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年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上海市:年轻的老城
sheep021 2010-11-1 14:37
江西抚州4月大婴儿性早熟 疑因食用奶粉(图) 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一名4个多月的婴儿,近日乳房突然增大,阴部出现浅绒毛,经医生诊断为性早熟。据其父母叙述,该婴儿曾食用明一牌奶粉。日前,工商部门虽已介入调查,但由于无人出鉴定费的原因,导致具体结论无法得出。 婴儿母亲:孩子曾食用明一牌奶粉 2020年,上海60岁以上老人占30%(图)_网易新闻中心 中国60岁以上人口1.44亿 2045年预计占30%人口 -------------------------------------------------------------------------------------------------------------------------- 4个多月的婴儿快速早熟,成为小大人。 600岁的新城上海市,也即将步入老城之境。 新中国百年华诞之际,也真的成为老大中国了。 人人都想长生不老之际, 一切却都在加速成长。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老得实在太快! yindazhong 老师,您的不老仙丹研究好了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年后重新捡起日记,记录下来年轻的生活
guangyin 2010-10-18 22:46
从2000年秋天就开始记录日记,一直到2008年的秋天基本断了。那时候刚进入实验室,很忙;并且生活上没有在意太多的东西,纸版的日记就这样中断了两年。 就是觉得过的真地很快,也感觉自己是认真过了。最近一年半也经常故意钻牛角地去想些问题,总是没有结果,还很纠结,浪费了不少时间。以后会更充实更高兴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遗失的美好
wido 2010-9-23 23:01
离上次《走不动了》已经好久没灌水了,时不时的来写一写,其实蛮美好的。怀念当初,总是那么美好。 中秋节和女友一起看了山楂树之恋,我看到纯纯的爱在涌动,然后回忆被勾起;当晚回来就看到很多人在网上码文字,在诉说自己的往昔,在无病呻吟般的说着我当初是怎么样的,现如今又是怎么样的,而且现如今,我已不能爱。 今天,女友逛街回来告诉我,因为山楂树之恋,所以,很多装饰店里都有很多山楂性状的装饰品在卖,我心里在暗笑,看来,这个世界爱回忆的人不在少数,而且靠别人的回忆来赚钱的人亦不在少数。现在很多成都的农家乐不就是因为有些人很怀念当初的田园生活而开的么? 我们这个年代,距离那些单纯的、不计物质的人们越来越远,而怀念这些人存在的那个年代的事情已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出现这些的现象原因是不是因为我们开始慢慢变老,而人老以后,都必须靠一些单纯、美好的回忆活着。 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回忆?为什么我们需要回忆? 我只能说,这是因为现实的境况跟我们当初的相差的太大,或者现在的境况跟我们当初期许的相差的太大。过去的我们或许不知天高地厚,有棱有角,然而现如今,我们已经被磨圆了,光滑了。我们遗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现实并不能给我们想要的。是不是我们期许太高?亦或者现实太残酷? 女友在看完山楂树之恋之后,说,也不是那么感人啊。因为回忆跟故事一样,需要有故事里的人、故事里的事。 这是我的上帝在说,与回忆无关,与现实有染。 相比回忆,我更爱今天,此刻的世界里有我期望自己能够拥有的一切,包括纯真的爱。
个人分类: 快乐阅读|3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那年轻时相许以身【同题不同体作文2】
陈安博士 2010-9-22 22:16
  爱情里最悲剧的一幕是什么?   《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爱情里最悲剧的一幕是当你决心以身相许的时候,对方却撒手人寰了。   在我少年时的心中,对于爱情,好像我就是在期待着一个完美的悲剧似的当她决心以身相许,你却已经没有能力在最后一刻把握那段爱情乃至身体了。   如果以我个人当年的少年心性就一直在期待山楂树般的结局,那么,写成这么一部描述史上最纯爱情的书让人尽量去流泪就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工作了。   可是,如果你真的在我22岁之前给我看山楂树之类的小说,我的泪还是会喷薄而出,只为那瞬间消失的生命和永远存在下去却没有了客体对象的爱情。   好像我在23岁的时候看到了剧雪出演的电影《一夕是百年》,从小说《师姐》做的改编。这也许是剧雪出演的唯一一部还不错的电影,而她似乎就从来没有过少女时代,和江珊一样,一出手就是悲情少妇,江珊出手则是庸俗少妇。   这部在合肥四牌楼的解放电影院看的电影告诉我,世界上最悲伤的爱情不是有了爱情而没有获得身体,其实是你在一瞬间获得了那身体,但是随后转瞬间就永远失去了,这样的悲剧效果要比从来没有获得的更强烈更具冲击性。   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尽最大的可能去压抑感情一直是手到擒来的一种处理模式,《红楼梦》里高鹗续书所以能够依然风行至今,甚至成为官方版本,很多红学家说高鹗处理的黛玉焚稿一段太完美,再加之和宝玉成亲成为同时刻鲜明对比的对象,更加剧了悲剧的氛围。因为这一段加强版的悲剧情节,高鹗就完全可以永恒,或者至少比其他的续书更加可以永恒。悲剧的背后其实是得到了不爱的人的身体,而爱人的身体永远没有机会获得了。   到今天为止,我也还没有去看《山楂树之恋》,来成都前本来买了两张票给我爸爸妈妈看,我妈却懒得走路过去10分钟可达的电影院,我爸爸就带了考上研究生初到北京的同事家孩子去看了。回来后他告诉我,张艺谋这个片子才可以叫个电影,黄金甲之类的,算什么玩意儿啊!   我爸爸就描述了老三在可以得到静秋身体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放弃获得的情节,描述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酸涩了。   我设想了一下那情节,觉得自己也还是会感动一下,不过感动的强度会弱于《一夕是百年》的那一段相互拥有过之后的永远分开。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守望门寡这样的人间惨剧,对于身体接触的过度禁忌使得我们的悲剧多以无法得到身体为爱情悲剧的最高表现形式,好像感情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甚至有了感情而终于没有机会得到身体为爱情中的最美。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那过去的时代,不管是程朱理学朱熹先生倡导的禁欲时代,还是在文革左近谈爱色变谈性则为犯罪的时代,都为《山楂树之恋》培育了良好的土壤。于是,《山楂树之恋》在某一时刻,某个以赢得身体很容易赢得感情几乎不再可能的时代出现了,一出现立刻满足了时代缺什么则兴什么的基本需求。那些不再拥有刻骨铭心爱情的人,在电影院里流泪看那期盼的情节。   而那泪却与自己现在持有的价值取向无关,如果观众自己即便有一万个机会拥有这样的一段爱情,也绝对不会去努力了。   【这个算影评吧,尽管电影俺们还没看过】
个人分类: 告别的年代|4856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那年轻时相许以身
陈安博士 2010-9-21 07:10
忘了有多少寒暑更, 在那年轻时相许以身! 《就这么样吧!》 我最挚爱的人 当我爱你,当我也发现了你一样的爱 如何表达才可以让我的心永久地放下 放在时间的河流里享受那持久的沉静? 我最挚爱的人 从爱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了 可是,空间转换之间,答案也在移形换位 那么,让我慢慢地给你些回答好吗? 我最挚爱的人 当我们初相识,都还在琢磨爱的真谛时 我看到了你眼中的焦渴和压抑 我们相互在回避对方那只饱含了一种物质的眼光 可是,你漾着嘴角的笑意让我看天边飘荡的云朵 我最挚爱的人 我知道你的爱饱含痛苦 因为我们只有爱却没有驾驭爱的能力 我的表达随着云朵的流散而梗住了 轻轻地用手臂略过你的衣袂 我最挚爱的人 当我们年轻 我要献祭给你一样最宝贵的东西 可是,除了自身我一无所有 当那远古洪荒时代,人类的青春世代 世人准备向上帝祭献时 能够选择的仅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因为 除次,他们别无所有 那么, 我最挚爱的人 就让我将自己青春的身体奉献给你吧! 完成一次完整的爱的过程。 我最挚爱的人 因为那一刻莫名的迟疑 你却没有拿去 我抱着自己的臂膀痛哭失声 我知道,我已经错过了这个时代最美好的 而你,从此拿去了我整个生命中最珍贵的 心与未来 我最挚爱的人 终于我们幸运地有机会步入中年 我的笑意里开始拥有了沧桑 而你的眼角则有云的痕迹 我推迟了的献祭却没有完成 此刻那最美好的,又能够给你的会是什么? 我迷茫了 也许,还可以相许以身 也许,只能够远远注视 也许,只解释这么一句,心还等候在老地方? 就够了么?
个人分类: 告别的年代|4566 次阅读|8 个评论
大学年轻教师的生存困境
pikeliu 2010-9-20 20:29
上海:高校助力青年教师突围 作者:姜澎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09-8-17 如何为青年教师突围、成长提供更多支持,正成为上海不少高校关注的课题 一所高校信息专业一位名教授领衔的863课题最近结题了,她要求学校变通,不把这个成果只算到她头上,要加上项目组其他8位青年教师。但是学校人事处和科技处的负责人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出一个变通之计,因为按规定,课题成果只能算在领衔者头上。这位教授无奈,青年教师们为这个课题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按照常识,许多课题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青年教师,是大学校园里承担着教学和科研重任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成长与高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何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支持、更大的成长空间,正成为沪上不少高校共同关注的课题。 青椒背负重重压力 对于青椒(青年教师)来说,写文章第一重要,其中技巧千百种,虽然我已经发表了30多篇文章,觉得有用的基本为零;教学第二重要,因为要面对老教授们不停的挑剔,还有一群学生也在不停评价,总是压力重重;第三是人际交往,没有不停的交流和合作,横向课题根本不可能有,这可是直接影响收入指数的在不少高校BBS的青年教师交流板块上,几乎都能找到这篇《青椒生存指南》,其中列出的青椒关注事项123,生动讲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压力和困惑。 复旦大学一名2003年留校的博士告诉记者,按照学校的规定,他现在已经顺利晋升副教授了,但要晋升到教授,就不是熬年头的事了。现在评教授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有论文、有课题,必须带学生,任何一件事都含糊不得,每年的教学要接受学生评价,得分太低,系里不仅会停了我的课,还得安排老教授给我补课,课时费少拿倒还是小事,关键是晋升职称时要算每年的课时数,停上一年课,肯定影响晋升。生科院的一名青年教授也说:现在职称晋升越来越难,副教授晋升到教授,除了考核教学指标,科研上还必须与目前排名前30%的教授的水平相当可是副教授在竞争科研项目时很难,没有有分量的科研项目,发论文也会受影响。 另一所高校电子工程专业的一位教授透露,高校教师的收入一般分科研与教学两部分,大批青年教师在报研究项目时排不上队,拿到项目的机会很少,而教授、博导们,尤其是担任了行政职务的院长、处长、校长们,动辄就能拿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科研项目。一个课题,大老板之下还有二老板、三老板,轮到青年教师,就是打工的份了。做科研的老师,拿到项目和经费出成果再拿再出成果,这是良性循环。可很多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启动资源,如果得不到支持,就出不了什么成果,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压力之下,一些青年教师搞科研容易急功近利。 扶持计划帮助突围 如果不在科研和教学上支持青年教师,他们就可能用凑论文发表数量之类打扮自己,而不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或者把功夫花在学校外,想方设法混钱,长此以往,这对高校发展自然不利。上海交通大学一位负责人这样说。据一份调查显示,青年教师的月收入在3000元至6000元之间,而他们既是家庭经济的支撑,又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多种压力。不少高校为此纷纷出台措施帮助青椒们突围。 复旦大学专门为文科青年教师设立了金苗工程,近年来的投资基本上是每年翻一番,学校成立了评委会,凡通过评审的课题都拨款资助;理工类专业则各有支持方式:如微电子学院的青年教师只要入职,学院就确定最低收入每年7万元,不足部分由学院补贴,青年教师提出科研课题,学院会优先给他们经费支持;物理系的青年教师可以领衔争取重大课题项目,甚至教授会参与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提供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晨星计划,青年教师可向学校申请5万到10万元不等的课题经费,最高可达30万。为鼓励青椒们在教学方面更多投入,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烛光计划。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也都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推出了校内的资助计划。 光给资助恐怕不够 尽管已经有了不少支持青年人的措施,但在科研上,还应该给他们更多、更大的支持。这是不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的建议。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参璇教授说,我已经建议了好多次,我们争取来的科研课题应该也算作青年教师的课题,不能只算某个人的,但眼下对此没有合适的规定。她说,且不说青年教师在课题中的贡献,客观地说,他们比我们更需要被认定是这些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这事关他们的成长。她还指出,由于来自政府部门的纵向课题的经费不能用于任何人员开支,所以参与课题的青年教师即使牺牲自己的其他课题,也不能得到任何补贴。 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独立科研的机会,往往被挂靠到老先生或者名教授的团队中,放弃个人兴趣乃至特长去帮别人工作以换取自己的资历,这实在是无奈的选择。虽然现在不少高校为青年教师设立了科研种子基金,但只有资金支持不够,还要有支持政策和软环境建设。对初出茅庐的青椒而言,软环境尤其是团队组建和配套条件的重要性,往往大于资金。 尽管学校现在已经出台了很多支持青年人的措施,但是应该给青年更多科研上的支持,这是不少教授们在接受采访时的建议。 更多阅读 热帖:《青椒生存指南》 中青报:待遇低困扰高校青年教师 龚克代表:国家应加快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是年轻人耐不住寂寞,还是一些高校的环境不利于他们成长 80后大学老师挣扎在辞职边缘 李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20 27岁的大学老师周红最终退了火车票,没有回家过年。 因为她的领导去年拿到了一个社科基金,快结题了还没有成果,一着急就把这个任务光荣地托付给了周红。前一阵她又要备课又要监考又要批改试卷,还要承担辅导员的职责把学生们安全送走,这本书就像把骆驼压死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压得她嘴边长了一圈的大泡。 朋友们一听我在写书都很羡慕,可我的名字最多也就出现在后记的致谢里!周红有些愤愤不平,辞职的念头一直在她脑子里跳来跳去。 笔者走访了几所大学,发现有些像周红一样的青年教师在给教授做嫁衣裳的过程中牢骚满腹。是现在的年轻人承受能力弱耐不住寂寞,还是一些高校的环境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让他们承担了太多工作和压力? 微薄的工资让年轻教师不得不继续啃老 许多、袁全和郑革,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东部沿海城市同一所大学工作的。他们同一年进校,如今时间过去了4年,各自的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说,工资微薄是年轻教师心理要跨的第一个槛。 许多依然记得第一次领工资的情形。那个时候还没有办好工资卡,自己的工资要从财务处领取,填好领款单后等了十几分钟,窗口里才扔出来薄薄的一叠钱: 1704元。 这个数字我一直都记得。许多说。她用其中的4元零头买了两注彩票,当时特想中500万元,还想好如果中奖就要全部存起来,然后每月自己给自己发一万元工资。 当然,500万女神没有光顾她,而这样的一个数字在她的工资册上待了两年时间。除去合租的房租、水电以及必要的生活开销,每月都无余款。许多终于成了传说中的月光女神。 袁全和许多是大学校友,她的父亲是一家国企的领导,单位福利非常好,一直希望袁全可以到自己单位工作。但袁全总觉得从小到大都在爸爸的羽翼下成长,就像个木偶,在父母的指挥下完成人生所有的选择,很没成就感。她很傲然地凭自己能力进入高校当了老师,可以说在朋友圈赢得了喝彩一片。 可好景不长,大手大脚花钱习惯了的袁全第一次拿工资时,愣了半天,问,领导,咱学校的工资分几次发?半分钟后,大家一阵哄笑。袁全的理想主义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她无法真正摆脱父母的羽翼,每月依旧要靠他们支援。 其实相比其他同事,袁全生活方面已经算很优越了。她有一辆从母亲那里淘汰下来的蓝色宝来,却从来没有自己加过油。袁全的妈妈给了她张加油卡,每月还会自动往卡里充值。刚参加工作不久,父母就给她买了一套房子。袁全一直过着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压力。 每当看到媒体上批评大学生问心无愧地当啃老族时,袁全就特别难受,工作以后还要全方位啃老,实在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 工作两年后的一天,在去学校的班车上,袁全听到坐在前面的两位中年男老师比较工资条上的钱数,两个人围绕其中一个人少了50元钱的取暖费的问题讨论了一路,那抠抠搜搜的样子让我悲从中来,下车回家立马写了辞职信。 由于合同期限没到,袁全需要付给学校一大笔赔偿金,袁全终于在人事处爆发了:学校应该另开一个专业,专门研究如何挣老师们的钱! 袁全辞职时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她再次拒绝了爸爸那家国企的橄榄枝,这个世界常常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后悔,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而后悔。 如果说年轻女教师能通过结婚改变命运,男老师怎么办 嫁人,是不少女教师改变窘境的途径。 许多的妈妈一直教导她:女人有两次投胎机会,一次是到自己家,一次是找婆家。眼看不到2000元的工资养活自己很成问题,普通的商品房价格已是天价,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结婚从宿舍搬了出去,合租的房子渐渐找不到同住的对象,许多开始着急了:发疯一样想结婚,甚至考虑过嫁个有房子的老头子。 好在大学女教师因为职业工作体面、受人尊敬,一直属于婚姻市场上的绩优股。频繁相亲过后,许多嫁给了当地一位国税局领导的儿子。他也在税务系统工作,家里好房子有多套,还有一辆公车两辆私车。 当时我就觉得自己不用再漂着了。许多说。两个月以后,许多就结婚了:丑是丑了点,看习惯了都一样。 跟许多可以通过嫁人改变生活的窘境不同,高校男教师面临着更多困境。来到这个城市4年了,房价已经翻了两倍,郑革依然住在学校不到1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就这样一间朝北的潮湿小屋,学校每月还要从他的工资卡中扣除550元作为房租。这样一来,他每月到手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不吃不喝也还不够某些核心期刊的单页版面费。 在郑革的大学里有一个教师优势综合指标排序的规律:老年男教师、中年男教师、老年女教师、中年女教师、青年女教师、青年男教师。 所以,年轻人难,年轻男教师更难。郑革说。 在教授的舞台后默默奉献经费和他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许多工作非常努力,读书期间就跟导师做过不少项目,可那个时候不论项目经费多少,都跟她没一毛钱关系。本以为到了高校之后可以翻身当家做主人了。事实上却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许多在一所理工学校工作,文科项目本来就少,申请标准也就更加复杂。 所有的项目都跟职称挂钩,随便一个项目的申请,起点就是副教授。许多说。 好几次也想过冲击青年教师项目,再一看青年的标准是50岁以下,就一点儿希望没有了。几次申报项目的不成功,让许多很受打击:看来大学教师还真是跟国学大师差不多的职业,拼的是谁活得久。 考博又是另一个瓶颈。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校园已经成了同事看不上,领导不重视,学生瞧不起的尴尬学历。但是想要读博却又很难。许多所在的英语系,因为本科教学评估时期师资力量不够,一口气引进了9位硕士。现在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教学工作,学校考虑这个原因,一直严格控制硕士教师报考博士的名额,一年3个,按年限排队,更可怕的是如果今年排上队了,有了考试资格却没通过考试的,必须重新排队。这样的压力让许多不敢再想考博士的事。 她说,现在考博在导师那里也要排队,两边儿都刚好排上号的概率太小了,可以去买彩票了。 对于高校里一些年轻教师的牢骚满腹,已经人到中年的教授对他们颇不以为然。 刘业,今年刚刚被提为教授,他说:我们年轻时候一样一路为领导做嫁衣裳,给他们写书做学术影子,都习惯了。现在的80后教师,整天想着怎么快点出名,还没学会坐冷板凳。 好在郑革的性格平和,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非常低,这样的说法并不影响他的心情。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去年他考上了社科院的博士,但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到学校教书。相比社会而言,学校还是要单纯很多,这也许是很多年轻教师虽有怨言但还甘守清贫的原因。 因为坚守,郑革也获得了让他温暖的回报。他的学生像尊敬旧式知识分子一样把他视作世外高人。不过,对待这样的评价,郑革有时也会苦笑:学生把我当成献身学术的苦行僧,但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偶尔也会有还俗的念头。 年轻教师是高校工蚁? 大学强者通吃危及学术梯队建设 作者:李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3-17 《中国青年报》2月20日刊登的报道《80后大学教师挣扎在辞职边缘》,反映了年轻教师在高校的处境,对此,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青年教师在发牢骚,是80后心态浮躁和不够努力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但据我了解的信息,这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问题,那些抱怨的声音联结着一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困境,而他们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未来。 大学里年轻教师的这种生存困境,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大学里强者通吃现象之严重。 寒窗苦读20余年才谋得一席教职的助教和讲师们,在理想的环境中应成为校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而他们却把自己划定为大学的最弱势群体。 这个群体中的人作出过各种选择,或逆来顺受,或怨天尤人,或抱定媳妇熬成婆的决心,或趋炎附势,或得过且过,或干脆逃离。他们一边接受外人对这个看来很体面的职业的赞美,一边为衣食住行结婚生子发愁。 2500元,这个数字是中部某985大学对我的一位朋友每月辛勤教学的回报。他硕士毕业后在此工作已近7年,身为讲师,课题收入寥寥。他的感受是:现在大学青年教师连生存都成问题,谈发展和尊严叫奢侈。 如果没有较为体面的生活为基础,对大多数人来说,尊严犹如空中楼阁。 安贫乐道,常被总结为某些学者功成名就的原因之一,但年轻教师们很快发现,那些鼓励他们安贫乐道的权威和领导才是名利双收的获益者,而他们却感觉自己身处食物链的下端。 其实,在一个按规则出牌、公平公正的环境里,清贫没那么可怕,因为任何人只要努力,都有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设想。只要上升的通道正常、畅通,主要取决于学识和潜能,凭借公开竞争而非幕后的关系和交易的话,青年教师就能看到未来,就能鼓起甘坐冷板凳的勇气。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带给大家的希望,很多人都不会忘记。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而看看我们的大学,有多少行为背离了这个宗旨? 学霸是高校里的一个流行词,它指的是那些资源的分配者和话语权的垄断者,这种人常身兼数职,似乎有三头六臂:院长(校长)、学科带头人、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还有一种人,本职工作是行政事务,只偶尔上些不太重要的课,因有一官半职,比那些以教学和研究为己任的教师更容易获得教授、副教授的头衔。 小圈子是高校内人人心知肚明的现实,圈内人占尽资源,圈外人望之兴叹。许多人心安理得地拼凑论文和专著,要费尽心思博得圈内人的垂爱,以此作为升职、谋利的筹码。 一位深陷抄袭门的大学校长,你说不清他的那些成果有多少属于学术能力,有多少只能归功于行政职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取得多项教学科研成果。但能被确定的事实是:他担任校领导期间撰写的博士论文整段整段地抄袭。 在一篇提交给某全国性会议的论文中,某大学校长兼院士候选人的名字署在他的博士生的名字前,此文被媒体披露涉嫌抄袭后,身为第一作者的校长却成了不知情者,但也暴露了高校的潜规则:领导可以少干活儿、不干活儿,但主要功劳要属于他。 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最终都可以归于名利二字。温总理批评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高校沦为名利场,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着学术创造的活力,正是高校行政化、学术市场化和资源集中化结合的产物。它导致的一大恶果是使得利益导向由学术为重转向老实人吃亏,善钻营者得利。 利益导向是真的指挥棒,如果踏实做学问反而费力不讨好,反而没有出头之日,那投机取巧者就会越来越多,学术泡沫和垃圾就会占领主场年轻人一进入高校,现实就教导他们:用诚实的学问获取诚实的报酬不是明智的行为,人际资源才是生产力。这样下去,恐怕连建立一个健康的学术梯队都成问题,因为站在梯队上的人无心向学一心谋利,而投机取巧从来都是治学的天敌。 医治大学病态,任重道远。但我们还是期盼这种学术环境出现:它有利于老实、正派、不巴结领导、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这不仅关系着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和尊严,更关系着中国高校的走向,毕竟十几年后,这些青年教师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中坚力量。 更多阅读 科学时报:高校年轻教师被工蚁? 中国青年报:年轻教师是高校工蚁? 青年学者学术上忙爬坡心理上须防滑坡 作者:张丽娜 唐轶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9-20 当前,某些青年学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浮躁心态,如热衷名利,往往选择那些周期短、易出成果、好拿奖的课题,或者资金支持丰厚、能广泛联系企业、政府机关的所谓横向课题。 对于这一现象,蚁族概念提出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从青年学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从内因上讲,当前青年人所面临的快节奏生活和生存的高压力,使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难以塌下心来,或者闭门造车不做调查,把社会科学研究变成了寻章摘句;或者借用他人及网络上的研究成果,科研成果陷于低水平复制,最后洋洋洒洒几万字,公众不愿意看或者根本看不懂。 廉思现在是第十一届全国青联最年轻的社科界别委员唯一的80后。他同时分析了造成青年学者浮躁心态的外部原因:一方面,学校大部分学术资源被老学者、院系领导占据;另一方面,青年学者能争取到的学术资金少、人脉资源不广,想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突破并不容易。在上世纪80年代,对于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政府和高校会有很多科研和生活配套措施,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搞科研,而现在的博士却要跟普通职场人一样,攒钱买房买车。他们不得不与社会接触,选择横向发展。 从青年人主观原因上讲,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处于人生最艰苦的阶段在学术上忙爬坡:发论文、出成果、取学位、评职称、拼命积累学术资本;在生活上负担重:谈恋爱、成家、买房、为上一代烦心、为下一代操劳;在心理上还要防滑坡:防抑郁、防焦躁等。在各种压力的冲击下,他们又怎能不浮躁呢? 在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做研究?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志,而后可以考古论今。廉思认为,当下青年学者要走入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学问应该用脚走出来,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绝不能走从学问到学问的路子,必须坚定地遵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路径。 在做关于毕业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查时,廉思和他的团队对每一项研究,从不捏造数据,也从不做所谓网上抽样,而是挨家挨户亲自上门发问卷。调研成果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有温度、有感情的。廉思他们在唐家岭和蚁族们同吃同住几个月,真正打入他们内部去才能得到更多、更真实的材料。今年,廉思把对蚁族的调查从北京扩展到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8个城市,同样是挨家挨户,发放调查问卷超过了5000份。 除了继续深入研究蚁族问题,今年廉思和他的团队还启动了对80后海归的研究,也是在全国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中国转型时期遇到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是青年问题。 更多阅读 部分高校名师由青年教师代课 重科研轻教学痼疾待破 科学时报:高校年轻教师被工蚁? 中国青年报:年轻教师是高校工蚁? 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压力调查 工资微薄继续啃老 上海:高校助力青年教师突围 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压力调查 工资微薄继续啃老 作者:李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2-20 8:57:19 27岁的大学老师周红最终退了火车票,没有回家过年。 因为她的领导去年拿到了一个社科基金,快结题了还没有成果,一着急就把这个任务光荣地托付给了周红。前一阵她又要备课又要监考又要批改试卷,还要承担辅导员的职责把学生们安全送走,这本书就像把骆驼压死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压得她嘴边长了一圈的大泡。 朋友们一听我在写书都很羡慕,可我的名字最多也就出现在后记的致谢里!周红有些愤愤不平, 辞职的念头一直在她脑子里跳来跳去。 笔者走访了几所大学,发现有些像周红一样的青年教师在给教授做嫁衣裳的过程中牢骚满腹。是现在的年轻人承受能力弱耐不住寂寞,还是一些高校的环境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让他们承担了太多工作和压力? 微薄的工资让年轻教师不得不继续啃老 许多、袁全和郑革,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东部沿海城市同一所大学工作的。他们同一年进校,如今时间过去了4年,各自的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说,工资微薄是年轻教师心理要跨的第一个槛。 许多依然记得第一次领工资的情形。那个时候还没有办好工资卡,自己的工资要从财务处领取,填好领款单后等了十几分钟,窗口里才扔出来薄薄的一叠钱:1704元。 这个数字我一直都记得。许多说。她用其中的4元零头买了两注彩票,当时特想中500万元,还想好如果中奖就要全部存起来,然后每月自己给自己发一万元工资。 当然,500万女神没有光顾她,而这样的一个数字在她的工资册上待了两年时间。除去合租的房租、水电以及必要的生活开销,每月都无余款。许多终于成了传说中的月光女神。 袁全和许多是大学校友,她的父亲是一家国企的领导,单位福利非常好,一直希望袁全可以到自己单位工作。但袁全总觉得从小到大都在爸爸的羽翼下成长,就像个木偶,在父母的指挥下完成人生所有的选择,很没成就感。她很傲然地凭自己能力进入高校当了老师,可以说在朋友圈赢得了喝彩一片。 可好景不长,大手大脚花钱习惯了的袁全第一次拿工资时,愣了半天,问,领导,咱学校的工资分几次发?半分钟后,大家一阵哄笑。袁全的理想主义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她无法真正摆脱父母的羽翼,每月依旧要靠他们支援。 其实相比其他同事,袁全生活方面已经算很优越了。她有一辆从母亲那里淘汰下来的蓝色宝来,却从来没有自己加过油。袁全的妈妈给了她张加油卡,每月还会自动往卡里充值。刚参加工作不久,父母就给她买了一套房子。袁全一直过着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压力。 每当看到媒体上批评大学生问心无愧地当啃老族时,袁全就特别难受,工作以后还要全方位啃老,实在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 工作两年后的一天,在去学校的班车上,袁全听到坐在前面的两位中年男老师比较工资条上的钱数,两个人围绕其中一个人少了50元钱的取暖费的问题讨论了一路,那抠抠搜搜的样子让我悲从中来,下车回家立马写了辞职信。 由于合同期限没到,袁全需要付给学校一大笔赔偿金,袁全终于在人事处爆发了:学校应该另开一个专业,专门研究如何挣老师们的钱! 袁全辞职时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她再次拒绝了爸爸那家国企的橄榄枝,这个世界常常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后悔,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而后悔。 如果说年轻女教师能通过结婚改变命运,男老师怎么办 嫁人,是不少女教师改变窘境的途径。 许多的妈妈一直教导她:女人有两次投胎机会,一次是到自己家,一次是找婆家。眼看不到2000元的工资养活自己很成问题,普通的商品房价格已是天价,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结婚从宿舍搬了出去,合租的房子渐渐找不到同住的对象,许多开始着急了:发疯一样想结婚,甚至考虑过嫁个有房子的老头子。 好在大学女教师因为职业工作体面、受人尊敬,一直属于婚姻市场上的绩优股。频繁相亲过后,许多嫁给了当地一位国税局领导的儿子。他也在税务系统工作,家里好房子有多套,还有一辆公车两辆私车。 当时我就觉得自己不用再漂着了。许多说。两个月以后,许多就结婚了:丑是丑了点,看习惯了都一样。 跟许多可以通过嫁人改变生活的窘境不同,高校男教师面临着更多困境。来到这个城市4年了,房价已经翻了两倍,郑革依然住在学校不到10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就这样一间朝北的潮湿小屋,学校每月还要从他的工资卡中扣除550元作为房租。这样一来,他每月到手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不吃不喝也还不够某些核心期刊的单页版面费。 在郑革的大学里有一个教师优势综合指标排序的规律:老年男教师、中年男教师、老年女教师、中年女教师、青年女教师、青年男教师。 所以,年轻人难,年轻男教师更难。郑革说。 在教授的舞台后默默奉献 经费和他们没有一毛钱关系 许多工作非常努力,读书期间就跟导师做过不少项目,可那个时候不论项目经费多少,都跟她没一毛钱关系。本以为到了高校之后可以翻身当家做主人了。事实上却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许多在一所理工学校工作,文科项目本来就少,申请标准也就更加复杂。 所有的项目都跟职称挂钩,随便一个项目的申请,起点就是副教授。许多说。 好几次也想过冲击青年教师项目,再一看青年的标准是50岁以下,就一点儿希望没有了。几次申报项目的不成功,让许多很受打击:看来大学教师还真是跟国学大师差不多的职业,拼的是谁活得久。 考博又是另一个瓶颈。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校园已经成了同事看不上,领导不重视,学生瞧不起的尴尬学历。但是想要读博却又很难。许多所在的英语系,因为本科教学评估时期师资力量不够,一口气引进了9位硕士。现在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教学工作,学校考虑这个原因,一直严格控制硕士教师报考博士的名额,一年3个,按年限排队,更可怕的是如果今年排上队了,有了考试资格却没通过考试的,必须重新排队。这样的压力让许多不敢再想考博士的事。 她说,现在考博在导师那里也要排队,两边儿都刚好排上号的概率太小了,可以去买彩票了。 对于高校里一些年轻教师的牢骚满腹,已经人到中年的教授对他们颇不以为然。 刘业,今年刚刚被提为教授,他说:我们年轻时候一样一路为领导做嫁衣裳,给他们写书做学术影子,都习惯了。现在的80后教师,整天想着怎么快点出名,还没学会坐冷板凳。 好在郑革的性格平和,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非常低,这样的说法并不影响他的心情。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去年他考上了社科院的博士,但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到学校教书。相比社会而言,学校还是要单纯很多,这也许是很多年轻教师虽有怨言但还甘守清贫的原因。 因为坚守,郑革也获得了让他温暖的回报。他的学生像尊敬旧式知识分子一样把他视作世外高人。不过,对待这样的评价,郑革有时也会苦笑:学生把我当成献身学术的苦行僧,但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偶尔也会有还俗的念头。 4天内清华两年轻教师病逝 疑工作压力过大 作者:罗昌平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05-2-23 17:39:15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华灯初上的清华大学校门。1月下旬,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清华大学两位年轻教师相继去世。 1月22日晚,36岁的焦连伟突然发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这位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简称电机系)讲师,博士毕业后留校已近6年。医生诊断的死因结果是:突发性心脏骤停,导致心肌梗塞死亡。 但此前焦连伟从未表现出任何心脏病症。亲属及同事认为,这或许与他长期被忽略的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 四天后的1月26日中午,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不治去世。 医生的诊断认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使他错过了癌症的最佳治疗时机,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1月29日,焦、高两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分两处举行。而在水木清华BBS上,网友有意识地将两人并列于一起悼念。 尽管这天清华大学已放假两天了,但仍有数十名师生参与了网上的讨论,大家一致呼吁校方应关注年轻教师的生存环境。这也成为当天BBS上最热门的五大讨论主题之一。 突如其来的病故 1月21日,周五,清华大学电机系召开老同志年终座谈会。身为工会副主席的焦连伟,承担了主要会务工作。 座谈会从下午16时持续至18时,然后是集体晚餐,当晚20时散席后,焦连伟将最年长的一位老教授送回家。此过程中,无人察觉他有何异常之处。 而当天会议召开之前,焦连伟还在准备下学期的教学课程,并送母亲和儿子上了返乡的火车。 正是在这种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妻子王玮做出了她至今仍耿耿于怀的决定22日一早,她告诉她的丈夫:今天她所在公司搞年终聚会,晚上不回家。出门前,她特意为丈夫烧了几道家乡菜。 上午,焦连伟回绝了同事们一起联欢的邀请。随后,他就一直呆在家里。过去两个月以来,他时常选择独处。 下午17时许,王玮接到邻居的电话,称焦老师可能在家里出事了。一个小时后当她与邻居一道进门时,发现丈夫躺在瓷砖地上。 她一把抱住丈夫,眼泪就流了下来。 这时的焦连伟神志还清醒,他反倒安慰起妻子来。他说中午独自一人在家喝酒,喝了大概三两剑南春。这跟王玮现场看到的吻合,但早上烧的菜未见动用。 焦连伟当时告诉妻子,酒后感觉身体不舒服,就上床睡觉。后来胸口疼痛难忍,他喊了起来,并绊倒了床边一些物件。邻居听到异响,敲门询问。准备去开门的焦连伟,未到门口就摔倒在地。 焦反复解释,只是胃不舒服去医院洗洗就行。王玮当时认为,丈夫身体一向不错,而喝三两白酒也非大事,就依他的意思送至北医三院。 当晚22时30分,焦连伟抢救无效死亡。 在诊断结论中,医生一再告诉王玮,焦连伟的心脏存在病症。而王玮说,丈夫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心脏有问题的症状。 通过了解死者生前一些细节,医生更加相信心脏问题可能与长期超负荷工作及心理压力过大有关。但此结论需要对遗体解剖以求进一步验证。 不过,遗体解剖因家属的极力反对而并未实施。 一位清华讲师的生存现实 1月29日11时,八宝山兰厅。 焦连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这一天,正是他36岁生日。 我们送别了他,他是那么的安详、平静。人世所有的烦扰,从此与他绝缘了。焦连伟一位同学在悼文中写道。 直到焦连伟死,前来吊唁的同学和朋友才发现,这位已博士毕业6年的清华教师,居住之所竟是如此简陋。 焦家位于清华大学西南校区某老式公寓内。40多平方米的房子呈长方形,自外门入内,可见三道开敞式门框将房间分成厕所、客厅、厨房、卧室四部分。其中客厅还加有一张弹簧床,供偶尔来住的母亲使用。 在一些由同学起草的悼文里,焦家多次被形容为家徒四壁。 36年前,焦连伟出生于河南杞县一个农村家庭。其年迈的母亲至今仍居住在农村。 1987年9月,焦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5月留校在电机系任教至今。 任教以来,他收入由工资、津贴、奖金三部分组成。前两项相当有限,奖金主要来自于科研经费。按清华的内部规定,科研经费的10%用于教师发奖。在过去近6年时间里,他共参与了12个项目的研究,由于在时间上分布并不固定,所以收入也不稳定。 妻子王玮系其同乡,自郑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随丈夫北上发展,目前在一私企工作,年收入不足3万。而且常常闲在家里。 按王玮的说法,家里日常开支主要是花费她那部分工资。全家除孩子的投入,基本无大的开支。 焦的那部分收入按计划是要积蓄起来,但实际上,焦两次赴港及在加拿大期间开销较大。 焦连伟的变化 尽管经济不算宽裕,但焦连伟的家人和学生们都证实,在博士毕业之初,焦连伟的心境相对达观。 留着小平头、戴着大大的眼镜的焦连伟,在学生眼中的印象是:话不多,但做事比较有条理,专业知识也相当丰富。而其高挑的个头及相对强壮的体态,一直给人以健康形象。 在电机系,焦连伟的专业水平及为人处事均被周围人评价为不错。在过去的6年里,他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的前沿课题,围绕现代电能系统分析及其应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1部,所参加的科研项目中,电力系统负荷综合测辨建模法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至2002年间,焦连伟两度被公派至香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3月,他作为公派博士后赴加拿大McGill大学电机工程系从事科研工作。 但这种达观自2004年7月起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那时他刚从加拿大回来。 妻子最先感觉到的变化是他胖了。焦本人的解释是,在加拿大的科研环境舒畅,生活节奏也很宽松,过得很爽。但回来不到半年时间,人立即瘦了下来,而且再也胖不起来了。 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心理,王玮最深的感觉是,自回国后他总是心事重重,而且特喜欢独处。但他从不向我提工作上的事。学生们也发现,他们的焦老师好像更不爱说话了,脸上朝气也少了。 可佐证的细节是,他时常会莫名叫住一位同事,但又马上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一些同事猜测,焦连伟的变化可能缘于在加拿大所见所闻与国内现实的巨大反差。 最后两月的两个想法 焦连伟死后的第二天,在水木清华机电系BBS上,一位自称是焦连伟师弟的人士留言:焦老师从留校到现在就没有过过轻松的日子尤其是最后两个月,焦老师已经濒临精神崩溃了。 最后两个月,焦曾先后向自己的导师陈寿孙教授提出过两个想法离开清华与转做行政工作。 电机系的孙宏斌与焦连伟是同学,孙5年即拿下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他步入副高的日期同样要远远领先于焦连伟。焦的多名同学毕业后也在不同岗位表现出色。 焦身边的人事后推测,这些对他都或多或少存在刺激。 在读研究生王佃(化名)对一件事记忆深刻他特意邀请焦连伟做他的毕业论文答辩评委,未料素来平和的焦老师一口回绝。王佃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他事后才知道焦连伟还没有副高职称,无资格担任答辩评委。 2004年9月,电机系新一轮职称评定拉开序幕。刚刚回国的焦连伟第一次提出了参评副教授职称的申请。 据其导师陈寿孙教授介绍,当时电机系共有10余人竞争三个副教授名额。据2004年12月公布的结果,焦排第四名,被淘汰。 其实他表现不错了,而评审结果也很客观公正,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陈寿孙说。 而此后,他找陈教授谈话,称自己压力太大,想离开清华。 陈寿孙教授认可焦的想法如果焦连伟去其他高校的电机类院系,拿个副教授头衔轻而易举。陈寿孙也一度亲自为其寻找途径。但后来焦认为清华有无可比拟的工作环境,加之考虑到儿子今后求学的便利,他在反复多次后打消了此念头。 后来,焦连伟又提出脱离专业做行政工作。这一度令陈教授痛心。在陈教授看来,焦在专业方面是大有前途的。 但陈教授考虑到焦的个人情况,并未阻止。去世前,焦担任电机系电力系统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系工会副主席等职务。 与他共事多年的邓佑满表示,焦连伟做支部书记跟做学术一样认真,每次开会都认真准备和组织。在学校那样的学术环境里,认认真真地做党务,为全体党员同志服务实为难得。 一位重量级学者的病逝 与焦连伟的情况相似,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也是在正当壮年时不幸病逝。 今年46岁的高文焕,被视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重量级学者。 2004年2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高文焕作为清华大学6位代表之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及表彰。 资料显示,由高担任第二完成人的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4年春节,高文焕上岳母家拜年。细心的岳母察觉他身体异常,便当面问起。他称可能患上糖尿病。但这并未引起家人包括他自己的重视。 同年4月,高被确诊为肺腺癌,而且已是晚期。在医院治疗9个月后,高文焕去世。为其诊断的医生表示: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没能挽回他正当壮年的生命。 电机系那位不愿具名的教师表示,虽然学校会定期对教师进行体检,但从两方面反映出的情况显示这种体检形同虚设:一是受体检条件限制,一些疑难病症不可能查出来;二是多数教师为科研项目、会务、公派外访等所累,实际上错过了体检机会。 他总是太忙了。妻子陆静华说,高文焕经常凌晨三四点才回家睡觉。 高所在工程物理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故他身兼本系教授、粒子技术和辐射成像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同方威视股份公司总工程师等多个职务。 而熟悉高文焕的人如此描述其状态: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他所在研究所为照顾科研人员身体,规定晚12点前办公室必须熄灯。但如果没有人催,高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高文焕在临终前对一位同事说:如果再活5年时间,我就能和同志们一起继续完成项目。但这一愿望并未能完成。 他们太累太焦虑 房子,孩子的教育,经费,职称,真的会把人压得喘不上气来。工程物理系一位教师说。 以焦连伟为例,在过去6年时间里,焦一共参与了12个科研项目。先后参与指导研究生13人,本科生2人,同时还负责5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妻子王玮介绍,焦5年多来从未有超过两天的假期。 2月1日,已是学校放假后的第5天,但电机系的孙宏斌老师还在加班加点,他甚至舍不得抽出半小时接见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 此前一周,他全力处理同学焦连伟的善后事宜。耽误了太多时间,再不加班就会失掉一个部委的项目。孙说。 在清华西主楼、东主楼,至今仍有年轻的教师在通宵达旦地加班。 由此形成的一种现象是,40岁之前努力升至教授,而身处教授之位后,还得拼了命地搞研究。 认为自己是元老不再加班是天经地义的。在清华没有这种说法。陈寿孙教授说,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机制,要求不同层次的老师尽其所能,这就是清华的环境。 医学专家认为,这些年轻教师遭遇两个转型: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如果不重视并克服这些问题,他们随时可能累倒。 他们是累倒的一代,太累太焦虑了。北医三院一位职业病方面的专家说。 破碎家庭的善后难题 1月29日,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楼梯口的一个宣传栏内,贴满了公告。 一张光荣榜、一张教职工为海啸受灾国捐款榜、一张讣告、以及一张关于为死者家属捐款的倡议书上,无一例外地均有焦连伟这三个字。 在读研究生小武不禁潸然泪下。应该为焦老师家属做点什么。他说。 电机系教职工的捐款倡议书描述:(焦连伟家人)对前途感到十分渺茫,以后的住房、孩子上学等都会遇到困难,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 一个问题是,按目前的相关规定,焦连伟不能以工伤善后,这意味着无法获得赔偿。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办公室一位女士也表示,高文焕老师的死有多方面原因,可以公费医疗,但不能享受工伤赔偿。 另外按清华的内部规定,焦连伟去世半年后,其租住的公寓必须腾出来。就是校长,也必须按此规定办。电机系办公室一位人士说。 王玮女士已向校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希望妥善解决她个人工作问题;二是解决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或住在原公寓不动;三是让正在清华附小上二年级的儿子继续享受清华职工子弟一样的待遇,直至完成学业。 电机系办公室一位人士表示,目前系领导正在协商处理此事。针对王玮的工作及孩子教育问题,目前系领导已口头答应,但仍需校方领导批准。而住房问题可能相对困难。 2月2日,高文焕的爱人陆静华带着17岁的儿子外出购物。 整整9个月了,没给孩子买过一样东西。陆女士说。在过去的9个月里,她一直陪在丈夫的病床前,而现在,她的所有希望都在儿子身上,因为欠他的太多了。 这个春节,这两个破碎的家庭,各自留下一个儿子,一个遗孀。 绝非个案的过劳死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类似焦连伟、高文焕这样英年早逝的事件绝非个例。 1月5日凌晨4时许,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大口大口地喘气,5分钟以后他与世长辞。 据《南方周末》报道,击倒这位32岁年轻人的,是过度的劳累和生活压力,以及他内心郁积着的难以言表的焦虑。 1月26日,新华社发表长篇报道称,我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不幸于2004年10月20日英年早逝后,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强烈震动。有关知识分子过劳死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集中暴露,当时的蒋筑英等人英年早逝,一度引起中央重视。但不幸的是,时隔20年后这仍是一个严酷的社会问题。 上海社科院最新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岁。 据报道,针对张颖清事件,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振球研究员等6名老科技工作者联名写信呈报中央,痛陈我国科技和学术管理中的一些严重弊端,呼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一般认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 日本已将过劳死列入工伤范畴,但我国相关法律无此规定。 2月21日下午6时许,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一位教师表示,校方目前尚未就两教师的善后事宜最终表态,但他相信,一定会处理好这两宗意外事件。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年轻时显老的人在年龄大时显年轻
cutefay 2010-9-1 21:50
我见到过或者听说过有这样的很多人:年轻的时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而年长的时候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也就是感觉变老比一般人缓慢。我自己琢磨了一下其中的原因,给出以下解释: 自由基学说认为,人体衰老主要是由自由基引起的, 自由基来源于外源性自由基和机体内生成的自由基两种。体内的自由基对人体伤害程度与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多吃抗衰老的食物,抵抗体内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这个就不多说了,重点说来自体外的自由基。来自体外的外源性自由基有紫外线、辐射、污染物等生成的,会对人体皮肤等器官产生伤害。 因此,在抗衰老的美容方面,除了强调抗皱的护肤品之外,还强调白天要擦隔离霜,以抵抗紫外线和其他物质对皮肤的伤害。我看过一个报道说,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每天白天用隔离霜的人在50岁的时候看起来像37岁。我不知道这个报道所研究的样本量有多少,也就不知道37岁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这个报道只要是真实的,至少说明好的防护可以减缓人皮肤的衰老。 此外,皮肤中的黑色素也可以对抗自由基,因此我们被太阳晒过之后皮肤容易变黑就是体内对紫外线的伤害产生的一种响应。 我发现一般那种不容易变老的人都是皮肤略黑的人,并且感觉皮肤比较厚(不知道用这个词形容是否准确),我想是因为这样的人的皮肤抗外界自由基的能力比一般人要强,所以这样的人的皮肤衰老程度比一般人慢了。所以他们在年龄大的时候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轻了。
个人分类: 科普*探索|18709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个年轻人对“做官/做事”的认识
wujingzhi 2010-6-28 12:08
做事和做官近来莫名的成为一个话题。 可能是我离开社会生活太久了,总觉得做事还是做官对于个人来说不是个什么问题。更没必要拿出来争论。但是,总有一些人提出些奇特的观点,让人心惊肉跳。作为一个年轻又不太年轻的不知深浅的人,我弱弱的说几句废话。 做事还是做官,作为职业来 说没有什么褒贬,更不应有矛盾。 做事的人很多会做官,做官的人我相信绝大部分也在做事。做官的人,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不好的。那是个人问题或者制度问题。做事也有成败得失。作为一个人肯定要做点事的,但做不做官是比较复杂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对任何人也不必求全责备。 做事还是做官,作为出发点是有区别的。 作为一个人,总会有点理想,也会为之奋斗。很多年前,一个人曾对我说:年轻人去机关单位混几年,就混油了。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也希望刚工作的年轻人思考。我也不认为什么样的出发点有问题。一个 成熟 的社会,肯定会有一批人立志要做政治家。 做事还是做官,作为一种行为也是有区别的。 作为一种行为,这个做字的理解就很有文章。做官就意味着你关心的是怎么做这个官,这个官有官架子,官样子,官待遇,官特权等等。而做事意味着关心的是怎么做成事。至于做的什么事,做成什么事那是有天壤之别的。 古人云 : 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 做官还是做事,我不以为是个问题,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和所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及任务。而作为年轻人特别是尚未开始工作的人,要做事必然是应该有之起点,即使有志于从事政治。 虽然现实可能是做官才能做事,但不要忽视了,有了官更需要有做事的。人生而有涯。只做官,而没能力做事,也没人帮你做事,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真不希望看到事业有成官位高就的人 用自己的处境经历 来指点年轻人先做官再做事,也不愿看到二十出头的人就一梦心思做官。 年轻人是开创未来的, 不一定非要趟那池混水。如果在中国因为和当官的握不上手而做不成事, 那我用同龄人的心 奉劝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多换几颗也好~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奔三前回首这十年
wujingzhi 2010-6-22 21:42
孔夫子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过两年鄙人也奔三了,隐隐的感觉到自己不再那么年少。不知道大家如何定义而立,反正无论如何我除了年龄外其它离而立还是很有距离的。不过,回首过去的十年,虽然很难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但总算今天有口饭吃,不至于流浪街头。 十年前,我还在大学。 我的大学太平淡了,没有任何故事。以至于现在都想不起发生过什么事。唯一有印象的是大学毕业前考研时,冒险选择跨专业。结果失败告终。后来也没机会找其它工作,无奈之下,毕业时就选择留校。那时候,我是很不情愿留在学校的。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很憧憬企业,希望去社会上闯荡。可我父亲坚决支持我留校。后来事情的发展表明,留在学校还是很值得的。 刚开始工作有个好老板是很关键的。 好老板不一定要是权威,或者大人物,更不一定给你很多钱。最重要的是可以为你提供发展机会和空间,不误导或禁锢你。这点我非常感激我那时候的导师和其他同事。在学校工作时候我有完全的自由,甚至读硕士时候,我都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这种自由,再加上强有力的老板和同事的支持,会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和空间。 刚工作要坚持理想。 很多人说毕业后十年同学间就看出区别了。我以为是否坚持理想这点是引起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刚毕业大家都依然是雄心勃勃。可是两三年后大多数人都把理想戒了,开始吃喝玩乐了。这点我自己也有体会,毕业几年后基本不知道该追求什么了。如果没有其它压力,娶妻或嫁夫生子后,每天就是柴米油盐了。当然我很羡慕那样的生活。追求那样的生活莫名其妙的就成为我坚持理想的理由了(虽然我不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 遇到挫折是最好机遇。 年轻人遇到的挫折更多的是机遇。年轻,就没有很多顾忌,无论什么挫折一般不会有很大损失,而且有很多选择和尝试的机会。年轻是最大的资本,这绝对是金玉良言。等成家立业后,等不再年轻时候,那时候挫折才是真正的挫折。任何小颠簸都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所以,年轻时候尽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验冷暖人间,世态炎凉,人情反复,更重要的是掌握生存能力。世事瞬息万变,安稳度过一生原来是不容易的事。 珍惜所拥有的。 人活着为了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但我们都希望幸福。据说幸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 其中A代表幸福,B代表珍惜并热爱你所拥有的,C代表期望拥有你所没有的。这个公式很难去证明或证伪。不过我想有不少人会把它当作公理。年轻人雄心壮志无可厚非,但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呢?也许走遍天涯海角,尝尽人间滋味,最后发现家是最舒服的港湾,家人的饭菜是最可口,和家人平静度过一天是最幸福~ 今天的世界不是个美好的世界。曾经指手画脚,豪情满怀的先辈们并没有给我们创造出一个美丽的新世界。相反,当今世界面临严峻威胁,生态恶化,气候异化,物种灭绝,种族冲突,地区动荡,经济危机~ 今天的世界还算是个美好的世界。起码世界还算太平,我们大多数人不必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环境。现实中更是连曾经被认为毫无希望的八零后也逐渐成为社会的有生力量,并得到认可。其它年青人更是无可限量。 今年的毕业生们很快就要离校了。作为早生活了几年的我真诚祝愿他们珍惜这段黄金岁月,活出无悔无愧之人生,做出有板有眼之事业,造福天地苍生~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2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的人老了
fukunming 2010-6-6 00:07
仿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老了, 他依然年轻; 有的人还年轻, 他已经老了。 付昆明于2010年6月5日晚有感。
个人分类: 休闲生活|3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少几曾“工作狂”
boxcar 2010-5-17 21:47
博友张旭昨天有篇博文科学网上年轻有为的工作狂,历数了科学网上3位年轻有为的博主是如何拼命工作的,最后还引用了若干名人关于成功和勤奋之间关系的名言警句。我读后的体会是后生可畏,这些比我小5~10岁的年轻人确实厉害,工作更勤奋而且成就巨大,很让人敬佩。但我认为,这种工作狂的套路未必适合所有人,体力好、精神头儿足的可以拼一下;体力不好的,赶紧回去洗洗睡吧。博主张旭在回复中表达出要分享一下我年轻时如何工作狂的故事,索性写篇博文,说点儿自己当年工作狂的旧事。 话说12年前我读博士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当时我决定自己做了个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进行负载调整并采集电池输出电压和电流等数据的仪器。这个仪器的电原理图设计好、元件采购在白天完成之后,我决定在晚上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和绘制。当时我我干这活儿完全是手工作业,因为既不会用Protel,也不打算花钱出去加工印刷电路板(PCB)。由于想兼顾输出电流较小和较大的燃料电池,就在里面加了一个自动判断、切换量程电路,这部分电路是用施密特触发器加模拟开关的模拟电路来完成,所以这个电路的元件用得比较多,大概有10个集成块。当时我还想设计得很紧凑,所以板子的尺寸不能太大,仅十几厘米见方,只好设计双面电路板了。 当晚,我从10点左右开始设计,先在纸面上设计好了布局,画好了元件面和焊点面的走线,用了大概2个多小时,打好一些必要的定位孔(集成块管脚和关键的过孔位置)后,开始用小狼毫毛笔蘸着虫胶(又名漆片,常用来画电路板)在双面覆铜板上笔走龙蛇画焊盘和布线了。一气画到快4点,终于完工。赶紧调配双氧水和盐酸的水溶液,把板子放进去腐蚀,20分钟后大功告成,高兴地把板子捞出来,冲干净后放在一边,倒在5把椅子拼成的床上沉沉睡去。此时已是凌晨4点多,窗外已经天色见亮了。 一觉睡到7点半,回食堂吃饭,然后返回实验室继续这项工作。先用棉球蘸着酒精一点点地擦去板上的虫胶,露出下面的铜箔,然后冲坑、钻孔。当我开始插元件准备焊接的时候,才发现板子上是有些布局错误的,一一查对下来,发现错误居然有10多个,没办法,只好该切割的切割,该划掉的划掉,该飞线的飞线了。。。好一阵忙活之后,总算把板子搞定了。 这次熬夜,效率其实是很高的,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完成纸面的设计后并没有仔细校对设计草图,而是很匆忙地开始了绘制。在绘制的时候,由于已经是后半夜,身心比较疲惫,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有些迟钝,结果出现了错误。在绘制好的板子出错后,又过于自信,却没有及时进行检查,导致直到无可挽回的时候才发现错误。如果不急躁,不是在熬夜连续工作的情况下做这件事,或许就可以少犯错误。 可见,并不一定每个人、每天、干每种工作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晚睡早起的工作狂模式,如果精力好体力不足,搞不好只会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效果。 ~~~~~~~~~~~~~~~~~~~~~~~~~~~~~~~~~~~~~~ 参考: 【1】张旭:科学网上年轻有为的工作狂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4914 ~~~~~~~~~~~~~~~~~~~~~~~~~~~~~~~~~~~~~~ 补充: 熬夜往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7264
个人分类: 科研|1052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奋斗在年轻 永远奋斗 永远年轻
lyjyj 2010-4-29 16:58
自古人生于世,需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
yngcan 2010-4-1 11:32
YOUTH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Nobody grows old merely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ring back to dust. 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 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20,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 翻译: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 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 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 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 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 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个人分类: 生活中的科学|1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就是要奋斗
liqin860408 2010-3-25 19:32
一直给自己新的目标,一直战胜自己的惰性,一直发挥最大的潜力 坚韧 执着 年轻,就是要让自己奋斗,奋斗是为了发现自己的道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轻的科研人员该如何工作?
ChenFengIUE 2009-10-28 23:19
近几年,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年轻科研人员跳楼,自杀的事件报道得已经很多了。起初还很震惊,慢慢地似乎就习惯了,而且第一反应就是压力太大--包含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压力。 就我个人而言,一年多前我硕士毕业来到现在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称之为研究实习员。刚跨出学生阶段进入工作的角色,起初有点不适应,工作和待人方面有些学生气,把一些事情想得过于理想。在逐步的学习和被教导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有些憔悴,当然也不是那么夸张了。我觉得有些压力是无形的,可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某种不平衡,比如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由于接触的东西多了,想法(好的坏的)自然就很多,当现实条件不容许或自身条件不满足你去实现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焦急情绪和莫名的压力。我自己的经验好像每天多和其他人接触,沟通,哪怕是闲扯也会对自己调解心态有好处;同时,每天抽出一些时间看看书,读读报,运动运动,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另外一个,我不是很推荐,不过我自己会采用的方式就是找些朋友喝喝酒,瞎侃一通。 对于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在全民提倡创新的时代,好像的确很难,尤其对普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涉世之初,没有丰富的科研积淀和厚实的人脉基础,则显得更为艰难。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阶段的年轻科研人员,恐怕只有埋头苦干,用心积淀了吧,而现行的体制要求年轻人员的科研工作必须服从其所在的研究团队。面对这样的情形,恐怕最好的方案是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能与团队的发展思路相一致,硬着头皮或许或许不是很好的选择。 前些天,看到某院士的博文中提到,建议国家基金委进行资助改革创新的建议,以求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工作予以扶持。我个人觉得多方融资,或者贷款的方式都比较灵活,可以尝试,不过这种科研风险资金,恐怕前期还只能由国家来买单,毕竟你要让企业给你提供科研基金,没有回报谁会做?当然了,我们也期待在我们国内出现像美国那样的公司 企业资助科学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滨之歌
罗帆 2009-8-18 17:39
清晨,微熹的阳光,洒满了南沙海滩。 海水依然波涛起伏,但经过了一夜的冲击,略显平静。 徜徉在海边,耳边仿佛响起林古溪作词 、 成田为三作曲的《海滨之歌》。 清晨我独自一人 在海边彷徨 心中不禁回想起 往日的时光 啊 看那阵阵清风 吹动着白云 啊 波涛拍打海岸 那贝壳闪银光 思绪回到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夏天,北航北戴河夏令营。 那天,我们午夜三点就爬起来,连跑带颠地去鸽子窝看日出。等待了许久,看到了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丽景色。因为海天交界线上有一层雾霭,没能看到太阳跃出海面的那一跳。太阳升起以后,就和眼前的情景相似。 夏令营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参加集体活动,我画了不少速写。当时与我结伴画画的伙伴,一起去海里游泳去海滩散步的同学,后来成了相知的好友。昔日伙伴们来自不同的院系,现在还有联系的只有三人。不知那些没有联系的伙伴,如今在何方 ? 当时,我们住在山坡上的一所学校的教室里。吃饭的时候,大家喜欢站在院子的围墙边,一边吃一边聊。活宝的个子不高,圆脸,笑起来露出两只调皮的小虎牙。他伶牙俐齿,喜欢说笑话,经常逗得大家乐得前仰后合 。 围墙是砖砌的,只有腰部那么高,但外面的地势很低,是一片洼地和低矮的房屋,所以站在院子里视线很开阔。有一天吃饭时,大家在一起说笑,一不小心,我的不锈钢勺子掉到院子外面去了。望着外面离院内地面起码有两三米的洼地,不禁打消了找勺子的念头。说时迟那时快,一个清瘦的男生纵身跳了下去。他很快拣起勺子放进口袋,退后几步助跑,噌噌噌地就翻上墙来。当他把勺子递给我时,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他就是我们学校的武林高手,身手不凡,据说曾经是李连杰的师兄弟。 海滨沙滩晚会是夏令营的一次文艺活动。我们的住地离海边还有不短的距离,男生们轮流帮我背手风琴。在晚会上,活宝表演了相声,武林高手表演了醉拳,而我用手风琴自拉自唱了《年轻的朋友》。 年轻的朋友,为什么欢笑? 是新的生活,使我们感到骄傲。 父兄的期望,祖国的号召; 在我们的心中,增添了无限自豪。 啦啦啦 我们的心在一起跳。 啦啦啦 我们相逢在今朝。 为了亲爱的祖国,去迎接风暴, 看青春多美好,看青春多美好。 啊! 啦 啦 年轻的朋友,为什么微笑? 你可曾想到?做一只迎春小鸟; 飞遍那青山,飞遍那海岛; 唱一曲春歌,问一声祖国你好。 啦啦啦 我们的心在一起跳。   啦啦啦   我们相逢在今朝。   为了亲爱的祖国,去迎接风暴,   看青春多美好,看青春多美好。   啊! 啦 啦 一曲唱完,大家热烈鼓掌,要求再来一个。后来唱了什么歌,伴奏了什么歌,我已记不清,但第一首歌,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每一句。 刚到北戴河时,就有当地人说我的皮肤很容易晒伤,提醒我不要在阳光强烈时游泳。那些天,我听从劝告,当阳光不强时才下海。但是,最后一天下午,我忍不住跳进海里游泳,结果被灼热的阳光晒伤了。当晚,女生们陪了我很久,因为怕影响大家休息,我就说自己困了。大家睡着后,我趴在硬板床上,脸和后背火辣辣地疼痛,难受极了,实在睡不着。我走出女生住的教室,在院子里走动。这时,有个人影出现了,原来是活宝。他问了我的情况后说 : 我也睡不着,陪你走走。 就这样,他陪着我在院子里走来又走去。他小声地说着笑话,想转移我对疼痛的注意力。原以为活宝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男孩子,其实他很细心。早已记不清他当时说了些什么,但他纯真的友情,我一直没有忘记。 是啊,年轻的心在一起跳,青春多美好 ! 过了一会儿,我回到了现实中的南沙。 大海在薄雾中渐渐苏醒过来,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一座座沙雕,伫立在晨曦中,局部被风吹残了,竟显出几分沧桑。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536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匆匆
backswimming 2009-7-13 09:07
一个朋友的兄弟年纪轻轻因癌去世,朋友精神萎顿。如此近的距离,无奈的看着年轻生命的消失,最是令人心痛。想起生死,想起岁月和时光,故转载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借此纪念。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原载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34期)
个人分类: My life|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森锋市长变成了难解的题
zsguang 2009-6-26 12:16
(个论)张鸣专栏:周森锋市长变成了难解的题 2009-06-26 04:13: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29岁的80后市长周森锋,一上任就引发网络热议。尽管目前实行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党委组织部推荐,然后人大通过。按照这个程序,周森锋做市长,没有什么瑕疵。至于年龄更不是问题,别说29岁,就是20岁,也合法。当初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第一个担心,是周市长的背景,如果像过去几桩年轻官员破格提拔的例子,每个人都有强大的父母背景,那么这个最年轻的市长,也没什么可以称道的了。可是,据目前得到的消息,周森锋的父母,乃至其妻子的父母,都是农民。   可是,凡事上了网,就不免啰唆,有好事者搜出了周森锋夫妇在清华读书期间发表的论文,发现其中有抄袭的嫌疑,据说白纸黑字,证据确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年轻市长该不该坐这个位置,还是有问题的。   首先,如果此事放在一个发达国家,周森锋的市长肯定是做不成的,不仅做不成市长,连带着任何好一点的工作,恐怕都没他的份。诚信,是一个发达国家公民的起码素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出了事,好事就别想了。可是,据我所知,即使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府里,研究生论文的抄袭,也并不是一件稀罕事。那个防抄袭软件如果真的安装在大学的话,那么,大学肯定会因此引发地震至少七级以上。从网上看,周森锋的抄袭属于部分抄,这样的抄袭,那就更多,早在十几年前,大学里的研究生就习惯于这样写文章,眼睛是A的,鼻子是B的,脖子和屁股则是C的,一篇不长的文字,里面居然可以找出十几个人来,在当时来讲,这样抄,属于高手。这样的高手,在我们的顶尖大学里,不乏其人。我们要怎样批评这些学生呢?很难。更何况,这样的抄袭,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逼出来的,不发论文,不让毕业。如果同时也是教授的校长和一些所谓大牌教授都这样抄,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我们有什么理由单单责备学生呢?   但是,周森锋是在做市长,做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县级市的市长。当年,湖北省从清华引进人才的时候,如果当时就发现了周的抄袭问题,湖北肯定是不会引进他的。当年的清华,堂而皇之地推荐了他们的优秀毕业生来到了湖北,不仅导师没有觉察,连层层把关的学校当局,也让他安然通过审查。最后,在五年之后的今天,周森锋做市长了,事情才得以被网友人肉出来。   那么,怎么办呢?如果严格按照干部选拔标准,周森锋肯定不能做这个市长。即使在中国,在很多人眼里,诚信似乎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但拿到面上,似乎还就是说不过去。就像发达国家,虽然人们都嘲笑政客是职业撒谎者,但真的有官员撒谎被披露,依旧过不了关,非下台不可。   显然,周森锋是个难题,一个现行大学体制给我们的行政当局出的难题。大学里把诚信当儿戏,却把诚信有亏的学生当诚实孩子推到了社会上,推到我们的政府机关,直到当了大官才被揭发,你让我们精心选拔年轻干部的组织部门怎么办?本来是打算放一个卫星,一个足以震撼媒体的卫星,结果,却发现放到天上的卫星缺个零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经典好贴|3525 次阅读|7 个评论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读者2009-1
pony911 2008-12-20 00:48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肖复兴】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 E-mail ,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 11 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 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 10 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 10 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 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 。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 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 100 只桨,扬起 5 个或 6 个或 7 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 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 7 个大海和 13 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 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 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
个人分类: 文摘|5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