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戴安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懸疑] [格林第六季(2017)][720p][美国][主演:大卫·君图力]
lcj2212916 2017-1-21 20:55
《格林第六季》是亚伦·利普斯塔特执导, 大卫·君图力 , 塞拉斯·威尔·米切尔 , Russell Hornsby 等主演的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甜美的童话中其实包裹着鲜血淋漓的罪案。 《格林》(Grimm)上季回顾.第五季季终集里,罗莎莉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突然告诉门罗……「我怀孕了!」梅森尔被黑爪组织的波特兰指挥官男巫波拿巴杀死了,伊芙和尼克也差点死了(伊芙恢复了她的朱丽叶记忆?),戴安娜用她的巫毒娃娃远程遥控肖恩杀死了男巫波拿巴……因为男巫波拿巴曾经伤害了戴安娜的妈妈艾达玲。尼克和肖恩被这突然发生的一幕搞懵了……傻傻地站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格林”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985786.html
1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2016)][720p][美国][主演:本
lcj2212916 2016-8-9 18:03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动作片,是DC扩展宇宙的第二部电影,由 扎克·施奈德 执导, 本·阿弗莱克 、 亨利·卡维尔 、 盖尔·加朵 、 杰西·艾森伯格 领衔主演 。 该片故事背景设定在《 超人:钢铁之躯 》结尾大战后,围绕着蝙蝠侠和超人之间激增的矛盾而展开,讲述了超人帮助人类解决了很多问题,成为了人类的神,却引起了莱克斯·卢瑟的嫉妒,从而挑拨蝙蝠侠与超人之间战斗的故事 。 影片于2016年3月25日以2D、3D、IMAX 3D全格式在美国、中国大陆同步上映 。 大都会之战之后,在那场战斗中许多建筑和市民惨遭波及,这就包括属于布鲁斯·韦恩的韦恩大厦。现在许多人把具有超凡力量的氪星人卡·艾尔当作凡间之神来膜拜,身处险境的时候会祈求他的救助,但同时,超人也因与佐德之战对城市造成的破坏而遭到逮捕和审讯,一度成为都市传说的蝙蝠侠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他似乎正是为了惩罚超人而来。年轻的富豪莱克斯·卢瑟在二者挑拨着矛盾,神秘出现的美丽女士戴安娜·普林斯也因为自己的目的而介入其中 。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蝙蝠侠大战超人”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14609.html
1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撑生活的正是这些点滴小事
热度 18 何裕民 2015-7-30 16:32
戴安娜原先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丈夫和两个孩子在车祸中遇难,她经历了一番痛彻心扉的苦难后,开始学习哲学和心理学,成为颇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一次,她应电视台邀请,做主题为“路上的风景”节目。 她感触很深地告诉听众朋友,一定要关注并享受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当时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这些生活的片段才是最珍贵的。 节目中她回忆起了高中老师的一堂课,尽管事情已过去好多年,却历历在目。该老师受丧亲切肤之痛后醒悟:生活无处不精彩,问题只是在于,我们是否懂得欣赏它,并是否有闲暇的时间去领悟它。这才是生活的本然意义及情趣所在。 该中年女教师,相爱的丈夫因急病突然撒手人寰,初起她情绪低沉,十分伤心,认为一切都完了,但最终领悟了。一天,她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谈了内心感受。那是个下午,夕阳西下,就要下课了。老师合上讲稿,说:“要下课了,不过,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个想法,虽然不是课上要学习的内容,但我觉得很重要。” 她娓娓道来:“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经历从生到死,这个过程或漫长或短暂。谁都不知道这种美妙的经历将于何时结束,它随时都可能被取走。也许,上天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讲着讲着,她眼睛湿润了,充满感情地继续说:“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们无论在上学路上,还是在家中,都要注意一些值得关注的美好事物,无论事物大与小;它不一定是你看见的,可以是一种气味,如邻居家飘出来的面包香味;也可以是微风吹动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或是秋天落叶遍地的美丽场景。请你们留意这些东西,并好好地珍爱它们。尽管我这样说很老套,但这些东西却是我们人生的部分,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值得欣赏的东西,是一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 那天,教室里出奇的静。老师说完,大家似乎很有感受,默默地离开教室。在回家的途中,戴安娜注意到的东西比以前几个月的还要多。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戴安娜都会想起这位老师,想起她的叮嘱,而且戴安娜总是试着去欣赏那些常被忽视的小事。后来,不幸的是,戴安娜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而且,更为严重(丈夫、儿子都去世了)。回头看来,支撑戴安娜走下去的正是这些点滴小事。 戴安娜最后说:“让我们感到遗憾的事情,不是我们所做过的事情,而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些事情。”故“一定要关注并享受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当时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这些生活的片段才是最珍贵的。” 的确,生活就是由这么一些数不清的细微情景支撑着;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意义,也存在于这些点滴小事中。可以说生活无处不精彩!问题只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闲暇心思去欣赏它,感受它,并从中吸取些许能量及快感。 这位女教师及这位心理咨询师正是从噩运中吸取了生活的力量,并借此自我转移负性聚焦点,从丧偶的痛苦中醒悟了人生,时时欣赏着自然的美。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5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查尔斯不爱戴安娜
langqi1988 2013-8-20 23:06
戴安娜在我不知道她是英国王妃还是法国王妃的时候,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戴安娜的死是一个女人的悲哀,更是一个社会体制的悲哀... 因为世间的阴谋论太多,人们宁愿相信戴妃是真实地安息在一场车祸中。不知道查尔斯什么时候能到前妻的墓前祭奠一下,也祭奠一下自己不安的灵魂。 地球仍然在转,戴妃已去,世人唏嘘不已过后,生活需要翻篇。。。 近日,一朋友说着急结婚,要立马找一个,差不多年底就结婚了。问问我这里有无资源以供应急。姐铁血仗义,紧锣密鼓就找来了三个姐姐妹妹。 结果却是结结实实给自己上了一课,认识了什么叫男人。 朋友:京户,87,170,研究生一枚,无房有车,小型资产门店一个,月入8k。 评价:在北京属屌丝的,因为木有房子,买房要拼爹吧。但同属潜力股的... A女:娜娜,87,155 ,本科, 月入5k。容貌温柔贤惠居家型。 B女:艳艳,89,162,专科,月入3.5k。高挑,活波,帮你花钱型。 C女:薇薇,83,163,研究生,京户,事业单位,月入8k。事业上女强人,生活上有智慧,有追求类型。 诸如看客,如果是你,你选择谁?由于照片上传会侵权,所以只能简单描述。 我以为着急结婚的他会选择C,但是他选了B。 结论:男人无论何时,只会选择漂亮的女人。男人不需要女人的钱,不需要女人的权,不需要女人的智慧。鉴定完毕! 查尔斯不爱戴安娜,男人只爱漂亮的女人,只要有钱有权。
个人分类: 体会|3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定格永恒的戴氏微笑(图)
热度 10 Majorite 2012-5-10 09:02
定格永恒的戴氏微笑(图)
定格永恒的戴氏微笑 嵇少丞 《画家王安东与他的作品》之三 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王安东先生创作的《永恒的微笑》(油画,1992) 正当地球这边的中国人庆祝执政党建党 40 周年的那天,地球那边的英国,一个小女孩诞生了,她是这家四个孩子中的老三,她的父亲是位伯爵,这个贵族头衔传到他父亲已经是第八代。他父亲曾任国王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侍从官,母亲担任过王太后的女侍从。当这个女孩七年时,她父母亲分居了,原因是他父亲在外面有个“小三”,两年后父母正式离婚。她父亲离婚后不久再婚,她似乎永远站在妈妈的一边,同情妈妈的不幸。父母的离异的确使女孩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注定她后来“外人看来幸福美满但其实非常不幸”的婚姻。 她 8 岁就开始了寄宿学校的生活,成绩很不好,只是擅长钢琴、骑马和游泳。 17 岁那年,她被女友带去参加在白金汉宫举行的王子 —— 威尔士亲王查尔斯 · 菲利普 · 亚瑟 · 乔治( 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 )的生日晚会,认识了王子本人,即她后来的丈夫。当时,她的这位女友正在与查尔斯谈热恋,她被查尔斯相中,但她的女友却指责她是第三者插足。据说,英国王室寻找王妃的条件非常苛刻,第一,年轻,貌美,出身贵族,家族信仰新教。第二,必须是个处女,这样就没有小报无聊记者说东道西,丢王室的脸。在她之前,查尔斯的多个女友都因为这一条件未满足而未能进入王室。这两点,她都符合。还有,她是个幼儿教师,王室正好希望通过迎娶这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去取悦民众。 1981 年 7 月 29 日,她刚20岁,正是女人最美丽的时候,与查尔斯 · 菲利普 · 亚瑟 · 乔治( 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 )结婚,那天,伦敦万人空巷,城市变为欢乐的海洋。她披着 7 米多长的婚纱,先在圣保罗教堂与英国王储查尔斯立下永生相爱的誓言,然后到白金汉宫阳台上完成 “ 世纪之吻 ” ,全世界人都在谈论他们的婚礼,她成为全世界少女心中的偶像。她于 1982 年和 1984 年生了两个男孩,长子叫威廉 ・ 阿瑟 ・ 菲力普 ・ 路易斯,次子叫亨利 ・ 查尔斯 ・ 阿尔波特,其中一个注定会成为未来英国的国王。 然后,她与她的丈夫毕竟生活在 20 世纪的现代化时代,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王宫里,繁文缛节,清规戒律,隔阂冷漠令她这个初来乍到的年青女子备感紧张、孤独、无助。但是,她与丈夫以及他家的人性格太不一样了,她渴望亲王丈夫能像普通家庭的丈夫那样关爱自己妻子,但是,她一次又一次失望。夫妻之间经常争吵,随后就便是猜疑、不忠、分居和离婚,她最终因车祸魂断塞纳河隧道,年仅 36 岁。一则美丽的“灰姑娘-王子”的童话故事最终演变为一场人间悲剧。 既然在王宫里受气,她就不断地寻找机会走出王宫,她与英国 100 多个慈善团体保持着热线联系 , 是 6 个慈善团体的主席及英国红十字会的顾问,她与艾滋病患者和麻风病患者握手 ,鼓励他们坚强; 她去津巴布韦为难民分发食品 , 到萨拉热窝访问战争致残的儿童 , 到纽约拍卖自己的服装为抗艾滋病和抗癌协会筹款 …… 她亲切、和蔼与爱心,普受百姓的爱戴,称她为 " 和平王妃 " 。 无论自己的婚姻有多么不幸 , 她在大众面前总是笑容可掬 , 把热情和体贴带给那些不幸的人们。 但是,明眼人总是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隐藏不住的忧郁。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获悉她的噩耗后发表的声明中说 :" 她的死使世界的贫困者和老弱病残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道主义的声音 " 。人走了,但是她那纯情迷人的微笑永远留在善良人民的脑海里。 她, 就是戴安娜 ( Diana Frances , 1961.7.1-1997.8.31 ) . 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王安东创作的《难以忘却》(粉彩画,1997) 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王安东先生这张《永恒的微笑》,创作于戴安娜去世之前 5 年 , 定格的正是上述特征的戴氏微笑,画家特别强调戴安娜的眼神,画中的戴安娜低垂着头,目光却向上看,那双眼睛眼白很多,深邃柔和 ……对,她面对镜头总是这样, 就是这样......微笑的背后似乎有一种隐藏不住的心灵之痛。美女都想嫁入豪门,即使成功者,其内中的辛苦外人谁知? 《永恒的微笑》在麦基尔大学、蒙特利尔当地美术馆、艺术展览中心等多方展览,广得好评。 戴安娜逝世的噩耗传来,王安东再次涌起创作的冲动,他用了很短时间创作了《难以忘却》这幅粉彩画。在这幅画中,画家用微亮的光亮,打在戴安娜阳光般的笑脸上。画中,画家还特别为戴安娜佩戴了白色的珍珠项链和耳坠,通过这种光彩映衬对比,再次将戴安娜纯美的笑容传神地定格下来,但是人们依然从她美丽的眼神中读到丝丝忧郁,这正是画家的艺术功底所在。 因为戴安娜等一系列肖像画塑造的成功,王安东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艺术委员会授予了 “ 最佳肖像画家 ” 的称号。许多加拿大的名族后裔慕名而来,要求王安东把她们画成 “ 戴安娜 ” 的样子。 戴安娜王妃逝世 10 周年那一年,英国伦敦波普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纪念画册 —— 《艺术中的戴安娜》,收集全世界 100 多位艺术家为戴安娜创作的艺术肖像,包括美国当代顶尖艺术大师安迪 · 沃霍尔的作品。王安东的这两幅古典式唯美的戴安娜肖像皆被收录,为我们华人艺术家赢得了国际性的荣誉。 王安东先生在人物肖像画和油画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目前远没有被更多的国人所走近和赏识,究其原因无外乎王安东先生隐居加拿大法语区20年,抱守寂寞,独游于艺,淡泊名利,有独立思想,厚积薄发,重哲理、重信念、重个性、重神采、重学问、重精品,其作品很少参加中国的画展或出书。“冷眼观世界,妙手画乾坤”, 形象的概括了王安东先生为人和作画风格。纵观世界艺术史,大凡集大成的艺术家,不乏身前不闻、身后日隆的不同凡响者,例如,米勒、梵高、塞尚等。当然,我相信国人对艺术的鉴赏水平,所以,报笃守志、有着真功夫的王安东先生是不会孤独的, 他的作品将更多被国人赏识与收藏。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492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息的美丽火焰——在巴黎怀念戴妃
热度 1 flowerofmay 2011-9-16 09:50
不息的美丽火焰——在巴黎怀念戴妃 黄宁燕 今天(2007年8月31日)是英国戴安娜王妃在巴黎去世10周年。 从我住的华盛顿街出发,穿过香榭丽舍大街,沿着乔治五世大街走500米,就到达了塞纳河,也到达了戴妃辞世的地方。 据说,戴安娜王妃是全世界耗费胶卷最多的女人。今天,在戴妃离世的阿尔玛桥隧道上方,我也为这个影响世界的在人们心中永远保持美丽的女性按下了自己的快门。 这两天法国电视老在播放有关戴安娜的报道。上午,我穿过弗朗索瓦一世大街走到了塞纳河边的 Invalid 桥,本来想按照习惯沿着塞纳河往奥赛博物馆方向走去,突然想到今天好像是戴妃的纪念日,应该看看人们在她离世的地方是怎样祭奠她的,于是掉转方向向下游的阿尔玛桥走去。 塞纳河上阿尔玛桥右岸旁边的快速道隧道便是戴妃 10 年前出车祸辞世的地方,我很快看到了离桥不远那个在阳光下熠熠泛光的火炬雕塑,以及火炬四周聚集的人群。 这个火炬雕塑位于隧道的上方,叫做“自由火焰”,它是法国 1879 年赠送给美国独立百年的礼物——“自由女神”——所高举的火炬的火焰部分的复制品,由法美友谊协会捐助, 1987 年所立。火炬立好之后,并不出名,没有多少巴黎人注意到它。然而,自 1997 年 8 月 31 日 戴妃在火炬下方的隧道辞世后,由于“自由火焰”所在位置的特殊性,这个火炬被赋予了别样的含义,人们常常来此献花。 由于人们不可能在隧道内停留凭吊,而火炬刚好位于戴妃出车祸的隧道的上方,并因此这个火炬从她 1997 年去世那天开始就成为了祭奠戴妃的地方,不明火炬历史的人真还误以为这火炬就是法国政府为纪念戴妃所立呢,而实际上,火炬在戴安娜王妃出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自由火焰”与戴安娜王妃——是巧合! 火炬周围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很多。有一组似乎正在直播前,播音员正紧张地背诵着直播词。我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英国天空卫视新闻频道( Sky News )正在作直播前的准备。作报道的记者虽然讲的是英文,但一听就是法国人说的英文,口音很重。他紧张得很,头上冒着冷汗,词儿似乎还没有背得很熟。我估计可能直播时间马上就回到,于是边观察火炬周边的人群,边等了一会儿,头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了所谓直播报道的整个过程。 法国记者中间忘了两次词,但是他没有停顿,其他人也没有跟他提示,最后还向他祝贺过程进行顺利呢。我猜想也许转播过程中会做一些处理。我大概听懂了他所说的,最后他指出这个火炬不是为戴妃所建,而戴妃在巴黎去世,应该在巴黎建一个专门的悼念场所。 报道完,一个英国人把他身上的直播设备摘下来,然后马上握手说谢谢和再见,原来这个法国记者不过是为英国天空卫视新闻临时雇佣,事情完成后马上走人。我猜想之所以一个英国电视台要用一个法国人作英文报道,也许不过是为了突出事故发生在巴黎这个背景。英国人马上把设备戴在自己身上,跟那一头沟通起来,估计该电视台在这个地点还有一个直播镜头,是这个英国人自己报道,他等着节目的下一个直播指令。 “卸任”的法国记者转身准备离去,刚走两步却被另一家媒体拦住了。显然这是家法国媒体,也许谈得较好,我后来看到他们开始用摄像机采访他,换了母语,他侃侃而谈,没有了先前的紧张和冷汗。这边的英国媒体直播还没有开始,英国人也觉得法国人很好玩,扭头看了一眼他眉飞色舞面对法国媒体的样子。 除了天空卫视新闻和这家法国媒体外,还有好几家记者呢。我看到了 BBC 的标志;有一家日本电视台在离火炬较远的地方报道;但离他们还远的地方还有好几架摄像机。——今天这里还真热闹,这是平时所没有的。 火炬的四周有一圈拴着铁链的栏杆,不断有人往栏杆内火炬下方的地上放置各种各样表达哀思的纪念物,火炬四周的东西越来越多:鲜花、绢花、纸花、卡片、画像、照片···持照相机的人很愿意抢拍人们放置纪念物的镜头。 正当一个小女孩将自己写的一张纸往栏杆里面放的时候,刚好被我看到。她把纸放在离栏杆最近的地方,并小心翼翼用石头将纸压住,然后很快转身离去,奔向可能不远处的妈妈那里。 我很好奇,想看看这样小的孩子会写些什么,于是仔细辨认了一下她写出的那歪歪扭扭的极其稚嫩的字。这是一个英国小女孩,她说她十岁,戴安娜去世时她只有五个星期,她从父母的话语中觉得戴安娜是个善良的人,因此她用文字跟她说她爱她,并想念她。 这样的话语听上去似乎很好笑,因为这个小孩子从未在戴安娜的时代生活过;然而从她写的字和画的画却又让人感到她的情感是十分真诚的,不含杂念的,是受到大人们的真挚情感的感染。这就像 76 年周总理去世时全国人民痛哭一样,绝大多数人都与周总理素未谋面,然而人们却都真心痛哭,为什么,是具有真挚情感的人感染了周围的人,而这样的“感染”也只有真正的深入人心才会发生。 下午 1 点到 2 点法国电视 2 台直播了英国皇家在伦敦为戴妃举办的悼念活动。 6 点左右我又到“自由火焰”旁看了一眼,人群比上午的时候更多了,鲜花几乎铺满了整个地面,我想这两天可能每天早上环卫工人把花儿拿走,否则第二天新来的人没有地方放置纪念物了。 另外又增加了一些尺寸较大的照片。戴妃穿着红十字衣服和怀抱非洲黑人儿童的照片给我印象最深。我想,戴安娜常被称作 “ 人民的王妃 ” ,也许正因为戴妃贴近人民,人民才这样爱戴她,而不仅因为她美丽。 十年了,人们对她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减弱,也许就像阿尔玛桥隧道上方美丽的“自由火焰”,直到永远··· (本文作于 2007/9/1 5:24:30,巴黎·华盛顿街20号)
个人分类: 我看世界|48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捷径
jiaguangjia 2011-5-20 22:12
前几天去合肥,学生买了早上8点的机票。这么早,我有点发愁了。爱人帮我画好了换乘路线,很捷径,从家到机场,只需要1小时多一点的时间,还是乘坐轨道地铁。 这次我又提前很多来到了机场,这次买了一本书,是关于《威廉和凯特》的。来回路上3个小时,厚厚的一本书我就看完了。书中主要介绍了威廉的母亲戴安娜,也有凯特和威廉的介绍。这本书,让我对三位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今年,只能多读、多看、多思考、多比较,才能得到相对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