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整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学习笔记
xxxy2011 2016-11-27 22:06
《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学习笔记 LU-WH 一. 简介 《跨越式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效教学方案评析》由陈玲、刘禹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为了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直接分享课题的研究成果和试验教师的教学智慧,精选30余份涉及小学数学、语文、英语这三个学科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从而形成《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这本涵盖网络环境下和非网络环境下先进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学设计方案集。作者相信,这本书应该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大量鲜活的、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策略方面的借鉴和参考,帮助广大教师完成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快速进阶,从而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跨越式发展,最终让我们的学生受益。 二. 带着问题去阅读 1. 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2. 何为“跨越”? 跨越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要直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减负、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中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勇于创新,超越障碍,将教育现代化推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3.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质量;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把课程系统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就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2) 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信息学习环境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借助信息技术而搭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由教学软件平台、学习系统平台、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各种资源网站等等所构成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体现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综合性等特点。 (3) 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做到“软硬兼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只提供了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要有加工的对象才能真正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教育资源,比如支持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支持管理平台的管理信息资源等。 (4)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如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单元教学中,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利用互联网收集到世界能源消耗增长数字和发展趋势;世界已探明常规能源的贮量、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制作成演示文稿,以文字、图形、图片、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4. 为什么读这本书? (1)提高专业素养(2)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学习如何做好教学设计(4)研究经典案例,学习如何分析课堂。 三. 摘要与总结 1. 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其核心与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而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论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计划的过程,它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 2. 典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读阅览室)、学科多媒体专用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3. 教学设计程序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根据已有的教材、学生、课程计划、设备、设施等前提条件进行设计的。目的是解决教室在这些条件下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问题。 4. 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关键环节及其主要目标:学习目标的阐述、学习者的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资源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主导策略的制定、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5. 新课标的三维教育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A-对象(audience)、B-行为(behavior)、C-条件(condition)、D-标准(degree)。编写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其一,正确定位目标对象;其二,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其三,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7. 探究式学习(inquirylearning)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分为五个阶段:(1)问题分析阶段:学习者对问题进行独立认真的分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2)信息收集阶段:学习者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的认知结构原形;(3)综合阶段:学习者对信息进行鉴别、加工整理。利用获得的信息资料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并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外化,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让知识在进一步应用中得到巩固,产生广泛的联结,建构起牢固的知识体系;(4)抽象提炼阶段:当问题得到解决后,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抽象概括,建立起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5)反思阶段:学习者在解决完问题后,反思问题的求解过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 8.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主题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讨论,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问题假设,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搜集信息资料,综合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源,以及网络搜索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教师则跟踪整个活动过程,指导和协助小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解决问题得到成果。 (3)成果展示,组织评价、反思 学生将解决问题后的成果上传到论坛、bbs、或者ftp上,然后由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他们小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其它组的学生可以向他们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这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对该小组所采取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最后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有小组的成果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交流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 内容分析 以《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抛锚式教学设计》为例,教学内容:《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 ( Shopping andSightseeing) 。 2.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 “情境性教学”、 “实例式教学”或 “基于问题的教学”。 所谓抛锚式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时为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并设置问题,并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该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围绕“真实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然后由教师在课堂进行检查和评价,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就相关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对其进行点评,最终在汇总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在课后,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世界大学城、微信等方式与同学和教师交流甚至递交作业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同时课上的发言和讨也有助于学生们提高自我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也能帮助学生高自信和胆量,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教学设计学习与分析如下图: 4. 总结: 这节课利用了微信、资源库、大学城、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使用微信、spelling game 和世界大学城等信息化手段充分体现了 “抛锚式” 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高效轻松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使用视频、网站、大学城空间资源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便于课后拓展学习。学生在真实的旅行社情境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最终凸显“抛锚式”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心得 1 、熟悉教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2 、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 3 、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 老师 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 帮助 ,对学生的 成长 有利就好。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 讨论 ,由于 话题 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 汇报 ,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 自然 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总之,要设计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仅要熟知你的学生,更要有对教材的独特 感悟 ,对教学方法的了然于心。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3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口数据是个香饽饽!谁都想整合人口数据!
wya 2016-9-20 10:58
http://news.163.com/16/0920/01/C1CCM4HU00014AED.html 除此之外,北京将统筹 整合各部门人口数据 ,加快建设全市实有人口和常住 人口动态监测平台 ,为城市管理和人口调控提供支撑。 2 各部门人口数据整合共享 意见指出,北京将加快建设全市实有人口和常住人口动态监测平台,为城市管理和人口调控提供支撑。 对全市实有人口、常住人口动态监测将起到什么作用?动态监测有什么难度? 杜鹏告诉新京报记者,对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可以摸清底数,为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比如北京的一些政策使常住外来人口转为户籍人口,就要根据当前的人口总数确定转入的人口数量,这样才能更有计划性地把人员吸纳进来。” 不过杜鹏也表示,动态监测人口并不容易,固定工作岗位上的人口较便于监测也易掌握数量,但是要监测到从事个体工作、流动性较强的个人则难度较大,尤其是这些人又没有及时进行登记,此外这项工作还涉及许多部门,“需要管理和服务同时跟进才能实现,要让一些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及时登记,他登记之后可以享受到什么配套服务。” 除了加强动态人口和实有人口监测外,北京还将统筹整合各部门人口数据。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信息整合和共享。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示范,还是试验——生态文明应如何建设?
热度 2 baocunkuan 2016-8-24 12:06
近日(2016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 方案》,明确要“ 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以下简称试验区),将中 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集中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规范各类试点示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是明确“ 自本意见印发之日 起,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已 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不晚于2020年结束。 ”算是对当前各类“示范、创建”活动过多、过杂的一个正式回应。 在2013年,我和同事、同学在《应用生态学报》发表一文《 生态示范创建回顾及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初探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6CurRec=7recid=filename=YYSB201304043dbname=CJFD2013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lNPS3BkdUNOR2Zmd21kYzkvaTg3SjRKOWtydkQ=$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v=MTUyODFyQ1VSTHlmYitSckZ5amhVYnJCUERUWWJMRzRIOUxNcTQ5Qlo0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Y=),认识到“创建活动普遍存在建设目标缺乏针对性、建设主体混乱、建设过程有效性低和建设考核缺乏持续的激励机制”的问题,并“从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和建设考核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包括 根据区域特征确立建设 目标、 不同建设主体协同合作 、丰富公众参与途径、建立全面衡量“行为和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 这里,也把全文发布一下,欢迎批判、建议! 生态示范创建回顾及 生态文明建设 模式初探 * 毛惠萍,何璇,何佳,牛冬杰,包存宽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092 上海) 摘要: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以协同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本文 对环保部主导的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省、市、县创建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这些创建活动普遍存在建设目标缺乏针对性、建设主体混乱、建设过程有效性低和建设考核缺乏持续的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示范创建的关系,从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和建设考核等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包括 根据区域特征确立建设 目标、 不同建设主体协同合作 、丰富公众参与途径、建立全面衡量“行为和结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生态示范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1. 前言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已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始付诸实践。自 1989 年全国爱卫会推行国家卫生城市以来,截至目前为止,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委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创建活动,比较有影响的包括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省、市、县创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可视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阶段,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 。本文重点对国家环境保护部推行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生态示范创建的关系,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部委推出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和持续推进提供依据。 2. 生态示范创建回顾与分析 目前,经过自 1995 年以来共 7 批次的命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达到 528 个;包括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广西、四川、辽宁、天津等在内的 1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500 多个市(县)开展了生态省、市、县的创建(见表 1 )。 表 1 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概况 Tab 1 Overview of eco-demonstration activities 生态示范创建 推出时间 主导部门 创建地区 生态示范区 1995 年 国家环境保护部 528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国家环保模范城 1997 年 国家环境保护部 76 个城市(区):临安、广州、天津、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州、杭州、青岛等 生态省、市、县 2003 年 国家环境保护部 1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辽宁、天津、山西; 500 多个市、县:宁波、青岛、杭州、沈阳、成都等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2007 年 国家环境保护部 46 个试点:延庆、承德、闵行、常熟、昆山、江阴、太仓、无锡、杭州、中山、洱源、贵阳等,其中 38 个由生态市(县、区)自动转化 尽管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下列问题: 2.1. 建设目标缺乏针对性 各生态示范创建的建设目标确立基本采用国家统一设置的方式。只有在个别建设指标的设置上考虑了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以及经济发达区和经济欠发达区的差异,如 2001 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城镇单位 GDP 能耗”针对南方和北方两个不同地区设置了不同的标准,南方地区建设标准普遍较北方严格。 2008 年国家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别设置建设目标。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巨大,采取“一刀切”的刚性建设指标会降低创建活动的有效性。总体来看,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但具体到不同的区域,各地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建设重点、难点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在建设目标的设置上需考虑地方特色。尤其是国家当前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即 根据不同区域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4 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在建设指标选取以及指标值设置上有所不同。 目标设置应与当地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使目标值能够通过努力实现,使原本基础较好的地区更加努力,促进基础较弱的地区能够进一步发展。否则,对生态创建的实践不利,目标值设置得过低不能起到持续推进的作用,设置过高则会降低建设的积极性。 2.2. 建设主体混乱 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中存在主导部门、地方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等主体。由于生态示范创建在国家层面的主导部门是国家环境保护部,通常地方的生态示范创建是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直接负责或者地方政府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具体负责。无论上述何种形式,生态示范创建在地方实际工作中经常被视为环境保护部门的事务,地方政府没有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同时,其他部门也推出一系列相关或类似的创建活动,如建设规划部门的园林城市、林业部门的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各建设主体在生态示范创建中职责界定不清, 造成职能交叉或相互推卸的现象。 同时, 生态示范创建的建设重点通常是与主导部门的性质和职责直接相关。单一主导部门推动存在本位主义,利于本部门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部推动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建设以环境保护为建设重点领域。生态示范区环境类指标个数达到 73% ,经济类指标占比 12% ;生态市建设指标中区域环境保护相关指标个数占比 34% ,社会进步指标占 20% 。生态示范创建往往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因此环境保护部门等单一部门无论是从行政级别还是职能权限都无法有效地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所以应突破生态示范创建由单一主管部门推动的情形,围绕生态示范创建的目标,统筹规划,由多个部门、多个行政层级,以及政府、企业与公众协同推进。 2.3. 建设过程有效性低 建设过程以“运动式推进”为主,通常是基本符合或接近考核要求的地方政府,通过短期内集中式、高负荷、高速度来完成创建达标。这种“运动式”的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可以在短期内大力推进地方环境保护工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环境质量。但是,创建目标一旦实现或创建命名工作一旦完成,地方政府的兴趣又迅速转移到其他领域或其他创建活动中。运动式推进往往只追求一时一事建设的高效,不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甚至助长投机行为。“运动式”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创建效果及有效性难以提高。 同时,“ 自上而下”推进模式下,层层下达任务、落实目标,缺乏“自下而上”的灵活性,难以反映基层行政区(如县域)的特色与个性指标,不能有效调动基层持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建设考核缺乏持续激励机制 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均采用了打分制,通过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对比进行,考核重结果而轻过程,没有将由于投入和取得成效之间存在的滞后现象而导致的隐性绩效纳入考核。有效的建设考核应综合考虑包括行为和结果在内的建设全过程的绩效。 根据对考核步骤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生态示范创建基本上采用 “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文件——自评——上级部门组织技术核查——验收并挂牌——复查”的考核程序(见图 2 )。考核结果只有“通过”和“不通过”两种,平行城市之间不存在排名考核,不能持续地引导创建活动的深入、完善、提升和扩展。 图 1 生态示范创建考核程序 Fig 1 Evaluation procedures of eco-demonstrationactivities 生态示范创建的考核过程中存在“民意调查”这一公众参与形式,属于政府倡导下的配合型参与,公众很难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同时“民意调查”仅仅将公众作为政府工作的评判者,没有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作用,对生态示范创建的约束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3.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 3.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由于生态文明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研究者对问题所持的视角不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也不同: ( 1 )从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这一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 。 ( 2 )从社会结构这一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明系统 。生态文明渗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并与这三种文明形式相互依存、共生发展 。 ( 3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角度,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反对人类中心论,是天人关系的文明 。王奇等将生态文明内涵阐释如下: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基本准则,在自然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和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成果总和 。许恒等认为生态文明注重环境—社会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和谐共存是其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要求把人的一切活动内化于生态系统之中,从生态循环的角度看待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使文明的进步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 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是表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具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 3 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以协同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而目前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定义的生态文明的内涵则更为狭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 3.2. 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示范创建的持续深化和提高,依据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和建设过程上应和其他生态示范创建有所不同,具体包括: 在建设目标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创建活动的提升与拓展。以往的相关创建活动侧重在工程性、物质性建设上,目标在于营造一个整洁、健康、安全的环境。生态文明创建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触及意识形态、制度建设、行为方式等“软”的方面。 在建设重点上,以往的生态示范创建的建设重点可视为物质基础建设,以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核心。而生态文明则可视为上层建筑,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采用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等为核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物质基础又受限于上层建筑,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提升,会加速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建设过程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其他创建活动的一个反思和丰富。以往创建活动的建设采取“自上而下”的过程,层层下达任务、落实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互动过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要求统筹规划各创建活动,多个部门、多个行政层级,以及政府、企业与公众不同行为主体协同推进。 3.3.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针对以往生态示范创建普遍存在建设目标缺乏针对性、建设主体混乱、建设过程有效性低、建设考核缺乏持续激励机制等问题,综合分析生态文明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点,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模式(见表 2 ): ( 1 )在建设目标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特殊性,确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实施差别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分别为: ①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建设和考核中延续对资源环境的重视,推行污染治理; ② 实现了环境保护的全过程控制,通过源头控制,促进产业转型、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等,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模式; ③ 提升到战略决策的控制,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动态设置,形成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逐渐从以工程性、物质性建设为核心,转为以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规范人类的发展行为为核心,应触及意识形态、制度建设、行为方式等。 ( 2 )在建设主体上,应由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政府、企业和公众这三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各不相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发挥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企业应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而公众则是从根本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持续增长的公众需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动力,公众也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不竭的智慧源泉。在完善政府部门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的职能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和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工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节能减排,公众积极参与、努力作为。 ( 3 )在推进机制上,以地方需求和群众需要为核心。可采取代表会议、投票等形式使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目标的设置工作中,这使得群众能主动、持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但必须对群众采取科学的教育、引导,唤醒和提高正确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这是生态文明持续推进的保障,也是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 4 )在建设过程上,生态文明建设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联动”的过程。上级在建设中主要起导向的作用,建设积极性的提高和具体措施的实施等须由基层完成。丰富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渠道,加强公众参与的深度尤为重要。强调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在建设考核中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通过每年发布评估报告,使获得命名的地区也能进一步发展;发展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对建设全过程起监督作用,公众甚至可享有“一票否决”的权利。 ( 5 )在建设考核上,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绩效考核,构建全面衡量建设行为和结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由衡量同级不同城市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差距指数,衡量同一城市不同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进步指数以及衡量同一城市一年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水平的投入指数组成的指标体系,综合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过程和目标。综合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的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或自然禀赋较低的地方。 表 2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生态示范创建模式对比 Tab 2 Modes comparison between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co-demonstration activities 生态示范创建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建设目标 单一建设目标,仅在个别建设指标上考虑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动态设置建设目标 建设主体 政府主导,单一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作,企业和公众被动式参与 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整体合力,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工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节能减排,公众积极参与 推进机制 基于上级压力或“争第一”、“拿牌子”的功利性需求,被动地、运动式推进实施 基于地方需求、群众需要,主动地、持续性推进实施 建设过程 自上而下,层层下达任务、落实目标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丰富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渠道,加强公众参与的深度 建设考核 划线打分的评价体系 建立差距指数、进步指数、投入指数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4.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省、市、县创建等生态示范创建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甚至局部改善了环境质量。然而以往的生态示范创建普遍存在建设目标缺乏针对性、建设主体混乱、建设过程有效性低、建设考核缺乏持续激励机制等问题,使得各类创建活动有效性低,不能形成持续推动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目标是规范人类发展行为,以协同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具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应基于对生态文明概念和内涵的正确理解,吸纳其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并在建设目标确立、建设主体设置、建设过程和建设考核实施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包括根据不同地区、阶段特征有针对地设置建设目标,丰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体系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效性,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渗透到政府各部门工作中,还应促进企业、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合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4.2. 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也刚刚开始,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等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加深对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不仅 为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了有效的评价 工具, 而且能够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完善、提升和拓展。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应集中在持续激励机制的建立,使得考核工作能真正意义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略)
49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整合系统性抗癌性疗法的时代已经到来?
热度 1 chinese1man 2016-6-30 04:27
  21世纪医疗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癌症生存者数量的增长:早诊手段的确立使得癌症生存者的增长速度最快,一方面使得癌症定义的时间窗推前,相比晚诊处于混沌状态的癌症携带者的身份被更早明确;另外对某些非早期扩散型癌的早诊来说,癌的早期发现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期,因为现行的经典疗法对其具有显著的干预效益。即使是扩散性癌,在切除主病灶后也有一部分或者有少量残留后长期生存或最终治愈。对于晚期癌而言,绝大多数是不可治愈的,但是一些患者可以从系统治疗或者姑息性的局部治疗中获益,而且这种能够从姑息性抗癌疗法中获益的比例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癌症生存者都会从大故息与康复理念中获益,包括那些终末期病例,甚至在那时是唯一的获益疗法。      【系统性抗癌药物疗法】   抗癌疗法是指对全身癌灶均可能起作用的疗法体系,一般是以药物的方式来实现的。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诞生过四种类型的抗癌疗法:1、化疗药物2、激素活性制剂,包括性激素抑制剂和皮质激素 3、分子靶向药物 4、免疫活化剂,包括CART细胞疗法和抑制性抗体阻滞抗体疗法   【整合性癌症康复体系】基于认知改变的系统性康复   【整合性癌症康复体系】基于全生命扫描的健康数据整合与基于整合性数据库技术的靶点呈现技术
个人分类: 探索历程|4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数据精髓:如何大起来
热度 1 sheep021 2014-7-21 17:19
前年是智慧城市,去年是云计算,今年当属大数据最热。但云计算和大数据终归是为智慧城市服务的。 都说大数据,主要具有4V特性:数据量大,价值大,变化快,种类多 但这或许都是表象而不是大数据的精髓,如何大起来才是大数据的精髓。 说到大,想起一个故事:刘关张桃园结义,爬树比赛决定排行,结果爬得最高的张三排行老三,关羽第二,一步没爬的刘备倒是排行老大。 这,或许就是大数据的精髓!大数据不在容量大小,价值大小,而在整合度大小! 没有整合,数据量再大,也是一盘散沙,体现不出价值,可能还是一个负担! 珍珠再珍贵,也贵不过珍珠项链 大数据的精髓在整合,整合后的数据才是大数据。挖掘、分析,也需要先整合,然后才能挖掘、分析 既然是整合,就需要线索、取舍。 我们的老祖宗最擅长什么? 整合啊! ======================故事转载: 相声文本 张飞爬树 单口相声 表演者:刘宝瑞 您翻开《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桃园结义,说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这哥儿仨拜把兄弟的故事。人们都以为这哥儿仨呀,刘备岁数大,是老大;关羽,老二;张飞岁数最小,是老三。按岁数排的,其实啊,满不是这么加回事儿,据我的考证啊,岁数最大的不是刘备,最小的也不是张飞。他们仨人儿岁数一般大。不单是同年,而且还是同月,同日,连时辰全一样。哎,您说赶得多寸! 过去拜把兄弟叫“永结金兰之好”。先撮土焚香,祭告天地,然后写“金兰谱”。仨人儿拜把子,写一式三份儿,上书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按出生年月来分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这三位呀,一写“金兰谱”,全愣住啦!嘿,赶太巧啦,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嗬!这怎么分长幼啊? 谁个儿高,谁是大哥?这……不象话呀! 后来哪,张飞愣想出个主意来。就说啦: “依我看哪,这么办吧,咱们仨人比爬树,论高低,分大小,怎么样?” 关羽一听,一挑卧蚕眉,一瞪丹凤眼,把嘴一撇:“哼,别看你身大力不亏,爬树算什么呀,行!实话告诉你吧,我小时候净上树捅老鸹窝……哎,我怎么把这说出来啦!” 刘备在旁边儿一琢磨:爬树?嗯……有了!就说: “遵从二位高见。” 张飞说: “那好,咱们一人爬一棵树,谁也不碍谁的事。来来来,站好。我喊:一、二、三——开始!” 要说张飞,真不愧是屠户出身,有把子力气。蹭!蹭!蹭!几下子就爬树梢上去啦!他稳住了神,往两边儿一看哪,嗬,心里这份儿高兴啊。关羽呀,抱着树刚爬了一半儿,再看刘备,好嘛,还抱着树根哪! 张飞乐得在树梢儿上就说啦: “翼德是英豪, 抢先上树梢, 咱仨我为大, 比你二人高。 哎,这大哥是我的啦!” 关羽正抱着树干哪,一听:什么,你当大哥?别忙,我也说几句儿: “云长英雄汉, 附身在树干, 中为栋梁材, 大哥应我占!” 关羽眯缝着丹凤眼,微微一笑: “嗨嗨,我是大哥。” 再看抱着树根的刘备,神态自若,慢条斯理儿地说上了: “树梢不为贵, 树干也不对, 事由根底起, 大哥是刘备!” 嗯,他不往上爬,还有理啦! 关羽美髯乱抖,张飞哇哇直叫。俩人跳下树来,冲着刘备就喊上啦。 张飞说: “我爬得最高,我当大哥!” 关羽说: “我在树干,应为长兄!” 刘备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咬文嚼字地问上啦: “请问二位,谁家种树,先长枝叶,后长树根哪?如枝叶为先,树根在后,岂不本末倒置乎?” 关羽一听:嗯,“乎”得有理!就冲张飞说了: “哎,树木都是先生根,再长干,后发枝。看来呀,你还在我关某之后矣!” 张飞心里这个气呀: “噢,他说‘乎’,你说‘矣’;我哪,不‘乎’,不‘矣’,全没理!” 嘿! 这时候,刘备把手一拱: “你我欲建宏图大业,不能只凭力胜,更应以智取,今后遇事要多讲谋略才是呀!二位贤弟!” “哎!” 嗯?关羽、张飞,没防备这手儿啊,脱口而应。 “哎!——噢,这就论上啦?!” 又一想:可也是呀,刘备一下儿树没爬,倒当上大哥啦。咱们俩哪,卖了半天傻力气,白爬啦,又后悔,又惭愧……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1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中醫”觀
热度 2 LEOLAND 2014-1-30 16:53
曲津華 (博主注:“中醫”存廢之爭,由來已久。作為成長于“西醫”家庭之理工男,博主有幾個觀點羅列如下,供分享和批評。) ——“中醫”並非純粹、確定的概念。就概念而言,中醫本身不可能是一個純的中華醫藥之謂,其必然包括了華夏大地上諸多定居民族或遷徙民族乃至純為引自外域等廣泛來源的醫藥之術(猶如“民族樂器”中的二胡,即來自古代北方的胡人),也必有些來源已難以追溯。所以說,中醫本身並非一個很確定的概念;而圍繞“中醫存廢”之爭,因概念本身的不確定,更增添了可供爭拗的變數,而愈發難以達成共識。 ——中醫若屬於一種科學,也應該允許被質疑;若其不自認為一種科學,則無質疑之議。 ——中醫在同等條件下的重複性(重現性)確實有嚴重問題。任何科學都應該是可以重複和再現,而中醫不太符合——某病人先後從隔壁兩個中醫診室開出的治療方案,基本上都是不同的。這時再用“因人因病施治”的解釋就會非常尷尬,因為是同一病人且幾乎同時,診療方案卻幾乎可以肯定是不同的。這對“科學”這個概念的通識是個挑戰。或者說,好像那些江湖賣藝的才會每次做出的事情都不太一樣,豈敢稱之為科學?若中醫不屑于同賣藝的為伍,又如何解釋其做事每次不同?另一尷尬是,即使中醫的鐵粉也不是完全不碰西醫的,他們得了病還是以西醫治療為主,包括中醫醫生本身。他們知道,不這樣就會要了自己的命。 ——“中醫院”為錯誤用法,正解為“中醫醫院”。口語可以簡稱為“中醫院”,正式文字則應回歸本源。看國內,文革後新建之中醫特色醫院大多為不倫不類的“***中醫院”,而文革前建立之老牌中醫特色醫院則都名為“中醫醫院”——此中原因很明顯,即近幾十年來的國人文化素質被文革一劫破壞甚大,很多人已不知其錯。 ——所謂中醫的經典書籍,不能盲目膜拜,其中糟粕頗多,包括最經典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幾千年前的古老記錄,不可能有現代人所達至的理性高度,謬誤在所難免。 ——應該承認,中醫不完全無用,其中會有些科學的內容,包括中藥。 ——邏輯上,若有“中醫”的存在,那“蒙醫”、“藏醫”、“維吾爾醫”、“壯醫”“苗醫”以及各少數民族的土方、土法等所謂“傳統醫學”都要允許人家行醫(給人家處方權),而這顯然是不可行的,因為誰也不敢批出這些個許可。人命關天,非同小可。 ——我的觀點:廢止“中醫”之名,同時也揚棄“西醫”之謂。所謂的二者,本都是“醫學”範疇之內的事,應做整合。中華圈子以外,根本無“西醫”一說,就是現代醫學;故整合就是華人圈子的事情,並且是所謂的中醫、西醫都進入“現代醫學”——我們華人所謂的西醫,本就在現代醫學之中,無整合一說,必要的整合只對中醫而言。整合的具體做法是,甄別中醫中有科學內容的部分,歸之于現代醫學,其餘無科學依據、神秘玄虛的內容通通廢止。至於何為“有科學內容的部分”,則需由華人業界共同努力,多做功課,多寫論文,多做宣傳,讓出自華夏大地的特色醫學之術為世界同儕所認可,成為現代醫學的固有部分。此後,醫學大同,不再有勞什子中醫、西醫等N個醫了,還世界一個清淨。 2014-01-30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1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验与计算生物学
benlion 2013-9-25 20:42
- 系统医学意在何处?( 3 ) 个性化医学词汇出现在 S.Benner 的 2003 年论文中,但他的主要论述是合成生物学和人工生物学,系统医药学( 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词汇和概念是 1992 年在中国提出,不同于系统生物医学在于基础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或重心在医疗实践,之后,约 2008 年美国建立系统医学研究所。 胡德最早记录用到系统生物学词汇是 1999 年 10 月,用到个性化医学为 2004 年,系统生物学与 4P 医学阐述的是组学( omics )和分子和纳米生物技术的生物学与医学研究,包括,生物标志( biomarkers )诊断分析等,或称“技术生物学”( technological biology )或技术系统生物学。 胡德定义的系统所有分子(基因、 RNA 和蛋白质)及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念,导致大量国际学术争论,也是导致许多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等声称己做了半个世纪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起因;因为,生物学研究,不可能不涉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基因表达、代谢反应过程都是,多学科观点也基本是生物仪器的技术研究涵义,论述的也是组学的生物实验和数据的计算机软件分析。 实际上, 1996-1999 年以来我倡导的是实验生物学 - 包括,组学( omics )、转基因生物技术等,和计算生物学 – 包括,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整合起来的生物系统,包括,分子、细胞和器官、个体、生态等层次的研究。 2001 年 12 月 Arkin AP. 论述的是合成细胞生物学和工程方法的计算机 辅助设计方法,而 H.Kitano 自 2000 年国际会议以来论述的核心是计算系统生物学,或 M.Tomita 的计算( in silico )生物学模拟( simulation )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 e-cell 等软件设计与分析方法。 - ( V3 系统生物学 – 将系列评述系统生物学人物的观点) -
个人分类: V3|2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人最爱“整合”党
pgg 2013-5-26 10:57
有人最爱“整合”党 ——《唐诗宋词名句锤炼口才:实用法与举例》读后感 前天说了伪书——《有一类书叫伪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9091-693012.html ),现在说说猪头哥所读过的另一种伪书——“整合”书。 整合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堆零散不搭界的材料整理后合在一起。请注意,同样是看这堆材料,要是写出自己的观点,咱可以说这叫综述 ,高水平的综述不但难写,而且读之有味,马臻老师的博文《我阅读和撰写综述的体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37741 )就记述了他的综述写作心得,堪称妙文一篇! 而简单机械地整合,就只能是“整合党”党员了,其居心嘛,在钱不在人,其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编著”二字 ,所以弄得猪头哥现在一见这两字就不禁哆嗦,真是读怕了! 而今天提到的《唐诗宋词名句锤炼口才:实用法与举例》(卢孟来, 2004 年,广东经济出版社)一书作者卢孟来先生就乃高产中的高产作家!从 2004 到 2009 的 6 年时间里,连出 19 本“大作”,平均一年 3 本还多,最辉煌的 04 和 09 年,分别都高产了 5 本之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口才”为主题!“佩服”“佩服”,卢先生,除非您是位职业编辑,否则猪头哥真以为您和俺同好,都是“口条”爱好者! 有朋友读到这就会问猪头哥:“整合”书有什么不好嘛?起码可以让读者多接触一些材料,开拓视野! 您要这么说,我只能说您喜欢人家乱捣一气的浆糊和稀饭的混合体吗?营养是有的,可这“看像”就拿不出手了,当然人饿急了,啥都能吃,《大宅门》里白景琦 还说儿子,饿他三天,狗屎都能吃两斤!哎,龌蹉了,罪过,罪过! “整合”书,光整没意思,合也不能太机械,最好能把自己的创意用特色体现出来,这才对得起掏钱的读者!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术语
benlion 2013-3-8 10:18
涉及系统生物学的最早学科术语,1958年的系统心理学(systems pyschology),生物系统科学和生物系统工程(bio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不知是否比它早,也依然没有检索到是谁提出,但最初是用于生态系统和农业科学,1963年的系统生态学,应该是对等概念。 然后,1968年是Mesarovic D提出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他与R.Rosen编辑了这次系统论与生物学(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会议论文集,并发展了数学生物学,我本人是80年代思考拓扑生物学,读到R.Rosen的论文开始了系统生物学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的系统生理学也得以发展,主要属于器官系统生理学,但采用生物控制论、系统论等研究方法和数学,免疫系统的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生物化学系统论和代谢系统控制论、分子动力学和超循环等理论也发展了起来。8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开始了计算生物学和计算机方法的生物系统建模,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形成了生物信息学和组学分子生物技术;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了系统生物学的数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的方法,以及贝塔郎菲提出的理论生物学,他也提出过有机体生物学(organism biology)。 1992年日本有一篇文章的题头是系统生物医学,但属于工程学和器官系统的研究体系,1992年我本人在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和拓扑生物学、图论等,包括四色定理等研究中,提出了经络系统并非实体,而可能是人体机能的数学模型,如同,天象图、河洛图等,采用的易学等是一种组合、集合、拓扑和图论等图式(schema)型的数学方法和类比、同态、构型等系统思维。1994年进而从医学遗传学、心身医学、诺伊曼自动机等开始深入到细胞的分子系统层面,从而,提出了系统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工程等。 1994年到中关村,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转基因动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技术,互联网在线生物信息检索和基因分析等,以及差异显示分析技术和细胞信号传导、代谢系统和基因调控网络等(德国宝林曼公司,现Roche公司挂图*)研究,从而将系统生物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结合了起来 - 即,生物系统理论和实验、计算(computational)方法的生物系统研究。 1996年在北京举办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国际会议,1999年在德国建立生物系统网络(biosystem network)网站。这几年的规模化国际通讯,包括生物系统理论、系统生物工程和系统生物科学的定义等。几乎遍历了国际上大学、研究机构涉及生命和医学问题的网页,也在实验室少不了辩论,但依然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思维根深蒂固。 到了1999年-2000年,突然间,从数学、计算、化学、纳米和组学生物学,以及合成生物学(1910年词汇)、网络生物学(2004年词汇)等领域大量论文发表,并宣称为整合方法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而在2003年形成了诸多学派。计算、网络等作为术语的定语,或组学等作为词汇后缀,迅速扩展到生物科学、医学与工程等领域。 注*: 这2张挂图( http://abeautifulwww.com/2008/05/29/network-visualization-for-systems-biology/ ),为了筹备国际会议和协会,我从北京带到以色列,又带到德国;然后,没有再带走了。 另外,我儿时玩的一双筒望远镜(铜制和3国欧洲语言标示)也一直带到国外;但是,在英国时被盗。
个人分类: 资讯|3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大陆动物保护亟需整合力量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4-30 10:26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30:中国大陆动物保护亟需整合力量 实际上,中国大陆关心动物保护的人也并不少,但是很可惜,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不够,各自为战,资源浪费严重。比如,学者与动保NGO缺乏沟通交流,许多问题学术界已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第一线的动保人士不知道,而学者往往写了书、写了文章之后也很少关心有没有得到传播,落实。而动保第一线遇到的新问题,其实也是学术研究的好材料,学者也错过了深入的好机会。不同动保组织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动保界和关心护生的宗教界(主要是佛教界)虽然基本理念和目标非常接近,虽然许多动保人士和NGO组织中的骨干都是佛教徒,但是在组织层面却很少合作。动物保护的不同理念、模式的交流也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大陆动保的发展,亟需深入交流,加强整合。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343 次阅读|7 个评论
焦点解决短程疗法可以和别的学派整合吗?
热度 3 honluo 2011-7-17 07:55
这个问题始终是学习者经常思考而倍感困惑的! 从学习的角度,通常我们不主张学习者在一种学派没有精通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地把几个学派的东西整合在一起,理由很简单:没有精通之前,根本没有发挥每种方法的效用,简单的整合只是没有思路、抓狂的表现。 然而,从应用的角度,基于以下两个理由,又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第一,如今的咨询师同时可以接触到许多不同学派,学了不用?或者说就听一家之言,不博采众长?不可能! 第二,各个学派都没有规范的培训,有计划有目标的督导体系更是少之又少,自学成才的学员在实战中打的多是组合拳,信手拈来,什么能打出去就打什么,所谓的:面对个案用的上才是硬道理!不整合使用,不现实!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可以有两种较为现实的操作思路: 第一,采用焦点的理念+别的学派的技术。 例如,当下许多咨询师学习了“房树人”技术,那么利用这个技术来挖掘个人资源,是行得通的!而利用意象对话,来探讨“奇迹提问”,我看也是行得通得! 第二,采用别的学派的理念+焦点的技术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澄清个案存在认知偏差,然后,利用“咨询前改变”来挖掘“例外”,或者利用“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来引导调整认知第一步,也是可行的。 理念和理念的整合,到现在我还没有想通,不能整合的理由是:传统学派(精分、认知行为和人本)的最大本质在于“医学模式思维”,在乎问题原因——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而焦点解决模式的特点恰恰在于:系统建构——局部行动的思维方式。前者强调的是客观、规则,较为科学。后者强调的是生态,改变,较为活力。 思考中~~~,而这个思考本身就是动态的,在此记录下2011年7月17日早上的思考瞬间与同道分享~~~~~
个人分类: 焦点论坛|3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据整合还是另建:论“国家人口信息监测系统”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wya 2011-4-28 10:24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整合 心外科的发展之路 胡盛寿
hucs 2010-11-12 14:11
健康报学术会客厅   本期嘉宾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胡盛寿 整合 心外科的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李天舒 2010-11-03   来源:健康报    胡盛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在中国心血管外科领域,能够做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已有 500 多家,每年心脏手术量超过 18 万例。但也面临着就医者病情越来越重、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日前,卫生部直属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这一集临床、科研与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机构,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带来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提升和促进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技术发展。    技术融合 让各科优势尽情发挥   近年来,外科手术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介入与手术相结合的复合( hybrid )手术目的在于以最小的创伤,让病人获得最好的效果。    胡盛寿   随着介入手术的普及和药物治疗的不断创新,大量的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病情简单的病人都通过非外科手术的方式得到治疗。真正需要传统手术的往往是那些病情较危重、技术处理难度大、手术前后处理更复杂的患者。因此,外科医生需要改变当 手术匠 的老概念,除了学习传统的外科技术,还需要学习心血管内科的药物治疗知识和现代介入治疗的技术,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出发,以适应未来学科间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向。   我国学者尝试把传统的技术和介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长处,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这也是未来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胡盛寿指出,现在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避免过去人工心肺机对患者造成的各种伤害,并减少手术创伤。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相结合的方式取长补短。   复合手术最早由安吉利尼等在 1996 年提出,并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或高风险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胡盛寿领导的攻关小组于 1999 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复合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报告了世界上首次胸腔镜辅助下冠脉搭桥术联合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多支病变,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多学科技术 同一舞台携手亮相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这意味着各个学科将以病人为中心,改变 单打独斗 的作战模式,实行 多兵种联合作战 。这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模糊了学科间的壁垒,加速了各学科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医学技术的集成创新。    胡盛寿   在生物学上,杂交品种融合了不同品种的特长和优势。杂交手术室也是同理,把外科、介入、影像、超声、麻醉等专业置于同一手术室,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胡盛寿指出,长期以来,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内科、外科之间壁垒森严。然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各科医生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就会给病人带来很多麻烦。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出现多条动脉堵塞,有的适合做内科介入手术,有的却需要做外科搭桥手术。假如没有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病人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治疗或需要多次治疗,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痛苦。    一站式 复合技术的理念,即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介入治疗以及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复合手术室,首先由心外科医师做小切口冠脉搭桥术或胸腔镜冠脉搭桥术,完成介入治疗无法完成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某一种血管阻塞的病变,然后由心内科医师完成其他简单或不复杂的血管病变的冠脉支架置入术。这样患者就无需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外科又为介入操作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方便的影像学设备又可以快捷地进行血运重建效果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手术风险。 一站式 复合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左主干病变,开创了微创外科的新纪元。   再生医学 带来新的临床机遇   我国心血管外科整体水平还不高,真正能够形成规模做心脏手术的医院还比较少,和需要治疗的庞大患者群相比,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另外,建立高素质的医师队伍,打造一批能够开展高质量心外手术的医院,解决学科发展后备人才梯队的问题等,都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面临的挑战。    胡盛寿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正在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是老龄患者增多,一是先天性患儿会更及时发现和在更小的年龄接受治疗。这一老一小和危重病人的增多,对心血管外科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心血管外科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学科,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比如手术、麻醉、体外循环、术后康复,都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胡盛寿指出,我国心外科需要更多循证医学和完善质量控制的基础研究工作。现在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治疗、哪一种手术对哪一类病人最有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要注重医学的证据,找到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手段,真正站在患者角度,选择治疗效果好、创伤小、性价比高的治疗手段。   心血管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探索进步,为心血管外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胡盛寿指出,像人工心脏瓣膜、新材料的出现,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匹配和相容性好的瓣膜或人工心脏。此外,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深入,将为急、慢性心肌损伤和泵功能衰竭找到新的细胞和组织器官水平可替换的治疗手段。小切口、胸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外科技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整合大师肯·威尔伯:科学的革命
sheep021 2010-6-15 16:23
肯威尔伯(1949- )目前被公认为是后人本心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发言人,其影响已经跨越了心理学领域,波及哲学和神学领域。 肯威尔伯23岁时发表《意识层次图》,此后著述不断,迄今已有20余部著作。他的作品被翻译到20个国家,名列美国同类作家之首,被称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其主要著作有:《没有疆界》,《阿特曼计划》,《来自伊甸园》,《眼对眼》,《恩宠和勇气》,《性,生态和灵性》,《科学与宗教》,《一味》,《整合心理学》。 由于肯威尔伯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富基础性和开创性,他甚至获得了 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 的美誉。作为心理学家,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被认为是 第一位从理论上圆融整合东西方心智文化的人 。   威尔伯将世界上已有的求真学问归纳为: 独白的科学(感官体验科学),对话的科学(心理体验科学),默观的科学(灵性体验科学) 三大类型,并明确指出西方科学独白式的狭隘,及其计算的疯狂排挤对话、窒息默观的缺陷与恶果平地化,鼎力推出一种建构主义后现代式广义科学的整合思想与理念,期待未来的科学: 研究深度神秘体验时可以像研究地质学一样行得通;研究道德思想,可以像研究生物学一样有成效;研究诠释学,也可以像研究物理学一样可资信赖。每个领域亦得以互通声息、相互契入,于是,所有的知识皆以体验为根据(体验不只有感官方面的,还有心智体验、灵性体验),任何主张无不以可验证性为基础。 这无疑是一场科学的革命。 (见: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序二 (彭贤 序)) 科学,何时能从独白走向对话,进入默观,才算真正圆融。
个人分类: 逐鹿中原|9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书推荐-深入理解生态学
ning198729 2010-5-9 13:11
近日看一本书-《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Nature》 ,这本书就科学范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特别是对生态学理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整合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好的阐述,个人认为在现在的形势下要想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没有整合的思维是不行的,两个科学概念的整合前提是科学范式的统一,科学范式要想统一,科学家的知识背景和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哈哈,就说这么多吧。总之这本书很有深度,值得一读(英文的)。 附本书的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学科,加强应用  第一章 生态学的综合  第二章 生态学的理解 第二部分 理论的本质  第三章 理论的解析  第四章 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理论的分类 第三部分 从理论到综合和应用  第六章 基本问题:理解中的变化  第七章 综合与整合 第四部分 理论及其环境  第八章 生态综合的局限性和客观性  第九章 生态理解和大众观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部分科研院所或成今年央企整合重点
pikeliu 2010-2-5 14:4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2/228136.shtm 作者:王莉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5 部分科研院所或成今年央企整合重点 比照之前经验,央企整合将采用规模较大的央企收购规模较小的央企、科研院所类的央企合并入经营性央企的手段。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并购将在2010年发挥更大作用。分析人士预计,2010年国内并购市场将在中央企业重组、资源性行业整合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其中,科研院所将成为央企重组的一个重要部分。 2009年10月26日,经报国务院批准,长沙矿冶研究院和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这也拉开了央企科学研究院的整合浪潮。尽管从数字上看,科研院所的资产量和利润在央企庞大的总规模中占比很小,仅为1%左右,但科研院所花钱的地方少,现金储蓄丰富。从事科研院所改制研究的上海天强顾问管理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此前对媒体分析。 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从原冶金部、机械部、纺织部、邮电部等所属的242家技术开发类院所中精选了29家纳入麾下。它们被定性为生产经营型的开发类企业,即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截至目前,经过几轮央企并购以后,在138家央企中,仅存13家科研院所。 按照国资委规划,2010年中央企业将减少到80~100家。年初,国资委即表态,2010年中央企业数量一定会降到100家。据此计算,2010年将有29~49家中央企业被整合重组。国资委也希望通过强化各央企集团主业来加强央企竞争力,比照之前经验,央企整合将采用规模较大的央企收购规模较小的央企、科研院所类的央企合并入经营性央企的手段。 科研院所并入生产性企业,是国资委实施央企整合的一条重要思路。如果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是科研院所,则集团利用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既符合国资委的思路,又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技术竞争力。目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并入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并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并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等10余起整合已经完成。 据资料显示,目前仍有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矿冶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尚未被央企整合,旗下涉及的具体上市公司有:有研硅谷、北矿磁材、大唐电信、高鸿股份、烽火通信、光迅科技、天地科技、现代制药等。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鲁辉从行业角度分析时指出,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影响,国内资源性行业长久以来存在着低水平开发、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资源性行业的整合势在必行。如,2009年,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的煤矿企业整合,在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提高开采效率等方面已经得到社会肯定。这也使天地科技被业界看好,其控股股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是中国煤炭工业唯一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具有先天的优势。2005年末,煤科总院总资产达44.2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3.8亿元,总收入达40亿元,净利润为5.4亿元,在22家同类科研型央企中,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收入、利润总额均排名第一。 李鲁辉分析,预计2010年,山西煤炭整合模式将在全国资源性行业展开。煤炭、矿产等领域由大型企业整合小型企业的并购交易,将成为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莉萍) 《科学时报》 (2010-2-5 A1 要闻)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新鲜事:转化 整合 转型
hucs 2010-1-18 23:14
医学新鲜事 转化 整合 转型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辛洪波 近年,随着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 医学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转化 、 整合 、 转型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谈谈我们的认识。 转化:从单向到双向、多向和多层次 从提出概念到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转化医学的历史只有短短数年。 2009 年 9 月,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杂志问世。我们认为,对于转化医学应突破现有的狭义认识,即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 from bench to bedside,B2B ),建议确立广义的转化医学概念,即不仅是单向转化 -- 从基础到临床或临床到基础,还应包括双向转化,即基础到基础和临床到临床,甚至多向转化 -- 即基础与临床医学向非医学学科(例如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转化。同时,转化还应有多层次、简单性或复杂性。此外,还有正向转化、逆(负)向转化以及互相转化、水平转化和垂直转化等等。转化医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成果转化,还应包括概念转化、方法学转化、观念与思维转化等等,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内容。转化医学作为转化科学的一部分,将使各学科有机融合,产生边缘学科,形成创新成果。 整合:从临床转向预防 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上,数百名国内医学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个医学新话题:医学整合,其核心就是从临床转向预防。其实细究起来,不过是老话题新名词而已。几十年来,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就是倡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问题的关键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存在,医疗行业受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医改事业的推进和要求,这一话题重新引起人们对于医学资源的重视和关注。预防胜于治疗,早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这一理念不仅应植根于广大医学工作者头脑中,而且每一个重视健康、关注健康的人们都应具备这种理念。对于疾病的防治,应努力做到标本兼治。例如,高血压治疗,目前大多是治标,即药物降压治疗,它需要坚持终身服药,而忽视了治本 -- 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干预。从孕期、婴幼儿、儿童期开始干预,例如控制出生时体重和出生后肥胖,改善睡眠、情绪、运动、饮食等因素,可有效预防成年期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大力贯彻疾病防治的前移、下移战略,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实现 从临床转向预防这一 医学整合的要求。做好医学整合,人们不仅要学会转化、善于转化,还要学会转型、善于转型。 转型:从单型到多型 目前,医学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单型现象非常明显,即从事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工作者分科越来越细,这就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而且有互不包容的情况。再加之当前利益的驱动,临床上出现诸如比支架数量、比手术例数等现象。虽然有些临床工作也做预防,但受医疗市场化影响,预防明显不足,而且会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从目前临床、预防单型 现象转化为各学科有机融合的多型,需要有识之士形成共识,找到更合理的结合点、平衡点。例如,目前国内部分心血管临床机构建立的杂交手术(或称一站式手术)和双心医学,就是多型的典范。因此,应将临床、预防、康复、保健、体检、咨询等各科领域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是有利于医患双方的多型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医疗机构做好综合配套服务。不仅技术部门,我们的管理机构也要考虑相应的转型策略和改革措施,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多型化、综合性人才,为患者提供综合性、高效率服务。将各类人才和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有机体,满足各方不断增长的要求,将是正在进行的医改事业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 总之,新时期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学会转化、学会转型,还要善于转化、善于转型,努力整合各类医学资源,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策略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本领。转型,不仅要专精的单型,更要综合性的多型。转型的目的不是单型而是多型。这样的转型将让更多的患者和我们的社会获益。现代社会,多型人才不仅更受人们的欢迎,也更有用武之地,同时,他们也不易受就业问题的困扰。 作者简介: 胡春松,副主 任 医师,副教授; 辛洪波,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昌大学副校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寨化潮流中的品牌反思
卫军英 2008-12-19 16:40
山寨在成为一个时髦现象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一种文化。无论产业界和思想界怎样看待,这种起步于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作为一种草根力量,却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力源。我不知道在中国产业发展中,是否可以说山寨化是一个趋势,但是说山寨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却是不无道理的。从营销和品牌管理而言,山寨化过程不仅是对我们产业创新的一次推动,也是对于我们品牌观念的一次促动,它促使我们必须回顾和反思自己,对传统的品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 山寨这个源于广东话的词语,原本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山寨文化在中国IT业的崛起,如同中国传统武侠小说所演绎的故事那样:先是以非常规手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然后逐渐坐大,最终向正统势力发起挑战,甚至取而代之。 其实来自于IT业的山寨化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仅仅是起始于IT行业。大约在7、8年前,杭州的一家以生产浴室取暖照明而著名的企业,曾经召集了一批媒体和专业人士前去座谈。这家以奥普浴霸名重一时的品牌,曾经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此刻正面临着令人困惑的苦恼,希望通过传媒界的呼吁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竞争支持:在距离杭州不远的嘉兴附近,有个镇子正在形成大规模的浴霸复制和克隆的基地,它的产品在成本和价格上远远低于品牌响亮的奥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对奥普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压力。那一年我正好在装修新房,不久前买了两个浴室取暖的设备。记得当时在杭州家电市场,奥普浴霸的门店就在进口处,它的浴霸售价是每个500元,而在里面的另一个门店里500元可以买到2个差不多功能的产品。我问奥普的人为什么他要贵这么多,回答是品牌好且技术比较过硬,但是在略作比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后者。我的考虑很简单,这种浴室取暖产品本身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如果就其品牌成本而言500元显然有暴利的嫌疑。因此出于功能价值考虑,我选择的是二者的平衡。现在有机会和这个公司的最高层对话了,我自然又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你比人家要贵这么多?因为在我看来你受到的竞争压力,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你本身的价格或者是成本因素。对方老板似乎有点委屈地回答,说自己的成本比那些仿制品要高,质量也比那些产品要高,技术含量和安全系数也要高等等。在这个回答中我最关心的是最后一个技术和安全系数,但是究竟如何高却心有疑虑。好在后来厂方带我们去参观了生产线,然而参观的结果却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认识:这不是一个对技术依赖非常强的产品,因此它不应该以技术和品牌的名义获取过高的溢价。由此我想到了山寨化对传统品牌观念的冲击。 几年前在关于品牌误区的文章和有关品牌的论著中我都提到过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在品牌化的过程中,往往十分看重品牌溢价和品牌本身所拥有的利益优先权,而不适当地忽略了品牌利益中 与顾客之间的利益平衡,忘记了在经营管理中对交易成本的控制,一厢情愿的认为著名品牌的最大追求,就是从品牌中得到超额效益回收。由于品牌消费本身不仅体现为使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体验,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愿意为他们的心理满足付出更多的价格。因此不少处于强势品牌的拥有者,往往从自我利益出发,在与消费者关系达成过程中,过于关注自身的利润获得,长此以往必然是失去忠实顾客的拥戴。实际上山寨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种品牌思想的嘲弄。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可以说,山寨文化已经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是暴利行业的杀手锏,对平衡产业发展有着关健的作用。 就此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著名品牌在同样的背景下,应该比普通品牌更加具有价格竞争力,因为它具有更多成本低廉的基础。简单地说,在企业的获利逻辑中价格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与价格密切相联系的是交易成本,它不仅体现在与顾客的交易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与供应商、渠道商、企业员工以及各种层级的相关利益群体者之中。从品牌管理角度讲,在保持一定的价格幅度同时,如果能够适当的降低交易难度减少交易成本,则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所以在这里品牌的意义应该体现在它对交易成本直接影响,由此而创造的利润上。从整合营销传播角度看,一个有价值的品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价格提升,相反它还可以直接导致成本的下降。任何有价值的品牌不仅具有顾客认同的优先权,而且在生产流程上同样应该具有获得优势的优先权,其内部认同延伸到管理上也必然是简捷高效,各种优势最终必然反应在它的成本之上,也就是说一个强势品牌所带来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提供的商品成本低于一般竞争产品。山寨化的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种品牌思想的一个反证。
个人分类: 营销传播|3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