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破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破吾之战
张海霞 2020-1-29 23:07
2020-01-29 今天是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正好晚上看的澳网男单八强赛是蒂姆对阵纳达尔,在此前的五次大满贯赛事遭遇战中纳达尔均战胜蒂姆,这一次的结局是蒂姆终于赢了, 可谓成功破五 !不过纵观耗时 4 个多小时的整个比赛过程,我更想说这是蒂姆的 破吾之战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蒂姆自始至终打得都非常好,当然纳达尔打得也非常出色(虽然比不上 N 年前与小德在决赛的五盘大战那么精彩),但是也能够看出来纳达尔是拼尽了全力,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是蒂姆更年青,球更有力量,而且蒂姆一样是个战士,从体力、心理到技战术都做了百分之二百的充分准备,前两盘都打到抢七,都是蒂姆获胜,第三盘纳达尔抓住机会破发一局并保住胜果,到第四盘蒂姆依然很坚决,而且很快实现了破发和保发,一直打到 5 : 4 自己的发球胜赛局,可以说此前的蒂姆都是无懈可击的,而且幸运女神也是站在蒂姆这一边的(网带至少帮了 4 次忙),胜利就在眼前,蒂姆只要发挥正常保住自己的发球局,他就会第一次在大满贯的赛场上战胜“战神”纳达尔 --— 这个他在大满贯赛场上连输了五场的对手!可就在此时,蒂姆竟然犹豫了,他发球双误、回球下网,直接被对手破发了!比赛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5 : 5 !看网球比赛的都知道,此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悄悄向着纳达尔偏转了! 此时的蒂姆一定是无比沮丧的,此时的蒂姆也一定是无比伤感的,因为胜利近在咫尺失之交臂! 站在网对面的对手不仅仅是复活了,而且是满血复活了! 对于蒂姆来说这应该是整场比赛中最艰难的时刻,他面对的是杀气腾腾的战神纳达尔的发球局,没有休息时间,能否马上稳住阵脚、稳定情绪、全力以赴投入战斗?能否忘记刚才的一切重新集中所有注意力给对手施加压力、重拾自己的信心? 大多数球员是挺不过这一关的,这就像昨天在另外一场八强赛里年龄将近 40 的费德勒在大盘 1 : 2 落后的情况下第四盘又到对手的发球胜赛局时被对手摁在球场上摩擦,艰难熬过七个赛点之后,绝地反击的费德勒在第五盘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 6 : 1 拿下,最后以 3 : 2 晋级! 从 5 : 4 领先进入发球胜赛局被破发,进入到 5 : 5 的纳达尔打球局的蒂姆也是如此!不出所料,复活的纳达尔顺利拿下发球局, 6 : 5 ,以胜利的姿态进入了蒂姆的发球局。 还好,蒂姆尽快恢复了元气,竟然也顺利拿下了自己的发球局, 6 : 6 !比赛第三次进入抢七! 两个人都很紧张,轮流失误,但是技战术坚定的蒂姆再次占到上风,率先 5 : 3 领先,继而你追我赶,最后抢七又追到 6 : 6 平,不得不佩服纳达尔真不亏这战神的称号,确实从来都不犹豫!可这一次,站在他对面的这个跟他很像的小伙子也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毫不犹豫!最后两拍势大力沉逼得纳达尔回球下网, 8 : 6 ,蒂姆终于成功了! 不是纳达尔失误,是这一次蒂姆终于突破了自己: 赢得了破吾之战! 祝贺蒂姆! 破吾,真的是好说难做的一件事,不只是在网球场上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球员经历这样的艰难时刻,其实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经历类似的“ 破吾之前的至暗时刻 ”,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发挥一下“唯心主义”,即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喊着各种口号给自己加油打气;可是如果只停留在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唯心主义”,可能一开始会吓纳达尔一跳,可是在比赛中是根本无法取胜的,就像蒂姆在球场上,他和他的球迷都可以大声地给他呐喊打气,可是如果蒂姆如果不能及时拿出势大力沉落点精准的接发球技术那是怎么也不可能拿下胜利的,这打球的硬实力就是蒂姆取胜的致命武器 ---- “唯物主义”! 可见,只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从信心到胜利的转换,才能赢下破吾之战! 从此联想到当先我们正在经历的全民抗疫之战,让我们全面动员起来,从唯心主义的喊口号和表决心,到唯物主义的医疗检测、科研保障、各线驰援,众志成城打赢这场中华民族的破吾之战!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五日说送穷鬼与迎财神
热度 4 fdc1947 2017-2-1 07:59
破五日说送穷鬼与迎财神 今日破五,为什么称破五? 过去,过年期间各地有很多禁忌, 如不往外扫地,不洗衣服, 妇女不用针缝纫,不用刀剪,不工作,不讨债, 不打骂孩子等等。这些禁忌都与过年有关,到了正月初五 ,新年已过,这些禁忌都要破除,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正月初五就称破五。 清·顾禄《清嘉录》说:“《 岁时琐事》:正月五日,俗呼破五日,欲有所作为,必过此五日始行之”。 蔡省吾《北京岁时记》也说得很清楚:“初五日谓之破五,五日内生米不得为炊,妇女不得出门。初六日,王妃贵主各家堂客,始得冠帔往来互相贺岁。新婦归宁。铺肆开张。曙后鞭炮尤多。” 其实,各地的禁忌并不是一定要到初五才破除的,有的只有一天,例如很多地方除夕夜要封井,年初一不让到井台打水。这种禁忌往往只有一天或两天。又如,不往外扫地,家里地上的果壳、垃圾不让往门口扫,只能够由门口往里扫,据说,往外一扫就把财气扫出去了。这种禁忌也往往只有两、三天。但是,总的来说,到了破五,这些禁忌就要被打破了,人们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了。 如今,过年已经没有什么禁忌了,因此,破五也没有什么好破的了,只是留下来破五这个名称。现在的破五,主要是迎接财神。 人们要工作和生活,当然,是要更好的生活,而好生活最重要的条件无疑是富裕。不富裕,用今天的话来说,没有经济基础,人们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早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华封人对帝尧的三项祝福的传说,即所谓华封三祝,第一个祝就是“使圣人富”。写到这里,我想起来邓小平先生的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真是至理名言。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绝大多数人们又并不富裕,因而,我们的祖先就期盼着神灵来帮助他们驱逐贫穷,迎来富裕的生活。这样在每年开始工作之前,他们就要做两件大事:第一,送穷;第二,迎财神。 送穷,就是送走盘踞在家里穷鬼。 后世称“ 送穷”的习俗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著名学者扬雄曾经作《逐贫赋》。文章作者假想着他与“贫”的对话(在上古,缺乏衣食金钱称“贫”,不能显贵走投无路称“穷”,单用一个穷字表示现在所谓的“贫穷”是较后来的事情)。作者要驱逐总是跟随着他的“贫”,“贫”却说跟随他给他带来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好处。作者宣扬的是古代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但也反映出一般人们厌恶贫穷的态度以及当时就有的送别贫穷之神的风俗。 我们从后人对这篇赋的注释中得知,古代的这位“ 穷神”是远古传说中的帝王颛顼的儿子,“ 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 正月晦 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 自尔 相承送之。 ” 唐《四时宝鉴》也说:“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 这种送穷的风俗,在唐代也非常盛行。 唐代文学家韩愈本于扬雄的《逐贫赋》,也写了一篇著名的《送穷文》 ,我们只引用文章的开头,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送穷的具体做法: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接着,作者杜撰了五个穷鬼—— 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与他自己的一番舌战。最后,主人败北,穷鬼还是送不走。“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类似韩愈这样的送穷文,历代还有许多。虽然文人们都在文中显示了自己的清高和安贫乐道或无奈,但是,也都反映和记录了历代送穷的习俗。 韩愈的文章称穷为鬼,古人笔下的大多数鬼神都是人死后所归(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 ),一般来说,神的生前往往有大功德,鬼则没有那样的功德,而且往往是贬义的。 从韩愈的文章可知,唐代的送穷时间是 正月晦,也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晦,月尽也)。但是,后来就提前了。 为什么提前?我猜测还是人们要正常生产和生活,想早点把“穷鬼”送走了事。 提早到什么时候?近代北方的送穷多在正月初五。 到了近代,民间的送穷仪式变得非常简单,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各地习俗略有不同,如: 《张北县志》: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自背纸袋,装屋内秽土扫置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俗谓送五穷。 安徽《寿阳县志》:五日,晨起担水入瓮,谓之填穷。剪纸作五穷妇送之,谓之送穷。 《大同府志》: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 与北方不同,南方人在初三就要把穷鬼送走。广东人把初三定为送穷日,福建人也是如此。旧时苏州亦在初三送穷。清·袁景澜《吴郡岁华记丽》:“初三为小年朝….扫积尘于箕,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好像南方人更迫不及待地驱逐穷鬼,仔细想想,南方天热,垃圾在家里放着也实在不卫生,还是早日送走为好。 我们也看到了,近代以来的送穷也不像古代那样隆重,不再是如韩愈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纸船明烛照天烧”了。 匆匆忙忙送走了穷鬼,更重要的是迎来财神,这是要隆隆重重地进行的大事。这就是所谓事物(当然包括民俗)都在发展变化之中。 我认为迎财神的风俗应当就是送穷的延续和发展。随着送穷的仪式的越来越简单以至近乎消失,元明以来,迎财神的风俗却更加轰轰烈烈, 财神爷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初五迎财神。 清·顾禄《清嘉录》记载:“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袁景澜的《吴郡岁华记丽》记载更为详细:“初五日俗称财神五路诞辰。五路者为五祀中的行神,东南西北中耳。求财者祀之取无往不利也。….今吴俗祭于厅事,参以元坛神,谓神掌天库之财。是时,连街接巷鼓乐爆竹声聒耳。人家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富者鼎俎,贫者盘飧,….下至舆台马卒各酹盆罇….,名接路头。店肆争与是日开市贸易,尘涨百廛,人喧万瓦。” 据家母告知,在解放前,商人们从半夜凌晨开始,就争相在街头摆设香烛,称为抢接路头,大家争抢着把“路头菩萨”接到家里。 她说:“过去到了初五,接完路头,一般店家就开门营业了。虽然没有什么生意,但是,要把各种工具拿出来,裁缝穿上针随随便便缝上几针,木匠把斧头磨一磨,表示开始‘做生活’(干活)了。” 过去的大部分地方,如济南、西安、武汉、长沙、成都、广州、福州等地,也差不多都有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不过,似乎南方迎财神的时间比北方要早一点,他们从初五清晨甚至凌晨就开始往家里抢财神了,显得更加积极,而北方人似乎要到晚上才鞭炮大作,老板们则要到初六早晨才打开店门正式营业。 这些年,把过去老的东西又都搬出来了,各地迎接财神的活动又搞得红红火火。 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反映了老百姓期盼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 毕竟大家都经历过贫穷的苦难,人们决不希望也决不允许那种“穷是革命富则修”、“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逻辑再现。人们相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过努力奋斗,克服困难、积极工作,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更加富裕,国家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经把财神爷抢到了他们的店铺、迎到了他们的家中。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100 次阅读|8 个评论
破五儿,关于一个习俗的两个版本
热度 1 guopuliqiu 2016-2-12 22:32
今天破五儿,用北京话说,最后一个“五”字是要带儿化音的。 从早上开始,街上的鞭炮声就多了起来。过了今天,春节就算告一段落了。以前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年初五被叫作“破五儿”——破完了,年也就过完了。但是刚刚一时八卦心起,想验证一下自己猜的到底对也不对。所以就搜了一下,结果发现,原来我的想法还是简单化了。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原就博大精深,关于这“破五儿”的来历也是说法甚多。其中两个是比较好玩的。 一个是“财神说”。据说正月初五是财神他老人家的生日,也是家家户户接财神的日子。赶着生日这天值班,财神他老人家也算得是敬业爱岗的模范了。所以,为了对他老人家表示迎接,家家户户得放炮啊,得做一桌子好吃的啊,虽然最后这一桌子好吃的都是我们替他老人家吃,但财神爷大人有大量,从来也不太跟我们一般见识。 另一个是“脏神说”。和财神爷不一样,脏神是一位女神。她就是著名的姜太公的老婆姜太太。所谓脏神就是天上的环卫局长,专管茅坑粪土。你看,在神界,最脏最累的活也是交给已婚妇女来干的,所以计划未来一年嫁人的闺女们一定得想好了再行动哦。作家萧伯纳说过:“最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的就维持着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我怀疑萧作家可能不知道神界劳模姜太太的故事,如果知道了,这句话肯定会做出修改。 姜太公包了个鱼塘,每天拿着个直钩子坐鱼塘边钓鱼。照这个钓法儿,他要是哪天真钓上条鱼来那还真就成了神界的大新闻,说不准还会成为年度感动神界的十大神仙之一;当然,如果他没钓上鱼来,却在某一天遇上田螺姑娘,我也不会感到奇怪,说不定这也会让他成为新闻人物,当然,是八卦新闻,说不定得上黄易的每日新闻推荐。 姜太公包了个鱼塘,每天拿着个直钩子坐鱼塘边钓鱼,等着田螺姑娘;姜太就每天在各处巡视茅坑厕所卫生间。——话说这分工是真不公平。姜太这么辛苦,结果到了年底,也就是大年三十儿这天,地上的广大人民群众请神的时候把她给忘了。这事儿搁谁都得生气,想到这里我思想实验了一下,如果是我,我肯定得发飙:老娘给你们扫了一年厕所了,结果你们愣是把老娘给忘了,真真儿地气死我也。 所以姜太不爽,我觉得特别能理解;她去找弥勒佛去理论,我也觉得特别能理解。注意,在这里,我用的是“理论”这个词。民间传说里说她去找弥勒佛“闹事儿”,这词儿用得实在太不公允,人家是去理论的好吗?就好像秋菊,人要的是一个“说法”,结果在某些地方官员那里就成了“闹事儿”。传说里的说法是,弥勒佛一看事情要闹大,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弥勒佛也觉得理亏,所以他就连哄带劝,最后答应姜太说,让人民群众再放回鞭炮煮回饺子把姜太您迎回去。姜太虽然是受了委屈,但也是个通情答理的女神,得饶人处且饶人,所以事情就这样平息了。 不管是接财神爷还是接姜太,好吃的东西是必须得有的。而且,这一桌子好吃的里必须得有饺子。但是今天白天的时候我把这茬儿给忘了。作为一个注重形式甚于内容的完美主义者以及一个追求完美而有轻度病态的形式主义者,我最终决定不能把这事儿给放过去,因此大晚上的煮了 12 个饺子,开吃。
3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破五,包吧包吧
热度 3 cherrylu1960 2012-1-27 22:16
一早儿被鞭炮声从睡梦中警醒,方才意识到今天是年初五,大年就要过完了。 在我们北方,过年吃饺子是最重要的一个节目。记得小时候,过年好像记忆最深的美食也就是饺子了。除夕吃饺子,年初一还是饺子,到了初五初六又是饺子。娘等老辈子人总是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也是,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人们特容易知足。 耳边仿佛响想娘那熟悉的声音:“破五,包吧包吧”,所以今早起床的头一件事就是准备包饺子,面是一定要尽早和好醒着的,要不然不好用。因LG是南方人,对包饺子这类活计完全不在行,从和面、拌馅儿,干皮儿到包饺子全流程全由俺一个人承包,从头干下来,还真有点腰痛脖子酸呢。可谁让咱“迷信”,固守“旧俗”呢,其实那么多好吃的可以选择,对吃饺子早就不“感冒”了。 吃过饺子,又逛了“厂甸”庙会。晚上放了一卦小鞭。自觉这小年过得还算“圆满”。其实不过是图个“吉利”,图了精神安慰而已。 初五俗称“破五”,关于这个日子的传说,也有很多版本,各地的习俗也不一样。有说破五要迎财神的,所以要准备元宝形状的饺子,可是据说财神不吃素,要用纯肉馅包饺子,这个比较难,因为俺的饮食习惯与财神正相反,俺喜欢素一些的饺子。俺还是相信“破五”是破穷神吧,包吧包吧是把“穷”包起来,别让她乱跑。传说中的“穷神”是俺们姓吕的老祖宗姜太公吕尚给他那不争气的老婆封的神,最令人讨厌的神,你想,谁愿意受穷啊。可实际上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穷困”。 破五,包吧包吧,俺也想把一切的不快乐都包起来,在这一天吃进肚里,消化掉。这样是不是一年都能快乐了?如今人们不愁吃不愁喝,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快乐?破五,包吧包吧,但愿能包容更多的东东,现在的人心,能包容的越来越少。今早从某论坛看到一消息,某“名人”春节外出与家人团聚,途人意外受伤,为此遭到N多网友的挖苦、讽刺,被当成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广为传播,这些人也不知道都怎么了? 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将持不同观点的人统统看做“敌人”,置之死地而后快;有些人总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以损害别人的利益换取自己个性的张扬。这个世界太缺少包容心,同情心,爱心了。 可见,相比于物质的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我们在破物质“穷神”的同时,更需要赶走精神的“贫困”。金钱填补不了精神的匮乏。改造精神的贫瘠之地,唯有靠个人自觉的修行,更多的包容,靠每个人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7 次阅读|6 个评论
破五与接路头
热度 1 fdc1947 2012-1-27 14:30
大年三十夜晚照例是大放炮仗和烟火,除夕放完,下一次大规模的炮仗和烟火就该破五了。 我第一次有意识地听到破五这个词是在结婚之后,我已经在草原上了。那是我们结婚之后第一次过年,到了大年初五,太太说今天是破五,我们娘家的习惯是吃饺子。我问太太什么是破五,为什么叫破五。太太虽是北方人,但对于为什么叫破五也不清楚,只知道吃饺子 而已。我只知道过去说大年初五是路头菩萨生日,猜想大概是差不多的事情。 后来到了济南,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大革命时大不一样了,过年和破五时都炮声连天。一年,家母来济南过年。老太太听到破五傍晚的如雷炮声,说起南北风俗的不同,说南方人接路头是在凌晨,北方人放炮却在晚上。当时,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后来,看了一些杂书,才略为弄清楚了一些。书上、网上的说法各种各样,大多数是抄来抄去,罗列一堆材料,说不清个子午卯酉。本来,民俗不是科学,并无严格的逻辑,但大多数还是有个说头的。 过年的时候,各地都有不同的禁忌,如不往外扫地,不洗衣服, 妇女不用针缝纫,不用刀剪,不工作,不讨债, 不打骂孩子等等。 清 . 富察敦崇著《 燕京岁时记》说: “ 初五日谓之破五,五日内 生米 不得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初六日,王妃贵主各家堂客,始得冠帔往来互相贺岁。新婦归宁。铺肆开张。曙后鞭炮尤多。“ 这里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实际上已经基本说出来了。上述 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 “ 破五 ” 。 破五的另外一桩事,就是送穷。送穷有许多别称,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灰、送穷媳妇出门 简单的送穷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各地习俗略有不同,如: 《张北县志》:正月初五日,俗谓之破五。各家用纸制造妇人,自背纸袋,装屋内秽土扫置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俗谓 送五穷 。 安徽《寿阳县志》:五日,晨起担水入瓮,谓之 填穷 。剪纸作五穷妇送之,谓之 送穷 。 《大同府志》: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 送穷 ;有攫而去者,曰 得富 。 送穷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唐《四时宝鉴》云: “ 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 ”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著名的《 送穷文》 ,开头是这样的: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 “ 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 ” 接着,作者杜撰了五个穷鬼—— 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与他自己的一番舌战。最后,主人败北,穷鬼还是送不走。“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类似韩愈这样的送穷文,历代还有许多,不过以韩文最为有名。 唐代的送穷时间是 正月晦,也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晦,月尽也)。但是,后来就提前了。就像上面所说的,北方的送穷多在正月初五。 与北方不同,南方人在初三就要把穷鬼送走。广东人把初三定为送穷日,福建人也是如此。旧时,吾乡苏州亦在初三送穷。清 · 袁景澜《吴郡岁华记丽》:“初三为小年朝 …. 扫积尘于箕,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好像南方人更迫不及待地驱逐穷鬼,仔细想想,南方天热,垃圾在家里放着也实在不卫生,还是早日送走为好。 另外,南方人在初五另有更重要之事,那就是祭祀财神。 清·顾禄《清嘉录》记载: “ 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 《清嘉录》是记载苏州风俗的书,袁景澜的《吴郡岁华记丽》记载更为详细:“初五日俗称财神五路诞辰。五路者为五祀中的行神,东南西北中耳。求财者祀之取无往不利也。 …. 今吴俗祭于厅事,参以元坛神,谓神掌天库之财(元坛神即玄坛神,赵公元帅也——冯注)。是时,连街接巷鼓乐爆竹声聒耳。人家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富者鼎俎,贫者盘飧, …. 下至舆台马卒各酹盆罇 …. ,名接路头。店肆争与是日开市贸易,尘涨百廛,人喧万瓦。” 据家母告知,在解放前,商人们从半夜凌晨开始,就争相在街头摆设香烛,称为抢接路头。 这些年,什么老的东西都搬了出来,大概又该抢接路头了吧。我多年未回南方过年,只是瞎猜罢了。 《 燕京岁时记》、 《清嘉录》、《吴郡岁华记丽》都是差不多年代的书,比一比,就知道南北风俗的差别。当北方还在“ 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 准备送穷之时,南方人早就把财神路头抢回家,“开市贸易,尘涨百廛,人喧万瓦”了。 其实,任何风俗都是有它的地理、经济基础。新年一过,人们的经济活动就要重新开始,该出门的就要出门了,东南西北中五路行神当然要祭祀。南方天气温暖,早些上路,好多赚钱啊。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