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世界一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世界一流

相关日志

张海霞︱一个农民的创新逆袭
热度 7 张海霞 2020-8-19 09:54
2020.08.15 早上八点,朦朦胧胧之中听到门铃响:快递,到付! 噢,原来这样,睡眼惺忪起来拿快递扫码付钱,快递小哥很有礼貌: 姐,不好意思打扰您周末休息啊! 是呀,一周都没咋休息了,就今天多睡了一会儿 ……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上周日早上在青岛跟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对话: 他热情高涨地带我参观他研发的各种产品,小到一个零件、大到一辆巨型展车,我问他: 您工作太认真了,是不是周末都不休息啊? 他扭头看我: 休息?我没养成这个习惯!自从 28 年前创业以来,我从来没有休息过。 您这话,我信。因为这两天我看了您这 28 年的成果,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一个地地道道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职业培训的农民怎么可能实现在创新创业上的逆袭?! 这是上周末的故事,其实他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远远不只是 28 年无休的勤奋和努力,有太多太多:关于创新、关于创业、关于梦想、关于管理、关于工匠精神 …… 甚至关于审美,以至于这一周我脑海里始终在放映上周末在青岛两天的参访: 我到底遇到了什么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工厂仿佛是在日本:上千亩的产业园区、上万米厂房,到处都整整齐齐、规规矩矩、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看产品仿佛是在德国:一代又一代的高科技产品,不但功能卓越、做工精细、价格昂贵,而且外观十分精美; 看员工仿佛是在军营:略显羞涩的青春面孔、整齐划一的保安式工装,挡不住在工作岗位上洋溢的巨大激情; 等你终于看到他本人:第一个感觉是这怎么可能?面庞黝黑黝黑、穿着普普通通,热情高涨地说着一口土话、语速极快、根本听不懂!这么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怎么可能创造出这样的世界一流产品、怎么可能设计出这样的世界一流的园区、怎么可能把这一批绝大多数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带成一只具有战斗力和激情的高科技创新创业队伍?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么一个泥土里浸泡着长大的老农怎么可能具有这么高超的管理能力和超前的审美意识? …… 这真的不可能! 可是,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事实:一个农民用他的 28 年奋斗实现了中国人在供水领域的逆袭: 青岛三利集团生产世界上性能最优异的水泵、最高效能的电机、买最贵的价格,还供不应求!带着三利创造奇迹的大哥就是这个老农: 来自山东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的张明亮! 去三利参访是个意外,认识张明亮更是巨大的意外之喜,这一切源于一个短视频: 今年 6 月 2 日还是 3 日,网上突然开始疯传我那个在参观法兰克福车展痛感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而痛哭的短视频,其实事情过去很多年,那个讲座也是 5-6 年前在北大的某一次活动上有感而发,我自己都忘记了,不知道被谁找出来放到了网上,竟然一夜之间“破圈儿”,被无数网友转发。完全没有想到,因为看到这个短视频很多失散多年的亲朋好友从天南海北辗转取得了联系,当然也因此而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那天早上一个山东的电话号码联系给我打了不下 5-6 个电话,一向不接电话的我终于忍不住接了这个执着的电话: 您是张海霞老师吗?我是山东青岛的秦宁,看您的短视频啊,非常感动 …... 现在我有个任务一定要邀请您来山东参观一家高科技企业,他们的产品 …… 这家企业老总说了: 一定要请张老师来看看,给她增加信心,中国人能做到! 说实话,我一头雾水,这哪儿跟哪儿啊?青岛我去过不下十次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家企业,这是个啥情况? 谢谢你啊,能先把资料发来我看一下吗? 于是加了微信,对方把资料发来了,很标准的企业宣传:又红又专。 一忙起来,我又忘了此事,没两天那位青岛的秦先生又来电话了: 张老师您一定要来青岛三利看看,这次新冠肺炎,雷神山医院的供水系统就是他们公司捐赠的, 72 小时从生产到安装全部到位!而且啊,您知道这次疫情对企业打击很大,苦苦支撑哀鸿遍野,可是这家企业不一样,他们的员工春节前就全部集结到位,一天都没停工停产不说,还研发出了 18 个新产品、实现了 5 倍的增长! 这次还介绍了三利驻北京的主管张清华女士(她小名叫海红,后面我就叫她海红了)跟我认识,大家约时间去青岛看看。我这时候兴致也逐渐起来了:是呀,能够这么快为雷神山无偿提供实际帮助的企业,绝对值得致敬啊!一定要去看看。 双方正打算约时间,没想到北京突然爆发了疫情!哪里也去不了了。此事也就搁置下来。之后几次相约,也都是无法成行。终于,七月底的一天,张女士发来一条让我无法拒绝的邀请: “海霞教授好,后天就青岛啤酒节了,您安排时间去青岛吧,三利精神,中国精神,您真的很有必要来一趟。真的期盼您的光临!三利集团张清华敬邀” 去!必须去!去三利看看:三利精神,中国精神! 就这样 8 月 8 日早上我登上了 7 : 15 北京直飞青岛的航班,天气大好,心情也大好:拍下了这张沧海桑田。没想到真的是在青岛看到了中国高科技创新创业的沧海桑田! 正好是周末,青岛城阳区三利公司的院子里非常地安静,偶尔看到几个穿保安制服的小年青走过,我说: 这么多保安啊!还有女孩子。 陪我的海红说:不是保安,这是我们的工装,大家上班都穿这个。在三利,是衣食住行全包圆:你看这是三利给员工盖的楼,我就住这一栋,所有人都有,吃饭不要钱,买东西直接去超市里拿也不花钱,理发看病都不花钱,大家都住在一起,上班也很方便。 这么共产主义?那三利员工的幸福感一定很强啊。顺便问一下:福利这么好,咱们是不是工资很低啊? 工资不能跟北京比,在青岛算中上吧,好些一家都在三利工作的员工愁没地儿花钱。 哈哈,还真是。这是啥? 我们走到厂区的大路上,看到路边上全是搭的棚子,里面摆着各种仪器设备。 张教授,这就是咱们的产品,正好是展览会,摆在外面方便大家来参观。你看那就是客户来参观。 可不,在我们前后有好几拨人,都有人带着讲解,一路到展厅,都是各种各样的设备。 现在展厅人多,我带您先去看一个三利特色。 说着,海红拉着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两边一样是排满了产品,不过看起来不太好的产品。 这是我们员工从厂房到餐厅必经的一条路,这两边摆的都是从各地搜集来的同行业里的伪劣假冒和残次品,让员工每天路过受教育:三利一定要做精品,坚决不做这样的产品!公司对产品质量抓的最恨,不仅是这个天天路过看展览,还在每个环节都抓得很紧,每个细节都做到精品,强调“精品是每个精品环节的积聚”,要求别人看到的地方要好,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更好! 可不是吗?不仅是产品,就是这院子里的卫生都做到了不留任何死角,这真的是太不容易啦。 那我现在就顺道带您去看看我们下周 815 质量日的现场,从 97 年到现在,每年 8 月 15 日是质量日, 8 月 22 日是感恩节。 啥意思?感恩节? 是,您看这个标语,我们老板常说“运用毛泽东思想,实现邓小平理论”,他最感激邓小平,所以把邓小平的生日 8 月 22 日定为感恩节,要全体员工记住是大家都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永远要记得感恩。 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真的特别对,我们家四世同堂,大家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代沟,可就在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这事上空前一致。那 815 质量日又是怎么回事?央视不是 315 吗? 这 815 质量日是我们公司的一件大事, 97 年的时候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几十个人,还在县里,尽管老板三令五申强调质量第一,可是员工还是做不到, 8 月 15 日那天一台价值 17 万的设备(全年产值才 200 万)因为一道工艺出了问题不合格,老板一生气就当众一锤子把这台设备砸了,放下狠话: 三利的产品一定要是精品,差一点都不行! 从那时起,每年都在 815 这一天办一个全体员工参加的质量日:把每个工序上的精废品拿来当众展览,每个人亲自讲解学习到底什么是次品、合格品和精品,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今年是第 24 年,现在已经开始了。 一路说着我们就走进了这个大厅,真的想不到啊,外面看起来安安静静的周末,里面是热火朝天的展览,楼上楼下,每一个展位上都挤满了人,桌子上摆的是一个产品从次品、合格品和精品的各种不同形态,带着话筒的员工们热情高涨地给来学习的其他员工进行讲解,从最精密的核心元器件到家常用的各种日用品,全系列地展览,现场对比分析,不仅是讲解的人全情投入,来参观学习的员工也都是出乎意料地认真:那些看起来最多上过中学的年纪都不小的中年员工还一个个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学习、提问! 这真的太让人感动了!这也太震撼了!展览讲解的人不是作秀给谁看的,参观学习的人也不是装模作样来捧场的,而是全员都全情投入自我提升的一个鲜活的教学现场!这样的场景我不记得自己在哪里看见过,但是这次看见了,我就理解了,为什么三利能够做到诺大的园区和厂房纤尘不染、能够做到每一个产品都做到极致,这样的员工教育和培训就是最核心的基石! 我跟海红感慨着,她说:您说的太对了,三利就是一个大学校,每个人来了都突飞猛进,出去以后都特别抢手。我们老板总说:如果说社会上人的能力平均值是 100 分的话,那到我三利这里来的进来的时候最多只有 70 分,可是到三利很快都成了每一个工序上的顶呱呱的一流高手,做出了世界一流的产品。靠什么?靠的就是这种融入在每一个细节中的感化和教育,来三利,不是洗脑是换脑! 哈哈,这话真有意思!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是中国人思想意识里的常态,根本没有精品意识,靠洗是洗不进去的,一定要换!因为只有有了“必须做精品的思想意识”才会往这个方向走、往这个路上要求自己、才可能做到! 今天,正好是 815 ,我能够想象现在三利的质量日现场该是怎样的热闹景象啊!真好,这样的质量日应该每个企业都有!不只是揭发披露那些假冒伪劣次品,更重要是要展示同类产品里的精品、要讲述那些精品背后的,让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方向是对的?怎样努力才能够解决问题?!这对于当下的中国在各行各业的突围更有意义。 接着就到了展厅,这个展厅我看了两次,里面的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从 1992 年创业做出的第一代设备到现在最先进的电机和水泵都有,十几代产品,张明亮对每一个都如数家珍,因为都是他一点一滴研发出来的!真的是很难想象这个当年在农村赶集给人修手电筒这种家电的手艺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历程走到这一步,做出了世界上性能最优异的电机、水泵以及全套的高科技供水系统,甚至是上万伏高压的电机这样的世界级高峰!这是国内外各种大院大所都做不出来的高科技产品,他不单是做出来了,还大规模化生产了,还直接用到了亚运会这样的核心重要工程上去!这真的是个奇迹! 问他为什么?他说了一段话: 改革开放之初,我在农村卖家电修家电,赚到不少钱,可是我发现一件特别气人的事:比如你卖收音机,国产的收音机只能从进来的一堆货里挑着卖,试试那个好卖那个,等下出问题你还要负责修;可是你要是卖日本进口的收音机,那就是个顶个都行,随便拿而且也不坏。那时候我就下了个决心: 我一定要自己办企业做自己的产品,我就不信中国人生产不出世界第一的产品! 于是我就把自己的生意停了,把赚到的钱都拿来做三利。那时候人们不信啊,很简单, 97 年我第一次去北京劳动文化宫招聘,当时那个看门的大爷问我:你从哪儿来?我说: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从来没听说过啊,这里连省会城市来招聘的都招不到人,你这个就别想了。可是我不信这个邪,我那时候开出的条件是年薪 50 万!就这样我收到了 4000 多份简历,装了四个蛇皮袋,一个一个挑,最后请他们来临朐面试,我出题考试,我记得清华的一个学生考试得了 37 分,他很不服气:我在清华考试从来都没下过 80 分,今天你咋就给我 37 分?!我拿出来考卷给他看啊: 第一题:为啥日本人德国人能够做出第一流的产品,而中国人做不出来? 他答得是:因为外国人条件好、中国人条件差等等。这对吗? 不对!只从客观找借口,不从主观找原因,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我说这就是 0 分! 听他讲到这里,我真的是从内心里对眼前这位张明亮先生刮目肃然起敬:试想,今天,还有多少人是这样的想法啊:做不好,不从自身想办法去找做好的路子,而是把责任都推卸到各种客观条件和其他人身上,独独忘了自己要起步好好做!张明亮的过人之处也就在这里:你们不做,我自己做,不会的,我自己学,我不停地学,对着一个问题死磕,不管是翻山还是越岭还是游泳搭桥,我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有了他在 97 年就能够研发出自己的第一代供水设备、之后研发出无负压供水设备的不断创新,因为他有这个初心: 我就不信中国人生产不出世界第一的产品!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初心在他那里一直就没有消失或者减弱,而是随着产品和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更坚定了: 产品畅销之后,没有满足于一时的领先,而是致力于不断更新换代升级做更好的产品:“ 想别人不去想的,向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不去做的,做别人做不到的,追求极少数。” 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一定要做原创的精神吗?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说到了,但是张明亮和三利做到了。 在企业盈利以后,他没有满足于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将其用于建设一个理想化的和谐生态:员工的衣食住行、生态的建设,甚至照顾到了员工的家属和亲戚,不仅是给他们福利(孩子上学、老人的医疗保险等等),而且还欢迎员工的家属来三利工作:我在三利 C 区生产厂区参观的时候,正好是周日中午 1:30 ,上万平米的厂房里只有一个员工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包电机的铜线,走近一看是一位 40 多岁的中年妇女,她一边干活一边憨厚地笑着:我一家三口都在三利,孩子技校毕业来的,然后我和老头都来了,在不同部门,上班时间不一样,今天他们都是下午三点的班,我是 1 点的班, 三利就是家。确实,三利就是家,员工们温馨的家,放心的家,最多的一个员工他家有 30 多口都在三利上班,真的是三利利三代啦! 我很好奇问他们的一位高管:这样多员工都是一家一家在三利上班,你们怎么管理啊?这些年看了太多第一代创业的民办企业最后都毁在家族利益、裙带关系上了啊。 很简单啊!老板以身作则啊 :现在三利的中高层管理干部里没有一个是老板亲戚,他儿子干得不行,早早就被轰走了,其他亲戚也是。老板严厉是很严厉,可是他真的是爱大家啊!你看着他一天一天努力拼命,衣服都几十年不换,真的是全心全意为大家啊!所以在三利,大家都不愿意当官,都愿意在一线干,老板自己就天天蹲在车间里搞研发,上半年搞了 18-9 个新产品,每个最后定型的新产品直接奖励一台车(一辆很贵的车,没记住具体名字)!有一个小伙子被奖励了车,可到现在自己和媳妇都没驾照,因为都住在园区里,每天专注于研发新产品,没机会去学也用不上,可是老板说了:做好了就是要奖励! 我真的没有听错吗?这个农民企业家张明亮真的是个奇人啊! 他不单是做出了远远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世界级高科技产品,他竟然在企业的管理上也超越了一众所谓的知名企业家! 突破了农民家族思想的羁绊,真正在企业里做到按能力而不是按亲疏用人,赏罚严明,这要经历怎样艰苦卓绝的能力、财力、意志力还有亲情感情的全面考验和斗争啊!正是张明亮先生一次又一次的破茧,才成就了今天如此与众不同的三利! …… 这只是我上周末在三利参访两天的部分感悟,关于三利,还有很多很多可写可说更值得学习,今天正好是 815 质量日 ,我相信此时的张明亮先生一定在三利质量日的现场,跟员工们一起对产品进行着热火朝天的剖析,讨论着下一代的精品!这才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和真正的脊梁,一个农民以他最朴素的方式用 28 年在高科技创新创业领域实现了逆袭,正所谓: 洗尽铅华始见三利初心,抛开名利方显明亮本色! 这三利是创新创业利国利民利世界, 这明亮是堂堂正正的共产主义理想! 致敬张明亮先生,致敬青岛三利集团!有你们,我再也不哭了,因为我相信中国一定有很多像张明亮先生这样的赤子、像三利这样汹涌澎湃的创新力量,我们 中国人一定能生产出世界第一的产品、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 Yes , iCAN , uCAN , vCAN !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517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西医结合:日本“汉方药”做到世界一流
热度 2 fqng1008 2018-8-22 11:17
刚才,读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小编”的一篇文章——“中国VS日本,日本‘汉方药’是如何做到世界一流的?”虽然其“文革”笔风和着眼点并不可取,但毕竟道出一个基本事实:日本“汉方药”以“中西医结合”为基准,不仅抛弃阴阳五行学说,而且淡化辨证论治精髓,走的是“与时俱进”的路子。关于这一点,其实“小编”明知就里,不愿意道出真相而已。我读后思索,归纳如下: (1)从传统中药的资源、加工、制剂开始,认真把控“汉方药”质量关。这一点,与 其工匠精神以及 日本制药行业领先于我国有关。 这方面,我国已在改进,追赶还有一个过程。而且,单味药颗粒剂还可以满足辨证论治、 随症加减的便利。不足的是必须具备传统的理法方药基础,难以扩大到西医人员的广泛应用 。 (2)临床用药,“汉方药”应用逐渐与西医理论体系接轨。一是原方照搬,并不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例如文中所述 :“ 在日本,最大的汉方生产厂家津村公司将所有的汉方成药,按照百姓使用频率大小,编排号码,从1 号葛根汤,到号称女性三大方的,23 号当归芍药散(治痛经),24 号加味逍遥散(治乳腺疾病),25 号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临床医师只需记住号码,就能顺手治病,极大的提高了汉方的利用率,光津村一个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00 亿日元,约等于74 亿人民币,等于中国药材出口的10 倍以上。 ” (3)与时俱进,让西医广泛使用“汉方药”。文中所述:“日本一共有80所医学院,到1998年24所大学医学部增设汉方,医学教育(占30%),2002年增加为57所(占71%),到2008年奇迹出现,80所医学院都要学习中医,无一例外,堪称团爆,而且中医被列为医学生的一项,必修课开设学分。”可见,日本的医疗体系基本上是“中西医结合”,即接受西医系统训练的医师必须懂得应用“汉方药”。而且,“汉方药”的应用也以系统西医训练为基础,中西医结合,并抛弃了部分中医药理论。 附 广医附一院 :中国VS日本,日本“汉方药”是如何做到世界一流的 泪点特别低的小编每次看到邓铁涛、吕炳奎等老一辈中医前辈奋袖挥拳,孤身奋战上书中央领导,泣血请求重视中医药、关心中医药,都有一种压抑紧迫感。 当然也有不少的反中医人士认为这不过是秋蝉之悲,英雄末路,历史大势势必淘汰中医,所以上书无用,中医再过一百年,也就自然消亡了。 呵呵哒,这种无知的话,除了说明你不读书外,只能说明狂的傻乎乎,果真如此吗,请看我们的邻邦日本近百年来所经历的这一切,你就会明白了。 众所周知日本自从唐朝开始一直学习我们的文化,其中医药是最重要的一块,后来的吉益东洞吸收伤寒论精华成为汉方大成者,享有极其崇高的名声。 然而等到1895年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因为打算全面学习西方,决定首先拿象征传统的中医开刀祭旗。在国会上以27票略微优势通过了废止中医的法案,中医被当做垃圾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场里。毫无疑问,那个时候的日本人产生了一批像邓老、吕老这种泣血抗争的人,其中和田启十郎、汤本求真就是其中的代表。和氏在《医界之铁椎》中充满自信地说:“西医非万能,汉方非陈腐”。 汤本求真作为西医出身(好像还和鲁迅一个学院)目睹西医的不足后,转而虚心学习中医 并用中医治好了自己的孩子,对此他大为感激中医,并潜心研究十多年,著成《皇汉医学》一书。此书一度让我国中医学家汗颜,以为不及日本人研究之深,汤本在他的《皇汉医学》中说“乃知此学虽旧,苟能抉其蕴奥而活用之,胜于今日之新法多矣”。 这两位日本汉医前辈,当日之呼声亦如笼中困兽,虽声嘶力竭,而应者寥寥。那种孤独寂寞,当真是悲壮至极。然而,就是在那种严寒的冰冻期,他们没有停止呐喊,而是竭尽肱股之力,单木支撑,咬着牙强撑了三四十年。 到了1945年,日本开始步入现代化国家后,人民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中医的价值巨大,国家强硬砍斫中医,是拿着人民生命做儿戏,是不负责任的蛮干政治,于是各种读书会、师承、自学,纷纷发芽生根,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现在是什么一种情况? 日本一共有80所医学院,到1998年24所大学医学部增设汉方,医学教育(占30%),2002年增加为57所(占71%),到2008年奇迹出现,80所医学院都要学习中医,无一例外,堪称团爆,而且中医被列为医学生的一项,必修课开设学分。 某些人听了受不了了,愤恨的说,中国目前不早就这样了,但你见哪个西医学生,拿着中医当回事了?你见哪个西医大夫,拿着中医当回事了?日本即便开了又能怎么样?能成什么气候!呵呵哒,好一股浓浓的酸味哦。 中国的西医学生,学的那点中医皮毛,只能用清汤寡水形容,根本连用都用不上,纯属浪费时间,而日本则要系统学习伤寒六经,掌握50多个经方的药物组成,适应症、副作用,对于妇科、疼痛等一系列症状,的汉方、针灸治疗。大三开始入门教育、大四要系统学习汉方组成,第五、六年根据兴趣,到门诊参加实习。 这只是他们的一部分,毕业后还有许多学习团体,都是西医主动参加,比如日本最大的东洋医学会,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持证的西医,主动去学习汉方,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调查统计,76%的日本内科医生都使用过草药配方,而中国的西医有几个懂得中医的?只是回天乏力了才推荐中医,所以毫无疑问,日本的西医对中医的运用,要远远超过我们中国的西医。 此外,日本还建立了一所针灸大学、96所针灸学校、167所推拿按摩学校,每所大学都配备汉方门诊,这阵势放到一个小小岛国,绝对算得上豪华阵容了。这还没完,就在中国的某些无知的西医们,对中国还有中医存在而不满,认为国家投入钱财发展中医,是在浪费纳税人钱财的时候, 日本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 一些造诣甚高的西医界专家权威,如杏林大学第二外科学教授-锅谷欣市先生,不仅精通日本汉方的理论及治疗,而且十分熟悉中医的辨证理论,经常主持日本汉方界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著名精神医学教授,大原健士郎先生。除撰文介绍汉方,在精神医学方面的应用外,还鼓励住院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绪方知郎博士,他在医学通讯上发表谈话说:我读过几本汉方医学古典医籍,引起了我研究汉方医学的兴趣,因为它的价值太大了。 日本统计学权威渡边博士,他发表讲话说,近代医学和汉方医学,已经走向平行,今后应当走向协同研究。那些日本中医前辈们,倘若黄泉有知,该很欣慰吧,当年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总算没有白费。而反观中国,如烧伤超人阿宝,试图以孕脉否定中医,真是坐井观天,不知天下之大。 日本这一百年来转的大弯,已经明白无误的告诉某些中医黑,你们希望中医自然灭亡的企图,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为即便在医疗水平超过中国的日本,汉方尚且有强大生命力,能做到越来越茂盛,何况在还不那么先进的中国呢!SO 完全可以断言,在未来一百年,中医不但不会自然绝灭,而且会越来越被重视。 进而毫不客气的说,方舟子、罗振宇、阿宝们,尽管雄辩滔滔煽风点火,自以为掌握了很多知识,可在历史的辩证法上,连最起码的逻辑都不讲了,充满个人色彩的乱叫狂吠,这注定不会成功。 假如是为了制造话题、博人眼球,这样的方式也太傻了。在与中医交锋的过程中,余云岫被无数人唾骂遗弃,已经是前例了。若再不停止,尔愿与此公等同乎?知道你们又想反驳说,汉方医学不讲阴阳五行,与中国中医不是一套路子。哈哈,又在瞎扯,岂不知他们学针灸推拿,还要学十二经络呢! 发展至今日,日本的汉医发展倒是跟我们中国形成了最大竞争,最感危机的应该是中国的中医。 目前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制造事端,说汉医是日本的发明,这终不过是一场闹剧。然而日本关于汉方在科研、在经济等等方面所下的力气远远大于中国人,而他们的团结、协调,精益求精,更是中国人所不及。 在中药科研方面,日本现在已经远远赶超在前面,而在未来占领国际市场,进军欧美市场方面日本很有可能再次领先中国。举一个例子:在日本,最大的汉方生产厂家津村公司将所有的汉方成药,按照百姓使用频率大小,编排号码,从1 号葛根汤,到号称女性三大方的,23号当归芍药散(治痛经),24号加味逍遥散(治乳腺疾病),25号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临床医师只需记住号码,就能顺手治病,极大的提高了汉方的利用率,光津村一个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日元,约等于74亿人民币,等于中国药材出口的10倍以上。 而在汤剂的科研方面,日本也是遥遥领先,不但已经分析出了常用汤剂的主治功效的科学原理,而且将药物的副作用都验证出来,使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大建中汤的研究上河野透教授对该药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证明该汤可以促进肠道血流、扩张肠道、可用于外科手术后的肠梗阻、肠麻痹等等。这种科学研究让西医认可并接受运用,最让中国人汗颜的是他们对药材质量的把控,堪称精益求精匠人风范。每一个出厂的产品,浓度都要做到达标。津村公司药材进口都择取上等产地及实验基地都设在中国四川等4省,从选种、育苗到采摘,进行全程质量检测,对于劣质药材连看不看。 反观中国某最具盛名的百年老企业弄虚作假之风令人气愤。在淄博,曾有工商局查处的记录一些小规模虫类养殖场地药农,为了增加药材重量,居然给土鳖虫吃水泥,这在药材界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朱良春老中医知道后,只能无奈的将原本3克虫类药,狠狠地开到30克。而这对后人来说,谁还敢用?药量混乱到这种地步,死不旋踵了。 以上是药材方面的,那么日本国内,对中医的态度怎样呢? 在日本福山大学曾有研究者做过调查,对大三168名学生问卷中,有90%的学生相信,并愿尝试汉医,90%以上的学生认为,汉方医疗非常必要。 1991年的日本民意测验表明,79.5%的人认为,汉方医药治疗慢性病有效,65.6%的人则认为,汉方医药能够促进健康长寿。 据《日经》杂志问卷调查,目前日本有15万,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师中,其中69%的临床医师使用汉方制剂。据向日本1300名临床医师调查认为,至少有以下20种病症,汉方医学疗效高于西医学:植物神经失调、支气管哮喘、便秘、慢性肾炎、慢性胃炎、过敏性鼻炎、高血压、头痛、糖尿病、神经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低血压、前列腺肥大,各种癌症、矽肺等。 反观中国,自从小学开始就不停的宣扬鲁迅邪说,以此蒙蔽青少年,使人认为中医,乃是十恶不赦的罪医,有意无意的骗子。而大学又开设中医专业,自相矛盾的教育体系,令人闻之但觉荒唐。 现在津村公司已经申请汉方FDA,等到有一天,日本的汉方真正走进欧美市场,中国人又要自怨自艾,又说人家盗取我国精粹,不亦晚乎?所以加紧研究,尤其对药材狠狠管理一下,已经势在必行了,不然灭中医者,中国也!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543 次阅读|5 个评论
怎样才能成为哈佛教授?
热度 5 张海霞 2018-3-23 07:49
到外地讲座,午餐时大家聊天,正好有一位本地很有名的科学家路过说了几句话,大家不知不觉就把话题转移到了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上:我们现在的水平到底怎样?国内一流大学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 让我想起若干年前在哈佛访问时,学生在哈佛大学教授办公室里问的这个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哈佛大学教授? 教授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要想成为哈佛大学教授,不是你写了几本书,而是有人为你写了几本书! 记得当时,我们是都惊掉了下巴的!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不是你做出了什么样的自诩高雅的科研贡献,而是你的贡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这个社会! 哈佛教授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和他的同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怎样,而在意的是做出影响和改变世界的成果。 无独有偶,他们隔壁的 MIT (麻省理工学院)也有这样的底气,记得有一次我去访问的时候问陈刚教授( MIT 机械系的系主任): 陈刚,你们系里的教授怎么管啊? 陈刚哈哈大笑: 我根本不需要管! 系里一共 70 多个教授,其中 30 多个都是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其他人也都是这样的水平或者在接近这样水平的路上(指那些青年助理教授),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我根本不需要管,我只负责找钱! 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呢?!哦,原来它像极了我 15 年前第一次去 Caltech (加州理工学院)时在他们的教授餐厅( Faculty Club )吃饭时跟一位我行业里很牛的教授的对话: ** 教授,您在这里算是很牛的吧?! (要知道,那时候我认识的行业牛人也就这么几个,而且他是做出了行业里第一个标志性成果每每被提起的人!) 怎么说呢?你看看咱们隔壁这一桌吧?那位是 **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旁边那一位是 ** 年的化学奖获得者,还有那一桌上那几位,他是 *** 发明人,他是 *** 开创者 …… 在这里一共 300 个教授,活着的诺贝尔奖还有大概 20 位 …… 我要早知道做咱们这一行得不了诺贝尔奖我早就不学了啊! 虽然是有些夸张的玩笑,可是他当时的表情我至今都记得,也是第一次感受到 Peer Pressure 的压力: 周围有那么多的牛人,你不想落后,必须努力啊! 良性循环的氛围,不是靠各种考核和指标硬压出来的,而是靠人、周围足够多非常优秀的人一起逐渐形成的,我们这些年的人才引进政策逐渐在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多优秀而且努力的年青人的加盟,正在改变着我们科研院所的生态,应该更多一些这样的新鲜空气,风气就会更加好转起来,如果哪一天,我们也都达到了“ 不用扬鞭自奋蹄” 的那种状态,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也就越来越近了。 大家继续努力吧,期待着早日能够做出重要的贡献,不仅自己可以写书,也让别人为自己写书,不仅用汉语写,也希望有其他国家的人用他们的文字写,那个时候,我们就真的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世界一流教授了;这样的教授多了,我们的大学自然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了;这样的大学多了,我们的国家自然就是世界一流国家了!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努力让做出值得别人为你写书的工作开始!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80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家“双一流”战略推荐名单
热度 2 冯用军 2016-6-12 16:23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讨论国家“双一流”战略(简称“818”工程)前, 先思考4个大问题: 一、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历史上是有世界一流大学的,远的太学书院不说,近的有西南联大、唐山交大、圣约翰大学... 二、当代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 1949年建国至今,经过近70年的曲折建设和发展,中国已经有一批大学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大陆如北大清华,港台如港大台大... 三、中国哪些大学可以先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先分类: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世界标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当然也有既符合中国特色,也符合世界标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大陆的北大、清华优先纳入,上交大、浙大、南大紧随其后,国科大、复旦、南开(如与天大合并可能会挤掉南大)、哈工大、中科大、人大(中国特色)、武大、川大、中大、吉大将争夺剩下的5个名额,国防科大将以军方名义单独纳入(中国特色),形成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类大学“10+1”第一方阵;未进入的5所高校+港大、台大、港科大纳入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第一批预计总计不超过18所,10【综合类】+8【学科类】;第二批预计总计不超过28所,18【综合类】+10【学科类】;第三批预计总计不超过38所,18【综合类】+10【学科类】+10【行业特色类】)... 四、中国大学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没发生国内动乱和外敌入侵,中国最早到2020年最迟到2025年将建成5所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北大 清华 港大 台大 交大,世界大学排名前30名,称为T1),到2030年将建成10所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T1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港科大 复旦 南大 国科大 浙大,这5所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称为T2),到2050年将建成20所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T1可能有1-2所跻身世界大学排名前10+T2可能有1-2所跻身世界大学排名前30+中科大、南开、武大、中大、川大、吉大、人大(中国特色)、哈工大、上纽大、港中大或台成大、台清大、台交大,世界大学排名前70名,称为T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行业特色1个名额,也可能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上海纽约大学(中外合作办学1个名额,也可能是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北理莫斯科、清华伯克利、上交巴高科、北师大浸会等)、武昌首义学院(民办高校1个名额,也可能是文华学院等)、汕头大学(一流本科教育1个名额,也可能是别的高校)等单列... 再看点参考文献: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以来,这个追问始终困扰着中国高等教育。过去20年间,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稳步迈进,一批大学开始跻身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然而,面对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欧美名校,中国高校还有一定差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后,国务院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路径。中国高校亟待在坚持中国特色、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力迈进。近日,一份关于2020年中国24所世界一流大学、23所国际知名大学分布表(含港澳台地区)网上热传,现将该网传名单公布如下,仅供参考! 北京(8所) ■清华大学(协和医科) ■北京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黑龙江(2所)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1所) □吉林大学 辽宁(2所)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山东(2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市(4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天津(2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重庆(1所) ☆重庆大学 江苏(5所) ■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河海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1所) ★中国科技大学 福建(1所) □厦门大学 湖北(2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2所)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广东(2所)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3所)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陕西(3所)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军事系统(1所) ★国防科技大学 香港(2所) ■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台湾(1所) ■台湾大学 备注1: 根据“2080定理”得出如下结论: 80%的世界一流大学,产生在20%的国家级科教城。 20%的世界一流大学,产生在80%的国家级科教城。 中国79.17%的世界一流大学(2020年是:19/24),成双成仨地都是扎堆在中国同一个城市里。 备注2: ■综合型世界一流大学 □综合型国际知名大学 ★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 ☆特色型国际知名大学 备注3:2020年闽台地区只能产生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备注4:2020年珠三角只能产生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1766 次阅读|6 个评论
杀师与教育
热度 1 zhengjun324203 2015-12-7 15:22
连续几个月来,湖南某地已经连续发生几起杀师案件。其中某起案件中几个少年曾说“不满14岁,即便杀了人也不用枪毙”之类的话。当地老百姓谈起此事,心中对小孩子已经起了恐惧之心,生怕其它孩子有样学样,自己也送命于“不用坐牢”的小孩的死手之下。这几个小孩,杀死老师之后,拿着死者的钱去网吧里依然游戏。这种冷漠的淡定,令人不寒而栗。 又说这几天,一位高三的学生当着自己母亲的面,杀死了自己的班主任,之后还面带微笑。可以想象其母亲的绝望和痛苦的表情,但是我依然无法想象出这个少年脸上冷笑中所隐含的凶狠。 如果有心,依然可以在以往的新闻中发现各地所发生的各种欧师、杀师案件。那些欧师的事件,如果我们说是学生依仗教师拿他们没办法而有恃无恐的心理的话;那么很显然,杀师则不是如此。杀师成了这些人宣泄心理抑郁或者达成某种目的的途径。当一个地方,欧师成风、杀师成风时,那么这种风气显然不可能立刻停止。这就像一个学校的学风,一个政坛的政风,都不可能立刻扭转的。所以,在将来不远的时候,杀师事件肯定还会继续出现。 然而我们不得不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我们的生活里出现这样多冷漠而绝狠的少年呢?是这些孩子从小得不到关爱还是从小受到了虐待?显然并非如此。 很显然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了。当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里的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一切都是让一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原因。目前而言,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基调,都是一种功利型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教育,就是升学率,就是清华北大等所谓一些重点大学的人数;社会教育就是要人成为多有权势、多有财富。虽然这一切都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一切都以此为重,显然就大错特错!这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哀。因为我们的教育并不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那些通过破坏规则达到所谓成功的人,却常常并未得到应有的谴责,反而得到了诸多的羡慕。那些制假售假,那些玩弄手段而获得利益的人,在中国成了呼风唤雨的“英雄”,而真正的那些无名的劳动英雄,常常被嘲笑,被鄙视。 整个教育成了一个产业。诞生了一个个补习班。奥数班是为了将来能加分,才艺是为了将来加分。等等诸如此类。目前又有一些高校实施各种各样的先修课,这会导致什么?很显然,这会给那些学习一般的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落差;而这种落差,对于很多心理不够成熟的孩子来讲,有时候并不会带来多少好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公民为出发点的;它从来也没有培养出多少快乐的公民。我们的教育是以世俗的成功来定义它的学生和孩子的。所以,在中国,真的没有世界一流。当然,在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世界一流。——搞乱搞坏这个世界的,正是从那些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所毕业的。什么哈佛,剑桥,他们的毕业生正在满世界屠杀其他国家的人民。 所有的孩子,出生以来,都是最美的天使。他的笑声,他的哭声,都是最纯洁的。但是让这些天使逐渐成为魔鬼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或许很多人会说,我们的世界上依然有很多的天使,依然有很多伟大的奉献者,有很多快乐和幸福的公民。是啊,我们是有很多——可是他们并不是全部。绝大多数人,在这个社会,都感到不快乐,不幸福。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过尊重和理解吗? 一流的教育,永远都是教育一个人成为一个幸福快乐和善良的人,而不是要怎样获得成功。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我心中的失望和悲痛愈加沉重。我不知道,中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到底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到底是怎样引导社会风气的。但是,我所看到的,只是愈来愈病入膏肓的疯狂。各种各样的高校划分,985,211,国家重点,华约,北约,等等等等....并且与各种重点高中进行各种联系。这种风气和行为,一次次助长这种功利型教育的势头。于是,没有多少人会为身边的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祝福和快乐,因为他或许会认为剥夺了他的机会。于是各种妒忌,各种不满足。向优秀的人投毒,向无辜的人施害。我们甚至都不懂得去爱了,所以连恋爱都要装模作样、煞有介事的开一门课程。 好吧...............请原谅我这样悲哀的陈述。也请原谅我一个无名之辈,对高高在上的那些制定游戏规则的人的悲叹。也请原谅我,对于我自己的命运以及对我自己晚辈的命运的担忧。也请所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原谅我浅薄的见识和卑微的无奈。 我们该有一个怎样的教育,让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得到认同,得到快乐,得到满足呢?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22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内大学何以热衷“世界一流”?
热度 1 libing 2013-3-22 01:07
北大、清华,是名副其实的国内一流的大学,至于在世界上是哪一流,谁也不敢下结论。但北大的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是世界一流、世界著名学府。可是前两天北大退休的老校长终于说了真话:“中国的大学没有哪一所能算得上世界一流。”话可以这么说,但无法阻止国内大学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最近闲暇,浏览了一部分国内大学的简介,原来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不仅仅是北大、清华,很多高校都把追求世界一流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自然口号也就响之又响。请看: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满意,世界一流。 复旦大学: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 上海交大: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武汉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型、综合性、开放性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南开大学:世界一流。 中山大学: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天津大学: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综合性、研究性、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只是随便浏览一些大学的简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玄机。在世界上,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到处宣称自己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像剑桥、像哈弗,但人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原来世界一流并不是自己吹嘘的,也不是随便定的目标,更不会到处宣扬,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之所以是世界一流,并不在于你的学校面积有多大,楼房有多少,学生有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多少世界知名的学者、有多少办学经费、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少在各领域是领军人物、有多少科研成果为人类作出了贡献。细数这些条件,我们国内的大学距离世界一流真的太遥远,且不说世界一流离我们有多远,估计二流三流我们也不敢奢盼。然而国内的大学为何热衷于追求世界一流的梦想,现在看来其中还真有不少外人无法看出的道道。 在我们这个体制下,热衷于喊口号、定目标,其实最大的玄机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世界一流的人物,而在于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经费、要待遇。如果不把目标定的高一些,就不会引起国家的重视,自然国家也就不会投资,政治待遇也就上不去。没钱什么事也干不了,但有了钱也不见得能干出什么事。这些年国家在高校身上投入的资金不断攀升,就是要扶持一些高校跻身世界一流,但可惜的是我们的高校高楼一栋接着一栋,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但世界一流的大学却难见踪影。 光喊口号是不行的,还必须做出点实际的东西。但愿我们的高校不要再沉迷于喊口号、定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向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取经,这才是今天我们要做的。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2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记工分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13 fdc1947 2011-9-22 21:39
记工分并按照工分多少分配收入是上世纪农业合作社以及其后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分配方式。生产队按照社员每天的劳动情况给该社员记工分,到年终决算时,把全生产队该年的可分配收入除以生产队的工分总数,得到该生产队本年度的工分值,然后按照每一个劳动力所记的工分给予其劳动报酬。自实行土地承包以后,这样的分配方式在农村也消失多年,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记工分为何事。 那么,那么记工分与创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关系? 现在中国的许多大学都在 努力“ 创世界一流大学 ”。造起了世界一流的高楼大厦、买进了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建设了世界一流漂亮的校园、也要引进据说是世界一流的“人才”,真是摆出了像干出一番世界一流事业的样子。在许多据说正努力创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对于教师收入分配正是“记工分”式的。 在这些学校,往往以院系(即所谓学院)为分配单位即“生产队”。学院对于每个教师的讲课、带实验、带本科生论文等所谓教学工作量,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影响因子的大小、取得横向或纵向经费的多寡、得到奖励的级别和数量等所谓科研工作量,以及担任学院各项 职务的补助工作量 等等,加以统计。在年终,把学院可分配的总收入除以总的工作量,得到每个工作量单位的津贴数。各位教师可由此得到自己的津贴。 据说,这样做是公平、公开、公正的。 多劳多得、奖勤罚懒 。 在上述工作量的几个部分中,每个教师所得到的教学工作量,是一个没有多少弹性的,让你上多少课,你就上多少课;职务的补助工作量则更是个常数,且与大多数人基本无关;彼此差别大的是科研工作量。所谓“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主要是这一块。 任何人都想“多得”,任何人都不希望既少得又得到一个“懒”的美誉。因此,大家都很积极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看来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还有几点问题。好像是这灿烂晴空中的几块乌云。 首先,对于实际得到的“工作量”似乎没有多少弹性的教学,真正的工作量是弹性极大的。做教师的人都知道,认真的斟酌教学内容、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应当学到的、将来有用的知识,与随随便便拿一个现成的 ppt 念一念了事,二者的实际工作量有多大的差别。这一点,在研究生课程表现得最为突出。要把研究生的水平真正提高,把他们引到学术前沿,做“世界一流”的工作,并且将来有足够的后劲,没有好的研究生课程是做不到的。而准备一门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的工作量绝不会少,而且要经常更新内容,这绝非易事,而听课的就这几个人,不会很多。而在“记工分”的制度下,不管创世界一流的口号喊得多响,我看没有几个人肯真正会在这种 “阳春白雪”的教学 上下功夫。而没有 “阳春白雪”的教学,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哪里会有什么世界一流?对本科生的教学,情况也类似。 再来看科研,由于必须完成本年度以及下几个年度的工作量,就难以选择有风险的研究项目。而没有风险的“研究”就不可能是高水平的研究,在严格的意义上说,甚至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现在我们的许多研究,都是风险极小的,差不多在研究之前就能够把“预后”弄个八九不离十的。(这里说几句题外话,我们的科学基金申请书,要求写 “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绝大多数人都写得很实,写得这么实,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胸有成竹,一定能够这样做,那其工作的意义就值得推敲或者这个工作他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要么随便编几句,到时候再说,但这也很难,因为每年汇报时要汇报是否按计划执行。本人对此也总是十分踌躇,因为如果写得不好,就会失去机会。)说实话,在记工分的制度下,很难去做有较大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十有八九甚至更多是以失败告终的,很有可能做了许多时候,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什么结果都得不到。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做这种研究,所谓世界一流只是空话。 现在我们的大多数研究工作,说它一点意义也没有,似乎有点冤枉,但是,说有多大的意义,又高抬了它,我自己的大多数工作也是如此。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做,就没有饭吃,至少饭的差一些。而且名声也不好听,因为政策是“ 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你又少得,又“懒”,名利双失。 人活在世界上,要想修炼得一点不管名利,恐怕难。 在记工分制度下,许多导师把研究生作为略微高级一些的“打工仔”,忽略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许多人把研究生需要上的课程压缩了再压缩,美其名曰可以早一些让研究生参与研究,有的研究生甚至一年级进来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实际上,我们现在本科学习的实际时间就只有三年,第四年要么准备考研,要么准备找工作,课程基本上稀里糊涂。如果研究生课程再糊弄糊弄,研究生的水平就不知道是世界几流了。(再插几句题外话,少学课程,多做实验,这种做法倒也得到了某些研究生的赞同,因为早些参加工作,可以早发论文,得到好的奖学金,而且,研究生文章的多少,对于他将来的工作,也有影响。因此,有时研究生工作,本来还不想发,但是研究生央求道,不早点发文章,拿不到奖学金。他说的是实话,于是也就同意发了。不然,总是吃亏。) 记工分制度 ,对于易于检验质量的产品的生产,对于提高这种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可能是一个好的方法。对于大学,也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的论文。 但是,教学,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学教学,依靠的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中间的良心,它不能光靠工分即金钱来培养。记工分制度只能摧毁这种教学道德即教师的良心。 而科学研究,则更是一种难以相互比较的、独特的脑力劳动。它靠的是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好奇心和科学道德。为了得诺贝尔奖而搞科学研究是得不了诺贝尔奖的。那几个工分并不能刺激出真正好的工作 ,那大量的论文大抵是注了水的。 要想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较为优越而宽松的环境,而不是工厂式的管理。 如果还在认真地实行着记工分的制度,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不过是放放空气罢了。
个人分类: 教育|459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畅论“五道杠”的“世界一流”之关系
热度 11 boxcar 2011-5-10 11:41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五道杠”同学最近红透了网络,红的程度超过了他臂章上“杠杠”的红颜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最近 N 年和以后的 M 年都会很热,热的程度大概会把所有的固态物体都熔化成液体流上一流,然后再一起蒸发掉。“五道杠”和“世界一流”能有啥联系,吴云鹏老师已经写了一篇博文“从‘世界一流’到‘五道杠’的内在必然”【 1 】。不过在我看来,吴云鹏老师的这篇文章虽好,但还不大够味儿,因为让人感觉二者之间联系很不紧密,过度很生硬。为了凑个热闹来“抬杠”(抬抬“五道杠”?),顺便争取在点击量上混把“一流”,特地在白忙之中写下这篇博文。 “五道杠”是什么?就只是那位少先队副总队长臂章么?当然是,也可以不是,因为它还可以是五道口来火车时放下的横杠的简称。——看看俺这解释,与众不同吧?!我认为“五道杠”和“世界一流”的关系其实很密切。原因如下: 1) “五道杠”同学品学兼优,是一位“德智体美劳领”(我擅自给加了一个“领”,领导的领,一般学生不适用)“六好”青少年,如果再高调一点儿,完全还可以再额外加上一个“袖”(秀),变成“七好”。这么好的孩子,将来当然不能随便找个大学去就读,应该上最好的大学,也就是传说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五道杠”同学的近期目标所在。 2) 有“五道杠”现象的城市,都是或者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 30 多年前俺刚上小学的时候,红小兵刚刚恢复少先队的组织名称,当时见过的学生最高领导的臂章是“三道杠”——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以俺们那个 30-40 万人的小城市,是没有“五道杠”级别的学生领导的。目前这位“五道杠”同学是武汉这个在省会中都排位靠前的大城市的副总队长(挺奇怪的,总队长咋那么低调和淡定),这个级别的城市,即使今天不是世界一流大都市,将来也会是。所以,看一个大城市够不够世界一流,看看其少先队首脑是不是五道杠(或许可以更多?)就行。 3) 既然说到了“五道杠”是“五道口”的横杠,那就得从这个角度来论述一下。城区中有铁路穿过的那些城市,经常会有一些“头道口”、“二道口”、“三道口” ....... “ N 道口”之类的叫法。以俺老家四平市为例,平齐铁路线(最早叫“四洮铁路”)与仁兴街的交口以前叫头道口,与新华大街的交口以前叫二道口,与迎宾街的交口叫三道口,但因为城市规模有限,就没有四道口、五道口之类的道口了。这些道口在以前在来火车时都是要放下横杠的,所以我们那里有一道杠、二道杠、三道杠,但不会有五道杠,这似乎还真能和少先队的“几道杠”能对得上。如果是“世界一流”大城市,铁路穿过市区时与公路的交口会更多,当然不难出现四道口、五道口甚至六道口,这些道口都可以弄个立交桥或者桥洞子啥的搞成立体交叉,也就不需要在平面交叉的状况下在来火车时放杠杠了,但是其前提是当地的地价不高。如果真的是世界一流大都市,寸土寸金的那种,动迁一平米要付 N 万的补偿款,不起走 M 个“钉子户”别想施工,还是老老实实地用 100 年前的那种杠杠吧。由是可见,能有“五道杠”,完全可以从一个另侧面说明城市的“一流化”程度。 4) 既然说到了“五道口”和“世界一流”,那几不能不提及五道口附近的大学,特别是最有希望最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那些大学。因为其中某所刚刚过完生日的大学还曾被人戏称为“五道口 XXXX 学院”。事实上,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许还真的要跨过那么“五道杠”,例如 NB 奖、文章数量、影响银子点数、 H 银子、世界化程度之类。能成功跨越这些杠杠,或者说在大学之中熬到“五道杠”这个级别,当然就差不多是“世界一流”了。 5) 看到大家热议“五道杠”,我很忧心这会成为“误导纲”。所谓“误导纲”,就是误导家长和孩子的纲领,即让孩子去走这种“五道杠”套路的成长道路,甚至这种带有很强的网络炒作色彩的做法。事实上,一种罕见的特例的效法者,其目标多半无法达到,身心健康难免受到影响,其过程往往也是不大好的。 参考: 【 1 】吴云鹏:从‘世界一流’到‘五道杠’的内在必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525do=blogid=442075from=space
个人分类: 社会|4130 次阅读|28 个评论
清华的本科教育已跻身世界一流了??
热度 2 liwei999 2011-4-25 00:37
清华的本科教育已跻身世界一流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23/2011 20:53:14 清华的本科教育已跻身世界一流----庆祝清华建校100周年 是个祝福的吉祥话,不可当真。 作为研究型的大学,显然北清都是“不入流”。因此严老师提出了“按本科教育的水平看”的说法,并且以“出产”美国博士最多来“证明”北清的本科教育是一流的。在镜某看来,这种“论法”很是奇怪,与主张降低用电器电压与太阳能电池匹配的思路有些“不谋而合”。 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除了学术水平的因素之外,提供给学生奖学金也是个重要的因素。读研的生活水准应该不低于同地区同等学历同龄人的平均。比如说,如果京城里大学毕业的工资为两千的话,读研的工钱应该不低于两千。这个标准在老老年是“当然”的。 如何判断一个大学本科教育的档次?在高档次上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过去是看系的数量,所谓大就是“大学”,越大越好。大学与大专的区别除了在学时上的区别之外,在院系、专业的数量上的差别也是个标帜。更具体的评估法可以看设置的课程种类和数量,以及出版教科书的种类和数量。这个指标比用论文更合理一些。 一提一流人们往往是联想到理工科。这方面在短时期内国人大学恐怕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经济学科类和数学科可以是个例外。因为经济学科类只要能够解释好中国的经济,就可以是世界一流了。中国人研究中国的经济如果还不如洋人,那就真是要无地自容了。其它的学术领域里,暂时不能有什么指望。第一是积累,第二是人才(包括读博的人)。 很多事情在国人那里要发生“突变”。军队是种特殊的“实用”体系。加强军队的性能采用的是裁军、缩编。因为领导人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如果想要办好大学,效仿强军之路无疑是个良方。但是国人选择的恰恰是与强军之路相反的“扩编”路线。其结果不用想都可以知道。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提供给学生奖学金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24/2011 08:54:29 提供贷款是美国人的主要方式。 “读研的生活水准应该不低于同地区同等学历同龄人的平均”是说国人的情况。因为教育师资的亏欠太 多,必须用好的师资来教育新一代的学生。至少要有两三代人的努力,也就是说要“补贴”20-40年。没有这个补贴,优秀的人就不到这个领域里来。 至于美国的大学,只要提供一点资助,就有其他国家的人来。这也是个“剪刀差”。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源补充,美国学校的费用当然要高上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副书记陈旭是在放屁还是放气?
热度 5 冯用军 2011-4-16 11:10
在昨天(2011年4月8日)的清华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 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 我早就说过,如今的清华大学,早已不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世界一流大学了,仅仅是一个亚洲的二流学校,别说竞争不过欧美的一流高校,就是亚太的东大、京都、港大、台大都差人家一大截,甚至有时连香港科大都不如。 不是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果国家投给清华大学的数百亿钱财让我办一个新大学——中国科学网大学,其水平必早已超越北大、清华、交大等二流学校,不信,咱们用人才贡献、科技贡献和时间数据说话。 陈旭这种应景式的官僚发言,无非就是图官图名而已,为清华的不争气找托辞和借口,我也会说:到2200年,某山沟沟的小学院也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比如美国深泉学院。 到2020年,如果不遭报应的话,陈旭先生应该还在,到时就让我们来验证现在清华大学这个留学预备学校是否能达到世界一流, 我只说一个标准——培养出诺贝尔炸药奖获得者1名 ,土生的,不要假洋鬼子们。2050年,如果正常的话,陈旭先生应该是看不到了,所以,他可以大放厥词,因为我们及我们的国家、社会、民族还不至于倒退几十年去追究一个死人官僚的“雷语”。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喊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走出来的,如果让我去改革现在的清华、北大,那还是有希望的,就像当年蔡先生改革北大一样,质的飞跃。就是再给清华、北大100年,按照现在这种焦躁的情绪和官僚化做法,也顶多是个世界一流的留学预备学校。 希望最美、梦想相随,省省吧,依托现有的官僚化、行政化的北大、清华治理团队和师生,就注定世界一流永远都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连梦想都不是,顶多是“南科一梦”,而已。 我在这里放话,也放狗(防止没素养之人),但绝不像陈旭这样“放屁”:北大、清华等留学预备学校建成世界一流之日,也就是我不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之时!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6764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网最火的博主
热度 21 sheep021 2011-4-9 19:54
若按单周博客排行统计,许培扬最火 , 许培扬博客 若按 博客总排行 统计, 黄安年 最火 , 黄安年的博客 若按 博文平均点击量排行 统计, 饶毅 最火 , 饶毅的博客 若按全球变化领域统计, 杨学祥 最火 , 全球变化- 杨 学祥的博客 若按应急管理领域统计,陈安最火, 陈安的地盘 若按好色之徒统计,学宽、广福最火 若按孤独程度统计,远新最火 若按退休专家统计, 黄安年 最火 若按 民间科学家 统计,鸿飞最火 若按地质专业统计, 嵇少丞 ,魏东平最火 若按信息研究统计, 武夷山 最火 若按地理专业统计, 王铮 最火 若按哲学统计, 周可真、侯成亚最火 若中医专业统计, 张三火 最火 若按 色文集 统计,陈辉、 曾庆平 最火 若按 反面教材 统计, 吴宝 俊最火 若按力学专业统计, 戴世强 最火 若按容量统计,王德华最火 若按催化领域统计, 马臻 最火 若按镜子统计, 李维 最火 若按拆字水平统计, 吕喆 最火 若按大林寺桃花统计, 迟菲 最火 若按物理+佛+道+中医+科普统计, 黄锦芳 最火 若按象限论,liuli66最火 若按发发统计,海秀最火 若按时空纠缠统计,王号最火。 若按…… 不难发现,只好设定一个特定标准,每个博主都能获得一个“最火” 的称号 呵呵,这就是科学。科学的理论和结论必须有一个边界和条件才能成立。超出这个边界,正确的科学理论就会不适应,就是变成错误。 据说,最先发现这一规律的是伦敦的一个裁缝。 据说,在伦敦的同一条街上住着三个裁缝。这三个裁缝的手艺都非常不错,但是,一条街上的生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生意都做得差不多。三个裁缝都想着怎么样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使自己的生意超过其他两个裁缝。 一天,一个裁缝想来想去,觉得要把自己的手艺让顾客知道才能达到效果,于是,他在自己的橱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伦敦最好的裁缝。”他认为这样就能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了。 看到第一个裁缝想出这样的办法,另一个裁缝受到了启发,在同一天也挂出了一块招牌,企图压倒第一个裁缝,招牌上用大写字母写着:“英国最好的裁缝。”他认为这样自己的特点就比别人更明显了。 第三个裁缝看到前两个裁缝的招牌后,思考了很久。几天之后,他也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只写着:“本街最好的裁缝。”自从他挂出这个招牌后,生意络绎不绝,日渐兴旺。 从顾客可考证的角度看,到底哪个裁缝最好? 答案是很明显的,第三个裁缝才是最好的裁缝。 但是,我们的很多科学家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动不动就说,这个不科学,那个不科学。问他是么是科学,他也稀里糊涂。让俺说,科学玩的就是条件。没有约束条件,牛顿三大定律也不成立。 我们国内很多企业,眼界竟然不如伦敦裁缝,动辄即大谈特谈国际化,总爱说——我们是“国际企业”,“国际竞争力”“国际口味”等等,天天想入世界五百强,大学也天天想入“世界一流大学”,得奖也梦想获得“世界一流大奖”,发表文章也要“世界一流刊物”,引进人才更是要“世界级人才”,完全忽视了本土上的形象和本土优势。真有点一屋不扫,横扫天下之意。 不过,国内一些国家领导干部,倒是精通此道,在人员招聘时,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顺利入选,在招聘条件上量身定做,确保只有他这一个萝卜才能放进这个坑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11 次阅读|27 个评论
看来北大距世界一流还有N十年
热度 3 liwei999 2011-3-10 21:12
看来北大距世界一流还有N十年。 (1853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09, 2011 07:10PM 这是读危老师帖子的《也说为何不见原创国产科研仪器》 的感想。信息是 引用: (北大)最近订了一台稀释制冷机,大概350万人民币。做低温仪器好像国内没有几家,做稀释制冷机应该是没有。 北大当然可以靠文科走向世界一流。但是文科的可能性在50年内大约没有戏,因此此路不通。当然,也可以通过理科的强化步入世界一流。比如说数学上能会有些突破,只要能让搞研究的人可以安下心来。由上面的信息看,物理上是没有太大的指望了。因为北大物理系最近才有稀释制冷机,而国外的有代表性的大学,稀释制冷机装备研究室是三、四十多年前的事情。稀释制冷机与大型计算机一样,是个具有档次标志性的设备。这样的高级设备同时也是学生教育档次的标帜。用稀释制冷机作博士论文意味着所关心的课题在这个超低温的领域,意味着有费用支撑这样的研究。说得通俗些,就相当于开大奔汽车那样“有派”。 危老师所说的几个不见原创国产科研仪器的原因很不错。另外需要增加的一个视点就是科研费用的走向。如果从减少贸易赤字的“政治”上看,买洋人的设备是个“政治正确”的方向。但是从振兴产业、可持续性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办一流大学的角度看,科研费用的主要去向还应该是作为国内原创、国产科研仪器的学习、模仿的原资。 比较可悲的信息是 “国外70年代就开始装备了,而国内直到去年,2010年,北大物理系才买第一台,系里其他低温设备也没有几台(会用的人也没几个),可能还没有国外一个研究组设备多”。 也就是说,象北大这样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在实验物理领域、凝聚态领域里的研究实力不是一般的弱,而是相当弱。建设一流大学还要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基于这种状态,镜某以为有必要在科研费用的走向上给出一个“宏观调解”,在一定期间内倾向支持有自己设计(组装)仪器的研究提案。当然,前提是提案人有这样的“能力”组织上有这样的保证。这方面科学院做得显然要比大学好。而国人的科学院/大学的双轨制正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最大的障碍。如果新任的白院长能主持科学院各研究所的“葬礼”,把科学院的职能转移到院士部门的“资政”层的话,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都将是个历史性的贡献。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6794,76794#msg-76794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778 次阅读|3 个评论
要成为一流大学,先从常识性做法开始
热度 20 陈安博士 2011-2-26 05:20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是不要本着为谁谁服务的宗旨去培养学生。即便是“为整个人类服务”这样高尚的说法,也显得有点强人所难,毕竟,应该允许有的人上完大学后自得其乐,不去积极实现其社会“正”价值。而“听话、出活”这类奴才培养思路,是连教育是什么都还不知道的人才会说的话。      在俺看来,能够具备“健全之人格(学生的基本素质)、独立之思维(先进思想的孕育)、自由之探索(科学研究本身)”的三个基本特征,方是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常识。      当然,这三个东西显得“虚”了一些,那么,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操作性的常识,那就是究竟用什么样的人来培养学历最高的人?再具体一点,那就是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者应该具备什么身份?      据我所知,在博士生指导者的身份问题上,那些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反而没有一个与我国大学这般设置了一套复杂的高门槛规定,必须得首先是“正”教授且还得单独认定资格后才能指导博士生,人家是只要受过完整的科学训练,自身有博士学位或者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学生愿意来读博士,这笔“买卖”就做成了。当然,今天有些大学还会要求教授有研究项目和经费,不过这个实在并非是必须,因为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大学的奖学金或者教学助理来完成学业,甚至,那些有钱玩研究又有兴趣做下去的“X二代”学生,还可能让老爹老娘帮着出钱来读这个博士。      说到资格和身份,象牙塔的大学当然也无法避免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差别(比如大学里有教授、副教授、讲师之分,管理层还有校长、教务长、系主任这样的上下级差异),但是,能够减少的等级还是应该尽量减少的,这个如同奥卡姆剃刀原则一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大学则应“如无必要,勿增等级”。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国家,大家都是教授,不过前面多个前缀而已,或助理( assistant)或副(associate),但是都是教授,省略掉前缀直接说教授也没什么不对,也因此,指导博士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资格上的门槛,凡叫做教授的人都可以。   事实上,西方大学有前缀和没前缀的教授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上,有些年头长的则可能有一个tenured 的不同。      而我们国家的大学,则从一开始入校当老师就会在你面前设立N多的门槛,当你进入一个新门槛,立刻就多了一份待遇(不仅仅是涨了工资和各类补贴这么简单),这些门槛的实质难道不是在前进道路上设置的绊子,且都是高高的绊子,让人一迈一个跟头,不小心都不行。而如果你只是副教授,别人偶尔喊你教授,却还有别人在场诧异着,你还得抓紧做羞涩状,说“俺们还只是副高,不是正高,您老高看了”,如此等等,把森严的等级嵌入到每个人的脑子深处和骨髓里,让你随心所欲怎么做都不会出圈多远。   在这样的等级森严、待遇层次多样的环境下,自由之思想,即便是在自然科学这个与社会并无什么直接联系的领域,也很难做到。      也所以,今天的中国有第一所大学——清华大学——最近取消了副教授不能作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的“禁令”,对于中国来说竟然是破天荒的,而实际上,这仅仅是在“常识”路上走出了第一步而已。而即便这样简单的常识,我们的大学不知道的还有很多,而糟糕的是,我们中国的大学似乎都还不想去掌握,更不会主动使用。      清华大学过几周就变成世界一流自然是笑谈(估计顾校长在做报告谈到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时都会羞赧地笑笑,他自己的心里话也许是“我其实指的是70年前的清华,相对论说时间可以推移,昨天就是今天,今天也是明天”),不过,清华大学敢于向大家展示自己开始学习并使用第一个关于大学的常识,并果断推进下去,还是有勇气的,这样的勇气之下,清华大学还会真正学到手关于大学的第二个第三个常识,并日积月累地将所有常识慢慢学到手里,为真正向世界一流迈进打下基础。      当我国大学的领导者们掌握了大学的基本常识,才算是往正常大学的路上蹒跚了最开始的一步,而从正常到卓越的距离比从不正常到正常还要容易。我家陈热闹开始稳稳当当地走路是在2岁时才完全学会的,而回忆起她从不会走路到迈出艰难的第一步,那也确实让我这个当爹的异常感慨和惊喜,而从第一步到走遍世界则相比要简单。   也因此,尽管原来我对清华大学的一些不符合常识的做法不时冷嘲热讽一下,今天我却开始看好清华大学,并乐观地做如下猜测:就象这样走下去,经过20-30年左右的时间,清华大学能够引进所有的大学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在此基础上再次起步,再经过30-50年的时间有希望进入世界一流。      而其他大学,不是我看不起它们,就目前这些能耐,连身为大学的最基本常识都还没学会呢,距离真正实施更是云里雾里,基本还属于我们家陈热闹1岁这个阶段,奢谈什么世界一流!   
个人分类: 物论|6327 次阅读|51 个评论
去欧美买“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2 sheep021 2011-1-19 15:26
关于中国如何才能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俺也曾经献计献策。 但有一个念头却一直没敢说出来:去欧美买“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而且要坚持原汁原味,当地招生(可以兼顾大陆生源),当地办校。 今天看到 到美国来买大学? 一文。感觉这世界太小,真有人想这么干了。 下面谈谈俺的观点: 1.为何要到欧美去买? 货出地土,食品还有原产地认证呢。也许大陆这块地就是不适合世界一流大学生长呢 2.为何买而不回 南桔北枳 的 故事已经众所周知,即使买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原样搬回国内,也未必能保证他不水土不服,不堕落成二流三流 3.所有权在我。 买来的大学也是我的大学,起码有了零的突破。 4.效益 国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定期到该大学轮流挂职锻炼。既要让他们见过猪跑,又要让他们吃猪肉。十年之内,再养不出“猪”来,看他们还有啥话好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要草吃的聪明羊17-创造
dthome9180 2010-10-25 19:03
聪明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创新?何谓创新?创新有几种?最近很多的聪明羊发表各类板报讨论。 聪明羊的本分是为本养羊农场提出新的种草方法, 【本分】 。 作为养羊农场的聪明羊,一定要牢记这个,是谁给你余草,那你提出的方法就应该为谁服务。 在聪明样的羊圈理有两个概念,科学和技术。 科学大概就是一些知识的集合,包括由知识产生知识的方法的集合。所以有些聪明羊提出“科学无国界”,养鹰农场、羊狮子农场、养狗农场,所有的农场只要属于科学的范畴的,大家都可以公用,不用付费。 技术大概就是从科学知识出发,能产生一些实用东西的过程。这些实用东西是所有动物需要的,是可以卖的,可以产生新的价值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技术是通过专利这个东西来约束的。如果别的动物技术,你利用了,没付费,那么可以告你,让你赔偿,甚至让你坐牢,失去自由。 所以要谈创新,你的先分清楚你的创新是科学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 科学的创新很重要,但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转化成真正的种草方法,有可能你的科学创新被别的农场利用了,提出了新的技术,专利保护了,你自己什么也没得到。 技术的创新更重要,可以很快的变成种草的方法,可以提高农场的种草水平,可以带来更多的草。你可以用别的农场提出来的科学创新,也可以用自己提出的科学创新,但一定要记住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以前农场主提出”要创新“,最近农场主提出”要创造“,用鹰语就是innovation和creation两个词,创新需要提出新的思想,创造需要作出新的东西(查查鹰语词典)。所以创造更重要,创造可以直接带来更多的草。而创新,可能很久以后才能变成新的种草方法,也可能永远也不能在本农场变成种草方法,也可能被别的农场(尤其是养鹰农场)直接变成新技术,反过来收养羊农场的费用。 所以,各位聪明羊,在科学的圈子里创新很重要,但是如果能经常想想是否能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方法尽快变成能产生更多草的技术,或者将科学创新融入到一种技术中尽快申请专利,可能最能对得起农场主给的余草,可能最能对得起我们大家的养羊农场! 过往博客: 【01】本分 ; 【02】鹰语 ; 【03】钓鱼 ; 【04】剽窃 ; 【05】狗腿 ; 【06】千羊 ; 【07】羊性 ; 【08】二狗 ; 【09】打狗 ; 【10】羊脸 ; 【11】博羊 ; 【12】分草 ; 【13】熊大 ; 【14】鹰大 ; 【15】挨打 ; 【16】一流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读周可真老师博文及评论有感
pukin 2010-7-24 08:22
俺一般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一下科学网博客最新博文栏目,拜读自己熟悉的博主或新手的大作。这不刚刚看到了名博周可真教授的博文 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以及博文后的评论。 周老师: 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至今中国的学者创立过什么样的在国际上能够得到公认的理论或学说了呢?原创性的理论全是西方的,中国学者只是把这些理论引进来做些具体的应用研究抑或至多是小修小补的发展工作 。 张旭老师: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whm 对于博文中关于科研中的老板和打工者这一精辟比喻,让我想起了我前段时间写博文时顺便浏览到的一篇关于林家翘的文章,他谈怎么做一流的研究,提到了吴文俊,我转到这里: 如何出研究成果,林先生认为:把一个问题打开最为重要。何解?就是要开发一个新领域。 有报道中这样写到:早些年,与吴文俊同辈的老一代科学家都曾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现在我们做的工作很出色。但是,领域是人家开创的,问题也是人家提出的,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有些把人家未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在人家的领域做出了使人家佩服的工作,但我觉得这还不够。 这就好像别人已经开辟出了一片天地,你在这片天地中,即便翻江倒海、苦心经营,也很难超过人家,这片天地终究是人家的。 周老师博文里的这段话以及张旭的留言让我回忆起18年前一件往事。有一次饭后和一搞数学的哥们聊天,说起中国的数学水平,这哥们打了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比喻。 原话已经记不准确了,大概的意思就是【顺便也加点我的观点 】: 科学研究就像在大海里捕鱼,找到鱼群的位置并撒下第一网是最重要的,而且第一网捞上来往往都是大鱼。美俄等数学强国的学者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而中国学者往往是等别人捞了两网、三网后才蜂拥而至,四网、五网甚至N网的捞下去。结果是什么呢? 鱼越捞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但是捞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留给中国学者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但是科学意义也越来越小,大鱼早被别人捞走了,剩下一些难啃的、科学意义不大的小问题留给了中国学者。外国人喜欢找未知的鱼群,捞第一网;中国人喜欢去有鱼群的地方,捞别人剩下的、不喜欢捞的小鱼。 中国人太喜欢跟风了。美国人提出数字地球,中国立马就数字中国、数字长江、数字黄河、数字泰山。。。;美国人提出智慧地球,中国人立马就感知中国、感知无锡、感知上海。。。 实际上岂止数学领域,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中国只是扮演着捞小鱼的角色。什么时候中国的学者也能指定一块或几块水域,让外国人来这里捞鱼,那才是中国真正成为科技强国之日! 引用周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必定是科学界的创业者,他们才是科学企业的老板。我真诚的希望中国科学家中尽快出这样的老板!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330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周可真 2010-7-24 02:37
在我的心目中,家的概念在科学领域至少也得有新的重大发现,如果是大家就不仅要有重大发现,还需要把所发现的东西以逻辑形式表述出来从而形成一定的定律或理论。 其实,我相信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也一定是有理论头脑的人才可能做出的;没有好的理论指导的经验观察,就如同无意识的观望,是什么也发现不了的。更何况做出了科学的发现,还需要对所发现的科学现象或事实进行解释,这就更需要理论头脑了。我认为恰恰是在科学的理论头脑上中国学者普遍不及西方学者,我所寄希望于中国科学家的恰恰是这个方面有所突破。 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至今中国的学者创立过什么样的在国际上能够得到公认的理论或学说了呢?原创性的理论全是西方的,中国学者只是把这些理论引进来做些具体的应用研究抑或至多是小修小补的发展工作。 至今中国学者连一个科学猜想都想不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认为这都是因为中国学者缺乏科学的理论头脑。科学猜想之类的东西一定是根据既有的科学原理来进行逻辑推论的结果,如果缺乏理论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做出科学猜想。 科学猜想与科学发现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以大胆的假设为前提的,而大胆的假设必定是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强的理论思维能力。 从科学创新来说,大胆的假设比小心的求证更为重要,因为在这里,假设是求证的前提,求证只有在假设的前提下才能存在也才有意义。连假设都没有,还求证什么呢? 自己提出不出什么假设,就永远只能对别人的假设进行求证,这等于是别人先开了工厂,自己再到这厂里去打工。打工者无论多么出色,对于开厂的老板来说,都是二流人物。 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必定是科学界的创业者,他们才是科学企业的老板。我真诚的希望中国科学家中尽快出这样的老板! 说明: 本文绝不表明作者自己有什么原创性的哲学理论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像我这等小生还谈什么哲学理论的原创呢!我等哲学小生 也就只能做做这样的吹鼓手的事儿了!对此,科学界的人士看得不舒服,也怪不到我头上的,谁叫我是看科学戏的观众,而你们是登台表演科学戏的演员呢!作为粉丝的观众,他们是一定会对他们所欣赏的演员不断的提出要求而且是高要求的;否则,他们就必会像看待国足那样来看待中国的科学家了。 哲学的辩证法又来了: 没有观众,就没有演员; 没有懂行的观众,就没有在行的演员。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8142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中国需要引进世界一流体育人才的中长期规划
黄安年 2010-6-13 11:05
中国需要引进世界一流体育人才的中长期规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3 日发布 在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启动的重大人才工程,就有 12 项 , 其中第(七)项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不知其中是否包含引进世界一流的体育人才计划。 昨天( 6 月 12 日),韩国队球员朴智星在 2010 南非世界杯韩国队迎战希腊队中踢进一球 , 成为连续三届世界杯进球的队员,被一些媒体称为亚洲球王。在韩国队日益强大的情况下 , 中国队进军世界杯还有戏吗?这样的问题再次摆到国人面前。 世界杯是吸引观众最多,也是最带刺激性、含有最多商机的体育竞技比赛,这样的比赛如果没有中国参与 , 不仅中国人民具有羞耻感,而且国际商家也极感遗憾,世界足联更感到缺少些什么。改变这种状况,既是中国人民尤其是足球迷的强烈愿望,也是国际商家和世界足联的殷切期盼。总之,没有中国参与竞赛,世界杯是不完整的和难以想象的。 解决我国杀入世界杯的问题 , 需要从娃娃抓起 , 从改革足球发展机制开始 , 从引进世界一流体育人才着力。从哇哇抓起 , 要解决场地和教练问题 , 没有足球场地谈何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各地的高尔夫球场雨后春笋发展起来,足球场增加得却很少。像天通苑居住着三十来万人口的社区,没有一个有着标准足球场地的公共体育场所,即使有着足球场的天通苑小学也没有举行过一场足球比赛,培养娃娃的足球爱好没有场地怎么行 ? 我们的大型社区在规划时,需要预留足球场的设施,像重视环保一样重视体育场所建设 , 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笔者以为,我们亟待有个引进世界一流体育人才的中长期规划。抓两头 ( 世界一流人才引进和从娃娃抓起 ) ,带中间 ( 现有各类球队的整顿和提高 ) ,用不了多少年 , 通过成功举办世界杯,有可能将我国的足球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3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牛津大学校长:牛津,世界一流的“穷”大学
xiaoxiaohai 2010-5-14 15:21
5月2日,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南京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语惊四座:中国高校的新楼,牛津快比不上了,我们最特别的优势昂贵的导师制遇到财务的挑战,但是我们不会因此放弃传统,我们可以停止投资楼房和设备,也不会停止投资导师制。坚持对人的投资,并事事做到优秀,是最根本所在,无论是教育理念、招生还是教师团队的建设。 堂堂的牛津校长竟然跑到南京哭穷?这座有着900年历史,至少产生过25位英国首相、30位外国首脑、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国王的世界一流大学,真的差钱差到要停盖大楼的程度? 千真万确。让我们回溯到去年10月1日,汉密尔顿出任第296任校长的就职典礼上,前任校长约翰胡德的离职演说吧牛津预算连续四年亏损,面临严重财务危机,未来10年需要超过10亿英镑的投资将学校不合需要的设施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准。而最近《泰晤士报》也印证,牛津大学每年的财政赤字约2000万英镑,幸好它拥有年年赚钱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弥补。 事实上,牛津拥有完备的筹款制度,在英国大学中吸金向来首屈一指。仅前年就进账了1.2亿英镑的捐款,近五年不算国家拨款,单捐助收益就高达7.7亿英镑。那么,这些钱都流向何方?真的是只投人不投楼,再穷不穷教学? 汉密尔顿校长给我们算了几笔花销账 一为学生提供英国高校中最高奖学金。牛津为本科生每年提供10550英镑的助学金。汉密尔顿上任后提出零需求奖学金制度,即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招生,不让任何一个达到牛津入学标准的学生付不起学费。必须让任何有学术能力、潜质的学生上得起大学是他就职时的承诺。 二是学费多年不涨价。牛津本科学费上限一直是3225英镑。而其他英国名校都希望学费与美国大学齐头并进。因为,美国常春藤名校每年收取五万美元学费,约3.1万英镑。但历任牛津校长从不屈从于经济利益诱惑,既不大幅提升学费额度,也不大幅扩招国际付费生,若与国内高校学费20年增长25倍相比,汉密尔顿真有点死脑筋。 三对本科生的投入居英国高校之首。我们培养一名本科生每年要花1.6万英镑,4年下来就是6.4万,其中导师制是大头。汉密尔顿骄傲地说,这是牛津延续700多年本科教育的珠宝。每位导师每周一对一地辅导1至4名学生,而每堂课给导师的报酬就达40多英镑,若加上教学管理的成本,代价更高。据测算,牛津每年对每位学生的教学费用投入,比学费、政府资助收入平均要高出8000英镑。 四是金融危机后政府拨款有所减少。去年,英国政府宣布未来三年高等教育开支将削减6%。目前,英国政府每年拨给牛津大学的教学资金约5200万英镑,平均到每个学生约合4000英镑,扣除3225英镑的学费,学校每招一人每年要亏8775英镑。尽管政府拨款不溢反损,汉密尔顿还是否决了下属学院要求将学费上涨到每年5000英镑,另加5000英镑左右的伙食及住宿费的申请。 穷大学、富教育,从汉密尔顿身上,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一种高贵的大学精神,这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大学在大师,不在大楼的至理名言,何其相似,又何其发人深省? 有趣的是,在这次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预言:25年内,中国将有7所名牌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我不知道莱文的放言是否有恭维的成分,我能确认的是,25年后,我们一定有一大批仪器设备、校舍大楼世界一流的富大学,甚至让牛津自叹弗如,但在那些举世无双的大楼里,极可能独缺世界一流的大师和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从而沦为世界一流的美丽空壳。因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让我们记住与牛津不分伯仲的哈佛校长科南特的话。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管理|2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和清华的奖学金制度之异
sunx0053 2010-4-20 11:52
最近有清华大学要设立奖学金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的新闻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3571 )。 若消息属实,似乎清华是要效仿国家以巨资成功吸引海外华人学者回国效力的各项计划。主要区别在于只是后者是要吸引国外的华人学者, 前者是要吸引外国籍的留学生(但不知是针对本科生,研究生, 或两者兼有)。 奖学金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学生的生活,使之心无旁骛而专心于学习或科研。所以奖学金制度很好。在资金紧缺的近几年, 美国大学反而增加奖学金的数目以支持优秀的学生度过难关。只是美国的奖学金多是倾向于支持美国学生。 若无国籍限制,则任何学生都可以申请。从未有美国学生会因国籍的问题而失去机会。似乎清华的奖学金却恰恰相反,只发给外国留学生。这一点区别很关键, 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和结果。 说明了很多问题。 在美国的研究生的教育上,教授想招最好的学生培养,奖学金也要给最好的学生。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大多数国际学生拿到奖学金(包括很多中国学生)。 人才培养出来后,再用优厚的待遇的工作把他们留在美国。 过几年,这些人才拿绿卡再拿公民。 结果肥水还是没流外人田。美国人的钱还是花在美国人身上。美国的奖学金无意中成了从国外吸引人才的捷径。 而且是把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最好的人才吸引过来。 也许清华有财力提供一流的奖学金。 但除非清华的科研教学成为世界领先,真正优秀的外国留学生不会宁愿放弃哈佛, MIT 的奖学金而求其次。 吸引优秀的外国学生不是光靠钱可以做到的。 当然有可能有二流的外国学生会因奖学金的缘故到清华来。 但外国学生到了清华要用中文学呢还是用英文学? 不知清华英文教学的条件怎样。 国外的学生以中文学习估计比中国学生到国外以英文学更难。到时候清华培养了一批学而不成的外国留学生庸才,反而成了人笑柄。砸了自己的招牌。就算最后培养出了一两个优秀人才。 他们会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哪个国家呢? 结果是掷重金赢得一点虚荣, 却是给人做嫁衣裳。 我怀疑这是个未经深思的面子工程 -- 要通过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一事向世界夸耀中国的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但这让我禁不住想到当初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羞辱。 当时列强有军舰大炮在后面撑腰杆子欺负华人。 你也没脾气。 现在经济强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 但却看不起自己人了。 欢迎设立奖学金, 建议更名为吸引优秀学生(而非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否则,我预测此政策一旦实施一定引起国内学生和学者的反感甚至反抗。结果是偷鸡不成反赊把米。校方可能会落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况。 世界一流做不成反而有陷入更低流的危险。不过恶果生成要好几年的时间。到时校长也易人了, 没人会真正负责任。新任校长又可以把废除这个制度作为个政绩。然后新的荒唐又继续。 建议清华脚踏实地把科研和教学搞上去。奋起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大学行列。 而不是玩这些不切实际的游戏。
个人分类: 研读心得|6400 次阅读|6 个评论
北大说,哥只是个传说,清华说,姐来了
longfo 2010-4-20 08:58
北大校长上任伊始鼓吹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不过随着年龄逐渐增长,随着不在山中,逐步发现了真理,道出了世界一流不好创建啊,一声长叹,我国还没有世界一流高校。 北大道出了哥的落寞,清华却来一句,哥是个传说,姐来了。清华现在又拿着人民的钱贿赂帝国主义去了,一个比一个狠,要说哥只是在国内折腾,丢人在国内,姐现在可是国际上起风波了,不知后果如何,我倒不是心疼我作为纳税人那点钱,确实真是想坐看不语看风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1009.shtm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3571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际一流大学的校友联络
dongping2009 2009-10-25 14:24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收到一封我曾经留学过的J国T大学的信件,是从T大学的 赤门学友会 寄来的。 其实,我当初在那儿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到其本乡校园中,位于赤门附近的学友会馆去,坐在那儿闭目养养神,但主要是我在那有一帮子棋友,一部分是我们大陆的留学生,一部分是来自南朝鲜或台湾等地的留学生,还有一部分棋友,则包括J国的T大学教授与学生,所谓以棋会友。 回国前,按照我所呆过的T大学 地震研究所 之要求,填写了一个我在国内工作单位的联系方式,因为T大学承诺,在我回国的最初三年内,他们会免费寄给我征订的几种专业学术期刊。这种情况从我回国的第一个月开始,T大学便一直不打任何折扣地,给我寄来相关的学术期刊,并捎带寄来一些关于该赤门学友会的报纸杂志等等。 相比较我刚回到国内最初的半年内,所遇到的一个一个极其郁闷的事情,几乎每月一次,能够定期地收到一大厚本的国外来信,尤其在收到信件的时刻,还是能够部分程度地缓解心中的那种郁闷的。 三年时间很快地过去,T大学也不再给我邮寄学术期刊。但是,原先我认为似乎是夹带才寄的T大学友会报刊信息等等,却是自此之后,一直持续到现在,便再也没有停过。 我这里想说,如果判定一个大学,是否为国际一流大学需要若干指标的话,我建议将校友联络作为其中的一个指标。保不准从某种程度上,这个指标更能够反映出来一个大学的特性来。有些时候,甚至比在那儿数SCI论文的数目,数有多少大师的数目等等,更能够反映。这也与我曾经写过的一篇 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积淀 ,具有异曲同工之意思。 说到底,一流大学应该不放过每一件十分微小的事情,并持之以恒地将他做好。如果一个大学,对于这些小事,能够持续地做到50年,或者100年没有任何改变,而不是3天一小改,5天一大改,想不成为一流大学,肯怕都是十分艰难的。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6193 次阅读|7 个评论
世界一流离我们有多近?
hotjava 2009-10-25 12:43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最近华裔科学高锟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着实刺激了一把国人的科学热情,创建世界一流的口号又成为流行,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什么C9,五强联合培养等举措相继出台,但浙大年青海龟教师的自杀事件又给这和谐的大环境增添了一丝不和谐。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等等方面,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GDP数据和每年的增长率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在高等教育界,许多学校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提到日程表,还有许多学校为了早日达到世界一流,提出重金引进大师级学者,,种种举措,似乎我们离世界一流并不遥远,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切都在向着早日成为一流的目标迈进,光明的前景在向我们招手。 在当前的一片形势大好的背景之下,笔者不禁想做点冷思考。不错,一流学府需要大师,而且,我也不怀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古训,但人家大师即便来了,能呆多久还是个问题,况且,即便大师真的来了,就能够凭一己之力,革故鼎新,开辟一个科学盛世吗?我在这里没有丝毫否认大师的作用,早在78年前(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就发出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在这里 想 表达的是,创建一流大学,光有大师还不够,还得要有一流的学生。打个比喻,大师就像园丁,而学生就像院子里面的树苗,而大学就是由园丁和树苗组成的整体,要成为一流的大学,园丁和树苗都得跟上去才行,而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刚刚埋在土里的种子,是已经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层层教育体系培养的已经长到一定程度的树苗,园丁的水平再高,树苗已经长成型了,你想再来化腐朽为神奇,让那些长得歪歪倒倒的树苗成为笔直的参天大树,恐怕有些勉为其难。 我想说的是,创建一流大学,培养出自己的大师,是一项系统工程,得从娃娃抓起。如果只是把眼睛盯着高端,瞄准高校这块领域,而不顾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那么,就像一个树苗的培养,假如需要经过几个温室阶段,在刚开始的温室里面,没有好的环境和养护方式去让其生长,到最后一个培养阶段,已经长得东倒西歪,那怎么才能够让它成为可用之材呢?诚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国际上获得了多大的成果,但那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这里树苗的基数大,总有一些生命力特别顽强的幼苗能够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长成参天大树,另一方面和我们所采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集中式战略有关(想想我们造两弹一星时代,举全国之力而获得成功,那是当时的世情国情所决定,而在现在的新形势下,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了)。但想想那些由于在刚开始阶段,由于环境、园丁培养方式等愿因,而让本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有很好潜力的树苗,最后长成了平庸之才,这样的事情才真正让人心痛呢。 为什么欧美能够对各类科学大奖形成垄断之势?一方面是他们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大师,能够不断培养出青出于蓝的学生,但我们仔细想想,这些大师不也是经过了幼苗到大树的阶段吗?在他们接受教育的早期,由于接受了一种我们所欠缺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熏陶,造成了日后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在观念、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的差异。我们的差距,并不仅仅是缺少几个大师,更不是缺少大楼和设备这么简单,而是我们在一开始阶段就落于人后了。 诚然,世界各国都承认中国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我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太注重考试成绩,太注重书本知识,不错,书本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需要好好学习掌握,但我们是否还需要花大力气,在中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动手能力,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呢?这方面的培养的欠缺,更关乎到我们会不会、会有多少大师的出现?如果不从开始的源头抓起,那么,我们即便能够通过大学的创一流和引大师举措,如果真能够出现几个诺奖获得者,那也是火气好,像买彩票碰了头彩,不具备可持续性,只有苗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还需要我们大学的各种制度、机制,利于好的苗子冒出来,利于人的自由思想、发展,才能使得我们的诺奖获得成为定常状态,使得我们打破欧美对于科学大奖的垄断,使得我们的人均获奖率名列前矛,真正成为科学上的超级大国。 补遗: (1) 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对于创建一流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也是存在着累积效应(初值敏感性)的,初始值的不同,会造成系统演化路径的极大差异,导致系统的终态相差十万八千里,等系统的路径已经分散开了,再来进行控制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现在的举措只能是局部有效,不可能对整个宏观大局产生多大的改进。 (2) 一个好的教育系统,不是单单说要面向高端,产出高精尖的产品(出大师,拿大奖,做出重大发现发明),还需要要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运行机制,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得整个全体国民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得整个国民素质得到提到,指导思想正确了,土壤肥沃了,每个阶段的培养对路了,不愁高端的大树不成批成批地涌现。而这,已经超出了教育界的能力范畴了,需要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等社会元素)、国家(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参与者等等各类主体)的关注、参与和积极投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一流:杭州公厕达到5星级宾馆内公共洗手间的标准
pikeliu 2009-9-14 10:50
据我亲自体验,杭州公厕达到5星级甚至6星级宾馆内公共洗手间的标准。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杭州已经实现了世界一流。 小偷太猖狂 杭州石祥公园新公厕被偷成毛坯 浙江新闻网发布日期:2009-09-14 07:27:41 进入论坛   小偷太猖狂了,只要值点钱的东西全被偷走了,好好的石祥公园被毁坏得不成样子了。昨天,杭州读者杜先生向记者报料,说石祥公园内好多公共设施遭受不同程度毁坏,让人心疼。   石祥公园是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中的四园之一(其他三园是富义仓遗址公园、LOFT文化公园一期、小河公园一期),北接石祥路,南临红旗河,东靠巨州路。整个公园呈狭长形,树木以水杉、银杏、雪松、白玉兰、梅花、桂花为主;公园中心是一座二层仿古建筑,与对岸北星公园中的北星阁对应;公园西北角,还有一组烈士雕像。   杜先生所说的公厕位于公园的东北角,临马路,也是一座仿古建筑,外表不错,但走近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门整个坍塌在里面,四扇窗户全被拆了,厕所里的坐便器、阀门、水龙头、洗手盆全部不翼而飞。管理员休息间的配电箱也被掏空了,一根电线都没剩下。甚至连墙上的塑料插座盒子都没留下,只剩一个个黑洞。厕所造好后一直没有开放使用,这下被贼偷得只剩下一个毛坯了。杜先生气愤地告诉记者:这些设施偷去卖值不了多少钱,但是重新装修可不是笔小数目。   公厕里以前有人住,不久前才搬出,被偷就是这两天的事,早上还有一个人想顺手牵羊,把大门捡回去说是当柴烧,被我阻止了。正在公园南面河里钓鱼的陈先生告诉记者。   除了公厕外,记者在公园里转了一圈,发现遭小偷毁坏的公共设施还有不少。那座二层仿古建筑的门把因为是金属材料全被人拆了;烈士雕像前六个地灯中至少三个灯泡是坏的,电线裸露在草丛中;公厕西面一处水管的阀门坏了,水一直往外冒   在公园中心,记者找到了正在午休的卫生清洁员。   这里人太杂了,我们晚上不在的,就算在也很难管,他们常常弄得很脏很脏。一位姓张的保洁员告诉记者:平时他们的工作就是清扫垃圾,拔拔草,对园内绿化进行一些管理,但是这一片地方太大了,他们只有9个人,实在顾不了那么多。    记者朱杨健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3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桥的晚霞
热度 1 weijia2009 2009-9-2 22:11
这几天在英国仿佛赶场子开会,刚在诺丁汉大学做了两场报告后,下午又赶了3个小时到剑桥,下车就直接进入剑桥医学院的报告厅。2009年是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我参加的这个论坛也适逢其会,被列为今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组织者预先通知是小型讨论会,不想来了几百人,我的热点发言也变成了大会报告。走上讲台时我对观众席扫描了一遍,与会者年龄偏大,男女都穿正装,神情严肃,或许这就是英国的校园风格吧 -刻板有余而活泼不足。随着报告的不断深入,会场才开始升温,讨论热烈起来,看来还是科学能把不同的校园文化拉到一起来。 不知道是文化上的区别还是生物钟的差异,印象中这次英国之行的演讲(包括我自己的)大多不够舒展。最明显的可能要数诺丁汉的市长做的晚餐致辞,那是在诺丁汉的议会大厅,女市长照着发言稿逐句朗读,3分钟的演讲大概出现了5-6次口误。诺丁汉大学的Chancellor杨福家教授的演讲很精彩,不过也略显拘谨了些。直到下一站到了北美洲的会场,才感到气氛变回来了。从伦敦直接飞到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的Edmonton市开代谢组学领域的年会,大会主席David Wishart 的装束是旅游帽加T恤衫,会场上一片短袖夏装,欢声笑语。上午做完报告我立即回宾馆房间换下了西服和领带,感觉前后两天反差太大了,像是刚从教堂做完礼拜出来就一脚迈进了菜市场。 还是回过来讲剑桥的事,论坛之后的晚餐在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的教堂里进行,他们说这座建筑算是整个学院最年轻的只有200年的历史。很显然被安排在这样的堪称艺术杰作的殿堂里用餐是一种极高的礼遇。昏暗的大厅、长长的餐桌、烛光、生硬的英式语调好像让我们进入了《哈利波特》魔法学校的场景,据说该电影中的学校就餐就是取材于牛津和剑桥的这种学院晚宴。我们餐桌两边的墙壁上挂着几十个本院著名院士们的画像像画展一样排得很长。席间我向身旁一位药理学教授(Allan Cuthbert)请教了剑桥和牛津大学特有的学院制,这位70多岁的老教授跟我如数家珍般地讲解了他们的体系。 800年前一批牛津大学的学者来到剑桥这个地方另立门户,按牛津的模式创办学校,几十年后(1284年)成立了第一个学院,叫Peter House,后来就诞生了第二家、第三家学院,迄今已有了包括国王学院、女王学院、三一学院等著名学府在内地31个学院,剑桥大学就是建立在这31个学院基础上的联邦体系。大学(University)负责教学和科研,其机构不含31个学院,包括专业系、研究中心、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每个College 自主招收各种专业的学生 - 可以说五脏俱全,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社区(负责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和行政实体。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交流场所。学生的专业可以完全不同,但由于户籍属于同一个学院,除了各自上课以外,他们平时在一起吃饭、起居、讨论甚至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日复一日,就产生了跨学科的讨论和互补。剑桥大学的大部分老师都身兼两职,一方面在University的某个系当faculty(这是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在某个学院当院士享受学院的福利,同时承担辅导和帮助学生的义务。剑桥每个学院由一个院长、几十个院士和十多个行政人员管理和运作。院长的地位崇高,我身边这个Allan Cuthbert教授曾经是Fitzwilliam College的院长(Master),他说目前英国共有5所大学仍然保持着这个古老的学院制体系。在Allan讲解过程中,我大致能揣摩出这种体制的一些缺点 - 大学和学院将无可避免地发生重复投入,教育成本较高,教师时间一分为三教学、科研、辅导,工作负担较重。但这个国际高校中的非主流体制能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必然具有其合理性。 仰望教堂顶上在烛光中若隐若现的各种雕塑,我的思绪渐渐飞出去了。牛津人在建校200年后办了剑桥,剑桥人在400多年以后又在美国办了哈佛,说不清一个大学的历史和今天的地位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有多大的联系,但我想每一所顶尖的大学必然是有一定的历史的,这段历史一定要足够长到能产生出让它们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大学文化来。近一百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学府到底在孕育着一种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呢?随着社会对高校投入的逐年增加,我们今天的高校对社会文明的贡献度已经变成一个十分脆弱的话题了。我们的高校在带动社会发展还是跟在社会后面亦步亦趋?细细品味我们的校园工作环境,在我们挂着君子和而不同古训的大楼里其实充斥着非此即彼的互损互耗,那些热爱科学的教授们却不得不在社会关系网上穿梭不息,有的还要在官道上趋之若鹜。中华文明几千年,今天的社会似乎已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支点了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高校文化已严重滞后了!我想起了两天前见到的杨福家教授,听说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对高校中大师的凋零和文化的式微十分忧虑。很多人说这位物理学家到世界名校去当校长(校监)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不知道他这个当大学校长的异国人生是多了一层光环呢,还是多了一份无可名状的孤独? 或许欧洲大学的某一棵千年大树下埋着解读这些文化问题的钥匙,毕竟这些校园弥漫着的是具有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的欧洲文化。我们的上几代先辈们多数是以羡慕的眼光来看待欧洲的,但我心里又不很确定。今天物质充裕、个体自由、体制民主和社会安定的欧洲有没有可能正在远离峥嵘,走向平庸?走过了近千年历史的牛津和剑桥今天是否依然有着超前的思维和深邃的目光?剑桥的副校长Kate Pretty在论坛的致辞中也在自问,剑桥走出过牛顿、达尔文、卢瑟福、凯恩斯,but, what's next? 值得一提的是晚饭前我们几个参会代表得以在古老的校园转了一下。国王学院后门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那块白色的大理石让我眼前一亮,多美的诗句啊!我的眼前浮现出几年前一个画面上海西郊宾馆的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里,我的女儿正和她的同学在排练节目,两个小姑娘一左一右挥出小手,无限深情地吟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不知不觉中她们已长成大女孩了,天各一方,各自在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活。也许这就是一种轮回,在生命中的一个时刻我们注定要走入某一个校园,在那里破茧而出。一如徐志摩说的那样,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徜徉在古老的校园,国王学院古朴庄严的建筑群在夕阳的映照下依然气势恢宏。草坪安静的躺在晚霞的怀抱里,迎面石阶上悠闲地坐着几个闲谈中的学生,还侧目送来一个颔首,恍惚之中,这目光好似从中世纪传过来的,只一闪,便觉得时光倒转、日月悠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9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liminglei 2009-5-31 23:29
从科研岗位转为科技期刊编辑以来,随着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熟悉与投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所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以及其所需要的条件问题!由于SCI,EI期刊在我国科技评价体制中的作用不断被拔高,国内科技期刊面临着一种严重的挑战!有一次一位作者表示,他们的一流稿件投国外知名期刊,二流稿件投国内知名期刊,三流稿件才投国内所谓一级学报!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应该拥有一个庞大的投稿群体,离开了高质量的来稿,科技期刊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其次,应该有一个优秀的主编,目前,国内的许多科技期刊都是主编挂名制,主编并没有参与期刊的工作,更不要说去推动期刊的发展;第三,应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团队,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很少,一般只有3-5人,编辑几乎被一些日常事务和校对工作所困扰,没有太多精力去从专业的角度与作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期刊的发展了;第四,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但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大多附属于特定的科研机构,编辑部已经被边缘化,成为一种辅助部门,在管理上没有创新。以上四点,我认为应该是一个世界一流期刊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6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世界一流大学的速成策略
lincbacon 2009-5-21 22:54
最近在国内,听到最多的词包括与时俱进和世界一流。科学网最近在施饶二大海归的带领下,又掀起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高潮。为了与时俱进,我也来谈谈如何快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施一公和饶毅先生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 的提法,虽然在科学网上受到很多批评,但我认为基本上是正确的,逻辑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崛起最多算部分崛起。中国要全面崛起,一定要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疑义。 国内很多一流大学都提出了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好,既然我们要全面崛起,剩下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国内很多一流大学都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所以,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期内快速创建世界一流? 创建世界一流,肯定不是简单地让国家把GDP的1%投入到北大清华。肯定不是开高价吸引美国大学里的二流教授回国服务。肯定不是搞一些万人计划和千人工程装点门面。也肯定不是发一大堆可有可无真真假假的SCI文章。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条件是, 此大学需要先出一批对人类社会真正有积极影响的重大学术成果。 要快速 出一批对人类社会真正有积极影响的重大学术成果 ,需先定下正确的行动纲领和策略方针。根据现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速成策略,无非就是发奋追赶策略和直接挑战策略。 发奋追赶策略,就是奋起直追,赶超世界二流,成为世界一流。 在科学的竞赛中,我们落在了后头,怎么办?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弃休息,加大投入,奋起直追。由于是在西方设定的竞技场上,追赶时不得不遵守对手设定的规则。我们能做的是,快马加鞭,追! 最近,施一公先生将科学研究与体育做类比,说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中国体育一样的成绩,是因为中国科学没有采用国际标准。深以为然。 但也有偶深以为不然的方面。就以现在我们采用的SCI国际标准来说吧。大家知道,体育比赛和体育是两回事,发表SCI和科学也是两回事。体育比赛是为了好成绩,体育是为了好体质。很多人为了好成绩,弄虚作假,损害了自己的好体质。发表SCI是为了晋升和奖金,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真理。很多人为了发表SCI,坑蒙拐骗,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和体育也是两回事。科学需要更多的是不断地打破陈规,开拓创新。而体育,需要更多的是不断的练习,更高更强。在科学研究上,像准备体育比赛一样地埋头苦练,墨守成规地追赶,是不成的。这种追法,要想赶英的超美的一流大学,创出中国的世界一流,难! 中国的一流和世界的一流,其差距是相当的大。而且,差距最大的方面不是在SC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上。中国现在有的是人和钱,SCI的数量可由大量低级重复研究来容易实现;中国的聪明人也有的是,SCI的质量也可由埋头苦干或高级学术造假来达成。但是,在现在的体制和框框下,要想短时间内比美国英国的大多数大学发展得更好,更快, 要想在各方面全面赶超而快速成为世界一流,我国的大学不进行体制的根本创新,没有环境的根本改善,基本上是缘木求鱼,可能性是没有的! 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果我们将规则的制定权继续拱手交在人家手里,人家是不会轻易让你超越的。而可能性更大的是, 他们完全可以,或许已经,利用这种主导权,悄悄改变方向,以将在后面紧紧追赶之我国科学发展,不知不觉地引入歧路绝境。 这应不是危言耸听。国内部分有良知的学者已经开始醒悟和疾呼了。现在很多人都知道, SCI,就是Stupid Chinese Index。翻成中文,就是愚蠢的中国人的索引。把愚蠢的中国人引到哪里?当然不是世界一流! 我们不是要教授们与哈佛或牛津的教授PK,和他们比谁的SCI文章多,比谁的影响系数大,比谁的引用次数多。采用Stupid Chinese Index (SCI),是偷懒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可以用于追赶,不可用于创新,更不可用于创建世界一流。 挑战策略,就是另辟蹊径,直接挑战世界一流。 武林中默默无闻的小辈,没有奇异的际遇,短时间内是成不了武林高手的。要想短时间内成为公认的一流高手,自古华山一条路,此路就是,另辟蹊径,修炼独门秘笈,直接向一流高手挑战。向一流高手直接挑战,输了是名气。如果侥幸能赢,无闻小辈就能一夜间跻身一流高手了。强!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上,中国可以修炼的独门秘笈是什么呢? 我认为,独门秘笈就是中国需要创建出并采用比美国更严更高更好的学术评价体制来。 只有这样,国内的一流,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快速赶超,成为世界一流。 大家知道, 体制是基础,人才就是关键。 要想建世界一流,引进人才也是一种捷径。引进人才的策略,是要引世界的一流人才,而不是二三流人才。不然,引来引去,建来建去,不管校长们多么努力多么吐脯,他的大学永远是二三流大学。最近,科学网有人提议,要在世界范围内不局限于华人学者圈子来引进世界一流人才。这的确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好主意。 世界一流体制,世界一流人才,才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学。 所以,对于当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现行体系,我们要做的是,不迷信她,剖析她,找出她的漏洞来。然后创新苦练,大胆挑战。能不迷信她,挑战她的漏洞的大学领导,才是与时俱进的合格领导。 我国现在急需要做的事,就是我们的教育部长和大学校长们要尽快向美国的标准和规范挑战。部长校长们要大胆改革国际上高等教育的陈规陋习,推陈出新,积极创新。而不是局限于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陈规陋习。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高官们要走出去,坐下来,创建出比美国标准更符合生产力更与时俱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标准和教育体系。 创建出堪称Smart Chinese Protocol(SCP)的学术评价体系 。这个SCP,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与时俱进。 如果我们能下苦功,创出有中国特色的SCP学术评价体系并实行之。 这样,再过十年,我们来看一看,中国高校里有多少世界一流人才,中国大地上有多少世界一流大学!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4691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大学如何成为世界一流的
wanghongcai 2009-2-15 00:52
在美国学习,我有几点感受倍深,想与大家进行分享,也欢迎大家进行批评。 我感受最深的首先是美国大学的宽松的学术环境,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大学不可比拟的,而且也不敢想象的。我想这主要因为是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这些折射到大学办学理念上就是追求多样性,也就是说每个人从事学术活动的人可以不拘一格发挥地的个人才能。这个价值符号就是表明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独立探求,而这也是个体兴趣能够生长的基础。这也可能是我对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最直接的最真切的体会。我自己认为,倡导学术自由首先必须尊重个性,即尊重个体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独立探索权利,这样才可能产生对世界的真正的认识。不然的话对世界的认识就不是真实的,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反观中国的大学,我感觉真正缺乏的就是这个宽松的氛围,因为大家都被一元价值牵引着,这个一元话语是被官家控制着,表现为行政上说什么是好的则什么就是好的,说什么是对的则什么就是对的,从而各种评价、激励政策都以官方话语为本。尽管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敢明确反对提倡尊重个性,但很多人知道你太主张个性的话那样下去你的结果是很可怕的,因为不仅当政者甚至和你一样感受的人都可能会说你不懂规矩,也就是说你不懂社会上所说的潜规则,所以以后各种事情就不找你了,以后你办什么事情也就更难了,这样你自然就靠边站了。用一个学术话语说你就是自然地边缘化了。所以在中国真正有想法的人是不敢轻易说话的,因为这样说了就会被认为太张扬,自然会招嫉恨的,往往是你还不知怎么地你就把当官的给得罪了,或者就把权威给得罪了,当然这些当官的和权威们也不是好惹的,虽然他们不会当面提出来表示对你的不满,但是会采取以后不再理睬你了的办法,那么这以后你自己主动靠边站就是了,所以你说话不能那么不识相,因为不识相就自讨没趣。 在美国大学没有那么繁多的考核指标,他们所努力的就是为自己的终身教职而奋斗,为自己升职而奋斗,而升职评价标准是公开的,是通过同行评价进行,这个评价使得你自己必须努力才行。中国大学评价标准是被不知名的人评价的,关于他们所进行的评价是否公正是不得而知的,所以对于升职称人人都寄托在非学术的方面,即是依靠关系,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学术功底如何,所以大家都怨气冲天。所以你也经常会遇到许多自夸其能的人士,因为他们没有经历真正的同行评价,不知道自己的分量究竟几何,常常以井底之蛙的见解来解释世界,对于这种现象在中国这个缺乏批评、人人争当老好人的社会里也就见多不怪了。所以,是不合理的评价制度鼓励了人们的浮躁,它不能把人们引向真正的学术,只能把人们引向外在的名利追求。 其次,美国大学研究的都非常专门细致,这是我的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来到美国后我感受非常深的是美国大学研究生的课程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生大多需要修90个学分,对于理工科的情况我没有仔细考察所以不敢妄言。来的时间不长,我听了8-9门课程,当然这是在两学期旁听的课程了,我发现这里课程就难度而言也就是中等水平,但他们把学习内容划分得非常细,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非常多,课堂教学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特别主张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样课堂使得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而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得到了实际的训练。我感觉他们的课程之所以能够这么注重应用训练,是与课程划分得比较细有关,也与教授研究得比较专门有关。 反观中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则显得过分粗略,知识内容也是学生领会为主,而没有进入到学生实际操作的层面。一般说来,我们的一门课程大概可以划分为他们的5-6门课程,这样我们的研究就不深不透,而他们的研究就比较深入,进而也容易与实际结合,学生也容易受到具体的训练。而我们的学生所接受的只是一些若隐若现的东西,只有那些领悟能力极佳的学生才比较容易在其中受益。 后来我仔细地分析了这一差异出现的原因,我发现它们原来与学术传统差异有关。在西方已经有了一个稳健的学术传统,一般而言他们的研究都是从具体的研究对象出发的,所采用的是一种归纳式的研究逻辑。而我们的学术则缺乏一个严格的学术传统,而且我们的学术研究多从一些抽象的大命题出发,于是走的是一种演绎式的路线。这样的话我们的研究多陷于是一种思辨性探讨,从而缺乏实证操作环节,于是就变成无法经验的东西,那么学生要真正参与进来也就比较困难,当然学生也很难从中受到什么实际的训练。 而我在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时发现,所有这一切都与我们的体制有关,因为我们的体制把一些东西固定化和教条化了,那么要从事学术界就必须面对这层障碍,自然要设法突破它才可能继续发展,而要进行突破就不得不寻找理论根据,或者是进行一些前提性的思考,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进行了纯粹的形而上的思考。因为大家还无法直接面对体制的现实,只能使用比较含糊的语言来影射这些现存的问题。但这就是学术前提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术话语就无法进步。西方学术界没有这层障碍,所以他们可以谈论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些更宏大的抽象问题。 当然也只有在这个时节我才真正理解了胡适先生所说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点问题”的真正含义。尽管如此,我觉得胡适本人也不得不对思想上的体制进行抗争,他所参加的新文化运动就表明了这一点。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思想上遇到障碍必然要做的反映。西方学术界基本不存在这个思想上的障碍问题(当然是在实行政教分离之后),于是他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到探索更为具体的问题。所以到西方后我们确实感到由于语境的不同,所关注的问题就不同,在我们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却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我们所认为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却视而不见。其实这不是什么思想上的盲点问题,而是不同学术界境遇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言,思想只是时代的反映,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于时代,当然也不可能超越于具体的生活环境。这样对生活环境的感受不同自然话语也就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进行中西学术对比或进行中美学术对比。而且比较谁先进谁落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不同的。 当西方学术界思考的具体问题我们认为不重要的时候,你就无法说他们比我们进步。而且当我们比较两者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时,你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未必高明,所不同者主要是关注点的不同,这样自然而然研究成果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对话,而在西方主导或美国主导的世界,我们好象就是落后的了。所以我很庆幸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没有完全拿西方的SSCI作为成果标准,如果那样我们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可能个个都死定了,或者说大量作假就不可避免了,因为必须投靠外文期刊,必须有求于外语翻译,并且必须采取国外的话语系统。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估计中国不仅学术沦落,而且文化也沦落了。 三是我感觉美国大学教学和科研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就是他们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和研究的心得,所以讲起来自然具体生动,故而其教学水平也是科研水平的显示。而科研又是他们的兴趣展示,他们之所以研究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喜爱,自然就非常投入,他们研究不是为了别人而研究,而是为了自己而进行,或者说是为了满足的好奇心而进行。可以说他们的教学做是合一的。 反观我们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则是分离的,教学未必是自己研究的和感兴趣的,而科研更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凡对中国大学现状了解的人都可能清楚,大学里存在不少山头,也都划定了自己的领地,所教授的领域自然就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如果一个山头已经有人占领,后来者自然要回避,否则出现与别人发生撞车现象就很尴尬了。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同行是冤家”,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当然它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就是鼓励后来者去拓展新领域。如果你没有这种拓展能力那就不好意思了,你就只好捡或讨别人一些剩饭吃了。这也验证了达尔文的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而且也证明一个人的兴趣也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发展或进行培养的。当然前提就是当事人要认识到这一点,进行主动选择,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比较尴尬情况的出现。 就科研而言,问题就更多了,我们的科研机制是外部导向的,许多所谓的规划课题都是一些不知其具体意义的课题,而且也是不知道有没有真正答案的课题,反正在主流舆论的影响下大家都是要申报的,因为说到底大家还是为了钱,再进一步说也是为了自己名声,因为每个大学有考核啊,而且谁都想使自己比较体面一些,当然那些级别越高的课题就越体面了。这个时候的竞争就是非常残酷了,不管是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能够得着就是一切,而学术界的大佬此时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们会先下手为强,因为凭他们的关系和资历拿这些东西还是小菜一碟的,如果拿不到才让别人笑话呢。那些管事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乐意送一个顺水人情,反正钱不是自己的,结果怎么样对自己都无所谓,而且这些大佬也是非常人情练达的,自然也会投李报桃的,这场交易反正自己不吃亏,所以天知道他们都干了些什么。 所以拿不到课题人想法在争课题,所以就得努力使自己的兴趣与热点趋合。拿到课题的因为这些课题不怎么合乎自己的兴趣自然也不会去做,他们反正能够找到人做,至于这样做是否合适他们就不用关心那么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期望出产什么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只有魔鬼才知道该怎么办。你说这些大佬们自己不做,自己不会担心吗?当然也会担心的,因为毕竟还要自己的老脸呢。所以这也使得他们会分心。最后实在不行的时候也就呵出去老脸了。尤其当这些大佬在什么课题一律统吃的时候,他们想不分散精力都不可能。所以这种学术体制你就别指望创什么一流成果了,只要他们不造假就是烧高香了,至于什么伪劣产品,你得宽容他们,因为他们完全合乎制度的表面要求。 所以当科研和教学分离的时候,你不能指望他们的教学是一流的,也自然就不能指望培养的人才是一流的了。 而中国学术界搞得大而无边的什么规划课题,使每个人似乎都能够做,这个时候大佬们自然就当仁不让了。因为这些课题成果毕竟也没有什么可以严格测量的评价尺度,做好做坏都可以交差。学术界的大佬们应付这些小事还不是如同吹灰一般容易。 四是我感觉美国大学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外部评价制度。在美国大学的同行评议制度比较盛行,这个同行评议一般都是匿名进行的,而且要实行回避制度的,因为美国的或西方的法律制度压根对人性就不相信,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或自私的,如果不加以监督就会舞弊,所以他们设法在完善制度,使私弊减少到最小。这些评价包括学术发表、教授晋升、大学评估等各个部分。这种制度也促使大学教授必须严格和严谨,不能依靠投机而侥幸成功。而中国的大学外部评估也有,从来都不是严格的,都是私情严重的,包括学术发表,教授晋升,再到大学评估,有人说这是个系统造假工程,虽然话有点重,但可能不无切中时弊。如此各种学术腐败现象产生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究其根本,我感觉就是因为中美学术体制不同,美国学术体制基本上是独立的,行政干预控制到最小,依靠的是学术自治,而中国学术体制是依附性的,一切都听凭官方意志,大家都在官僚体制下讨生活,所以何必给官家过不去呢?大家一起跟着讨好就是了,因为这样表现得好的话还能够获得封赏。你看那些弹冠相庆的人有几个是实在人?所以大家该说的也就不说了,说了肯定不讨好。因为中国有句老话:祸从口出。因此大家都变成了聪明人,谁来批评和监督社会呢?谁来做这个讨人嫌的人呢?肯定谁都不想做,这样社会就变成一片和合景象。但大家都知道,缺乏批评的社会是不可靠的。 所以,我感觉美国大学的学术氛围是宽松的、研究问题是具体实在的、教学科研与兴趣是结合的,加上严格的外部评价体制,使得他们大学能够走向一流。相反感觉中国大学都是在混或糊弄,大学糊弄教育部,教授糊弄大学,学生糊弄老师,或者说教育部引导大学糊弄,大学引导教授糊弄,教授引导学生糊弄,这样大家都能够相安无事。当然最后都在糊弄老百姓的钱,而且大家都在喊真没意思,但是没办法,要生存大家还得学会糊弄,而且还得糊弄下去。 呦,说着说着就没谱了,是否我在不自觉地批评社会呢?如果这样的话真是罪过啊!这可不是我的本愿啊,我真的觉得来美国一次不容易,有了点感受还是不要藏私的好,还是应当与大家进行分享分享,可能这点可怜的公心也是祸端。从此之后我就要下决心少发一些议论的为好。 愿上帝佑我!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0754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积淀
热度 4 dongping2009 2009-2-9 11:26
我曾经留学的日本T大学,有一个地震研究所,建立于 1925 年,迄今已有 84 年的历史。该地震研究所自建立之初,便确定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制度,即在每个月下旬的一个周五的下午,举办一次全所性质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议,查该研究所网页,目前已经达到了 第868回 。 考虑到日本 的大学,一般有夏休与冬休,亦即我国的暑假与寒假,夏休的时间要长一些,而冬休的时间相对则较短。于是,一般而言,每年 8 月这样的谈话会便暂停一次,而冬休所在的那个月,便依具体情况,偶尔地也会举办这样的学术交流与研讨。这么算起来,自该地震研究所建立至今,这样的每月一次的固定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便基本上一次也没有间断过。 仅仅便是这样的情况,便已经可以依稀体会到,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大学的原因了。 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这中间有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战争的中后期,中美联军对东京无数次规模宏大的战略大轰炸,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前夕,那一段持续数年的时间,是对日本人,包括在该研究所进行与地震相关研究的日本人,相对艰难的日子。即便如此,每月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在该研究所也是基本上没有间断。 则更能够体会到T大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所谓的国际一流大学了。 当然,这也自然与中国的以德报怨有关,因为事实上,中美联军的炸弹没有一次落在 T 大学的校园里面,尤其是当时,作为明显对比,日本对于我国最为富庶的大部分地区,还在进行野蛮的占领;对于善良的中国老百姓,还在进行残暴的屠杀。 否则,该研究所这样规模的交流与研讨,在中美联军的炸弹下,怕是不想停顿也得停顿了。 当然,现在该地震研究所每月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早已经不仅仅是该地震研究所全所规模的了,而已经基本变成了日本 全国规模程度的一个学术活动。 10 余年前,我回国之后,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等其它任务之余,我自告奋勇,主动揽下了在我们院系负责学术报告与交流的组织与联系工作。那一阶段,虽然我自己的住房等等问题没有一点着落,每日回到我们居住的一个暂借的办公室,特别是寒冷冬日的深夜,摸黑出去上那楼道里的公共厕所,小心翼翼地打着手电,免得一个不留神踏雷之时,因而不得不经常忍受我太太的数落。但我仍然满怀热情,多方联系与组织京内外,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在我们学校进行了数十次、分为四五个不同专题的系列学术报告与讲座。其中,包括邀请了关于地震预报意见尖锐对立的科学家,来到我们学校的讲台。 这样的活动大概持续了不到两年,终于由于我自己的懒惰,当然还有国内特有的一些其它因素,逐渐地趋于稀疏而致停顿。 于是,便越发体会到,坚持一件并无短期显示度(国内流行语)事情的不易来。 联系到我本人所在的学校,曾经根据相关领导的意思,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在不远的将来,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据说是现在已经整体达到了国内一流,就如同我们国家整体已经达到了小康一般;剩下的便是昂首奔向那国际知名的大道了。 不过,要国际知名,总得也要达到国际一流,最不济起码在国际二流的水平吧。 我上面所说的学术交流活动,或许可以成为划分一个大学是否国际一流与知名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心人能够进一步工作,被国内从事于大学排名的学者们,用作其中排名的一个指标,也未可知。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75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大学不能成为世界一流
wanghongcai 2008-12-20 01:36
近日与美国教授座谈,问到了他们的终身教授制度,当我知道他们如果评上终身教授(一般就是副教授)职位后就不需要必须每年发表多少文章、必须有多少科研经费、必须有多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的时候(注意:我不是说美国大学对教授毫无要求或考核,而是说他们的更在于激发教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美国大学能够成为世界一流,而我们中国大学无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真正原因了:因为他们的学术都是在兴趣和自我提升动力的主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外在的考核指标的强迫下进行的!而且中国改革的趋势是要端掉教授的铁饭碗,要求他们必须经常面对各种考核的考验(如:大学教授不再端铁饭碗北京高校启动岗位聘任制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594.html)。看到这些报道,我感觉教授你即使想安心做点学问估计也不大可能了。所有这些都使我产生许多联想。我通过观察发现中国大学管理有这样几个特点,它们是中国大学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具体原因: 一、教育主管部门过度作为,使大学不得安闲。 如果我说教育主管部门管得太多,恐怕没有多少人提出异议的。我承认教育部为中国大学发展做了不少好事,特别是谋得不少经费。但是教育部对大学使用经费始终是不放心的,要不今天一个评估,明天一个评估,搞得大学人心慌慌。当然最慌的是校长书记们,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是无所谓的。不过一般老百姓也得配合呀,不配合那算怎么回事呀! 不仅如此,教育部还规定了许多硬指标,大学得去完成。如招生指标了,各种改革方案了,只要教育部一有命令,下面怎敢不听从。如果上级再有一个科长或科员什么得来检查,还不得校长书记亲自来做陪啊?否则显得对上级不重视。特别是每年有什么课题,把整个大学教授忽悠得够戗,其实能够获得经费得就那么几个人,但却把所有的人都调动起来了,都又是投门子,又是找窗户,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心都发毛了,谁还有心思去坐冷板凳? 课题的吸引力显然还比不上各种奖项的吸引力。教育部代表的中央政府,这些奖励和名号谁不乐意要?又把大家的心思都调动了,大家心里这个痒痒啊,还得想办法吧?不想办法怎么行啊?这些好处凭空就落在了你头上?这样别说坐冷板凳了,甚至都没有坐热过。 这些都还不算,教育部还规定了不能碰的条件。大家都知道大学里有许多课程早该叫停了,但这些从来没有人过问。许多效果差的课程也该找找原因吧?为什么就不能解决呢?为什么不能换换方式呢? 二、校长简单作为,先让让自己面子好看再说。 如果让校长不听教育部的,那也太不近情理了。校长作为一级官员,当然要下级服从上级了。可是校长也不能只图自己面子上好看,把层层压力转移到教授们的头上呀!什么发表文章指标,什么上课指标,什么经费数量指标,什么论文档次指标,什么转化指标五花八门,好象经过这番量化处理就变成科学的了。我说这是最不科学的东西!因为你对比过办学条件的差异吗?你知道学科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吗?你知道一个好的作品意味着什么吗?这些你都不知道,能够叫什么科学? 现在搞了一项教师为培养研究生掏经费的改革。这个改革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想过没想过教师究竟能够有多少钱,教师究竟能够为研究生负多大责任?研究生是否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工作者?教师在多大程度需要研究生?什么样的工作需要研究生?究竟谁最需要研究生?如果这些影响因子都不考虑的话,来一个一刀切,你说简单不简单?象这样做高级主管,做副部或正厅局级干部谁不能啊? 三、院长和系主任不作为,得过且过再说。 对于学校的政策和校长的指示,有几个院长或系主任说过不字?很少吧?如果说了不字,估计院长和系主任的宝座就坐不成了。所以这些院长和系主任就只有执行的份了。上面这些指标合理和不合理,没有人敢正面说的,如果说有不同意见,也只能是窃窃私语。这算什么呀?你私下说也没人听得见。何况任何政策都不敢保准没有议论的。所以不当面提就是没有意见。这几乎就是官场运行的潜规则吧? 他们不作为,那怎么办?那就只好照章执行呗!因为谁都不愿意校长书记面子上难看。至于能不能执行,执行多少,大家尽力就是了。如果院长和系主任就干这件事的话,我估计一般的教师都能够当。因为没有什么责任啊! 四、教授们消极作为,保得自己清净再说。 既然是学校政策,院长和系主任都拥护,教授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至多发表一些牢骚意见,不解决任何问题。既然上有政策,那么也得下有对策。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钱不是好来的,文章也不是好发的,课也不是那么简单可以上的。但是你如果不这样干,你难堪,所以就得想办法呗。你说想不想好?谁不想呀?谁没有壮怀激烈过?谁真的不追求卓越?谁甘居平庸?但情况不同啊!所以最后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关系的,有门路的,痛快一些,没关系,没门路的,赶紧建立。你要是清高,那好,你就看着呗!有的官员说现在大学象市场,这是谁惹得祸?谁作的孽?参见(山东教育厅长痛斥学术包工头批评专家教授世俗化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428.html) 这个时候教育部要出台什么规范学风什么之类的文件,我看这有点舍本求末。如果不理顺科研体制,就几个文件就管事的话,那社会治理就简单多了。现在教授们已经没有自主权了,许多情况也是被迫无奈。为什么很多人能够宽容北大的汪铭铭呢?我估计这是个根本问题。 教授们的思想也很简单,我说这样不行,你非要我这样做,那我就做呗,做不好你也别怪我。反正我又不会跟你对着干,你说啥就是啥。你如果要说:教授要有独立人格,要仗义执言,要做社会良心,教授们会给你一个苦笑,然后再告诉你别犯傻了。 五、社会不能作为,只能间接表达自己意见。 在市场机制下,如果说社会完全不能作为也不是事实。如果你要社会有很大作为也不现实。我想没有人敢不听教育部的而听一个社会机构或组织的。究竟社会有多大作为,谁也不太清楚。有人说社会可以在要什么人上发表意见。这话不错,问题是社会知道该要什么人?反正这么多人,总能够挑到比较满意的吧?这种挑选方式就间接而又间接了。 当然社会还有多个途径发表意见,如设立一些奖学金等,但这些不影响大局,也不会影响大学的政策。社会还可以订立科研合同影响大学,是的,可以,这也不过小大小闹,成不了什么气候。对了,社会还可以搞个大学排名什么之类的。确实这也发挥了一点作用,不过也主要是大学内部人士在搞,真正社会搞的不多,而且社会搞的也多有商业目的存在,这些能够影响一些家长或不知究竟的考生,对大学也影响不了什么。 这一切使得大学也不可能针对社会需求进行办学,办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 六、大学生不当作为,难以反映自己的真实利益。 现在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但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有效的行为能力,没有真正自我,也不懂得真正的责任,当然也没有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还是以快乐主义为中心。如他们上课,爱来就来,不爱来就不来,反正老师也不管,因为管多了就会自己找苦吃。上课爱听就听,不爱听就睡觉或带上耳机听音乐,反正老师也不管,一管学生一翻白眼,老师自己也讨没趣。考试反正都能够通过,不然校长都会来找你。 对于大学生,你说都不成熟,肯定不是。你说都很成熟,反正我不太信。现在大学生有几个对专业课有兴趣的?有几个不是读点外语,或为了考个什么证书之类的?要不把时间都化在网吧上就是非常好的了。现在大学生有电脑的人很多,在宿舍里搞它几个通宵也没有人过问。要他们给老师评分,觉得老师都怪好的,也怪不易的,而且都没有难为过自己,所以一律优秀。这多好,皆大欢喜。到最后毕业的时候开始着急了,那管什么用啊? 看,经过我这么一说,好象中国大学是糟透了。其实我只是说的是一些方面现象,而且说的是一些不好的方面,如果辨证地看,中国大学还是很不错的,如美国大学生的毕业率才60-70%,我们差不多100%,当然是我们的好了,不让一个掉队吗!从这点看我们中国大学确比他们的强。但我就怕这种强是外表的,不是实质的。 综上所述,我都说的是一面之词,是个人的理解,肯定是充满偏颇的,不能反映整体的、实质的,希望你不要受到我的意见影响,产生误导嫌疑。我只是对某些看不惯的现象发表一点纯属个人的意见而已。你如果对我的言辞有什么不满,尽管发泄。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7435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