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情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消防演练的场景设计
dfedhw 2019-11-9 09:16
为了显著提高基层的火灾扑救能力,需要对火势发展过程进行场景化设计,然而如果步骤流程脱离实际,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形成一些误导。 如下图所示的演练场景: 1.现实中极少遇到只有这样的独立建筑起火,绝大多数环境只会比这更复杂,如果烧至这种程度,火势早已向周围建筑及附属物大面积蔓延开来,当人与火共处于同一封闭空间内,烟雾横向纵向扩散,无法驻足,不具备相对安全的作业面,故此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疏散而不是灭火。 2.当火势发展到这个时间节点,除了个别偏远的乡镇之外,消防队已经能够到达火场并接管,不会再由现场人员来灭火。 借助以往大量的火灾案例来看,这样的场景设计几乎没有意义。要么,初始火情已被成功扑灭于室内;要么,对于现场人员而言,已明显超出其控制能力,随着消防队的陆续抵达,只能交由专业救援力量来处置。 倘若将起火点预设于室内,考虑发现过程有一定延时,现场人员再开展灭火行动,无疑会更为真实,甚至可以在屋内提前放置假人模型,在灭火的同时,看看是否能将模型从火场中“营救”出来。消防队即使已事先到场,也需要在起火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再行介入,因为现实中会在路途上耗费时间。 继续结合开展消防演练的目的与初衷来看: 1.如果从检验初期灭火效果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表现无疑是失败的; 2.如果出于示范的目的,失败的演练也谈不上具有示范性或指导意义; 3.如果作为研究性演练,既然到了这个时间点,大批联动救援力量已经到场,水枪等设备设施早已出水,而不仅仅只依靠若干灭火器。 一句话: 类似这样的演练情景展示,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再现 ,故不具有任何意义。演练中,如果通过人员的有效处置,火苗最终不致窜出室外,或是人员均被成功疏散,这样的演练效果无疑才是理想的;即使初期无法完全灭火,但通过快速调运灭火剂,进行不间断的干预与控制,限制火势任意蔓延,为消防队赢得宝贵时间,降低后续扑救难度及风险,丢“车”尚可保“帅”,这样的演练过程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也才显得更为逼真和实用。 真实甚至艰险的场景设计是演练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演练时要尽量想象为置身于实战,器材输送、人员召集、火情响应、时间节点、现场气氛、环境条件与风险因素呈现出千头万绪,为此会有诸多考究,通过效果评估与方案评审,真实地暴露出演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宁愿在演练中屡屡犯“错”,也不愿在真实火场中犯一次“错” ;而每次身临其境的灭火过程中,更要有意识地全员同步思考,考虑如何为今后的演练环节设计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元素。 应急预案演练 转自微信公众号 消防工程师考试交流 苏格拉底和消防…… 转自微信公众号 靠山屯闲话 《率性而活》:当你认真了,所有人都会陪你认真!
4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A COMEDY FROM A SONG
jlpemail 2012-2-7 20:57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1NzQ4NA==.html 视频中的教师以丑角的形象出现. 同学们反抗的场面火暴,驱逐教师,掀桌子,砸玻璃, 拆墙,火烧破教室. 来自英国的教师TERRY播放了以上视频后,我很喜欢. 鼓动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排练了 一个小情景剧.我们的同学们比较温和,不过是把老师 抬出了教室. 详细情况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7d2f10100zq2v.html 喜剧采用的主题歌为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B7%E7%89%86 The Wall 是 英国 前卫摇滚 乐团 平克·弗洛伊德 的第9张录音棚专辑,这是一张概念专辑/摇滚歌剧,于 1979年 发行。 1999年 ,鉴于《迷墙》双张专辑在 美国 的1150万的销量, RIAA 鉴定其为白金专辑。在 1980年 早期,这张专辑在 告示牌 上连续15个星期占据首位并停留在榜上两年。专辑在英国的最高排名则为第三。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是乐队唯一的(并在英国和美国两国均是)冠军单曲。在世界范围,这张专辑产生出了大量畅销单曲,包括“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Young Lust”, “Hey You”, “Comfortably Numb”和“Run Like Hell”。在这张专辑的录音过程中,Roger Waters对艺术处理和控制有着很高的要求,曾导致乐队内部关系紧张。这张专辑被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一书收录。2003年,Rolling Stone把它排在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list的第87位。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管理者而非MBA》有感
热度 1 hjxmx 2011-5-26 18:26
这几天虽然上课很忙,但是仍然抽出时间看了看这本书,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没有看完,但是在前面的几章书中,明茨伯格教授对现在的管理学教育相应不爽,认为很多时候人们把MBA认为是管理,同时也认为现在管理学教育过于注重决策、分析等做法表示愤怒,他认为在管理不仅仅在商业中发生,在其他情景以及其他组织也会发生,不能仅仅把MBA认为是管理,这样会丧失了管理原本的涵义。 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在MBA仅是针对盈利性组织的一种管理教育,但是这样的管理教育并不能把这些学生带入一个现实的情景当中,如果缺乏了现实企业的认识、了解和感悟,学生只能在空想当中去度过学校的时光,在这过程总通过所谓的讨论、没有压力下的决策来提升自己所谓的能力。那当他走出学校,进入企业,面对众多的社会关系、复杂的决策环境是,他将会如何呢? 另外,在现在的MBA教学中,比较多的学校注重的学生所谓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这样的分析要建立数据的基础上,很少有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直观、感性能力的培养,慢慢着这样的组织就成为了依据数据来分析,而不是依据情景以及组织的潜力发展趋势去分析;在这样的过程中,组织中的人的创造性在缺乏数据的支撑下,可能得不到的重视,对企业也是一个杯具的事情。 管理是依靠经验、也依靠科学的活动,也就是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培养好的管理者不能仅仅依靠MBA,还要靠很多因素,如文化、压力、情景等等。 (四金涂鸦于桂林)
个人分类: 管理相关|195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