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亚洲一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4新年给风景园林系全体老师的一封信
热度 2 dongleon 2013-12-31 16:42
2013 年即将过去 ,2014 年就要到来。在此,通过网络向全系的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诚挚的祝福。并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2013 年对我们学科来讲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 10 月 8 日风景园林系成立。这一年,新校长到任。风景园林学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2013 年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满 50 岁。这一年,承蒙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很荣幸地出任西南交通大学,这所曾负盛名而对未来还有梦想的大学的风景园林系的首任系主任。 我不认为系主任是一个领导岗位,当然也不是公仆。我定位系主任的职责为协调、沟通、和学科引领。我崇尚无为而治和顺势而为。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是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学校和学院已经对大家做出了很多要求和考核标准。我对大家唯一期望就是希望大家幸福快乐的工作和生活。 在 10 月 8 日风景园林系成立大会上,我提出“成为亚洲一流的风景园林系“的愿景。那怎样才算亚洲一流? 我想,成为亚洲一流的学科至少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1)在与亚洲强校的学术交流中,可以平等对话;2)不管是专业教育还是学术水平上与亚洲强校都不应有明显差距,并在特色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3)拥有一批在亚洲范围内知名的教师;4)培养出一排在亚洲范围内知名的学生。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想当然的说法。但我自己提出这个想法是基于对当前风景园林学科的国内现状和发展机遇提出的 。其实,伴随着中国崛起,交大崛起,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结果 。否则,我们就out了。 2011 年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现在有本科专业的学校 280 所,硕士点 69 所,博士点 20 所。如果加上艺术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估计会有 1000 所之多。在举国上下,以量化指标为评估标准的浪潮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专业教育方面,可以参考国家“专业教育规范”,但更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潜力的挖掘、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并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就业而更要培养在未来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设计师和管理者。在学术研究方面,原始创新是根本,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重视学术发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而不是项目数量或经费的多少。青年教师要注意处理好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关系,在学科方向的选择上最好能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可以在建议的二级学科领域,如: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园林植物、景观技术、历史与理论等选择一个或两个方向,也可自由在与其他学科交叉或未知的领域发展。我主张学术研究一定要按老师自己的兴趣发展,无意规划别人的方向;主张在具体项目上相互合作,不刻意组织团队。 除了 提出“成为亚洲一流的风景园林系“的愿景外,我还没有任何细分的目标和发展规划,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的老师也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学生有了这个目标,我们的领导也有了这个目标,这才真正成为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大家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创造,一起分享。 最后,再一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快乐,生活幸福!
个人分类: 设计教育|2996 次阅读|2 个评论
3论清华是亚洲二流学校
热度 5 冯用军 2011-4-28 12:58
港大 清华 校庆 100年 100年 目前地位 亚洲一流 亚洲二流 2年时间 大师级讲座 筹备校庆 印象 简朴而智慧奢侈而浪费 外人感觉 很低调很学术 很高调很官僚 国家领导无 7常委 口号 知识 传承 服务 排场 形象 娱乐 评价 学者的聚会 政客和商人的狂欢 花费 500万港币 临时舞台3000万(其它未知) 决策 国家重点投入 国家减少投入 何时一流2015世界一流 2111? 参考文献: http://gcontent.oeeee.com/c/5e/c5edb4d47fd2a226/Blog/290/e6acec.html 今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也是香港大学百年诞辰。与清华校庆的隆重盛况相比,港大百年庆生活动一切从简,几乎没有竣工、奠基等各种隆重仪式,媒体上也鲜见报道。取而代之的是跨度两年的学术论坛、讲座及国际教育交流,连立法会主席曾钰成、政坛铁娘子范徐丽泰等政坛知名人士回校庆贺也无大排场。 大师级讲座持续不断 香港大学1911年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创校典礼,时任港督在创校时主张港大“为中国而立”,孙中山先生是该校校友。 经过百年的发展,港大已经成为亚洲顶尖学府,也是香港高等教育的象征 。 据悉,“香港大学百周年启动礼”在今年1月9日正式启动,至今将近4个月。这段期间,港大百年校庆似乎很低调,媒体上也鲜有报道,港大静悄悄地举办了5期“百周年杰出学人讲座”,邀请了包括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莫逊以及4名诺贝尔奖的得主以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进行专题讲座,还邀请了剑桥大学校长到访, 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教育的未来方向 。 其实,为期2年的港大百年校庆远不只如此。早前港大校长徐立之宣布,港大百年校庆一系列活动将围绕着“知识”、“传承”以及“服务”三个主题开展。从5月3日起,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等多名诺奖得主将继续开展“杰出学人讲座”。 同时,作为香港的学术活动中心,港大将在校庆期间举办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包括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及学生峰会、英联邦大学协会首脑会议,而其他著名学者校园访问和与学生交流活动,以及数百个学科内部的研讨会更是数不胜数。 动员师生参与世界义工服务 在“历史传承”方面,香港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助理总监徐佩莹向南都记者透露,港大多位学者将出版7本历史著作,透过探讨港大的历史脉搏,反映香港本土的发展,其中包括由前任校长王赓武教授等人编著的《世纪求索———港大百年文选》,以及著名作家龙应台从人文角度出发书写的港大故事。 此外,港大百年也没忘服务社会。“服务100”也是港大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动员港大学生、教职员及校友,一起投入世界各地的义工服务,带动全球的港大人服务社会。不久前,“服务100”计划举行了“向港大出发”活动,邀请超过500位小学生体验做大学生的滋味。而“每位学生不应因经济或家庭环境而被剥夺追求知识的权利”更成为港大的口号,“第一代大学生助学金”便是专门为首个读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家庭而设。 “排场不大,显得有点冷清” “ 大学的核心在于学术,这一点应始终坚持不变 。”徐佩莹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学术味浓、一切从简,这是港大百年校庆系列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甚至百年诞辰具体在哪一天也没设定。“感觉很低调,排场不大,反而显得有点冷清了。”港大一年级学生屠同学告诉南都记者。 尽管范徐丽泰、曾钰成、任志刚等众多政界知名的港大校友也回母校庆贺,但在港大师生们看来,似乎也没有引起多大动静。“其实一直以来时常有知名校友回来交流、举行讲座,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校庆)主要由校友事务部门负责安排,学校行政这边只是进行配合。”港大传讯及公共事务处经理尹慧筠对南都记者如是说。 港大二年级学生、学生会学生福利秘书陈进龙更是直言:“ 重量级校友回来探望母校当然值得开心,但一个学校借名人来抬高自己倒没必要。反而应该想想,母校给了他什么,如何培养他,才让他做出了成就 。” “ 一个有内涵的大学是应该真真正正以学术为主的 。”在陈进龙看来,港大百年校庆一系列活动让他开始真正了解港大的历史、意义。“希望港大能为中国培养更多人才,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借‘百年’这个契机,为未来做好准备。” 他说, 百年庆典固然要庆祝,但更主要的还是要“辞旧迎新”,回顾过去进行反思,并且探讨港大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谈及港大近20年的变化,他感触颇深:“现在港大的趋势是成为国际化学府。”对此,徐佩莹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加强和内地交流、扩展国际化视野,是港大近年来的趋势。” 南都记者王日晶 大学的核心在于学术,这一点应始终坚持不变。学术味浓、一切从简 ,这是港大百年校庆系列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甚至百年诞辰具体在哪一天也没设定。 ———港大传讯及公共事务处助理总监徐佩莹 重量级校友回来探望母校当然值得开心,但一个学校借名人来抬高自己倒没必要。 ———港大二年级学生、学生会学生福利秘书陈进龙 港大校庆大师级讲座 ●主题“全球高等教育的急剧发展:女性何止半边天” 演讲者: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SBecker教授 ●主题“艾滋病-对抗新发传染病的科学与人类历程” 演讲者:200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Franccedil;oiseBarré-Sinoussi教授 ●主题“诗是人间烟火” 演讲者:1999-2009英国桂冠诗人SirAndrewMotion教授 ●主题:“蛋白质世界与日常生活” 演讲者: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urtWüthrich教授 ●主题“展望十二五” 演讲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 ●主题“环境保护和政策的重新审视” 演讲者: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linorOstrom教授 ●主题:“病毒终结者———T细胞” 演讲者:1996年诺贝尔生物以及医学奖得主PeterDoherty教授 注:港大校庆前后共有20位诺贝尔奖得主来演讲,以上为2010年9月-2011年5月演讲安排 链接 今明两年都是港大百年 香港大学于1911年由“香港西医学院”和“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至今年刚好一百周年;1912年,港大首届学生正式入学,并正式举行了创校典礼。因此,广义而言,今明两年都可以说是港大的百年校庆。 作者: 王日晶 1月9日,港大百年校庆的启动礼就像一所中学的开学典礼。据港大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907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