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冠心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冠心病

相关日志

炎症,牙龈炎---夺命三郎
热度 9 jinchenchen 2015-9-13 07:54
图为:金黄色的标记显示出被 PG 感染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荧光显微镜) 炎症,是与生俱来的(哇哇落地后感染),伴随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现象。就因为太自然了,所以人们自然不把它当回事了。炎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主要由细菌,病毒等外源病原体引起。现在即使急性炎症也已经不足为奇,因为抗菌素就能搞定。慢性炎症更是家常便饭,只要不痛不痒,就不把它们当回事。这也包括医界,目前绝大部分医者对炎症的认识程度并不比他人高明多少。为什么呢?因为除了一些急性炎症如肺炎,肝炎,阑尾炎,胆囊炎等等,等等等可以马上致命外,慢性炎症如牙龈炎,关节炎,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等,等等等不会马上致命,这些病太普通了,太常见了。况且,各种抗菌素对付急性炎症基本上都是药到病除,治疗已成常规。而慢性炎症的药更多,和医生交交朋友,弄点药吃吃,亦是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了。那么,本标题是否耸人听闻,专夺眼球呢?当然不是! 抗菌素的发明是得以抵抗感染性疾病,使得人均寿命得以大大延长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抗菌素使用以后,人均寿命的再度提高就基本处于蜗牛爬状态。人们对付各种慢性病也基本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于是乎,钻牛角尖运动开始了,蒸蒸日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人体 — 系统 — 器官 — 组织 --- 细胞 --- 基因 — 分子这样一路钻下去。结果发现各路神仙们在牛角尖碰头了,会师了!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喜出望外地发现,恰恰是一个被忽略了的小把戏把大家捉弄了一回,最后殊致同归于夺命三郎 --- 炎症。 炎症多如牛毛,先从最熟悉的“病从口入”说起吧,那就是:细菌 --- 牙龈炎 --- 动脉硬化 --- 冠心病 --- 。牙龈炎(牙周炎)是由一种叫 PG (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 牙龈红棕色单胞 菌 引起的极其普通的口腔病。几乎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恐怖! PG 不但是牙龈炎,吞噬牙床骨的元凶,它还能进入血液。 PG会分泌一种蛋白质叫“牙龈蛋白酶(Gingipains)”,该酶先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因子ANG2( angiopoietin 2 ), 从而导致 主动脉壁上 一系列的炎症反应,慢慢地损伤血管, 进一步和血液中的血脂,胆固醇等抱团结成斑块,牢牢地粘附在血管壁上, 促使血管渐渐地硬化-- 也就是常说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最后导致冠心病。举一反三, PG当然还能导致其它心血管的硬化。PG还能引起关节炎。这就有可能解释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该项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国“感染和免疫”杂志上,由瑞典的科学家完成。见链接。 在没有炎症的情况下,正常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都有上述的“炎症反应因子 ANG 2”,但是量极少。只有在可怕的PG进入血液,再分泌“牙龈蛋白酶(Gingipains)”以后,被激活而大量产生,以致造成炎症,损伤血管,硬化血管。可怕! 这样一来,一张清晰的慢性炎症(牙龈炎)致病图就慢慢构成了。正因为是慢慢构成的,往往会被忽视,被忘却。日积月累,等到心血管症状出来了才发现,晚了哟!现在,目前,马上,该怎么办?答案是:清除牙龈炎!你做,我做,大家做吧! http://www.pnas.org/content/111/14/5355 http://iai.asm.org/content/early/2015/08/11/IAI.00498-15.full.pdf+html?ijkey=cMYbuB7CAK94skeytype=refsiteid=asmjournals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902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含糖饮料致癌催人老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10-30 16:48
我曾经的博士生(现留校已任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孙丽红教授(也是《生了癌,怎么吃》的作者),曾经就门诊的癌症患者做过调查,发现城市里的癌症患者(或者说城市里高发的癌症),有一个明显的危险因素,这就是嗜糖,好吃甜食,包括精美、精制的甜点、糕点等。临床观察的确如此。其实,早就有研究确定:糖是白色毒品。糖是致癌(包括其他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危险因素。真的,新的研究揭示:嗜糖,其副作用不比吸烟小。 别以为喝含糖饮 料只是多摄入糖分、易让人发胖这么简单。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常喝含糖饮料还会加速人的衰老。研究人员认为,含糖饮料可能给肌体造成双重负面影响,副作用堪比吸烟。此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埃莉萨·埃佩尔表示,长期饮用含糖饮料不但可能导致人体糖代谢紊乱,还可能加速肌体细胞老化,进而诱发多种疾病,包括癌症以及多种慢性病。 研究者以每天喝两罐可乐的人为例,分析指出他们的DNA 会因为长期摄入含糖饮料而发生变化,让人体“变老”4.6岁。衰老的关键在于染色体末端物质端粒。端粒能阻碍细胞老化,若受损或变短,会令人体加速衰老或提前患上老年疾病及癌症等。研究人员分析了数千份常喝含糖饮料的人的DNA样本,观察端粒长度,发现他们的端粒明显比不喝含糖饮料的人要短。研究人员说,这是首个揭示含糖饮料与端粒长度存在关联的研究。 由于研究对象全部为成年人,研究人员提醒,或许这一现象在儿童身上同样存在。因此,对于今天的孩子,也要告诫他们,少吃糖为妙。 当然,人一点不进食糖是不可能的。因为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主要的营养素(其他则是脂肪与蛋白质)中最廉价的营养素。可以说它是一切生物体维持 生命活动 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两类: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单糖、双糖、淀粉和人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 纤维素 ,是人体必须的物质。因此,问题就变成了要进口(吃)好的“糖”,少吃不好的“糖”,就像是有好的胆固醇、好的脂肪酸一样。 按照 世界卫生组织 、 联合国粮农组织 的推荐,我国健康人群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应该为总摄入能量的55%-65%;同时,对碳水化合物(糖类)的来源也作了要求,即应包括复合碳水化合物,如淀粉、不消化的 抗性淀粉 、非 淀粉 多糖(如膳食纤维)和低聚糖等碳水化合物,其供能比占总摄入量的50-60%;限制 纯能量 食物如单糖的摄入量,其供能比占总摄入量的5-10%;以便既能保障 人体能量 和营养素的需要,及改善胃肠道环境,又可防范诸多慢性病及癌症,包括预防儿童 龋齿 等。 上面的说法过于专业了,我解释一下:主食宜米、面、玉米、红薯等为主,这些食物富含 复合碳水化合物,如淀粉;适当增加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属于非淀粉多糖,人体没法吸收);而抗性淀粉主要存在于某些天然食品中,如 马铃薯 、 香蕉 、玉米、 大米 等都含有抗性淀粉(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难 降解 ,在体内消化缓慢,吸收和进入血液都较缓慢),有利于健康;低聚糖则属 于寡糖类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难以被胃肠消化吸收,甜度低,热量低,基本不增加血糖和血脂。代表性的如大豆低聚糖、麦芽低聚糖等,这类不仅仅不增加能量,而且还有多重保健作用,如 改善人体内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生长,调节胃肠功能,增加维生素合成等。 最简单的说法,加了精制糖(不管是冰糖、红糖、白糖)食物少吃为妙,甜食少吃为妙!哪怕是代替品(像阿巴斯甜),这些有害是绝对的,千万别信商家的“甜言蜜语”,“甜言蜜语”中裹着的是毒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458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生了癌,怎么办》——肺癌生存期何止只有16个月
zqing150 2013-12-16 14:43
肺癌生存期何止只有 16 个月 肺癌是中国的第一大癌。资料表明,中国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 16 个月,而且,若干年来没有明显变化。其实,肺癌患者成存期何止只有 16 个月!何裕民教授手头肺癌患者求治者众多,从恶性程度很高的小细胞肺癌,到晚期没法手术,或者对靶向药物不敏感的转移性肺癌,活着的无数。在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里,主持人问何裕民教授时,何裕民教授脱口而出的深圳长期活着的肺癌患者名字就有一大串,比如陈先生就是晚期肺癌没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几次后做不下去了,中医药控制至今;当地岭南某大学的历史系赵教授,小细胞肺癌,伴冠心病没有手术,化疗没法做完,两人都已经过了第 10 个年头,还是生龙活虎地生活着;另一位孙某也是晚期肺癌,没法手术,化疗几次后哮喘发作,只能作罢,仅仅依赖中医药活了 6 年多,后因闷得慌,偷偷抽香烟,诱发哮喘, 78 岁高龄而走。前面枚举的何裕民教授家乡温州的例子,同样说明问题:肺癌与只能活 16 个月没有必然联系。其实,造成“ 16 个月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急于想征服它,急于想彻底治好它,反而丢了性命。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悖论! 我们暂先以配对研究的事实来做出说明: 2004 年,云南的陈某某、李某某等医师报道了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牵头的全国 8 家权威医疗机构联合开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的 2 个典型案例,颇能说明一些问题。该报告如下: 云南弥勒县 58 岁潘女士, 2002 年 8 月,被云南省肿瘤医院确诊为三 B 期右肺鳞癌,右锁骨转移,经过 56 天的放疗,加上服用能够拮抗放疗、化疗副作用,又能提高放疗、化疗敏感度的傣族抗癌药后 1 个月的 CT 片显示,右肺上叶前段的病灶消失, 4 个月后右锁骨淋巴结消失,从得病至报道时,已和正常人一样高质量地生活了好几年。 另一位是北京 61 岁患者刘先生, 2003 年 4 月 21 日,被解放军第 307 医院确诊为三 A 期右肺鳞癌,同侧纵膈淋巴结转移。入组后 1 周,患者又希望手术治疗而出组。该患者术后又连续进行了 4 个疗程的化疗,白细胞最低时只有 1.2x10(9)/L ,,血小板 35x10 ( 9 ) /L ,虽然在化疗期间,多次使用升白细胞制剂和输血小板,但 5 个月后又发现同侧锁骨淋巴结及骨转移,到 2004 年 2 月,该患者去世,成存期仅为 10 个月。 “同为右肺鳞癌有转移的患者,而三 B 期潘女士比三 A 期的刘先生更为晚期,但前者选择了适度的治疗方案,患者不仅生活质量高,生存期长,治疗费用也低。” 我们说,这一比较分析十分中肯。其实,这类情况临床非常常见,反差极大的案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肺癌患者平均只能活 16 个月,并非肺癌本身使然,而是错误的抗癌的抗癌观念及激进的过度治疗措施,导致了多数肺癌患者死于非命! 这就使何裕民教授想起德国汉堡—埃盆朵大学医院的妇科主任克·汤姆森曾谈到过的一次调查:当时,该医院要试用一种新的用于肺癌的化疗药物,有研究者对该医院的肿瘤科医师做了专项调查,问题是“万一你自己得了肺癌,你会参加这项研究吗”, 79 位接受调查的肿瘤科医师中,有 64 位表示拒绝。他们认为这类常规化疗毒性太高,且疗效并不确切。 克·汤姆森在柏林国际医学研讨会上表示:“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医师说自己不会答应进行这类化疗,那么这类疗法的意义就很值得我们反思了!” 真的,人们的确需要好好反思反思:这是为什么? 何裕民 1952 年生,浙江义乌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著名中医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出版医学专著 30 余部,涉及心身医学,亚健康学,医学哲学等领域。曾荣获上海劳动模范,霍英东英才奖,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等荣誉。 何裕民教授经过 30 余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创立了全新的肿瘤理论体系,对肿瘤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康复措施等等做了新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创制了一套在肿瘤临床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学术界称为“零毒疗法”。 零毒疗法方案特色:“零毒疗法”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患者中心论基础上,提出了“内服汤药 + 外治中药 + 零毒抑瘤埃克信”的治疗方案: 内服汤药内在综合调整,消除癌变内环境,调整神经、免疫、内分泌,以中医辨证论证内服汤药,改变利于癌变生存的“土壤”,消除“癌变发生场”,从而治其本。 外治中药内病外治,提高局部抑瘤药物浓度,从外向内的消除病灶、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零毒抑瘤产品埃克信高科技生物工程萃取名贵中药(灵芝)多种活性成分,高度浓缩、多种成分配伍,高效抑瘤,诱导癌细胞分化与凋亡。三把利剑治癌魔。实现了肿瘤治疗的“零毒抑瘤”与癌和平共处两大原则。 何裕民教授 13 年 12 月底将莅临何裕民教授广东工作室,为广州、深圳等地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中医中药咨询,名额有限,请提前预约! 联系方式电话: 0755-83250007 手机: 15013708932 QQ : 987947384
个人分类: 生了癌,怎么办|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探索应用
liuyueisme 2013-7-5 21:57
该文近日已被《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在线刊登,可全文免费下载: http://life.scichina.com:8082/sciC/CN/abstract/abstract511981.shtml 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探索应用.pdf 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探索应用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3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活动:中西医防治冠心病的共性碰撞与未来
热度 1 hucs 2013-4-6 17:52
学术活动 : 中西医防治冠心病的共性碰撞与未来 (2013.4南昌)振源胶囊学术研讨会 地点: 南昌赣江宾馆4号美食楼4楼会议厅 时间: 2013 年4月6日下午 1 :30-4:00 大会主席: 李萍博士教授(南昌大学二附院) 主办单位: 益盛药业公司 公司总监:孟威先生(公司介绍) 产品经理:孟志飞先生(产品介绍) 主席致词 主讲人: 王承龙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 讲题: 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中西医综合防病治病的作用与优势 学术讨论 大会总结
个人分类: 博士学习|2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疾病的关系
热度 3 zhpd55 2013-4-3 19:24
身体质量指数( BMI )与冠心病 ( CHD )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3 年 4 月 1 日 报道,生物医学中心的开放存取期刊《 BMC 医学》( BMCMedicine )发表了一篇论文—— Bodymassindexandincidentcoronaryheartdiseaseinwomen:apopulation-basedprospectivestudy.DexterCanoy,BenjaminJCairns,AngelaBalkwill,F.LucyWright,JaneGreen,GillianReeves,ValerieBeralandMillionWomenStudyCollaborators BMCMedicine , 2013,11:8710.1186/1741-7015-11-87. 文章指出,冠心病 (CHD) 的患病率随身体质量指数( BodyMassIndex, 缩写为 BMI )以及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是对百万名女性的进行近 10 年的研究之后所得结果。 BMI 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比单纯的以体重认定更具准确性。其计算关系式 BMI= 体重( kg ) / 身高 (m) 2 ,而且网络上有 在线计算器 ,可以帮助你计算自己的 BMI ( BMI 中国参考标准见表 1 )。但是,需要说明 BMI 的适宜人群是年龄在 18 岁至 65 岁的人士,不适用儿童、青少年(但是表 1 也列举了来自百度文库的 11 岁以下儿童的 BMI 参考值)、孕妇、乳母、老人及运动员等。 英国牛津大学( UniversityofOxford )的研究人员对 120 万名来自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女性健康进行了 ( 平均 ) 近 10 年的研究之后,得出 BMI 增加会使患 CHD 的风险增加。数据分析显示 ,CHD 的发生随 BMI 的增加而上升 , 即 BMI 每增加 5 单位 ,CHD 的发病率会增加 23%, 相当于衰老 2.5 年所赋予的患病风险。表 1 给出了 BMI 的中国参考标准。 表 1BMI 中国参考标准 分类 体重过轻 正常范围 肥胖前期 I 度肥胖 II 度肥胖 Ⅲ 度肥胖 中国大陆 18.5 18.5 ~ 23.9 24.0 ~ 26.9 27 ~ 29.9 ≥30 ≥40 中国台湾 < 18.5 18.5 ~ 23.9 24.0 ~ 26.9 27.0 ~ 29.9 30.0 ~ 34.9 ≥35 年龄 / 岁 正常范围 超重 轻度肥胖 中度肥胖 重度肥胖 6 15~18 18 ~ 20 20 ~ 22 22 ~ 25 ≥25 6~11 16~19 19 ~ 21 21 ~ 23 23 ~ 27 ≥27 牛津大学研究结果表明 ,11 名瘦身材的中年妇女(平均 BMI=21 ,参考表 1 属于正常范围)中有 1 人会因为患 CHD 而入院治疗或将在 55 岁到 74 岁之间死于 CHD ,即 CHD 患病率为 9.09% 。但是,如果是肥胖女性( obesewomen 平均 BMI=34 ,相对于中国标准的 II 度肥胖 ),这种风险会增加到 1/6 ( 16.67% )。领导此项研究的 DexterCanoy 博士他解释说道 ,“CHD 患病危险的增加是随着 BMI 的小幅度增加而高升 , 这不仅体现在最胖的女士中,而且在通常被认为不是很肥胖的女士中也是如此。保持适度的 BMI ,连同主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 , 避免过量饮酒和参加体育运动等,对于大多数人群而言,都有可能对于防止冠心病的发生有积极作用。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我们可知, BMI 会影响寿命的长短。 BMI 偏高或偏低的民众,都不比 BMI 介于 22~25 之间的民众来的长寿 ( 见图 1) ,也较容易得病。因此,维持理想体重的重要性可见一般。也有人总结出 BMI 与罹病率的关系(见图2): 男士罹病率与 BMI 的关系为: y = 0.0186 x 2 -0.824 x +11.2 ( x =18~40 ) ; 女士罹病率与 BMI 的关系为: y =0.0167 x 2 -0.733 x +8.92( x =18~40) 。 图1BMI与寿命、疾病的关系 图2BMI与罹病率的关系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118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Nature Genetics: 发现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
genesquared 2013-1-21 08:57
Nature Genetics: 发现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 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擎教授和涂欣副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找到了首个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 —— 拥有这一基因位点变异的人,其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 50% 。这个研究项目是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卫生部北京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几十家医疗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协作完成。 冠心病的学名为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 ,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机能障碍和 / 或器质性病变所致,故又称作缺血性心脏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饮食不科学,烟酒过量等因素导致冠心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其数量逐年上升,在心血管疾病中居于首位。过去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是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特 点,不同种族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极大的差异。而同一种族,不同的人,即便在生活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冠心病的易感性也有明显的不同。因而发现汉族人群冠心病的易感基因,对于深入了解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冠心病风险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个汉族人群冠心病基因位点的发现 3 月 7 日凌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 Nature Genetics )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人类基因研究中心 王擎 教授等的研究论文,他们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了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 “过去的 4 年中,在几十人组成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检测了 7593 个中国汉族样本,才发现了这个编号为 6p24.1 的基因位点。”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 王擎 教授告诉记者,他 和副 教授涂欣带领的研究团队, 2006 年与卫生部北京医院 何青 教授, 蔡剑平 教授的团队共同启动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同时还联合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数十家医疗机构合作,样本遍及北京、武汉、哈尔滨等 5 个省市。此项研究采用了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是应用 50 万- 100 万个可以覆盖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对一个人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再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以期发现影响人类性状或复杂性疾病易感基因。 博奥生物 协助王擎教授采用SNP5.0芯片,完成了 部分全基因组筛选 的工作。 该课题受到了国家“ 863 ”和“ 973 ”课题的经费资助。 王擎表示,本次研究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 6p24.1 位于一个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 c6orfl05 内部,通过基因表达相对定量分析,发现该位点风险等位基因型与 c6orfl05 表达量下降有关,提示 6p24.1 可能是通过调节 c6orfl05 表达,从而影响其下游基因关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据了解,国际上现已报道了十多个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但这些大多是基于欧洲白种人群研究中发现的。由于不同人群之间基因组结构具有一定差异,且由于环境与饮食偏好的不同,使得与环境、饮食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易感基因谱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故一些在其他人群中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并不一定参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在王擎等的研究中,仅有一个国外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 9p21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被发现,风险较正常人增高 30% 。 “人种不同,各种疾病的易感基因位点和数量也会有所差异,我们找到的易感基因位点 6p24.1 ,就没有在白种人群中发现。”王擎表示,中国汉族人群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不会仅此两个,但要寻找更多的位点,就需要更大的样本量,以及更大经费的支持。 但这一发现可称得上是我国近年来冠心病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对理解冠心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开展冠心病个体化预防及治疗措施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汉族人群中,拥有这一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的人数约为 5% 。”王擎说,“这些人应该注意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多运动、健康饮食等。” 由于 6p24.1 位于一个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 c6orfl05 内,王擎下一步打算进一步研究这个基因的生理功能及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今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新药研发提供新的靶点。 值得一提的是, 3 月 7 日 在线出版的《自然•遗传》中,同期还发表了国际上其他两个小组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发现了新的冠心病易位点。 Heribert Schunkert 研究团队完成了 100 , 000 欧洲群体的分析,确定了 13 个冠心病关联的风险位点;冠心病遗传研究协会在 71 , 075 个欧洲及南亚群体中发现了 5 个新的冠心病关联位点。 原文摘要: Genome-wide association identifie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causes more than 700,000 deaths each year in China. Previo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in populations of European ancestry identified several genetic loci for CAD, but no such study has yet been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Here we report a three-stage GWAS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We identified a new association between rs6903956 in a putative gene denoted as C6orf105 on chromosome 6p24.1 and CAD ( P = 5.00 × 10 −3 , stage 2 validation; P = 3.00 × 10 −3 , P = 1.19 × 10 −8 and P = 4.00 × 10 −3 in three independent stage 3 replication populations; P = 4.87 × 10 −12 , odds ratio = 1.51 in the combined population). The minor risk allele A of rs6903956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C6orf105 mRNA expression. We report the first GWAS for CAD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and identify a SNP, rs6903956, in C6orf105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CAD in this population. 原文出处: Nature Genetics, Year published:(2011) DOI:doi:10.1038/ng.783 http://www.cust.com.cn/cust/kpbl/kbshengwu/kjbljh/webinfo/2011/03/1296743823306373.htm 首次发现汉族人群冠心病基因位点 来源: www.ssooee.com 发布者: 搜医网 时间:2011年3月21日 23:54 浏览8次 【 共0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中新社武汉3月8日电 (记者 艾启平)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人类基因研究中心王擎教授等,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该成果3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   作为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每年在中国导致超过70万人死亡,并有逐年升高趋势。   该项发现表明,携带该基因位点变异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0%。此研究成果是中国近年来冠心病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对理解冠心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开展冠心病个体化预防及治疗措施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汪樊、徐承启介绍说,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就是应用50万-100万个可以覆盖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对一个人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再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以期发现影响人类性状或复杂性疾病易感基因的方法。   “过去的4年中,在几十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努力下,我们检测了7593个中国汉族样本,才发现了这个编号为6p24.1的基因位点。”王擎教授说,他和副教授涂欣带领的研究团队,2006年与卫生部北京医院何青教授、蔡剑平教授的团队共同启动该项目研究。   同时,该项研究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数十家医疗机构合作,样本遍及北京、武汉、哈尔滨等5个省市。该课题受到中国国家“863”和“973”课题经费资助。   王擎介绍说,在汉族人群中,拥有这一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的人数约为5%。“这些人应该注意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多运动、健康饮食等。”下一步,将进一步研究这个基因的生理功能及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今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新药研发提供新靶点。   据了解,国际上现已报道十多个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但这些大多是基于欧洲白种人群研究中发现的。目前,在相关研究中,仅有一个国外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9p21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被发现,风险较正常人增高30%。(完) 中国专家首次发现汉族人群冠心病基因位点 中国新闻网 时间: 2011-03-09 字体: 大 中 小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人类基因研究中心王擎教授等,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该成果3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   作为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每年在中国导致超过70万人死亡,并有逐年升高趋势。   该项发现表明,携带该基因位点变异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0%。此研究成果是中国近年来冠心病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对理解冠心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开展冠心病个体化预防及治疗措施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汪樊、徐承启介绍说,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就是应用50万-100万个可以覆盖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对一个人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再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以期发现影响人类性状或复杂性疾病易感基因的方法。   “过去的4年中,在几十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努力下,我们检测了7593个中国汉族样本,才发现了这个编号为6p24.1的基因位点。”王擎教授说,他和副教授涂欣带领的研究团队,2006年与卫生部北京医院何青教授、蔡剑平教授的团队共同启动该项目研究。   同时,该项研究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数十家医疗机构合作,样本遍及北京、武汉、哈尔滨等5个省市。该课题受到中国国家“863”和“973”课题经费资助。   王擎介绍说,在汉族人群中,拥有这一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的人数约为5%。“这些人应该注意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多运动、健康饮食等。”下一步,将进一步研究这个基因的生理功能及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今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新药研发提供新靶点。   据了解,国际上现已报道十多个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但这些大多是基于欧洲白种人群研究中发现的。目前,在相关研究中,仅有一个国外发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9p21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被发现,风险较正常人增高30%。
个人分类: PersonalGenome|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Gen:汉族人群冠心病的易感基因位点
genesquared 2013-1-17 17:51
Nature Genetics:欧洲、南亚和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的易感基因位点 时间:2011-03-10 最新出版的《自然·遗传》杂志集中刊登了三篇独立研究的论文,分别在欧洲、南亚和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了冠心病的易感基因位点。 刊登的中国科学家论文,他们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找到了首个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拥有这一基因位点变异的人,其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0%。 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冠心病每年在中国导致约70万人死亡。冠心病的学名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其病因是冠状动脉变得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脏无法正常工作,乃至死亡。近十几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冠心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大幅度增高,而且趋向年轻化。在什么影响下,冠状动脉会变狭窄呢?若着眼人体内部寻找原因,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基因。 “我们在过去4年中,检测了7500多个样本,才抓到这个编号为6p24.1的基因位点。”论文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擎告诉记者,他和副教授凃欣带领研究团队,2006年与卫生部北京医院何青教授的团队共同启动了冠心病遗传项目,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几十家医疗机构合作,样本遍及北京、武汉等5个省市,通过最先进的高通量遗传学技术——全 基因组 关联分析技术,最终在汉族人群中发现了6p24.1这个全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 50%的冠心病患病风险有多大?以往研究显示,抽烟就可以使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两倍——如此看来,6p24.1并不那么可怕。不过,王擎并不这么认为。“人体内的疾病易感基因有一种‘微效作用’。比方说,这个易感基因会使风险增加50%,但别的易感基因又会使风险上升50%——当多个基因叠加起来,就很危险了!” 与王擎成果同时刊登的一篇来自德国的论文,在欧洲研究了10万个样本,找到13个冠心病的易感基因位点;而另一篇英国牛津大学的论文,则检测了超过7万个来自欧洲和南亚的样本,发现了5个位点。“人种不同,各种疾病的易感基因位点、数量也各不相同,我们找到的这个易感基因在白种人群中,就没有被发现。”王擎说,他相信,中国汉族人群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绝不止这一个,但寻找更多位点,就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耗费更多经费。“做一个 基因芯片 ,检测一个样本,就需要几百美金。而我们科研经费有限,能找到这个位点已属不易。” 但这一发现可称得上我国近年冠心病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让科学家能深入了解汉族人群的冠心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冠心病风险预测。“在汉族人群中,拥有这一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的人数约为5%。”王擎说,“对这些人,医生就应对其生活习惯进行干预,比如戒烟、多运动、健康饮食等。” 由于6p24.1位于一个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c6orf105内,王擎下一步打算进一步研究这个基因的生理功能以及与冠心病的关系,“认识清楚这个基因,也许能为今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新药研发提供新的靶点。”
个人分类: GWAS|1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蜂蜜大蒜;核桃枝卧鸡蛋;治疗癌症;心脏病;子宫肌瘤;结石病
zzllxx5168 2012-10-30 15:24
蜂蜜大蒜:久经不衰的长寿秘方 无论是蜂蜜还是大蒜都具有一定的药效。蜂蜜大蒜配伍,甜脆可口,一年四季、男女老少皆可食用,可谓不老的长寿秘方。蜂蜜大蒜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也具有养生保健功效,长期适量食用,可有疏通血管、防栓、抗癌的作用。 蜂蜜大蒜制作方法 1 、大蒜以当年新上市的为好。用于养生保健宜用嫩大蒜,口感尤佳。剥去白色外皮或剥成蒜瓣,浸泡在冷水中 1~2 天,中途换去涩水。 2 、将经水泡过的大蒜捞出滤干,加少量食盐,腌制一天,捞出滤干,装入大口瓶内,不要装得太满,留一点空间。 3 、选择适用于自己需要的单一花种的蜂蜜。有些蜂蜜具独特功效,如洋槐蜜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4 、蜂蜜要纯正,各项指标符合蜂蜜国家标准。将合格的蜂蜜倒入蒜瓶内,充分搅拌均匀,并淹没大蒜,盖紧玻璃瓶盖, 1~2 月。每天食用量成人 5~ 10 克 ,即 2~3 瓣。 蜂蜜大蒜的有关说明 1 、购买蜂蜜要到有信誉的超市或蜂场设立的蜂产品专业门市,对走街串巷、流动摊点以及上门推销的蜂蜜最好不买。 2 、蜂蜜大蒜,甜脆可口,但切不可过量食用,以免烧心,如过量食用会减少胃酸,导致目昏、口臭。 3 、肺、胃有热者,有目疾、狐臭的患者不宜食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不宜多食。 4 、蜂蜜大蒜食用后难免口中溢蒜臭气,影响与人接触交谈,可用浓茶漱口,或咀嚼茶叶,或含服大枣,皆有清除蒜臭功能。 5 、不同的单一花种的蜂蜜各有不同的药用功效,可自行购书学习,获取有关知识。 长寿方——糖醋蒜 . 将1斤老醋、1斤白糖、3斤大蒜(最好是新蒜)泡在一起腌10天。然后每顿吃饭时吃糖蒜3-4瓣。糖蒜补血提气,杀死体内多种有害病菌,是延长寿命的最佳良药。 祖传长寿秘方——“茯苓秘方酒” . . 祖上传下来的秘方酒是用茯苓 60 克、大枣 20 枚、当归 12 克、枸杞 12 克、白酒 5 斤调制而成。一般来说,泡上半个月就可以喝了。每天喝上一小杯,就能延年益寿。凡是因气血虚弱、阴阳两亏导致的腰酸腿软、身体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都可以通过它来调理身体。 肺癌家人别犯难,试试核桃枝卧鸡蛋 有位 66 岁的大娘患了肺癌,因为年龄较大又有高血压,不宜手术。听人介绍用核桃树枝熬水卧鸡蛋吃对肺癌有特效,于是依法服用 2 个多月,竟真治好了病。现在她 77 岁了,曾将此方介绍给几个肺癌患者,他们也都治愈了。 配方及用法:把核桃树枝劈成若干小段装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类似煎中药的方法熬水(熬一次水可用几天)。用熬好的水 2~3 勺卧 2~3 个鸡蛋服下,鸡蛋也整的,不要搅烂,连汤一起服下,早晚各 1 次,连服 2~3 个月。只要病灶没有转移就可治愈,有特效! 备注:核桃树枝熬水卧鸡蛋,味很苦,患者食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减少服食鸡蛋的数量,但不得小于 1 个。此方对于肺癌转移的或其他癌症没有什么效果。至于个人的思想情绪也很重要,持乐观的态度,克服恐癌心理,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利于迅速恢复健康。 成功治疗多种癌症的要方 金银花 50 克,白花蛇舌草 50 克,半枝莲 50 克,甘草 20 克,夏枯草 50 克,土茯苓 50 克, 猫爪草 25 克,山豆根 25 克,黄药子 50 克,重楼 30 克,山慈姑 25 克,白芷 15 克,卷柏 25 克,熬水服,云南白药(按说明服),西洋参 20 克(分二次,开水送服),一日一剂,戒辛辣刺激发物。可以辨证加减治疗很多种癌症! 不是仙丹,胜似仙丹——治心脏病、冠心病奇方 河南平顶山市的孔令晨说:我是仙丹验方的受益者。去年春节前我感觉心脏不适,在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住院半个月,花去两千多元钱。出院后,我一直靠口服药物控制病情,稍微劳累或休息不好就犯病。有时心跳过速,偶尔还伴有早搏现象。后来,我在《老人春秋》杂志上看到《不是仙丹,胜似仙丹》的验方〖用4种中药粉成面(约10克)伴蜂蜜服下〗,我便开始按照验方服用。半年多过去了,我的冠心病再没复发过,感觉很好。我又把此验方介绍给另一病友,他服用后也说很好。 组方:山楂500克,丹参500克,金樱子250克,何首乌(制)250克。 以上药物研末,每天早上取一汤勺药面约10克,一汤勺蜂蜜约30克,放入一杯温开水中搅均匀,喝下。 注意:金樱子在加工时一定要去掉外壳的绒毛,否则会引起过敏不适的症状。 高血压、高血脂、血黏稠、冠心病患者,刚开始服此方时原用西药不可马上停服,要继续配合使用。 高血压患者服用两个月后要进行血压测试,如有下降,原用西药可适当减量。 高血脂、血黏稠患者在用此方之前可去医院做检查,用药四个月后再查,以便做前后服药的对比。 糖尿病人服用此方药中可不加蜂蜜。贵在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按时服用此药。 三味药治好了陈年心脏病 有一个 60 岁、患有心脏病的男人,让我终生难忘。他得了 8 年的心绞痛,每天发作大约 2~4 次,只要稍微累一些就心区疼痛,心痛时什么都不敢做,只能休息。幸运的是他这么多年还未出现过昏厥。 这样的病人,在国内被任何医生看到都会被要求住院治疗,甚至在治疗中都不敢用中医药。可是这里不同,病人没钱看病、没钱买药,于是就只好留在家中,默默忍受着病痛,这一忍就是 8 年。 根据这个病人的发作特点,经仔细诊断后,我们选用了记载于《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也是按照原书的用法,嘱咐病人用酒来煎药。共两剂药,每剂药一天分两次喝。 两天后,病人吃完药来复诊。他自己描述:服第一杯药后,自觉胸中针刺疼痛已经消除,但还有轻微胸痛感。吃完第二杯药后,早上起来所有的胸痛已经解除。吃完第三杯药,觉得胸中舒畅,是前所未有的感觉;而且一直以为是劳损引起的左背痛,也一起消失了! 8 年来,他第一次一整天都没有出现心痛! 病人经复诊后,我又原方开了两剂药给他,再来复诊时,胸痛未再发作,从脉象上看也缓解了。就这样,多年的顽疾竟然被治好了。 在此病例中,我最难忘的体会,就是中医真的“简、便、验、廉”。一个药方,只是三味药:瓜蒌、薤白和酒。我们计算过,即使加上病人自行买酒的价钱,两服药才不过约 20 元人民币。 我梦想着,若将中医药带到世界上所有的贫困地区,不就能解决世界上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吗?(李宇铭)(中国中医药报) 冠心病偏方 材料:元胡3两、三七3两、地龙3两、降香1两、丹参4两、蜂蜜1斤6两。 用法:先将前5种药,放在一起研成面。然后,将1斤6两蜂蜜倒在锅里烧开。待烧开的蜂蜜晾温后,把其倒在研好的药面里,将它们搅成一团。搅好后,用手平均分成70丸。患者早饭前1丸、晚饭后1丸。轻者两服药痊愈(140丸),重者4至6服药痊愈。 用大蒜治疗心脏病的偏方 (1)找一个碗(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撑成一个圆为口径)往锅里倒进2碗水(不能用铝锅)。 (2)再放进3头大蒜(不要剥皮)洗净,用火煮成1碗水。 (3)然后以自己的手指摄一小摄黑红糖(不要黄色的红糖)放进汤里,一次喝完。 (4)在晚上11-1点的时段喝,效果最好(此时是心经的血液最旺盛的时段)。 (5)每个月连服7天,共用21头大蒜。 (6)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慌、胸闷、气短、乏力、胸痛、肺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肥大等症状。 心脏病特效方——大补气血方 . 人参15g或 党参30g,黄芪30g,当归40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甘草15g。 煎妥冲入黄酒少许,得此药煎1大杯,日分3次分服。 治疗子宫肌瘤特效验方(一百多块钱搞定) 很多女人都会长子宫肌瘤,长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个方子是个老中医给的。当瘤子有大拇指那么大时,吃 1-2 个疗程就能好,有特效。 组方:银花 25 克,土茯芩 30 克,黄柏 18 克,夏枯草 25 克,连翘 20 克,诃子 15 克,半枝莲 20 克,野菊花 25 克,元胡 15 克,乌药 15 克,车前子 15 克,泽泻 25 克。 服法:水煎服,日服 3 次,一个疗程 3 剂, 2 个疗程搞定。严重的自己视病情加疗程。 大医院治这种病少着几千,多着几万,吃这个药花一百来块钱就搞定了,绝对特效。 中华神方,一方治百病,效果神奇,立杆见影 本方以疏通经络为理论,凡是属中医中经络不通症均可治疗。无论任何病症,见效既可根治。全虫、蜈蚣、红花、当归、制附子各 25 克,地龙 60 克,穿山甲 15 克,红山柳根 40 克,五逆散 200 克, 55 度白酒 1500 克,粉碎浸入白酒中三天,用不锈锅锅煮沸 5 分钟冷却一天,过滤既可使用。药渣晒干打破碎成面,作为巩固治疗。成人每次 40~60 克,首次 20 克,一日 2~3 次。 本方用于各种顽固性头痛服用立刻止痛, 3~7 天根治。用于咽炎鼻炎、耳聋立刻见效, 7 天左右根治。用于各种皮肤病当天内见效。用于各种感冒引起的发热、喉咙肿痛、咳喘服用立刻见效, 30 分钟恢复正常,一次根治,重者 4 小时再服一次。用于癫痫服用当天见效, 15~20 天根治。用于各种支气管炎、咳嗽、哮喘服用十分钟止喘, 20~30 天根治。用于各种关节炎、颈腰椎增生、各种腰腿疼、无名痛,服用当天见效, 20-40 天根治。用于脑血栓、高血压、中风 7 天见奇效, 20 天左右恢复自理能力。用于结肠炎 7~15 天根治。用于脚气 10 分钟连涂 3 遍立刻止痒,十小时再抹一次既可根治。用于各种肿瘤、脉管炎中早期, 3 天内见效就可根治,否则无效。用于清血脂,用药渣每次服用 6 克,一日 2 次, 15 天既可,而且不反弹。无论任何病症,只要 3 天见效就可根治,否则无效。孕妇及过敏者者勿用。 泌尿结石、肾结石 100% 有效! 献方人:辽宁省铁法矿务局晓南矿职工医院中医科医师:郑福春 配方:车前子 20 克,木通,大黄、甘草各 10 克,滑石 15 克,白茅根 30 克,金钱草 50 克!说明:结石在肾脏者加生地、枸杞子各 20 克。结石在输尿管或膀胱者加白术 12 克、桂枝 6 克,猪苓 9 克。 郑 医师曾治疗结石患者 112 例、其中肾结石 68 例,输尿管及膀胱者 44 例,最少者服药 4 剂排出结石,最多者服药 12 剂排出结石,总有效率 100% (注:服法是常规水煎服,一天一剂)。 祖传秘方:尿路结石百分百有效方 鉴于当前结石病流行,而就医成本之高却让普通百姓难以承受,本着治病救人方便百姓的祖训,特免费为广大患尿路结石的患者朋友提供祖传有效秘方,一剂见效(止痛),五至七剂根除(排石)。 泽泻15g,王不留行15g,甘草3g,滑石20g,怀山10g,白术8g,厚补15g,神曲20g,石苇15g,金钱草40g,茯苓15g,怀牛膝15g,鸡内金20g,冬葵15g,车前子15g。 以上每日一剂,或三日两剂。 治疗糖尿病特效方 . . 轻者一剂见效,一个月康复,重者两剂见效,永不复发。 配方:莲子一两,芡实一两,石榴皮一两,大黑枣 5 个, 。 用 法:加水用沙锅煎一小时,煎 2 次 ( 第一次煎好倒出来,再加水煎一次 ) 。水的分量要满过药为准,一天一剂。这是重病患者(瘫痪)的用量。轻者用量减半。也可以 2 天一剂。 药方来源: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紫竹林精舍,由一出家师来访时留下。 治脱发秘方 . 我老婆以前就头发稀少,头上成块的没头发,还掉头发。后来在湖南遇见一个老中医,开了一个方子,吃了后头发开始长,也不咋掉了,而且开始长新头发,非常有效。后来把这方子告诉身边掉头发、头发少的朋友,用了都说有效。关键是这个方子非常便宜。 一共是 3 种药:鱼肝油,胱氨酸,维生素 B6 。都是一块多一瓶,都是一天 3 次,按着瓶上说明用量去吃,记住, 3 瓶一块吃,不要断。效果绝对好,比可贵的其他药有效得多。 白发变黑只需 20 天 . 黑豆 50g 隔水蒸熟,再将当归、山楂、黄芪、何首乌、熟地各 35g 一起暴晒 45 天后,放在一起捣碎,每日取 30g 口服,连服 20 天左右,白发即可逐渐转为正常黑色,对后天白发或遗传白发都有显著疗效。 脑萎缩有方可治 . 当归 15 克,党参 15 克,黄芪 20 克,赤芍 10 克,川芎 10 克,葛根 10 克,菖蒲 10 克,益智仁 10 克,钩藤 15 克,天麻 10 克,白术 15 克,扁豆 10 克。 其中每付药中的钩藤另包一边,待一付药连续一下熬到第三次时最后五分钟时再放入熬五分钟。因该药药性易挥发,只能熬 5 分钟左右。 该药方治疗好了很多脑萎缩病患者,最大的 80 多岁,因此我在患者处抄录记下以行善事,以便有病或有缘者见之广为传之以治病救人。特别注明:要用该药时,可先请自己当地的中医看下药方,以便安全使用。 尿毒症绝方(师传秘方) . . 配方:维生素 B 0.5 克,松轻克尿片 0.5 克,车前子 15 克,桃仁 15 克 。 将上药按量精心炮制,配比合理加工成 100 目粉末装入胶囊中,每粒重 0.3 克。它能够根本上治愈尿毒症,效果既快又不需要任何手术、人工导流。 患者服药 2-3 小时自动排尿毒。经 500 临床观察验证,其中 9-18 岁青少年 50 例, 19-50 岁成年 150 例, 50 岁以上老年 300 例,其治疗效果为, 9-18 岁治愈 100% , 19-50 岁成年治愈 100% , 50 岁以上老年 99% 治愈。 用法用量:对两天内刚发现或较轻患者可用大剂量一次性排水(尿毒),对时间较长或较重者用小剂量。轻型患者每天三次,每隔三小时一次,每次 3 粒,开水送服。重型患者每天 6 次,每隔 4 小时一次,每次 2 粒,开水送服。 博主简介: 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 . . . . 联系方式: 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 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 ;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个人分类: 中医药偏方秘方|7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种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早期冠心病
dragonstar 2012-7-26 14:12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1月2日报告说,一种特殊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人罹患早期冠心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在2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 PLoS Genetics )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数年前就发现早期冠心病具有遗传性,但直到最近才证实一种神经肽Y基因的变异与这种遗传性相关。神经肽Y基因位于人类7号染色体上,负责编码产生一种影响饮食的重要蛋白质神经肽Y。 研究人员对参与杜克大学一个医学研究项目的1000个家庭进行分析后发现,神经肽Y基因变异与冠心病发作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种联系在年龄小于37岁的冠心病患者中尤其明显。 早期冠心病一般指心肌缺血的隐性冠心病和心绞痛,表现为或有胸闷、胸部压迫感和紧束感,或心前区隐隐作痛,或无症状。早期冠心病在年轻患者中很难确诊。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将有望帮助专家在早期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前作出诊断。对这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早期治疗,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作者:任海军 来源:新华网)
个人分类: 心血管疾病进展|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研究人员肝细胞生长因子临床治疗冠心病获成功
dragonstar 2012-7-26 14:11
记者近日从南京医科大学获悉,由该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微创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完成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获得成功,目前已经进入Ⅱ期临床实验。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在我国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0万例。而心肌不同于骨骼肌等其他肌肉,一旦因缺血坏死就难以再生,即使有限再生功能也会大打折扣,造成(心率)心力衰竭,也就是百姓常说的心肌梗死。全世界医学界都在努力探索心肌梗死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其中,治疗性血管新生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多种血管生长因子能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并改善心脏功能。 虽然生血管因子基因治疗冠心病的成果令人鼓舞,但未调控生血管因子在心脏外脏器的过度表达大大降低生血管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安全性。 南京医科大学杨志健教授对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表达调控进行探索,就像在基因药物上设置了两个开关,只有当药物遇到心肌和缺血缺氧环境时,才会启动药物特性开始生长血管,并控制整个过程,从而使坏死的心肌获得再生。这项研究不仅能够生长新的血管,还可以使凋亡的心肌细胞“复活”,对调控生血管基因在缺血心肌的特异表达,提高生血管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已经获得国家一类新药,正开展Ⅱ期临床研究。专家还为这种药物专门研发了一种新的注射器,从股动脉进行微创穿刺,将药物注射到坏死的心肌,仅需1个半小时就能完成手术,患者术后即可自由活动。
个人分类: 心血管疾病进展|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心电图异常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dragonstar 2012-7-26 13:41
据4月11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在一项包括没有预先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男女的研究中,严重的及轻微的心电图异常与冠心病(CHD)事件风险的增加有关,且它们能够超越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而改善对诸如心脏病发作等CHD事件的预测。 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在老年人群中,通过传统的风险因子来预测CHD没有其在中年人中的预测那样精确。”心电图(ECG)异常在老年人中是常见的。 “然而,目前的证据不支持在无症状的成年人中做常规的ECG。考虑到老年人中心血管疾病(CVD)和ECG异常皆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在该组病人中结合ECG的风险预测可能更加有用。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检验在老年人群中用ECG异常来改善CVD的风险预测,且没有研究能够充分地校正对先前存在的CVD及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CVRFs)的分析。” 瑞士洛桑大学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Reto Auer, M.D.及其同事们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基线(即在研究开始时的)状态的严重的及轻微的ECG异常、新的ECG异常的发生及在随访期间持续性的ECG异常是否与新的CHD事件有关系,而且其关系是不依赖于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子的。该基于人群的研究中包括了2,192名老年的白人和黑人,其年龄在70-79岁,他们没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判定的CHD事件是在1997-1998及2006-2007这8年中汇集的。基线状态及4年ECG异常被分类为严重和轻微的异常。研究人员对ECG异常加上传统的风险因子以预测CHD事件进行了检验。 在该研究的2,192名参与者中,有506人(23%)有严重的ECG异常,有276人(13%)有轻微的ECG异常。在中位数(中点)为8.2年的随访期间,351名参与者发生了CHD事件 及602人死亡(96人死于CHD)。数据分析表明,基线状态时的严重和轻微的ECG异常都与CHD风险增加有关。在经过对各种心血管风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总体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吸烟和糖尿病——进行校正之后,与没有ECG异常的参与者相比,在基线情况下有轻微ECG异常者发生CHD事件的风险增加了35%,而在基线情况下有严重ECG异常者发生CHD的风险增加了51%。按种族所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在白人和黑人参与者中的发现是类似的。 研究人员写道:“总之,我们发现ECG的严重及轻微的异常与未来的CHD事件有关,它们超越了传统的风险因子而给人们提供了适度改善的风险再分类。在老年人中,用传统的风险因子进行风险预测没有其在中年人中那样精确。鉴于ECG的安全性、低成本及广泛的可获得性,ECG数据可能对改善老年人的CHD风险预测有用。ECG是否应该被纳入到对老年人的常规筛检之中应该由随机对照的试验来评估。”(来源:EurekAlert中文版) 作者:Reto Auer 来源:JAMA 发布时间:2012-5-11 14:03:43
个人分类: 心血管疾病进展|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牙周病与冠心病
热度 2 fuqiang66882000 2012-3-18 21:16
什么是牙周病? 简单地說,牙周病是一种多因子共同造成的疾病,会造成牙齿周围组织的破坏,进而使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牙齿表面细菌的堆积而成的牙菌斑就是引起牙周疾病及造成破坏的主因。 牙周病和心脏病有何关联? 研究表明,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关联。严重牙周病的患者通常有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而导致口腔內集聚大量的牙菌斑。研究显示,重约一毫克的牙菌斑內约有一亿个细菌存在。这些细菌的存在,除了造成牙周破坏之外,更有可能伺机 进入血液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做的刷牙、甚至咀嚼,都有可能造成短暂无症状的菌血状态。当然,正常人体内免疫系统可以使这类菌血状况能得到控制而不致引起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进入血液中的细菌数量大增,长期积累(例如有严重牙周病的患者),这些细菌造成慢性疾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比如感染性心內膜炎。 此外,牙周致病菌也会产生大量內毒素。这些內毒素会经发炎的牙龈组织进入血液循环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将引发免疫系统一连串的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可能发生在血管內膜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最终可能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而同時患有牙周病及动脉硬化的患者,若能好好的治疗控制牙周病,其后来发生心肌梗死的比率要比没有控制牙周病的患者明显著降低。 由此可知,牙周病的影响并非仅止于口腔方面,更可能诱发心血管系统的病变,造成严重的心脏问题,不可不谨慎待之。尽管如此,目前仍不能说牙周病和冠心病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28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视频:专家在线谈冠心病的防治
xupeiyang 2011-9-26 20:45
视频:专家在线谈冠心病的防治 http://video.sina.com.cn/p/news/h/v/2011-09-26/160061499099.html 视频:专家在线谈冠心病的防治2 http://video.sina.com.cn/p/news/h/v/2011-09-26/16026149910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杏(白果)的用途很多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8 10:12
银杏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是银杏科银杏属落叶大乔木,其果实、根、根皮、树皮、叶等均可入药应用。其果实又名白果,性平,味苦、涩,归肺、肾经;根和根皮性温平,味甘,无毒;叶性平,味苦、涩。果实有润肺、止咳、平喘、止带浊、缩小便、解酒之功,主治哮喘、痰嗽、白带、遗精、淋病、小便频数等;叶益心敛肺、化湿止泻,主治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痰喘咳嗽、泻痢;根和根皮补虚益气,对白带、遗精有效。其常用药用验方如下:   神经性头痛、眩晕:(1)生白果60克,捣裂,水煎服,煎3次,日服2次,分3次服完;(2)白果仁炒熟研为细末,每服3~6克,以红枣煎汤调服;(3)生白果肉3枚,捣烂,开水冲服,连服3~5天。   哮喘:(1)白果仁7粒,捣烂,开水冲泡,每日一次,于清晨空腹服,连服3个月;(2)白果仁30克,加猪肝125克,水煎或调蜜少许服用;(3)炒白果仁9~12克,用水煮熟,加入适量砂糖或蜂蜜,连汤服食。   冠心病心绞痛:(1)银杏叶、何首乌、钩藤各4.5克,共研末,每日一剂,温开水送服;(2)银杏叶、瓜蒌、丹参各15克,薤白12克,郁金10克,甘草4.5克,水煎服。   肾虚遗精:(1)白果3粒、酒煮食,连食4~5日;(2)白果15克(杵碎)、芡实12克,金樱子12克,水煎服。   小便频数、遗尿:(1)陈白果5粒、蜗牛3个(焙干),共研为末,冲服;(2)白果仁9克,炒后加水煎,加糖适量,连汤服之,或炒研粉服;(3)白果仁30粒、红枣10枚,煎取浓汁,加白糖少许,睡前服;(4)白果仁用盐水炒黄,每晚临睡时服3~7粒,温开水送服。   妇女带下:(1)白果、莲子肉、糯米各15克,研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将药装入肚内煮烂,空腹食之;(2)白果30克,白鸡冠花30克、淡菜60克、猪脊骨125克,炖服;(3)白果15克,芡实15克,山药15克,黄柏12克,车前子10克,水煎服;(4)炒白果、椿根白皮、乌贼骨、怀山药各12克,水煎服。   淋证:银杏树根9克、松树根30克、槐树根30克、萱草根9克、麦冬9克,每日一剂,水煎,加白糖适量服。   大便下血:白果30克、藕节15克,水煎服,或共研末分3次服。   尿道感染:白果数十粒,炖熟连汤服下。   乳糜尿:银杏树皮30克,水煎服。   阴痒:生白果,捣烂擦痒处。   脚癣、冻疮未溃:银杏树叶适量,煎水洗患部。   阴虱、毛虱:生白果仁捣烂,轻轻涂于患处;或煎水洗患部。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2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过犹不及说心脏
songshuhui 2011-8-15 22:26
李清晨 发表于 2011-06-28 05:19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无论城乡,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致的病死率均已占至首位,而发达国家早在此前40年就已经呈现这一态势。从马季到侯耀文,演艺界不断传出某人因心脏疾病而猝死的新闻,不时地刺激着尚在人世间的你我,提醒人们,其实死亡并不遥远,他们随时会不期而至。 我导师在本地是一位极有名气的外科医生,年轻时是医科大学运动会上四项校纪录的保持者,身体极好。他的住所距医院很近,每天都步行上下班。有一天,当他走到一半时,忽然感到胸口一阵闷痛,仿佛当年长跑临近终点时体力濒临崩溃似的感觉。毕竟是医生,对此不敢大意,当即到心内科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 J. Holter发明,故亦称“Holter”),结果提示严重的心肌缺血。这个工作狂人甚至在带着Holter的那一天还在做手术!随后又做了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最主要的一个分支的开口处,已经狭窄到90%以上了,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一次忽然发作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就可能让这位年富力强的一代名医永远离开手术台。 类似这种大难不死的事件,在我身边还发生过一次。正值下班期间,一位外科医生刚走出电梯门就忽然晕厥过去,心跳呼吸骤停,随后走出的两位同事,一位是心内科医生,另一位是麻醉科医生,这两位恰恰都是心肺复苏的行家里手,当即将其拖进电梯,一人进行心脏按压,另一人进行人工呼吸,电梯直接升入抢救室,继续予以后续抢救,这才使这位外科医生保住一条命。假如他不是在医院里出现意外,假如随后从电梯出来的不是专业医生,那么这位医生几乎是必死无疑了。 显然,多数遭遇“心脏罢工”的人,都不会如此幸运,通常一次就会致命。 在诸多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当中,最主要的便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因此,凡是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皆应该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尽管目前尚无任何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使已经发生病变的心脏再变回从前的样子,但如果明知自己有冠心病,仍置医生的良言良药于不顾,依然故我胡吃海塞,拒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治疗,这就离猝死不远了。这绝非危言耸听,在人群总死亡中,21%的男性和14.5%的女性就是以这样猝不及防的方式离开人世的。 由于多年的宣教,又兼时有公众人物或身边的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因此,冠心病的危害多数人均有所认识,但有的人因此而过度关注自己的心脏问题,这就产生了不为公众所熟悉的另外一种危害——心脏神经官能症。因为这种情况极少致人于死地,因此也较少进入公众视野,但罹患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本人却承担了极大的痛苦,其家人往往也倍受煎熬。 心脏神经官能症也叫作功能性心脏不适,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发的心血管症状,多发于青壮年,以女性为多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此症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所谓功能性心脏不适,是同器质性心脏疾病对应来讲的,我们前面提到的冠心病即属器质性疾病,也即可以找到临床证据的情况,比如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缺血,造影检查能发现冠状动脉狭窄,但心脏神经官能症则除了病人本身的主观感受以外,从头查到脚,也查不出个病变来。我有一次因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在医院的门诊静点,隔壁心内科急诊就来了这么一位,医生反复说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不用住院,可老太太坚持说自己要死了,不住院就非死不可,几个子女被搞得非常无奈,我隐隐听到有人说:还不到两个月,这么折腾3次了…… 从医生的个人利益及医院的整体利益来说,将这样的病人收入院是又稳妥又能创收,何乐而不为呢?但真的要把这种非器质性的心脏病硬是按上一个器质性心脏疾病的诊断,非但不会对病人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因对病人造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而使其症状愈发严重。因此,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在完善的相关检查可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前提下,对这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人采取长期随访观察、追踪病情的策略是才是上策。 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在全部的内科疾病中占有较大比重,且较为严重,明显地影响人的劳动力,上述两种情况,不过是众多心脏疾病当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虽然只是浅尝辄止的介绍,但从这两种情况当中,我们应该明白的是,首先对心脏方面的异常感觉要有足够的警惕,诸如心前区疼痛一类的情况,也许就是冠心病导致的心绞痛在发作,应及时就医及时明确诊断,避免悲剧的突发;第二,一旦被医生判定为基本无大碍,就不必继续纠缠于自己的主观感觉,很可能你真的就属神经官能症一类,对自己的躯体感觉异常太过关注,只会心疑生暗鬼,自己把自己吓够呛,平白无故的花掉许多金钱和时间。由于这种情况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症状的好转往往并不依赖于正规的心内科治疗,因此与之相关的各种昂贵的保健仪器才能大行其道,有这样的冤枉钱扔给那些无良厂商,真不如约个靠谱的心理医生解决一下“心病”当紧。人固有一死,在真死之前,先不要一次次的无事生非把自己吓的半死。 简单说,自觉心脏有异常,应该及时就医,若确定有问题则按规范治疗,若否,则该干嘛干嘛去。不要放过真正的危险信号,也不要在医生已认为没问题的情况下仍继续纠结,是为“过犹不及”。
个人分类: 医学|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