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洋大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别一不留神成为洋SCI的奴隶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10-28 22:01
在中国有一些“国产”的 SCI 杂志,但为数不多,大部分的 SCI 杂志还是掌握在洋人手里。受国内科研体制评价标准的制约,你想脱贫致富、飞黄腾达,必须要多发和快发高影响因子的洋 SCI 文章。 有的学科如地球化学学科,容易发洋 SCI 文章,且影响因子较高;有的学科如工程地质,则与之相反。因此,对不同学科,即使以 SCI 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一个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指标,也不能一概而论,也应区别对待。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你要做跟踪、模仿、改进洋人工作的研究,成果容易在洋 SCI 杂志上发表,洋人巴不得为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们叫好。其实洋人也很 clever ,也早就明白咱中国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老理。 以地球化学学科为例,咱中国的科学家们用在国外高价买来的仪器,自已或带着学生到中国或国外、甚至远到南极或北极取样,回来埋头做实验,再在国外的 SCI 杂志上发文章。往往这类杂志的发表周期短、影响因子还挺高、引用率也不错。“洋大人”肯定对这些科学家的做法有“浓厚兴趣”,因为仪器是你从我这里高价买的,在国外劳动力成本太高,我没钱养得起,你们不是高级廉价劳动力吗,用你们采样、做数据太好了,做好的数据我优先发表,好鼓励你继续采样、做数据啊。想到这里,“洋大人”准乐的好几天都睡不着觉。 如果国内的科学家不是为了一个在将来可实现的“宏伟科学目标”做数据,而是为了 SCI 而 SCI ,而为了在国际上博得一个虚名。那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洋大人”也不是傻瓜,他们也是“唯利是图”的实在人,他们早就想好了,等你做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依靠你的数据建立一个类似于“板块构造”的学说。到那时候,你就不自觉给“洋大人”打工了,你就成了人家成功道路上的“劳动力”了和“铺路石”了。 如果咱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你投稿到 CNS 或高影响影子的洋 SCI 杂志,洋大人就不会理你了,就会处处找茬说你的论文有问题了,不会让你顺利发表文章了,他们心里在想“你们这些东亚病夫怎么会超过我们洋人呢?反天了不是”。遇到这种情况,不管三七二十一,为取得发现的优先权,先找个中文杂志发表了再说,反正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你在这个世界上做出的科研成果是否有价值,对社会是否有真正的贡献,是成果本身的价值说了算,在哪里发表 Paper 并不重要。每个科学家都应该有宏伟的理想,有建立“量子力学”等伟大科学理论的志向,这样做的工作才有意义,这样才不会被埋没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不至于沦为“洋 SCI ”的奴隶。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81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别不自觉成为“洋大人”的奴隶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1-5-27 11:11
就我所知的谈谈,有些科学家,甚至在国际上某一领域有点影响的科学家,整天在做着一些自认为“重要科学发现”的研究。但看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禁不住为他们的科研前途担忧起来。 这些科学家用在国外高价买来的仪器,自已或带着学生到中国或国外、甚至远到南极或北极取样,回来埋头做实验,再在国外的 SCI 杂志上发文章。往往这类杂志的发表周期短、影响因子还挺高、引用率也不错。于是乎,这些人就有了吹牛的资本,说你看我一年发了多少篇 SCI ,你行吗? “洋大人”肯定对这些科学家的做法有“浓厚兴趣”,因为仪器是你从我这里高价买的,在国外劳动力成本太高,我没钱养得起,你们不是高级廉价劳动力吗,用你们采样、做数据太好了,做好的数据我优先发表,好鼓励你继续采样、做数据啊。想到这里,“洋大人”准乐的好几天都睡不着觉。 如果这些科学家不是为了一个在将来可实现的“宏伟科学目标”做数据,而是为了 SCI 而 SCI ,而为了在国际上博得一个虚名。那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洋大人”也不是傻瓜,他们也是“唯利是图”的实在人,他们早就想好了,等你做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依靠你的数据建立一个类似于“板块构造”的学说。到那时候,你就不自觉给“洋大人”打工了,你就成了人家成功道路上的“劳动力”了和“铺路石”了。 你在这个世界上做出的科研成果是否有价值,对社会是否有真正的贡献,是成果本身的价值说了算,在哪里发表 Paper 并不重要。每个科学家都应该有宏伟的理想,有建立“量子力学”等伟大科学理论的志向,这样做的工作才有意义,这样才不会被埋没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不至于沦为“洋大人”的奴隶。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024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