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提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谈提倡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博文排在一起以便关注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16 07:49
再谈提倡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博文排在一起以便关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16 日 发布 今天早上才注意到科学网编辑部将武 夷山博主文章置 顶 《欧洲国家的研发表现》 ( 精选 已有 1603 次阅读 2013-8-1506:2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16907.html ) 而将陈安博主的商榷文章放在热议栏目 《对武夷山老师推荐论文结论与方法之商榷》 ( 已有 397 次阅读 2013-8-1518:0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17103.html ) 尽管目前对于两文的访问量还不是很多,但是如果两文放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88 提倡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博文排在一起以便关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15 日 发布 林中祥博主的博文《研究生都要参加学术会议?》 (已有 645 次阅读 2013-8-14 11:3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16730.html ) 显然是针对编辑部置顶推荐的陈安博主的博文 《有多少博士生从未曾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过学术交流?》 精选 (已有 10725 次阅读 2013-8-1320: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16551.html ) 而发的。 如果编辑部推动主题讨论的深化 , 最好将林文和陈文放在一起 , 这样对于那些主要盯着推荐和热议栏目的网友是有益的。 其实这样的情况有好多次 , 有是编辑部注意了 , 有的是疏忽了。希望以后注意些,因为像研究生期间要不要必需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或者选择什么样的导师或者导师选择什么样的学生之类的教学研究问题是大多数年轻网友所关注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6916.html ******************** 提倡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博文排在一起以便关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15 日 发布 林中祥博主的博文《研究生都要参加学术会议?》 (已有 645 次阅读 2013-8-14 11:3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16730.html ) 显然是针对编辑部置顶推荐的陈安博主的博文 《有多少博士生从未曾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过学术交流?》 精选 (已有 10725 次阅读 2013-8-1320: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16551.html ) 而发的。 如果编辑部推动主题讨论的深化 , 最好将林文和陈文放在一起 , 这样对于那些主要盯着推荐和热议栏目的网友是有益的。 其实这样的情况有好多次 , 有是编辑部注意了 , 有的是疏忽了。希望以后注意些,因为像研究生期间要不要必需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或者选择什么样的导师或者导师选择什么样的学生之类的教学研究问题是大多数年轻网友所关注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691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3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倡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博文排在一起以便关注
黄安年 2013-8-15 07:49
提倡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博文排在一起以便关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15 日 发布 林中祥博主的博文《研究生都要参加学术会议?》 (已有 645 次阅读 2013-8-14 11:37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16730.html ) 显然是针对编辑部置顶推荐的陈安博主的博文 《有多少博士生从未曾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过学术交流?》 精选 (已有 10725 次阅读 2013-8-1320: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16551.html ) 而发的。 如果编辑部推动主题讨论的深化 , 最好将林文和陈文放在一起 , 这样对于那些主要盯着推荐和热议栏目的网友是有益的。 其实这样的情况有好多次 , 有是编辑部注意了 , 有的是疏忽了。希望以后注意些,因为像研究生期间要不要必需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或者选择什么样的导师或者导师选择什么样的学生之类的教学研究问题是大多数年轻网友所关注的。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热度 3 黄安年 2012-11-11 08:08
提倡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11 日 发布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这一校训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沃土。 “ 学为人师 , 行为世范 ”, 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 , 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 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 , 学为人师 , 就是要使 “ 学 ” 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 , 行为世范 , 就是要方方面面 , 时时刻刻 , 都光明正大 , 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这里的学为人师是和行为世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有身体力行,诲人不倦的褒义 , 并不含好为人师的贬义。 诲人不倦出自 《论语 · 述而》: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有解释称: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在语法上含褒义(并请 见《古今汉语成语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第 601 页, 1985 年版。) 而好为人师一般见解是贬义词。 出自《孟子 · 离娄下》: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有解释称: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说 : 科学的态度是 “ 实事求是 ” , “ 自以为是 ” 和 “ 好为人师 ” 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说的是采取 “ 自以为是 ” 和 “ 好为人师 ” 的态度自以为得意但是不能解决问题。 (并见《古今汉语成语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第 353 页, 1985 年版。) 尽管有人以为 “ 好为人师也可以是一个褒义词 ” ,这一观点恐怕难以被普遍认同,还是提倡诲人不倦为好。 《礼记 · 学记》: “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此外还有 “ 学高 ”“ 为师 ” 的说法 , 但是这能者为师、学高为师的里面似乎并没有“好为人师”的意思在里面。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137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术讨论中的种种现象
热度 14 smallgrass 2012-4-11 22:53
任何做科学研究的人,都离不开学术问题的讨论,气氛或沉闷、或平淡、或热烈,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道风景,很多灵感火花都是在相互讨论的碰撞中产生的,使科学研究水平不断进步,个人知识不断走向渊博。之所谓坐冷板凳安静搞学术研究,并不是说闷头苦干,闭门造车,而是该安静时安静,该交流时交流,没有讨论的科学研究是不完美的,犹如一泓不流动的水,没有活力可言。据我观察,在现实的学术讨论中,不同人之间的讨论会出现种种不同的现象,其效果大不相同。以下主要列举一对一讨论时场景。 第一种情况:一个有想法的人 A ,一个没想法的人 B 。这个时候恐怕就是听 A 在讲了, B 只会倾听,偶而插嘴问几句,这种情况实际上算不上讨论,而是传授。 第二种情况:一个有想法的人 A ,一个有想法的人 B 。 A 自以为是,喜欢钻牛角,一味强调自己,而置对方想法于不顾,或者将对方观点一棒子打死,谈不上互动和交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不与 A 这类人进行科学问题讨论交流,因为只会越讨论越恼火,于研究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对自己本身没有任何提高,不如自己去查资料。 第三种情况:一个有想法的人 A ,一个没想法的人 B 。但 B 以专家自居,挑这个毛病那个毛病,但他自己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或者给不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只会当裁判。这时候 A 应该倾听一下 B 的 挑剔,如果有帮助的话,不妨自己深入思考一下该怎么做。 第四种情况:一个有想法的人 A ,另一个有想法的人 B 。两个人互动交流,取长补短,针对科学问题共辟捷径,达到共赢。而我个人最喜欢这种讨论。我所全国知名石油地质专家张义纲教授给我印象最深刻,他知识渊博,思路活跃,从不以专家自居,与年轻人讨论问题时,善于倾听年轻人的想法,他经常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好思路,有时候有些项目是年轻人具体做的,如果年轻人感觉有的思路行不通时,善意地提出时,然后他就一起再思考,最终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令人尊敬的专家,也是一位好的老师,受到了业界的普遍欢迎。 第五种情况:两个人都是专家,互相讨论,针锋相对,台上是对手,台下则是很好的朋友。这种情况恐怕以国外学术界为多,国内学术界很难将学术争执与个人感情分开,经常是有了学术争执,私下里也成了仇人,互相诋毁,不光是学术上,甚至牵涉到生活上。 学术讨论应以共同促进科学研究为目的,不应抱任何个人成见,上述学术讨论种种现象中的第二种不可取,第五种情况中的互相诋毁更不可取。最值得提倡的是第四种情况,第五种情况的学术争执与个人感情分开。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6595 次阅读|22 个评论
素食不人“道”,不近人“情”,还值得提倡吗?
热度 4 jiulianjushi 2012-3-14 08:03
素食不人“道”,不近人“情”,还值得提倡吗? 人道,六道之一,属三善道,尽管善,但不究竟,八苦免不掉,而且一失人身,还很难生善道(五戒十善修到八成以上才有可能生人天两道),因此如果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获得究竟的解脱,那就不能事事都循人道,该反其道时必须要反,否则轮回难出,也无法救度众生,因为自己都没有出离的本事,没有解脱的本领,哪能帮他人出离苦海啊。高尚是在人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突破,目的还是利益众生,共同脱离苦海。明白此理,就知道其中并没有逻辑冲突。观经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福,也就是所谓的人道、天道;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二乘,是自度;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是度众生。此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众生成佛的必由之路!
个人分类: 几许感慨|3279 次阅读|7 个评论
“计划生育”也该科普一下了
热度 2 wya 2011-5-3 09:41
计划生育,英文翻译为Family Planning,是指家庭计划,即由夫妻决定家庭规模、健康等权益。看一下下面机构的介绍就知道计划生育是做什么的了: 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 ( 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是一个旨在促进性与生殖的健康、提倡家庭计划中 自我选择权 、亦服务于 未婚母亲 等急需援助人士的 非政府组织 。 计划生育不能等同于控制人口数量 ,我国《计划生育法》中的表述也仅为“ 提倡 ”: 第十八条 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 提倡 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所以,建议不要泛谈“计划生育”带来的后果等等,最好有个定语,我国...,否则老外容易看不懂,当然在国内,咱们都懂的... 至于立法及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就不是学术概念的问题了,这里也不便讨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97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