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七房桥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追寻老校长的足迹——清明节缅怀钱伟长先生
热度 5 sqdai 2011-4-5 22:11
清明节前,陪同央视“钱伟长与上海大学”摄制组寻访钱伟长先生故居,感慨良多。 这是八年来我第四次踏访钱伟长故居。此次故地重访,心情很不一样。前三次,老先生健在,看到他成长的环境,触摸那些历史陈迹,倍感亲切;这一回,老先生已驾鹤西去,看到啸傲泾的水依然静静流淌,七房桥村周边景色依旧,荡口镇中心小学仍然生机勃勃,鹅湖还是那样烟波浩淼,我心里却有一种惆怅,有一种“人去楼空”、怅然若失的感觉。 这就是钱伟长呱呱坠地的地方吗? 这就是他幼时抓鱼摸虾的河浜吗? 这就是他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吗? 这就是他乘舟东行去苏高中的河道吗? 这就是他负笈北上远赴清华的起点吗? 岁月悠悠,转眼过去了近百年!这里经历了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只有啸傲泾、鹅肫荡(鹅湖)见证着历史:送往迎来一批学者名人,见到了身边走过的院士、大师!要知道,五万余人口的鸿声里,走出了钱穆、钱伟长、钱临照、钱令希、钱俊瑞、邹承鲁、钱易等大师级学者! 此行目的除了协助央视摄制组拍摄专题片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入细致地探索大师的成长之路,用以昭示后来者。也就是说,当好承上启下的“二传手”。 七房桥村的变化很大。上次专访时见到的正在建造的“钱氏家族怀海义庄”已经落成,可以开门迎客了;钱穆、钱伟长故居已修缮一新,原来火灾后仅存的半间素书堂已拓展成四进旧居,大致恢复了当年的模样;钱穆、钱伟长陈列室正紧锣密鼓地筹建。我们已经可以闻到钱氏家族的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怀海义庄里,我特地仔细参观了钱伟长的父亲钱挚亲手于 1908 年创建的私立又新小学旧址,这个陈设简陋的小学渗透着钱挚的心血,这位质朴的前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他后来就任梅村中学训导主任,为扩建学校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如今梅村中学里还立有钱挚的塑像。我想,钱伟长先生倾心奉献于教育事业,莫非就有这样的一脉相承的“基因”么? 走过钱伟长居住过的素书堂,我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看到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先生,忍着日益严重的眼疾,日夜披阅《史记》的镜头;看到钱伟长伴着他四叔钱穆挑灯夜读的场景;看到钱家的“家庭音乐会”的热闹场面。就是这个诗书之家孕育了大师的成长。 参观之后,敬业的央视摄制组还在精心摄录镜头,我则与钱伟长先生的堂弟族侄老先生促膝长谈,探究钱穆、钱伟长先生的往事,搜集到不少珍贵资料。有关故事今后慢慢细说。总的体会是:大师之成为大师,决非偶然。 钱煜老 先生告诉我,钱伟长先生有浓厚的故乡情。一有机会,就会来到七房桥村和荡口镇,那里到处都留有他的足迹。在他的故居、他的母校荡口镇中心小学,留下了许多珍贵镜头。你看,他和孔老师与小学师生的合影中,钱先生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如今,这位可爱的老人已经远行。在深切缅怀他的同时,我也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我应该继续沿着他走过的足迹,细细把握历史事实,把这位老人的成长轨迹如实地描绘出来,这是纪念他的最好行动。 写于 2011 年 4 月 5 日 清明节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381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