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朱光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别让仰望星空的人老无所依
热度 3 lifei 2011-3-4 06:26
曾经是中国顶尖历史学家的95岁学者蜗居养老院,而且就在南京东南效。在科学网初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冲动就是要去拜访一下这位老者。可惜联系记者一直未果。 这则新闻一直会让我想起那首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春天里》,歌词中有一句“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春天里。” 农民工担心自己老无所依,深情演绎,感人至深。科学家从来都不是大富大贵之辈,但困顿到老无所依,真实地蜗居养老院里,让人打翻了五味瓶。 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会老无所依,朱光亚的逝世,胡锦涛总书记带领全部的政治局常委去鞠躬。所以,做学问似乎也是分三教九流的。不同学科在不同时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不同,也在常理之中。但批评的声音显然会有,记者报道了,市长和书记就去了,还关切的询问“还需要我们做什么?”,老人倍感激动。怎么看,都象是一次成功的政治秀。 温家宝总理曾经赋诗《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演讲时还提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历史学家刘起釪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有仰望星空的人。只是仰望星空的人往往醉心于学术,远离世故,甚至性格偏颇。只是,这个国家,是否有切实的制度来保障愿意仰望星空的人有生存的土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4 次阅读|3 个评论
SONG别 吴阶平院士 朱光亚院士 王泽民部长……
hucs 2011-3-3 23:07
SONG 别 吴阶平院士 朱光亚院士 王泽民部长 …… 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院士逝世 1917 年 1 月 22 日 — 2011 年 3 月 2 日;享年 94 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519.shtm 朱光亚遗体在京火化 胡锦涛等前往送别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520.shtm 朱光亚逝世 专题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20 王泽民同志送别仪式在昌举行 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朱镕基吴官正毛致用等 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 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11/02/27/011595628.shtml http://v.ku6.com/show/ZtBxeHMriHAaz3qF.html
1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光亚 吴阶平
热度 1 dxflqm 2011-3-3 10:10
两位大师级人物仙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师的离去,请来的缓一些……
热度 1 fhylren 2011-3-3 09:36
惊晓两弹功勋朱光亚大师去世,又闻医学大师吴阶平离开,切痛……大师巨匠,请走好…… 1. 医学大师吴阶平 2011-3-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7065/14045949.html 人民网北京 3 月 2 日电 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吴阶平同志,因病于 2011 年 3 月 2 日 21 时 1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9月至1936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6年至1942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年至1946年任中和医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1946年至19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泌尿外科。1948年11月回国。1948年至1960年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70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1970年至199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87年6月至1993年4月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会长。1989年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副主席。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2年1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4年8月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第95届大会上当选为世界泌尿外科学术界领导人之一和该会荣誉会员。1995年11月被推举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6年9月被西南交大聘为名誉教授。1997年11月至2002年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98年1月当选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二届名誉理事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1957年首创用输精管结扎并用精囊灌注术,增强了避孕效果,是我国男性节育技术的奠基人。50年代,首先提出的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概念,被国内外公认为“在临床上有极重大的意义”,并率先利用回盲肠行膀胱扩大术治疗膀胱挛缩取得成功,到70至80年代国外才作为最新方法介绍给公众。60年代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手术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1977年提出的“肾上腺髓质增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被收进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1995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仅为印尼总统苏加诺就治疗过5次。为此,1965年1月被苏加诺总统授予“伟大公民”二级勋章。曾先后7次获得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奖。1984年获得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得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章。1992年6月8日─16日作为大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到台湾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1993年12月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1995年10月被香港外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6年7月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7年9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奖)。还曾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在控制吸烟方面的成绩。   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2011-2-26 http://news.qq.com/zt2011/zhuguangya/ 男, 1924 年 12 月 25 日生,汉族,湖北武汉人, 1956 年 4 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 1950 年 4 月参加工作, 1970 年 6 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的 优秀 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 科学家 ,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资深 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 中国工程院 原院长、党组书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于 2011 年 2 月 26 日 10 时 30 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 功勋卓著参与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 “863 计划 ” 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1994 年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朱光亚 1985 年、 1988 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 1996 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2004 年 12 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10388 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 朱光亚星 ” 。 3." 现代冰川之父 " 施雅风逝世 一生充满传奇 2011-2-13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781.htm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 冰川 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于 2011 年 2 月 13 日 18:35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 93 岁。 据介绍,施雅风 1919 年出生于江苏海门, 1934 年考入省立南通中学, 1937 年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系, 1938 年 1 月随校来到江西樟树镇,随后又到贵州遵义, 194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 1944 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1944 年到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施雅风被誉为 “ 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 ,他是我国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是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很多现在研究冰川、冻土的科学界大腕,都是施雅风的学生。施雅风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科学家,在 69 岁时,他考察了南极长城科学站, 82 岁时,还去考察了天山冰川 ……1960 年,施雅风领导的青藏铁路冻土考察及研究成果,为后来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同事都说,施老一点不摆架子,脾气很好,对人也特别好,是一个非常好的老人。 建立了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 1958 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施雅风任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要求考察队查明祁连山的冰雪分布。施雅风等人以 “ 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旱 ” 的豪言,带领 100 余人向祁连山进发。这一年 7 月 1 日,队员们穿着长筒胶鞋,手持登山冰镐,经过艰难跋涉,奋勇地登上 4950 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作详细考察。冰川考察初战告捷,施雅风又兵分 6 队对祁连山作进一步深入考察,并主持写出了 43.6 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冰川考察报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施雅风的组织领导下,我国多次对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的冰川进行考察,编撰了有关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论著。同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建成立。 历时 24 年,准确摸清我国冰川分布情况 施雅风提出将高亚洲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温冰川、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和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冷冰川三类,被世界地学界广泛接受并引用。由他提出的波动冰量平衡法与冰川 —— 候相关法,比较正确地预报了巴托拉冰川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巴公路(中国 — 巴基斯坦)的选线问题。在地貌学和第四纪研究方面,他参与领导了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地貌区划的研究,并负责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区划和地貌图的编制。由施雅风领导的科研团队呕心沥血,历时 24 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是我国目前精度高、内容广的冰川库。通过中国冰川编目,首次获得了中国各流域、各山脉和各省份的冰川准确数量。 硕果累累,而且不局限于冰川研究方面 由他组织编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各个山系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有关冰期环境,特别是 2 万年前末次冰期盛时冰川遗迹。该研究成果获 2008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除此之外,施雅风还多年从事冻土和泥石流研究,西北水资源、西北气候转型、第四纪环境演变以及全球变暖对西北气候、水资源的研究。他主持的中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系列研究,探讨了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危害,指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科学推断。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主编出版专著 20 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 …… 4. 水利学家谢鉴衡院士逝世 2011-2-9 “ 胸怀江河谱泥沙正传誉满九州著作等身神犹在,情系珞珈彰大师风范名垂青史弟子三千业长青。 ” 谢鉴衡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1 年 2 月 9 日 7 时 38 分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 87 岁。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教育家,河流泥沙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6 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他选择了后者,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这里,他遇见了我国著名泥沙专家张瑞瑾先生。 1950 年 6 月毕业于 武汉大学 土木工程系; 冒生命危险 10 年黄河治沙 1956 年至 1965 年的 10 年间,谢鉴衡以满腔热忱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研究。上世纪 50 年代,谢鉴衡在苏联取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埋头黄河的治理研究。从黄河孟津小浪底到河口(入海口) 800 多公里路途,谢鉴衡带领同事、学生 5 次实地考察,每次长达月余。他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反复分析,谢鉴衡发现,明朝大工程师潘季驯的 “ 束水攻沙 ”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而且,历史上有重大争议的 “ 分流疏沙 ” 不仅不能疏沙,反会增加淤积。在此基础上,谢鉴衡总结出泥沙对河道游荡性变化影响,并弄清悬河抬升规律,得出了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治理黄河泥沙的论断。并解决了技术难题,更为我国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葛洲坝 、三峡都有他的功劳 1971 年,谢鉴衡和同事们对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难题进行了长达 8 年的技术研究,针对葛洲坝的地形地貌确定冲沙闸的最佳方位和最佳方案。这项被学界概括为 “ 静水过船,动水冲沙 ” 的成果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 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 12 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 300 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 1982 年,谢鉴衡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他用原型观测,实体模型试验,与已建工程类比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最终得出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可以解决。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三峡工程建成 30 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79 年至 1980 年谢鉴衡主持宜昌工地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极为复杂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攻关,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船闸的回流淤积、异重流淤积及坝区河势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 1981 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 12 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 300 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也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5. 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雷洁琼逝世 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名誉主席雷洁琼同志,因病于 2011 年 1 月 9 日 17 时 3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106 岁。 雷洁琼( 1905 年 - 2011 年)广东广州人,祖父雷嵩学早年因家境贫寒以契约工身份去美国打工,辛劳多年后转为经商。父亲雷子昌留在国内读书并考取了前清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明。 1924 年, 19 岁的她飘洋过海赴美国留学,获取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1931 年回国后,她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以后历任江西中正大学、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并兼任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1946 年重返燕京大学任教。 1952 年起,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务长兼教授。 1971 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里,雷洁琼是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之一。 1935 年, “ 一二 · 九 ” 学生运动爆发,燕京大学学生走上北平街头,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雷洁琼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这次游行的女教师。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她毅然离开讲台,到江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妇女运动,先后担任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负责人、江西伤兵管理委员会上校课长和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妇女班主任、江西省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上任等职,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培训各地妇女干部,深入到县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此外,在雷洁琼的主持下,还创办了《江西妇女》周刊、《江西妇女)月刊、《农村妇女》月刊以及《妇女组训丛书》等。这位女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江西妇女和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赞扬。在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工作期间,雷洁琼结识了许多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如该院的训导长许德珩、副训导长蒋经国等。尤其使她难忘的是 1938 年 5 月,她在赴庐山参加妇女谈话会时,听到了邓颖超所作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报告。邓颖超以她的挚诚谦虚、坚强干练给她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了她毕生的榜样。 1949 年 1 月,应中共中央之邀,雷洁琼赴华北解放区访问,并到西柏坡拜会了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 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大业中,雷洁琼贡献良多。 1949 年 6 月,她在北京出席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参与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49 年 10 月 1 日,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雷洁琼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不仅在长期担任的中国多所大学的教授职位上亲自教书育人,更以战略的思考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检查执法情况。北京门头沟山区、苏南、浦东、广东南雄、深圳、珠海等地,都留有她的足迹。 从 1985 年到 1993 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精竭虑。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多次亲赴港澳,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在那个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雷洁琼有幸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以 91 岁高龄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世纪庆典。当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这位世纪老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眼睛里噙满了热泪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灿烂的光环后面不知有多少操劳在等待。从 1953 年雷洁琼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赴丹麦出席争取妇女权利及世界和平世界妇女大会起,到 1997 年止,她率领或参加全国人大等代表团共出访了世界五大洲的 22 个国家和地区;从 1988 年到 1997 年,她先后 370 次会见来自世界 86 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界要员和各界人士。
个人分类: 人物|2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光亚与雷洁琼
热度 2 jiaguangjia 2011-3-2 15:54
看到纪念朱光亚先生与雷洁琼先生的文章,其中都谈到他们作为老师的一段。朱光亚先生在担任繁重职务的同时,对教学依然亲力亲为,板书依然规范,一丝不苟;雷洁琼先生说,在诸多社会称谓中,自己最喜欢“教授”这个称呼。他们都曾经与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学生的事,最上心。联想到这几天,关于清华博导资格的讨论,其实北京大学至少化学学院,很多年前,副教授就有资格指导博士了。说句心里话,北大正是因为低调行事,才培养出诸多杰出校友,诸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诸多社会的精英。
215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朱光亚等30人调寄浪淘沙
jlpemail 2011-3-1 12:47
五世聚新堂 喜气洋洋 绵山蜀水迎秋光 科技不畏崎岖路 前景辉煌. 人事有沧桑 激荡昂扬 许身为国最难忘 神剑化作玉帛酒 共创富强 ----陈能宽亦师亦友朱光亚 (神剑文学双月刊2004.6) ************************************** 该文作者赠给 朱光亚夫妇的 七言诗 壮志凌云济沧海 功高无语酒千杯 两弹上天星一点 光明无限照春梅 *********************************************** 该期刊载了朱光亚对我国核试验的几点回顾与思考 以及 胡仁宇朱光亚与中国核武器发展之路 宋炳寰朱光亚在一次惊险的核试验中 葛能全朱光亚与中国工程院 高锦岳朱光亚与吉大物理
个人分类: 诗词场|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去世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2-28 22:05
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去世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2011.02.28 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的主要缔造者之一,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曾留学美国,归国后隐姓埋名造核武器,晚年出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他的身上,神秘与务实同时呈现…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朱光亚,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功勋卓著   参与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1994年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朱光亚192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朱光亚1985年、1988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被称为 “我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党和国家的瑰宝”。在两弹的研制中,朱光亚被称为“科技众帅之帅”。    曾在武汉读书7年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祖籍湖北汉阳。幼年时,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到汉口。1931年起,他先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1938年夏,在侵华日军逼近大武汉之际,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迁到四川境内,先后在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就读。   1941夏,朱光亚从重庆南开中学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   1942年夏天,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由于朱光亚的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他背着中央大学负责人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就读。 “蒋介石派的5个人,只有朱光亚派对了”   1945年夏,随着两颗原子弹在日本上空爆炸,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彻底结束。这时,正值朱光亚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随即留校担任助教,成为一位优秀的年轻物理学家。   为了扩大军事实力和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形象,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中国也要做原子弹。   1946年初,朱光亚、李政道等5位青年人在曾昭抡、华罗庚、吴大猷三位先生的带领下,坐美国的军舰从上海出发赴美深造。同年夏,他们一行赴美后很快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这个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旧中国制造原子弹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几十年后,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李政道先生回忆这段往事时开玩笑说:“当初蒋介石派的5个人,只有派朱光亚是派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作为翻译参加板门店谈判   1950年春,建国伊始,报国心切的朱光亚就从美国回到北京,投入到新中国创业的热潮之中。   1950年4月,朱光亚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物理学的年轻一代。在这期间,商务印书馆于1951年出版了朱光亚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是国内较早介绍这方面知识的著作之一,说明朱光亚一直没有放弃搞原子弹的志向。   1952年春,由于曾在美国生活过,朱光亚被选调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代表团秘书处当了一名翻译,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板门店谈判。1952年底,由于美方拖延谈判,他被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新建的物理系任教。    35岁任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   1959年夏,苏联撕毁协议,拒绝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我国决定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进行原子弹研制工作。同年秋,经钱三强先生提名推荐,朱光亚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第九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他年仅35岁。   朱光亚的同学李政道是这样认为的:他善于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在复杂的局面中抓住关键,善于综合大家的各种建议形成正确意见,善于引导大家沿着正确的方向推动科学技术稳步、快速、创新发展,是一位真正的战略科学家。   核武器研制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大科学研究工程。在科学技术方面,朱光亚对这项研究负全面责任,他领导与指导了研制任务分解、确定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选择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设立课题并制定重要攻关课题的实施方案等。   1960年初,在朱光亚建议下,王淦昌、彭桓武以及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郭永怀等3位著名科学家被选调到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长。同时,他还报请中央批准,从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地区选调了程开甲、陈能宽、龙文光等105名高、中级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到核武器研究所。   一时间,核武器研究所人才济济,使核武器研制队伍得到充实和配套,从组织上保证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出将核爆试验分两步走   1962年9月,二机部部长刘杰与核武器研究所所长李觉等领导同志研究后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这就是著名的“两年规划”。   就在9月,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可行性,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前一文件是阶段性总结分析报告,对我国在当时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很快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原子弹研制科技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后一指导性文件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进行,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滩腾空而起。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全世界。    参与组织领导我国历次“两弹”试验   还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前,在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精心安排下,氢弹的探索就已经在原子能研究所开始。   1965年初,原子能研究所、核武器研究所合并,共同攻关氢弹。在朱光亚、彭桓武指导下,由邓稼先、周光召组织理论研究人员和有关专家,经过认真总结分析,制定了探索氢弹的理论研究计划。   朱光亚鼓励科研人员大胆设想,提出各种新的概念和设计方案。1965年9月底,在朱光亚支持下,于敏等人带领科研人员前往上海,利用中国科学院华东计算机研究所的J-501计算机,进行了大量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的理论分析。经过近三个月的持续努力,于敏一行终于找到了造成自持热核反应条件的关键所在,探索到了氢弹原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百万吨级氢弹爆炸成功。随后,朱光亚又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如原子弹、氢弹小型化)及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挂帅进行我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争分夺秒实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前,朱光亚还做了一件特殊的工作……   1963年7月,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准备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简称《部分禁试条约》),该条约不包括禁止地下核试验。这就是说,美、英、苏等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继续通过地下核试验来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核武器,而中国为建立自己的核力量将开始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却是不符合此条约规定的,因而是不允许的。很显然,他们想扼制中国的核试验。   在抓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准备工作、继续完成空投核航弹试验准备工作的同时,朱光亚又开辟了一条战线——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1969年9月23日,在朱光亚的挂帅领导下,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本报讯(记者李艳梅)朱光亚走了,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又陨落了一颗。细数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授勋时已有7人过世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7人已过世,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此后,又有6人过世,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   目前仍健在的有10人:程开甲 、黄纬禄、屠守锷、王希季、王大珩、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   江苏、浙江籍各6人,湖北2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除朱光亚外,彭桓武为湖北省麻城市人。他1915年生,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只有3人没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   除钱骥、周光召、于敏3人,其余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钱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杰出成就后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而在留学经历中,元勋们有好几对校友。   屠守锷和钱学森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彭桓武和程开甲都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任新民和朱光亚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钱学森和郭永怀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责任编辑:李岩) (责任编辑:李岩)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3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悼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朱光亚先生
热度 3 等离子体科学 2011-2-28 14:40
“嫦娥”已奔月, 戈壁渺核云。 先生驾鹤去, 元勋几人存?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6612 次阅读|7 个评论
到底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
热度 5 pukin 2011-2-28 12:17
到底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
2011年2月26日,又一位科学大师、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这两天在看有关朱光亚的一些新闻报道里,有人把朱光亚比作是中国的“奥本海默”。 我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但是以前在报道邓稼先的新闻里,更多的是把邓比作中国的“奥本海默”。 不知道哪位大师是中国公认的“奥本海默”?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118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钱三强推荐朱光亚
热度 1 venking 2011-2-28 10:48
1945 年,朱光亚在西南联大毕业,与李政道一同被吴大猷教授选中,担任吴教授去美国考察时的助手。李政道留在美国,朱光亚获得博士学位后,于 1950 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先后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的教授,曾参加抗美援朝有关工作。 1955 年调到北京大学参加开办物理研究室(归二机部领导,后称技术物理系)。 1957 年,钱三强决定推荐朱光亚担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物理实验室的副主任(钱三强兼任所长和该实验室主任,何泽慧为副主任)。 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并参与了前苏联援建的核反应堆建设和启动工作。 朱光亚与年长的常务副主任何泽慧,工作关系很协调,也受到青年们的爱戴,还担任过研究所的学术秘书,当时年龄只有 33 岁。 1959 年,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同志将调离。在一次党组会议上,这位老部长说:“核武器研究所(九所)将来由一位将军来负责,将来要调一大批我国的科学技术专家来参加工作。在这位将军与科学技术专家之间,应该有一位既是科学家,懂得科学技术,又能做组织工作的人。对于这样一位人选,希望三强能考虑一下,提出方案。我要走了,就是这件事放心不下。” 一个星期后,钱三强在党组会议上提出建议,由朱光亚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 后来谈到为什么推荐朱光亚时,钱三强说: 朱光亚那时还属于科技界的“中”字辈,选他到原子能所,是因为他有以下长处: 第一,他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第二,他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科学组织能力; 第三,能团结人,既能与年长些的室主任合作得很好,又受到青年科技人员的尊重,因而他可以调动整个研究室里力量支持新成立的研究机构; 第四,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 钱三强的提议,经党组讨论,顺利通过。“实践证明,他不仅把胆子挑起来了,很好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干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
70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特别怀念朱光亚先生
热度 1 sunbohua 2011-2-26 23:53
2011-2-26 今天听到朱光亚先生与世长辞,特别怀念! 听到这个消息就让我想到1995年10月12日在国内参加会议后,与一些海外学者一起有幸受到江泽民同志的会见,当时朱光亚先生参加陪同会见我们。 江泽民同志会见后,我们部分学者又被邀请到海外交流协会的一个四合院办公处,没有想到的是朱光亚先生来看望我们,当时就感到朱先生非常和蔼可亲,总是面带微笑。我们还有幸与他合影留念。 朱先生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我本人的专业与朱先生没有任何联系,但有幸曾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做过研究。 本人非常荣幸与朱光亚先生的这些微小的联系,所以特别怀念他。
34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院院士朱光亚去世
tarimriver 2011-2-26 23:29
据新华网消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朱光亚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院长是老一代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作出了杰出贡献。 愿朱老一路走好!
5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光亚逝世,身前曾任《科技导报》主编
热度 13 suqing1961 2011-2-26 20:30
朱光亚逝世,身前曾任《科技导报》主编
今天上午 10 时 30 分,“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因病于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 朱光亚 1924 年 12 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第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在我 2003 年 11 月份到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之前,朱光亚曾兼任《科技导报》主编一职近 10 年( 1994 年 1 月至 2003 年 7 月)。我在科技导报社工作的近 7 年时间里,曾有两篇文章与我们刊物的这位杰出的主编有关。 一是 2004 年 9 月《科技导报》卷首语栏目发表的朱光亚的文章“ 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 这篇文章是我社编辑邱夜明博士约的稿。文章发表后,新华社记者周方做了评论报道(见附录 1 )。 另一篇补白短文是我写的。 2004 年 12 月 26 日 ,“朱光亚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座谈会和命名仪式。会后,我写了篇消息“ 朱光亚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附录 2 ),刊登在 2005 年第 1 期《科技导报》上。 沉痛悼念朱光亚同志。 附录 1 :朱光亚呼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中国科技快速崛起 新华网北京 9 月 22 日电(记者周方)原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在近日出版的《科技导报》上撰文提出,中国应当发挥 “ 后发优势 ” ,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   朱光亚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比较好的科技基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一位,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与世界科技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只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把积蓄的力量组织起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   朱光亚建议制订适合中国特点的科技发展战略。他指出,世界发达国家及新型工业国家在发展科技方面有许多共性的做法:重视基础研究,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成果,敏锐把握高科技的发展方向。他强调,任何先进的东西只有与本土优秀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这位 “ 两弹一星 ” 功勋科学家举例说,在研制 “ 两弹一星 ” 时,就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的组织方法,所以取得了突破。他认为,现在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非常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整体观念及思辨思维习惯。所以, “ 在我们的科技发展战略中,也要把中国特色研究透。 ”   朱光亚对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崛起过程颇有研究,他认为韩国、芬兰这些新兴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发挥 “ 后发优势 ” 方面做得比较好。   他对所谓 “ 后发优势 ” 的解释是:一是在风险大的新兴领域,别人探了路,我们可以在发展前景逐渐清晰的条件下,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低的风险,迅速赶上进而超过;二是引进、吸收先进技术,通过改进创新,迅速后来居上。 附录 2 :朱光亚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 “ 朱光亚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 ” 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座谈会和命名仪式。会议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总装备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举行,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主持。   朱光亚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19 94 ~ 2003 年曾任我刊主编。作为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 “ 两弹 ” 事业的元勋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和许多著名科学家一起负责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为原子弹、氢弹的技术突破及武器化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建立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从事科技工作 50 多年来,他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参加了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以技术决策、领导艺术、科学作风等为内涵的科技思想。会议高度评价朱光亚院士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充分肯定他在 50 多年的科技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的科技思想,热情赞颂他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10 388 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 朱光亚星 ” 。会议宣读了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决定。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向朱光亚颁发了 “ 朱光亚星 ” 命名证书,并赠送了 “ 朱光亚星 ” 图片。      朱光亚遗像 两届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朱光亚先后去世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56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朱光亚先生仙逝!缅怀中!
热度 3 collins 2011-2-26 19:49
朱光亚先生仙逝!缅怀中!
刚刚翻看搜狐新闻,突然看到一个震惊的消息-朱光亚先生今天上午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里面有一张先生的照片,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还有岁月那密密雕琢的痕迹。朱先生曾经在长春呆过好几年,在吉大北区的老图书馆等地方早留下先生勤奋工作的身影!想自己曾经也在那些地方呆过,难免会有感慨! 贴上那张照片,先生一路走好!
3867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和他的爱国事迹
icstu1 2011-1-14 10:59
中国的: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这段话,摘自著名科学家朱光亚55年前的一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这封信,发表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读着这样一封激情澎湃的信,我们似乎依然能听到一个年轻科学家怦怦跳动的心音,感受到他火一样的爱国激情,感受到新中国的诞生当时在海外莘莘学子中间产生的巨大反响,感受到朱光亚及其他青年科学家们漫卷诗书喜欲狂的自豪和喜悦。1950年的朱光亚,是个年仅26岁的青年科学家,共和国的召唤,让他激情难抑,他拒绝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救济金,毅然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国。回国前夕,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这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 扩展阅读: 科技泰斗 民族脊梁 不解的情缘记核物理学家朱光亚 最晚被解密的两弹元勋 大音依稀 大象无形记核物理学家朱光亚 共和国不会忘记记科学家周光召、钱学森、朱光亚 科技帅才朱光亚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圆了一个梦 献给我敬重的启蒙老师 1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3-10/09/content_1114964.htm 2 http://www.8dou.net/html/writershow_2870.shtml 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540225.html?fr=qrl 4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C%B1%E5%85%89%E4%BA%9A
个人分类: D 种种最爱的知识(概念)列表|3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哥看望国宝 朱光亚提学术打假(图)
冯用军 2009-8-7 15:06
来源1: http://news.qq.com/a/20090807/000751.htm 来源2: http://news.qq.com/a/20090711/000649.htm 版权:新华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上午冒着细雨,先后登门看望了60年来为我国科技、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钱老坐在床上,微笑着打招呼。温总理趋步向前,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 统计局回应工资被增长 中印今举行第13次边界问题谈判 最新 律师称赖昌星不会按照前妻模式自愿返华 四川山体垮塌阻断大渡河2人死亡6人被困 躲猫猫案被告当庭称武力管理犯人最有效 县领导亲属被指13岁获事业编24岁内退 醉驾获死刑者:不要为我卖房 深度 | 精神病人煮尸食女案背后 军事 | 谁会害怕庞大落后的中国航母? 博客 | 谁炒起了乙肝恐慌 湘西赶尸 论坛 | 悼念死于保时捷轮下的那个打工妹 ■看望两弹元勋朱光亚 赞老人家品质值得永远学习 一大早,温家宝就来到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家中,看望这位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走进客厅,温家宝弯腰握住坐在轮椅上的朱光亚先生的双手。温家宝说:光亚同志,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和人民都惦记您。 朱光亚示意秘书朗读他给总理的一封信,表达对总理的感谢。在信中,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 二是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温家宝说:光亚先生,您讲的这两点都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才素质的轨道上来。 ■看望钱三强遗孀何泽慧 承诺每年来看望我一定不失约 随后,温家宝乘车来到北四环外一个普通居民小区,走进何泽慧陈设简朴的家。95岁的何老满头银发,精神很好。温家宝十分感慨: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到这里拜访过钱三强夫妇。就任总理以来,温家宝已是连续第5年登门看望何泽慧。 三强同志在世的时候做了很多工作,您也是我国科学家中的佼佼者。温总理望着何泽慧说。 总理详细询问何先生治疗的情况。他嘱咐随行的工作人员:尽快给何老找一个医院,再好好查一下身体。 温家宝接着对何泽慧说:我一定不失约,每年都来看您,就是希望您身体健康! ■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称将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98岁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上午近11时,温家宝来到钱学森家中。钱老坐在床上,微笑着打招呼。温总理趋步向前,走到床边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钱老,我又来看您了。 这是温家宝近年来第四次看望钱学森。对这位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温家宝始终心存敬意。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家宝经常和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一起研究工作,并多次书信往来。近年来,总理每次登门看望钱老,两人都亲切交谈。 希望您健康长寿。您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全国人民的榜样。我要活到100岁。钱学森微笑着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钱学森在深情地回忆自己留学归国的经历后说:在中国,比在国外更有发展和成就。总理点头赞许地说:您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钱学森忽然伸出右手大拇指说:中国要走在世界前列。温家宝接过话头: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 看望光学奠基人王大珩 制造大飞机就要靠国家意志 上午11时许,温家宝又前往解放军总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王大珩院士。 94岁的王大珩是我国光学界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者,为我国光学研究、光学仪器制造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还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和其他科学家一起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研制国产大飞机等许多重要建议。 您病了,会好的,慢慢治疗。总理又俯在大珩先生耳边说:我们一起研究863计划,一起研究大飞机。您还记得吧?记得。病床上的王大珩十分清楚地回答。 国产大飞机项目就是按您那时的建议定的。制造大飞机,就要靠国家意志。好。王大珩说。 您会治好的,大家都关心您。温家宝临别时叮嘱病床上的老朋友。 ■看望工程院院士胡亚美 一落座就介绍儿童血液肿瘤中心进展 86岁的胡亚美是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儿童白血病研究,挽救了许多白血病患儿的生命。 临近中午,温家宝来到位于北京复兴门外的胡亚美家中。一落座,总理就对胡亚美说:我知道,您心里惦记着一件事,就是儿童血液肿瘤中心的建设。他告诉胡亚美:目前,这一项目的立项、投资和征地规划都解决了。项目占地拆迁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工程配套的污水处理站很快就可以先期动工。 听到这个消息,胡亚美十分高兴,她希望项目尽快竣工:全国有不少白血病孩子需要有一个治疗的好环境。新华社发 宝哥看望季老 宝哥看望王大珩 宝哥看望钱学森 宝哥看望朱光亚 宝哥看望胡亚美 宝哥看望何泽慧(钱三强 夫人)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一读: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
黄安年 2009-8-7 12:43
推荐一读 :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7 日发布 黄安年按 : 总理承诺每年看望 60 年来为我国科技、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部分科学家 , 总理的看望代表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声 , 总理在老一代科学家面前恭恭敬敬谦虚谨慎的好学态度代表了后人对前人的尊重和成绩的肯定 , 这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都荣获过重大科学奖项。 有人曾称如果任何一个人不承认中国目前的国家科学奖和论文奖中绝大多数项目和内容都是对人类文明毫无贡献的垃圾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一定已经是学术垃圾。在笔者看来全国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不至于把这些奖章看成是什么对人类文明毫无贡献的垃圾,也不认同赞扬中国目前的国家科学奖和论文奖中绝大多数项目和内容的人 , 自己也是学术垃圾。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的努力 , 随意否定前人研究成果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者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 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 2009 年 08 月 06 日 20:57: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题:拳拳之心 殷殷深情温家宝亲切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侧记 新华社记者李斌、顾瑞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8 月 6 日上午冒着细雨,先后登门看望了 60 年来为我国科技、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这是温家宝看望物理学家朱光亚。新华社记者李学仁 摄 您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和后人永远学习 一大早,温家宝就来到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家中,看望这位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温家宝总理与任继愈先生交往纪事 温总理曾五次赴医院探访季羡林 温家宝主持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温家宝在科教领导小组会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走进客厅,温家宝弯腰握住坐在轮椅上的朱光亚先生的双手。看到老朋友来访,朱光亚眼睛有些湿润。温家宝说:光亚同志,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和人民都惦记您。 向来不善言辞的朱光亚老人微微一笑。他高兴了。旁边朱光亚的子女解释说。 从我认识您起,就觉得老人家的品质非常优秀,勤勤恳恳,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忠于国家和人民。总理给予朱光亚高度评价,这种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和后人永远学习。 我跟光亚先生曾共事 5 年。他靠威望就能把科研人员团结在一起。温家宝在联系科技工作时,曾和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的朱光亚有过不少接触,对这位才识和品行 双馨的科学家十分敬重。 听说光亚先生的生日是 12 月 25 日,温家宝幽默地说:那您是圣诞老人了,我提前向您祝寿。朱光亚脸上露出笑意,在场的人们也都笑了起来。 这时,朱光亚示意秘书朗读他给总理的一封信,表达对总理的感谢。在信中,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温家宝说:光亚先生,您讲的这两点都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才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要严谨求实,您的品质和精神,永远鼓舞着年轻的科学家。希望您保重身体,国家需要您。 我每年都来,希望您每年都健康 随后,温家宝乘车来到北四环外一个普通居民小区。对于中国科技事业来说,这里并不普通:小区内的 3 栋青砖灰楼,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招贤纳士所建的特楼,曾经居住着包括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在内的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一批开拓者们。 温家宝走进何泽慧陈设简朴的家。 95 岁的何老满头银发,精神很好。慢慢坐,不着急。温家宝扶着老人在沙发上坐下,您还记得我们有个约定吗?记得。一年看您一次。我经常想着您。看到您的身体很好,我心里高兴。狭窄的过道、简朴的客厅温家宝十分感慨:上世纪 90 年代初,他曾到这里拜访过钱三强夫妇。就任总理以来,温家宝已是连续第 5 年登门看望何泽慧。 三强同志在世的时候做了很多工作,您也是我国科学家中的佼佼者。温总理望着何泽慧说。 何泽慧刚刚得了一场病,不太说话,只是一直微微笑着。总理亲切地向坐在一旁的何泽慧女儿钱民协询问老人的近况:能看电视读报吗还看物理书吗?。钱民协告诉总理,母亲经常看书报,有时候也写写字。 窗外飘着细细的雨丝,温总理深情地回忆着往事说:何老, 50 多年过去了,您还一直住在这儿。我记得当初到您家时,屋里到处堆满了书。我来的时候,您就给我一个小马扎坐 对面钢琴上摆放的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一幅照片引起了总理的注意。看着照片上衣着朴素的何泽慧,温家宝深有感触地说,您一直那么朴素,穿的衣服像工作服,就像是在实验室一样。这是您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本色: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 接着,总理又详细询问何先生治疗的情况。他嘱咐随行的工作人员:尽快给何老找一个医院,再好好查一下身体。 温家宝接着对何泽慧说:我一定不失约,每年都来看您,就是希望您身体健康!何泽慧说:谢谢。 临别时,温家宝用手扶着何先生站起来,您慢着,我扶您起来。温总理走到院子里时,回首向站在二楼自家窗口的何泽慧挥手道别,大声说道:多保重。 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98 岁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上午近 11 时许,温家宝来到钱学森家中。钱老坐在床上,微笑着打招呼。温总理趋步向前,走到床边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钱老,我又来看您了。 这是温家宝近年来第四次看望钱学森。对这位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温家宝始终心存敬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温家宝经常和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一起研究工作,并多次书信往来。近年来,总理每次登门看望钱老,两人都亲切交谈。 床边,摆放着总理送的一盆盛开的蝴蝶兰。床上的移动木桌上,摆放着钱老的老花镜和一摞报纸。虽然年事已高,钱学森还坚持每天翻阅报纸,关心国家大事。 看到您精神这么好,我很高兴。温家宝坐在钱老的床边与他亲切聊了起来。您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国防和科技事业。祖国和人民永远都会记住您的贡献。 按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教导,我做了一些事情。现在老了,不能做更多的事情了钱学森谦虚地摇摇手。 因年事已高,钱学森说话有些不清楚,一直认真倾听钱老讲话的温总理连连表示自己完全听懂了,还不断将钱老的话向现场的人们复述。听着温总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钱学森高兴地笑了。 希望您健康长寿。您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我要活到 100 岁。钱学森微笑着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这几年,您特别关注教育。我每次来,您都提出要大力培养杰出人才。中国要大发展,就是要培养杰出人才。钱学森的话让温家宝十分感动:我经常将您的话讲给大家听。努力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钱学森在深情地回忆自己留学归国的经历后说:在中国,比在国外更有发展和成就。总理点头赞许地说:您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钱学森忽然伸出右手大拇指说:中国要走在世界前列。温家宝接过话头: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时间过得很快。钱老兴致很高,总理说:我来看您几次,您今天说得最多。您累了,我会再抽时间来看您。 大家都关心着您 上午 11 时许,温家宝又前往解放军总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是我国光学界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者,为我国光学研究、光学仪器制造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还是国家 863 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和其他科学家一起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研制国产大飞机等许多重要建议。 总理和 94 岁的王大珩是忘年交。不久前,他在吉林考察时,还专门到王大珩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进行调研。看到王大珩开创的光学研究后继有人、事业兴旺,温总理十分高兴。 病房里,王大珩先生躺在床上。总理俯在王大珩耳边大声说:大珩先生,我是温家宝,我来看看您。我不久前刚去了光机所,光机所大变样了,事业发展很快啊。谢谢。王大珩说。 您病了,会好的,慢慢治疗。总理又俯在大珩先生耳边说:我们一起研究 863 计划,一起研究大飞机。您还记得吧?记得。病床上的王大珩十分清楚地回答。 国产大飞机项目就是按您那时的建议定的。制造大飞机,就要靠国家意志。好。王大珩说。 您会治好的,大家都关心您。温家宝临别时叮嘱病床上的老朋友。 把最新的消息告诉您 86 岁的胡亚美是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儿童白血病研究,挽救了许多白血病患儿的生命。 时至中午时分,温家宝来到位于北京复兴门外的胡亚美家中。 2003 年 5 月 31 日,温总理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到北京儿童医院看望患病儿童时,胡亚美向总理建议设立北京儿童血液肿瘤中心。总理当场表示赞同。随后,温总理又多次批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把北京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建好,为全国儿童健康服务。 2006 年,国务院批准立项。 一落座,总理就对胡亚美说:我知道,您心里惦记着一件事,就是儿童血液肿瘤中心的建设。他告诉胡亚美:目前,这一项目的立项、投资和征地规划都解决了。项目占地拆迁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工程配套的污水处理站很快就可以先期动工。 听到这个消息,胡亚美十分高兴,她希望项目尽快竣工:全国有不少白血病孩子需要有一个治疗的好环境。 胡亚美告诉总理,白血病以前是 100% 死亡,现在有 80% 左右的存活率,但就是缺少病房。 提起白血病患儿,总理不禁有些动容。近年来,他在外出考察时,多次前往医院看望白血病患儿。今年 2 月 16 日,温总理在天津结束考察后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室偶遇一个两岁的白血病患儿李瑞,并安排这个家境困难的患儿到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 所以我一见您就谈血液中心的事,把最新的消息告诉您。温总理说,您对孩子们充满爱心,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孩子们。 这是我最大的乐趣。经过治疗后,一个个小病人都成长起来了,我多开心啊,有的白血病患儿还当医生了。胡亚美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一诺千金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和何泽慧 八月的北京,天蓝草绿,阳光灿烂,处处洋溢着迎接奥运的喜庆气氛。 2008 年 8 月 2 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看望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季羡林、钱学森和何泽慧老人,向他们致以亲切问候。 详细 温家宝亲切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和季羡林 我来看看您。大家都很想您。 2007 年 8 月 3 日下午 3 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家,看望这位曾经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详细 温家宝亲切看望何泽慧院士、张秉贵家属 今天是中秋节,我来看看您。我惦记您,也怀念三强同志。 2005 年 9 月 18 日上午 10 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迈进钱三强夫人、何泽慧院士位于中关村的家,就握住了这位 91 岁老人的手。 详细 亲切的交谈 ━━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侧记 季老,我看您来了。 2005 年 7 月 29 日上午 9 时许,一迈进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的病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握住坐在椅子上的季羡林先生的手说:下个月,就是先生的 94 周岁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贺。 详细 温家宝看望著名科学家吴文俊、刘东生和李国杰 2004 年 10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看望著名科学家吴文俊。当日,温家宝专程看望了著名科学家吴文俊、刘东生和李国杰,向他们和中科院几代科技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详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8/06/content_11838289.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3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我的姓名——朱光亚
朱光亚 2008-12-16 16:12
在科学网,我使用的是真名blog;我的名字叫朱光亚;这个名字可是响当当的。不过,我不是那个在加州大学读博士,回国埋头苦干核物理的朱光亚。 关于名字还有个有意思的事情。我和朱老一样都跟中科院联系着。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上政治课(就是那种有关国家政策的智囊讲的课),一次老师为记成级点名,点到我的姓名的时候,自言自语到,怎么老先生现在参加咱们政治班的学习了,难道犯什么错误了。在科大,也有老师这样开我的玩笑。 和朱先生有法比的是我的学习、学位都是本土造,虽然我自认为我也喝牛奶、吃面包,过得是小资学者生活,有得些见识,可是前阵子我才知道自己喝的是三氯氰胺奶,吃的是过期变质包。幸亏发现的早,差点得上肾结石什么的。 和朱先生没法比的是我的学问实在太浅,没什么可说的。 我这个朱光亚是研究渗流力学的朱光亚,至少现在是。本人水命所以学习过的地方,供职的单位,研究的内容大多跟水有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