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战争之王 | 美军第一大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
spins 2016-5-9 08:21
U-2高空侦察机、SR-71战略侦察机、F-117隐身攻击机、F-22隐身战机、F-35联合战斗攻击机、“猎户座”宇宙飞船...这些都是军迷们耳熟能详的武器装备,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均出自一家能与世界争霸空天的军火公司之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作为世界几大著名军火公司之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简称洛马)目前是美国第一大国防承包商,其由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这两家老牌军火企业于1995年3月合并而成。 五角大楼每年采购预算三分之一的订货都由洛马负责,目前洛马销售的防务产品占据着世界防务市场的40%,其产品不仅范围涵盖军用飞机(战斗机、运输机等)、直升机、水面舰艇、弹道导弹、反导系统、雷达、卫星、载人飞船、精确制导武器等多个领域,而且均处于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水平。 公司概况 ▲ 洛马下辖有5大商业部门,分别是航空系统分部、信息系统和全球决策分部、导弹和火控系统分部、导弹系统与训练分部以及空间系统分部。其中航空系统分部最为有名。 ▲ 洛马能取得今天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在1995年3月合并前,它还是两家独立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先来了解下前者,洛克希德公司是美国老牌航空航天制造企业,由洛克希德兄弟于191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巴巴拉市创立,前身是Alco水上飞机公司,后更名为洛克希德(Loughhead)飞行器制造公司。 ▲ 由于经营不善,洛克希德公司于1921年倒闭。阿伦·洛克西德不甘失败,后于1926年,与杰克·诺斯罗普(诺斯罗普公司创始人)、肯尼斯·杰伊一同重新开办了洛克希德公司(名称改为Lockheed)。 后来该公司历经波折,直到二战爆发后,凭借P-38战机和生产B-17轰炸机确立了日后的龙头地位。图为洛克希德公司创始人,洛克希德兄弟(Loughhead),左为马尔科姆·洛克西德,右为阿伦·洛克西德,后者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 ▲ 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历史(于1961年创立)虽没洛克希德公司悠久,但在洲际导弹、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研发领域也曾是业界巨头。 其产品包括“泰坦”系列、“和平卫士”系列洲际导弹、“潘兴”系列战术导弹、“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以及小斗犬空地导弹等。图为1960年8月,美空军试射“泰坦”I型洲际导弹,这是该公司研发的第一种洲际导弹。 ▲ 1995年3月,两家公司“强强联手”,合并后组成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 图为洛马公司的现任CEO:玛丽莲·休森,是一位颇具领袖才能的女强人。 ▲ 2015年7月19日报道,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80亿美元收购了以生产“黑鹰”系列直升机著称的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进一步拓展了原先的产品领域,增强了洛马在直升机领域的竞争力。图为收购后的(洛马)西科斯基公司标志。 洛马经典浮空器型号欣赏 PTDS( Persistent Threat Detection System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持久威胁探测系统(PTDS)”,是一种基于系留气球的系统,美国陆军从2004年开始使用这种系统,据说已经采购了60套之多。PTDS配有多任务传感器,可为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军部队提供长时间的广域情报侦察监视(ISR)和通信支援。 TAR S( Tethered Aerostat Radar System) 系统还有 另外一家著名的系留气球承包商:TCOM 洛马为提供了完整的系留气球系统产品线,根据体积大小,从8K到660K(660K=660000立方英尺),体积越大,负载能力越强,升空高度越高。典型的系留气球系统配备有雷达或者光电传感器以提供持续,低成本,大范围的监视能力。洛马的420K版本,装备了洛马自己的L-88雷达,就 成为了美国空军TARS 系统的基线配置。 High Altitude Long Endurance-Demonstrator (HALE-D),大名鼎鼎的HALE-D,对于浮空器业内人士无需多言,HAA计划的缩比验证艇,2011年试飞,据说是由于排气阀冰冻,在9000多米高度停止爬升,飞行试验宣告失败。 P-791,洛马混合式飞艇的缩比验证艇,可以看到上面有TCOM的标志。 LMH-1洛马臭鼬工厂为民用市场设计的第一架飞行器,据悉已经与英国一家公司达成了4.8亿美金的合同意向。 ▲ 提起洛马,大家通常会联想到著名的“臭鼬工厂”。这个名称实际是洛马 “先进武器研发项目” 团队的官方绰号。其典故是因最初的工厂毗邻一家散发恶臭的塑料厂,使员工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工作。员工们为表达不满,出于自嘲用臭鼬命名……现在臭鼬工程已经成为工程界的行话,原指秘密军事研发行动,现指在受限制的条件下,利用自己的时间,低调地进行创新研究。 ▲ 最后附上一张臭鼬工厂70周年来已研发的、以及未来将研发的尖端武器产品供大家欣赏,也能看出洛马70年来的发展历程。 结语:套用一句高大上的宣传语——80年来,这家军工企业承载了美国空天力量的光荣与梦想,见证并铸就了世界最强大空军的崛起与辉煌,它就是洛克希德·马丁,一个牢牢掌握着美空军战力源泉并引领着世界军用航空发展方向的幕后大BOSS……
个人分类: 浮空器|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丁·路德·金,你那依然黑色的白日梦
laserdai 2013-8-30 21:49
最近几天 马丁·路德·金什么纪念日,媒体大肆炒作,终于无意中看到了这位小马哥(小金哥)当年演讲的的真实片断,那个声音有点宏亮,那个语调十分做作,跟现在的美国口音完全不同,更不是黑人口味的英语口音,最重要的是内容:我有一个梦!其实,这个梦是白日梦,而且现在,就算美国出了一位了黑人总统,奥巴马。 1963年8月28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工作与自由大游行”期间发表“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非洲后裔的美国人依然认为,选出了一位黑人总统,并不说明种族问题一了百了。 这个梦也许永远都不会完全圆,所以依然是白日梦,但是,毫无疑问,非洲裔美国人的噩梦一小部分已经结束了。 曾经,黑人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公共生活中被隔离。现在,美国首都的那条河仍然感觉像是一条分界线。一边是白宫、国会山,越来越繁荣的城市,原来的那些贫民区也高尚化了,到处都是时髦餐馆、酒吧。 但是,过了河来到华盛顿东南地区,90%的居民是非洲后裔,景色就完全不同了。 对于许多白人来说,这是“禁区”。记不清有多少次,人们警告外人千万别去。虽然付出过努力、经历过改建,这一带仍然很破旧、贫穷。 华盛顿白人失业率是3.5%。官方统计数字称,这一地区黑人的失业率是22%,不过有人说,实际数字还要高出许多。 从美国整体来看,数字也是触目惊心:全国平均失业率是7.4%,黑人失业率12.6%;全国收入中位数50,502美元,黑人收入中位数33.460美元;全国贫穷率15%,黑人贫穷率27.4%。 美国监狱中总计关押150万犯人,其中38%是非洲裔美国人。不过,黑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3%。 当然了,有人会说,这是经济、而不是种族问题,黑人和白人之间有差距,和历史、文化有很大关系,不是歧视的结果。 “即使是那些自认为已经成功的黑人,(歧视)没完没了地摆在你眼前……你怎么能算成功呢?”黑人 运动员出人头地了,觉得自己什么都有了。后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很有钱的黑人。一旦卷入什么麻烦,所有的人都立刻向你泼污水。” 伊芙林·布朗今年80岁。50年前曾经参加过那场著名的游行。她退休前是护士,一生工作,现在却入不敷出。 伊芙林说,“好像一切都在往后退。我说过,日子很难过的时候,我一直往上走,所以现在我能看懂眼前的事。真的是挣扎,艰苦的挣扎。” 枪杀马丁的人被无罪释放,让这一带的居民震惊、失望。 美国有一些州引入法律规定,人们在投票之前必须出示身份证,也被看作试图剥夺黑人的权利。 虽然许多白人可能认为,奥巴马当选是民权运动最后一个胜利篇章,在这里,人们却辛酸地注意到,奥巴马从来没有到访过距离他的“家”只有几英里的这个地方。 朱蒂斯·霍金斯说,马丁·路德·金游行以来发生的变化还很不够。 “我们可以坐在公交车的前面了,我们不用再到外面去喝水了。人们会说,奥巴马当总统了,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好像奥巴马成了灵丹妙药。我想说的是,在这里,萧条是货真价实的。” “就好像,算了吧,你们有总统啦,别的什么都没有。你们有奥巴马了,不需要吃饭、不需要受教育了。好像更糟糕了。反弹后,好像 (黑人的处境)更糟糕了。” 参加马丁·路德·金演说50周年纪念活动的人中,许多人并不只是为了上街缅怀过去的历史,而是为了提醒世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他的那个梦,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没有成真,还是白日梦。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9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歌手马丁《传奇》英文版《Forever Hold Your Hand》
dongzg101 2013-4-3 18:22
http://www.tudou.com/listplay/xCK7_YQiAAQ/2xScAojyUnc.html 双语教学
个人分类: 民族团结|1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外爱吃中国饭[视频]
热度 2 JRoy 2012-10-16 00:11
马丁cityzen逆天之作--《原来我什么都想要》老外爱吃中国饭
个人分类: 娱乐新闻|18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马丁路德是因为“赎罪券”而改教的吗?
热度 1 StephenCatholic 2012-4-30 00:04
以善胜恶教友引述的彭鉴道神父博文《钱,能救灵魂吗》,前半部分与历史事实不甚相符,吾人予以纠正,以正视听。 其一,该文开篇就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赎罪券”倡导者并非良第十(Leo Ⅹ)教宗,而是他的前任优里乌斯二世(JulliusⅡ)教宗。 美国基督教牧师,神学家穆尔在其著作《基督教简史》中写道:教皇优里乌斯二世主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作,于1510年发布诏书,允许对捐献该项工程经费的人,按圣年方式给予大赦及其他种种神恩。(《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6月第一版,P214) 其二,要想了解 “赎罪券”,必须对天主教会的信理有一简单的了解。天主教认为,圣教会有赦罪的权柄,这是吾主耶稣授予伯多禄和他的宗徒团体的。耶稣曾对伯多禄讲:“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玛:十六:19)。” 当教会要修建圣伯多禄大殿的时候,教宗委派美因茨总主教阿尔布瑞克特在德国为其筹集善款。阿尔布瑞克特总主教依据教会训导,颁布四种恩赦(Gratioe)。《基督教简史》介绍了其中“臭名昭著”的两种:第一种是全大赦,包括解除炼狱中的所有痛苦,要取得这种恩赦的人必须痛悔告罪,至少亲赴七所教皇指定的饰有教皇纹章的教堂,在每所教堂念天主经五遍,圣母经五遍,并按照个人的地位、职业和收入的不同,捐献自二十五枚递减至一枚的弗罗林金币。第二种是对正在炼狱中的灵魂的全大赦,由教皇一代祷的方式(Per Modum Suffragii),而不是用管理天国钥匙的权柄,为其求得恩赐此项恩赦,条件是生者应将一笔与其能力相称的捐款,投入奉献箱。(《基督教简史》,P216) 可见,“臭名昭著”的赎罪券并非改教者、革命家所鼓吹的那样:“ 当你将钱放进献仪箱时,听到当啷一响,你为之祈祷的灵魂就会飞向天国。 ”。第一种全大赦需要有祈祷意向的人做大量的克苦、补赎,才能求得此项大赦。第二种全大赦实际上是给予教宗献仪,由教宗代祷求得的。不了解天主教礼仪的人,可以对其中的神学思想持不同见解。但不能罔顾事实,胡诌八扯。 《基督教简史》接着写道, 教会的权威神学家,尽量使用小心谨慎的方式阐明赦罪的道理,但仍然非常容易引起不惯于做精辟分析的世俗教徒的误解 (同上)。 但误解已不可避免,其中就有后来声名显赫的马丁路德神父。彭神父对马丁路德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一向忠诚于基督信仰”,“深刻理解贫苦大众的疾苦”。实际上我却不这样认为。路德改教有其深刻的历史、个人原因。 大的历史背景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追求人性解放,不想再受教会的束缚。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会对此有所描述,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小的背景与路德的性格有关。许多年来,无数的慕道者问我,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在哪里。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的话, 那就是天主教教人谦卑, 而基督教让人牛X。 天主教认为人是卑微的尘土且容易犯罪,需要在教会的教导下谨慎生活。 而基督教强调“因信称义”,信了上帝以后几乎将灵魂放进保险箱中,人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实际上天主教也从未否认人与天主的位际交往),信了教后就成了普天之下最牛X的人物,可以睥睨其他一切宗教信徒和无信仰者。 通过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路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作为一个天主教的修会会士、神职人员。他不认同教会的训导以及教会的圣事。《近代教会史》一书的作者毕尔麦尔评价说,他走上了宗教主观主义和片面灵性主义的危险路线(《近代教会史》,毕尔麦尔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美国人威利斯顿.沃尔克所著的《基督教会史》中指出:“他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靠出自心底的宗教信仰的力量,与上帝建立直接的、个人的关系,对得救深信不疑。 这就使得中世纪那一套复杂的教阶体系和圣事制度没有存在的必要 。(《基督教会史》,利斯顿.沃尔克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P383)”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老修啊,你们天主教的那套不对,所以人家路德才要另起炉灶。确实,路德也是这样认为的,《近代教会史》中写道:因为路德有坚定的信念和充满激情的性格,他和教会的碰撞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因为他很成功地利用书信、他学生的研究命题和讲道方式传播“正确的神学”(《近代教会史》P7)。 当“赎罪券”在德国发售的时候,路德对教会的反抗就达到了顶峰。所以,老夫认为,并不是“赎罪券”将虔诚的路德逼上梁山,也不是路德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要为民请命,而是牛X的路德借着“赎罪券”事件发泄内心的不满,被觊觎教会财产的诸侯们利用,形成教会的大分裂。 马丁.路德讲授“正确的神学”,牛丁.路德讲授“更正确的神学”,驴丁.路德讲授“最正确的神学”,这样“更正教会”便呈几何级数分裂,据英国差传统计学家David Barrett发表的“2011年全球差传数据”,更正教(基督教)4亿2千6百万,宗派有4万2千多个 http://www.gospeltimes.cn/news/2011_04_06/16492.htm 这是严重违背耶稣训诲的,因为耶稣教导说:“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若:十三:34)耶稣对教会的要求是:“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若:十:16)” 感谢主,在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德国、瑞士、荷兰等地,现在的天主教人数都超过“更正教”。也许人们认知到, 过分地依恃个人的力量去追求“正确的”神学,往往容易走上更加不正确的道路。 原文
个人分类: Catholic|2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发一个马丁·加德纳聚会上的puzzle
热度 3 danjon 2012-4-6 11:02
发一个马丁·加德纳聚会上的puzzle
一个puzzle,大家可以自己找一张纸、两个曲别针和一根橡皮筋试试看能得到什么结果。
4036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马丁·加德纳聚会”看中国数学游戏发展
热度 7 danjon 2012-4-5 09:27
从“马丁·加德纳聚会”看中国数学游戏发展
本人受邀参加了于 2012 年 3 月 28 日至 4 月 1 日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十届马丁·加德纳聚会。这项旨在向数学游戏泰斗马丁·加德纳致敬的聚会创立于 1993 年,地点选在马丁·加德纳晚年幽居的亚特兰大市,目前每两年举行一次,称得上是全世界数学游戏爱好者的盛会。马丁·加德纳于 2010 年 5 月去世,本次聚会也是他去世后的第一次聚会。 这项为期五天的聚会精彩纷呈,日程安排非常紧凑,内容包括报告会、魔术表演、宴会、集体野餐等等,本人在这五天中极少有休息的时间,经常是早上七点钟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到房间休息。关于参加此次聚会的详细过程本人将另写文章讲述,这里只谈谈本人在此次聚会期间形成的一些对中国数学游戏发展的看法。 几天中的耳濡目染,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数学游戏在欧美日等国家地区历史之悠久、发展水平之高。应当承认,在数学游戏领域,除了魔方、数独等具有竞技性的玩具或游戏之外,中国大陆至今尚未与国际接轨。不仅水平十分有限,而且非常缺乏与国外数学游戏爱好者的接触与交流。虽然早在 80 年,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内也出现了一些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数学游戏的爱好者,但直到今天,数学游戏在国内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本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功利性的奥数教育,令数学游戏本应有的趣味性荡然无存。中国的奥数教育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的高中数学竞赛是在华罗庚等数学家的倡议下开办的。虽然华罗庚本人在当时便已提出这项竞赛应该仅仅面向对数学有兴趣和特长的中学生,并担心其干扰正常的中学数学教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数教育由高中向下渗透到初中,至 1986 年“华罗庚金杯”小学生数学竞赛创立,奥数教育已经蔓延至小学。奥数教育的功利性也在逐年显现。 本人于 90 年代初上小学,当时至少在本人所在的河北省,奥数教育还仅仅针对某些对数学有特长的小学生,但到了世纪之交,奥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成了全体小学生为了升学而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课程。此时的奥数教育已经完全沦为学生升学的敲门砖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工具。在升学的指挥棒下,奥数教育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对数学有兴趣,是否在数学上有所长,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进行灌输。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以考试竞赛的成绩为最终目的,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某些偏题、怪题来获取更高的分数,使得奥数教育本应有的启发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兴趣的意义也丧失殆尽。难怪近几年社会上“打倒奥数”的呼声愈演愈烈。 其实,奥数教育中的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数学游戏,与我同龄的很多人对马丁·加德纳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只要在小学时接受过一些奥数教育,对当年做过的某些源自马丁·加德纳在《科学美国人》数学游戏专栏的题目往往都有一些印象。但是,长期功利性的奥数教育,使得除了少数对数学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在多年的无差别奥数训练之后,对数学游戏甚至数学本身的兴趣早已消磨殆尽。 其次,国内长期以来对数学游戏的定位存在偏差。毋庸置疑,数学知识的普及,青少年数学兴趣的培养是数学游戏推广的重要一部分。但国内却一直有一种把它当作数学游戏唯一的或者最主要目的的倾向。据本人在此次马丁·加德纳聚会上的观察,国外的数学游戏爱好者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数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数学玩具设计师、魔术师、玩具收藏家以及纯粹的爱好者等等,很多人身兼多重身份。聚会参加者绝大部分是成年人,二十岁以下的参加者极少,给本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两个十二三岁的年轻人也都很像“小大人”,登台演讲或表演节目时完全不怯场,给人的感觉与成年人并无区别。平时大家交流时,即使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也都与他们平等交流,没见有谁把他们当做“小朋友”,采取某种大人教育小孩的居高临下姿态。 反观我们这边,即使在很多数学游戏的参与者和推广者眼里,数学游戏也往往不自觉地被仅仅定位为进行数学教育的工具,“寓教于乐”长期以来被很多数学游戏推广者作为宣传口号。在这里,“教”是目的,“乐”是手段,而“寓教于乐”这一概念本身则隐含了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我教你听”的思维定势。应当承认,这种思维广泛存在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传统科普活动中,不仅仅是数学一个学科的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种传统科普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渐被新的科学传播的概念所取代。与传统科普相比,科学传播中的“传播”二字所强调的正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作用,如果说传统数学游戏的推广方式是一种单向的“教”,那么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需要更新为双向的“玩”。 还有两个问题不能不提到。一是除了缺乏国际交流之外,国内数学游戏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也十分缺乏。这使得单个数学游戏爱好者往往只能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研究其他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把早已被人解决或是运用计算机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当做“难题”来研究。另一点则是,由于数学游戏中的某些种类源自或据说源自中国,国内的数学游戏爱好者往往或多或少地将推广数学游戏与弘扬传统文化之类的载道思维联系起来,这往往会冲淡对数学游戏本身价值的追求。例如本人的一位爱好智力玩具收藏的朋友就提到,国内大量巧环爱好者并不热衷于研究巧环本身的数学问题,却对设计汉字外形的巧环津津乐道,而这种巧环在数学难度上毫无新意,这实在是舍本逐末的举动。 综合以上几点问题,本人对中国数学游戏发展的看法如下: 首先,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从前以年龄为基础的知识鸿沟已经不复存在,许多青年人在知识水平上并不低于甚至超过年长者。同时,新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娱乐方式,数学游戏相比于其他娱乐方式也并无特别优势。要推广数学游戏,就一定要转变从前“寓教于乐”的观念,承认“乐”不但是手段,更是目的。应该把数学游戏推广的受众定位为对数学有兴趣、有所长的成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而对未成年人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传播,是成年数学游戏爱好者团体发展壮大而产生的辐射作用,两者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抛弃前者追求后者只能是本末倒置。 其次,从方法上看,为数学游戏爱好者建立周期性,经常性的活动,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是推动数学游戏爱好者群体发展壮大的主要手段。在这里,我想以我亲身参与的国内魔方运动的发展过程作为实例加以说明。 国内魔方运动从 2004 年魔方吧网站建立开始,至今已经 8 年。魔方吧网站草创时,国内的魔方爱好者群体状况与今天除魔方及数独之外的数学游戏爱好者状况十分相似:爱好者数量少,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国际水平差距极大。魔方吧网站建立的首要作用是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魔方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由于最初参与魔方运动的爱好者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因此,现实中魔方爱好者的聚会交流活动也从广东开始,随着各地魔方运动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而扩展到全国。到 07 、 08 年左右,许多城市都有了爱好者之间经常性的聚会。聚会最为频繁的北京,从 2008 年开始选择了位于积水潭的一家肯德基作为聚会地点(因该肯德基位置较偏僻且店面较大,极少出现客满情况,魔方聚会对其日常营业影响较小),聚会时间定在每周五晚,每次聚会人数平均在一二十人,最多时达到过 50 多人。 从 2007 年底开始,世界魔方协会认可的比赛在国内出现,这大大促进了国内魔方运动的发展。一方面,比赛刺激了许多爱好者努力提高水平以获得较好的比赛成绩。另一方面,每次比赛往往能汇集来自不同地区的爱好者参与,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次跨地区聚会,这大大增进了不同地区魔方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奥数化、商业化的影响,但随着各地区的聚会和比赛日趋经常性、周期性,近几年国内魔方运动的水平和影响一直在稳步发展。本人曾在 2007 年以“民科(‘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简称’)”为蓝本戏拟出了一个词“民魔”,意指不与其他人交流,闭门造车的魔方爱好者。最近几年随着魔方运动的推广,这种爱好者已经不多见。不仅如此,诸如“促进国内魔方运动发展”这样较为空洞的口号近两年与已经很难听到,这恰恰证明了国内魔方运动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 本人认为,在国内推动数学游戏发展的最佳方式,就是开展类似于马丁·加德纳聚会的爱好者交流活动。 2010 年马丁·加德纳纪念日在北京玩具协会举行的活动中,本人曾和余俊雄先生探讨过此类活动的可行性。 2011 年马丁·加德纳纪念日适逢每周五的北京魔方爱好者聚会日,因此这次纪念日的活动便与魔方聚会结合到了一起。当然,这两次活动与马丁·加德纳聚会那样的大型活动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在国内举办大型数学游戏交流活动,草创时一定会遇到参与者人数较少,水平不高,不同领域的爱好者相互交流较困难等问题,但根据魔方运动的开展经验,只要这种经常性的活动能够持续下去,爱好者的热情就可能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也可以逐渐缩短。 另一方面是为国内数学游戏爱好者建立网上交流平台。由于魔方吧网站已经有专门的数学游戏讨论版,今后只要利用好这一讨论版即可,这样还可以吸引广大魔方爱好者参与到其他数学游戏之中。事实上,一些偏爱智力玩具收藏,以及拥有较高数学功底的魔方爱好者已经将兴趣范围扩展到各种数学游戏和玩具之中,这也为未来数学游戏在 国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7526 次阅读|9 个评论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剽窃
热度 23 fs007 2011-4-26 11:42
寻正 此前我介绍过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安蒙布罗斯的剽窃 ,他在患癌症最后岁月里,被爆光多部著作剽窃,好事者追索到他的博士毕业论,发现他在博士论文以及在校时就有剽窃行为。剽窃,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一种习惯。安蒙布罗斯的剽窃是注明出处的剽窃,他直接复制了别人的说法而没有用某种形式注明那是别人的原话,尽管他注明了来源,仍然属于剽窃,因为我们读一篇文章,会默认所有未注明的文字为作者的创造,剽窃本质是一种欺诈,针对读者的欺诈。 这里我还要介绍另一位更为有名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最著名的人权活动家,马丁 * 路德 * 金。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剽客。在他有生之年,马丁 * 路德 * 金享有盛誉,他的剽窃行为从未见光,事实上,在他死后二十年内,都没有人怀疑他剽窃。一切,始于他的伟大。 在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是美国法定的马丁 * 路德 * 金日,这一法定节日的确定,发生在 1983 年。随着这一节日的确立,马丁 * 路德 * 金在美国文化中的意义日显,在马丁 * 路德 * 金被刺杀的 1968 年,他的遗孀科蕊苔就为他建立了马丁 * 路德 * 金中心。在 1984 年,该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建立了一个马丁 * 路德 * 金著作项目(以下简称金著作项目),意欲整理马丁 * 路德 * 金文集,以供后来者研究学习金的思想与著述。 在 1987 年,金著作项目的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金的著作中存在剽窃现象。二年后研究人员向科蕊苔报告了有关发现,她未阻止相关研究的继续进展。在 1989 年底,有关金剽窃的传言开始从该项目中流出,英国的《周日电讯报》率先踢爆此事,但美国媒体未跟进,金的信誉如日中天,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有污金名誉的事是不可饶恕的。金著作项目也不敢用“剽窃”一词指控金的著作,只敢说,“其作品有些不规范”或者“引用不当”。 1990 年金著作项目向其资助者国立人文基金会( NEH )通报了金的剽窃事实, NEH 选择了回避这个敏感问题。在当年年初,美国媒体开始跟进英国《周日电讯报》,最初是《集焦》( The Spotlight )报道了此案,随后《华盛顿邮报》、《新闻月刊》( Chronicles )、以及《华尔街日报》开始重拳出击。《新闻月刊》的弗莱明( T. Fleming )称金博士的博士头衔应当是荣誉性的,因其博士论文剽窃,金博士已不再有实质的博士资格。 金的母校随后奋起为金正名,波士顿大学校长威士特林( Jon Westling )写信给《新闻月刊》抗议,无耻地当众撒谎,声称金博士的论文被多位学者反复查验过,根本不存在抄袭,也没有引用不当、误导信息或者模仿别人的思想。但《华尔街日报》较为温和但不容否认的爆光让美国媒体不再顾忌金的名誉,各大报相继报导该案。 迫于压力,金的母校波士顿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认真彻查了金的学位论文,结论说,其前半部分 45% 的内容确定为剽窃,而后半部分则有 21% 的内容抄袭。该委员会显然不愿承担政治后果,建议波士顿大学不考虑褫夺金的博士学位。该委员会被指责缺乏学术诚信。波士顿大学随后在金博士的论文中插入该委员会的结论,让每一位查阅者注意到金剽窃的事实,但此外没有采取其它行动。 金著作项目出版其相关作品时采取了相应策略,注明金的剽窃行为。 金的剽窃行为一旦进入人们的视野,他的一贯学术剽窃开始成为学者记者关注对象,详细研究金著作的学者发现,金连诺贝尔获奖演说都剽窃了弗州一位叫汉密尔顿的牧师!他在布道演讲中经常性地剽窃他人,而他最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也剽窃了另一位叫开锐( A. Carey )的黑人牧师。 下面是金的《梦想》原文结束部分: "This will be the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will be able to sing with a new meaning, 'My country, 'tis of thee, sweet land of liberty, of thee I sing. 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 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And if America is to be a great nation, this must become true. S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prodigious hilltops of New Hampshire.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mighty mountains of New York.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heightening Alleghenies of Pennsylvania!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snowcapped Rockies of Colorad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curvaceous peaks of California! But not only that; let freedom ring from Stone Mountain of Georgia! Let freedom ring from Lookout Mountain of Tennessee! Let freedom ring from every hill and every molehill of Mississippi.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译文: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岗。”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白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05/content_2787080_1.htm ) 这是开锐在 1952 年的演讲原文: "We, Negro Americans, sing with all loyal Americans: My country 'tis of thee, Sweet land of liberty, Of thee I sing. 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 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That's exactly what we mean--from every mountain side, let freedom ring. Not only from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White Mountains of Vermont and New Hampshire; not only from the Catskills of New York; but from the Ozarks in Arkansas, from the Stone Mountain in Georgia, from the Blue Ridge Mountains of Virginia--let it ring not only for the minor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for the disinherited of all the earth--may the Republican Party, under God,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译文:美国黑人们,我们跟所有忠诚的美国人一起歌唱:“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岗。”那正是我们所言,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岗。不仅是从新罕布谢尔与佛蒙特的绿山峦与白山峦,不仅是从纽约的开次士格尔,也从阿肯色的奥萨克斯,从乔治亚的石头山,从弗吉利亚的绿脊群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为美国的少数民族而鸣,也为所有剥脱了地上产业的人而鸣。共和党人,在上帝指引下,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金博士的抄袭案被踢爆,其导师及答辩委员会受到极大压力,金的剽窃对象之一是他的同门师兄布日尔( J. Boozer ),他剽窃了大量的布日尔的论文,以致于批评者嘲笑其导师德沃尔夫( L. H. DeWolff ),读了两份论文没发现剽窃是低能,没读两份论文而没发现剽窃更低能,读了两份论文发现剽窃而不吱声就彻底地低能,总而言之是低能。 最早核查并爆光金剽窃的作者之一是西奥多 * 帕帕狮( Theodore Pappas ),他当时是《新闻月刊》的执行总编辑(相当于副主编),他对金博士论文的检查认为金剽窃率可能达到 2/3 ,帕帕狮后来出版了多本著作爆光金的剽窃。他在《马丁 * 路德 * 金的剽窃故事》一书中写道, “一般而言,如果文中语句动人、诙谐、显出洞察力、或者简洁易记,又或含有引喻、类比、象征、或明喻,可以安全地假定那段话是偷窃来的。” 显然,如此评价与“诋毁”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权活动家是不能为许多人所接受的,为此,帕帕狮接收到了三次死亡威胁。美国不是天堂,愤青的死亡威胁虽大多是一时愤概,但帕帕狮还得承受媒体行业抵制,据说他在四十个月内向四十个出版商递稿,被拒绝了四十次。(见: http://www.garynorth.com/public/335print.cfm ) 我们很难把金的剽窃从他的生活中剔取出来,但连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演说也要习惯性地剽窃一下,也的确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鄙视他一把,无论他有多么伟大。 读者欲了解更多,请参阅本文主要资料来源: Gary North, How Martin Luther King, Jr. Got Away With Plagiarism: 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 http://www.garynorth.com/public/335print.cfm T.E. Wilder, Review of The Martin Luther King. Jr., Plagiarism Story, edited by Theodore Pappas, (Rockford, Illinois: The Rockford Institute, 1994). http://contra-mundum.org/cm/reviews/tw_plagiarism.pdf The Plain Truth,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exposed as a fraud! http://plaintruthmagazine.blogspot.com/2010/01/dr-martin-luther-king-jr-exposed-as.html Wikipedia, Martin Luther King, Jr. authorship issu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Luther_King,_Jr._authorship_issues A chronology of the discovery of King's plagiarism. http://www.martinlutherking.org/chronology.html Martin Luther King, Ph.D. Thesis. http://mlk-kpp01.stanford.edu/primarydocuments/Vol2/550415AComparisonOfTheConceptionsOfGod.pdf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15544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