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贾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微博】贾伟同学的“不高兴”和编辑MM的“没头脑”
热度 27 曹聪 2013-9-16 15:09
贾伟同学不久前接受了《科学新闻》的采访,一看报道刊出后自己的观点没怎么被采纳,便“不高兴”地将 采访录全文 放到了自己的博客上。编辑MM也“没头脑”,又是戴花,又是顶置,引来点击无数。 仔细读后,俺觉得贾同学的那些东东不过是重复俺N(N=4.5)年前说过的话。尽管 俺的博文 点击远远超过贾同学的上述博文,但真的,编辑MM没有给它戴花,too bad。俺也不高兴了。
个人分类: 微博|6770 次阅读|53 个评论
替贾伟老师回答曾老师的提问
热度 3 liwei999 2013-7-25 23:36
替贾伟老师回答曾老师的提问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25/2013 08:31:02 《关于药学研究的一点随想》 的文笔很是得了,堪称科网上的散文好手。“2012年我国单品种药物市场销售排行榜上,一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表现优异,其中最高的单品种年销售额近50亿元人民币”的说法虽然听起来 寒心 ,但洋人也都是这样做,好像也就可以援引“国际接轨”的说法儿了。洋人可以有先污染后治理,国人的做法也就不会超脱洋人的模式。这是镜某对“国情”的理解。 Quote 贾老师的 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体系发展至今,始终没有摆脱化学强而生物学弱的结构性缺陷,以至于今天我们的很多研究人员不具备开展系统和体内药物研究的技术功底,大多只能以“过硬的”化学功底做仿制。 的现状认识,镜某也以为是很到位。 对此认识,曾老师 《向二班长发第二招》 ,问“二班长认为我们生产出来的药物缺乏竞争力,是因为基础研究薄弱,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是因为应用研发薄弱呢?这样的论断是不是太匆忙呢?”如此发问的曾老师看来是个好人家出身,没有过过穷日子和苦日子。 基础研究薄弱 的说法来自国家的贫穷。比起化学的消耗来,生物的消耗费用大约要多一位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万元可以撑起一个化学的研究室来的话,撑起一个生物的(偏医学)的研究室需要十万。做实验的动物也是需要有血统证明的。买过宠物的人都知道,有血统证明的宠物要比没有的高很多倍。这些个有血统的实验动物资源,基本上都是洋人那里把持的。其次是试剂贵、然后是仪器贵。穷人基本上就玩不起。也是,穷人的命就不值钱,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自己投入资金开发新药了。 对这个现象,科网的 颜老师 也有察觉,发论文除了有些自己的“利益”之外,几乎看不到对投资人、纳税人的利益。这样觉悟、认识,比那些钻国人制度上的空子,用中国人做 实验样本 开发洋药的人要高许多。 当年,国人能赚洋银是因为洋人把茶叶当做能治万病的药。也正是因为如此,也被洋人“玩儿”了一把,国人把鸦片当成治万病的药消费了。那个时代里,洋人也消费鸦片,但是由于摄入的方式不同,受害程度也就比国人的轻些,没有到亡国的地步。通过肺部吸鸦片,见效比经肠胃要快,副作用(药害)也大。 当年(1958年),有个在炼钢上的“大跃进”。时隔二十年,1978年,有个引进成套设备的洋跃进。又过了二十年,1998年,又来了个教育科研上的“大跃进”。第一个大跃进1年,第二个是几年,这次的跃进涉及到教育和科研,生效的滞后时间也许还要再长些。曾老师以为“没有完成过一项从基础研究的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工艺流程设计,最后实现产业化的过程的科研人员,都还不是真正的现代科学家。”镜某倒不是这样看。没有必要靠一个或几个个体的现代科学家来完成这样的工作。人类聪明的地方就是可以 靠组织 来完成这个全流程。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0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娘子,枝上俏,吃盏茶?
热度 11 JRoy 2013-3-16 07:18
小娘子,枝上俏,吃盏茶?
副标题1:喝茶 (抄袭贾伟老师,沾沾秀气) 副标题2:YC,你快回来。 前按: 风尘仆仆,终于到london了。今年从西安动身的时候就特别的不想坐飞机,感觉折腾心里怪怪的不是滋味甚至有不祥的预感。可巧,原计划12号的航班(被航空公司)取消了,打电话换乘14号的航班。这才在北京多休息两天,喘口气心里才好过些。 北京,山东,西安,北京,一个寒假过得乱哄哄的无论在哪都没有家的感觉, 久盼的一篇稿子被接受了都没有感觉,可见心情多么的压抑。到了伦敦家里的那一刻还有今早上起来之后,心情才扭转过来。一来烦躁坐飞机的折腾一挥而去,二来终于感觉到了自己的舒服自由小窝了。觉得伦敦就跟中国的一个城市一样,离中国太近了..... 早上特意给在地铁口静坐的一个乞讨者带了份最便宜的早餐:炸鸡腿和薯条。只是想跟'伦敦'来个信号:我回来了! 心事不聊,闲话少说,喝茶,喝茶,今日店小二特供的是英国红茶,大冬天的暖暖身子驱驱寒。待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花茶伺候!大家喝茶的时候,小二讲几个小故事。一来感谢贾伟老师对本小店茶艺的褒奖,二来邀请科网女侠YC的回归。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嫁娶时,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将待嫁的少女形容成藏在叶底的花,羞容半掩,分外动人设若她同意出来约会,就如同拨开叶子,露出鲜花的真容,那该是何等美艳动人,这样的约会确实令人向往。类比,出嫁的娘子应该就称“枝上俏”了。 郑板桥有一首《竹枝词》:“湓江江口是奴家,邓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男人可以邀请女子 吃茶 ,女子也可以主动。 这位大胆率真的女孩子,不但邀请看上眼的帅哥,而且留下了家庭地址,详细告诉了对方自己家的特征。 郑板桥一生除了爱竹,就是爱茶,安于“对芳兰,啜苦茗”的清贫,向往“茅屋一间,新篁数竿……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的生活,对联名句“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和“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等,里面都有茶的踪迹。除了上面这首《竹枝词》,他的一首“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更是极写对茶的珍视。他在《扬州杂记》中,还记下了自己因茶结良缘的韵事:某日,郑板桥到扬州城郊游玩,进一户人家赏杏花,里面有位老妇人,“捧茶一瓯”,请他到茅亭小坐。郑板桥喝着茶,看到壁间所贴都是自己的诗词。得知来人正是郑板桥之后,老太太惊喜地叫女儿出来相见。这家的姑娘打扮得楚楚动人地出来,请求郑板桥手书他的作品《道情》十首。郑板桥书毕,又写了一首词,流露了爱慕之意,老太太便说:”听说您丧偶,何不娶了我家丫头,她挺不错,又爱慕您的才华。”于是,二人就以刚写就的那阕词订下了婚约。几年后,这家姑娘经受了穷困和利诱的考验,郑板桥也考取了进士,二人终于结为连理。当初的那盏村野之茶,竟吃出了一往情深的选择,品出了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实在颇有戏剧性。 YC,你说你不会为不在乎的人伤心,那么就快回来吧别再一个人流浪了。科网离开你,无趣了好多,这就是你的价值!具体谁得罪你了我不晓得,貌似贾老师的一个评论‘伤过’你,陈博士的一篇正文温柔的‘讨伐过’,俺也弱弱的实话实说过不懂你的暧昧。经过努力学习,我开始懂了哈哈!贾老师本就是绣花拳打出的是热闹,今日特请ta陪你喝茶也算诚意,可否?至于陈博士,你也是知道的他是拍王,但不到一定档次他是不会拍的。我‘惹’他好几次了,就是不舍得拍我。说明我的分量还不够。另外,以牙还牙嘛,我对他下手也狠点(为你报仇了)!发配他去卖茶叶去!有图为证。 鲜花也好,板砖也罢,吃茶去! (北京的朋友可以看看广告牌下面的地址,可以去这个地方选购茶叶和茶具等等) 后续: 博文加精,有损我名声啊!
个人分类: About me|5103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与贾伟教授对话
热度 4 lpzhao 2012-12-20 00:55
贾伟说:听课题组的人说立平教授在写回忆录了,过来看看,写这种科普加科研工作的回顾非常有意义。 challenge 一下你这个系列回顾,希望在后面的续集里能够address两个问题, (1)这么好的科研点和思路以及潜力巨大的科研领域,而且还有那么多大领导的支持,为什么立平你一直以来做得这么苦这么费劲? (2)展望未来,你的工作会在同行中越做越大还是越做越小?在我看来,做这样的元基因组工作,得资源者得天下,你跟BGI比,你配备的是一小组山炮,人家是几个榴弹炮团。他们那个老总说泡着温泉就想出要做糖尿病的致病菌,尽管比咱俩讨论这个idea并开始实验晚了4-5年,现实情况是人家后来居上今年9月发Nature了。 能体会你写这个博文的苦心,鼓励你继续高举红灯痛说家史。。。 我在上一篇博文中调侃说,苏东坡先生必须明白,决定学术命运的,不是水平上的高低,而是行政位置(进而是资源掌控水平)的高低。我在这方面的心早已凉了,也就天凉好个秋了。 博主回复(2012-12-20 00:51) : 哈哈! 我是一根筋呀! 我特别喜欢看“亮剑“。。。。。。。。。
个人分类: 真情真性|594 次阅读|5 个评论
文献追踪与挖掘:“逃离科研”
热度 4 dongping2009 2012-12-2 08:28
【点击正文中的 蓝色 字体,可以直接追踪相关博文文献】 “逃离科研”问题在科学网持续发酵,我也忍不住,曾经写了一篇 : “逃离科研”话题读后 , 表达了我对该话题的个人看法:“ 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着他们自己的多元价值观,这是我们社会保持活力的源泉;某种意义上来,这还是我们社会一直前进的动力”。 今儿个又看到了程代展先生的 “解不开的心结” 一文被置顶,读罢全文及其后面的相关评论,某种意义上这也印证了,本人早先对该话题主要相关者所形成的印象。 随后,又读到了CHEN A博士的 “和得意于既得利益者身份的张教授比,程研究员太缺乏中国式情商了” 一文,说实话,与CHEN博士这篇题目很长的博文一样,他在这方面已经发表了多得没法再多 的言论,按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那是“ 唉,本应无语还说话,这是我的问题....... ”。 确实,这正是他老人家CHEN的问题,连省略号都比别人多一个点。 倒是同时期的一篇 “‘逃离科研’ VS‘假装科研’” , 引得我眼前一亮,于是点击打开拜读。读完了正文再读参考文献,追踪到了一篇 “ 《怎么让别人看着"像"搞科研(搞笑版)》 ” 的博文,于是进一步点击打开。 这篇博文“立意”很高,读起来很舒服,我很奇怪当初为什么没有读到这篇很有意思的帖子?比较而言,阅读这篇博文后面很长很长的一系列评论,其有意思程度,绝不亚于也很有意思的博文本身。 这些评论真有使人“十年少”的功用,尤其23楼JIA W同学的: 你这个收集的参考文献不错!本想留个长点的评论,但得去开会了。 这位23楼的JW同学,您老人家也太能装了吧 ...... 直接笑喷! 笑喷过后,给出我自己的让别人看着“像”搞科研的版本: 面对地震专家与您论道纹坪,置身围棋高手听我谈天说地。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4488 次阅读|9 个评论
今晚我是你的DJ——粤语歌
热度 35 YC2011 2012-11-30 20:35
卫军英不写词,李学宽不摄影; 贾伟故作深沉沉默不语,陈安忸怩作态欲言又止; 邢捕头滴酒不沾一心只想暧昧千年,YC赴龙门客栈找不到对手空等闲。 2012年底的科学网太闷太闷,总是说教说教说教...... 贴一篇旧作,谁敢说我重复发表,我就把北卡几千张照片堆到他头上,再写几万字的北卡文字堵上他的嘴。闷啊闷...... 今晚我是你的DJ——粤语歌 曾泳春 上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是粤语歌坛最劲的时期。我的本科到硕士生涯,正好处于这个时光,粤语歌在当时上海的音乐排行榜上,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80 后的同学们就少了这样的耳福,因为当他们长大到痴迷流行歌曲时,粤语歌坛已开始衰败,风光不再。昔日的粤语歌星,要么转而唱国语歌,要么就此沉寂。 许冠杰从 1975 年开始出道,被誉为粤语歌的鼻祖。他创作的歌曲,大都表现了香港底层人民的奋斗。香港、广东人的生活观,有着一种奋斗且认命的观念。“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许冠杰在《 浪子心声》 里,表达出了港粤人的生活观。与北京、上海等大陆的其他地方人相比,港粤人的奋斗观念是很强的。他们将工作称为“揾 食 ”,类似于闽南话里的“找头路”,体现了这些地方人生性的一种悲观情调。他们认为人活着是很艰难的,一辈子找吃找喝,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但显然,大陆其他地方人民的观念要主人翁得多,似乎翻身翻得彻底。我记得吴宝俊很久以前写过一篇博文,比较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生活,他对上海没怎么发言,但相比于其他地方,广州人的生活观就是:生活。他们的抱负较小,以生活为主要目标,能顺当快乐地走艰难的人生之路,是他们的目标。因此,我在港产片里听到最多的一句台词,就是“做人最紧要的系开心”。粤语歌在这样的人生理念下发展起来,因此在发展初期,这种反映底层人民奋斗的歌曲占据主要地位,这成就了许冠杰。许冠杰的歌,我都不是很喜欢,因为不够小资,而且他的声音也是麻麻嘚 ,但这首《 是雨是泪 》 ,倒是难得的有些许辛酸的柔情。 在较晚些出现的粤语创作歌手中,我尤其喜欢周启生,这个有些阴郁的男人,他的创作有时激昂、有时缠绵、有时暧昧。他的声线也很特别,似乎有些大舌头,但自从在 18 岁的某个暑假听到他的歌开始,我一直听到现在。《 天长地久》 是一首伤心的歌,非常伤心,为何你想讲的情话,藏于落寞眼光背后?而在某些夜里,我会听他的这首《 浅草妖姬》 ,这是我听过最具暧昧情调的歌。这是一种飞蛾扑火,我知道你是罂粟,我知道你有点邪,但我依然爱你,因为你谜一般的美丽无比。 作为同时期的创作歌手,蔡国权比周启生低调,他的歌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周启生那种的妖气。这首《 不装饰你的梦》 ,非常经典的粤语歌,让我们重温这首标准的带点中国古典元素的粤语歌,以及标准的带点阴柔的粤语歌星的声音。同为创作歌手,刘以达是在与黄耀明组成达明一派时达到高峰的。这个组合非常华丽,刘以达的创作华丽,而黄耀明的声线华丽。他们的演出也非常有趣,主唱黄耀明热情地唱着刘以达创作的歌,本没有刘以达什么事,但他一定是要捧着乐器上台露脸的,围着黄耀明打转,就是打转,不唱歌也不演奏。从《 石头记》 你可以听出刘以达创作编曲的华丽,而在《 禁色》 里,黄耀明的声音,把我的心唱得似乎漂浮起来,而我喜欢它三步的旋律,可以 dancing alone, with a glass of wine in my hand 。 该说到谭咏麟和张国荣了,这两大巨星在 80 年代的粤语歌坛不可一世,由于两个人都太出色,他们的歌迷甚至成仇。两个太过出色的同类人,是很难成为朋友的。在很年轻的时候,我非常痴迷谭咏麟,而当我更成熟后,突然在某一天,就喜欢上了张国荣,这个让人捉摸不定的男人,他精致的外表、与精致的外表不相匹配的神秘的男人声音,产生一种对比的震撼,就如这首《 怪你过分美丽》 一般暧昧妖娆。这首《 倩女幽魂》 是张国荣最经典的歌曲,又想到了如鬼魅般美丽的王祖贤,以及在我们那个年代里祖贤与齐秦的爱情。一个女人,美丽过,爱过,足够了。 谭咏麟应该是出专辑最多的歌手了,我曾经在大学时的一段时间里非常痴迷谭咏麟,那时我把花的每一分钱,都折算成谭咏麟的磁带钱。比如我买了一些零食,我就想:这些零食,又可以买一盒谭咏麟的磁带了。要想在他众多的歌里挑出一首,真是很难。《爱在深秋》,我认为是最经典的谭咏麟的歌,今天,我们来听这首,非常抒情的表达对爱人的感激之情的歌,《 忘不了你》 。“如何喜欢你,如何结识你,我似是一一地淡忘,唯独情深一片。”在这个多扰动的诱惑时代,我们仍相信,这样的相濡以沫,是世间最美的爱情。 在当时,与谭咏麟张国荣可以匹敌的,还有一位粤语歌手,陈百强。人们逐渐淡忘了他,是因为他的早逝,而且他的离去,并不光彩,他是因为嗑药而成为植物人,在母亲照料了他三年之后,他走了。于是人们淡忘了他,淡忘了他带一点点沙哑的亲切的声音。在我的印象中,陈百强从没唱过一首国语歌,他是真正的粤语歌手, 80 年代最好的粤语歌手之一。让我们来听这首《 烟雨凄迷》 ,怀念逝去的陈百强。 在谭咏麟、张国荣和陈百强之后,张学友横空出世,并一直唱到了今天。张学友的歌,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时期,他不是特别招摇,但是很温暖。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好男人。《 太阳星辰》 ,是我最早听到的张学友的歌,今天重温,心情荡漾。 Beyond , 这支乐队在 80 年代的粤语歌坛中的突起,是由于他们坚持原创。作为摇滚乐队,他们的歌曲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时弊,影响和激励了很多很多人。 1993 年,乐队中的灵魂人物黄家驹意外去世,他与陈百强同一年去世,但他是死在舞台上的,那是他的最后归宿。 Beyond 的抒情摇滚,非常动听,这首是我非常喜欢的,《 喜欢你》 , “满带理想的我曾经多冲动,埋怨与你相爱难有自由”,理想不仅与现实矛盾,而且与爱情矛盾。 粤语歌坛是阳盛阴衰的,在众多天王级的男歌手之间,零星点缀着几个粤语女歌手,她们的成绩,远远低于后来的王菲。但在那时,还是有几个女歌手的歌,让我们铭记。陈慧娴小巧玲珑的身体却有着底蕴十足的声音。她最有名的歌似乎是《 千千阙歌》, 但其实那已经是她中后期的歌了,早期有两首歌非常好听,《 傻女》 和《 夜机》 。我第一次乘夜机,是从旧金山到华盛顿, 5 个多小时的航程,一整夜的夜航,我不停地想起这首歌,在异国的夜空中,静静地流泪。林忆莲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她后来在李宗盛打造下的国语歌,而其实在早期,她的粤语歌也是很经典的,《 前尘》 和《 依然》 是最经典的两首。忆莲的声音是一种都市女子的声音,有些成熟,但又不过熟,在我听来,这样的声音,是一种温暖的暧昧。在陈慧娴 1987 年暂别歌坛去留学后,有位女歌手,与林忆莲分享半壁江山,她就是叶倩文。与林忆莲的小资感觉相比,叶倩文有些傻大姐的模样,但她的《祝福》,是一首非常温暖经典的粤语歌。而我今天想要播放这首,《 焚心以火》 ,当年,为了看到《古今大战秦俑情》这部电影,男朋友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买票,而当他的手举着两张电影票从人群的头颅中抽出来时,手表不见了。这部电影当年的风光,一点不比今天的《阿凡达》逊色。 “太阳星辰,即使变灰暗,心中记忆,一生照我心。”谨以此文,纪念已经衰败的粤语歌坛,以及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粤语歌。
11132 次阅读|109 个评论
穿过我的内心的你的眼——贾伟的博文
热度 53 YC2011 2012-6-17 13:02
穿过我的内心的你的眼——贾伟的博文
博主按:本文回谢贾伟的《YC博文的回忆》,并贺贾伟开博三周年。 穿过我的内心的你的眼——贾伟的博文 曾泳春 前几天写了两篇博文,《方言》和《喧闹以后》,其实都取自科学网贾伟的博文,《 校园里的方言 》 和 《 喧闹过后》。 贾 伟的博文,我看过 n 遍,在心情很好或心情很不好的时候,都会去看他的博文。这样的待遇,相当于我对阿加莎侦探小说和简奥斯丁小说的钟情了。 贾伟出现在科学网上,是科学网以及科学网上博主游客的运气。我思来想去,依然只能用“惊艳”一词来形容他的博文,一如他帅气的长相。三年前,作为科学网上资深游客的我,发现一个在北卡的人在写着上海,而那时我刚刚从北卡回到上海,我一边惊叹世界真小,一边忍不住多看了一眼他的博文,从此再也没能忘掉那些文字。那些文字在我脑海里的印象之深,以至于两年后我也在科学网上写博客,有个叫李后开的人到我的博文留了一次言,我立刻想起我见过这个名字,他的确是贾伟的博文《 研究生名字趣谈》 里出 现的一个名字。李后开是贾伟的一个学生,李后开和高先富这两个与钱有关的名字,让贾伟教授组里的经费先富而后开,而我深深记得的是那句每想起来必笑的冷幽默:“两人都离开后,我都不敢看组里的经费帐目了”。 贾伟的博文有三个看点,一是中美科技界主要是大学的对比;二是对学生的培养;三是有关人生感悟的散文。对于他这样一个四十岁出头就海归又归海打了个来回的人来说,由他来向我们描述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和科技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我的感觉,贾伟写这些博文,是以一个身在江湖的人的眼光来写的。从中国 985 大学的副院长,到知名美国教授,贾伟怎么说也不能算一个超凡脱俗于江湖外的人,但他的那些观点,就是不俗。在我最喜欢的博文之一《 成功是一种等待》 里, 可以看出贾伟对科研人生的感悟:“生命是一个过程,滚滚红尘中的万千变化都是常态。让生命去等候,意味着你愿意面对和自己预期不同的人生状态,愿意面对与你价值观不同的人群,如此你就会更宽容,更容易领会,更容易得到支持,更可能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的主体也是一种等待,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不断自我提升中的等待。”(《 成功是一种等待》) 除了美国的大学,贾伟还向我们介绍了不少欧洲的名校。在《 康桥的晚霞》 里 , 贾伟带着我们游览并讲解了剑桥的历史,那些优柔的文字,就像徐志摩的诗句,在桥下的河水波心荡漾:“徜徉在古老的校园,国王学院古朴庄严的建筑群在夕阳的映照下依然气势恢宏。草坪安静的躺在晚霞的怀抱里,迎面石阶上悠闲地坐着几个闲谈中的学生,还侧目送来一个颔首,恍惚之中,这目光好似从中世纪传过来的,只一闪,便觉得时光倒转、日月悠长。”(《 康桥的晚霞》) 而我其实更喜欢他的那些关于学生培养的博文。贾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博文中看,我感觉不似师徒、不似父子,应该是一个领队,而且这种师生关系,有着一种若隐若现的浪漫情怀。比如他要学生们“坚持走团队的道路,手拉手不要掉队,要‘愚笨地’走我们自己的路,从容淡定地往心目中的顶峰攀登—— 看尽沿途的无限风光,这才叫美丽人生!”(《 从容淡定地做科研》)。 在大多数人看来,学生跟随导师做 3-5 年的研究,拿到学位,从此就“两讫”了,谈何美丽人生?而贾伟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跟着他做研究拿学位,而且是跟着他学会享受幸福,走美丽人生之路。 “‘当某天雨点轻敲你窗,当风声吹乱你构想’,如果你还能为之怦然心动,那么,你就是幸福的。”(《 我们身边的幸福》) 对于创过业、当过中、美教授、在同行中声明显赫的贾伟来说,他本人应该是一名精英了。但他的学生们,似乎都来自很平凡的大学,至少不是北大清华。我时常怀疑这样的师生搭配,因为一开始时层次差别很大,会不会造成导师与学生根本无法在一个层面上沟通。但我看到贾伟的学生们,一边欣赏着导师的博文,一边挤在他的博文下评论,师生浪漫地互动着,做着学术之外的交流。这样的场景,在科学网也算一景了。我从没看过身为导师的其他科学网博主,像贾伟这样与学生通过博文自由地交谈。所以从贾伟的博文中,我很是知道了他的几个学生,比如后开,比如晓艳,比如苏明明,还有名字很好听的淡墨。从下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贾伟对学生的那种浪漫情怀:“学生们滚滚而下的眼泪是在跟我讲述着柔弱的‘蛹’往美丽的‘蝴蝶’蜕变过程中的一种挣扎和苦痛,但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似乎还不明白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苦痛。”(《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贾伟的博文中,非常注重科学家的人文。老实说我不太懂人文的精确定义,我只凭感觉,他的博文是不俗且充满人文的。他喜欢吟诗诵词,一副江南才子的样子。我因为从小看惯了公祖、外公等一干老人每天摇头晃脑吟诗诵词的“ 酸腐” 场景,一直就没喜欢过古诗词。但好像看贾伟吟起来,倒也没觉得那么酸了。而对于那首他比较偏爱的“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我竟然也背下来了,在我满脑子所能背的极少的古诗词中,又增加了一首。当然我不认为古诗词就是人文,我想,人文也许是一种素养吧,一种能欣赏世界的素质。而从贾伟的博文中,总能感受到他这样的人文素养:“而对于绝大多数无名生息的凡人来说,我们就一直在基线上漫步,一直活得怡然自得,到处都是广阔的天地,到处都有一种清风入怀的辽远。”(《 穿过你的内心的我的眼》。 贾伟博文中的幽默,总是在不经意间闪现,是一种不是故意要逗你,但就是会逗死你的幽默。比如《 中餐西吃和 25 美元》 中一 开始对那个德国人吃中餐的描写,《 抢,还是不抢》 中与 人家一个女人抢吃一片西瓜的描写,看完就直接喷饭了,更不用说那些信手拈来的幽默,形象得就如同一幅幅场景,让人每次想起都会笑。至少贾伟博文中的那些幽默,我是笑了三年了,是我笑点太低,还是我太能领会他的幽默? 我对贾伟博文的感觉,是成熟大气中隐藏着激情与浪漫,他的每一篇博文都是一道大餐,因此才会让我看了又看。两个月前,贾伟写了《 YC 博文的回忆》, 而 YC 的博文终究只能成为回忆了,那只白色(抑或是银色)的狐也渐行渐远地消失了。今天,我坐在桌前写了一下午的《贾伟的博文》,写完回头再看,依然觉出自己文字的苍白,并不能说出他博文中的那些精神。我只能说,我尽心了。 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总有一些随风而逝的理想和情怀,在某一瞬间,会被某些人、某些文字启发而重新构筑,贾伟的博文,似乎就有这样的功力,它们在某时,坚定了我们曾经的信念。而转念一想,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平和或激情、智慧或温柔的文字,却似乎是一双穿过我们内心的眼睛,如此平复了我们烦躁的心、激起我们的热情。那双眼睛,只一闪,便锁住流年,留住幻化的美丽人生。 以我最喜欢的贾伟的另一篇博文《 那些花开的日子》 结束 本文。这是一篇让人欣慰却又有些心酸的博文,贾伟对国内学生以及草根的努力和挣扎,最后只能走出国这条路所表达出的忧伤情怀:“我脑子里偶尔还是会闪过那些我认识的和我教过的学生们,他们还在为一个本该属于自己的却又遥不可及的机会而挣扎,也许他们的前方只有出国这么一条路可走了,否则就只有在沉寂中淡去,就像这路两旁烂烂漫漫的鲜花,在无声无息中绽放,无声无息中凋谢。” 水木年华,《 那些花开的日子 》。 那些花开的日子啊, 还在回望的尽头吗? 也曾年少的我们啊, 如今各自在天涯; 那些花开的日子啊, 留在回望的今天吧; 我在遥远的星空下, 还唱着那时的歌谣啊...... 那些花儿,散落在天涯
14733 次阅读|134 个评论
山高路远/热爱生命
热度 7 Synthon 2012-1-10 12:32
杨编辑解读了一把席慕容,倒让我想起了汪国真。我老人家没那么多文词儿,解读这事儿我就不干了,转载一把好了。。。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现在再读这些,不由得想起贾伟老师听雨的时候说的那段话: 青春是一首激越却又太过匆忙的歌,少年听雨其实是一种不真实的梦境。不论是旧时的红烛轻摇,暖香在怀,还是现今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春潮涌动间,我们有过太多的梦,我们不知道哪里是梦的尽头。然而生命的声色终会随时光的流去而渐渐沉淀,留给我们的是以前梦里没有过的东西,它叫现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成功是一种等待--贾伟
wido 2011-12-12 17:32
刚刚看到贾伟老师的一篇文章,成功是一种等待,写的很好。本来想分享了事的,但是又想到分享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看见,因此,就将他的原文转载了过来。希望大家都有机会能够看到。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5898do=blogid=517285 ) 成功是从金字塔的底端爬上金字塔的顶端,越往上,越难。有时候时机未到,我们只能等待;有时候时机到了,我们还需要等待。 当年“三下三上”期间,毛泽东问邓小平,这些年你在江西都干了什么?邓小平说,等待。 === 这几天科学网上都在谈院士遴选的结果,上个月我在芝加哥大学学术交流,晚饭桌上一群华人教授就已经聊起了这次海归正教授候选国内院士可能全军尽墨的结果。当时没有确切消息,大家的猜测是基于国内学术界惯有的“排他”现象。 对于这次的院士增选结果,我沿袭自己的“不凑热闹”习惯,不予置评,但想说几句有关人才成长的个人观察。这些年来看的多了,我感觉个人职业的成长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其一是这个成长过程非匀速、非线性,你可能在某一个时期(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时)发展很快,但无法保持全速而在职业生涯中一路登顶,而越往上走则越慢,越是到了关键的“几步”往往走得越久;其二是任何职业越到高处,在决定上升的诸多因素中politics成份越多,因而也越不可预见,所以说“高处不胜寒”;既然事业上的进步轨迹不是线性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我觉得它应该是阶梯式的 - 跟我们认知的进步是一样的或者说其实就是认知这种阶梯式进步的结果,我们的事业越是上到高阶梯,那个平台段就越长,平台的长度跟我们需要化多长时间补足我们认知上的某一块短板呈正相关。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了另一个故事。以前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介绍一只人工喂养的豹子放归大自然的情景。这只豹子回归野外后非常缺乏捕猎技巧,只会像以前一样采取直线攻击的方式,也不会挑选敌人,结果不幸殒命。它不是死于猎物的反击,也不是死于人类的捕杀,而是死于自己的同宗同类。因为他到了别的豹子的活动领地,没有意识到对方在树根下留的那泡尿的“警示”作用,还不合时宜地在旁边留了自己的尿 ―― 被理解成上门索战,结果毙命了,死于自己同类的剿杀。 人类社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其固有的(而且是“版本”不断升级的)丛林法则。不论你事业的上升把你带到哪一个新的工作群体,这个群体客观存在着“排外”意识,它不以你的意志和认知所转移,所以了解自己的“短板”所在,尊重你的同行和对手,才可能在竞争尚未显露之前就摸清你有几分胜算,而这一个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你事业上升的“平台期”或者“瓶颈期”!这一切是需要等待的。我们每个人远没有伟大到可以一眼之间窥破万物真相,一嗅之下破解树根下“那泡尿”的破绽之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有时是很长的)等待期,直到用时间和忍耐来注满自己的精神世界,直到我们ready 或者almost ready。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也看到有些同行们太过努力去“上位”,希望每一步都走到别人前面去,而并未意识到他们自己工作中的那块短板还没有补齐,自己还缺乏一个健全的心态。等待的确是痛苦的,但“平台期”的长短其实取决于自己的修炼。当成功无须等待时,很多发自心底的痛快(痛苦+快乐)也就缺失了,那么,我们的幸福也就随之被剥夺了。而不论等待有多痛苦,有多么大的挫折感,我们的价值会在等待中与日俱增,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让你贬值。 生命是一个过程,滚滚红尘中的万千变化都是常态。让生命去等候,意味着你愿意面对和自己预期不同的人生状态,愿意面对与你价值观不同的人群,如此你就会更宽容,更容易领会,更容易得到支持,更可能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的主体也是一种等待,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不断自我提升中的等待。
个人分类: 青春无处安放|2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是等不来的--兼与贾伟老师商榷
热度 5 sqzhang 2011-12-11 23:29
什么是成功?我的理解,成功就是对人类社会作出了某种贡献。科学家发现了某种新现象、新规律,工程师发明了某种新方法、新装置,艺术家创造了某个新作品,运动员取得了某项新成绩,……如此等等。 成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就拿运动员的成绩来说,有某县、某省、某国、国际等等,地域越小则成功的意义也就越小,地域越大则成功的意义越大。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全世界最大,因此奥运冠军也就是最强的成功。 成功是如何得来的?奋斗! 奋者,振也。斗者,争也。奋斗,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克服困难或防止邪恶而作的极度的努力或尽力。 努力与天、地、人进行斗争,突破某种限制,取得胜利,这就是成功了。 也就是说,成功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 不论是结果,还是过程,成功都不是等待。 然而,成功与否是需要得到认可的。如果不是在某种比赛场合,任何运动员的任何成绩都是不能作为记录的,尽管他可能已经多少次打破了某种(县、省、国、国际)记录。运动员的成功与否的认可就是如此简单。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成功与否的认可都不如此简单。很多诺贝尔奖都是结果出现很多年后,甚至已经被人们差不多忘记了的时候才颁发的,原因很简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够证明这个结果确确实实地对人类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我们把诺贝尔奖视为科技界的奥运比赛,科技界的县、省、国比赛是什么呢?那就是各种各样的评选、奖励了。获得这些评选认可或者得到某种奖励,无疑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也就是取得了某种成功。 院士评选当属这种认可。当选了院士,也就意味着从国家层面上认可了他的贡献或者成绩。 但是,是不是得不到这种认可就一定是不成功呢? 答案非常明确:未必。 梵高生前只以400美元卖出过一幅油画。他死后却是声名大噪,一幅油画就可以拍卖到上亿美元。 袁隆平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科学家,他参加了三次院士评选均落选,第四次才当选院士。 面对这种不被认可,不同的人态度廻异。 梵高是自杀身亡了。尽管对梵高自杀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但他因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而贫困潦倒肯定是重要原因。 那种因为得不到认可而沉沦、甚至没落下去的人则是无计其数。 袁隆平则不然,他没有因为不能当选院士受阻而放弃,而是继续战斗,最终还是当选了院士,当选后仍然在战斗。像袁隆平这样不因是否被认可而奋斗不已的人也无计其数。 在奋斗的路上等待认可,这才是我们应当推崇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成功的路上,不仅需要与天、地、人斗,还需要和自己斗。和自己斗的一个方面就是使自己有一个宽广的胸怀。 不可以等待成功,成功是等不来的。但是,可以而且需要等待被认可。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4858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医学代谢组学》序言(贾伟)
jinjunhou 2011-7-11 22:00
我们的代谢组   贾伟   前几年听代谢组学领域的一位资深科学家-荷兰莱顿大学药物系统生物学中心的 Jan van der Greef教授做报告,在报告的开始部分他把在巴西Pantanal大沼泽地度假时拍到的水鸟捕鱼的一段录相展示给大家看:一群黑剪嘴鸥(Black Skimmer)在湖面上飞翔,它们觅食时在空中突然俯冲而下,临近水面时将下喙插入水中分水而行,接触目标瞬间上、下喙迅速闭合,一击而中。   在我们的视野里,一只水鸟顷刻之间成功地捕捉到一条小鱼似乎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现象,其实不然。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美丽的三维空间里蕴涵了无数复杂的系统性行为。黑剪嘴鸥一击成功的捕鱼结果是由一系列前期的系统性侦察行为作铺垫的,正如Jan 在他的报告中所说:an effective strategy combines a certain amount of discovery/exploratory behavior with prior knowledge on the ecosystem -一个有效的(捕鱼)策略其实包含了熟知该生态系统前提下所进行的相当数量的发现/探索行为。我们都记得《岳阳楼记》里对洞庭湖的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描述,风景煞是美丽。我们也许并未想过沙鸥在水面上的“翔集”不是自由和随机的,而是跟水面下“游泳”的锦鳞的动向高度关联的,如果做一个类似于代谢组学中的Scores plot,就会得到以水面为界的两个动物聚集(clusters)。   大自然是我们学习系统性优化方法最伟大的导师。适于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宏大的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维系来自于世上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人体被认为是迄今人类研究对象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生物系统,其复杂程度主要体现于各组成部分和各功能网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果把人体的代谢网络比喻成今天我们所居住的都市交通网络,从市中心(譬如上海的人民广场)到城市外围的任意一点(如浦东国际机场)理论上有无数条途径可走,但大家都知道最可行的途径也就是少数几条。在生命科学领域里,我们大多还不了解一些复杂疾病的关键机制和控制办法,科学家们各自在自己熟悉的路段上潜心研究,试图发现通往重要疾病终端的“车流量”经过的是哪些路段,每个人都将自己所研究途径——“南京路”或“淮海路”,视为最重要的通路,十年以后也许不少人都会认识到当初把方向搞错了。现在我们有一种技术对交通的正常状况、繁忙状况和瘫痪状况进行航拍,通过比较发现当从A到D共4条道路阻塞以后前往浦东机场的交通出现真正瘫痪,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对这几条道路采取措施了。代谢组学就是这种“航拍”技术,它不做任何假设,针对疾病和健康两种状态(人群)进行代谢物全谱检测,帮你寻找出与疾病相关的一组差异物,可能会有好几十个,从它们所在的被上调或下调的代谢通路上我们再去找到关键的代谢(限速)酶,再找到它们上游的调控基因。代谢组学有很多功能,如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疾病早期诊断和预测,药物或营养干预的评价,药物毒性评价,代谢工程研究,等等,但它也仅仅是个平台技术,不是万能的,无法独立开展机制性研究;但用代谢组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协同研究,进行“导航”,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湖面上的黑剪嘴鸥需要在空中对河面浅水层的鱼群进行系统扫描,定向具体区域和目标后,开始俯冲攻击。在这种协同作战中代谢组学完成前面的勘察工作,完成后面致命一击的多半是我们分子生物学的同仁。人类已知的小分子(分子量小于1000)代谢物大概有2500种左右,能被常规分析仪器检测到的大致有一半,1200种左右,但我们尚无法确定其所有的结构。目前世界上较好的代谢组学实验室通常能一次性在一个生物样本(如血清)中同时鉴别出400-600 个内源性代谢物,可见代谢组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当然其处理的数据量和后期生化通路诠释的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   用系统的策略和方法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规律正日益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流,随着各种组学技术的出现,代谢组学的发展方兴未艾。代谢组学的第一个十年(从上世纪末到两三年前)简单地归纳为——欧洲发起和领跑、中国紧随其后。过去十多年我们的目光一直紧盯着英国帝国理工的Jeremy Nicholson教授的实验室、原德国马普现在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Oliver Fiehn实验室、以及荷兰的Jan van der Greef实验室。代谢组学领域内曾经有“Metabonomics” 还是“Metabolomics” 之争,说得更实在一点是核磁共振(NMR)与质谱(Mass Spectrometry)孰优孰劣之争。今天的学术会议上已经少有这种争论了,因为我们的视野已今非昔比了 – 只要大家认同代谢组学的思想,用什么名字其实无所谓!质谱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主力军;而核磁技术依然“坚挺”,在生物样本的微量和无损检测以及在组织样本的原位检测方面核磁分析技术有无可替代性。中国科学家之间(先于外国科学家)开展交叉合作、取长补短的一个标志是2007年国内三个代谢组学实验室-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许国旺实验室、武汉数学物理所唐惠儒实验室以及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合作申请973项目,将核磁、气质和液质两种技术三个平台联结在了一起。   代谢组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正在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除了领域中像Jeremy 和Jan等几位欧洲的“标杆性”实验室以外,北美洲正在全面崛起,发展速度非常快。从仪器硬件上,美国的代谢组学实验室大多装备精良,如我所在的北卡研究校区的代谢组学实验室拥有10台最新型号的液相质谱和气相质谱仪(包括Waters UPLC-HDMS,Leco的GCxGC-tofMS)以及包括北美最大的950MHz在内的3台核磁共振仪。据我所知,美国还有几个地方正在立项筹建大型代谢组学研究设施。软件方面,美国的少数几个实验室已经成功解决了困扰质谱代谢组学研究的几个瓶颈问题,全面加快了从高通量样品分析到完成海量数据分析的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整个平台应用于农业、植物、临床医学、药物或营养等任何一个领域的项目研究中去。使得美国代谢组学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包括NIH在内的政府资助和导向成为一股重要推动力;另一个原因是工业界尤其是制药工业界经历了(前些年)蛋白组和代谢组学骤热之后出现的冷却,逐步理性地认识了组学平台技术的优势和技术局限性;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美国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与欧洲的发展模式不一样,他们不拘一格,一开始就与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协同作战,相得益彰,美国高水平的生物技术学基础为代谢组学在生化机制、转化医学方面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强大的推动力。
个人分类: 科研|3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贾伟老师报告感想
热度 2 jinjunhou 2011-7-10 14:09
听贾伟老师报告感想
1) 将中医辨证的思想和代谢组学的分类思想相结合,重新对目前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这是一个有商业前途的角度; 2)代谢组学和药动学数据的关联,是一个方向,尤其对于复杂草药成分对机体系统的干扰的研究;但细节还需进一步深化; 3)中医更加侧重去除疾病存在的环境,或恢复环境,从而导致致病因素排出或无法致病;而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发现了肿瘤生长的代谢特点,糖酵解优势高于有氧氧化的TCA循环,改变这一代谢环境,就会抑制肿瘤,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4)按:代谢组学研究的是体内的指纹图谱(一般多为一次代谢物);而中药研究的是植物体内的指纹图谱(二次代谢物);二者的作用是两个代谢网络的相互作用;而对于人体,还要多一个肠道菌群这一独立人体的系统。三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实在令人遐想;中医通过寸关尺就能将人体进行多种分类,我们可以肯定,代谢组学一定可以进行找出合适的指标进行分类;但这个分类关键是随着时间变化的,这还是目前研究难以控制的。 贾伟老师和徐宏喜老师
个人分类: 中医药|41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唱歌之严肃问题上和贾伟玩闹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7-9 00:04
  贾伟这小子,一个被科学伪装起来的中医主义者。 上次我和张三火论战,他来给张三火同学帮腔,我才发现了他伪装后的真面目。   不过在医学方面就不和他PK了,在唱歌方面打击一下他的自信心还是完全可以的。   等待了许久,就在今天晚上进行了面对面的战斗。我准备的六首歌才放出来一半,他就落荒而逃了,唉,我这在非专业选手里呈现出来的天下无敌的歌手态势看来即便是美国来客依然是难以撼动,寂寞呀寂寞,孤独啊孤独。   贾伟的唱歌风格属于温柔抒情型的,在玩“声嘶力竭”的风格上他明显不是我的对手,应该说,他更接近张信哲的抒情风格,不过他倒不唱张的歌,除了和我一起合唱了《过火》之外。   和贾伟唱歌比较愉快在于,他会唱的歌我基本都会,反之亦然。于是,吟唱的过程中都一下子感觉到对方身上明显带着的那个时代的烙印,让人不由感慨青春时光之流逝,遂惆怅不已。   今天海辉也好好过了瘾,还青藏高原和美丽神话了一把,竟然还会我没听说过的杜德伟的歌,让我很意外,同时,小苗也新鸳鸯蝴蝶了一回。   不过,严格地说,俺们在刚开始的表现不好,估计是最近累了的缘故,还是有点感觉唱出来的音站不住,有点随风飘荡的意思。   大约唱过5首歌之后,才终于有了点感觉,和贾伟一人一段地接续下去,很不错,是我最近几个月来最酣畅的一天。如果科学家们一星期能酣畅淋漓一次,我估计科学创新会来的更多更深刻些。
个人分类: 我的生活|4810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