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结构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非洛: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fqng1008 2020-6-24 17:40
上个世纪60-70年代,结构主义继存在主义消沉之后在法国崛起,在法国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来势迅猛的新浪潮,并很快传遍欧美各国,极盛一时。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 Claude Levi - Strauss ) 于1908年生于布鲁塞尔,父母都是法国人,父亲是一位肖像画家。列维-斯特劳斯早年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哲学和心理学。1931年毕业后在高等中学任教。1935年到1939年间在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社会学,同时组织一支人种学调查队深入土族部落收集人种学资料。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旅居美国,任教于纽约社会调查学院。这期间,他结识了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雅各布逊,通过多次的接触,他全面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并把结构主义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人类学研究。1944年起曾一度担任法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47年为巴黎人类博物馆副馆长。1950年起任教于巴黎大学高等研究院。1959年以来一直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南北克瓦拉印第安人的家庭与社会生活》(1948),《亲族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种族与历史》(1952),《悲伤的热带》(1955),《结构人类学》(1958),《近日图腾》(1962),《野蛮人的心灵》(1962),《神话学》(1964-1971)。 结构主义是 20世纪影响重大的人文变革思潮之一 , 其原创思想来自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取代存在主义而成为广为流传的哲学思潮。它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核心是结构主义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 、 社会学 、 心理学 、 历史学和文学理论。也被用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结构主义试图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寻找某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结构,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从结构认识事物的本质。结构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因而它与其他哲学以及其他学科也有着广泛的联系。结构主义的创始者列为 -斯特劳斯认为,结构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存在了。它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根据对结构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前期结构主义与后期结构主义,或分为非发生学的结构主义与发生学的结构主义;又有英美结构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的区分。 结构主义的先驱是语言学家索绪尔。19世纪末 , 欧洲语言学界流行历史比较方法。当时的语言学家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 习惯于把文字看作生物,把语言看作物种。他们比较各种语言的沿革变异。作为学生的索绪尔受过这种繁琐的文字学训练。 21岁的索绪尔他发表了一篇论文 : 《论印欧语言中的原始元音系统》 , 该论文让他轻松获得了学位 , 以及参与研究的资格。可他在写作中遭遇的问题 , 令他终生烦恼。索绪尔发现 , 他所研究的印欧语言 , 同其它语言一样 , 不但多义 , 而且善变。他提出疑问:各种语言变化的背后 , 我们最终能发现什么 ?语言的变与不变之间 , 有何种逻辑联系 ? 由此出发 , 索绪尔认识到 , 必须寻找某种 “潜在的基本论据” , 没有这些论据 , 一切语言文字都只能是任意变化、无从限定的。他认为,研究语言不仅应该根据语言的个别部分进行历时性研究,而且应该根据语言个别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共时性研究。要根据语言当时的适当性,把语言作为一种完整的形式,作为一个统一的领域,一个字族的系统来研究。他晚年提出了一种语言的结构主义模式,也就是结构语言学的 4项法则 , 它们分别是 : 1 , 历时与共时方法 ; 2 , 语言与言语 ; 3 , 能指与所指 ; 4 , 系统差异决定语义。它们看上去简陋莫名 , 实际上内容精致 , 构造严密。结构语言学的原则可以在许多学科加以调试运用。他那包藏在几条原则中的思想火种 , 如今已像火炬那样 , 照亮了一大片学术领地。索绪尔强调研究语言的同时性结构比研究语言的历时性结构更为重要,语言不仅有它的历史,更有其当前的结构属性。索绪尔展示了语言的两种基本表现形态,即语言和言语。区别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认为语言是互相差异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语言的个人声音表达。人在语言中生存和创造,人具有构造语言的天赋,言语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峰,语言是是支撑它的冰山。语言的意义依赖于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而不依赖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引发了结构主义对 “意义”的追求。结构主义者更感兴趣的是事实背后的意义,而不是事实本身。这是因索绪尔视语言自身是个符号系统引发而来的。索绪尔认为,声音和书写形式仅是传递意义的符号,任何符号如没有意义,它就不是语言。在符号学家看来,现实中任何东西如穿戴、人的行动等,都可视为符号。索绪尔视语言为一种符号系统:意义的构成只取决语言的各种关系(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所谓语言,就是一个个相互依赖的要素(亦即能指/所指)所组成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的另一个基本思想也包含其中,即语言符号的识别,只能借助于它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关系和差异。 由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引伸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结构原则,在日后成为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些重要方法论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普遍性的语言学原则包含有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最主要贡献。后来的结构主义者正是把索绪尔的各种语言学原则泛化为一切事物的共同性特征,并且将能指与所指、语言和言语、共时性和历时性、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等一系列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对立概念上升为一种固定的二项对立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结构分析原则,并借用语言学的规则、术语去讨论一切社会-文化现象。 索绪尔的思想先后影响了 30年代前后的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当时俄国文学界的两位重要学者巴赫金和雅各布森 , 不约而同地对索绪尔《教程》作出了热烈回应。他们对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提出批评或者补充,或者创新。 30年代末 , 雅各布森教授移居美国 , 执教于哈佛大学。此间 , 他在纽约巧遇人类学家列维 -斯特劳斯 , 顺手将火种传给了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年轻人。由此,列维 -斯特劳斯通过布拉格派的雅各布森继承和发展了绪尔的语言学观点,创立了结构人类学理论,并正式提出结构主义这一名称。1962年 , 列维 -斯特劳斯在巴黎发表了《野性的思维》 , 此书作为结构人类学开山之作 , 一时间哄动舆论 , 对法国学界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列维-斯特劳斯的最终目的是要创立 “关于人的普遍科学”,他的基本信念是“人创造了他们自己”。他认为,语言是人类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它当然应当是构成一切文化现象的原型。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用作人类学研究的模式,其特点是忽略研究对象的社会性内容,而注重所谓社会现象中符号的“表达平面”。“谁要谈论人,谁就要谈到语言,而谈到语言,就要谈到社会。”他把语言看作现实构造中的本质因素,认为称呼一个事物就是把其置于一个连接系统中,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他的系统整体联系。人类学的一个符号也是以否定的方式获得其意义的,即通过与其他符号的区别来确定其意义。社会是由文化关系构成的,而文化关系则表现为各种文化活动,即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活动。这一切活动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因素 —— 符号,不同的思想型式或心态是这些符号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这就是结构。他认为处于人类心智活动的深层的那个普遍结构 -语言结构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学说,而是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共同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试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 结构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和要求。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对语言学的研究就应当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出发,而不应当离开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研究孤立的词。列维-斯特劳斯也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等各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某一方面除非与其它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不能得到理解。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整个系统结构的意义,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强调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贡献。索绪尔指出: “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索绪尔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至于一种语言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构内部诸成分的序列。此外,结构分析应是现实的,简化的和解释性的。 前期结构主义的共同特征是通过模式认识事物的内在结构。模式是认识现象结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是结构的理性形式。在列维 -斯特劳斯看来,结构模式不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先于事实而存在的。他向来注重结构,蔑视事实,认为人们只要把握了结构就能了解事实。他认为,从观察中抽离出来的单位并不必然符合现象背后的基本结构的成分。他强调知识是通过所谓理智的再造作用才产生的。列维-斯特劳斯对他最常用的两个概念“结构”和“模式”做了区分,他认为,结构虽然通过模式被理解,但这两个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结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模式是只具有启示作用的理智产物。他所说的真实存在并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而是弗洛伊德研究过的心理中的“无意识”。在列维-斯特劳斯这里,不仅是人的精神活动,甚至社会活动规律的总根源都是植根于无意识之中的。无意识成为一切事物的本原。他认为原始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原始人的心理机制的产物,各地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类似性表现了原始人的心灵固有成分的组合。总之,在他看来,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不过是柏拉图式的心灵结构的具体体现而已,是“无意识”深层结构对外界的“投射”。种种文化特性能够统一的根源是人心的一些活动原则,在他看来,心理机制是一切事物的本原。因而,他不接受康德的“物自体”说,他一再说明现象界表它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般形式的特征,因而带有认识的局限性,它要求现象与它相符合,但是否相符合是不能确定的,只能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检验修改得以完善。结构主义者认为结构具有整体性,结构的一个成分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甚至是整体的变化。认识结构的模式必须有一系列的转换形式,而且这些转换形式是可以预先预测的,以便选取一种能够正确说明结构的模式。在结构与历史的关系上,前期结构主义着重于共时性的结构,因而认为历史只是结构的历史,与时间无涉,结构在时间之外。结构既无来源,也无发展过程。历史是一系列结构的外在排列,社会现象不存在必然联系。 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鼓舞了许多西方学者 , 诱导他们去实现一场破旧立新的人文科学革命。在他们看来 , 结构主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它高度重视事物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组合关系;同时,它借用数学逻辑的方法 , 也给人们对事物的宏观认识与微观分析带来方便。他们殷切希望 , 通过对现实世界的 “逼真摹写” ,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尽收眼底,形形色色的复杂现象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特别是会有助于挖掘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 , 发现其后隐藏的 “符号阵列和音乐总谱”。列维-斯特劳斯针对语言学的痴迷 , 还昭示了结构主义革命的发展趋向 , 即所谓 “语言学转向”。终于在60年代中后期 , 爆发了以结构语言学为契机的,迅速蔓延到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和史学领域的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的革命。后期结构主义注重于同时性研究与共时型研究的关系,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的问题,这是前期结构主义未曾解释的方面。后期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巴尔特和德里达。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否定固定的结构,认为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是对前期结构主义观点的批判。 1968年“五月风暴”后 , 革命的攻势顿时受到挫折 , 它激起的革命冲动 , 也迅速转化成一种后结构主义式的瓦解欲望与游戏风尚。在福柯和德里达带动下 , 利奥塔、鲍德里雅、德鲁兹等一批法国学者相继登台 , 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的拆解性时髦理论。后结构主义绵延至今 , 余威不减。即使不用库恩的范式标准 , 人们也能够判明,巴黎结构主义算不上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它终于失败了。因为它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但是无论如何,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彻底断裂。正因为如此 , 有人称后者是对前者的反叛性延续。或者说,是没有结构的结构主义。福柯也是后结构主义者,他的理论是没有结构的结构主义。他把人文科学看作只是一些 “ 突变 ” ——即 “ 先验性历史性的 ” 或 “ 认识阶 ” ( “ episteme ” [译者按:福柯所起的名词])的暂时性产物,这些 “ 突变 ” 或 “ 认识阶 ” 是在时间的历程中毫无秩序地相继而来的。福柯改变了原创结构主义的基本方法,创立了知识系谱学。 结构主义一般认为结构是先验的,是人的心灵对现象的无意识投射的产物。结构主义的核心 , 即 “结构”,这个概念自古有之。拉丁文里 , 这个词原先写作 “structum” , 意思是指 “经过聚拢和整理 , 构成某种有组织的稳定统一体 ”。然而,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无比的广泛 , 它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 诸如,自然的东西,社会的事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无所不包。特别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系统与结构关系。系统与结构意思相近 , 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系统 ( system ) 指一套相互关联的实体结合而成的体系 , 比如,一个公司和一个事业单位。而结构稍有不同 , 它更侧重 “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众所周知,原子论 ( atomism ) 与系统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研究方式。原子论是指传统分类研究,它强调事物的个性与差异 , 以便实行比较归纳。与之不同 , 系统论则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观念 , 它将事物看作有机体系 , 力求把握整体与局部间的组合机制。毋容置疑 , 系统论开始于自然科学,但是也普遍激励起了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的学术热情和兴趣,因而产生了像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这些知名学者。 由于系统论的科学感召 , 早期结构研究者一度交替使用系统与结构概念 , 并给后人造成迷惑。譬如索绪尔本人就从来不使用 “结构”一词 , 而是以 “系统”作为其理论标识。又如文化哲学家卡西尔 , 他起初称其学说为系统哲学 , 后来则把结构主义说成是 “时下的普遍趋势”。而在心理学家皮亚杰那里 , 构造主义、格式塔、结构发生学依次出现 , 最后他才在《结构主义》中确认 : 结构是一种关系组合 , 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是由许多成份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结构主义把结构区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通过模式才能被认识;表层结构是现象的外部联系,通过人们的感觉就可以知道。结构主义强调的是深层结构,一般所说的结构就是深层结构。而且,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的内部具有贯通性,各个成分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转换性是指结构的变动性,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自调性是指结构能够自行调整,自行发展,结构的某一成分的变化必将引起相关成分的变化。 结构主义当然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思想运动的结构主义,有过 20年左右的流行期;作为一种跨学科学术流派,结构主义在欧美有着百年左右的历史;作为一种跨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结构主义进入中国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结构主义思潮曾在欧美一度流行,现在已是江河日下,趋于式微,正在为其他流派所取代。但结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即整体与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观念的象征意义,文化的符号学理论等已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部分成果为后来者所吸收。现在哲学中的解释学,符号学,语言学上的某些研究,社会学与人类学中所出现的新流派,可以说,都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影响是负面的。 结构主义人类学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社会人类学探究,这是列维 -斯特劳斯的理论创新,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创立“关于人的普遍科学”。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被称作文化人类学或者人种学或者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它主要研究的是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里,心理社会过程是与语言结构、经济结构和司法结构分不开的,列维-斯特劳斯学说是相信人性永恒性的体现,他的人类学结构主义具有典型性,它是人们在经验的人文科学中曾用过的非功能主义的、非发生论的、非历史主义的、但却是最引人注目的演绎式的模式。这种学说把结构看做是人类社会生活普遍存在的东西。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土族部落生活中属于文化的诸方面。他的研究工作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亲族关系研究和图腾分类研究。关于亲族关系,他认为,婚姻制度和亲族系统应当看作一种语言结构,一种符号系统,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可以进行某些类型的通讯活动。他说,在研究亲族问题时,人类学家发现自己的处境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很相像。像语言学家一样,人类学家不关心社会生活的表面,既不是单纯的自然主义,也不是单纯的经验主义,人类学家关心的是社会生活和语言的无意识基础。它研究整个文化的语言,它的体系和一般规律。他总是把研究对象分化为一些成分,然后找出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排列和转换,它们的结构。结构主义的人类学家认为亲属关系的意义就决定于这些成分的结构,而不是单个的成分。他们的方法与结构语言学的方法是一致的,亲属关系的各个项,即亲属成员,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音素。它们结合为一个体系,一个结构,即亲属结构。亲属结构中的成分像语言中的词或者音素一样是有意义的成分;音素只有组成一个音节系统时才有意义,词只有组成一个句子时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亲族系统与音素系统一样都是心灵在无意识的思想层级上建立的。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和根本不同的社会中,亲族关系的型式,婚姻规则以及其他一些规定等等的重复出现,都使我们相信,无论对于亲族还是对于语言来说,可观察的现象都是由普遍而隐蔽的法则活动产生的。列维-斯特劳斯甚至说,语言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有如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列维 -斯特劳斯运用同样的方法研究神话。他把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神话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对神话的考证、神话的具体内容以及原始的真实版本神话不感兴趣,他的目的是想从神话研究中找到对所有人类心灵普遍有效的逻辑或者思维原则,就是全人类的心灵都具有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是难以找到这种普遍的野性思维的原则的,那种原始的逻辑或野性思维已被掩盖或被埋起来了,因此,必须诉诸神话。神话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冷”社会的文化,从中将能寻求普遍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神话是原始民族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原始社会各方面生活的传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诸如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印度神话,阿拉伯神话等等。神话是古代民族与自然的对话,是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和认识。斯特劳斯认为,神话也是有结构的,神话结构也类似于语言结构,神话结构相当于语言,是无意识的产物,而神话故事相当于言语,是有意识的产物。神话结构派生出来的神话故事是神话结构的具体体现。列维-斯特劳斯的早期神话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区分和比较神话的种种层次,还无意于再造神话系统。他当时认为神话是调和人类生活基本矛盾的愿望的一种表现。他的旨趣是把神话作为逻辑系统来考察,而忽略神话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类愿望的内容。他强调说,个别神话只有依据它在整个神话系列中的位置才能获得意义,孤立的个别的神话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他把能够收集到的神话都设法纳入他编制好的逻辑体系。至于图腾现象,他认为结构规则的特性更为明显,图腾的命名与分类系统的运用价值就是来自它们的形式特性。图腾是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远远不是缺乏逻辑,而是以与我们现代人不同的方式,仔细而精确的把我们的世界的一丝一毫的部分都组合成结构,加以分类和排列。让它体现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向人们解释世界的秘密。这个结构就是图腾。因而图腾崇拜就是原始人实践其智力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普遍性人类活动的特殊变体。按照这一观点他推论说,氏族制度可以看作是图腾团体的逻辑转换。列维-斯特劳斯的关于亲族关系和图腾现象的理论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明显的表现出了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和特征,而忽略事物的内在本质的倾向。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图腾制度并不是宗教或者社会的折射,图腾也不是部落祖先的象征。图腾制度是人类心智的结晶,是一种逻辑的体系。图腾所涉及的动物、植物等的分类,事实上与人类部落之间的分类是一致的。它所具有的唯一独特的特征,就是通过其他方式所阐明的相关和差别,根据特伦斯-霍克斯的说法,这是一种“零敲碎打者”的“多重意识的”思维范例。列维-斯特劳斯的总体基调就是多元差别的结构,图腾制度是这种逻辑思维在自然和文化间的运用,亲属制度也是如此。列维-斯特劳斯坚持多元决定论的观点。反对含有时间因素的线性因果联系的观点,认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比时序性关系远为复杂,事物的组成部分的意义只有在现在之中才能共时态的显现出来;同时强调,因果关系存在于结构内部而非外部;任何结构都是由数种类型的决定作用构成的;矛盾和成分是被多元的决定的。 对于列维 -斯特劳斯来说,无论是他的人类学理论还是神话学理论,都贯穿了一种结构主义思想,这是社会学领域中的结构主义。结构概念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有特殊的含义。列维-斯特劳斯崇尚法国的社会哲学,但是他认为,法国的社会哲学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它的分析层次仅限于社会和个人这两极,未能注意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中间层次。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整体性就是指所谓“社会中一切平面上的功能相互作用网”。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有四个相互联系的特征:一是结构展示了一个系统的特征,它有几个成分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要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二是对于任一给定模式都应有可能排列出同一类型的一组模式中产生的一个转换系列。三是上述特性使它在一种或几种成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能预测模式将如何反应。最后是模式的组成使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都成为直接可理解的。 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已经式微。但是它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造成了巨大影响,追随者越来越多,取代了存在主义的地位。虽然结构主义包含更多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是它对我们深入理解现代系统论并用系统的方法和结构的方法研究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防止虚幻自欺?以AI三大学派可否或怎样统一为例
geneculture 2019-5-25 17:22
功能主义认知符号、 结构主义神经网络、 行为主义的机器人,这三大流派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它们每一个领域的典型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知行合一即手脑并用的专家。谈统一他们各派就要首先尝试自己做到他们分别都已经做到了什么和没有做到什么! 否则,就难免虚幻自欺进而还试图欺人。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反思的是思维模式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9-12 18:17
长期以来,人们对癌症本质的认知,显然陷入了一个不可调和的陷阱之中——提出了太多的假说,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却都有这样那样的致命缺陷(或者不可解释之处)。人们老是责怪没有发现癌症问题的核心本质,却很少思考思维方式本身是不是有欠缺!因为,人们太习惯于借助物理学结构主义原则,循着“因果律”“排他律”等的逻辑,利用清晰的机械(线性)思维,总认为事情很简单——是某种原因,导致了某种结果——就像肺炎双球菌,导致了肺炎;结核杆菌导致了肺结核一样。这些又因为在感染性疾病及营养不良等疾病机理的揭示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而被强化。就像前面提到的上个世纪中叶美国许多学者一心想“征服癌症”,早在50年代,美国有很多人就坚信癌症很快被攻克,1963年国家癌症研究所所长恩迪克特指出:“下一步,(癌症)完全治愈,势不可挡!”1968年盖伯教授出版了《治愈癌症:国家目标》。直到几年前,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很早就获得诺贝尔奖的克里克还在乐观地强调说:癌症的明确机理很快就将被清晰地揭晓。因为他们坚定地认为:癌症就是一个生物学事件,既然是生物学事件,总有清晰的机理可以破译,借助今天的生物学方法(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的),一定能够还原为清晰的理化或生物学(基因等)的过程! 其实,这是生物学是物理学分支论的典型体现。生物学就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吗?生物学事件(包括癌症发生发展)就是一个理化事件吗?显然,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生命科学哲学家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便公开反对分支论,主张生物学“自主论”,并倡导了的新生命科学哲学。他认为拘泥于上述观点那就“彷佛世界上并没有活生生的有机世界。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生命哲学,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摆脱物理主义的影响”。例如,他指出物理学的解释框架是因果论/或机械论的,生物学的解释框架是功能论/或目的论的,后者无法还原为前者;生物学探讨的很多现象具有某种明确的合目的性——解剖学发现的一些构造是这样(如奥迪氏括约肌的存在,就是为了阻止胆汁反流);各种生理调节环节和过程也是这样的;进化(演化)过程也是这样,趋向于越来越好(具有某种合目的性)。而合目的性在物理学中是不存在的。 此外,科学(物理学)不同定义可逻辑地、数学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公理化体系。生物学领域远未达到/或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一水平。许多情况下它只能做出定性描述,讲的只是概率(P值),根本无法建立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学定律,都不是普遍的,因为它们大多都有例外”。 根据经典生物医学(也就是分支论者)观点,所有生物学现象都可还原为物理现象。但迈尔认为:这一“还原”是徒劳的,因为,生物阶层系统的不同层次都有新的突生属性出现。“尽管阶层系统的较高层次与较低层次都有原子、分子组成,但高层次的过程常常不依赖于低层次的过程。”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性质的“跃迁”。“在生物阶层的不同水平上有不同的问题,故在不同的水平上就要提出不同的理论。这样,在从大分子系列一直到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及其他,每一层次都导致独立的生物学分支产生:分子水平是分子生物学,细胞水平是细胞学,组织水平是组织学等。所以,要充分解释生命现象,就必须研究每一层次”。 迈尔还认为,任何生命都是与历史有关的,都具有独特性。换句话说:对应于临床,每个案例都是个案,都有它的特殊性。张三之所以生了癌,李四之所以患上冠心病,都具有他一定的特殊性。鉴此,必须注重具体个案的历史描述与特点分析。生命科学领域并不存在一般科学所谓的本质问题。 笔者赞同这一深刻认识,临床上,各种慢性病(除癌症外,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等等)的发病机理,往往是错综的,个性化的,并非一因一果等陈旧思维模式所能揭示。这里,蝴蝶效应、沙堆效应等复杂性新思维方式显然更为适用
2325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哲学大师德里达:解构主义点滴
carldy 2013-6-27 12:52
德里达是法国人。正是他创建了解构主义学派,向人们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发起挑战。 德里达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突破性的著作写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他在学术界,特别是在美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美国度过了很长时间。   德里达是20世纪少数几位人们熟悉的哲学家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能理解他的思想。他的解构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学术思想。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就是每一个字,延伸到每一句话,都具有多层内涵意义,而且这些内涵意义随着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举例来说,一位作家或许不知道解构主义,但是当他铺开纸写作的时候,他写的文字就具有很多表面意义以外的其它含义,而专家可以通过“解构”的手段来发现这些其它含义。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德里达的思想根本无法理解。在1992年,剑桥大学的一些研究员认为德里达的著作非常荒谬,差一点剥夺了他在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尽管如此,德里达对当代思想界的杰出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2004年10月11日扬子晚报 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德里达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8日深夜,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教授因胰腺癌在巴黎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法国总统府于当地时间9日向外界公布了上述消息。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德里达的去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因为他(德里达),法国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当代最伟大的哲学思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公民’。”   作为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堪称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他的辞世也被认为是法国思想界继1980年让-保罗·萨特逝世后最大的损失。   小学时被开除   雅克·德里达1930年7月15日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家庭。德里达的父亲是个商人,德里达一家原本居住在首都阿尔及尔,后来举家搬到了避暑胜地埃尔比哈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虽然雅克·德里达教授现在蜚声世界,但他童年时的求学经历并不顺利。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家境殷实的德里达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法语学校学习。1942年,法国维希政府实行严厉的种族政策,极力迫害犹太人,德里达也因此被赶出了学校。不过,求知若渴的德里达并没有放弃学习,小小年纪的他兴趣广泛,竟在短短几年间遍读了卢梭、尼采、加缪和诗人保罗·瓦德利的诸多作品。   二战结束后,他于1949年前往法国求学,目标是进入“法国思想家的摇篮”———法国高等师范学院。但是他连续两年尝试都没有成功,直到1952年,他第3次报考才终于被校方接受。而在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时,他的口语考试也未能及格。   50岁才成博士   1956年,德里达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顺利毕业,并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到美国哈佛大学短期进修。因思想一开始并不为传统思想所接受,他的博士论文也一直没能通过,直到1980年,在他50岁的时候,才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   不过,早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德里达就已成为闻名全球的哲学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解构主义”以来,他的哲学理论波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语言学、法学、建筑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而“解构”也成为一个最时髦的词眼。   西方哲学的“叛逆者”   雅克·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他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德里达的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播》(1972)、《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人的目的》(1980)等。《文学行动》是他上世纪90年代的新作,汇聚了他各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思考,这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异想天开的批评写作。   耶鲁大学的哲学家希利斯·米勒形容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2001年,德里达曾来到中国,举行了一系列巡回演讲介绍他的理论。   一生的遗憾:没成为足球运动员   德里达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从根本上来说,解构主义是反传统的,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发起挑战。这让他在欧美学生和青年学者当中颇受欢迎。   《洛杉矶时报》一篇文章曾写道:“他为年轻人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所谓的二流哲学家,不仅仅是翻译外国大家的作品,他们有权去做探险者,去探索、去批判那些西方哲学思想中所谓的博大精深的,而又似是而非的隽语。”    毕竟是作为反传统的“先锋”,德里达教授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拥趸”的同时,也从来不缺少批判和反对的声音。他的学生称他是“天才”,把他像流行歌星一样崇拜,但批评者则认为他不过是创造了一种蒙昧的含糊不清的相对主义的表达方式,在他的理论中,任何事物似乎都可意味任何事物。   矛盾在1992年激化到了顶点。当英国剑桥大学决定授予德里达教授荣誉博士学位时,全世界竟然有20位哲学教授,其中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逻辑学家W·V·奎因教授联名致信给剑桥大学,提出抗议。   除了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德里达教授也是一位语言天才,虽然他的文字被常人看来都是那样艰深晦涩。上个星期,德里达教授还被认为最有可能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最后这个奖项被授予了奥地利女小说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德里达教授兴趣广泛,他生前与夫人玛格丽特和两个孩子居住在巴黎南郊的里斯·奥兰吉斯区。与其他法国文学家、思想家都喜欢住在左岸不同,德里达教授更中意里斯·奥兰吉斯的安静。据他夫人介绍,德里达教授特别喜欢看电视,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肥皂剧,他都爱看。   而他有生之年也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没能成为足球运动员。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表示:“我年轻的时候曾梦想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为阿尔及利亚国家队效力。但我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梦想,因为我踢得不够好。”    名词解释: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或传统哲学的反叛。简单地说,“解构”就是“反结构”。   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定势: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支配性的力,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且逻各斯永恒不变,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这束缚了思想,也进一步束缚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构主义就是打破这种霸道的秩序,如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意识习惯以及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 来源: 广州日报    05年01月03日 新华网 解构德里达   如果你把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以下两件事上:一是声称语言无法表达客观真理,二是挑战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基础,那么我猜想,到你过世时,你必然会遭到一两句尖刻的评价。事实就是如此,在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上周末逝世后,一些人问,他的逝世是否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其他一些人则问,我们能否肯定此事确实发生过,还有人写信给一份英国报纸,想知道这位法国知识分子将被土葬、火化或是被解构。   这里不是为德里达发讣告的地方,即使是,我也没有资格写讣告。但我的确对他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想知道,他会不会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名垂青史,原因倒不是他令人费解的学说的具体内容,而是他在促成“确定性”死亡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正如上周的各条讣告所记载的,德里达是“解构主义”之父。如果你想知道解构为何物,那可就难了,因为德里达自然舍弃了这种“实在论的”定义。但其基本原理似乎是,语言无法传达固定的意义或普遍的真理,因为所选用的词,以及选择这些词的人的观点,会不可避免地歪曲语言想表达的现实。解构就是通过拆散文本、揭示文本内部模棱两可和互相矛盾之处,从而揭露这种歪曲。在上世纪60、70和80年代间,德里达的影响渗透到各大学校园,尤其是美国的大学校园,因为正如周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所指出的,在美国,女权主义、同性恋权利和发展中国家事业的倡导者信奉他的一些方式,他以这些方式来揭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弗洛伊德等已故白人男性的偏见和自相矛盾。   很快,解构概念就超越了语言学范畴,传播至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进入建筑、法律和宗教领域,还进入时尚、广告和大众文化领域。在大众文化领域,解构概念导致1997年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为其一部电影定名为《解构哈里》(Deconstructing Harry)。   当然,解构的问题在于,它没有为绝对真理留下任何余地;一切都是变化的、相对的,而且有待质疑。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到此为止了,当时西方思想家和作家认为,通过采用科学、理性和逻辑等普遍价值观,文明可以将自己从无知、恐惧和迷信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德里达则宣称,历史知识是不可能的。他将理性斥为对确定性不诚实的追求,并把对真理的寻求简单称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支配性幻想”,以此攻击西方思想的根基。   平心而论,他不是第一个散播怀疑种子的人。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令人们对西方社会的进步产生一定的怀疑。但即使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就抛弃了牛顿学说的确定性,建立了自己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观察者和观察对象而言,这个理论不可思议地预示了德里达思想的产生。几乎在同一时间,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提出了立体主义,这是观察世界的一种革命性方法,它涉及对主题的解构,然后同时从多种角度来描述它。   在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基本上离开了常识王国,并上升到如此复杂的水平,以致成为不可知论。在追求抽象的过程中,艺术也变得如此脱离对现实的传统感知方式,以致于到上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嘲讽地将艺术定义为只要是你能得逞的东西。但德里达比任何人更多地向主流思想注入一种观念:你应该忘掉启蒙运动教给你的一切,即历史和进步是胡说,真理和现实只是观者所见的表象,任何事都不完全是它表面的样子。   由于德里达的这种做法,在把“讥讽”变成我们时代旋律方面,他要负很大责任。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信奉时,讥讽或多或少成为我们所能采取的唯一可能的立场。通过挑战人们长期珍视的假设和传统,他也对赋予我们生命以结构的确定因素予以痛击。他使持久不断的修正主义得以兴起,从而导致人们认同的真理被颠覆(莎士比亚是黑人,市场效率低下,每天吃个苹果对人有害);此外,他通过攻击一种观点,从而破坏了“权威”的概念,该观点认为某种人可以有更高的权利声称拥有智慧,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或最好的。”   德里达一直被指责为具有虚无主义思想,这并不奇怪,但一贯受风尚驱动的哲学界,现在也开始背弃他。虽然有些奇怪,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个家伙有几分好感。毕竟,相对论的反面是绝对论,绝对论意味着采取思考和行为的单一标准。我想大多数人会同意,我们在20世纪已经受够了那种绝对的做法。   不协调的是,上周末去世的另一位名人是曾扮演超人的男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你或许还记得超人的老式口号:“真理、公正和美国方式”。今天,这个口号才开始有点老掉牙,这或许表明德里达的影响正日渐式微。   作者:理查德•汤姆金斯(Richard Tomkins)   译者/伯弢   04年10月15日 英国《金融时报》 企业真相启示——专栏作家约翰·凯: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有助于人们把商业看成演变的复杂事物   “午餐室里没人听说过他。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到Google上查查他的情况。”当《卫报》纪念上个月去世的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时候,伦敦金融城所能做的仅此而已。但是,法国总统雅可•希拉克(Jacques Chirac)称他为“我们时代思想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种说法本身就足以在《华尔街日报》上令人们目瞪口呆。《华尔街日报》称,德里达的思想,“理应受到每一个关心思想生活中道德层面的人毫不吝啬的批判。”   德里达最著名的思想是解构主义。他有一句名言“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当我还是个儿童演员的时候,我曾在戏剧《等待戈多》中扮演那个小信使。萨缪尔•贝克特的这部伟大作品对任何人来说都并不容易理解,要是你只有十岁,那就根本理解不了。我打算给贝克特写信,跟他解释一下我的困难,请他告诉我这部戏到底讲什么。可是那时候Google还没有发明,我也就一直都没能找到这位剧作家的地址。   现在,我知道贝克特当时在巴黎,也许正和德里达在左岸的某个咖啡馆相谈正欢。雅克会跟这位作者说如何回答我的问题:要重读剧本,因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剧本不是教科书。阅读一本录像机使用手册的目的,是推断作者的意图,我们通过解读这些意图的难易程度,来判断这本使用手册的好坏。如果你把手册给丢了,通过一定的技巧和努力,你还可以把它的内容再写出来。录像机是一种功能明确而不变的物质设备。   但是,戏剧在动机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没这么简单了。如果莎士比亚想过要提醒人们野心的危险性,他完全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内容提示向导”功能,制作一个幻灯片演示,而不用花心思创作《理查三世》。而他写的这部戏,有很多层含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而你从中领悟的都是个人的理解。有人曾经问天才儿童杰迪戴亚•巴克斯顿(Jedediah Buxton),对《理查三世》怎么看,他(准确地)说道,这个剧本有12455个单词。他和别人看的既是同一出戏,又是不同的戏。莎士比亚无疑从王权的角度考虑过《理查三世》。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没有一个是完全的,也没有一个(包括莎士比亚本人的观点)是值得特别看待的。   但是,我们却把商业看成录像机般的静态机器,而不是像戏剧那样不断演变的、复杂的事物。在我讲述商业史上某个片断之后,往往会有一位听众跳出来告诉我:“我当时就在那儿,这才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但是,内部人员对真实情况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洞见,而只有一种肯定存在局限性和偏见的看法。财经记者们往往相信,通过盘问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就能了解这家公司的真相,这就跟我当年试图向萨缪尔•贝克特求助一样犯了幼稚的错误,而理由甚至更不充分:贝克特至少亲自一字一句地写出《等待戈多》,可没有一个首席执行官能期望对他手下的企业具有这种程度的控制。   欧洲有一句愤世嫉俗的古老谚语:关于人的事情,没有最终的真相。这正可以解释《华尔街日报》的恼怒,该报的社论版每天都在证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但是,不存在一个绝对属实的报道,只有用程度不同的各种解释。照某些字面上的意思,安然公司(Enron)的财务声明可能并没有错,但它的账目意在误导。帕马拉特公司(Parmalat)的账目目前在接受详细审查。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意大利小镇的人类学和贪婪的心理学,我们就会对这些公司有更深的认识。   一部商业史就像一出复杂的戏剧,有许多线索纠缠在一起,即使其中一根被辨认出来,也还会有许多其他线索有待解开。在下个星期的专栏中,我将通过最著名的个案研究,即本田汽车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的成功,来阐明这一点。   哈佛商学院的MBA学员在讨论个案的时候都被告知,他们将要辩论的问题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我怀疑,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解构的过程中。但是,同学们,我倾向于认为德里达对此会表示认同。   作者:约翰•凯(John kay)   译者/彭伦   04年11月9日 英国《金融时报》 以上材料出处: http://www.8570015.sunbo6.net/show_hdr.php?xname=MV645U0dname=ST6C1U0xpos=110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6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购书目录:20120410郑州7册
tangminqian 2012-4-10 09:24
4月10日上午家属在家代我接收4月8日在家上卓越亚马逊网订书2本、当当网订购图书5本。 卓越亚马逊网(我的账户我的订单 https://www.amazon.cn/gp/css/order-history?ie=UTF8ref_=ya__6b_css ): 一、 追寻教育研究之道: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 李克建 (作者) 丛书名: 光明学术文库·当代浙江学术文丛 市场价: ¥ 48.00 价格: ¥ 32.90 amznJQ.declareAvailable('gbPriceBlockFields'); 为您节省: ¥ 15.10 (6.9折)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2月) 平装: 28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1220004 条形码: 9787511220004 二、 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 (第一卷) 眭依凡(主编) 原价:20.00元 网购价:15.30元 为您节省: ¥ 4.70 (折)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1年9月) 精装: 356页 开本: 32开 ISBN: 7539235926 条形码: 9787539235929 当当网(我的订单 http://order.dangdang.com/orderdetails.aspx?orderid=4316818561 ): 三、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利益问题研究 作  者: 杭永宝 著 出 版 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当 当 价: ¥16.50 定  价:¥22.00 折扣: 75折 出版时间:2005-12 版  次:1 页  数:285 字  数:250000 印刷时间:2005-12 开  本: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 I S B N:9787810898911 包  装:平装 四、 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作  者: 李森 主编 丛书名:中西教育思想解读书系 丛书主编:张传燧 出 版 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当 当 价: ¥23.20 定  价:¥31.00 折扣: 75折 出版时间:2007-12 版  次:1 页  数:251 字  数:325000 印刷时间:2007-1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40668105 包  装:平装 五、西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第二版) 作  者: 陈晓明 , 杨鹏  著 丛书名: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 丛书主编:汤一介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 版  次:2 页  数:317 当 当 价: ¥25.50 定  价:¥35.00 折扣: 73折 字  数:312000 印刷时间:2011-4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10642392 包  装:平装 六、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当 当 价: ¥32.50 定  价:¥48.00 折扣: 68折 作  者:(美)罗伯特.K. 默顿 著, 唐少杰 , 齐心 等译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丛书名:人文与社会译丛 丛书主编:刘东 丛书副主编:彭刚 出版时间:2006-7 版  次:1 页  数:983 字  数:694000 印刷时间:2006-7 开  本: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 I S B N:9787806577691 包  装:平装 七、社会行动的结构 当 当 价: ¥44.60 定  价:¥63.00 折扣: 71折 作  者:(美) 帕森斯  著, 张明德 , 夏遇南 , 彭刚  译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丛书名:凤凰文库.人文与社会系列 丛书主编:刘东 出版时间:2008-6 版  次:1 页  数:786 字  数:633000 印刷时间:2008-6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44705127 包  装:平装
个人分类: 亲情纪念与生活|2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喃喃自语的哲学,谁的悲哀?
h123xq 2011-4-8 08:25
哲学在马克思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后实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一大堆新的名词、概念,新的方法与致思路径风起云涌。专业与派别的分化让哲学圈子外面的人一头雾水,甚至在哲学圈内部,也很难再有流畅的对话。哲学成了象牙塔内的自娱自乐。即便是所谓的关注“生活世界”的哲学,也没有任何生活气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成了哲学的追悼词。 生活世界离不开哲学的指导,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历史证明了的,而现代社会的迷茫正是由于缺乏哲学的指导。这种缺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作为生活的旁观者的哲学式冷漠或者称之为冷漠的哲学。 以哲学作为职业而不是纯粹的心灵探究,以及社会生态对哲学的误解,从哲学的基础上瓦解了哲学的原初意义。意义的丧失也反过来加剧了哲学的误解,甚至包括哲学家们都遗忘了哲学。 喃喃自语的哲学只能是刹那的永恒。失去了生活的根据的哲学家只能是喃喃自语。这似乎是哲学的“命运”使然,然而正如鲁迅所说,既然有人醒了,就不能说完全没有希望。
个人分类: 哲学片断|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