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招聘单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应聘面试的技巧
kejidaobao 2011-9-19 14:02
文/潘瑞华 面试是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近距离交流、博弈的过程。求职者希望通过面试过程展现自己,获得招聘单位的青睐。招聘者则希望通过这一过程了解求职者的相关素质和能力,选出合适的人选。求职者只有了解了面试技巧,认真训练,才能在招聘者面前镇定自若、表现优异,进而赢得职位。 1 面试前要精心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面试准备充分,面试时就不会紧张,因为你有很多东西可以说,有很多故事可以和面试官分享,还有能让面试官感兴趣的问题当面请教。这可以让面试官感到你对这个单位尊重,对这个职位有兴趣,你具备进行深入交谈的基础,这样你在面试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1) 了解单位与应聘的职位。用人单位的历史、业务范围、规模、经营现状、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用人要求、岗位要求、公司的优势和弱点等是面试前要了解的。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面试策略,在面试时就会表现得自信、准备充分,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更大。 2) 充分分析自我,挖掘自身优势。你的优势在哪里?不足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完善?你的个性、成绩,哪些是与应聘的职位要求相符的?你能为单位做些什么?做好这些分析,可以提高你成功的概率。 3) 了解面试官考什么。面试的实质是透过一系列问题,考查应聘者各个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思考判断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合作精神、责任感和自信心等。 4) 了解面试类型。最传统的面试就是一问一答。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几种。 第二种是行为面试。主要是通过对求职者过去行为的相关提问,考查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素质。例如有的根据简历,让求职者从过去的活动经历中用具体事例说明他的角色、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结果;有的设计出将来要面临的一个工作场景,让求职者做决策或实地演练,以此推知他将来的行为模式。 第三种是小组讨论。面试时,将多个求职者聚集在一起,要求他们共同商讨并解决某个问题。面试官会观察每个求职者的一举一动,考察应聘者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有无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第四种是案例分析。这种面试形式要求应聘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模拟分析某个真实的问题,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以此来测试求职者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拥有的商业知识和自信。 第五种是压力面试。面试官设计出各种压力场景,观察求职者的表现。 第六种是观察式(隐蔽式)面试。面试官为了更深入地考察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和素养,可能会设计某些场景,让求职者在放松的环境中表现自己,从而达到深入了解求职者的目的。 各单位都会有一些常用的面试方式。不同单位会根据招聘的需要选择面试类型。 5) 了解面试官会问哪些问题,想清楚如何作答。面试官常提出的问题有:请你谈谈你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聘用你?你对我们这个行业了解多少?你为什么选读此专业?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满意?你的朋友评价你时会怎么说?你还有什么疑问?要对可能的问题和可能的回答做好准备。 2 面试时需注意的问题 1) 做好临场准备。① 带好学生证、身份证、备用简历、推荐表等有关资料,简历、申请表中填写的内容要熟记;② 牢记面试时间、面试地点和联系人;③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④ 不要请人陪同;⑤ 不要迟到,最好提前5—10分钟到达。 2) 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紧张的心情,在放松自己的同时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始终面带微笑,问什么都愿意回答,但是不要不懂装懂。 3) 掌握交谈技巧。对方谈话时要认真聆听,不要打断;回答问题时要热情、坦诚、谦虚;涉及多种观点时,要先肯定他人的观点;要学会用数据来说明;涉及对学校、老师、同学的看法时,要多谈他人的优点以及他人对你的帮助;不要过分夸耀自己,描述自己时,少用评价性语句。 4) 抓住提问机会。提问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招聘单位;可以让考官看出你对招聘单位及职位情况的了解,以及你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5) 合理规范的体态语言。对任何人都要保持谦虚和礼貌,落座后要保持良好的坐姿,不要左顾右盼,要保持与面试官的目光接触,证明你的自信,但又不能盯着看。面试结束时要道谢和说再见。 6) 适当的形象设计。面试时,应穿着得体,这表示对企业的尊重,又说明你具有良好的修养。一般来说,正规企业比较传统,他们欣赏的是保守的正装,男士深色西服,女士深色西装套裙。但如果是广告公司招聘企划或设计,那么保守的正装可能不利于你的成功。如有可能,可在面试前观察一下面试单位的员工,了解一下企业再决定穿什么。但不管怎样,朴实、整洁、大方是基本原则。 3 面试后要及时对面试过程加以总结 一次面试就是一次成长,面试之后要懂得总结,这会成为自己的一笔财富。所以,面试之后应多想一想:这次面试中哪些地方表现得不错,哪些地方表现不佳?一同面试的求职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的失误自己是否也有?还有哪些问题应该注意?通过反省和总结,以后的面试一定会发挥得更出色。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硕士生阶段的求学目标(数学系与师范大学)
热度 4 arithwsun 2011-4-7 20:55
硕士生阶段的求学目标(数学系与师范大学) 这一阵,又是研究生复试的时期。最近几年,硕士研究生也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光首师大数学系就每年招100多个,其中一半是国家公费。 这么多硕士生,必然给人才就业市场带来变化,以前可能只要拿出一个硕士文凭就行了,现在这么多硕士生上来,招聘单位就肯定还要看一看文凭背后的不同之处。 作为一个老师,我可以提供一些观点,也许是普通学生们想不到的,仅作参考,也不敢保证就是正确的,还需要更多的老师们和已经毕业的硕士生们的确认。 硕士生的前途有二,继续做学问攻读博士,不以做学问为目的毕业后就直接找个好工作。 如果想继续做学问攻读博士的话,就得让别人相信你具有研究能力,不会上了博士之后,还要让导师手把手教你。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出文章。 当然,有些学科方向在硕士生阶段很不容易发表出文章,如代数几何,一个替代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写习题集,一个硕士生如果能把代数几何的习题集自己做完,不仅国内,即使是国外的名校,也会非常欢迎这样的学生的。 有没有这个份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老师再随机挑几个地方问问,就很容易知道了。 与之相比,硕士生课程的分数,反倒是不重要了,只要你是想继续做研究,恐怕大多数老师是不会太看重那些硕士生课程的分数,考试而已,衡量指标已经发生了大变化。 但是,如果硕士生不打算做研究,准备一毕业就去工作,我的考虑和建议是,那还是要重视硕士生课程的分数。想想看,你去应聘的时候,拿出的硕士生成绩单上全是90多分,跟拿出的全是70多分,用人单位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提醒,恐怕是很多学生们想不到的,将来准备去做研究深造博士的,反而可能不用太在硕士生课程成绩上下功夫(当然,太差也不行),而将来不准备做研究的,反而要在硕士生课程成绩上花力气。 现在再说师范大学的一点特色,很多数学系硕士生可以去中小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重点中学教师的工作,在待遇上是非常好的,也有寒暑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了,越是好的职业,将来的竞争越必强烈。 除了学业成绩单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小学师资的招聘呢。 1. 个人的形象和气质。 2. 个人的演讲能力。 3. 个人的教育出身。 首师大这几年,有不少硕士生去了北京的重点中学工作,一问之下,很多并非数学教育专业的,而是正二八经的基础数学专业,用人单位已经很精明了,不会为名词所困,注重的是实力。 我的一位同事,两位女学生都去了景山中学,他归结原因是1,我则跟他讲,你让他们每周都做学术研讲,研究生三年下来,她们的讲课水平,绝对会超过了她们的同龄中学教师,为什么,因为台下有老师盯着,听众的口味就高,演讲内容上又是有难度的学术材料,能把难的讲清楚了,容易的更不在话下。 还有一个成功应聘到重点中学的硕士生,闲聊中总结了原因是3,他们这几位上的中学,都是北京市的重点名校,从而能够很好地了解名校的教育传统,用人单位看了,心生亲切不说,关键是知道他们这些人,自小就见过好老师,将来自己当老师的时候,也不会差到哪去。 其实,道理就是如此简单,社会上据传教育问题很多,一些家长不会当父母,原因就是他们没见到好父母,自己当初的父母使用了很多不好的教育方法。一些老师不会当老师,学再多的教育理论也是枉然,从小到大,没怎么见过好老师,就不可能让自己顺利成为一个好老师。 所以,想去中小学当老师的硕士生,就还应该在这3条下功夫,尤其是第2条。第2条也是做研究所需要的,是共性之法,如果三年硕士生阶段,自己没做过几次演讲(更不用说我那位同事开发的每周2次的力度),这个硕士生算是白上了。 除了教师组织的研讲班,硕士们还可以自己组织研讲班,比如晚上不学习,可能也就看闲书电影打游戏去了,浪费了时光。年轻人,正经事要紧,晚上看不进书了,正好几个人组织在一起,开个微型讨论班。 关于演讲水平的威力,我还可以提一个实例,当年一位家人博士毕业后去应聘北京各大学的时候,竞争很是激烈,她也没任何社会背景和后台,怎么办呢,就把自己的应聘演讲,精雕细琢,光在我面前,就讲过多次,她的好朋友们更是不断提出宝贵建议。 最后的结果实在惊人,她被面试的三所北京名校全部录取,当时的竞争人数不可谓不激烈,但下到她这样功夫的,可能还是人少。 本篇文章中的求学要求,自然不可能希望全部扩招的研究生都做到,但是,我在想,那些做到的研究生,是不是就会按本文的推理,成就更好一些,面对生活的压力,更从容一些,试请其他老师和已经毕业的硕士生们指正。 延伸阅读见本博的 研究生数学 栏目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616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