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网页设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适应网页设计应用于学术出版
dsc70 2013-9-12 11:04
MICHAEL CLARKE JSTOR 近期宣布它已经使用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 Responsive Web Design )重新配置了用户界面。他们的新闻稿这样写道: 不同于一个特定设备的APP或者是一个独立的移动网站,我们使用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实现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来使JSTOR界面自动适应设备的屏幕尺寸。在自适应设计中,网站的页面区域可回流、移动或者隐藏,为研究人员呈现了一种更简单但功能齐全的体验。 为了了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可使用桌面浏览器登录 JSTOR 网站,然后使浏览器的窗口逐渐缩窄到移动电话的屏幕宽度。你会看到,当浏览器窗口的大小接近移动电话的尺寸并达到某个临界点时,网页内容会进行重排以适应较小的窗口。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网站在很多年前就有了移动优化的观念,很多网站可以自动检测用户的设备并显示与设备相适应的视图。确实如此,但是,大多数此类网站检测到一个移动设备后会将用户重定向到一个具有不同 URL 的独立站点,这个 URL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专门配置给智能手机的。一些更现代的网站使用相同的 URL ,但在手机上只能显示一个“移动视图”。尽管这种方法对大多数移动设备的使用来说已经足够了,但考虑到不断增加的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和不同移动设备的形式等因素,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方法来优化。 随着 STM 和学术出版的新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在用户界面设计领域都将很有发展潜力,而且一系列网站已经开始使用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 JSTOR 正在踏出突破性的第一步。这一额外的突破点可以为包括大、小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在内的大量的设备优化内容流网格。用户可以将在平板电脑的阅读优化为一个或两个栏目的模式(而不像在 Kindle 或者 Nook 上阅读的用户体验)。 自适应设计中最值得关注的例子(在 STM 和学术出版领域之外)可能就是《波士顿环球报》。试着再一次用浏览器慢慢扩大和收缩网页,然后看着它从三栏(台式机桌面的理想阅读模式)变成两栏(平板电脑的理想阅读模式),最终变成只有一栏视图(智能手机的理想阅读模式)。然而,该网站并不仅仅是把栏目数减少,而是相应地在全局导航栏、广告位置、图像尺寸以及故事情节位置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和调整。该网站动态地适应用户使用的设备和使用情境。 自适应网页设计,尤其是在《波士顿环球报》这种复杂的网页上是很难实现的。网页开发者需要比以往更多的不同工作流程。 这个过程可以以传统的框架图和漂亮的设计为开端,但是由于内容流参数以及细节的无数变化,设计师和用户界面开发者应密切合作(或者说用户界面设计者需要具备一系列能够阐释、表达不断变化的设计的技能)。虽然这需要更新技能和再培训, 但最终结果值得这么做。自适应设计为本地设备( iOS , Android )和 HTML5 网页应用程序(即本地缓存的应用程序,如《金融时报》使用 HTML5 ,而不是用 iOS 和 Android 使用的 Objective-C 或者 Java 编程语言)提供了一个相对符合“成本—效益”的替换方案。此外,自适应设计和 HTML5 应用程序之间的界线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模糊,自适应设计会融入更多像“ APP ”的功能(例如离线使用的内容缓存)。 JSTOR 在 STM 和学术出版领域最早尝试自适应网页设计, 其他众多公司紧随其后,通过更加复杂的模板来提升用户体验,并从网页传播扩展到移动设备 传播的领域。短期内,自适应网页设计很可能给现有产品带来增值和改进。然而,从长远来看,自适应网页设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品开发规则的潜力,使出版商在网页环境下工作的同时把移动体验放在产品设计的前沿。(徐淑欣译自 http://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2/09/28/responsive-web-design-comes-to-scholarly-publishing/ )
个人分类: STM出版|3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发展方向观略
热度 14 yatou 2011-6-14 23:28
一 科学网博客网页设计现状 曾记得在开博之初就断言过:这里将会是人文思想汇集之地,而不会是专业发展的天堂。 当时说这话,在约是起于这样几个原因: 1 各博主专业相去甚远,难以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沟通。 2 博主数量少,难以就某一专业问题形成集中深入讨论的气氛。 3 共同的话题却很多,但是,它们往往是处于非专业领域的一些公共话题:科研方法、基金申请、研究生培养、教学方法,人文话题,而于其下又存在一些小区域——诗词、美术、哲学、宗教。当然还有政治类话题。 科学网博客主页面打开以后,映入眼帘的有这样几大版块: 中间大块栏目(上) 精选博文 中间大块栏目(下) 热门博文 左侧边栏 最新博文 新博推荐 博文周排行博文月排行 博主名录 只有将鼠标向下方移动,才会进入 主题相对明确的区域 : 科研笔记 教学心得 海外观察 诗词雅集 等等 而 圈子 ,已名存实亡。 更多专业的东西,会跑到 论坛 中去交流学习。 二 科学网博客网页设计有改动的必要吗? 无需否认,给科学网博客施以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难以实现的。但探讨在现有情况下,科学网博客是否有向更专业方向发展的可能,以更加符合科学网的“科学”二字之本义,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希望科学网博客呆板,没有亲和力 ;同样,我们也希望在网站发展的道路上走得 更具有专业特色 , 科学研究讨论 与 人文思想交流 能够实现 有序、有层次、彼此不相干扰地独立展开 ,也是值得追寻的一个目标。毕竟,一直从事研究的人们还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进有热情、退守理性的空间里,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上,还是在博客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对已有版面进行改动,以期更合理的版面设计,当是一种必要。 三 如何从版面设计上鼓励具有专业特色博文的展示是首要任务 我其实并不很理解博客网站需要点击率的支持这个原则背后的隐藏的规则。不过,看来提高点击率是任何一个网站发展的硬道理。那么在科学网上,什么样的博文具有高点击率呢? 1 无疑,追踪热点的博文具有高点击率。但如昙花一现般易逝,缺少发展后劲。 2 关于科研方法的文章具有高点击率。如:鲁白先生的《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上下)。 但涉及具体科研领域内的文章,往往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常常被冷处理了,由于在页面上出现的时间限制,往往就冷出场、从而冷退场了。 科研领域,又是多的五花八门,可以一个专业一个版块地进行讨论吗?如何办呢? 可以这样设想一下,打开博客首页,读者先找各自所属专业领地,象扎猛子一样一头钻进去,在其中找同行很容易,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留问,或是与在线者探讨交流一番,可以再去人文版块看看有哪些博主写诗词了,哪些博主拍相片了,哪些博主玩儿哲学了,———这样,岂不好?关键是专业化增强了,博客网站对于这里天天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博主们来讲,它的实际价值就更大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取消热门博文栏目(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将固定分栏区域加大,改变现在分栏的内容,从版面设计上向更具有理性的专业版面靠拢,兼顾已有的很丰富的人文思想性,是值得一试的。 个人不成熟之见,笑阅为盼。
4855 次阅读|36 个评论
慕尼黑工业大学:招募“儿童哲学”等项目网页设计人员
chadwick 2011-5-20 02:21
像《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一样,我们是一群向孩子们传递哲学知识的人。在信息时代,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您的力量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哲学王国…… 应征者需熟悉 HTML5 和 CSS3 协议(若能掌握 PHP5 或 Java 则更佳,但不作为硬性要求)。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项目 A :儿童哲学项目网站 l 设计面向儿童的网站 l 网站框架需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像和游戏等内容 l 网页内容元素可供选择的要素有:技术,教育,数学、自然科学,机器人,哲学,当然还有我们项目的 logo ——一只名叫 Sophia Sophos 的猫头鹰 l 网站建议为三列设计,对 9-12 岁的儿童友好,且确保儿童可以建立新的帐户、博客等 l 已有的一些网站设计可以参见: www.toggolino.de , www.sesamestreet.org 等,但请不要照搬哦 一些总结性的提示: l 希望您能带来一些设计性的思路而不仅仅是技术编码支持 l 网站将在 DRUPAL 7 环境下运行 l 完成时间:不多于 4 周 l 预期酬劳: 150-300 欧元(或等值人民币,取决于设计效果) 项目 B : Quantius – 度量正义项目网站 l 设计 / 改进我们已有的项目网站: www.quantius.org l 网站框架需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像, Twitter ,数据库 / 博客等内容 l 网页内容元素可供选择的要素有:法律,数学、自然科学,机器人,哲学等 l 网站建议为三列设计,参见我们原来的网站 一些总结性的提示: l 希望您能带来一些设计性的思路而不仅仅是技术编码支持 l 网站将在 DRUPAL 7 环境下运行 l 完成时间:不多于 2 周 l 预期酬劳: 150 欧元左右(或等值人民币,取决于设计效果) 有意者请站内或同chadwick@126.com联系,并提供设计过的网站小样 J
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