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委员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委员会”如何才能不是大学治理结构中的“白手套”?
热度 8 lgmxxl 2013-11-19 09:20
——中国大学治理模式演进关注之四 题记:伴随着以下法律的实施或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修改建议稿)》(2013年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2年实施)、《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2012年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2012年文件)、《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2013年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0年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修订),中国校进入了一个相对法制化的时期,这也标志着中国大学治理模式逐渐成形。通过学习以上“规定”,有了一些感悟,拿出来与博友交流,希望得到批评与建议。 学术委员会职能发挥如何是判断一所大学治理结构是否科学的关键指标之一。因之,学术委员会科学设置、职能划分、议事规程、人员组成等成为各大学完善治理结构的一个主要举措。教育部在2013年10月发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程》),希望冀此来具体指导各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设置问题。从《规程》内容来看,该规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从实践上看,该《规程》并没有重大突破,或者说甚至不如一些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来得彻底。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一所高校完全以此为指导来设计学术委员会,那么,学术委员会仍然摆脱不了其大学治理结构的“白手套”品性。 从大学治理的角度上,设置学术委员会主要是实施、实现教授治学,让大学重回其学术本性,继而实现大学的追求真理、学术自由、学术自主的本质要求。在目前中国高校中,设置学术委员会的关键是科学地设置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边界。只有边界设置科学合理,学术委员会才会有真正的、切实的权力,才能完全自主地主持学术的学术事务。这需要从学术委员会人员主体、活动内容、活动关系、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设置。从目前《规程》看,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科学指导性。 从人员上讲,《规程》规定虽然很具体,很符合学术性,也有学术性,但实质上讲,如此规定,最终学术委员会仍可能是一个行政机构,或者说是行政权力的“白手套”。《规程》第5条规定:“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含副教授)和其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人数应为不低于15人的奇数。其中,担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行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得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3;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得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3”。第11条规定:“主任委员可以由校长或者主管副校长兼任,也可以由校长提名,全体委员投票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机构作为秘书处,负责处理学术委员会的日常事务”。有了这两条,其它所有的文字基本都成了废话。试想一个校长主导的学术委员会,其日常办事机构是科技处,一学期开一次会,这样的机构由谁来主导呢?在目前高校治理结构中,就算学术委员会中普通教授超过三分之二,也没有用。校长与其中的党政领导足可以左右学术委员会的议程与方向。学术委员会一定会成为校长与科技处的附庸。其次,从学术委员会活动内容上讲,虽然《规定》第2条规定“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具体讲来,学术委员会具有决策、资政、咨询三大活动范围。但真正完全由学术委员会决定的事并不多,或者说关键的学术事务并不由学术委员会决策。其决策的事务主要是学术评价,但其中的人才引进它不可能有决定权;其资政的事务主要是学科专业设置、学术发展规划等,这些事务由学术委员会先行研究,报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决策;其咨询的事务主要是学校重大决策、学校预算等重大事务。这些规定,虽然看着好看,但实际上是空话,大多是一种“白手套”性质的任务。即感觉像学术委员会在工作,实际上运行的是“白手套”内的行政权力。 那么,学术委员会如何摆脱“白手套”的命运呢?这应该从理念、机构设置、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学术委员会设置需要什么样的理念呢?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实权”与“独立”。即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治理结构中独立的一个机构,享有独特的权力与功能。当下,这种理念受治于学校党政一把手的办学理念,他们是否愿意把学术事务放权给学术机构去办是根本。只有学校党政一把手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地放手把学术事务交由学术委员会独立去办,学术委员会才可能摆脱“白手套”的命运。在机构设置方面,同样关键。学术委员会应该有一个学术工作系统,它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事工作委员会、科研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学位工作委员会等。同时,它应在学校二级学院设置教授委员会,作为其直属的、业务指导部门。在机构人员也应该以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为主,其主任委员应该由选举产生,校级领导不宜兼任主任。在制度机制方面,关键是建立一人一票制度,每票权力平等;建立会议公开制度,会议要向全校师生公开,会议资料提前发给应到会人员;每学期会议不少于3次,如果每学期只开会议1次,很容易轮为形式。在文化氛围方面,全校要营造气氛,努力形成大学学术至上,学术自由的共识。
个人分类: 大学边界与治理|76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可拓学学术委员会名单 ——可拓学创立卅周年资料之十五(5)
anley 2013-10-31 18:26
可拓学学术委员会名单 ——首届可拓学国际会议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资料之十五(5) 荣誉主任:谭建荣院士 主 任:刘 巍 常务副主任:杨国为 副 主 任: 方耀楣,余永权,黄金才,田英杰 Extenics academic society: Honorary director: Academician TanJianrong Director: Liu Wei Standing deputy director: Yang Guowei Deputydirector: Fang Yaomei, Yu Yongquan, Huang Jincai, Tian Yingjie 委员:(按拼音字母顺序,共 20 人) 蔡文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 陈文伟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杜国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邓群钊教授(南昌大学) 方耀楣教授(同济大学) 付 丽教授(中共中央党校) 胡宝清教授(武汉大学) 黄金才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何 斌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刘 巍教授(大连海事大学) 黎敬波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兴森教授(浙江大学) 孙弘安教授(赣南师范学院) 杨春燕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 杨国为教授(南昌航空大学) 杨益民教授(南京财经大学) 余永权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赵燕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 邹广天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钟诗胜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1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10月高教关键词:合肥宣言;诺贝尔奖;学术委员会
热度 4 lgmxxl 2013-10-31 09:08
—— 创新驱动; 合肥宣言;诺贝尔奖;学术委员会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本月高等教育新闻明显比其它月份要多,重要的新闻也多。本月那人、那事、那大学我推荐的是:那人:马斐森正式被任命接替徐立之成为港大校长,成为港大41年来,自戴义安(2000年至2002年)后的第二位非华人校长,新校长遴选程序历时近两年。现年54岁的马斐森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医科及牙科学院院长,将于明年2月底接任。那事:科研经费管理。在本月11日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我国科研经费按照规定,大多数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且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不超过10%。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科研和教育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待遇,不同学科之间收入差距也不大。课题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头费,作为科研人员的补贴。在美国一些高校,大多教授只有9个月的工资性收入,另外3个月是从研究经费中补齐。科研经费是否是问题,还是管理本身有问题已经引起关注。那大学:北京大学。本月有两件事另北大成为众人议论的对象。一是2013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离开令人艳羡的香港大学校园,放弃70多万元的巨额奖学金,结束了自己在香港短暂的求学之路,选择返回老家本溪再次开始严酷的高三生活。北大由于转学制度问题,刘不能直接转为北大学生。二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聘任与考核委员会经过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终止对夏业良的聘用合同。此事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解聘理由是教学不合格,科研无成绩。2008年以来夏业良的教学评估结果是:三次全院倒数第一,一次倒数第三,一次倒数第四,最好的结果是两次倒数第六。期间,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有340多条,还曾有二十多名学生联名要求改换任课老师。其次,在科研论文方面,根据夏业良本人提供的材料,从2008年8月到2013年1月,夏业良发表CSSCI期刊论文仅1篇(与其学生共同发表)。 其它方面的大事有: 中央政府层面: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指出:使留学人员回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中外4个大学联盟签署《合肥宣言》。2013年诺贝尔奖公布,在生物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经济学四项奖励中,共有11人获奖。其中美国籍8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首批入选名单发布,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成立。教育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12名科学家新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式慕课”已覆盖300万在校学生。香港高校校长团到访中国工程院。人力资源蓝皮书发布 “穷二代”成新就业歧视。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3万余项。万钢:我国创新项目研究无一能持续十年以上。网上发表论文已被全国40所高校认可。我国迎来最大留学人员回国潮,近5年归国留学人员近80万人。第十三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大学开幕。上海大学发研究生质量年报:很多人只为拿文凭。中央财政下拨今年“2011计划”专项资金5亿元。创业型大学建设高峰论坛日前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 省教育厅层面: 广东高校将可用自有土地建人才公寓。山东高校学费调整增1872亿 人均涨800元。山东将开展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试点。山东将建立统一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河北发布成人高教和高校网络教育招生预警。浙江将建10个以上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上海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项启动。辽宁34所高校向中小学生开放校内设施。湖南省首个境外合作办学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合作开展中医学专业本科境外教育项目)获批。江苏19所高校对接连云港战略新兴产业。 本月教育万象: 签了协议却待业在家,高校虚假就业有“由明转暗”趋势。中国留英学生超过12万女多男少比例失衡。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美国名校退学率达25%。高考拼爹“农爸爸”输37分 985校农村生比例20.8%。科研利益勾结:凭关系立项 按立项分成。多地酝酿高考改革新政,拿英语考试“开刀”,加分瘦身。95%公众力主高校“三公”经费定期强制公开。 本月大学动态: 英国学者马斐森任港大校长 41年来第二位非华人校长。李嘉诚捐1.3亿美元相助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中南大学职工教官冲突 书记校长自请扣1月工资。清华大学要打造中文开放在线课程平台。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金融实验班大三学生刘子玮只身前往纽约闯荡。北大“大学堂顶尖学者计划”锁定世界一流。北大经济学院解聘夏业良。太原理工大学“生涯导航”教育计划架起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桥梁。中国人民大学将在哲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开展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的改革试点工作。 本月名家言论: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校长伊恩•奥康纳:平衡教学和研究是大学教师共同挑战。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取决于有技能的劳动者,未来十年四成大学毕业生进入蓝领岗位。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素质是不能灌输和传授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90周年 获五千万捐款。厦大嘉庚学院十年拿了93项国际奖项。 本月国际高教要闻: 美国尝试以较低成本提供优质教育。斯坦福大学10月4日召开China 2.0年会。加拿大建“大学工作”网站交流求职经验。英国新评价表全面反映学校教学水平。经合组织发布简版《教育概览2013》。美宇航局以安全为由禁中国科学家参加学术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组建“科学咨询理事会”,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入选成员。日本欲调整政策增加海外学生人数。英国部分高校拟缩减低水平非欧盟学生数量。60名中德大学校长共同研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英国高等教育盲区多集中在贫困地区。俄罗斯2015年起高考增设外语口试。法国教育部长提出加强职高教育新举措。 在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层面: 2013 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世界开放远程教育学术会议首次在我国举行。教育部、水利部两部委联合召开全国水利职业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中华职业教育社十届五次理事会闭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第一份技术展望报告(The OECD Skills Outlook)于10月8日出版。 本月河南高教新闻: 郑州市高新区携手郑州大学政产学研全面合作。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邢二朋荣登中国好人榜。河南省投入3亿多建设109所职业品牌院校。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调研济源职业教育。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南省计划5年建成200所特色职业院校。河南省首家市级社区大学在郑州成立。 但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四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创新驱动;合肥宣言;诺贝尔奖;学术委员会。 创新驱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人民日报》报道:9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习近平强调,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习近平就此提出5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推荐理由: 无论什么工作,创新都是动力 。国家主要领导人重视创新工作,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当然也是科研之幸和大学之幸了。但愿今后有更多的政策出台,同时有更多的管理举措出台,净化中国的科研空气,为创新打下基础。 合肥宣言:中外 4 个大学联盟签署《合肥宣言》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13”今天在合肥举行。会议期间,中国首批九所“985”大学(C9)校长或校长代表,与美国大学联盟(AAU)、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旨在阐释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与使命的《合肥宣言》。 《合肥宣言》从全面追求卓越、开展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重大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输出值得尊敬的毕业生、坚持科研诚信和相关道德准则的最高标准、有责任地行使学术自由、支持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国际健康发展做出贡献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十项特质。 通过共同签署本宣言,四个大学组织机构承诺:共同推进和维护这些研究型大学特质;与自身组织内的成员大学合作,以确保这些特性的实现;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推进这些特性的核心价值。 宣言指出,数量不多的研究型大学以其科研质量、科研投入的广度和深度而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各国都越来越依赖于研究型大学来推动本国的良性发展和健康稳定。但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由精英走向普及,大学运行的政策环境也随之改变,许多国家对待大学过于功利化,忽略了大学其他重要作用,导致国家科研和高等教育政策以短期性的、高度具体化的成果为核心。这种工具主义做法贬低甚至放弃了大学的深层能量和无形产出,而政府和社会大众从大学获得的利益大部分正是来自于此。 宣言强调,倘若政策环境持续强调短期临时性利益、忽视长期性发展,强调现存已知性、忽视探索求知性,侧重狭窄性、忽略广博性,那么,各国的大学都将面临着丧失影响力的风险。因此,至关重要的是,高教政策必须认可大学科研与教学带来的广泛、长期、深远的益处,并且提供支持和环境来保证这些高校持续繁荣,维护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特质,因为这些特质才使得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基础结构中无价的组成部分。 “AAU、LERU、Go8、C9这四个研究型大学联盟涵盖了近百所北美、欧洲、澳洲和中国最著名的大学,相信《合肥宣言》的签署将推动国际上最为重要的大学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化,也将掀开我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崭新一页。”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说。 推荐理由: 《合肥宣言》正面回应了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如何回应公众越来越高的期待、如何定位自身的责任与作为的问题,首次就现代研究型大学主要特征和使命达成共识。这有利于中国一流大学健康发展,与世界接轨。 诺贝尔奖: 2013 年诺贝尔奖公布,在生物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经济学四项奖励中,共有 11 人获奖,其中美国籍 8 人 奖项 获奖者 国籍 职业 生日 生物医学 James.E.Rothman 詹姆斯·罗思曼 美国 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席。 1950 Randy W. Schekman 兰迪·谢克曼 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 1948 Thomas C. Südhof 托马斯·祖德霍夫 德国 斯坦福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 1955 物理学奖 Franois Englert 弗朗索瓦·恩格勒 比利时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1932 Peter W. Higgs 彼得·希格斯 英国 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1929 化学奖 马丁·卡普拉斯 Martin Karplus 美国、奥地利 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1930 - 3 -15 迈克尔·莱维特 Michael Levitt 美国、英国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1947-5-9 阿里·瓦谢尔 Arieh Warshel 美国、以色列 南加州大学 1940 经济学奖 尤金·法马 Eugene F. Fama 美国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财政学 1939 拉尔斯·皮特·汉森 Lars Peter Hansen 美国 芝加哥大学经济统计学 1952 罗伯特· J ·席勒 Robert J. Shiller 美国 耶鲁大学亚瑟·奥肯教席经济学 1946 推荐理由: 诺贝尔奖以其权威性为世界各国大学和科研院所认可,它也成为一国基础研究水平的一种标志。中国有很强的诺贝尔情节,最近专门出台这方面的“万人计划”,立志要以行政的力量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方面的大奖。 学术委员会: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就《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公开征意见,《规程》拟规定,学术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实行任期制,每一任期不低于 4 年,可连选连任,但最多连任不得超过 3 届。有违法或者学术不端行为,有损学术委员会形象及声誉的,免除委员职务。  《规程》拟规定,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 ( 含副教授 ) 和其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人数应为不低于 15 人的奇数。其中,担任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行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得超过委员总人数的 1/3 ;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得少于委员总人数的 1/3 。   高等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及有关方面代表,担任学术委员会特别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应当经公开、公正的推荐、遴选和民主选举等程序,充分反映基层学术组织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学校应当根据学科、专业的构成情况,合理确定院系 ( 学部 ) 的委员名额,保证委员的代表性和公平性。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每一任期不低于 4 年,可连选连任,但最多连任不得超过 3 届。学术委员会每次换届,连任的委员人数不得超过委员总数的 2/3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设主任委员 1 名,可根据需要设若干名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可以由校长或者主管副校长兼任,也可以由校长提名,全体委员投票选举产生。 《规程》规定了学术委员会决策事务、咨询事务,学术委员会的权力范围、委员产生、工作程序、分支机构设置等事项。 推荐理由: 中国大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行政权力无边界问题。本次《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在学术委员会组成、权力边界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有进步意义。这对指导大学章程建设,提升学术权力地位有进步意义。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6731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三部分:队伍建设 5.可拓学学术委员会
anley 2013-5-16 06:40
第三部分:队伍建设 5.可拓学学术委员会 鉴于可拓学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参与可拓学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筹划可拓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及时讨论研究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正确评价可拓学的论文和项目,通过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的认真讨论,决定 挑选长期从事可拓学研究和在科学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可拓学研究者,组成“可拓学学术委员会”,全面负责可拓学的学术工作。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如下: 荣 誉 主任: 谭建荣院士(浙江大学) 主 任 委员: 陈文伟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副主任委员:(按拼音字母顺序) 方耀楣教授(同济大学) 杨国为教授(南昌航空大学) 余永权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委员:(按拼音字母顺序,共 20 人) 蔡文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 陈文伟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杜国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 邓群钊教授(南昌大学) 方耀楣教授(同济大学) 付 丽教授(中共中央党校) 胡宝清教授(武汉大学) 黄金才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何 斌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刘 巍教授(大连海事大学) 黎敬波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兴森教授(浙江大学) 孙弘安教授(赣南师范学院) 杨春燕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 杨国为教授(南昌航空大学) 杨益民教授(南京财经大学) 余永权教授(广东工业大学) 赵燕伟教授(浙江工业大学) 邹广天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钟诗胜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 今年,是可拓学创立卅周年,为此,由中国、美国、罗马尼亚、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的教授筹备在2013年8月16-18日于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会上将组织“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祝活动”。这里,将陆续发表30年来有关可拓学的资料。 (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请浏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的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或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学术委员会的改革
热度 5 xuguang 2012-6-22 14:57
上周,学校官方发布了关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原则,主要内容有: (1)学术委员会人员由各学院、重点实验室教授组成,学校给各单位分配1~2名委员名额,各单位人选由教授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由委员选举产生; (2)校领导不参与学术委员会,学校党委推荐一名副校长作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选; (3)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不参与学术委员会人选,只能作为秘书参与委员会的活动,但各学院、重点实验室院长、书记可以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人选。 这个新规定相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目前的学术委员会人员基本上是由学校、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头头组成。新规定决定了,新的学术委员会将以教授为主组成。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形式的改革。新的学校学术委员会有多大的权利才是改革的根本。 在大学里,官员、教授等各有自己不同的职能和作用,但不能否定的是牛教授多了,大学才能牛。新的学术委员会的改革是个好的开头,这个改革只是个形式上的改革,还是具有实质性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我们将拭目以待。
1871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大学教授为何有权力?
热度 22 lgmxxl 2012-4-13 09:16
科学网上有美国游学经历的博主,多次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大学里,教授有尊严,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研究高深学问,对学术事务甚至行政事务有一定的权力。细细研究美国大学的发展,感觉美国大学教授之所以有权力、有幸福感,是因为美国大学有相应的理念、载体、机制与制度支撑和捍卫大学教授的权力。 美国大学通行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学术自由,即大学教授有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学习自由、言论自由等。他们认为,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大学探究高深学问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他们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是大学的主人,教授即大学,大学即教授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共识。因之,行政者乐于甘于为教授服务。 光有理念还是不够的,理念要化为实践的东西,还必须有载体、机制和制度的支撑。在此方面,美国从联邦到州到大学,均有明确的载体、明确的机制和明确的制度。 在载体方面,国家层面上有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美国教育理事会和美国大学与学院董事会协会;在大学层面有学术评议会;在学院、学系层面有教授会。这些载体是大学教授权力张扬的载体,是大学教授权力行使的平台。正是有了这些载体,大学权力行使才算有了舞台,大学教授才能有保障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离开了这些平台,大学教授的权力也就没有了保障。 在机制方面,美国大学建立了完善了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终身教职机制、集体谈判机制。1966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和美国大学与学院董事会协会发布《关于学院与大学治理的声明》,正式确认大学教师在学术事务方面的首要责任(正式授予大学教师参与学术治理的权力)。该声明不仅确认大学教师在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与方式选择;在学位授予;在教师聘任、续聘、终止续聘、晋升;在终身职位的授予和解聘;在增加工资的政策与程序制定;在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首要责任,而且还明确阐述了大学教师在学校目标的确立、规划、预算以及管理者的遴选等教育决策的参与的重要性 。由此,教师的权力得到张扬与确定,教师参与咨询和决策的范围也由传统的学术领域延伸到大学的财政预算、战略规划、高级行政人员的任命等行政领域。终身教职机制则实现了大学教授教学、研究和校外活动的自由,同时也保障教师这一职业的经济安全。从1960年产生的集体谈判机制,则保障了教授在工资薪酬和工作条件方面的权利。 在制度建设方面,美国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教授的权力与学术自由。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大会将协会的宗旨界定为“加强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与研究利益监护人的各专业成员在履行其特殊职责过程中更有效的合作;促进对有关高等教育问题更为广泛和系统的讨论;创设学院和大学教师权威性表达其观点的工具;促成集体行动;保持和提升学术职业的水准和理想。” 1915年12月,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发布《关于学术自由与学术任期的原则宣言》。该原则宣言指出了大学保护学术自由的基本原则。1940年,大学教授协会与美国学院协会一道联合发表了《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教职的原则声明》,该声明促进了公众对于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的理解和支持。1966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 、美国教育理事会和美国大学与学院董事会协会《关于学院与大学治理的声明》,确认了大学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在各大学内部,大学教授权力保障的制度包括大学章程、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等制度。这些制度无疑在确认大学教授权力、保障大学教授权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大学教授权力张扬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大学研究、借鉴和移植。 Birnbaum,Robert. The End of Shared Governance:Looking Ahead or Looking Back .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September1,2004 欧阳光华 . 董事、校长与教授 : 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97-102.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9892 次阅读|49 个评论
论大学中的‘学术委员会’
热度 12 lin602 2011-9-17 09:48
看了丁甜的‘复旦一小步,高校一大步’博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本人任学校及院的学术委员已经十年了,好象是二届还是三届(马上换届了),所以还是有点知道其中的一些情况,当然各校的情况不会完全一样,但可能大同小异,聊聊吧。 1 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绝大多数是带‘长’的教授,组成人员中教学科研出身的正副校长几个,各大院的院长,教务、科研、研究生院的院长,图书馆馆长。而不带‘长’的教授只有非常少的几个,可能也是个代表性吧。 2 ‘院士’任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后来院士年龄大了,加上觉得校长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更好发挥作用,前一届开始校长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3 原则上每年开一次会,去年、前年因为投票定教授的‘级别’及‘津贴档次’,补加了二、三次会,今年补加一次‘院士候选人’投票。总的来说,会议一般是‘务虚’会,一般没有实质性的决定某项事情。不过,这二次教授的‘定级’及‘定档’的名单是以校学术委员会最后的票为准,通过校长书记会决定发布的。 4 目前学术委员会一般没有特定权利与义务,没有投票决定事情的机制,没有决定学校学术、教学、科研方面的任何决策程序。 5 因此,学术委员会目前在各高校是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 原因在那里? 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没有一个‘铁一般’的权利与义务。如果不从大学的‘宪法’中明确校学术委员会在大学的教学、科研、学术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决策与决定作用,重大学术问题必须由校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学术委员会就是一个摆设,连橡皮图章都算不上! 学术委员会中‘官员’是主体,与开各种官员会议的作用非常相近。大家都清楚,一般教授讲话与带‘长’的官员讲话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代表的群体与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官员们讲话是要考虑领导们的感受,而普通教授中部分人有时候‘口无遮拦’‘语出惊人’。而这些普通教授的思想,往往是学校中非常有见解的内容。 教授治校,校学术委员会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00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去行政化:复旦一小步,高校一大步
热度 2 xscb 2011-9-17 08:52
去行政化:复旦一小步,高校一大步 作者: 丁甜 上个月欣喜的看到浙江省高校已经普遍对二级学院的领导进行公推直选,而不是以往的直接任命或上级指派,甚至部分学生也有投票的资格,我随即认为高校在去行政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时还有不少人对这个政策嗤之以鼻,可君不见,去行政化在艰难的一步步实施着,每一个举措,都是高校在这个进程中所付诸的努力。 在过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基本上从未履行过,比如“每年至少召开二次全体会议”,结果从2001年6月成立到2010年底的10年中,总共只开了两次会,其中一次是去年10月的委员换届会议;还有“校学术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可在当时,许多委员都已任职10年,很多教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成员。这说起来真是可笑的现象,可这确实普遍存在的事实,我想应该大多数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委员都不是民主选举出来的,大家不本着对学术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那么所谓的章程便是形同虚设,所谓的学术委员会也就可有可无。而如今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独立,校领导全部退出。这一针对学术委员会去行政化的举措,实在是让人有理由持以期待,毕竟真正的学术自由才是大学去行政化的根本之所在。 “有些学校的院士认为我们抛开行政是做不好的,他们以为我们就是独立门户,自搞一套,有些事不要看表面现象,要看做得怎么样。我觉得我们先要做给大家看。”闻玉梅说,“我认为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每一个改革都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重重阻碍的排斥,去行政化也不例外,但是这个阻碍来自院士还是让我有些吃惊,作为中国学术的最高权威,非但不支持有利于学术的改革,反而说这一举措是因为仅看表面现象的结果,这让人大大不解,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顺风顺水,但是缺少了足够的支持,也必定不会成功推广,从这一角度上看,在学术上有权威的学者还是应该给力的支持,毕竟可以先尝试,先试点嘛,没有尝试,哪来的创新?哪来的改革? 虽然出发点值得称赞,但是道路肯定是曲折的,无论如何,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的43名委员中,没有一名是校领导,且都没有所谓的行政职务,只设组长和副组长,这便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学术委员会能够独立运行,那么他将会在学术自由,抛开行政干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应该报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关注这一进步。 如果这一举措某天在全国高校中开始推广,那才真是:复旦一小步,高校一大步!
2541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等学校的学术领导体制
lxj6309 2011-9-16 09:35
刚才发博文评论了复旦大学的学术委员会改革,觉得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一个完备的体制是一个封闭的循环。从管理学原理讲,要有一个最后决策机制。就高校的学术管理体制讲,学术委员会是一个执行机构,就如国家的国务院。国务院的领导和组织章程要人代会决定,国务院的决定要下面的部委和地方行政执行。比如,新闻中提到制定新的《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它应该由谁制定呢?按照管理学和政治学原理,起草者可以是老的学术委员会,也可以是学校党委或校务委员会,还可以是如党委或校务委员会委托下的校内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但是,最后的决定应该是学校教代会或学校教授委员会。不能学术委员会自己给自己授权。我建议,高等学校的学术最高权力机关是全校教授大会或教授代表大会(最好是全体教授大会,一个学校也就千把教授,都来也合适),学术委员会是一个职能执行机构,同时向教授大会和校务委员会负责。校务委员会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执行职能机构。是学校的国务院。 要注意的是: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而是不要作为政府部门延伸的行政。管理与行政在一定意义下是同义词。我们要的学术行政。强调的是学术自主和民主,削弱的是政府行政。
个人分类: 教育|3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授晋升失败了
热度 20 xiegming 2011-5-20 04:17
之所以打算今年硬报,主要是想要么运气好就上了,要么不行就停它1年,这两年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省得每年都惦记着这个事情。因此不论什么结果,我都已经事先做好了承受的心里准备。 尽管自认为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可还是感叹对社会的认识还是不够到位,在有些方面我还是过于天真了。据可靠消息,学术委员会上有委员举报我有不良行为,整个导向很成功,于是票数惨败。当时给我的汇报时间是10分钟,回答问题5分钟,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委员站出来质疑,而是等我不在场了,要进行投票了,给你来一个举报,这个真是做的太绝了,根本不给你解释的机会,招数实在是高!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同生存方式,导致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吃草的动物,你只给它吃肉,即使肉再好,它也活不下去。羡慕别人成功的同时,一定还要看看别人成功的方式。如果适合你,你再努力仿照;如果不合适你,你千万不要硬来。 这个事情已经结束了,挺好。时间宝贵,还是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再过10个小时,应该就在飞往成都的飞机上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感觉良好。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707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学术委员会的性质不会因人员比例变化而变化
热度 12 lgmxxl 2011-3-29 09:28
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是类似国外大学学术评议会( Senate )的一种机构。它的终极目标是强化大学的学术职能,发挥大学学术力量的作用,最终实现学术自由、学术自主、学术自治的目标。 在举国一片“大学去行政化”的浪潮中,各大学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学把“去行政化”的把手放在了对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改造上。一些大学通过减少学术委员会中行政官员的人数比例来改变学术委员会的性质,进而达到“去行政化”的目的。先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其结果注定要失败。通过减少学术委员会中行政官员(校院负责人)人数来恢复学术委员会的本来属性,将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为何这样讲呢? 这首先是因为目前我国大学对学术委员会的定位存在问题。各大学一般都把学术委员会看作是本校的学术“审议和评定机构”,学术委员会没有法定的效力,或者说没有大学章程支撑其效力。它审议和评定的事项,完全可能因为领导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或者说因为学校行政决策、党委决策而改变。同时,在中国大学中,平时的运行机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基本的体制是行政化的官僚制。官大一级虽不压死人,但也绝对具有权威性。即使在学术委员会中,这部分官员很少,但他的一句话足可以顶别人的一万句。所以,即便是学术委员会中只有一名校领导,这名校领导也完全可以左右学术委员会的方向。所以,即便是全部院校负责人退出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也不可能独立为学术性的一个机构。因为一是与法无据,任何一个法律法规都没有规定学术委员会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它一定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二是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即使不是现任校长,也是刚离任的校长。这些刚刚退下校长岗位的人,怎么有可能一下子就恢复学术本位呢!他一定是现任校长的代言人。那么,学术委员会的本真面目如何才能恢复呢? 第一重要的当是通过大学章程明确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人员组成、议事规则、决策效力等事项。大学章程应该让学术委员会决策事宜成为学校的法律,成为学校行政依法行政的依据。学术委员会决策事宜如得不到贯彻,应该有一种补救或问责机制。只有如此,学术委员会才会改变“橡皮图章”的命运。其次,大学应该依章程科学划分学术与行政之间的边界,或者学术与行政之间的边界由大学章程来规定。即应该从“行动者”的视角,规定校内岗位性质,那些岗位属于行政岗,那些岗位属于学术岗。行政岗与学术岗之间应该有明确的边界,即行政岗位人员,不可兼任学术岗位职务;学术岗位也不可兼任行政岗位职务。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行政化问题,才能解决行政权力“通吃”问题。在明确行动者性质的前提下,还要从“活动”的视角来界定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边界。即科学划分大学主要事务的属性,属于行政事务的由行政人员来决定并执行;属于学术事务的,由学术人员来决定,行政人员来执行,避免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混同管理。第三,大学应该树立学术为本的思想,大学的主要事务是学术,学风建设、课程设置、教师评聘、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等应该成为大学学术的主要事务。大学的行政应该围绕学术事务来工作,每月应该向学术委员会报告一次工作。大学的行政部门、行政人员要切实为学术工作做好服务。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结果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和机遇。从外部环境讲,这需要有外部法律的支撑;从内部讲,也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没有外部法律的支撑,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委员会;没有内部人们观念的更新,就不会袪除人们心目存在已久的行政思维,一些利益既得者不会让度出自己的权力与利益。学术委员会的有效运作在考验着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责任。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5500 次阅读|24 个评论
祝贺MIT建校150周年-----MIT的学术委员会(PDF版本下载)
毛宁波 2011-1-7 22:12
The Academic Council, consisting of the Institute's senior leadership plus the elected Chair of the Faculty, meets weekly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to confer on matters of Institute policy. The Academic Council is chaired by the President. Updated: September 10, 2010 This chart is available as a PDF file for easy printing. Print version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由其他院校的学术委员会想到山东某些高校的委员会
xuecw 2010-11-17 10:13
首师大学术委员会成立 校级领导将不参加 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近日宣布成立。著名教育学者劳凯声教授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也都由普通教授、博导担任。 首师大的学术委员会原来与学位委员会合并在一起。 ,学术委员会宣布单独成立,并依据校长刘新成的提名,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该校特聘教授、教科院首席专家、博导劳凯声教授任主任委员;文学批评史专家左东岭教授、数学家戎小春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委员也多由专家、学者担任。记者在《学术委员会章程》中看到,该校规定校级领导不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正职领导原则上不担任委员职务(校长推荐的人选除外)。 华中师大剥离学术与行政 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 华中师范大学近日推出新举措: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校长不再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将学术评判与行政权力剥离。 该校党委书记丁烈云 介绍,该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 23 名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担任,成员包括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徐勇、文学院博导胡亚敏等学者。副校长杨宗凯因分管此项工作,继续担任委员,其他校领导全部退出学术委员会。以前,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校长, 20 多个成员中有 1/10 为校领导。 丁烈云说,此项举措是想将学术评判与行政权力适当剥离,保持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进一步发挥教授的作用。学术委员会主要有鉴定、咨询和评价学术问题的作用。 邢福义表示,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已发挥了作用,在前不久申报二级教授审议会上, 6 位申报的教授中只通过了 2 位, 4 位教授因条件不够未能通过。 山东某高校:权力下放后以处级干部为主的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 以下是一位教师述说的,涉及到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后的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记录在此,供研究高校事务的人员参考。 资料为 2008 年的以处级干部为主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及其评选结果, 2009 年的评审有哪些人员组成,学校未公布,不得而知。 *** 大学专业技术聘任工作委员会成员 主任 *** 校长 副主任 *** (负责后勤)副校长、教授 委员 *** 校长,教授 *** (负责科研)副校长、教授 *** (负责教学)副校长、教授 ** (负责学科建设)副校长、教授 *** (负责后勤)副校长、教授 *** (负责学生工作)副校长、教授 *** (负责治安保卫)副校长、教授 *** 组织部部长、教授 *** 人事处处长、教授 *** 研究生处处长、教授 *** 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 *** 科技处处长、教授 *** 社科处处长、教授 *** 教务处处长、教授 *** 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 学生工作处处长 *** 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 图书馆馆长 *** 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 特聘教授,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 轻工学院教授 从上可看出,委员会中共有委员 21 名,无行政头衔的只有一位。上所施,下所效。某些学院的所谓学术委员会也主要由行政干部构成。 评审结果:全校这次共评出 11 位教授,其中多为理工科教授 (7 名 ) ,文科有 3 位,其中两位兼具行政岗位。看一看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被评为教授者的行政干部发表在核心期刊文章也并不被其他未评上的教师多、质量也不见得好。 由于学校教授数额已接近省上的数额要求,评审有点吊胃口的意思。听说只有十个名额,而申报的却有 50 多个,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到了正常晋升年限的副教授自觉无望而放弃申报的。虽然是一个省属院校,但竞争激烈。因为前几年评审权利下放后,教授评审不再送到省一级学科组,学校趁此机会了上了一大批教授,其中包括一些非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学校自从 2002 年改革以后,不再有研究员系列的职称,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一部分处级以上干部挤占教授岗位。 省上有关部门也了解这种情况,要求此校进一步改革。这次改革的要求是,鉴于教授名额饱和,要求行政级别和教授岗位剥离,例如处级岗位和教授不能双肩挑,二者只能选一,这本来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但这一举措嚷嚷了近三年,无疾而终。结果就出现了本次评审的情况。 现在的学术评价有难度,同行评价费时费力,还是让行政干部评选来得公平。行政干部是学校工作的主力军。教师流失一个可以随处招聘,现在的博士俯拾皆是。而处级干部,少了一个学校的工作就无法运转。所以学校决不亏待处级干部。 对于校长的评价,每年的考评皆由处级干部、教授打分,所以只要处理好和处级干部的关系,一般教师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个人分类: 教育新闻|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月高教关键词
lgmxxl 2010-11-1 17:47
中国模式;教育现代化;南方科大获批;学术委员会 C9 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 最早进入国家 985 工程的大学的 9 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 2009 年组成号称中国 C9 的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自此之后,他们就轮流召开一年一度的联谊会。今年的会议于 10 月 10 日 至 12 日在复旦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是:九所大学的校长们探讨了一个让人难以回味和理解的话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首先是由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提出的。在他的报告中,他谈到了自己对过去 100 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到了可以更好地把握规律的时候,到了形成自己特色的时候,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他乐观地判断:通过中国模式的发展,我们现在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的较好基础。对于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的提问:郭新立副主任的回答是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体现中国的元素,打下中国的烙印,你说这是不是中国模式?他说,我认为从中国的发展出发就是中国模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慎提中国模式的好 教育现代化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本月深圳市率先发布了到 2015 年《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给出了一个榜样的路线图。我们密切关注吧。 华中师大领导集体退出学术委员会 学术行政剥离 华中师范大学本月开始试水去行政化改革:书记、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党委全委会权力增大,包括审议财务的预算等重大决策问题。据介绍,该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 23 名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担任,除了副校长杨宗凯因为分管此项工作继续担任委员外,其他校领导全部退出。而以前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校长马敏, 20 多个成员里,有 5 个校领导。 南科大筹建获批 待正式发文将开始招聘教师招生 本月,教育部终于批准了中国第一所教授治校模式的大学、已经筹建 3 年多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建设。 批准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备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小步,但是教育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一大步!之前的学校总要从专科、本科、硕士学校到博士学校一步一步建设,而南方科技大学将一步到位。它或许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改革开启一扇窗。 李斌,周凯 . 中国模式能圆世界一流大学梦吗 . 中国青年报, 2010-10-14 ( 6 ) .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3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岛环视(二十八)——立法会vs学术委员会
jlxt33 2010-9-15 21:12
这次台湾行,沿途的一道风景就是随处可见的竞选广告牌,而且从北到南,气氛越来越浓烈。 这两幅是在台南午餐后,饭店外面,脸对脸竖立的竞选对手的广告牌。 这是台南大街上,停在十字路口时透过车窗拍的。 下面这幅是矗立在高雄爱河边上的竞选的理念。 还有在美丽岛地铁站出口处的加油广告。 可见绿色比蓝色更加注重竞选,或许是蓝色在南部没什么信心?即使在北部蓝色的广告也不多见;南部似乎更注重竞选气氛的营造。 各类代表和议员都是选票选出来的,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选民负责,即使是口头上,即使是明知无用的,或者即使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或道德标准,在这时也只有放弃了。 这也是在台湾这几天在电视上看节目以及与人聊天得到结论。 那几天刚好是ECFA签署后,在立法会讨论通过的时候,真正看到立法会的武斗场面,双方均有人挂彩,入院治疗,还扬言要追究法律责任。各家电视台也卯足了劲请各类人员、名嘴辩论。其实所有的人都知道ECFA对台湾的好处,大陆吃了多大亏,但是民进党就是要反对,就是要搅黄了。是真正的反对党,这大概是跟美国的反对党本质的不同吧,美国的反对党也是有大局意识的,能够认清国家核心利益。 台湾仿佛更多的是政党利益和地方利益。曾经一位台湾大学的教师,性质有点儿像我们的政工干部,对我解释为什么立法会总打架。比如政府要建一个污染很大,对当地环境和人民健康都有害的项目,要建在A处,但是A地人民反对,那么A地代表或议员就会在立法院与支持建在A处的其他议员理论,文斗无效,那就动手,如果挂彩了,更有效果,我已经为A地人民浴血奋战了,要是最后还是建在A处,我就没错了,还赢得的民意。 这些动武的人,反对的人,并不是一定没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许不在这个特定的场合,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做法。受过良好家教的人都不会随便骂人和打架,但到了立法会就可能突破谨守的道德底线而这样做了。当自己当政的时候认为对的政策,而自己下台后,就可以立即反对并搅黄相同或类似的政策。 为了搅黄一个动议,各政党事先开会达成共识,全投反对票或赞成票;或者临时与利益相关的政党联合起来,一起支持或反对;要是认为实在不能达成目的,要么将立法院院长锁起来,使其不能主持会议,要么就全体离席抗议。总之能想到的能用的都用了。 哦,这么看来在中国大陆,人民代表就要对所在区、市、省的选民负责,即使他们不是人人一票选出来的,也是代表这些地方的人民的。我不是任何一级的人民代表,不知道人大开会的情形。 但我是学术委员会委员,比照这种思路,我也算弄明白了学术委员的身份。我一直认为院、校的学术委员是真的学术委员,是为了对有关学术的事情进行讨论和决策。大家应该本着学术的原则、至少相对公平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做出自己与学术本身有关的判断。但是经过这次体验后,我好像理解了一些民主投票和程序的内涵。那就是对选民负责,即使是作秀也要表现出对选民负责。 由人及己,比照立法会的做法和思路,我应该持有的行为思路应该是:作为被化学系选出来作为院学术委员会的成员,那我就应该对选举自己做学术委员的化学系负责,而不应该考虑其他系的教师的学术水平、实际状况和学院整体的状况。比如争取项目申报、争取职称指标等等,都应该竭尽全力地为化学系的老师争取,而不应该考虑其个人的实际学术水平如何,更不应该考虑学科平衡、其他系的现状、学院的发展全局等等。 与此对应地,为了达成化学系利益最大化,化学系的学术委员就应该联合起来,或者与其他可以双赢的系合作,使第三者被弱化。用合力去达成最理想的结果,而无需理会这种联合或采取的方法是否厚道、是否符合学术精神、是否符合道德底线、是否符合智慧认知。 再由己及人,由理学院选出的学术委员就应该到学校全力争取利益,消除不利因素。推而广之,各层级都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些委员就不适合做代表本学科、学院的学术委员。 再换一个角度,由国家基金委选出的评审委员、省基金委选出的专家评审成员,应该对基金委负责,而不是代表的自己所属的学校或研究所。那么,那些在评审中只给自己单位的同事或者自己的学生的申报书打高分的评委,是不是也不适合作为基金评审专家呢? 类似的想法可以无穷无尽,前提就是要正确把握民主投票的内涵,我不能确定上述想法是否合适,敬请经历过民主洗礼的朋友们帮忙把握一下方向,以帮助我能够正确认识一些现象、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谢谢!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2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Senate的牛津如何张扬学术权力?
lgmxxl 2010-6-12 10:19
英国大学董事会主席委员会( Committee of University Chairmen ,简称 CUC )在《 Guide for Members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Bodies in the UK 》中明确要求英国的大学应该设评议会( Senate )。评议会主要由校内人员组成,除非是为了学术目的需要外部组织的代表参加。评议会一般由 50-100 人组成,包括教师、学术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等。评议会负责调节和引导的大学学术工作。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 ①学术战略制定;②科研提升;③通过课程内容和新课程;④学术标准;⑤学位授予程序;⑥任命内部与外部主考官;⑦考试的政策和程序;⑧入学标准;⑨学生纪律。 而牛津大学恰恰没有在大学层面上设立 Senate 。并不是不想设,而是没有设立成功。 2000 年前任校长胡德曾想变革牛津大学的治理结构,并为此由理事会先后提出了三个改革方案:《牛津治理结构 ( 绿皮书 ) 》、《牛津治理讨论稿》、《牛津大学治理 ( 白皮书 ) 》。这些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设立由副校长任主席的 Senate ,统筹负责大学的学术事务。评议会的组成人员既包括来自各学部的学术人员,也包括来自各学院的代表。 Senate 既负责审议大学层次的学术发展规划,对学校所有教学、科研及相关学术性工作负责,也负责审议学院的学术发展目标和规划。这个《白皮书》遭到学院的反对,最终在 2006 年被牛津大学议会( Congregation )否决。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议会不会否决理事会提出的立法建议和决议。从 2000 年 10 月 1 日 起 也只有此一项立法建议被议会否决。 没有 Senate 的牛津何以张扬学术权力呢?其秘诀有二: 其一,学院会议 牛津的学院是牛津大学的重要有机体,是先于大学并在法律意义上高于大学的机构。学院中最为重要的机构是学院会议,会议成员主要由学院的教学人员组成。学院会议就学院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等问题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统一行动。学院会议是在实践和行动层面积聚大家观点、建立共识、反思学院治理的平台,学院会议同时也是代表学院集体与大学联系的中介。学院会议有一个执行委员会,它由主席、 10 名委员会和一些小组委员会成员组成,其职责是处理学术和财务事宜。 胡德校长的改革目标是恰恰是要取消学院会议,虽然在最后的白皮书恢复了学院会议,但因其成立新的大学理事会改变了人员构成(半数以上成员由校外人士组成,人数由目前的 25-28 人缩小为 15 人);评议会将对学院事务进行干涉,评议会又受制于理事会等原因,而遭到学院反对。最终学院以干涉学院自主权、削弱学术权力、妨碍学术自由等原因而在议会会议上否决了理事会的改革动议。 其二,学部委员会 牛津大学的学部是直接隶属于大学的机构,由大学副校长直接领导。牛津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部、医学部四个学部。学部虽然由副校长领导,但在学术政策的制定上具有相当的授权,同时学部还有在自己预算范围内的预算计划制定和财务决定权。每个学部设有学部委员会,有一名全职的主任(一般是理事会或主要委员会的前任委员)负责管理。主任在副校长的同意下对学部事务具有完全的行动权力。 2000 年后,学部基本把权力转移给其委托的系和教学组。系和教学组是牛津大学进行研究、讲课、上实验室课和确定教学提纲的机构。可以说学部在相当程度上是教师和学系的代表。 学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①负责学部、学部发展和课程教学;②监督和完善学部研究氛围;③ 5 年战略规划的建议和 1 年执行情况报告;④负责和监督学部的所有事务,包括预算、教学大纲、人员安置、空间安排等。 由此可见,牛津大学不设大学一级的 Senate ,恰恰是为了实现学术自由、学术自主、张扬学术权力的目的。因为,在目前的学院会议、学部委员会运作下,学术自由、学术自主得到充分保证。 CUC.Guide for Members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Bodies in the UK . 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4/04_40/04_40.pdf AUDIT AND SCRUTINY COMMITTEE.GOVERNANCE REPORT TO COUNCIL 2009p10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6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沈阳大学学委会关于原忠虎学腐意见
冯用军 2009-9-1 23:02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f?kz=603639194 留此存照 隐去专家名单和专家鉴定意见。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媒体平台|3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委员会是“橡皮图章”还是“钢印”
yangwenzhi 2009-8-30 07:55
学术机构包括什么,学术机构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核心任务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核心人物是什么, 学术机构话语的支配权归属 学术服务于行政,还是行政服务于学术,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让学术委员会成摆设
westman 2009-6-18 17:30
近期,高校的学术造假丑闻屡见报端。辽宁大学副校长和学生的一篇论文被发现有学术抄袭现象后,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很快出面澄清。无独有偶,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的职称评审材料被发现有问题后,也是该校书记第一时间出面做工作。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学校出现危机事件之后,党委在第一时间研究对策并向社会发布信息是职责所系。从这个意义而言,辽宁大学和遵义医专对危机事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对于学术性事件,党委研究定性并由党委书记直接出面,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学术性事件,最有发言权的自然应该是由教授们主导的学术委员会。曾担任剑桥大学副校长的 E- 阿什比勋爵曾说,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权管理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典型特征,它超越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并使两者的长处和优势得到互补和协调。在这一权力结构模式中,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各司其职、互相协调。西方各国大学一般赋予教授较多的学术权力,教授会担当这学术委员会的职责。虽然校长的权威高于教授会,但教授会拥有学术管理的决策权和相关事务的发言权。 反观国内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互补性没有得到彰显。作为学术权力组织载体的学术委员会,其会议组织形式、议事规则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在辽宁大学,当一起引起公众激烈反应的突发性学术事件发生后,应组织召开学术委员会特别会议,对事件进行讨论和认定。在遵义医专,党委成员列席学术委员会会议并一度成为会议的主导,影响会议议程及结论,学术委员会会议无果而终。 全面来看,大学内部有四种公共权力,第一种是政治公共权力,也就是大学的决策由谁来做出,中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第二种权利是行政权力,由校长行使;第三个是学术公共权力,由学校学术权威来行使,学术委员会是其组织载体;第四个是民主功能权利,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其组织载体。 对照辽宁大学和遵义医专对学术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方式,两校要么由党委主导的政治公共权力替代学术权力进行学术危机事件的定性,要么由政治公共权力对学术权力进行过度干预。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是,学术权力无法发挥作用,最重被边缘化。作为学术性组织的大学,当学术性权力处于边缘位置、或处于压制性状态时,其对真理的追求必然会大打折扣。 或许有人会说,面对诸如此类的学术舞弊事件,本校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定性裁决时,会考虑利害关系仅做出有利于本校声誉的决定,而掩盖事实真相。在社会诚信度和大学公信力依然不高的今天,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大学塑造着一个时代的希望和梦想,今天,人们依然对的大学给予厚望。 此外,学校的决策机构(如党委、学术委员会等)和媒体之间应有一个缓冲机制,学校的新闻宣传部门面向社会发言更符合现代大学的常规。面度突发性危机事件,在真相未明确之前,一个组织的决策者直接面对媒体发言,提出明确意见自然存在风险。而新闻发言人只需透露事件讨论和处理的进展,不必像决策者一样在第一时间摆明态度。 以研究中世纪大学而知名的学者拉希达尔( Rashdall )认为,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的传统在于学问的神圣化,且这种荣耀和幻想还没有从这个星球上消失。显然,在学问的神圣化过程中,如今的大学学人,需要面对更对的利益诱惑,而大学也需要有更合理的制度设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1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DINGJINWEN 2008-12-20 07:3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