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审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见识了审稿人的认真
susheng 2010-1-9 01:25
2009年初的一个稿子碰到了一个超级认真的审稿专家。第一稿出去有三个审稿人反馈回来,第二、三个说有新意,值得发表,第一个写了3页纸的审稿意见。按comment修改后,半个月又返回审稿意见。我的文章7,8页,第一个审稿人这次返回的意见就有5页。真的很夸张。摆了1个多月也没理好怎么修改的思路。临到要到截止时间了总算憋出来了修改思路,回了过去。 估计第一个审稿人应该是BA Carreras , 他是国际上首先提出我论文研究领域的大牛,都不怎么在电力行业杂志上发文的,近几年好像都是物理评论之类的刊物上发文。因为他没有电力的背景,从他针对论文内容的提问上猜想应该是这位老师。我做的东西提出了一种新机理,拓展了他们提出的研究内容所涵盖的范围。之前思路不清,表述也不明晰,被提了很多问题。 修了三稿才被录用。回头看起来,确实是审稿人的诘问明显地提高了论文的质量。通过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把新机理和现有机理之间的关系表述得比较清晰了。 感谢他们!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7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审稿
qichong 2009-10-24 05:08
在学术界我还只是个nobody,不过最近在老板的推荐下也开始审一些稿件。刚好今天还看到科学网上有人评论同行评议制度。我不太好说什么。但就我个人而言,至少现在的我还是很认真的,我会仔细的把别人的文章读一遍,公式推一遍,甚至发现公式的错误和不清楚的地方。我老板非常nice,几乎不拒别人的稿件,还劝我对别人的文章要nice,所以他所在的小行当现在看起来还算红火,每年很多文章出来。 我当年就比较惨,由于几乎是在单打独斗,文章写作水平不高,学术价值也不很高,被苛刻的referee骂的非常惨!现在想想,tough or nice各有各的好处,后者可以鼓励后辈(也可能后果是鼓励后辈多发文章,而不是提高水平),但前者也可以激励很多人搞得更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的开放式同行评阅试验
paperopen 2009-10-9 23:54
本文是自己在阅读Nature上一篇报道的笔记。 作者是Nature的编辑部,因此在很多地方采用第一人称。   副标题: 叫好不叫座,尽管对开放式同行评议呈现出足够的热情,但是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无论是作者还是邀请评议的科学家。   在2006年6月1日,Nature启动了开放式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试验,目的是观察研究人员,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作为评阅者,对开放式同行评议的接受和认可,同时为Nature的编辑和出版者对传统的同行评议机制进行可能的变革进行模拟实验。 在进行测试期间,很多研究人员和期刊工作者询问我们,这个试验是否反映出我们对目前现行的审稿机制不满意。恰恰相反,我们相信我们现行的机制工作正常,效果良好。在和作者不经意的调查中,发现作者对我们的审稿机制很满意,74%对该评阅机制进行的改进表示满意,20%未置可否,只有6%的作者对现行机制表示不满。 但是,同行评议从来就是不完美的,需要让同行评议更能体现和达到学术团体的期望,此外,我们感到显示时探索更多参与性方法的时候了。 试验过程 Nature每年收到大约10000篇稿件,我们的编辑不经同行评议就直接退稿60%(从Nature 1869年创刊以来,我们的编辑就是唯一的稿件是否发表的裁决者)。超过了编辑初审门限后的稿件才提交传统的质量评估过程(process of assessment)。在该过程中,编辑选择2位或者更多为仲裁人(referee),要求其对论文进行匿名的、发自内心的点评,之后编辑考虑这些点评意见,来决定退稿、修改和录用。到最后,录用率为大约7%。 在进行开放式同行评议实验之前,我们在作者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作者对开放式同行评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2006年4月1日到9月30日期间,邀请刚刚投稿并经过了编辑初审的作者,把其论文按正常的审稿流程处理外,经作者同意后还把这些论文提交到互联网的一个开放的服务器上进行公开点评。我们在公开显示点评之前,要逐条检查每一条点评,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问题或者或恰当的用词,结果是所有点评都不存在问题。所有的点评都要求署名。一旦某篇稿件的正常审稿流程完成(也就是所有的恳请审稿专家solicited referee的点评全部返回后),就整理互联网服务器上的点评,并把论文从互联网服务器上删除。 在试验开始时,我们曾通过Email通知所有的Nature.com的注册用户和感兴趣的读者,进行了开放式同行评议试验的通告,并在试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通告。编辑还接触了一些特定领域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被编辑认为对点评和自己相关领域的论文是感兴趣的。开放式同行评议试验的通告在试验期间在nature.com网站上一直被高亮显示。总之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引起潜在的关注开放式同行评议的人员的注意。 4个月的实验后的2006年10月,我们进行了统计。 结果 在试验期间,我们送出了1369篇论文,其中有71位作者(5%)同意在互联网公开论文接受公开点评。在这71篇论文中,33篇没有收到任何点评,剩余38篇(54%)共收到92条点评。在这些点评中,有49条点评集中于8篇论文,其它点评呈均匀分布。收到最多点评的论文的点评条数为10条(an evolution paper about post-mating sexual selection)。点评和公开上网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收到最多点评数的论文均匀分布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最近发表的论文并没有明显的吃亏现象。 该实验引起了可喜的在线流量,大约每周有5600个html页面访问,RSS的积极影响也与此基本相同。然而读者的兴趣没有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点评。 学科分布 我们把这些论文分为了15个领域。由于在互联网开放服务器上每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很小,因此基于这些数字的推断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公开论文的学科分布参见图1。大多数来源于地球/环境/气候科学和生态学/进化论,分别有14篇和13篇论文,之后是物理学,有11篇论文,天文学、免疫学、系统神经科学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Figure 1: Papers by field 和预期一样,在细胞学和分子学领域的论文较少。生物化学、化学、遗传学、内科、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生态学没有论文愿意公开评阅。 图2是每篇论文收到的平均点评条数的领域分布图。有10个领域平均点评数超过了每篇1个,分别是天文学、细胞生物学、地球环境气候、生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系统科学、植物学和结构生物学。所有这些领域都有一篇或者两篇点评较多的论文。但是需要再次提醒的是这些论文的数量都是很小的。 Figure 2: Comments per paper by field 编辑反馈 每一条收到的点评被责任编辑分成5级: 1.彻底无用; 2.合理的,但没有有用信息; 3.有一些小的有价值的细节或观点; 4.和恳请审稿同行的意见一致; 5.对处理结果有直接影响 每一条点评从两方面进行评价:技术价值和编辑价值(也就是从重要性和文法上进行评价) 没有编辑给出的点评分数超过4分,只有4条点评得了4分,平均分数为:编辑价值2.6分,技术价值1.8分。也就是说,这些点评的编辑价值高于技术价值约50%。这可能是因为有几篇论文只收了编辑相关的点评。没有编辑报告说,这些点评影响了他们的录用决定。 为了对这次试验进行定性评估,编辑们对结果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以下观点: 对这个实验漠不关心,得到点评有点虎口夺食(pulling teeth)的感觉。 即便是直接尝试恳请点评solicit comment,恐怕也难有收获。 生物学领域的编辑对那些竞争性强的领域表现出来的不愿参与一点也不表示惊讶。 一些作者担心被剽窃或者处于专利考虑因素,不愿参与。 一些潜在的点评者认为公开同行评议是面子活'nice to do'。 编辑认为大多评议的价值很局限,大多都是通用的点评,例如:做的不错,而不是评价其过程。 作者调查 对所有参与这个试验的作者都发了调查表。对64个人进行了接触,收到了27份答卷(42%)。 20个被调查人认为这是一项有趣的试验。 14个被调查者的论文收到了点评,4人认为这些点评没有价值,6人认为有点价值,4人认为很有价值。 尽管很多被调查者在试验期间没有收到任何点评,但是其中有4人认为点评有价值,1人还认为非常有价值。 有些作者表示了对可能遭受剽窃的关注,有些则表达了对没有收到任何点评的失望。 在27个收到的调查表中,有11人表示对开放同行评议的偏爱。 注: 原始出处: http://www.nature.com/nature/peerreview/debate/nature05535.html 毋庸置疑,Nature的实验结果令人沮丧,但是本人从Nature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验(Elsevier 也在ScirnceDirect上正在进行类似的尝试)这一点坚定了对现行Peer Review体制是落后的方法的认识,目前Open Peer Review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因为方案设计的缺陷造成的。对期刊同行评议系统改进的目的必须以能改进评议质量为前提,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为某个期刊筛选出高质量文章和对手稿和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采用的member/editor system似乎更符合目前大多数作者和审阅者的心理,member/editor方案是在论文被决定录用之前,评议是匿名的,只有当决定被录用时,才把对论文提出改进建议的评议者公开。PNAS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被PNAS作为自己的审稿体系。 开放式审稿不能和把审稿意见公开划等号,开放式审稿的核心是把原来一篇稿件的命运交由少数几名评议者决定改为编辑根据更大范围的同行的评议意见来对稿件质量作出评价。 目前基于评议专家开放范围的开放式评议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但是目前的突破点是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实施方案。Nature的开放评议试验失败的原因为:1)评议人员不愿意暴露自己,担心潜在树敌;2)评议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一般的访问者对待;3)把一般的读者按专家来对待。
个人分类: 期刊网络化|6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论文的一个关键
weijia2009 2009-8-5 00:05
刚把积压在手上的几个杂志的稿子给审完了,感觉需要给组里学生讲一个共性的问题 如何把图表做好。好的图表是论文成功的一半。论文图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键性的说理环节。拿一篇科研论文来,把文章内容撇一边,只看题目和图表,如果你能读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实验依据,那就意味着图表的说理作用发挥出来了。很多学生的稿件中图表并不能起到关键的说理作用,反而是个丢分的地方 如图表绘制得复杂难懂、图和表互相重复、图标有误、缺乏关键实验数据的图释等等。要提高论文的接受率和论文的档次,图表是个值得下功夫的地方。 为增加普适性,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一篇博文中提到有个副县长在天安门附近超速的段子,两周前这个事情我不小心也亲身实践了一回,在华盛顿特区白宫附近闯了红灯了。记得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开着车跟儿子开玩笑,说马上要经过他将来办公的地方了,光顾着指给他看1600号总统府的方位,前面交通灯已经由黄变红来不及刹车了,赶紧脚尖轻轻一点就哧溜过去了,当时同车的家人都没发觉。几天后回到北卡,家里邮箱有一张DC警察局的交通罚单已先期到达了。看到罚单我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很想知道它如何就敢肯定我老人家违规了。我一打开罚单就傻眼了,这十年没在美国,人家高科技玩得老好了!一页纸的罚单就像一篇科研论文,用一半的篇幅给我展示了三张高清晰度彩色照片 - 现在终于进入本文的正题了,第一张图:(红灯那一刻)在马路上别的车辆在交通线内停了下来,而一辆(我熟悉的)白色的SUV冲出去半个车位;第二张图:(红灯期间)别的车依然停在原位,而那辆白车孤零零地处于马路中央的位置;第三张图:马路中央的那辆车尾部牌照的特写 清楚地显示乃是本人的牌照。我再没去读他们的罚单内容,而是直接找支票本准备缴费了。还说啥呢?三张这样的图片放在一起来说理,那就叫板上钉钉啊! 绕了这么一大圈下来就是想说 - 发论文要能提供出这样高质量的说理性图表,审稿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832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课题组投稿于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的遭遇
热度 1 jyx123321 2009-7-10 09:11
在2009年1月14日,我们课题组将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方面的一篇研究论文投稿于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历经我们的三次ASK FOR HELP,今天终于进入了Awaiting Reviewer Scores,接近6个月的时间啊!什么时候能得到审稿意见,还是未知数! 在2009年1月17日,我们课题组将纤维复合材料破坏方面的一篇研究论文也投稿于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在2月17日得到Minor Revision的审稿意见,2月18日我们提交了修改稿,3月4日被正式接受发表。 冰火两重天!同一个期刊,稿件处理的时间差异真大啊!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041 次阅读|8 个评论
老外审稿也不忘幽默
zengyh 2009-7-6 23:40
最近,给环境类的期刊《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审稿,整理审稿意见的时候颇有感触。因为这次是我仅有的几次审稿经历之一,所以很是慎重,内容上反复斟酌不说,在组织审稿意见的时候也是破费苦心。这当然一方面是我能力有限,怕写的英文出丑, Chinglish 的恶名可是担待不起,如果被稿子原作者一顿讥讽那真是要钻地下去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有所长进,就把过去这些年投过的稿子所返回的审稿意见翻了一遍,仔细研读一遍,希望能写出流畅、地道的英文段子。 写着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在另一份环境类期刊《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上,它在每年最后一期都有审稿人评语集锦,觉得是个学习的好对象,就赶紧把过去几年的精选拿出来学习,读后愈发觉得老外的幽默细胞与生俱来,在严肃的科研工作之余,不忘轻松自己也是轻松编辑和审稿人一把。不过有些句子如果是给我稿子的审稿意见,我肯定哭死,伤人的句子确实很扎心。这里特别汇总一些感觉比较有针对性的语录和博友们分享。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目前很多稿件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我感觉很多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们说的,这些问题也很可能就在你我的下一个 submission 中,值得我们警惕。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英文语法和写作的问题了 --The authors need to remember that adverbs in English tend to end in -ly. --The work is basically sound but unfortunately the presentationis a bit of a dogs breakfast. --The authors seem unable to think/write in a straight line! --They have no clue what they write about. --Im not convinced that they know what theyre talking about. 严重到前后文脱节,文字繁琐冗余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Discussion sections are contradictory. I even believe that the Discussion may actually belong to another manuscript . --The Abstract and Results read much like a laundry list . --The Abstract describes results that I could not find in the Results section. --Page X, line Y claims both rare and unusual. Madonna and Tony Blair might use both in the same sentence . --It seems that the manuscript was written by a mathematician , rather than a microbial ecologist. --I only am willing to read this again if it has less than 20 pages (Ed.: the original submission had 54) --I would be glad to look at a revised manuscript, but please give me a few months to get over the current version! --These hobby scientists present their data in such a verbose way that it is not worth to print. 甚至 漏洞百出 -- Mouldy bread (发霉的面包) .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too many technical flaws in this one. Too bad because the potential was high. --For sake of time I have listed only a few (13!) of the most glaring errors. --Hundreds of commas are missing! 而有些人仍然想自圆其说 --The authors of this study blindly run through the darkness and keep writing down details of their trail. 最后的结果就是 一竿子拍死 --I have found this ms. boring to death. -- The peaceful atmosphere between Christmas and New Year was transiently disrupted by reading this manuscript. -This one almost killed me. I am a detail person, obviously. --I am sorry that I have spoiled my Xmas holidays with such a bad manuscript. --I am fed up with people ignoring totally th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 wonder if you and I do not have better things to do than help people who cant help themselves. --My heart sinks when I have to review papers from this group as I know my response is most likely going to be as long as the paper. --I hate this paper. Its a bunch of engineers trying to do microbial ecology by numbers and not thinking about what/why they are doing it. --This paper is essentially illegible. I have ma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to the authors, but a full list would have taken much longer than this paper is worth. You will see that I tried to be civil to the authors, as I assume they tried their best to write a good paper. --Reject did not meet any of their objectives. --This is an altogether dispensable paper.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is ZERO. --This is an essentially unreadable paper sent to the wrong journal. --This is the most chaotic manuscript I have ever had for review. I am sorry for the colleagues to have wasted such an amount of time and resources to put this non-informative manuscript together and am I sorry for me to have read it many times to find at least something which is valid (but I could not find a single piece). -- Feels like banging my head against a brick wall with this one. --This paper is long-winded. You can reject it without causing damage fo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引文的年代问题也不能忽视 --Almost all references used by the authors are from the last century. 以量取胜的文章小心被揪住为啥数据都不做重复呢 --I really think it is time for molecular studies to use proper replication and not use the amount of work as an excuse anymore. 有些作者自以为是,动不动就是 first time work,不尊重同行已有的工作,审稿人最为反感 --They were not the first to have done this, but they don't seem to know that. --The shear ignorance of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earlier is frightening! ----I don't think the authors understood the literature well enough to perform the right experiments. 不引用同行的工作,正好落到该同行手里,有可能的评语就是: --Here and elsewhere they make it clear that they do not admire X or Y research (Ed.: Y is the reviewer), they make that quite clear by their non-citation of relevant work. But I have gotten used to it. Once they tighten this up, it is a clear accept. 审稿人对实验结果的取笑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住的 --It also suffers from death by DGGE gels (11 in total aaargh!). --It is amazing to see how much sequencing effort was done and how little profit taken from it. 交叉学科的研究也得小心招致审稿人对外行的取笑 --I am sorry to say . . .but it seems that good chemists walked into the area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without any knowledge about it. 还有笑话作者的知识水平的 --I have taken out my earlier comment that the authors retake Chemistry 101 (重修基础化学) , that is probably not allowable. -- This was a possible candidate for the worst use of statistics to substantiate a falsehood award. 审稿人读到很糟糕的稿子都会强烈后悔当初同意审稿的决定,并努力把这段经历从记忆中抹去 --I got increasingly angry during the two hours I dedicated to the review. I know that the editors of EM are very busy but they should avoid being an author of a manuscript written in such a style. --Dear Editor, try not to force the poor reviewers to do a work which overcomes their field of expertise. Remember: a happy reviewer (I am not sure if reviewers could reach any level of happiness) should be a better reviewer. --This was a very poor paper. I am sorry I read it; I will try to purge it from my mind. --A terrible paper, not even a good science fair project. Please let me have some time to complete grant applications. 不过,审稿人对好文章也会不吝溢美之词,毕竟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A jewel that the Journal will be proud of for many years to come. --This year I have had the dubious pleasure of reviewing a lot of truly terrible manuscripts. However, this manuscript was a real beauty to review. Please accept this ASAP. --Meticulously presented manuscript, almost perfect in style and grammar (never seen in a ms. coming from Japan). --I found the manuscript to be well performed in all aspec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to the writing ofthe manuscript. I wish allmanuscripts I review were of this quality. --Could become a major highlight of the Journal for many years to come. --Top-quality superb paper with two Achilles heels. --Wow: Systems Biology is knocking at the Journals door. 有审稿人会比较喜欢搞怪的吧,用些我们不大明白的俚语 --I felt like I was teaching my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 --I nearly said reject. But then I recalled that I have a hangover and I am feeling grumpy. --Tank this turkey! 作为新手得提防收到这样的评语 --It looks as if the project was started by a beginner. At some point the seniors realized the initial weaknesses and tried to compensate by high-qualit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up-to-date algorithms. However, if the fundamentals are wrong, any further investments are a waste of time. 其他一些问题有: 不知道通讯作者们有多少是根本不读稿子的 --Another ms bites the dust I dont think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has read it. 而且,署名作者的数量太多也会被质疑 --It is hard for me to understand why it takes 5 authors to perform and describe one simple experiment. 数据太完美的问题比较少见,不过也得小心 --I do not want to accuse the authors of falsification of the data, but these figures are simply too perfect! 最后,多体谅一下老先生们的眼睛吧,尽量用大点的字号! --The only other major criticism is the font size in Fig. 2. It is a strain on old eyes! 注 :所有句子原始出处均可在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期刊的网站上下载得到,每年最后一期的最后一篇文章都是 referees quotes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39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请大家给我“审稿”
热度 1 jackien 2009-7-2 14:26
前两天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是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Measurement 的 AE 发来的,邀请我审一篇投稿文章。收到这封邮件,我很惊讶,因为我一直认为审稿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审的;更主要的是我还是一个博士研究生,收到这样的邀请有点出乎意料,我在该会刊上没有发表过文章,只是在该会刊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过两篇会议文章。由于该文章的研究领域我不是很熟,而且我现在的研究方向不是仪器与测量方面的,于是我婉拒了 AE 的邀请。出于礼貌和作学术应有的谦虚,我首先给 AE 回了邮件,然后执行了 DECLINE 。我的英文不是很好,而且由于是第一次写婉拒信,不知措辞是否恰当,现在把给 AE 的回信贴在下面,请大家给我审稿,向大家学习。 注: AE 的名字、涉及该投稿稿件的内容被隐去。 Dear Dr. XXX , Sincerely thanks for your invitation. My research interest mainly covers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I master so limited knowledge on XXX . I'm so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have no confidence to technically review the manuscript XXX . I will take declining action later on. Hope this manuscript will be evaluated appropriately in a timely manner under you r arrangement. Sinserely yours Jian Liu, Ph.D candidat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China
个人分类: Science|6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八十 审判还是交流?
siccashq 2009-6-15 12:30
科罗拉多大学Raj教授在最新发表于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s Society上的一篇文章里重新讨论了关于电场对于抑制陶瓷晶粒生长的现象,并提出了唯象方面的解释。抑制陶瓷材料在高温下的晶粒生长一直是一个难题,无论是静态生长还是动态生长,相关的理论都有很多的发展,但是最根本的考虑来说就是晶界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考虑。热力学考虑的驱动力问题,和晶界的曲率、组分以及空间电荷层分布都有很大的关系;动力学问题需要考虑物质迁移过程中要跨越的势垒,当然,这个更多地和晶体结构、缺陷化学以及外部场(温度,电,磁等)有直接关系。Raj教授和在印度的同事通过施加直流电场在氧化锆陶瓷上,结果发现陶瓷在高温下长时间退火后晶粒的生长和电场分布有直接的联系:在电场强度大的区域,陶瓷晶粒生长的速率明显要慢了很多。而且这个场强也不是很大,只有4V/cm,所以结果还是蛮吸引人的。 根据陶瓷的烧结理论,晶粒尺寸减小对于陶瓷烧结过程已经塑性变形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尺寸减小一半,烧结速率可以提高16倍,而塑性形变率可以提高8倍。Raj在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电场对于静态生长的影响,认为虽然电场对于空间电荷会有很大影响,物质的迁移率也会提高,但是晶界处的局部高温会降低驱动力(表面能),两者综合起来可以解释为什么晶粒生长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外加电场对于晶格缺陷态的分布会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对于带正电的氧空位或者取代位以及晶格间隙位等的迁移有没有直接的作用?对于作者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个纳米尺度晶界处的空间电荷层场强高达上万V/cm,相比外加电场来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面,所以不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具体到氧化钇稳定氧化锆这个体系来说,钇离子也不会往晶界偏析。 对于氧化锆这种固体氧离子导体材料来说,是否氧气会在电场作用下在晶界处电解出也是一个疑问。这是审稿人对于作者提出机理有效性的质疑,也是审稿人自己对于这种晶粒受抑制现象的思考。文章的作者团队用了整整两段的篇幅来回答审稿人的讨论意见,甚至在文后也没有给出结论,这大概在我读过的文献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从文章来看,作者Raj等人最后也没有完全接受审稿人的建议,而是持有一种开放性的意见。并一再强调界面处的迁移动力学问题应该和热力学驱动力两者同时来讨论,这当然是正确的。虽然这篇文章没有给出很完整的支持证据或者系统的对比试验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就实验现象而言是值得同行注目的。我也注意到东京工业大学的若井史博教授(F. Wakai)是这篇文章的投稿编辑,这篇文章显然审稿意见是不理想的,若井教授坚持发表估计也是综合了修改稿后增加的开放式评论,以及他自己本人也很关注晶粒生长现象这个原因。 不过要指出的是,虽然Raj教授文中一再把陶瓷超塑性作为背景来讨论,本文的结果却不是动态晶粒生长的范畴,所以我觉得有些牵强。 审稿人意见在同行评议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投稿中经常会遇到某些审稿人很刁钻的疑问,甚至需要你重新补充实验来支持或者证伪某一个观点。这样的审稿人是很认真的,不是简单让你引用他一篇文章了事。遇到这样长篇幅的评价意见,即便被期刊编辑枪毙掉,你也应该感觉很庆幸。当然,我们遇到更多的是处于高位的审稿人,面对的是批判性的审稿意见,而不是具有交流型的探讨式的评价。作者的答复也往往是歌功颂德式的,对审稿意见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为了就是文章能够顺利的接受。某些时候,我们这些没有成名的科学工作者往往都要采取妥协的态度来应付审稿人的意见:引用他的文章;高度评价一下他人工作的重要性;柔和一下他的观点;换一个模糊的说法重申自己的结论等等。但是对于成名的科学家,如Raj教授,那么开展正常的学术讨论成为发表的一部分,读这种含有针锋相对观点的文章你能收获更多隐藏在科学结果下面的东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观点。 投稿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根据大部分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审判,或者你的观点幸运地被两三个审稿人接受,或者被打入冷宫没法过年。这个时候你要有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足够的信心。没有足够的信心,你只要学会妥协或者屈服,直到达到你发表的目的。不过我常常对自己说的话是,如果自己都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话,即便花了心思对潜在审稿人实施了投机性的策略,那么发表出来的工作还不是丢了自己的脸? 史上最有名的关于投稿人和审稿人之间的争论是发生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在1937年老爱同志信心波波地往物理评论上投稿阐述引力波的问题,后来某位审稿人回复来的意见写了十页纸,评述引力波的不恰当。老爱在随后写给物理评论主编的信中写道:我是来陈述我的观点的不是受批判的(大意如此)。1937年的老爱,大概是当时物理界themost niubious guy,说出这样的话也没什么奇怪。但是后来才知道这位审稿人是老爱同志在普林斯顿的一位同事(名字忘了,忘博友提醒),这也是佳话。当然,物理评论最终也没有登出这篇文章。 reference 1, Santonu Ghosh , Atul H. Chokshi , Pilhwa Lee and Rishi Raj, 'A Huge Effect of Weak dc Electrical Fields on Grain Growth in Zirconia' J. Am. Ceram. Soc., 2009.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41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审稿”的恐惧
liuying56 2009-6-8 19:04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七十五 审稿人的奖励
siccashq 2009-5-6 12:09
今天收到ACS一封信,信里面附夹了一个2GB的thumb driver,还有一张来自ACS出版社新期刊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主编的感谢信。看后才知道原来以前给这个期刊审过稿件,主编为了答谢审稿人的工作特意送了这个小礼物,而且在优盘里面还存储了AMI第一期的文章供免费阅读。作为审稿人,能够得到期刊编辑部的答谢当然是很舒服的事情。 审稿其实是一个苦差事,不是份内活。现在随着投稿人的急剧增多(可能亚洲稿源增长量最大),任何期刊都会承受很大的稿源负荷和审稿压力,我收到的几乎所有的审稿邀请都会要求审稿人在一个月内给出comments,有的期刊甚至要求两个星期的due date。遇到熟悉的稿件还好说,对于不是很熟悉的领域有时候为了搞清楚其研究的背景和内容还要查找一些相关的文献。Elsevier的期刊比较好,一般会送给审稿人免费一个月的scopus检索权限以方便文献下载。不过我从来都没有用过这项服务,学校自己图书馆一般都能下载网上数据文献。 当然,我之所以乐意审稿是因为一些稿件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如果第一时间获得了自己可以拓展的知识甚至得到比投稿者更好的灵感,那么审稿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到现在我还储存了几个好的想法,都是从这些投稿稿件中得来的。有时候有些作者确实写的非常粗糙,简直就是本科生的实验报告,文章没有任何科学思考可言。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一两个创新点可以供同行分享的话,写这些凑数的垃圾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成名的未成名的作者都是同样的道理,不认真总结发表自己的工作永远不会获得同行的普遍认可。一个好的科学工作者,既要是好的厨子,也要是好的美食家。 审稿在美国还有特殊的意义,就是申请绿卡有用。在中国也很容易成为炫耀的事情,比较流行的中国教授简历里面一般都会有XXX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等。科学网上有一个哥们,动不动就说自己是Nature审稿人,确实很雷人。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6261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国内科学杂志审稿机制的几点思考
smartdou 2009-4-30 23:25
近日,我给国内某著名期刊投了一篇论文,可被该杂志给判了死刑,作退稿处理,退稿这本来也很正常。但审稿意见让人诧异。 审稿人对流体力学基础知识了解甚少。文章中使用了 动量方程、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 , 其实,文章中根据质量守恒得到的 动量方程,通常也称运动方程,可是审稿人却视而不见,而提出全文找不到动量方程。而 连续性方程 该审稿人既然不知道在考虑定常流动时 这时,单位体积的流进和流出量是相等的,所以,这个时候就没有时间项。许多常识性的东西都不懂,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所谓著名期刊发生此类事情,非常令人为此悲哀。出现此类事情不光是审稿人的问题,科学刊物的编审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目前国内学术刊物审稿机制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讨论: 一、国内刊物目前通常都是一位审稿人就决定一篇论文有无价值,能否刊登。这里面有几个细节问题。 本身审稿人受专业限制,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价; 审稿人学术心态不端正,学术观点与其不一致,给出不公正的评价; 审稿人本身不负责任,请其没有写过论文的所谓高徒去审稿,造成评价不公正; 审稿人本身业务不精,不知道到学术动态,导致不公正的评价; 审稿人不认真查阅文献,不点对点的评价,一篇很重要的稿子,竟然就用一两句很宽泛,不具体的话对其评价; 审稿人本身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压制新发现、新观点、新思想的稿子发表,怕其所谓大师地位受到动摇; 审稿人不花时间去认真研读文章全文,以点带面而给出文章不公正的评价。 近年来,学术腐败严重,打招呼托关系的文章太多,导致审稿人心态扭曲,给许多好的文章给了不公正的价。 审稿人不做相关论文查阅,导致许多刊物被许多陈旧的转抄的垃圾论文所占领,按习惯的思维定势去进行科学论文评价,将许多都价值的论文判了死刑; 审稿人多数对国内学者提出的新学术观点和思想基本予以否定,以研究深度不够,尚未验证等语言给出不公正的评价。在这里多说一句,从近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可以看到,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得奖者,一个人首先是思想的提出者,一个是实验或在理论上验证者,而另外一个就是将其研究发展应用到工业界的。一项新的学术思想或理论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有可能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审稿人将新的东西一棍子打死,在我国各行各业不知有多少,在这点上,大家可能要呼吁:请审稿人手下留情。 二、作为国外著名杂志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Journal》杂志的审稿专家和副主编的助手,近年来,也编审了不少国外同行的论文,对美国科学技术刊物的编审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科学技术刊物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国外著名的科学/技术刊物一般都有三级审稿制度,最少一篇文章需要两位以上的审稿专家(国外一般称技术编辑,另外还有一位在这个领域的审稿主席(国外称副主编)在两位审稿人审稿的同时,审稿主席也在审,当两位以上审稿人的意见都提交给审稿主任后,审稿主席根据审稿人及自己的审稿结果,再写出一个综合的审稿意见给主编,最后由负责最顶层的刊物的主编对文章是否发表做出终审。 国外著名学术刊物的审稿人审稿认真,对于一篇科学论文的审查,不管是否可以刊发,他们都及其认真,审稿意见都是点对点的,很具体。不象国内一些审稿人的意见寥寥数语,三两行文字就判一篇文章能否刊用,及其草率。 国外杂志的主编都是无偿的服务,一般没有专职做主编的,但这些主编也非常负责任。一次,一篇论文两位外国专家在审稿具体意见中提出了较多的问题,但两位都给出了可以发表的结论。审稿主席与我的审稿意见是不发表,最后我们发给主编的最终意见是不出版。但主编看了所有的审稿意见,要求再请其它审稿人再审,我又将稿件发给了国外三位同行进行再一次审稿,结果三位专家都认为不能出版,这才使主编下决心给出了最后不能出版的结论。 希望国内著名科学和技术刊物刊登一些有水平、高水平的科学技术论文,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重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也希望我们的杂志强化编审队伍,真正的吸收一些一线做研究的学者进编辑队伍,而不全是给单位或各部门的领导。是我们的刊物在质量上得到真正提升。
个人分类: 时弊思考|35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说做研究没有乐趣!
yuliping 2009-3-29 23:57
2008 年写了一篇用结构方程做期刊评价的论文,由于英语不过关,请朋友 C 博士翻译成英文,后来投稿到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上周四收到了修改意见,最近差不多闭关 3 天,全力以赴进行修改,快完工了。 共有两位匿名专家进行了审稿,一位专家说:利用结构方程进行期刊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探索,作者努力寻找新的方法解决将一系列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的问题。另一为专家说:本文的研究比较系统,数据搜集和处理看上去比较完备,图表似乎也比较精确。总体评价应该还是不错的,两位专家还给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我写论文在结论部分比较喜欢写结论与讨论,所谓结论,是研究的结果,而你研究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不足之处等等,往往采用讨论的方式给出,这样更为全面。 其中两段原来的中文是: 评价离不开指标的选取,如果数据不准确或错误,当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所谓输入是垃圾、输出也是垃圾。在科技评价中,有时有些数据的获取是十分困难的,人们也许只能找到有限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并不能反映科技评价中某个要素的全貌,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采用什么评价方法都得不到满意的评价结果,当然采用结构方程评价也不例外。 结构方程本质上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因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主观定义的,比如期刊影响力、时效性、期刊特征等指标的选择,影响力、时效性、期刊特征指标的关系等,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正因为如此,如果结构方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设置不当,比如由于某种原因人们对一些要素之间的固有关系没有充分认识或者是错误认识,都容易导致计算偏差,得到有偏的结果。 一位审稿专家提出的问题是:作者描述了采用结构方程分析的局限,这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结构方程潜在的主观性是公认的,在给定不同权重情况下,这将影响期刊的排序结果,对如何降低这种主观性导致的后果有什么建议吗?作者能否在这个研究领域给未来的研究提一些建议? 当读到这段文字,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动!这是以往投稿很少碰到的,以往投稿,审稿专家往往给出几条修改建议,一般根据专家的建议修改即可。读到这位审稿专家的建议,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他读懂了我的论文,也希望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这种讨论有时已经超越了论文本身。 有趣的是,由于匿名审稿,这位专家是谁?他在哪个国家?在哪儿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谜,都说知音难觅,现在知音找到了,我们双方互相欣赏,但却不知知音是谁,没有比这更奇妙的事情了!这是做研究过程中最美妙的享受! 谁说做研究没有乐趣! 2009.3.29 23:56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836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Physical review E 之路
热度 1 zhaqi1972 2009-3-29 13:26
经过了太多的研究和讨论,我回答了张院士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提出就是在 物理评论E 上,所以就向那里投了。第一稿 一个反对,一个提了好多问题;好在提的问题都回答了,第二稿,开始反对的那个科学家也支持我了。有几点注意的: (1)做真正的科研,想凑数就找低的刊物。您自己要有把握,你的理论必须是对的。 (2)不要怕难,多花费时间就是了,视科研为乐。 (3)要有主见。 (4)充分尊重前辈的成果。 下面是审稿的过程: CURRENT STATUS OF MANUSCRIPT: Editorially approved for publication CORRESPONDENCE: SENT RECEIVED DESCRIPTION 26Mar09 Correspondence (miscellaneous) sent to author 25Mar09 26Mar09 Correspondence sent to author; response received 19Mar09 Editorially approved for publication 16Mar09 Correspondence (miscellaneous) sent to author 11Mar09 14Mar09 Ed. decision and/or ref. comments to author; response rcvd 23Feb09 09Mar09 Review request to referee; report received 23Feb09 25Feb09 Review request to referee; report received 17Feb09 Correspondence (miscellaneous) sent to author 29Jan09 16Feb09 Ed. decision and/or ref. comments to author; response rcvd 23Dec08 26Jan09 Review request to referee; report received 13Jan09 14Jan09 Reminder to referee; response received 17Dec08 06Jan09 Review request to referee; report received 17Dec08 23Dec08 Review request to referee; message received (not a report) 15Dec08 Acknowledgment sent to author 15Dec08 Correspondence (miscellaneous) sent to author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274 次阅读|4 个评论
Editor也有犯点小错误的时候
xiegming 2009-3-27 22:01
去年末一篇稿子审稿意见回来了,简单修改可以接收,看样子可能都不需要找审稿人再看一遍了。我看了看审稿人的意见,确实不是很尖锐,比较容易修改。于是就改了,并写了修改意见,一并返回。 过了一段日子,反馈意见回来了。还是让我继续改,而且说如果因为时间不够可以申请延长。这我觉得很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是处理稿件的associated editor说我没有根据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补充足够的仿真结果。我把原来的审稿意见拿过来一看,觉得很奇快,因为第二个审稿人根本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不过第一个审稿人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于是我增加了一些仿真结果。提交了修改稿。 过了一段日子,意见回来了,内容和上次一样,并且警告我如果不按照意见修改的话,论文将被拒掉。我觉得有些奇怪,已经在修改稿中增加了仿真结果,不知道editor是否看了。于是我回复说两个审稿人的意见我都参照修改了,并把其第一次的返回意见附上,告诉他我不明白还要怎么修改,是否他把一些审稿意见遗漏了。 又过了一段日子,反馈来了,说接收了,直接让我把源文件提供。处理稿件的associated editor给作者的反馈意见写的是:I am now happy for the paper to be published. 他自己明白了他把两个审稿人的意见搞混了。看来editor的工作也很不容易,本身就是工作之余的学术服务,要处理那么多稿件,难免有些犯糊涂的时候。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写学术论文
等离子体科学 2009-3-14 09:47
上次说到,写基金申请也好、写学术论文也好,最重要的一条,是你自己要有写的冲动:觉得这个想法、这个工作我非写出来不可!这样读起来让人觉得有底气。 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这主要是研究生和年轻研究人员会遇到的。对于资深的科研工作者,这篇文章就是班门弄斧了。 笔者给国内几家学术刊物看过一些论文,多少有一点体会。因为现在国内的学术刊物收到的论文,年轻人写的占的比例比较大,所以笔者的体会对于正在学习写科研论文的研究生和刚 毕业的 博士及其他青年科研人员,还是有点普遍性的。 一个体会,就是我们的很多学校里不教给学生怎么写论文。给刊物审稿、帮学生修改论文,发现占很大比例的文章的问题是:作者缺乏写科研论文的最基本的训练。 那么,写好一篇论文,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笔者上一篇文章说的:要有底气,要有写的冲动。还有一点,就是头脑里要有读者:文章写出来是给科技界的同行看的,不是为了要申请学位答辩、或者提职、或者完成工作量的量化指标而写的。 明白这一点,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标题:文章的题目,要能准确、如实反映你的工作,又要能引起读者注意。写文章就是想让人家看嘛!而一般读者要看一篇文章,先看看题目是不是他所关心的。当然,准确最重要。在准确的前提下,做到醒目。 2. 摘要:看了题目,读者想继续往下看,自然先看摘要。所以摘要一定不能写得很泛泛。要把你的工作的得意之处三言两语写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的实质性进展在哪里。千万不要笼统地说讨论了某某问题,得到了有用的结果这样不着边际的话。一定要具体,但是又简要。 3. 结论:这一部分也是读者要先看的。摘要里简要描述了你的主要结果,在结论里( Conclusion, Summary, 或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s )要稍微详细地把这些结果总结一下。让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一般读者看了标题、摘要、结论,就不一定要再读你的文章了。以后用得着的时候,会再找出来仔细研究的。所以这三部分要下很大功夫。 4. 引言:做工作的时候,你的论文的主体( Main Body )部分是注意力所在;但是写论文,则要在引言( Introduction )上下功夫。一个引言,应该对与文章相关的领域的发展进行一个简略但是较全面的综述。这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功。就像学生开始做题目时要调研、写开题报告。大致等于写基金申请的项目的立项依据加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如上篇文章说的:要有一个国内外研究的大概描述,研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始怎么提出,后来怎么发展),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在这篇文章中你们是怎么解决的(简单讲一下)等等,一环扣一环,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让读者对文章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图像,对你的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简单说一下你的文章的 layout :每一章节大概的内容。 5. 论文的主体:你的工作做出来了,主体自然就有了。当然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1 )对理论和数值模拟工作来说,总是会采用一个模型,而模型总是取了某种近似。这些近似可以相信到什么程度,在何种情况下这个模型适用、在何种情况下不能用,要说明。这和实验的论文一样,实验数据,一定要给出 error bar ,告诉读者你的数据的可信度。 2 )该给的公式一定要给出来。里面的参数要逐个定义,哪怕光速 c ,基本电荷 e 都要说明。不能假设读者都知道。一篇科学论文应该做到一般有大学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的读者,都可以在不借助参考书或者其它帮助的情况下,基本看得明白(不一定全懂,但是可以读下去,知道你都说了些啥)。 3 )选的图一定要有代表性,用最少的图来明白展示你的最重要的结果。切忌摆了很多无关紧要的图表,而最重要的结果却只是定性地说一说,没有图放上去。 4 )图上曲线不能太多(每张图都不能看着太 busy );图解( Caption )也是一样:简明、扼要。 5 )要有物理的分析,少说些某某量随着某某参数增加(或减少)这样的无关痛痒的陈述。因为图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要告诉读者为什么某某量会随着某某参数增加(或减少),其中主导的物理过程是什么。 细说还有一些。但是都是围绕一条:想方设法把你的工作的要点(主要方法、主要结果)给读者讲清楚。 只要脑子里有读者,上面这些自然会去下功夫。 仍是管见,只供参考。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5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权限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21 20:55
看到一些关于学术刊物决定接受( accept )或是拒收( reject )文章的根据和权限的讨论,就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说几句。 先区分一下刊物的编辑、编辑部、和编委会。 一般来说,国内刊物编辑部和编委会的区分是明确的:编辑部由工作人员组成, 编委会 由学术专家组成。后者作为决策机构,只管 大政方针 ;而前者虽然只是执行机构,但权力一般限于决定由谁来审稿。 但是,说到编辑,国内外有很大不同:国外的刊物,如果是主编( Editor ,或 Chief Editor ),一般有最后决定权;如果是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权力也相当大;但如果只是助理编辑( Assistant Editor ),则大致相当编辑部的常设人员。而国内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大致还是起指导作用,亲自审稿的不多。 国外的比较有名的刊物,很多是主编和副主编来决定由谁来审稿,编辑部的助理编辑只是负责具体的 paperwork 。主编觉得好的文章,可以不经送审,直接决定发。笔者去年的一篇文章,就没有送审,主编看过后直接付印。其信中说: I went through the manuscript myself and I found it quite interesting and a very stimulating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debate. Therefore, I am happy to accept your submission without any need for further review. 有时即使几个 referees 都 reject 的文章,如果主编觉得好,也可以 override the referees ,决定发。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 E. N. Parker 当年提出太阳风理论的文章。当时 ApJ 找的几个 referees 都强烈地反对这个理论,但是 ApJ 主编在自己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决定发表。去年是太阳风理论提出 50 周年。美国物理学会专门邀请 E. N. Parker 出席做报告。这位老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告诉听众:写文章不要怕别人反对,往往越是好文章,被反对得越厉害。同样,一个好主编,需要具备当年的 ApJ 主编那样的慧眼和勇气,敢于力排众议,发表 Parker 太阳风理论这样标新立异的文章。 至于副主编,特别是比较重要刊物的副主编,权力也很大。比如著名的《美国地球物理学报》 JGR 的空间版,就在主编下设两个地区副主编(亚洲、欧洲 Associate Editor )。文章分由这三个主编处理,无法决定的由三个主编协商解决。另一个例子是 PRL ,每个领域有一到两名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即同行所称 Division Editor )。如果你不同意 referee 的意见,可以 appeal 。一般 Editor 会 assign 第三个 referee 来做公判。但是你认为这第三个 referee 也不公平,或者你觉得他的观点也不对,你可以继续 appeal 。这时 Editor 会把你的 appeal 和你与几个 referee 争论的所有材料送给 Division Editor ,让他(她)做最后决断。这个决定是最后决定。所以 PRL 副主编的权力是很大的。 一个刊物要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编和副主编们的水平和 vision 。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27991 次阅读|4 个评论
收到SSCI期刊的审稿意见
yuliping 2009-2-21 16:46
春节前给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投稿,该期刊是 2008 年刚被 SSCI 收录的期刊,这也是我首次给 SSCI 期刊投稿。 2 月 16 日 收到了两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不到 20 天时间,这个速度在我目前投稿的国内期刊中是不多见的。大小共提出了 33 处修改意见,除了对论文的一些修改建议外,审稿专家在细节方面非常敬业,令人敬佩,以下是几个例子: 1 、有 5 处语法错误,给改出来了。 2 、有 1 处笔误,与本来想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同样指出来了。 3 、我们习惯用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这样的语句,结果两位审稿专家都认为不妥,难道国外就不重要?要注意国际化。 4 、参考文献一位作者的名字错了。 5 、建议引用情报学大家 E. Garfield 的一些重要的相关文献,并且给出了期刊和页码。 6 、一些没有引用的文献也给我提供了具体的作者、论文题目、期刊、页码。 不要再举更多的例子了,投稿给这样的期刊,即使被拒稿 10 次、 20 次,也心甘情愿,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我也是国内两家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审稿人,从去年 9 月至今,大概审了 40 篇稿子,一般我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 3-5 点意见和建议,但是扪心自问,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审过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再马虎了。近两年和导师沟通较多,他给我改论文最多的时候能改 100 多个地方,既感谢,也惭愧。 迄今为止,我累计发表了 70 余篇论文,投稿的期刊近 100 家。拒稿的期刊几乎一大半不给审稿意见,给审稿意见的也不够详细。录用稿件的期刊审稿意见大部分也不够详细。也许这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情况,自然科学期刊的情况不得而知。 也许有人要说,拟接收的论文当然可以改得仔细一点,拒收的论文只要找出一两点比较大的不足,不需要仔细看了,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 听说国外期刊比较负责任,如果没有给国外期刊投过稿,体会绝对没有这么深。至少在专家审稿方面,中国许多人文社科期刊的审稿人认真精神似乎不够。 学术期刊的管理,最好要有良好的制度。如果制度不够完善,那么只能靠编辑和审稿人的良知。问题是,如果有完善的制度,但是相关人员的良知不够,恐怕还是不能很好地办好期刊。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解决?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2008.2.21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1201 次阅读|7 个评论
2003年:论“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可靠性
ysxbhxf 2008-11-25 22:04
此文是我和同事在2003年研究审稿问题时写成的论文,后来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退稿,但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篇论文的观点依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现在在博客上贴出来供大家评议。 论科技期刊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可靠性 何学锋, 袁赛前, 彭超群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 410083 ,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 简要阐述了三审制 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作用,指出三审制的 理论依据实质上是逻辑推理和判断,它具有实际上无法完全消除的局限性。讨论了三审制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实施三审制的必备前提,即科技论文的内容必须具有首创性、真实性和唯一性。分析了三审制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系,总结了几条提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审稿 逻辑推理 可靠性 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对科技期刊稿件进行审核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就是从众多的作者来稿中筛选出学术质量合格的或优秀的科技论文,以便确保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实现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对科技期刊稿件进行审核的形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形式,其中又可因稿件送专家复审的形式分为:署名三审制和匿名三审制两种。专家复审即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三审制的核心。有不少专家认为尽管科技期刊采用同行审稿来保证其学术质量的做法已延续了300多年, 但在大约10年前, 世界范围内对科技期刊审稿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经过3届有关审稿的国际会议的推动, 人们对科技期刊现有审稿制度的不足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对审稿质量的量化评估已成为审稿研究的重点 。我国科技期刊界发表了大量关于如何完善三审制的论文,但是关于科技期刊采用三审制的理论依据和三审制的可靠性的研究却很少见到。因此,我们对三审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下是初步的研究成果。 1 三审制的作用 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明确了编辑、同行专家和主编在审稿过程中的分工范围和协作关系。一般来说,编辑初审主要是对科技论文从写作形式和学术上进行初步审核:考察论文的写作规范,对论文的写法、格式及是否符合稿约要求做出判断;考察参考文献的引用正确与否,对参考文献的数量、范围、时效性及重要性做出判断;考察所用的专业名词、符号和单位是否规范、统一,对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做出判断。编辑初审的作用是判断科技论文是否有送专家复审的价值。专家复审主要是对科技论文从学术上进行全面审核:考察科技论文在专业方面的创新性,判断其是否有新意;考察科技论文在实验方面的可重复性,判断其实验数据是否具有可信性;考察科技论文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判断其对实际工作是否具有指导意义;考察科技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合理性,判断其所用研究方案是否合理、严密;考察科技论文在分析讨论上的正确性,判断其所得结论是否正确。总之,专家复审的作用是判断科技论文是否有发表的学术价值。主编终审的作用主要是对编辑初审和专家复审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分析编辑初审和专家复审的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从而对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做出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质量,并做出是否采用的决定。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清晰看出,三审制的作用实质上是逻辑推理和判断,是针对科技论文本身从三个层次进行多方面的逻辑推理,最终做出对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评价,判断科技论文是否具有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水平,从而达到从作者来稿中筛选出学术质量合格的或优秀的科技论文的目的。 2  三审制的可靠性 在实际的办刊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大多认为三审制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采用三审制的科技期刊的数量也最多,但在所有的采用三审制的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学术水平低劣的论文、有抄袭、剽窃成分的论文、内容重复发表的论文或伪科学论文还是屡屡出现,甚至连世界著名的科技期刊《科学》和《自然》也无法避免发表伪科学论文的尴尬现象。这一事实表明,三审制的可靠性是有限的,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科技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其原因在于三审制的理论基础是逻辑推理和判断。当人们对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时,隐含着一个必备的前提,这就是科技论文的内容必须具有首创性、真实性和唯一性。只有当这一前提存在时,三审制才能实现其目的。影响三审制可靠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科技论文作者本身的因素,一是审稿过程中编辑、评审人和主编的因素。前一类因素决定了三审制必备前提是否存在,后一类因素决定了三审制的实施过程是否有效。三审制的局限性就体现在影响其可靠性的两类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也可以说三审制存在着实际上无法完全消除的系统误差。当三审制的必备前提不存在时,三审制的实施会出现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有可能出现抄袭、剽窃、重复发表或编造数据的现象。当三审制的实施过程出现失误时,会出现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低劣或者未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学术质量较高的现象。因此,提高三审制的可靠性是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3   三审制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系 通过三审制的科技论文一般来说是有一定学术质量保证的,但不是绝对没有判断失误的可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水平是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合格下限,它是一种统计概率意义上的分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决定了三审制的可靠性也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概率指标。虽然做同行评议的专家会对论文所反映科研成果的先进性或学术价值进行评价,但这样的评价也是基于其学识和经验的推理和预测,同样是半定性的下限指标。由于三审制 在科技期刊稿件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实质上是逻辑推理和判断,因而其局限性导致了在科技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中难以避免存在少数学术水平低劣的论文、有抄袭、剽窃成分的论文、内容重复发表的论文或伪科学论文。对于三审制的可靠性而言,这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三审制 对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评价是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结果,只有科研人员在重复其实验或进行相关研究中获得的实验结果才能最终证实或否定科技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因此,三审制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三审制通过可靠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筛选出达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要求的学术质量标准的科技论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具有一定的水平。 有必要指出的是,三审制只能被认为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它具有局限性,即使是最完善的三审制也有系统误差,要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还必须采取其他的有效措施。 4 提 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措施 提高三审制的可靠性是科技期刊提高学术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判断失误的小概率事件发生越少,三审制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积极影响就越大。提高三审制的可靠性就是要确保三审制必备前提必须存在,并在三审制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失误。为此,我们在综合了许多其他研究者的观点 后认为,提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有效措施有以下几条: (1) 深入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受教育状况; (2) 深入了解科技论文研究内容的学术意义和研究经费来源; (3) 系统分析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分布特点和引用性质; (4) 综合评价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 (5) 尽可能多地了解同一科研领域内其它科技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 (6) 尽可能多地参加科技期刊所涉及学科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 (7) 尽量寻找专业对口的小同行专家对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意义方面的评价; (8) 充分而合理地评价科技论文在创新性和积累性方面的学术价值。 由于篇幅的关系以及研究的阶段性,我们在此不对以上几条提高三审制可靠性的有效措施进行详细讨论,但需要强调的是,深入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受教育状况以及深入了解科技论文研究内容的学术意义和研究经费来源是确保三审制必备前提存在的关键。 5 结束语 研究三审制在科技期刊稿件处理中的作用和可靠性实际上就是研究三审制的系统误差,这是关于如何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一个方面。以往人们对于如何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研究大多着重于三审制审稿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忽视了对三审制本身局限性的研究,而对于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赋存规律以及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表现特点则关注更少。追求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应该充分认识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表现特点,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必须符合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赋存规律。因此,我们呼吁广大编辑同仁开展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便能提出更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加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孔繁军, 游苏宁. 量化科技期刊论文审稿质量的探讨 . 编辑学报, 1998,10(增刊): 30-31 2 游苏宁. 应加强对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的研究 . 编辑学报, 1998,10: 60-61 3 游苏宁, 钱寿初, 田翠华, 等. 生物医学审稿和全球交流国际会议介绍 . 编辑学报, 1998, 10: 55-60 4 周广礼, 是雅蓓, 夏爱红. 参考文献对科技期刊编辑评价稿件创新性的作用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 13(6): 547-549 5 刘棉玲, 王建华. 如何提高科技论文的审稿质量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 22(3): 106-108 6 史小丽. 构建全国科技论文审稿专家数据库刍议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0, 11(5): 333-334 7 陈心平, 曹尚银, 王素云. 严格实行三审制提高期刊质量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12(4): 298-299 8 方金秋. 学报的定位与审稿的原则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4): 76-78
个人分类: 期刊研究|7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为审稿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mhaozhang 2008-11-18 15:55
今天一大早,来到编辑部,收到李小文院士,早上一早7.10分给我的一封回信,具体内容如下: 尊敬的张旻浩编辑:您好! 》记得以前给过您稿子,后来审稿周期过长,加之我们电话您的时候,您夫人接的,说您很忙,我们就没有再好意思催您, 不好意思,道歉!审稿实在是花时间,主要是责任重大,不像写博那么轻松。 》现在我们学报遥感的文章挺多的,需要审稿人,遥感所的一些老师们都很忙,有时候一拖会拖上一年半年的,弄得作者天天催我们,我们也被搞得好无奈好无奈。不要说是30天,现在有的稿子到了审稿人手里300天也回不来。其实最被动的是编辑部。我的联系方式是下面,谢谢,如果你愿意做审稿人,还是希望您抽空的时候帮帮忙。 应该的。不过我建议您们扩大审稿人的队伍和专业面,尽量多找年轻人(副教授、博士后?)。有问题、有争议的才找有经验的老同志。现在搞遥感的面很宽,我倒是可以推荐几位年轻的帮您们作审稿人。 另外,我建议仿照国外的办法,审稿人每审一篇稿,编辑部都应该给别人一封感谢信,确认别人的工作量和贡献。目前这种工作量和贡献还没得到充分承认。但大家多呼吁,也许能改变这种状况。 谢谢! 小文 我看到信之后,心里很是感激,没有想到李院士如此重视给我回了email。在我们学报的审稿人已经成为编辑部的一块心病了,作者天天因为稿件没有进展来询问我稿件怎样了,我只能一遍遍催审稿人外,还要和作者解释审稿人忙,审稿人辛苦。这种局面充斥着我的生活,如果哪一天审稿人能够突然善心大发,将他积累了一年半载的稿件给我全部返回,我会高兴的中午多吃下几口饭去。 如何将审稿人的这个问题解决了,也是解决现有中国科技期刊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望科研工作者、投稿者能够一起为我们期刊事业出谋划策。其他也不多说,至少我现在没有想出比较好的办法,审稿人要找的好,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想很多我的同行都有体会。
个人分类: 期刊|3956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谈专家如何审稿
jxz1963 2008-9-8 10:37
再谈专家如何审稿 2007 年 9 月 3 日,我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中发了专家如何审稿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793 ),时至今日已有近 2350 人进行了浏览,但就目前的一些审稿人员来说,并没有多少专家是认真地进行审稿的。前几天,我在参加一个项目的论证会议时,就亲眼目睹了一位专家的审稿过程,让人有些跌眼镜了。 一、 会议间隙的审稿工作 利用一些会议间隙(政治学习或学术会议)进行一些论文的审稿工作,是我时常见到的一种现象。说句实在话,有些专家平常就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论文审稿工作,更别说专门抽时间审稿了。而在一些平淡的会议间隙进行审稿已经成了一些专家的一种时尚:既应付了会议,又把审稿的任务完成了。 我以为,一位负责任的专家应安排专门的审稿时间进行论文的评价。 有道是一心不能二用,在开学术会议间隙进行审稿的方法不可取,审稿时间如何听取学术报告,听学术报告时又如何能静下心来进行稿件的审理,这能审出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吗? 二、 拍脑门的审稿结论 这种利用会议间隙进行审稿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拍脑门的审稿法,是一种经验主义在论文评审中的具体体现。 试想想,在会议间隙审稿时查找书籍就有些困难了,对一篇论文要在短时间内下结论(有些专家在二个小时的会议间隙要审四五篇论文,一篇论文的有效审稿时间不足 20 分钟时间,其间还要回答会议上的有关问答),仅凭专家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一种新的学术观点的形成、一组实验数据的组合和推导、一个学术结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一种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正确地评价,而不仅仅是靠拍脑门来决定的事情。 这种靠拍脑门决定稿件取舍的审稿方法是不认真、不负责任、不科学的论文评价方法,不应让其继续沿袭下去了。 三、 关于审稿的闲言碎语 审稿人员的选择: 对于一本科技期刊来说,编辑人员是至关重要的,编委和审稿人员也是很重要的。编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仅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名份而已,但审稿专家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选不好评审论文的专家也是期刊能否成功的致命问题。 编辑应经常提示: 对于一份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来说,编辑应不断更新审稿单和审稿提示,编辑人员要时常在第一时间告知审稿人员最新的审稿方法和评价论文时应注意的方式和事项,有些期刊的审稿单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一成不变,甚至在审稿单上对审稿人员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印上。 没有了编辑的及时提示和要求,专家还不是由着性子来审稿吗? 作者的无奈: 对于作者来说,辛辛苦苦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投到自己心仪的期刊编辑部,其目的不光是想发表一下论文,同时还想得到同行权威专家们的首肯。然而,我们的期刊编辑和行业专家在拍脑门后就决定其取舍,作者则是最无奈的了,可以用一句最难听的话:作者遇到这样的编辑和专家,那是倒八辈子霉了! 我以为,这句话对于这样的编辑和专家来说,是恰如其份的! 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793 专家如何审稿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 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 ,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 刷新 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 心中有数 ,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 偏差 。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 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 。有些专家喜欢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競競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 不用 或 建议录用 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的理由,而简单的 不用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 淡化 。同时,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 比较忙 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 开路先锋 ,有了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 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 。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 好文章 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编辑们 若有所思 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 1988 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 臆测 、 臆想 和 臆断 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 分子重整 技术和 1 : 1 : 1 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 谈虎色变 ,对所有 分子重整 技术和 1 : 1 : 1 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 硬着头皮 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 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 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 实事求是 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 陈旧 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 50-100 条不等,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 画出来 。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 两难 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 德高望重 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 阳春白雪 与 下里巴人 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 人尽皆知 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 学术价值 而 堂而皇之 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 没稿子登了 ,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 宏图巨著 的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 妙趣横生 的科普文章来!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