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多读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书,大多不必读;人,还是要读书!
热度 6 liyou1983 2017-8-11 13:12
书是必需品,也是奢侈品。 一个国家的良心、文明、质地和未来,集中表现在学校、医院、法院,它们是人们精神和身体发展状态的标尺。 从出版的体制和阅读的内容,大致可以看出该国是中世纪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现代化国家。 校长是为教师端茶倒水的,县长是为百姓跑前跑后的,政党是为弱者排忧解难的,书籍是为人性张灯结彩的。 每年出版三四十万种图书,一万种期刊,但大多数书籍、文章的价值如何,国际认可的有多少,天知道,鬼知道。 读者是审查书籍的法官,实践(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从人类历史看,时间是检验书籍的最好尺度,中国秦汉之前流传下来的的书籍大致都属于经典,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籍大多可读。宋元以来,印刷业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书籍留存下来,读书必须有所选择了。 即便经过百年、千年淘汰的书,许多也不必读。比如五万首唐诗、二十万首宋诗和两万首宋词,除非研究人员,大多数不必读。 批评,无论善意恶意!文明,岂分国内国外? 世界的、普遍的才可能是民族的、未来的,自由的、竞争的才可能是法治的、发展的。 思想无禁区,知识才有创新;行为有底线,知识才有效用。 如果把广义的书称为知识或信息的载体,书的形式或种类也在与时俱进。在知识载体上,人类经历了从先秦的竹木、甲骨、金石、丝帛,汉魏以来的纸质图书,到化学、电子时代的胶卷、胶片、磁带、磁盘等。 信息技术极大改善了知识的形成、储存、传播、检索、处理、分析、使用,但也带来了知识的泛滥、破碎、冗余。这个时代,只有具备了充分、准确的知识储备和检索、分析知识的能力,才能够有效阅读。 某些书不想读,必须读;某些书虽想读,读不到。 真正的名著,往往是多数人不很愿意读、很难读得懂的,因为名著往往在知识、观念上超越了多数人的情感、智力和品位。比如,理科生多少人翻阅了牛顿《原理》、达尔文《起源》、麦克斯韦《通论》、爱因斯坦两论?文科生多少人翻阅了《理想国》、《论语》、《诗经》、《国富论》、《资本论》、孟德斯鸠《论法》、凯恩斯《通论》、《正义论》、韦伯、布罗代尔、维特根斯坦? 多读好书,多有收益。多读烂书,降低智商。不读书,枉生为人。 宋真宗赵恒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赵家宋代,帝王有敬畏,书生最幸福。虽然通俗直白,毕竟提倡读书,尊重知识。此后的元明清,脊梁骨打断,文字狱横行,华夏文明不是停滞不前而是粗鄙堕落 —— 中国式的中世纪! 从人均读书的量和质,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前景。 书呆子大多是读书少、读好书少的结果,是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结果。 请远离大讲主旋律、正能量,但不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邓选》、世界银行和中国统计局年鉴的人;请远离宣传《厚黑学》、成功学的人;请远离推荐微软盖茨、 Facebook 扎克伯格退学创业的人。 读书或许一时无用,不读书几乎永远无用。 黄侃说八部书外皆狗屁;鲁迅说多读外国书:确实有理。某人说砸烂封、资、修;马云说他不读书:不可当真。 我们长期学习苏联,提倡螺丝钉、一块砖精神,专科性学校和大学盛行,余毒至今未清。一些 大学教师业止于专,日常很少读专业外的其他书,本专业的经典也很少读,甚至多年只讲教材,此情有可原,未尝不可,但未必为佳,甚至可怜。 通识、跨界、泛读,应当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一项原则。 物理学家薛定谔写《生命是什么》,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西蒙除了拳击、弹琴、绘画、泡妞,在计算机(图灵奖)、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心理学(杰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经济学(诺奖)、管理学(诺依曼奖)、行政学(麦迪逊奖、沃尔多奖)等领域都成为大师。我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高贵者多愚蠢、卑贱者多聪明,还是高贵者多聪明、卑贱者多愚蠢? 在任何一个专业性领域不说外行话,一般都要读这一领域的上百篇以至上千、上万篇的有价值的书或论文。 判断学校好坏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师白天是不是教书,学生夜晚是不是读书,校长是不是跟在师生的屁股后面。 刘项原来不读书,干戈最终为玉帛,个人早晚要死的。 读了半吊子书的流氓,可能把文盲、文化都强暴、毁灭了。 一天不读书,心神不定;一月不读书,语言无味;一年不读书,面目可憎;一生不读书,不如养猪。 读不懂才要读,不让读还要读。不过,当下流行、畅销或推荐的书,多数人喜欢的书,大多不必读,不必读太多。曲高和寡,物美价昂,班门弄斧,杞人忧天,大抵不错! 葛兰西、陈独秀、薛暮桥、杨小凯、王学泰、杨奎松等人狱中读书,个人不幸,却成为了学者。 与其死读课本,不如背诵字典、辞典。比如经济学教师,可否读过《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四卷,更不用说八卷和金融、法经济学等其他分编? 产品造假,祸害身体。知识造假,祸害身心。思想造假,民族退化。 大土匪张作霖 1915 年上书袁世凯,提出教育强国; 1916 年要求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占全县岁出总数的 40% , 1923 年巨资创办东北大学,以超过北大、清华教授月薪的 360 元大洋聘任教授,章士钊教授月薪 800 元。 当时李大钊初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月薪 120 元,任教授时 240 元,图书馆小助理员毛润之也从 1918 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领取了每月 8 元、共 24 元月薪;周作人初到北大月薪 120 元,任教授 240 元;胡适初任教授 260 元,后涨到 280 元;陈独秀则月薪 300 元:难怪毛润之心理不平衡。 毛润之 1925 年 10 月至次年 5 月,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月薪 120 月,但据国民党中央档案载,因他离开国民党上海党部而前往广州党部,至今欠薪 6 个月:不知道如今可否向台湾国民党讨薪? 三傻子曹锟给议员一票 5000 大洋,既当上了民国总统, 1923 年通过了一部内容相当不错的《宪法》;此前 1921 年创办河北大学,亲手给治下的河北大学教授送上月薪 500 大洋,河北大学一时人文鼎盛。仅凭 重金制定宪法、创办大学这两件事,三傻子并不真傻! 长夜漫漫,睡不着,醒的早,还可读书吧?
个人分类: 胡天胡帝|2696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更好地预知未来
热度 1 yyhsci 2011-4-23 23:52
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多思考——更好地预知未来 2011 年 4 月 23 日星期六 人为什么要读书、要思考,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列出很多的理由来说明。这里我想从多读书多思考能够更好地预知未来,从而帮助人们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决策这一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有选择也就必然有迷惑的时候,无论是升学、工作、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会遇到,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选择。是什么导致这些差异的呢?我相信有人会说阅历、思维方式、人个品味、个人目标等等,但我想前述几种理由其实都离不开读书和思考。就阅历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再长,相对于历史来说也匆匆一瞬,能谈得上多大的阅历?在一个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不知多少年,那么历史中很多人的经历、历史的发展规律肯定会对你有借鉴作用,经过思考之后肯定能对你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说思维方式,这个就更离不开自己的读书和思考了,读书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思维方式的重要形成过程。个人品味呢?我还是相信一个人的良好品味来自于对各种品味的扬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从而自己的独特品味。个人目标也是如此,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在选择的时候能够排除其它东西的干扰而坚定地选择,必然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当然还会有其它的答案,但我想,若要作出更为正确与理智的选择,必然少不了更多的思考,也少不了多读书这个途径。这里我没有并讨论偶然或者抓阄式的决定,但其实偶然作出的判断与选择,往往也不是出自于偶然,背后的原因很多,但思考与读书的多少也必然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要是自己更早地知道和想到一些东西就好了,那样自己肯定会比现在做的更好。同样,自己真正做成了某事,也会觉得多亏了自己先前有所了解,想到这些,要不然这件事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如果能够更好地预知后事,那决定显然就会正确很多,如何预知?我想是多读书和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我想就硕士生是否选择读博来看看多读书和思考的作用,因为这将是很多研究生特别是相对比较优秀一点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往往更具有这种选择的权利,因而在这一点上困惑也更多点)将要面临的问题。 我相信困惑的原因仍然是对问题的本身了解的不够。 首先是对读博和工作两种路线的走向了解不够。这看起来简单,但实质并不好把握,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了。那么读博是走什么路线呢?以我粗浅的了解看来,既然选择了读博,大部分人还是有将来做科研的打算(若不是为此,也不用太困惑了,读了博再作其它的选择也不迟)。那到哪去读博呢?是去国外还是国内高校?毕业后做科研又是怎么的呢?高校、研究所、公司的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考核制度、氛围、导向又是怎么的呢?若将来去高校做科研,是去什么样的高校做科研呢?大概去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水平的高校呢?同样,去公司呢?那么不读博,那就是直接工作吧,当然现有的水平下如果你确定能力特别强的话,也可以去一些研究所里做科研助理。除此之外,你可能得虑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是专业技能。比如学计算机的,很可能是去公司做项目开发和维护之类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是怎么样的呢?公司的待遇、发展空间呢?等等。 再就是对自己的了解不够。你的个人能力怎么样?你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你的兴趣和爱好在哪?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怎么样的?当然还可能得考虑自己周围的一些环境,比如你的家庭条件等等。 了解了这些,再来看选择的问题,可能就会清晰一点,也更有助于作出决断。这些了解从何而来?多读书,多了解,也比如说多来科学网看看走过来的前辈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借鉴,目前的科研体制存在哪些问题,科研环境是怎样的,这些都可以了解到。此外就是多思考,结合自己的特点来看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大概预想选择每一条路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是你能接受的。当然很多时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但总还是有一个概率问题。上述问题很可能还不全面和典型,但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在选择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先走着瞧,如果走着瞧是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让更多思考来帮助自己作出更成熟的选择,我觉得这种走着瞧也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因为我相信真正正确的选择必然更多地来自于多读书及思考。
个人分类: 点滴思考|6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