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龙卷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雨夜
duke01361 2011-5-4 19:35
过了谷雨就意味着春天已经结束了。春天的华丽也已经结束了,谷雨以降是孕育果实的季节,适宜的气温和肥沃的土壤,更离不开水,植物们在孕育着自己的果实,过了春华流向秋实。 在华北地区,水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春天,自古就有春雨贵如油的谚语。一是比较稀少,一是说农耕稼穑离不开老天爷下点儿雨。没有水,粮食植物恐怕是没法生长的很好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和植物的生命轨迹相差不了多少。 我脑子里总是回想着这么一条新闻:最近新西兰的奥克兰遭到了龙卷风的袭击。 恰巧妻子前几天来信说到新西兰开会,顺便还有儿子也去,四月底,五月初,只一个星期,我在北半球的China, 他们在南半球的New Zeland 不惦记是瞎话!不胡乱惦记是瞎话! 周围有很多人的声音,真的在乎这些人也是在说瞎话!不在乎了,在这被夜幕包围着的空间,我只点燃一盏属于我自己的灯,让那光亮推开那黑幕,流出一个明朗的我来! 这世界看上去纷繁多样,听上去声音嘈杂,但是人是孤单的,不是形单影只,而是灵的孤傲圣洁... 但遗憾的是,俗世凡尘的拖累,那些羽化了的,守住了灵的圣洁, 那些现实着的,在下沉! 在初夏的这个雨夜里,雨水并不大,只是淅淅沥沥地下着,但已足以慰籍些干渴的生命了.
个人分类: Life a Bit|1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24小时内出现312场龙卷风 创历史新纪录:关注拉马德雷
热度 2 杨学祥 2011-5-4 12:05
美国24小时内出现312场龙卷风 创历史新纪录 2011年05月04日10:10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新华社华盛顿5月2日电 (记者 任海军)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日发布消息说,初步分析显示,美国24小时内的龙卷风数量上周曾高达312场,创下历史新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指出,美国南部地区上周共经历362场龙卷风,其中4月27日8时至28日8时这24小时内,龙卷风数量达到创纪录的312场。此前的纪录出现在1974年4月3日至4日之间,当时出现了148场龙卷风。 在这次创下新纪录的24小时内,共有340人死于龙卷风,这也是1925年以来,美国24小时内龙卷风致死人数之最。1925年3月18日,龙卷风曾在美国7个州造成747人死亡。 http://news.qq.com/a/20110504/000582.htm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890-1924年、1947-1976年、2000-2030年。 我在2006年12月17日指出, 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安全隐忧: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2006/12/17 6:52:00 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6/13008.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4.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学祥。盘点2007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2008-1-3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1.htm 7. 杨学祥。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2008-1-5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4.htm 8. 杨学祥,杨冬红。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发表于 2010-2-24 6:38:1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561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985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西兰最大城市遭龙卷风袭击和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对比
杨学祥 2011-5-4 04:44
新西兰最大城市遭龙卷风袭击 已致两人死亡(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5月03日14:52 我来说两句 ( 0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5月3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Albany区遭遇龙卷风袭击,龙卷风所经区域汽车被掀翻,部分建筑屋顶损毁,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   5月3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Albany区遭遇龙卷风袭击,龙卷风所经区域汽车被掀翻,部分建筑屋顶损毁,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   5月3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Albany区遭遇龙卷风袭击,龙卷风所经区域汽车被掀翻,部分建筑屋顶损毁,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   5月3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Albany区遭遇龙卷风袭击,龙卷风所经区域汽车被掀翻,部分建筑屋顶损毁,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   5月3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Albany区遭遇龙卷风袭击,龙卷风所经区域汽车被掀翻,部分建筑屋顶损毁,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   5月3日,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Albany区遭遇龙卷风袭击,龙卷风所经区域汽车被掀翻,部分建筑屋顶损毁,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 (责任编辑:UN008) http://news.sohu.com/20110503/n306745625.shtml 新西兰遭龙卷风侵袭 至少两人死亡2011年05月03日 17:3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北部,3号下午遭受龙卷风侵袭,当地警方表示,目前已经证实至少有2人死亡,20多人受伤,多处建筑物损毁严重。 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北部地区,于3日下午遭遇了龙卷风的侵袭,奥克兰当地警方表示,多处建筑物损毁严重。从当地电视台播出的画面可以看到,龙卷风袭击了奥克兰北部的购物中心,掀起多座房屋的屋顶。新西兰气象中心表示,这场龙卷风的速度高达每小时200公里。在龙卷风袭击数小时之后,目前气象局预测龙卷风的威力已经开始逐渐减轻。专家表示,这场龙卷风是由最近奥克兰不正常的暴风雨系统所造成的,这也是新西兰自1948年以来最严重的龙卷风。目前奥克兰海港大桥已经关闭,交通堵塞严重。 凤凰卫视 杨海鹰、陈艺舒 悉尼报道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5/03/6133447_0.shtml 我在2006年12月17日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安全隐忧: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2006/12/17 6:52:00 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6/13008.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4.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学祥。盘点2007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2008-1-3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1.htm 7. 杨学祥。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2008-1-5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4.htm 8. 杨学祥,杨冬红。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发表于 2010-2-24 6:38:1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561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9859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已有 292 次阅读 2011-4-11 16:11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月亮赤纬角 厄尔尼诺 2011年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5月是第五个强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5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42129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5月1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56度,两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 潮汐组合C:5月15日为月亮近地潮,17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40006度, 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193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美国龙卷风特别多?
热度 6 zhangxw 2011-4-30 16:25
就是,为什么美国龙卷风特别多? 张学文, 2011-4-30 今年( 2011 )美国的龙卷风已经造成 300 多人死亡,数十亿的损失。而这些都发生在春季,这为什么? 气象学过去确实回答了很多问题,也成绩很大。但是这个龙卷风地域分布问题恐怕气象学难回答。 气象学不能仅回答自己熟悉的问题,要敢于讨论自己现在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北美洲龙卷风多就是问题之一。 我国东部也有龙卷风,最近就报道了广东省出现了龙卷风。但是我国的龙卷风出现次数比较少,并不是每年都有,而美国是平均每年上百次。 我给自己的一个安慰性的解释是,北美洲大陆比我国东部更平一些,而地面不平的地方仅能形成很小,而且危害不大的尘卷风。所以我国西部没有龙卷风。(注:台风仅能形成在低纬度海洋,而地面不平的地区难以形成气旋。这些都是天气学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下面一段是我在一本科普书《天山南北话气象》中的文字(该书 2009 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 12 页)。 缺位的龙卷风和台风 新疆的大风危害固然是突出的,但是新疆也有一些灾害性的大风是缺位的。 我们知道台风伴有灾害性大风。但是台风系统形成于热带海洋,进入大陆走不了多远就减弱消失。深居内陆的新疆没有台风之害。 龙卷风是影响范围很小可破坏力非常大的风,摧毁建筑物是常事。北美洲每年受龙卷风危害上百次,我国东部个别年份也会出现龙卷风。可新疆 50 多年来没有出现过龙卷风。 需要说明,新疆暖季晴天的平坦戈壁、沙漠也会在近地面空气不稳定时出现尘卷风,它卷起来的沙尘不高,没有对应的对流性云,一般寿命也较短,只有几分钟,它们的出现机会不少,但危害不大。 尘卷风、龙卷风、台风、气旋是不同尺度的大气涡旋,其水平尺度、寿命危害各有不同。值得从对比中分析研究。
个人分类: 气象|1133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美龙卷风已致306人丧生:关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
热度 2 杨学祥 2011-4-29 12:42
美龙卷风已致306人丧生 最终死亡人数难定(图)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9日11:04 我来说两句 ( 11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4月28日,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龙卷风过后的场景。   4月28日,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拍摄的龙卷风过后的场景。   中新网4月29日电美国南部地区7个州27日遭到龙卷风与强风暴袭击。据路透社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7日,死亡人数上升到至少306人。法新社报道的死亡人数为305人,其中包括受灾最重的阿拉巴马州有204人死亡。   阿拉巴马州紧急情况部女发言人说:“阿拉巴马州有204人死亡,其中包括塔斯卡卢萨县36人。”   美国官员警告称,这次美国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龙卷风灾害造成的确切死亡人数可能在多日内都无法最终确定。   路透社报道,根据初步估计,其他州的死亡人数为:密西西比州33人;田纳西州34人;阿肯色州11人;乔治亚州14人;弗吉尼亚州8人;路易斯安那州2人。   法新社报道的死亡人数略有出入:田纳西州34人;密西西比州33人;乔治亚州14人;阿肯色州12人;弗吉尼亚州5人;密苏里州2人;肯塔基州1人。 (责任编辑:UN011) http://news.sohu.com/20110429/n306675739.shtml 今年9至10月份北半球可能会迎来拉尼娜事件 2010-5-25 08:00 今年9至10月份北半球可能会迎来拉尼娜事件 杨学祥   从印度尼西亚气象局发布的气候预测图分析,在未来数月印尼基本上风调雨顺,不会影响棕榈油的产量,马来西亚的情况也会类似,而从美国气象局发布的模型预测数据显示,在今年9-10月份,北半球可能会迎来拉尼娜,根据历史的数据分析,拉尼娜将给东南亚带来更多的雨水,对棕榈树生长有利,容易造成棕榈油增产【1】。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601099)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 。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 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2】。 参考文献 1. 张娟聪。油脂品种之间组合套利时机来临。2010年05月24日14:53 来源:和讯网-和讯特约。 http://futures.hexun.com/2010-05-24/123785416.html 2. 杨学祥。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2010年05月18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南部数州遭龙卷风袭击 已造成280多人遇难
xupeiyang 2011-4-29 09:37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南部数州接连遭龙卷风袭击,已经造成280多人死亡。本次龙卷风灾害损失最重的是阿拉巴马州,先后发生了137次龙卷风,并有131人因此丧生。该州和南部数州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http://news.qq.com/a/20110429/000263.htm?qq=0ADUIN=491044866ADSESSION=1304030830ADTAG=CLIENT.QQ.3187_.0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南部数州遭龙卷风袭击 已造成280多人死亡(转)
wqma 2011-4-29 09:26
看着这个消息,突然想起他们拍的《龙卷风》的电影,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什么时候出来个预报系统? 摘自: http://news.sohu.com/20110429/n306663906.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避难龙卷风
热度 8 SNPs 2011-4-29 08:58
阿拉巴马历史上最惨的自然灾害:昨天晚上一百多个龙卷风袭击美国南部各州,阿拉巴马一百多人死亡。我所在的Huntsville因为是使用附近的核电,核电自动(安全)关闭,所以要断电几天。 没电,没有网,没有食物,没有洗澡的水,对现代人来说很不习惯。不过能活下来就是幸运了。 这是昨天在研究院躲避龙卷风的时候照的。 与其在家当难民,还不如上路。反正女儿已经喊着好久没有去海边玩了,这几天又不能上学,于是我们全家上路(还好车里面有足够多的油可以到Birmingham)来到海边渡一个周末。 开车七个小时来到Pensicola海边。“跳”出灾区,但是还是心系Alabama。出来,至少减少几个灾民,算是自救了。 我们谁都有落难的时候,如果有机会(车里有油,兜里有钱)就应该问问自己“怎样跳出困境?能否找到最好的环境?”
个人分类: 旅游摄影|6829 次阅读|8 个评论
拉尼娜、超级月亮和龙卷风灾害
杨学祥 2011-4-19 03:57
拉尼娜、超级月亮和龙卷风灾害 东方沉船事故幸存者:冰雹伴着龙卷风打沉船 2011年04月19日00:14 ·东方沉船事故遇难者家属:一夜之间阴阳永相隔 ·八所海上搜救分中心:渔民要避免冒险出海作业 ·东方渔船事故已导致3人死4人失踪 市长慰问 ·东方灾害天气造成8艘渔船沉没 3人亡4人失踪 搜救现场   人民网东方4月19日电(记者 宁远)18日凌晨3时许,东方市板桥镇利章村28艘渔船、56名渔民前往东方南湾港至乐东岭头一带海域出海捕鱼,在此过程中,其中8艘渔船被冰雹、“龙卷风”打翻沉没,船上的19名渔民中的12人获救、3人死亡、4人失踪。记者18日下午赶至东方,对沉船事故遇难者家属、幸存者以及有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据沉船事故的幸存者介绍,17日晚上11时,东方市板桥镇利章村28艘渔船从利章港码头出发,一起前往东方南湾港至乐东岭头一带的近海海域出海捕鱼,每艘渔船上有2名渔民,共计56名渔民;他们或是夫妻、父子、兄弟关系。板桥镇利章村生还的邓先生告诉记者,18日凌晨2时许,近海海域突然刮起了7-8级大风,类似电影中的“龙卷风”一样,同时还伴有冰雹落下,8艘渔船当场被打翻,沉没在海水中,19名利章村渔民落入水中,造成3人死亡、4人失踪,12人被附近作业的渔船搜救、打捞上船后获救。       18日早晨6时许,利章村逃过劫难的渔民给板桥镇政府打去了求助电话,板桥镇政府领导立即将情况上报给了东方市委、市政府领导。       东方市海洋与渔业局罗少华局长告诉记者,接到灾情汇报后,渔业局立即组织搜救人员赶到现场。东方市政府吉明江市长、石庭芳副市长等市领导同时于第一时间赶到了板桥镇利章港码头,亲自坐镇指挥搜救打捞工作,安监、边防、渔业、医疗、政府办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到了搜救队伍当中,成功获救的12名渔民也亲自带队进行搜救,目前搜救打捞工作和善后工作均在进行当中。       罗少华介绍说,目前东方市政府已租用了2艘大木船,乐东县也派出4艘船参与协助,目前已组织五、六十艘小船在海南展开搜救工作,力求尽快找到失踪人员。       另据东方市有关方面介绍,沉船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其中有渔民劳先生35岁的妻子麦女士;利章村民符先生43岁的大嫂邱女士;邓先生的妻子、31岁的符女士。失踪人员4人,包括利章村民符先生的三妹和妹夫,利章村一对30多岁的夫妻两人。截止记者发稿时,失踪人员4名尚未找到。       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作者:宁远  编辑:云娟 http://news.0898.net/2011/04/19/655838.html 广东移动抢通强降雨受损基站 http://www.techweb.com.cn 2011.4.18 23:50 新浪科技 ( 0 条评论 ) 新浪科技讯 4月18日消息,针对17日发生的部分地区强降雨和雷雨大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已抢通基站、恢复光缆。 17日,广州、深圳、佛山、河源、梅州、东莞、中山、阳江、肇庆、揭阳等市部分地区出现短时强降雨和雷雨大风,广州南沙区,佛山市顺德、高明、南海区甚至出现冰雹及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并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立即启动了防汛应急保障预案,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防汛救灾工作,目前广东各地的移动通信网络均运行稳定,网络保持通畅。 在强降雨最严重的佛山地区,部分基站出现了退服情况,且地点分散。“灾情就是命令”,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根据防汛应急保障预案的要求,立即组织抢险救灾人员投入一线,抢通基站、恢复光缆,与时间赛跑。据了解,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快速出动400多名抢险人员、救灾车辆200台次、油机40余台,紧急启动 7×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与电力、交通、石油等关键部门的灾害预警及抢险协作,提升协同应急灾害能力。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还协同地方政府进行了客户疏散,在重灾地点设置安全警戒线,对楼顶悬挂物、广告牌、灯箱、天线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和隐患清理等相关工作。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运行均保持稳定。针对广东汛期逐步来临的特点,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也将会同气象、水利部门继续密切关注水文变化情况,做好防讯通信应急保障工作。(银刀) 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1-04-18/1019955.shtml 美国南部风暴致45人死亡 电厂两座反应堆关闭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8日17:2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18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18日报道,美国官员17日表示,过去3天侵袭美国南部各州的强烈风暴及龙卷风,造成至少45人丧生,数百栋建筑及电线遭毁。   龙卷风侵袭弗吉尼亚等其它13个州,达明威州电力公司(Dominion Virginia Power)表示,龙卷风16日来袭切断弗州东南部瑟瑞发电厂(Surry Power Station)电力时,厂内两座反应堆自动关闭。   该公司在声明指出,备用电力运作正常,两个反应堆“状况安全且稳定”。   弗州官方死亡数字为4人,但未证实消息指另有3人遇害。   而北卡罗来纳州16日晚接二连三遭龙卷风肆虐,死伤及财务损失最剧,有22人死亡,逾80人受伤。   北卡州州长裴度在视察受灾区后告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CBS News):“我过去几年在北卡目睹过很多灾害,但这次灾情最为严重。”   她表示:“有23郡灾情惨重,财务损失重大、学校也没了,基础建设也被吹坏。”她指出,总统奥巴马已誓言,“不计一切重建北卡”。 (编辑:SN032) http://news.sina.com.cn/w/2011-04-18/172822314062.shtml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2011-3-18 08:30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4月是第四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三月强震频发,需要继续关注。 潮汐组合A:2011年4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2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2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4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56868度,11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4月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126度,18日为日月大潮,17日为月亮近地潮,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三种天文奇点两两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4月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49661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潮汐组合E:4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潮汐强度变小。 潮汐组合F:4月29日达到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3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分散,潮汐组合个数增多,变化幅度减少,激发突发事件可能性降低,3月的地震高潮持续并减弱,需继续关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3684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7-17 9:39:25 2010年拉尼娜将带来什么?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 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 。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 我在6月28日指出,2010年7-11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署表示,2010年6月,全球陆地和海洋平均温度为16.2摄氏度,创下有史以来纪录的新高。今年1到6月,全球平均温度为12.2摄氏度,也刷新了所有时期的纪录。拉尼娜是全球性的冷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气候特点是极端冷暖事件交替频发: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5-7月极端高温袭击欧美和亚洲,7-11月为强潮汐时期,低温冷害仍可能发生。 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尼娜事件的准备,预防暴雨北移、台风增强和低温冻害。 受拉尼娜影响 8月后台风数量会逐渐增多 中广网 2010-07-17 中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33分报道,今年的台风,比往年迟来了近20天,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说,其幕后的操纵者就是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 许映龙:整个来说应该是09年年底,到就是我刚才说的5、6月中旬以前都是一个很大的厄尔尼诺现象,所以它这个偏东气流,从东太平洋过来的偏东气流,在向东移动过的过程中会容易减弱,所以不利于台风的发生发展。 许映龙说,厄尔尼诺给我们带来的气候异常,不仅仅是台风的推后。从我国去冬今春西南五省遭遇的百年特大旱情,到印度大部分地区今年春天44度的热浪袭击,它象个顽皮的孩子,在世界各地制造麻烦。 到6月份,厄尔尼诺终于走了。在人们收拾一地狼籍之时,另一个异常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又来了。 “厄尔尼诺”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拉尼娜意为“小女孩”,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在气象学上堪称一对“坏孩子”,通常交替出现。这种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厄尔尼诺组首席专家陈幸荣认为,受拉尼娜的影响,8月后的台风数量将逐渐增多。 陈幸荣:在这个厄尔尼诺结束以后,从今年6月份开始,马上进入另外一个和厄尔尼诺相反的状态,就是拉尼娜这么一个现象。受拉尼娜的影响,8月份以后,台风个数将逐渐增多。这是我们曾统计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台风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 不过,也有好消息是, 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并没有什么破坏力。陈幸荣对我国7、8两月的降雨情况做出了判断。 陈幸荣:从气候背景的角度考虑,就是因为拉尼娜马上发生了,我们预报的是,从7月份以后,主汛期以后,汛期的雨带可能将逐渐北移。前面两个月都是在江南、华南降水比较多,目前在长江中下游,我们预测是继续向北,然后可能到时候,华北的南部、甘肃东部或者内蒙古的中部这些地区降水将增多,长江以南将逐渐减少。 http://www.cnr.cn/china/newszh/yaowen/201007/t20100717_506748433.html 拉尼娜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 美国气候中心说:拉尼娜现象将在七八月份形成。我们从2010年5月12日观察到赤道太平洋海温下降,根据地球自转规律,5月14日我们预测拉尼娜在9月形成,在7月末11月初拉尼娜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预测正在得到证实。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27 13:34:17 2010年7月末至11月初拉尼娜将快速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 。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 。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 2010年和1998年相似之处: 其一、2010年的潮汐类型为1-12月全年弱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的潮汐类型为1-11月弱潮汐南北震荡。 其二、2010年4-6月为弱潮汐时期;1998年6-8月为弱潮汐时期。 其三、1998年和2010年都是厄尔尼诺的第二年,拉尼娜的开始年。 2010年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尼娜事件在2010年下半年快速发展的准备。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24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4734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24098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273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4477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气预报和数学
lysyxcs 2011-3-25 21:56
每天市民都已习惯了从电视、报纸、网络上获取天气信息,来安排出行计划。天气的变化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有很多市民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天气预报不准的情况?  日照市气象台于怀征台长说,不要小看每天天气预报简短的几句话,目前常用的气象资料采集主要通过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以及天气雷达,它所需要的数据是世界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集体工作的结果。“气象资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共享。”于台长说。   有许多市民质疑,为啥有时天气预报不准,明明播报的是晴朗天气,突然却下起了大雪。针对这一问题,于台长说,天气预报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准确,因为大气系统是非线性的,根据混沌理论,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地面气象观测站有限,且分布不均,往往造成中小尺度天气(如雷雨、暴雨、龙卷风、冰雹等)经常成为漏网之鱼。   “天气预测值也像平时咱们做的数学题一样。”于台长说,数值天气预报把大气的演变规律近似地表示为一组数学方程式,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对未来的天气或气候状况的预报,计算误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所以数值预报的准确率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呈现增多的趋势,这就需要预报专家去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新的天气特点和气候变化规律,不断发现、总结、补充新的预报经验。
3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决龙卷风,台风,飓风灾害的有效方法
热度 2 zxczxc0417 2011-3-10 23:38
解决龙卷风,台风,飓风灾害的有效方法
图(一)Scheme 1. the principle of cooling sea 个人认为我的这个想法是一个很有希望解决龙卷风,台风,飓风灾害的好方法。所以用中英文都写了。 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龙卷风形成的原理来制造一个小型的龙卷风。其实这个技术也不是什么鲜见玩意儿,这种技术已经被用于陆地上的发电,它的名字叫做龙卷风发电,可以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我们这里也利用同样的技术,不过是把海水的热能转换成空气的动能,然后把热的空气送到高空,还能利用这个动能来发电,因此一举多得。 图(一)就是这个技术的原理图,如果有兴趣,在google里面输入龙卷风发电会得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这里就不多说了,图的结构很简单,可谓一目了然。不过有几点还是要说明一下就更清楚了,首先要能看出一个烟囱状的主体;第二要能看到箭头,它代表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三要看到下面的齿轮箱,这个齿轮箱里面可以是发电机也可以只有齿轮,空气运动产生的动力可以推动自身的运动,这样就可以冷却更大一片的海域。当这片海域被冷却之后,即使有飓风或台风产生了,由于缺乏足够的动力,飓风或台风的强度也会被大大减弱。 简单的计算一下,如果塔下面的直径是1000米,它靠自身的动力,或者风力的移动速度是10 km/h,那么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冷却 225 平方公里的海面,如果有几百个这样的装置同时在海面上工作,那么每天可以冷却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海面,最终要的是它可以24小时不停的运行。如果假设每到一处就可以让海水冷却5摄氏度,那么它产生的空气动力大约是2500000000 瓦!!!!!!是不是很惊人,如果有20%的转换效率,那么它的发电量顶得上一个大中型火力发电站的发电量,只要有50到100个这样的发电站就能有三峡工程的发电量。 所以说,这个技术不但可以解决飓风的问题,而且能用来发电,是一个决好的绿色能源。如果这项技术被大规模的利用了,那么飓风的动力很可能成为了我们的人类发展的发动机。 This letter shows you an idea of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the hurricane or cyclone. The principle of this idea is cuttingone big and ruinous hurricane to many small and non-ruinous (maybe useful) hurricanes. You can get the main information from the scheme above. The heat and water vapor can be lift to high altitude before the hurricane comes or forms. This technology is not originally invented by me, and it is already used to generate electrical power. This tower can move by itself because it can generate a very great power when it is working. So 225 km^2 area of sea can be cooled down by this equipment if we suppose the moving rate is 10 km/h. If tens or hundreds of towers work together,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square km area of sea can be cooled down in few days. At least, this technology has three advantages: 1.it is cheaper and easy to handle than other methods 2. it is environmental friendly, because it copy the behavior of hurricane 3. it can generate electrical power if we want to use it. That means not only we can eliminate the hurricane but also we can benefit from hurricane.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55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太原理工大学惊现龙卷风
热度 1 pony1984621 2010-6-24 23:30
时间:2010年6月24日中午12:1712:19 地点:太原理工大学虎峪校区(中区)操场 摄影:向抒林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7935 次阅读|20 个评论
龙尾不卷曳天东—漫话龙卷风
zdwang 2010-6-21 06:51
龙尾不卷曳天东—漫话龙卷风
龙尾不卷曳天东 ——— 漫话龙卷风 王 振 东 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 黑云崔巍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 霹雳并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 龙尾不卷曳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 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 未言为人作年丰,伟见一洗芥蒂胸。 这是宋代诗人 陆游(1125-1210年)在成都为官时所写的七言古诗《龙挂》,他曾先后担任成都府安抚司和四川制置司的参议官。黑云崔巍( w é i 惟),是指积雨云垂直发展旺盛,云色乌黑,从地面望去,好像耸立于天空的一座座大山。凛( l ǐ n 林)如,指可怖的样子。 “ 霹雳并火射地红 ” 句, 描述了 龙卷风的出现时,伴有大风、雷电和暴雨。曳( y è 叶),是拖的意思。 “ 龙尾不卷曳天东 ” 的龙尾,是指龙卷风的漏斗状下垂尾巴,它一边旋转,一边拖着前进;龙卷风的中心气压低,上卷力非常大,如连接地面,就能 “ 连根拔出千尺松 ” 。一洗芥蒂胸,表示当看到了龙卷风的奇伟壮观之后,使胸襟为之开。 苏轼(1037-1101年)《连雨江涨》一诗,也说到了龙卷风 床床避漏幽人屋,浦浦移家疍子船。 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这是作者在贬位于东江下游南岸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县)时所作。“龙卷鱼虾并雨落”,是发生在水域的“水龙卷”的特点。幽人,指隐逸之人,为作者自称,有遂臣的意思。浦,指小河流入江海的地方。疍(dàn但)子,是过去广东、广西、福建内河和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多以船为家,从事渔业、运输业。 龙卷风是一种灾害天气 龙卷风是一种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太大的涡旋,状如漏斗,风速极快,破坏力很大。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龙卷风的出现和消失都十分突然,很难进行有效的预报。 龙卷风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远远看去,它不仅很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像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 (或称 “ 海龙卷 ” ,waterspout) ;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 (landspout,美国国家气象局称dust-tube tornado) 。 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湖泊等都可能出现水龙卷。在美国,水龙卷通常发生在美国东南部海岸,尤其在 佛罗里达 南部和 墨西哥湾 。水龙卷虽在定义上是龙卷风的一种,其破坏性要比最强大的大草原龙卷风小,但是它们仍然是相当危险的。 龙卷风的生存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龙卷风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有时把人吸走,危害十分严重。 有记录以来美国最致命的龙卷风是发生于 1925年 3月18日,越过了 密苏里州 东南部、 伊利诺伊州 南部和 印地安那州 北部的“三洲大龙卷”,导致695人死亡。 龙卷风的力气是很大的。据报道记载,1879年5月30日下午4时,在美国堪萨斯州北方的上空有两块又黑又浓的乌云合并在一起。15分钟后在云层下端产生了涡旋。涡旋迅速增长,变成一根顶天立地的巨大风柱,在三个小时内像一条孽龙似的在整个州内胡作非为,所到之处无一幸免。但是,最奇怪的事是发生在刚开始的时候,龙卷风涡旋横过一条小河,遇上了一座峭壁,显然是无法超过这个障碍物,涡旋便折抽西进,那边恰巧有一座新造的75米长的铁路桥。龙卷风涡旋竟将它从石桥墩上“拔”起,把它扭了几扭然后抛到水中。在我国,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发生过一次龙卷风,它轻而易举地把一个22万斤重的大储油桶“举”到15米高的高空,再甩到120米以外的地方。 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在强烈龙卷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着崩解。1995年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阿得莫尔市发生的一场陆龙卷,诸如屋顶之类的重物被吹出几十英里之远。大多数碎片落在龙卷通道的左侧,按重量不等常常有很明确的降落地带。较轻的碎片却飞到300多千米外才落地。 龙卷风的产生原因 龙卷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可以从夏天在操场上常能看到的一种现象,得到启示:一阵风刮来,突然在操场中间出现了一个气流涡旋,它卷起了沙土和树叶随气流旋转,而且越转越快地在移动着,过了一会,又迅速慢了下来,突然消失了。这是很小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 龙卷风则是中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其平均直径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直径大的才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其移动速度平均每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公里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有l-2公里。 普遍认为,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 龙卷风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由上可以看出,龙卷风的形成和消失,都是气流运动不稳定的过程。 美国的龙卷风为什么多 美国的龙卷风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 , 被称之为 “ 龙卷之乡 ” 。这主要是和美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大气环流特征有关。美国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又有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不断从东、西、南面流向美国大陆。美国主要处在中纬度,春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即使在秋冬季,也常受其边缘影响。在副高南部和西部是偏东和东南气流最活跃的地方,它把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大量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向美国大陆输送,这是产生雷雨云的充分条件。雷雨云不断地强烈发展,龙卷风就伴随而来。 美国龙卷风发生最多的是中西部 和南部的广阔区域,有人将美国这一常发生龙卷风的区域称为“龙卷风道”。美国 约有 54% 的龙卷风发生在春季, 5 月份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美国,其西缘正好停留在中西部,这时,东南气流把墨西哥湾的暖湿空气从南向北大量输送。空气中有了充足的水汽,又有了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雷雨云就会强烈产生,经常发展成龙卷云而产生龙卷。 6 月份大量的暖湿空气向北移到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和衣阿华州, 7 月份移到加拿大,从此,美国的龙卷数量就大大减少了。 据近 50 年的统计,美国上空发生龙卷的次数至少增加 35 倍。有时没有龙卷云,但也会发生 “ 龙卷 ” ,这种特殊的龙卷称为 “ 无云龙卷 ” ,竟占美国龙卷的一半左右。这种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人认为,这是和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数量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美国公路干线上经常运行的小汽车不下 200 万辆,卡车 60 多万辆,美国交通实行靠右侧行驶,每当高速运行的两辆车错车时,就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空气涡旋。众多辆汽车产生的空气涡旋叠加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涡旋。这股强大的涡旋,一旦遇到合适的天气系统和大气温湿条件,也会诱发龙卷风。 在 北美洲 ,尽管龙卷风季节通常从3月到10月,但一年中随时都可能出现龙卷风,且在 午后 和 晚上 容易出现,超过80%的龙卷风在 正午 和 午夜 之间發生。 除 南极洲 外的每块大陆都发现有龙卷风,只是美国遭受的龙卷风比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多些。除此之外,龙卷风在 加拿大 南部、 亚洲 中南部和东部、 南美洲 中东部、 非洲 南部、 欧洲 西北部和东南部、 澳大利亚 西部和东南部以及 新西兰 等地区也常有出现。
个人分类: 力学诗话|14427 次阅读|3 个评论
活着就是幸福
oooba 2010-5-16 15:03
一大早打开手机新闻报,一个一个负面新闻接踵而至。刚刚经历过干旱考验的南方地区,又深陷暴雨的侵袭,广州成了一片水泽,湖南8000人身困孤岛,黑龙江龙卷风,8人死上百人伤。江南的暴雨蓄势待发,各地的气候越来越让人难以安寝。 -------------------东方威尼斯--广州 -----------龙卷风肆虐过的五常 -----------------暴雨过后的湖南,注意水里的不是船。 到底是谁的错?大自然是在报复么? 生活在如此安定环境下的我们还奢求什么? 现在只能默默地体会活着就是幸福的真谛。外边传来雷声,北京也要经受洗礼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龙卷风的防范措施
wanyou9 2010-5-7 20:27
龙卷风的防范措施 1.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3.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4.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龙卷风与文化图腾 【漫谈地球物理】之九
dongping2009 2009-12-12 14:26
引言:原文链接: http://news.gucas.ac.cn/Detail.asp?Newsid=4915 ,这里有细微的修改;延伸阅读材料之文字部分,转引自附件的PPT文件,该PPT文件来源于我一位同事的电子邮件交流。 龙,中国文化的图腾象征,源于远古史前,但经过数千年的神化和附会,它的起源久已失传。龙究竟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又新奇的问题在近代形成有许多理论,但多似隔靴搔痒。 原美国太空总署戈达太空中心(GSFC)空间大地测量实验室主任、著名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学家赵丰教授,曾在我院做了题为龙,风中去来(Dragon:Is the Answer Blowing in The Wind?) 的主题演讲,对龙的起源进行了全新并且非常有趣的阐释。 通过展示《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的原始文献记载,以及最远古的实物、文字,赵丰教授追溯了中国龙的起源问题。对以前有人认为中国龙是蛇、鳄、鼍、海马等各种动物的演化或综合化身龙图腾,还有人认为是起源于极光、雷电、虹、霓等自然现象提出许多疑点,赵丰教授以新的思维视角,用自然科学家的眼光,认为中国龙起源于龙卷风。他认为,很可能是由于当时中国存在着形成龙卷风的气候条件,经过的气候长期变迁,对龙卷风、水龙卷等现象的认识逐渐形成了龙的概念。虽然这种气候条件现在不存在了,但是龙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却流传下来。他在讲演中并引用了《易经》、《左传》《庄子》等描述自然现象的记载,推究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 演讲最后赵丰教授认真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和同学们探讨了是否可以根据一定的气候条件在实验室中模拟龙卷风的形成等问题。他那风趣但很有深度的演讲,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丰教授现任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荣誉教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高级会员;多次获得GSFC杰出成就奖。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地球/行星 旋转动力学和动力变化;地球流体的全球变化;全球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数据分析及反演理论。 延伸阅读材料: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由雷暴云底伸展至地面的漏斗状云(龙卷)产生的强烈的旋风,其中心附近风速100m/s~200m/s,最大可达300m/s,比产生于海上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它的中心气压很低,具有很大的吸吮作用,历时短暂,但其破坏力惊人,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建筑物吹倒,或把部分地面物卷至空中,可把海(湖)水吸离海(湖)面,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 水。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龙卷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美国,平均每年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人因龙卷风而丧生。附件同时给出了美国紧急事件管理处统计的美国历史上危害力最猛的10大龙卷风图片。 龙卷风PPT附件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8608 次阅读|4 个评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热度 1 zdwang 2009-3-13 14:07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漫话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王 振 东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这首受到人们普遍赞赏、传诵而经久不衰的《谒金门》,被评价为历代传下描写闺怨的少数优秀词作之一,作者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丞相,也是唐、五代存词最多的作家。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有一段涉及此词的记载: 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 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他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著名词人。这段诙谐的对话,说明李璟对此词赞叹之情已溢于言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这首词的头一句,也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作者用一个“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当然冯延巳这里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皱,来形容少妇的思绪荡漾。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流动不稳定性的画面。冯延巳正是用流动不稳定性的物理画录像,将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美藉华裔流体力学家易家训1980年在其《Stratified flows》(《分层流动》)一书中,曾用这一名句以及李璟与冯延巳那段精彩的对话,作为“流体动力学稳定性”一章的开头。他的好友、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冯元桢将这句话用毛笔写出,放在这本英文著作第四章的起始,让人看了十分新鲜。 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是指某种形态的流体运动受到某一扰动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态的运动情况。风吹过水面引起波浪的不稳定性问题,是流体力学中著名的“风生波”问题。实际上在古诗词中,还有不少涉及风生波这一流动不稳定性过程的诗词。 有关“风生波”的古代诗词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好几首诗均涉及了到他所观察到的风生波的现象。如: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野次即郊外,横吹是乐府横吹曲辞,出自北方的军中音乐,多在马上演奏。诗首句写奏乐者的姿态,接下来以景写声,描绘了眼前景色。乐声如微风使柳枝摇曳,使池塘表面水波荡漾,掀起了听者情感的波澜。哀怨的笛声,使来自北方的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潸然泪下。 《送汾城王主薄》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 表达了诗人傍晚送客远行、告别时对友朋依恋难舍的深情厚意。送到东桥这个地方,相互道别,望着客人远去,这时诗人的心境,己如“微风起夕波”那样不平静了。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船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叙说了诗人黄昏日暮在盱眙县(唐代属楚州,今属江苏省)泊舟孤驿时的见闻与感受,这时风也吹得河面上兴起了波浪。 元结 《石鱼湖上醉歌》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范成大 《眼儿媚》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毂纹愁。 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春日的慵懒恰似池塘里静静的春水,水面上一片涟漪就像春愁泛起。碧碧缓缓波荡(溶溶曳曳是指荡漾的样子),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波浪,又将微波抹去。 风生波是流动不稳定性的过程 当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时,马上就会引起细小的波浪。而风一停止,波浪不久就会消失。但如果风持续地吹送(或足够大),则会产生波长较长的波浪,并向着风的下沿方向传播开去,甚至在风下沿方向不太远的对岸处,就可以看到波长超过 20 厘米的波浪。风越强,波浪的波长越长,波高也越大,波峰就接二连三地破碎,而变成所谓的白浪( white cap ,亦译为白冠浪)状态。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实际上描述的是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引起细小波浪的过程,也就是近代流体力学研究的“风生波”这一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问题,其简化的模型亦称为Kelvin-Helmholtz界面不稳定性问题。这种界面不稳定性是讨论两层不同密度的流体作平行于其水平界面的相对运动时的不稳定性问题。海面(或水面)上由于风而引起波浪的问题,正是这种界面不稳定性问题。 实际上造成海浪增长的不只是相对速度,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所以当风速远小于此值时,波浪也可能开始增长。但观察发现,当风速达到此值时,碎浪和蒸发率都突然增加;且当风速增大达到 8.88 米 / 秒时,波浪的临界波长可增大到 6 厘米。 用线性稳定性理论来研究“风生波”问题,只是一种初步的近似。实际问题由于因素很多(如幅射,湍流边界层等),还比较复杂。 所谓水波,系指我们附近的水洼、水池、河流中的水所产生的波浪,甚至在湖泊、海洋表面传播的风浪,以及使湖泊和海湾内的整个水体产生显著振荡的静振( seiche )、潮汐波等。由于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需要,风浪的发生机制问题至今仍是流体力学和海洋科学工作者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尽管如此,“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仍不失为定性描述“风生波”乃至整个流动不稳定性问题的千古绝句。 龙卷风是由气流不稳定产生的 龙卷风是一种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太大的涡旋,状如漏斗,风速极快,破坏力很大。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龙卷风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它的出现和消失都十分突然,很难进行有效的预报。 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其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远远看去,它不仅很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像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 龙卷风的危害很大。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在强烈龙卷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着崩解。1995年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阿得莫尔市发生的一场陆龙卷,诸如屋顶之类的重物被吹出几十英里之远。大多数碎片落在龙卷通道的左侧,按重量不等常常有很明确的降落地带。较轻的碎片却飞到300多千米外才落地。 龙卷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可以从夏天在操场上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得到启示:一阵风刮来,突然在操场中间出现了一个气流涡旋,它卷起了沙土和树叶随气流旋转,而且越转越快地在移动着,过了一会,又迅速慢了下来,突然消失了。这是很小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而龙卷风则是中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其平均直径为 200-300 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直径大的才达到 1000 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其移动速度平均每秒 15 米,最快的可达 70 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 10 公里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有 l-2 公里。 有人认为,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 ,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 ,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 ,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从上可知,龙卷风的形成和消失,都是气流运动不稳定的过程。 台风和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习惯的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台风和飓风的形成、发展加强、移动、减弱和消失都是大尺度流体运动不稳定的过程。 由于国内用语的习惯,通常所说的“流动稳定性问题”,在国际上多称作为“流动不稳定性问题”。只要翻开国际上著名的几种流体力学杂志,就不难看到,研究各种流动不稳定性问题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自然界以及人们生产活动中与许多流动不稳定性问题密切相关。
个人分类: 力学诗话|163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2008年十大环境新闻:"冰河时代"将再度出现(转载)
杨学祥 2008-12-16 16:02
2008 年十大环境新闻 : 冰河时代 将再度出现(转载) 2008 年 12 月 15 日 ( 气象港 *20081215*xw890*hsl*) 2008 年十大环境新闻 : 冰河时代 将再度出现 2008 年 12 月 15 日 11: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在过去几年里,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环境科学的重要主题,地球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人类的生活之中,同时人类的生活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球环境。全球气候转暖和温室气体效应使科学家担心,也许未来南极上将出现鳄鱼的身影。 以下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列举的 2008 年全球十大环境新闻: 1 、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气候变化 天气预测能够告诉人们未来几天内是否有雨雪、刮风或晴朗天气。目前,德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全球气候模型显示,未来十年内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这样人类将知道未来十年内的气候变化是否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和马普气象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将趋缓。这两家研究所首次对未来十年的全球短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做出预测,这项预测特意结合了全球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根据对洋流的观测和海平面温度数据模型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未来十年将会减弱。但报告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气候会变冷,只是气候变暖的速度会减缓。他们特别解释称,不能把该预测报告理解为因人类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并没有那么糟糕,也就是说,气候变化从长远来说存在波动性,未来十年气温增加的幅度可能比较小。 2 、糖尿病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性 糖尿病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但关于这种疾病仍存在许多神秘。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吃惊地发现糖尿病与环境污染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往往生活中暴露于二氧芑 (dioxins) 、多氯联苯 (PCBs) 和二氯二苯三氯乙 ( 一种杀虫剂 ) 等化合物的人们更容易患有糖尿病,以上的几种化合物可对人体器官会构成持续性污染。 3 、驾车时吃食物产生的温室气体加倍 当我们驾驶车辆时,如果还在吃着食物,那么此时人体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加倍。如果我们想对自然环境做些贡献,就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4 、通过挽救森林从而拯救地球气候 最廉价减少地球二氧化碳释放的方法就是停止森林采伐,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保护森林面积的重要性,这种道理许多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却无法真正地能够执行。因为那些通过采伐森林的人们如果停止采伐,那么他们将无利可图。 5 、绿色硅谷概念 美国硅谷是全球高新科技聚集地,这是有着最具创造力的科技力量,但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电子产品却对环境构成了严重污染。目前,美国一些科技产品生产商开始更多地关注清洁科技,倡导绿色硅谷概念。 6 、是否气候改变将使美国龙卷风日益增多 今年 1 月份,罕见的龙卷风席卷了美国威斯康星州和华盛顿州; 2 月初,美国南部各州又遭受了龙卷风的袭击,这是 23 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这一切是否都是由于全球气候日趋恶劣造成的呢? 7 、垃圾采矿 你是否想证实一句文件名座右铭:一个人的垃圾就是另一个人的宝藏。目前,科学家提出一种观点,与其更多地关注未来的矿物开采,还不如着眼于本地的垃圾堆放。从 1 吨丢弃的电脑垃圾里提取的黄金含量,远远超过 16 吨的矿石,希望人们能够真正意识到垃圾采矿的重要性,这一概念还有助于地球环境垃圾的处理,进一步改善地球环境状况。近期,美国名叫《机器人总动员》的动画片讲述了未来地球人类和环境状况的故事:随着地球垃圾的逐渐增多,人类已不适应地球环境,人类乘坐飞船到达太空,建立太空港进行太空生活,那时的人们由于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很少运动,已变得肥胖臃肿。对于充满垃圾的地球,人类在离开地球之前制造了一大批回收垃圾的机器人,垃圾回收机器人将垃圾回收建造成一座座由垃圾块堆积成的摩天大楼。 8 、未来 1 万年冰河时代再度出现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努力研究如何阻止或减缓世界气候变暖的步伐,近期,有关专家惊奇地发现世界气候危机不是变暖,而将是又一轮冰河时代的到来,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将受灾惨重。 英国和加拿大专家向世界发出警告称,未来 10000 到 100000 年内,将迎来新一轮冰河时代到来,将使苏格兰、北爱尔兰和英格兰大部区域被 900 多米深的冰川所覆盖,而英国东部的大冰层将达到 1800 多米的厚度。从苏格兰东部阿伯丁郡到英国东部肯特郡的广阔区域冰层厚度达都会达到 1800 多米,这要比英国最高的山本尼维斯山还要高。对此,专家认为导致这种极端严寒气候的再度来临,其原因是由于未来大气中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含量不足,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等。来自爱丁堡大学托马斯克 - 劳利和加拿大籍同事威廉 - 海德表示,现在人们积极主张限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但是,实际上,这些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对于阻止严寒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9 、未来鳄鱼将出现在南极 最后一次地球严重变暖发生在 2.5 亿年前,当时南极大陆生长着亚热带森林,类似鳄鱼的物种栖息在南极洲的巨大淡水湖中。目前的全球气候转暖和温室气体效应使科学家担心历史悲剧很可能会再度重演,也许随着地球转暖,未来南极上将出现鳄鱼的身影。 10 、印尼制造生物燃料所带来的灾难 目前,印尼许多公司为了建造棕榈油种植园向欧洲市场提供生物燃料,他们对印尼的泥炭沼泽进行了排泄处理,具有嘲讽意味的是排泄泥炭沼泽为了生产生物燃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排泄泥炭沼泽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化石燃料释放的 30 倍。 ( 来源 : 腾讯科技 悠悠 / 编译 ) http://qxg.com.cn/n/?fc=ndcid=66nid=2151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