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57)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7-7-2 23:47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57) 五十七 地方教会是民众释放压力的最佳场所 蒋继平 2017年7月2日 美国是个宗教自由的国家, 大多数民众都是某个宗教的信徒。教堂在城乡遍地林立。许多美国人周日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装打摆整齐带着全家人赶赴当地的教堂做礼拜。除了周日早上的正式教会活动外, 许多地方教会还有很多名目繁多的其他聚会活动, 时间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美国的最大宗教团体是基督教。 基督教信奉上帝和基督作为最高权威, 认为世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因而,所有参与教会和接受基督的人都被认为是上帝的孩子, 所以,他们在教会内和平时的交流中总是互相称为兄弟姐妹, 不管你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如何, 在教会内是一样的称呼, 男的是兄弟, 女的称姐妹。 一般来说,正规的大型教堂有专职的圣职人员在礼拜时做专门的宣道, 而许多地方教会的支派并没有正规的教堂和专职的圣职人员, 而是具有同样的信仰的人们在一起唱诗歌, 读圣经, 和互相交流各自的感想和见证。 我参与的一个地方教会属于一个地方支派, 没有正式的教堂, 也没有任何专职圣职人员, 参与的人都是自愿组织起来的。 这个教会每个星期天早晨从10点开始做礼拜, 来的人有各种肤色,讲不同语言的,老老少少, 男男女女都有。 在一开始的一个小时, 是唱诗歌,然后一起读圣经, 最后个人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对神的见证,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只要你自己有话要说。 一般来说, 急着站起来发言的人都是有好消息与大家分享, 或者是遇到不顺心的事需要大家帮忙调解, 或者是在阅读圣经时得到某种灵感的人。 在我的感觉中,这种地方教会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作用, 它成了普通大宗释放压力的场所。 人们把参与教会的人当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所以, 在这种场合, 大家都感到是一家人, 好像在家里一样, 因而,不管是开心, 还是忧闷, 大家都愿意说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样一来, 好事和喜事大家可以分享, 困难, 冤屈和挫折大家一起分担。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欢快情绪和降低了大家的生活压力。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754 次阅读|3 个评论
《优雅的福音》读记
热度 1 sstone2009 2017-1-27 13:01
针对今天的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有一种声音认为社会资本办医是罪恶,由此,一方面极力描绘夸大资本办医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极力歌颂政府办医的正义性。这种观点催生了我期望深入了解教会办医的史实,教会不是政府,也不同于社会资本,教会办医的宗教色彩、原始动机、社会影响、资源积累等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从一般的医学史了解到,西方医学由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阿拉伯医学,然后进入教会医学阶段,在教会医学的直接浸润下,现代医学逐渐形成,而直到19世纪末,随着德国《疾病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出台,政府办医才渐渐成了一股重要力量,并实践了多种模式。政府办医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医疗的理念似乎渐行渐远,资源的有限又使得政府办医生出一定的弊端,一些国家由此提出了医疗改革。改革后的医疗卫生,政府、社会资本、其他机构(如教会)等,应该发挥各自什么的作用和启示呢? 抱着这样的思考,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我试图勾勒教会办医的形成模型,大致如此——传教士到一处僻远的乡村传教,为了吸引的异教徒们皈依,他们采用了多种方式,除了反复祈祷、和颜悦色、言语温良、为穷苦的人们提供物质帮助、开办教会学校,也提供了医疗。教会提供的医疗和各种帮助,对穷苦的人是免费的,如果能提供义工回报上帝,教会并不拒绝;对有钱的人,给予经济的回报,教会也并不会拒绝,这些回报,低廉的报价之外,便是捐赠。随着传教事业的发展,教会的经济更加殷实,教会便扩大办学、培训医学生、开办医院等等。 为了寻找我所勾勒的教会办医模型,特意买回了一批有关教会在中国传教的书籍,其中一本为《优雅的福音》。这本由美国历史学教授撰写的历史学专著,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和影响。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教会办医的形象:有一些传教士毕业于医学院、开办的女校培养了相当比例的医学生……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督教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bochang 2015-4-10 17:34
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既有负的一面,也有正的一面。自从罗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以后,基督教会成为欧洲精神上的主宰。基督教的教条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教会的权力大到不得了,可以残酷地迫害所有的异见者,包括设立宗教裁判所,把怀疑基督教圣经的人处以火刑烧死等等。这种对思想和人身的迫害引发了十七、十八世纪许多思想家的强烈批判,导致了欧洲的启蒙运动。 最近两三个世纪,欧洲经历过几场不同的革命,这些革命的目标之一,就是解脱基督教教会对人的思想的压制。在这个意义上,反抗教会和反抗贵族都起到一种促进革命的作用。到了二十世纪,教会在西方社会的力量就大大地被削弱了。 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教会的权威虽然被打破了,但基督教的精神,尤其是它的道德规范,却依然受到尊重和保存。事实上,基督教的精神成了一种稳定社会的力量。资本主义鼓吹追求个人利益,基督教提供了一种抗衡资本主义社会自私自利思想的力量。如果没有基督教,西方社会就会比现在恐怖得多。在今天,由于科学的发达,基督教的教义已经很难使人信服。事实上,只要读一读基督教的圣经,便很容易知道那只是一些古老犹太民族的神话。这些神话既不符合科学与逻辑,也缺乏历史的证据。(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例如可以参考李雅明著的《我看基督教》 )。尽管如此,由于它的信仰已经深入人心,许多西方人还是把基督教的精神引以为傲。 所以宗教要分为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是教会,一个是宗教的精神。教会是由教条来维系的组织,它也是一个利益团体。这个团体控制了很多资源。在以前还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了保护它对思想的垄断,它自然会压制它的挑战者。但在另一方面,一个宗教为了吸引人来加入它的信仰,它在社会上也会做许多有益的事情,包括兴办教育、医疗、孤儿院和养老院的慈善事业等。而且它也往往在它的教义中鼓吹一些与人为善的道德规范,对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吸引力。这种道德规范帮助强化了社会的秩序,使得一个社会较为和谐。因此它有很强的社会功能。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尤其重要,否则这些西方社会就成了一个赤裸裸地追求利益的社会。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基督教的精神已经成了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 李雅明:《我看基督教:一个知识分子的省思》桂冠图书公司 2006 年出版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11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进教堂的观察者——美行(二十七)
热度 2 jlxt33 2014-1-20 12:53
教堂是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看看教堂,不看看人们在其中的作为,很难了解或理解真正的美国,当然走进去也未必能了解,但至少能有些感性认识。 国内也有教堂,基本没进去过,印象深刻的就是哈尔滨的索菲亚大教堂,但当时去的时候还没开。 来美国的第一天就被告知UTA有个Arlington最大的教堂,后来有访问学者建议去看看教堂。今天早早看完样品后,就从空无一人的实验室出来了,信步去了 First Baptist Church,从而有了一次近距离的观察。此前还有两次走马观花式的接触。 到Dallas那次,参观完音乐厅后,去了一个据说最古老的教堂。从外观看就有历史感,里面装饰豪华壮观,彩色玻璃和绘画诉说者辉煌。我们去时,人们正陆续进来,我们也不知有什么内容,只是进去看看顺便歇歇脚。于是在后排坐着,但小朋友坐不住。在离开时,看到有位穿着白色长衫的男人,放一本书在讲台上的讲桌上。待出的门来,教堂顶上的钟“铛铛”地敲,可以看到巨大的钟摆来摆去,我的第一反应是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钟声悠长,足足5分钟。看着几位举着手杖、穿着长袍、带着小帽的宗教人士(不知是不是主教之类的)缓缓走进去,估计会主持个什么仪式之类的吧。这个教堂是天主教会的(Catholic)。 再后来的一个周五晚上,跟随一位带孩子去教堂通过学圣经学英语的朋友去了这个华人教会,这是基督教会(Christianity) 。其实有不少华人家长带孩子到教会学英文、结交朋友、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等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进到教室,是成人的活动。都是华人,有中国大陆的、台湾的、马来西亚的。讲的是普通话,而不是粤语。先是唱赞歌,用中文唱的,其中一首是《中国早晨五点钟》,为中国祈福,可见一片拳拳中国心。然后是祷告,我正疑惑如何做比较合适呢,一位女士对我说:你不是基督徒可以不祷告,只要观察就好。心中豁然了,观察者这个定位比较好。仔细看看也还有像我这样不祷告的观察者呢。 “阿门”之后就是这位牧师讲圣经。尽管是中文,因为没有背景知识,也听不懂,尽管他尽量互动,但还是提不起我的兴趣,总感觉金属的椅子特别凉。我确定自己肯定没法坚持完一个小时,后悔来了。正难受的时刻,朋友说不想听可以出去走走。如获大赦般,出去溜达,看看外面的环境,到书店瞄瞄,再看看小朋友们上课做游戏。 这次没什么特别的体会,就是觉得从小学圣经,一定会接受其中的观念。成人为了学英语而读圣经,也会慢慢受到感染。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算是洗脑的一种吧,而且是让你心甘情愿地洗脑。 今天到的这个教堂也是基督教会的。其实我也分不清具体的差别,反正都是十字架。 门口有位男士在对来宾说good morning。进入大厅后,有些人很熟识地打招呼,我四处打量,一位满面笑容的女士过来询问。于是告诉她,我是随意走来的,没什么目的,也不知有什么活动。她就简单介绍了今天的活动,然后带着我参观。 当然最不可或缺的就是bible study,带我去了一间教室,说这里老师讲圣经也讲怎样学英语和用英语。上课前进了教室,发现亚裔面孔居多,有两位洋人面相。听到后面的两位在用普通话交谈,稍远的位置好像有粤语,最后那位应该是韩国人,后来一位越南人过来跟我说话。开始上课前,年纪挺大的一对洋人夫妻带领大家 唱赞歌, 这是英文的,就不知所云了。然后换一位男士开始祷告,以为要上课了,没承想是休息,大家喝咖啡吃点心。差不多一刻钟之后,开始上课,这位女士开讲,应该说讲的很好,我的意思是语言流利、表情丰富、动作夸张。至于内容当然没听懂,ppt看着能明白故事,但讲解的含义就无法理解,更别说回答问题了。就算是当作练听力也坚持不了了,而且这里的椅子跟那个华人教堂的一样越坐越凉,我就纳闷了,好像他们商量好了买相同款式的,于是乎中途退场了。 刚才那位女士还告诉我,今天的礼拜(worship)有韩国的表演,参观时也看到她们在台上排演。于是来到这个巨大的礼拜厅,像剧场一样,还有二楼呢。先前在走廊中见到的人穿着很正式和讲究,男士西装革履,女士带着首饰、化着妆,现在看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包括很多银发的老太太,也化妆、着装鲜艳;有夫妻同来的,也有全家出动的。看来这真是一个需要安排的重要的正式活动。这是我来美国后见到的最有品味的着装了,平时见到的基本都穿休闲服。 礼拜仪式开始后,一些人排队走上主席台后面的位子就坐。小乐队伴奏,这位带领大家唱赞歌。对照进程表,这段应该算是欢迎式(welcome)。 然后是这位牧师带领教会的领导给所有的人分发东西,这就解释了台上那些盘子的作用了。先发一块小白片,请教旁边的人知道这是一个symbol,代表The Bread,牧师讲了一通话,带领大家把它吃了;然后再发一小杯葡萄酒,大约5mL吧,这代表The Cup,牧师再说一通,带领大家喝了。这段内容,叫做“The Lord's Supper”,主题应该是感恩吧。 之后就是韩国人的表演,主办者特别说明South Korea,不知何意。当然少不了领队的祷告。讲桌一直位于讲台的中央,所以总有人在讲桌的后面,效果还不如彩排时好呢。 最后也算是重点吧,是牧师讲圣经,他讲的很激昂、应该也很幽默有趣吧(大家不时地发出大声的笑声),我又开始进入云雾中了。呵呵。 出来后往实验室去的路上,经过这俩建筑了,终于可以知道是什么用途了,它们的作用就来源于这个教会,这理解了昨天先行者们告诉到Tri-C吃饭的原因了,有机会试试吧。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60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访英见闻之(四)-建立华人教会对于华人的意义
opensesame 2013-5-12 04:18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政治,还是科研,都需要立足长远的规划,或者称之为战略。 这篇博客不是我的原作,实际上跟英国也没关系,只是我在这里闲的时间多一点,东看西看记录下来的一点内容。实际上,来英国3个多月了,我的访问见闻在第三篇之后很久没有更新,不是不想写,总有很多话可以写,但是没有到非写不可的时候总是很懒散。上次想写的时候是半个月前,修改程序很有心得,本想写下来,但是有所顾虑!有点扯远了。但是看到这篇博客,的确心有戚戚焉。转到这里,希望更多人看到,尤其是我们华人,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是时候想一想,做一些规划的时候了。 我没有具体考证一些引用的来源,只是观点我或多或少的支持。 原作者:唵啊吽,来自http://blog。wen学city。com/myblog/7358/200604/322.html(汉字改为拼音) 原题:同样是一文不名,华人移民与犹太人移民有天壤之别 原作于2006-04-01 18:19:25 鲍威尔、赖斯成为政府要员了,黑人融入主流社会了,其中教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863年林肯的解放宣言给了黑人平等权利 ,但黑人由于先天的财力和政治力量的弱势而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一百年后由黑人教会牧师路德金 领导的民权运动 ,才使得黑人的平等权利形成为政治力量。没有教会,黑人无法融入主流,因为教会不但统一民意,而且还为政治活动积累财力。 教会慈善捐款是免税的,而且免的都是最高税率哪部分。但这一部分捐款是使用于教会教友内部的。由于华人没有教会,华人佛堂往往也没有利用这个慈善捐款的免税利益,结果是华人社区建设落后,因为华人收入都交税了。而其它族裔社区繁荣昌盛,因为他们有教会将大量收入保留在社区之内。 比如,华人收入交税后,还得自己交钱让子女上托儿所、课后班。但教会周末开的星期日学校,手工班,托儿服务,用教会的钱请教师保姆,变相都是政府补贴(免税慈善捐款)的社区服务。 我最近去一个教堂,每周听礼拜约150教徒,每周周捐款1万余,每年60多万,教徒全家午饭免费,咖啡免费,子女这个班,那个班,看管小孩的j教友时薪又高又免税。 为什么华人社区脏乱差?依靠政府是无法建立好社区的,只有依靠教会,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截留收入,在通过慈善事业,将社区建设好。 一个教堂每年60万捐款,以50%税率计算,相当于政府每年资助可这些教徒30万。 我曾经认识一位犹太人,从前苏联到欧洲,再到非洲,最后到美国读大学,一切费用都是教会出资。条件是找到工作后,按圣经所言,将10%收入捐给教会。注意,他在读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哪10%不捐献的话,也有大半要交税。 为什么犹太人移民都到社会上层,而中国移民都去餐馆打工,实际上犹太人初来乍到也是一贫如洗,但有教会财力支持,得以无生活后顾之忧。 现在华人认识到参与政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没有教会运作,华人社区始终缺乏影响力,因为华人社区缺少教会慈善事业将华人财富服务华人。 在看看美国能融入主流社会的族裔,无不有强力教会在其社区活动,而且是其自身族裔自己的教会。 西人礼拜,并非都是虔诚教徒,很多只是作为社交场所。华人社交场所,多是同乡会,公馆,公所等。华人多信佛教,而佛教不像基督教那样有组织。 公馆公所应该帮助佛堂组织起来,将更多的社交活动与佛堂一起合办,这样才可以有更多财力建设好华人社区。 佛教应该在政府注册为佛教教会(正式的宗教非营利组织),对所有上香佛教徒的供奉记账并开出收据以作为报税免税凭证,并将募集的善款解决华人弱势群体的困难,这是善行。 能够跻身主流社会的族裔,一定是政治捐款和慈善捐款最高的族裔。得以兴旺发达的族裔社区,一定是互助团结,以信仰道德引导社交活动的社区。 上帝只帮助帮助自己的人。华人自己不互助,就无法得到上帝的护佑。 http://www.whitehouse.gov/history/presidents/al16.html http://nobelprize.org/peace/laureates/1964/king-bio.html http://www.infoplease.com/spot/civilrightstimeline1.html 后记:国内的宗教,原汁原味的是道教,如今相对没落;佛教相对兴盛;天主教也有一定人气,但是不知道和罗马的天主教有多少联系;儒教,有人说不算,有人说亦可算。总之,中国人不缺信仰,中国社会不缺宗教。在我所工作的杭州,佛教寺院有非常兴旺的香火。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拿出对教育的支持来,除了佛学院之外,能从更基础的年龄或者教育层次来给国家做贡献。而政策上,免费是一项考量。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3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自教会
热度 3 xuyingxiao 2012-3-26 21:11
附近不远就有教堂,出国之前总感觉这个教堂像在边远小镇,一定是愚昧落后无知搞迷信的人在里面聚会,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想过进去看看。 在国外体验过教会文化后,回国后在烦心之余也在找教堂,google加baidu,这个教堂重新纳入我们的视野。 这是俺在国内第二次进教堂听牧师讲道。第一次还是二十多年前在南京一家教堂听中国基督教多少周年的大庆的演讲。 进去发现里面还是很宏伟的,虽然不像市区的几个大教堂那么知名,但这个教堂不似想象中那样的窄小,一点不输于国外的教堂。 人非常多,坐得满满当当,比在国外教堂看到的人多,在国外时只有圣诞节在旧金山那个贝聿铭参与设计的教堂看到过坐得这么满。这里可是在这样极普通的周日都这么满。 在国外听牧师说起中国有家庭教会,克林顿的自传中也提到中国的家庭教会。俺心想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啊,干嘛还要搞家庭教会?牧师说中国教堂太少,远远不够信徒们活动,更多的信徒只得在信徒家中聚会。俺心中嘀咕:这不过是借口罢了,真正的原因肯定是中国的教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愿受国外控制,而你们想通过宗教对中国的教徒进行控制......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基督徒都是又傻又单纯,不会有这么多复杂的阶级斗争的思想的。如今看到这个教堂这么满的人,更相信那个牧师至少所说出来部分没有错。 国内公开的教会,还有个专门的名称:三自教会。而对三自教会,老外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有不屑或反对者,有同情者,有无所谓者。也有华人传道人去一些三自教会听过传道,觉得他们所宣讲的内容没啥不妥,即使拿到美国的华人教会宣讲也没有问题。也有老外觉得基督教一定得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没有必要非得和美国的基督教一样的模式。就像当初共产主义在苏联和在中国都和各自的文化结合了,苏联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的共产主义本质上就是不一样。 俺这次去的这个教堂,也是三自教堂,有部分以前从来没见过的地方: 1. 说“阿门”非常多。台上祷告几句下面就附和一下阿门。唱歌时还将阿门咏叹调般拖长了音反复咏唱。 2. 唱歌时非常整齐,很有气势。 3. 结束前没有捐款活动。 4. 不光有十字架,还有XP标志。XP是希腊文基督的缩写 网上图片: 4. 不像很多华人教会时常催人信仰基督,这里倒有点老外教会的味道:只管为你的心灵提供依靠,至于什么时候信仰到什么程度,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上帝自由安排。 俺拍的外景内景,但见上海的蓝天。 以下摘自维基百科: 最早提出三自原则(three-self principle)的是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基督徒 亨利·范恩 (1796-1873)和美国基督徒 卢夫·安德生 (1796-1880),(两人并非联合提出,但不是很清楚两人中谁更早一些),他们最早提出了“ 本色教会 ”(indigenous church)一词,提出了本色教会原则:self-supporting(自养),self-governing(自治),self-propagating(自传,Venn使用self-extending一词)。 美国传教士 约翰聂维斯 在1885年左右试图在 山东 用三自政策植堂,但是其他宣教士反应很冷淡。后来他应邀去 韩国 与那里的美国传教士同行分享,却广受欢迎。基督教传入韩国虽然较晚,发展却远比中国好,这是一个原因。 三自教会 或称 三自爱国教会 是指被 中国共产党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认可的,不受境外教会的管理和干预的“ 自治、自养、自传 ”的 中国基督教新教 、 中国天主教 教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象 中国耶稣教自立会 、 基督徒会堂 这样的使用“自立、自养、自传”原则的教会可以称为“ 中国自立教会 ”,以资区别。)
个人分类: 生活|3719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教会活动感想
热度 2 lhf20040055 2011-11-20 01:15
跟随朋友去了几次教会的免费餐,包括感恩节的一次大型活动,感受很深。教会成员都十分友善,免费餐吃完之后通常会有一些活动,一个小演讲,或分成小组学英语。也有教友自己带几个外国留学生回家,每周聚一次学圣经。有的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会真的入教,但大部分人只是为了免费食物、排遣孤独、交朋友、学英语等等目的。 我不知道美国人除了教会社区组织之外,有没有其他群体活动方式。在国内,我们大部分人的群体感都来自于学校和单位等组织。现在社区组织也慢慢壮大起来。在上海,居委会、老年大学、专业社团也会组织各种活动,网络的发展也给各种团体带来便利。因此我感觉中国人的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甚至群体感、归属感更甚于美国人。中国人普遍不容易相信别人,只有在知根知底的群体中才能感到安全和放松,像美国人那样自我介绍只是说一个名字、每次见面只是闲聊,是很难融入一个群体的。 (待续)
个人分类: 美国见闻|5403 次阅读|3 个评论
可笑的“科学烈士”布鲁诺
热度 61 fs007 2011-10-25 12:13
可笑的“科学烈士”布鲁诺
寻正 He is one martyr whose name should lead all the rest.—John J. Kessler(他是烈士之最。) 在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布鲁诺为自己的思想殉道,被罗马当局烧死——这是中世纪常用的针对异端、巫术师、以及叛国者的极刑。据说布鲁诺在面对判官们曾大声宣告,“你们害怕宣读这一判决可能超过我害怕接受它”。在1889年,布鲁诺以胜利者的姿势重回鲜花广场,实现了他的这一预言。 鲜花广场上的布鲁诺塑像 布鲁诺沉寂了三个世纪,在20世纪初成了最伟大的科学烈士,成为人们称诵的经典。中国学生应当不陌生,因为布鲁诺是语文与历史课本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无神论者针对宗教的最强有力的谴责。咱们摘录一段语文或者历史课本经典:“乔尔丹诺.布鲁诺,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百度百科) 布鲁诺是科学烈士吗? 简捷明了的回答是“否”。布鲁诺是一个捍卫自己思想的勇士,但他不是科学烈士,他无非是那些一心把教会树立为科学对立面的缺乏诚信的人手中的便宜工具。 从智商高低来说,布鲁诺可能堪比甚至超过伽利略,他在年青时就展露头角,在记忆力上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甚至因此受到过教皇的接见。在中世纪,布鲁诺难得地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他在那不勒斯的多米尼宗会接受教育。在1572年,24岁的他取得了神父资格。在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时代里,这个宗会(Order)是怎么回事呢?它们是天主教特授的荣誉教徒团,往往负有特殊使命,比如最有名的耶稣宗会(Society of Jesus),其使命就是传播福音(传教),在传播基督教与现代文明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米尼宗会为圣徒多米尼所创,强调维护基督教正统信仰,为抵制世俗对宗教的淡化作用,通过向社会低层人士布道而为基督教赢得人心,其教育过程强调徒众获得知识,用听众喜爱的方式布道。布鲁诺的写作华丽雄辩,就是基于他在多米尼宗会的训练。 布鲁诺的绝世聪明给他带来了麻烦,象伽利略一样,他喜欢刺人。但不象伽利略,他获得学识的目的就是刺人,而伽利略是不得不刺时才刺人,而他是为刺而刺。在布鲁诺时代,最能刺其同行的,莫过去用异端邪说来打击同行了,因此,他被同行们告发,说他拥护阿里乌教派的异端邪说。他化装逃跑了——他的见人就刺、眼高于顶的秉性让他几乎没有同行愿意为他说话。他居然能坚持11年才成为异端,甚至取得了神父资格,说明当时教会还是很有容人之量的。 在1576年布鲁诺开始出逃,到1579年他辗转到了日内瓦,在这里他不再担心来自罗马的海捕文书。 不过,他恶习难改,他又发表攻击在日内瓦很吃得开的一位教授的言论,随后被捕,最终离开了日内瓦 ,到了法国。布鲁诺的善辩与聪明最后让法国国王享利III世感兴趣,为他提供了一份收入不错的教职。布鲁诺写了不少的书,主要是关于记忆艺术的,献给国王与权贵,所以他在法国的日子过得挺逍遥的。 在1583年,布鲁诺被法国国王派到英国跟法国大使做伴。在英国布鲁诺曾试图在牛津大学谋取教职,但没有成功,而他嘴尖的毛病又让他跟伦敦学院校长,或者牛津的主教等重要人物产生冲突。冲突之一是他相信哥白尼的学说。在1585年他随法国大使撤回法国,他的喜欢跟正统学问相冲突的毛病让他不久就感受到了压力,他离开法国去了德国。在1588年因同样的问题他流浪到了布拉格,受鲁道夫二世的保护,但好景不长,又被路德教派禁止与之往来,布鲁诺又得开始跑路,这一次,他接到死神的邀请信。 在威尼斯,有一个显贵家族,就是莫色利哥家族,在历史上常执政威尼斯,如果这一家族愿意提供保护,布鲁诺是可以衣食无忧的。他收到了其族长公子来信,希望他去教导记忆的窍门。他正确地估计到宗教裁判所对他已经没有太大兴趣了,因此,他回到意大利,去了帕多瓦,因为帕多瓦大学数学系正在招主任,但没被看中,次年伽利略得到了这一职位——布鲁诺有才,但缺乏伽利略那种底蕴。布鲁诺只好选择回到威尼斯做家教。 布鲁诺在1592年3月到了莫色利哥家好吃好喝,但刺人的毛病不改,跟主人家发生了冲突,两个月后布鲁诺拍拍屁股就要走人,莫色利哥急了,哥们做家教不认真,却把我们惹得汗毛都是气,你丫有名气牛气,还要记得咱们是土霸王。土霸王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莫色利哥宣布他是异端,将他捆送威尼斯宗教裁判所,这下子新账旧账一齐算,布鲁诺被押回罗马。 布鲁诺的案子审了8年,翻来覆去无非就是他信异端邪说,那可多了。如果宗教裁判所有中国法庭与警察的10%的效率与对颠覆者的痛恨,布鲁诺只需要半年就被咔嚓掉了,哪里用得着等8年。布鲁诺嘴吊,却还是有些牛脾气,对异端学说并不否认,这场审判之所以持续8年,把观众的热情都耗尽了,就是因为他很有名气,宗教裁判所更愿意烧没名气的人,不停地派人做布鲁诺思想工作,要他悔改,只要他悔改,就给宗教裁判所一个不烧死他的理由,大家体面地结束。布鲁诺最后还在讨价还价,愿意部分地悔改,耐心耗尽的主教们终于叹口气说,还是烧罢,烧了我们好回家吃晚饭。 布鲁诺跟哥白尼学说完全不是教科书上所描述的那样,哥白尼学说几乎只是他一个用来嘲笑基督教义的工具,事实上他讲的东西跟哥白尼学说很不一样,谈不上发展与扩充哥白尼学说,他没那本事。布鲁诺天马行空的想法无计其数,他对天文学毫无贡献。在审判过程中,哥白尼学说只略有提及,教会不当回事,布鲁诺也没在意——如果布鲁诺否定哥白尼就能过关,估计他随后不久就到另外一个以前没到过的国家地区去嘲笑那里的上层人物去了。 罗马教会禁哥白尼学说是伽利略的贡献,布鲁诺是一个历史的匆匆过客,看上去有才,实际水不深,接触就令人受不了;而伽利略则是真正的大师,所以其影响致大,在1616年,罗马教会因为伽利略的著作而意识到哥白尼学说对基督教义的冲突,才正式下令将之排入异端邪说——事实上,罗马教会对哥白尼的科学仍然宽容,其书在删除少量教会认为不适的文字之后仍然在发行!伽利略的审判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惩罚在可接受范围内,教会没有心理负担。 出于对人性的无知,后来者总把先驱写得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假如伽利略有布鲁诺因哥白尼学说而被烧死的前例,他断不会在有生之年发表为他惹来麻烦的著作。假布鲁诺因为擦了哥白尼学说的边而被烧死,那伽利略被烧死十余次都无法相称。 布鲁诺有许多的主意,非常有力的想像,但他对科学没有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贡献。他之所以被神化,是因为他的泛神论,泛神论实际上就是无神论。作为专业培训的多米尼宗会神父,他显然背叛了他所接受的神学教育的宗旨,不是维护信仰,而是处处攻击贬低信仰,比如他相信耶稣及其门徒是巫师,这对教会来说完全不可接受,因为涉及基本信仰。布鲁诺在沉寂三个世纪无人问津之后,在20世纪得道升为科学烈士,因为他是世俗去宗教化,无神论对抗宗教的一个利器,为此,有人不惜以谎言编造一个原来没有,历史也不需要的科学烈士出来——基督教对科学的推动远比任何社会力量与机构做得更多,鉴于篇幅,不细述了。 布鲁诺曾多次试图重新拿起牧师神父的身份混饭吃,但总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让人觉得其心不诚,投机色彩重。不是值得仿效的道德模范。布鲁诺之死,其刻薄寡恩的性格是主导因素,在他流浪的一生人,总是有人愿意帮他,直到受不了他,或者因为周围人受不了他而不得不停止帮助。天份,不跟适当的性格结合,就是悲剧。 我非常好奇,一个人要刻薄成啥样,才会让禀性不坏的威尼斯四世三公的莫色利哥家族对他起了这样的歹意……做人还是要厚道点才行的。 扩展阅读推荐 : K. F. Herzfeld (1932) , The process of Giordano Bruno, Science, 75(1939): 241-242 R. W. Pogge (2003), The Folly of Giordano Bruno, SETI League, Inc. http://www.setileague.org/editor/brunoalt.htm , Accessed Oct 24, 2011 J. J. Kessler, Giordano Bruno: The Forgotten Philosopher, The Secular Web, http://www.infidels.org/library/historical/john_kessler/giordano_bruno.html , Accessed Oct 24, 2011 Wikipedia (2011), Giordano Bruno,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ordano_Bruno , Accessed Oct 24, 2011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7570 次阅读|59 个评论
今天去一个附近的教会
csiro 2011-9-4 12:22
前些时刚搬家过来,在附近散步,看到有一个华人教会。今天星期天,明天要回国,就去了这个教会。 我们走了一段弯路,到教会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先是唱歌,后面一个女牧师讲道。 结束以后就同一些人见面聊聊。感觉还可以,同龄人的经验、状况都相近。回来的时候中午一点多,已经很热了,太阳光很强。后悔没有戴帽子。 天气非常好,也不冷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