州天气 2011年03月08日周二 晴,7 ℃ 风向: 北、风速:0 米/秒 湿度: 82% 日期 天气概况 温度 周二18 ℃/6 ℃ 周三22 ℃/8 ℃ 周四22 ℃/7 ℃ 加州在上海位置看,视线经过日本北海道和本岛北部的海峡一直往东偏北延伸(大约东偏北30度方向),由于刚发生在日本东北地区的7.2级地震差不多也是这个方向,而且鸟类报告这个方向还有一些余震,暂时无法分辨加州的情况(背景噪声太大)。 日本的这个大地震我是故意不报的 ,日本这么近,不可能逃过鸟类的监测。 不发布预警不能怪我 。去年上海世博览会上,我专程去询问他们, 他们 给我的答复非常清楚:不需要。 对于我提出: 为防止日本发生重大地震而出现人员重大伤亡, 是否可以给个电话号码,我尽量提前通知接电话的人采取防范措施 。 对此, 日本人的答复很干脆:不可以留电话给你! NND ,震死光了都与我无关! 如何 监测加州和黄石公园的地震 ,我 专门考虑过,只要在夏威夷设立一个观测站即可 。 当然,由于夏威夷本身就经常发生地震,不是个好的观察点(背景噪声太大), 那么 可以考虑在中途岛设立观测站 。作图分析结果: 如果 有了中途岛观测站,美国2个地震严重威胁区的地震可以完全掌握 。 由于 我做的预报起码提前24小时,安排整个旧金山的人口疏散也是来得及的 。 注: 黄石公园的地震要经过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半岛等地震多发区,难以分辨 。 撇开 美国是否同意设立观测站 这样的问题, 把夏威夷或中途岛观测站的信号来回传送(卫星中继)费用可能是目前我无法承担的, 如果美国有有单位愿意承担,我可以很快完成设点工作(派往美国的观察鸟早就培训毕业了)。 电话联系过美国大使馆,他们的答复是: 大使馆不管我找科研单位这事,我应该直接找 USGS 联系 。 我的英文还没达到会话水平,找谁啊什么的,我怎么知道。 这事就这样搁下了。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9 12:13 挖哈哈~6.0级左右的地震发生啦~~~ Update time = Wed Mar 9 4:00:02 UTC 2011 MAP5.0 2011/03/09 03:19:00 38.795 142.96219.9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5.2 2011/03/09 03:08:36 38.339 143.09724.4 OFF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5.6 2011/03/09 02:57:17 38.402 142.82517.5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MAP7.2 2011/03/09 02:45:18 38.510 142.79214.1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博主回复(2011-3-9 12:17) :   让地震来得更猛烈些吧 要承受火之炼狱的洗礼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9 12:07 博主回复(2011-3-9 11:54):  这不正是我们谈的【维数】问题么, 确定二维平面的位置,至少要两个参数, 您只提供了一个方向,缺少一个距离。 在三维立体空间,若确定位置,至少需要三个参数。 我也可以说你給出的结果不对, 因为你并没有指明该地震的【高程】 地震为什么不是发生在内蒙四子王旗的天上 或者在地下更深的位置呢? -- 算你狠! 我早就声明: 由于现在只有一个上海的观察点, 无法通过其它观察点按照同样的办法得到的方位角来形成交叉点而确定震中。 所以,在地震发生前提供一个方位角已经是最好成绩了! 无法按照地震局的“三要素”要求来发布(他们更狠)。 博主回复(2011-3-9 12:14) :     【地震局】更狠, 宁肯自己震前【不预报】(因为地震不可预测) 也绝对不能让【非主流】【民科】【占先】 豆泥丸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9 11:58 zdlh2011-3-8 13:30 接下来, 堪察加半岛或周边可能发生至少一个地震,震级约5.5级-; 安达曼群岛或缅甸方向可能会有地震,震级约5.5级+; 巴新或新西兰方向可能还会有地震; ——应该还有至少一个6.0级左右的地震即将发生,但还没能完成定向,密切监测中。。。 --》 根据USGS报告, 老虎昨天发布的这个预警准的“一塌糊涂”, 奇怪,这么准确的地震预报怎么没有人喝彩啊? 除了没能完成定向的“一个6.0级左右的地震”没有发生外,其它三个方向的地震全部都被准确预报了。 下面是2011-3-8 13:30以后全球所有4级以上地震的目录:( 注意:时间是UTC,换算成北京时间+8小时 )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recenteqsww/Quakes/quakes_all.php Update time = Wed Mar 9 2:22:00 UTC 2011 0854 4.4 2011/03/08 07:19:33  44.335 -129.250  10.3 OFF THE COAST OF OREGON 0855 4.6 2011/03/08 07:29:53  44.150 -129.470  10.3 OFF THE COAST OF OREGON 0856 4.7 2011/03/08 10:46:26  52.739  160.827  23.9 OFF THE EAST COAST OF KAMCHATKA, RUSSIA 0857 4.3 2011/03/08 11:58:03  14.560  -92.179  70.5 GUATEMALA 0858 4.3 2011/03/08 15:18:29  48.359  151.215 201.2 KURIL ISLANDS (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方向) 0859 4.4 2011/03/08 17:48:33  22.907  94.281  97.0 MYANMAR 0860 4.5 2011/03/08 19:49:29  49.683  155.483  69.2 KURIL ISLANDS (堪察加半岛以南) 0861 4.8 2011/03/08 20:48:08  52.683  160.686  25.4 OFF THE EAST COAST OF KAMCHATKA, RUSSIA 0862 4.9 2011/03/08 21:42:31  -4.578  139.146  28.8 PAPUA, INDONESIA 0863 4.9 2011/03/08 22:42:39  52.731  160.884  22.8 OFF THE EAST COAST OF KAMCHATKA, RUSSIA 预报区内应该被预报的地震如下: 0856 4.7 2011/03/08 10:46:26  52.739  160.827  23.9 OFF THE EAST COAST OF KAMCHATKA, RUSSIA 0858 4.3 2011/03/08 15:18:29  48.359  151.215 201.2 KURIL ISLANDS (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方向) 0859 4.4 2011/03/08 17:48:33  22.907  94.281  97.0 MYANMAR 0860 4.5 2011/03/08 19:49:29  49.683  155.483  69.2 KURIL ISLANDS (堪察加半岛以南) 0861 4.8 2011/03/08 20:48:08  52.683  160.686  25.4 OFF THE EAST COAST OF KAMCHATKA, RUSSIA 0862 4.9 2011/03/08 21:42:31  -4.578  139.146  28.8 PAPUA, INDONESIA 0863 4.9 2011/03/08 22:42:39  52.731  160.884  22.8 OFF THE EAST COAST OF KAMCHATKA, RUSSIA 博主回复(2011-3-9 12:02) :   俺来个【独家】喝彩! 美国加州湾方向会有何动静? 目前已出现有大批鱼类死亡。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9 11:43 zdlh 2011-3-8 13:38 追加:冰岛方向会有地震 博主回复(2011-3-8 13:40):  也许冰岛那边会再次火山喷发 -- 不是冰岛,也不是火山,是这个: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随后的数据: http://www.ceic.ac.cn 2011-03-08 23:19:39 3.8  42.0  112.7  7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偏西34度) 博主回复(2011-3-9 11:54) :   这不正是我们谈的【维数】问题么, 确定二维平面的位置,至少要两个参数, 您只提供了一个方向,缺少一个距离。 在三维立体空间,若确定位置,至少需要三个参数。 我也可以说你給出的结果不对, 因为你并没有指明该地震的【高程】 地震为什么不是发生在内蒙四子王旗的天上 或者在地下更深的位置呢? 删除 回复 举报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3-8 16:44 美!绝美! 尤其是那【撒旦之心】。。。 博主回复(2011-3-8 19:11) :   高! 实在是高! 因为撒旦最孤独。。。 他啥也没有,连个肉身都没有。。。 撒旦他就是想到人间找几个伴儿。。。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8 14:19 色球理论是“实用技术”可以进行加密处理? 老大太有才了!简单说说? 博主回复(2011-3-8 15:03) :   用理论指导应用实践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8 14:01 博主回复(2011-3-8 13:48): 地震预警仪器研发最新进展 : 克马德克群岛这个 地震的前兆信号已经可以很清晰地在示波器上出现 。 ================== 是您研发的地震预警仪器? 衷心祝贺你取得成功! -- 是我搞的验证性的探头和电路,做这个是防止大规模投资失败 。 后面实施阶段可能那个鬼王还有点事可以做: 利用宽带网络实时双向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 (需要加密处理保证技术不外泄), 将分布在全球的观察点的信号全部传送到上海站, 我需要随时与各点的小鸟说话交流,询问它们掌握的前兆情况,或者主动报告。 其它观察点可能是太平洋或大西洋上独立的小岛,需要用卫星中继 ,不知道他是否会玩这些? 博主回复(2011-3-8 14:10) :   科学网博主中不少是【程序员】,有些比【鬼王】能力更强。 将来,可以尝试用俺的色球理论进行技术的加密处理。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8 13:38 追加:冰岛方向会有地震 博主回复(2011-3-8 13:40) :   也许冰岛那边会再次火山喷发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8 13:30 博主回复(2011-3-8 13:01):  您找错【提醒】对象 人家不懂地震的成因 跟他论地震发生时间 等同于【对牛弹琴】 --》 没跟他谈时间,只是告诉他:还可能会被震一下,到时候不要慌,震级不会太大。 当然,我也不便讲清楚是在西北方向(山西省、河南省) ——其他看见的人也应该警惕一些自觉“对号入座”才是 。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最新预报:该火山今天还将继续保持活跃状态 (规模可能超过昨天/7日,以明天的新闻为准)。 刚完成一个地震——从前兆出现到爆发的——全程跟踪: 从昨天下午开始一直在密切观察的“巴新或新西兰”方向的地震。 USGS报告已经出来了,北京时间10:10,是5.0级, 位于克马德克群岛以南远海 (新西兰北部远海,南偏东42度)。 (注:南纬30度以北的地震早已纳入《有效预警区》) 这个地震是EMSC今年以来记录到的4级以上地震的第1001个。 去年达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是:2010-02-28 05:59:07 今年略微少了一些,去年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海地、智利中部沿海等大量余震。 地震预警仪器研发最新进展: 克马德克群岛这个 地震的前兆信号已经可以很清晰地在示波器上出现 。 这对地震局和世界上所有预报地震的专家们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 现在开始,他们基本上都可以下岗了,世界各地地震观察台站现有仪器或将全部报废处理! ——但暂时还不用作急:我 还没解决距离和震级2个参数的处理 。 接下来, 堪察加半岛或周边可能发生至少一个地震,震级约5.5级-; 安达曼群岛或缅甸方向可能会有地震,震级约5.5级+; 巴新或新西兰方向可能还会有地震; ——应该还有至少一个6.0级左右的地震即将发生,但还没能完成定向,密切监测中。。。 博主回复(2011-3-8 13:48) : 地震预警仪器研发最新进展:克马德克群岛这个地震的前兆信号已经可以很清晰地在示波器上出现。 ================== 是您研发的地震预警仪器? 衷心祝贺你取得成功! 删除 回复 举报 iwesun 2011-3-8 12:35 20米高空? ------------------------- 你这定义,意识是微生物搞出来的。 博主回复(2011-3-8 13:25) :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出的是玄武质岩浆,其颜色为红褐色至黑色。 玄武岩的二氧化硅含量低,而铁镁质成分高,地质学中将其列为基性岩浆。 玄武质岩浆的流动性强,故很少出现剧烈的喷发,多体现为溢流形式, 岩浆从火山口溢出,像河流般向低洼地流动。 这种易流动的岩浆像喷泉般喷射到空中20米高(相当于6~7层楼高)。 除岩浆外,从火山口还会 冒出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 等气体 , 删除 回复 举报 iwesun 2011-3-8 12:28 20米? 远远不够么,2千米才算。 2千米也不算,2千千米,才过瘾。 博主回复(2011-3-8 13:09) :   2kkm才过瘾? 喷射到【天狼星】上去最好!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8 09:31 这个与主题有关 火山、地震,鸟类都会提前报告 ,最近几天对日本方向的预警现在知道是夏威夷火山活动。 最新观察认定:夏威夷群岛在上海鸟类有效预警区范围 。 夏威夷-上海这个距离并不意外(仅仅是需要干净的观察“背景”这个条件来证实),新西兰西南 接近南极洲的巴雷尼群岛的地震前兆也被反复监测到了 。 最新观察和验证进展: 《上海鸟类有效预警区范围》现在肯定已经包括: 整个亚洲、整个欧洲、整个非洲、加拿大全境、美国全境。 ——可能包括整个加勒比海和背风群岛。 现在看来, 只有南美洲还没有办法 。 —— 这个进展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原则上说,只要在上海和对称位置的阿根廷东北部(-31.2,-58.6)各设立一个鸟笼观察站,可以基本定位未来的地震地点(震中)。 —— 这个进展还具有科普意义 : 方舟子 的“科普”中把鸟类可以获得几千公里外的地震说成是“伪科学”(也不知道他做了哪些实际观测和验证), Amsel 将方舟子的“科普”作为“科学依据”,撰写了《中国地震预测术排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34197 我在科学网问了Amsel好几次,我让他来验证我的预报,请他制定准确率标准,但一直没有得到响应。 博主回复(2011-3-8 14:04) :   Amsel   不是真正的地质专家! 只了解些地质上的皮毛而已。 不足挂齿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8 09:17 博主回复(2011-3-8 08:54):  小鸟这次向您报告得准么? --》 有啊~很准的,下面是已经发布的,按时间顺序给您排列一如下,请注意时间: 1、我在下帖提醒博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176do=blogid=419534 zdlh 2011-3-6 23:54 四川的青城山? 这个方向昨天的确有小震预警,我差点打电话给四川地震局,一看是 星期六而且国家地震局网站没有更新,估计没人值班 也就算了( 小震不死人,最多吓一跳 而已)。 zdlh 2011-3-7 00:29 查了一下观察记录,可能还有。 你自己注意一些。知道即可, 千万别在其它地方传播,出了事我承担不起 。 2、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随后的数据: http://www.ceic.ac.cn 2011-03-07 01:51:36 4.2  39.0  111.7  5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西偏北45度) 2011-03-07 08:09:38 6.3 -10.3  160.8  40 所罗门群岛(南偏东42度) 2011-03-08 00:19:44 4.3  34.0  114.6  10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西偏北26度) (截止当前)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博主到现在也没谢我一声, 真是的,下次再有大的地震预警我保证不跟他讲,等他被压扁了开追悼会我来送花就是了。 博主回复(2011-3-8 13:01) :   您找错【提醒】对象 人家不懂地震的成因 跟他论地震发生时间 等同于【对牛弹琴】 删除 回复 举报 zdlh 2011-3-8 08:01 这二天地震会比较多 博主回复(2011-3-8 08:54) :   小鸟这次向您报告得准么? 作者:彬彬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1-3-11 11:04:10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777.shtm 科学家称近地点极端超级月球不会引发地球灾难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潮汐力让月球的自转减速,因此月球的一面总是朝向地球。尽管此前许多太空飞船拍摄到了月球的远侧,但美国宇航局月球侦测轨道器带来了月球另一面更为细致的图片。本图就是由月球侦测轨道器拍摄,显示了月球表面的地形细节,海拔超过2万英尺(约合6千米)的地区以红色显示,而低于2万英尺(约合6千米)的地区则以蓝色显示。 北京时间3月11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2011年3月19日,月球将比过去18年任何时候都要靠近地球,届时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为356577公里。满月时月球显得异常巨大,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极端超级月球”。一些占星家甚至认为,“极端超级月球”现象将引发地球的巨大灾难,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慌。不过,更多科学家则认为,“极端超级月球”只是一种正常现象,不会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因此不必为此担忧。 著名的占星家理查德·诺勒把即将到来的近地点满月现象称为“极端超级月球”。诺勒认为,当“极端超级月球”现象发生时,超级风暴、特大地震、火山和其他各种自然灾难有可能会造成地球的大浩劫。不过,科学家指出,占星术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仅仅是将天文现象和神秘事件牵强联系在一起而已。 对于诺勒等人的观点,人们是否需要真的为即将到来的“极端超级月球”做好预防准备呢?这个问题事实上并不难回答。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对相关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在正常的情况下,月球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已经在地球上产生了影响,如月球可能会导致海洋的潮涨潮落。 月球的引力在地球上产生了较小但可测量的潮涨潮落,在满月或新月时,潮汐最大。华盛顿大学地震学家、环太平洋西北区地震网负责人约翰·维达尔介绍说,“不管是月球还是太阳,都会对地球产生一些压力。当它们排成一线时,也就是当满月或新月时,地震活动的强度会有不超过1%的增幅,相应地,火山活动也有轻微的增强。” 地震活动对潮汐的影响在缓冲带最明显,如环太平洋西北区。华盛顿大学另一位地震学家威廉·威尔考克解释说,“当出现低潮时,海水变少,因此海床的压力就更小。”威尔考克认为,低潮时缓冲区的地震活动比当天其他任何时候的强度要大10%以上。不过,他从来没有观测到地震活动与满月或新月时低潮之间的联系,而维达尔也只观测到一些较小的联系。 那么,在近地点满月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3月19日,满月与地球的距离如此之近,地球上是否会发生更多的地震或火山爆发呢?科学家认为,在月球位于近地点时,月球的引力与其他时候相比并没有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变化不足以改变潮汐的高度,也不足以提高自然灾难发生的可能性。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约翰·贝利尼表示 ,“ 美国地质勘探局等机构科学家已经对此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根本没有发现任何重要迹象 。”维达尔也表示,“实际上,你可能根本感受不到近地点满月带来的任何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介于‘根本没有影响’与‘影响小到根本看不到的程度’之间。”因此, 即将到来的超级月球不会引发大地震。 更多阅读 美国太空网相关报道(英文) ( 科学网 奇怪的 相关文章 ) 【 北京时间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 , 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8.6级 地震 (注:美国地质勘探局已将这起地震的震级修正为 里氏8.9级 ), 震源深度约20公里 。】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7448 次阅读|25 个评论
日本地震三种震级报道 海啸接踵道路坍塌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11 15:27
日本地震发生后 海啸接种道路坍塌(组图) 收藏 | 复制网址 | 讨论 2011-03-11 14:35:04 发布者:杨柳岸 日本地震 地震 英文名称:earthquake 地震定义: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日本周五在东北海岸发生7.9级地震,东京的建筑物出现数分钟的摇晃,官方同时发出了海啸警报。 日本地震局警告,在距离震央最近的宫城县(Miyagi)附近海岸,可能出现最高达20英尺(6米)的海啸。而一些高度为50厘米的小型海啸已经抵达部分海岸地区。 但据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称,此次日本本州岛的震级为8.6级,震源深度20公里。    主力 日本国债 期货 合约涨0.67,至139.21;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下降3个基点,至1.270%。美元兑日圆也走高,报82.98日圆,地震发生前报82.91日圆。   气象厅对岩手等县的 太平洋 沿岸地区发出海啸警报,东京和大阪感受到强烈震动,建筑物摇晃,居民走到街上,许多汽车跌落海。 http://stock1.cf8.com.cn/news/20110311/34928.shtml 日本媒体:日本太平洋沿岸发生高度四米的海啸 2011年03月11日14:37 来源:汇通网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汇通网3月11日讯   日本媒体:日本太平洋(601099,股吧)沿岸发生高度四米的海啸。 http://forex.hexun.com/2011-03-11/127872245.html 日本大地震8.8级 北京天津人有感 已有 35 次阅读 2011-3-11 14:41 |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日本 地震 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 发生里氏7.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3/11/c_121176738.htm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发生8.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震中距仙台约180公里。据了解,北京、天津部分高层建筑物人员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21161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8.1,东经142.6)发生8.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据称在东京市内能感到明显的震感。同时环太平洋海啸预警机构发出了海啸预警。本周三在同一地域发生了7.3级地震。 http://finance.ifeng.com/money/bond/20110311/3630990.shtml http://forex.hexun.com/2011-03-11/127871603.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72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日地震引发海啸 不会对中国造成灾害性影响
杨学祥 2011-3-9 17:53
日地震引发海啸 不会对中国造成灾害性影响2011-03-09 15:12:22来源:人民网 我要评论 【 进入论坛 】 图表: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发生7.3级地震 新华社发 记者9日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9日上午在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发生的7.3级地震已经在震源附近引发了区域海啸,预计不会对我国造成灾害性影响。 据悉,日本本州岛OFUNATO站11时11分监测到了0.54米的海啸波。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已于10时54分和11时57分发布海啸信息。 由于海啸强度较小,国家海洋预报台预计海啸不会对我国造成灾害性影响。国家海洋预报台将密切关注后续监测情况,及时发布信息。 这张3月9日的电视截图显示的是日本东北发生地震地区的街景。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9日报道,日本东北地区附近海域当天上午发生里氏7.2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0时45分),震源深度约10公里,宫城县、青森县、福岛县等地有强烈震感。日本气象厅向青森县至福岛县的太平洋沿岸发布了海啸警报。新华社发 这张3月9日的电视截图显示的是日本东北发生地震地区的街景及地震震源地区的示意图。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9日报道,日本东北地区附近海域当天上午发生里氏7.2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0时45分),震源深度约10公里,宫城县、青森县、福岛县等地有强烈震感。日本气象厅向青森县至福岛县的太平洋沿岸发布了海啸警报。新华社发 http://news.shangdu.com/201/20110309/11_238471.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杨学祥 2011-2-6 04:57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 2009-12-11)   根据历史记录,2009年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我们可以通过其历史记录和物理过程来了解这种灾害链的变化。    海底藏冷效应:冷的长期积累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3.5%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2摄氏度,它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冷源。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温暖期,海洋底层温度比现在高15摄氏度,大气温度比现在高10-15摄氏度。    美国科学家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查尔斯. 季林2000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除了1500-1800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60年、54-56年、22年、18.6年和11年。特别是54-56年周期(拉马德雷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    中国科学家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4年以后的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世界都公认1998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2008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2005年也没有突破1998年的高温纪录。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冻害和灾害链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99年为“暖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2009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满足六大特征: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为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年;   2008-2009年为太阳黑子低值年;2008年发生中国严重冰冻雪灾;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低温冷夏年。目前厄尔尼诺强度较弱,如果在11月后增强,流感强度也会增强。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1957、1969、1972和1976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20世纪60-70年代的低温期,其间共发生7次大于8.5级地震。   综上所述,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作者:杨学祥 杨冬红) http://www.mfb.sh.cn/mfbinfoplat/platformData/infoplat/pub/shmf_104/docs/200912/d_69202.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地球潮汐形变的特征转折和地震的调整
杨学祥 2010-11-13 03:12
关注地球潮汐形变的特征转折和地震的调整 杨学祥,杨冬红 月球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在赤道面上,月亮潮在赤道变化最大,赤道高潮和两级低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流体由两极向赤道流动,地壳在两极受到挤压,在赤道发张裂。 月球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远离赤道面,月亮潮在南北纬 18.6-28.6 度之间处于高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地球流体由赤道流向两极,地壳在赤道受到挤压,在两极发生张裂。 太阳潮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春分和秋分太阳在赤道面,太阳潮在赤道变化最大,赤道高潮和两级低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流体由两极向赤道流动,地壳在两极受到挤压,在赤道发张裂;夏至和冬至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月亮潮在南北回归线处于高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地球流体由赤道流向两极,地壳在赤道受到挤压,在两极发生张裂。 如果春分和秋分附近的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赤道潮汐就会变得更大,地球扁率变得更大,自转变得更慢,两极挤压和赤道张裂就会更强烈;如果夏至和冬至附近的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地球扁率会变的更小,自转会变得更快,两极张裂和赤道挤压就会更强烈。假如这时有月亮近地潮的配合,潮汐强度就达到最大值,这样的机会是很少见的。因为可能有 1 月 3 日 或 4 日太阳近地潮的配合,冬至和近日点之间可以出现最强的赤道压缩和两级张裂。 2004 年 12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同时也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90587 度,冬至在 12 月 21-23 日,地球近日点在 2005 年 1 月 3 日 或 4 日,四者叠加,只缺少月亮近地潮的配合。这是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发生印尼 9 级地震和海啸的天文背景,赤道当时处于强烈挤压状态。   中新网 10 月 28 日 电 据《联合早报》 28 日报道,新加坡地质学家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 7.7 级海底地震,据信是 2007 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大规模余震。   据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7 日发出文告,引述印度尼西亚科学院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简称 LIPI) 地震地质学家丹尼 (Danny Hilman Natawidjaja) 的话说, 25 日发生的地震是 2007 年 9 月 12 日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 8.4 级地震康复过程的一部分。   地质学家称,过去 10 年内,巽他大型逆冲区的好几个部分相继破裂,因此引发了苏门答腊以西海岸的系列地震。科学家根据过去 700 年来的大地震模式推敲出,目前一系列的地震最终或将引发更强地震,规模可与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相比。不过,目前仍无法预知何时将出现这样的地震。   至于 2007 年的地震,也引发了不少余震,包括当时在 12 个小时后发生的里氏 7.9 级地震、 15 个小时后的 7 级地震以及五个月后的 7 级地震。这一系列地震导致数百人伤亡【 1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 8.4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9 月 1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21 度, 11 日为日月大潮。 2010 年 10 月 25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 7.7 级海底地震的潮汐特征: 27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33506 度, 23 日为日月大潮。 对比可知,两次地震都在日月大潮两日之内,不同的是,前者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后者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月球在赤道面, 9 月 23 日 为秋分,太阳也在赤道面,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太阳潮和月亮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赤道隆起效应强烈,对地震和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增强这一效应,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 因此,从潮汐特征而言,两次地震处于膨胀和收缩的相反应力控制下,这应该是地震调整作用的主要特征。 1950 年 8 月 15 日 8.6 级地震发生在中国西藏察隅、墨脱, 1951 年 11 月 18 日 8.0 级地震发生在中国西藏当雄(距墨脱约 500 公里), 1952 年 8 月 18 日 7.5 级地震又发生在西藏当雄。后两次地震是否是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调整呢? 1950 年 8 月 15 日 西藏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0 年 8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39 度, 8 月 14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赤道隆起效应强烈,对地震和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日月大潮增强这一作用。 1951 年 11 月 18 日 西藏当雄 8.0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1 年 11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8.10484 度, 1951 年 11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 22 日为日月小潮。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南北纬 35 度线是地球扁率变化的不变线,西藏察隅、墨脱、当雄随赤道一起膨胀和收缩。 1952 年 8 月 18 日 西藏当雄 7.5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2 年 8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都达到最大值北纬 27.77966 度, 8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增强这一效应,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 根据月亮赤纬角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地壳胀缩特征, 1951 年和 1952 年当雄两次 7 级以上地震应该是 1950 年西藏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调整过程。一次没有调整到位,又有第二次调整发生。 数据的重复性表明, 8.6 级以上强震后发生的后续地震调整有以下统计特征: 首先,后续地震的调整时间为 1-3 年;其次,调整的最大特征是月亮赤纬角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地壳胀缩特征处于反向。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2008 年 5 月 15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54 度, 5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从月亮赤纬角变化来看,汶川地震不是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 8.4 级地震的调整,而是同趋势激发,是否也会发生调整地震,须看 2011 年的地震发展。 2010 年 4 月 14 日 青海玉树 7.1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4 月 12 日 达到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8 度, 14 日为日月大潮。 从月亮赤纬角变化来看,玉树地震不是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 8.4 级地震和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的调整,而是同趋势激发,是否也会发生调整地震,也须看 2011 年的地震发展。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 8.4 级地震的调整作用值得关注【 2 】。 对比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中国测定为 8.7 级)地震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 8.4 级地震可知,前者是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赤道地壳挤压时期发生的挤压型地震,并伴有强烈海啸,后者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赤道张裂时期发生的张裂型地震,没有海啸发生。 2010 年 10 月 25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 7.7 级海底地震的潮汐特征: 27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33506 度, 23 日为日月大潮。该地震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也同样导致海啸发生。 这验证了月亮赤纬角可以确定地震类型和海啸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2010 年 6 月 21 日 为夏至 , 太阳在北纬 23.5 度, 6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6.44717 度, 23 日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四者叠加,南北震荡最强烈,为本月最强潮汐,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资料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4688 2010 年 9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17 度, 9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 23 日为秋分,太阳潮和月亮潮都在赤道达到最大变化值,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缺少月亮近地潮配合)。 本资料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0409 2010 年 11 月,潮汐形变类型发生转变,由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日月大潮叠加转变到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日月大潮叠加,由赤道张裂两极挤压转变到赤道挤压两极张裂。这个转变可能引起强震的相应调整。 地球潮汐形变的类型转变值得关注: 2010 年 11 月 2 日 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70 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 11 月 4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1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两两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时差大,强度减弱)。 2010 年 11 月 2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23630 度, 11 月 22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增大,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加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没有月亮近地潮配合)。 本资料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32 月亮赤纬角确定地震类型和海啸可能性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婷。科学家:印尼强震是 3 年前地震大规模余震。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10 月 28 日 10:50 。 http://news.sohu.com/20101028/n276661609.s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 . 地震调整周期的统计特征 . 发表于 2010-10-30 8:26: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854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尼地震、海啸或导致境内8座火山活跃度增加
杨学祥 2010-11-1 15:42
印尼地震、海啸或导致境内8座火山活跃度增加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01日12:52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 大中小   中新网11月1日电 除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默拉皮火山11月1日再度爆发以外,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根据政府地质局的纪录,印尼境内其他8座火山也同时期增加地震活动,其中以楠榜省的阿纳喀拉喀托(Anak Krakatao)火山,增加地震活动最为明显。   据报道,印尼科学院专家认为,这些火山的不安全状况,是与同时期在苏门答腊西部海岸的明打威群岛附近发生的7.7级海底地震和海啸有关连。   美都网站10月31日报道称,在过去3天内,阿纳喀拉喀托火山的地震活动发生780次,喷出火山气体。   根据火山观察台的纪录,阿纳喀拉喀托火山的地震活动属于波动起伏型,每一次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可达200至1500米高。   点滴网站引述印尼科学院地质学家荷里博士的推测说,明打威地区发生7.7级海底地震和海啸的次日,就发生默拉皮火山爆发和其他8座火山增加地震活动,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是有关连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种事情,而现在的地震学研究也往这个方向进行。   据悉,近日被当局探测到地震活动增加的8座火山包括北苏门答腊的西纳邦火山、西苏门答腊的塔朗火山、楠榜的阿纳喀拉喀托火山、西爪哇的帕潘达洋火山、中爪哇的斯拉默火山、东爪哇的布鲁莫火山和马塞梅鲁火山。   默拉皮火山10月31日下午曾大规模爆发,连续三次喷发滚热的浓厚云状火山灰,远达梭罗一带,都受到波及。当地居民听到火山爆发声后,惊恐逃生。有许多人逃到火山脚的警局去求救。   据悉,由于火山灰纷纷坠落到梭罗地区,干扰航班,梭罗阿迪苏马末机场昨晚7时起关闭一个小时。 报道指出,默拉皮火山10月31日的这次火山爆发,历时三小时多。从美都电视台当天傍晚播出的画面,可以看到火山附近的斯列曼(Sleman)镇附近,出现漫天飘动的浓厚火山灰,随风飘向东区和东南地区。火山斜坡上首当其冲,遍地坠落高温的火山灰。   至今默拉皮火山前两次爆发和多次喷发火山灰,已经导致38人死亡。 (责任编辑:周径偲) http://news.sohu.com/20101101/n276907021.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尼连发灾害或将致千人死亡 火山将多次喷发
杨学祥 2010-10-29 06:33
印尼连发灾害或将致千人死亡 火山将多次喷发 2010年10月29日04:15城市晚报 目前已有344人遇难 截至28日,印尼因7级以上强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一连串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344人,数百人仍然失踪。其中地震、海啸导致311人丧生,火山喷发夺去33人性命,有组织估计死亡人数可能上升至1000人。救援人员和村民已开始挖掘集体坟墓,准备埋葬火山喷发遇难者。同时印尼官员指出,此次海啸未能成功预测,重要原因之一是预警系统遭到破坏。 预警系统遭人为破坏 对于海啸这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虽然各个国家都在竭尽全力的预测,但难免还是会出现失误。例如这次发生在印尼的海啸,监测人员就没能提前发现任何预兆。据报道,印尼技术评估与应用署一名工作人员说,海啸预警系统中两个侦测海浪的关键性浮标疑似遭到人为破坏,失去了工作能力。 这是3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新加坡地质学家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7.7级海底地震,据信是2007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大规模余震。据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7日发出文告,引述印度尼西亚科学院地震地质学家丹尼的话说,25日发生的地震是2007年9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8.4级地震康复过程的一部分。 专家发出火山长期喷发警告 印尼知名火山学家苏罗诺说,默拉皮火山尽管眼下非常平静,却难说是否会再次大规模喷发。印尼火山学家斯万蒂卡认为,默拉皮火山可能在长时期内多次小规模喷发。按照他的说法,尽管无法排除大规模喷发的可能,依照26日喷发情况分析,它可能长期缓慢喷发。这次喷发没有影响航空运输。(综合新华社、央视) http://news.qq.com/a/20101029/000141.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致哀:火山地震海啸"夹击"印尼 300余人死亡
杨学祥 2010-10-28 12:43
致哀:火山地震海啸夹击印尼300余人死亡 点评:天灾无情,关注防灾。2010年10月20-23日潮汐组合对地震火山活动的激发作用值得关注。 火山地震海啸夹击印尼 300余人死亡 http://www.ahradio.com.cn 2010-10-28 08:23   当地时间10月26日,救护人员把一名严重烧伤的患者转移到医院进行急救。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官员27日说,位于该省的默拉皮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已造成至少29人死亡。   当地时间10月26日,医护人员把一名在火山爆发中受伤的灾民转移医院急救。   当地时间10月27日,一位救援人员带着面罩在火山袭击后的村庄进行搜救。   10月27日,搜救人员在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附近搬运遇难者。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夏薇 http://www.ahradio.com.cn/news/system/2010/10/28/001016247.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震海啸加火山喷涌 印尼两灾并发引科学家关注
杨学祥 2010-10-28 12:24
地震海啸加火山喷涌 印尼两灾并发引科学家关注 2010-10-28 09: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马尼拉10月27日电过去两天内,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两灾并发,已导致297人死亡,数百人失踪,上万人无家可归。   据悉,印尼苏门答腊岛以西的明打威群岛10月25日晚发生了里氏7.7级海底地震。强震引发的海啸冲毁了10个村庄,已造成272人死亡,500多人失踪。10月26日凌晨,该群岛发生6次强烈余震,造成3米高的巨浪,锡拉布岛蒙泰村的绝大多数房屋被冲毁,多人失踪。   与此同时,印尼日惹附近的默拉皮火山26日傍晚连续三次喷发,已造成2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一万多人逃离家园。印尼位于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难时常发生,然而海啸及火山同时并发还不多见。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两个灾难之间是否有关联。(据:光明日报) 责编:海量 http://www.cnr.cn/allnews/201010/t20101028_507234604.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尼连遭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已致137人死亡
杨学祥 2010-10-27 11:11
印尼连遭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已致137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7日10:25 中国新闻网 印尼地震引发海啸,百余人死亡 印尼默拉皮火山喷发,已夺去24人性命   中新网10月27日电 综合报道,印度尼西亚从当地时间25日起遭受连串自然灾害的冲击,先是发生7级以上强震,地震引发海啸,再是火山喷发。到27日目前为止,已造成至少137人死亡,500多人失踪。其中地震夺去113人性命,火山喷发导致至少24人死亡。虽然天气不佳,救援难度大,但当局已展开救援。    7.7级强震毁掉数千房屋 600多人死亡或失踪   据报道,当地时间当天19点5分,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发生里氏5.8级地震;当地时间25日晚9时42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发生里氏7.7级强震,触发海啸。震中距离苏门答腊岛以西的明打威群岛的某岛屿西南方向78公里处,震源深度约20.6公里。该地区其后相继发生了里氏5.5级和5级两次余震。   截止到26日,印度尼西亚已发生150多次余震。   据报道,由这次浅层海底强震引发的海啸卷起了6米多高的巨浪,海浪冲过周边岛屿,深入10多处海岸线最深达600米。   明打威群岛的议员亨得利-萨托克26日晚通过当地印度尼西亚美都电视台(Metro TV)表示:10多个村庄被海啸破坏。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113人丧生,另有502人下落不明。   这次海啸导致至少2000多个家庭无家可归,至少9艘船舶失踪。   明打威群岛位于去年9月发生里氏7.6级强震的西苏门答腊省首府巴东市的前海,地处偏远,救援行动困难重重。印度尼西亚卫生部危机中心主管穆芝哈图透露,医疗人员已乘坐直升机赶往重灾区,但通讯中断妨碍了救灾工作。   印度尼西亚卫生部下属的危机应对中心负责人穆吉哈尔托表示:伤亡、失踪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   锡拉布岛蒙泰村的八成房屋被冲毁,粮食供应短缺。沿海村庄贝图蒙加(Betu Monga)有160人失踪,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小孩。印度尼西亚渔业部地方官员哈迪曼沙说,还有人通报说,他们无法抓牢孩子,结果孩子被冲走了,许多人都在哭。    震区进入紧急状态 救援难度大   印度尼西亚人民福利统筹部长阿贡拉克索诺宣布,明打威群岛地区进入为期14天的紧急状态,并计划于近一两天内赶赴灾区。   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目前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浪高危险,海路交通中断,因此政府部门将安排直升机运送水、食品、衣物、帐篷等价值5亿印度尼西亚盾(约合5.6万美元)的救灾物资前往灾区。印度尼西亚卫生部危机处理中心官员穆吉哈约称,一支由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已经携带200个裹尸袋从西苏门答腊省省会巴东出发,赶赴灾区。   明打威群岛官员指出,搜救队已开始行动,但附近海域风大浪急,救援队难以抵达灾区。    海啸亲历者:听到巨吼 3米高白色水墙扑来   来自澳大利亚的哈利特在苏门答腊经营租船生意,地震发生时,他和包括9名澳大利亚人在内的15名游客都在一艘游船米达斯号上。他说:我们感觉到船底有点儿晃动几分钟后,我们听到一声巨吼。我立即想到是海啸,便望向大海,接着便看到白色水墙向我们扑过来。据悉,当时海浪高达3米。   他们乘坐的米达斯号被旁边一艘船自由三号撞击,导致船艇爆炸着火,火焰从后方甲板延烧,船上所有游客不得不集体弃船,跳海逃生。   一些人被巨浪冲到内陆200米的地方,必须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脱困。包括哈利特在内的一些人攀树避难,等了20到30分钟海啸消退才获救。幸运的是,两艘船的人员都逃过一劫,只有割伤和瘀伤,没有危及生命。   另一艘搭载了9名澳洲和1名日本冲浪者的南十字星号游船,在海啸发生后一度失踪,当局还派出拯救人员展开搜救。   不过,该游船最终在26日晚上联络上了游船公司。该公司一名职员说:他们目前安然无恙他们只是失去通讯信号,他们甚至没有感觉到海啸。   报道指,2004年12月,苏门答腊也曾发生过9.3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那年的大海啸共夺走超过22.6万条人命。    默拉皮火山三次喷发 岩浆烫伤数十人   继地震和海啸发生后,距离震中1.3万公里的默拉皮火山26日爆发,最新消息称,火山活动目前已导致至少24人至25人死亡,近30人受伤。   据报道,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Jawa Tengah)日惹县(Yogyakarta)边界2914米高的默拉皮火山(Gunung Merapi)当地时间26日下午5时左右,在30分钟时间内先后3次爆发。   印度尼西亚当局表示,喷发出的火山灰冲上高达1500米的半空中,摄氏500多度高温的火山熔岩流向山坡,造成24人死亡,其中1名3个月大的婴儿因无法呼吸而死亡。   另有至少29人被灼热的岩浆烫伤或感到呼吸困难,必须入院急救。   印度尼西亚当局表示,默拉皮火山是爪哇岛上人口最稠密的火山区,近日火山震动力度逐渐加剧,熔岩喷发次数亦愈趋频密。默拉皮火山喷发前,已检测到500多次相关地质活动,政府也已把火山周围10公里地区宣布为红色警戒区,命令居民快速撤离这个危险地区。   将近1.9万名民众已接到疏散命令,1.35万名民众已被转移到10公里外的灾民收容所,入住帐篷。不过,有报道指,仍有万余名民众不愿放弃家产或土地,拒绝离开火山喷发区。   科学家已经警告,默拉皮火山所积蓄的能量可能将触发其近年来最强有力的一次喷发。科学家同时表示,按照目前的喷发规模和方式,默拉皮火山此次喷发预计将经历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默拉皮火山是继25日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7级以上强烈地震及连串余震之后喷发的。不过,分析称,这座火山和地震震央相距很远距离,两者活跃应无关联。    奥巴马表哀悼 美国愿救援   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26日向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受灾者表示慰问,对这些灾难中的死伤者表示哀悼和同情,并称美国愿意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奥巴马说,米歇尔(奥巴马妻子)和我对于最近印度尼西亚西部因地震、海啸导致的人员伤亡深感哀痛。   奥巴马表示,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人民快速的适应能力和印度尼西亚政府对灾民迅速的救援鼓励了我,作为印度尼西亚的朋友,美国已准备好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http://news.sina.com.cn/w/2010-10-27/102521361638.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印尼7.7级强烈地震引发3米高的海啸10个滨海村庄夷为平地
杨学祥 2010-10-27 10:29
印尼地震由04年海啸同断层引起 澳游客失踪(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27日07:35 我来说两句 ( 0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在震央两百多公里外的巴东,大批民众逃抵高处后忙拨手机关心亲友安危。   规模七点七强烈地震一支救难小组廿六日在苏门答腊巴东整装,准备前进灾区。   中新网10月27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27日报道,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南部明打威群岛25日晚间发生里氏规模7.7级强烈地震,引发3米高的海啸,有10个滨海村庄夷为平地,造成至少113人丧生、500多人失踪。   这起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25日晚间10时42分,震央在巴东以南280公里,震源深度2.6公里。在震央附近的明打威群岛(Mentawai Islands)南巴盖(South Pagai),海啸打进离岸600米的陆地,当地滨海村庄贝图蒙加(Betu Monga)灾情惨重,建筑物8成被毁。   当地渔业官员哈迪曼沙说,该村村民200人,仅找到40人,有160人失踪,失踪者大多是妇孺。他说,许多人通报灾情时说海啸来时根本抓不住自己的孩子,孩子们被冲走,许多人伤心哀嚎。   印度尼西亚卫生部危机中心主任穆吉哈托表示,灾区已寻获113具罹难者遗体,失踪者在150到500人之间。失踪者包括一群澳洲观光客。澳洲外交部发布声明说,一艘观光船在地震发生后失去联络,船上有8到10名澳洲人。   明打威群岛北巴盖一名冲浪客在社交网站脸书上发布讯息说,当地度假村里的度假小屋全被海啸席卷一空。一名救援组织员工也在网络上贴文说,3米高的海啸打进度假村,船只撞成一堆,某艘船上的观光客和船员被冲进丛林,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路回到海边。   这起地震是引发二○○四年南亚大海啸的同一条断层造成。二○○四年十二月,苏门答腊西部外海发生里氏规模9级超级强烈地震,引发惊人大海啸,造成印度洋周边等十余国共23万人丧生,是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海啸。   印度尼西亚天灾连连,中爪哇日惹县边界的梅拉比火山26日晚间约六时喷发,火山山腰附近居民紧急疏散,一名三个月大女婴可能吸入浓烟导致呼吸困难,不幸夭折,另有近廿人被火山的高温蒸气灼伤送医。不过这座火山和地震震央相距超过一千公里,分析两者应无关系。 (责任编辑:赵婷) http://news.sohu.com/20101027/n276550159.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震海啸火山连袭印尼致114人死亡和潮汐组合对比
杨学祥 2010-10-27 10:08
强震海啸火山连袭印尼致114人死亡和潮汐组合对比 杨学祥 从当地时间25日晚开始,印尼接连遭遇自然灾害袭击,先是7.5级强震袭击了该国西苏门答腊岛明打威群岛,接着地震又引发3米高的海啸,几乎将一座村庄吞没,导致至少113人死亡,五百多人失踪。而第二天下午(26日),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又开始喷发,导致1人死亡,20人受伤。 潮汐组合D:2010年10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19度,10月23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2010年10月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33506度,月亮潮南北摆动较大;10月30日为下弦,为潮汐最小值。 本月为强潮汐月,天文奇点非常集中,表现为潮汐组合数量变少,日月大潮集中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附近,潮汐南北震荡变小,有利于旱涝不均和冷热不均分布;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1095 强震海啸火山连袭印尼致114人死亡 2010年10月27日 02:38新京报 26日,救援人员整理运尸袋。由于受灾岛屿偏远,救援困难 从当地时间25日晚开始,印尼接连遭遇自然灾害袭击,先是7.5级强震袭击了该国西苏门答腊岛明打威群岛,接着地震又引发3米高的海啸,几乎将一座村庄吞没,导致至少113人死亡,五百多人失踪。而第二天下午(26日),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又开始喷发,导致1人死亡,20人受伤。 印尼西苏门答腊岛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25日晚发生里氏7.5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已经造成至少113人死亡、502人失踪。 至少502人失踪 印尼气象和地球物理机构说,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5日晚21时42分,震中位于西苏门答腊岛明打威群岛南巴盖岛西南大约78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印尼国家灾难管理中心官员内利斯祖利斯里表示,震级为7.5级,也有媒体报道称震级为7.7级。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表示,地震引发的海啸高达3米,海啸延伸到距海岸线400米远的内陆地区。 当地议员亨得利萨托克表示,截至当地时间26日下午1时,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致108人死亡,超过502人失踪,其中包括8到10名澳大利亚人。印尼卫生部官员则把死亡人数提高到113人。 很多小孩被冲走 印尼渔业部地区官员哈迪马斯亚表示,南巴盖岛沿海的贝图-蒙加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该村200多名村民目前只有40人左右获救,其余至少167人失踪。多数为妇女和儿童。蒙加村的建筑也遭到毁坏。我们听到人们打电话报告说,由于海浪太大,他们无法抱住自己的子女,导致孩子被海浪冲走。许多人都在电话里哭泣。有目击者称,在南巴盖岛一些地区,海浪冲入陆上600米。 哈迪马斯亚表示,这一地区80%的房屋遭到损坏。由于岛上的房屋大多用木头和竹子做成,所以很容易就被海浪卷走。 印尼卫生部下属危机应对中心负责人穆吉哈尔托表示:我们正往受灾岛送去200个尸体运送袋。 明打威群岛中科普哈格村的负责人苏普拉托对媒体表示,他们正在组织村民撤退,来自3个村庄的372名虚弱村民被送走。 印尼被称为千岛之国,这一地区板块活动剧烈,地震频发并极容易引发海啸。2004年12月,印尼亚齐地区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颜颖颛) ■ 救援 受灾岛进入紧急状态 26日,印尼政府宣布明打威群岛地区进入紧急状态,为期14天。同时,救援人员立即赶往灾区。 印尼官员承认,虽然搜救队已开始行动,但灾区附近海域海浪仍然很高,救援队难以抵达灾区。且抵达灾区要坐12个小时的船。26日,灾区仍在下雨,南巴盖岛的码头也全部损毁,这使得海路交通完全中断。 印尼人民福利统筹部长阿贡拉克索诺表示,由于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浪高危险,海路交通中断,政府将派遣直升机运送水、衣物和帐篷等救灾物资。 (颜颖颛) ■ 亲历 海浪卷起船抛过来 在印尼经营船只租赁的澳大利亚人哈雷表示,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他的船只停在一个小港湾里,船上有15人。 我们起初感觉船底下有震动的感觉然后不到几分钟,我们听到一声巨大的海浪咆哮声我立即联想到海啸,于是我们往外看,刚好看到一堵海浪的白墙朝我们席卷过来非常骇人。 哈雷心有余悸地回顾了自己这个小团队的逃生经历。我们距海浪数百米,海浪的水墙速度非常快,非常可怕,哈雷表示。这时候,另一艘船在他们附近试图抛锚,海浪卷起这艘船朝我们径直抛过来,两艘船撞到一起,我们的船发出一声爆炸,然后着火了。后面的甲板出现一个大火球,并迅速朝船舱冲过来。 我要求每一个人跑到顶层甲板上,越高越好,然后船爆炸了,我们只能弃船而逃。所有人都跳下水,一些人被冲了200多米到达陆地,一些人爬上树躲避,过了大约二十多分钟,海浪才逐渐平息下来。(颜颖颛)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yinniquake/content-2/detail_2010_10/27/2906602_0.shtml 视频:印尼爪哇岛默拉皮火山爆发浓烟冲云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6日21:07 新浪播客 印尼 火山 简介:   印尼(当地时间26日)下午6点左右,爪哇岛的默拉皮火山,火山灰等物质被喷出,直达云霄1.5公里高。 首播时间:10月26日20:46 http://video.sina.com.cn/p/news/w/v/2010-10-26/210761167731.html#40339815 视频:印尼默拉皮火山喷发下起石头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6日22:25 CCTV新闻频道 印尼 地震 简介: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25日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位于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明打威群岛(Mentawai island)。目前已致上百人人死亡,今天晚上北京时间8点左右默拉皮火山开始喷发下起石头雨。   10月26日CCTV新闻频道播出以上视频内容。 首播时间:10月26日18:22 http://video.sina.com.cn/p/news/w/v/2010-10-26/22256116776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尼地震引发海啸 至少113死数百人失踪[视频]
杨学祥 2010-10-27 04:22
印尼地震引发海啸 至少113死数百人失踪 2010年10月26日 23:45凤凰卫视 印尼苏门答腊沿海25号晚上发生的7级以上大地震,灾情逐步显现。地震引发海啸,大浪席卷沿岸多座村庄,至少113人死亡,几百人失踪。一艘澳大利亚游客船只一度失踪,不过在26号晚已报平安。当局宣布当地进入两星期的紧急状态,正赶赴灾区救灾。 地震发生时,巴东等多个苏门答腊西部沿岸城镇,也感受到震动,居民在黑夜中逃生。 地震引发小海啸,部分地区大浪涌入沿岸村庄两公里,不少村民被冲走。一个有近200人居住的沿海渔村,地震后只剩下40人,160人失踪。附近也有村庄的八成房屋被冲毁。灾区位置偏辟小岛,加上天气恶劣,出现大风雨,令救灾更为困难。 地震引发海啸,也令海上船只遇险。一名澳大利亚男子对澳大利亚电视台说,海啸发生时,他驾驶的船正在明打威群岛附近的海湾,船上十多人正在唱歌跳舞玩乐,突然,2至3米高的大浪像水墙那样涌过去,他的船和旁边一艘船相撞。幸好所有人及时带着浮板等物品,跳水逃生。 澳大利亚船长:大浪卷起那艘船抛向我们,与我们撞个正着。我们的船爆炸着火,船尾甲板出现火球,在几秒内席卷整个船舱。 而另一艘载着澳大利亚滑浪游客的木船,一度失去联络,其后发现只是通讯出问题,船上十人已返回岸上。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明打威群岛附近的海底。群岛位于苏门答腊岛的西岸,由70个岛屿组成,是滑浪圣地,吸引不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前往滑浪。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yinniquake/content-2/detail_2010_10/26/2905947_0.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国际研究小组破解海啸“密码”
热度 1 maokebiao 2010-7-18 09:00
作者:群芳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16 《科学》:国际研究小组破解海啸密码 研究表明沉积层对于地震引发海啸具有重要影响 利用声爆(小图),研究人员分析了两次苏门达腊地震震源区的海底岩层特性。(图片提供:Nicolle Rager Fuller/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这是有关两次地震的故事。第一次也是有记录以来排名第二的地震于2004年12月撕裂了印尼苏门达腊岛以西的海底,并掀起了一场大海啸,整个印度洋盆地遭受了灭顶之灾;第二次大小相仿的地震于3个月后再次袭击了该地区,但只形成了一场局部的海啸以及较少的沿岸损失。在最近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发现了这两场灾难的关键差异:覆盖在地震区域上的水成岩的密度。测量倾向于发生大地震的其他类似区域的这一变量将帮助地震学家和应急预案制订者们更好地预测哪里将是地震中最糟糕的地方。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苏门达腊大地震引发了一场移动迅猛的海啸,将近25万人溺水而亡,并且在远至东非海岸的地区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无家可归者。但这只是噩梦的一部分。这场震级达9.2级的大地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引发了数千次余震,包括在2005年3月发生的一场8.7级地震。 第二次地震在安达曼群岛以及比邻的苏门达腊沿海地区造成了许多损失,但却只引发了一场较小规模的海啸。科学家马上意识到,为什么都发生在苏门达腊断层,且仅间隔数月的两次大地震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比较这两次地震震源区的地震特性。2008年夏季,研究人员驾驶研究船桑尼号沿苏门达腊断层航行,并利用压缩空气爆炸从海底反弹的声波,创建了下层岩石的密度剖面。当一个巨大的地球板块突然滑入或潜没到另一个板块下时便会发生地震。板块下降形成的潜没区在全球随处可见,例如南、北美洲的整个西海岸沿线便都是这种状况。在苏门达腊地震中,印度洋板块下降到印度尼西亚板块之下。研究人员分析了被称为脱顶褶皱的这两个潜没区的特征差别。 科学家发现,2004年地震的脱顶褶皱中包含了一大段海底水成岩,这些岩石的密度都相当低,相对周围的岩层来说更脆弱。在地震时,这种脆弱可能导致更大面积的海底区域突然变形,随之带动更多的海水移动,最终形成更大的海啸。相比之下,2005年地震的脱顶褶皱则是由密度更大的岩石组成,在地震时岩石下降幅度较小,海水的移动也不远。 主持这项研究的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地球物理学家Simon Dean说,这一差别对于其他倾向发生与潜没有关的地震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无论包含一个明显低密度岩层的地震断层在哪儿,它都会导致一种极不寻常的断裂,而这种断裂又极可能引发一次巨大的海啸。 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Arthur Frankel说,这篇论文在沉积层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而揭示了为什么2004年苏门达腊地震会引发如此致命的海啸,而随后到2005年地震却没有。他说,这些线索能够真正帮助人们去预测其他潜没区的大地震是否也会引发巨大海啸。 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Jian Lin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这篇论文给出了有力的证据,表明沉积层对于地震引发的海啸具有重要的影响。 (群芳 译自www.science.com,7月15日) 《科学时报》 (2010-7-16 A4 国际) 更多阅读 《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NASA公布长江流域降雨情况:河流湖泊接近警戒线 近日,NASA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中国长江流域下流尤其是上海市周边区域的降雨量情况。这张图是由热带降雨测量任务卫星拍摄之后,再经戈达德宇航中心的热带降雨测量任务科学数据与信息系统合成,它显示的是2010年7月6日至12日长江流域下游上海市周边区域的降雨量;该数据是通过结合来自许多卫星的测量结果并且利用热带降雨测量任务(TRMM)卫星的雨量测量结果进行校准用来估计降雨的。降雨量最严重(400毫米)的地区呈深蓝色。降雨量最轻微(50毫米)的地区呈浅绿色。 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位于上海的西部及西南部。长江入海口位于上海市北部,但河流的路径使得它需要通过该市的西南地区,包括正在遭遇大雨的地区。这截止到2010年7月中旬,大雨已使长江流域的许多湖泊和河流接近洪水警戒线,而降雨仍然持续。据《环球时报》报道,7月8日至13日间,长江沿岸有39人被淹死,大约有81万公顷农田被摧毁。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7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6.2级地震 未发布海啸预警
杨学祥 2010-3-21 06:47
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6.2级地震 未发布海啸预警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21日00:46   新华网悉尼3月21日电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当地时间21日凌晨发生里氏6.2级地震。目 前,当地有关方面没有发布海啸警报。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说,地震震中位于距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新不列颠岛拉包尔以北95 公里处海域,震源深度为423公里。   设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没有就这次地震发布海啸警报。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处大陆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地震频发地带。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74276.shtml Recent Earthquakes 03/20/2010 M 5.6, Cuba region 03/20/2010 M 5.1, south of the Aleutian Islands 03/20/2010 M 6.2, New Ireland region, Papua New Guinea 03/18/2010 M 5.6, south of the Fiji Islands 03/18/2010 M 5.5, off the west coast of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火山、海啸--人类如何面对地球灾难?
newlight 2010-3-3 21:56
Terra: Tale of the Earth: Four Event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Richard Hamblyn 出版社 Picador (精装本2009年10月5日出版) 页数 268 页 定价 11.81 ISBN 978-0330490733 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海地太子港地震刚刚发生;看到最后一章时,夏威夷和日本等地已经解除了因智利地震触发的海啸警报。这两起自然灾害,显示了人类在灾害防护和救助上的进展和不足,读起来觉得格外有现实意义。 在 Terra: Tales of the Earth 一书中,作者 Richard Hamblyn 借用古希腊人的四大元素(土、气、火、水)理论,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四起影响重大的自然灾害: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1783年欧洲漫长的迷雾天 气,1883年印尼Krakatau火山爆发,1946年夏威夷海啸。 作者把历史故事与科学理论揉合在一起,既引用亲历者叙述描述灾害爆发时的景象,又花了相当多篇幅讲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当时的人们理解灾害的努力,作者提出的思考是:人类如何通过对灾害的研究来认识自然,保护自己。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加上随之而来的海啸和火灾,让当地许多辉煌的建筑毁于一旦。里斯本在重建时,在房屋地基、街道设计上都充分吸取了教训,防震成为必要的考虑。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对1783年夏天欧洲的干雾天气的研究,第 一次发现自然灾害(冰岛的火山爆发)对地球广大区域气候造成的长期影响,这一理论在100年后再次得到证实。 地震、火山、海啸,这些都是地球运动的产物,人类不仅无法控制、目前也难以预测。最安全的做法是远离灾害频发地区,但地球人口的增长让这一办法变得不现实。人类社会可以做的,是在平时做好应付措施,并尽量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在灾害预防上,海啸警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海啸可以穿越万里海洋而保持能量,直到遭遇陆地,这本书中所 写的1946年夏威夷海啸就是由太平洋北部,3700公里外的阿留申海沟地震引起的;第二是由于海域的广阔,海啸速度再快(能以800公里时速穿越太平 洋),也能给远处海岸居民几个小时的时间做好准备。环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正是在1946年夏威夷海啸后建立起来的,在2004年印尼海啸之后,这一系统 已经加入了印度洋和南中国海。 作者指出,在防备海啸中,海岸居民的心理准备同样重要,1960年智利地震后,夏威夷发出了海啸警报,但当地居民对16年前的海啸记忆已经淡漠,加 上曾发生几次海啸误报,疏散不及时,再次造成人员伤亡。在2004年印尼海啸中,曾发生了一个刚学了海啸知识的初中生报警救了整个旅馆的人的故事。对自然 的了解,是人类自我保护的起点。 阅读笔记: What Im Reading: Richard Hamblyns Terra
个人分类: 科学媒体|6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责任感:迟发海啸预警和高估海啸威胁都有错
杨学祥 2010-3-2 04:59
责任感:没有及时发布海啸预警和高估海啸威胁都有错 智利国防部长承认,海军没有及时发布海啸预警,令智利沿海地区数百人猝不及防,在地震所引发海啸中丧命。地震触发预警中心承认,高估海啸威胁,但认为预警措施恰当,对海啸预警部门而言,不能低估海啸威胁,但也要提高预测精度,预报准确率太低可能会失去民众信任。 承认错误,特别是在大灾大难时刻承认错误,要有勇气和责任感。 附件: 迟发海啸预警 致数百人丧命 国防部长认错 海都网 2010-3-02 02:53 来源: 海峡都市报 余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严重损失 距重灾区 康塞普西翁 市10公里处,人们在一家超市抢夺商品 在康塞普西翁市,人们试图冲破警戒进入超市 N综合新华社电中国日报特稿中新 智利 政府2月28日派军队进入地震重灾区、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维持治安,协助救灾。媒体报道,康塞普西翁秩序混乱,出现哄抢和抢劫现象,当地一些官员提议实施军事管制。 智利总统 巴切莱特 当天说,地震、余震及引发的海啸已致700余人死亡,经济损失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智利国防部长承认,海军没有及时发布海啸预警,令智利沿海地区数百人猝不及防,在地震所引发海啸中丧命。 智利国防部长弗朗西斯科 比达尔 2月2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海军在地震后没有立即发布海啸警报,几百人因此枉送性命。 地震后不久,智利政府说,不存在迫在眉睫的海啸威胁。然而,海啸呼啸而至。 电视画面显示,汹涌的海浪冲进沿海村镇,冲垮房屋,卷走汽车,把船只抛起。智利700余名已确认死者中,多数住在遭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在佩尤韦和孔斯蒂图西翁两地,大约350人丧生,几乎占目前已确认死亡人数的一半。由于事先没有得到警告,沿海居民仓皇逃命。一名渔村女居民说:除了身上穿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们拼命跑上山,眼睁睁看海浪冲走一切。比达尔解释,海军依据不准确的数据犯下错误。按照他的说法,海军设有应急反应机制,驻扎在港口的军官在观察到海平面异常升高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发出警报,无需上报批准。这一机制挽救不少人的生命。 比达尔说,由于这一应急机制,虽然最初判断错误,但海啸来袭前仍发出警报。 □援手 中国援助100万美元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日表示,为帮助智利政府和人民开展救灾,中国政府决定向智利政府提供1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现汇援助。 中国政府将根据灾区需要,视情继续向智利提供多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此外, 中国红十字会 总会1日决定向 智利地震 灾区提供10万美元的国际人道主义紧急援款。 陈光标捐款200万元人民币 被称为中国首善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2月28日晚通过江苏省慈善总会再次向智利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人民币。此前,陈光标已在北京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智利地震灾区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 □奇迹 13层楼坠落父女仅受轻伤 这栋14层的楼脆脆让居民很生气 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一栋公寓楼在地震中倒塌,一对住在13层的父女坠落地面,奇迹般生还,仅受轻伤。 公寓居民惊险逃生 地震发生时,这栋14层公寓楼摇摇欲坠。阿尔韦托 罗萨斯 和7岁的女儿费尔南达住在13层,正在睡觉。感觉到摇晃后,罗萨斯迅速把女儿拉到浴室门口。 公寓楼最终像一棵遭砍伐的大树一样轰然倒地。下落过程中,罗萨斯和女儿紧紧拥抱,天旋地转,冲向地面。 睁开眼时,罗萨斯失去方向感。从浴室窗户往外看,他发现光亮,那是满月的光芒。罗萨斯随即带领女儿爬出废墟,最终成功脱险,身体几处划伤、擦伤,出现淤青。 到处都是灰尘、噪音,所有东西往下掉,突然房子就倒了这实在可怕,罗萨斯告诉美联社记者,我紧紧抱住她(女儿),她也丝毫不放手。回忆公寓楼倒塌时的情景,其他幸存居民同样心有余悸。现年25岁的阿韦尔托雷斯住在6层。突然,电视机砸在我身上,托雷斯说,我看见星星飞速从窗外滑过。公寓楼倒塌后,托雷斯和室友把家具移走,爬到窗户处,逃了出去。 大楼去年投入使用 这栋公寓楼去年6月投入使用。公寓楼倒塌后,这栋楼脆脆的建筑公司Socovik公司发表声明说,这栋楼完全符合建筑标准。这一说法招致居民强烈不满,许多人认为大楼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截至2月28日,搜救人员已从公寓楼废墟下救出20多名幸存者。救援人员估计,仍有大约60人受困。 □灾情 灾民哄抢超市 军队进驻灾区 灾民情绪失控 距震中最近的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及其周边地区受灾严重,生活必需品缺乏,加之救援物资未到,部分地区哄抢现象严重,一些超市、药店、加油站被洗劫一空。 目击者称,抢劫者从康塞普西翁的商店里搬走装食品的箱子,还拿走了洗衣机和等离子电视等商品。一名30多岁的妇女在一家遭抢超市旁冲智利电视台记者大喊:这是绝望(的做法),我们没有食物和水。此外,康塞普西翁附近港口 塔尔卡瓦诺 一处批发市场2月28日遭遇上千人哄抢,一度发生枪击事件。一些地区甚至发生入室抢劫。警察用催泪瓦斯和水枪驱散哄抢财物的人群。 康塞普西翁市市长表示,该市缺少食品和饮用水等,灾民非常脆弱,情况开始失控。 两重灾区宵禁 智利总统巴切莱特2月28日签署命令,派遣军队进入康塞普西翁市所在的康塞普西翁省,同时对地震受灾最严重的马乌莱和比奥比奥两地实行宵禁。 巴切莱特还承诺向灾民免费发放救援物资,逐步恢复供电供水和交通通信。 巴切莱特和当选总统皮涅拉2月28日会面,商讨地震灾情。两人定于3月中旬交接政权。 机场重新开放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交通2月28日基本恢复正常。市内地铁一条线路恢复运营,公路基本恢复通行,国际机场重新开放。不过,康塞普西翁交通状况依然没有改观,电力供应缺乏。 智利愿接受部分外来援助 智利总统巴切莱特2月28日说,智利眼下需要野战医院、临时桥梁、淡水净化设备以及灾情评估专家,愿意接受外国在这些方面的援助。 当天,来自阿根廷的医疗救援物资抵达智利。这是震后抵达智利的首批外国救援物资。 □影响 国际铜价暴涨 涨幅创11个月来最大 受全球最大铜出口国智利发生8.8级强烈地震影响, 纽约商品交易所 期铜价格在电子盘交易时段暴涨,涨幅创11个月来最大。 北京时间3月1日上午8时,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付的 铜期货 价格在电子盘交易中升至每磅3.487美元,即每吨7687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6.2%,创去年4月以来最大涨幅。 全球最大铜生产商智利国家铜业公司2月28日说,因地震停产的特尼恩特矿场当天恢复运行,但电力供应不足致使生产恢复缓慢。另一个停产的矿场安迪纳也即将开始恢复生产。 分析人士认为,智利地震不太可能对国际铜供需基本面造成大的冲击。在智利地震前,国际铜市场是供大于求局面。但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在地震消息刺激下,未来数周铜价仍将持续看涨。 TAG: 认错 丧命 海啸 迟发 国防部长 http://www.hdzxw.com/news/30/n-201830.html 海啸预警可能为错报 2010-03-02 03:46 来源:西安晚报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海啸预警,海啸预报, 地震触发预警中心承认,高估海啸威胁,但认为预警措施恰当,从2004年印度洋海啸汲取经验。一些分析师说,对海啸预警部门而言,不能低估海啸威胁,但如果总喊狼来了,可能会失去民众信任。   美国专家表示   海啸预警可能为错报   美国国家气象局海啸项目协调员珍妮弗?罗兹说,海啸预报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智利2月27日地震是1900年以来世界最强的10次地震之一。根据历史经验,一些专家认为这场地震将触发大规模海啸。所有证据预示,这将是一场较大的海啸,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地理学家巴里?赫肖恩说,这可能属于错误预警,但既然海啸预测还不精确,我们选择宁可错发预报,也不错过某些致人丧命的信息。   预警中心承认,高估海啸威胁,但认为预警措施恰当,从2004年印度洋海啸汲取经验。2004年,印度尼西亚7.9级地震触发海啸,由于没有及时预警,致死超过20万人。   一些分析师说,对海啸预警部门而言,不能低估海啸威胁,但如果总喊狼来了,可能会失去民众信任。预警中心需要提高预警能力。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3/02/381441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杨学祥 2010-3-1 13:13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1 /10) 一艘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2010年03月01日 07:45 2月28日,在智利中部港口城市塔尔卡瓦诺,一艘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http://www.northnews.cn/2010/0301/226149.shtml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2 /10) 一艘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2010年03月01日 07:45 2月28日,在智利中部港口城市塔尔卡瓦诺,一艘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3 /10) 一座楼房在地震中严重受损 2010年03月01日 07:46 2月28日,在智利南部城市康塞普西翁,一座楼房在地震中严重受损。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4 /10) 救援人员在严重受损的楼房边展开救援 2010年03月01日 07:46 2月28日,在智利南部城市康塞普西翁,救援人员在一座严重受损的楼房边展开救援。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5 /10) 房屋和汽车在地震中损坏 2010年03月01日 07:46 2月28日,在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房屋和汽车在地震中损坏。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6 /10) 一幢在地震中严重损坏的大楼 2010年03月01日 07:46 这是2月28日在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拍摄的一幢在地震中严重损坏的大楼。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7 /10) 救援人员在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寻找幸存者 2010年03月01日 07:46 2月28日,在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救援人员在一座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寻找幸存者。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8 /10) 人们手持箱子到一家关闭的商店哄抢商品 2010年03月01日 07:46 2月28日,在智利中部港口城市塔尔卡瓦诺,人们手持箱子到一家关闭的商店哄抢商品。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9 /10) 市民排起长队等待领取饮用水 2010年03月01日 07:46 2月28日,在智利南部城市康塞普西翁,市民排起长队等待领取饮用水。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智利强震重灾区见闻:船只被巨浪冲进街道 ( 10 /10) 市民强行进入一家食品商店哄抢食物 2010年03月01日 07:46 2月28日,在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当地市民强行进入一家关闭的食品商店哄抢食物。 智利27日凌晨发生8.8级强震,目前已造成708人死亡。新华社发(维克多罗哈斯摄)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778_10998.html#p=10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利南部6.1级余震引发海啸 150人失踪(组图)
杨学祥 2010-3-1 12:46
智利南部6.1级余震引发海啸 150人失踪(组图) http://international.dbw.cn/    2010-03-01 10:46:36 【专题】智利发生强烈地震   当地时间28日,一场里氏震级6.1余震再度撼动智利南部孔斯蒂图西翁等地。余震引发的海啸造成造成的损失严重,当地至少150人失踪。 下一页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张喜艳 http://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10/03/01/052376902.shtml 【专题】智利发生强烈地震   当地时间28日,一场里氏震级6.1余震再度撼动智利南部孔斯蒂图西翁等地。余震引发的海啸造成造成的损失严重,当地至少150人失踪。 【专题】智利发生强烈地震   当地时间28日,一场里氏震级6.1余震再度撼动智利南部孔斯蒂图西翁等地。余震引发的海啸造成造成的损失严重,当地至少150人失踪。 【专题】智利发生强烈地震   当地时间28日,一场里氏震级6.1余震再度撼动智利南部孔斯蒂图西翁等地。余震引发的海啸造成造成的损失严重,当地至少150人失踪。 http://international.dbw.cn/system/2010/03/01/052376902_03.shtml 多个太平洋国家遭海啸袭击 2010-03-01 10:16:00 来源: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影响 多个太平洋国家遭海啸袭击 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后,总部设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于地震后约4个半小时,向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及多个太平洋岛国发出海啸警报。目前海啸已经抵达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沿海。由于海啸浪高不到2米,甚至只有几十厘米,夏威夷、俄罗斯等地已先后解除海啸警报。韩国表示,海啸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令人担忧。菲律宾则撤出了沿海25万居民,防范海啸可能带来的危险。日本政府更是撤出了太平洋沿岸地区的32万居民。据法新社28日报道,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波于当天14时46分抵达日本北部岩手县,海浪浪高达到1.2米。随后当地电视台称,日本北部港口遭到水淹。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 http://news.163.com/10/0301/10/60MCE76G000146BB.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利地震引发海啸下午15时到达我国大陆沿海
杨学祥 2010-2-28 11:19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下午15时到达我国大陆沿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8日10:48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海啸传播时间图,图中每条线代表1小时   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定:当地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北京时间27日14时34分),南美洲智利中部近岸(36.1S, 72.6W)发生8.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5公里,震中距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赛普西翁100公里,距智利首都圣地亚哥320公里。   智利地震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分析预测本次地震可能会对我国沿海造成的影响,于27日下午15时14分向国务院上报了值班信息,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了海啸信息。随着震级的修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又于16时15分发布了第二份海啸信息。27日晚间,国家海洋局领导又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指示有关部门与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保持紧密联系,对智利地震给太平洋沿岸国家造成的影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提醒国内有关部门和我驻外机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海啸灾害造成的损失。   由于此次地震已在智利沿岸引发了海啸,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27日14时46分向智利、秘鲁和厄瓜多尔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警报信息,随后又将预警范围扩大至整个中美洲以及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智利、秘鲁、法属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已经发布了官方的海啸警报。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则表示,将密切监视海啸监测数据情况,然后决定是否发布海啸预警。   由于此次地震给秘鲁沿海引发的海啸波高只有0.5米,当地时间27日早晨,秘鲁宣布解除此次海啸预警。目前,海啸波正以每小时400-800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外传播,预计将于北京时间28日凌晨4点左右到达汤加,5点左右开始影响澳大利亚,10点-11点影响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12点左右影响日本,13点左右影响菲律宾,14点左右影响我国台湾,15-16点到达我国大陆沿海。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分析,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计:此次海啸的主要影响区域为东南太平洋上南美洲国家;南太平洋国家、中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及北美沿海受海啸影响较小,汤加共和国沿岸海啸波振幅小于1米;西太平洋沿岸国家如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受影响轻微或不受影响,不会形成灾害。   海啸在深海区域的波高较小,不会对航行的船只造成明显影响。但在海啸波向近岸传播的过程中,随着能量的快速堆积,波高会迅速变大并严重影响近岸的生产活动安全。国家海洋局提醒上述受影响区域的船只应尽可能远离近岸或就近上岸,地势低洼处人员尽快向高处转移。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28/104819756628.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7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海啸:正极速冲向夏威夷 13时抵日本 14时抵台
xupeiyang 2010-2-28 08:29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冲击波正极速冲向夏威夷 2010-02-28 00:1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  跟贴 9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说,智利8.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海地地震的500倍,其引发的一股海啸冲击波目前正在以大约每小时五百英里的飞机速度冲向夏威夷海岸,预计当地时间11时20分左右将侵袭夏威夷沿岸地区。 中新社华盛顿2月27日电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27日说,智利今晨发生的8.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上个月海地地震的500倍,其引发的一股海啸冲击波目前正在以大约每小时五百英里的飞机速度冲向夏威夷海岸,预计当地时间11时20分左右将侵袭夏威夷沿岸地区。 星期六发生的智利8.8级强烈地震,目前至少已有78人丧生。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了太平洋各地的海啸预计抵达时间表,其中包括夏威夷以及远至俄罗斯。 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7日的一档早间节目访问时,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赛格拉表示,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上个月海地地震的500倍,或引发海啸,目前智利海岸已经观测到七英尺高的海浪。预计夏威夷人将于当地时间27日上午11点20分左右(美国东部时间约下午4时20分)看到此次海啸带来的巨浪。 这与其说是它(海啸冲击波)的高度,不如说是它的广度、持续时间的长度以及行进的速度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主播凯利当场向赛格拉求证:这次冲击波正在以大约每小时五百英里的飞机速度前进?如果我错了请您纠正我。 你是对的,一个巨浪正在冲向陆地。赛格拉回答说。 此前,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已发布了泛太平洋海啸警告,其地域包括夏威夷群岛、南美和环太平洋地区。其中包括新西兰、萨摩亚、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尼、菲律宾及台湾,俄罗斯也在密切监控其远东地区的状况。该中心在公告中警告海啸已经生成,并可能造成大范围破坏。公告说:目前必须实施紧急措施,以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所有海岸都处于危险之中,不论其面对哪个方向。 日本及澳洲官员也警告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可能在24小时内袭击亚洲海岸地带。环太平洋地震过去曾在亚洲造成重大伤亡。2004年12月26日南亚大海啸造成超过22万人罹难,也让亚洲国家对于海啸的风险极为敏感。(完)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智利地震海啸冲击波以飞机速度冲向夏威夷
热度 1 xupeiyang 2010-2-28 08:23
智利强震引发海啸将在24小时内袭击亚洲 2010-02-28 00:28:42 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 (重庆)  跟贴 253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日本及澳洲官员警告,智利8.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可能在24小时内袭击亚洲海岸地带。 智利强震引发海啸将在24小时内袭击亚洲 (郭娟 制图) 重庆晚报2月28日报道 智利8.8级地震将近3个半小时后,北京时间27日18时,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提醒,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均为海啸预警对象,中美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对潜在海啸威胁予以关注。 日本以及澳洲的官员警告说,地震引发的海啸24小时内将袭击亚洲海岸地段。我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7日下午发布消息称,预计27日智利地震海啸对我国沿海无影响。预报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由于相距较远,本次智利地震海啸不会对我国沿海造成影响。 南美洲: 中美洲:南极洲: 智利海啸浪高达到5.5米 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报告,智利27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已经引发一次海啸,浪高5.5米,可能对震中附近的智利海岸产生破坏。智利总统27日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可能在1小时内袭击复活节岛,目前岛上居民正在疏散中。 美国方面还向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发出警报,其中秘鲁整条海岸线面临紧急海啸威胁。 中美洲: 所有国家保持警惕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提醒中美所有国家和地区保持警惕,应对潜在海啸威胁。相关部门正采取适当措施应对潜在海啸威胁,这家机构说。 南极洲: 发布海啸警报 美国方面先前已向南极洲发布海啸预警。 亚洲: 可能波及太平洋西岸国家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预计,由强震触发的海啸可能波及到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 日本气象部门认为,这次海啸可能袭击环太平洋任何一处海岸。首相鸠山责成相关部门做好准备,随时向地震和海啸灾区提供援助。我们需要迅速行动,鸠山说,海啸规模可能不小,我已要求政府随时采取措施,准备救援。这是日本一天内第二次发出海啸预警。北京时间27日4时31分,日本南部冲绳本岛附近海域遭受7级地震并触发破坏力不大的海啸。 菲律宾政府27日警告说,菲东部沿海地区应做好疏散准备,以应对潜在海啸威胁。 法新社以菲律宾火山学和地震学研究院为消息源报道,强震可能在太平洋形成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啸,范围可能波及太平洋西岸。 大洋洲: 悉尼和布里斯班有大浪 澳大利亚官方表态将密切关注海啸监测进展。澳大利亚东海岸也发布了相关的海啸预警,澳洲联合海啸预警中心向悉尼以及布里斯班沿岸港口发布警报称,可能有危险性的强大海浪及涨潮现象。 海啸到达各国海岸时间 秘鲁:北京时间27日17时30分至18时30分 厄瓜多尔:20时至21时15分 哥斯达黎加:20时50分至21时40分 巴拿马:21时30分至23时 哥伦比亚:21时45分至23时 洪都拉斯:23时至23时30分 交通运输部发公告提醒船舶防海啸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8日发出航行公告,提醒船舶注意智利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对海上航行安全的影响。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采取措施,一是及时将信息通知各大航运公司,要求各公司提醒船舶注意航行安全。二是通过海岸电台发布航行警告,提醒拟到相关水域的船舶提前采取措施,确保航行安全。(据新华社、中国日报) (本文来源: 重庆晚报 )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智利第二大城市发生8.8级地震 发布海啸警报地球情歌
xinliscau 2010-2-27 21:49
抽我的血(石油)我也会气色苍白 挖我的肉(矿产)我也会痛苦不堪 扒我的皮(森林)我也会病入膏肓 我孕育的生灵们 我本有好生之德 深知你们的脆弱 我强忍着不哀号 当你陷入灾难时 不要怪我的无情 这仅仅是我一个痛苦的颤栗 多么期盼你能知道我深爱着你 多么期盼你能像我爱你一样爱我爱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20大海嘯》觀影一得
热度 1 LEOLAND 2010-1-25 13:12
曲津華 半個世紀以來的環保風,刮到近些年,先后又出現了綠色、可持續、生態乃至減碳等新概念, 的《2012》沒得比,這個《2020》卻也有吸引人之處。估計這部電影的拍攝動因是2007年圣誕節翌日發生的南亞大海 有想到的是,人家電影中的政府總理會親自乘直升機,於幾乎吞沒了城市的大海 入了怒海,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雖然在佛的佑護下最后得以被佛像所承接,并為直升機所解救,然其所言所行所作所為卻足以引為世人楷模。 沖這一點,這部影片值得一看。 2010-01-24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37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地地震发生在复杂的地震活跃区
pony1984621 2010-1-15 18:35
资料来源: ScienceDaily (Jan. 14, 2010)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发生在海地的 7.0级地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死亡人数越来越多,根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一位地震专家的说法,这次地震发生在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敛合带附近的复杂断裂区。这位专家一直从事该地区和整个世界的断层研究。 伍兹霍尔海洋 研究所一位资深 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 Jian Lin 说 ,尽管这次地震很大,但不是特别大。这次地震之所以造成惨重伤亡,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仅仅 10公里的位置;第二,地震震源深度很浅,离地表只有10到15公里;第三,更重要的因素是,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许多家庭没有能力建造能够承受该级别的地震而不倒塌的房屋建筑。 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 1月12日的地震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发生的。初步估计死亡人数在数千人到数十万人。对于整个加勒比地区来说,这应该唤起人们的觉醒了, Jian Lin 说。 这次地震发生在长达 500多公里的 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 断裂带附近。 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 断裂东西方向横穿海地,向东到达多米尼加共和国,向西到达牙买加。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它是一条走滑断层,这意味着断层的两盘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断层线以南的加勒比板块向东滑动,而断层线以北的板块是向西滑动。 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地球的板块并不是顺利地彼此滑过。它们能在同一个地方相持不下几年时间甚至几百年,直到有一天储集了足够的压力时,就能够沿着断层突然错动而舒缓压力,释放整个周边地区汇聚的大量能量。与之类似的情况,比如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等。 这 种地震区域是一直在集聚压力, Jian Lin 说。他对海地的另外一条大断裂 Septentrional 断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Septentrional 断裂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北部,东西方向延伸。 1946年,一场8.1级的地震,比今年1月12日的海地地震的能量还要大30多倍,就发生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北角附近。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除了 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之外,两者之间的接触带是由一些较小的板块拼凑起来的,这就使得我们难以估计该地区汇聚的压力,而且难以搞清楚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你住在这附近,如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和波多黎各等,你就是被许多断层包围着。 该地区的居民,现在应该将注意力放到如何在地震发生时挽救他们自己和亲人的生命上。方法就是进行基础的地震安全教育, Jian Lin 说。 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应该想方设法加固他们的房屋,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在海地这样的地方,连总统府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这样做也许是更为现实的解决办法。 一些生活在地震带的居民都知道:当地震发生时,首先是一种能量较小的 P 波到达,然后会有几秒钟至 1分钟的等待,紧接着就是一种能量更大的 S 波出现。 P 波最先到达,但是振幅较小,而且破坏性较小; S 波,速度慢一点,但是振幅较大,因而更具破坏性。 至少要确保在你的房屋或者教室里面的某处有一张足够结实的桌子, Jian Lin 说,一旦地震来临,你就可以马上钻到桌子下面去。 海地的这次地震并没有引发海啸,一方面原因是它震级很大但还不是特别大,另一方面原因是震中在陆地而不是海洋, Jian Lin 说。 地质学家认为,在未来的几天、几周、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还会发生一些余震。但是,由于这里的断裂带已经释放了很多能量,在今后的一百年里几乎不再可能发生同等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地震了。 然而,其他 90%的断裂和整个加勒比地区的断裂网都是活动的。 很多人在地震之后也遗忘的很快, Jian Lin 说,没有把地质学家的话当回事。如果你的房子离活动断裂比较近,最好你不要忘记你住在哪里。 改编自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38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山区强震次生灾害的防控与管理:网上修改
杨学祥 2010-1-14 03:3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杨学祥 第一章原文: 2.2.1.1.1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2.2.1.1.2 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2.2.1.1.3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2.2.1.1.4 相关证据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1957、1969、1972和1976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60-70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7次大于8.5级地震。 综上所述,2009年9月30日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这一预测已经得到2009年12月袭击欧美的暴雪低温天气所证实。 标题: 发表评论人:杨学祥 根据我们在网上的预测和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作修改如下: 3.2.1.1.1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3.2.1.1.2 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3.2.1.1.3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3.2.1.1.4 相关证据 2010年伊始,寒流席卷了北半球多个地区,许多国家遭受了暴雪和严寒的侵袭。印度北部地区、中国的华北地区、韩国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西欧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均遭遇冰雪、寒流袭击,上述不少地方的积雪和低温已创下几十年来的最大纪录。 尽管2009年全球平均温度数据尚未公布,但这次如此大范围的冰雪寒流无疑使全球变暖的理论遭遇新的考验。全球变暖理论能预测低温暴雪吗?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暖冬的预测麻痹了全球公众,低温暴雪的事实教训了我们:要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全球变暖的总趋势下,气温波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1979-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暖冬,2004-2009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与暖冬无缘?这些现象用温室效应无法解释。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杨学祥 我们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其二,2009年9月30日南大洋萨摩亚群岛发生了8级地震海啸。其三、2008-2009年处于太阳活动低值时期。其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 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重大灾害。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罕见的冰雪冻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2009年4月全球甲型流感在墨西哥开始向全球蔓延。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还将频繁发生。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三大预警正在被一一证实。 在冷冬预测的问题上,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暖冬,1986-2004年中国部分省份连续18年暖冬就发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暖冬滞后5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的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是严重低温冻害被忽视的原因。 其二,2008年1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和2009年11月中国暴雪灾害之前,美国都发生了暴雪灾害。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2009年9月30日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这一预测已经得到2009年12月袭击欧美的暴雪低温天气和2010年1月袭击北半球的低温暴雪灾害所证实。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951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啸可能使变冷加剧:媒体称海地地震可能已造成数百人死亡
杨学祥 2010-1-13 12:20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ingjj ip:116.208.225.* 删除 回复 杨老师你好,上次你预测2009-2010,冬季是冷冬。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再次感谢您。你老的预测给我们的营销指明了方向。现在小弟还有一问题想问下,就是即将进入的农历腊月天气状况如何会?又是年前打春,打春后会不会比往年同期(农历)温度偏高还是偏低?再次感谢杨老! 博主回复:2010年1-3月为强潮汐时期,2010年4月至6月为弱潮汐时期。所以早春天气依然较冷,4月开始变暖。由于1月12日海地7级地震和海啸,变冷可能加剧。 媒体称海地地震可能已造成数百人死亡 2010年01月13日08:49环球网-环球时报我要评论(12) 字号:T|T   环球网1月13日报道,综合报道,根据美国地震局发布的信息,当地时间12日下午4点53分,北京时间13日上午5点53分,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致多座建筑物被毁,位于首都太子港的总统府及多座其他政府建筑被震塌。情况非常严重。   据当地媒体记者向海地首都太子港致电后称,多个公共建筑和设施被地震摧毁,其中包括海地总统府、财政部、公共事务部、通信与文化部等政府建筑。与此同时,位于太子港的大教堂也被震塌。   另据英国太阳报消息,地震造成一家医院倒塌,可能已经有数百人死亡。   据法新社报道,海地当地通讯和电力供应受到严重影响。   海地是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据美国媒体报道,海地以及周边的巴巴多斯、多米尼加等国家都可能受到海啸的袭击。 [责任编辑:irenewu http://news.qq.com/a/20100113/000801.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地发生7级大地震与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0-1-13 08:36
海地发生7级大地震 多个国家可能受海啸袭击(图) 2010年01月13日 07:41 浙江在线 地图显示,海地沿海发生7级地震后 又发生两次5级以上地震。 海地沿海 新华网快讯:美国地质勘探局12日宣布,加勒比岛国海地周边海域当天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 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多座建筑物被震毁 中新网1月13日电据美联社报道,当地时间12日下午,海地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一家医院倒塌,另有多座建筑损毁。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称,震中距离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22公里。目前尚无人员伤亡的报告。 海地发生大地震多个国家可能受海啸袭击 据CNN最新报道,根据美国地震局发布的信息,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时时间下午4点53分,北京时间上午5点53分,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当地的一所医院已经倒塌,情况非常严重。震中离开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海地是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CNN还说,海地以及周边的巴巴多斯、多米尼加等国家都可能受到海啸的袭击 霍吉和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haididizhen/zuixin/201001/0113_9220_1508313.s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5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次成功的预测: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变化的趋势(简版)
杨学祥 2010-1-12 00:29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杨学祥,杨冬红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 2009 ,( 11 ): 4-7. 发表时间: 2009 年 11 月 20 日 ,是一次成功的低温事件预测。全文如下: 根据历史记录,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变化的历史记录和物理过程。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 3.5% 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 2 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 2 度,它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冷源。近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温暖期海洋底层水冷比现在高摄氏 15 度,大气高 10~15 度。 美国科学家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 季林 2000 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除了 1500-1800 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 60 年、 54-56 年、 22 年、 18.6 年和 11 年。特别是 54-56 年周期(拉马德雷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中国科学家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2006 年 11 月 15 日 澳大利亚正值夏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部分地区却突降大雪,当地气温也出现大幅下降。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一股来自南极的寒流突然来袭。有专家认为,澳大利亚今年遭遇的反常天气,主要是厄尔尼诺效应造成的。 世界都公认 1998 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 2005 年也没有突破 1998 年的高温纪录。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冻害和灾害链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 拉马德雷 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 太平洋十年涛动 ( PDO )。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PDO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的 母亲 。 拉马德雷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 暖位相 和 冷位相 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 拉马德雷 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 冷位相 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 暖位相 ;第二周期的 冷位相 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 暖位相 。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 1954 年 12 月 15 日 至 1955 年 1 月 21 日 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64 年 2 月 8 日 -26 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 1977 年 1 月 21 日 ,湖南雨雪日数持续 10 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 -10 ℃ 至 -18 ℃ ,且以武汉的 -18.1 ℃ 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2009 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满足 6 大特征: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7 年为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年; 2008-2009 年为太阳黑子低值年; 2008 年发生中国严重冰冻雪灾; 2009 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低温冷夏年; 2008 和 2009 年为 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目前厄尔尼诺强度较弱,如果在 11 月后增强,流感强度也会增强。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 1957 、 1969 、 1972 和 1976 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 20 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 60-70 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 7 次大于 8.5 级地震。 综上所述,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罗门群岛强震引发海啸致村庄被毁:加剧冷事件发生
杨学祥 2010-1-5 15:05
编者按:强震造成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上表面,使气候变冷,加剧冷事件的发生。今冬的寒流与2009年9月30日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8级地震海啸有关。 所罗门群岛强震引发海啸致村庄被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14:1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5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所罗门群岛4日7.2级强烈地震引发海啸,至少一座村庄被毁。   报道称,距离首都霍尼亚拉约300公里Rendova岛上的一座村庄遭到2到3米高的海浪袭击。当地官员表示,该村庄有16座房屋完全被毁,32座房屋受损。不过初步报告称,没有严重的人员伤亡情况。   该官员还表示,海啸可能会造成数百座房屋受损,但是目前仍不确定具体数字,有2、3个村庄受灾情况更加严重。   Rendova岛有3600人口居住,当局已出动直升机和巡逻艇勘察灾情。 http://news.sina.com.cn/w/2010-01-05/141719403334.shtml 北京最低气温达-15.6℃ 为20余年来同期最低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11:4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张淼淼)北京气温再创今冬新低。5日清晨,北京南郊观象台监测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5.6摄氏度,为1986年以来北京1月上旬气温最低值。   5日是小寒节气,当天的北京非常应景,实实在在天寒地冻。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谚语,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到来了。   北京5日清晨的气温已经超过上世纪80年代同期最低记录,根据最新的气象预报,北京5日的最低气温预计达到零下16摄氏度,最高气温也在零下8摄氏度。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说,有气象记录的1951年,北京1月的最低气温曾经达到零下20.1摄氏度,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1月的最低气温记录为零下15.4摄氏度,发生在1986年的1月3日。   我早上上班的时候快9点了,车上还显示外面的温度是零下11摄氏度。路很滑,这么说吧,一直不敢挂三挡,尽量用一挡慢慢走。刘先生告诉记者,非主干道上的积雪还是很多,不过路上的车明显比昨天多了。   北京气象部门仍在发布道路结冰橙色预警,由于温度非常低,5日白天到夜间,道路结冰仍对北京的交通有较大影响。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已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段,积雪融化得很慢。预计未来8天,京城的天气将持续处于寒冷状态,最高气温不会超过零下3摄氏度。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05/114319402493.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引发海啸:做好海啸导致寒流频发的准备
杨学祥 2010-1-4 13:45
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2010年01月04日 09:09:5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惠灵顿1月4日电(记者黄兴伟)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当地时间4日上午连续发生两次地震,分别为里氏6.5级和7.2级,目前尚无人员伤亡的报告。 据报道,这两次地震分别发生在当地时间8时48分(北京时间5时48分)和9时36分(北京时间6时36分)。震中分别在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群岛的吉佐岛东南90公里和105公里处,震源深分别为10公里和30多公里。 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尚未发布海啸警报,但该中心说,这种强度的地震有时会引发局部海啸,可能对震中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海岸造成破坏。 (责任编辑: 冯彦强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1/04/content_12750429.htm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南太平洋地区地震引发了海啸 理财18 2010-1-4 09:05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在一份公告中称,数据显示,周一在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附近发生的一次7.2级地震引发了海啸。 该中心称,海平面数据显示地震引发了海啸,可能会对震中附近沿海造成破坏性影响。 http://www.licai18.com/article/ArticleDetail.jsp?docId=720470 评论:海啸将海底冷水推向海面,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变冷,使全球变冷。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地震和海啸导致全球气温逐年下降。应做好海啸导致寒流频发的准备。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多国成功举行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演习
杨学祥 2009-10-18 02:52
多国成功举行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演习 2009年10月17日 11:53:16  来源: 新华网 点评:灾害预防正在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防灾演习值得提倡。 新华网巴黎10月16日电(记者李学梅)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日宣布,由该组织发起的大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演习日前成功举行。 教科文组织在当天发布的一份公报中说,演习于本月14日举行,超过20个国家参加,目的是测试并评估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效果。该系统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由教科文组织创立的,旨在提高该地区应对海啸的能力。 公报说,演习从格林尼治时间凌晨1时持续到下午1时。演习假设2004年年底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再度发生。演习结果显示,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东京日本气象局都及时向有关国家发出了快报,提醒防范海啸发生。印尼亚齐省的监测人员说,他们在接到警报后,按照当地的处理程序对海啸进行了防范准备。澳大利亚方面说,在该国紧急情况部门的积极介入下,演习取得了成功。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前所未有的大海啸,造成沿岸11个国家20多万人死亡。 今年9月29日,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预警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呼吁各国在防范海啸方面加强通信和预警系统建设,帮助民众抵御这一灾害。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17/content_12253835.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观测萨摩亚地震引发的海啸
pony1984621 2009-10-15 09:56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2009 年 9 月 29 日 ,海啸袭击了萨摩亚群岛东端的乌波卢岛南部海岸线。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海啸共造成萨摩亚、美属萨摩亚人和汤加约 200 人死亡。近日拍摄的假彩色卫星图像显示了海啸对乌波卢岛海岸线上植被的破坏。 这些图像是美国太空总署的 TERRA 卫星上装载的先进星载 热辐射 和反射辐射计所拍摄, 上图是海啸之后的图像, 拍摄于 2009 年 10 月 10 日, 下图是五年前该岛屿同一地区的图像, 拍摄于 2004 年 6 月 10 日 。蓝色表示水域,白色表示建筑物、云和波涛,鲜红色表示正常生长的植被,而灰黑色区域则是被破坏的植被。 两幅图像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岛屿海岸线上的小块儿区域。根据联合国卫星应用计划中心的报道,该海啸导致受损区域伸展到乌波卢岛内 330 米 ( 1100 英尺 ), Atua 村的多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 Tafatafa 的海岸遭受侵蚀,公路受到损毁。 萨摩亚独立国( 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 ),亦有称萨摩亚独立公国( The Independent Principaliti of Samoa )。位于太平洋南部,萨摩亚群岛西部,由萨瓦伊和乌波卢两个主岛及七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 2934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地区为丛林覆盖。属热带雨林气候。人口约 18.5 万人( 2006 年),绝大多数为萨摩亚人,属波利尼西亚人种,还有少数南太平洋其他岛国人、欧洲人和华裔以及混血人种。官方语言为萨摩亚语,通用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首都是 阿皮亚 ( Apia ),人口约 4 万( 2006 年)。乌波卢岛( Upolu Island ),是萨摩亚独立国两主岛中面积较小的一个,也是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一个,首都阿皮亚即位于该岛北部。该岛西隔阿波利马海峡与萨瓦伊岛相望。乌波卢岛是一个位于西南太平洋的火山岛,长 74 公里 (46 哩 ) ,最宽处 26 公里 (16 哩 ) ,面积 1,119 平方公里,人口约 11 万。(图像来源:美国太空总署) 拍摄于 2009 年 10 月 10 日的 乌波卢岛 拍摄于 2004 年 6 月 10 日的 乌波卢岛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47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冷冬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 2009-10-14 09:13
冷冬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科普) 杨学祥,杨冬红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南太平洋大海啸的确实死亡人数前天已增加到 176 人。另有 12 人依然下落不明,他们恐怕也凶多吉少。据了解,当地灾区的重建工作已开始进行,倒在道路和海滩上的建筑瓦砾残骸也已经清除。萨摩亚国家卫生服务的一名主管菲乌表示,当地每天还是有不少受伤的灾民前往医院接受治疗。而且,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还可能出现许多感染了肠胃炎和腹泻的灾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因此,死亡人数的上升是在所难免的。萨摩亚红十字会秘书长马瓦拉说,由于人们对灾区爆发传染病的顾虑日益增加,卫生官员前天在阿皮亚举行了会议,讨论解决此问题所应采取的策略。她指出:我们已经接获有关肠胃炎和腹泻正迅速蔓延的消息,而其他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也相当高。 根据历史记录,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变化的历史记录和物理过程。 对宇宙飞船测量数据的分析确定,太阳的辐射输出变化于 0.1~0.3% 的水平上。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地质环境记录的气候变化与由地球轨道引起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而且需要相关机制的能量计算。这一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变化是否足以引起地球气候长周期(冰期和间冰期)和短周期(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的相互转变。 Eddy 等人估计,太阳常数变化引起的气候响应与正常发生的变化相比是很小的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赤道热两极冷是太阳能量纬度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由于大气热容量低,大气热对流不能改变这一基本规律。海水则不同,其热容量大,热对流的传热效果十分显著。计算表明,每立方米的水和空气温度降低一度所释放的能量分别为 4180000 焦尔和 1290 焦尔,前者是后者的 3240 倍 。这个巨大差别可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中看到。气象学家张家诚指出,瓦伦西亚岛和赤塔同在北纬 52 度附近,前者位于爱尔兰的大西洋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后者位于亚洲大陆内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虽然纬度相近,但温差在一年内的分布相差悬殊。一年内最冷和最热月份温度的差值,在瓦伦西亚只有 7.9 度,在赤塔则为 46.1 度,大于前者 5.5 倍之多。前者年均温度为摄氏 10.3 度,后者为零下 3 度,差值为 13.3 度。这说明海洋的内能多于大陆,海洋是大气热量的重要供应者。 海水因为含有平均约 3.5% 的盐分,所以它的最大密度约出现在摄氏负 2 度左右,恰好与海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很接近。两极临近结冰的海水密度最大,源源不断地沉入两极海底,自转离心力使较重的海水向赤道海底运动,形成全球巨厚的海底冷水层。由于太阳辐射不能进入这个领域,冷被安全地封存在海底,冷水领域还不断扩大。赤道海水表层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垂直方向只有热传导、没有热对流。随着海洋冷水区的不断扩大和赤道海洋表层热水区的不断缩小,赤道和两极的温差也不断加大,形成中、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和冰川。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底藏冷效应。它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大气中的冷能由此而进入海洋。冰雪反射太阳辐射,随着冰雪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表接受到的太阳能量越来越少,使大气和海洋越来越冷,冰期有一个长期的冷积累过程。 由于内核相对地壳地幔的差异旋转,太阳辐射达到最大值时使核幔角动量交换达到高峰,部分旋转动能转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赤道区(此处核幔速度差最大,积累的热能最多)。超级热幔柱(羽)由核幔边界赤道热区升起,在海底赤道区喷发,加热了底层海水,并引发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海洋整体热循环,降低了赤道和两极大气的温差,使两极的海温和气温逐渐上升到冰点以上,消除了海洋藏冷效应的冷源,形成全球无冰温暖气候,产生晚白垩纪赤道海洋表层低温之谜(当时温度为摄氏 21 度,比现代低 6.5 度)。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海洋锅炉效应。有证据表明,随着热幔柱喷发强度的减弱,近一亿年间海洋底层水冷却了摄氏 15 度,大气冷却了 10~15 度。这是典型的地、海、气相互作用。计算表明,一亿二千万年前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海底热幔柱喷发,其释放的热量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 33 度。有证据表明 , 在古新世末不到 6000 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 4 0 C 以上。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深海热对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 2 度,它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冷源。 美国科学家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 季林 2000 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9 年前杰拉尔德 .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 24 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除了 1500-1800 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 60 年、 54-56 年、 22 年、 18.6 年和 11 年。特别是 54-56 年周期(拉马德雷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中国科学家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引人注目暖冬之争终于结束了, 2005 年 3 月中国气象局宣布了刚刚过去的冬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比上个冬天低了 0.9 度,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冬季偏高的省 ( 市、区 ) 有 10 个,偏低的省份达 18 个。 虽然直到 2 月中旬,关于冷暖的问题,还在不停的争吵,但是 2 月底,上海率先宣布《上海终结持续 16 年暖冬天气 频繁雨雪致气温偏低》,接着江西跟进宣布《暖冬之说打破 气象专家称 这个冬天很正常 》, 江西省整个冬季气温偏低,与历史资料相比,全省偏低 0.5 ℃ 到 1.2 ℃ 左右。到了三月,宣布并非暖冬的省份越来越多,《二月北京天冷,暖冬被拉下马》、《辽宁今冬属冷冬 平均气温偏低 0.7 ℃》、《频繁寒流终结华东暖冬》、山东省《连续 18 年的暖冬终结》、江苏《我省频遭寒流侵袭 终结 18 年暖冬》和武汉的《这个冬天平均气温不足 5 ℃ 18 年暖冬画句号》。 2005 年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 月 3 日 凌晨 的最低气温低至 7 . 1℃ ,白天最高气温在 16℃ 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 1 日的 36℃ 骤降至 2 日的 13℃ 。这在地处南半球、 2 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 2 月 1 日 早上 气温降到 9 . 4 ℃ ,创 25 年来 2 月份最低温度纪录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1 月 10 日 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 2 月 2 日 ,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 3 米 。 从春节前一周至 2 月 21 日 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2006 年 11 月 15 日 澳大利亚正值夏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部分地区却突降大雪,当地气温也出现大幅下降。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一股来自南极的寒流突然来袭。有专家认为,澳大利亚今年遭遇的反常天气,主要是厄尔尼诺效应造成的。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时值春夏交接,但在 10 月,澳大利亚先是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然后又在 27 日开始猛降温,雪雹齐下。其中,塔斯马尼亚州两周内的温度更是从 33.1 ℃ 急降至最低- 6 ℃ 。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 27 日晚气温突然骤降至 2 ℃ ,并出现大量霜雪及冰雹。霍巴特附近的威灵顿山区,气温更降至- 6 ℃ ,创下 41 年来 10 月夜间最寒冷纪录。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因为这场严寒, 30 多年来第一次迎来了降雪。 根据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 2005 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孰是孰非,客观实践已经做出了公平的检验。世界都公认 1998 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 2005 年也没有突破 1998 年的高温纪录。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冻害和灾害链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 2008 年 1 月 23 日 说,在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农作物受灾面积 1 . 78 亿亩;倒塌房屋 48 . 5 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1516 . 5 亿元。在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已造成 129 人死亡, 4 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 166 万人。 2008 年初中国南方的低温冻灾被称为 50 年一遇的突发灾害,在严重的灾害损失面前,有人可能心存侥幸,以为 50 年后才能再次遇到同样的灾害,丧失了预防灾害再次发生的警惕性。这是非常危险的。根据历史规律,未来 30 年内低温冻害频发。研究表明,中国严重的低温冻灾集中在 20-30 年的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冷位相时期,而在 20-30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低温冻害的强度较小。 50 年前的 1954 年 12 月至 1955 年 1 月南湖南严重冻灾发生在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8 年初南方的低温冻灾发生在 2000-203 0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间间隔 53 年。 1.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国南方暴雪冻害 1 月 30 日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 1954 年、 1964 年、 1977 年。 1.1 在 1954 年汉江使用破冰船 1954 年 12 月 15 日 至 1955 年 1 月 4 日 ,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 21 天,其中雨凇持续 15 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 0 ℃ 的时间长达 23 天,最低气温为 -14.6 ℃ ,累积降水量 75.4 毫米,积雪深度 32 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 11 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 1/4 。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 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 540 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 24 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 1 月 21 日 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2 在 1964 年出现严重雨凇 这次过程于 1964 年 2 月 8 日 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 13 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 2 月 8 日 至 12 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 16 日至 20 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 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 1046 根。 8 日至 12 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 2 月 5 日 至 26 日,应山县冻死耕牛 2848 头,夏粮减产 16.3%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终于渡过了难关。 1.3 在 1977 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 这次过程开始于 1977 年 1 月 21 日 ,雨雪日数持续 10 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 -10 ℃ 至 -18 ℃ ,且以武汉的 -18.1 ℃ 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全省齐心协力,最终战胜了低温灾害。 2.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 1957 、 1969 、 1972 、 1976 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 1954 年 12 月 15 日 至 1955 年 1 月 21 日 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64 年 2 月 8 日 -26 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 1977 年 1 月 21 日 ,湖南雨雪日数持续 10 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 -10 ℃ 至 -18 ℃ ,且以武汉的 -18.1 ℃ 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以上灾情 在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表中再次得到验证(见 图 1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1977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数为 5 次,即平均 5 年发生一次;而 1985-2007 年期间一次也没有发生。综合考虑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数据,上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期间中国平均每 4 年发生一次严重低温冻害。 丁一汇院士指出,因为中国全国范围的可靠气象资料是从 1951 年或 1949 年开始的,所以,科学的说法,说这次雪灾是五十年一遇是可以的,虽然从某些单项指标来看,有些超过了 1951 年来的极端值,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中国东部气象记录约有 120 年左右的历史)的所谓百年一遇。我国的气候历史记录显示,自 1951 年以来,南方最严重的一次冷害发生在 1954 年冬天,这是发生在夏季长江最为严重的大洪水之后的冬天,雪区和冻雨范围和今年的雪灾差不多。根据记载,当年南方许多地区积雪深度为 20 ~ 30 厘米,最深处厚达 1 米 ,除长江干流外,大多数江河湖泊全面封冻,冰层普遍厚 16 ~ 25 厘米,最厚处冰层达到 1 米 。淮河流域温度在 -18 ℃ 到 -21 ℃ ,长江以南在 -5 ℃ 到 -8 ℃ ,普遍降温在 15 ℃ 左右。而今年的冷害尽管灾情严重,却没有关于江河封冻的报告,降温幅度南方平均也只在 4 ℃ 左右。 1976 年至 1977 年也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中国几大湖都封冻,达 7 - 10 天。这都是历史上很罕见的。但 2008 年大雪灾的某些指标,说是百年一遇,也不为过,例如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极值。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历时 29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1955 年到 1984 年(历时也 29 年),开始时间后延了 8 年,结束时间后延了 8 年;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历时 22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 1985-2007 年期间(历时也 22 年)一次也没有发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相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滞后 8 年,时间间隔的对应性非常准确。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从 2008 年开始,开始时间后延了 8 年,依照规律,结束时间也应后延 8 年。这对预测今后低温冻灾有借鉴意义:未来 30 年中国低温冻灾可能频发。 图 1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网上资料) 从 图 1 中还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 4 天次 数共 7 次, 1955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57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 196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 1969 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1972 年(厄尔尼诺年)、 1977 年(厄尔尼诺年, 太阳黑子低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84 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 。 拉马德雷冷位相 、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极值、潮汐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3. 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低温期 根据香港天文台制作的《气候变化》教材介绍,西北太平洋十年际气候变化受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支配。与 ENSO 一样, PDO 的特点在于海水表面溫度,海平面气压及风场的变化。 PDO 可分为暖相和凉相。 PDO 位于暖相時,赤道附近及北美洲沿岸的海水表面溫度异常溫暖,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水表面溫度則异常清凉。 PDO 的凉相于暖相的海水表面溫度相反。每个 PDO 的位相一般持续 20-30 年。在 PDO 暖相和凉相時,冬天海平面溫度 ( 颜色代表 ) ,海平面气压 ( 等线代表 ) 及海表风力 ( 箭头代表 ) 异常的典型分布(见图 2 )。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 拉马德雷 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 黑尔于 1996 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 太平洋十年涛动 ( PDO )。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PDO 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 厄尔尼诺 和 拉尼娜 的 母亲 。 拉马德雷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 暖位相 和 冷位相 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 拉马德雷 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 冷位相 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 暖位相 ;第二周期的 冷位相 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 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 暖位相 。 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 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值得注意的是, 在 20-30 年的冷 / 暖位相中,存在短期的反向信号,如 1959-1961 年(冷位相中的暖指数)和 1989-1991 年(暖位相中的冷指数)(见图 3 )。它们和全球的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图 4 )。 图 2 太平洋十年涛动的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温度、气压和风力分布(网上资料) 图 3 1900-2000 年太平洋十年涛动海表温度异常和海平面压力异常(网上资料) 对比图 3 和图 4 ,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冷位相(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与全球低温气候对应,暖位相(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与全球变暖对应。不仅如此, 1959-1961 年冷位相中的暖指数和 1989-1991 年暖位相中的冷指数也准确地对应相应的气候波动。这种准确的对应关系为我们预测全球气温变化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1959-1960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弱潮汐南北震荡导致海温上升; 1986-1988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强潮汐南北震荡导致海温下降。潮汐强度与海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有: 1940-1942 , 1959-1960 , 1977-1979 , 1995-1997 ,它们都对应海温的上升;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有: 1949-1951 , 1968-1970 , 1986-1988 , 2005-2007 ,它们都对应海温的下降。 图 4 1900-2000 年全球气温变化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对应关系(网上资料) 2000 年太平洋十年涛动进入冷位相,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持续两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但是, 2004-2006 年出现了强暖指数,变冷的趋势被打断。 全球最热年的排序: 1998 、 2005 、 2002 、 2003 、 2004 , 2006 年,与 2000-2008 年 1 月的太平洋涛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图 5 )。冷指数加强的趋势非常明显,防止异常冷事件发生值得关注。 图 5 1900-2008 年 1 月太平洋十年涛动指数月值变化(网上资料) 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给出了强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打开了地震学与气象学的通道。 图 6 1850-2005 年全球地表温度(网上资料) 在过去 150 年中全球的平均气温已上升。从 1961 年到 1990 年这段时期是图 2 的对照点,在 0 处用水平线条表示。此图显示与这一平均数相比每年气温的异常或起伏程度。用蓝点或红点表示给定年的全球平均气温。例如, 1900 年这一年的气温就比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低 0.2 C 。本记录中最热的一年是 1998 年,几乎比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高 0.6 C 。蓝色和红色的粗线描绘 5 年期的全球平均气温。例如, 1998 年 到 2002 年的平均气温(图中 2000 年位于其中点位置)比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高 0.4 C 。 1958 年到 1962 年的平均气温(图中 1960 年位于其中点位置)正好与 1961 年到 1990 年的平均气温相当。该图表根据 East Anglia 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绘制。 1940-1980 年的低温谷值时期确实存在,降温幅度为 0.2 ℃ 左右。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4-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根据拉马德雷现象变化规律和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全球 气温将逐渐降低,引发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 8 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 1-4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依照 1952-2008 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 1955 、 1964 、 1977 年的南方低温冻害得到验证。 2009 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满足八大特征: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7 年为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年; 2008-2009 年为太阳黑子低值年; 2008 年发生中国严重冰冻雪灾; 2009 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低温冷夏年; 2008 和 2009 年为 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目前厄尔尼诺强度较弱,如果在 11 月后增强,流感强度也会增强。 4. 讨论和结论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 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低温期,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并非偶然 ,有以下六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 1954-1955 、 1964 、 1977 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都处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的高峰值相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滞后 8 年。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 1954 年和 1964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1963 年、 1976-1977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 1954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4.4 ; 1964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0.2 ; 1976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 m ),太阳黑子数为 12.6 , 1977 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 m+1 ),太阳黑子数为 27.5 。湖南 严重 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也发生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 1954 、 1964 、 1977 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 第五大特征: 20 世纪共有 4 次 9 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每次间隔约 4 年,与最强潮汐四年周期相对应)。 1952-1964 年特大地震滞后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5 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特大地震滞后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 4 年,按此数字特征, 2010 、 2014 、 2018 年及其前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时期滞后特大地震爆发时期约 3-4 年,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 第六大特征: 湖南严重冻害发生 后 1-4 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 1977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根据湖南暴雪冻害记录, 1954 、 1964 、 1977 年的暴雪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或厄尔尼诺事件中的太阳黑子谷值年,其后, 1-4 年内爆发全球流感大流行。 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发生严重冰雪冻灾, 2009 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灾害链有规律可循。 根据湖南暴雪冻害可以预测的六大特征,在 2000-2035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 2018 年和 2029 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 2016-201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18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根据中国北方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11 年、 2015 年、 2018-2019 年是预测的厄尔尼诺年,因而是可能的北方严重低温冷害年。 根据统计规律,本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的预测和预防形势严峻,低估或忽视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丁一汇院士指出,要研究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以及重现期变短等问题。要立足于防大灾、重灾甚至巨灾出现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 1957 、 1969 、 1972 和 1976 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 20 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 60-70 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 7 次大于 8.5 级地震。 综上所述,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在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条件下, 1940-1980 年间的气温降低原因值得关注(见图 4 和图 6 )。我们应该相信事实,而不是流行的假说。 5. 最新的证据 中信建投: USDA 报告好于预期 油脂走向价值回归之路 2009 年 10 月 13 日 14:54   来源:和讯特约(和讯财经原创)      变异的厄尔尼诺最终没有给美国带来暖冬,这一点在 10 月初开始得到确认,持续寒冷潮湿的天气使美国滞后的大豆作物面临威胁,根据美国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截止 10 月 4 日 ,美国大豆落叶率 79% ,收割进度 15% ,作物优良率 67% ,这表明美国仍有大部分的大豆面临威胁,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美国大豆的生长优良率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作者:中信建投 孙晓飞 来源:和讯网】 ( 责任编辑:张帆 ) http://futures.hexun.com/ 2009-10-13 /121325682.html 广东天文学会研究发现:近两年太阳黑子 百年来最低迷 今年可能又是一个 冷冬    本报讯 (记者吴玲通讯员李建基)今年是国际天文年,广东天文学会近日通过研究发现,去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异常低温冰雪气候,可能与近期太阳黑子稀少及其周期偏长有关,而今年太阳黑子至今仍是低迷状态,广东地区或许又将迎来一个 冷冬 。   近两年太阳黑子稀少    近两年 , 不少地方气候异常,去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冰雪天气,广州等地连续两年出现几天乃至十几天气温低于 10 摄氏度 的少见低温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地球厄尔尼诺有关。但广东天文学会的专家认为,可能与近期太阳黑子稀少及其周期偏长有关。    据了解,太阳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它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黑子多寡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表示,相对数越大,表示太阳黑子越多,其规律呈现 11 年左右的周期。近两年,太阳活动及其黑子的异常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阳黑子特别少;二是太阳黑子周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    而 2007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为 7.5 ; 2008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为 3.7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台在 2009 年 8 月,连续 31 天观察不到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相对数为 0 。    同时,太阳黑子周期,通常为 11 年。但第 23 个太阳黑子周期(注:自 1755 年开始对太阳黑子活动进行标号统计)从 1996 年开始(注:以黑子活动最少年为周期起点),已过去 13 年,却至今仍未经常看到太阳黑子明显地成群出现。当今太阳黑子周期之长,为十八世纪以来之最。    近两年太阳黑子处于百年来最低迷状态。据悉,太阳黑子低谷年,会引起太阳某些辐射强度降低,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环流的变化,甚至引起地球气候异常。   太阳黑子与冷害有关    太阳黑子与冷害有关吗?广东天文学会通过探源溯流,认为两者的相关性是颇高的。    统计资料显示, 1996 年,是太阳黑子低谷年,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只有 8.6 。 1996 年初,广州以及广东的天气偏冷。当年广州的 2 月平均气温只有 12 摄氏度 ,比常年平均值低 2.3 摄氏度 ,也是全年最低气温的月份。 1986 年是太阳黑子低谷年,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只有 13.4 。 1986 年末至 1987 年初,我国不少省、市出现低温天气。此外, 1964 年, 1954 年也曾是太阳黑子低谷年,并出现显著气温偏低现象。 http://search.zhnews.net/zjwb/text.php?ud_key=42036ud_date=2009-10-1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海啸信息
杨学祥 2009-10-11 04:06
肃南发生3.2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1日02:31 兰州晨报   本报讯 (记者王家安)据甘肃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0月9日20时43分,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纬38.9,东经99.7)发生里氏3.2级地震。据介绍,该地震位于肃南县城东北10公里处,距离张掖市65公里,目前暂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据了解,10月9日发生的这次地震,也是我省自9月18日酒泉肃北4.8级地震后,于近期发生的第五次3级以上的地震。 http://news.sina.com.cn/o/2009-10-11/023116416050s.shtml 一名中国公民在美属萨摩亚群岛海啸中遇难 http://www.dayoo.com http://www.dayoo.com 2009-10-11 00:45 来源: 新华网 发表评论 (0)   新华网萨摩亚阿皮亚10月4日电(记者黄兴伟刘洁秋)新华社记者4日获悉,在日前因地震引发的美属萨摩亚群岛海啸中一名中国公民遇难,另有一名中国公民失踪。   据悉,这名遇难中国公民来自吉林省长春市,10余年前迁往美属萨摩亚群岛工作,他的遗体已经找到。他的妻子也在此次海啸中受重伤。此外,另有一名中国女性公民在海啸中失踪,她遇难的可能性很大。   当地时间9月29日,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和美属萨摩亚群岛附近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迄今已造成至少176人死亡。 http://news.dayoo.com/china/57400/200910/11/57400_100194141.htm 日本北海道以南海域发生5.1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0日18:40 新华网   新华网东京10月10日电(记者刘赞)日本北海道以南海域10日发生里氏5.1级地震。目前尚无有关此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道。   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43分(北京时间16时43分)左右,震中位于北海道东南部浦河町附近海域,具体位置为北纬41.8度、东经142.2度,震源深度约90公里。   日本气象厅说,北海道东南沿海地区和青森县东部在此次地震中震感较强,整个北海道南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也有震感。气象厅认为,此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10/184018803023.shtml Recent Earthquakes 10/10/2009 M 5.9, Tonga 10/10/2009 M 5.8, Vanuatu 10/09/2009 M 5.8, Solomon Islands 10/09/2009 M 5.5, Vanuatu 10/08/2009 M 5.6, Santa Cruz Islands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杨学祥 2009-10-5 15:45
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变化的趋势 杨学祥 中新网 10 月 5 日 电 受大海啸袭击的萨摩亚灾民依然心有余悸。尽管家园的重建工作已经展开,他们宁可继续在高处避难也不肯回去。当局担心,他们目前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将引发大规模的致命传染病。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南太平洋大海啸的确实死亡人数前天已增加到 176 人。另有 12 人依然下落不明,他们恐怕也凶多吉少。据了解,当地灾区的重建工作已开始进行,倒在道路和海滩上的建筑瓦砾残骸也已经清除。萨摩亚国家卫生服务的一名主管菲乌表示,当地每天还是有不少受伤的灾民前往医院接受治疗。而且,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还可能出现许多感染了肠胃炎和腹泻的灾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因此,死亡人数的上升是在所难免的。萨摩亚红十字会秘书长马瓦拉说,由于人们对灾区爆发传染病的顾虑日益增加,卫生官员前天在阿皮亚举行了会议,讨论解决此问题所应采取的策略。她指出:我们已经接获有关肠胃炎和腹泻正迅速蔓延的消息,而其他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也相当高【 1 】。 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 引人注目暖冬之争终于结束了, 2005 年 3 月中国气象局宣布了刚刚过去的冬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比上个冬天低了 0.9 度,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冬季偏高的省 ( 市、区 ) 有 10 个,偏低的省份达 18 个 。 虽然直到 2 月中旬,关于冷暖的问题,还在不停的争吵,但是 2 月底,上海率先宣布《上海终结持续 16 年暖冬天气 频繁雨雪致气温偏低》,接着江西跟进宣布《暖冬之说打破 气象专家称 这个冬天很正常 》, 江西省整个冬季气温偏低,与历史资料相比,全省偏低 0.5 ℃ 到 1.2 ℃ 左右。到了三月,宣布并非暖冬的省份越来越多,《二月北京天冷,暖冬被拉下马》、《辽宁今冬属冷冬 平均气温偏低 0.7 ℃》、《频繁寒流终结华东暖冬》、山东省《连续 18 年的暖冬终结》、江苏《我省频遭寒流侵袭 终结 18 年暖冬》和武汉的《这个冬天平均气温不足 5 ℃ 18 年暖冬画句号》。 2005 年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 月 3 日 凌晨 的最低气温低至 7 . 1℃ ,白天最高气温在 16℃ 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 1 日的 36℃ 骤降至 2 日的 13℃ 。这在地处南半球、 2 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 2 月 1 日 早上 气温降到 9 . 4 ℃ ,创 25 年来 2 月份最低温度纪录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1 月 10 日 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 2 月 2 日 ,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 3 米 。 从春节前一周至 2 月 21 日 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根据郭增建的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 2006 年 11 月 15 日 澳大利亚正值夏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部分地区却突降大雪,当地气温也出现大幅下降。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原因是一股来自南极的寒流突然来袭。有专家认为,澳大利亚今年遭遇的反常天气,主要是厄尔尼诺效应造成的 。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时值春夏交接,但在 10 月,澳大利亚先是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然后又在 27 日开始猛降温,雪雹齐下。其中,塔斯马尼亚州两周内的温度更是从 33.1 ℃ 急降至最低- 6 ℃ 。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 27 日晚气温突然骤降至 2 ℃ ,并出现大量霜雪及冰雹。霍巴特附近的威灵顿山区,气温更降至- 6 ℃ ,创下 41 年来 10 月夜间最寒冷纪录。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因为这场严寒, 30 多年来第一次迎来了降雪 。 根据郭增建的 深海巨震降温说 理论, 2005 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 2005 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孰是孰非,我们等待客观实践的检验 。世界都公认 1998 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 2008 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 2009 年真正开始 。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 1957 、 1969 、 1972 和 1976 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 20 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 1960 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 60-70 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 7 次大于 8.5 级地震【 8 】。 综上所述,萨摩亚 8 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 2009 年 2 月至 2010 年 2 月为强潮汐时期,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 参考文献 1. 萨摩亚海啸致 176 人死亡 当局担心爆发传染病。 2009 年 10 月 05 日 09:53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5/095318780674.shtml 2. 于晶波 . 今年暖冬不够暖 . 金羊网 2005-03-03 15:22:57.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3/03/content_858645.htm 3. 王小玲 , 王启祎 . 南半球遭遇夏季低温 . 日期 : 2005-02-22 . 国家气候中心 .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518 4.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5, 27(1): 96. 6. 张兰。澳大利亚遭遇寒流 夏季时分突降大雪 。 2006 年 11 月 16 日 08:35 来源 : CCTV.com http://news.cctv.com/world/20061116/100434.shtml 7. 崔笑愚。澳大利亚入夏前反常降雪 气温两周骤降 40 度。东方网 2006 年 10 月 30 日 09:55 http://society.eastday.com/eastday/node81844/node81853/node168954/u1a2408907.html 8.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 35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 137-140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低温:5日起山东大幅度降温 连续三天最低温8℃左右(转载)
杨学祥 2009-10-4 13:51
5日起山东大幅度降温 连续三天最低温8℃左右 2009-10-03 10:39:53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2日电(记者 潘林青)记者从山东省气象局获悉,3日中秋节当天,山东省主要以晴好天气为主,云量较少,天高云淡有利于人们团圆赏月。 今年中秋节,天气晴好。但之后几天,山东省将有阵雨和大风天气,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其中,中秋节当天,山东省天气晴到少云,北风转南风,预报各海区4~5级,内陆地区2~3级,内陆地区最低温度13℃,沿海地区16℃左右。4日,山东省天气晴转阴,鲁西北和鲁中北部地区局部有阵雨,南风,预报各海区5~6级,内陆地区3级左右,内陆地区最低温度14℃,沿海地区17℃左右。5日,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山东省,天气阴有阵雨转多云,将带来降温及沿海和海面大风天气,预报各海区6~7级,阵风8级,内陆地区4级左右。5日~7日,山东省气温较低,最低气温8℃左右。(完)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9-10/03/content_17869797.htm 强震海啸如期到来:2009年9月潮汐组合预警 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并达到高潮。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和9月末的8级地震和海啸,低温和流感将逐渐发展。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9243 本文关键词: 地震 海啸 潮汐组合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震海啸如期到来:2009年9月潮汐组合预警
杨学祥 2009-10-2 05:35
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并达到高潮。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和9月末的8级地震和海啸,低温和流感将逐渐发展。 2009年9-11月月亮近地潮和月亮大潮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月。由于潮汐激发冷空气活动较弱,因而增大厄尔尼诺年秋旱发生的强度。地震达到高潮后逐渐减弱,但有一个滞后期。主要潮汐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A:5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44度),赤道潮汐变化达到次大值,地球扁率变当月最大,地球自转速度变为最慢,对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有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B:12日为下弦(潮汐小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6.28987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强度变小,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对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C:16日为月亮近地潮,18日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南纬0.00090度,19日为日月大潮,23日秋分,太阳在赤道面,四者叠加,日、地、月在赤道面附近成近似一线排列,赤道潮汐变化达到最大值,地球扁率变当月最大,地球自转速度变为最慢,对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D:2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6.19078,26日为上弦(潮汐小潮),28日月亮远地潮,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对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本月虽然是弱潮汐月,但潮汐组合集中,变化差达到最大,有很强的激发作用,值得认真关注和严密监测。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780 整个餐厅漂浮海面上解体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2日03:45 南方都市报   萨摩亚群岛地区北京时间9月30日凌晨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目前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155人。萨摩亚大约3 .2万人受到海啸影响,其中包括外国游客,有大约3000人流离失所。一些海啸幸存者讲述劫后余生的逃难经历。   破坏力巨大   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由萨摩亚独立国和美属萨摩亚组成。心有余悸的幸存者讲述海啸发生过程及其巨大破坏力。   美属萨摩亚居民法马图说,她在地震发生时已逃到岛上海拔最高的村庄。突然间我们从电台广播听到,所有人必须逃命,她说,地震一停,海啸随即而来。法马图和其他人在山上度过两三个小时,直到海啸警报解除。他们目睹海浪涌向首府帕果帕果南部海岸的景象。   布思是萨摩亚独立国乌波卢岛一处旅游景点的拥有者。海啸来袭时,她和丈夫克里斯险些被海浪冲走。第二波海浪来袭,冲过地板,冲倒房屋后门,把我们推出门外,文迪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相互抓住对方并拉住一个门把手,才得以存活。我们的餐厅整个漂浮在海面上,随后解体。   海浪高6米   电视画面显示,美属萨摩亚的城市街道上房屋塌陷,汽车或被浸没海水中或挂树上,大型渔船被海浪冲上岸。帕果帕果的一些村庄被海啸彻底吞没。美属萨摩亚国土安全主管萨拉说,冲击帕果帕果附近几处村庄的海浪高约6米。一些建筑被海浪彻底冲毁,只剩地基,萨拉说。   美属萨摩亚政府雇员塔瓦勒说:那(海啸)像是只咆哮的怪物,黑乎乎的海水直接压来,那根本就不是海浪,而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新西兰教师皮尔斯在萨摩亚当地医院病床上讲述自己的惊魂遭遇。当时她正和同事带着20多个孩子乘卡车行驶在海边,发现海啸后试图躲开,却没有成功,猛然间一个巨浪打在卡车顶端。所有人都立即被甩到了水里,我想一些孩子可能当时就失去了生命我咽进去一大口海水,不知道发生什么了。   地震发生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迅速发布预警,但海啸发生之快让萨摩亚居民只有10分钟做出反应。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30日宣布美属萨摩亚为重灾区,命令美国联邦政府提供救灾援助。 董玮 韩梁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2/034516390397s.shtml 萨摩亚海啸幸存者讲述恐怖经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2日02:51 扬子晚报   萨摩亚群岛地区北京时间9月30日凌晨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死亡人数已达149人。一些海啸幸存者讲述劫后余生的逃难经历。 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由萨摩亚独立国和美属萨摩亚组成。   美属萨摩亚居民弗朗西丝法马图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她在地震发生时已逃到岛上海拔最高的村庄。突然间我们从电台广播听到,所有人必须逃命,她说,地震一停,海啸随即而来。法马图和其他人在山上度过两三个小时,直到海啸警报解除。他们目睹海浪涌向首府帕果帕果南部海岸的景象。   电视画面显示,美属萨摩亚的城市街道上房屋塌陷,汽车或被浸没海水中或挂树上,大型渔船被海浪冲上岸。帕果帕果的垃圾清理仍在进行,城市里布满汽车残骸、污泥和遭损毁的房屋瓦砾。一些村庄被海啸彻底吞没。   美属萨摩亚国土安全主管迈克萨拉说,冲击帕果帕果附近几处村庄的海浪高约6米。一些建筑被海浪彻底冲毁,只剩地基,萨拉说。   新西兰教师皮尔斯含着眼泪,在萨摩亚当地医院的病床上向新西兰电视台讲述自己的惊魂遭遇。   当时她正和同事带着20多个孩子乘卡车行驶在海边,发现海啸后试图躲开,却没有成功,猛然间一个巨浪打在卡车顶端。所有人都立即被甩到了水里,我想一些孩子可能当时就失去了生命生死攸关的一刹那,我告诉自己我想回家,我已经准备好了我咽进去一大口海水不知道发生什么了,我的头已经露出水面。   据悉,地震发生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迅速发布预警,但海啸发生之快让萨摩亚居民只有10分钟做出反应。   (新华社供稿)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2/025118770779.shtml 强震再袭印尼 770人遇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2日03:45 南方都市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9月30日发生里氏7.6级强震,已造成至少770人死亡,预计数字仍会攀升。眼下还有大量民众掩埋于废墟下,救援部门10月1日在苏门答腊岛震区紧张搜救幸存者。   印尼政府预计最终死亡人数将可能超过5000人。同一天,苏门答腊岛又发生里氏6.8级余震,震中位于内陆,不少地区再遭破坏。   500处建筑坍塌   西苏门答腊省首府巴东人口众多,紧邻震中,是9月30日强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时,巴东市民只能趴坐在地上才能避免被晃倒,整个城市乱成一团。这次地震猛烈,在几千公里外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明显震感。   目击者说,看到救援队员整日奔走于废墟之间,一些人徒手挖开泥土或碎石,再将幸存者慢慢抬出。整个城市随处可见被震倒的大树和被压扁的汽车,瓦砾下还有遇难者的脚或手露出来。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印尼政府统计,至少770人确认在地震中死亡,另外2400人受重伤,至少有500处建筑在地震中坍塌,估计有数千人仍埋在废墟中。巴东多家医院眼下较为拥挤,到处挤满伤者和家属。与受伤人员相比,医生、护士人数严重不足。   苏门答腊岛地震发生后,夏威夷太平洋海啸中心立即向印度洋沿岸多国发布海啸警报,但一小时后撤回,这次地震没有形成巨浪。   救援进程缓慢   印尼社会福利部部长巴里克说,此次地震很可能不亚于2006年爪哇省日惹市的地震,那次地震造成5000人死亡。看到目前的破坏程度,我想遇难者最后将超过那个(日惹地震的)数字。卫生部长苏帕亚说。   印尼总统苏西洛1日在首都雅加达发表讲话:我们不要低估灾难,做足最坏打算,我们将尽最大力量抢救受害者。他已下令军队携带重型挖掘机赴灾区。   大雨阻碍了救援速度,在10月1日破晓时分,救援人员开始用锤子、凿子甚至徒手扒开废墟,一片片将砖瓦移开寻找幸存者,但进展相当缓慢。地震后至少发生了24起泥石流,造成大量路段长时间堵塞。地震还造成灾区大规模停电和通讯不畅。   24小时内再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说,9月30日地震发生后,苏门答腊岛附近又有数十次余震。其中较大一次发生在10月1日上午,距巴东225公里的内陆地区,震级为里氏6.8级。虽然强度不如前一天,但由于发生在苏门答腊岛的内陆地带而不是海滨城市,且震源深度较浅,因此也会有较强的破坏性,已经在印尼全国造成了新的恐慌。   印尼政府证实,至少12人在这次余震中受重伤,600多栋房屋倒塌。韩墨 董玮   多震地带   本世纪印尼强震记录   印尼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震多发国家。2004年12月,印尼发生里氏7.9级强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致使20多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2005年3月,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地震,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强地震之一,致使1300多人丧生。   今年8月,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里氏7 .0级地震。9月19日,印尼北马鲁古省附近海域和巴厘岛附近海域先后发生两次里氏6 .4级地震。新华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2/034516390405s.shtml 印尼连日强震  529人丧生 www.changjiangtimes.com 2009-10-2 2:56:00 来源 : 长江商报   震级达7.6级和6.8级,可能引发火山爆发,死亡人数或超千人,暂未发现中国人伤亡   据新华社电 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附近海域9月30日发生里氏7.6级地震。印尼政府官员证实,截至目前已经造成529人死亡,500多人受重伤,最终因灾死亡人数可能超过千人。10月1日上午,苏门答腊岛又发生里氏6.8级地震,这可能带来更多伤亡。   地震发生后,我驻印尼使馆立即多方联系中方在震区企业、侨民,迄今未发现中国公民伤亡情况。   9月30日的地震震中位于巴东市西北数十公里,震源深度71公里。地震发生时,巴东市民只能趴或者坐在地上才能避免被晃倒,受到惊吓的孩子们失声痛哭,整个城市乱成一团。   这次地震之猛烈以至于在几千公里外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明显的震感。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些办公楼晃动,数以千计的人员从吉隆坡双子塔、购物中心等建筑内撤离。新加坡也疏散了一些高楼内的人员。   10月1日8点52分,苏门答腊岛又发生里氏6.8级的强震。虽然震级减小,但由于发生在内陆地带而不是海滨城市,且震源深度较浅,因此也会有较强的破坏性,已经在印尼全国造成了新的恐慌。   印尼卫生部危机处理中心负责人帕卡亚说,数以千计的巴东居民受困于建筑物瓦砾之下,预计死亡人数会超过1000人。   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随即向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发布海啸警报,大约1小时后解除警报。   印尼政府宣布,拨出大约1000万美元用于紧急救援,派医疗队和军机赴灾区搭建临时医院,向灾民分发帐篷、药物和食品。当地电视台报道,地震引发超过24处山体滑坡,这增加了救援难度。   地质减灾和火山学中心负责人苏罗诺说:余震还会发生,但难以预测是否会发生更强级别的地震。他担心地震会引发火山爆发。西苏门答腊有3座火山。我们担心这次地震可能引发那些火山爆发。   目击  整座城市都被毁了   印尼当局表示,巴东市至少有500座建筑在地震中坍塌,其中包括两家医院、一处大型购物商场、多座清真寺,还有酒店、学校和居民住宅。整个城市随处可见被震倒的大树和被压扁的汽车,瓦砾下还有遇难者的脚或手露出来。   英国媒体援引澳大利亚女商人利顿的话说:整座城市都被毁了,很多钢筋大楼倒塌,很多地方在着火,街上都是尸体受灾最严重的是高层建筑。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html/2009-10-2/151015.htm 印尼强震救援遇大雨阻碍 遇难者可能超过5000人2009-10-02 03:26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地震和火山活动,海啸预警,人遇难印尼当局表示,巴东市500多座建筑在地震中坍塌,其中包括两家医院、一处大型购物商场、多座清真寺,还有酒店、学校和居民住宅。苏门答腊岛地震发生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中心立即向印度洋沿岸多国发布海啸警报,但一小时后将其撤回,这次地震没有形成巨浪。 印尼警察在一所被震毁的学校废墟上。   印尼强震529人遇难   大雨阻碍救援速度,遇难者可能将超过5000人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海滨城市巴东附近海域9月30日傍晚发生里氏7.7级强震,截至目前已经造成529人死亡,500多人受重伤。由于地震造成巴东市500多座建筑坍塌,数千人被埋在废墟下,印尼官员预计最终死亡人数将超过5000人。10月1日上午,苏门答腊岛又发生里氏6.8级地震,这可能带来更多伤亡。   500多座建筑坍塌   这次地震之猛烈以至于在几千公里远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明显的震感。地震发生时,巴东市民只能趴或者坐在地上才能避免被晃倒,受到惊吓的孩子们失声痛哭,整个城市乱成一团。   印尼当局表示,巴东市500多座建筑在地震中坍塌,其中包括两家医院、一处大型购物商场、多座清真寺,还有酒店、学校和居民住宅。整个城市随处可见被震倒的大树和被压扁的汽车,瓦砾下还有遇难者的脚或手露出来。英国媒体援引澳大利亚女商人利顿的话说:整座城市都被毁了,很多钢筋大楼倒塌,还有医院和市场,很多地方在着火,街上都是尸体受灾最严重的是高层建筑,矮小的民房虽然也受损,但情况不如高楼严重。   苏门答腊岛地震发生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中心立即向印度洋沿岸多国发布海啸警报,但一小时后将其撤回,这次地震没有形成巨浪。印尼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每年发生的大小地震不下数千次。这次地震和2004年造成23.2万人死亡的印度洋大海啸位于同一处板块断裂带。   遇难者将超5000人   截至目前,地震已经造成529人死亡。救援人员从巴东市的废墟中挖出来376具尸体,该市总人口接近90万。印尼卫生部长苏帕亚告诉当地Metro电视台,数千人还被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印尼社会福利部部长巴里克透露,政府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此次损失很可能不亚于2006年爪哇省日惹市的地震,那次发生在人口密集区的地震造成5000人死亡。这是一场大规模的灾难看到目前的破坏程度,我想遇难者最后将超过那个(日惹地震的)数字,苏帕亚10月1日上午在雅加达机场接受采访时说。   至少发生24起泥石流   印尼政府已经宣布向灾区紧急拨款1000万美元用于救援,并调配军事飞机和医疗队到灾区建立野战医院并分发食物、纯净水、药品和帐篷。当地一家医院的医生勉强能应付向伤者提供基本的救治,尽管不少医生的亲人就被埋在不远处的废墟下,他们依然坚守岗位。而他们所在的医院大楼已经在地震中坍塌了一大半。大雨阻碍了救援速度,在1日破晓时分,救援人员开始用锤子、凿子甚至徒手扒开废墟,一片片将砖瓦移开寻找幸存者,但进展相当缓慢。   当地媒体报道称,地震后至少发生了24起泥石流,造成大量路段长时间堵塞。地震还造成灾区大规模停电和通讯不畅。这情况简直糟透了,一家国际组织的官员透露:桥坍塌了,电话线也断了,都要在户外摸黑过夜,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   由于灾区电视和通讯不畅,不少印尼人因为无法联系到自己的亲戚朋友感到担心。地震发生时,巴东居民卡斯米亚正巧在雅加达出差,幸运逃过一劫。但她哭着说:我给家里打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   巴东市长已经通过当地电台向外界寻求紧急援助。   时隔24小时又有强震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最新报道,当地时间10月1日8点52分,印尼苏门答腊岛又发生里氏6.8级的强震。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的消息称,这起地震的震中位于海滨城市巴东以南240公里处,震源深度仅为24公里。虽然强度不如9月30日,但由于发生在苏门答腊岛的内陆地带而不是海滨城市,且震源深度较浅,因此也会有较强的破坏性,已经在印尼全国造成了新的恐慌。   中国日报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0/02/2670708.html 印尼地震死亡人数已增至770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2日01:52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胡星):印尼苏门答腊岛最近两天接连发生两次7级以上大地震,据印尼官方最新数据,地震死亡人数已增至770人。   当地时间9月30号下午5点16分左右,印尼苏门答腊地区发生7.6级地震,震中位于印尼西苏门答腊省首府巴东市西北78公里处,震源位于海床以下71公里处。而在10月1号早上8点52分,重灾区巴东市东南225公里外再发生一次震级为里氏7级的地震。最新的伤亡数字方面,据印尼社会事务部灾难救援小组官员比斯利10月1号说,目前死亡人数是770人,294人重伤,2090人轻伤。   发生地震的巴东市有一百万人口。9月30号和10月1号的这两次地震摧毁了大批建筑物和桥梁。根据印尼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显示,巴东灾区一片残垣断瓦。据巴东机场一名官员1号透露,机场抵境大厅的部分天花板坍塌,导致机场关闭了好几个小时。当地官员说,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导致最接近震中的灾区陆路交通、电流供应和通讯系统都被切断。   这次的地震震级相当高,强烈的地震使900公里以外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和邻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震感。在记者站所在的新加坡,许多在高楼的民众都因为房屋的摇晃而纷纷自行疏散。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曾一度下达海啸警报,但后来将这一警报取消。这次的地震确实容易让人想到2004年那场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那次地震的震中也是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时当地地震局测量的震级是6.8级,不过后来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修正为9.0级,为历史上第二大地震,由地震引起的印度洋大海啸导致数个国家23万人死亡。此次地震正好发生在2004发生地震的同一个断层地带上。不过,当地的地质学家指出,那次地震的震中与苏门答腊相距甚远,认为两次地震并无关联。其实印尼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每年发生的大小地震不下数千次。9月2号,印尼西爪哇省附近印度洋海域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至少70人死亡、966人受伤。   地震发生后,灾区附近的天气在10月1号是相当的恶劣,这为救援行动的开展增添了很大的难度。目前救援队员正徒手从废墟中挖掘来救助被埋在瓦砾中的群众。印尼卫生部危机中心估计,地震的最终罹难人数或许会达到数千人。现在灾区的医院、酒店及学校课室的大量废墟仍然没有被挖开,估计仍有数千人被埋在瓦砾下,有待救援。印尼政府称,目前救援工作由于缺少重型机械难度很大,救援人员只能徒手在废墟里搜寻被埋的人群。   据当地媒体1号报道援引印尼副总统卡拉的话说,由于大量民众还被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因此死亡人数预计将继续增长。他说,这次的地震要比前一段时间发生在西爪哇附近的那次地震危害更大。卡拉表示,印尼政府已在灾区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紧急状态,并且从雅加达派遣了30名医生赶赴当地。此外,印尼政府已决定向灾区拨款1000亿印尼盾,约合1030万美元的款项用于救援行动。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2/015218770712.shtml 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生里氏5.1级地震2009-10-02 00:51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发生里氏,浅源地震,美国2009年10月02日 00:39环球时报【大中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环球网记者陈二报道,据美国地质勘探局10月1日消息,北京时间1日18:01,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发生里氏5.1级地震,震中位于赌城拉斯维加斯以西237公里。   凤凰资讯国际正文   2009年10月02日 00:39环球时报【大中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环球网记者陈二报道,据美国地质勘探局10月1日消息,北京时间1日18:01,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发生里氏5.1级地震,震中位于赌城拉斯维加斯以西237公里。本次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消息传出。   共有评论0条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0/02/2670604.html Recent Earthquakes 10/01/2009 M 5.1, Central California 10/01/2009 M 5.5, Samoa Islands region 09/30/2009 M 6.6, southern Sumatra, Indonesia 09/30/2009 M 5.9, La Paz, Bolivia 09/30/2009 M 5.5, southern Sumatra, Indonesia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2009-10-01 21:28:19 3.0 31.9 104.1 16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交界 2009-10-01 12:20:01 3.3 38.5 109.8 8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塌陷) 2009-10-01 09:52:30 6.9 -2.5 101.6 3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 2009-09-30 19:27:05 3.6 37.6 95.8 6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009-09-30 18:16:07 7.7 -0.8 99.8 60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 2009-09-30 13:59:11 3.8 26.0 100.2 1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鹤庆县交界地区 2009-09-30 04:14:49 4.3 41.9 83.8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2009-09-30 03:35:11 3.2 31.8 104.3 10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2009-09-30 02:39:44 3.4 31.8 104.1 13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 2009-09-30 01:48:15 8.0 -15.5 -172.2 33 萨摩亚群岛地区 2009-09-29 18:30:59 3.2 40.0 77.4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2009-09-29 14:01:20 4.8 31.8 84.0 10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2009-09-29 11:11:26 3.0 37.7 95.7 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2009-09-29 06:11:34 3.2 35.2 92.3 7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 2009-09-29 05:34:05 3.0 25.4 101.1 14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 2009-09-29 03:32:41 3.0 39.5 77.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2009-09-29 01:26:24 3.6 32.5 90.5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 2009-09-28 11:34:56 3.2 35.8 95.8 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2009-09-28 10:43:21 4.1 35.7 95.8 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2009-09-28 10:37:06 3.4 37.9 98.3 8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 2009-09-28 07:18:33 4.0 52.0 121.9 7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 2009-09-28 03:26:34 3.4 32.3 104.9 21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广元市青川县交界 2009-09-28 02:41:58 3.1 39.4 73.4 7 中、塔、吉交界 2009-09-26 23:23:19 4.3 47.6 88.9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 2009-09-26 17:30:43 3.4 25.2 117.5 18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 2009-09-26 16:47:27 3.1 33.1 92.0 9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2009-09-26 16:38:51 3.6 25.0 97.9 6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2009-09-26 14:01:27 3.7 43.7 86.5 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 2009-09-26 10:05:39 3.0 33.1 92.1 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http://www.ceic.ac.cn/ 玻利维亚与秘鲁边境地区发生里氏5.9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1日11:41 新华网   新华网利马9月30日电(记者张国英)据玻利维亚通讯社报道,该国与秘鲁边境地区9月30日下午发生里氏5.9级地震。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玻利维亚圣卡利斯托天文台研究员布尔戈瓦说,震中位于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西北大约190公里地区,震源深度为230公里,拉巴斯及附近地区均有震感。   另据与玻利维亚相邻的秘鲁普诺省民防部门证实,该地区当天下午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但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玻利维亚与秘鲁边境地区是地震多发地带,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强度不同的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2009-10-01/11411876594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破坏力巨大的地震后次生灾害事件一览
qlms 2009-9-2 18:26
1)1556年华县地震时,流行性疾病曾夺去数以10万计未被地震压塌而死的灾民的性命,可见瘟疫这种次生灾害是极为可怕的。 2) 1906年4月18日 美国旧金山地震(8.3级),火炉翻倒引起大火,供水系统 破坏,大火持续三天三夜, 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 3)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震(8.2级),水管破坏, 大火持续三天两夜,横滨被烧光,东京烧掉三分之二。 4)1933年,我国四川叠溪7.5级地震死亡6865人,地震引起山崩堵塞了岷江形成堰塞湖,但45天之后大水冲决了堰塞坝,造成洪水淹死下游群众2500多人。 5) 1960年5月6日智利地震(最大地震8.9级)引发海啸,沿 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 。 6) 1964 年6月16日日本新漓地震(7.5级),油库受震起火,直至 原油烧尽, 300多所民房工厂无一幸免。 7)1975年2月5日海城地震(7.3级),鞍钢因停电而铁水冻结,高炉停产;营口市全市停水、停电,城市瘫痪。 8)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8.2 级),开滦矿供电中断,涌水量猛增,矿井被淹;天津碱厂白灰捻滑坡使30多人丧生;化工厂阀门破坏、溢氯死5 人。 发表评论人: dongping2009 删除 回复 应该说,有文字记载以来,引起次生灾害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为2004年12月的印尼大地震,海啸(次生灾害)导致近30万人死亡。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3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西海岸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海啸(转载)
杨学祥 2009-7-22 05:42
美国西海岸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海啸 2009年 7月 21日 星期二 11:03 BJT 保存为书签 | 打印 | 阅读全文 文字大小 路透华盛顿7月20日电---英国和美国的研究者周一表示,科学家低估了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海岸发生强烈地震和海啸的可能性。 研究者称,有地质证据显示,那里过去曾发生数次高强度地震,甚至强于1964年在阿拉斯加发生的里氏9.2级地震,後者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二强地震,在阿拉斯加海湾引发12米高海啸。 研究负责人、英国杜汉姆大学的地理学教授Ian Shennan表示:我们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500年里阿拉斯加曾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研究显示,未来还可能发生比1964年那次更强烈的地震和更具毁灭性的海啸。 来自杜汉姆大学、犹他大学和Plafker Geohazard 咨询机构的研究者对阿拉斯加海岸的底土标本和沉积物进行研究,发现了900年前和1500年前这里曾发生大型灾难的证据。 这份刊载在《第四纪科学评论》上的报告称,该地区的地质状况显示,当地可能发生强烈且波及范围广泛的地震。 1964年的那次海啸席卷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并波及加州北部, 犹他大学的地质学教授Ron Bruhn说,我们的研究显示,阿留申群岛逆冲区东北部发生地震的震级和海啸的可能性比以前估计的要大。 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周边地带已经安装了海啸警报,自2004年印尼海啸发生後,专家一直在改进警报系统。(完) 编译:高虹 发稿:王燕焜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EnvNews/idCNCHINA-119420090721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5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河百年不遇特大凌汛: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灾害频发
杨学祥 2009-1-22 04:32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百年不遇特大灾害频发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来,全球特大自然灾害频发: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地震和海啸死亡 27 万人。 2005 年 8 月 , 世纪飓风 卡特里娜 登陆路易斯安那海岸 , 造成美国不能承受之痛 : 新奥尔良变人间地狱 , 上千人死亡 , 百万人流离失所 , 经济损失超过 250 亿美元。 2008 年 1 月,中国的百年未遇的大雪灾掀开了这一年自然灾害的序幕; 5 月 2 日 , 500 年一遇的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竟然突转方向直袭缅甸人口最稠密、地势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和失踪; 5 月 12 日 汶川大地震,夺走了至少 7 万条宝贵的性命, 1 万 8000 人下落不明, 500 万人痛失家园;最后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作为非自然因素的压轴戏落下帷幕。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毫无准备,既无事前预测,做好预防预案,又无事后的科学分析和理论解释,悲观的不能预测的不可知论弥漫全球。这是对人类科学水平的巨大讽刺。 有专家说,黄河壶口 20 分钟被冰凌吞没是气温回升所致。关键的问题是继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冰雪冻灾之后, 2009 年初冷暖变化仍十分强烈, 1 月 3 日 、 8-11 日的潮汐组合 A 和 B 导致强烈降温,黄河冰冻数量巨大,在 15-17 日弱潮汐的回暖期,部分河段冰融,河水将冰顶起后又突然落下,形成壅塞所致。冷暖突变是主因。我早在 2008 年末 2009 年初就作出了灾害频发的预警 。 我在 2008 年 3 月 2 日 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百年不遇特大灾害频发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 2009 年展望( 2 ):灾害发生的连续性与灾害链 . 发表于 2009-1-1 17:07:4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042 2. 杨学祥 印度北部低温天气导致 70 人冻死: 1 月 3 日 潮汐组合 . 发表于 2009-1-5 19:44: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719 3. 杨学祥 . 2009 年流感信息:北京确诊 1 例人感染禽流感致死病例 . 发表于 2009-1-7 7:12 :4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931 4. 杨学祥 . 美国气候研究预测中心: 2009 年三月可能会有拉尼娜现象发生 . 发表于 2009-1-8 6:45 :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145 5. 杨学祥 . 2009 年上半年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做好防灾准备 . 发表于 2009-1-10 4:44:0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437 6. 杨学祥 .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 . 发表于 2009-1-10 11:00:2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468 7. 杨学祥 . 1 月 15 日 潮汐组合:美国北部再度遭遇寒流袭击 . 发表于 2009-1-16 6:10:3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0325 8. 杨学祥 拉尼娜气象周期将会持续到今年春季 . 发表于 2009-1-17 6:11: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0438 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组图:百年不遇特大凌汛吞没黄河壶口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2日00:52 新华网 1月21日,陕西宜川的工作人员在被损毁的绿化树木旁调查受灾情况。 1月21日,陕西宜川的工作人员在调查景区受灾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钢 摄   1月17日23时20分至18日零时48分,黄河突发特大凌汛,洪水夹杂大量冰块涌进陕西宜川黄河壶口主景区,短时间内冰凌布满400多米宽的河道,堆积厚度高达数十米。宜川壶口瀑布主景区全部被淹没,景区基础设施全部损坏,目前景区已被迫关闭,严禁游客进入。据景区管理局局长程小卫介绍,这次凌汛为百年不遇,初步统计景区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由于冰凌对景区周边损毁严重,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救灾工作只能等到来年冰雪融化后开展。 新华社记者 陈钢 摄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1-22/005217091869.shtml 黄河壶口20分钟被冰凌吞没 气温回升所致 2009年1月20日 07:40来源:北京晨报 选稿:朱永斌 图片说明:有关部门正组织抢险 图片说明:被冰凌淹没的景区房屋 图片说明:冰凌冲入房屋   山西临汾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凌汛。记者19日从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1月17日晚11时05分至11时30分,黄河壶口马王庙村段突发冰凌灾害,壶口景区长达3公里、宽约450米的河床,被突然从上游倾泻而来的冰凌淹没。整个壶口景区在20分钟内全部被大面积的白色凌汛吞没。   灾害发生后,山西各级各部门积极应对。截至19日14时20分,国家防总及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已赶往灾害现场,指导抢险破冰工作。   目前没有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半夜突发凌汛   村民张平安是此次凌汛的第一目击者,半夜出行的他,险些丢了性命。张平安说,凌汛发生前,他和村民王某到壶口景区停车场收拾他家摊位上的货物。   险情发生时,骑摩托车的张平安已经走到自家门口15米处。从路的左侧,轰隆隆冲过来的冰块和河水,一下子把我掀翻在地。一脸惊恐的张平安对记者说,村民王某跳车比他快,而他为了保护摩托车,行动稍慢了些。可就这一眨眼的工夫,冰块和河水就淹到了他的脖子部位。万幸的是,王某立即跳进还在蠕动不已的冰凌、河水里,硬把张平安拉了上来。   张平安的父亲已经78岁,他住的地方很高,没有被凌汛灾害殃及。老人告诉记者,他活了这么大岁数了,遇见这么大的凌汛还是头一回。   所幸村民未受伤   壶口景区北边大约200米处,是明清末年存留至今的大量石筑窑洞区。这里居住着50余户壶口镇各个村落搬迁而来的村民。据了解,这里原不是村庄,而是明清时期通往京城的河口码头驿站。上世纪90年代壶口旅游业不断发展,不少村民来壶口做小生意,为了夏季居住方便,大家自发居住到这些几乎废弃的石窑洞里。特大凌汛发生后,靠近河床边沿公路附近的16户村民,因被冰凌、河水灌进家里而受灾,但没有人员伤亡情况发生。这里的水井全部被淹没,目前通电照明不受影响,饮用水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吉县方面初步统计,壶口景区受灾村民为63户,涉及人口186人。记者昨日在受灾现场看到,通往景区的公路及其绿化带,还有130个路灯杆全部被冰块覆盖,停车场值班工作人员平时居住的房屋也全部被淹没。吉县县委目前掌握的情况是,景区房屋财产损失大约在200万元左右。观景区龙桥、观瀑洞、壶口景区硬件设施损失估计在1000万元以上。   气温回升致凌汛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说,据现场初步分析,这次凌汛是由于最近两天气温回升,部分河段冰融,河水将冰顶起后又突然落下,形成壅塞所致。   凌汛发生后,山西省、临汾市防汛指挥部和吉县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山西省防办及当地有关负责人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抢险救灾,转移村民,修复道路,发放救灾物资,安置当地群众。   吉县县委副书记任天顺告诉记者,1月19日,国家防汛总署、黄管委等部门的领导已经赶到吉县壶口勘察凌汛灾害情况,正在密切关注凌汛发展态势。目前,临汾市民政部门已给每户受灾群众发放1000元救灾款,并帮助群众在两天内全部撤离凌汛危险区。   据介绍,目前,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有关部门和政府正在落实除险措施。一是责成吉县政府关闭壶口、克难坡景区,妥善安置受灾村民和游人。二是加强冰坝上下游勘察、监测,组织抢险人员研究破冰方案,及早实施。三是保持与国家防总和黄河防总密切联系,必要时采取炸冰措施。然而,据现场专家分析,由于凌汛面积较大,炸冰可能对下游的防凌产生较大压力。山西省、市、县各级防汛指挥部正在现场加强观测,随时采取相应措施。 http://news.eastday.com/c/20090120/u1a4120255.html 昔日风光:黄河壶口瀑布 壶口出现特大凌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09年01月19日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窦志平 葛丽娟 张祎忠摄影报道 1月18日凌晨,山西省吉县黄河壶口景区遭受特大凌汛灾害,壶口瀑布上下游三公里范围内全部被冰凌覆盖,形成一座长约3公里、宽约1000米、高约10米的冰坝,给壶口景区及周围居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了解,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流凌现象,是由于前期气温持续偏低,大量流凌堆积在壶口瀑布下游处,自然形成冰坝,并不断抬升冰面,近期气温回升,出现凌汛现象。凌汛的发生致使景区交通中断,造成63户、186人受灾,经济损失220万元左右。该县气象局在凌汛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了服务小组赶赴现场,并加强了值班监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提供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确保防凌、防汛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责任编辑:徐文彬) http://www.cma.gov.cn/qxxw/tqxw/200901/t20090119_25574.html 图文:百年特大凌汛袭击壶口景区 发布时间:2009-01-20 05:22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被冰凌淹没的路灯 据《山西青年报》报道1月18日凌晨,山西临汾市吉县黄河天险壶口景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凌汛。 壶口景区长达3公里、宽约450米的河床,被突然从上游倾泻而来的冰凌淹没,整个景区的公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在20分钟内全部被大面积的白色凌讯吞没。据通报,上游马王庙村有27户村民及商户房屋进水进冰;壶口景区被淹没;尚未造成人员伤亡。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说,据现场初步分析,这次凌汛是由于最近两天气温回升,部分河段冰融,河水将冰顶起后又突然落下,形成壅塞所致。 村民张平安是此次凌汛的第一目击者。他说,险情发生时,轰隆隆冲过来的冰块和河水,一下子把我掀翻在地。一眨眼的功夫,冰块和河水就淹到了他的脖子部位。万幸的是,同行的王某立即跳进还在蠕动的冰凌、河水里,硬把张平安拉了上来。 编辑:admin多媒体报纸:图文:百年特大凌汛袭击壶口景区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20/200901/t55962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外地震研究的趋势对比:科技创新还是按图索骥?
杨学祥 2008-12-14 11:00
1. 从印度洋 2004 年地震海啸说起 2004 年 12 月 26 日 ,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 8.7 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几个国家,遇难人数近 30 万,是百年来最强地震之一。      海啸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海啸发生有多种原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大规模海底滑坡都会引发海啸,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海底地震。 在太平洋发生大海啸的可能性其实要比印度洋大得多,每 10 年就有 1 到 2 次。太平洋板块从印度尼西亚东部到日本,直到阿拉斯加,然后到智利,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是海啸的多发区域。于福江研究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根据 1700 多年来的统计,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约发生 260 次,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地震海啸约占 80% ,发生在地中海区的约占 8% ,而在日本列岛及其邻近海域发生的地震约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 60% ,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和受危害最重的国家 。 这样的海啸,近几百年都没在印度洋出现过。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杨华庭研究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世界海啸警报系统中,包括了整个太平洋地区,地中海以及大西洋东北部靠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区,根本不包括印度洋,我参加的几次国际会议上,也没有来自印度洋地区的学者。 杨华庭研究员说,对印度和斯里兰卡来说,因为距离震中比较远,如果有预警系统的话,应该有足够的时间疏散 。 没有海啸纪录,缺乏海啸经验,不在世界海啸警报系统中。这是印尼地震海啸损失惨重的基本原因。 2. 苏门答腊未来 30 年或发生 8.8 级大地震 最近,科学家从珊瑚礁内层研究出苏门答腊西部岸外 700 年来的地震史,从中预测未来 30 年内极可能发生高达 8.8 级大地震,最坏的情况可能再次引发大海啸,受波及的地区有超过 100 万人口。   一组来自美国、台湾、印尼和新加坡的地质学家发现,苏门答腊西部岸外的明打威群岛( Mentawai Islands )一带,过去 700 年来的地震周期为 200 年左右,而在去年 9 月发生的矩量级 8.4 地震,相信是接下来一系列大地震的前兆。   身为研究员之一的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主任西凯瑞( Kerry Sieh )教授日前和媒体分享了研究结果,研究报告也获选在美国权威期刊《科学》发表。   明打威群岛下方是巽他大型逆冲区( Sunda megathrust )的一部分,逆冲区全长 6000 公里 ,从缅甸、苏门答腊、爪哇和峇厘岛岸外数百公里向陆地潜没。   西凯瑞透露,科学家目前将苏门答腊岸外的逆冲区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北部一个长 1600 公里 的部分在 2004 年崩裂,引发印度洋大海啸。   在 2005 年 3 月接踵而至的第二次大地震,处于印度洋大海啸崩裂部分的下方。去年,位于明打威群岛底下的其中一部分又断裂,引发几次地震,其中一个达矩量级 8.4 ,但在这个部分和在 2005 年地震断裂的部分之间,还有一部分完好无损。这一部分最后两次崩裂并造成强震分别在 1797 年和 1833 年。   为了预测这个部分的断裂时间,科学家在明打威群岛的北巴盖( North Pagai )、南巴盖( South Pagai )和锡波拉( Sipora )三个岛屿收集珊瑚礁样本,并从它们的骨骼生长线了解过去 700 年的水位变化,从中得知这里约每两百年就会发生一系列地震。   在过去的地震发生前,印度板块不断潜没到苏门答腊底下,使岛屿跟着下沉,而珊瑚礁则生长在海底。当板块再也承受不住压力而崩裂时,断裂的部分就会像被释放的弹簧往上弹,岛屿的海拔因此升高,而珊瑚礁则因突然露出海面而枯死。 科学家于是,发现过去 700 年有三个地震周期,平均使岛屿的海拔升高 1 公尺 到 2.5 公尺 左右,而去年的地震仅导致海拔升高 73 公分 ,因此那可能只是更大规模地震的前兆 。 苏门答腊西部岸外的明打威群岛( Mentawai Islands )一带,过去 700 年来的地震周期为 200 年左右,从中预测未来 30 年内极可能发生高达 8.8 级大地震,最坏的情况可能再次引发大海啸,受波及的地区有超过 100 万人口。这将改写印度洋的地震史和海啸史,使其成为今后 30 年全球地震海啸的关注重点。 3. 汶川 8 级强地震将千年不复发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袁海良说,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组织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地震局和本局的知名专家,对成都市所处区域的深部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地质状况、主要活动性断裂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清理和研究,并在收集国内外权威地震学者对汶川地震研究的大量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初步研究报告。 报告表示,成都市外围地区有多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性断裂带分布,但其中距成都市最近、对成都市威胁影响最大的,还是龙门山断裂带。根据多种方法研究,龙门山带 8 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在千年以上,汶川地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在龙门山带上再发生 8 级或 8 级以上的特大地震。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研究员洪时中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龙门山断裂带复发 8 级及以上强地震的周期大约在 2000 年 ~6000 年之间,保守估计约为 3000 年。因为,超强地震的能量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介寿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专家们搜集、分析了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 8 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 7~7.8 级的地震共 19 次,差不多 100 年一个 7 级地震 。 我在 2008 年 11 月 26 日 指出,在人为全球变暖的大形势之下,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地壳均衡的速度都难于估计。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 80 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我们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 500 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热室地球。目前的温室气体集中程度可能和 300 万年前类似,它高到足够在几十万年中阻止冰川期的到来。由此而来的地壳均衡运动规模就可想而知。按历史常规速度估计的千年不能重复的地震,相对几十万年的时间尺度收缩就没有精度可言了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7 级地震发生时,人们就没有查到该地区发生同样大震的历史记录,更没有查到该地区连续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大震的记录。事实上, 2005 年 3 月 29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该地区又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大震,这能量是怎样积累的呢 ? 气候剧变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活动生物大规模灭绝。这就是地球气候变化史、构造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尽管时间循序千差万别。读懂这个历史,对当前防灾减灾很有意义 。气候变化已经无法用历史记录来推测,难道地震还会按照历史记录来发生吗 ? 科学家于是研究珊瑚礁生长和突然死亡的周期,发现过去 700 年有三个地震周期,平均使岛屿的海拔升高 1 公尺 到 2.5 公尺 左右,而去年的地震仅导致海拔升高 73 公分 ,因此那可能只是更大规模地震的前兆 。这是下列过程的证据:气候剧变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活动生物大规模灭绝。这就是地球气候变化史、构造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尽管时间循序千差万别。 4. 科技创新还是按图索骥? 西方科学的发展动力在于不断发现新的事件纪录,不断改写该事件的历史和数据,从而进一步认识该事件的发展规律。通过发现个别,到丰富一般,科技创新导致西方国家的快速发展。 与西方科学快速发展相对比,中国从四大发明的文化古国沦落到鸦片战争的落后大清帝国,沿用先皇之制,压制改革创新是根本的原因。通过不健全不完善的一般来限制个别,是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近几百年都没在印度洋出现过。在世界海啸警报系统中,包括了整个太平洋地区,地中海以及大西洋东北部靠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区,根本不包括印度洋。这是否就是印度洋的真实历史,是需要资料验证的。一组来自美国、台湾、印尼和新加坡的地质学家不为现有的历史资料所束缚,通过研究珊瑚礁生长和突然死亡的周期发现,苏门答腊西部岸外的明打威群岛( Mentawai Islands )一带,过去 700 年来的地震周期为 200 年左右。从中预测未来 30 年内极可能发生高达 8.8 级大地震,最坏的情况可能再次引发大海啸,受波及的地区有超过 100 万人口。这明显是一个科技创新。 与注重原始创新的原则相反,中国的地震专家们搜集、分析了从公元前 26 年至今长达 2034 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 8 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 7~7.8 级的地震共 19 次,差不多 100 年一个 7 级地震。根据多种方法研究,龙门山带 8 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在千年以上,汶川地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在龙门山带上再发生 8 级或 8 级以上的特大地震。问题是,龙门山地震史料是否完整无缺,这是需要严格论证的 。按图索骥可能将宝马漏判,因为宝马也不能千孔一面。 世界上有仪器准确记录的地震资料仅有百年的历史。地球在整个地质时期都经受过地震,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过去的几千年。在中国,学者们曾从很早以前的历代王朝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来源得到地震证据。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 1831 年的山东省地震,该记载仅提到 泰山震 ,但从公元前 780 年起中国北部的地震记载就已经相当完整了。这些历史记载如此之详细,以致现代研究者根据它们可了解当时破坏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地震的大小。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越是早期的地震,数据就越少,漏记和数据遗失的情况在所难免,特别是无人居住边远地区的地震。更早的地震记录就无据可查 。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记录都是不完整的,不连续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推理和想象使历史纪录变成连续完整,而且需要寻找证据验证这些推理和想象。因此,仅仅靠不完整的地震记录就得出龙门山 8 级地震千年不复发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5. 根源与结论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历朝历代中国人在 农历腊月 23 辞灶日送给灶王爷的对子。报喜不报忧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报喜者封官加爵,报忧者贬官流放,就是在科技界也不能幸免。这个传统流传至今仍绵延不绝。 2008 年 5 月 12 日 的四川汶川地震不幸被龙小霞 2006 年的论文预测到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学者们本应从学术的角度研究一下相关的可公度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事实正好相反,龙小霞被指责连构造地质、地球物理这些研究地震所必需的课程都没学过,预测地震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追根溯源,其导师也受到株连,罪名是学术转包,浪费点经费,造就几个混饭吃的人才。一个学术问题,竟变为刑事诈骗案,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 关于地震不能准确预测的争论,分歧在临震预测,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能性是没有分歧的,国内外地震研究者一直在预测中长期的地震。不过在中国地震预测的大环境下,地震研究者更偏重不震时期的研究和报道,象预测未来 30 年内极可能发生高达 8.8 级大地震,最坏的情况可能再次引发大海啸,受波及的地区有超过 100 万人口这样的预测,在中国是很少见的,尽管中国 8 级地震接连发生( 2001 年昆仑山口 8 级地震和 2008 年四川汶川 8 级地震)。中国地震预测的落伍令人忧虑。 通过发现个别,到丰富一般,科技创新导致西方国家的快速发展。通过不健全不完善的一般来限制个别,是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地震预测也是如此。用科普知识来评价衡量科技创新,其后果则可想而知。按图索骥不过是其形象的比喻。 参考文献 1. 于达维。我国曾发生 29 次大海啸 海啸预报难于地震探测。 2005 年 01 月 05 日 16:19 瞭望东方周刊。 http://news.sina.com.cn/c/2005-01-05/16195433140.shtml 2. 陆彩霞,郑琇瑜。苏门答腊未来 30 年 或发生 8.8 级大地震。( 2008-12-12 )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yx/yx081212_502.shtml 3. 漆小均。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汶川 8 级强震将千年不复发。 2008 年 11 月 25 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5/014816715788.shtml 4. 杨学祥 .  汶川 8 级强地震真的将千年不复发?刊发时间: 2008-11-26 14:37:4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11/26/content_862862.htm 5. 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发表于 2008-10-13 6:41: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439 6. 杨学祥 .  速度非均匀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 . 刊发时间: 2008-11-26 14:31:14  光明网 - 光明观。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11/26/content_862860.htm 7. 杨学祥 . 龙小霞预测地震的遭遇:浪淘尽千古科学人物!发表于 2008-5-30 22:35:0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264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36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关于诺亚方舟的梦
cutefay 2008-11-22 11:42
昨晚有些头疼,做的梦也很复杂,醒来之后大多数情节都忘记了,只记得一个关于诺亚方舟的情节。 我梦见在我们家这边的海上,有人制造了一个很大的船,并且这船很高,就像一座二十几层的楼房那么高,造船的人说不久之后就有会有大海啸,为了解救灾难中的人们,就建了这艘超大的诺亚方舟。 而我也有这样的不久之后就要发生大海啸的预感,就让我们家人一起向地势高一些的地方去避避难。当我们走在半路上的时候,果然发生海啸了,汹涌的海水可以淹没几层的楼房,并且海水移动的速度相当快,,眼看着就要朝着我们这边涌来。我们全家加紧步伐向一座小山上跑,最后逃到小山上的一座二十多层的楼顶上。这里地势很高,海水淹不到这里。 后来海啸过去了,我们也下山了。我想,可能还会再来海啸的,有可能比这次的还要大。可能会淹没这里地势最高的地方,那样,大家都无路可逃了。我想,什么东西不怕水呢?那显然是潜水艇。于是,我和弟弟就造了一个海陆空都能运行的超级变形潜水艇,可以潜到水里,也可以当成船附在水面上,还装了直升飞机的装置以及滑翔翼,这装置可以伸出来,就可以在天上飞。并且船体下面还装有四个轮子,可以在陆地上跑。也就是可以当潜水艇、船、飞机以及汽车。我想,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后来我开着这多用车子载着我们家人以及我一表弟在大街上走,这个时候海啸又来了,并且真的比原来更汹涌,我想,估计是躲不过来,就赶紧把车子变成飞行模式,在天上飞。飞到了海边的上空。因为海啸的原因,空气气流很大,不利于飞行,于是我把车子变成潜水艇,沉入海里。因为海岸的地方水流的冲力很大,于是我们就向海里的方向行进了一段路,这个时候浮出海面,这里平静了很多,我想起来了,海水的波浪只对于靠近岸边的东西冲击力很大,会让物体有位移,而对于海中间的地方,物体就只能随波浪做正弦式上下波动,而不会有位移,这样就安全了。我弟弟和我表弟发现在海面上这样随着海浪上下运动很有趣,就从潜水艇出来,划了个橡皮艇在海面上玩水。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诺亚方舟就在我们附近,诺亚方舟在解救很多落水的人。于是我们也开着潜水艇过去帮忙。诺亚方舟真够大的,这种海啸对诺亚方舟一点儿也造不成影响。 我想,幸亏这个造诺亚方舟的人有先见知名,造了这样一艘船来解救大家。后来我去寻找引发大海啸的原因,却发现,正是这个人在海里造诺亚方舟,这样的工程引发了海底地壳的活动,最后引发了大海啸
个人分类: 神奇的梦|4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