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性别歧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男博士待价而沽与女博士就业歧视
冯用军 2017-5-18 18:08
先看2条“新闻”: 名校单身狗毕业卖自己 遭上海大妈哄抢 2017-05-18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P0001/2255927.html#p=CKN35N9V00AP0001 5月17日, 同济大学毕业生 们设摊售卖闲置物品,吸引了超过百名大妈围观。上海老阿姨们不仅扫货捡漏,还在现场相起了女婿。作为上海“卖相最好、就业形势最佳、荷尔蒙最旺”的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同济男生成了大妈心中 “准女婿”的不二选择。小陈打出了“出售 单身 狗,毕业生不 单身 ”的标语,被大妈们争相“询价采购”... 【上海高校 毕业生 出售 单身 狗 遭大妈围堵相女婿】 新浪/凤凰官方微博 女博士就业困境谁之过 近日女博士就业困境问题成为科学网博客讨论的焦点 张海霞在5.16发了一张大字报,炮打“男权社会”,想当“女性教主”,引发科学网博客“乱成锅粥”,战士出壕,宝剑出鞘,硝烟弥漫,路人侧目。 其实,所谓“女博士就业歧视”就是一个“伪命题”、“假命题”、“空命题”,女性在创业就业市场上数千年亦如一日。相对于女博士的“热暴力”、“面歧视”,男博士也有被歧视,也有就业之困,也有“就业冷暴力”,而且,女博士就业歧视更多是明面上的,而男博士就业歧视更多是暗面下的。相对于女博士的“就业暴力”而言,男博士的“就业冷暴力”更让人心寒。 具体而言,就所讨论那个个案女博士而言,之所以找工作不顺,更多是自身不硬、实力不行、素质不高、就业观有问题。推而广之,鲁豫、杨丽萍、董明珠、默克尔...为啥不说就业歧视?性别歧视? 打铁还要自身硬,如果女博士如颜宁之类、庄小威之流,退而如张海霞、孔玲、杨秀清...,哪里会有什么“莫须有”的“就业之困”、“性别歧视”...男博士如魏坤琳之流、施一公之类,何来“天花板”、“冷暴力”。 in a word,如果你有金刚钻,还怕揽不到瓷器活...
个人分类: NECI国家就业创业研究中心|1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乔木“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医教研硕博后面试33年未见歧视!
热度 2 ericmapes 2017-1-24 22:24
不知何故,正文不能显示,删去被评论原文仍不行,请等待看明天能否解决! 乔木“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医教研硕博后面试33年未见歧视! 北外乔木新浪微博原创发表头条文章“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附后), 该 标题前面导言“一个女生穿了件深V装,不知天热还是紧张,娇嗔带喘,波涛胸涌。考官也是人啊,到底考谁呢?” 该文近日被阅读29万次引发热议。但是,我觉得自1984年,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至今33年,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现吉林大学农学部/军事医学科学院11所,1983年招收中国首位兽医学博士生,1985年招收首位中国兽医学女博士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3月作为客座研究人员与预防医科院首位博士后入室反义治疗组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与生物系交叉)、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与生命学院交叉)等7大医教研单位,了解硕博后面试33年情况,未见性别外貌歧视! 这也算是经历较长时间多个单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吧! 即使北京外国语大学有,那也可能只是极少数情况! 我的意思是,大中小学女生,不必为此广泛传播全国甚至世界华人圈的报道,而误会,影响选择投身医教研单位学习工作。 实际情况是,理工农医学习工作女性多,人文社科应该更多,北外我去过几次,还是以女性为多。 说实在的,这是我头一次面向公众,谈及硕博后招收问题,主旨在于正视听!同样,要通过新浪微博发表。 我本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独立招收培养毕业硕博生也50多名了,只要来参加面试被录取,倒数听话也能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女生同样,没有任何违法违规限制。 再举一个典型例子,201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硕博连读推荐面试整整举行1天时间,王进义教授针对一女生提问科研程序,即导师给个课题范围研究生怎样具体选题实施步逐注意关键事项等,高个子女生答得太好了,我又提了两个问题也答得好,来自生命学院的矮个子女生王蕾(相貌一般)上台,她上个我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肿瘤学与基因组医学(当时,不算我带的正课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微生物学、水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每年带全校公选课学生也1300余人),我给提了几个问题,其中包括细胞周期调控检测点,回答也很好。 说实在,看得上可能回答难题我才提问,答得好显得才有水平得高分,我给这两名女生最高分,全天评分出来结果这两个女生位居头2名成绩明显高。 要知道,是全院正副教授硕博导都参加面试,来自全校多个学院的众多本科生参加面试。 为什么头2名如此集中在这两个女生上,我看能行提难答问题显示水平只是一个方面,至少大家对女生没有任何歧视才是肯定的! 附上: 乔木|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 北外乔木 原创 2017-01-2101:02:27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66160818704573 一个女生穿了件深V装,不知天热还是紧张,娇嗔带喘,波涛胸涌。考官也是人啊,到底考谁呢? 我在某外语院校,负责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的培养。每年四、五月都会主持来自各地的统考生面试,前一年的十月还会有各校的推免保送生的面试选拔。 十多年来,阅人无数。因为绝大部分是女生,饱览众芳,有些事值得说说。 总体来说,在 能力和表现 之外,会有几个影响因素,比如: 性别、相貌、院校、地域 等。 性别 来说,女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表现,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后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不再靠体力取胜,女性在学习方面的认真、刻苦、上进,往往领先于男性。在男性女性化、女性中性化的时代,就是体力,有些也不弱于男性。 一次面试前集体开会,十几个女生,两个男生。刚好饮水机需要换一桶水,两个男生中,一个试了两次,都不能独自抱起一桶水,举至肩部,再倒过来,扣在半人高的饮水机上。另一个想帮,但不知如何上手,自己也不敢尝试。 刺斜里闪出一女生,腰肢一扭,一个倒拔垂杨,一起一落,水桶已扣在机柜上。这就是传说中的女汉子吧。 我希望女生越多越好,男女完全按表现,公平录取。通常搭配的两位女老师,不知是性别排斥,还是考虑到在校的男生已经很少,将来就业什么的,更愿意要男生。基本上男生进了面试,就录取,而女生可以充分挑选、残酷淘汰。 相貌 ,对男生来说不是问题,他们的问题在下面,不在上面。 看女性,男女有不同的标准,就是男性的喜好侧重也不同。有的审美是 一看胸、二看脸、三看屁股、四看腿 。除了一进一出看到全貌外,一旦坐定,也就看前两项了。 本科院校 ,有些考生和考官很在乎,我倒无所谓。因为本人就毕业于一般的院校,但是后来硕博上的都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国外最好的大学也做过博士后研究、讲过学。因此这方面唯才是举,不问出处。 考生是名牌院校的,自我介绍时会强调一下。来自三流院校的,往往会用虽然、但是,表明自己多么努力。中等院校的就匆匆带过。但是这方面对考官的心理有影响,名牌院校的如果表现好,会觉得确实不错。如果差强人意,会觉得就这水平,还不如普通院校。 不过总体来说, 相貌和水平没有关系 ,但大学名气和学生水平成正比。这也说明高考还算公平,大学好坏,起步很重要。当然,像我一样的例外总是有,后发制人。 地域 ,大学就读和考试,没有这方面的歧视。几个人口大省,如山东、河南、四川、江苏,考生确实多。另外两湖、苏皖素有科举传统,考生也很有实力。和人口、经济不相称的是广东、上海的考生很少,不知是不爱读书、不爱在国内读书,还是另有高就。 其他省市区的人数和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只是西北五省、西南贵州、云南的很少见。海南的没见过。 由于政策照顾,这些年港澳台、国外的倒经常有,另外一套标准。少数民族生,也有单独的招生计划,除了西藏、新疆的差距明显外,其他地区的民族生差别不大。 有一次一个俊俏的女生骄傲地说,我是什么什么族。我问那你会说民族语言吗?她说不会,从小都是普通话。我想那还逞能什么,至少我还会讲方言。 除了以上四个因素外,还有一些有趣的个案。 考生应届的多,也有在职的。身体有些还没长全乎,有些则已经和才华一样横溢了。穿着有普通的学生装,有职业套装,也有嘻哈窟窿眼拉链口袋装。 有一次一个女生穿了件深V装,不知是天热还是紧张,娇嗔带喘,波涛胸涌的。考官也是人啊,到底是她考验我,还是我考核她?最后评议时,两位女考官说了许多不足,意思是不取。我同意。遗憾。 有个男生,说坐着紧张,死活要站着作答。结果他居高俯视,倒像在审问我们。谈到特长爱好,说喜欢篮球,还跳起来摸了一下灯管,结果弄得尘土飞扬。他乱中取胜,录取。 有个女生,紧张,没答好,更紧张加伤心,泣不成声,考完后嚎啕不止,说她多么不易,希望给个机会。难受。 还有个考生,考完后,直接拿出一个信封给我。我说什么意思。Ta说老师辛苦了,这是点小意思。我说这个不能收。另一个老师开玩笑说,三个人怎么只给一个信封?Ta说不好意思,来得匆忙,以为就一个老师面试。你们可以分一下,如果录取我,一定重重感谢。 不谢。不取。 还有个考生说她喜欢阅读。我问读过什么书,她说就是上网看看新闻什么的。我说能不能介绍一下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她说忙着复习考试,除了教材、参考书,最近没看什么书。我说除了教材,能不能介绍一本学术书。她想了想,问《共产党宣言》算吗?我说算。于是她背道: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一次有不少湖南考生。我说湖南出了不少名人,举几个。绝大多数回答都是毛泽东、宋祖英、李湘。有个人回答李湘、何炅、谢娜。三个老师面面相觑,自惭孤陋寡闻。 我想着湖南出了那么多调查记者,比如号称 “湖南四害 ”的罗昌平、邓飞、龙志、欧阳洪亮,考新闻的怎么也得知道几个吧?另外还有 “浏阳三杰 ” 谭嗣同、胡耀邦、石扉客,应该也听过一个吧?失望。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到处都在宣传。新闻、时事不分家,我们问今年是抗日多少周年,有人答70,指的是胜利纪念。有人答78或84,指的是爆发纪念,都算对。 有一个想了一下,答121年。我们很吃惊,说怎么那么多?她说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算起。我说照这么算,那“他坚持抗战八年多,改善了人民生活”歌词就得改了。 她说: 中国百年屈辱挨打,特别是日本的两次侵华,带来深重的灾难。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国富民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然可以唱“ 他坚持抗战百年多,改善了人民生活”。 关注作者,阅读全文 c 还有50%的精彩内容,作者设置为仅对粉丝可见 北外乔木 不是理想的人,是有理想的人。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伦敦政经学院博士后,北京外国语大学政治传播副教授、专栏作家。联系mooqiao@gmail.com Y 已关注 支持原创 赏 15次打赏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歧视这个事儿
热度 5 fealock 2016-8-30 15:47
1 里约奥运,从筹备到落幕,惊喜不断,槽点也不断。 Lee Moran 就在郝芬顿邮报( The Hoffington Post )上发文吐槽了美国媒体具有性别歧视性的报道。 比如,下图这位,匈牙利运动员 Katinka Hosszu ,在她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 400 米混合泳冠军后, NBC 记者的报道中大量谈论的却是其丈夫(也是她的教练),最后居然以评论“ there’s the man responsible ”将其荣誉归于丈夫名下。 其实,中国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歧视也不在少数。两对男乒超级 CP 和羽毛球项目的跨国 CP 火遍社交媒体(包括官媒),好像英雄相惜、心有灵犀的故事只发生在男人堆里。相比之下,女运动员获得的关注渺渺,即使人气爆涨的傅园慧和郎平,她们的故事也总少不了父亲的影响 (母亲在哪里???) 。 社会大舞台,奥运小舞台,只要大环境中有歧视存在,小环境中就定有所现。对此有无觉察、有无批评,便体现了不同社会、不同人群的反思和改变能力的差距。 这个差距,或许就在一部电影里面。 2 歧视( discrimination ),是群体性偏见的外在表现 。 先通过归纳,把某些个体性特种总结为群体性特征,再进行传播与传承,教育个体在与其他个体互动过程中,运用“习得”的群体性特征来进行辨认、归类和指导自己的应对。 性别歧视( sexism ) ,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男人和女人是根本不同的,他们有各自需要担当的角色和需要遵守的行为模式。总体而言,男人的特征更有价值,因此可以享有更多特权和便利。 对于歧视,年初零差评 爆款 动画电影“动物乌托邦”( Zootopia )诠释得极为精彩充分。 (好友玥的绘画作品) 兔子 Judy 从小的梦想就是进入大城市—— anyone can be anything 的 Zootopia ——当警官。 表面上, Zootopia 物质极大丰富,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和平共处,在生存权方面,貌似每种动物都获得了平等;同时,在建筑、交通、社区规划上, Zootopia 满足了所有动物(尽管不同种类的动物体型差异巨大)自由行动的空间需求,行动自由化也取得了平等。 然而,偏见和歧视始终存在,并成为 Judy 成长故事的主要线索。 从警察学校的培训开始,就可以看到训练项目和训练设施对小体型动物的歧视性排他。尽管 Judy 以自己的优势弥补了身高和力量方面的不足,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但这里的经历已然折射出偏见的合理化过程。存在于头脑中的偏见(小体型动物不适合担任安全保卫工作),尽管不合理,却能通过现实过程的设计(警察训练的 KPI 主要在于力量和体能指标,几乎没有敏捷灵活度的考察)来实现和强化其合理性。 之后, Judy 来到城市警察局,上任第一天就遭遇各种尴尬羞辱。先是报道的时候,接待的猎豹对 Judy 说,你好可爱。 稍加分析 ,便可以感知这并非平等成年人之间问候的方式,但却反应了现实生活中的语境。男生上了高中之后,对他们便很少使用 boy 这个指代了;而对于成年女性,位高权重的男性仍然常常使用 girl 来表示轻视,暗示她们幼稚不成熟。 进入会议室,从警长到各级警员都是人高马大的动物,身在其中的 Judy 显得极度异类不和谐,哪里还有可能找到同她身型匹配的桌椅?有没有想起来那个帮助屌丝青年小扎变为品牌运营大家的 Sherly Sandberg 的故事?她成了“房间里唯一的女性”,出了房间却找不到女厕所。 到分配任务时,“顺理成章”的 Judy 被分配去处理交通罚单,对于重大案件一点份儿也没有。对我而言,这个情节带入的是诺特( Emmy Noether )的故事。这位具有极高数学天赋的女性,不管当时的数学名人希尔伯特( David Hilbert )如何因她而大骂学校,也不管爱因斯坦在悼词中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数学家”,她在哥廷根大学大部分时间的存在是以希尔伯特的名义讲课,即使后来成为正式讲师,也始终没有拿到过与职务相称的薪酬。 有歧视,自然就有 反向歧视 ,也就是常态下的强势群体会因环境的改变(由多数派变成少数派)和偏见歧视的存在而遭受排挤和压迫。 电影里,狐狸 Nick 、狮子市长和食肉动物都遭受了反响歧视。 Nick 的故事尤其典型。在 Nick 还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时,他的食草类小伙伴们就通过粗暴简单的方式,教会他狐狸的“本性”乃是狡猾。不仅如此,成长中的种种遭遇也不断强化这种对“本性”的认知:进入冷饮店买雪糕遭到大象的拒绝,善良如 Judy 在认识之初也会带上防身喷雾。 电影最终happy ending,是因为其间的冲突引起了反思,并伴随以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3 之前曾经探索过歧视的起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Ridgeway 的“性别框架”理论非常有启发。她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之初,由于认知有限,少数几个概念框架(性别、族群、年龄等)逐渐形成,组成了所有人都接受的“公共知识”( common knowledge ),作为人们沟通、互动、协作的基础。 性别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框架。通过生理特征的差异,极容易辨别出男女。 原本,差异就是差异,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但随着人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控制管理的需要,男性特征和男性气质( masculinity )逐渐超越女性特征和女性气质( femininity ),变成与更好、更强、更有价值的事物相关,并且成为社会共识,被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接纳。只不过,吊诡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充分解释这个从“不同”变为“不平”转变过程。 不管原因为何,大量科学证据已经证明了,男女的不平并非天然和生物性的。男女群体间的差异实际上远远小于群体内的差异,换言之,个体的差异远远大于群体的差异。 不同文化里面,关于人类的故事,无论被说成亚当夏娃(记住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变的)的后裔,还是阴阳的组合(女为阴,男为阳),都暗含不平等的隐喻,种下了偏见与歧视的种子。 于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是生活在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那些潜藏于思维中的、既存的不平等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种种生活的捷径,我们无须多加思考,只要按照已有的规则行动便是在加强固化这种不平等。 如果我们把家暴、强奸、骚扰归咎与少数个体的精神或行为性问题,恶性事件就会不断发生、永无止境。这是因为偏见和歧视本质上是冲突和压迫,无论对于压迫还是被压迫群体,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同时,偏见和歧视是系统性问题,它的运作依赖于我们生活和参与其中的所有个体。 因此,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思维和参与方式,只是惩治个别犯事的个体,恶性事件还会继续,每个人都不可能得到解放。正如埃德蒙 . 伯克( Edmund Burke )说的: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 邪恶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好人的沉默和无动于衷。 (很遗憾,他也用 men 指代“所有人”) 从打破性别歧视开始,发现那些潜伏在你头脑深处的偏见(可以参加哈佛大学 Implicit Project 提供的测试 ),通过训练自己的觉知来打破消除它们,以实现自我超越、获取自由。 这个意义上说,女权主义就是视角与工具,以追求平等包容为目标,帮助我们看见平常看不见的,改变我们深以为然、习以为常的思维和行为惯势,从而改变规则。
个人分类: 性别|7206 次阅读|5 个评论
“牛头对马嘴”的研究 引发的思考
热度 1 dsm9393 2016-4-29 10:16
“牛头对马嘴”的研究 引发的思考 都世民 近日,笔者阅读《环球科学》2016年第4期上,有一文:“小胡子指数揭露性 别 歧视”。 1. 从标题看,有小胡子的医科主任人数比女士多,就反应出性别歧视 吗? 2.从文章的前面部分阐述近代科学家 中有 怀疑达尔文的 演 化论 的 人 ,引人关注! 3.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后来的新达尔文主义,从它产生以来就处于争论之中 。 4. 性别歧视与遗传进化有无关联,要不要研究?例如生男生女由什么因素决定?是自然选择吗?为什么只有这两种?如果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男女比例由什么因素决定? 5. 近来有人把美国医学界女领导人数与留小胡子的男性领导人数作了比较,此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表上,此研究被笑称为“牛头对马嘴”的研究。 在本世纪初,对演化论持否定态度的科学家的名单有人喜欢公布。 2003 年,美国教育中心也公布了一则名单, 220 名博士全都支持演化论。他们的名字都叫“史蒂夫”。他们主张公立学校要讲授演化论。 2015 年底,称作“史蒂夫”的人己有 1382 人,其中有诺奖得主史蒂夫 . 朱棣文和史蒂夫 . 温伯格。 达尔文进化论 的 缺陷 1.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巨著创立了以“ 自然选择 ”为核心的科学进化论。他不相信进化中会“ 突然爆发 ”。现在科学家没有找到物种起源中有中间型过渡生物。其实生物进化不完全是渐进的。 而是间断平衡论。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中间型过渡生物是达尔文学说无法解释。 2. 生物的灭亡是逐渐灭亡还是绝灭?达尔文认为是逐渐形成新物种取代老的品种,即 常规绝灭 。另一种是 突变式绝灭 ,如恐龙是突变式、集群式绝灭。 3. 19 世纪居维斯的灾变论与 20 世纪的灾变论是有区别的,差别在于:一是抛弃了物种不变论;二是拙弃了神创论;三是强调外界影响。 4. 是生存竞争还是 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论认为:一些生物物种的进化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相互受益的。这比达尔文的 生存竞争 ,优胜劣汰进化论在反映自然界进化过程方面要全面和准确。 5. 是自然选择还是中性学说?中性学说是指分子进化中的演变。分子进化指生物大分子的演变,这包括核酸分子、蛋白质分子和遗传密码的演变。这是 1968 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首先提出的。这一学说不同于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的论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什么? “在生物学的全面意义上来说,……进化论指的是生命从无生命的物质产生出来的过程, 随后的发展全凭自然。” 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 “一切生命, 或者至少一切别具特色的生命形式, 其实都是经过自然选择、 随机变异而产生的”。 ——《达尔文所遗下的疑团——生物化学挑战进化论》, 美国宾雪法尼亚州利哈伊大学生物化学系副教授迈克尔·贝赫著。 【 2 】。 达尔文的谜团 科学网博主 马中良 近来连发三篇有关达尔文的博文,其中提到: 很多人都知道达尔文自南美回来之后 , 疾病缠身,以至于后来严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 据达尔文的记载,他的孩子说,达尔文经常胃疼、恶性、失眠等。几乎没有过一天健康人的日子。因此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达尔文反对上帝造人的自然法则,受到的天谴。 当时的医生,无法解释或准确诊断,就留下了一个悬案。当时猜测可能是某些寄生虫或纯粹心里的疾病。 马中良 认为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放了大家,他的疾病不是上帝的诅咒。 【 4 】 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疑点 1. . 早在1871年,即达尔文的进化论刚公布不久,乔圣治·米沃特就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 如下 疑问 : 1 ) 自然选择无法对某些研究的适应性结构的初期阶段作出解释; 2) 它不符合不同种群近似的结构共存原则;有理由认为,某些特定的差异有突然发生的可能,而不一定是逐步发生的; 3) 有机形式中有众多现象是自然选择无法解释的 . 。 …… 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中确实有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与学问的大小无关,与科学的发展也无关,而是所有的人都无法回答。那么是以后的科学家错了,还是达尔文错了呢? 2. 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都不足 :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进化系的杰丽·科恩教授说:“无奈,我们只能说,新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几乎没有什么依据,它的 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都不足 。” 3. 学术研讨会上的不同声音 : 1966年 , 在费城的威斯达学院召开了一次主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研讨会上 , 数学家们提出,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他们说:“新达尔文进化论中有许多漏洞,这些漏洞用目前生物学家的观点是无法弥补和解释的。” 4. 达尔文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圣多菲大学的斯图尔特·考夫曼说:“无论创造主义科学家如何抱怨,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与我们总有些距离。我认为它不适用,并不是达尔文本身错了,而是他只抓住了真理的一部分。”他曾写过一本书——《自然法则的起源》,他认为, 生命起源、新陈代谢、发生程序、肌体横剖型线图 都是达尔文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5. 进化论 被边缘化 1) 进化论现在所处的位置很微妙,作为一个哲学观点,几乎任何一位教师都会给他的学生讲到,但作为科学的依据,却很少被写进教科书 . 2) 据有关方面统计,1970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赖宁格曾写过一部生物教科书,此书曾被多次修订再版,但在全书的索引条目中,“进化”标题下的条目只有两个,看来进化的确与生物学关系不大;本书1986年再版时,索引条目增至8000多,“进化”条目仅占了22条。 3) 有人曾对美国20多年来主要大学使用的30部生化方面教科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许多教材完全忽视进化论 ,例如,由费城杰斐逊大学的托马斯·戴维林教授编写的一部生化教科书,曾再版三次,索引条目最多5000条,但没有一条涉及进化论; 4) 牛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阿姆斯特朗写的教科书,本书也曾再版三次,但哪一章都没有提进化论,甚至在索引中也只字未提。 5) 在美国所有生物进化类杂志中,发表的真正属于结构进化的文章不足1%,在计算机图书索引中,也没有发现历年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一本专著。 性别歧视与男女胎儿比例有无关联? 凯特 . 朗在《环球科学》 2016 年第 4 期上也发表一文“男女胎儿比例为何不是 1 比 1 ?”在美国活产男婴儿占比为 51.3 %。在过去 7O 年内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这种偏向男性的生育,从受孕就开始了。该文指出:男婴和女婴出生率都是 50 比 5O 。在怀孕期间却发生变化,胎儿存活率先偏向女性,而后又偏向男性。这一结论有两个问题: 1 )受精卵怎么知道胎儿性别是 1 比 1 ?是自然选择吗?还是基因遗传?是用什么办法判定为 1 比 l 。 2 )在受孕期间受那些因素导致 1 比 l 的变化?是什么控制的? 美国清新池研究所( Fresh Pond Research Institute) 生物学家史蒂文 . 赫克特 . 奥尔扎克 (Steven Hecht Orzack) 及其团队,分析了约 3600 万例生育治疗记录、产前检查、人工流产、人口普查等相关资料,发现几个数据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性别比例会偏离 50 比 50 的均衡,对其产生原因归纳为: 基因和染色体异常造成 。那么在怀孕期间,基因和染色体为什么异常呢?却不清楚。 另外,过去性别歧视的原因,有一种倾向是:传宗接代。希望生男婴好传宗接代。有的手艺人也是传男不传女。这种传统观念对生育有无影响,尚不知晓。 小胡子指数 与 性 别 歧视 的关联 小胡子男人是男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小胡子男人为什么占居美国医科领导者比例那么大?这一特征与遗传进化有无关联呢?文中没有讨论。研究者对医科的学生及医院中领导者男性数量,作了精确观察,问题是这些男性为什么喜欢小胡子模样,这小胡子模样的人为什么受重视?却没有深入研究, 性别歧视是有历史渊源。这与进化有没有关联?有关联的话,这几个因素就形成连结。这几个因素的深度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小胡子生长与大脑的关联以及与感官的关联,这些问题的分析就不是统计分析能得出结论的。 对“牛头对马嘴”的研究的讨论 对小胡子指数与性别歧视的研究,笔者拟定以下联想思路: 1. 小胡子是男性特征,为什么男性长胡子,而且有不同形状,由什么决定?为什么女性不长胡子? 2. 胡子是在脸面皮肤上,皮肤上有毛孔,胡子位置与头发、胸毛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对生物身上的毛的生长及其规律已有研究报告,但胡子生长及其规律是未见研究报道。 3. 生物或人的毛发生长是不同的,为什么会一代又一代延续?细微处也有差异,又是因为什么?是遗传还是进化,如何解释? 4. 男女性别都源自母体子宫,是受精卵一分为二开始就决定了胎儿性别,还是怀孕期九个月逐渐形成?有人说是基因决定,那么基因又由什么决定呢? 5. 怪胎有多种,可能有性别,也可能无。这是基因决定的吗?无法这样解释。 6. 不久前,中国科学家发布成果报到,认为未来人类会变成全是女性!为此笔者在光明网发一日志,对这一报道将信将疑。从学习佛学得知,佛世界无女人,只有男人。是莲花中生佛。如果地球上只有女人,怎样产生后代?人会这样灭绝吗? 7. 去年新闻报道,一位天文学家说:人会变成机器。众所周知,现在是人将机器变成“机器人”,无性别。也不能说这是中性人吧!人如何变成机器?是遗传还是进化? 8. 去年还有科技报道,有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细胞不凋亡, 200 年后,人类可以长生不老,不会死亡。如果真是这样,地球人会“移民”到别的星球。将来会这样吗?这种看法也是挑战达尔文学说。 9.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小胡子指数与性别有关,性别与遗传进化有关,也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有关。这与达尔文学说有关联。 10. 达尔文学说已经有 200 年之久,如今受到挑战并不奇怪。因为这一学说自问世就有争议,他挑战了神学。他与中国佛学也有冲突。例如,《地藏经》指出: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这里所说的事在东西方文字中都有记载。这是达尔文学说无法解释的。至于达尔文晚年生病是不是生死业缘,是不是报应?无法考证。 11. 达尔文学说是在宏观层面说事。生物学家是在微纳层面说事。生物学家要推翻达尔文学说必须在同一层面。跨时空说事说服力不强,需要论证。有关人脑有无 GPS 导航系统就是一例。笔者作过一些讨论。因此有人说达尔文学说被推翻不确切。受到挑战是真。科学真理探索必须破除迷信权威,不迷信经典理论。但是又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挑战经典理论的艰难,不可预测性。 参考资料 【 1 】 “小胡子指数揭露性 别 歧视” , 《环球科学》 , 2016年第4期 。 【 2 】达 尔文进化论五大缺陷,“科学中国人”, 2001 年第 7 期。 【 3 】 凯特 . 朗,“男女胎儿比例为何不是 1 比 1 ?”,《环球科学》 2016 年第 4 期。 【 4 】 马中良 , 达尔文的疾病 - 达尔文的谜团 , 科学网 , 2016-4-21 08:29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7522-97158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马中良博客,
个人分类: 杂谈|37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八妇女节随感
热度 9 mdzhao 2016-3-8 15:18
女同胞大概也只有在三八妇女节才会比较集中比较多的被关注被关爱甚至被优待。上周末,学校就为女同胞们安排了西湖走的活动,参加活动的女同胞还获得了一枝鲜花一张电影票的奖励。今天一早,在好几个微信群抢到了男同胞给女同胞发的红包,而那手贱抢了女同胞红包的男士则受到鄙视和攻击。鲜花店今天的生意一定特别好,商场网店更是大力推出各种女性优惠活动。 不过,在我看来,越是在某一天表现出对女性的特殊关爱,其实恰好说明女性在其他364天里大多属于被忽视甚至歧视的一个人群。作为一个女性,对于这一点的确是感同身受的。前几天在微信看到一篇文章“ 推动学术界女性获得平等权益 ”,其中就提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团队在2015年底进行了一个“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从学生到成为学者、教授的金字塔状的发展过程中,女性的流失状况要远高于男性。在统计到的超过1000名教授中,女性总体占比只有两成(仅在医学专业达到三成以上)。这其中,甚至也包括了人们日常经验中一般认为“更适合女性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祖群也发现,女性青年教师收入水平低于男性,其受到的压力高于男性,女性青年教师的幸福感指数明显低于男性。记得以前也看到调查说科研领域越往“塔尖”女性越少,但何止是科研领域呢,或许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情况吧,例外大概只有护士、幼教这种被女性垄断的行业,如我本人所在的图书馆,女性占比远高于男性,也同样越往“塔尖”女性越少。 今天还看到报道“ 女生学历越高越受歧视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一个研究报告显示,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学习成绩和学历对降低歧视没有帮助,实际上,学习成绩越好、学历水平越高的女性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报道把女性生育作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过我觉得这只是原因之一。生育这件事情即便产假加哺乳假也不算长,但女性必然在家务、子女教育等方面要投入更多精力,才让许多单位不愿意招聘女性,而这恰好说明整个社会在这些方面男性所承担义务的不足,以及通过社会服务减轻女性负担方面做得不够的问题。 今天从各种媒体可以看到许多与妇女节相关的报道、评论等信息,但其实正说明女性的许多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也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别的不说,就拿我们学校组织的女教工妇女节踏春活动来说,图书馆那么多女教工,许多阅览室没有男教工,阅览室又不能关门,却没有领导来协调一下调几个男教工来顶班。我所在的阅览室便是这样的情况,在本部门的QQ群问了一声,部门都抽不出男士来,最后只能自己凭个人关系找了其他部门的男老师来帮忙值班。这大概也算是女性在许多场合经常遇到的情况了,遇到问题你只有自己去扛自己去解决,那些保障妇女权益、对女性优惠的政策之类的,往往都没有落到实处。
个人分类: 杂谈|430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妇女节的时候来说说性别歧视问题
热度 29 mdzhao 2015-3-8 15:38
前几天,国内某网站举办了主题为“高考改革将如何影响志愿填报”的高峰论坛,邀请了著名高校的招生办主任、志愿填报专家及学者作为嘉宾,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林方在高峰论坛环节的发言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林方的发言中有这么一段:“要往高尖端发展,我们更需要男生,现在男生太少了。如果各位在咨询的过程中,碰到这样的男生,希望建议报考语言类的学校,你不知道有多好找工作,部委只要见到男生,甭管怎么样歪瓜劣枣,只要是男的就行。因为要可以提高你的语言能力,可以给你进行培训,包括外交部半年用特种兵训练加强他的身体素质,但是不能改变你的性别。所以,语言类非常非常好找工作。不仅是在国家部委,就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像在北京的城建,包括以后的铁路、石油,大范围的海外建设,其实需要很多语言类的男生。而且薪水非常非常高,有时是你想象不到的高,有的起薪两万,直接北京的国企到我们这边来招人,没有,因为整个班上也没有一个男生。国家安全局每一年都来学校招人,但是一般效果不太好,真的只要是个男的就行了。” 这段话,被女权之声的微博摘出来发布后被大量转发,评论也很多,北语和林方一下就火了。公益性网站女声网的编辑李芙蕊发表了“至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林方的公开信”,其中写道:“‘真的只要是个男的就行了’,这样的表达是对女生工作和专业能力巨大的贬损和歧视。教育管理者应该认清就业歧视的实质,帮助和保护学生免受就业歧视,而不是先行一步,以‘就业难’为由扩大歧视,从招生开始就打击和限制住一部分人。有了平等机会的鼓励,男女生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李芙蕊在2014年厦门大学博导吴春明诱奸门一事中,曾作为厦大校友发起过厦大防治性骚扰联署信。(见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03_07_311376_s.shtml ) 说实在的,我倒并不认为林方的发言就代表了她本人,或者代表北外有歧视女生的倾向,据我所知,小语种男生的稀缺是事实,而用人单位对男生的偏爱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其实,高校招生中,一些学校为男女生设置不同的分数线,早几年就已经受到关注,小语种相关专业这个问题更突出。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被曝出提前批小语种在京招生中,对于男生和女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文科的男生分数线为601分,女生分数线为614分,女生比男生高出了13分。国内一家机构通过公开网站查阅了全国各地的2013年高校招生计划,并发布了“2013年211工程学校招生性别歧视报告”。报告显示,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全国112所211工程学校,只有31所不存在性别歧视,约占总数的28%。总体看,有81所占七成以上的211高校,在招生中存在性别限制,其中,34所属于直接违规。报告还指出,有31所985高校存在性别限制,占总数的约79%。 性别歧视在高考中不过是一个开始,到了找工作或者工作以后,只会越来越明显。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大概只有在单位中干活的时候是实际体现的,而家庭中,在干家务、子女教育等方面,女性大多数时候是顶了大半个天的。目前正在开的两会,代表中女性比例估计都不到三分之一吧?我没查具体的数据,只是根据一般的常识推论的。以我们单位为例,原来的图书馆,女性大概占了有三分之二以上,绝对的大半边天,现在与学校信息中心合并,信息中心好像男的比例比女的高,而整个图书与信息中心,男性还是只占三分之一。但看看中心的管理层,中心一级的六个领导中,仅一位女性,只占六分之一,部主任这一层,女性也仅占约一半。而这种情况绝不是一个单位的个例,至于具体的工作,我看男性却不见得比女性多干了点什么。 许多单位,在招人的时候都是对女性更苛刻,不管是否明说。而林林总总各种不允许有性别歧视的文件大多没有硬性约束力。我一直认为,尊重女性,平等对待女性,其实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有的时候,那些所谓向女性倾斜的办法和政策,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什么对女性的照顾,骨子里充满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味,反而特别让人不舒服,就如我们在对待贫困生等问题上那样。作为女性,我觉得还是平等更好,不用多,一样就行。妇女节,大概女性话题、男女平等的问题会被特别关注一下,但最好,这样的话题别只是在妇女节才被关注。
个人分类: 杂谈|11096 次阅读|50 个评论
瑞典“大妈”也跳“广场舞”及西安“大妈”在性文化节上的批评
热度 4 AlecXu 2014-6-27 06:13
我在斯德哥尔摩市内一个大草坪的附近居住(事实上我们住的地方也在海港边),从宿舍楼到这个草坪也就 5 分钟的步行。因为这里地方空旷,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在这片区域里办活动,比如各种球赛,马赛,马戏团表演,露天演唱会什么的,有的时候也能见到瑞典军方的直升机起降啥的。把它比作个大广场,并不过分。今天下班回家路上看到很多女性在这里伴着大声的音乐起舞。我立马联想到国内网络上被格调不高的男人们口诛笔伐的跳广场舞的中国大妈。 跳舞健身怎么了?国内中年男人们一个个顶着不甚雅观的啤酒肚,应该为自己懒惰且不爱运动惭愧才是,竟然能大言不惭地批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是让人匪夷所思。瑞典的男人显然就明理多了——虽然“广场舞”的配乐不可谓不“扰民”,外放喇叭的声音够响,而附近直接就是居民区,也没见谁不顾风度要把乐于健身的女性们痛批一顿。 究其原因,我只能将国内对“大妈”的不宽容归因于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此外,国内的媒体在涉及性别问题的立场上也同样让人觉得下作,不仅不求上进从而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反而还推波助澜,物化女性,有意无意地把女性描绘成缺乏理智的感性动物,将女性的社会角色定格成男人的性幻想对象,或者作为男人权力地位的象征——国内主流媒体对投资黄金的女性的蔑视,制造舆论压力逼迫高知女性放下身段将就一段两性关系,在各大网站醒目位置上竭尽所能地发布女性大胸脯大屁股的照片,无疑都在固化和深化社会对女性的这种角色定位。打色情擦边球的网络照片的泛滥,又和常常见诸报端的运动式扫黄形成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对比。 在整体媒体的低级趣味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推动下,利用穿着清凉的年轻女性做噱头的各种商业宣传发展迅猛。国内突然兴起的所谓性文化节,可谓是见证这个现状的一个注脚。我关注到近日在西安,有女性市民在性文化节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性文化节背后的利益企图和低俗文化提出批评,我为我本科母校所在城市感到自豪,虽然我以为反对 性别歧视主义 ( sexism ,这当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性别的固化歧见)没必要和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学术界会有更多的声音来反对社会中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见,带动整个社会朝两性更为平等的方向发展。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40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什么女人总是抱怨?
热度 18 fs007 2014-2-28 08:22
寻正 【本文发表于《科学家》杂志2014年1、2月合刊,转载请与该杂志或者作者联系。本文抵制此前《科学家》杂志发表的另一专栏文章。】 The Nagging Theory of the Innocent 男性爱用进化论践踏女性尊严,但殊不知在科学上寻找不着调的女性抱怨基因与机制,其实也是一种抱怨,是一种超级文化抱怨,它既是恶劣情绪的宣泄,还是训诫女性自我抑制的工具性抱怨。抱怨者要么无辜,要么无知,二者在英文中皆可表达为Innocent。故而有唠叨理论(TheNagging Theory of the Innocent)。 进化论构成了现代科学的一大支柱,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进化论成了中国社会的新的“教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者与科学爱好者的思想禁锢:他们热衷于用进化论来解释行为学乃至于社会学现象,甚至有时会传播带有歧视性的错误观念。 狭隘的进化论者倾向于认为生命的本质、目的与意义就在于自我复制与传种接代,不难听到他们把所有人类文明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等一切都归结于个人或者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本能。用一个比较尖锐的比喻,狭隘的进化论者谈论人生与认识世界,如同性强迫症患者,走到哪里满眼看到的都是生殖器。 人们看到孔雀开屏,大部分人看到的是难以言喻的美丽,艺术家看到艺术,哲学家悟到哲学,都是一个充满感知、神奇、向往、欣赏的正面积极的生活经历,而狭隘的进化论者似乎最不知趣,他们关注的是生殖器与随后的交媾,所有的美与欣赏,变成了负面的竞争、选择、失败、与丧失一切生活乐趣的动物本能。 如果你真正地关心科学,凡事认真,进化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也是一个大大的筛子,很能装,但到处都是漏洞。雌孔雀被雄孔雀的尾巴迷花了眼是科学家的想当然,现实中的雌孔雀未必跟人的审美观一致,而美丽的尾巴并不总代表健康与生存优势。用进化论解释孔雀美丽的大尾巴既牵强,又无趣。 狭隘的进化论者对事实与真相的兴趣远小于用进化论来解释现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为什么女人总是抱怨。对于一个对科学审慎的人来说,在解释现象存在以前,要确证现象的存在,而不是用理论对现象削足适履。有作者曾描述女人爱抱怨的现象时说,30岁前的‘女孩’都‘可爱’⋯⋯但 40 岁后‘女人’会开始抱怨。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朋友的见证,还是科学文献,我都从未看到此类现象的确据。 女人度过了生殖旺盛期,进化论者说,就不应当继续讨丈夫的喜欢,因此,她们开始抱怨,通过抱怨的方式把男性驱离自己的身边。在一个群居环境中,抱怨的女性把男性驱离,从而让男性有更多的机会与处于更适当生育年龄的女性配种繁衍下一代。 这样的理论视野不免过于狭隘,因为发论者没有意识到,群居的人类生殖限制在女性而不在男性,人群中可以有无数个男性去跟年轻女性交配,但她的生产能力是受人类生殖周期限制的,一个男性允许多妻,他产生的后代可以组织一个军团,一个女性多夫,她产生的后代数量有限,最多打打群架,一个排一个连都很难组织起来。在一个生活的唯一目的与意义只是生存生殖的群体中,每一个女性,只要能生,都重要,都有边际效用,而男性则可有可无,缺了张三,李四照样能用,群体男性生殖潜力远超女性。在这样的背景下,40岁照样能生的女性通过抱怨驱离丈夫完全是破坏生育计划的十恶不赦之罪,因为如果她不生育,群体整体繁殖能力就会相应减少。 科学家会发表如此论调的原因在于,过于迷信进化论。在迷信进化论的人眼中,这个世界的目的与意义就是性生活并且通过性生活传递基因,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的信念,他们相信任何以进化论为名的东西,进化论等于科学,科学就是真理。在英文世界中,这个过程称为Rationalization,中国人也不笨,很早就有“我注六经”的说法。 理论的荒谬源于生活偏见以及为理论而创造现象。女性或许真的爱抱怨,但40 岁划界毫无道理——聪明的进化论者或许得到了提示,50岁似乎能弥补理论上的漏洞,但请千万不要尝试,因为为理论创造现象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 如果我们允许进化论在自然界中产生作用,它的作用要局限于人类产生自我意识、宗教崇拜、与逻辑分析能力之前,也就是人类文明产生之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后,如果不是全然摈弃了进化选择压力,也极大地修改了进化选择的效应。人类语言可能是文明诞生的标志,在人不会说话之前就进化出抱怨的潜质是不可思议的,也在逻辑上违背了时间顺序原则。用进化论来解释现代社会现象虽然易于似是而非、让人接受,但经不起逻辑检验。 要理解女性的抱怨,我们还需要学点基本的心理学常识。 抱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现象:起码我们听不懂动物的抱怨,无从知道它们是否相互抱怨,最好的猜测是它们不抱怨。抱怨指人类用语言表达对人、物、事件的不满情绪。动物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因此,它们没有能力抱怨。 抱怨的目的与意义有二,一是局限于情绪的表达,即使是普通人,也都知道表达性的抱怨起码能起到给抱怨人减压的作用,尤其是其抱怨在得到回应,得到听抱怨者同情式的表达之后,抱怨的减压作用远比药物有效——现代社会心理压力巨增,也伴随着心理师行业的兴盛,大部分的心理师能挣钱的根本就在于他们愿意听抱怨并给予适当回应以减轻别人的心理压力。 第二种抱怨是工具性的抱怨。情绪性的抱怨是以情绪性的回应为目标的,比如妻子向丈夫抱怨,“现在的人真不讲道德,我在公路上走,一辆宝马故意开过离我近的那个水坑,溅我一身水,还差点把我给辗上了!”丈夫无法做任何事情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唯有同情,“是啊,亲爱的,那司机真可恶。您受伤了吗?您歇着,我给您削个苹果!”而工具性的抱怨则是以抱怨为手段,期望对方能理解的结果:“哎哟!你撞得我好疼!”期望是对方赔理道歉;“你的书桌怎么老是很脏?人家张三每周打扫自己的书桌一次就很干净!”期望你每周也打扫自己的书桌;“你看人家老李又买新车了!你真没出息!”期望是你有出息,也给买辆车。当然期望未必现实。 男性跟女性有着巨大的生理上的差异,比如最新研究显示,男女大脑网络就有很大不同,男性更多的是从前到后的网络,而女性更多的是从左到右的网络。工具性的抱怨还总是抱有情绪上的期望,对于男性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工具性的抱怨,而女性是情绪性的抱怨,男性对结果期望更多,而女性对情绪安慰期望更多。当抱怨得不到回应时,压力就得不到宣泄,如果抱怨人把得不到回应当作负面回应,压力反而增加,那么就导致了更多的抱怨。 抱怨一词在英文中指Complaining,而在英文环境中,指责人经常抱怨,要用Nagging,也就是唠叨。“女人更可能唠叨”是一个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也为研究所证实的现象。 唠叨是工具性的抱怨,华尔街日报曾这样定义唠叨:它指在交流互动中,一方持续地表达一种要求,而接受方则持续地延误忽略,二者都对对方的行为不满。唠叨更多地发生在家庭环境中,它绝不是女性要驱赶男性,而是交往结构中处于弱势一方达到请求目标的手段,如果剥离情绪,它是适当的提醒,如果关注情绪,那么它是弱势一方通过心理压力促使被唠叨者采取符合唠叨者要求之行为的手段。 女性采取唠叨的方式在家庭中进行组织管理工作,是社会行为模式的诱导与文化影响的结果。在男性沙文主义的社会中,男性自认为是社会的强者,他们倾向于做了再说、而且说一不二,用不着唠叨;而女性是说了才允许做的,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她只能通过抱怨来获得对方行为上的符合。男性沙文主义还是唠叨行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女性习惯于被命令驱使,而男性则不然,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他们自己也觉得做应当做并且乐意做的事情,如果被女性提醒,他们就反而故意不做或者拖延,使得他们的行为看起来更像独立自主,基于自愿,而不是被别人影响而采取行动的,因此,家庭唠叨就随之而生。 在家庭生活中,几乎一半的唠叨的目标是生活琐事,而超过1/4 的唠叨是为了阻止某种行为。可以想见,在传统观念中承担了照顾管理家庭的母亲角色就决定了她们是家庭中的唠叨者。事实上,在工作中也一样,在工作环境中那些地位不高,却要承担工作环境中琐事与细节的雇员也多是唠叨者,尤其是在其他雇员不关注这些琐事与细节时更是如此。 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地经常抱怨,只不过形式略有不同,男性更多地批评饭菜做得不好,妻子经济安排失当,或者孩子管教得不好。这些抱怨还往往是男性在工作中压力的体现,如果妻子处理不当,就易于演化升级成了家庭矛盾的根源,尤其是妻子以另外的抱怨来应对丈夫的抱怨时。 家庭关系中唠叨并不局限于夫妻,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唠叨也极为常见,作为天生弱势力的子女往往要唠叨才能实现自己的要求,尤其是父母倾向于不满足相关要求时;而父母在改变子女生活习惯时,也不得不唠叨,既然是习惯,哪可能轻易就改得了,不唠叨难以成事,这是很大一部分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现实。 如果理解了抱怨与唠叨的本质,回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体谅。那些抱有女人总是抱怨的偏见的人需要更多地检讨自己,你是否在情绪上满足了对方?你是否工具性地满足了对方?你是否让抱怨在生活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减少产生更多抱怨的必要?很大程度上,抱怨妻子的抱怨是丈夫生活失败的一个标志。 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女性甚少执笔,也就失去了记录男性抱怨的机会,而男性作者都不愿意承认失败,所以在文化意识中,在笔杆子下,女性就成了抱怨多的一方,这是女性抱怨现象的文化根基。如果我们严格地按科学的定义来寻找历史文献中的抱怨,男性远比女性为多,宣泄情绪的诗歌、针砭时弊的散文、以及中国文化中层出不穷的论战,都是某种层次的抱怨。 抱怨者要么无辜,要么无知,接受者还当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唠叨或者抱怨的根基,这是减少抱怨的唯一通途,无论是家庭生活、工作环境、社会生活,还是政治结构,一概如此,莫有例外。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5371 次阅读|24 个评论
科研界的女性太少?
热度 2 editage 2013-10-21 22:08
女性在各学术领域取得了明确的成就,但是在科学界男性和女性间的表现仍有差距,虽然已逐渐进步,女科学家仍然面对待遇较低、升职机会较少、拿到较少的基金、相较于同资格的男性更可能离开科研等情况。美国科学发展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在 2010 中的一项调查 1 中发现 52% 的女性表示在她们的职业生涯中曾遭受性别歧视,而这样的情况仅有 2% 的男性遇到,这个差距不止有社会正义( social justice )上的意涵,也牵涉到科学质量。全球女性科学家因为性别歧视持续面临重大挑战。 许多研究调查显示优秀的女性不选择科研作为她们的职业。 2006 年,一项针对伦敦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化学博士生进行的调查 2 ,在超过 70% 的博一女学生表示她们打算继续研究生涯,但到了博三仅剩下 37% 的人有这个打算,而男性则是有 59%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女性无法继续她们的科研生涯有 如下几项原因 : 个人责任 :女性通常因为家庭价值与责任倾向离开科研生涯。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律教授玛丽•安•马森(Mary Ann Mason)与她的同事发现 3 不论男性或女性博士后,在没有孩子的情形下离开科研的比率都在 20% ,没有显著不同。但是有小孩或是计划生育的女性博士后,对比同样条件的男性,其离开科研的比率比男性高出 2 倍。此外,根据一项研究 4 显示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领域担任教职员的女性,其平均育儿数比同领域的男性来得更少( 1.2 与 1.5 )。当然,兼顾事业与家庭对男性女性来说同样困难,女性似乎更容易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 偏见 :令人惊讶的是,不论男女,都对女性科学家存在性别歧视。耶鲁大学微生物学家乔•汉德尔斯曼( Jo Handelsman )进行一项实验 5 发现两性都下意识对女性存在歧视,这在我 早前的博文 中叙述过。 薪资差异 :女性科学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男女间的薪资差异,而这可说是让女性科学家感到最沮丧的原因。在欧盟 6 , 2006 年公部门女科学家的薪资所得平均比男科学家少了 25% 到 40% ;这个差距在美国更大,尤其是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女科学家比男科学家少赚了 40% 。 不过,年轻的女性科学家似乎没有遇到这么明显的歧视,国家研究理事会 7 发现全职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教授阶级有 8% 薪资差距,但年轻的教职员则没有明显的差距。 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南茜•霍普金斯( Nancy Hopkins )一直积极提出这个女性遭受不平等待遇的议题。在 90 年代中期,霍普金斯认为她与其他的女性遭受 MIT 技术性性别歧视,她的抗议促成了专门委员会的成立,专门关注这项议题,也因为她的努力,让这个不平等的状况逐年获得改善。霍普金斯说:「 这个很显然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改变它必须要花一段时间。 MIT 认可这个问题对女科学家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大学开始推行家庭友好政策,像是提供儿童照护协助、延长新手父母的任期等。此外,有些大学为女性保留名额,这或许是确保年轻女科学家能有女性榜样的好方法。德国总理和前物理学家安格拉•默克尔( Angela Merkel )在2010年成立 AcademiaNet ,透过这个在线平台表扬女科学家的成就,有助于她们参与会议委员会、成为董事会成员等。这些努力可以帮助改变科学的面貌,并给予妇女平等的机会追求科研职业生涯,通过她们的贡献累积声望。 您对这个问题又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 Cell Associates Barriers for Women Scientists Survey Report (AAAS, 2010)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hange of Heart (RSC, 2008) Goulden, M., Frasch, K. Mason, M. A. Staying Competitive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009) Ecklund, E. H. Lincoln, A. E. PLoS ONE 6, e22590 (2011) Moss-Racusin, C. A., Dovidio, J. F., Brescoll, V. L., Graham, M. J. Handelsman,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 16474–16479 (2012). European Commission. She Figures 2009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Gender Differences at Critical Transitions in the Career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Faculty (National Academies, 2010)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修改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发表要闻|8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禁止土地调整能够保障妇女土地产权吗?
tianchuanhao 2012-12-21 17:09
禁止土地调整能够保障妇女土地产权吗?
以前有不少学者认为,土地调整会导致测婚测嫁,从而不利于妇女土地产权的保障,因此禁止土地调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保障妇女的土地权利。然而,实际情况和预想的相反。 禁止土地调整的政策在全国大范围实施之后,自由少量村庄还在进行土地小调整,新出生的小孩分到土地的可能性较低,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年龄越大,拥有土地的可能性越大(因为禁止土地调整的推行时间有差异)。到了结婚年龄,女性更容易因为婚嫁迁移,实际上就失去了土地的事实产权——婆家禁止土地调整不分地给她,娘家的土地也不可能使用。男女性的土地分配份数差异就逐渐明显,而且这个差异一直到70多岁都存在。当然,对于40岁(估计的年龄,可能是41或者更后一点)之前的土地分配差异,主要是因为女性的婚嫁迁移;对于40岁之后的差异,则主要是因为继承和女儿的出嫁,当公公婆婆去世之后,土地归于丈夫所有,自己的父母去世之后,如果不在同一个村庄,女儿也很难获得土地是继承权,女儿出嫁之后,土地归于户主所有(农村往往是男性)。 我们还发现,在实施禁止土地调整的村庄,女性无地或者少地的可能性更大。对于18-42岁这个阶段的女性来说,村庄的禁止土地调整政策没有保障她们的土地产权,而是导致她们失去了土地。
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秋风落叶亦有情,化作芳泥伴花魂
热度 8 Majorite 2012-10-26 09:31
秋风落叶亦有情,化作芳泥伴花魂
秋风落叶亦有情,化作芳泥伴花魂 1989年12月6日下午,天空飘着雪,工学院大楼发生的那个惨案,使14颗生命的鲜花凋零,性别歧视导致的血案,凶手作案的动机仅是女生不应成为工程师。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西校门口有一个小公园,公园里有14不锈钢字母碑,每一个碑为一个花季女生而立。 S姑娘. 枫叶有意在不锈钢碑上留下印迹。 B姑娘 H姑娘,只活了23岁(1966-1989) A姑娘离去是只有21岁(1968-1989)。 秋风有情扫落叶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8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最后一种歧视?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10-26 08:57
当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时, 有许多人认为, 性别歧视是最后一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而不加掩饰的歧视。 但是, 全社会普遍接受的不加掩饰的歧视, 恰恰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毫无反省的偏见。 所以, 歧视常常潜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和制度安排中, 需要我们有超强有力的反省能力才能识别出来, 需要我们有一颗对压迫关系极其敏感的心灵才能觉察。 当关怀的对象超出了物种的藩篱之后, 我们需要比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更犀利的反省能力, 更敏感的体贴能力, 才能认识到物种歧视的存在, 才能体认到反对物种歧视的必须。 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批判能力不足, 对他者缺乏尊重包容精神的国度, 有能力超越物种歧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217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什么是物种歧视?有多严重?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2-10-23 22:03
种族歧视者或种族主义分子, 在自己的种族利益与其他种族利益发生冲突时, 偏向自己种族的成员, 因为违反平等的原则。 而性别歧视者(或性别主义者)则是偏袒自己性别的利益, 违反平等的原则。 同样, 物种歧视者容许自己物种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物种的更大的利益之上。 这几种歧视的模式实际上完全相同。 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社会中公认最善良的人, 都是物种歧视者, 都曾积极参与、默许和容忍用他们的赋税去牺牲其他物种成员的重大利益, 来增进我们人类自己的琐细利益。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630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这算不算性别歧视?
热度 4 ywang69 2012-3-8 19:26
看到校教务处的通知,女教师今天可以放假半天,下午有课的女老师可以不用上课,男老师就悲剧了,不上课那就是严重的教学事故。这算不算性别歧视啊。通知如下! 校内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有关规定,三月八日下午全校女教职工放假半天。 祝全校女教职工节日快乐、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239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211:动物解放与人类的解放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2-2-17 23:28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211:动物解放与人类的解放
歷史上的動物福利運動的領袖關心人的程度,要比不關心動物的人對人的關心要高得多。其實,反對壓迫黑人和婦女運動的領袖,常常又是反對虐待動物運動領袖的情況很普遍,而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同時又伴有物種歧視的情況也很普遍,從而為這三者的平行關係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證明。 例如,在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幾位創立者中,威廉 · 威爾伯福斯和福韋爾 · 巴克斯特就是英國反對黑奴制度的領袖。早期主張男女平等人士瑪麗 · 沃斯通克拉夫特,除著有《為婦女權利辯護》之外,還寫過一本兒童故事集來鼓勵兒童善待動物,書名為《真實的故事》。 美國早期主張男女平等的人士有許多與素食運動有關係,其中以露西 · 斯通、阿米莉亞 · 布魯默、蘇珊 · 安東尼和伊莉莎白 · 史坦頓。她們與改革派、反對奴隸制的《論壇報》編輯賀瑞斯 · 格里利會聚在一起,為 “ 婦女權利和素食主義 ” 乾杯。 動物解放,彼得 · 辛格 著,祖述憲 譯,青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3 頁。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833 次阅读|4 个评论
懷疑素食主義人士不瞭解的事實1
jiangjinsong 2010-12-19 23:12
常常有人批评关注动物福利的人关心动物有甚于人。事实是: 历史上的动物福利运动的领袖关心人的程度,要比不关心动物的人对人的关心要高得多。其实,反对压迫黑人和妇女运动的领袖,常常又是反对虐待动物运动领袖的情况很普遍,而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同时又伴有物种歧视的情况也很普遍,从而为这三者的平行关系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证明。例如,在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几位创立者中,威廉?韦尔伯福斯和福韦尔?巴克斯顿就是英国反对黑奴制度的领袖。早期主张男女平等人士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除著有《为妇女权利辩护》以外,还写过一本儿童故事集来鼓励儿童善待动物,书名为《真实的故事》。美国早期主张男女平等的人士有许多与素食运动有关系,其中以露西?斯通、阿米莉亚?布鲁默、苏珊?安东尼和伊丽莎白?史坦顿。她们与改革派、反对奴隶制的《论坛报》编辑霍勒斯?格里利会聚在一起,为“妇女权利和素食主义”干杯。 动物解放,彼得·辛格著,祖述宪译,青岛出版社,2004年9月,203页。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36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家基金委的青年科学基金存在性别歧视
whitesun 2010-12-10 23:22
今天看到,2011年年度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限制:男性为1976.1.1以后出生,而女性则为1971.1.1以后出生,难道女性科技工作者天生就比男性科技工作者年轻5岁?事实上,女性已经在其他许多地方都给予了照顾。在年龄方面又给了5年的年轻化,我认为这存在性别歧视。这5年,会出现处处压迫男性的女强人啊。哎,我认为,青年的定义,男女之间差异不该差5岁,如果非要照顾女性,照顾2年已经足够了。我建议国家基金委,参照国家婚姻法等等,对这一年龄限制进行修正,以免过分的照顾女性,而造成不公平。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54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因素情况统计(二)
ywang69 2008-12-17 21:12
对于就业困难的原因,硕士研究生的看法情况如下: 表 3 硕士研究生认为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因素情况统计: 选项(多选) 专业 性别原因 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 学习成绩不理想 知识能力储备不够 没有工作经验 自我定位不够确定 桥梁工程 16.88% 23.38% 9.09% 11.69% 41.56% 12.99% 结构工程 6.67% 60.00% 6.67% 20.00% 33.33% 0.00% 岩土工程 3.03% 51.52% 3.03% 15.15% 54.55% 39.39% 隧道工程 29.41% 41.18% 11.76% 41.18% 64.71% 35.29% 地质工程 7.69% 15.38% 7.69% 42.31% 11.54% 26.92% 测量类 24.00% 28.00% 52.00% 0.00% 16.00% 40.00% 总数 14.51% 32.12% 13.47% 18.13% 37.82% 23.83% ****************************************************** 据统计表分析,硕士研究生认为造成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的适应性不强、自我定位不明确和 没有工作经验,但大多数女生则认为性别原因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性别歧视在就业中给女生造成的压力远远大于学业上的压力。另外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与某些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和设计单位要求相去甚远有关。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4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