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意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各流芳
yaojunwei 2017-1-16 11:43
纵使千古皆吟风,词曲不近各流芳
个人分类: 应如室|1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词与雪景
animalfarmer 2016-1-18 17:18
清晨卧听欧阳修、李清照等人之词,感觉意境极美。不禁想问,我们当前的物质享受比古人要高出很多倍,为何反而难以体验到古人所体验的意境呢? 上午游圆明园,见土地、屋舍、道路、湖渠等皆为薄雪所覆盖,不由得想起了唐人写雪后景观的一句诗——“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芜秽之地之所以变得如此美丽,主要因为它被积雪所覆盖。 古代生活之所以显得那么意境悠然,还不是因为有艺术家捕捉住了一时之感受,并将其固化成了美丽的诗词,或者高妙的图画?我们欣赏覆盖于表面的那层诗词、图画,而忘却了田园生活中大量不便、不美之处。 我们当下工业社会之生活,固然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又何尝没有美丽和雅致?也许,我们所缺少的,是敏感的心和固化美丽之才能。精致的人,在什么时代都能感觉到美,追寻到美,品味到美;而粗糙的人,即使被放入大观园中,所见到的也只是食物或斗争,而欣赏不到什么美。
个人分类: 随感|2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是“去”还是“望”说起
热度 4 xiaoyanghe 2015-10-2 11:27
前几天,我在一个我的学生建的微信群上说,我86岁的母亲还记得民国时代的小学国文课本的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接着,有已经当妈妈的80后学生说,她的女儿在幼儿园也学过这首诗。又接着,有一位90后的学生说,他在小时候也学过这首诗。不过,他记得,第一句是:“一望二三里”。还说,感觉用“望”更为雅致,用“去”稍显突兀。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首小诗的版本还真不少。有“一去二三里”,也有“一望二三里”,有“亭台六七座”,也有“楼台六七座”,还有“门前六七树”。就连作者都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宋代的邵康节,也有说是元代的徐再思。 古代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口口相传,出现不同版本不足为奇。 大家都有共识:这首小诗写的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去邻村看望姥姥的情形。 “一望二三里”,描写的当然是刚刚走出自己的村口。远远望去,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子已经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路上有六七座亭台。那八九十枝花,应该是指的自己村口的树上开的花了。因为,再好的眼力,也看不到几里地外的花朵吧。但是,这样一来就和“一望二三里”不是十分和谐了。 “一去二三里”,这里的“去”用得不但不显突兀,还十分生动。这描写的是整个行走的过程。你看吧,他们行走了好几里地,来到了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子;村民已经开始做饭,炊烟袅袅升起。 “亭台六七座”确实比“楼台六七座”来的好。但是,如果用“门前六七树”。既巧妙地与前面的“烟村四五家”衔接,又可以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八九十枝花”。 所以,我更愿意将这一首小诗写为: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让我们来把故事完整地讲一遍吧: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到邻村去看望姥姥。出了自己的村口,一口气走了好几里地。来到姥姥的村子时,已是晌午时分。村民已经开始做饭,炊烟袅袅升起。家家门前都有好几棵树,树上开着鲜艳的花朵。孩子兴奋地数着树上的花,一、二、三、四……。 当然,文学作品并没有一成不变,唯一的标准,也不必过于强调逻辑性。 只要意境美,就好!
个人分类: 语言|2535 次阅读|6 个评论
写给人间江南三月天
luluxia8023shou 2014-4-24 10:08
天时地利人和, 良辰美景佳人。 寻找一种意境, 让心去沉醉。 择一座陌生的城, 就像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一样漫步街头路边, 去真真切切的感受一座城市的山水人情, 去寻找那不起眼却别致的风景。 心绪如雨丝般轻舞飞扬, 若有若无般荡漾在空中。 是什么让我如此迷恋尘世, 是什么让灵魂卑微到尘埃里, 那是无法割舍的爱啊。 —— 。
个人分类: 情感|3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热度 1 xie44025 2013-8-13 23:0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个广为传知的画界故事是:宋代的徽宗赵佶给画家出题,题目是 “ 深山藏古寺 ” 。这个题目可以有许多可表现的方法。其中一幅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崇山峻岭和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 “ 深山藏古寺 ” 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而生动,尤其突出对“藏”字的表达。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艺术(不只绘画)的审美意识中对含蓄意境的追求。 冯骥才也画过一幅题为“树后边是太阳”的画作(见附图),画面大部分是雪地,它誇张地被映在雪地上的树影所占据,而树本身只占了画面的四分之一。从树影的长度来看,太阳显然是应当出现在画面中。但为了突出太阳是在“树后边”,作者对画面作了非现实主义的处理,将太阳隐去,让夺人眼目的树影来表现。此画在创作思路上显然与“深山藏古寺”是一个路数,但意境的表达上却不可比。 艺术有强烈的形象表达,所以在艺术中没有科学上的“优先权”原则,但在艺术构思上的模仿往往弄不成能真正传下去的好作品,这与科学上是一样的。但如果用托马斯 . 库恩( Thomas S.Kuhn )的科学革命理论来理解,问题就可另当别论。 “ 深山藏古寺 ” 可以看成这类画作表现方式的一个“革命”,它建立了一个新的“范式” ,其它的艺术表现都是在这个范式下进行的“常规艺术”。库恩的“常规科学”并不简单,诺贝尔奖研究大多属于这一类,毕竟“革命”不是经常发生的事件。对冯先生的大作“树后边是太阳”也应作如此观。据冯先生讲,“在国内外的各种画展上,几次有人提出想收藏我这幅画,我都是摇摇头,笑笑,没有回答。”可见真是此理。所以借古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来标题本文,不知是否洽当? 树后边是太阳
个人分类: 艺术作品|4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春华秋实,古往今来。
热度 1 sheep021 2012-10-22 19:14
春华秋实,古往今来。
雾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 ( 图片摄自浦东艺术节绘画展,诗句据说是 吕洞宾 所作 ) 孤塔独坐成双影, 层林尽染一湖秋。 但能抛却名和利,一笑堪消万古愁。 (图片来自: 魅力未名湖--秋日画境 ) 周末去浦东图书馆,顺便看了一下浦东文化艺术节的图画展,看到一幅叫“烟花三月”的画,立马想到自己春天在泰州看到的风景——真是烟花三月下扬州啊,就用手机拍下来。貌似江南的烟花三月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竟然是差不多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55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新诗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2-3-30 21:59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前几个星期,央广文艺之声就在宣传诗人海子的纪念活动。当时没听明白,把海子听成孩子。一想肯定不对,再听过几次,知道是海子。央广文艺之声的主持人在提到这次纪念活动时,似乎特别激动,还念了几句海子的诗句。后来到网上一查,才知道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北大毕业,在政法大学当老师,后卧轨自尽。他酷爱写诗,但是当时似乎没有得到承认,心中很苦恼。至于为什么自杀,原因也众说纷纭。有人也以海子的朋友自居,为他的自杀解释了多种原因,但似乎都是在美化。 我实在搞不懂这些现代诗人,或者写现代诗的人们。对现代诗,也一直不太明白。据我揣测,五四以来的现代诗,曾经受到很多青年的喜爱,其原因似乎并不是诗歌本身如何美,如何有诗意,主要还是有一种文化启蒙的作用在其中,或者说带来了过去旧诗中从来没有过的新意境,新气息。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把一个劳动妇女作为这首诗歌颂的对象,这在旧诗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很多写白话诗文的文化人也都有这样的情怀,他们的诗歌也都起过这样的作用。我印象较深的还有《王贵与李香香》,忘了作者是谁的,可能是李准吧,不记得了。这首叙事诗,有故事情节,也有较浓的诗味。虽然在文革前多次在广播电台中听过,但是觉得很新鲜,也很爱听。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新诗有两种特色,一个也是有新鲜的气息,新鲜的风气,像贺敬之的《回延安》,和《雷锋之歌》,既有新的意境,也有相当的韵味。像《回延安》,就是借助陕北“信天游”的风格写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受当时一些“左”的风气的影响,有的诗太虚无缥缈,大话空话太多,完全没有诗的味道。郭小川在文革后期在五七干校写的《团泊洼的秋天》,还是很不错的,有真情,这是因为他那时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这首诗反映了他的真实感受。 但是,在文革结束后,朦胧诗突然降临这个世上,受到青年人的欢迎。那时的我,虽然并不算特别年轻,但毕竟不够三张,可是对这些新诗完全不能理解,也许他们想表达一些东西,可是他们不愿意直白地说出来,都是让人们去猜。或者他们有意识地去让人们猜,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他们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不可能用特别明白的诗句告诉人们,于是这些含混的,模糊的,朦胧的诗句也许能包含他们更多的意识。 他们的同行也许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但是在他们的圈子之外,像我们这些化外之人就完全不知他们所云了。这也无所谓,反正人家喜欢这种小圈子的游戏和玩法,别人谁也管不着,谁也无权干涉。人家在这样的小环境的特殊气氛中自得其乐,这也是人家的自由。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这么来劲,有个主持人在海子逝世的纪念活动之前好几个星期,所有播出的广告(也许只有一个广告,但播出的次数特别多)都有某种莫名其妙的歇斯底里。不知道是海子的诗本身就有这种货币呢,还是央广文艺之声的主持人很喜欢这种倾向呢?为什么要把一个小众范围的活动无端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把小众范围的活动扩大到大众的范围,这里就存在一个导向的问题。央广文艺之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他们是认为海子的诗歌有很伟大的意义吗?或者他们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人去读海子,去理解海子,甚至去认同他的自杀吗?我总是搞不明白,总是很糊涂。 自杀,是一件纯个人的事。对于逝者,我们已经不想评论什么了。可是对于活着的人,宣传一个生前不太得志,而自杀的缘由也很不明朗的诗人的诗作与自杀,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只是哀悼,那至于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吗?如果是要歌颂,到底是要歌颂什么呢? 对于那种无韵无味,自我呻吟的所谓新诗,在我看来,既无艺术,又无意境。所谓诗歌如今已经凋敝不堪,跟这种所谓现代诗的贫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不是反对新诗,但是我不赞成这种既无艺术,又脱离人民的挂着诗的名,而无诗的实的长短句。他们说的写的充其量只是散文,而非韵文(借用莫里哀话剧里的台词)。 本人也爱胡谄几句韵文,虽然算不上有多好,但也尽力而为。这里献丑一首,是几年前的旧作。 号角颂 ——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 烽火狼烟起, 贼寇入中原, 铁蹄踏无辜, 残暴又凶蛮。 神州无惧色, 骁勇斗敌顽。 冲锋号声响, 唤醒好儿男。 奋发团结紧, 热血催征战。 一鸣冲锋号, 擦掌再磨拳, 二鸣冲锋号, 大刀抡得圆。 三鸣冲锋号, 贼首滚马前。 号角声声振, 敌寇心胆寒。 号角吹不停, 人民喜笑颜。 振聋且发聩, 心齐抱成团。 号角声不断, 铁流冲云天。 驱逐东洋鬼, 华夏天地宽。 号声伴红日, 光华万万千。 山河益壮美, 社稷保平安。 不忘号角声, 前进克万难。 时时勤回首, 警醒不拾闲。 号声长嘹亮, 后辈代代传。 中华儿女多壮志, 举号擎枪挽狂澜。
2761 次阅读|4 个评论
镜头里的画意
热度 22 dmi2007 2012-2-22 04:50
镜头里的画意
摄影不仅可以用来记录,也可以用来表达。 内心对外境的感受可以通过镜头而定格,通过后期而渲染。 对美的诠释因人而异,因术而异。审美风格愈来愈趋于多元化。而我自己始终摆脱不了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响。 用相机为笔,以光影为墨,能画出心目中的意境么? 说明:这一组自诩为写意的摄影作品,有些经PS做了后处理,只是采用了艺术效果滤镜, 没有做任何画面的增减 。 (1)薄雾浓云 (2)喜鸟报春 (3)一叶知秋 (4)乱象乍现 (5)秋苇曳风 (6)眩光梦影 (7)玉露初阳 (8)烟波秋色 (9)惊雀别枝 (10)百鸟鸣秋 (11)倩影 婆娑 (12)秋水微澜
个人分类: 摄影|7138 次阅读|47 个评论
读书的意境
热度 1 fanchunlong 2011-12-3 06:17
最近看了一些激进的博文,回想自己从少年到现在的思想、认识和逻辑的变化过程,感触良多。今日的激进少年犹如我之当初,今日的我,在心中虽仍如当初满布激情,但对世界的认识却已大相径庭。 读书、读文章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促使我思考方式变化的重要原因,回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经历,觉得可以将读书分为五种意境,不同的书、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决定了读书的不同意境。 第一,带着虔诚读书,单纯接受。相信书中的一切,记忆书中的一切,任由书中的内容牵引自己的思绪流浪、飞翔,作者就是圣人。 第二,带着求索读书,学习知识。学会了在不同的书之间比较,知道了圣人原来有很多,知道了美丽的思想、深邃的洞察是多么令人痴迷和神往。 第三,带着问题读书,凝练思想。世界上仅属于一个人的问题几乎没有,仅属于一个人的思想几乎也没有,道理是彼此相通的,书是思想之海,天下法皆可为用。 第四,带着批判读书,完善自我。读书是为了让属于“我“的思想理论更加健壮、完美,书中的每个观点都需要批判,分辨其边界和适用条件,辩证的吸收为“我”的一部分。 第五,带着历史读书,感悟本源。人局限于具体的环境条件、历史阶段和思维体系,书中的一切也受限于此,因此读书要将自己带入历史,并从历史中走入现实,从“入”中实证“我”的逻辑。 这五种读书意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如何读书,不同的读书意境使得书的价值不同,对读者的影响和意义也不同。读书意境反映了读者思维的着力点,所以“驴唇不对马嘴”和“秀才遇到兵”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也正是知音难觅的一个佐证。 读书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从书中走出来,完善“我”、实证“我”才是读书的魂。 天下有圣人吗? 有,在历史中; 无,在思辨中。
5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门外谈艺录:心灵与意境 画匠与艺术大师——关于艺术本质的对话
热度 2 pww1380 2011-11-28 21:53
门外谈艺录:心灵与意境 画匠与艺术大师 ——关于艺术本质的对话 杨文祥 日前欣赏了青年艺术家陈筝的几幅水彩画作品。这几幅水彩画佳作在我这个外行的眼睛里,的确是“画出了诗情,画出了心绪,画出了生活,画出了诉求真、善、美的美好心灵。”面对我的这个短评,陈筝谦逊而率真地表示,她在作画时“其实没有想那么多”,“就是写意而已”。 不过,中华文明的传统文人画所极力推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谓的“诗情画意”, 即源于写意。而写意,就是写心。 写意之美的基础和前提是心灵之美。艺术之美是心灵之美的自然外化与延伸。因此,艺术的本质是“美”,“美”的本质是“真”。 人世间不存在心灵丑恶而意境上乘的艺术佳作 。 陈筝在写意过程中“没想那么多”,这就对了。只有那些率性而为,“无心无意”的率真之作,才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化境”。这时候如果想得过多,精雕细刻,虽然有可能在技巧方面实现了“精益求精”之功,可是却由于刻意而为患得患失而失去了对真情实感的准确把握与表达,最终走向了艺术的反面。 总之, 艺术的本质是真,是对真情实感和真情实意的准确把握与充分表达。一切手法与技巧都要为此服务,不可逾越分际。否则,便走向艺术的反面 。画工、画匠与艺术大师的区别就在于此。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表达的就是这一艺术思想。而列宁的哲学名言“真理再向前跨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一步,也会变成谬误”也是这个道理。 参见:陈筝《 忆夏 滴翠流青玉长烟(水彩 诗 配乐)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764do=blogid=510778
个人分类: 千虑一得|34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秋来了,来看玄武湖的秋荷吧?
热度 22 zhangyuxiu 2011-9-25 10:32
秋来了,来看玄武湖的秋荷吧?
去玄武湖时,冷风嗖嗖,冻得我手都僵硬了,相机都有些握不稳。天阴阴的,不见一丝阳光,一些秋荷在清冷的水中瑟瑟发抖,颜色已没有了夏日的鲜艳碧绿,发出来让大家感受浓浓秋意,体会“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的意境,以此表示对大家秋天的问候,及对秋天和季节轮回的欢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059 次阅读|77 个评论
读《长门赋 》有感
热度 2 sheep021 2011-2-27 10:34
读《 长门赋 》有感 2009-04-24 23:30 昔读《 长门赋 》,感其虽为内宫怨词,但辞工意幽,实为佳作。近日阅诸家仙经,忽悟《长门赋》内蕴玄意,层层推进,巧夺辞工。故贴来与诸友共赏。 【 长门赋原文 】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评: 这是一个朋友的帖子,该人本是科学人士,最近退隐归田,一心求道。本博尚未“阅诸家仙经”,故此中真意,尚难窥见。但深感其所言不虚。特此推荐。 古人说作诗的功夫在诗外。又说,境界有多高,诗意就有多高。信也。 相关链接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诗里藏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夏秫米汤赏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392277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50 次阅读|3 个评论
佳作欣赏——《波纹》
pww1380 2010-12-8 13:14
读罢诗人赫英的这首《波纹》,禁不住赞不绝口。无论是在意境上、音韵上、还是语言形式上甚至是在意境、音韵、语言形式三者的融合与统一的匠心整合上,《波纹》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堪称新体诗(现代诗)的佳作。可喜可贺! 另外建议:末句有她 的 脚印徘徊?最好调整为有她脚印 的 徘徊?,这样,这句诗句与上两段诗末句的对应就更严整一些。徘徊在此与上两段中的目光和微笑同样是名词,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名词经过名物化,或称名词化了的动词,相当于英语中的动名词,具有名词的语法地位。因此,做这样的调整不必有词性方面的顾虑。另外,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要求,即语言形式要服从于意境的营造和韵律的和谐。因此,为了意境和韵律的需要,只要不影响语意的表达,诗歌完全可以突破非诗语言的语法形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瑕不掩瑜,这是一篇白璧微瑕的现代诗佳作。 参考文献: 1.赫英.波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318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32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林撷英(13):诗心—— 读王震洪先生诗作《故乡是什么》有感
pww1380 2010-12-1 14:09
艺林撷英( 13 ):诗心—— 读王震洪先生诗作《故乡是什么》有感 杨文祥 情到真时诗有魂, 西山红叶落纷纷。 安得七步寻佳句, 一片秋叶一片心。 参考文献: 1. 王震洪 . 故乡是什么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7885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
huntgeology 2010-4-29 21:10
Solitude-Written by Ella Wheeler Wilcox 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 Weep, and you weep alone. For the sad old earth must borrow its mirth, but has trouble enough of its own. Sing, and the hills will answer; Sigh, it is lost on the air; The echoes bound to a joyful sound, but shrink from voicing care. Rejoice, and men will seek you; Grieve, they turn and go; They wantfull measureof all your pleasure, butthey do notneed your woe. Be glad, and your friends are many; Be sad, you lose them all; There arenone to decline your nectared wine, but alone you must drink life's gall. Feast, and your hallare crowded; Fast, and the world goes by. Succeed and give, it helps you live; Butno mancan help you die. For there is room in the halls of pleasure for a large and lordly train. But one by one we must all file on Through the narrow aisles of pain. 孤独 你欢笑,这世界会随你一同欢笑; 你哭泣,却只有你独自一人悲泣; 古老而忧伤的大地必须要寻找快乐, 它的麻烦已经够多。 你歌唱,山谷应你以回响; 你叹息,空气答你以寂静; 快乐之声总能回声阵阵, 忧虑之音最终销声匿迹。 你欢喜,人们会与你相随; 你忧伤,人们则会转身离去; 因为人人都愿意分享你全部的快乐, 却没人需要你的苦楚。 快乐起来吧,你会有很多的朋友; 倘若闷闷不乐,你会失去这种所有, 没有人会拒绝与你共饮美酒, 然而生活的苦涩却需要你独自承受。 热闹盛宴,厅内人声鼎沸; 时光如梭,人们擦肩而过。 成功,给予,是你生活的动力, 但没人能助你死去。 因快乐的殿堂里 容得下一列宽敞气派的火车, 然而我们必须一个接一个的排队 穿过这岁月磨难得狭长隧道进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日功课_再读唐诗(4)
foxkingdom 2008-12-18 00:19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李白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去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夫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月下独酌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她若不爱酒,她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清平调词李白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枚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饮中八仙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废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自称谪仙人,传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太白金星入怀,生下了李白,号太白。 他的诗歌是我尤其喜欢的,豪放不羁的性格,随意洒脱的风度 第一首是李白还没出仕前做的,当然那湖州司马多半不认识李白,虽然那是李白的诗名已经不小了, 但是一介白丁,当官的多少会丢几个白眼 李白自然毫不客气,以诗回敬。前两句俨然以谪仙人自居,又道出自己年过三十 末了,却正大光明地给这位司马开了个玩笑,您老人家竟然不认识我, 我可是金粟如来化身,你是我好友座下弟子,竟然不认识我么? 第二首诗,就是李白出仕时候做的了, 从山中归来,闻得朝廷召唤,秋肥时节,气爽天高, 小酌白酒,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之欢 高歌一曲,平生抱负,欲与落日争辉 此时前往游说皇帝,可能已经晚了,但是李白对此却是充满了希望 末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正点出了李白的狂傲不羁,这样的人为官岂能如意,这样的人为官岂不可惜?! 将去长安兴奋之态,跃然纸上,对前面漫漫的长路,李白却似乎过分乐观了 月下独酌,是选的其中第二首, 前面还是有些道理的, 说天若不喜欢酒,就不会有酒星,如果地不喜欢酒,就不会有酒泉 既然天地爱酒,所以我爱酒也是自然喽。 清酒如是圣人,浊酒就好比是贤人,我现在圣贤都在肚子里了,神仙也不在话下。 三杯下肚,自然贯通天下大道理,越喝越有味道,就能品位到其中真意了 李白也奇怪,爱什么东西,还得清清楚楚写一套大道理出來 三首 清平调词 是应时应景之作,主题都是杨贵妃 但是却不失为是佳作之属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云花皆可令人动容,云花集中于一绝色身上,更有春风也来凑趣,加上盛开的牡丹~真是人面春光无限好~ 后两句则是夸赞贵妃仿佛瑶台仙女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这是以花衬人,以古代美艳神女衬托眼前的天下绝色, 寻遍汉代绝色,恐怕也只有赵飞燕可以与之媲美。 可怜二字,用得甚好,抬飞燕美冠汉室,更举杨贵妃只飞燕堪比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花美人更美,君王是见人笑开怀,多少忧愁事,也被这身边的美人打消掉了,这皇帝倒还真是爱美人不爱江山 后李白被谪,据说就是由于这里面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影射杨贵妃与安禄山之关系 杜甫的饮中八仙 着实是妙趣横生,这八仙不仅好酒,而且有趣。 知章水底眠;汝阳王想移封酒泉;左相天天请人喝酒;宗之醉酒依然不失美男之姿;苏晋为酒破戒;焦遂靠酒才能靠谈阔论;张旭醉后狂草自己不知;李白呢,喝酒才能有诗 末一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也是广为传诵,深愈千尺的情谊恐怕轻易还真不常见~
个人分类: 文虫史蠹|4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日功课-再读唐诗(3)
foxkingdom 2008-12-14 15:15
前几天,因为电脑系统丢失个文件,今天才找到移动光驱把系统修复,竟然已经3天没有做功课了,实在有愧,在寝室看孙涛写的诗事,觉得无什大趣味,还是王曙的这本唐诗的故事颇得我心~ 闲话少叙 (文中无注明者作者朝代皆为唐朝)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贾至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宫词无名氏 花萼楼前春正浓,蒙蒙柳絮舞晴空 金钱掷罢娇无力,笑倚栏杆屈曲中 宫词五首 之一 顾况 九重天乐降神仙,步舞分行踏锦筵 嘈囋一声钟鼓歇,万人楼下拾金钱 第一首,火树银花,现在已经非常常用,典出原来在此,说元宵是唐都唯一不宵禁的几天 所以这几天晚上的唐都特别热闹,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极写来往的人和车马之多, 最后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说明晚上这么热闹的原因,原来金吾使都不禁夜,原来就朝廷给百姓放假 只是唯怕这夜晚过得太快,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治理天下也不能365天天天宵禁,所以嘛,该宽松的时候还是要狂欢一下~ 苏味道写的元宵夜倒是颇为中正,只是为人就不怎么有主心骨了 后面四首都是早朝大明宫 一帮子在朝中供职的诗人写的 为首一人诗名一般般,后面三个却个个都是响当当 先读了贾至舍人的一首,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倒也是过得去 一二句写景,后两句再写景,到五六句时,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这些早朝的官员们才露相 剑佩相击、衣服摩擦之声也显出一些动态,最后一句朝朝染翰侍君王,写得很白啊,显得有些无力了些。 前后衔接又似乎稍差了一些,而且作者的视野相对狭隘,写的都是早朝所见之物, 或许也是贾舍人这一篇没能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原由吧 看王维一首,这气象就大多了,从报晓,到送衣服给皇帝,一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何其壮哉, 大唐泱泱之态跃然而纸上,这三四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九天之壮写宫殿,万国之大扬皇威,可谓是千古佳句 淡淡一些朝中,跟着前文贾舍人文章,写到了御炉之香, 最后却点明和作之意,写贾舍人回到中书省准备起草文书。 再读岑参之作,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这里面一个寒一个阑不知道为何? 总觉得寒阑都是写萧瑟之意的,春色之阑,寒意之盛,莫非是岑氏之风格? 而后四句,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倒是写出了这些当官的包括当皇帝的辛苦,晓星初落,露水未干,就已经早早等在殿外准备早朝 后面一句,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颇有恭维之意,也是点出是和贾舍人之作 看来这位岑嘉州,确实满腹牢骚,不胜忧愤。 最后一首杜甫之作,也没能入选《唐诗三百首》,但却被贴在故宫翊坤宫的墙上 九重春色醉仙桃,这味道就不同前面岑参的春色阑了,看来这二位官人对景色的感官还是有所区别的,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引入了周遭的动物, 龙蛇之态,可以联想到皇权和官员,燕雀之姿多半还是诗人自比了 香烟携满袖,比之贾舍人的身惹御炉香 要好一些,携这一动作又显得雍容得多 末了两句也是和诗之意,颇有恭维之意,池上于今有凤毛,用来夸人倒也是不差~ 跟在后面两首宫词,是因为王曙老师编书的时候就是这么编的 两首诗写得也是差不多 嗟来之食,向来为君子不齿,可是这丢来的金钱却是让官员和百姓都无法抗拒 花萼楼前,侍女撒钱,百官争抢惹得皇帝妃子倚栏一笑,岂这那是笑人争钱,可是要笑掉天下的呀 万人楼下拾金钱之状,到底该说是可悲可叹还是可怜可笑呢?
个人分类: 文虫史蠹|4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