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分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探秘人类社会系统的逻辑结构
choudh 2019-11-12 18:25
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个社会元素(如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都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它们各司其责,而且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清楚地知道它的真实结构,并不知道社会系统中各个元素所起的何种核心作用,并不知道各个元素之间存在何种形式的逻辑关系。显然,弄清社会系统的逻辑结构,有利于我们了解每一个社会元素的运行程序与运行规律,以便于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控;有利于我们了解每一个社会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于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矛盾处理;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系统的总体趋势,以便于进行有效的宏观规划与整体布局。 人类社会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层次结构与对称结构。 一、社会系统的层次结构 人类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基于这么一个客观目的:人与人之间建立各种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关系,可以有效地延伸、加强、拓展人的劳动能力 。 从整体上讲,社会系统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 ( 一 ) 社会分工 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分工?这是由于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将使合作整体的作用力度得以合成而增强,将使合作整体的行为功能得以互补而扩展,将使合作整体的运动速度得以叠加而增长,将使合作整体的活动空间与时间范围得以合并而延伸,将使合作整体的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得以合成而放大,将使合作整体的劳动智慧得以集合而提高,这在客观目的上就完全等同于延伸和扩展了人的劳动器官(如手、脚、五官、身体、大脑)的劳动能力。 我们知道 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根本目的在于 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劳动器官(包括手、脚、身体与大脑等) 的劳动功能 。 不难发现 , “分工与合作”与“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基本特性完全相同,因此“分工与合作” 可以看作 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 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二) 社会 管理 社会分工是社会中各种社会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之间所进行的分工与合作,各个社会主体在进行社会分工时 往往 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或眼前的利益角度和局部的利益角度,较少地站在整体的利益角度、长远的利益角度和高层次的利益角度,从而使社会分工活动具有较大的短期效应、局部效应和低层次效应。经过长期的社会分工实践活动,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各种社会分工活动必须认真遵守这些社会规则,才能维护和发展这些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并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主要包括资源利用的规则(如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劳动用工的规则(如禁止使用童工)、产品质量的规则(如规格、成份、品质等)、环境保护的规则(如禁止污染性排放)、私有财产的保护规则、人身安全的保护规则、弱势群体的保护规则、人际交往的规则、商品交换的规则等。 总之,为了确保社会分工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社会分工能够产生稳定性的、可靠的、持久的、最佳的价值率,就需要对社会分工的各种行为活动确立相应的社会规则,这就是社会管理。 由此可得: 社会管理的 价值 本质 : 社会管理 就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 ,其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社会分工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三) 社会 意识 社会 管理 是社会 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 如领导、公务执行者等 )所进行的 对于社会分工的控制与协调 ,各个社会 管理的 主体在进行社会 管理 时 往往 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或眼前的利益角度和局部的利益角度,较少地站在整体的利益角度、长远的利益角度和高层次的利益角度,从而使社会 管理 活动具有较大的短期效应、局部效应和低层次效应。经过长期的社会 管理 实践活动,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各种社会 管理 活动必须认真遵守这些社会规则,才能维护和发展这些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并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主要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规则(如平均主义)、社会权力的运行规则(如精英主义、民粹主义等)、人身自由权的控制规则(如自由主义)、公共利益的保护规则(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社会秩序的维护规则(如程序正义)、法律体系的运行规则(如平等主义、独立公正主义等)、终极价值判断规则(如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矛盾处理规则(如博爱主义、恐怖主义、民族歧视等)等。 总之,为了确保社会 管理 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社会 管理 工能够产生稳定性的、可靠的、持久的、最佳的价值率,就需要对社会 管理 的各种行为活动确立相应的社会规则,这就是社会 意识 。 由此可得: 社会意识的价值本质 :社会意识就是关于社会 管理 的规则体系,其客观目的在于 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四)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 社会 意识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 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 1、社会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并为社会分工的加速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分工。 2、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 。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并为社会管理的加速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管理。由于社会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那么,社会意识也是一种更为特殊、更高层次的社会分工。 3、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管理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社会分工以社会管理为导向;社会意识以社会管理为基础,社会管理以社会意识为导向;社会分工、社会管理及社会意识三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二、社会系统的对称结构 社会系统可分为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三个基本的社会层次,其中每一个社会层次都含有一个对称结构:规范化结构与非规范化结构。 (一)社会分工的对称结构 人类的社会分工非常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价值系统的不同,社会分工可分为生产性社会分工与消费性社会分工;根据主体类型的不同,社会分工可分为个体间分工与集体间分工;根据男女性别的不同,可分为男女间分工、男男间的分工、女女间分工;根据阶级地位的不同,社会分工可分为统治分工与被统治分工;根据生产层次的不同,社会分工可分为行业分工、部门分工与岗位分工;根据价值流动方式的不同,社会分工可分为社会合成(即价值并联式)、社会代理(即价值串联式)、社会交换(即价值对流式)。 人们在实施社会分工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 要进行 一系列的 “规范化” 处理 , 如内容的明确化、形式的标准化、数量的规模化、技术的专业化、主体的清晰化、过程的程序化、度量的精确化等。社会分工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由此,提出 “经济”的概念。 经济的本质 : 经济就是规范化的社会分工。 之所以要对社会分工进行 “规范化” 处理 ,主要是基于如下目的: 内容的明确化有利于减少彼此的误会,形式的标准化有利于加强彼此的配合,数量的规模化有利于发挥规模化效益,技术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精细化水平,主体的清晰化有利于 降低风险性, 过程的程序化有利于过程的监控与反馈,度量的精确化有利于过程的微观调控 。 经济与社会分工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分工都能够进行规范化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发生随机性、形式多样性、运动多变性、内容模糊性、主体混合性、时间短暂性、价值零碎性、功能具体性、条件特殊性等特点的社会分工,如果进行规范化处理,将会大大提高其价值成本,反而降低其价值效率。由此,提出 “民俗”的概念。 民俗 的本质 : 民俗 就是 非 规范化的社会分工。 民俗与社会分工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的人数越来越增长,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范围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 人类的 社会分工通常会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扩张:经济不断发展和民俗不断发达。而且,许多的民俗方式,将会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条件的不断成熟,逐渐由非规范化走向规范化,从而逐渐转化为经济方式;相反,许多的经济方式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条件的不断转移,逐渐由规范化走向非规范化,从而逐渐转化为民俗方式。由此可见,经济与民俗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注意,这里的 “民俗”概念有着特定的内涵,而不同于平常意义的“民俗”内涵,它主要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经济与民俗两种社会分工的对称方式,共同构成了社会分工的对称结构,如下图: (二)社会管理的对称结构 人类的社会管理非常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价值系统的不同,社会管理可分为生产性管理与消费性管理;根据主体类型的不同,社会管理可分为个体性管理与组织性管理;根据生产层次的不同,社会管理可分为行业管理、部门管理与岗位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社会管理可分为人事管理、财产管理和物资管理;根据管理阶段的不同,社会管理可分为许可管理(即资格管理)、过程管理(即程序管理)和结果管理(即评价管理)。 人们在实施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 要 对社会管理 进行 一系列的 “规范化” 处理 , 如管理内容的清晰化、管理过程的程式化、管理手段的标准化、管理技术的专业化、管理主体的权威化、管理指标的精确化等。社会管理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由此,提出 “政治”的概念。 政治 的本质 : 政治 就是规范化的社会 管理 。 之所以要对社会管理进行 “规范化” 处理 ,主要是因为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往往具有科学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开而透明的管理内容、清晰明确的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稳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从而使社会管理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益、更低的管理成本、更大的管理规模,更广泛的管理范围、更持久而稳定的管理力度,更高的可预测性。 政治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管理都能够进行规范化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发生随机性、形式多样性、运动多变性、内容模糊性、主体混合性、时间短暂性、价值零碎性、功能具体性、条件特殊性等特点的社会管理,如果进行规范化处理,将会大大提高其价值成本,反而降低其价值效率。由此,提出 “民约”(即“乡规民约”的含义)的概念。 民约 的本质 : 民约 就是 非 规范化的社会 管理 。 民约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管理的人数越来越增长,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范围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 人类的 社会管理通常会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扩张:政治不断发展和民约不断发达。而且,许多的民约方式,将会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条件的不断成熟,逐渐由非规范化走向规范化,从而逐渐转化为政治方式;相反,许多的政治方式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条件的不断转移,逐渐由规范化走向非规范化,从而逐渐转化为民约方式。由此可见,政治与民约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 政治与民约两种社会管理的对称方式,共同构成了社会管理的对称结构,如下图: (三)社会意识的对称结构 人类的社会意识非常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价值系统的不同,社会意识可分为生产性意识与消费性意识;根据主体类型的不同,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性意识与组织性意识;根据生产层次的不同,社会意识可分为行业意识、部门意识与岗位意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社会意识可分为人才意识、财富意识和物资意识;根据管理阶段的不同,社会意识可分为许可意识(即资格意识)、过程意识(即程序意识)和结果意识(即评价意识)。 人们在实施社会意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 要 对社会意识 进行 一系列的 “规范化” 处理 ,主要包括:程序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等方式。 社会意识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由此,提出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本质 :文化就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 从规范化的具体内容来看, 社会意识的 这种 “规范化”主要包括:一是规范化的表述方式(如语言、文字、图像、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文学艺术形式),二是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如生活习俗、工艺品与食品制作流程、社交礼仪等),三是规范化的逻辑结构(如宗教与科学),四是规范化的判断标准(如审美判断标准、善恶判断标准与真假判断标准)。 之所以要对社会意识进行 “规范化”处理, 就是为了 使社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 规模化 发展 ,易于深入人心,从而提高社会意识的价值效率 。 文化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能够进行规范化处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发生随机性、形式多样性、运动多变性、内容模糊性、主体混合性、时间短暂性、价值零碎性、功能具体性、条件特殊性等特点的社会意识,如果进行规范化处理,将会大大提高其价值成本,反而降低其价值效率。由此,提出 “民风”的概念。 民风 的本质 : 民风 就是 非 规范化的社会 意识 。 民风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意识的人数越来越增长,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范围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 人类的 社会意识通常会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扩张:文化不断发展和民风不断发达。而且,许多的民风方式,将会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条件的不断成熟,逐渐由非规范化走向规范化,从而逐渐转化为文化方式;相反,许多的文化方式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条件的不断转移,逐渐由规范化走向非规范化,从而逐渐转化为民风方式。由此可见,文化与民风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 文化与民风两种社会意识的对称方式,共同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对称结构,如下图: (四)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 社会 意识的对称结构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层次结构与对称结构。其中,层次结构可分为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三个层次;每一个 社会 层次都有各自的对称元素,社会分工的对称元素是经济与民俗,社会管理的对称元素是政治与民约,社会意识的对称元素是文化与民风。 社会系统的对称结构如下图: 根据以上的分析 ,可知 : 1 、 经济是规范化的社会分工 , 政治是规范化 的 社会管理,文化是规范化 的 社会意识 。 2 、 民俗 是 非 规范化的社会分工 ,民约 是 非 规范化 的 社会管理, 民风 是 非 规范化 的 社会意识 。 3 、由于 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 ,因此 当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主流部分时,社会管理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当政治是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时,政治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当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主流部分时,文化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政治的规则体系,还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之规则体系。 社会系统的 逻辑 结构如下图: 参考资料: 1 、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8 年 2 、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8 年 3 、情感机器人,仇德辉著,台海出版社, 2018 年
个人分类: 统一价值论|2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的精准定义
choudh 2019-6-12 18:10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 “ 文化 ” 通常 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 “文化”名词的演变 “ 文化 ” 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ura ,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 15 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 “ 文 ” 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 化 ” 是 “ 教化 ” 、 “ 教行 ” 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 “ 文化 ” 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 “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此处 “ 文化 ” 一词与 “ 武功 ” 相对,含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 文化 ” 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给 “ 文化 ” 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在 《原始文化》 中 指出: “ 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 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 — 布朗认为 :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 ; 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 100 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 二、 社会 意识与社会管理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要想探索文化的本质,就必须首先探索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是个人头脑中的公共意识,它是人脑对于社会性事物(或公共性事物)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在《经济的精准定义》一文中已经阐述,社会分工是人类为了拓展个体劳动能力而结成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从而使个体劳动能力实现了在功能上的互补、时间上的扩展、空间上的延伸、速度上的叠加、力度上的增强,其中,规范性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非规范性的社会分工就是社交(或民俗);在《政治的精准定义》一文中已经阐述,社会管理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其中,规范性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非规范性的社会管理就是民风。 社会意识又是在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任何一个社会 管理 系统往往只是考虑在某一较短时间和某一较小范围内各种价值资源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并形成社会 管理 系统的最大价值增长率。然而,社会 管理 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各种价值资源均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而且各种价值资源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制约关系,因此在较短时间和某一较小范围内能够实现最大价值增长率的社会 管理 系统,并不意味着能够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同样能够实现最大价值增长率。为此,必须对各种社会 管理 行为进行有效管理,确立其基本的规则, 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 从而确保社会 管理 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并实现价值的最大增长率,这就是社会 意识 的客观目的 。 经过长期的社会 管理 实践活动,人们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社会 管理的 规则,各种社会 管理 活动必须认真遵守这些社会规则,才能维护和发展这些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高层次利益,并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总之,为了确保社会 管理 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社会 管理 能够产生稳定性的、可靠的、持久的、最佳的价值率,就需要对社会 管理 的各种行为活动确立相应的社会规则, 并将这些社会规则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 社会 意识 。 社会 意识 的本质 :就是关于社会 管理 的规则体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管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三 、社会 意识 的基本类型 统一价值论认为,根据价值系统的不同运行模式, 社会 意识 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 . 互融式社会意识 ( 对流价值系统 ) 甲乙双方相互提供社会意识影响力 , 从而使对方形成、巩固和遵守某一社会意识,称为互律式社会意识(即对流价值系统)。社会意识影响力的作用过程通常是:当乙方的社会意识符合某一社会规则时,甲方就会给予乙方施以适当的正向价值;当乙方的社会意识违反某一社会规则时,甲方就给予乙方施加负向价值,从而引导对方的社会意识遵循该社会规则。 2. 传播式社会意识(串行价值系统) 甲方向乙方提供 单向社会意识影响力 , 使乙方遵守某一社会意识 ,所产出的价值流量又全部返回到甲方的价值系统之中 ,就是传播式社会意识(即串行价值系统)。 3 . 民主式社会意识(并行价值系统) 甲乙 双方或多方组成一个价值 合成体丙方 ,双方或多方 接受丙方所提供的共同社会意识影响力,就是民主式社会意识(即并行价值系统)。 现实社会中的社会 意识 ,往往是上述三种社会 意识 方式混合而成 :既有互融式社会意识,也有传播式社会意识和民主式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四 、 规范性社会意识与非规范性 社会 意识 由于社会 管理 可分为 规范性 社会 管理 与非 规范性 社会 管理 两种基本类型,则社会 意识 也相应地分为 规范性 社会 意识 和非 规范性 社会 意识 两种基本类型。 (一) 规范 性 社会 意识 归纳起来, 规范性 社会意识 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主体的 纯粹 化 。包括唯一的主体称谓 、 确定的 文化 代表 、 明确的内部 权力 配置比例等内容。 社会意识的主体一般指政府、国家、民族、文化圈等。 2 、 效能 的规模化 。 社会意识的价值规模超过最低限度,才能确保社会意识的可持续发展 。 例如,许多重大的政治主张、文化潮流和宗教信仰都有相当的规模化效能。 3 、计算的精确化。 包括 文化形式各种参量的精确性计算 。 例如,标准汉字的尺寸是:一号汉字 9.17 毫米;二号汉字 7.76 毫米;三号汉字 5.64 毫米;四号汉字 4.94 毫米。 4 、 运行的程序 化 。包括有 清晰 的 制作流程、传播流程等 内容。 例如,电影电视的制作程序有:创作、剧本、拍摄、制作、审看、发行等。 5 、 参数 的标准化 。包括 文化教育水平、艺术修养水平等评判参数的标准化 等内容。 例如,围棋水平达到几级几段?钢琴考试达到什么级别?外语水平达到什么级别? 6 、 技术的专业化 。包括 绘画艺术、语言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服装艺术、影视艺术的专业化等内容 。 7 、 内容 的 模式 化 。 包括抽象化、标准化、程序化、模块化、正规化的内容。例如,普通话和标准汉字的推广。 规范性 社会意识 的特征如下图: (二) 非规范 性 社会 意识 归纳起来,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 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 、混合化主体 。 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的主体往往是混合型的。由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通常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许多不同的主体往往拥有相同的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同一主体往往又可能在不同的非规范性社会意识之间游离。 2 、细碎化效能 。 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活动都是零碎的、微小的、短暂的,随机性发起又随机性消失。例如,许多零散性的政治主张、文化潮流和社会信仰都是低效能的。 3 、粗略化计算 。 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的价值成本计算往往都是粗略的,所产生的价值效益往往也是模糊的。 4 、简约化运行 。 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往往是随机产生又随机结束,以快捷便利为主要原则,不需要遵循复杂的、严格的程序。 5 、模糊化参数 。在 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过程中,当事者往往主要是凭直观感觉、凭主观经验、凭社会反响,来处理各种社会意识,而没有经过细致的调研、精确的计算、详细的认证和严谨的程序。 6 、通俗化技术 。 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一般不需要专业化意识技术,通常都是通俗化、常识化、简易化的技术和经验。 7 、零散化内容 。 非 规范性 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往往都是零散的、细致的、具体的,可以零散到一个句话、一个观点、一个口号,都可以产生社会意识的效应。 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特征如下图: 五 、 文化与民风的全新定义 (一)文化的全新定义 文化 : 规范性社会意识就是文化 。 文化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文化 是经过 “ 规范性 ”处理以后的社会 意识 ,之所以要对社会 意识 进行 “ 规范性 ”,主要是因为 规范性 社会 意识 往往具有科学而合理的 意识 程序、公开而透明的 意识 内容、清晰明确的 意识 主体与被 意识 主体、稳定而持久的 意识 方式,从而使社会 意识 具有更高的 意识 效益、更低的 意识 成本、更大的 意识 规模,更广泛的 意识 范围、更持久而稳定的 意识 力度,更高的可预测性。从 规范性 的内容来看,这种 “ 规范性 ”主要包括:一是 规范性 的表述方式(如语言、文字、图像、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文学艺术形式),二是 规范性 的操作流程(如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三是 规范性 的逻辑结构(如宗教与科学),四是 规范性 的价值判断标准(如审美判断标准、善恶判断标准与真假判断标准)。 具体而言,社会意识的 “规范性”是指: 主体纯粹化、 效能规模化、计算精确化、运行程序化、参数标准化、技术专业化、内容模式化等。其中, 主体纯粹化是为了便于 社会意识的 主体控制, 效能规模化是为了便于社会意识的宏观调控,计算精确化是为了便于社会意识的定量把握,运行程序化是为了便于社会意识的过程监督,参数标准化是为了便于社会意识的品质保障,技术专业化是为便于社会意识的技术保障,内容模式化是为了便于社会意识的内容控制 。文化是经过 “ 规范性 ”处理以后的社会意识,这样将使社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 规模化 发展 ,易于深入人心 。 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如下图: (二)民风的全新定义 民风 : 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就是民风 。 民风就是 “民规民风”的意思。 民风与社会意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这里所谓的 社会意识的 “ 非 规范性 ”是指: 主体混合化、效能细碎化、计算粗略化、运行简约化、参数模糊化、技术通俗化、内容零散化等。 其中, 主体混合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主体引导,效能零碎化效能零碎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微观搞活,计算粗略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定性把握,运行简约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快捷便利,参数模糊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应对复杂局势,技术通俗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全民普及,内容零散化是为了便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处理零散事务。 民风的特征与功能如下图: 六 、 文化与民风的逻辑关系 社会意识可分为规范性社会意识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其中,规范性社会意识就是文化,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就是民风。 文化与民风 是两种基本的社会 意识 ,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 文化以民风为 基础 。 所有的规范性社会意识都是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文化是以民风为基础。 2、 文化与民风 相互辅相成。 规范性社会意识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共同构成所有的社会意识,其中,文化是骨架,民风是血肉,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依靠 。 3、 文化与民风 可以相互转化 。 规范性社会意识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文化与民风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有 些 民风事物(即非规范性社会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可以实施为纯粹化、规模化、精确化、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和模式化的社会意识,从而转化为文化事物(即规范性社会意识);有些文化事物(即规范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化,从而转化为混合化、细碎化、粗略化、简约化、模糊化、通俗化、零散化的社会意识,从而转化为民风事物(即非规范性社会意识)。 文化与民风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七 、 文化与民风的三种类型 (一)文化的三大类型 由于社会意识可分互融式社会意识(即对流价值系统)、传播式社会意识(即串行价值系统)和民主式社会意识(即并行价值系统),则文化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1 、 互融式文化 甲乙双方相互提供规范性社会意识影响力,从而使对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对流价值系统,就是互融式文化。 2 、 传播式文化 甲方向乙方提供规范性社会意识影响力,从而使乙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串行价值系统,就是传播式文化。 3、 民主式文化 由甲乙双方或多方合作所组成的一个新的社会意识主体,同时向甲乙双方提供规范性社会意识影响力,从而使甲乙双方共同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并行价值系统,就是民主式文化。 文化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二)民风的三大类型 由于社会意识可分规范性社会意识(即文化)与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即民风),则民风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1 、互融式民风 甲乙双方相互提供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影响力,从而使对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对流价值系统,就是互融式民风。 2 、 传播式民风 甲方向乙方提供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影响力,从而使乙方遵守某一社会规则的串行价值系统,就是传播式民风。 3 、 民主式民风 甲乙双方或多方合作组成一个新的社会意识主体,同时向甲乙双方提供非规范性社会意识影响力的并行价值系统,就是民主式民风。 民风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八 、社会分工、社会 意识 与社会意识的相互 关系 对于个人而言,价值可分为事物、行为与意识三个基本层次,其中,行为是关于事物的规则体系,意识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体系;对于社会而言,价值可分为社会分工、社会 意识 与社会意识三个基本层次,其中,社会 意识 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 意识 的规则体系。社会分工、社会 意识 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 1、社会 意识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社会 意识 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分工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并为社会分工的加速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分工。 2、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意识 。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 意识 的规则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 意识 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并为社会 意识 的加速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 意识 。由于社会 意识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那么,社会意识也是一种更为特殊、更高层次的社会分工。 3、社会分工、社会 意识 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 意识 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社会分工以社会 意识 为导向;社会意识以社会 意识 为基础,社会 意识 以社会意识为导向;社会分工、社会 意识 及社会意识三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 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 九 、 经济、政治 与 文化 的逻辑关系 经济 是 规范性 社会 分工 , 政治是规范性社会管理,文化是规范性 的社会 意识 ,而 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 社会 意识 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那么,经济 、政治 与 文化 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1、经济是社会分工 的主流 。社会分工可分为 规范性 社会分工和非 规范性 社会分工,其中, 规范性 社会分工就是经济,非 规范性 社会分工就是 社交 。 当今社会, 由于 社交 通常涉及某些个体性、零碎性、局部性、微观性和支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分工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小,而经济通常涉及群体性、规模性、整体性、宏观性和主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分工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大。因此,社会分工的主流部分 是 经济。 2、政治是社会管理 的主流 。 社会管理可分为规范化社会管理和非规范化社会管理,其中,规范化社会管理就是政治,非规范化社会管理就是民 约 。民 约 包括乡规民约、行业自律、社区管理、家族管理等具体形式 , 由于民 约 通常涉及某些个体性、零碎性、局部性、微观性和支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小,而政治通常涉及群体性、规模性、整体性、宏观性和主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大。因此,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 是政治 。 3 、 文化 是社会 意识的主流 。 社会 意识 可分为 规范性 社会 意识 和非 规范性 社会 意识 ,其中, 规范性 社会 意识 就是 文化 ,非 规范性 社会 意识 就是 民风 。 民风 包括乡规 民风 、行业自律、社区 意识 、家族 意识 等具体形式。 当今社会, 由于 民风 通常涉及某些个体性、零碎性、局部性、微观性和支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意识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小,而 文化 通常涉及群体性、规模性、整体性、宏观性和主流性的价值事物,对于社会 意识 的影响面、影响规模、影响深度往往较大。因此,社会 意识 的主流部分 是文化 。 4 、 政治可以 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 。经济是社会分工 的主流 , 文化 是社会 意识的主流 ,由于社会 意识 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因此 文化 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 5 、 文化可以 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 之规则体系 。经济是社会分工 的主流 , 政治昌社会管理的主流,文化 是社会 意识的主流 ,由于社会 意识 是关于社会 管理 的规则体系,社会 管理又 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因此 文化 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 之规则体系 。 经济 、政治 与 文化 的逻辑关系如下图(其中,虚线表示近似关系):
个人分类: 统一价值论|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的精准定义
choudh 2019-6-7 08:51
“经济”是一个看似很浅显、其实很深奥的名词,如何准确地确定经济的真实内涵,是价值理念和许多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课题。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 “经济”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精准的定义,人们对于“经济”本质的理解仍然是非常模糊的,那么,在模糊的“经济”概念基础建立起来的“经济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必然具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 对于 “经济”及其相关词条进行精准定义,不仅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经济”名词的演变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 “ 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 。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 “ 家庭 ” 及 “ 管理 ” 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 “ 经济 ” 一词翻 译 为 “ 生计 ” 。日本人将其正式翻 译 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公元 4 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 “ 经济 ” 一词。 “ 经济 ” 一词是 “ 经邦 ” 、 “ 经国 ” 和 “ 济世 ” 、 “ 济民 ” 以及 “ 经世济民 ” 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 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 。 亚里士多德 在其 《政治学》 中指出: “ 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 。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 : “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 以 建立起来的基础 ” 。 也有观点认为 : “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 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 。 显然,以上各种对于 “经济”内涵的理解,均没有触及到经济的真实本质。 二、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人类 走向 文明的 基本 标志,也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主要 动力 。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从而做到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社会分工是社会协作的基础部分,所有形式 的 社会协作(如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分工?这是由于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将使合作整体的作用力度得以合成而增强,将使合作整体的行为功能得以互补而扩展,将使合作整体的运动速度得以叠加而增长,将使合作整体的活动空间与时间范围得以合并而延伸,将使合作整体的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得以合成而放大,将使合作整体的劳动智慧得以集合而提高,这在客观目的上就完全等同于延伸和扩展了人的劳动器官(如手、脚、五官、身体、大脑)的劳动能力。 统一价值论认为: 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根本目的在于 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 社会性 劳动器官(包括手、脚、身体与大脑等) 的劳动功能 。 显然, “分工与合作”与“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的基本特性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可以认为,“分工与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由此对社会分工 作出 如下精确定义。 社会分工 :由人与人之间互补性价值关系所结成的各种分工与合作关系。 人与人通过分工与合作,各自承担价值投入,并共同分享价值收益,从而促进劳动的独立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使每个参与分工与合作的个体劳动能力能够产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作用。社会分工实现了个人的劳动在功能上的互补、时间上的扩展、空间上的延伸、速度上的叠加、力度上的增强。 社会分工可分为个人与个人、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显然,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兄妹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都属于社会分工的范围。 三 、社会分工的基本类型 统一价值论认为,根据价值系统的不同运行模式, 社会分工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 . 社会交换( 对流价值系统 ) 对流价值系统是指 甲方的价值系统向乙方的价值系统提供价值资源, 同时乙 方的价值系统向 甲 方的价值系统提供价值资源 。组成对流价值系统的社会行为,称为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就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各自把自己所拥有的产品、服务与信息相互进行交换,并遵循等价交换的一般规律。交换的方式可以分为货物与货物的交换、货物与货币的交换、货币与货物的交换、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劳动力与货币(如服务行业)的交换。 社会交换的 价值流动方式是 “对流式” ,其客观目的在于双方借助于彼此 在能力、资源、时间、空间等方面 的 互补性, 通过 交换双方的产品、资源、劳动力、时间或空间, 以 增强 双方 的劳动能力和扩展了 双方 的时空范围。 2. 社会代理 (串行价值系统) 串行价值系统是指 甲方的价值系统向乙方的价值系统提供价值资源,由乙方的价值系统进行价值运行,所产出的价值流量又全部返回到甲方的价值系统之中。 组成串行价值系统的社会行为,称为社会代理。 社会代理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合成 (即甲方投入所有的 生产要素 ,乙方投入 自身的劳动力资源 )。 社会代理的 价值流动方式是 “串联式” ,其客观目的在于实现一方 借助于 另一方 的劳动能力 或其他价值资源 , 以 延伸自己的劳动器官,扩展自己的时空范围。 3 . 社会合成 (并行价值系统) 并行价值系统 就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投入各种价值(包括生产性价值或消费性价值),共同组成一个价值 合成体 (包括消费价值 合成体 与生产价值 合成体 ),所生产的价值量在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比例分配,并返回到价值 合成体 之中。 组成并行价值系统的社会行为,称为社会合成。一般来说,社会合成的各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合作各方的优势互补,或者 “抱团取暖”。社会合成 的价值流动方式是 “并联式” ,其客观价值目的在于实现合作双方 在能力上进行叠加、在资源上进行互补、在时间上进行交替、在空间上进行延伸。 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分工,往往是上述三种社会分工方式混合而成。例如,股份公司的运行方式就是:若干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投入一定的资本(如劳动力,资金、生产设备、土地、厂房、生产技术与市场信息等),从而组成一个复合价值系统,将这些资本转化为各种生产性价值,然后,若干人按照 “社会合成”的方式组成生产 合成体 进行价值运行,再按照 “社会代理”的方式雇用一些工作人员进行价值运行,再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社会交换”的方式销售出去,得到所需要的货币,重新返回到复合价值系统之中。 社会分工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四 、 规范性社会分工与非规范性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主要 有 通过两种基本模式 。 (一) 规范 性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者通过 制定 规范 性 的规则、标准、程序与条款 、 质量标准、付款程序、价值尺度等具体形式,使所有的社会分工能够在确定的条款内进行,并对违反规则、标准、程序与条款的人或事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处罚。这种社会分工的特点是易执行 、 运行成本低 、风险低 ,适合于大规模 实施 。 归纳起来, 规范性 社会分工 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主体的 纯粹 化 。包括唯一的主体称谓 、 确定的法人代表 、 固定的经营场所 、 确定的联系方式 、 确定的主体类型 、 明确的内部股份配置比例 、明确的责任限度 等内容。 2 、 效能 的规模化 。 产能规模超过最低限度,才能确保社会分工的可持续发展 。 3 、计算的精确化。 包括成本核算的精确化、销售价格的精确化、付款方式的精确化、利益分配的精确化 、材料采购的精确化、生产调度的精确化、人力资源使用的精确化 等内容。 4 、 运行的程序 化 。包括有 清晰 的财务 管理 流程,有 清晰 的产品及原材料的进销存流程,有 清晰 的行政管理流程,有 清晰 的生产 技术 流程 、有清晰的质量管理流程 等内容。 5 、 参数 的标准化 。包括质量参数的标准化、 品种规格的标准化、内部管理的标准化、评判 检测方式的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的标准化等内容。 6 、 技术的专业化 。包括 生产技术的专业化、管理技术的专业化、营销技术的专业化等 。 7 、 内容 的 抽象 化 。 包括抽象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动作、语言、物品。例如,星级宾馆服务员必须向客户提供标准化和程序化的服务语言、服务动作、服务用品、服务场所。 规范性 社会分工 的特征如下图: (二) 非规范 性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者按照 “最大价值率法则”, 及 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的准则,对于各种零散的、模糊的、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社会事物进行分工与合作,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人际交往。非规范化社会分工往往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但是它具有较高的 风险性、 偏差 性 和模糊 性 。 归纳起来,非 规范性 社会分工 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 、混合化主体 。一个人从事各种社交活动时,往往同时多种身份,既可以代表公司,也可以代表个人,还可以是代表家庭。 2 、零碎化效能 。一般的社交活动都是零碎的、微小的、短暂的,随机性发起又随机性消失。 3 、粗略化计算 。社交活动所进行的价值效益计算往往都是粗略的,所产生的价值效益往往是模糊的,费用支付的方式往往也是随意的,既可以是我付,也可以他付,还可以是 AA 制,双方都不会太在意。 4 、简约化运行 。当事方建立、维持和撤消彼此的利益关系都遵循简约化程序。例如,朋友之间礼尚往来、相互帮助时,没有申报程序、没有责任约定、没有价值回报、没有协议字据等。 5 、模糊化参数 。社交活动过程中,双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模糊的,各种技术参数也是模糊的。例如,借用一个凳子、一件衣服、一个碗时,各种技术参数都是含糊的,只要能满足对方要求,并且正常使用就可以了。 6 、通俗化技术 。一般的社交活动不需要专业化技术,通常都是通俗化、常识化、简易化技术。 7 、具体化内容 。社交的具体内容往往都是零散的、细致的、具体的,往往具体到一个动作、一句语言、一个表情、一种物品,都可以给对方产生良好的效益。 非规范性社会分工的特征如下图: 三 、 经济与社交的全新定义 (一)经济的全新定义 经济 : 规范性社会分工就是经济 。 这里所谓的 社会分工 “规范性”是指: 主体纯粹化、 效能规模化、计算精确化、运行程序化、参数标准化、技术专业化、内容细致化等。其中, 主体纯粹化是为了便于主体控制, 效能规模化是为了便于宏观调控,计算精确化是为了便于定量把握,运行程序化是为了便于过程监督,参数标准化是为了便于品质保障,技术专业化是为便于技术保障,内容抽象化是为了便于内容控制 。 经济的特征与功能如下图: (二)社交的全新定义 社交 : 非规范性社会分工就是社交 。 这里所谓的 社会分工的 “ 非 规范性 ”是指: 主体混合化、效能零碎化、计算粗略化、运行简约化、参数模糊化、技术通俗化、内容细致化等。 其中, 主体混合化是为了便于主体引导,效能零碎化效能零碎化是为了便于微观搞活,计算粗略化是为了便于定性把握,运行简约化是为了便于快捷便利,参数模糊化是为了便于应对复杂局势,技术通俗化是为了便于全民普及,内容具体化是为了便于处理零散事务。 社交的特征与功能如下图: 五 、 经济与社交的逻辑关系 社会分工可分为规范性社会分工与非规范性社会分工,其中,规范性社会分工就是经济,非规范性社会分工就是社交。 经济与社交 是两种基本的社会 分工 ,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 经济以社交为 基础 。 所有的规范性社会分工都是从非规范性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经济是以社交为基础。 2、 经济与社交 相互辅相成。 规范性社会分工与非规范性社会分工共同构成所有的社会分工,其中,经济是骨架,社交是血肉,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依靠 。 3、 经济与社交 可以相互转化 。 规范性社会分工与非规范性社会分工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经济与社交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有 些 社交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可以实施为规模化、精确化、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从而转化为经济;有些经济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化,从而转化为零碎化、粗略化、简约化、模糊化的社会分工,从而转化为一般社交。 经济与社交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六 、 经济与社交的三种类型 (一)经济的三大类型 由于社会分工可分社会交换(即价值对流系统)、社会代理(即社会串行系统)和社会合成(即价值并行系统),则经济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1 、 交换型经济 甲乙双方提供彼此所需要的规范性任务(即规范性产品、服务或货币)的价值系统,就是交换型经济。 2 、 代理型经济 甲方授权乙方一定价值资源并完成指定规范性任务(即规范性产品、服务或货币),所得价值回报全部返还甲方的价值系统,就是代理型经济。 3 、 合伙型经济 甲乙双方或多方合作,组成一个新主体,共同完成某一规范性任务(即规范性产品、服务或货币),所得价值回报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价值系统,就是合伙型经济。 经济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二)社交的三大类型 由于社会分工可分社会交换(即价值对流系统)、社会代理(即社会串行系统)和社会合成(即价值并行系统),则社交也可分为三种类型。 1 、 交换型社交 甲乙双方提供彼此所需要的非规范性任务(即非规范性产品、服务)的价值系统,就是交换型社交。 2 、 代理型社交 甲方授权乙方一定价值资源并完成指定非规范性任务(即非规范性产品、服务),所得价值回报全部返还甲方的价值系统,就是代理型社交。 3 、 合伙型社交 甲乙双方或多方合作,组成一个新主体,共同完成某一非规范性任务(即非规范性产品、服务),所得价值回报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价值系统,就是合伙型社交。 社交的三大类型如下图:
个人分类: 统一价值论|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任与专注 从美国银行不数硬币说起
热度 7 fengroad 2016-9-3 07:30
尽管前面有 n 多人谈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是一个诚信体系非常完善的国家,本身也有感受,但是最近经历的一件事情,让这种感受剧烈增强。话说是这样的。 硬币在美国非常流行,具体有 1 美元, 50 美分( half dollar ), 25 美分( quarter ), 10 美分( dime ), 5 美分( nickel ), 1 美分( penny )六种,其中 25 美分( quarter )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美国大多数的洗衣机、烘干机都只接收 quarter ,一般 6 个 quarter 洗一锅或干一锅,此外, quarter 的图案也非常精彩,例如 1998 年,克林顿总统宣布发行美国 50 个州的 quarter ,后来还有国家公园的 quarter ,这样就使一些人产生收集 quarter 的爱好,刚好有个 quarter 本,决定把现有的 quarter 搜罗搜罗,发现还差十多个州的 quarter 图案,于是电话求助别人帮忙,别人说可以去银行换 quarter ,并且建议换 100 刀的 quarter 回来慢慢找,于是去银行换了 100 刀,仔细查找,还是有 2 个州的 quarter 图案没有找到,继续去银行换了 100 刀,这次很快搞定!可是,这样连同原来的硬币,大约积攒了 200 多刀的 quarter ,还有 dime 、 nickel 、 penny 等等一大堆啊,具体不知道多少!怎么办?心想,把这些送回银行让银行数,然后去 chase ,银行说没有数硬币的机器,给了一些不同面值硬币的专用包装纸,让回去数,或去 payless 或 mash 数,去 payless 看确实有硬币机,但是,收 10.9% 的手续费,同样 mash 要收 12% 的手续费。蛮高的,本着节约和发挥国人数数好的原则,回家数,动员全家人一起数,最后一共是 214 刀的 quarter , 40 多个 dime , 60 多个 nickek , 80 多个 penny ,为了防止错误,每个包装在包装前都进行了仔细核对,然后按规定包装起来,例如, quarter 每 40 个 10 刀一个包装,如果最后不够 10 刀,在包装纸上写清楚具体的数值就可,例如最后剩 22 个 quarter 做一个包装,写上 5.5 刀就可。 当时疑问,银行怎么验证每个包装的准确性?因为毕竟是钱,是银子,不是馒头和素菜,价值不菲,此外毕竟是人数的,总可能存在万一的差错,还好,在费城的时候参观过美国的造币厂,自认为称重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硬币的质量固定,包装纸是银行专用的,都有固定的重量,称重完全可以解决数量的问题,并且造币厂就是这么干的。于是把包装好的硬币送到银行去,银行大姐来了,直接数数有多少包装,不满的包装上面写的价值是多少,然后加吧加吧总数就 ok 了,换成纸币给我们了。 Kao ,这也太相信了吧,没有故意要数错,但是万一、万一数错一个呢,或者多了,或者少了,这不导致银行会发生事故么!但是,就是这样,银行信任你。顿然觉得太惊讶,不可思议,想在我国,绝对不可能!!! 仔细思考,这里面有 2 个问题,第一个,银行不帮助客户数硬币,同时 payless 等机构机器数要收费,而且费用不低;第二个,银行相信客户数的一定是对的。那银行干什么去了?干什么吃的 ? 可能银行在精心做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事情,例如如何让银行的价值更高,客户的钱财更安全等,而不是做一些与银行业务无关、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近期在国内经常听到,有人拉了一车硬币去银行,银行组织数十位个员工,数了好几天才数清楚,数硬币的过程一份费用没有,实际上这样大大浪费了银行的人力资源,让银行的专业员工发挥了小学生都能做的事情,没有最大化发挥员工的技术特长;此外,近期,电信诈骗屡出不穷,好像国内就无法根除,这里面银行是否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防范水平,从银行的角度降低诈骗的概率,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提醒。例如在美国、英国,如果客户的银行卡被盗刷,银行是负责赔偿的。此外,针对第二点,整个社会要建立信任感,要互相信任,首先机构要相信个人,同时个人要相信机构,否则口号一个接一个,可是机构总是不相信个人,信任体系如何推行,社会如何发展?看看近期某些机构对于应急事件的新闻发言,先不管事情的本身对错,其发言本身就站不住脚,都不知道发言人自己是否相信自己。 因而,要加强社会分工,让每个人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严格遵守各种规范,决不越界,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570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自私的蜜蜂,懒惰的蚂蚁
ecoliugy 2015-10-14 09:56
切胸蚁 Temnothorax rugatulus 蜜蜂和蚂蚁都是社会性昆虫,传统观念里我们认为它们是非常勤劳,卖命为蚁后工作的,整个一个社会主义的“活雷锋”。然而,随着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实工蚁或工蜂其实可不是那么利他,那么疲于奔命的。 前段日子,版纳植物园科学家就发现,在东方蜜蜂群(民间所谓的土蜂,中华蜜蜂)中,有些工蜂也很不安分,在抚育后代的同时也会偷偷产卵,特别是假如蜂王驾崩之后,大约1/3的年轻工蜂卵巢便会快速发育,开始产卵生育雄蜂。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年轻的工蜂骚动无比,但蜜蜂还有所顾忌,产卵的同时还安分守己地干好抚育后代的本职工作。 然而,同样是社会性生物的蚂蚁,似乎与“勤劳”的小蚂蚁截然不同, “忙碌的”小蚂蚁其实完全是个“懒骨头”。 今天看到一篇毁三观的科普报道,说其实蚂蚁其实也都是些懒骨头。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家对美国松树林中的一种小褐色蚂蚁 (切胸蚁Temnothorax rugatulus)的工蚁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负责找食、建窝、照顾宝宝的工蚁其实懒得很。25.1%的蚂蚁是啥也不干,71.9%的工蚁一半时间都闲着,只有2.6%的蚂蚁在忙碌,可谓十虫九懒,一窝都是懒虫(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15)。以前科学家也发现有的蚂蚁不干活,但此次发现切胸蚁其实整体都非常懒。至于他们为何如此?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早先发现这个切胸蚁,蚁群特别耐饿。实验室条件下,四个月不喂食,数量基本不变,即便饿上八个月,照样没问题。( Insectes Soc. 2005 )切胸蚁懒惰的原因,不知是否与其耐饥饿能力有关。也可能是另外一种蚂蚁的忙碌—懒惰模式。 至于其它蚂蚁是不是也是懒骨头,科学家现在也不知道。探究探究蜂王的“专制统治”效率如何,还真是有意思,值得期待的呢。 工蚁劳作情况 延伸阅读:1. 僵尸蚂蚁 2. 蚂蚁帝国的崩溃
5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分工造就了专业流氓
zhaowanlin 2014-5-12 23:19
涂尔干(EmileDurkheim)以为,社会分工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功能,通过社会分工,人类社会将实现由“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这一转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削弱了建立在个体同质性之上的集体意识的作用”,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更加紧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纽带”(参见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这里所谓新的更加紧密的连接纽带指的就是“有机团结”——基于个体间异质性和分工协作的团结形式。 但是,分工会真正地直接带来社会团结(有机团结)的道德后果吗?或者,在走向社会团结的最终后果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些“例外的情况”? 我对此是不抱乐观态度的。首先,这源自于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经验,其次,从概念的界定和社会团结必备的要素上看,社会分工也不一定造就社会团结。而且,我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分工带来的会是一群“高素质”的专业流氓的粉墨登场。这一结论基于这样一个推理过程: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发展——“专业区隔”的形成——专业外的无知者与专业内的流氓——流氓行为(诸如欺骗之类的“专业暴力”)。 社会分工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出现,譬如有的人从政、有的人从商,有的人从文,而有的人从医……而一旦某个个体和群体选定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就有很大的一种可能存在——在自己的专业或职业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至少是鲜有专业团体外的人群所具备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于是,这就直接造成某些信息在专业内的高度集中和在专业外的高度稀缺,在专业内外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信息结构,“专业区隔”由此形成(专业内的“流氓”与专业外的无知者)。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极容易使得专业暴力获得施展拳脚(露出丑恶嘴脸或者“毁灭本能”的激发)的机会,这样,“专业区隔”沦为了欺骗、牟利的专业欺骗行为的工具,流氓行为最终产生。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猜测”,而是在现实中绝对能找到鲜活的例子。 如我们所熟知的“让人尴尬的医患关系”,很多情况下,“医患关系”的紧张既有医院、医生及医护人员方面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但是,就我自身的经验来说(如前所述,此为不愉快的经验),在自己(作为患者)在患病的情况下,所有的希望都是寄托在医生身上的,因为我对医疗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在我面前,医生就是“权威”,他的言谈关乎着自己切身的利益(康复),所以,我都会遵从医嘱——医生要求做一个心电图检查,我就得做一个,医生要求购买那一种类型的药材,我就得买。但是,在顺从“权威”的时候,我却时常感到受到了“专业无知”的嘲弄,总会去思考到底有没有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但最终总会屈服于“权威”,因为这种反叛的风险相对较高),即使是在对专业一无所知的状况下。后来,我慢慢的从网络上发现,好多附加的检查、治疗其实都是医院用来赚取利润的手段——这些应该是病友之间的相互告诫,同时也是经验之谈。当然,要在网络和权威之间作出选择,作为无知的专业外人员,我几乎也是难以胜任的。只不过,在怀疑驱使我去找自己心目中的“权威”讨要个解释的情况下,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医生的闪烁其词和话题的转移——他并未明确地告诉我这样的理由何在或者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恶果,而是在“你要这样做”的话题上兜圈子,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过于吝啬。其实,这是对患者知情权的漠视,以及在知情权基础上选择权的践踏,同时,我也将之视为专业的“流氓行为”。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涂尔干对社会分工带来的道德后果的认识是过于乐观和理想化的,他将社会分工带来的相互协作和相互依赖当作了所谓的团结。一般认为,依赖至少可以分为事实上的依赖(指的是非心理上的依赖,主要表现为在完成某一项工作的时候需要借助于外力的协助)和心理上的依赖(出于心理需求,类似归属感意义上的依赖)。而涂尔干并没有具体的去论证人们怎样自然而然地从第一种依赖转变成了后一种(社会团结),只是概括地指出分工将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依赖感”、“联系感”与“合作感”。殊不知,这种理想化的社会团结在现实面前,却被糟践成了“专业区隔”和专业暴力。 赵万林 2014年5月12日于济南
个人分类: 博客文章|1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朋友戏说“阶级社会”
热度 1 fqng1008 2014-1-16 17:02
那天,与朋友谈宋彬彬为文革道歉的事情,没想到他突然冒了一句:“你知道什么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弄得我一脸茫然。他见我莫名其妙的样子,接着说,“要搞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得先要明白几个概念,让我给你普及普及吧。”于是,他娓娓道来,一发而不可收。不过,据我所知,他既不是专业人士,说的也不是我头脑里已经存在的东东,姑且算是“戏说 ”。  他的“戏说”分为三个层次:“你要搞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要搞清无产阶级文化,还得先明白‘无产阶级革命’;要搞清无产阶级革命,还得先明白‘阶级社会’。”说的一板一眼还逻辑清晰,不由得你不服。的确不简单,他的论调有理论,有实例,通俗易懂。听完之后,我把它们归纳到三个题目里,一曰“朋友戏说‘阶级社会’”,二曰“朋友戏说‘无产阶级革命’”,三曰“朋友戏说‘无产阶级文化’ ”。  下面是第一个题目,且看他有哪些论调 ?  一、阶级社会的永恒性  阶级是社会的产物,有社会就会有阶级。看看动物群体,它们早于人类存在于世界。猿猴世界的猴王,蚂蚁世界的蚁王,蜜蜂世界的蜂王,就已经奠定了社会的不平等基础,已经产生了阶级社会的早期形态。社会形成是伴随着分工而来,不同的分工就包含着不平等,就会进一步分化出阶级;除非人失去社会性,就不可能消灭阶级。因此,它是人类社会从一开始诞生到完全消失之间的一种必然形态,具有相对的永恒性 。  二、社会由各阶级共同拥有 既然阶级性是人类社会的特征之一,那么社会就应该由各阶级共同拥有、平等拥有 。如果非要竞争谁是领导阶级不可,可能就意味着不平等,不公正。一是每个阶级都有其性格特征,每一种特征性格都有长有短,凭什么要把一些阶级捧到天上,一些阶级压到地狱,一些阶级要领导一切,一些阶级只能盲目服从。既然是阶级社会,只不过因为社会分工所造成,大家都应该平起平坐,什么事情商量着办 ;打打杀杀只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不能永远占有(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只是暴力压迫,绝不可能让人心悦诚服) 。  当然,阶级社会里的各阶级不应该是一成不变而造成阶级固化,在进步的社会形态里,应该极大地允许各阶级之间的合理流动。所谓合理,即不快不慢,以满足社会良性运行为原则,尤其是尽量减少“暴富”、“暴贫”的机会。因为“暴富”和“暴贫”都会刺激投机取巧的风气、暴戾弥漫的风气,给社会造成伤害。“暴富”和“暴贫”最容易出现在社会动荡时期,我国几千年的“周期律”就是如此,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接着就是一段时期的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 三、社会各阶级的斗争与合作 在“周期律”里,革命时期人们强调“阶级斗争”,和平时期人们强调“阶级合作”,因此有人认为中国是个“实用主义”社会。我们在这里演绎一段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哲学: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既斗争又合作,斗争是绝对的、永恒的,合作是相对的、暂时的。基于此,我们要推出两个结论:(1)和谐社会与“大同”、原始共产社会、桃花源、乌托邦一样,都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影;(2)“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不仅极端,而且冷血,得意洋洋之中透露着暴戾和邪恶。因为尽管如此,心存善念者仍然应该鞭挞暴力,避免仇恨教育,鼓励合作并致力于消除造成势不两立的各种背景。 四、 阶级内部的爱恨情仇 “雷锋精神”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似乎爱与恨是以阶级为界限的。其实未必如此。丛林法则里有一条是“ 同类竞争,异类共赢 ”,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他们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往往并非外部,而恰恰是内部的。当年,在领导阶级打压知识分子阶层的时候,确实让知一些识分子斯文扫地:告密、诬陷、落井下石、嫁祸于人,常常发生在这个阶层的内部;统治阶级的权力之争,如宫廷内部的血肉相残,革命阶级的路线斗争 (为了自圆其说,阶级斗争论者想出来一个新名词,把竞争对手说成是“阶级异己分子”) ,常常是最血腥、最残酷,甚至是最无耻的;社会下层之间的生存竞争,财产纷争,也常常演绎出惊天动地的故事来。可见,爱与恨的界限如其说是阶级则远远不如利害,因为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五、  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南辕北辙  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的描述,这种美好描述能够经得起科学检验吗?我不看好。试想,一个宣扬阶级斗争并要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革命家,居然描绘了一个动人无比的美好生活在前面等候着大家,可信性有多少?其实,暴力方式只能得到暴力社会(比如无产阶级专政),血腥手段只能培养“血腥”性格,这叫做以暴易暴。要争取和谐、幸福的社会,必须弘扬真诚、善良、博爱、互助的精神,这叫做“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想想看,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道德那么尽善尽美,竟然要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岂不会让人疑窦丛生?现实地看,尽管人类社会不可能消灭阶级(共产主义要消灭阶级),但人们通过真善美的道德培育,通过各阶级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协商,虽然不能实现象共产主义那样美好的社会,但可能实现一个良性运转、求同存异的社会,尤其是限制阶级斗争的社会 ......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较优势——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17)
newniu 2010-10-29 22:54
改革开放整30年,许多人开始拿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与我国进行比较,看看每个国家在30年内干成了什么事,达到了什么程度。当然还要回顾其中的得与失,讨论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现在,我们最失望的是中国仍然处于低端制造业,只能拼环境污染,人力成本。成果远远不如韩国,甚至被批为连印度都不如。我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最近一段时间,“比较优势原理”成为最火的词汇。林毅夫认为我国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来发展我国经济。何为“比较优势原理”?许多经济学家给出了解释。简单说即是扬长避短,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即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每个国家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当我第一次听到“比较优势原理”时,我最大的疑问是,“这不是废话吗”?“两利取重,两害取轻,扬长避短”,哪句不是大实话。就算是只猴子,它也知道它的长处是爬树,而不是奔跑。只要理性一点的人,绝对遵守“比较优势原理”。古人卖儿卖女、当人家的奴仆,同样是“比较优势原理”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我们应该拨开“比较优势原理”的迷雾,认识真正的问题所在。“比较优势”的前提是劳动分工,分工的原则就是“比较优势”。我结合劳动分工,调侃一下“比较优势”。 我的小侄子和小侄女五岁多了,看他们两个玩,感觉十分开心。有天,他们两人玩过家家,拿了两把切蛋糕的那种塑料刀,把树上落的叶子当成菜,随便找了个塑料碗当盆使。他们玩了一会后,我发现他们竟然互相分工干活了。侄子到四周捡树叶,在盆里洗干净,而侄女坐在地上专心切菜。联想到经济学中的劳动分工假设,我想分工协作也许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不过,为什么侄子捡树叶,而侄女切菜,这大概又是比较优势的结果。 分工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大雁成群地休息,但会有一只雁在其它雁休息时,它干放哨的任务,防止老鹰的偷袭。狼群中同样存在着分工,头狼会分配任务,你去那边,哦,下一个到更远一点。根据考古推断,原始人已经开始合伙捕猎大型的野兽,这就是分工协作,得到更多好处。现代社会更是分工的社会,任何领域都存在着分工,比如政府机关,非政府组织,以及家庭内部。从经济领域来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首次记录、解释分工带来的好处。假设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在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于造弓箭,就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于是,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仅自己的蛋糕作得比原来大了,整个社会的蛋糕也因此而更大了。依次类推,只要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干自己最擅长的,那么他们自己和社会都可以享受由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亚当斯密只是把连猴子都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就成了经济学的鼻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 分工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分工,还存在着更大的粒度,可以分为三种:个人分工,企业分工,国家分工。个人分工指不同人完成的任务不同,共同完成任务。企业分工指不同企业完成实现社会中的某一项功能,企业也存在着专业化。国家分工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的优势产业不同而产生的分工。 自古以来,个人分工研究得最多。传说在尧的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费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练用于作战的野兽。领导者用人的标准是”任长”。欲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用人的长处,是因人成事的第一要务。汉高祖刘邦讲论功臣,对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才干各有不同的说法。既然我们不是圣人,谁又能通晓各行各业,懂得天下各门各科的理论呢?看来,不分工是不行的。 企业分工指企业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每个企业也只能生产某一些商品和服务。前几年,我国的许多企业学GE的韦尔奇,进行多元化经营,结果表明多元化经营基本上是失败的,没有一家达到经营目标。长虹生产空调、海尔产PC和手机、TCL产PC,这些企业收获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其实我们观察一下树和灌木有什么不同,就会发现树是有一个主干,而灌木是到处发芽。这其实就是树为什么长这么高,而灌木长这么矮的原因了。 以全球的眼光看各个国家在市场中地位,即是国家分工。商业旅行人士常常做美国波音的飞机。我国每年从美国好莱坞进口一些大片,小片则直接看盗版DVD等。我们PC机上的CPU和操作系统来自美国,内存来自韩国。最近几年,在电子设备展上,日本的机器人已经能够端茶送水。瑞士有世界上最好的手表,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德国的汽车、磁悬浮列车非常有名。从整体看,每个国家只是某几类产品在世界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分工。 以上是经济的总体概念,实际上也指出了我们应该关注的两大类内容:一、个体能力;二、协作。简单说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同行是冤家,个体总有扩大竞争范围,吞并别人的地盘的欲望,这需要竞争力来保证。从不同粒度上看,竞争力包括个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如何才能提高竞争力?亚当斯密的例子中,擅于造弓箭的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擅于打猎的人则只打猎。管理者在用人上,最重要的原则是“任长”,发展某些人的优势和特点。这两者都说明了一点,提高竞争力在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什么说“比较”,原因在于优势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造弓箭的一样能打猎,而打猎的一样能造弓箭。 分工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个体之间不得不互相协作,主要包括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企业内部主要采用计划方式,内部管理实际就是解决协作问题。在企业内部,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协作,有管理层通过命令的方式达到。管理者并不直接生产什么,在马克思看来,他们都是剥削工人生活,是剥削阶级。实际上,他们要完成协调任务,要分配资源,分解任务,制订计划,总之事情多多。俗话说,家大了不好管,企业不可能不做协调。协调成本与企业模型同方向变化,企业变大,协调成本也会上升,而且更快,这使企业大小受到限制。马克思不理解协调问题,只看到生产,就说人家剥削,出了很大的洋相。 现在我们谈市场经济,实际是说以市场方式进行协作。现在市场协作也存在着高昂的成本。亚当斯密认为做弓箭的人与猎人之间的交易是没有成本的。其实,他们那个时代的理论家往往会忽略市场成本。一方面市场成本小;另外他们觉得市场成本很不道义,应该尽可能压缩。现在来看,市场成本是不能忽略的,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协作成本往往要占到50%以上,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如物流成本、人力成本、销售成本、检测成本等;无形成本包括商业谈判,违约风险等。如何减少这些成本?其实很简单,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包括降低交通成本,为市场立规矩,从法律和制度上促使交易成本降低。由于市场成本也会算进GDP里面,那么当GDP增加源于市场成本增加时,这并不代表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而是表明经济状况在恶化。例如美国GDP中,律师的功劳占有很高比例。律师费用增加不是代表美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而是发展得很差。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能快速追上美国的原因,当然后来日本被拉下了,这又是另外一说。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市场成本变高了,由于房地产价格上涨,日本商品的流通成本增加,降低了其竞争力。另外一个原因则涉及到金融和创新问题,对于任何国家,创新一直都是难题,暂且不表。 到了这里,我们从协作角度来看一看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为什么中国人工资低,而发达国家工资高。 在现代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所有个体都被绑到了市场这个平台上,个体必须依赖其它个体,绝对不能孤立存在。从国家层面角度说,由于分工存在,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必须依赖其它国家。“必须”意味着不得不,也意味着被孤立后损失巨大,甚至经济崩溃。那么在市场上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一方面大家互相依赖,另一面是尽可能抢果子,争利益。 亚当斯密给出了猎人与工匠的例子,不过他说的情况过于美好。工匠要提高弓箭的价格,对于猎人来说,相比自己制作弓箭,这个价格也是合算的。从理性角度,猎人不得不接受这个条件。工匠通过不断提高价格,过得生活比猎人好得多。这就类似于我国与发国国家之间的贸易。要是猎人联合起来压价,而工匠要求提价,这就产生贸易摩擦。此时,工匠自己去打猎生活,不依靠猎人;猎人自己做弓箭,两方过得都不如以前好,那么哪一方会容易妥协?除了两方的决心以外,还受到其它因素影响。猎人人数多,工匠很容易做到各个击破。做弓箭手艺要求高,猎人一时半会也造不出好弓箭;相反地,工匠成为好猎人可能就容易地多。猎人抵制只会使自己损失大,不得不投降,接受提高价格的条件。 亚当斯密假设猎人与工匠各有所长,如果工匠即擅长打猎,也擅长造弓箭,那将怎么办?显然,他会选择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工作。也许他会发现造弓箭得到的收入会超过打猎的收入,他不再打猎,而是要求猎人把捕得的猎物分给他一些。对于猎人来说,他的箭能带来更多猎物,他们也愿意分一些。以现在时局看,中国类似于猎人,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类似于造弓箭的人。他们并不是不能打猎,只是远远不如造弓箭收获多。 萨缪尔森也是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有一次他请了一位律师来帮他做一笔买卖,由于时间较紧张,他要求律师的秘书快一点把合同文本打出来,他愿意多加点钱。令他吃惊的是,律师的秘书却把合同文本交给律师去打,因为律师打字更快。为什么律师聘请了一位打字很慢的秘书?原因与上面的类似,律师打字虽然快,但是仍然不如找个秘书来做合算。 最近一些时间,我国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不愿意再做低档层产品加工。实际上是指我国希望也能成为工匠或者律师,不再当做苦工的猎人、秘书。然而,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却头脑并不清醒,他们总提国家比势优势,要求我国根据人力成本低,把其它国家淘汰的产业接下来。这实际上是做秘书的活。这并不是说明人做不了,而是人家能做更有价值的工作。 亚当斯密笔下的工匠使猎人更加依赖他,所以能获得更多收益。那么在真实情况下,有些企业对市场有更强的控制力,它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别的企业不得不为他打工,比如电信、微软、Intel等。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必须要有法律和制度等来保证市场有效运作,提高效率。在国家之间的市场同样如此,政府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没有谁能强制力量约束政府。不过国家之间仍然需要协作,自组织在一起,建立权利和义务关系就成为一种选择,如WTO、联合国。 我们现在问另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昂,原因在什么地方?还是从小镇的律师与秘书谈起。在开始,律师由于打字速度很快,秘书只能打字,薪水不敢要太高,否则律师会自己打字。随着时间推移,律师使用秘书,没有必要再学习打字,就形成了真正的比较优势,律师不会打字就请秘书,秘书不懂法律只打字。那么这时秘书突然要求增加薪水,那么律师将会怎么办?实际上两个人是互相依赖的,请也离不开谁,律师不提高薪水将损失巨大,不得不提高秘书的薪水。实际上,秘书的薪水与自己的打字速度成正比,与律师的打字速度成反比。由于律师请秘书,他们的打字水平处于持续后退状态,秘书的薪水则会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也是类似。那些人的工作正是你不愿意做的,你不能做的,你做这事的成本会高于请工人的成本,显然人力成本就上去了。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性例子。假设中国、日本和美国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的说法,每个国家都抛弃他们自己不擅长的产业,而着力培养自己擅长的产业。在开始阶段,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发展生态农业、鱼业,以及初级产品加工;而日本由于机械设备精密,专门制造精密设备;美国则集中到电子、信息等产业。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为美国和日本提供很便宜的产品。而日本和美国工资高,但是他们产品价格也很高。某一天,中国与日本、美国出现矛盾,突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那么美国和日本是不是要自己生产农产品,他们各自计算了一下,发现自己生产的成本更高。中国提高了价格,产品仍然能在日本和美国销售,只要比美日自己生产便宜就可以。虽然价格提高了,但是人吃饭也不能少花钱,所以中国对外出口量基本没有减少,这使中国得到很高收入。由于中国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效率比美日都高。中国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的收入都已经达到美日水平。然而美日通过计算发现,他们自己生产的成本仍然不如购买便宜。看看,搞来搞去,中国就成了发达国家了。 我们可以断定,单纯按照比较优势原理来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工资会慢慢上升,一直升到与发达国家持平,甚至超越。然而发达国家并不会那么傻,他们会采用两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一种是像农业那样进行大量补贴,不依赖其它国家。另外一种是让发展中国家同质化,让他们互相竞争。而发达国家则控制市场,提高自己的产品价格,压低其它国家的产品价格。发展中国家则通过联合来应对。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 我们最后会发现另一个特别奇怪的问题——发达国家都十分保护自己的农业。先看欧盟,欧盟在小麦、奶粉和糖的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可是欧盟在现实中完全退出或者是在很大程度上已退出了这些产业吗?欧盟不仅是没有退出这些产业,反而是更加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从1962年欧共体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以来,欧盟每年为共同农业政策支付450亿欧元的农业补贴。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的研究表明,欧盟国家小麦、奶粉和糖类价格分别是其生产成本的34%、50%和75%。再来看美国,美国不仅没有退出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棉花生产,反而更加扶持。美国2.5万名棉农生产价值30亿美元的棉花,可以得到4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 先假设他们不保护农业,其产品供应完全受到其它国家控制。要是其它国家农业欠收,不出口怎么办?这显然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还应该想到农业产品的价格特殊性。一般情况下,产品价格是受成本控制的,价格较低。然而当农产品出现垄断时,垄断者可以把价格提的很高,而你还不得不接受。他们保护农业,也类似于律师要保持自己的打字水平,当秘书要求的工资过高时,他们就自己动手。 分工协作会涉及到货币问题。关于货币,前面已经谈过了,我个人的想法仍然没有变化。 今天没有涉及垄断问题,垄断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形式,需要细细考量。 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个体所能获得的利润并不在于他的技术水平,而是受到其它因素制约。其中,波特的理论非常真实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如果有可能,我会再进一步说。 现在的竞争,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还有产业链的竞争,这也必须要详细考虑,希望能成为一章。 最后,垄断还存在着宏观局部垄断,这给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这种垄断形式处处存在着,但每个垄断者只会垄断一小片区域,比如房地产。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业化趋势——自然而然
newniu 2010-10-14 20:50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先提到专业化的问题。他分析了分工带来的三大好处:一是劳动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可以免除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三是使人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事物上,更易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更有利于发明创造。斯密有关劳动分工的智慧,成为产业分析和初期工业化时代泰罗式管理理论的基本依据,从而也成为产业论的前提。 专业化是看不见的手的产物。专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以IT服务为例进行简单探索。 IT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重要竞争力来源。有的公司自我维护IT设施,有的公司请外面的公司来维护。前者是自己做,后者是专业化分工。那么最终的趋势是什么?先从IT的发展来看结局会如何。 IT的发展趋势有两点:一、IT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与业务部门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复杂;二、IT对外越来越易用,越来越简化。我们从成本分析一下结局将会如何变化。 企业自己设置IT服务部门: 利:直接贴近公司需求,随叫随到 损:维护人员水平有限,难以追随行业最近进展与技术,成本高 从外请人维护: 利:成本低,维护人员为许多客户服务,专业化更强,更容易使用新技术 损: 不见得与公司实际完全贴近,有时间误差 那么随着IT内部越来越复杂,对外接口越来越简化,标准化。IT人员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使用IT越来越简单。自己设置IT部门的企业所获得的额外好处会越来越少。专业化很容易自然形成。 农村的发展同样反映了这一趋势。在20年前,每家都会养猪、养鸡、养鸭。随着时代变化,情况出现变化。人们有了其它机会,开始在别处使劲,由是一些人放弃养殖。另有一些人看到更多收益,开始加大养殖量。经济发展了,有了更多机会出现,一些人开始转向其他方面,而养殖的人越来越少,但养殖量越来越大。大概在10年前,专业化就基本成形了。 专业化增加了人们的收益,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当人们发现干其它活能赚更多钱时,自然放弃一些工作。在养殖能手这里,自然会加大养殖量,赚更多的钱。 专业化可以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专业化与非专业化都存在着一个利益激励过程,并不是专业化就一定合适某个阶段。当许多专家认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时,却没有注意到早期社会分工不细也有它的道理。这完全与当时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相关,并不是人所设计的。 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按照自然分工和市场要求形成的社会产业链,则被认为是经由市场那只神秘的看不见的手 巧妙安排的、从而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天然产物。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速食文化和文化的“速食化”(麦当劳化)
pkustm 2010-3-21 16:36
速食文化和文化的速食化 在verycd网站上讨论易中天的一个跟帖中,看到后面转载的内容,感觉有些道理。 当今社会速食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快餐之类虽然似乎营养不佳,但却越来越流行,越来越红火。表面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忙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结果。事实上,这也反映了社会分工将会更细的趋势。 大量人群因为速成食品和快餐而导致身体肥胖等健康问题,却无法减缓速食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吧,一般大众已经没有时间和能力(?),或者说现代社会即不允许也不鼓励他们深入了解有些东西了。然而,一般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得到满足,文化的速食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顺应此趋势的,就取得了成功,如易中天等。 2010-3-21 原来已经有专门的词在说这件事即所谓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Google一下,专业的书和文章都很多。 此外,发现这篇科学网的博文很有深度。 成也麦当劳化,败也麦当劳化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794 ) 2010-3-27 以下为转载 原网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38049/comments/page1 也许不可能 说: 时代已经不同了,80年代的我们厨房只用两样东西,电冰箱与微波炉。 为什么我们不再做菜?忙,太忙了,一天累下来,还有去菜市场买菜,组琢磨今天吃点啥?没这份心情也没这份精力。 于是速食产品(以方便面为代表的)应运而生,虽然有人抱怨其口味不够好,有人抱怨其营养不够全面,但是,它方便、卫生、快捷的属性迅速征服了快节奏的城市人。 放在这里也是一样,名家大家的作品买回家,就像去市场买回菜样。回来还要洗、切、炒、煮手艺不好,还有煮煳的可能 想想就觉得痛苦 我今晚就只有一两个小时,我想了解一些我感兴趣的事,了解一些就好我不是为了毕业证,也不是为了充实自己,就是对这事感兴趣,想打发下时间。 于是速食家易中天们,做出了一碗碗方便面、方便饭,只需你抽出闲暇的半小时,就管饱。 这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 所以方便面与易中天们的走红是同理。 这是有一拨人,跳出来,对我说:方便面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去吃点正餐吧。 对此,我苦笑道:谢谢你的好意,我知道方便面吃多了不好,但我不想自己做正餐,没空、没精力。 指责速食家与食客都显得有点唐突,在一个没有大厨的时代,怪谁? Wiki上的解释: 麦当劳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麦当劳化 (McDonaldization)是指一个 社会 经历著 速食餐厅 之特色的过程。这个词由 社会学家 乔治里兹 (George Ritzer)所发明,他著有《 社会的麦当劳化 》一书。麦当劳化是 理性化 的再概念化说法,是指从 传统 思维转向 理性 思维和 科学管理 的过程。 马克斯韦伯 用 官僚体制 来表示这个社会变迁的方向,而里兹则认为速食餐厅作为一个典范(paradigm)更具当代代表性(Ritzer, 2004:553)。 里兹提出了四个麦当劳化最主要的元素: 效率 (Efficiency):用最理想的方式来完成某项作业 可计算性 (Calculability):客观的项目(如销售量)必须能够被量化,而非主观的项目(如味道) 可断定性 (Predictability): 标准化 和均一化的服务 控制 (Control):标准化和均一化的员工 麦当劳化的过程可以被简述为:速食餐厅的准则正逐渐支配着 美国 社会和世界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层面(Ritzer, 1993:1)。 参考书目 《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作者:里泽 著,容冰 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ISBN 9787508605562 《社会的麦当劳化》作者:George Ritzer,林祐圣、叶欣怡 译,台湾弘智2002年1月初版, ISBN 9570453486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by George Ritzer McDonaldization of America's Police, Courts, and Corrections by Matthew B. Robinson McCitizens by Bryan Turner Resisting McDonaldization ed. Barry Smart 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 by James L. Watson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Fast Food, Credit Cards and Casinos ed. George Ritzer McDonald's Behind the Arches by John F. Love The Sign of the Burger: Mcdonald's and the Culture of Power by Joe L. Kingcheloe CHEW ON THIS by Eric Schlosser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综合的时代——知识分工及其超越
雷作胜 2008-12-19 12:46
大约在 97年的时候,我读到一本书,书名为:《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itchell Waldrop,Complexity,陈玲译,三联书店1997年4月)。 那时候,刚刚对比较流行的混沌理论感兴趣,所以在书店毫不犹豫就把它买了下来。事实证明,买对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不仅仅是由于那些引人入胜的传记情节和思想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著者通过描绘这一小群跨学科研究精英分子的个人史,烘托出一幅极具魅力的复杂系统图象。在这里,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计算机与认知心理学,甚至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在它们各自传统的边缘上,通过一群边缘人的交往而激发出强烈的创新冲动。著者描述的是桑塔费( Santa Fe)研究所,描写这个研究所的筹划者们是怎样从不同的领域相当偶然地互相认识了,并且如何象企业家那样调动各自关系网中的资源,终于在美国那样令人窒息的分工细密的研究体制下实现了研究制度的创新。 后来读到一位中科院院士(不记得名字了)的文章,他说,桑塔费研究所是历史上第三个将智力如此集中的科学场所。第一个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 ,第二个是二战时的普林斯顿研究院。这段话把我惊呆了:我都怀疑我是否有能力理解桑塔费的本质精神。 但还是要斗胆说一说。前两天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关于文科和理工科男女生的帖子,原本是一个两性的问题,最后发展到了两科的问题。当时就颇有点不以为然。专业的分工可能会导致大家在思维上一定的差别,但真的那么重要吗?听过朱学勤师的几次讲座,总听到他说作文要讲逻辑,并且他的文章条理也相当清楚啊!而理工科的大师们,文科的修养也有些相当了得,比如,上大估计没几个人国学的根基能超过钱伟长校长。 我想说的是,人类的知识体系发展到现在,到了一个必须面向综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方面,每个人必须深入到专业细节中去才有机会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每个人为了理解我们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和意义,就必须尽量理解其他专业知识分子的工作,从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把第一个问题理解为知识分工的问题。人类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知识如此博大精深,以我们有限的,必死的生命去穷尽所有的知识完全不可能,正所谓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分工就成了一种必然。正如劳动的分工促进了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分工无疑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一时之间,百花争奇斗妍。 但矛盾无处不在。知识分工的缺陷就在其发展的矛盾中凸现了出来:每一个人都被分工异化成了他自己那一领域的专家和学匠,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存在与他还有关系吗?这就是马瑞盖尔曼(因夸克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桑塔费理念的鼓吹者,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热带雨林探险家)在其新作《夸克与美洲豹》中所流露的困惑:描述夸克的那些方程式,它们同时也规定了神奇而美丽的美洲豹吗?天才的史蒂芬霍金也在其畅销书《时间简史》的最后发出自己的感叹:早先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还在思考相同的问题,而现在,哲学家早就被科学家们冷冰冰的公式与符号分工出这一领域,躲在语言分析的角落里自娱自乐去了。 九十年代看着网络的节点走进了千家万户。在那里,你可以伴随着鼠标的点击,随意进入任何一个节点,从而发现一个套着一个的几乎无穷无尽的专业知识系统。你苦心经营的那点知识在整张网上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充其量也只是整个网络宏伟大厦一块可有可无的砖头。你几乎很难想象别的砖头是怎么回事。 这情景总让我想起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如果我们肯把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当作一头硕大无比的大象。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局限在自己的那一狭小领域里如盲人一样做着抚摸动作呢?难道你真的相信大象就是一把扇子,一堵墙,或者一根柱子? 还好,我们都比盲人聪明,大家没有象故事中那样各执一端,大声争吵。我们允许交流。知识分工并没有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变得清闲,相反,我们变得越来越忙,我们得睁大了眼睛扫描一下周围岛屿上发生的故事。我把这一种努力叫做对知识分工的超越。这就是第二个问题。 关于这种超越,我在与一个朋友的对话中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那次,两个人都三句离不了本行,各自谈论着自己的专业,可说着说着就发现这其中有好多思想竟然是一样的!我那时很惊奇。而朋友则不以为然。他说,科学研究有点类似于爬山。刚开始的时候,在山脚下,人们选择了不同的出发点,彼此隐没在丛林与峡谷中,大家还都以为自己才是唯一的登山者呢。可等到了半山腰,突然望见临近的山道上有隐隐约约的人群,于是大声呼喊了起来,原来是物理学家们!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原来是生物学家们再往山顶进发时,因为山峰越来越细,其必然的结果是更多的人会碰到一起在他的描述中,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在想当大家一起到达山顶时,史蒂芬霍金大概不会发愁找不到一位哲学家聊天了。大家都在努力攀登着同一座山峰啊!只要那个山顶存在,同时也蒙上帝允许,霍金与他的同伴们肯定会在那时一起打开香槟庆贺一番。 那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只要人们耐心等待。
个人分类: 未分类|705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