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不可通约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西医结合:如何突破“不可通约性”?
热度 1 fqng1008 2018-6-25 10:13
1985 年,华中工学院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玛格纳的《生命科学史》,正在读研究生的我如获至宝。因为在早期中、西医学的研习过程中,我注意到“医药化学学派”(化学论哲学家群体)对创建现代化学及现代医学的重大意义。当时就拟出了一个文题“走出迷宫:医药化学学派的贡献及现代医学的脱胎换骨”。但是,这篇文章至今没有写出来,因为《生命科学史》提供的素材有限。而我又没有机会检索更多的文献。 很久以来,“不可通约性”横亘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凡是涉及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领域,常常遭到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专家的两面夹击:被认为“非驴非马”,“牵强附会”,以至于“贴标签”行为而已。甚至连两种技术的交融都受到了影响,过去流行的口号“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似乎也颇具讽刺意味。 2008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了《 中国学科史研究报告系列 》丛书,首批4个研究课题,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2010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地质学学科史》、《中国通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中国化学学科史》4本著作(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随后,由相应学会承担课题,2012年相继出版了《中国力学学科史》、《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2014年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2015年出版了《中国海洋学学科史》。 在研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过程中,我发现全书对过去成就及发展历程总结的非常全面,但对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如何寻求学术突破则完全回避,而片面强调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等,这是避重就轻的推脱。事实上,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舍此则缺乏立足之本。 读《中国化学学科史》,可以从侧面考察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别,以及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向现代化学演变的历史,可能会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构建获得比较客观的认识,从而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方法和策略。 《中国化学学科史》作者是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任定成,袁江洋主编。 附:《中国化学学科史》目录 第1章 中国古代金丹术群体及其传统 1.1 长生不老理念的起源与金丹术的兴起 1.1.1 中国金丹术起源于本土 1.1.2 神仙思想与炼丹术的终极目标 1.1.3 从求仙、服食、冶金到炼丹 1.2 炼丹术的化学实践 1.2.1 炼丹仪器、操作与火候 1.2.2 炼丹原料与丹方 1.3 金丹术群体、流派与道教 1.3.1 金丹术转化为道教 1.3.2 早期道教的终结--魏晋时期丹鼎道派 1.3.3 唐代外丹三大流派 1.3.4 宋元时期长生信仰危机下的外丹术 1.3.5 民间信仰与明清时期的金丹养生 1.4 金丹术群体与帝王 1.4.1 秦始皇、汉武帝与炼丹术的萌芽 1.4.2 唐代帝王之死、文人与炼丹术的盛行 1.4.3 黄白术与宋代假币制造 1.4.4 明代帝王服丹与内外丹术的融合 1.4.5 清代帝王雍正与炼丹术的衰落 参考文献 第2章 古代金属冶炼 2.1 铜及铜合金 2.1.1 古代炼铜技术 2.1.2 铜合金技术 2.2 其他有色金属的冶炼 2.2.1 炼锡技术 2.2.2 铅和银的冶炼 2.2.3 炼汞技术 2.2.4 炼锌技术 2.3 钢铁冶炼技术 2.3.1 陨铁的利用 2.3.2 早期人工冶铁技术 2.3.3 生铁的发明 2.3.4 炼钢技术 2.4 金属货币的铸造 2.4.1 古代钱币铸造形制及其工艺 2.4.2 古代钱币成分演变及其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古代医药 3.1 药物制作技术 3.1.1 早期药物制作技术体系 3.1.2 炼丹术影响下的药物制作技术 3.1.3 从煮散到饮片 3.1.4 技术上升为理论:元明之变 3.1.5 药物制作技术的精细化及炮制过度 3.2 医药化学 3.2.1 无机医药化学 3.2.2 有机医药化学 3.3 中国古代医药机构和药业 3.3.1 早期的医药机构和药业经营 3.3.2 官药局初创:宋代的和剂惠民药局 3.3.3 宋代药物种植、炮制产业和民营药业 3.3.4 宋以后医药机构和药业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炼金术向药物化学传统的转变 4.1 化学论哲学的兴起与传统炼金术的转变 4.1.1 统一的自然观:从传统信仰到新医学的理论基础 4.1.2 化学宇宙论:上帝是一位化学家 4.1.3 元素理论:用经验事实反叛经院哲学 4.1.4 化学论医学:用化学药物取代传统草药 4.1.5 数学新含义:用定量方法取代逻辑方法 4.2 化学论哲学家群体的崛起 4.2.1 帕拉塞尔苏斯:化学论哲学的奠基人 4.2.2 帕拉塞尔苏斯信徒:走向职业化 4.3 化学论哲学家的社会理想与科学贡献 4.3.1 化学论哲学家的社会理想 4.3.2 化学论哲学家的科学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章 现代化学思想的产生 5.1 医药化学 5.2 波义耳与牛顿的微粒哲学 5.3 法国盐化学 5.4 燃素学说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 6.1 现代化学纲领的确立 6.2 化学学科的建制化 6.3 化学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6.3.1 硫酸 6.3.2 氯气漂白 6.3.3 纯碱(吕布兰法) 6.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化学学科体制化 7.1 西学东渐时期化学的传人(20世纪以前) 7.1.1 化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在中文化学书籍出现以前) 7.1.2 化学书籍的翻译 7.1.3 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癸卯学制颁布以前) 7.2 化学教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7.2.1 新学制的颁布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初创 7.2.2 民国初期学制的演进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 7.2.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化学教育体系的长足发展 7.3 化学研究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化学研究的兴起 7.3.1 专门化学研究机构的创建:职业化化学研究在中国的尝试与发展 7.3.2 大学里的化学研究机构:化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来源 7.3.3 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绩 7.4 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7.4.1 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 7.4.2 化学工业技术的研究 7.5 化学社团的形成和发展 7.5.1 留学生在国外成立的化学社团 7.5.2 归国留学生在国内成立的化学社团 参考文献 第8章 早期的应用化学与化学工业 8.1 国防与化学 8.1.1 军工制造 8.1.2 知识传播与教育 8.1.3 化工研究机构 8.2 资源开发与化学 8.2.1 资源调查 8.2.2 工矿企业 8.2.3 民用化学工业 8.3 民族化学工业技术 8.3.1 时代背景:国货运动 8.3.2 制取味精 8.3.3 侯氏碱法 参考文献 第9章 外国在华化学研究机构及其社会影响 9.1 满铁中央试验所 9.1.1 历史概述 9.1.2 化学各学科 9.1.3 化工技术 9.2 大陆科学院 9.2.1 历史概述 9.2.2 化学相关研究 9.2.3 铃木梅太郎 9.2.4 本土化学家 9.2.5 大陆科学院简评 9.3 工业化学会满洲支部 9.4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 9.4.1 历史概述 9.4.2 化学相关研究 9.4.3 本土化学家 9.5 在台湾的化学机构 …… 第10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学科的整合 第11章 无机化学 第12章 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 第13章 分析化学 第14章 物理化学 第15章 环境化学 第16章 化学教育 第17章 化学学科交叉渗透及学科总体状况与趋势 参考文献 大事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主题索引 后 记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8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女人要哄!
热度 17 xcfcn 2014-11-26 14:10
我这次学习一下陈安的写法。 一 貌似有一本书叫《女人要哄男人要捧》,女人要哄貌似是很多早已过了七年之痒的老男人喜欢说的话,听起来貌似男人对女人很好,但是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蛮悲观的:女人不可沟通,甚至不可理喻,你不要试图跟女人沟通,更不要扯什么相互理解。不要太在意女人,女人不开心了,你哄哄她就是了,总之,一切不必太认真。 二 记得有一次我看电视访谈节目,好像是一个剧组宣传自己的电视剧,演员中,有一个老男人(忘记是谁了,貌似是公认的好男人好丈夫),还有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所以难免要谈到婚姻中夫妻相处之道。新婚夫妻当然认为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甚至合为一体。那个老男人很淡定的嗤之以鼻,老男人更多的表达的是女人哄哄就好了的观点。而这也正是我的观点。 三 记得没结婚前,我看过费孝通的《生育制度》,里面讲了婚姻家庭首先是一个经济体,男女分工在里面非常重要,但是男女之间试图理解却是相当困难的,一般来讲,都是女人们相互理解,男人间相互理解,所以现在搞基这个流行或许是有道理的,或许这就是YC说的男女思维不在一个时空上?我当时看了之后相当震惊和难过,婚姻如此,还有啥意思? 四 我曾经说过,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事实,一个是光合作用,地球接收储存太阳能量最大化;另外一个就是性别了,在没有恋爱之前,你居然有另外一半的世界你完全不了解,恋爱时,你疯狂折腾,试图了解另外一个神秘的世界,要么你遍体鳞伤乃至爱得死去活来,要么你用婚姻去埋葬所谓的爱情,激情退却,七年之痒之后,你会不得不承认,其实,试图理解对方的行为是徒劳无功的,大家分工合作,相互忍让一点,平安无事就好了。 五 我是农村出来的,我对村子里所谓美好家庭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要么男方强势,要么女方强势,两者相仿的家庭反而是悲剧。我不知道城市里的家庭是否如此,但这个现象现在可以很好的用费孝通的理论去解释。另外,根据北大吴飞的调查,现在农村妇女的自杀率非常高,不是日子苦了,而是日子好了,反而自杀率出奇的高,而自杀的理由也非常的简单,经常是一句话不合就要死要活。吴飞给出的解释是,现在生活好了,夫妻之间追求高质量的爱情生活了,而男女之间的沟通却异常艰难。用YC 的话来说:“对一件事的认识,女人觉得特别重要的,男人觉得不重要;男人觉得特别重要的,女人觉得不重要。就比如女人特别在乎一些纪念日,而男人觉得那可有可无。女人觉得被疼爱非常重要,男人觉得被尊重非常重要。都不在一个时空上,各想各的。”所以,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六 对话和沟通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在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时代,或许这样能减少误解和摩擦。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对话和沟通却是异常困难的事情。李侠老师就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悲观态度:“ 对于辩论我是深知其奥妙的:你永远无法说服任何人?这也是科学哲学中不可通约性的简单翻版,因此,前几年曾写博文:我不想说服任何人。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普朗克定律也是讲这件事情的:“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 而我,作为过了七年之痒的男人,对于男女的沟通是报以悲观态度的,但同时我又是谨慎乐观的,我想这样的家庭至少应该是和谐的。
个人分类: 杂论|3624 次阅读|26 个评论
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具有不可通约性
热度 20 qhliu 2014-9-13 09:06
量子力学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立足于量子力学理论体系之外,例如统计解释、流体力学解释等;一种立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自洽性本身,例如哥本哈根解释、多世界解释等等.这两类解释,有其完全“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的部分.所谓不可通约性,是库恩提出的一个重要科学哲学概念.尽管经过库恩的若干次阐释和澄清,“不可通约性”的精确含义还是不易把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很妙的思想.库恩提出“不可通约性”,一定受到了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这个科学革命过程的启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不能借助于经典力学的粒子概念来肯定或者否定量子 ( 微观粒子 ) 概念,反过来也如此.也就是这两个理论中的粒子概念就具有不可通约性. “不可通约性”广泛存在.爱因斯坦和玻尔理解的量子力学就具有不可通约性.这一点上,爱因斯坦比玻尔深刻,他把这个概念视为当然,而玻尔似乎缺乏这根弦. 就玻尔和量子力学解释的论争而言,吴大猷先生的总结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Bohr 的争辩,颇似站在欧克里氏几何的公理上,坚拒建立非欧几何的企图然.” “许多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者,亦仅知量子力学本身的‘能自完其说’,但基此而讥笑爱因斯坦,是未明爱因斯坦的冀求,是基于一不同的哲学态度也.” 换言之,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暗含了被系综中系统或者个体成员的存在.在这一点上,玻尔没有理解爱因斯坦的解释中具有 和哥本哈根解释不可通约性的部分. 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和正统量子力学 不可通约性的关键点是:前者 暗含了被统计系统的存在.如果讨论系统概念,正统量子力学和统计解释的理解不可通约.在统计物理中,系综是建立在系统的基础之上的,也可以说,只有一个个 ( 无限多个 ) 成员才能组成一个系综.在正统理论中,没有系统和系统的差别,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为单次事件,照样提供了竭尽无遗、充分完备的描述. 就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和正统量子力学 不可通约性,至少有过三方面探索. 第一是爱因斯坦探索;第二是统计解释“发言人”的理解;第三是中国人的贡献.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之梦:在把量子力学推导出来 统计解释认为目前的理论包含了有些目前未知的更加基础性的变量例如隐变量的存在.而量子力学中之所以出现概率,是由于这这些隐变量做某些平均的结果.爱因斯坦的个人努力要比这些来得深刻,他在追求统一场论.1923年,他在《普鲁士科学院会议报告 物理数学类》发表论文《场论为量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吗?》 ,论文提出了统一场论的理论纲领:1,广义协变性;2,方程必须和引力理论和麦克斯韦理论一致;3,超决定性方程组应该具有静态理论球对称解以描写电子和质子.他穷其一生的努力,仅仅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参考图1.在爱因斯坦的梦想中,广义相对论和恰当的微观理论都仅仅是两个子集,现在的量子论又仅仅恰当的微观理论的一个子集. 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家Pais 总结说:“爱因斯坦一直在寻在线索借以帮他从统一场论导出量子论的理想图景,然而总是徒劳的。” 暮年时,“爱因斯坦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图景了”。 在笔者看来,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框架内,约束体系就不满足广义相对论中的那种广义协变性。或者说,必须修改广义协变性的定义,才能适合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二,统计解释对系综中系统的预言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没有发言人,但是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有权威的发言人,他就是加拿大Simon Fraser 大学的Ballentine 教授。他在1970 年写出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的综述性论文 ,至今仍然是这个领域的标准文本。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平面波和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有如下预言: “Thus a momentum eigenstate (plane wave in configurationspace) represents the ensemble whose members are single electrons each havingthe same momentum, but distributed uniformly over all positions. ” 这个预言超出了哥本哈根解释,它预言了系综中单个成员的存在。而且这个成员是单个粒子在一维空间中的均匀分布之后才形成平面波。注意,统计解释并没有说这一 单个粒子 是经典的粒子或者量子的粒子,而是一个等待进一步定义的概念。 对均匀磁场中电子的量子运动,Ballentine 在他的教科书中给予详细的说明。 这一系统的正统处理如下。这个问题是 Landau “十诫”之一 ( 排位第三 ) 。选矢势为 统计解释认为,对这个波函数的理解需要系综中单个成员的存在: “Roughly speaking, we may think of the state function (2)( 原文公式编号为11.29) as describing an ensemble of circular orbits whose centers are distributeduniformly along the line y = y 0 . That this picture is only roughly accurate can be seen from the quantumfluctuations in the orbit size, as evidenced by the exponential tails on theposition probability density in the y direction.) ” 单个成员呈现圆周运动,和 (3) 式给出的图像完全不同.而 (3) 式给出的图像,不过是系综的图像而已. 因此,可以把量子力学统计解释中,描述系统或者成员的理论不属于正统的量子力学.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在图 2 中. 三,“双波理论”满足统计解释对系综中单个系统的预言 尽管统计解释预言了系综中成员的存在,却没有给出这个成员的具体性质。对这个成员的理论描述,一定超出正统的量子力学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北京大学黄湘友教授的工作最为成功。 1986 年,对自由粒子,黄湘友发现了如下一个数学等式 这里,我们看到了明显的不可通约性。我们不能因为通常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关系,来说明 (11)-(12) 式就是错误的。也就是不能因为欧式几何中过平行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就否定非欧几何中作出的无限多条“直线”和已知“直线”不相交就没有意义。这是因为,此“直线”不是彼直线。 四,小结 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统计解释“发言人”都认为,正统的量子力学存在进一步的结构,这个结构超出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现在,统计解释暗含了系综中系统的存在,也就是可以系统建立理论,然后在系综内把量子力学恢复出来.“双波理论”正式这方面最成功的探索. 系统这个名称,在正统量子力学和统计解释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可通约性. 参考文献 吴大猷,量子力学( 甲部) ,( 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p.201-202 阿伯拉罕﹒派依斯,上帝难以捉摸---- 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方在庆、李勇译(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1998) p.540-543 Q. H. Liu,L. H. Tang, and D. M. Xun, Phys. Rev. A., 84(2011)042101. Q. H. Liu,J. Math. Phys. 54, (2013)122113. L. E. Ballentine, Rev. Mod. Phys. 42(1970)358 L. E. Ballentine, Quantum Mechanics: A ModernDevelopment, (2nd Ed.)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1998) p318 X. Y. Huang, Phys. Lett. A , 115(1986)310 S. Sasab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Japan, 132(2000)1 黄湘友, 完全性量子力学, (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14)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5790 次阅读|57 个评论
中西医学可以比较吗?
热度 27 何裕民 2014-3-3 17:13
根据现代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TS)、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P)等的“不可通约性“论点,中西医学显然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从科学发生学角度看,两者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自然观上,中医学属有机自然观,强调整体、恒动、功能、天人相应等,其理论可证伪性弱;而西医学属于构造型自然观,强调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可证伪性。在概念语言工具方面,中医学的概念术语常常比较多义、歧化、模糊、涵盖面广,具有一种历史感和辩证特色,基本上由日常自然语言所组成;西医学术语则比较单义、明晰、精确,大多为人工或形式化语言。在科学方法结构方面,中医学长于辩证思维、经验总结和猜测性的天才思辨;西医学擅于在系统的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体系上构筑理论和学说,在诊疗技术和手段上的不同则更加显而易见,中医学讲究”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以自然药物和养生调理为主要工具,西医学则尽可能动用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讲究辨病施治,以化学药物、手术治疗等为主要工具,以解决局部病灶为首务。 然而,中西医学理论的不可通约并不等于它们之间不可比较。首先,不可通约性字义不等于不可比较性。“不可通约性“是从数学中借来的术语,原义是”没有共同的量度“。库恩等人把该术语用到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上,是一种比喻用法,意为”没有共同的语言“。也就是说,若把理论体系看成语词的集合,则两个理论不可通约意味着没有一种能够把这两个理论不加损失或改变地翻译出来的中性语言。 其次,中西医学的对象、目的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人及其疾病,保持和增进人类健康、防病治病等。因而它们是同一领域中的竞争理论。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试图解释,并用相应的方式尽可能有效地对各种疾病加以控制。它们都是人类同疾病进行不懈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整个世界医学宝藏中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才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框架。而且随着人类科学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内在相似正愈来愈多地被揭示出来。因此,从同一关系,如历史过程,社会文化背景、理论范式、临床实践等出发,对中西医学的各个侧面及其特征作客观的比较分析,不仅是合理的、可行的,更是必需的。 再次,中西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看它们的不可通约性,则其恰恰成了进行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意义所在及客观依据。既然中西医学是两个迥然异趣的“世界“,它们以很不相同的方式观察、分析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病理过程,以大相径庭的规则处理、安排经验、材料等等,而目标和研究对象却毫无区别,那么,比较中西医学,探讨其异与同特别是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无论对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将有极其重要的启发作用。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3281 次阅读|26 个评论
微博:我一般越争越冷静!
热度 4 xcfcn 2012-4-27 10:53
有人说我是肖大嘴,咪咪狗也曾经评论道: 老肖(小肖?)一直就这样,先放个响屁,然后就一咝咝儿地慢撒气,最后,陪笑脸了事。 我觉得这个评论还是靠谱的,我一般只会越争越冷静,我从来不急着捍卫自己的观点,我总是希望能从对方那里倾听到一点异质的东西,当然如果不能,我也不会跟你争论什么“三七二十一还是二十八”或者“一年有三个季节还是四个季节”这样绿衣人的发问。但对于“两小儿辨日”的问题或许还有点兴趣。 我虽然也崇尚沟通,但是我对沟通抱着绝对悲观主义的态度,有些东西就是“不可通约性”,我们还是求同存异好了!
个人分类: 杂论|388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