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推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甘肃卫生厅长谈推广猪蹄汤 称与张悟本不同
dongzg101 2011-11-1 06:46
甘肃卫生厅长谈推广猪蹄汤 称与张悟本不同 2011-11-01 05:32:53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有 59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0 ) 核心提示:甘肃卫生厅长刘维忠曾在官网推广猪蹄汤可治疗尘肺病,引起广泛讨论。刘维忠表示,自己开微博时曾接受过培训,不怕网民来骂,推广猪蹄汤和张悟本不同,称张悟本夸大食疗效果。刘维忠同时表示,自己在官网实名举例开方是造福百姓。 “网上开药方是百姓之福” 甘肃省卫生厅官网上,曾经转载数篇署名刘维忠的文章。有的阐述甘肃省医改,还有的介绍中医治疗经验,有的还推荐中医药方,标题红色,甚是醒目。有专家认为卫生厅网站作为电子政务平台,不是一把手发言的博客。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网站上发这些文章呢? 刘维忠:有些决策直接让人家硬干,你得讲出条条道道,但文件里是讲不出太多道理的。比如创建中医先进县,文件不可能写这么长,用文章提一些思路,这样基层落实就快一些。 新京报:有人说,你在官网发厅长个人的文章,是滥用公权。 刘维忠:我就想着把中医推动推动,做工作肯定有风险。 新京报:但有些你个人的文章,还有一些例子是你自己对中医治病的体验。 刘维忠:那都是我实实在在经历,没有虚假的。 新京报:以厅长的身份举这些例子,会给人造成误导,只按你开的方子治病,不去医院看病? 刘维忠:我举的例子,都是在医院治疗的,没有说在家里治疗的。这是对一些医生启发,不会有什么误导。 新京报:你一发,老百姓会认为方子是百分百正确。 刘维忠:我发的这个方子都没有什么风险,很多是外用药,就是内用,也是没有毒性的药。老百姓多知道一些比不知道强。 新京报:怎么把握方子的风险呢? 刘维忠:中药有毒性的我不会发。我亲自实践过的,比如消肿膏,栀子和鸡蛋清消肿,我治了多少人了,这都没啥问题。 新京报:但有人说,你发的有些方子,说明健康素养不够。 刘维忠:反正老百姓方便了。你得听听百姓的声音。我接触的都是顶尖的专家,有时候老百姓挂号也看不上这些人,通过(微博)这个方法,老百姓享福了。有人说,按照程序你不能做。难道当官就得一本正经和老百姓离得远远的?实际上,老百姓问的问题,你就得回答。你不回答,才会被骂。 “纳税人有权知道你在干啥” 在微博上,“甘肃刘维忠”的实名认证身份是“甘肃卫生厅厅长”。在他回复的帖子中,伴随的争论也不少。但遭受质疑后,刘维忠并未远离微博,他对网友的疑问,仍会更新、回复。 新京报:官员更多是“谨言慎行”。 刘维忠:这是做官之道,做官,保险点儿,提拔也快,但你要推动事业,不说根本不行。 我这个年龄,也不是提拔的年龄了,能把中医推动一些,也行。 新京报:你在网上的做法有没有引起领导的关注? 刘维忠:没有。他们哪能顾上看这个?亲戚、朋友也没有太在意这事儿。 新京报:你开微博的目的是什么呢? 刘维忠:当初我们新闻办的主任说给你开个微博,那时我还不知道微博是干什么的。他说,开微博可以宣传中医,我说,那就开。 新京报:你的微博认证是甘肃卫生厅厅长,你认为发言是代表个人还是卫生厅? 刘维忠:实名认证卫生厅长,你就不能有太多个人的声音。培训的时候也说了,这不能更多的代表个人。认证了厅长,起码要负责任。 新京报:哪些是代表个人的声音? 刘维忠:我的微博没有个人的声音,我是在推动中医。 新京报:但你在网上的发言,会被人当成是你个人的意见。 刘维忠:有时候,我把决策过程也写到微博上,有人说,你厅长不该写这个。我说,人家是纳税人,出钱养活着你,人家有权知道你干什么,为什么不写?起码让老百姓知道你在干啥呢,否则还以为你是混饭呢。 卫生厅长就得一本正经,啥都不能说?(用微博)这不也是和老百姓的沟通方式嘛。 新京报:这些微博,你觉得接受的多,还是批评的多? 刘维忠:对个人来说,肯定批评的多,但是对工作,厅长如果不重视,中医肯定推动不了,政策也出不来。 “官员开微博应鼓励” 10月28日晚上,刘维忠说,他已经让人把卫生厅网站上他的署名文章撤了下来。刘维忠在微博上写道:“我在卫生厅网站发文章和在微博发单验方确有不当之处。自己在这方面经验不足。” 新京报:为什么又把网上的文章撤下来呢? 刘维忠:几个朋友给我分析了一下,我想也是的,甘肃中医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主要还是担心甘肃中医将来发展受影响,自己倒无所谓。 新京报:将来你的微博会有变化吗? 刘维忠:嗯,一些方子,能不发就不发了,尽量让一些专家去发,换一个方式,对中医也有好处。 新京报:你不发,传播力会下降? 刘维忠:现在也没有办法,中医发展环境就是这样。我想,专家来发,也能起到作用。 新京报:你现在觉得官员在微博上,什么是能发的,什么是不能发的? 刘维忠:我的微博上,就是工作。 新京报:经历过微博争论,你有什么感受? 刘维忠:不回答网友的提问,(老百姓)说你官架子,回答了,有人说你不该说这些话,这很难掌握。我觉得应该鼓励官员和老百姓接近,开微博的人,你去攻击,这样老百姓离官员越来越远,老百姓不方便了。 新京报:你让甘肃卫生系统也统一开了微博? 刘维忠:这是厅里开会研究定下来的。我们有个微博圈子,直接在卫生厅网站上就能找到。这也是网民建议的,全系统开微博方便老百姓,大家受了什么委屈,发上来,我们去调查、解释,大家也就不闹了,这也是方便缓解矛盾。 新京报:都是实名认证吗? 刘维忠:这个没有要求。但是这里面全是干部,老百姓找到一个就能找到所有人。 新京报:你今后会怕网民们再批评吗? 刘维忠:怕也得干。我定了个目标,把甘肃县以上的西医院,变成中西医并重,干了一届,起码让老百姓知道这个人不是个庸庸碌碌的人,干一届把甘肃的中医扶持起来了。觉得你这个人还不是个坏人,就行了。 新闻回顾: 甘肃卫生厅长官网推广“猪蹄食疗”治尘肺病 近日,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因为通过卫生厅官网推广“猪蹄食疗”可治尘肺病而引发争议。专家称此举可能误导公众,以为甘肃省卫生厅倡导这些药方。刘维忠则称这些方法确有疗效,在医疗卫生资源不丰富的甘肃省,应大力推广这类良方,以此扩大基础医疗覆盖面。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 吴鹏 ) 责任编辑:NN032 网上开药方是百姓之福” 甘肃省卫生厅官网上,曾经转载数篇署名刘维忠的文章。有的阐述甘肃省医改,还有的介绍中医治疗经验,有的还推荐中医药方,标题红色,甚是醒目。有专家认为卫生厅网站作为电子政务平台,不是一把手发言的博客。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网站上发这些文章呢? 刘维忠:有些决策直接让人家硬干,你得讲出条条道道,但文件里是讲不出太多道理的。比如创建中医先进县,文件不可能写这么长,用文章提一些思路,这样基层落实就快一些。 新京报:有人说,你在官网发厅长个人的文章,是滥用公权。 刘维忠:我就想着把中医推动推动,做工作肯定有风险。 新京报:但有些你个人的文章,还有一些例子是你自己对中医治病的体验。 刘维忠:那都是我实实在在经历,没有虚假的。 新京报:以厅长的身份举这些例子,会给人造成误导,只按你开的方子治病,不去医院看病? 刘维忠:我举的例子,都是在医院治疗的,没有说在家里治疗的。这是对一些医生启发,不会有什么误导。 新京报:你一发,老百姓会认为方子是百分百正确。 刘维忠:我发的这个方子都没有什么风险,很多是外用药,就是内用,也是没有毒性的药。老百姓多知道一些比不知道强。 新京报:怎么把握方子的风险呢? 刘维忠:中药有毒性的我不会发。我亲自实践过的,比如消肿膏,栀子和鸡蛋清消肿,我治了多少人了,这都没啥问题。 新京报:但有人说,你发的有些方子,说明健康素养不够。 刘维忠:反正老百姓方便了。你得听听百姓的声音。我接触的都是顶尖的专家,有时候老百姓挂号也看不上这些人,通过(微博)这个方法,老百姓享福了。有人说,按照程序你不能做。难道当官就得一本正经和老百姓离得远远的?实际上,老百姓问的问题,你就得回答。你不回答,才会被骂。 “纳税人有权知道你在干啥” 在微博上,“甘肃刘维忠”的实名认证身份是“甘肃卫生厅厅长”。在他回复的帖子中,伴随的争论也不少。但遭受质疑后,刘维忠并未远离微博,他对网友的疑问,仍会更新、回复。 新京报:官员更多是“谨言慎行”。 刘维忠:这是做官之道,做官,保险点儿,提拔也快,但你要推动事业,不说根本不行。 我这个年龄,也不是提拔的年龄了,能把中医推动一些,也行。 新京报:你在网上的做法有没有引起领导的关注? 刘维忠:没有。他们哪能顾上看这个?亲戚、朋友也没有太在意这事儿。 新京报:你开微博的目的是什么呢? 刘维忠:当初我们新闻办的主任说给你开个微博,那时我还不知道微博是干什么的。他说,开微博可以宣传中医,我说,那就开。 新京报:你的微博认证是甘肃卫生厅厅长,你认为发言是代表个人还是卫生厅? 刘维忠:实名认证卫生厅长,你就不能有太多个人的声音。培训的时候也说了,这不能更多的代表个人。认证了厅长,起码要负责任。 新京报:哪些是代表个人的声音? 刘维忠:我的微博没有个人的声音,我是在推动中医。 新京报:但你在网上的发言,会被人当成是你个人的意见。 刘维忠:有时候,我把决策过程也写到微博上,有人说,你厅长不该写这个。我说,人家是纳税人,出钱养活着你,人家有权知道你干什么,为什么不写?起码让老百姓知道你在干啥呢,否则还以为你是混饭呢。 卫生厅长就得一本正经,啥都不能说?(用微博)这不也是和老百姓的沟通方式嘛。 新京报:这些微博,你觉得接受的多,还是批评的多? 刘维忠:对个人来说,肯定批评的多,但是对工作,厅长如果不重视,中医肯定推动不了,政策也出不来。 “官员开微博应鼓励” 10月28日晚上,刘维忠说,他已经让人把卫生厅网站上他的署名文章撤了下来。刘维忠在微博上写道:“我在卫生厅网站发文章和在微博发单验方确有不当之处。自己在这方面经验不足。” 新京报:为什么又把网上的文章撤下来呢? 刘维忠:几个朋友给我分析了一下,我想也是的,甘肃中医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主要还是担心甘肃中医将来发展受影响,自己倒无所谓。 新京报:将来你的微博会有变化吗? 刘维忠:嗯,一些方子,能不发就不发了,尽量让一些专家去发,换一个方式,对中医也有好处。 新京报:你不发,传播力会下降? 刘维忠:现在也没有办法,中医发展环境就是这样。我想,专家来发,也能起到作用。 新京报:你现在觉得官员在微博上,什么是能发的,什么是不能发的? 刘维忠:我的微博上,就是工作。 新京报:经历过微博争论,你有什么感受? 刘维忠:不回答网友的提问,(老百姓)说你官架子,回答了,有人说你不该说这些话,这很难掌握。我觉得应该鼓励官员和老百姓接近,开微博的人,你去攻击,这样老百姓离官员越来越远,老百姓不方便了。 新京报:你让甘肃卫生系统也统一开了微博? 刘维忠:这是厅里开会研究定下来的。我们有个微博圈子,直接在卫生厅网站上就能找到。这也是网民建议的,全系统开微博方便老百姓,大家受了什么委屈,发上来,我们去调查、解释,大家也就不闹了,这也是方便缓解矛盾。 新京报:都是实名认证吗? 刘维忠:这个没有要求。但是这里面全是干部,老百姓找到一个就能找到所有人。 新京报:你今后会怕网民们再批评吗? 刘维忠:怕也得干。我定了个目标,把甘肃县以上的西医院,变成中西医并重,干了一届,起码让老百姓知道这个人不是个庸庸碌碌的人,干一届把甘肃的中医扶持起来了。觉得你这个人还不是个坏人,就行了。 新闻回顾: 甘肃卫生厅长官网推广“猪蹄食疗”治尘肺病 近日,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因为通过卫生厅官网推广“猪蹄食疗”可治尘肺病而引发争议。专家称此举可能误导公众,以为甘肃省卫生厅倡导这些药方。刘维忠则称这些方法确有疗效,在医疗卫生资源不丰富的甘肃省,应大力推广这类良方,以此扩大基础医疗覆盖面。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 吴鹏 ) 责任编辑:NN032
1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趣题:老鼠与毒药问题的推广
wqfeng 2011-10-14 19:50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个老题目:有 1000 个一模一样的瓶子,其中有 999 瓶是普通的水,有一瓶是毒药。任何喝下毒药的生物都会在一星期之后死亡。现在,你只有 10 只小白鼠和一星期的时间,如何检验出哪个瓶子里有毒药?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堪称经典:把瓶子从 0 到 999 依次编号,然后全部转换为 10 位二进制数。让第一只老鼠喝掉所有二进制数右起第一位是 1 的瓶子,让第二只老鼠喝掉所有二进制数右起第二位是 1 的瓶子,等等。一星期后,如果第一只老鼠死了,就知道毒药瓶子的二进制编号中,右起第一位是 1 ;如果第二只老鼠没死,就知道毒药瓶子的二进制编号中,右起第二位是 0 ……每只老鼠的死活都能确定出 10 位二进制数的其中一位,由此便可知道毒药瓶子的编号了。 现在,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如果你有两个星期的时间(换句话说你可以做两轮实验),为了从 1000 个瓶子中找出毒药,你最少需要几只老鼠?注意,在第一轮实验中死掉的老鼠,就无法继续参与第二次实验了。 答案:7 只老鼠就足够了。事实上,7 只老鼠足以从 3 7 = 2187 个瓶子中找出毒药来。首先,把所有瓶子从 0 到 2186 编号,然后全部转换为 7 位三进制数。现在,让第一只老鼠喝掉所有三进制数右起第一位是 2 的瓶子,让第二只老鼠喝掉所有三进制数右起第二位是 2 的瓶子,等等。一星期之后,如果第一只老鼠死了,就知道毒药瓶子的三进制编号中,右起第一位是 2 ;如果第二只老鼠没死,就知道毒药瓶子的三进制编号中,右起第二位不是 2,只可能是 0 或者 1 ……也就是说,每只死掉的老鼠都用自己的生命确定出了,三进制编号中自己负责的那一位是 2 ;但每只活着的老鼠都只能确定,它所负责的那一位不是 2 。于是,问题就归约到了只剩一个星期时的情况。在第二轮实验里,让每只活着的老鼠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任务,喝掉它负责的那一位是 1 的所有瓶子。再过一星期,毒药瓶子的三进制编号便能全部揭晓了。 类似地,我们可以证明, n 只小白鼠 t 周的时间可以从 (t+1) n 个瓶子中检验出毒药来。 转自: http://www.matrix67.com/blog/archives/4361
个人分类: 算法|1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们啊,不要想弄个大新闻,说发现超光速了,就把我批判一番啊
热度 3 wangxiong868 2011-9-23 16:10
我告诉你们我是身经百战了,我见得多了,当代的哪一个理论我没见过?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比你们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跟他谈笑风声。所以说实验人员啊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啊?我真替你们捉急啊,真的。你们有一个好,全世界什么实验,你们报道得比西方记者跑的还快,但是呢评论来评论去的问题啊都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懂了吗?! 相对论对不对,我可以回答你一句无可奉告。我讲的意思不是相对论不对,你一定问我超光速可能不可能,我说不可能,我明确告诉你。但是你一定要问我相对论有没有错,我现在已经发展到广义相对论了,我怎么能说相对论完全正确呢。推翻一个理论也要基于传统理论的啊,当然实验也是很重要的。物理学毕竟是实验科学。到那个时候我们是需要实验验证的。明白吧。你们啊,不要想弄个大新闻,说发现超光速了,就把我批判一番啊,你们啊,naive。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3015.shtm
11010 次阅读|3 个评论
厨子-裁缝-司机;政客-科学家-演员
热度 4 boxcar 2011-8-17 08:06
一大早起来,看到蒋科学老师今天不将科学,却说科学家【 1 】,还拉上厨子、裁缝、司机、政客和演员作陪,搞了个挺热闹的标题。俺看着有意思,进来一看,原来也不过是篇“纳博”而已,正文字数好像还没有标题多。也好,咱替他写几句: 厨子,是否需要会使剪刀、玩针线,取决于他要做的或者要他做的菜是否需要裁剪与缝合。 厨子,如果不想当司机,意味着他放弃了“有房又有车”的崇高物质追求,再遇到那些需要他当“裁缝”的菜单大可以甩手不做,于是真的无法成为好的“裁缝”。这里面假定,那些不但善裁天然食材,还能缝上的“裁缝”,其手段多半不次于只会玩布料的裁缝。 此道理,应该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自然可以类比到后一组,就不劳鄙人再深入分析解读了,大家都懂的。总之,都是名利与“浮躁”惹的祸! 【1】 蒋劲松: 不想當司機的廚子不是好裁縫,不想當政客的科學家不是好演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810do=blogid=476104
个人分类: 科学网|348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瘦肉精”背后的海归学者
biozhangda 2011-3-30 21:26
[转载]“瘦肉精”背后的海归学者
“瘦肉精”背后的海归学者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30/20329619184.shtml 2011年03月30日20:32 上海侨报   早在2009年,南方一家媒体就以《“瘦肉精”背后的科研江湖》为题深入报道了“瘦肉精”的引进和推广全过程。近期随着双汇事件的爆发,引进并促成大规模生产“瘦肉精”的海归学者许梓荣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瘦肉精”屡次出事,但许梓荣的生活却仍风平浪静。许梓荣,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最近唯一的不顺是工程院院士选砸了。   当初“瘦肉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是作为功臣引进的。一起扬名的,还有许梓荣。据报道,1978年,两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降低脂肪增加瘦肉量的β-显效药,即“瘦肉精”。上世纪80年代,许梓荣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他敏锐地察觉到“瘦肉精”的价值。回国后,许梓荣在浙江大学创办饲料科学研究所,并在“瘦肉精”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畜禽全价配合饲料“浙农一号”。   最令公众愤怒的是,许梓荣在1992年已经知道瘦肉精的毒副作用、已被国际禁用的情况下,继续在其发表的文章中隐瞒事实。且该所通过产品和技术转让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经费。浙大内部学报的一篇报道称,2000年,饲料所的产品遍布20多个省市,总产值逾35亿元。扶植的一大批饲料企业,都成为年产值数亿元的企业。其中,让“瘦肉精”开始市场化的是浙大阳光营养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1993年挂靠浙江大学,实际上成了“瘦肉精”生产者的黄埔军校。当然这一切得到了校方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尽管许梓荣不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发现“瘦肉精”并大力推广的人,但绝对是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   “瘦肉精”背后的海归学者容易找到,但许梓荣并非唯一的始作俑者,他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某种力量推动、至少是纵容了这一切的发生?许梓荣至今未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也许许梓荣在2009年接受南方某媒体采访时就为何明知“瘦肉精”有毒仍开展研究的回答,可以成为他违背科学良心的托辞:“我们也不宜和政府唱反调。如果在论文中介绍了副作用,我们(的论文)也发不了。”   文_陈丽伟 “瘦肉精”背后的科研江湖【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26736
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广
yanghualei 2011-2-25 16:41
勒贝格测度和勒贝格积分是现代分析中最常用的测度和积分, 但更广泛的系统内观察你将发现还有更一般的测度和积分,如定义在事件空间上的对随机事件的概率测度 ,这里的测度不是勒贝格的点击测度,因为事件不一定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如果把一个物体的质量表示成一积分形式,则同样其不是勒贝格测度,所以需要研究新的测度和积分理论;正如龚在泛函分析中所说:“在现代测度理论中,用测度公理来定义集合(这里的集合不一定是直线或者 N维的欧式空间,可以是所研究的任何事物) 的测度,即集合的测度定义为具有可列可加性的一个非负的集合函数, 只 要事件概率和物体的质量等都具备这种可列可加性质,所以它们也是一种测度,基于这种性质就可推广了。 在某些集合内给出元素间一个抽象的距离定义,将数列的收敛以及函数列的收敛等各种极限概念蕴含在按距离收敛这个概念之中,定义了距离空间后,其中许多极限概念都可以在个空间上定义 ,但 这个空间还不能囊括全部,所以需要定义比距离空间更广泛的空间,拓扑空间和拓扑结构就是一种推广 ,因为只要是非空集合我们就可以定义拓扑结构,还有如在拓扑空间点列的收敛点可能并不唯一,这也许是推广的代价吧,但为了保证收敛点的唯一性,就需要在另一方面加强条件, T2型空间的引入就是这种加强的条件; 还有 在距离空间中如果其不是完备的,其会遇到很多麻烦,就思考能否对不完备的距离空间加入一些假设条件使其完备?
个人分类: 数学沙滩|2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阅读推广人离少儿科普有多远(zz)
yangzx1999 2010-8-21 11:06
阅读推广人离少儿科普有多远 2010-08-09 15:58 作者:刘佳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原中国科技馆馆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王渝生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传授科普知识。 / 供图 禹田翰风 少儿科普的推广人需要有扎实的科学功底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样的人却太少了。 ■ 实习记者 刘 佳 不久前,一家出版机构针对数十所中小学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25% 的孩子将科普书作为 最先看 和 最想拿回家看 的图书品种,仅次于动漫卡通类和故事类图书。此外,相对于小说和网络,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多看些科普图书。虽然科普书品种不少、销量不小、需求量大,然而,如今的阅读推广人扎堆在了儿童文学界,离少儿科普类图书有点远。 产品多 专家少 相较于儿童文学作品,少儿科普读物本身在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知识,以及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少儿科普读物推广不足这种现象,各家看法都有所不同。 值得推广的优秀科普读物原本就凤毛麟角,而且各类 十万个为什么 和 百科 同质化、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少儿科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版机构对于少儿科普书营销意识不足,这些因素阻碍了少儿科普推广发展的脚步。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凤梅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阅读,推动阅读,但这种阅读通常仅指纯文学阅读,却忽视了科普阅读。其实科普读物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想象力、创造力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认为,目前,出版社对推广少儿科普读物的重视程度不够,与科普图书的特点有关,他认为如果文学作品不做推荐,读者可能看不到作品的优点,科普读物尤其是科普漫画关键还是要把作品内容做好, 书要做到位,就会有不错的销售量。相比较而言,儿童文学读物的生命力、生命周期比科普读物更长一些,这也是文学读物备受推崇的一个原因。 张秋林说。 科普读物推广力度不足的原因,除了儿童文学推广的强势压迫,现在市场上存在的少儿科普产品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优秀的科普图书的阅读推广人才也是非常难得的。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赵彤认为,有能力承担科普阅读推广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 一直致力于少儿科普阅读推广的科普及科幻作家星河则表示,科普阅读推广之所以还没有形成气候,主要还是因为缺少适合做推广人的人选。现在儿童文学作家很多,但是创作科普的作家不是很多。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推广人自己真正懂科学、懂科普 。 校园讲座刚刚起步 今年,北少社的 科学家进校园全国百场巡讲 宣传推广活动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模式,让人们认识到不止作家,科学家也可以走进校园。赵彤表示,究竟应该怎样推广科普读物,其实是出版人一直以来在试图探索的事情。 一本书如何推广,其实是早在研发阶段就与该图书的出版理念一并考虑的事情。少儿科普图书的推广,在研发阶段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校园科学教育状况。 赵彤表示, 我国目前的校园科学教育主要还是以 知识点的灌输方式 为主,也就是说 注重的是科学发现的结论及结论 的应用,而对科学发现的过程涉及得不够。 他认为,校园科学教育的欠缺,其实恰恰是课外科普读物的切入点 讲过程、讲故事、讲方法;让孩子在读故事、学方法的过程中,产生对科学的兴趣,至少不再望而生畏,这就是课外科普读物的出版使命,或者说是一种出版理念。确定了这样的出版理念,不管是图书的呈现形式,还是日后的阅读推广,都会紧紧围绕这个出版理念。推广工作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 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到极致 。 科普少儿读物也是安少社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的板块。关于怎么推广少儿科普读物,徐凤梅认为,不同角色、不同行业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只要这种方式有助于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助于营造爱科普、读科普的氛围就好。作为出版人,首先就应该组织最好的作者,将最优质的科普作品介绍给孩子;另外要注重市场培育,如通过组织科学家进校园、科普征文、科普夏令营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热爱科学、阅读科学。今年 6 月,安少社就邀请了国家地震局地磁学学科带头人林云芳等科学家走进江苏省中小学校,与当地的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8 月下旬,该社将在北京召开中国儿童科普阅读高层论坛,推广科普阅读。 推广人要有高标准 科普读物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推广人的要求自然也是很高的,科普读物的推广人需要有深厚的科学研究背景或者科学教育背景,同时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少儿科普读物的推广中最应该摒弃的就是急功近利的心态,让科普推广工作更长远、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需要出版人、教育者、媒体像重视文学作品阅读一样重视科普阅读。 徐凤梅认为,一名合格的科普读物推广人,至少应符合以下某个条件: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资深人士;知名的科普作家;属于民间科普推广组织;像杨利伟等从事科学工作的民族英雄,这些民族英雄虽然不是科学家,又不是知名的科普作家,但因为其工作性质,有着极大的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 星河认为,科普讲座是推广科普读物的一个好办法,但是这种讲座应该是全方位的,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另外,必要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小实验也是推广少儿科普读物的好办法,对孩子来说 动手 会更加有吸引力。但最重要的是所推广的科普读物必须是十分优秀的作品,无论是原创的还是译作。 结合自己的少儿科普阅读推广实践,星河告诉记者: 前一段时间我曾到山东和江苏推广过科普读物,参加这些推广活动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少儿科普阅读推广人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推广的过程中我发现越好的学校,学生对课外的科普读物反倒越喜欢,学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所以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回答孩子们所提出的各种科学问题,就要求作为阅读推广人需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不然是不可能应对的。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3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样年华
热度 3 zilu85 2010-8-11 12:30
这是个花样百出的年代,简称花样年华。今天收到一封来自加拿大的信,看得我耳热心跳,差点儿没有把持住自己: 尊敬的XX 教授: 您好!我是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亚洲部主任陆遥博士,很高兴和您相识 . 。 最近我们偶然拜读了您发表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杂志上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关系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文章。 我们觉得写得非常有创造性,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国内这些年经济进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医学科技上也是突飞猛进。 我们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我们大学的外国同事和专家,他们也对您的文章表示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希望同您在这个领域进行指导和协作。协助您更加高效地推进您的课题 。 我们学校 - 麦基尔大学是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大学之一,其中医学院最为出名,白求恩大夫曾经在此工作和学习。麦吉尔大学医疗中心是加拿大第一大医学中心,世界第十大医学中心,共有 6000 张床位, 500 个实验室,每年 SCI 论文 4000 篇。在医学和生物科技领域居于世界最顶尖水平。 麦基尔大学划时代的成就: 肿瘤癌胚抗原 (CEA),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现,现任世界泌尿外科协会主席( 2009 年上海国际泌尿外科大会),生殖医学中心,医学物理系,双胞胎之间的器官移植,第一例癫痫手术,脑电波 (EEG), 蒙特利尔神经精神认知标准,世界管理大师 - 明茨伯格教授,艾滋病的 3TC 化合物都是在该校全球第一个完成的。 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在全球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EPS 国际医疗科学合作公司是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官方授权的交流合作公司,主要宗旨是促进亚洲各国同北美洲在医学生物领域的密切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构建亚洲同北美洲的医学和生物学交流的高水平平台。 EPS 国际医疗科技合作公司是目前海外医疗机构同中国国内同行,包括台湾,韩国,日本等国交流的最大组织者,主要包括在世界顶尖医学中心专业强化培训亚洲各国医师、医学科研人员,使得研修者获得医学领域的世界最新经验和技术以及科研能力,学成完毕后能够把海外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患者。 EPS 的业务还包括 , 帮助您修改医学生物 SCI 论文 , 并负责帮助把您的文章改写和推荐到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 . 同一般的英文翻译及修改公司不同的是, EPS 依赖的是数以万计的世界同行顶级医师和科学家人脉,他们将进行专业方面的修改,提供专业方面的宝贵建议。 在此春暖花开之际,衷心祝福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我代表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诚挚的邀请您及您的代表团能来加拿大蒙特利尔考察访问或学术交流 ! 希望我们能有效的合作。 最后,我代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白求恩大夫曾经工作过的医院,真诚的希望我们医学中心能与贵单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最后,再次祝愿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LU Yao, MD, PhD 陆 遥 医学博士 Consultant of McGill University Health Center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中心亚洲顾问 President, EPS Global Development Inc. EPS 环球医疗科技合作有限公司董事长 Suite 305, 1625 De Maisonneuve Montreal, QC, Canada H3H 2N4 加拿大蒙特利尔 Tel:0015143476758 Fax : 0015149334119 网址: www.epsworldlink.com 中国区助理:张倩 女士 13665105721 这样的誉美之词,对于一个穷酸的文人,盼望着能膨胀起来的向上爬的人,不啻于一场及时雨。 只是啊,多了个心眼儿,把其中的几句话复制粘贴到google上去检索,结果真找到了一条: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来函盛赞市二医骨科专家 【 http://www.cnjm3c.com.cn/html/jkzx/2010-6/24/09_57_47_121.html 】 中国三楚传媒网讯 (通讯员郑佳)6月17日,市二医骨科临床研究所所长、骨科专家黄平收到一封来自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医学中心亚洲部主任陆遥博士的信件,信中对骨科专家黄平和他的学术论文给予了高度赞扬。 陆遥博士在来信中说,最近我们偶然拜读了您发表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上的《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文章。我们觉得写得非常有创造性,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国内这些年经济进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医学科技上也是突飞猛进。我们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我们大学的外国同事和专家,他们也对您的文章表示了肯定。 后面的内容和来信是一样的,只不过即使是这样的信,也被剽窃了,成了该媒体的通讯员自己的表述了,如: 麦基尔大学是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大学之一,其中医学院最为出名,白求恩大夫曾经在此工作和学习。麦基尔大学医疗中心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研究所,共有6000张床位、500个实验室,在医学和生物科技领域居于世界最顶尖水平,特别是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中心1200多名科学家每年SCI论文4000篇,众多成果受到世界同行的赞扬,并和世界其他顶尖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麦基尔大学划时代的成就有:肿瘤癌胚抗原(CEA)、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现、双胞胎之间的器官移植、第一例癫痫手术,脑电波(EEG)、蒙特利尔神经精神认知标准等。 呵呵,就是说,武功再高的公关,到了俺们这里,也还是被利用,被剥削,甚至被人家剽了,还不知道呢。 后来,到网上查找了陆平博士的名字,镶嵌在很多的国外学者来中国学术活动的网文夹缝中,看来陆君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加科学文化交流,且是道中高手,不由得感叹,真是花样年华啊。
个人分类: 休闲|6974 次阅读|7 个评论
有机农业(4)-中国当前推广不可行
热度 1 liujian129 2010-7-10 23:33
前三篇博文分别介绍了我是怎么和有机农业打上交道的、有机农业的潜在弊端并详细解释了有机农业可能加剧水质恶化的原因,其中所用论据和结论大多来自导师及课题组多年的研究结果。本篇将主要谈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从哲学、技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简要分析 为什么有机农业当前不能在中国推广 。个人认为普及无公害食品应该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1.哲学上的可行性但当前技术上的不可行性 哲学是百科之母,各种现象都能从哲学中得到解释,有机农业也不例外。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循环(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理,对个人而言,出生-成长-死亡;整个人类的轨迹也是一样,源于自然-适应自然-回归自然。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纯天然的有机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这是要在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达到一定(相当)高的程度之后,而不是现在---科技还不够发达,有机农业的弊端还克服不了的时候。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和物极必反中可以推测,有机农业这种完全有机、纯天然、原生态的农业模式必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在科技足够发达的时候(至少至少50年,说不定那时引领全球科技的是中国),弊端或许可以得到减缓或补偿;而在当今科技水平还很有限的条件下,这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必然制约着其自身发展。 2.吃饱还是吃好? 有机农业到底可不可行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吃饱还是吃好的要求决定的。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完全不存在吃饱的问题,对食品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人们更偏向于支持发展有机农业,争议主要集中在其生态环境效应和食品安全两个方面。很多人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少水体污染,理论上的确说的过去,但如前面博文所述,事实上证据不足。反而很多研究结果(不止我导师及课题组,很多国家有类似的研究结果)表明纯有机模式并不能起到这一作用。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很快的大国,很多人已经吃饱并开始吃好,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要与国际接轨是很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现在整体真的广义上吃饱了吗?我们绝大多数是都填饱了肚皮,但我们用来填补肚皮的又是什么食物呢?有多少人吃的不是粗茶淡饭,有多少人吃的不是污染严重的劣质食品,有多少人不用为了子女教育、医疗和社会交际等而勒紧肚皮?恐怕不多。 而又有多少人远离自己的土地成为农民工,成为流民?数不胜数。对中国有所了解的老外理解不了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农民工,他们称这些人为immigrants(移民),理解不了为什么这些人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多劳少得!这些人绝不是为了吃好,他们只是为了吃饱而已。尽管数量庞大,但他们却无疑是弱势群体,所以得不到社会充分关注,更不要说对农业发展政策起到多大影响。 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发展有机农业意味着产量下降以及需要扩大耕地面积以保证产量。就中国而言,目前实际上耕地面积一直在不断减小。随着人们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国外大面积耕地已经被用来发展生物燃料,国内也已经开始;国内城市化依然在发展,建筑等用地也在大量增加;随着对生态坏境的关注,开始建立湿地(wetlands)等自然保护区,推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土壤侵蚀、沙漠化、酸化、污染等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土壤质量依然下降,可用耕地面积依然在缩小。所有这些的结果都是耕地面积减少,推广有机农业无疑是在雪上加霜(研究表明,当前要保证产量不变,耕地面积需要增加50-70%!)。。。不难想象那时有多少人会反过来解决吃饱的问题。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也是有其他措施来解决耕地面积减小这个问题的,像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食品,中国开始从非洲兄弟国家购买土地。但如果从全球角度来考虑,这也不是可持续发展。 有机农业生产的有机食品被人们称为贵族食品(如何让有机食品由贵族走向大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540 ),产量低但价格通常要高出普通食品的数倍,远远超出大多数人(普通人)的购买能力。对其进行生产推广无疑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吃饱的权利来满足少数人吃好的权力,是在加剧社会的不公平性。 3.目前环境质量很难达到生产有机食品的要求 生产有机食品不仅对生产过程有严格要求,对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质量也有严格要求。国内很多耕地土壤污染严重,污水灌溉是很多地区的主要灌溉形式,大量氮沉降、酸沉降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沉降等等也决定了中国的有机农业不能生产出合格的有机食品。更多的人应该提高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意识,更多地加入到相应的科研、推广、教育、宣传和管理工作中,因为这些的确是和我们的健康生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环境!!! 4.经济条件制约 国外推广有机农业是建立在大量政府补贴(subsidies)基础上的。以瑞典为例,政府每年有相当于50亿人民币的专项补贴用于农民由于生产有机食品造成的减产等损失。瑞典900万人口,以农业为生(包括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的人口不到2%。如果这些人都参与了有机农业产生,每个人每年从瑞典政府大概得到28000人民币(瑞典消费水平大概为国内中等水平的10倍)。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所以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那部分农民从该专项中得到的补贴要远高于28000。他们还能从欧盟得到相应补贴。补贴的类型有很多种,农民往往得到不同种补贴,收入不菲。补贴是很多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 国内农民的状况大多数人都知道,无需多言。 5.生产无公害食品才是中国当务之急 国内严重的土壤、水、空气污染以及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对很多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时有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这是亟需解决的。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投入到亟需解决的问题上。无公害食品顾名思义是不产生公害的,也就是对人体健康基本没有威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中可以使用适量的化肥和农药,产量能得到保证,并且价格合理。实际上这是要求找到合理的农技措施,加强管理,减少农业化学品污染,进行有效和合理的农业生产。国内研究还很欠缺,距离无公害食品普及还很远很远。 国外对有机农业(食品)的推广可以理解,而国内则不然。我专门就食品质量控制咨询了几个瑞典同事。实际上他们的传统农业所生产的食品已经能够达到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的要求。比如在瑞典喷农药和开车一样是首先要经过考试,是要有执照(licence)的。欧盟和瑞典本国监测部门对瑞典农业生产过程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他们每年都要随机的到农田/农场(farm)里对种植和养殖过程进行监测,如果哪个农民的管理措施不合要求,补贴就会被终止。所有农产品在出售之前都是经过监测部门严格检测的。所以即使是常规食品也没有安全隐患。无公害食品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步,目前在国内还不能普及,发展有机农业有好高骛远或大跃进之嫌。此外,国内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理解可能也存在偏差。 总之, 现有技术条件下,有机农业造成减产是必然的,比传统农业的优势证据不足,弊端时有报道。特别是对于中国人口众多,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很不乐观,经济、科技、教育等水平都还很低的现实情况,推广有机农业是不可行的。减少土、水、气环境污染,规范生产、加工和销售管理,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无公害食品才是当务之急,也是解决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途径。然而有机农业方面的小规模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国家对农业研究投入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有所取舍。 如之前科学网转载的一篇nature或science报道(可惜没找到该报道,无法链接),实际上全球目前的很多研究方向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迷失方向,一味地国际化和追求前沿而忽略了本国实际亟需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初衷和功能应该是造福于民,而不是其他如多发几篇文章等。在吃饱没有根本解决的时候,追求吃好是不合适的,也不和谐。说到底社会是由政治控制的。可能其他所有的因素加起来也抵不过一个政策。Scientists(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所能做的无非是杞人忧天、献言、进言、顾问等等。 欢迎继续关注和讨论! 附录: 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等相关内容可参见: 1.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类农产品的标准概念 http://www.tech-food.com/kndata/1010/0020116.htm 2.苗元华老师博文:关于科技的反思(二):越原生态的食品,越受欢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2652 3.杨洪强老师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yhqsd/ 有机农业弊端可参见: 1.本人其余三篇博文以及其中所引文献 -有机农业(3)-试答杨洪强老师之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2273 -有机农业(2)-导师为什么反对推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767 -有机农业(1)-导师给我的饭后甜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630 2.Fang Chen Kaiyuan Wan. Letter to the Editor: The impac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on food quantity, food qua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a China perspective.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05) 21, 73-74
个人分类: 中外学术|4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博也抄襲?宣傳曲被指高度疑似日本舊歌
LEOLAND 2010-4-21 13:08
曲津華 今天是個悲傷的日子,全民都在沉痛哀悼青海玉樹地震的2000多遇難者。然而今天RSS推來的新聞有一條也比較悲哀。略一搜索,發現網上已有不少非主流傳播這條消息就是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已箭在弦上,卻被指世博宣傳曲《2010等你來》抄襲日本十幾年前的舊歌。 現在的情況是,中國主流網站大多迴避或未來得及報導,日本報紙卻上了頭條;世博官方在暫停使用該歌曲后要把作曲者換上日本人。有網友罵道,日本人竟然在1997年就抄襲我們世博的宣傳曲。無語中 網易敢於報導此事,請看 http://news.163.com/10/0420/11/64N7M4S400014AEE.html 。 還有一篇光明網的有關博文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9/content_1097130.htm 。 因計劃好去看看世博,故關注其各類信息。這一條大概是最不願看到的。 2010-04-21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2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的数学推广月
jiangxun 2010-4-18 22:17
作者:蒋迅 本文发表在《 数学文化 》杂志第一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