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Idea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SNNU INST-CPC 关于IDEA建设项目的规划讨论
热度 1 hing1378 2013-5-3 20:16
@ 严重警告: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SNNU INST-CPC)本着科学知识文化共享性对社会公众分享其学术研究对象、方法、过程与结果。任何商业组织、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及任何国家或地方政府、军队、司法机关无权对实验室所公布学术资源进行抄袭、修改或移用其他用途。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对其学术成果享有法律保护之所有权利。 @ 严重警告: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追踪健康管理研究所(SNNU INST-CPC EHCRF)(SNNU INST-CPC 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建外设研究所)本着科学知识文化共享性对社会公众分享其学术研究对象、方法、过程与结果。任何商业组织、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及任何国家或地方政府、军队、司法机关无权对实验室所公布学术资源进行抄袭、修改或移用其他用途。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追踪健康管理研究所(SNNU INST-CPC EHCRF) 对其学术成果享有法律保护之所有权利。 @ 严重警告: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部(SNNU INST-CPC EHCRF DEPARTEMENT GIS)本着科学知识文化共享性对社会公众分享其学术研究对象、方法、过程与结果。任何商业组织、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及任何国家或地方政府、军队、司法机关无权对实验室所公布学术资源进行抄袭、修改或移用其他用途。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信息系统研究部(SNNU INST-CPC DEPARTEMENT GIS )与高级合作伙伴:长安大学(CHANG'AN University ) 对其学术成果享有法律保护之所有权利。 智能长者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IDEA平台)建设项目规划 一,立项背景 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UNprojections,2010),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20亿。几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生活。而对于中国,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指出,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将于“十二五”时期到来,届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年均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以0.54%增速每年递增;而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更将翻一番。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在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加快。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 三是困难老人数量多。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四是老龄化先于工业化。五是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六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2010年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的比例)为19%,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据最新预测,2020年约3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色,采取何种养老模式来解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不仅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对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制定了规划,明确提出了解决养老问题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和任务目标,即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要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在机制上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性,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在建设策略上提出了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切实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等指导意见。为了调动社会各界和服务业积极参与和加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加强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程度,增强了养老服务市场化的动力。   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调查发现,高龄老人很难进行居家照料。因他们多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因此,老年人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然而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按此推算,有专家估计,中国现在至少有几千万家庭被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所困扰。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保障面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监管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选择。” 尽管我国社会化养老已成趋势,但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需要。国际标准为平均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50张。而据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61张如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计算,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9.6张,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专业护理人员也严重缺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员有30万人,其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10万人。远远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面对当前我国城乡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缺失现状,一些地区尝试发展社区养老,鼓励民办养老,取得一定效果,而不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相关职能和配套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诸多发展障碍。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当前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准备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有效互动和收益互补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10月29日在“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指出,智能化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要把智能化养老列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作为老龄工作的重点,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服务方式转变。 智能养老即“智能居家养老”,是新近流行的一种养老概念,于2009年正式启动。它是利用传感网、3G移动通讯、云计算、WEB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IT手段,研发一个面向居家老人、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物联网系统,将老人、政府、社区、服务提供者等紧密联系起来。 智能养老项目有望实现三大创新——把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结合起来的服务模式创新,运用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以及统筹卫生、民政等系统的养老管理模式创新。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社区、医院、养老院已引进实施这项技术。 二,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必要性 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是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1,从提升文明社区建设水平看,需要建立。所谓智能化服务呼叫中心,就是“电子保姆”家庭联网自动呼叫系统。该系统是一套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为用户家里安装“电子保姆”自动呼叫器,实现同中心联网。当用户需要帮助时,不用记号码,不花电话费,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需求,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疗急救、健康咨询、家政服务及各种生活照料等服务。智能化服务自动呼叫系统有三个特点:一是简单。一键式呼叫;二是快速。实时呼叫,实时响应,通过互联网线路以光速传送数据;三是准确。用户呼叫信息将准确的传输到智能化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并自动提取显示用户的详细资料,同时系统自动发送短信到呼叫用户亲属手机上。因此,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将会搭建起政府与居民相互交流的桥梁,为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利地保障,对提升文明社区建设水平也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从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看,需要建立。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3.2%的比例递增,由于老年人口规模大,且高龄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老年人养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光靠政府投入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其中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做为养老服务平台,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完善服务内容,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多样化需求,是现在乃至今后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看,需要建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主要原因有:一是子女数量的减少;二是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很多子女陷入了某种角色冲突,即“事业人士”和“孝顺子女”角色的冲突。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家庭照顾和家庭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深刻变化,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单身老人的家庭越来越多,仅靠子女远远满足不了老人养老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搭建一个方便、快捷、功能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平台,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4,从养老产业发展的形势看,需要建立。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等特点、涉及看护护理、医疗康复、金融、旅游、文化等20多个行业,并对上下游产业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因此在社区普遍建立这样的智能化便民养老服务呼叫系统,一方面可积极应对未来10年养老服务需求的加速释放,同时对内需稳步上升必将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 三,中国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北京市丰台区针对老年人的不同情况,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了“一卡三册”(即爱心联系卡、空巢老人档案册、老年人艰苦档案册、为老服务记录册)并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顺义区积极拓展“96156”服务功能,把社区养老服务的全部内容纳入呼叫系统,社区老人需要服务只要拨打“96156”或“69445966”两个号码,区呼叫中心就将社区居民的养老需求提供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者义工联合会,按照老人的需求指定专人或者服务商提供各类服务。西城区充分发挥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养老环境,为13万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1371位空巢老人免费安装了紧急求助铃,为310位独居或孤寡老人免费安装了“一按灵”,每年为1000多位经济困难老人义务体检。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从05年起,动员一家民营企业,创建了“便民信息网,”并在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中心,主要针对老人提供16项服务。07年初,政府又出资100多万元,和“光彩社区”服务公司合作,在各社区成立了“呼叫服务中心”,为全区70岁以上12000名老人安装了“电子保姆”。老人足不出户,一按红、绿两键,即可及时获得送上门的家政服务和医疗救助服务。石家庄市建成“一键通”和“一号通”星光呼叫中心,通过网络系统主机与呼叫终端机的连接,将生活服务、医疗急救、家庭防盗等服务延伸到家庭中,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2006年联合社会力量投入30余万元开设了包头市首家社区服务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电话及互联网,建立起遍布全区的社区服务救助系统。包头市青山区由政府出资在社区建立了“爱心铃声呼叫服务系统”,为社区孤寡、空巢、三无老人及行动不便老人,安装“爱心铃声呼叫器”,第一时间为老人提供紧急援助。 辽宁省大连市甘子井区在120个区社区服务中心普遍设置了“星光平安”呼叫援助中心,为千户孤寡老人、低保老人、单身遗属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免费安装一线通呼叫器,在街道民政科、社区、区社区服务中心、区爱心超市总店形成联动服务网络,利用“八个一”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医疗援助服务、社区护理服务、社区家政服务和社区义工服务”四大网络,为全区老人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依托社区服务网(85181890),利用现有服务平台,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区社区服务网络中心开通了养老服务频道,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数据信息库,通过招募养老服务加盟商,完善养老服务功能,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拔打电话、登陆网站、一键式呼叫获得服务。养老服务频道开通以来,招募加盟商200余家,为全区老人提供钟点工、厨嫂、配送服务1000余次,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开通医疗援助、社区护理、家政服务、社区义工四大类网上服务。对接受服务的老人和服务人员统一建立档案,定期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建立了“365”电话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需求登记、服务咨询以及投诉等更加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 江苏省无锡市建立由市、区(县)、街道(镇)、居(村)四级构成的全市民政综合信息网络,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社区老人帮困救助及家政服务需求等信息提供有效载体。苏州市沧浪区和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共同研发,开办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凭借信息化运营手段和产业化运作思路的引导,面向所有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6大类53项服务,政府供养老人、低收入及困难老人和其他有服务需求的社会老人的详细资料都被录入虚拟养老院的“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 浙江省杭州市以“一册三网”为平台,搭建养老服务社会化信息网络。“一册”即编印一本《社区服务手册》,将各类服务信息收录其中,编印成册,分发到每家每户。“三网”即互联网、电视网、电话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网站;利用电视“模转数”时机,在数字电视上开辟“社区是我家”频道;利用“96345”市民电话服务网,打通联盟成员单位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渠道。通过“三网”提供的社区服务信息,使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能快速、方便地互动沟通,最后实现任何老人(Any oldman)、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通过任何通信设备(Any communicationtool)、享受任何服务 (Any service)的“5A”目标。宁波市居家老人安全保障服务主要是依托“81890”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老年人“一键通”应急求助信息系统和遍布城乡推行的邻里守望安全看护。老年人“一键通”应急求助信息系统覆盖全市范围,实行24小时不间断无偿服务。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在“12343”社区信息服务中心开设了社区老人“呼救通”,采取数字化养老服务和管理手段,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在改善社会生活方面的能力和魅力;同时,在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110”(即:6812110、6815110)老人服务热线,使老人随时随地得到各种帮助和服务。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在各级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了社区服务热线电话联动机制,老年人可随时通过热线电话发出服务信息,社区服务中心根据网络查询安排相应人员上门服务。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05年正式启动“星光平安钟”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由市、区财政共同投入130万元用于购置硬件设施,在区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星光平安钟”呼援服务中心,通过无线遥控、电信联线、电话交换以及平台数据软件等技术,将老人用户家庭电话终端与平安钟呼援服务中心平台连接在一起,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跟踪老人的动态。 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利用和发挥社区网络信息平台作用,为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联系档案,对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作了详细记录,并在社区信息平台上发布。 上海正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打造一个为老服务的智慧服务平台。足不出户,所有需求只要拨打一个号码就能解决,而远程监控则随时关注老人的平安状况。目前该市基本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7%的老人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机构养老服务。而伴随着“智慧养老”模式的不断推进,家逐渐变成了“宜居养老院”。目前,上海不少老人家中就已经安装了“一键通”电话座机或手机。如老人感到身体不适或发生紧急情况,只要按下特定的一个键就能接通中心平台,平台电脑屏幕上会同步跳出按键人住址等各种信息,工作人员可马上通知救助员赶赴现场。另外,在手机上设置了GPS卫星定位系统,有防走失功能,可供一些特殊老人配戴,如报走失,中心平台立即能查到老人所在位置。甚至还有一种“跌倒自动报警器”,佩戴这个报警器的老人一旦跌倒,平台会同步响起报警声,通过GPS确定老人所在方位后予以救助。不仅如此,一种红外线扫描仪也开始进驻家庭。这种机器可以定时对家中进行波段扫描,如果老人明明在家,却连续十几个小时内始终没有被干扰,那么就意味着没有走动,很有可能患病或是出现了突发意外。 湖北武汉市启动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可通过仪器将检测到的身体数据发送到智能居家养老医务中心,由中心医护人员对数据即时或定期分析,提供治疗保养方案。仪器可检测心跳、血压、血氧、体温等数据,还有基本对话功能。 新疆克拉玛依区家庭服务业网络平台——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已启动运营。该项目是由北京易盟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克拉玛依区区政府主导建设、中国电信合作参与完成的一站式家庭服务便民项目,它是以手机终端为载体、以高端电子网络为引擎、以95081呼叫中心为核心运营点、以信息空间技术作为支撑的新型服务应用,实现对老人的衣、食、住、行、交通、就医、社交、购物等全方位数字化“管家式”电子服务。服务内容: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的服务机构为克拉玛依家庭服务网络中心,以家庭为目标客户群,提供公共便民服务、家庭信息服务、家庭服务预订、居家养老服务、家庭配送、家庭交互沟通等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该网络中心通过多网融合手段,即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客户端、数字电视\IPTV、无线网等方式,完成家庭服务的预订、受理、派单、过程跟踪、质量回访等流程,并记录服务档案。 中国电信克拉玛依分公司定制了一款老年人专用手机,还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套餐,其中包括监护、呼救、远程医疗等项目。 四,陕西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09.3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80-89岁老人56.72万,90-99岁老人3.67万,百岁老人538名。目前,我省老年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2020年预计将达到69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陕西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思路,加快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省有各类养老机构1047家。从2008年起,为了确保“民生八大工程”中涉老项目的实施,陕西省拿出2200万元,在10个地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各新建一所床位数在300至400张之间的公办或民办老年福利机构,在已安排的项目中,已经建成6个,其他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陕西投入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资金近10亿元,安排项目246个。其中,县级中心敬老院98个,乡镇区域性敬老院102个,乡镇敬老院46个,新增集中供养床位5万余张,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200元,集中供养率由2006年的7%提高到现在的34.1%。 陕西省还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全省已建成社区助老养老综合服务中心213个。扶持建设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如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担对政府援助的孤寡、伤残、特困、高龄等老人的无偿服务和有需求老人的有偿服务。 1、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设施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在49个社区与企业联合建成 “星光老年之家”,设置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棋牌娱乐室、卫生保健等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使社区2万多老人享受到周到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咸阳市秦都区积极争取上级资助资金360多万元,建立了38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搭建社区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 2、机构养老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除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外,区级财政每年给予补助;对新建的养老机构,政府一次性给予每张床位800-1000元的补贴,对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按入住老人给予每张床位80、100、120元的补贴;对安置“三无”老人的养老机构,按照社会保障办法由民政部门依据供养标准给予补贴外,同时享受以上补助政策。 3、养老服务补贴及评估制度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对全区60周岁以上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并且生活困难的老人、90周岁以上老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免费送时服务,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养老服务”。宝鸡市渭滨区在居家养老中,采取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三种形式。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社区户籍的“三无”老人;低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社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人、特殊群体老人;有偿服务的对象为有一定经济来源并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或者社区居民。无偿服务人员分为四大类,服务对象每月可享受折合价值不超过500、300、200、100元的服务时间。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岗位进行;低偿服务为每月退休金收入高于800元低于1200元的老人享受,采取政府补贴一部分,服务对象承担一部分费用的方式进行。有偿服务为每月退休金收入1200元以上的老人,服务对象全部负担费用。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按照全区老年人人均3元的标准落实老年事业经费,按照老年人口人均10-30元以上标准落实老年事业发展基金,并根据工作需要逐年增加,建立起发展养老事业正常投入机制。 4、民办公助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形式,将部分街道卫生院和闲置厂房等设施改建成颐景苑老年公寓、长延堡颐和园老年公寓、等驾坡老年公寓等3所福利机构,共设床位数300余张。 5、队伍建设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通过制定服务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项服务工作的程序和要求,服务人员公开招聘、统一参加民政、劳动等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医疗、保健等专业人员持证上岗,有效地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宝鸡市渭滨区公开招聘社区老年人照护员,通过政审、体检,并请专家、省级敬老孝星对老年人照护员进行了老年人心理学、护理学、医疗保健和职业道德培训,首批51名老年人照护员已全部上岗,对老人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广泛吸纳以志愿者队伍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运用社会力量推进养老福利事业,已登记的志愿者达1000人,志愿者组织49个。西安市雁塔区充分利用高校云集、大学生多的优势,先后组建了8支大、中专院校专业表年志愿者服务队伍,72支表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 6、城乡统筹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坚持城乡一体,对于农村老年人,重点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和就医问题,通过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建设老年人活动室等,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 7、加强管理 陕西省近年来在全省社会福利机构中开展等级院评审,各社会福利机构建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管理不断规范化,促进了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 但是,陕西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和省级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六,现存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问题 一是社区养老服务“简化”或不符合实际需要。大部社区没开展养老服务,即便是开展了,也是简便单调,仅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类体育设施适合青少年多,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医疗中心提供的也局限于平时的免费体检之类的活动。 二是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大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 三是商业化活动“为老服务”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 四是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有“虚化”现象。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及全国很多地方建立了智能养老服务系统,但对比日益增长的各种养老服务需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各类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离养老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如针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行业,而在很多社区内没有成规模或服务质量较高的服务商。 二是养老产业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小、无标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是监督管理和相关政策不到位,没有养老产业的准入标准、管理标准和评估机制,导致社会上养老服务单位呈现多、乱、杂的局面,影响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是部门间协调配合困难。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建立,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民政、卫生、劳动、税务、文化等众多部门的相互配合、支持,更需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才能确保便民养老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如:应急救助服务,需要卫生部门协调医疗单位给予帮助,减免相关费用等;服务工作人员资质方面,需要劳动部门在服务培训、考核、资格认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等等。 五是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是一个微利行业,存在着投资大、回报率低、回收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政府给予支持。一方面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可以将扶持养老事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长期性资金的投入,以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智能化便民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建立初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养老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对从事养老服务业的服务商在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促使更多的服务商加盟到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心的平台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凸显其长期的社会效益。 七、智能养老服务体系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及方向 以上的总结和分析表明,居家养老是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处于基础地位。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是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对于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中,通过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可以极大提升了社区为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但其在很多试点的实践也表现出很多问题,使得智能养老系统信息平台只存在于“面子工程”上,难以推广和产业化。基于此,本项目根据多个试点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本团队优势,给出未来养老服务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及产业化方向。 1,增加服务内容,完善信息平台服务项目。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增加和完善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反馈渠道。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尤其是在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对每次每位老人的医疗服务结果(体检、就医等)保存为完整的电子病历,可随时及时调用。 2,提供全面反映服务产品市场行情的信息,主动增大“老人”的选择度,增加用户的信任度,扩大客户使用规模。各地现存的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实现了对老人的衣、食、住、行、交通、就医、社交、购物等全方位数字化“管家式”电子服务,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及用户的认可。但如果作为市场化的产业,客户数及“利润”均达不到最低的要求。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针对的是居家养老,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首先是本身收入存在“经济”问题的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即使条件较好的老人们也都很节俭,除非真的长时间联系不到儿女或是完全失能,或者老人们均会在能选择的商户间做一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医药、超市等生活用品打折时排队最多的都是老人。因此,具有充分反映市场价格、服务评价行情的信息服务(类似“大众点评网”的信息处理方式),才能真正获得老人们甚至其家人的青睐。而传统的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选择了部分商家,直接服务于老人的需求,其实质功能是扩大了社区“物业”服务,没有提供相关服务或产品市场行情的对比信息,老人们没有了选择,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用户的不信任。使用者或使用频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的挖掘市场信息,并方便快捷的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全方位参考信息及代呼叫系统,才能真真的带动客户量的上升。 3,有效地处理与使用信息,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实质上反映了一个小家庭的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不同家庭结构的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反馈信息,代表着不同类型客户对市场产品的偏好和选择。通过对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全面掌握,清洗数据,整理信息,按照“百度”等免费搜索提供商的盈利模式,提供信息的质询和产品营销的设计,从各种产品经销商处获得服务费用,以解决传统智能养老信息平台产业化过程中的“盈利”渠道问题。同时,利用信息处理的结果,定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实时、真实的有关市场需求、价格政策、税费政策、市场管理、民生诉求等方面的政策报告,有效利用信息为政府和社会良性发展服务。 4,标准的养老服务员队伍培训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职业的服务队伍。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通过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但政府在此要发挥很好的监督和规范作用,在解决就业、扩大养老服务员队伍规模的同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按指标标准进行选拔和培训,标准的发布由政府来执行,标准的认定及培训工作可外包给企业执行。项目团队核心骨干黎建强教授在香港、台湾等地有先进的培训经验及认证经验,可按照中国内地的实况进行改进和匹配,进行培训和认证工作。培训费用由进入平台呼叫系统且提供相关养老服务(家政、医疗护理、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服务)的企业及政府按一定比例支付。对于“义工”免费培训。 5,服务模式创新。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及选择结果,呼叫被选企业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提供专门服务的企业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若有此条件),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逐步推行“绩效管理”补贴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满意度评价标准”(可以是“计时券”等形式)发放给老人,由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满意度评价标准”,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满意度评价标准”,每月持“满意度评价标准”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绩效”报酬,有效解决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 八、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智能长者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IDEA(Intelligent and Digital Elderly Assistant)。   以现代通讯、云计算、WEB服务、智能呼叫、、智能数据处理、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为技术依托,以“建设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呼叫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建立老年人健康、需求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具有不同结构家庭的需求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紧急救援、医疗健康服务、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为老服务内容,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的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项目目的 在服务社区内建立以社区服务中心(医疗、物业、养老等)为依托,符合标准的专业化机构协议方、养老服务员和社区义工为支撑,以老人信息数据库、家庭信息数据库、信息处理平台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为服务社区老年人紧急援助、日常生活照料、日常家用产品信息及配送、家政服务企业信息及呼叫、精神慰藉、医疗护理、老年教育等服务,构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居家养老信息系统”。 (二)、主要功能 1、建立信息系统,为服务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及相关家庭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档案; 2、构架信息平台,建立能实时反映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或企业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为服务社区老人在信息化的时代选择服务产品提供全面、可选择的市场动态信息。 3、以老人信息数据库和服务机构数据库的信息平台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建立社区“一键通”呼叫系统,及时了解到社区老人的需求和选择,并根据需求和选择做出及时回应,提供快捷标准的服务。 4、以市场相关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需求为基础,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按照政府标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经验和培训课程,逐步打造标准化的养老服务团队。 5、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具有不同结构家庭的需求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为相关健康体检机构、超市、家电、装修、家政服务等相关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广告设计及信息发布平台。 (三)、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目标,至2015年实现试点服务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需求档案建档率100%,实现“一键通”系统覆盖率100%。 (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 1、信息采集 根据民政部门的管理机制,对社区为老服务站、政府相关部门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对服务社区内的老龄人群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内容及格式由系统平台统一制定,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2、电子档案管理 (1)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基础档案管理:包括老人基础信息(姓名、住址、老年证、联系方式、地址、配偶等)、子女信息、家庭信息、退休前状态、个人爱好等;健康档案管理:病史、血型、过敏史、急救信息等。根据以上两部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2)按照以下流程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 ①老人是否为注册用户?如果不是,则为客户注册并授权。 ②关联“一键通”智能终端ID。 ③输入其他相关资料:家庭成员结构及相关信息,健康档案信息等。 ④存档。向监控中心发送消息。 (二)整合社会专业机构,提供及时服务 1、服务社区内老人可通过电话、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等多种渠道向为老服务站客服提出服务需求; 2、根据老人需求进行行业、区域匹配,帮助老人联系服务方,并进行服务派单,将老人相关信息传递给服务方; 3,根据老人的需求,利用信息平台,对比分析区域内其他相关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产品、价格及社会评价信息,并向老人们公开发布,根据反馈信息,对相关签约服务机构进行扩充和改变。 3、相关的合作服务方单位接单并联系老人,并根据老人需求安排服务人员前往服务; 4、为老服务中心在24小时内按照标准流程回访客户,了解老人对此次服务的满意度及意见; 5、此次服务信息自动进入客户服务数据库备份,作为客户资料永久保存,根据老人以往的资料分析其服务习惯,适时提供主动化服务,并根据服务情况,对服务方相应评级,淘汰服务质量不高的服务商,添加新的服务商; 6、入网服务商信息的导入和更新。 (三)设计“一键通”服务终端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对服务对象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类服务方式。服务项目涵盖医疗健康、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文体娱乐、法律维权等多种项目。 “一键通”服务终端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主要功能: 1、通讯功能(电话和短消息):无需背诵电话号码,老人可以通过设定的快捷键,与家人和服务中心一键通话。可以接收和发送文本短信息。具有代拨电话、代发短信、代订提醒、代防骚扰、代存电话等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的通讯功能。 2、RFID-GPS实时精确定位:可以主动对老人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追踪,便于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自动接听电话:在老人无法主动接听的状态下,智能终端可自动接通授权号码,避免失去联络,无法了解现场情况。 4、紧急救助: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推动急救键,在救助服务范围内,可直接拨打999紧急救援中心或110报警服务台。终端同时启动RFID-GPS定位功能,定位成功后终端会向平台上报当前位置信息。 在以上几点主要功能基础上,设计终端设备,并对设备予以推广。 (四)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对点的政务信息、物业信息、便民信息、公共信息发布服务,并协调合作单位提供系统平台支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社区服务,诸如社区服务信息、消费信息、养生医疗等全部整合到终端服务器。 平台包括以下服务内容: 1、发布天气预报、养生医疗、当日区域超市及其他市场菜价等公共服务信息及代购。 2、水、电、燃气、暖气缴费等相关物业信息发布及代缴。 3、公共紧急通知、即时信息发布。 4、社区配套服务信息发布及代呼叫。 5、社区宣传、社区文化平台。 6、电话慰问、义工探访及陪诊,电话预约门诊等。 7、短期心理辅导等心理咨询服务。 (五)合作伙伴 “一键通”系统服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需要积极地与通讯服务商,如联通、移动、电信等建立合作关系,并设计服务项目和功能等;需要与急救中心积极合作,以便及时施救;需要与相关物业、超市、家政服务中心、医药连锁超市、健康体检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建立协议关系。寻找合适的终端和系统设计单位,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人性化产品等等。系统的实施与运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攻克这一问题。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截至2013年12月份,在硬件方面,购置相关的服务器、计算机、电话等服务设施,建立信息平台服务中心;在软件方面,针对信息系统进行项目招标,选择软件公司进行系统设计,与得标公司商讨系统设计及实施步骤,要求优先设计健康档案相关模块,同时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档案的采集工作。 第二阶段:2013年至2014年12月份,对平台系统进行测试,将健康档案信息化,同时,逐步整合社会上相关的服务资源,对较为成熟的服务项目优先进行信息平台服务测试。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软件公司进行沟通,逐步完善信息系统。此外,培训服务人员,熟悉平台系统及服务流程。 第三阶段:2014年至2015年6月份,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添加较为高级的服务类型,在实践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流程,建立相关规则,相关服务人员上岗。 (五)、运营模式 在政府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撑下,坚持“政府支持与企业帮助”的原则下,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为老服务项目;并积极的探索结合社会养老资源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营方式。 在坚持保本微利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规模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及组织管理模式,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1,政府支持下的无偿服务 无偿服务。这类服务针对散居的“三无”老人,其中75周岁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百岁老人、低保和低保边缘人群、持有特困残疾证和特困职工证人员,对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经济比较困难的社区独居、空巢老人,每人每月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发放一定数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券。政府只需支付企业“一键通”手机的制造成本。 2, 家庭支付下的有偿服务 有经济能力、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通过自己购买,由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代购、代呼叫、及上门服务。主要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最基本的服务内容,为服务社区服务用户老年人紧急援助、日常生活照料、日常家用产品信息及配送、家政服务企业信息及呼叫。包括通讯功能(电话和短消息):无需背诵电话号码,老人可以通过设定的快捷键,与家人和服务中心一键通话。可以接收和发送文本短信息。具有代拨电话、代发短信、代订提醒、代防骚扰、代存电话等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的通讯功能;“RFID-GPS”实时定位:运用GPS、无线传感网络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安装RFID硬件和对应的功能软件可以主动对老人所处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追踪,便于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自动接听电话:在老人无法主动接听的状态下,智能终端可自动接通授权号码,避免失去联络,无法了解现场情况;紧急救助: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推动急救键,在救助服务范围内,可直接拨打999紧急救援中心或110报警服务台。终端同时启动RFID-GPS精确定位功能,定位成功后终端会向平台上报当前位置信息。发布天气预报、养生医疗、当日区域超市及其他市场菜价等公共服务信息及代购。 水、电、燃气、暖气缴费等相关物业信息发布及代缴。 公共紧急通知、即时信息发布。 社区配套服务信息发布及代呼叫。这个层次的服务费用为:“一键通”手机购买费+基本信息服务费。 第二层次的服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扩展服务,主要包括养老培训员定时探访,家政定时服务,营养家庭配餐服务,电话预约门诊及陪诊,定期的医疗健康检查服务等。这个层次的服务费用为:“一键通”手机购买费+基本信息服务费+个性化日常生活扩展服务费。 第三层次的服务是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扩展心理咨询、文化旅游服务,主要包括定期的电话慰问、心理咨询及检查、精心组织的老年文化集体学习班、精心组织的老年旅游服务、孤独老人的相亲派对服务。这个层次的服务费用为:“一键通”手机购买费+基本信息服务费+个性化日常生活扩展服务费+个性化精神生活扩展服务费。 3, 社会服务   通过组织志愿者、低龄老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义工服务。针对特殊困难的老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包括通过企业或社会个人为老年人实行认购服务。 (六)、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项目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了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1, 为民政老龄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 2, 为养老服务人员标准化培训提供了经验; 3, 为辖区内的老龄人群及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电子化档案; 4,以信息平台数据库为基础,为相关企业及政府提供咨询、策划等服务,为养老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5,以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和社区义工为支撑构建起强大的养老服务供应体系; 6,以老人数据库、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7,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养老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八)、 IDEA平台建设需求 1,政府的支持、沟通协调。“一键通”系统服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需要积极地与通讯服务商,如联通、移动、电信等建立合作关系,并设计服务项目和功能等;需要与急救中心积极合作,以便及时施救;需要与相关物业、超市、家政服务中心、医药连锁超市、健康体检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建立协议关系。寻找合适的终端和系统设计单位,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人性化产品等等。系统的实施与运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攻克这一问题。 2,设备购买的支持。在硬件方面,购置相关的服务器、计算机、电话等服务设施,建立信息平台服务中心;在软件方面,针对信息系统进行项目招标,选择软件公司进行系统设计,与得标公司商讨系统设计及实施步骤,要求优先设计健康档案相关模块,同时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档案的采集工作。 3,平台建设研发及改进费用。科研人员的投入和招聘,科研实验费用,系统平台改进的研发费用等。 4,平台测试及社区实验费用。对平台系统进行测试,将健康档案信息化,同时,逐步整合社会上相关的服务资源,对较为成熟的服务项目优先进行信息平台服务测试。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软件公司进行沟通,逐步完善信息系统。此外,培训服务人员,熟悉平台系统及服务流程。 5,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费。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添加较为高级的服务类型,在实践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流程,建立相关规则,相关服务人员上岗。
2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Last minute gift idea
zuojun 2012-12-20 11:26
The Blu-ray movies at the BN are all on sale at 40% off...
个人分类: Tea Time/Coffee Break|2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科学网能建立起@机制
热度 1 lxcell 2011-10-13 23:18
本人经常有很多问题和想法 但是和任课老师交流后 由于各种原因 还是没有理解 所以设想 能不能科学网提供给用户服务: 用户有一些疑问 同时@科学网上面的几个大牛 以广播形式发文(这个当然区别与论坛)获得高解答的质量的解答?
个人分类: 思考与idea|24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获得idea!!!!
jianghx 2011-5-20 13:05
“Idea” 这一简单的英文单词,却似乎很难用一个对应的中文词来翻译,它应该包括了“想法”、“思路”、“点子”等多种意思,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单词代表的是相对复杂的意思,更代表了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非常重要的问题:怎样获得好的 idea? 不少人,尤其是刚从事科研的研究生认为,撰写论文是在试验做完之后的事情,事实上,在做试验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即:怎么想到一个有创新性的 idea 是论文写作(本文只限于 SCI 英文论文的讨论)的第一步。年轻的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新的 idea 就是科研活动的起跑线,它是研究人员拿到经费资助、最后发好文章的基础和重要基石,而 idea 的创新程度直接决定了以后文章的质量。所以我们即使只是为了自己前途(实际上在当今中国也是 “ 钱 ” 途)计,也不能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 磨刀不误砍柴工 ” ,多花几个星期想 idea ,看似浪费时间,由于生物医学研究的长周期性及高成本,这方面的时间投资绝对是值得的、划算的。这也有点像写议论文的论点,强调的是立意要新、要高,总是陈词滥调,不会有人感兴趣。怎么才算是好的 idea 呢?科学网知名博主鲁白(现任 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 裁)对此有高见,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他在科学网自己博客上的演讲稿,题目为: “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 。再来看什么是不好的 idea ,套用鲁白先生对不好的研究工作的评述,分述如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类称为 Horizontal growth ,所谓横向长。比如有人在某乳腺癌细胞系做出一个新的结果,我现在手头有肝癌细胞系,用类似的方法和思路试试如何?这类的思路,显然没有什么创新性,但是这类似的思路,个人认为也并非完全不可取,比如最近有人在肿瘤学的著名期刊 Cancer Research 发文报道过量服用鱼油可使老鼠(记不得是小鼠还是大鼠了)增加得结肠癌的风险,但是类似的工作在人身上就从来没有人做过(不一定要给给人大剂量服用鱼油),这样的思路仍然很有意义,也很有希望发表很好的论文,所以做临床的医生多和搞基础的合作、交流,多看基础类的相关论文,就比较容易产生此类的新的科研思路。 第二类为 Filling gaps 。这种思路在细胞信号传导研究中尤为常见,比如有人已经报道 A 蛋白是 B 蛋白的上游蛋白,另外有人报道 B 蛋白是 C 蛋白的上游,但是 A 和 C 蛋白之间的关系就是个 gap ,无人报道,所以我就研究 A 和 C 的关系,这种结果一般都是可以预测的,创新性不大,尽管如此,这类的发现也照样可以发表文章,只是不大可能入 CNS ( C ell , Nature, Science )之类的牛刊的法眼。 第三: Working out details ,比如著名期刊 Cell 在 2010 年曾报道了标题为 “GPR120 is an omega-3 fatty acid receptor mediating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nd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 的牛文。虽然欧米伽 -3 脂肪酸 ( 鱼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已经研究了很久了,但是这篇文章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发现了欧米伽 -3 的受体 GPR120 。但是两者作用的很多细节上不清楚,比如哪些是 GPR120 作为欧米伽 -3 的受体关键位点?两者在体外作用的动力学研究等等, 事实上,这类的思路在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研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美其名曰跟踪世界前沿,这样的思路 /idea 尽管一般不能出第一流的成果,但是也能发二三流的文章,对于研究生而言,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顺便提一下,我最近恰好听了该文的通讯作者的一个学术报告,从其得知,只有野生的鱼里才富含欧米伽 -3 脂肪酸,而人工养殖的鱼里含量极少,并且对人体不好的一种脂肪酸 ( 即:欧米伽 -6 脂肪酸 ) 含量在养殖的鱼里反而很高,所以说:不但“家花没有野花香”,连“家鱼”也没有“野鱼”香啊! 第四, Support existing idea, “me too” 。比如钟南山院士在 Lancet 上报道某种治疗 A 病的的常见廉价药可以治疗 B 病(不敢确保他们的具体研究内容),所以我就用这个药的类似物,或者有类似药效的药,看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 第五, Follow up ,有人在前面已经发表了,我在后面跟上。这个有点像第三点 Working out details ,不再赘述。 第六, Incomplete study, preliminary 。这种例子在低端期刊比较多,我在帮别人改稿时常看到这类的问题,就是说,一个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就嘎然而止啦,让人很上火,比如有人发现某种激酶在放射辐照的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 mRNA 和蛋白水平),就完啦,至于机理等一概没有,像这种文章,审稿人要么直接拒稿,要么就是要求补很多实验。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获得新的有创意的 idea 呢?新的 idea 绝不是闭门造车得到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言,更不要奢望某天会突然来灵感了,新的 idea 自己就会从脑海里蹦出来,连牛顿这样的千年不遇的牛人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况你我等凡夫俗子?!更有必要往巨人身上靠,作为一个新手,如何识别业内的巨人或者牛人呢?个人觉得可同时利用 ISI Web of Science 采用三种措施:1)结合本实验室,或本科室的研究方向现查一下该领域的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几篇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一般是必读的经典论文;2)再查该方向的发表的综述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几篇论文;3)仔细阅读前面查到的一些论文,应该能判断出谁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就是牛人,找到本领域的为数极少的几位牛人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们要站在谁的肩膀上,接下来,再查这些极个别的牛人的近几年的论著 (article, not review ,当然自己实验室的近几年的文章也要仔细看 ) ,仔细阅读,在此阶段,没有必要看的太细,比如材料和方法就可直接跳过,重点看人家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猜想 (hypothesis) ,然后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或检验这些猜想的,这部分是属于借鉴牛人的研究思路,另外更重要的是,看看牛人们都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结合自己实验室、科室的具体条件提出自己的新的切实可行的 idea ,想到后,趁热打铁,立刻写下来,并立马写下如何证明自己的 idea ,需要做哪些实验?先用 Powerpoint 或者 Word 列出一个大纲来 , 和老板或同事、实验室其他人员等讨论创新性、可行性,需要补充那些实验?哪些实验是最先需要做的?这样经过几个来回,学生自己对课题就会了然于胸,也会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做好实验。事实上,上述大纲某种程度上就是以后写论文的蓝本。 对于想出新的 idea , 我个人的一个重要体会 , 简单的说就是: 认牛人、看牛文! 经过多年历练,运气好+个人努力,你也一样可以成为牛人,让以后的新手们站在你的肩膀上。
个人分类: 晴耕雨读|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idea,您看不懂也是正常的
热度 9 boxcar 2011-5-19 01:15
我也说了一通idea【1】之后,有匿名读者评论曰:“呵呵,我不知道你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想增长我们的才干还是想幽默大家一下,还是在忽悠大家???真搞不懂你的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对此评论,答复如下: 我的idea,特别是写这篇文章的idea,您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为了让大家弄懂我这篇文章的涵义,对该文相关的段落,简单解释几句: 1.告诉大家“传说中的”好idea的前因后果。关于这个,有的大家清楚,有的大家还真未必很清楚。 2.警告大家idea也会是陷阱,也会把人忽悠得一个楞一个楞的,掉进去会把人摔得吧唧吧唧的。。。 3.Idea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必须“以我为主”。 我写这种博文,幽默永远是必须的,偶尔“忽悠”一下也是必要的,否则不会真正产生幽默的效果,更引不来关注和点击。如果没有幽默感,这种套路的博文不看也罢。 指望像攻读某本“武林秘籍”那样,通过看某篇博文就能迅速增长自己才干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至少我从来找不到这种感觉。相反, 我很担忧,如果不愿意独立思考,而喜欢去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不仅未必能带来自己的成功,反而容易迷失自我,以至于误入歧途。 总之,别人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还是很神奇的idea,永远都是适合用作参考的,但未必适合拿过来就用。 参考: 【1】吕喆:也来说说ide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44906
个人分类: 科研|66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如何选题开题,如何找到创新点?
热度 1 slei 2011-5-17 13:01
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 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 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 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 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 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 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 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 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 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 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 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 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 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 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 问个为什么? 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 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 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 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 很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 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 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 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 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 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 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 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 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 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 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 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 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 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 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 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 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 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 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 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 你灵感的来路。 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 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 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 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 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 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 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 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 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 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 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 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 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 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 转自 emuch 科研工作时应该培养的习惯: 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培养想要成功的动力; 2: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多有点成本意识; 3:碰到卡壳时,静下心,换个角度,再多想一想,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4:有积极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理想的结果; 5:懂得自救,条件好时,要努力;条件不好时,更要努力; 6: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7: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或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8:不要怕耗时间,不要悔自己的选择; 9:不要和自己较劲,让证据说话更有效果; 10:记住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更快;要想做的漂亮点,就每天多做一点点. 如何获得好的idea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因此,获得好的idea是至关重要的。 1. 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 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获得 idea呢? 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 获得idea的两种途径: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 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 可能性。 3. 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B. 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C.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 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3)如文章是 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 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 长期作战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idea,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patience和passion。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 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耐心干5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创新性思维的天敌 1. 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科研思维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同一个单位的人容易搞相同或相似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一种定势,限制你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在申请NSFC过程中就可看出, 有一个人搞凋亡中标了,大家都来搞凋亡;有一个人搞RNAi中标了,大家都来RNAi。结果是盲目跟踪,毫无创新可言。在此,姑且将这种怪现象说成是“从 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定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跳出来。我原来所在的研究所,就有一个类似的情况,见什么热就搞什么,没有从一而终的精神,打一枪换个地方。 要真正潜心搞科研,一开始就应该努力避免跟跳入了身边同事的一个模子里面去了!!避免一叶障目。当然,看文献不全面、不权威,也是限制思维的一个重要因 素。我们看文献应该看一定档次的,具有不同倾向的观点,不能选择文献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思维、发现真谛!! 2. 先入为主 在社会交往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貌取人。 我们在科研中往往也会犯这种错误。在对现象了解还不全面的情况下,就认为已经了解了本质的东西,结果闹笑话。我们有些专家,正因为他是专家,他对自己的观 点就深信不疑,于是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先入为主的进行了一次并不真正客观的评估;非常可惜的是,有些专家在过高估计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忽视了对立的 意见或观点。结果必然限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产生错误导向。 比如,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可能都知道,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搞清楚。但在我们的媒体上居然会看到“我国在脓毒症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之类的报道。相 关专家在这些报道中还能泰然处之,显然他们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并没有反应这个领域的真实现状,并不是真正取得突破进展了!!而是变了个花样再一次重复了 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而已。相反,刚入门的学生看文献就没有个人嗜好和观点选择倾向,所以更客观些。或许,这些学生也许才真正知道那个领域内真正发生了什 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那些是已经发生过的、那些是还没有发生的,等等。然而学生的那种并非先入为主的相对客观些的观点即使提出来,有人相信吗???? 楼主辛苦了 我也补充 转贴 呵呵 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如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办法谈科研问题。经过几年的科研工作,自己在这方面有了积累一些切身体会和感想。 一、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1)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 我身边有个点子特多、特好的人,连续中了5个NFSC面上项目和一个重点项目。他的学习经历是:师范学院本科,农业大学硕士,医学博士,后来还在生物物理方面与某综合大学做了些合作研究。这个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正是他思维开阔的重要基础吧。 他 的思维是发散型的多向思维。他在考虑医学问题时,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刚开始接触时你会觉得这思维很怪异、很不可理解,但听 他分析讲解之后你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就是拿到NSFC资助了。在他身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实说乖也不 怪,国外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吧。其他专业的我不太清楚,仅知道搞医学生物学的那些科学家,他们的基础学科的知识非常扎实,以至于同样得出了一个结果, 在他们的讨论里面,总会科学的预见这个结果的可能意义,而我们就不一定做得到!这也是他们高明之处,也是学科交叉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名符其 实的双学士学位,有时可能要比一个直线发展、并在同一个学校获得的硕士学位要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 因此,交叉学科学习对拓展思维非常有益。 (2)不同专业的人员交流过程 我 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你多年的谜团。因此,科研工作者加强交流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什么都没有听进去, 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idea),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ider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报告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 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这个问题还可以说大点。我国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扶超声聚焦刀的产生过程就是这样的。王教授的专业是妇产科,他在与工科学者的交流过程中提出如果将超声聚焦,是否可以用于肿瘤治疗? 这样,一个原始的创新就出来了。我们可以想象:产生超声、以及超声聚焦的设备,都是工科学者的拿手好戏;生物医学专业工作者看来很复杂甚至不能解决的问 题,在他们看来,有可能就是小菜一碟!这就是现在很多研究小组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小组中既有医学生物学的、也有工科的、计算机、数 学、物理、化学、化工的,这样的团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3)刚刚接触新的领域时 跟日常生活中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对周围一切 都特别警惕和关注一样,搞科研也是如此。你多年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可能在这一刻与新领域内的任何东西的任何细节发生碰撞,产生火化。过了这段时间, 火化可能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思维定势也逐渐形成。因此,要十分珍惜这段时间和这种机会! 记得我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生)考硕士研究生, 结果被调配到了一个基础研究所。接触的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是一个搞研究的领域,这和临床医生有很大差别。就是在刚刚进入研究室的那段时间,我的新思维 新点子很多,虽然有很多都是被后来的工作证实为可笑的想法,但就是从中产生了一些有用的想法,老板对此也很高兴。再往后,新点子就很少了;到最后,我的思 维几乎就跟他们一样,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了。 就是这个过程,让我真正认识到,我的博士学位一定不能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一个单位攻读!应该吸取其他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 (4)特别要注意你身边点子花样本身多的人 搞科研要分人的,不是任何人都适合的。就医学来讲,有人特擅长搞临床,有人特别能搞创新发明。还有人就是创新思维很发达,想法多、奇、怪、新,这种人可能会有较好的创新思维。跟这种人交流,你也会受益匪浅! (5)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国 内的科研课题,许多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了,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 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 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 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 先就开题报告我说说自己的经验吧 现在很多研究生的课题都是老板给的,虽然给自己省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但我觉着还是亏了。为什么 这么说呢?研究生我认为主要培养的就几个能力:1)自己找课题的能力,2)由相关课题查阅文献的能力,3)最后就是如何完成自己课题的这个能力了。这3者 我觉着第1个最重要,因为相对而言,检索文献我们都有相应的工具,以前是CA现在有Scifinder,只要你会简单操作这个软件,一般的查询就没有什么 问题了。而具体到查文献,如果你们学校买了一些最常用的数据库,那当然是最好了,直接查询就可以了;如果学校没有买呢,我们不是有论坛么,我们可以求助 哦,这个似乎也没有什么难的吧!至于如何完成自己的课题,这就简单了,有了相关文献,有个本科学历足矣~难道会有人照着文献不会作试验的么?应该不会吧! 所有只有第1点最重要了吧,这也就是老板经常挂在嘴边的idea了,想法很重要,没有想法了,课题没办法开展,大到申请基金,没有吸引人家的地方,人家凭 什么给你捐钱啊!所以有时我觉着很遗憾哦,研究生最重要的一环我就这么错过了,所以建议有能力的战友都自己去找课题吧,而不是图省事,这样有得必有失啊! 您说不是么? 查询路线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有很多途径,您一定早查询大量的文献再作定夺。这样我们虽然在开始的时候麻烦了点, 但可以避免很多失误啊。仔细想来,我们还是有利的,您这时候图简单图省事,没有选择好一个最佳路线,最终吃亏的还不是您自己嘛!到时候用的钱又多又没做成 成果,老板给你好脸色才怪呢!选择路线的时候步骤当然是越少越好,当然您还要兼顾产率的因素。反正在您做到过程当中,肯定还需要继续查文献的,会用 scifinder就没啥问题了。有时候文献查不到了,可以考虑就近有没有中科院啊,他们一般资源买的都比较多哦~有钱人哦! 作开题报告 的时候我们查询好了合成路线,剩下的就是买药品,问价格了。不同的厂家有些药品的差价还是很大的,就我们化学而言,一般下面几个药品公司联系较多吧! Alfa Sigma Jk,一样的药品一定要多问,看看哪家的最便宜,不然到时候药品买贵了肯定要挨老板批的哦!其实嘛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成果呢,那当然就是 直接买最终的产品了!哈哈,这个当然对某些专业不合适的,就像人家做全合成的,重头就是中间过程,直接买来就没有多少意思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您要做的底物 要很多步才可以,那就在您经过价格核算之后,决定有些底物是否直接购买更便宜呢。虽然可能比原料贵了点,但你节省了时间,节省了中间分离提纯的过程,加快 了试验进度,其实也可以节省很多money的。有时不要光图便宜哦~ 占小便宜吃大亏哦。还有一点就是您在 作开题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有经济预算,你预计作哪些底物,要买哪些原料,问过厂家之后买药品大约要花多少钱,加上您中间所用的溶剂费用,一些额外的损失,总 是可以在总体上有个估计的。老板看到钱之后也 更好决定你这个课题到底有没有做的价值啊!所以要量力而为哦~ 先说这些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看到这个题目,想说几句,班门弄斧了。 1.首先从你所从事的领域中找大问题,所谓大问题是指大家都没有解决的,这种问题不多的。 2.选择你感兴趣的,有感觉的,有冲动去解决的。 3.然后是就是查文献,从头查起,比如20-30年前的文献查起,重点是综述,近5年的细看。 4.然后结合你所在的科室和你的基础,找到交叉点,应该就可以找到了。 5.找到问题后,形成你设想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等等。 6.找到后再与老板讨论,老板要同意让你做才行啊,呵呵。 7.老板如果同意,就可以准备开题了。
个人分类: 科学文丛|82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来说说idea
热度 12 boxcar 2011-5-17 00:28
科学网博客新星王守业老师写了篇“科研第一步:怎样获得好的 idea? ”【 1 】很仔细地阐述了各种获得好的 idea 的方法。据说这个 idea 不好找到一个对应的中文词汇译成汉语,好在还不难意会。俺人做科研的 idea 比较马马虎虎,路子比较窄,但写博文的 idea 很多,尤其擅长通过一番“拆字”和“撷英”东拉西扯,迅速搞定一篇新博文。遇到 idea 这么好的话题,又有牛人可以傍,自然不能放过,一定要写上一篇才过瘾。因为,这样的话题写好了有机会“竞选”,甚至组团登山去“置顶”,所以半夜不睡觉也要赶紧写篇关于 idea 的博文。不过,我再怎么点灯熬夜地守夜去写,靠正说 idea 也写不过有着王者风范的王守业老师,只能闲话一下 idea 了。 事实上, idea 如果直接音译,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例如,我可以找几组汉字来凑个发音,第一组:爱、爹和儿。要想出好的 idea ,最重要的前提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研究工作打心眼里喜爱,只有喜爱,才能竭尽全力去搜集各种资料信息,再殚心竭智地去想,想出来 idea 还要废寝忘食地去做,所以“爱”时前提。 Idea 非常重要,它是工作的开始之处,通常也决定了研究工作的进程和走势,其作用就像“爹”,众所周知,没有“爹”自然不会有“孩子”(克隆啥的不在考虑之列),缺乏爹的管教的孩子在成长中也容易遇到问题。 Idea 虽然可以很新很好很重要,但如果不落实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也是枉然,从这个意义上将,“儿”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所以,好的 idea ,应该是“爱爹儿”的。 虽然我们永远在追求最好,但遗憾的是不够好的 idea 也总是有的。这样的 idea ,我们可以念成“唉跌饵”。这种不大好的 idea ,通常在一开始很有诱惑力,贼能吊人的胃口,就像鱼饵一样,所以它是“饵”。当这些 idea 吊起了人的胃口,让人奋力投入到实施这个 idea 的时候,却可能忽然发现它只是“看起来很美”,其实根本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在研究中困难不断,最后发现投入巨大产出甚微,所以它可以让人“跌”倒。吃鱼饵被鱼钩扎了嘴,被引上了道却不断摔跤,走过之后,发出的感慨多半是一声叹息——唉!所以,不好的 idea 要被读作“唉跌饵”。类似的,还可能被读成“哀跌饵”,“碍叠尔”等等。 Idea ,似乎可以看出是缺了个字母的 I deal ,我处理?!所以,好的 idea 不能全靠从别人那里直接获取或者得到启发,更应该靠自己来应对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努力自己想出一些好的 idea 。 参考: 【1】 王守业:科研第一步:怎样获得好的 ide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44845
个人分类: 科研|10316 次阅读|23 个评论
科研第一步:怎样获得好的idea?!
热度 24 wsyokemos 2011-5-16 21:36
“Idea” 这一简单的英文单词,却似乎很难用一个对应的中文词来翻译,它应该包括了“ 想法”、“思路”、“点子”等多种意思,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单词代表的是相对复杂的意思,更代表了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非常重要的问题:怎样获得好的 idea? 不少人,尤其是刚从事科研的研究生认为,撰写论文是在试验做完之后的事情,事实上,在做试验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即:怎么想到一个有创新性的 idea 是论文写作(本文只限于 SCI 英文论文的讨论)的第一步。年轻的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新的 idea 就是科研活动的起跑线,它是研究人员拿到经费资助、最后发好文章的基础和重要基石,而 idea 的创新程度直接决定了以后文章的质量。所以我们即使只是为了自己前途(实际上在当今中国也是 “ 钱 ” 途)计,也不能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 磨刀不误砍柴工 ” ,多花几个星期想 idea ,看似浪费时间,由于生物医学研究的长周期性及高成本,这方面的时间投资绝对是值得的、划算的。这也有点像写议论文的论点,强调的是立意要新、要高,总是陈词滥调,不会有人感兴趣。怎么才算是好的 idea 呢?科学网知名博主鲁白(现任 中国葛兰素史克副总 裁) 对此有高见,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他在科学网自己博客上的演讲稿,题目为: “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 。再来看什么是不好的 idea ,套用鲁白先生对不好的研究工作的评述,分述如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类称为 Horizontal growth ,所谓横向长。比如有人在某乳腺癌细胞系做出一个新的结果,我现在手头有肝癌细胞系,用类似的方法和思路试试如何?这类的思路,显然没有什么创新性,但是这类似的思路,个人认为也并非完全不可取,比如最近有人在肿瘤学的著名期刊 Cancer Research 发文报道过量服用鱼油可使老鼠(记不得是小鼠还是大鼠了)增加得结肠癌的风险,但是类似的工作在人身上就从来没有人做过(不一定要给给人大剂量服用鱼油),这样的思路仍然很有意义,也很有希望发表很好的论文,所以做临床的医生多和搞基础的合作、交流,多看基础类的相关论文,就比较容易产生此类的新的科研思路。 第二类为 Filling gaps 。这种思路在细胞信号传导研究中尤为常见,比如有人已经报道 A 蛋白是 B 蛋白的上游蛋白,另外有人报道 B 蛋白是 C 蛋白的上游,但是 A 和 C 蛋白之间的关系就是个 gap ,无人报道,所以我就研究 A 和 C 的关系,这种结果一般都是可以预测的,创新性不大,尽管如此,这类的发现也照样可以发表文章,只是不大可能入 CNS ( C ell , Nature, Science )之类的牛刊的法眼。 第三: Working out details ,比如著名期刊 Cell 在 2010 年曾报道了标题为 “GPR120 is an omega-3 fatty acid receptor mediating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nd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s” 的牛文。虽然欧米伽 -3 脂肪酸(鱼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已经研究了很久了,但是这篇文章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发现了欧米伽 -3 的受体 GPR120 。但是两者作用的很多细节上不清楚,比如哪些是 GPR120 作为欧米伽 -3 的受体关键位点?两者在体外作用的动力学研究等等, 事实上,这类的思路在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研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美其名曰跟踪世界前沿,这样的思路 /idea 尽管一般不能出第一流的成果,但是也能发二三流的文章,对于研究生而言,这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顺便提一下,我最近恰好听了该文的通讯作者的一个学术报告,从其得知,只有野生的鱼里才富含欧米伽 -3 脂肪酸,而人工养殖的鱼里含量极少,并且对人体不好的一种脂肪酸(即:欧米伽 -6 脂肪酸) 含量在 养殖的鱼里 反而很高,所以说:不但“家花没有野花香”, 连“家鱼”也没有 “野鱼”香啊! 第四, Support existing idea, “me too” 。比如钟南山院士在 Lancet 上报道某种治疗 A 病的的常见廉价药可以治疗 B 病(不敢确保他们的具体研究内容),所以我就用这个药的类似物,或者有类似药效的药,看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 第五, Follow up ,有人在前面已经发表了,我在后面跟上。这个有点像第三点 Working out details ,不再赘述。 第六, Incomplete study, preliminary 。这种例子在低端期刊比较多,我在帮别人改稿时常看到这类的问题,就是说,一个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就嘎然而止啦,让人很上火,比如有人发现某种激酶在放射辐照的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 mRNA 和蛋白水平),就完啦,至于机理等一概没有,像这种文章,审稿人要么直接拒稿,要么就是要求补很多实验。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获得新的有创意的 idea 呢?新的 idea 绝不是闭门造车得到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言,更不要奢望某天会突然来灵感了,新的 idea 自己就会从脑海里蹦出来,连牛顿这样的千年不遇的牛人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况你我等凡夫俗子?!更有必要往巨人身上靠,作为一个新手,如何识别业内的巨人或者牛人呢?个人觉得可同时利用 ISI Web of Science 采用三种措施:1)结合本实验室,或本科室的研究方向现查一下该领域的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几篇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一般是必读的经典论文;2)再查该方向的发表的综述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几篇论文;3)仔细阅读前面查到的一些论文,应该能判断出谁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就是牛人,找到本领域的为数极少的几位牛人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我们要站在谁的肩膀上,接下来,再查这些极个别的牛人的近几年的论著 (article, not review ,当然自己实验室的近几年的文章也要仔细看 ) ,仔细阅读,在此阶段,没有必要看的太细,比如材料和方法就可直接跳过,重点看人家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猜想 (hypothesis) ,然后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或检验这些猜想的,这部分是属于借鉴牛人的研究思路,另外更重要的是,看看牛人们都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结合自己实验室、科室的具体条件提出自己的新的切实可行的 idea ,想到后,趁热打铁,立刻写下来,并立马写下如何证明自己的 idea ,需要做哪些实验?先用 Powerpoint 或者 Word 列出一个大纲来 , 和老板或同事、实验室其他人员等讨论创新性、可行性,需要补充那些实验?哪些实验是最先需要做的?这样经过几个来回,学生自己对课题就会了然于胸,也会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做好实验。事实上,上述大纲某种程度上就是以后写论文的蓝本。 对于想出新的 idea , 我个人的一个重要体会 , 简单的说就是: 认牛人、看牛文! 经过多年历练,运气好+个人努力,你也一样可以成为牛人,让以后的新手们站在你的肩膀上。 后记:本文写完后偶然看到 sszx 站友在 丁香园 上有一个题为 “ 如何获得好的 idea” 的帖子,感觉和本 文的互补性挺强,帖子本身写的也很好,特推荐, 可点击查看 。 再后记:在贴出本文的短短几个小时后就得知,科学网著名博主吕喆老师写了篇相关博文,标题为: “ 也来说说 idea ” ,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王守业草于 2010 年 10 月 ,最后修改于 2013 年1 月20 日,原文曾贴于丁香园。感谢鲁白先生的博文对写本文的启示。文首图片链接自网络,感谢作者。 本文被 科学网电子杂志 2011 年总第 206 期 收录。 )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34605 次阅读|41 个评论
idea:表情的生物学功能有没有失去?
LuDoor 2010-12-12 16:47
请注意保护idea。看了论文 表情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实验 后,产生了一个想法: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广泛运用,人(特别是网瘾者)的表情的生物学功能有没有失去或者减弱?用户对自己情绪的认知与实际表情表现出的情绪类型和强度是否具有一致性?目前正在延续 表情与情感词语的一致性研究论文 进行跨语言的一致性研究。
个人分类: 研究笔记|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idea到数据,再到文章
wrc218 2010-10-21 21:39
从 idea 到数据,再到文章 1. 实测数据重要,通过模型来提高深度 2. 不断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多看文献,有 idea ,设计实验或者模型研究来验证 『转载』如何把你的想法写成文章 前段时间评论了李老师的一篇博文,李老师建议把我说的 想法和意识驱动 结合写文章再说说,今天赶了个早,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评论,争取拿个小红花:) 看了很多关于数据和写文章的争论,个人觉得其实没有太大的冲突,我觉得除了 review 文章以外(有些 review 也要用了一些数据),绝大多数的文章还要以数据为基础(但数据并不一定是你自己实测的),毕竟你要让别人相信你的结论,信任你的模型,你需要把实际的数据运行结果给他看,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嘛,尽管有些时候错误的 事实 会误导,纠正以后终究会有真正的事实。 实测数据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你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大量的模拟实验,终究要回到自然,用模型解释数据,用数据验证模型。 但是,有数据就有文章吗?当然不是。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们对 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处理能力 有待提高。举个例子,我写的一篇关于 GPP 的文章,通量数据的处理时一个非常需要体力和耐力的工作。尤其是 NEE (生态系统交换量)和 GPP (初级生产力)的 gap-filling ,在处理 Harvaed forest 的原始通量数据时,请教过很多用过通量数据的大牛、小牛、老牛。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完整的说出做法,没办法,只能自己根据文献来做,很是艰难。 数据处理是验证模型真实性的前提 ,如果对自己处理的数据都没有信心,又怎么敢说模型的潜力和精度?君不见 N 多数据躺在课题组用不上,没有说明,没有处理。很多大项目,如 973 :(,大量的数据因为没有专业的处理人员而静静地躺在硬盘里。偶尔有个人想用,钻研一下处理方法,用一下,这样的数据达不到真正的共享。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共享,实在是别人给你共享了,他给你的数据也是最原始的(可能他也不会处理),你想用,自己学方法吧。这可能也是数据难以共享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还是 新的想法 ,就是我们老挂在嘴边的 idea 。我老觉得文章来源于想法,而不是数据,这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偶尔有超人直接从数据看出规律,来个大理论也有可能。从我自身的经验出发, 写文章首先是根据已经有的知识(如读文献,看别人的结论和不足),从别人指出的不足出发,考虑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不足。 想想,能不能走通,要什么数据来解决,怎么设计实验,用什么样本,数据怎么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是什么,如果有出入怎么解释,等等。首先是某一个想法驱动着去做实验,获取数据,验证想法,如果正确,可以去写文章了。如果不正确,大多数时候也能写一篇文章,就看你能不能把问题解释清楚,很多杂志都已开始注意失败实验的价值,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吧。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最开始做 PRI 指数反演光能利用率时,一个日本人, Nakaji ( 06 , IJRS )的结果说 PRI 在反演整个森林一年中的 LUE 变化时存在不足,尤其是当叶片枯黄的时候, PRI 就不适用了。原因是 PRI 关注于叶黄素的循环,是一种间接反映光合作用的过程,当色素衰亡的时候, PRI 的作用机理就不存在了。在验证这个观点时,我们用了冬小麦,确实对于生长末期的情况不适用。对此,我想的办法是引入叶绿素含量的波段,因为有人( Inoue , 08 , RSE )说叶绿素的变化和 LUE 也有关系,因此想把叶绿素的信息引入进来。但是叶绿素有 N 多波段,到底用哪个呢?最开始用 670-680nm ,结果不好,尤其是对生长旺盛的小麦,后来改用 550nm ,结果有了点提高,怎么解释呢?从 PROSAIL 模拟分析是 670-680nm 容易饱合。最终用 550nm 的反射率改进了 PRI ,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 SCI 文章。 李老师建议说说怎么有 GPP 那篇文章的,其实之前已经说过了,自己拿 Li-6400 做实验的结果不被认可,尽管结论很漂亮,想法没问题,但是审稿人认为方法不对,叶片尺度的测量不能和冠层尺度直接比较。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冠层尺度的 LUE 数据,后来才知道原来只有通量数据测量冠层 LUE 。于是在 973 张掖实验时,整了一些盈科通量数据,可惜不太会数据处理,只能勉强整理出一个月的数据,用 MODIS 验证模型时,只能用每天的 MODIS 数据, 云检测 之后只有 16 天的数据能用。好在 JGR 的审稿人比较大度,可能是更关注想法吧,让我过了。但是自己不甘心,想用长期数据,于是 google 了半天,找来了 Harvard forest 的数据,跟 PI 交流了几次,说明数据的用途,得到了一些建议,最终把 JGR 的模型用在了 4 年的数据尺度上,就有了最近的 RSE 文章。 总结: 1 ) 关于数据共享 一方面我们提倡数据共享,一方面也要对自己共享出去的数据负责。对此,必须对自己的数据有信心,从测量到处理。 2 ) 关于积累想法 多看文献,看别人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想办法解决别人的小问题。当解决了很多人的小问题时,一些大问题可能就被你解决了。有些人似乎不屑于解决小问题,总想一下子弄个类似 SAIL 模型的东东出来,这太难了。可能不是一个人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能完成的:) 3 ) 关于写文章 多动手、不怕错、保持好被退稿的心态。借用老外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适用于文章和基金申请。 Believe me everyone was in your situation !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idea从何而来?——与青年朋友谈科研(5)
sqdai 2010-9-29 21:25
上一篇博文里,我们提到,在科研选题立项和实际开展过程中,产生 idea 极其重要。这里 idea 含有主意、设想、构想、想法、意见、想象、模糊感觉等意思,经常挂在科研工作者的嘴上(我的文章中,偶尔用一两个英语单词,是因为找不到单一的对应中文单词)。有些初涉科研的青年朋友会问: idea 从何而来?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有效的 idea ? 我不是哲学老师,讲不明白人的正确思想是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只想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大家懂得科研开题和做题的 idea 的来源。 一般来说,科研工作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服务的, idea 主要源自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探索。先来看看本所几位成员的实际情况。 我所的 狄勤丰 教授原在石油大学工作,他的科研立项与石油工程密切相关。他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泡在全国的各个油田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约十年前,他发现了钻井采油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钻杆难以稳定地快速直打,因此,他敏锐地抓住此问题,经现场观察和文献调研,确立了直井眼防斜打快技术这一项目,通过艰难摸索(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实验),发明了一种预弯曲动力学方法 双稳定器滑动导向钻具组合 ,并在各油田反复试用和推广,取得了数以亿元计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了 2008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狄勤丰 教授的科研 idea 主要来自直接的工程实践 。 我所 张田忠 教授的科研 idea 主要来自解决现代纳米科技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他集中攻克碳纳米管难题。十几年前,他进入这一新兴科技领域,发现作为多种纳米器件的要素碳纳米管的力学机理不甚清晰,故而很快选定以此为主攻方向,不久就有了创新性成果, 2003 年发表在固体力学国际权威刊物 JMPS 的论文位列年度 Top Articles ( Most Downloaded )的第二名。接着,在2007年,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了碳纳米管塌陷过程中的 多米诺现象 。储藏在碳纳米管中的范德华势能会在多米诺过程中释放出来,部分转化为动能,从而使得碳纳米管可在纳米器件中不仅可充当储能单元,而且可成为 供能单元 。作为示例,论文给出了一种多米诺驱动的纳米枪,其出口速度可达 1km /s , 10 倍于沙漠之鹰手枪的出口速度。 2007 年论文在物理类顶尖刊物 PRL 发表后,很快被英国《自然》杂志社和网上刊物《自然纳米技术》、《自然中国》遴选为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突出研究成果,作为亮点予以专文报道( highlight )。 张田忠 博士告诉我,他取得这些新成果来自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持续的研究兴趣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正因为他有好奇心,又专心致志,所以,新奇的 idea 就能不断地冒了出来。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1982 年,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授渐近分析及其应用的硕士生课程。在讲到奇异摄动法时提到:摄动法主要适用于弱非线性问题,对于强非线性问题则无能为力,我心里总是不大服气,心想,能否拓广摄动法的应用范围呢?在为讲授平均法备课时,我突发奇想,能不能通过改进 KB 方法来解决强非线性问题?具体来说,把相位方程右端第一项从常数改成振幅的函数,用多岀的一个自由度来攻克难点?经一个月的反复试探,终获成功,得到了一类强非线性振动问题的满意的首项解。但我仍不满足,进而改进了 KBM 方法,得到了同样的问题的多项一致有效摄动解。相关的论文在《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科学》、 Nonlinear Dynamics 等刊物发表,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成为我的科研成果中引用率最高的首批系列论文。 我这里的科研 idea 来自寻求学科发展的过程中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作用。 综观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科研 idea 可以来自工程实际需要中。要做到这样,必须把自己的身心沉浸于工程实践中,要比工程师们懂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比他们想得更深更远。工科类的青年朋友不妨多从这一角度寻求 idea 。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新鲜 idea 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敏感地抓住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做个弄潮儿。国人经常会跟风,而且跟进慢一拍,往往抢不到先机,没有源头创新,没有原始的 idea ,这恐怕是我们缺少重大科技创新的原因之一。以纳米科技为例,如果现在才跟进,就有点晚了。 学科的近代发展提供了产生 idea 的机会。即使看起来已经有点陈旧的研究方向(如渐近分析),只要深入思考,仍有出现新鲜 idea 的机会;而新兴的学科的探究中,出现 new idea 的机会更多。 任何科研的 idea 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通过艰巨的脑力劳动才会形成。因此,必须进行深入持久的积极实践和冥思苦索。 青年朋友们,别指望天上掉馅饼那样掉下来idea,也别指望让科研老板来告诉你绝妙主意,最靠得住的是你自己的脑袋积极思考的脑袋。不用怕把脑袋用坏了,一般来说,脑袋是越用越灵的!你用足了你的脑袋,就会像 钱伟长 先生所说:有满脑袋的问题了,再接下来,就是满脑袋的主意了。 写于 2010 年 9 月 29 日晚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4996 次阅读|16 个评论
Idea 来自哪里?
洪涛6 2010-5-31 21:44
挣扎了好久了,感觉一直没有好的idea 真的无从下手 组会上又被老板说了,他说得很对,但我感觉有力气没处使 idea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自己来找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知我心
liux831 2009-10-24 17:19
我是一个女孩,也是一个女博士,但肯定地, 我不是芙蓉姐姐。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她知道了科学,或者说什么是科学。 一个人的风格(或者说品格)需要别人评价或者说别人认识么? No,Not! 正像一个美女,美女所具有的内涵,是别人给予的吗? No,Not! 首先,科学有两种品格: 1.科学的真实性 Nice paper所阐明的,大多不像韩国干细胞,多是真实的。正像高考的几何证明题,自己证明的,多数是得分的。 2.科学传播 我没有赶上那样的时代,其他科学家索要论文,你需要自费邮寄自己发表的论文抽印本,一次,又一次....... 我的5个导师经历了那个年代,现在,其他科学家发来一个电子邮件:我对你的研究很感兴趣。 不管他提出他什么进一步的要求。 这就是科学人的理想,科学人的情怀。 我们说:I haver a good idea. 指科学的,高尚的。 I have a dream. 为了奥运会, 中国人发明了:one world ,one dream. 这是世界的,不需要注释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谁知我心?! 我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我需要美好。 科学需要科学精神, 世界需要人文精神。 我想说,别的, 不是别的,我们需要Nice, 一种无比美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开idea 2
wangyong77 2009-3-20 23:11
创新教育-反科学主义 这些人往往是没有创新的,不屑于科研,何痄庥,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让学生认识知识的缺陷才能创新,不要墨守成规, 规律的复杂性,证伪理论,不是科学主义,滥用,误用, 理论的模糊性与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 理论的模糊性与模糊攻击, 3.高校低成本跨越发展研究 检索关键词 知识工程 基础设施 高校跨越发展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高校发展和建设 高校改革与发展 大学生就业 知识工程和知识基础设施相关的资料。 主要是用于描述当今的这些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高校与社会 其他高校共同繁荣 持久繁荣 非暂时的 高校与社会共同繁荣 支持国货本身就是研究开发的投入 用税收支持国货 用制度保障而非爱国心保障 4.研究高校如何快速发展,政府对高校投入的理论依据, 读书无用论的起因、后果和对策研究,高校如何来应对读书无用论, 提出新的创新教育模式,如何让教育适应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发展高校的同时考虑最大限度降低成本,高校在创新产业上的示范和主导作用, 5.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如果技术被国外掌握,就亏 6.美国成果高校出的多,实验室出来的多 7.高校生态环境(高校企业农村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 8.高校产出最大化,政府科研投入,科研基础设施 产业化 制度 产业化 技术的真正占有和掌握(不是使用) 制度创新环境 9.合作制度,合作制度化 =========== 低成本:反哺 政府投入 节约 举手之劳的充分利用 互惠互利 孵化器 学生成果产业化 产业化的渠道 孵化器 学生成果产业化 产业化的渠道 合作:政府 企业 毕业生感情 学生创业 教师创业 创新合作与分工 科技发展:原来的研究所公司制 不再重视科研 大学生失业 高校人力冗余 硕士博士扩招 高校产出最大化 高校引导产业-高校自身产业化 与企业合作 产业策划与规划 产业引导高校教育-合作 调查 反馈企业需求 实用化 为政府出谋划策 占领高科技阵地 现在生活水平和 未来的科技和军事 是发展经济的首要目的、 好的制度本身会加速制度优化,和进步速度 伟伟 高校创新 创新管理 博弈 高校开辟新的产业 产品 过去引进废铁(所谓技术) 关于产业化 新一代身份证识别系统 通用功能 通用软件 复用硬件 低成本跨越发展研究 自身积累+引入他人成果 +自身发展与创新 低成本:社会反哺 +节约+举手之劳的充分利用+互惠互利+孵化器 学生成果的产业化 产业化渠道 合作:政府与企业 毕业生建立情感会有反哺 学生创业 教师创业 创新合作与分工 科技发展:原来研究所公司制 不再重视科研重视产品 大学生失业 高校人力冗余 硕士博士扩招 给教育 部科技部写信:人力资源转移科研 (失业 wto 知识增量 与知识存量的充分利用 产业化相关研究链 及其积累 产业化渠道 企业政府 标准 合作联合 创新方法研究 本人创新成果相结合-密码与经济 跨越=自己的快速积累(不退步)+他人的引入(大跨越)+创新 新的起点上跨越-创新 同样的起跑线-信息安全 廉价低成本跨越(广西经济不发达) 知识共享才发挥最大的价值 引进 消化 吸收 积累再创新 软引进 创新――引导创新兴趣 人才识别 提拔 学生不良习惯检查 兴趣习惯引导 人才识别 产业化 高校与企业共生 相辅相成 市政府 软件安全保护 创新氛围培养:提醒 任务 万事开头难 奖励创新(经济上荣誉上 学分成绩上 就业上推荐 认证学生的能力 ) 制度建设 专业发明与创新 随时可以进行创新 结合自己的创新经历(发表文章等) 考试题目中可以加入对课程的教学建议 创新看法 新看法 新应用等 学生的理解和发挥-对于课程的理解 可选题目 西方国家 国外的考试是如何出的 面向能力 (不能抄) 时时刻刻不忘记创新 创新习惯与思维 名人创新经历与经验 教训 教材提示创新,明示那些地方可以创新 创新潜力 留创新思想的空间 发现创新人才 以人才来引导氛围,加强创新 高校扩招应当扩大就业 上着手,(除了师资配套外,)就业是学校可以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 高校扩招能否持续繁荣 防止高校泡沫 高校的功能发挥,人才的发挥 学生有很新的知识,想法,看到了好文章,反馈给老师。 网络评论 个人能力发挥(过于专注于英语学习,其他的损失更大,所以极限的英语学习不可取,不可鼓励,高代价,低效用) 给教育部科技部写信 重视人力投入 企业的科研责任 政府优惠时企业必须用于创新 科研报销 人力投入重视-需要人力资源集中密集的科研。特别是理论的 ,科研必须配备足够的人手 人力转移科研(失业 wto挑战 马太效应 国家安全 产业态势 外资竞争 贫富差距 资金积滞 和资金不流通 ) 不应该称为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 仅仅是使用而已 购买国货=研究开发的投入 但是民族凝聚力不强的时候不行,所以强制税收,支持国货的研究开发。 积累和沉淀; 广西高校发展历史不悠久,要重视积累, 引入外在的 学科知识整理示范 学习创新考研论平衡 教学合作联合 共享共同提升 制度化,制度完善细化, 信誉建设 创新教育 来带动经济效益 论文 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有一些经验,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性, 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中国第四产业,服务信息畅通,人才充分利用,专利相关风险承担,高校和学生老师风险分担,科技作为一种资源应当受到控制和管理――为政府所掌握,专利中的细节问题。广西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技术需求供应的平台,论坛形式的交流平台, 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通用能力培养,学习技巧方法的培养,专业学科指南,与学科知识整理相结合,分支介绍,实际应用的介绍,请工程师和毕业生来参加教学和编写教材, 多学科渗透交叉(某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 广西高校大学生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及时了解学科指南, 面向就业的 需求调查 毕业生反馈 调查问卷 以就业为导向 我国企业在对于人才的利用上, 人才的利用,毕业生的利用,难关的公示招标,对于有潜在经济效益的项目充分利用高校信息资源,教师学生乃至毕业生资源合力攻关,示范工程为数字签名应用的应用标准化软件开发, 创新 查新与纠错 人才外流 不重视科技 重视经济 高校产出不可用经济金钱来衡量度量 产业化当然好,但是即使不产业化,非功利的研究往往带来更大的进步 高校非经济产出的反馈,政府投资高校 美国大学的成功有五大理由:(2)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3)严格的教师录取、晋升、管理制度(4)在进步中求稳定的思维;创新示范 产业化合作渠道 合作链 合作制度 合作风险防范 合作让优势互补 分工的表现 桂林市政府的合作 合作(优势互补) 从理论 到点子 到 编程实现 到产业实现 到商业实现 商业上的理论-规则 商业的扩大 升级 强化和优化 重视反馈信息与需求 产业化示范 信息安全产品 专利 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通力合作。 发挥它们的优势,发扬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避开或者减少弊端,障碍和矛盾。 专利法实用性-局限 时效局限 被非法利用 无法产业化的时候导致无利润 无法产业化的时候谁来投入研究开发 政府主导开发工作 开放和利润。产业化的独立或者相对独立性 的必要性和市场相对独立性 长远的看待创新和专利,不要过于产业化和实用主义。 个人支持国产产品等于上交了研究开发税,让每一个国民都交,只有政府专门征收创新税收 科技人才不收到重视,拍马屁,宣传作秀的,公关,不良交易成促销,攻击式竞争为时尚。 社会保障的经济职能 (功能) 数字不代表可以持续性,资源出口为增长点,就不可持续 转移支付 共享经济成果 人力被部分取代的时候 科技创造的价值 要谁来分享 通货膨胀被社会保障取代 挖沟填沟也能够保证经济运行 社会保障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济分析的完备性 可靠性 不误导大众过度 因素的考虑不足 最苦的,最没有钱的 --积极因素 经济质量:幸福 生活水平高 人心安定 团结 分配合理 可持续性 真正满足大众需求-军事 科技发展程度 资源耗用问题 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探讨 一、 ,有限篇幅提供充实的内容 对于纸质教材为了减少篇幅,删除不必要的内容,但是在推荐文献和资源中提供参考资料或者提供查找线索,对于删除的内容在光盘和网络资源上加以弥补。 二、 及时修订教材内容 工作经验,学习经验,工作经验的反馈, 习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现学现用能力,查阅资料,自己探索的能力。 参考招聘面试笔试题目 提出自己的主见 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且实用,通俗,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读者服务,也改进教材。内容不庞杂,但是内容广泛,具有指导性。通用的教材,可以产学研并用,一般人员也可以用,通俗性。广泛的读者。 看起来难,实际容易,让学生越过那个门槛,教方法,通用的方法,技巧,如何获得帮助,如何查找文档。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1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迈出第一步-公开一些自己的不成熟想法
wangyong77 2009-3-19 13:03
这是我的计划的一个初步尝试,公开自己记录的一些想法,做一个试点而已。当然这只是我想法的冰山一角。 当然可能有些地方记录的什么意思我都忘记了,所以,不回答大家的问题。 这其中可能有错误,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在网上粘贴一段到我的想法记录文档中。希望大家少一些批评和苛求,因为许多思想我记下了就没有重新再思考,可能错别字等等各种各样的错误都很多的,如果有错误也可以指出一下。大家自己去思考。就不要一一问我了。 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允许教师自主制定创新加分规则,客观的规则,当然可以要求通过批准。学生有创新,必须写出原来答案,然后在说明自己的新想法。 体制内创新和体制外创新,体系,框架内。 在命题中要更多地出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的内容,答案应当具有多层次性,既要考书本知识,也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对问题经常辨证的,独到的分析,给出模糊的,多方面的答案。在命题中,允许出现要求学生对书本的内容,或者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创新的题目。在命题中鼓励学生给出独立于书本之外的想法。在试卷上注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于书本,所学习的内容的答案。 素质教育下的命题模式研究 :命题标准化 歧义消除,选择题不能模棱两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应当有不同的答案。 提高考试命题考核效果 效果的研究, 对同一考生的模糊度和不确定性,背景知识差异造成的不公平,不应当考的语言知识。 命题应当具有严谨性,逻辑性,确定性,稳定性,对知识掌握的考察,而不是碰运气,对所有考生无差异,对所有的正确的想法无差异,无歧义和异义。不能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这样只能碰运气。选择题不能接近0.25难度。 数学应当重视能力考察,而不是计算准确性,附带考察创新能力,智力,不能考生搬硬套能力,重视理解。 阅读文章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文章的模糊性上,就不应该。 考生答题的不确定性,考试知识水平的不确定性, 未知理论 翻译中不知道怎么翻译,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 翻译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也是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知道写作的人的想法,权宜地利用语法和翻译的对应关系。 在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从其他的角度猜测,比如编码的限制,可以排除许多的可能性。 理论的可靠性 信息的对等性平等性,科学规律以及理论当作一类特别的信息,即指向满足一定条件的事物的信息。 鉴于经典信息论是量子信息的特例,能否将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论归结为一个理论,并且在密码学中加以应用;把前面的相对信息的模型,从精确的集合推广到模糊集合的情形,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可能的非预料成果。 哲学问题,证伪性, 依靠证据来证实它,包括感官,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即使是可靠的,证据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事实是一定成立的。 在哲学界,比较公认的是科学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明真实性,科学理论本身也可以看成一种信息,它指向的是符合它的条件的一系列对象,如何来度量它的可靠性,相对权宜的方法。概率的角度来度量可靠性。 理论作为一种信息的可靠性,不可靠, 香农信息论对可靠性的考虑角度,错误率,后验概率,更加逼近,更加具有相似性,代表性,范围更加逼近。 假设的不可靠性,检验的不可靠性,影响因素不完全分析发现, 一般可靠就会是确定的消息,因为许多哦消息都是确定的,但是不是必然的, 条件熵平均概率不变,求对数后加权平均就改变了。 事实不可靠,真理不能证实,信息不可靠。 信息不是本身,而是用来描述本身的。信息不是自然规律,但是它是用来描述自然规律的。信息指向一个,一类,一类事物。科学规律指向一类满足她家的事实的信息。 概率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 论信息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表示双重不确定,比如分类模糊,不同的人的感受不一样,导致不确定。 隐含的信息-体温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所以一般它显示的温度就是可靠的 概率随机才可能被融合。 概率的随机性情况,不可靠,不完备,随机关联的,比如部分实验的结论作为全体的结论。 欺骗识别及 反识别理论 有目的的欺骗,真真假假,欺骗内容的自恰性 与被欺骗者已知信息的一致性,给予被欺骗者知识多寡,多则欺骗容易暴露。被欺骗这会权宜地认为骗者的信息是均一地可信度,在不知道欺骗者已知知识的情况下,比如被骗者知道什么,和骗者的技巧的情况下。 概率问题,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1926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wage1007 2008-12-16 17:15
最近想做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Parse,分析简单句子的结构,对句子的逻辑结构进行标记, 特别是对问句和陈述句标记 。 另外,今天不应该在实验室打游戏,影响学风, 实验室就应该是学习的地方 。 而且打了一会儿就觉得累。 还是要加强锻炼身体!
3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idea”?Idea就是思想吗?
liux831 2008-12-16 07:29
英语中总讲idea,idea就是思想吗?英语的单词还不能这样简单对应。比如,Nice是什么?positive是什么? 科学首先面对的是科学问题。 做科学首先想的是要引领世界?如果不能,也要做科学上的重大问题或进入重要领域。 如何引领世界? 做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引领世界。美国Cornell大学的Tanksley是引领世界的高手。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引领世界的。他发表了511篇论文。读他的论文很有韵味。 引领世界首先要有原创性。原创性是在一个新事物、新领域、新的科学问题的开创。可以首次提出概念(一般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原创性通常是来源于实践或对有关信息的系统化研究。 原创性具有影响力。通常,诺贝尔获得者的SCI论文一般在222次以上。200次以上的引用产生的影响是对世界的影响。 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能够推动科学的发展。 大科学家都是进行世界前沿的研究。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序列,水稻基因组计划将在2020年破译水稻全部基因信息,拟南芥基因组的研究开创了植物基因组全局性分析的先河...... 正确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技巧。原创性也是从选题开始的。Tanksley选定了番茄果实性状和颜色,Vent发明随机测序、沃森建立DNA双螺旋模型、袁隆平发明杂交稻...... 大科学家引领世界,我们是先学习如何引领世界的思想。当然,我们也可以开展引领世界的研究。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277 本文关键词: 科学 原创性 影响力 选题 Idea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5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