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挖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50年前深挖洞,现在挖坑抢人才
热度 2 大毛忽洞 2017-3-23 10:03
50 年前深挖洞,现在挖坑抢人才 50 年前,我们大毛忽洞地处反修前线, 部队在我们阴山段挖了很多洞。 因为当年的主旋律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个人分类: 家乡大毛忽洞|70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双一流”将掀起“双挖工程”:挖坑和挖人
热度 11 大毛忽洞 2017-3-21 11:36
“双一流”将掀起“双挖工程”:挖坑和挖人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谁能等待 100 年阿? 怎么办呢? 挖! 先到原单位挖个大坑, 把看上眼的人才挖出来, 再在自己的单位挖个大坑, 把挖来的人才种下去。 “双挖工程”就是一个人才要挖两个大坑。 1 1)看看,一家“双一流”单位挖到了一位特别巨大的人才 2)看看,需要多少硬件,才能承载得起这位特别巨大的人才 3)这位特别巨大的人才,跳槽需要两辆具有96个轱辘的平板车 4)这是要挖一个团队过去,要挖很多坑,而且是坑连着坑 5)看看,只要先挖个坑,跳槽后都是重要人才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5813 次阅读|21 个评论
【以为是段子,实际是现实】
热度 3 ncepuztf 2015-10-20 16:46
过去有“保定不到,汽车不跳”之说,与邻市沧州相比,道路建设维护确实落后。 十多年过去了,道路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要不人民群众如此传唱。 房山的柿子平谷的桃,保定的马路天天刨; 怀柔的板栗大兴的瓜, 保定的马路天天挖; 顺义的啤酒门头沟的风, 保定满地挖大坑; …… 广东人说:广州发展太快了,我一年没回去就迷路了。 上海人说:上海发展太快了,我半年没回去就迷路了。 北京人说:北京发展太快了,我一个月没回去就迷路了。 保定人说:这算个屁,我早上去上班,晚上下班路就没了…… 明知道可能没路还不小心,决不是合格的保定人。 为了治霾,最近保定全市实行集中供热改造,到处挖供热管道通道,居民区实行串改并,以实现分户计量,家里也是窟窿多多,尘土飞扬。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1473 次阅读|6 个评论
遭遇挖坑诬陷而深更半夜胆战心惊的真实故事
热度 1 jitaowang 2012-12-20 16:41
作者 : 王季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原以为过去了就不提了 . 现在挖坑诬陷者又自己重提今年上海机场相遇一事 . 不得不把我前面的一篇 博文 中的事实 , 重新加以展示 ( 回复中稍作具体修改补充 ). 刘全慧 2012-12-11 17:42 我承认在今年上海机场说 ‘ 您不要说百年来物理学家都是错的 !’ 而您的原意应该是:百年来物理学家没学好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如果您觉得我的理解是对您的极大侮辱和无礼,我只能诚恳地请您原谅! 博主回复 (2012-12-12 01:48) : 谢谢您有这个勇气说这句话 ! 您认为两句话差不多 , 而我认为 : 我说的 : " 百年来物理学家没有学好 (Clausius1865 年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的完整表述 )"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 而您说的这句 " 百年来物理学家都是错的 !" 是您主观的错误 ! 再加上变成是王季陶说的 ! 就等于说王季陶是学术上 " 自己跳楼自杀的 "! 其次 , 您实在没有资格代表所有 "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老师 ", 也没有资格代表 " 物理学界 " 说话 . 从上一个世纪开始有人公开和背后散布 " 王季陶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 ", 甚至于在 2002 年在西宁国内学术会议上有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当了我的面在会议上公然说 : " 这是王季陶自己说的 !" 我不得不当场站起来很客气地说 : " 请你说一下 , 我在什么地方 , 或什么文章中说过这句话 !" 结果他哑口无言 , 而全场哄堂大笑 ! 实际上这是背后有人散布流言蜚语的结果 . 从 2003 年起我就自带摄像头 , 每次做录像 ! 当然这也是为了保存记录 , 同时也是胆战心惊的啊 ! 万一再次遭遇挖坑诬陷者 , 也多一个洁身自白的凭据 . 2012 年 5 月 28 日在复旦大学科技处组织的 上 , 我的学术报告以后 , 一位物理系老师就站起来发言说 : " 我以前就听人说 “ 王季陶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 ', 今天才知道王季陶不是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 , 而是王季陶扩展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 您想想看 , 我能不胆战心惊吗 ! 我讲的都不是私下谈话啊 ! 大庭广众的事啊 , 还可能有口难分辩 ! 私下的事 , 有口更难辩啊 ! 整整 22 年啊 ! 真可能像您所说的 " 人性 " 都得扭曲了 ! 想不到在 11 月 20 日恰恰在我校物理系讲了一个故事 . 今天又给您讲了一个深更半夜胆战心惊的故事 ! 既然刘全慧老师的 ” 人性 ( 诚信 )” 承认了问题 , 当时就没有进一步追究刘全慧老师编造的另一段话所谓有关 “Zemansky” 的对话 . 二三天前刘全慧老师自己又重提此事 , 这就使我对您 - 挖坑诬陷者的品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刘全慧 2012-12-19 16:39 … 今年 7 月在上海浦东机场,我和您提到 Zemansky 的书上特别提到逻辑,就是这个意思。 … 博主回复 (2012-12-19 17:00) : … 仅仅您再次重复这句编造的谎言 , 我就对您的 " 人性 ( 诚信 )" 完全失望了 ! 对挖坑诬陷者的其他人品和问题的性质 , 参见博文 “ 斥 热力学的刘全慧 , 贻误他 人子弟 ” 在此不再重复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填坑记”——兼贺科学网五岁整寿
热度 7 boxcar 2012-1-16 12:04
马上就到了咱科学网的 5 岁生日了。俺,作为一名开博 3 年另 1 个月,写博 2 年零 8 个月的中年博主“同靴”(刚上线、还没在此留下深刻脚印的可以叫“童鞋”,很早就上来写博,能留下数尺深印记的可以谓之“筒靴”,像俺们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勉强叫“同靴”), 对科学网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辛勤工作的科学网各位编辑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向各位博友和读者致以问候! 并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三言两语唠完咱最不擅长的拜年嗑,下面赶紧开始咱最擅长的博文。今天不说别的,单说一说俺在科学网上“填坑往事”。 各位博主,各位老大: “坑你去挖!”(日语中见面常说的那句问候语) 是的,真的不开玩笑, 坑你去挖,尽管挖,由我来填 。 为啥这么说?因为黄大仙昨天说了,“ 科学网百强都身怀绝技,不是 “ 坑霸 ” 、 “ 坑王 ” ,也是 “ 坑爹 ” 、 “ 坑姐 ” ,个个都是挖坑高手。 ”【 1 】不过俺得说,不好意思,这次俺可能又当“分母”了。目前俺的名字虽然也忝列三个“百强榜”(总点击量、均点击量和周点击量),但在“挖坑”方面的表现却一直欠佳,不但无以望各位很善于挖坑的“坑王”的项背,就是和各位“坑主”相比,相差的也绝不是头顶上那么一点儿。那位说了,你小子也太谦虚了吧?!不会“挖坑”,咋能混到前三百强的?跟您老说,还真的没骗你,长期以来,俺还真不是靠“挖坑”,而是靠“填坑”积攒了这许多的点击,偶尔发生的电击和越来越多的惦记的。 请看证据: 1) 俺的第一篇有字博文——《 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 —— 也来说说博士生发文章这事儿 》【 2 】,发表于 2009 年 5 月 11 日 。这篇博文是看到了当时那位姓王的首席名博(也曾被认为是科学网的“第一坑王”)挖的一个“王坑”之后,有感而发,随即奋不顾身地跳了进去“填坑”写成的。 2) 本文的前几篇博文,如《 对墙壁之 “ 黑 ” 的观察与分析 》【 3 】,也是“填坑”博文,只不过,这篇博文所填之坑,是我亲自挖的“小坑”( 天花板和墙壁是怎样被熏黑的 ),被众多博友和网友热烈参与扩大加深之后,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坑,自己觉得这坑挺好玩儿的,就又亲自跳了进去。然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的同时,看到小甜甜童鞋(本来按博主资历和博文厚度,小甜甜绝对算得上“筒靴”了,不过论玩博客的“鲁棒性”恐怕只能算是“童鞋”)休博,俺赶紧整了篇《如何“休博”》【 4 】。今天早上,想起昨天晚上有人又挖了一个 “鲁棒坑”,俺还有好玩的撷英没整利索,就有弄了篇关于“鲁棒性”的音译的博文去“填坑”【 5 】。即使是本篇博文,那也是看这位很黄很秀清的老兄的博文【 1 】之后写成的,所以,坑你去挖,坑我来填。 3) 如果大家关注下我的博客,把 600 多篇博文逐一点开看看,特别是在认真读完第一段引言,并仔细核对参考文献之后,就会发现相当多的博文是有来历的,其中自然不乏“填坑”之作。。。。。。 其他恕不一一举证。 鉴于科学网的众多“坑主”和“坑王”为俺创造了大量的究业机会,提供了无数的博文灵感和素材,鄙人在此再次专门致谢! 我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挖坑”和“填坑”,仍将是咱科学网博客的主要活动之一。因为有了“坑”,博友和读者才会有好奇心,才会聚拢过来,“围观”一下“坑”的尺度和深度,所以“坑”无疑可以聚敛人气。因为有了坑,以及旁边矗立着的广大明真相但就是不说或者完全不明真相的观众在那里围观,才能吸引像俺这样的“填坑者”,积极踊跃地狂敲键盘码出洋洋千言来“填坑”,甚至不能排除再把坑加深扩大,一直“挖”得围观群众脚下的土壤松动、下盘不稳,时不时地掉入坑中。“挖坑”可能挖出“宝贝”(就像建筑工地施工凑巧挖出古董来),“填坑”一样可以让思想和观点在激辩和冲撞得到提升甚至升华。当然,挖坑和填坑毫无疑问可以乘机吸引到围观群众的眼球和惦记量。。。。。。 参考: 【1】 黄秀清: 科男网女:美丽女与性情男的精彩对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529124 【 2 】吕喆 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 —— 也来说说博士生发文章这事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31242 【 3 】吕喆: 对墙壁之 “ 黑 ” 的观察与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29050cid=1473347goto=new#comment_1473347_li 【 4 】吕喆: 如何 “ 休博 ”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29227 【 5 】吕喆: “ 鲁棒性 ” 的音译(外一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29309
个人分类: 科学网|40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研如挖坑——如何选坑
热度 8 neilchau 2011-7-26 06:19
科研如挖坑——如何选坑
以前写过一篇博文说“ 中国有多少坑王——科研如挖坑 ”,刚又看到林中祥老师的“ 科研:挖一口能出水的深井 ”和吕喆老师的“ 科研:挖深井OR修烟囱 ”,觉得都说的很有道理。林老师认为做科研就像挖能出水(出文章)的有创新的深井,吕老师认为井挖得太深可能把自己埋没其中,降低知名度,于是提出了“修烟囱”论。但感觉“修烟囱”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科学的本质本不该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况且没有无限高的烟囱,而科学探索之路是无限的。所以,个人认为还是自己的“挖坑寻宝”论可能更好些。 如果你挖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里面有宝的坑,引导大家纷纷往里面跳,即使再深我想你的大名也会远播四方。大家可能都知道,做基础研究的人,发文章往往比较难,不过一旦发了就是比较好的、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而侧重应用研究的文章一般影响因子不会太高。所以做基础研究的大可不必担心挖得太深而埋没自己的知名度。相反,最值得重视的应该是自己的理论究竟对最终觅得宝藏有多大帮助(研究的意义)。 那么究竟选哪个坑、如何选坑呢?如果为了靠自己挖得宝藏,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当然在最可能挖得宝的地方选址。如果为了将来在坑上多打洞多发文章,当然也可以选让别人觉得将来可能挖得宝藏的地方挖坑,这样才能吸引一批人纷纷往坑里跳。当然选坑的地方相对要新,最好选别人没挖过的地方挖,但前提是要说服别人此地有宝;别人几年前就开始挖的坑,你也可以挖,不过你不会再是此坑的“坑主”了;别人几十年前刨了几撅头,后来丢弃的坑,你也可以重拾过来继续挖,说不定还会成为新的“坑主”呢。 选个好坑是科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事。过去在自己的“ 挖坑” 论中已经说过,选坑一般是 导师是牛人的事,因为他们具备那种高屋建瓴的选坑视野。你如果也想选自己的坑,尝尝做“坑主”的滋味。那好啊,不过先要积累好几年,跟着大牛做博后,做好掉几层皮、被“剥削”的准备。最重要的,还要广泛阅读总结相关文献,做到融汇贯通,胸中有丘壑。比如说,某个大坑里面有几个小坑,每个小坑有哪些组在挖,挖到了哪种程度,限制挖坑的瓶颈在哪里,那个地方的地质、地貌、水文状况如何?选坑前都要对此了如指掌,这样选坑后挖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总之, 科研恰似挖坑,最终能挖到宝贝才是硬道理。选好坑重在积累;没有几年几十年的积累,很难挖出好坑宝坑 。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10760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