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唯理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概念的来源——哲学笔记1
热度 1 mayaoji 2017-7-30 21:52
概念从哪里来 冰雪融化。 太阳东升西落。 要理解命题,必须先理解命题中的概念。比如上面两个命题,要先理解冰雪、融化、太阳、东、西、升、落这些概念。 那么概念来自哪里呢?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概念是先天的,即认为有些概念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显然,有的概念不可能人天生就具有,比如红色这个概念,但有的概念,比如上帝,我们都没有见过,它来自哪里呢,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心中本来就有上帝这概念。 另一种观点主张所有的概念都来源于经验。 第一种观点称为概念唯理论,第二种称为概念经验论。 (通常所说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与这里所说的不同,它们讨论的是命题的来源而不是概念的来源。另外,哲学上所说的经验和我们日常的理解不同,它更接近于体验这个词。) 概念唯理论和心理学不符,现在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什么概念是先天的。这里只讨论概念经验论。 休谟:没有印象就没有观念 英国的哲学家休谟主张概念经验论。 他把概念形成的过程总结为:印象→观念。 印象和观念这两个词的意义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一样。我对他的印象不错,人类进步的观念只是个幻觉,这是我们通常的用法。休谟是18世纪的哲学家,那时讨论的不是概念,而是观念这个词,两者之间的意义接近。 按休谟的看法。你看到一棵树,就得到一个印象。闭上眼睛,头脑里还有树的形状,绿色等残留的印象,这就是观念。因此观念也可以说是弱印象。 印象分为外部印象和内部印象。红色、圆形等是外部印象,生气、痛苦、内疚、兴奋等是内印象。 休谟认为, 没有印象就没有观念 。没有见过红色,就不会有红色这个观念,没经历过恐惧,也不会真正理解恐惧这个观念。你看到别人被狮子追杀,惊恐万分,这和你自己经历这个恐惧过程是不一样的。 洛克: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 没有印象就没有观念?但你见过黑玫瑰吗,见过美人鱼吗,没有它们的印象,但为什么又有这些观念呢? 洛克也是英国的哲学家,他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复合观念由简单观念组成,就像分子由原子构成一样。 我们没见过黑玫瑰,但我们见过黑色,见过玫瑰,有黑色和玫瑰的观念,然后这两个观念就组合成黑玫瑰这个观念。同样,美人鱼是由美人和鱼这两个观念组成的。 简单观念在组成复合观念时,简单观念有时会发生夸大,缩小,比如上帝这观念,是由仁慈、有能力等观念组成的,只是我们把这些观念夸大推向极致。 洛克的理论看起来简洁有力,但仔细推敲会发现有不清楚的地方。 什么是简单观念呢?很显然,电话、桌子、飞马这些都不是简单观念。洛克认为只能用直指方式定义的是简单概念,而可以通过描述进行定义的是复合概念。比如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红色,你指着红色的东西告诉大家,这种颜色就是红色,否则你怎么说,别人还是难以明白红色是什么颜色。 但红色真的是简单观念吗?红色有很多种深浅不同的红色。我们是否需要见过某一种具体的红色才能想象出来?调色盘中排列着从深到浅各种不同的红色,缺了其中一种,而这种你从来没见过,你是否能想出来?或者现在把那种深度的红色颜料拿给你看,你能识别出正是缺失了的那种吗? 因此,红色是复合观念而不是简单观念?某种具体的红色 = 普遍的红 + 深度?这个普遍的红又是什么? 观念就是弱印象? 按休谟理解,通过印象形成观念,观念就是弱印象。看到一朵花,花的印象在你大脑里,就形成了观念。这样的观念只适用于图像,这里的图像不限于视觉图像,也包括声音图像,听觉图像,味觉图像。 但有的概念不属于图像类的,比如紫外线,我们看不到。我们没有它的印象,按休谟的理论,我们就没有紫外线的观念,但我们事实上具有紫外线这个概念,并且我们无法想象紫外线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或者观念和概念两者是不同的,或者观念就是弱印象这观点不对。 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色盲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彩色,理论上他也能成为色彩科学家。他谈论的色彩,他理解成电磁波的不同波长。他也有红色这个概念,尽管他没有红色的印象。(这时他理解的红色和正常人理解的红色是同一个概念吗?) 概念与经验的关系并非像休谟说的那样直接,从印象直接到观念,或是在这基础上对简单观念组合成复合观念。我们的大脑需要对经验进行抽象,加工处理,才能形成概念。 所有概念都来源于经验吗 奴役这个概念对应着什么经验呢?看到奴役这个词,我们可能会联想到非洲黑人奴隶被皮鞭赶着干活,但奴役并不等于这个场面。这只是奴役这个词引起的联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如果用休谟的话说,这场面不是奴役这个词的印象。 但无疑,奴役这个词是从诸如此类的经验总结抽象出来的。自由这个词呢,它是从什么经验抽象出来的呢?在一个极权国家下,人民永远处于恐惧之下,他们能产生自由这个概念吗? 考虑数学。三这个数字,是来源于什么经验呢?我们看到的是三个苹果,三个香蕉,三只乌鸦,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从它们看到三这个数字。但在这些经验里我们能抽象出三这个概念。其实的数学概念,比如无穷、虚数等,和经验的直接联系就更少了,更难说出它们来源于哪些经验。 考虑更困难的例子。 这是一朵花。 他聪明并且勤奋。 他聪明但不勤奋。 上面语句中的“是”“并且”“但”这些词,是从什么经验中得来的? 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学习说话时,学会了这些词的含义。但不能说这些概念就是从学习语言的经验中来的。因为有人发明了,我们才能学习啊。发明者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如果他不接触这个世界,没有经验的来源,他也发明不了这些概念。那么发明这些概念,需要怎样的经验呢? 总之,概念是来源于经验,但从经验到概念的过程比休谟和洛克所说的复杂得多。
个人分类: 哲学|46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漫谈(45)创造的原理存在于数学中——八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热度 25 sqdai 2011-6-3 10:02
本文进一步阐释爱因斯坦的唯理论,着重体会他的名言:“ 创造的原理存在于数学之中 ”。关于唯理论的博文已引起一些讨论,我很享受这种讨论,希望大家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爱因斯坦在《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一文中说:“ 迄今为止,我们的经验已经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是可以想象到的最简单的数学观念的实际体现。我坚信,我们能够用纯粹数学的构造来发现概念以及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的定律,这些概念和定律是理解自然现象的钥匙。经验可以提示合适的数学概念,但是数学概念无论如何却不能从经验中推导出来。当然,经验始终是数学构造的物理效用的惟一判据。但是,这种创造的原理却存在于数学之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像古代人所梦想的,纯粹思维能把握实在,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 说起古代人,就不能不提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特别强调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甚至产生“万物皆数”这样的理念,认为由此可构建宇宙的和谐关系。接着,从这一理念出发,采用演绎法,诞生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雏形(当然其公理化体系到 19 世纪末才由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建立)。此后,在 16 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 • 培根的倡导下,朴素的归纳法占了上风。然而,物理学家对数学在物理学中起的作用,几乎抱着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景仰。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如哥白尼、开普勒、麦克斯韦等人,都在寻求数学的简单、和谐中,创建了伟大的科学理论。而且物理学越发展就越数学化,数学成了物理学的“收敛中心”。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表明,谁想要在物理学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掌握新的、鲜为人知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爱因斯坦产生上述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他 67 岁时所写的《自述》中说道:“ 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 …… 。作为一个学生,我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只是在几年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后,我才逐渐明白了这一点。 ” 爱因斯坦是在 20 世纪头几年才在科学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我们要问,这几年独立的科研工作中他经历过什么? 1905 年,他初步构建了狭义相对论之后,著名的应用数学家闵可夫斯基把四维空间和张量分析引入了相对论,使之更加完善化和准确化,爱因斯坦的最初反应是“无此必要”,甚至认为,把他的理论写成张量形式是一种画蛇添足之举,他说过:“自从数学侵入了相对论,我自己都不理解了。”(见 , 110 页)。但是爱因斯坦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很快从数学的“侵入”中尝到了甜头,在创建广义相对论时,他自觉地运用了更为高深的数学,把四维空间、黎曼几何、张量分析、希尔伯特空间、拓扑学(包括纤维丛)等数学工具玩得很“溜”。 1916 年,广义相对论已然面世,他向闵可夫斯基表示感谢,因为他使得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的过渡变得容易多了。 随着他在相对论和理论物理学的其它领域的研究的深入,对数学的信任感日益增强,认识到,他的思想必须沿着现代数学的方向发展。在遴选研究助手时,越来越关注他们的数学水平,甚至在 1929 年,他干脆挑选奥地利的著名数学家迈耶( Walther Mayer )做自己的主要助手,五年的合作之后,他们在统一场论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 爱因斯坦的基于数学理论的物理学研究成果得到了普遍赞誉。那种远离常识的数学抽象,那种具有四维对称性的数学结构,那种在变换群下物理学定律不变的结论,那种无与伦比的科学美,给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著名数学家狄拉克说:“相对论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把数学美引入对自然界的描述。”美国物理学家戴逊赞叹“广义相对论是由于数学的‘创造性飞跃’而建立的物理学理论的一个主要的例子”和“最壮观的例子”。 必须指出,爱因斯坦所采用的数学工具中,有不少来自一种形式上的逻辑分析,非常抽象,有时直观上难以把握。即使现时研究纯数学的学者也不一定完全掌握。爱因斯坦学了,会了,更重要的是,纯熟地用了。 因此,我们从爱因斯坦的成功的实践,应该领悟到的是:充分认识数学在现代科研中的重要性,不管你在哪一个自然科学和工程的研究领域,绝不能忽视数学,而且要尽可能地精通数学、运用数学,因为科学创造的原理在于数学之中。 参考资料: 1. 爱因斯坦, A. ,爱因斯坦文集,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 1976. 2. 杨建邺,爱因斯坦传——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海南出版社, 2003. 3. 瓦斯坦, A. ,爱因斯坦和他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写于 2011 年 6 月 3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458 次阅读|50 个评论
学习漫谈(44)亮剑:唯理论的实在论——七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热度 18 sqdai 2011-6-2 09:08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途中,璀璨的科技群星照耀着长空,熠熠生辉,他们不仅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奇迹,给予我们宝贵的知识财富,而且创建了珍贵的科学方法论,照亮了科学探索之路。我认为,在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和研究方面,伽利略、庞加莱和爱因斯坦是现代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其中,爱因斯坦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爱因斯坦文集》中,有很多文章论述了科学方法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是《论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这是爱因斯坦离开欧洲之前,在牛津大学的讲演( 1933 年 6 月 10 日 )。在这一讲演中,爱因斯坦系统地总结了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后人据此,并根据他的其它论述,将这一方法论总结为“唯理论的实在论”或“唯理论的唯物论”。 1980 年 1 月,杨振宁在上海做了题为《爱因斯坦和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物理学》的讲演,对此做了精辟分析。他指出:“爱因斯坦于 1933 年发表的《论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这篇论文中,有三段发人深思的话:‘ 理论物理学中的创造性原理存在于数学之中。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深信纯粹思想可以掌握现实,这正如古人所梦想的。 ’‘ 理论物理的公理基础,不可能从经验中抽出来,而必须是由自由想象创造出来。 ’‘ 经验告诉我们,经验可以启示我们用哪一种恰当的数学概念。但数学的想法决不可能从经验里头推演出来。 ’ …… 爱因斯坦这些话很重要,也很有道理。”可以认为,这三句话归纳了爱因斯坦唯理论的要点。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一般认为,科学发现的主要模式是经由经验资料归纳,得出反映自然规律的理论。爱因斯坦本人也曾受到以马赫为代表的这种经验论的影响(参看以前的博文)。然而,爱因斯坦在创建了狭义相对论( 1905 )和广义相对论( 1915 )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看法。这可以从他给匈牙利物理学家兰佐斯( G. Lanzos )的信中看出来: 从有点像马赫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为一个信仰唯理论的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有统一性。 关于经验归纳法,爱因斯坦说:“ 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法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 ”可以说,这是上个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要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物理理论离开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渐行渐远,已经难以用经验概括出理论来。至少在绝大部分的理论物理研究中,采用归纳法已经行不通了。 什么是探索性的演绎法?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根据唯理论的要求(如统一性、对称性、逻辑前提的简单性、相对性等等)而不是实验的要求,先构造一个理论上的模型,再利用这一模型去做演绎,并得出可以由实验证实的预言。如果这个预言得到证实,那么这个理论模型很有可能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时,就用了探索性的演绎法,而且可以说,相对论的成功是探索性的演绎法的辉煌胜利和可圈可点的范例。限于篇幅,这里不详作分析。 必须指出,爱因斯坦的唯理论有别于历史上的任何唯理论。主要区别有二: 一是他把唯理论与经验论密切地结合了起来,反对排斥经验,反对忽视经验的做法。他旗帜鲜明地指出:“ 我们的一切思想概念是由感觉经验所引起的。”“把经验的态度同演绎的态度截然对立起来那是错误的。 ”这样,他就与片面强调“先验因素”的斯宾诺莎唯理论划清了界线,加强了唯理论的唯物主义精神。 二是爱因斯坦反对马赫的科学认知局限在感觉经验的观点。他说:“ 感官知觉只是间接地提供关于这个世界或‘物理实在’的信息 ”,因此,“ 我们只能用思辨的方法来把握它。 ” 爱因斯坦的唯理论的实在论引导他在科学发现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学术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要进一步走近爱因斯坦,了解他的学问观,并从他的思想中学到更多的指引性的内涵,必须对唯理论的实在论有基本的了解。 科学方法论与科学本身一样,需要进行无穷无尽的探索,对于现有的成果,也可以质疑,可以讨论,对于爱因斯坦的唯理论亦复如此。例如,我一直在想,唯理论是否适用于工程科学研究?愿与朋友们广泛讨论。 参考资料: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 1976. 2. 杨振宁,爱因斯坦和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物理学,物理教学, 1980 ,第 1 期, 4 - 5. 3. 杨建邺,爱因斯坦传——窥见上帝秘密的人,海南出版社, 2003. 4. 许良英,爱因斯坦的唯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4 ,第 2 期, 12 。 写于 2011 年 6 月 2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9705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