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信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信达兼备才是好科普
热度 6 Wuyishan 2011-4-30 07:12
(博主按:本文的前一部分是我的博文《科普的“信”与“达”》。后来,《大众科技报》编辑希望我将这篇博文扩充为可以发表的小文章,于是我增加了对一本书的介绍,文章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并发表于 4 月 19 日的《大众科技报》。 编辑部的《编后语》写得不错,尽管我并非完全同意其观点。我自己对优秀科普作品之标准的看法也在变化中。我目前的看法是这样的: ――对于面向科技同行的科普,“信”最重要; ――对于面向公众的科普,“达”最重要; ――对于经由种种文学艺术形式展开的科普,“雅”自然最重要。) 信达兼备才是好科普   □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严复曾经提出了 “ 信达雅 ” 作为翻译标准。其实,科普也存在着 “ 信 ” 与 “ 达 ” 的矛盾,而且矛盾突出。你如果按照课堂教学的路子来做科普,就需要受众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大学教授讲物理学的时候,一般不会重复讲解初中物理学课本涉及的基本概念。可是,照这个讲法,多数受众不懂,就没做到 “ 达 ” 。如果用日常生活的大白话来讲,多用比方,不用公式,少用概念, “ 达 ” 倒是 “ 达 ” 了,但是,这样传播出去的东西难免失真或者说肯定失真,如哈哈镜里的映像,那还能算是科学吗? “ 信 ” 又出问题了。两难呐! 《公众理解科学》杂志 2007 年第 1 期发表了奥地利约翰开普勒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 Wolfgang Wagner 的文章, Vernacular science knowledge: its role in everyday life communication (大白话的科学知识:它在日常传播中的作用),也触及这个问题。文章的大概意思是: 在现有科学传播模型中,科学信息从实验室走向公众之路不像是一个动辄泄漏的管道,而更像一个绞肉机。这个机器把科学之肉绞碎了,好嚼好咽了,肉还是肉,但面目全非了。然后,在绞好的肉馅里再拌上文化和想象的调料。大白话阐述的知识或曰普及型知识与原初科学知识的类似程度,就好比汉堡包与里脊肉片的类似程度。不可否认,汉堡包比未加过调料、未经过加工的肉片更好吃。大白话的科学知识确实是比较通俗易懂,适合作为日常谈资,但是,原始科学的 “ 形状 ” 至此已经荡然无存了。 笔者多次谈到:在我国,优秀的科普著作、科普影视节目、科普期刊等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不过,这些科普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叫好不叫座,这是因为 “ 信 ” 做到了, “ 达 ” 没有做到。叫好的往往是内行身份的科学家和科学家出身的科普工作者,他们把 “ 信 ” 置于优先位置。媒体人员出身的科普工作者则反之,更注意 “ 达 ” 。 在科普之外的知识普及领域,情况多半是倒过来的 ——“ 达 ” 有余, “ 信 ” 不足。比如,对于央视《百家讲坛》的历史讲述,很多历史学家直摇头;对于《百家讲坛》的经典阐释,很多饱学之士直叹气。两难呐! 出路何在呢?科学家不会自动变为科普专家,作家和媒体专业人员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通晓科技,了解如何传播和报道科学。因此,需要培养专业科普人员。 2009 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伦敦帝国学院 Nicholas Russell 的专著《 Communicating Science : Professional, Popular, Literary 》(《传播科学:专业、通俗、讲文采》)。从字面看,这里的 “ 专业 ” ,刚好对应 “ 信 ” ; “ 通俗 ” 对应 “ 达 ” ; “ 讲文采 ” 对应 “ 雅 ” 。也许,他与严复的想法是相通的。或者说,有英国留学经历的严复在提出 “ 信达雅 ” 的时候,就受到了一以贯之的英国传统主张的启发?不过,由于语言的模糊性,书名也可以译成《传播科学:专业内容之传播、通俗内容之传播与经由文学作品之传播》。 本书认为,专业科学传播、通俗新闻报道和文学虚构作品看似三个孤儿,其实,三者有共同的父系血统。因此,全书就按照寻找其共性的思路分为五大部分(共 23 章): 1. 专业科学传播(指 “ 专业科学之传播 “ ,而不是 “ 专业化的科学传播 ” ); 2. 面向公众的科学:百姓需要什么样的科学?他们如何获得这样的科学? 3. 科普传播:书刊出版与广播电视; 4. 科学源头之文化背景:五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 5. 文学中的科学。 我觉得,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培训专业科普人员的教材。国内的出版社如能尽早引进翻译这本书,则功莫大焉。 编后语 “ 信达雅 ” 一直被奉为翻译的三字金律。对于外语水平不足以阅读原著的人,读到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否则,阅读就成为一种折磨。 引申到科普领域,高高在上的科学和垂头生计的大众之间,无疑需要一道桥梁,一端是科学语言,一端是大众认知。将翻译领域的 “ 信达雅 ” 用到科普界,确乎不谋而合。 目前科普界的现状似乎是: “ 准科学 ” 往往做得更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易于传播, “ 准确科学 ” 却一本正经,应声寥寥。科普的 “ 信 ” 和 “ 达 ” ,难道是一对矛盾?但我们常可以看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有的老师妙语连珠的讲解下,听者兴致盎然,启发连连,而换一个老师去解读,却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普想要 “ 达 ” ,并不代表就要牺牲 “ 信 ” ,也不该牺牲 “ 信 ” ,换言之, “ 信 ” 并非 “ 达 ” 的绊脚石。有人说的好, “ 无信之普则不如无普 ” ,真正需要传播者思考的,是如何在 “ 信 ” 的基础上寻求 “ 达 ” 之道。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561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