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宏观大视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习漫谈(18):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谈博大精深
热度 6 sqdai 2011-4-16 09:08
谁都知道,做学问要追求博大精深。但是,如何做到博大精深?则是困惑不少学子的一个问题。看来“博大”与“精深”是一对矛盾,两者似乎是“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就尝试着谈谈做学问时如何兼顾博大精深,此问题很难回答好,就想抛砖引玉,引来博友们的高见和议论。 首先,要对科学这一人类知识的总体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广袤性。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科学知识要对它们做出正确的解释,必定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 2. 动态性。世界上只要有人类存在,科学就不会停止发展的脚步,永远在不断更新。想象一下,如果 368 岁的牛顿老先生突然睁开眼睛,必定“当惊世界殊”,他要跟上当今科学的步伐,不知得花多少时间! 3. 延续性。科学之有今天,经过了多少代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只有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添砖加瓦,才形成目前的知识体系,而且它还在继续绵延; 4. 关联性。科学的各个分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现代科学中更是如此; 5. 不可穷尽性。这是上述三个特点的必然后果,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爆炸”的态势会继续,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 其次,是如何对待这一态势?唯一的办法是穷毕生精力在科海里寻寻觅觅,不断追寻知识的法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宏观大视野,从总体上把握你所从事的学科和相关学科。想方设法了解这一学科的前世今生、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了解它的总体架构、认知体系和所涉及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要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在博大精深方面迈好第一步。 第三,处理好博大和精深的关系。做学问,就像尝美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而,每人时间有限,必须择善而从之。也就是说,应该广博地夯实基础,并且有选择地“孤军深入”。在宏观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精心选择。 一般来说,在本科阶段,应尽可能博览群书,为自己的日后发展打下尽可能广的基础,不宜单科独进。例如,钱伟长先生 1931 ~ 1935 年在清华物理学就读时,除了修好本系课程以外,还修了数学系和化学系的主干课程,为此后在科研疆场纵横捭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所有课程浅尝辄止,对主要课程还得细细琢磨,做到精深。 在研究生阶段,战线相对缩小了,更有机会做到博大与精深的结合。一方面,要“拾遗补缺”,审视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在掌握宏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加深自己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选定的方向上单科独进,精深地掌握相关知识和资讯,通过略读和细读,全面深入地把握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最要紧的是学会无师自通。 有了博大的眼光,才能选定精深的方向;只有精深地钻研,才能进一步明白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扩大基础。所以,只要处理得当,博大和精深这对“鱼翅”和“熊掌”可以兼得,使自己的学问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境界。 通过与年青人交流,我发现在积累知识、做到博大精深方面有如下误区: •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解决的办法是加强调研,求教于书籍,求教于智者(所有学问优于自己的师友)。我刚进数学系时读了一套亚历山大罗夫主编的《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对我建立数学学科的宏观视野大有裨益,各学科都有此类书籍,读后有事半功倍之效;经常向老师和资深学者求教,可以让你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找准切入点。 • “学了没用,没有热情”。有些青年朋友缺少学习热情,总是在问:“学了这门课对我将来有用吗?”学校里的课程设置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绝大部分有其合理性。对课程的有用无用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书到用时方恨少”,在集中学习阶段,要尽力学好每一门课,当然,要抓住主要的,下力不应均衡。世上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无用的人;而且大家应该特别注意每门功课里的方法论,这样,你就从根本上掌握了知识,为博大精深迈出坚实的一步。 • “贪多求全,食古不化”。有的青年朋友的学习计划制订得过于庞大,恨不得把所有知识很快尽收囊中,要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贪多嚼不烂的后果必定是欲速则不达,更糟糕的是:目标一时实现不了,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正确的做法,要不断掂量掂量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既要有长远目标、长程计划,又要有近期目标、短期计划。朝着博大精深的总目标步步为营地前行。 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一心向学,迎接你的会是灿烂晴空,光明前途! 这一话题应花更多的时间探索,这里只列出一些条条框框,细节容以后慢慢探索。欢迎大家进行自由讨论。 写于 2011 年 4 月 16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932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