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

相关日志

隐秘的历史:从师大体育系,到北京体育大学
热度 1 liyou1983 2019-5-22 08:1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一事件,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但是,全面、真实的历史细节和过程,往往被遗忘、忽略或抹煞。 点开北京体育大学官网“学校概况—学校简介”,开篇只是极其突兀的一句:“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 www.bsu.edu.cn/xxgk/xxjj/index.htm )。还好,在“校史沿革—历史沿革”中,留下了一幅模糊不清的文件图片。在北京体育大学编、2003年版《北京体育大学校史》第5页,图片如下: 转自师大体育系 www.tyx.bnu.edu.cn/tabid/158/Default.aspx 1952 年 7 月,中央政府决定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为主,成立“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 1953 年 8 月 31 日,中央四部委(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 事由:为调整若干高师体育系科,成立体育学院的联合通知 主送机关:北京师大、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中南、西南、西北大学已电发) 抄送机关: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 为了逐步解决目前全国体育师资与工作干部不足的问题,振兴全国高师或大学的体育系科为基础,在中央及各大行政区分别成立体育学院,具体决定如下: 一、 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央体育学院; 二、 将南昌大学体育科与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或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此事由 中南文教局与中南体委协商后决定)合并,在南昌成立中南体育学院; 三、 以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为基础在西安成立西北体育学院; 四、 改成都体育专科学校为西南体育学院; 以上各院校体育系科,今年经费由高教部及教育部拨归中央及各该大行政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掌握,今后的预算由高教部编造,逐年发给中央及各大区体委掌握执行。 各体育学院一切交接事项应于本年九、十月份办理完毕;中央体育学院与十、十一月份办理完毕。并将交接情况分别呈报中央教育部、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 一九五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953年11月1日,中央体育学院在北京先农坛正式成立,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改为北京体育大学。11月3 日,中央体育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先农坛的另一部分,成为了1949年迁京的育才学校的一部分。 师大体育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起源则自 京师大学堂时期的军事和体育课程,1905年首届运动会, 1917年北京高师成立的体育专修科。 真相,何其简单,何其隐秘!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10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二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圆满闭幕
bnuchenjiawei 2018-6-1 10:13
第二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 CSSC201 8 )于 2018 年 5 月 12 ~ 13 日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召开。我国著名系统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郭雷院士担任本届大会主席。本次大会由来自全国各地 138 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 631 位专家学者注册参会,汇集了一大批系统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界精英。 大会开幕式于 5 月 12 日上午 8:00 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由大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狄增如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郭雷院士致开幕辞。他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国内外的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和智能化的迅猛发展,复杂系统问题日益凸现,系统科学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努力构建全国性系统科学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平台,联合相关领域人士共同推动系统科学的发展;要继续努力推动系统科学的学科建设,吸引更多有才华的青年人投身系统科学研究;我们还要促进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推动系统科学的教育、普及和应用。最后,郭雷院士对组织会议的各单位、部门以及所有与会人员对大会的热情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会议邀请了 6 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他们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郭爱克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怀民教授,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宏军研究员,山东中医药大学祝世讷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昝廷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狄增如教授。他们分别就 “大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绝密文件,系统科学或助力破译大脑的工作密码”、“复杂软件系统的构造与演化:一种基于系统科学的方法”、“系统工程理论发展与体系工程探索”、“中医系统论研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系统时代”、“探索复杂系统中的普适规律”等专题做了精彩报告,体现了系统科学大会跨学科、高层次的特色,受到与会听众的热烈反响和高度好评。 大会还组织了以 “ 科学中的系统学问题 ” 和 “ 系统科学的发展展望 ” 为主题的两个大会专题研讨会,邀请了 9 位知名专家做主要发言人,就科学中的系统学问题和系统科学的发展展望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前瞻性、启发性的讨论。 5 月 11 日,大会会前专题讲座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举行。在以“系统安全与复杂性”和“交通系统科学”为主题的两场会前专题讲座上,六位知名专家学者介绍了这两个领域的主要进展。郭雷院士的报告“系统学是什么?”、杨义先教授的报告“《安全通论》——刷新信息安全观”、李翔教授的报告“大数据与智能时代,浅谈人在网络的复杂性”、张小宁教授的报告“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方法”、王文旭教授的报告“交通出行行为的实证与实验”、吴建军教授的报告“ 数据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与管理优化 ” 为现场的二百多名专家学者和学生提供了知识的盛宴。 大会闭幕式由狄增如教授主持。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张纪峰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他向与会者总结了大会的投稿、注册参会情况,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 575 篇(含 6 个大会报告),其中 491 篇被会议录取并进入会议程序册;共安排分组口头报告 48 组(含 15 个邀请组),共 385 篇论文;安排张贴论文 1 组,共 100 篇论文。他对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所有参会代表、大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对大会的成功召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本届大会张贴论文评审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樊瑛教授,宣布了评审委员会的意见,并对三篇获奖论文进行颁奖。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韩战钢教授,对会议的主要组织参与者和志愿者进行了表彰,他们的辛苦努力是本届大会成功的保障。 最后,狄增如教授宣布:经过大会指导委员会认真讨论决定,从申请承办单位中遴选出国防科技大学为第三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 ( CSSC201 9 )的承办单位,青岛大学为第四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 ( CSSC2020 ) 的承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段晓君教授代表第三届大会承办单位介绍了该校的学科发展情况,并表示将努力把第三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办得更好,热情邀请大家明年长沙再相聚! 系统科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 1990 年设立的理学一级学科,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系统自身,其目的是探索各类系统的结构、环境与功能的普适关系以及演化与调控的一般规律。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肇直、许国志、方福康等前辈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我国系统科学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建立了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和发展态势。系统科学思想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国防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缺乏一个以推动系统科学发展为重点的、多学科、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平台,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各领域进入研究复杂性、调控复杂性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一需求更为迫切。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郭雷院士的倡议下,第一届系统科学大会应运而生, 2017 年 5 月,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承办,第一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本届大会上,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系统科学学科人才培养,成立了由部分系统科学学科点建设单位组成的系统科学系列教材编委会,以支持系统科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学科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推进系统科学教育与普及的深入发展。 本届大会从学术水平到会议组织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誉,是中国系统科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必将对我国系统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新时代下中国系统科学研究发展的新起点。 本次大会由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承办,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联合协办。
个人分类: 会议|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wangdh 2017-9-2 14:40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孙儒泳院士 学术思想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将于 2017 年 9 月 15 日-18 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一:会议内容及日程安排: 9 月 15 日 :全天报到。下午举行”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技术和方法讲座”。 ( 讲座内容见下面详细信息 ) 9 月 16 日 :开幕式和学术交流。 9 月 17 日 :学术交流,优秀研究生学术报告和优秀墙报评选、闭 幕式等。 9 月 18 日 :代表离会。 二、优秀青年学者评选: 本次会议将评选优秀青年动物生理生态学者奖 5 名(年龄在 40 岁 以下),以奖励青年学者的工作和贡献。请申请优秀青年学者奖者, 将 3 年来的代表作( 3 篇以内)的电子版寄到会务组 张文逸处 (Email:zhangwenyi322@gmail.com,注明优秀青年学者评选),截至 日期为 2017 年 8 月 31 日。 三、代表报到: 报到时间:2017 年 9 月 15 日。 报到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 详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19 号。 乘车路线: 1 、北京南站——北京师范大学 (1)地铁 4 号线安河桥北站方向,乘至平安里站下车,B 口出站乘坐 22、47 路公交车至北京师范大学站。 (2)乘坐出租车,约 50 元。 2 、北京西站——北京师范大学 (1)乘坐地铁 9 号线至国家图书馆站转4 号线,至新街口站下车,乘坐 508 路至北京师范大学。 (2)乘坐 387 路至北太平桥西站下车,步行 500 米至北京师范大学。 (3)乘坐出租车,约 40 元。 3 、北京站——北京师范大学 (1)地铁 2 号线至积水潭站,乘坐 22路、47 路等公交车至北京师范大学。 (2)乘坐出租车,约 40 元。 4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T3 航站楼——北京师范大学 (1)机场大巴公主坟线至北太平庄下车,步行 660 米至北京师范大学。 (2)地铁机场线至东直门站下车,转乘 2 号线至积水潭站下车,乘坐 22、47 等公交车至北京师范大学。 (3)乘坐出租车,约 100 元。 说明:由于会务组人手有限,且北京交通站点众多,故不安排机场与火车(汽车)站的接站工作,请代表自行前往报到地点。若有特殊需求或问题咨询,请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生态课题组李小璇联系,联系电话:188-1008-1962。 四、会议注册费: 会员注册费 1200 元/人,学生代表 800 元/人(凭学生证)。 重要信息: 会务组协助安排食宿,住宿费自理 (京师大厦标准间每晚约为 498元,由于房源有限,我们将优先安排第一轮通知后提交回执者入住,若房间空余,再安排第一轮通知回执以外的与会者;我们同时提供周边旅馆信息,请参考下方旅馆信息。由于房源紧张,请各位代表务必自行提前预定)。 五、其他事项: 会务组需要提前印刷、装订学会论文摘要集及安排食宿等,请大 家提前将相关材料发送至会务组邮箱,时间节点及邮箱如下: 1 、参会回执 : liuyukun_93@163.com,联系电话:刘煜坤 130-3119-5988;截止日期:2017 年 9 月 5 日。 2 、摘要: zhangwenyi322@gmail.com,联系电话:张文逸 188-1176-9963;截止日期:2017 年 9 月 5 日。 会议盖章的正式通知将由会务组在大会期间发放。 会议负责人 : 牛翠娟教授 、刘定震教授 、张立教授 重要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周边酒店信息: 远望楼 标间 488 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 57 号(北大平桥西北角)订房电话:010-51299843 如家酒店北太平庄店 标间 370 元 地址: 北三环中路乙 40 号 ,近北太平桥西南角 订房电话:010-62026556 如家酒店马甸桥店 标间 303 元 地址: 北三环马甸南路 2 号(近马甸桥西北角) 订房电话:010-82009898 汉庭酒店积水潭店 标间 490 元 地址: 学院南路 4 号楼 订房电话:010-85830033 北京德胜门华宇假日酒店 标间688 元 地址:德胜门外大街 71 号 订房电话:010-82273005 动物能量代谢与生理生态学研究技术和方法讲座: 北京易科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于15日下午共同举办“动物能量代谢与生理生态研究技术讲习班”。 讲习班培训内容 1 )王德华 研究员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能量代谢测定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概述 2 )杜卫国 研究员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两栖爬行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 3 )牛翠娟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水生动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 4 ) John Lighton 博士、 首席科学家(美国): Constraintsand Solutions in Metabolic Measurement. 5 )迟庆生 博士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代谢仪器测定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7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议通知: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wangdh 2017-3-27 15:40
“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为促进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并庆祝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教育的奠基者孙儒泳院士90寿诞,“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将于2017年9月15-18日在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1. 会议内容 1 )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学术交流。 现向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摘要。格式参见《兽类学报》论文摘要格式。 2 )本次会议在9月15日下午安排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培训班,免费参加 3 )本次会议将评选2017年度全国优秀动物生理生态学优秀青年学者,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5篇以内的代表性论文(PDF文件)发给会务组牛翠娟(cjniu@bnu.edu.cn) 4) 为鼓励研究生参会,本次会议将评选研究生优秀报告人和最佳墙报。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2017 年 9 月 15-18 日。 15 日:全天报到 (15日下午安排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培训,免费) 16-17 日:学术报告 18 日:离会。 3. 会议地点 住宿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等(地址、房间价格及北师大周边宾馆情况详见第二轮通知) 会议地点:待定(地址详见第二轮通知) 4. 会议注册费 会员代表¥ 1100 ; 学生代表 ¥ 900 ; 另: 家属参会需要注册,注册费: ¥ 900 。如果不参会,可以单独购买会议餐卷 。 5. 会议相关注意事项 北京市住宿较为紧张,需要参会代表尽快回复,以便统计并预留宾馆房间数量。请有意向参会的代表在3月25日前返回会议回执,有需要住单间的代表请在回执中注明。京师大厦就在北师大校园内,是最方便、住宿条件较好的四星级宾馆,因房间数量有限,可能没法满足所有代表入住。我们的住宿安排将按回执时间顺序确定。未及时返回回执的代表,临时决定参会的代表,原则上自己解决住宿,会议秘书处将尽力协助。 其他具体事项详见第二轮通知发布。 6. 会议联系人 负责人: 牛翠娟、刘定震、张立 摘要联系人:张文逸。邮箱: Zhangwenyi@gmail.com 回执联系人:刘煜昆,邢康南 邮箱: liuyukun_93@163.com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七年三月八日 会议回执 姓名 单位 性别 住宿意向(单/合) 职称 E-Mail 电话 申请学术报告或墙报回执 姓名 单位 报告意向(口头/墙报) 报告题目 职称 E-Mail 电话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9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kexuechuanbo 2016-11-6 13:27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2016年11 月 4 日至 6 日,由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出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范海林,北京市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董奇、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等 80 余位代表和北师大学生等 300 余人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弘扬西北联大传统,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会议分为开幕式、校长论坛、专家论坛三个板块进行。大会收到论文 43 篇,会后将由北师大结集正式出版。开幕式通过视频短片回顾了西北联合大学在民族危亡之际,艰苦创业、兴学强国的光辉历史。 会议报告提出不少新的认识:刘川生书记表示,西北联合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联合体和高校命运共同体,它的创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伟大“长征”。西北联大精神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艰苦奋斗、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也是“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铸就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论坛举办五年来,已经成为相关高校凝聚共识、加强沟通的学术传统和重要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希望以此为契机,与兄弟高校一道,继承西北联大的光荣传统,弘扬西北联大精神,切实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陈宗兴副主席表示,西北联大在延续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开发西北和巩固抗战后方上,发挥了拯危救困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国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西北联大仍有它的精神价值和启示意义。相信西北联大论坛能够在联络东西部高校、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各相关高校在“双一流”的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范海林副司长认为,今天西北联大相关高校秉承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共议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刘伟副总编辑指出,如无一南一北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两校,就无今天我国高等教育。西北联大的主体部分仍然扎根西北,贡献于国家和民族。顾明远先生回顾了西北联大的历史及其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北师大与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感情,认为西北联大的师生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学校汇聚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师,同时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校风。在“双一流”建设的新长征中,我们要继续学习发扬西北联大师生的理想信念和勤朴的精神。华中师大余子侠教授提出西南联大仅为地方留下一个昆明师范学院,受益仅为一省,而西北联大却留下理工农医师范综合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受益为西北五省。天津大学王杰教授提出,西北联大所属院校在山河破碎、硝烟弥漫的艰难环境中办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和追求,在给西北带去高等教育的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北师大魏书亮副主任在评析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历史叙事方式的传播效果后,提出建议西北联大叙事方式转型的建议,即提倡“独特性凸显”、“局外人研究”、“细节性讲述”等叙事方式。 会议建议:创设“发展共同体”(或“西北联大高校联盟”),形成一把手会商制度,可初步施行免试研究生互推、重大课题联合申报等;建立西北联大研究基地,成立西北联大研究会,设立研究基金;保护好办学遗址,建立战时高等教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体验馆,协助地方建设“西北联大文化一条街”等。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代表兄弟院校在开幕式致辞,并主持第二阶段的校长论坛。郭校长在致辞中追忆了西北联大在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回顾了西北大学传承西北联大办学思想的实践经验,详述了西北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绩,认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多打基础,立足长远。希望大家在“双一流”建设中共同努力,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他还在主持校长论坛的点评中指出: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一个合中有分,一个分中有合,各有特色;大学的历史和传统是花再大的价钱也买不来的;西北联大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同时还连着未来,因此研究西北联大,可以带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开创未来的历史经验和科学依据。我校北京校友会、我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西北联大研究所、校档案馆等 10 余位代表出席会议,并提交:郭立宏校长《西北联大 - 西北大学史地一流学科的建设传承与启示》;姚聪莉《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姚远《西北联大与其后继院校定位西北办学思想与抱负的形成》,《西北联大融汇世界办学的思想与实践》,《西北联大医学一流学科的创建与传承》,《西北联大医学院三院长的教育思想》;李晓霞《西北高等师范教育开创者李蒸的教育贡献研究》,《李蒸的战时教育思想》;郭晓亮《西北联大一流工程学科建设的奠基意义》;梁严冰《西北联大与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姚璐《开国大典播音员齐越在国立西北大学事迹考》;曹振明《姜琦战时教育思想研究》;王沛《西北联大电讯工程学科的发萌》等 13 篇论文。近年来,我校博士研究生已有 3 个以西北联大为选题的学位论文,申报获准一项以“西北联大与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为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目前,有西北大学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北京金城出版社、陕西省档案局等四个机构,正在实施有关西北联大选题的专著、史料汇编或普及读物的出版。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由西北大学首先发起,于 2012 年 4 月 3 日在西北大学举行筹备会议,确定了光明日报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与西北联大直接相关的八校为发起单位。在天津举行的“发起单位领导联席会议”上新增中国矿业大学和东北大学为发起单位,并确认西北大学为秘书长单位。论坛于 2012 年 9 月 15 日至 17 日在西北大学举行第一届;于 2013 年 8 月 3 日至 4 日在陕西理工大学举行第二届;于 2014 年 10 月 13 日至 17 日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第三届;于 2015 年 11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第四届;于 2016 年 11 月 4 日至 6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第五届;将于 2017 年 10 月 23 日前后在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第六届;将于 2018 年由西北工业大学承办第七届;将于 2019 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第八届; 2020 年由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第九届。后续会议承办颇为踊跃。 论坛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颜虹,分别代表两校进行了 2017 年度论坛承办方交接仪式。 (西北联大研究所 姚远)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2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北师大举行
kexuechuanbo 2016-11-6 12:06
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北师大举行 2016-11-05 18:49:30 腾讯教育 0 大字 11月5日,第五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光明日报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等12家单位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论坛以“弘扬西北联大传统,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为主题,全面梳理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教育思想、学术贡献,为弘扬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传承中国大学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遵循。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范海林,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等在开幕式上致辞。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陕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保民,西昌大学党委书记龚灏,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颜虹,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贾德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继良,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玉泉,以及来自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我校各职能部处及院系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近300人出席了论坛。我校校长董奇主持开幕式,党委副书记刘利主持了校长论坛。 开幕式通过视频短片回顾了西北联合大学在民族危亡之际,艰苦创业、兴学强国的光辉历史。 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表示,西北联合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联合体和高校命运共同体,它的创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伟大“长征”。西北联大精神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艰苦奋斗、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也是“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铸就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举办五年来,已经成为相关高校凝聚共识、加强沟通的学术传统和重要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希望以此为契机,与兄弟高校一道,继承西北联大的光荣传统,弘扬西北联大精神,切实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陈宗兴副主席表示,西北联大在延续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开发西北和巩固抗战后方上,发挥了拯危救困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国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西北联大仍有它的精神价值和启示意义。相信西北联大论坛能够在联络东西部高校、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各相关高校在“双一流”的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范海林副司长认为,今天西北联大相关高校秉承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共议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他指出,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双一流”建设突出的位置;要重点强化本科教学,尤其是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本科教学改革;同时要注重推进教育教学公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张雪常务副书记表示,西北联大的建立加深了北京与西北地区的联系,希望相关高校弘扬西北联大优良传统,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服务西北大开发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贡献。她勉励北师大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北京高校与西北高校携手互建,并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各校的建设发展与合作交流。 刘伟副总编辑指出,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同一天宣告成立,两校在战时的艰难困苦之中为中国高等教育保留精华,这种精神到今天仍然鼓舞着我们。西北联大以爱国报国砥砺师生意志,激励我们以积极奉献精神争创两个一流。光明日报作为论坛的主要发起单位,将始终积极参与并支持本论坛的发展。 郭立宏校长追忆了西北联大在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回顾了西北大学传承西北联大办学思想的实践经验,详述了西北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认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多打基础,立足长远。希望大家在“双一流”建设中共同努力,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 顾明远先生最后致辞,他回顾了西北联大的历史及其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了我校与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感情。他认为西北联大的师生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学校汇聚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师,同时具有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校风。在“双一流”建设的新长征中,我们要继续学习发扬西北联大师生的理想信念和勤朴的精神。 本次论坛分设校长论坛和专家论坛,与会各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围绕“弘扬西北联大传统,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集中研讨,并提交了39篇学术论文。 董奇校长在校长论坛的发言中指出,西北联大的办学传统和精神启发我们认真思考“双一流”的建设标准。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中国特色,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突出学校自身的优势,要树立大学精神。希望西北联大相关高校未来建立起一个发展共同体,相互协作、共享资源,一起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期间,来自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天津大学、西昌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及城固县博物馆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相继发言。大家回顾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南迁汉中艰苦办学的历史,及西北联大对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认为西北联大的办学历史,不仅为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全国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论坛进一步弘扬与发掘了西北联大的优良传统与大学精神,拓宽了西北联大的史实和发展脉络,深化了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论坛最后确定下一届的承办高校为西安交通大学,我校刘利副书记与颜虹副校长代表两校进行了2017年度论坛承办方交接仪式。 (党委/校长办公室)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师范大学获批基金项目统计结果
热度 5 zhpd55 2016-8-23 15:50
2016 师范大学获批基金项目统计结果 诸平 据近期公布的 201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上次对近 50 所师范学院的获批项目进行了统计( 师范学院2016获批基金知多少 ),今天再将 40 多所师范大学的获批项目统计结果列出,供大家参考。 2016 年师范大学中标项目有 1650 项,资助总金额近 7.6 亿元。其中包括面上项目 746 项,青年基金 622 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28 项,重点项目 20 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9 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资研究基金 8 项,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 8 项,联合基金项目 4 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2 项,重大研究计划、应急管理项目以及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各一项。 1 中标单位 top10 在 40 多所师范大学当中, 201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最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标项目 165 项;华东师范大学排名第二,中标项目 146 项;陕西师范大学位于第三,中标项目 103 项,其余均在 100 项以下。 2 资助总金额排名 北京师范大学名列第一,资助总金额超过 1 亿元,达到 10662 万元,其中包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万元;华东师范大学排名第二,资助总金额为 8546 万元;位于第三名的是南京师范大学,资助总金额为 4333 万元;陕西师范大学虽然排名第四,但是资助总金额( 4323 万元)与第三名非常接近;华南师范大学排名第五,资助总金额为 4209 万元,其余均在 3420 万元以下。更多信息见下表。 表 1 师范大学中标项目统计结果 单位名称 数量 / 项 金额 / 万元 合计 1650 75912 北京师范大学 165 10662 华东师范大学 146 8546 南京师范大学 84 4333 陕西师范大学 103 4323 华南师范大学 69 4209 安徽师范大学 31 3414 东北师范大学 66 3223 华中师范大学 57 2682 江西师范大学 72 2412 河南师范大学 52 2320 首都师范大学 53 2182 湖南师范大学 46 1849 杭州师范大学 39 1826 山东师范大学 53 1776 上海师范大学 43 1764 江苏师范大学 47 1752 西北师范大学 45 1718 云南师范大学 43 1642 福建师范大学 38 1575 浙江师范大学 31 1430 曲阜师范大学 32 1357 广西师范大学 33 1294 河北师范大学 22 1232 辽宁师范大学 28 908 贵州师范大学 24 886 内蒙古师范大学 15 848 天津师范大学 23 80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 764 重庆师范大学 18 748 新疆师范大学 19 731 海南师范大学 14 540 四川师范大学 15 500 哈尔滨师范大学 13 498 青海师范大学 14 488 沈阳师范大学 14 478 长春师范大学 12 452 西华师范大学 10 411 吉林师范大学 11 346 闽南师范大学 7 301 山西师范大学 10 23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7 140 淮北师范大学 4 86 3 责任人中标金额 top10 负责人 单位 金额 ( 万 ) 占比 曾和平 华东师范大学 1050 22% 邢达 华南师范大学 847 18% 刘玉芳 河南师范大学 735 15% 许清海 河北师范大学 325 7% 朱宗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311 7% 张春来 北京师范大学 300 6% 王士君 东北师范大学 300 6% 江源 北京师范大学 300 6% 田阳 同济大学 294 6% 刘忠文 陕西师范大学 294 6% 4 学科中标次数 top10 5 学科中标金额 top10 学科分类 金额 ( 万 ) 占比 地理学 (D01) 10955 25% 数学 (A01) 7133 16% 物理学 I(A04) 5128 12% 计算机科学 (F02) 3845 9% 无机化学 (B01) 3011 7% 分析化学 (B05) 2985 7% 有机化学 (B02) 2960 7% 生态学 (C03) 2793 6% 动物学 (C04) 2605 6% 光学和光电子学 (F05) 2210 5% 6 北京师范大学责任人中标金额 top10 7 华东 师范大学责任人中标金额 top10 8 陕西 师范大学责任人中标金额 top10
个人分类: 新观察|1568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
zhqjia 2014-12-10 06:06
北京师范大学( BNU )位于北京市北太平庄,南邻新街口和积水潭,东接马甸,可以“日游新马太,夜观积水潭”, 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 BNU 占地面积 1031 亩(包括海淀校区和西城校区),师生近 3 万人,人口密度很大,校园人流涌动,蔚为可观,食堂更是一座难求。 和其他名校不同, BNU 既无人工湖,更无自然湖,风景平淡。每天傍晚,大半京城的乌鸦觅食而归,几乎落满了学校的大树,堪称一景,乌鸦也由此被戏称为 BNU 的校鸟。 近年来, BNU 提出建设有特色、综合性的大学,但其师范特色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女生和男生比例似乎仍呈增加趋势。 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一面旗帜, BNU 非常注重教学。教师必须提前到达课堂,迟到则作教学事故论处;每个学期学校督导团成员都会随时听取每一门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期末由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价,评价低于 3.5 分的教师视为教学不合格,取消当年职称晋升和评优资格。由于 BNU 的学生大都修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因此,评价绝不含糊,几乎每年都有教师被评价为不合格,尤其是新教师。和其他高校一样, BNU 的学生也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我一直认为,好学校的差学生可能比不上差学校的好学生,人生犹如马拉松比赛,暂时的领先并不值得自喜,读大学只不过是另一场角逐的开始。 历经百年历史积淀, BNU 学科建设很具优势, 17 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其中,教育学、心理学、中国史、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系统科学等排名第二。 BNU 现有两院院士 8 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居中国高校前列,毕业生中有 20 多人当选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
2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科学增加博客点击的研究
热度 7 Majorite 2014-4-10 06:29
系统科学增加博客点击的研究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科学网博客委员会对胡延庆博士取得科学网周排行第一的喜人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这不仅是胡博士本人的光荣,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与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的光荣,更是科学网的光荣,改写了科学网人气的历史,可喜可贺!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长期致力于系统科学学科建设,在复杂系统基本理论、社会经济系统、生命生态系统、多主体系统与演化算法、复杂系统的信息技术等方面创新系统科学基础和前沿科学研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胡延庆博士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并把系统科学的学术进步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实践证明,系统科学在现实生活是非常有用的,每个人都需要系统科学的知识,胡延庆博士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系统科学可以立马让统计学进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尽管没有胡延庆博士, 但有李克强教授,真牛! http://sss.bnu.edu.cn/mainview.php?cid=2 胡延庆博士现在到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任副教授,有了这样杰出人才,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步入世界数学王国的宝座, 看引进人才多么重要!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759 次阅读|14 个评论
2012-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泛函分析试题
zhangweimaths 2014-2-18 12:28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4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实分析考试试题
zhangweimaths 2014-2-18 12:22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4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2014年团拜会
热度 4 jiangxun 2014-1-27 03:59
作者:蒋迅 2014年1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举行了第31届 春节团拜会 ,130多位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参加。 数学学院特别提到“今年团拜会没有聚餐”。我觉得,往年把学院的经费花在吃喝上确实值得商榷。现在有了新思维,为什么不能改为自掏腰包呢?应该都花得起这个钱吧? 我在一个穷单位工作,每年同事们的圣诞聚餐都是自己掏钱 (或自带菜)。大家都很愉快。
个人分类: 杂谈|470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科学家缺原创性论文是伪科学
热度 2 fs007 2014-1-6 13:16
寻正 我笔误把火狐整成飞狐,于是被闫小勇教授嘲笑了一把,因此我点了他的名字一下,就飘到了一位被《自然》报道的 学术大牛家园 里去了,随便崇拜了一下,就有了吃苍蝇的感觉,因为我发现了闫教授居然是搞伪科学的主儿,我如果发文批评,就变成了因私报复,而不发文,总觉得心里不吐不快。最终觉得还是维护科学纯洁性比个人名誉要重要些,因此抛砖砸玉。 《自然》在开放年代也整了一个开放性的杂志,叫《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那是交钱发文的新式开放性杂志模式,闫小勇引以为傲的 《科学家追求时尚》 一文就发表在该杂志上,闫教授在该文排名第四。这篇文章除了中国的专家,还有新加坡与香港的学者,大家都是搞什么复杂系统研究的,这种所谓交叉学科,向来是伪科学的重灾区。 交叉学科很有价值,但也易于给伪科学留下空间,因为它很容易出现在科学家面前讲哲学,而在哲学家面前谈科学的情况,大家在云盖雾绕的概念游戏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称赞声一片。中国学者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懂的时候就大加赞扬,别人就以为他懂了,而缺乏不懂就要深思的心惯,如果一项研究既不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理论价值,那就可能是伪科学。 《科学家追求时尚》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始终都有热点研究,而这些热点研究会因为种种原因存在,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本身的现实价值与攻关难易程度,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命题,因为几乎不存在替代解释。 《追求时尚》一文采用了某种量化手段,即在美国物理学会的系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用过去的文章作为评判标准,看新发表的文章跟踪热点的情况,这某种程度上是Tautology,循环论证,即使原命题可以证伪,也会因为方法上的缺陷而证实,为什么呢?Any inherent bias or propensity will have a tendency to repeat itself.任何决定选题与发表的因素都会继续。 该文做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中国与德国的学者比美国学者更追求热点,不如美国科学家有原创性:原创性排队,最牛者美国,次德国,日本,最后是中国。我的确感觉中国学者可能原创性不如美、德、日,但该文的结论却是非常搞笑的,因为它源于一个非常短视的未必合理的量化。 一叶障木,不见森林,该文的作者似乎没觉得用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来衡量其它国家的论文有什么不妥,我敢打赌,如果我们采用中国物理学会的杂志作为评判标准,中国的科学家不但比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学者更有原创性,中国学者的科学贡献也是这些国家所有学者总贡献的无数倍!派个小学生大概也能完成这一研究。 这些自以为是的研究者没有意识到他们跨入了一个社会学研究的领域,而缺乏社会学基础的他们忽略了基本的社会学常识与基本思路。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现,只不过把所谓网络分析的手段生搬硬套到物理学研究论文上了。 再回头看了闫小勇教授的高产论文,几乎就是一个套路,同一种方法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去,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就是概念三炒(水煮、红烧、与爆炒),想起哈工大的一名教授,网名太簇,孙文俊是也,他同一年毕业三个硕士,就是把同一方法照搬到三种场景中去,说到底,全是包装得很好的伪科学——以科学的名义,做无聊的事情,既无理论突破,也没有现实意义——当然,他们阐述现实意义时仍然头头是道。 中国学者原创性不如发达国家,美、德、日的比较就大有问题了,稍有物理学基础,这德国人可不是一般地牛,二战是否打垮了德国学者的脊梁,难说得很,日本后来居上,那肯定不是超英赶美整出来的虚名,谁比谁更有原创性,也具有不确定性。我可以怀疑日本真不如美国,但绝不会相信该论中表达出来的数据,那些数据整个儿就跟巫数差不多,毫无价值——它只能代表数据的产生方式而已。 在数据时代里,有着计算机的帮助,我们还能产生更多的数据,因此,做学术文章的压力总能将它们转化为学术成果,原创性缺缺,但欺骗性十足。中国的学术界评审规则潜的多,而这类伪科学课题似是而非,估计是学术原创性不太够的人的最爱,希望本文的揭发可以引起潜在的评审者的注意,在评审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的论文你认真读了都不懂,一种可能是你学问差了,那没什么羞耻的,还有一种可能是它本身就是忽悠人的东东,你把这玩意儿当作创意与原创,那才是丢人到底的事情。 这篇文章因为跟《自然》挂得上钩,国内媒体广泛转载传播,也很搞笑,中国人原创性不好说,但科学修养差却是可以判断的。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569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近三年中博士论文平均12个中有一个不合格
zjcui 2013-11-7 11:33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 平均12个中有一个不合格 2010-2012年全国博士论文抽检 - 北京师范大学抽检结果: 2010-2012年共授予1936博士学位,抽检71篇,6篇不合格。占抽检比例8.45%。每12个中有1个不合格。 其中: 2010年授予609博士学位,抽检15篇,1篇不合格。占抽检的比例6.67%。每15个中有1个不合格。 2011年授予622博士学位,抽检28篇,2篇不合格。占抽检的比例7.14%。每14个中有1个不合格。 2012年授予705博士学位,抽检28篇,3篇不合格。占抽检的比例10.71%。每9个中有1个不合格。 不合格名单如下: 2010年 1篇:物理学系 导师 杨百瑞 2011年 2篇: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师 冷溶; 法学院 导师 韩赤风 2012年 3篇:哲学与社会学院 导师 张奇伟 (原人事处处长,现图书馆馆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师 李兴; 减灾与应急管理学院 导师 刘连友.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表
zhangweimaths 2013-9-8 14:54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数学科学学院课程表.xls
个人分类: 课程|2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名胰腺外分泌专家John A. Williams教授来访北京师范大学讲座
zjcui 2013-9-4 09:58
知名胰腺外分泌专家John A. Williams教授来访北京师范大学学术讲座 讲座时间地点:2013年9月9日生命科学学院生地楼一楼计算机教室,上午10点。 Seminar JA Williams.doc Williams JA CV- July 2013.doc Seminar Title: Regulating the supply of digestive enzymes for secretion by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John A. Williams, M.D., Ph.D., Horace W. Davenport Collegiate Professor of Physiology and Professor of Internal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 Ann Arbor, MI 48109-0622, USA 时间 : 10:00 AM on 9 September 2013 地点 : 生地楼一楼 计算机教室 联系人 : 姜洪宁 联系电话 : 5880 8329; 15117931274 主持人:崔宗杰 教授
个人分类: 科研新闻|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对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术不端问题调查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17 07:26
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 —— 对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术不端问题调查的质疑 转发邱居里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17 日 发布 按 : 学术批评网 2013 年 8 月 16 日 发表北京师范大学邱居里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文:《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 —— 对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术不端问题调查的质疑》 ,现予转发 邱居里:《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 —— 对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术不端问题调查的质疑》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师,今年 4 月,我向学校相关部门实名举报了本院副院长魏崇武涉嫌学术抄袭的行为。然而,学校的调查却发生了种种异常,使我不得已诉诸学术批评。 以下是这次举报和调查过程的真实记录。 一、涉嫌抄袭的证据 被举报人魏崇武, 1991 年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同年 9 月进入本校古籍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其导师李修生教授原任中文系主任,时任古籍所所长。 1994 年 5 月,魏提交硕士学位论文《赵复论考》,同年夏毕业,留所工作。 1995 年,魏将硕士论文分拆为《赵复理学活动述考》、《赵复事迹编年》等文公开发表 ( 分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第 79 ~ 84 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5 年增刊第 82 ~ 94 页 ) 。在上述论文中,魏崇武大量抄录了此前发表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周良霄研究员《赵复小考》和我的《赵复考略》两篇论文(分载《元史论丛》第五辑第 190 ~ 19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8 月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3 年增刊第 14 ~ 27 页, 1993 年 12 月出版)。 魏文在问题切入、研究思路、主要资料和研究结论上,基本袭用周、邱二文。如前人研究失误、《杨紫阳文集序》写作时间、赵复生卒、北上燕京、太极书院创立、南游讲学、赵复北方交游、赵复遗著统计等一系列主要问题,魏文都抄录了二文的研究成果。尽管他挖空心思,在论文结构上,把赵复生平分为理学活动述考和事迹编年两部分,同时又改易文字、颠倒文序、分割穿插、变换资料及出处,但是,涉嫌抄袭的痕迹比比皆是。此略举三例: 例如,赵复在南宋的情况。邱文云: “ 现今有关赵复的所有材料,都是从 1235 年德安之役开始的,因此赵复在南宋的前半生,已无从知晓,仅由他在《杨紫阳文集序》末自署中,知他是南宋的 ‘ 乡贡进士 ’ 。 ” (见本文附录 3 《赵复考略》第 17 页)魏文作: “ 现存有关赵复的所有材料,都从 1235 年蒙宋德安之役开始,所以他在南宋的前半生已难以知晓。只是,他在 1246 年作《杨紫阳文集序》时曾自署 ‘ 前乡贡进士 ’ 。 ” 文句的句式和意思相同,只是文字稍作改易(见本文附录 4 - 1 《赵复考论》第 8 页、附录 5 《赵复理学活动述考》第 79 页)。 又如,赵复生年推定。邱文研究思路是,先据史料记载列出赵复交往的八位北方士人,按其生年分为三代: “ 杨奂、杨弘道、元好问、李治为第一代 ” ,生年在 1186 ~ 1192 ; “ 姚枢、王粹、杨惟中为第二代 ” ,生年在 1201 ~ 1205 ; “ 郝经则为第三代 ” ,生年是 1223 。其后考察文献记载中各代士人与赵复交往的称谓和关系,发现 “ 他与杨奂等人大致是平辈论交 ” ,而 “ 郝经之于赵复,则明显是晚辈与前辈之交 ” , “ 作诗均称赵复为 ‘ 赵丈仁甫 ’ 或 ‘ 仁甫丈 ’” 。结论是: “ 由此推测,赵复的生年大约与杨奂、元好问等人相近,在 1186 ~ 1190 年前后。下至 1235 年德安之役,赵复年龄约在四十五至五十岁之间,与吴莱诗云 ‘ 皓首 ’ 、 ‘ 老身 ’ 相合。再迟至 1247 年南游,赵复年龄在六十上下,亦与郝经称之 ‘ 赵丈仁甫 ’ 相符 ” (详见本文附录 3 《赵复考略》第 16 ~ 17 页)。魏文直接袭用邱文思路,也将八人分为同样三代: “ 杨奂、杨弘道、元好问、李治(第一代),姚枢、王粹、杨惟中(第二代),郝经(第三代) ” ,并云 “ 赵复与杨奂、杨弘道、元好问、李治等人的交往乃平辈论交 ” , “ 赵复之生年当与此四人相仿 ” , “ 生于 1190 年左右 ” ,郝经 “ 作诗均称 ‘ 仁甫丈 ’ ,显然是晚辈与前辈之交 ” 。 “ 既然赵复生年与杨奂、元好问等人相仿,那么到 1235 年德安之役,赵复年近五十,则确实可称 ‘ 皓首 ’ 、 ‘ 老身 ’ 。再到 1247 年载经南游,则年在六十左右,郝经称之 ‘ 赵丈仁甫 ’ 可谓不谬 ” (详见本文附录 4 - 2 《赵复论考 • 附录》第 1 ~ 2 页,附录 6 《赵复事迹编年》第 82 ~ 83 页;后文因公开发表,则删掉 “ 第一代 ” 、 “ 第二代 ” 、 “ 第三代 ” 诸语,以稍作掩饰)。比较二文,不仅研究思路完全一致,结论文句也大致相同。 再如,赵复《杨紫阳文集序》的写作时间,是其生卒定位的关节点。前人研究失误,在于序文提到 “ 捃摭遗稿,厘为八十,将攻梓以惠后学 ” ,认为文集编于 1255 年杨奂死后,故赵复作序时间不可能在 1246 年丙午。邱文首先考订姚燧《序江汉先生死生》约作于 1289 年,其时赵复已死,不可能活到 1306 年丙午。然后对楊奐《还山遗稿》做了细致检索,发现 “ 杨奂本人在甲寅年 (1254) 所作的《臂僮记》中提到: ‘ 平生著述外无他嗜好,其所以自得者,亦足以自乐也。兵火流离中,仅存《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近鉴》三十卷。 ’ 显然,杨奂生前已经两次编定过自己的文集,其中 ‘ 《还山前集》八十一卷 ’ ,就是 ‘ 厘为八十,将攻梓以惠后学 ’ ,并请赵复作序的《杨紫阳文集》,而序中 ‘ 遗稿 ’ 一词,指的也正是在 ‘ 兵火流离中 ’ 遗存下来的杨奂文稿。 ” 从而得出 “ 赵复为杨奂文集作序,只能是 1246 年丙午,而不可能是 1306 年丙午 ” 的结论,现在看来仍是正确的(详见本文附录 3 《赵复考略》第 15 ~ 16 页)。魏文则糅合周、邱二文,首先抄录周文的资料和研究,说明赵复序文,早在大德七年( 1303 )姚燧编梓文集时成稿具在;而且赵复死于至元二十四年( 1287 )元国子学正式建成之前,并没有活到 1306 年丙午(详见本文附录 2 《赵复小考》第 196 ~ 197 页)。然后将邱文改写为: “ 赵复为杨奂文集作序时间不应是公元 1306 年,而应是 1246 年。 ”“ 赵复序中 ‘ 遗稿 ’ 云云,指的是杨奂《臂僮记》所称的 ‘ 兵火流离中 ’ 遗留下来的文稿。员择编为《还山前集》八十一卷。此前集亦即赵复作序的《杨紫阳文集》 ” , “ 可见杨奂生前其文集已两次编定 ” (详见本文附录 4 - 2 《赵复论考 • 附录》第 11 页,附录 6 《赵复事迹编年》第 93 页)。 关于学术抄袭,教育部文件有着明确规范: “ 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 …… 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 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 有些学风不正的人明明采用了他人的观点或资料,为了掩盖事实,冒充首创,故意把最应当列入参考资料的文献删除,对应当作直接引文或间接引文的文献有意回避,不作标志,也不出现注释,只列在附后的文献目录中,这属于有意遗漏。如果故意回避的资料数量较大,或是涉及论文的主要观点、方法、证据,则实际上已经形成抄袭,构成侵权。 ”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第三条《学术引文规范》、第四条《学术成果规范》, 2004 年 8 月颁布;《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第 4.4.4 条《不可故意回避》, 2009 年 6 月颁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6 月版,第 54 页、第 30 页。)据此,即便是 “ 有意遗漏 ” ,也属于抄袭。更何况,魏文无论正文、注释,还是主要引用文献、研究论著,对他主要抄录的周、邱二篇论文只字不提,意在表明关于赵复生平和传播理学的研究都是他自己的发明。如果这些不算抄袭,天下还有抄袭吗? 魏崇武不知道周先生和我的论文吗?否! 1993 年 6 月 8 ~ 10 日,北师大古籍所召开 “ 元代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 ” ,我向会议汇报了自己《赵复考略》的研究(详见本文附录 7 《元代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纪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3 年增刊第 79 页)。 6 月 18 ~ 19 日,古籍所又召开 “ 《全元文编纂工作座谈会 ” ,周先生作为元史专家应邀出席。周先生的会议发言,即以《赵复小考》研究为例,肯定《全元文》编纂对元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详见本文附录 8 《 全元文 编纂工作座谈会纪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3 年增刊第 137 页)。当时,所内的全体教师、研究生、访问学者都参加了会议,包括正在读研究生的魏崇武。这证明,早在硕士论文写作之前,魏完全知晓周先生和我的赵复研究。 同年 8 月,周先生论文发表于《元史论丛》第五辑。我的论文,则在暑假前交给李修生所长审阅,并于 12 月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这份增刊,即李先生主编的古籍所元代文化专刊,发表论文的主要是所内教师、访问学者和研究生。其中魏崇武《李孟略议》一文,即紧接在我的《赵复考略》之后 ( 邱文载增刊第 14 ~ 27 页、魏文载第 28 ~ 35 页 ) ,魏敢说没有见到我们的论文吗?但是,他却在论文中声称:关于赵复的生卒年, “ 至今只有侯外庐等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第二十四章第一节附注中作过一点考证 ” (见本文附录 4 - 2 《赵复论考 • 附录》第 1 页、附录 6 《赵复事迹编年》第 82 页)。真可谓厚颜无耻! 魏现在的论文是否有抄袭,我不敢说。但他起家的硕士论文,则是实实在在涉嫌抄袭。魏现在的学术水平如何,我没关注。但他硕士论文涉嫌抄袭,有抄对的,也有抄错的,尽入囊中,毫无分辨。可以肯定地说,以他当年的水平,根本没有能力对赵复的生卒和活动进行考证(详见本文附录 9 《魏崇武涉嫌学术不端情况的具体说明》)。 今年 4 月下旬,我向学校相关部门递交了魏崇武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书,并附录相关论文与会议纪要八篇作为证据(详见本文附录 1 ~ 8 )。 魏得知举报后,在网上对我反噬,说我揭发的是 “ 十九年前 ” 的旧账。这是理由吗?谁规定对抄袭的揭露有年度限制?但我之所以迟至今日才举报,也确有实际条件成熟与否以及我自己的考虑。 从前者言,直到 2012 年 5 月,北师大才正式发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详见附录 10 北京师范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计划设置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委员会,此前则既无章程可依,也无受理调查的专门机构。当我递交举报书时,校长办公室告诉我:这是多年来本校教师举报校内学术不端的第一例!从后者言,抄袭属于个人品德问题,若能良心发现,自我反省,倒也不一定非追究不可。但从举报后魏的言行来看,他似乎毫无羞恶之心、悔改之意。魏自 2009 年被提携为古籍院副院长,便私心膨胀,有恃无恐,对历史学科竭力压制,对历史教师无端刁难,给本院的学科均衡和团结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出于对学校负责,对古籍院前途担忧,我必须举报魏崇武,揭露他的劣根发端不始于今日。 二、学位分会调查的不合理之处 因为问题涉及魏崇武的学位论文,研究生院接到举报后,于 5 月中旬委托校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分会,对其硕士论文进行调查。 6 月 8 日 下午 ,研究生院学位办负责人通知我面谈,出示了由分会主席签署的《回复函》,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 1.“ 组织了与魏崇武及所在单位无直接关系的三位专家 ” 进行论文鉴定。 2. 魏文 “ 与周、邱二文相同、相似的部分多属于文献材料的使用和基本事实的描述,且魏文所引材料均注明了原始出处,因此难以据此断言魏文抄袭周、邱二文 ” 。 3.“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列举参考文献方面,魏崇武的硕士学位论文存在规范不够严谨之处 ” (详见附录 11 《 关于请求调查魏崇武硕士学位论文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函 的回复函》)。 这份结论虽然存在明显偏袒,但毕竟没有完全掩盖魏的涉嫌抄袭问题。我感谢学位分会的调查工作,同时指出,调查结论的倾向性过于明显,已经违背了调查方应该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立场。我提出调查的四方面不合理: 1. 魏学位论文是一篇学术史论文,涉嫌抄袭的也是两篇历史论文,因此,单独在中文学科进行调查是不全面的。 2. 根据北师大《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第十一条,启动调查时应通知当事双方提交回避名单。但学位办没有通知我。 3. 学位办委托的调查,是在魏崇武学习和工作了 20 多年的学科和相关单位进行实名调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文件对学术不端调查 “ 应严格保密 ” 的规定。 4.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魏崇武的涉嫌抄袭属于有意行为,绝不仅仅是 “ 存在规范不够严谨之处 ” 。 由于上述原因,我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回复函的结论。学位办负责人承认调查确有考虑不周之处,我提出的问题具有合理性,表示将搁置中文分会的调查结果,等待此后社科处调查的结论。 三、社科处调查中发生的异常 根据我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受理和调查学术不端,是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委员会的职责。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社科处和科技处,由两处分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社科处接到举报后,于 5 月 7 日 告诉我,学风委员会虽于 2012 年 4 月已在校学风建设网站公布,却至今没有得到学校的正式任命,因此暂时无法展开调查。我听了不禁瞠目,所谓学风委员会,原来竟是个空架子!由是一拖便是近两个月。 直到 6 月 20 日 ,社科处才通知我,经向校领导和校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汇报,决定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魏崇武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不过委员会并非职能结构,所以实际调查是由社科处组织的。 应社科处要求, 6 月 20 日 和 7 月 2 日 ,我先后提交了调查回避名单和长达一万余字的《魏崇武学术不端情况的具体说明》。 7 月 19 日 ,社科处告知,调查组已会议讨论,形成调查结论,转交社科处长。根据《细则》,调查结论还需经校学术委员会批复,校长办公会议决定,但是学校明日放假,无法进行下一程序,假期中应不会有新的进展。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7 月 24 日 上午 ,被举报人魏崇武在网上发布信息,称: “2013 年 7 月 23 日 上午十点 ,接校方通知:学位办、社科处约请校内外多位著名学者进行了严肃认真的鉴定,结论如下:魏崇武不存在任何学术不端问题。 ” 并对举报人进行恶意攻击(详见附录 12 《魏崇武网上发布的信息》)。 我随即向社科处通报情况,社科处答复是: 1. 调查程序尚未完成,尚未经校学术委员会和校领导审批,没有最后结论。不知道魏崇武所说的 “ 校方 ” 指谁,不知道 “ 鉴定结论 ” 从何而来。 2. 学校已放假,社科处无人值班,绝不可能是社科处工作人员向魏崇武通知调查结论。 我又致函社科处领导,要求社科处向校学术委员会汇报违纪情况,协助调查事情真相,追究相关责任人,并公布对违纪行为的调查结果,消除影响。然而,社科处既没有质问魏崇武,也不愿向校学术委员会汇报,却任由魏继续在网上发布 “ 校方 ” 结论,原因何在? 四、我对调查的质疑 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 2011 年 12 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2 年 5 月发布的北京师范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有着明确细致的规定。但是,在魏崇武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中,确实发生了多次违纪、违规的情况,使我完全有理由质疑整个调查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为此,我于 8 月 1 日 致函校学术委员会,提请关注调查中发生的以下不正常情况: 1. 在中文分会调查过程中,魏崇武即已知晓举报人、相关当事人、涉嫌抄袭的论文等信息。是什么人违反 “ 调查过程应严格保密 ” 的规定,将这些信息透露给他的?由魏崇武网上发布的信息可知,他已经看到我的举报书。又是什么人违反规定,将我的举报书送给他的? 2. 我校《细则》第十二、十三条:调查机构应 “ 分别向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以及其他知情者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证据。 ” 但是,社科处始终没有安排对举报人的调查,只是叫我提交补充说明。 7 月 2 日 ,我将《魏崇武学术不端情况的具体说明》交给社科处,证明魏崇武完全知晓前人研究却有意隐瞒,并举出大量例证具体说明魏文涉嫌抄袭,也列举了教育部关于学术研究的相关规范。但这份重要材料,社科处既没有交予鉴定的校外专家,也没有及时转发调查组的校内专家,而是拖到学校放假( 7 月 20 日 )前夕召开的调查组校内专家会议时,才出示与会者。仓促之下,专家有可能充分了解这份 12000 多字的《具体说明》吗? 3. 我校《细则》第十四、十五、十六条,对调查结论的形成、提交、审批、处理有明确规定。在调查程序尚未完成,没有经过校学术委员会的批复和校长办公会决定,没有形成最后结论之前,被举报人魏崇武是怎么得到消息的?是什么人如此急于向被举报人单方面透漏调查情况?此人与魏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调查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4. 学术不端调查结论和处理决定,应由校学术委员会和相关职能机构告知和公布,被举报人魏崇武有什么权力在网上先期发布 “ 校方 ” 结论?如果魏公布的结论是真的,试问调查组怎能在我列举的大量证据面前得出这样荒唐的结论?而且如此斩钉截铁?难道对魏在论文中隐去周良霄先生和我先期发表的论文这一起码的质疑都没有吗?这是水平问题?还是倾向性?如果魏公布的结论不是真的,是盗用校方名义,则又该作何论处? 魏崇武涉嫌抄袭,白纸黑字,事实具在,并不难以鉴定。奇怪的是,为什么会在调查中出现那么多的异常情况? 就在对魏崇武调查的同时, 6 月 3 日 ,北师大第七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公布了魏任中国语言文学分会委员的通知; 6 月 28 日 ,组织部允许他参加古籍院院长的应聘;并于 7 月 8 日 在古籍院教师中对其任职进行调查。在魏崇武涉嫌抄袭问题尚未分明之前,这意味着什么? 魏崇武其人固不足道,但其背后显然存在一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所以才会多次发生向其通风报信的情况,而他进入领导班子的程序也照样进行。如果学校的人事安排一经形成就无可动摇,那么,所谓调查岂不成了依照学校权力结构调整的需要而编排的一场戏!还有什么公理可言!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但是,高校学术不端的行为还是 “ 时有发生 ” ,抄袭者依然故我,怙恶不悛。这难道还不值得深思吗? (感谢邱居里教授惠寄)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2013 年 8 月 16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5491type=1000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70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常微分概率统计)
zhangweimaths 2013-4-8 11:58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专业综合(回忆版).pdf
个人分类: 考研真题|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分高代试题
zhangweimaths 2013-4-8 10:42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分高代(回忆版).pdf
个人分类: 考研真题|2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师范大学“心灵鸡汤女士”于丹被轰尴尬下台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11-19 11:41
于丹被赶下台 是偶然更是必然 2012年11月19日 川北在线 川北在线 11 月19日报道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 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之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此消息由名为“五言六句”的博友于今日凌晨最先发布,一经发布便 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中国青年网,12月18日) 当还有一些无知者在讨论“滚下去”和“下去”区别的时候,理性来看,这个事情的本身很小,而应该关注的是网络热烈的大讨论,超乎了想象,这也充分 说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引发的效应绝不一样。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介绍的,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 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由此看来,给于丹最准确的命名应该是“学术明星”,近年的来走红的“学术明星”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同样走红的是学术明星们的名利双收,或 许这也是于丹被观众高呼“下去”的原因之一。   微博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道德的确说的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但是在社会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 我们。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因为不想被骗。她是说的是最理想状态的东西。   于丹是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在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引发当今社会众多的反感。有些人要当青年人的“人生导师”,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偏偏 不把当年的奋斗秘辛,向后辈传播,倒是鼓捣出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来误导后人:不要在乎工资、要懂得成长;要慢生活、要简单生活、要倾听心灵的声音…… 一帮指望着工资付房租的人,信了这种话能活下去吗(沈克鲜语)? 而笔者却绝不反感,当今社会确实需要正能量,不过,愚以为,于女士在兜售“心灵鸡汤”的同时,应该注意社会观感,要知道当今社会已是一个半透明社 会,一边在教育着他人,一边在狂热享受着兜售“心灵鸡汤”带来的巨利,你自己不反感吗?   当然,于丹被赶下台,是偶然更是一种必然。从表象来看,作为明星,就是娱乐时代的产物,谁也不会保持永远的热度,必然有退出舞台的时刻。而深层次的 来分析,中国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而竟然就有人喜欢听别人吹捧自己是大师,好象自己就是那全知全能的权威了,什么样的场合都非己莫属,什么样的场合都 应该由其出面总结、指导......   事实也证实了一切,谁也不能代表着全部。据现场观众描述,一身超短裙黑丝装扮的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结果就惹恼了 观众。台下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不用你代表!”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 要旁人的警醒时分。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明星,请多一些科技巨匠与学术大师吧!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向更远处眺望。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 丹被轰下台一事。网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 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 相关报道:   赞成   名人崇拜早该被炮轰   看完这则新闻,我认为,于丹北大谈昆曲遭炮轰,活该!北大学生做得对。 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 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北大学生的高呼,其实,针对的不是于丹,而是主办方的名人崇拜 热,是对当前名人崇拜热风潮的强力反击,很好!   当然,作为于丹本人,面对这样的邀请,也应该坚决拒绝,而不应该自讨没趣。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学者,更应该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 究领域有发言权,在其他领域最好不要发言,实在不应该如同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那样,在什么领域也能广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员,什么地方也可显摆一番 ,那实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丢了专家的脸。   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或许一些人会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我不这么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 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 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 的呼唤。   殷建光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于丹是我较为喜欢的文化名人,但对于其被观众呛声尴尬下台的遭遇,我觉得并不冤枉,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 ,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   昆曲演出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 ,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 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也许于丹会觉得委屈,我也就仅仅说了句“代表全体观众”,这只不过是说顺了嘴罢了,台下观众何至于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这样的随意代表大家形成 了惯例,也才惯坏了我们一些名人明星,岂不知过去大家不予计较不做反应但绝不是不加反感啊!   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 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 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 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附:关于于丹 人红是非多。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里上演的一场昆曲盛宴,成了这两天媒体的焦点。然而人们聚焦的却并不是昆曲艺术本身,而是一个跟演出关系不大的插曲。在当天的演出快结束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界名人于丹准备上台致辞时,却遭遇了部分观众的反对,要求她下台。这个尴尬的场景立刻被多名观众发上微博,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风波。从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成为红透半边天的文化明星,于丹的成名之路似乎颇受关注。   孔夫子有言: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令孔老夫子万万想不到的是,两千五百年之后,他会与一个叫于丹的小女子结下不解之缘。这个小女子使他的《论语》成为普世的“心灵鸡汤”。自“十一”黄金周亮相央视《百家讲坛》以来,于丹这个名字已经替代了“超女”、“易中天”,跃居各大报纸、网络显要位置。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现在滔滔不绝讲座的于丹也有着孤独沉默的童年,曾经极度缺乏自信的她,在遇见一位改变一生的老师后,生命开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孤独童年 和姥姥相依为命 于丹1965年出生在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独特的环境之中。由于父母都下放了,于丹和姥姥住在一个旧旧的老北京四合院里。姥姥是一个要求很严格的旗人老太太。于丹一天幼儿园都没有上过,在六岁半上小学之前,都是封闭在那个院子里的一个非常孤独的小孩,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只有姥姥教她背诗词,写毛笔字。于丹曾说那段时光在她眼里,是悠闲的。由于在那种环境下长大,所以于丹很小就是个特别风花雪月、多愁善感的孩子,喜欢读黛玉葬花啊这些东西,因为没有人可以沟通。 沉重童年 四岁学国学 于丹曾说过:“我的童年是沉重的。”具体体现在:一、研究文史的爸爸从于丹3岁起就让她练字,并且不考虑她对“柳体字”的兴趣,而是强硬地要求她练魏碑,目的是让她从间架结构练起。二、从4岁起,于丹就被父亲要求读《论语》以及很多经典名著,即使年幼的她觉得枯燥无味也要无条件地背下来。这样严厉的家教使于丹的童年显得很沉重,也很孤独,但于丹说,如果没有父亲当时对她的严格训练,就没有她今日的成就。成人之后的于丹,在一次次经历人生历练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经典文化中的深蕴,她现在并不沉重,也不孤独,正如她说的她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自幼喜欢细腻的诗词 于丹是在戏曲、诗词,这种风花雪月的流光下酝酿大的一个孩子。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姥姥对她管教十分严格,经常说“不许出去,在家看书!”。这些童年经历,使得于丹喜欢的诗词都是很细腻的,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李商隐和李后主。连同残损的那些,李后主的词一共有83首;于丹曾经做过一件事,把这83首词每一首都抄了一遍,然后自己给装订起来,还装了个旧旧的蓝色的封面,然后用线穿起来,自己做了一厚本词集。 初中性格孤僻 缺乏自信 由于从小就是个孤单的孩子,于丹上初中后,依旧非常沉默,少言寡语,而且性格一点都不自信。她曾向媒体爆料自己除了文科好,别的什么都不好,数学差得一塌糊涂,体育差得一塌糊涂。那时候别的孩子都不带我玩,我自己从小在院里玩大的,什么丢沙包啊,跳皮筋啊,我都不怎么会,谁带我,那一拨就总得先输。 遇见改变一生的老师 于丹初中时读的是北京按照居住区划分的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它的教育很一般,甚至不怎么好。但她却遇到改变自己一生的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他手里送出去一群中文系的大学生。那时因恢复高考不久,而且这是一所普通的中学,所以就没有人考上大学,包括他的两个儿子都没上大学。于丹压根不相信自己能考上大学,但是这个老师让她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才情的学生。 老师给的震撼 老师总是在给于丹“添饭”:每次总要给于丹很多书,然后总要她读。一个老师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的这种特别的关注,它会让你觉得你必须为他好好读书。有一天,老师叫于丹去他家交她做读书卡片,他家在北京一个破破烂烂的胡同里,只有两间小房,外边就一个大床,里边就有像重要抽屉一样的柜子。老师把一个一个抽屉抽开,全是他那手漂亮小字写的卡片。墙上满是书。那个时候于丹非常震撼,后来她回忆起来曾说,就在那种破败的屋子里,我14岁的时候,突然懂了什么是文化和人文,太震撼了! 考上四中 老师喜极而泣 上初三了,由于于丹是那种考试不紧张类型的,中考时发挥极佳,阴差阳错地考上北京四中了。于丹妈妈去学校给她办手续,老师就拉着于丹妈妈就哭了。你老师哭着跟于丹妈妈说“大姐啊,我心里太矛盾了。为了这个孩子,我愿意她去四中。我的一个梦又垮了,又不能从我手里走出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我等了多少年才等到她呀!但为了孩子,让她去,我祝福她。” 四中改变性格 直到1980年上高中,到北京四中的时候,于丹的性格才有了很大的改变。于丹在书中曾写道:四中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其实人没有一个突变的时刻,前几天中央台让我写什么是潜能,我就写人的一生就是把所有的潜能变化为显能的过程。你开发了越多的潜能,你就越接近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一生可能错过自己,就是因为潜能没开发出来。我小时候是那么怯懦,那么不自信的一个人,但现在就很自信。比如讲英语这件事情,我一个助理就说于老师就是一个世界公民,到世界各国都跟人家暴侃。其实不是说我讲得多么标准,我认为语言这东西,不管准确不准确,能沟通就行,比划也行。 百家讲坛解读《论语》一炮而红 虽然于丹顶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策划,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等一大串头衔,但让她一战成名的无疑是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的短短七天。打从于丹迈上讲坛至今,以她为落脚点的“正邪之辩”就从未停止,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所带来的“走红”条件,也让于丹顺利在舆论的视野里,完成了从一名平凡大学教师向“明星”人物的过渡。 于丹谈《论语》 于丹曾说《论语》不是唯一的经典,中国文化也不是唯一的文化,不见得学中国文化就要把西方所有东西都排斥了。作为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要像个烧杯,所有的思想在你这儿进行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累积,更不存在某种一元化的救赎。我们的心只有从这样的狂热中逐渐沉静下来,才能离真实近一点,离经典的本意近一点。 于丹品《论语》的意义 于丹品《论语》、《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讲座与书中也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于丹告诉我们,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你会感到一阵放松,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让你豁达的去接受一切。对社会的贡献: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帮助广大观众懂得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于丹对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自2006年以来,于丹先后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等著作。书中通过对《论语》《庄子》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给世人的生存智慧,其中包括生命价值、人生态度、道德理想、境界情操等,这些内容不单是知识和趣味,而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需的精神力量。这些著作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当下价值的建构,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于丹著作持续热卖 于丹的著作持续高踞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其中《于丹〈论语〉心得》出版以来,简体中文版销量高达500余万册,繁体中文销量达5万余册,带动了传统文化热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于丹教授的数次签售活动,读者均排起长龙,签售常常持续至深夜,《于丹-庄子心得》一天即售出1.5万册,首印10万册,1周内脱销。《于丹〈论语〉心得》国际出版合同已涉及28个语种、34个版本,已出版简体繁体中文、韩、日、英(4个)、德、意、西、荷、法、葡等版本,除了中文本连续重印,日语、英语、法语版本也已经重印,外文版总计已销售近40万册。此外,2011年,《于丹论语感悟》也已签署越南版出版协议,法语版电子书等。 其他 “心灵鸡汤女士”的结局——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事件始末 2012年11月21日 作者:刘丽琴 来源:广州日报 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被指不能代表观众发言;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事件,于丹穿短裙黑丝恨天高上台发言被指亵渎国粹;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微博爆料六点失实,引发网友对事件真相始末关注! 昨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于丹前晚在北大举行的昆曲演出后发言被北大学子大喊“滚下去”,被轰之后尴尬下台。短短一篇微博,引发轩然大波,不乏名人参与,有人挺,表示作为学术明星的于丹,在昆曲大师表演后穿着短裙上台发言不合适,早该“下课”了;有人弹,如此粗鲁的起哄,不能体现北大学子的素质,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轰一个人,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 真实情况是什么?不少现场观众发微博尽量还原现实,于丹本人昨日也连发三条微博回应,语多谦逊。 其实这并不是于丹第一次被“嘘”。而在这场看似热闹戏剧的后面,于丹和围观于丹的各位都将收获些什么? 于丹被轰下台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下台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之后 于丹北大谈昆曲被哄下台疑黑色抹胸不合时宜 上台被观众起哄微博回应过意不去 昨日凌晨,一条爆料在微博上炸开了锅:今晚在北大上演的京剧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 短短一篇微博,引发上万条转发,其中不乏微博名人。不少人评论表示,自己早就对于丹不感冒,并把早前不满于丹讲论语、于丹讲庄子的“新仇旧恨”都一起算上。但微博中北大学子高声喊“滚”有失厚道也有损学子形象。现场真是这样吗?不少参加现场演出的网友纷纷表示微博描述失实。北大老师阿忆就在转发中写道:“短短的微博,六点失实,另建起了一个故事。” 网友还原现场 于丹穿短裙发言不合时宜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 网友“望星空的李凤仪”在微博上说:北大百年讲堂的戏曲精品演出,十个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于丹上台谈观后感,结果还未开口一男士高呼“于丹你下去吧”,众人响应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 在演出现场的网友“HelenClaire”说得最为详细。首先她强调,“这是一场商演,谁都可以买票,所以在场的人第一身份是戏迷不是北大学生。”说到于丹被哄下台,她表示,“现场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群众各种‘下去吧’和一位女生的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也有说是一个男生说‘不用你代表’的,总之没有粗口被我听见)。”她还强调,“心灵鸡汤女士(指于丹)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绪反弹。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她评论道:“全场喊滚这种事儿不太可能出现在兼具昆曲戏迷和北大学生双重主体的地方。实际上这种事儿放在今天中国大多数公众场合都很罕见……”不少人转发了这条微博,表示“多看多听,还原现场”。 于丹回应 对台下观众过意不去 昨日,于丹在自己的微博上连发三条。虽然没有提及“被轰”之事,但在最后一条似有所指地回应,表示对当晚艺术家的敬意和被请上台发言的“过意不去”。 三条微博中,前两条提及当日的演出盛况和自己对昆曲痴迷,“一场无与伦比的昆曲盛宴,十位最卓越的艺术家演出整整三个半小时!……他们演绎得风华绝代,观众欣赏得酣畅淋漓!”“ 、 、 ……每支品牌响起来的时候,我都能听见这三十年间我每一次伴着这支曲子的心跳……” 到了第三条,于丹提及了当天自己发言的情况,“昨晚主办方一再邀我上台替大家感谢老艺术家们,时间实在太晚了,对台下的朋友们我也很不过意!其实我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 对于这份回应,有网友表达了对于丹的支持,“于丹老师不要介怀,生命中连别人在台上的五分钟都等待不了的人,如何能期待学术甚至梦想的坚持?”但这份回应同时也得到网友的“挑刺”。“于丹教授将昆曲‘曲牌’演绎成‘品牌’,如同其国学一样,很有喜感。”网友分析,“台下的人不愿意被她代表,可以理解。” 这不是第一次被嘘 微博名人纷纷跟风爆料 于丹这次被嘘,有网友表示:部分观众的不客气虽然缺少包容,也证明于丹的昆曲观并不为真爱昆曲的人所接受。 早在2007年,于丹讲昆曲就被网友“纠错”。当时她在央视讲授昆曲心得《于丹·游园惊梦》,在用昆曲名段《邯郸记》为例来说明昆曲的梦幻之美时,讲到卢生被贬之地“陕州”时,于丹脱口而出“陕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然而,就是这句话被观众抓住了把柄。有戏迷表示,“陕州”根本不是现在的陕西省,而是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地名,于丹望文生义了! 在这次被轰后,有关于丹“人品”的负面新闻再次在微博上发酵,网友“黎江”在微博上爆料说:大约2007年,于丹有个女弟子患严重抑郁,痛苦到极致时,她把导师当成救命稻草,于丹接到电话,说,现在没时间,等我回去!回去后,女孩已坠楼身亡;多年来,于脱离真相缺乏知识分子良知,其矫揉造作天花乱坠却到处被包装上市。 作家慕容雪村也在微博上爆料:一女名人对手下极其苛刻,稍有不顺则厉声怒斥:笨蛋!垃圾!有读者求签名,则立刻换一副妩媚脸孔,娇声应对:您好……谢谢。读者甫一离开,则继续痛斥:笨蛋!垃圾!这一不点名的微博在此时爆料,被很多人跟帖,指说的是“心灵鸡汤女士”。 评论有营养 昆曲惹的祸? @“HelenClaire”:“其实说到底公众还是关心名人出糗,放眼望去戳到我的全部跟昆曲没半毛钱关系。” @元味散场看戏:于丹被轰顶多是个插曲,在网上掀起的风浪却远胜演出盛况本身,一条半实半虚的爆料可以被转数千回在口水里腾挪跳跃,远远看去正是一个斗大的“病”字。 另眼看于丹 @禚洪梅:有感于发生在王石和于丹身上的事!做偶像是个为名所累的事!当一个人爬得越高时连鞋底都得擦干净,因为从地下看你的人太多了!人们对偶像是近乎完美的苛求!在别人不是事,能理解。在偶像,就是天大的事,不允许! @任协华:思想不是乳沟,不是你挤就会有的! 北大也躺枪 @当当网李国庆:你可以退席,无权轰人,更无资格出口成脏,北大的耻辱! @尹鸿: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轰一个人,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说不、但需要尊重的地方。 @鲁鲁幸福:嘘几声表表态就行了。再说了,弄斧也得允许人家到班门。 @雷煜Hetfield:个人认为,在大学还不能嘘只能鼓掌的话,那就真没希望了。以前咱也经常嘘人,但像这次这样言语过激,则有些过分了,跟于丹这么大仇? 星八客 勇敢对“明星效应”说不 于丹这次被“嘘”,作为旁观者,我觉得,一是因为踩错了场子,台下观众只把你当普通戏迷,你偏要把自己当专家;二是名利当前抵不住诱惑说“不”。当于丹被邀请坐在第一排正中看戏,被隆重请上台发言,尽管不符合台下观众的心情,但符合名利场人情。 比起“学术超女”、“学术明星”等充满耀眼光环的头衔,我宁愿相信,“才女学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可能才是让于丹内心最妥帖和也最符合她初衷的称谓。而当被人称之为“心灵鸡汤女士”,相信于丹的心里最不是滋味。但名利场也是江湖,帽子大、名号响才能在江湖里混得风生水起,有明星效应才有人请,才有价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当讲课教书变成副业,当时尚、娱乐、商业,什么场合都能见到嘉宾于丹的身影时,我想,,这是人生的一种成功,可能也是一种冒险。而冒险,常常伴随的,不是迷了路,就是迷了心。 明星效应是双刃剑,多元化的社会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安贫乐道,只是希望越来越多的明星在忙碌赶场之余能停下脚步,多听听内心的声音,该拒绝拒绝,该说不说不,不要榨干了自己,还“恶心”了别人。 更多议论 于丹在北大被哄下台来了!2012昆曲名家雅集谢幕时,主持人要于丹上来说几句,高跟鞋,超短裙,黑格丝袜,没想到她一上台就被嘘,接着竟有很多人高喊下去吧下去吧,场面极其尴尬,于丹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下台了。 【于丹被北大学生嘘声轰下台】11月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于丹上台的时候穿的是黑丝和短裙,脚踩十几厘米细高跟,刚准备用力发言,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下去!于丹下去!...”于丹很尴尬的说“一切尽在不言中”“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 腾讯娱乐讯(ZHU/文)今天凌晨,《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在腾讯微博爆料,称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学子们轰下台。贺江兵在微博写道:“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截止18日8时30分,该条微博已被转载1213次。 网友“望星空的-李凤仪”在微博中记录:“17日北大百年讲堂的戏曲精品演出,十位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于丹上台谈观后感,结果她还未开口,一男士在下面高呼‘于丹你下去吧’,众人响应起哄,于丹只说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下台。” 据现场观众描述,一身超短裙黑丝装扮的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结果就惹恼了观众。台下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不用你代表!”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网友“HelenClaire”在微博上对此事作了进一步说明,首先她强调,“这是一场商演,谁都可以买票进去听,所以在场起哄于丹的人也可能是戏迷不是北大学生。”此外,“现场没有听到有人很大声的‘滚’,主要是群众各种‘下去吧’和一位女生喊的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这位网友还强调,“当时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这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台,所以观众才会产生反感。而且于丹很不合时宜地穿着超短群、黑丝袜、特别高的高跟鞋,实在不太让人尊重且有碍观瞻。” 韩晓波:文化名人于丹,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遭遇滑铁卢:那是一场昆曲商业演出(被称为“昆曲雅集”),主办方是一家名叫“皇家粮仓”的高级会所,租用的是北大的百年大讲堂,据说演员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公开售票。演出过程本身很顺利,戏剧性的情节发生在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不少观众喊着请老艺术家们返场,这时,主持人把台下观众席中的于丹请上了台,大概是事先安排好的“分享感受”,于丹就讲了两句,大意是说“这种场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云云。不料,这几句话遭逢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反感——最多的是嘘声,也有喊“你代表不了我们”的,据说还有更直接地喊“滚下去”的(但不多)。   从还原过来的事件本身来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还是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样的主流大媒体,到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不一而足。不过,人们对此所持的观点显得比较“一地鸡毛”——有谴责北大学子素质差的,有嫌于丹这些话太“得瑟”以致招来这种倒彩的,也有同情于丹的,还有认为主办方操作失误的,等等。   有必要对此事进行一次分块解读。   先说说北大的这座百年大讲堂。这是个大礼堂,座位很多,声学效果也不错,所以除了举行北大自身的一些会议和典礼之外,其余时间是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租用,买了票就能进去,而且生意一直都挺红火。类似古琴音乐会、昆曲演出、室内乐演奏之类比较小众、比较“高雅”的活动,这里都属于首选场地。观众当中,北大师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更多的还是社会各界的普通观众。所以,那声“滚下去”到底出自何人之口,无法考证;“你代表不了我们”这句话,虽属于典型的“学生腔”,但也不好肯定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所以“北大学子素质差”之说站不住脚。倒是那一片嘘声值得注意:多元化的社会,喜好与否是个人的事,你既有鼓掌欢呼的自由,有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保持沉默的自由,甚至也有发出嘘声的自由。但是,保持沉默,肯定是比发出嘘声或者喝倒彩更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强烈建议观众在遇到不喜欢的东西时,最好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呢。   再说说于丹。几年前“每日新说”就曾发表评论说,于丹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这样的普及者在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需要这样的普及者。于丹遭遇嘘声,深层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一种“不服气”心理的宣泄——不能否认,于丹属于所谓“畅销书文化”的受益者,现代媒体的包装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文化背景,本身就容易被一些有精英学术背景的同行所轻视,如果这种轻视之外又加上了一层羡慕、嫉妒、恨,那么这嘘声就来得自然而然了。其实,“畅销书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值得人们羡慕、嫉妒、恨,对它眼红也好,鄙视也罢,都是自身气量狭小的体现。   还有不得不说的主办方。现在主办各种活动的人,时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以为名人万能,却不管这个名人与你所搞的活动本身有没有内在联系。相信如果这次他们请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哪怕不是那么知名,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的不愉快。于丹是无辜的,她其实早已被主办方不经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这件事提醒主办活动的人:名人效应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小心,不要取巧。 殷建光   “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   于丹是我较为喜欢的文化名人,但对于其被观众呛声尴尬下台的遭遇,我觉得并不冤枉,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   昆曲演出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做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也许于丹会觉得委屈,我也就仅仅说了句“代表全体观众”,这只不过是说顺了嘴罢了,台下观众何至于如此反感呢?然而,就是这样的随意代表大家形成了惯例,也才惯坏了我们一些名人明星,岂不知过去大家不予计较不做反应但绝不是不加反感啊!   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周稀银名人崇拜早该被炮轰   看完这则新闻,我认为,于丹北大谈昆曲遭炮轰,活该!北大学生做得对。   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北大学生的高呼,其实,针对的不是于丹,而是主办方的名人崇拜热,是对当前名人崇拜热风潮的强力反击,很好!   当然,作为于丹本人,面对这样的邀请,也应该坚决拒绝,而不应该自讨没趣。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尤其是明星般的学者,更应该自尊、自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发言权,在其他领域最好不要发言,实在不应该如同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那样,在什么领域也能广告一番;或者如同某些官员,什么地方也可显摆一番,那实在是失落了教授形象,丢了专家的脸。   对于北大学生的行为,或许一些人会批评,说北大学生没有涵养,不懂得尊重,我不这么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妥协,而是不苟同,能够把于丹轰下台,恰恰是一种不对名人的崇拜,恰恰是一种对真理的渴求,北大学子当有这种精神。   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从来没喜欢过于丹,觉得她特装。——黄毛毛 ●这事实上在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会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刘化喜 ●于丹被“呛”,或许也是一剂清醒剂,让其知道自己并非真的是“万人迷”,也不是永远的“万人迷”,更不是谁都欢迎的“大人物”。当然对于那些盲目追捧名人的“主办方”也是一个警告,请名人也有风险,需谨慎。——王军荣 潘晓东:有感于于丹让北大学子轰下台:这世界本没有神,某些人硬喜欢把自己扮得像个神,结果只能摔下神坛,还是脸着地!以前我说于丹是个大忽悠,现在还真让北大学子哄下去了。爱装神弄鬼扮年轻人导师的,还有几个道行更深没被揭穿,但时间这把杀猪刀会一一铲平这些大忽悠。大家猜猜下个唐骏,下个于丹会是谁? 警界学者黎津平:从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可看岀我校学生修养太高了。前些日子,我校请于丹来讲学。如果她讲论语什么的也就不说啥了。于丹来公安大学,讲的居然是对他警察方面的学术见解。说实话,在中国警察第一大学,换个人还真不敢讲这问题。当时就有人疑问:于丹懂警察学知识吗?但我校学生硬是没轰她下台。 @尹航律师:于丹在北大舞台被嘘声轰下来这件事,已经说明社会思潮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老百姓已经受够了假话空话套话,想听点实在的,简单的,朴素的真话。于丹老师在我眼里就是个政治流氓,这句话估计要遭于粉们攻击,但我说的是真话。 @尹小龙的:今晚在被在北大上演的京剧````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北大进步了我觉的! 曾红极一时的明星学者于丹遭遇如此境遇,究竟是为何呢?从当晚观众的描述里,可以很明显看出于丹遭遇嘘声的原因。首先她的着装遭人反感,其次,台下观众认为,将国学与心灵鸡汤嫁接的她并没有资格代表热爱昆曲的观众。有些人要当青年人的“人生导师”,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偏偏不把当年的奋斗秘辛,向后辈传播,倒是鼓捣出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来误导后人:不要在乎工资、要懂得成长;要慢生活、要简单生活、要倾听心灵的声音……一帮指望着工资付房租的人,信了这种话能活下去吗? 一位现场观众表示:“我也嘘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好多现场观众的心态一样——在一排镇国之宝(昆剧迷应该明白今天的演出很可能堪称昆剧史上的‘空前绝后’)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而且全场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已经证明我们的崇敬了,没有什么更诚意更高端。而且她是在台下好多观众喊着让老艺术家返场和讲话的时候被主持人隆重邀上台的,所以更让观众情绪反弹;另外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的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 有人根据微博总结于丹被轰下台有如下几个原因: 1当晚有好多年逾古稀的国宝级昆曲艺术家表演,最后找了外行于丹来做点评,主办方绝对是高端黑。 2于丹搞娱乐搞得找不着北了,分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居然敢在老艺术家面前班门弄斧。 3于丹一直以来的假大空和造作。 4于丹的穿着过于招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北大学子一般绝对不会无端地对一位大师无理的;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我们恰恰要为北大学子的举动喝彩。 微博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道德的确说的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但是在社会实践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我们。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因为不想被骗。她是说的是最理想状态的东西。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昨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她表示,现场观众非常文明,但她在最后也嘘了于丹,因为“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11月18日《法制晚报》) 网友“老徐时评”更尖刻地指出:于丹这些年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脱离社会现实无视民众疾苦,矫揉造作胡说八道,成了鲁迅笔下的帮闲文人到处得瑟。这是于丹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对于这种人,难道不该轰吗? 在现场观演的网友“天地古今惟一啸”这样理解观众情绪激动的原因:“七十岁开外的老艺术家台上谢幕(这样的聚会还有没有下回都不一定),大家兴奋点被调动到最高,巴望着老先生们返场的时候,她(于丹)上来了。热爱昆曲的朋友,特别是热爱昆曲老艺术家的朋友都爱美懂美,不是无理取闹之人。大家对艺术的热情,对老艺术家的爱戴,主持人多次赞叹。昆曲是分寸的艺术,于丹在这个场合出现是最大的没有分寸。”另外,也有观众认为,于丹当晚黑丝袜、细高跟鞋的装束,与昆曲演出的高雅氛围不相称。 凤凰娱乐连线了一名昨晚在现场观看演出的木先生,他表示,自己是花了380买了两张票前来观看的,快结束时,主持人请上了于丹,当晚她穿了一件黑色抹胸小短裙,还有黑色丝袜,以及黑色高跟鞋。但木先生一看到她上台后便起身离开,在离开前,也就只听到了现场有人喊“他不能代表我们”,未听见粗口。 随后,18日凌晨两点,博友“HelenClaire”用了一篇875字的轻博客细致描写了当晚的细节,同时也澄清了早先网友所说的“观众爆粗口”一说。她表示,“这场演出是皇家粮仓办的,和北大没有关系,不是北大请该女士来的;这是一场商演,谁都可以买票,所以在场烦她的人第一身份是戏迷不是北大学生;现场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群众各种“下去吧”和一位女生的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也有说是一个男生说“不用你代表”的,总之没有粗口被我听见)。”另外,这位博友也对当天于丹的穿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位女士今天很不合时宜的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这位女士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不可能是那种场合下一个找台阶下的人说的话。她原话的大意是:这种场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为这句话全场观众依然鼓了掌。” 贺江兵:我觉得这个好事,现在一个是我们社会上充满了好多骗子,你比方说乡村家医之类的,还有一些学术上的“超男”“超女”太多了,赶他们很正常的,什么都想插一脚,就是一个知名度脸熟,不是典型的媚俗嘛,这种现象对这个社会伤害是没法弥补的,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也应该反思一下,你像我知道有一个教授一个PPT能吃五年,五年都不换。 江勇的日志:本人觉得,以上分析都有道理,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于丹,已经成为党代表。 其实,于丹刚出道时,还是赢得了相当一部分不太懂国学的人喜欢的,特别是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聚足了人气。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督促鞭策作为一个学者向更高的学术境界攀登。但可惜的是,由于过度性感的商业包装以及参与各种活动甚至娱乐活动,使得观众开始厌烦了。特别是莫名其妙地当上了党代表,其原始的、招人喜欢的东西便当然无存了。 学校,应该是与政治无关的,学校如果受到政治的左右而变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纯粹的学术研究、创新以及培养人才也就名存实亡。美国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领先世界,学校不受政治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今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美国白宫计划借用弗吉尼亚大学校园为奥巴马安排一场演说,遭校方拒绝,理由是:学校的教学将因此受到干扰,校方也需负担大量的安保开支。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中国,甭说总统,就是个县委书记来校视察,校方也得提前一周“黄土垫道,清水泼街”,“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领导、教师、学生折腾得不亦乐乎,至于是否干扰教学,那并不重要。于丹现在已经成为极少数“政客”,你所讲的东西还能受到大多数受众欢迎吗?被轰下台应该是必然而很正常的事,因为由于社会的开放,信息的发达,人们的思想已经不能再被欺骗与钳制。 这,应该是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风气走向正常的开始。路,还很远。 据南都记者了解,当天是“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600场纪念演出,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HelenClaire”说,她当天也嘘了于丹,因演出的都是戏曲名家,“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一种亵渎”,观众正在希望老艺术家们返场和讲话时,于丹被请上台,最终导致观众情绪反弹。 于丹以她本身的学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身份通俗地解读《论语》、《庄子》等古代经典作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借央视“百家讲坛”出镜,又得天时地利出书,迅速被公众所知晓。然而,于丹是学术造星的受害者,不够懂得进退的道理,这几年于丹基本上什么都讲,古典文学讲、养生她也在讲、昆曲她也要讲,达人秀也要去,但是讲的总是心灵鸡汤那一套,听一次可以,第二次就烦。术业有专攻,不够专业就不要充大师了,做好自己,比穿着低胸装黑丝袜去讲养生和昆曲好得多 神七_问夭:人们为什么讨厌于丹? 不是因为她讲传统,而是她刻意消解社会批判意识; 不是因为她能说会道,而是因为她充当旧体制的辩护士; 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因为她强奸民意,硬充大众导师; 不是因为她善表演,而是因为她矫揉造作。 于丹恰好是我们这个浮躁浅薄虚伪时代的符号、象征。 于丹应通过北大被轰事件痛自警醒,再用那套“高姿态”“宽宏大量的”假招子,只能更令人厌恶 风青杨:为什么有人反对和批评于丹? 近日有网友“五言六句”在微博上爆料:“今晚在被在北大上演的京剧演出结束时,主持人请于丹上来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了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于丹只好走到后台.....”此帖迅速在微博上被转发数千条,让人不解的是,被称为“女易中天”、“学术超女”、“学术明星”的于丹为何会受到如此冷遇? 解读文化明星于丹的走红之道 于丹到底有多红?人们只要随便到街上任何一个书摊上看看,不仅可看到于丹谈《论语》,而且又有了于丹谈老子、庄子等等,甚至还有《三十六计》等。这真是一位全方位的“国学”家,据说她的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天竟销出14000本、签售12600本!这个数字几乎刷新了全国所有书店的签售纪录!而于丹的书更是卖得火爆到竟然销售几百万册,在图书排行榜上稳居榜首。不仅如此,于丹商业演讲价格更是高得惊人。有报道称,曾经于丹在陕西神木县讲课,2小时不到净拿现钞30万元!这个价格无疑让她也成为目前中国身价最高的学者演讲人。 于丹的走红,最初凭借的是与中央电视台的良好合作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如果在国内找一百名学者讲《论语》的话,是轮不到她的。于丹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她成功的抓住了这次机会,更在于她很懂的传播学,她知道现代人需要什么。于是,以《论语》为原料,放进去读者文摘式的小故事,以温情动人,进行精神按摩;然后,再放进去卡耐基式的成功故事,激励人生。最后,成就了这位被称为“女易中天”、“学术超女”的“学术明星”。 透析于丹式心灵鸡汤 现在资讯异常发达,大多数人已经看清自己生活苦难的根源所在,他们追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进行引导,就需要心灵鸡汤。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分权制衡的那一套“心灵鸡汤”因为“不合国情”而被否定。那么只好在中国的古籍中寻找了,寻来寻去终于寻到了孔儒与老庄,毕竟姜还是老的辣,何况是两个老圣人,于是二千多岁的孔子和庄子借助于丹重新复活,孔子老庄捧红了于丹,于丹赋予了孔子庄子新的生命,百姓从中找到了面对苦难自寻乐子的不二妙方。 于丹心灵鸡汤式的感悟,可谓荒诞时代的完美结晶。跟央视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一样,目的无非就要逼出你的眼泪来。于丹懂得这个时代需要感动的催泪观音,从电影到电视里各种各样的主旋律和英雄人物,为的就是让神情僵硬的中国人被“滚烫”的真情所触动,泪腺绽开后为主义献身。感动本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于丹却懂得,谁能制造出具有摧毁力的感情炮弹,谁就能抓住粉丝的心。于是,在她的心灵鸡汤里,那些庞大的催情永动机,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始工作,揪出你我心头的冷漠,让大家成为一个能迅疾感知“感动”的人。 于丹的确很能说,她的口才大概和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单田芳等有得一比。有网友对于丹如此评价说:有朋友不知道于丹讨厌在什么地方,她是从不好好说话,拐弯抹角堆砌词汇。举个例子,如“今晚我们吃了大肠刺身”;于丹说就是:“在这个白昼与黑夜交替的时刻,我们共同完成了一次聚餐;当芥末的辣味划过食道的时候,肚子告诉我,我做到了!这是一根不同寻常的大肠,不仅在于它的臭,还在于它的滑! 于丹的自相矛盾之处 于丹的许多话不仅仅是错误的观点,而且是前后自相矛盾的,不能自圆其说。于丹经常把“过犹不及”的话挂在嘴边,叫人凡事要有度,“把握分寸”,可自己却把孔子捧上了天,把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是“民族的灵魂”;她叫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己却离开教师岗位,到处去做报告;前面刚说“塑造心灵的是生活”,后面却说“一个小故事就能改变人的一生”。最让人失望的是,在文化心理上,她千方百计压抑鲜活、阳刚的人性,主张保守、忍让、逆来顺受的品格;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要人们放弃进取和努力,甘愿受苦,也就是让人做现代版的“阿Q”。 于丹是这样劝人面对苦难的,她说:“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但是,对腐败分子和一部分靠非法手段获得利益的人,于丹为什么连一丝劝导都没有呢?为什么不对腐败分子说:你们得的是不义之财,是在以权谋私,是不仁不义呢? 更有趣的是,于丹说当一个人被莫名其妙的暴打一顿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在一个法治社会,我为什么被你打?你凭什么打我?我们当然要用法律的武器来挺身而斗,而不是“让它尽快过去”。 作为一名文化和知识分子,于丹似乎从不关心时政,而更关注于人们的道德。她每日要干的事仿佛就是把眼睛睁大,看哪个地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然后便作为道德正义的化身来匡正人心。她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偏偏不把当年的奋斗秘辛,向后辈传播,倒是鼓捣出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来误导后人:不要在乎工资、要懂得成长;要慢生活、要简单生活、要倾听心灵的声音……一帮指望着工资付房租的人,信了这种话能活下去吗?她这套“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般的说教,怎能不惹得许多人反感? “于丹热”留给国人的思考 只要嗅觉还没失灵的中国人,都可以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奏的前夜。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在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今天,中国的底层没有发展的空间,自己的权益保障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国今天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大道理,中国需要的是法治的完善,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一个福利社会,而这些东西,又应该通过“改革”去完成。 在现代价值观里,公民尤其是知识分子,面对权力永远保持独立、警惕和批判的精神,这是现代价值观最起码的要求和基础。学者要耐得住寂寞,喜欢热闹的学者注定走不远。也许了解邓稼先的没有知道邓丽君的多,了解李政道的没有知道李宇春的多,但这并不影响邓稼先、李政道的科学成就和历史地位。同样,了解于右任的也远比知道于丹的人少得多,但于右任的成就和地位是喜欢热闹奈不住寂寞的于丹难以望其项背的。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但是历史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 冰弦: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北大百年讲堂是个很商业的演出场所,对外售票。尤其像那天那样高水平的演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爱好者,观众不全是北大学生,甚至更多的不是北大学生。2.当晚的演出现场有十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年龄大都在七十上下。最年长的张继青老师已74岁,最小的王芳也年近半百。观众心疼老先生们在三个小时的演出后还要抱着很重的鲜花站在台上,而于教授一般来说会滔滔不绝。3.于丹的着装令很多观众反感,但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堪。在夜间温度只有零度左右的时节、最讲究含蓄之美的昆曲舞台上,于老师居然穿了件无袖的黑色连衣短裙,黑丝袜。这样的装束泡吧合适,出现在这样高档次演出的舞台未免有些太不讲究。4.很多观众对于丹表现出的状态是不够友好,但我没有听到“滚”这样的字眼。昆曲的观众整体素质还是相当高的。 @禚洪梅:有感于发生在王石和于丹身上的事!做偶像是个为名所累的事!当一个人爬得越高时连鞋底都得擦干净,因为从地下看你的人太多了!人们对偶像是近乎完美的苛求!在别人不是事,能理解。在偶像,就是天大的事,不允许! @任协华:思想不是乳沟,不是你挤就会有的! @我就是耿先生:于丹被轰下台,我觉得是早晚的事情,就是像人说,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人对《论语》的理解也多有不同,在一个文化文学贫瘠的社会中,于丹余秋雨这样的文人有点被捧得太高。 @杜夏辉: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该轰! @丝丝:青年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主办方泛滥名人崇拜热,名人泛滥到处显摆热,北大学子说不,这是对庸俗的拒绝,这是对真理的坚守,这是对正气的呼唤。 @胆大会吃肉:于丹今天你在北大学到了一个道理--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以后悠着点哦。 这是“电视学术明星”于丹最近一次被反,近日于丹北大被哄下台事件各微博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反丹之声愈之热烈,对学术明星国人已无法容忍,总结一下于丹被反之事件列表如下:   ●2010年,于丹的新书《于丹〈庄子〉心得》3月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3月3日她在签售新书当天就遭遇到一位男子现场抗议。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2010年,于丹有望代替余秋雨入主青歌赛的消息一经在网络上传播,便引起网友们的强烈反馈。网友“飞翔的梧桐子”发帖说道:“这个综合素质评委的位置不好坐的。余秋雨已经把这个评委弄成了典范,下一届无论换谁来,都会被人拿来和余秋雨相比。但是目前中国,在博学+口才+名气+威信上,综合起来能和余秋雨媲美的学者,我看恐怕除了于丹莫出其右者。”但也有网友旗帜鲜明地举了反对牌:“于丹文化底子跟别的百家讲坛老师比,薄的太多,百家讲坛中硬伤一堆,自己先补补课。事实上,真正做学问的人是不会来当评委的,只有那些浮华的所谓文人热衷于这类活动。”而网络上诸如此类的“丹蜜”和“丹黑”的针锋相对屡见不鲜。   ●2012年5月,《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根据于丹在央视三套《丹韵词音》节目的讲稿整理出书,内容延续了于丹一贯的通俗易懂、风趣抒情,以妙语连珠激起读者共鸣。于丹讲述的“古典”不是最准确的,细节阐释上甚至存在不少争议之处,依旧是对“古典中国”进行了简单化的过滤与温情化的处理。不过,比起唤醒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2012年6月,有人在中国作家协会公布的2012年拟发展会员的公示名单中,发现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的名字,由此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于丹是学术明星不能算作家。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回应称于丹完全符合加入作协的条件。于丹本人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维权:“过去我出书后,涉及维权方面的事情,一般都是新闻出版总署在和我联系,我就以为我是归这个系统管。后来有一次在做文化活动,正好见到中国作协的人,对方说‘对啊,你应该加入作协的’。然后我就给作协提供了材料。” 科学网博主卫军英先生评论: 曾经声名大噪的于丹这两年在被渐渐的冷落之后,最近又颇受关注。个中原因大概一是因为于丹堂而皇之的做了十八大代表,另一个就是在代表过之后没几天,便在北大的讲堂上被学生轰下了台。一面是光鲜鲜的出场,一面是灰溜溜的下去,前后反差之大于丹亦当自知。钱理群教授说“于丹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化现象,也不单是一个思想文化现象,而同时具有尖锐的政治性。也就是说,这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实现的商业、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这本身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两篇有关于丹的文章,一篇是2006年写的《于丹启示:推广圣人与营销自我》,另一篇是2007年写的《 于丹还是李宇春:美女首先得赏心悦目 》。后面一篇我曾转到科学网,现在要说的是前面一篇,这篇文章是从“百家讲坛”两位大腕互相推介开始的: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由易中天来给“于丹《论语》心得”作序,显然是一种精心安排,而易序开篇这样写,很显然也有意在突出于丹。于丹继易中天之后再次在央视百家讲坛喷涌而出,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足见栏目策划的功力。于是于丹也像易中天那样,除了在电视上讲解圣人,也出了本书,并且像易中天一样签名售书。 这本书首印60万册,当月又加印20万册,大有盖过易中天《品三国》之势,这在近年来畅销书之中也属罕见。书店里买了本于丹的书,一向心急等不得到家便停车马路边上看了起来。书薄薄的,虽然是中华书局出的,但也是仿照畅销书的模式打造的。书中于丹对“论语”的绎解,大概有7、8 万字,加上书后面附录的《论语》原文,号称10.3万字。这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然如此畅销,实在有点出人意外。当然不是说畅销的一定要大部头,只是有点不解于丹就是这么简单地对论语阐释一番,为何就会博得这么多人的关注?所以这里要说的,不是“于丹《论语》心得”本身,而是这种现象所折射的营销实质。我的看法是:这本书的畅销与其说是于丹书的成功,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营销的成功,自然这和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大有干系。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尽而得之。 先说“天时”。这天时不外乎是说宏观形势,在这里主要包括政治与社会气候。现如今中华民族“大国崛起”,中华文化再次得到深刻回顾。政府倡导和谐社会,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而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和谐社会的根子,大多蕴藏在孔子的儒家文化之中。市场营销从大的环境看,往往要讲“势”。“百家讲坛”借于丹宣讲“论语”,这正好是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得势于先。这就是所谓“天时”,更何况以媒体自身优势,在全国大力渲染,分明也是在造势。不过造势在很大意义上并不属于“天时”,应该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兼而有之。 再说“地利”。这地利主要来自于媒体本身,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传播渠道。于丹的主流传播渠道是央视和中华书局,堂堂央视独步中国自不必说,这中华书局在国内出版界也堪称德高望重,其学术感权威感一向令人闻之肃然。何况央视“百家讲坛”自易中天以来更如日中天,且不说一个广大的收视群体,并且已经成为一批稳定忠实的受众,就是其普遍知名度也断非一般栏目可比。再加上这个栏目受众在文化和传播上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它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于丹再上“百家讲坛”,显然其传播渠道优势前所未有。加上主流渠道为了推出于丹,早早便开始了造势,各路媒体也纷纷追捧:美女学者,比易中天毫无逊色,等等。用不了几天便炒作的任人皆知,这或可看作是“地利”因素。 最后说人和。不能否认的是,如今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加速导致个体的不断异化,中国人在享受更多物质幸福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抑和心灵痛苦。我们正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心灵的寄托轰然倒塌。焦灼、不满、怀疑、虚伪、自私,成了这个时代随处可见的标签。于是多少人在渴望那种自然古朴的道德生活,渴望那种单纯坦荡的人生快乐。就在这时候,于丹宣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是乎芸芸众生受到鼓舞,望风趣从。想我泱泱大国13亿人, 孔子文化熏陶中华两千多年,正不知有多少人在期盼着回归于圣人的光芒之下呢,这可谓之人和 。 却说这“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于丹的好事,但若单单这样还不行。文化营销不管是“4P”还是“4C”,都得有个适合需要的思想产品,我觉得这次包装的成功,主要不在选了于丹这么个人,而在于选了个于丹讲论语,因为是《论语》这就奠定了她成功的基础。这有点象最近上演的大片,《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成功很大意义上得之于它的本子也就是故事,大家都知道它套用了经典,前者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后者抄袭了曹禺的《雷雨》。《论语》是古来经典,儒学的根基所在,它用最简单的语言包含了世事人生的诸多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讲自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论语》多少了得。所以于丹讲《论语》就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是讲唐诗宋词,大概最多只能是“尽美矣,未尽善矣”,难有今日之轰动。 说起来这也跟咱们的社会有关, 过去读书人以《论语》明理、修身、治国,这几十年不讲这些了。于是《论语》也生疏了,社会也庸俗了,人心也荒芜了。人们争驰于物质主义竞逐之中,听到于丹这般讲解恍然如纶语天音。其实这正是我们社会浅薄无知的一种反映。 我们推广很多主张,讲了很多道理,出了很多煌煌巨著,但是讲了那么多却不及一部2500多年前的《论语》。 《论语》有多少字呢?从11705个字到15919字,各种版本不一样,大概是因为其并非出自一人手笔,其间或因记述者不同而多有重复。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也有详略不同者,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在《子罕篇第九》重出时就少了11个字。但不论以什么标准看,这些在今天也只有一篇论文那么长,相当于一张对开报纸的篇幅。但是我们看了很多书,却没有再看《论语》,至少是没有逐字逐句把它看完看熟,看到心里,这真是一种民族性的悲哀。以前陈垣先生对北师大毕业生说过一番话:一部《论语》才多少字?一万三千七百字。一部《孟子》才多少字?三万五千四百字。都不如一张报纸的字多,你们为什么不把它好好读一遍呢?一万多字的《论语》你都没有读过,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说得过去吗? 确实说不过去。从这个角度看,于丹是在推广圣人的同时也自然营销了自我。 作为文化事件的“于丹被轰” 作为一个被媒体和市场联手打造的文化符号,“国学超女于丹”这两年来多少有些沉寂。然而,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商演上,发生的于丹被观众轰下台一事,又将于丹推到了公众视线的焦点上。 关于此事,已有现场视频流传于网络,情形是简单明白的:当昆曲节目表演结束,进入谢幕时,以10位昆曲界著名艺术家伫立作背景,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讲话,身着超短裙、黑色长丝袜和超高跟鞋的于丹在观众喝倒彩声中走上舞台。当于丹在接受台上一位老艺术家献花之后开始讲话说“我先代表大家……”时,有观众喊出“于丹下去”,并且得到其他多位观众的呼应,于丹只得放弃讲话,退到后台并悄然下台。 我以为,这是一个文化利好事件,至少可概括出三点。 首先是对于丹教授的利好。 于丹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虽然出身于文学硕士,但长期从事的是媒体策划及相关教学,2007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后,就在国内文化市场以“国学专家(大师)”的招牌行市。于丹之所以能暴得大名,一方面来自于她以媒体中人的敏感捕捉到了当时受众的普遍心理需要,并以简洁明快的演讲方式予以灌输,另一方面是,她由中国受众最广的媒体央视捧出。 以“国学”行市,于丹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有难以弥补的局限。她声称自己四岁读《论语》,但对《论语》的解说错误百出,而讲《庄子》更是臆断妄议,基本文理不通。讲点实在话,于丹讲国学,犹如没有根底的票友在“曲苑杂坛”里充大师。 成名后的于丹,并没有自我反省,或扬长避短,而是在与媒体与市场的合谋中随行就市,高调扮演文化市场的“国学符号”。市场将她作为一个现成的招牌利用,而她自己则自甘做万用的狗皮膏药,任人招贴。这次在北大被轰下舞台,无疑是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现场观众给了缺少自制的于丹教授一个当头棒喝,重重地提醒她:自知、自明、自制、自检。如果于丹教授从中获得教训,对于她未来的发展,将是有益的事情。 其次是对北大优秀传统的利好。 北大的优秀传统是蔡元培先生掌校时培植的“兼容并包”。“兼容并包”,是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允许差异,鼓励多元,从而创造丰富而有生气的学术空间。因此,在元培先生治下,北大为风格迥异、观点差异甚至立场冲突的胡适、鲁迅、辜鸿铭、黄侃等学术大师提供了自由空间。“兼容并包”无疑是北大之成为世人心目中之北大的始基。但“兼容并包”并非良莠不分、清浊不辨,更不是阿谀逢迎、同流合污。相反,是有原则、有格调、有情操的。我们回顾北大历史,就可看到学术大师们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而不妥协的斗争。 中国的传统精神中,儒家精神凝聚于“诚”,道家精神凝聚于“真”。于丹的市场国学,除其基本知识缺陷外,更根本的是缺失真正学者必具的“诚”和“真”。这两三年来,公众慢慢厌弃于丹,评价她最普遍的一个字就是“装”。包括北大学生在内的现场观众在于丹未开口前就抵制她,直至把她轰下台,根本原因还不是于丹以昆曲外行来扮演专家角色,而是公开抵制这个“装”的于丹。观众此举,不是拒绝差异和多元,而是要抵制于丹所代表的市场的虚伪和流俗对严肃文化的欺凌。 再次是对营造健康文化空间的利好。 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应多元并存,因此构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在根本意义上,始终存在着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矛盾,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冲突。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意义上,保持经典艺术的纯正性、追求高雅艺术品位,是以高雅文化为载体的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昆曲艺术,虽然源于民间,但数百年间经历代文人、艺术家的创新提练,已结晶为一种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的高雅艺术。作为高雅艺术,昆曲具有它不容毁损玷污的格调、品位,因此演出和观看,都具有严格的仪式意义。坚守其格调、品位和仪式意义,从文化学的深层意义讲,就是坚守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纯正性。 于丹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是市场流行文化,她出席这次昆曲演出的着装明显轻佻而不合场景,观众(戏迷)对她的抵制,实质上是高雅艺术对流行文化所依凭的商业权势的抵制。正如许多网民指出的,无论这次昆曲的演出地北大,还是当晚现场,真正的昆曲研究专家,诚心真意热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多不胜举,为什么主办方偏偏就要把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于丹”商标贴在这场大家荟萃的高雅艺术演出上呢? 根本原因是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快速扩张,引导了流行文化的过度发展,乃至于作为流行文化符号的若干明星同时也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言人,这实质上是流行文化对高雅文化的侵蚀。而高雅文化流行化,是2000年以来中国文化的普遍状态。正是在这个状态下,主办方才将“于丹”引用为这场高端昆曲专业演出的“总结性”符号。现场观众抵制流行文化的商业符号“于丹”,就是高雅文化重新对流行文化说“不”。 “于丹被轰”,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是开启高雅文化自我重申的一个契机。 (作者肖鹰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6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层干部“四不”:北京师范大学为行政权力设置边界的亮点与不足
热度 6 lgmxxl 2012-8-27 09:43
以“四不”承诺广受关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8月16日表示,“四不”不仅仅是个人承诺和对学校新一届班子成员的要求,也是下半年新一届中层行政干部的应聘条件。在董奇看来,这个即将推行的制度既是高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的根本要求,也是改变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他承诺要建立学校管理队伍的全职化制度。(《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18日 04 版)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着“行政化”问题。突出的表现是:行政权力无边界,几乎达到行政权力“通吃”的地步;学术权力式微,几乎达到学术权力“消亡”的境地。虽然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吁也有几年了,但此方面鲜见有作为的行动。此番北京师范大学为行政权力设置边界,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进步之一是设置了行政权力承载者的活动边界,即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在任内要做到“四不”: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其进步之二是明确了大学行政权力承载者的角色内容,即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在任内要做百分之百的管理者,不再兼任学术权力承载者的角色;其进步之三是建立了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承载者之间的渗透转换机制,即对任期结束后重返教学科研岗位的同志,建立阶段性免考评机制和专业能力提升的专门支持制度等。 但从其目前的实践机制和制度配套上讲,尚有不少差距。根据大学边界理论,大学边界设置中有三项重要指标:行动者、关系和活动。即可以从“行动者”、“关系”和“活动”三个方面来设置大学边界。从三个指标来看,北京师范大学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设置边界的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第一,“行动者”界定尚需要清晰。即要对大学中的行动者特征、行动者资格标准、行动者身份认同等控制要素进行严格的设计。北师大对什么是行政干部、什么是学术干部、哪些岗位归结为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哪些岗位归结为学术权力的承载者,尚没有严格的界定。如果把全校的中层干部统一界定为行政权力的“承载者”,尚有不少难度,也不符合大学规律。其二,“活动”边界尚待清晰。“四不”决不是行政权力“通吃”的全部,更为重要的应该对大学活动进行分类。明确行政活动的范围与内容,界定学术活动的范围与内容。把学术活动交由学术人员、学术组织来实践。这才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清晰的根本要旨。其三,“关系”问题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大学边界“关系”控制指标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边界的质量与功能。在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设置边界,必须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树立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的思想和理念。这其中的关键是设置与行政权力对等的机构与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人员的职能与作用。没有对等的、权威的学术组织,大学学术权力最终仍将由行政权力代行,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设置边界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其四,中层干部的产生机制没有作大的改观。在行政权力对上负责的背景下,大学行政权力很难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只有当中层管理者由二级单位自行决定、全体二级单位人员对行政管理者具有升降权力时,中层干部才有可能对“下”负责,对职工负责,对学术人员负责。否则,即便是任期内中层干部做到“四不”,他们也可能获得权力的“寻租”和“期权”,他们仍可以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谋取学术利益,为自己缷任后从事学术工作打好基础。 大学边界的科学设置需要科学的理念作先导,适切的组织结构作平台,严格的制度作保障。由是观之,从大学校长的“两不”、“三不”、“四不”,到中层干部的“四不”,看着可以有很多造势的噱头,但仔细推敲,尚有很多漏洞需要修补。希望这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口号,而真真变成为大学行政权力设置边界的实践,成为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个人分类: 大学边界与治理|591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启功题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念碑碑记
热度 2 黄安年 2012-7-22 16:37
启功题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念碑碑记
启功题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念碑碑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22 日 发布 今年正值启功先生的百岁诞辰 (1912.7.26—2005.6.30) 。今天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启功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大会。吕启祥应邀参加了这次纪念大会。笔者 19 日在北师大南广场拍摄了启功题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纪念碑碑记。下面是碑记的照片,还有启功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大会的日程表。照片总共 18 张。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6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的绿地今何在?
热度 1 黄安年 2012-7-22 16:22
北京师范大学的绿地今何在?
北京师范大学的绿地今何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22 日 发布 在全国重点大学中的主校区,绿地最少的学校之一恐怕北京师范大学是其中的一所。本来位于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环南的北京师范大学面积不小 , 后来因主管校长嫌“太大”而让出了几乎一半的面积,致使现有校园面积仅仅 800 亩。这 800 亩中原来有相当部分的绿地面积,现在越来越少,大面积的绿地已经不复存在,小面积的绿地面积则不断地被改作新建楼房之用或者停车场了,整个师大成了水泥建筑群和停车场,原先在科技楼东南侧的一片不大的绿地现在盖起了高楼大厦作为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与教育培训中心的所在地。建中心固然是件好事 , 但牺牲绿地面积却不是一件好事。 照片两张是 19 日上午拍摄的。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校长职业化起航:无奈的选择
热度 5 lgmxxl 2012-7-12 09:52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大学出了两位“新星”校长。一是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他在去年10月宣布,在校长任期内,将做到“两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第二,不新带研究生!二是北京师范大学董奇,他在今年7月上任后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将做到“四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第二,不招新的研究生;第三,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第四,个人不申报院士。 对此举,赞扬者有之,但反对者也不少。赞扬者的理由很多,但反对者的理由也不少。 “‘985’大学,校长不带头搞科研,怎么能这样?”“不搞业务的校长会是好校长?”但我认为,大学校长的“两个不”或“四个不”,代表着中国大学职业化的开始,这也是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一种无奈选择。 大学校长,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毫无疑问应该做科研,教学生,甚至为本科生上课。这在国际上也是成例,国际上知名大学校长完全做到“两个不”或“四个不”的并不多。目前见之报端的更多的是耶鲁的莱文,他在任内没有带研究生,只出了一本书,叫《大学工作》。德国一些大学也规定大学校长任内不得进行教学与科研,但更多的大学,则允许校长做一些教学与科研。为何国际上可行的事,在中国成了问题,且要校长高调来宣布呢?好像校长做了一件壮举,成为一个大学英雄? 这里面的问题是大学的行政化在作怪。在目前的大学中,大学行政权力无边界、无限制、无节制。行政权力大于一切,官大学问大。只要查下中国大学现任领导的业绩,你就会发现,他们很多都是“业绩卓著”!有些在任内发表了一堆论文,一批著作,获得了一系列国家项目和奖励,甚至获得院士称号。而问题是,中国大学领导根本没有时间做研究。即便是没有宣布“两个不”“四个不”的校长,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用的功夫也是少得可怜。同样,这是中国大学官僚化的一个怪胎。中国大学校长、书记有开不完的会,应付不完的饭局,应接不暇的评估与检查,他们怎么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做科研呢?其成果,无疑是其官员身份带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反对大学领导者兼做教学与科研工作,与教师抢资源。所以当出现大学校长宣布“两个不”和“四个不”时,人们普遍持欢迎态度,把他们当成大学英雄。 但问题是,这能治本吗?一个校长可以自我约束,其它行政权力可以得到约束吗?大学校长没有了学术性工作,其精力会不会更多地放在“公关”和“协调”上?如果全校有行政职务的学者,均上行下效,大学科研还有谁来引领? 我从来不反对大学校长职业化,而且积极主张大学校长职业化。因为,随着大学进入社会的轴心位置,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更是如此。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应对,大学应该引领社会,引领企业,特别是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与此相伴的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紧密程度的提高,大学与社会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也就越来越多,大学不得不由专业人士来管理、来带领、来协调。正是在这个意义,有学者主张,当今的大学校长应该是政治家、企业家、管理者、教育家的集合体,大学校长更多地应该把精力放在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上,放在资金筹集和人才引进上,而不是放在教学与科研上。 但我要说的是,大学校长承诺“两个不”“四个不”标志着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开始,但这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行动。中国大学的发展,更需要的是一种大学求真的文化与环境。大学校长仅仅承诺“两不”或“四不”是不够的,大学校长更多地还是应该想想如何限制大学行政权力,并以实际行动,制定相关制度,培育相应文化,为大学创造学术至上,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环境与氛围。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52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西北联大与北京师范大学
kexuechuanbo 2012-4-8 19:21
五、西迁与复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寇占领北平,北平师大转移到西北大后方。从此,它一再迁徙,校名也一再更易。 (左图)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校徽。1937年9月,北平师大与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在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右图)1938年春,日寇频频轰炸关中,临时大学难以在西安维持下去。临大的师生们翻越秦岭,到达汉中。4月,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设在城固。 (左下图)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徽。 (左图)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徽。1939年9月,联大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址在城固。1940年,西北师院决定迁往兰州。整个搬迁过程长达四年。 (下图)兰州十里店原是黄河岸边一片荒滩,师大人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大学城。图为西北师院全景。 (左图)西北师院师生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礼堂 (右图)西北师院以前校长陈宝泉(字筱庄)命名的学生宿舍筱庄楼 (左图)西迁时期,学生和教职员的生活一般都比较艰苦,学术研究条件也比较差。但是师生的教学却很认真。西迁兰州的时候,又增聘了一些教员,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就是这个时候来英文系任教的。图为1946年英语系毕业生与焦菊隐(前排中)合影。   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甘达9年之久,毕业生1300余人,大部分都在西北地区中小学任教。1941年起,西北师院逐年举办各种师资讲习培训进修班,对于西北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发展有很大帮助。   西迁对于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相当影响。西北师院独立建校时,原北平师大的教师和毕业生,有一部分留在了西北大学。西北师院迁往兰州,一部分教授又留在了西北大学。抗战胜利后,又有相当一部分师生留在了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甘肃师范大学,即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 (左图)李蒸:1930年任代校长,1932年起任校长直至1945年,是解放前师大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学校面临被取消和抗战中的屡次搬迁。他整顿学校,健全学制,延聘专家学者,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创业,将师大办成了享誉国内的一流学府。     名师 齐壁亭,教育家,七七事变后,任西北师院教授、兰州分部主任。 邹豹君,地理系教授、系主任。 张德馨,数学系教授、系主任。 孔宪武,植物分类学家,博物系教授、系主任。 胡国钰,教育学家,教育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 方永蒸,教育家,教育系教授、附中主任。 杨人楩,世界史学家,历史系教授。 蔡钟瀛,数学系主任、物理系教授。 马师儒,教育家,教育系教授。 王耀东,体育教育家,体育系教授、系主任。 (右图)1944年,黎锦熙教授以在台湾统一国语为目的,率先在西北师院等校倡导创办了国语专修班。抗战胜利后,我校有百余名学生前往台湾普及国语,为在台湾推行普通话立下头功。图为部分赴台普及国语的学生合影。      国立北平师范学院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往异地办学的大学纷纷返回原址。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一向排斥并主张取消北平师大,教育部下令不准北平师大复员,引起了西北师院在校师生和历届校友的强烈反对。1945年12月,学校成立“复校委员会”。经过多方斡旋和斗争,1946年2月,教育部被迫同意我校复员北平,但是校名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右图为1948年元旦北平师院复大委员会委员合影。 (左图)1946年7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成立,袁敦礼任院长。袁敦礼:体育教育家。抗战胜利后,正在美国讲学考察的他被任命为北平师院院长。引进电化教育,为恢复师大校名,保护校产作出贡献。 北平沦陷期间,敌伪于北平师大原址设立了北京师范学院,于李阁老胡同另设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后来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改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七分班。这部分学生后来都合并到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 此阶段学校教师阵容有所增强,增聘了陆宗达、李长之、梁实秋、汪奠基(哲学)、张宗燧(物理)、张宗炳(生物)、武兆发(生物)等知名学者。 (右图)1947年5月,复员北平的北平师院学生在师大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参加全市“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图为学生在学校围墙前合影。 (左图)1948年2月,在华北学联号召下,平津六大学开展了抢救教育危机运动。北平各大学先后举行了罢课、罢教、罢工等,形成了“四月风暴”。4月9日凌晨,国民党特务手持枪棒闯入师院校园,殴打并逮捕8位学生,捣毁了学生自治会办公室等。次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5千人参加的大请愿。政府被迫在当晚释放了被捕学生。图为我校参加请愿的队伍在新华门前。 1948年10月,教育部同意恢复北平师范大学。 六、新生的北京师大( 1949 - )   北平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北平师范大学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师大得以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一种新的方式成长壮大起来。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于2月17日委派文化接管委员会的钱俊瑞等人来校接管了北平师大,学校工作仍旧由原代校长汤璪真负责。 (左图)代校长汤璪真 (右图)当时还有半个中国正等待解放,师大有近200名同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中南地区的斗争和新解放区的工作。图为参加南下工作团的部分同学合影。 (左图)1949年5月,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主持学校工作。黎锦熙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   1949年6月,师大的党组织转为公开,中共北平师范大学总支部成立,刘明哲任支部书记。   1949年6月1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来到师大,他在数学系教授汤璪真家中设宴招待了汤璪真、黎锦熙、傅种孙和黄国璋等教授。并到宿舍看望了师大的教师。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北平为我国首都,从此北平改称北京,北平师范大学也相应改称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我校系主任阵容 保育系 中文系 英语系 历史系 数学系 物理系 化学系 李德全 黎锦熙 焦菊隐 侯外庐 傅种孙 祁开智 鲁宝重 生物系 地理系 音乐系 戏剧系 体育卫生系 美术工艺系 图书馆馆长 郭毓彬 黄国璋 贺绿汀 洪深 徐英超 卫天霖 张云波 上一页    下一页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壬辰年清明时节忆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
黄安年 2012-4-4 07:06
2012 壬辰年清明时节忆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4 月4 日 发布 今年 4 月 4 日是清明节 , 为缅怀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特在网上祭奠。下面是笔者在博客上发布的相关博文和照片: 一 , 中文系 1, 钟敬文 * 和世纪老人聊天——我所认识的钟敬文先生(全文版)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4 月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9962 2 , 启功 * 平易·通达·睿智——忆念启功先生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4 月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30067 B3 ,郭预衡 * 读采访郭预衡先生报道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122 ) * 教师节前看望郭预衡、聂石樵、邓魁英老师,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302 ) * 沉痛悼念著名学者郭预衡先生 图 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5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248 * 有感于“很多人对郭预衡先生并不熟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7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078 * 缘何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郭预衡先生既非“博导”也非“资深”教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8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174 * 郭预衡先生的几幅照片 图 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9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237 * 弘扬郭预衡先生的严谨治学、潜心治学精神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9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342 * 建议开辟思念郭预衡先生的网站专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1 日 发布 http:// * 郭预衡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图 9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0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25 * 转发 : 陈鸿彝教授悼念郭预衡先生的挽联和在学术交流网的留言 黄安年转发陈鸿彝教授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3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779 * 推荐学术交流网上悼念郭预衡先生文章和挽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7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3918 * 受权发布:启蒙发昧念师恩 ------- 敬悼郭预衡先生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9 月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6045 * 怀念恩师二三事 黄安年推荐熊宪光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9 月7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0277 *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提要 图 17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0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70 * 《中国历代散文选》提要 图 32 黄安年辑 刘盼遂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0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787 *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一)图 26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1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57 *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二)图 25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1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63 *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提要(三)图 20 黄安年辑 郭预衡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1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073 *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提要 图 30 黄安年辑 郭预衡著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8 月12 日 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362 * 启蒙发昧念师恩 ------ 敬悼郭预衡先生 图 9 受权发布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2 月2 日 发布 * 怀念郭预衡先生逝世一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8 月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72004 4 ,陈遇春 * 深切悼念优秀语文教学和研究专家陈遇春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7 月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13 ) * 转发吕启祥文:敬业·博雅·高贵——怀念陈遇春老师,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7 月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47 ) 5 ,怀念杨占升先生 * 倾力栽树 甘为人梯——怀念杨占升先生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4 月3 日 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9360 * 《杨占升先生纪念集》提要 图 29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4 月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9374 6 ,曾恬 * 送别曾恬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334 ) 7, 刘岚云 * 十六年后的追思——刘岚云老师活在我们心中,她永远年轻!图 5 黄安年转发鲍威的博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4 月2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383915 二,历史系 1, 何兹全 * 巧遇 98 岁高龄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7 月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3) * 教师节看望 98 岁何兹全老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457 ) * 再次看望 98 岁高龄的何兹全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693 ) * 为即将 99 岁寿辰的何兹全先生照相,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579 ) * 贺何兹全先生九九白寿,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186) * 再次看望百岁资深教授何兹全老人 图 4,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1 月28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936 * 忆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二三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694 * 何兹全先生部分生活照片选 (2008-2009) 图 2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745 * 怀念何兹全老师 黄安年受权发布李沣文 图 3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894 * 沉痛悼念世纪学术老人何兹全先生 (1911-2011)( 一 )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2 月18 日 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3989 * 在悼念灵堂向何兹全先生三鞠躬 图 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152 * 北师大老一代资深教授历史的结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8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230 * 旧文重发 : 再次看望百岁资深教授何兹全老人 图 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9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345 * 探望 104 岁老寿星 图 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9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516 * 深切悼念恩师何兹全先生(照片) 图 6 黄安年受权转发李沣图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0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4750 *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一)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1 *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二)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6 *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三) 图 2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78 * 沉痛悼念何兹全教授( 2011-02-21 于八宝山殡仪馆)(四) 图 16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181 * 他寻亲人去了 图 9 黄安年文 晶报 2011 年 2 月 22 日首发,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2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5413 2 ,李雅书 * 沉痛悼念李雅书( 1921-2007 )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7 月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240 ) 3 ,刘宗绪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刘宗绪教授与高考命题、中学历史教材改革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6 月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6 ) * 悼刘宗绪先生逝世一周年记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6 月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6 ) * 和刘宗绪先生在全国高考命题组时的留影 ( 一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6 月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8 ) * 和刘宗绪先生在全国高考命题组时的留影 ( 二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6 月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4 ) * 悼刘宗绪先生逝世七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6 月4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938 * 毕生求索进取,实践学术创新——读《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6 月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6 ) * 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标准——读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2 月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6082) * 刘宗绪著《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提要 图 3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6 月09 日 发布 *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提要 图 24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6 月11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260 4, 王桧林 * 忆王桧林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198 ) * 由宣传报道王桧林先生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677 ) 5, 悼孔祥民教授 , 图 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2 月2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33499 6, 没赶上简短告别仪式的龚书铎教授生平简介 , 图 9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2 月2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3350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9787 三,其他单位 1 ,陶大镛 * 怀念资深教授陶大镛先生 图 1 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4 月26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206 * 推荐余少波文 沉痛悼念陶大镛教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5 月5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9987 2 ,张至善 * 深切缅怀张至善先生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11 月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593 ) 3 ,王炳照 *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 17 年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3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234 ) *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 17 年想到的 ( 纪念集版 ) 黄安年文 王炳照纪念文集 /2010 年 9 月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10 月12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2359 * 《王炳照口述史》提要 黄安年辑,王炳照口述,周慧梅整理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10 月23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240 * 《王炳照纪念文集》提要 图 13 顾明远主编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10 月24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480 * 王炳照著《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提要 图 16 黄安年辑王炳照著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10 月24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628 四,综合 * 清明时节忆亲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4 月5 日 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021 * 2011 辛卯年清明时节忆亲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4 月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9249 *2011 辛卯年清明时节忆北京师范大学已故师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4 月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29309 还要提到的是怀念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师友白寿彝、赵光贤、刘乃禾、王绍岳、张文淳、郭澎、荣国汉、方攸翰、彭琼熙、顾诚、梁义群、唐赞功、鲁振祥、段炳麟、李慎兆、匡兴、蔡清富、齐大卫、郭静媛等。
3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3卷第76期_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
zjzhang 2012-2-12 12:02
家里蹲大学数学杂志第3卷第76期_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考研试题参考解答.pdf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thank Mr. W. Zhang for sending him the problems within this paper last day. When this work was being done, some errors (perhaps) was found, see Problem 5 (c) (In the original problem, the 1/3 is missing.) By the way, most of the problems are interesting.And I havewasted in thinking for a period of time... Remark: Maybe the perpendicular part of a subvector space should be replaced by the span of some linearly independent vectors...Wish you could write the answer by yourself.
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图片中的篆字内容
热度 3 zhoumeng 2012-2-10 14:06
请教图片中的篆字内容
今天去北师大办事,看到天文系校友在校园中树立的石碑,上有几个字,自己学业不精,请教科学网老师们当中有精通者帮助辨识一下吧! 手机拍摄的碑文 感谢武夷山老师、骆小红老师的指教,特记录如下,以备。11日 《 庄子·天道十三》中开篇有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铭文中的“天道”在这里既有“天”、也有“道”,二字合一,即成“天道”。“天”是天文学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道”则是以老庄为核心的我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天文学在“问天寻道”的追求中,得出的关于宇宙与大自然的理论性结果。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天”、“道”、“自然” 是高度浓缩的哲学观念,而“道”则是我们人类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终极追求,“道”也一直在老庄哲学中被赋于了崇高的地位。所以在老子《道德经》中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同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道”,则是很难用文字定义的,《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在其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则进一步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成为万物核心的“道”,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它“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永恒而无止息。“天”如此,“道”亦如此,“天道”料也应如此。“天道”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自然也就处于“至临”的地位。“至”在这里意为“极至”(一如天文学中的“至点”概念),“临”即是“居高临下”。“至临”一词源于中国国学的另一部经典《周易》中第十九之“临”卦:“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而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所以,“天道”正是处于至高无上的有利地位而君临天下。在我们的这段铭文中,“天道至临”高度概括了“天道”傲然于世的优越地位,而“周行不殆”也进一步加强肯定了其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特征。这八个字的铭文同时也隐含地赞美了“天文学”在众多学科中的核心与崇高地位,同时,也寄期望北师大天文系在今后的岁月里奋力拼搏,在培育天文学人才与学术研究两方面树立自己的引领地位而雄视海内,并祝愿天文系在五十周年大庆之际,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如“天道”一样周而复始、永无停息地蓬勃发展下去。
个人分类: 文史哲|3793 次阅读|5 个评论
公然教唆学生40岁前赚足4000万:严厉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
热度 9 JYH64J98Y99H 2011-4-7 09:39
“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扩大知名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先生确实做到了。但从教育学生价值导向方面来看,董先生实在是一名失败的教师。在中国老百姓眼中,一个腰缠万贯而一毛不拔的人,一个惟利是图而缺乏社会公德的人,一个附炎趋势而缺乏使命担当的人,不过就是个势利小人而已!一个大学老师搞房地产研究,他就拼命地渲染财富,如果他教授政治学,他可能就会竭力推崇权力,他甚至可能会说,不混到市长就别来见我之类的话。反过来,一个贫穷的老师,教育学生是否还要宣扬“不带半根草去”,这同样值得拷问。难道经商一定是一条富裕的路?难道教师注定就是贫困的命?难道当官一定意味着飞黄腾达、高人一等?在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语境下,类似的问题很多,值得全社会严肃思考。在当代中国,一个廉洁的政府官员,如果只靠个人工资收入,是没有什么暴富机会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在“裸退”之前的一番抖底。一个踏踏实实工作的本色教师,一个兢兢业业操劳的本色医生,一个遵纪守法缴纳税款的本色商贩,甚至一个兢兢业业本色的国家公职官员,都是没有什么巨额财富来源的。 回首中国产业发展历程,在过去十年里,稳赚不赔,安然度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概只有房地产业,也被冠以支柱产业。研究表明,房地产可以产生产业的集群发展效应——水泥业、钢铁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轻工业,特别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一度成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它也是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最为诟病的行业。且不说闪烁其词的潘石屹,也不说咄咄逼人的任志强,就看一下颇有君子风度的万科老总王石先生,都涉嫌侵犯公共利益,助长了普通百姓的仇富心理。就拿万科来说吧,它们有许多建筑就在许多大城市公园景点的旁边,客观上破坏了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满足了政府、满足了客户、满足了地方发展的一时需要,实际上坑害了景区风貌、坑害了广大市民利益、破坏了一个城市长远与可持续的发展。富裕的人群与广大民众的利益对抗,一任政府与政府长久职能的对抗,城市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对抗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折射了地方政府的发展短视与发展规划的滞后,折射了企业对利益追求的贪得无厌,也折射了国家政策的明显缺陷。一个房地产业,已经是“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面对是是非非,老百姓只能“世事模糊多少在,付之一笑向青天。”从“十五”到“十一五”,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是,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涉嫌地方政府与商家的强夺豪取,涉嫌地方官商利益共谋,涉嫌房地产行业暴利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涉嫌干部考核的GDP情结。追究起来,理论基础荒诞,法律漏洞百出,政策急功近利,也让中央政府尴尬不已。不然不会冒出房价到底是总经理说了算还是总理说了算这样尖锐的问题。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力的手,总会在某一个时空展开博弈。 在高等学校,一个人研究房地产、研究儿童、研究动物、研究植物、研究微生物,无非是研究对象的区别罢了。贡献大小,取决于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严格地讲,与金钱无关。一个研究房地产的,把政府推到了社会不太稳定的火山口上,把民众推到了满腹离骚的节骨眼上,董蕃先生不去研究房地产行业的学术之道,口口声声都掉到钱眼之中,并以此教育学生,这不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唾弃的势利小人吗?董先生荒唐的话语,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房地产理论基础的荒唐。正像日本大地震会带来海啸与核泄露次生灾害一样,董先生需要关门反省。一个庞然大物,身上缺少道德的血液,猝死的可能极大。董先生所宣扬的房地产理论,就是这样的庞然大物。一言以蔽之,在我看来,公然教唆学生在40岁之前赚足4000万元,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的教育信条值得需要严肃、严厉批评!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328 次阅读|20 个评论
我和北京师范大学(附:我的博文目录)
黄安年 2011-2-23 10:11
我和北京师范大学 ( 附:我的博文目录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23 日发布 我和北京师范大学可以写一部小小说。自 1954 年以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任教、工作和生活 , 对北京师范大学是有深厚感情的。 1954 年我由上海来到北京定阜大街原辅仁大学旧址(今北师大北校)就读, 1955 年迁往现新街口外大街新址时校园学习仍可见旧时对“坟”景的场面依然处处可见 , 那时的校园为“田园”所包围,主管副校长嫌校园太大 , 硬是将一大批地让给了今有色总公司和北京邮电大学 , 学院北路的大批地和学校东的部分地皮也被“蚕食”,如今不得不到郊区和外地谋发展。我们在五、六、七十年代见证了历次运动的“枣树林”现在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丘季端体育馆西边的草坪,似乎当年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 然而这里曾经是反右、文革动乱时期大字报的集中地。从四合院东斋西楼(那是我们结婚时分配到的单间筒子楼房)工六楼、小红楼、工 19 楼 , 再到丽泽楼 ,40 多年几度搬迁的学校福利分房,反映了我们这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写照,那小红楼住地原先是学校要员最高规格的象征,文革期间房子空出 , 暂时给急需有新生儿婴儿的小家庭暂住 , 四家 15 口人拥挤在原本一户的人家居住。从 50 年代的全盘苏化的凯洛夫教育学 , 到现在杜威教育思想卷土重来,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到现在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和权钱学盘根错节,利益共同体左右学校的商品化、数量化、行政化,北师大的教育和学术变化莫测,令人应接不暇,从北师大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缩影。 以下是 2007-2010 年间 , 我在科学网博客上发布的有关我看北京师范大学的博文部分目录,这些一管之见 , 不涉及对北京师范大学作全面评价。 * 再谈如此“以民为本”:规定卖房校方优先的霸王条款,此举遭广大教师抵制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00 ) * 记在北师大的六次搬家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800 ) * 岂能砍掉世界当代史?——质疑新版北师大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86) * 五十载沧桑变迁 校园建设任重道远——离别北师大校园一年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67 ) * 北京师范大学的美丽校园 ( 续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69 ) * 北京师范大学的美丽校园 ( 续二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0 ) * 应当警惕“偏瘫”症与“球盲”病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3) * “封杀”学术交流网的不明智行动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20 ) * “ 7 · 22 ”事件与学术交流网( 2002 年 9 月 22 日、 11 月 22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28 ) * 一拖再拖,再次拖欠教师的房补款何时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481 ) *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和校庆 105 周年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854 ) * 如此关怀——收师大教师节礼物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188) * 就“ 20 年前的北师大印象”答水悠扬校友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541) * 值得回味的往事,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663 ) * 旧文重发:《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期刊目录》合理吗? ---- 兼谈科研津贴中的非学术因素,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098 ) * 就武书连版《中国大学评价》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第一名 有话要说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150 ) * 如何改革历史学本科教学?——致北师大历史系负责人的信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567 ) * 总理上雪灾第一线 , 北师大校长书记怎么不上“房灾”第一线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24 ) * 建议北师大党委书记和校长春节期间到“租房维权”教师家串串门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306 ) * 北京师范大学孔子塑像周边环境变绿草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48) * 北师大校园清晨缘何汽车排长龙?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44) * 感受北京师大校园迎奥运会冲刺,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8 日 * 北师大校训和毕业生的“鞋山”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05 ) * 忆半个世纪前的大学毕业时刻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83 ) * 奥运会后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28 ) * 关于历史教学改革探究和北京师范大学话题目录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60 ) * 历史学院四代同堂喜迎 2009 年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038 ) * 从北师大历史系 81 届毕业班同学录谈起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376 ) * 医疗改革中北师大校医院向何处去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101 ) * “高校办得好坏 , 不在规模大小”和北师大教育学部的折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498 ) * 有经验的老教师应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第一线,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444 ) * 北京师范大学老人大学建校 25 周年师生书画佳作展 ( 选登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863 ) * 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有联系又有区别,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529 ) * 北师大丽泽教工楼房顶变脸受欢迎,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577 ) * 从“暖气管漏水,学校后勤不给修”谈起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067) * 新年又来到 退休拎桶油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104) * 从 380 元安装 E 键通呼救电话说起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133) * 参加历史学院新年聚餐有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410) * 就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提几个问题,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138 ) * 和半个世纪前大学同窗佘孔江再相聚 图 2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05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879 ) * 虎年节前校园最清静 图 9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12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4759 ) * 在“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前 图 9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8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091 ) * 教师节前话大学教授退休工资,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8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1062 ) * 再谈大学地下城建设,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29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86 ) * 北师大历史学院 2011 年新年团拜聚餐 图 14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31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9615 )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3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师大数学楼
热度 2 jiangxun 2010-11-15 10:41
注: 本文根据北京师大数学学院 网页 编辑整理完成,原有图片中大多数应该都是陈方权老师拍摄。有些图片过大,我在重新上传前都做了适当调整。 ── 蒋迅 陈方权注: 照片全部是马京然 拍摄 或 收集 的,而且没有一张是我拍摄的,这个一定要明确。这方面的工作全是马京然做的,她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做了很有意思的收集和整理,并有一些撟ǚ脭,我也很赞赏和喜欢她在这方面所做的积累。 目录: 数学楼介绍 傅种孙先生 数学楼图 数学楼题字 门廊 大门 北门 局部 一楼大厅 楼梯 平台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大跃进时 1980年 日晷 2000年 资料室 (2002) 大镜子 101教室 201机房 数学楼介绍 数学楼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初,( 1954年6月设计,1956年6月完成),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工业与城市建筑设计院完成设计。 数学楼不仅见证了北师大数学系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同时这栋建筑也是我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中,一个特定阶段的典型式样。 数学楼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主体四层,两翼三层,总建筑面积 6202平方米。主体部分屋顶为中国传统形式的歇山屋顶,两翼为平屋顶,对称布局,一高一底,一坡一平,使这栋建筑显得庄重、静穆和典雅。 建筑的墙面划分带有明显的西方古典砖石结构的构图原则,由基座、墙身和檐部组成。 当时为了表达传统的和民族的风格,除最具中国传统建筑特徵的“大屋顶”外,建筑细部精心设计 了大量简化的中国古典建筑的符号:主体的挑檐下,设有“蚂蚱头”出挑;两翼的挑檐下,设有“三伏云及人字斗”和“麻叶头”组成的出挑;北门和侧门设有简化 的“垂花门”式雨罩;屋脊的正吻、墙面的花饰,门廊雨罩的 “雀替”“牛腿”、“门上额枋”,都带有变形、简化的传统纹样。 随著大学校园建设的更新、扩建,保留的老建筑将越来越少,她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也将随之逝去,所保留下来的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更显得弥足珍贵。 尽管建筑界关于20世纪初“复古主义”的评判没有定论,但那时所诞生的一些典型建筑所凝聚著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精神,民众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式样为一国文化精神之所寄”。 从照片看,由於加固和维修,屋脊上的装饰已经被取消,因而,屋脊的轮廓显得呆板了。 赵雄(五机部建筑师,精于建筑装饰,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 傅种孙先生与数学楼 今天的数学楼建得非常美,大屋顶的中式建筑,冬暖夏凉,宽敞明亮。她佑护了我们50年,她是我们共同的、温馨的家。无论是今天在这个屋檐下的师生还是离开这里的学子无不热爱她、思念她。这座精美的建筑是与傅种孙先生有直接的关系,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傅先生和数学楼。 据蔡孝浚老师回忆:傅先生在任我校副校长期间,始终重视并直接领导北师大的基建工作。北师大 现在新校址的选定,和最初建校规划蓝图,都是由傅先生亲自主持制定的。傅先生认为,师范院校建校选址,要离城区较近,要方便大学的师生到中、小学去上实习 课程,也要方便中、小学师生和大学各系科的联系。这样既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又可减少许多后勤服务方面的困难。所以,现在北师大的新校址,是当时( 1953年)八大院校中离城最近的一所大学,大家深感受益匪浅。 傅先生以数学家的智慧和才能,研究并制定了北师大各类建筑物的布局和用地方案。他一直主张一 所高等学府,要有优美的环境,带有师范教育特色的庭院绿化,以便陶冶学生身心。各类建筑物要按功能分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眷属生活区,活动场区,等 等。当时傅先生亲自让木工师傅做了好多楼房小模型,放在一块木盘上,来回地,反复地亲自摆放、比较,让建筑专家和广大群众提意见,最后确定方案。今天北师 大的总体布局,据专家意见,功能分区等方面都还是合理的。傅先生主张的建筑四合院形式,看法不一,据说,对节约建筑用地,是很好的办法。 据关山老师回忆:数学楼的建筑,也花费他不少时间来提出设计的要求和使用的平面图。然后才提交给设计院去研究参考。 王树人老师讲到,当年他是傅先生的秘书,傅先生当时是北师大的副校长、本系的教授,他负责北 师大新校的建设。建成了以图书馆为中心,东边是文史楼、教三、教二楼围著,西边是数学楼、今天的曾宪梓楼(当年只建了地下室就因国家的困难停工了)、物理 楼围著,前面是主楼(已拆掉),形成一个大四合院。数学楼西边是集体宿舍“四合院”,我们许多老师都是从那里搬出来的。再往西是中斋四合院、西斋四合院。 傅先生在北京的四合院住过多年,可见他的喜好。他曾说过物理楼是西洋式建筑,顶上是天文望远镜,楼的地基打得很结实。数学楼要建得更好,要建成中式楼。大 屋顶的中式建筑在那个年代很奢侈了,数学楼 1954 年奠基,建了一年多,主体完成了,一层用红色大理石铺地,我们还记得一块块大理石间用金线镶著。这时上级指示要节约,停建大屋顶式建筑,虽没影响到数学楼 的外观但内部装饰就省了,二楼以上都是水泥地了。 物理系教授赵擎寰先生说,傅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对数学系的贡献不仅仅是留给了你们一座精美的建筑,还有数学系强大的师资队伍的形成,都与他的远见卓识有直接关系。他的无私,他对这个集体的热爱,都奠定了数学系一个厚实的基础。 数学楼图 有人说数学楼像座坐北朝南的坐佛。数学楼以她平等博爱的胸怀,将所有她的弟子一一揽入她的怀中。 于1954年奠基1956年6月建成数学楼。后经过多次修缮。2000年7~9月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加固修缮。外墙围上钢筋水泥层,贴上仿原灰砖的瓷砖;楼道内两侧也用钢筋水泥支撑著;全部木窗换成铝合金窗;楼道加了吊顶,电线看不见了。 数学楼平面呈凹字形,中间主体四层,两翼三层;总建筑面积 6202平方米。主体部分屋顶为中国传统形式的歇山屋顶,两翼为平屋顶,对称布局,一高一底,一坡一平.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工业与城市建筑设计院完成设计。 数学楼题字 在数学楼的大门前,师生们有过多少次合影。在刚建成数学楼时门上方就留有三个方框,一直未刻 字。今天墙上刻有“数学楼”“八 ○、八一、八二、八三敬赠”的金字。据胡景浩老师回忆,1980级学生毕业前发起并联合在系就读学生捐款,要在数学楼上镶嵌这几个字。胡老师当时在系里负 责行政工作,就此事去找校领导。开始校领导不同意,原因是当年数学系与生物系合用一个楼,只写数学楼不合适。胡老师说,数学楼一直被大家称作“数学楼”, 将来生物系会搬出去。结果领导默许了。“数学楼”三个字是由政教系胡云富老师书写的。当时此事由学生发起,系领导没有思想准备。要是早作规划,字可以做得 更大些,更好些。【蒋迅注】我当年也为这组字捐过款,至今还保留着捐款证书。 门廊介绍 数学楼正门廊的雨罩使得大厅里格外凉爽。 大门介绍 古色古香的数学楼大门,门上还有门簪。右边是当年的设计图案。 北门介绍 数学楼北门,它是仿古的垂花帘雨门,虽没有颐和园的垂花帘雨门鲜艳,确也清秀、古朴、不失典雅。北京城里许多古老的民居都是这样的门,大观园里也有许多这样方形的垂花帘门。 老北京的讲究,垂花门是二进以上的四合院住宅的二门,座在院落的中轴线上,分隔、沟通内外宅。出入这个门的多是教师,因为家属宿舍在北边。学生们走南门的多,学生宿舍在西南。 局部介绍 数学楼两侧三层窗户上房檐下的装饰是门上额枋,由麻叶头、三伏云及人字斗拱组成。是这座楼最漂亮的装饰。 数学楼四层窗户上房檐下的装饰是雀替。这些装饰都是古建筑中常见的。 一楼大厅 数学楼一层大厅,这里最显华丽、气派。雕花的前后木门,三进的厅堂,宽阔的楼梯,有多少学生从这里穿过都不会拥挤。炎夏来到这里一股清凉沁入心脾。 楼梯 数学楼内宽敞明亮的楼道和楼梯。 平台 数学楼是歇山屋顶式仿古建筑,在这上面可以绘漂亮的图。数学楼两侧还有平台。 1956年的数学楼 1956年数学楼刚建成时1955级学生陈方权与林方域留影,这是数学楼早期的一张照片。 1957年的数学楼 1957年9月,数学楼前树木已很茂盛了。 1958年的数学楼 1958年数学楼东侧还正在建设中。 1959年的数学楼 1959年4月的数学楼西侧。 1959年4月的数学楼西侧。 大跃进时期的数学楼 1959年5月数学楼东南侧,这里是学生们的菜地。 1959年秋数学楼北边的麦子熟了。大跃进的年代数学楼的周围是一片庄稼地。【蒋迅注】我记得这片麦地 (还有一片柏树林) 一直到1970年代还有。后来盖教7楼时终於被平了。 1980年的数学楼 1980年远眺数学楼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1980年的数学楼冬天。 1980年冬天里的数学楼。前面是物理系1956届同学捐赠的日晷,现在移到数学楼东南侧了。【蒋迅注】当年的日晷早在文革期间被砸了。这个日晷是后来重新放上去的。 2000年的数学楼 2000年春天里的数学楼。 2000年数学楼前的花园,有多少学生曾在这里背单词、乘凉、漫步、幽会。 2000年的数学楼。 2002年数学系资料室 2002年数学系资料室的藏书是值得夸耀的(2002年)。 数学楼里的大镜子 数学楼里的大镜子。这面照了60年的大镜子,它都照出了什么呢?照出过这60年从数学系走过 的人! 这是1944年毕业生赠的。据渠占福大爷说,是从南方运来的楠木镜子。这种木头被扔到水里是沉底的。镜子上的“藻鉴常明”常常让我们看了自己的外表,还要 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101教室 2005年数学楼里的101教室,哪一个学生都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著类似的经历,听课、发呆、看书、考试、交友。想到我们曾同坐在一处,又从这里走向了四面八方,难忘那美好时光。 201机房 2002年数学楼里的201计算机房。 1980年开始建立了对学生开放的计算机房,1992年建成201机房目前是院内最大的机房之一。
个人分类: 谈数学|1193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也是北京师大校友
jiangxun 2010-10-18 10:34
作者:蒋迅 蒋劲松老师 说, 中国最牛的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 ,这让我心里一阵暗喜。从他的 文章 中,我还找到几个校友:李小文、吴飞鹏、田松、杨玲。 这两天北师大校长没事偷著乐呢 , 这话肯定没错,我现在也在乐。我为自己是北京师大的校友而乐。有朝一日,我可以说,我和一位得过国际大奖的人是校友。我在校时的宿舍跟他在同一层楼。要是有先见之明,我那时候怎么也应该跟他要求一个合影啊。我还知道,他的导师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新闻工作者北京师大一级教授 黄药眠 先生。1987年教委让黄先生考虑是否给他授予博士学位。黄先生表示:我看他的文章属於学术争鸣。因为有黄先生的保护,他才在1988年获得了文艺学博士学位。北师大应该感谢黄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校庆日定于每年9月10日教师节 。今年的校庆过去了。我觉得北师大应该邀请他参加下一次的校庆,他应该有权力参加下次的校庆。
个人分类: 杂谈|4978 次阅读|5 个评论
也許“北京師範大學”會變成敏感詞?
jiangjinsong 2010-10-10 17:07
蔣科學的大作 中國最牛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據說被網監處給刪了 爲什麽說據說 因為我不知道網監處在哪兒 沒法投訴網監處 草民永遠不知道究竟是網監處大開殺戒 連北京師範大學都不能提 還是編輯部濫權 因為看不慣李小文、吳飛鵬、田松、楊玲等博主 拿北京師範大學開刀來報復 哈哈哈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625 次阅读|8 个评论
請問懂法律的老師們:我該如何向叢遠新索賠?
jiangjinsong 2010-10-10 16:04
可恨小叢多事, 非要在我的博文後面留言, 讓我的大作 中國最牛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一文被刪, 可恨! 請問各位精通法律的老師高手 我想到法院去控告叢遠新 讓他賠償我的損失 該如何起訴? 謝謝 小叢你等著 此仇必報!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564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发找不见的博文:文科教学和教学改革之我见——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黄安年 2010-1-19 16:22
重发找不见的博文 : 文科教学和教学改革之我见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27 日 ( 原发 );2010 年 1 月 19 日 , ( 按:教授上教学第一线是天经地义的事,教授长期不上教学第一线怎么能当教授,这些教授可以改名为研究员(教授级),只要查一下这些年的本科生课程表,就可以发现有些教授很长时间没有上本科教学第一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 2007 年 3 月 16 日)中第九条 规定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这次《规范》修订内容:是第十条修订为:遵守教学纪律,维护教学秩序。按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地点讲授教学任务确定的课程。提前 5 分钟到达教学地点,做好课前准备。不得无故迟到、提前下课,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停课、调课和委托他人代课。这一修订突出了目前本科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我的《文科教学和教学改革之我见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一文 , 学术交流网高等教育改革栏目 2007 年 3 月 02 日再次发布。 ) **************************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 2007 年 3 月 2 日按:这里再次发表的是近八年前笔者的一篇调查报告,当时还没有开始高等教育大跃进,经过大跃进,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产业化、行政化的时代,时下又开始了劳民伤财、到处做假的教学评估,请读者抽点时间看看当年的情况,对比现在的景况,评估本科教学的利弊得失,) *********************************************** 2004 年 2 月 12 日按 : 四年半前的这份教学巡视报告可以作为历史回顾 , 看看四年多来我们在教学工作上又有哪些改进 , 还有哪些变化不大 , 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 再有哪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 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别的不说,在精心组织精品课程上,北京师范大学的问题实在不小,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教育部颁布的 2003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北京高校有 34 门课程,其中北大、清华和人大共占 20 门,而作为全国师范大学排头兵的北京师范大学却没有一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均榜上有名。从这个角度看北师大在滑坡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学校领导对于笔者这份教学巡视报告没有认真思考的话,不妨请领导们静下心来,以教学为本,认真负责研究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关于本科教学巡视的听课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1998-1999 学年第二学期》报告 ( 1999 年 6 月 30 日) 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 , 根据我这学期在历史、哲学、经济、教育四个系的听课所看、所感 , 评估这学期的本科课堂教学 , 和上学期相比确有一些进步。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秩序的运转正常、课堂教学质量情况良好、教学改革步伐有所加快、师生教学态度比较认真、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有序。 但是这种进步的程度总体上 , 不十分明显 , 基本上处于缓慢的渐进过程之中 ; 不过各系各专业课程及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并不平衡。和加快整个教育改革大趋势的要求相比 , 还处于不前不后中间走的状态。而且在课堂教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之间、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计划改革之间、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之间还有脱节现象。上个学期巡视中暴露出来的共同性问题,在这学期并未获得有效的解决或明显地改进 ; 加快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和学科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师资培养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全校牢固地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观念亟待增强;整个教学监管的力度还要大大强化。 作为本科教学巡视员,由于我本人这学期没有像上个学期在历史系有每周两门课 7 个学时授课任务的压力,虽然在本市和外地还有历时一个多月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安排,但是总的说来,还是有了较多的时间来集中听课和关注本科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算来是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按照商定 , 平均每周听 4 节课并交听课记录已算十分圆满)。本学期我总共听课 54 次合 105.5 学时(其中属教学特聘岗位聘任课程 18 人,占四系 24 名特聘教师数的 75% ),以学期 18 周课时计算,平均每周实际听课三门合 5.85 学时,也就是绝大多数每门课听课为两学时,这样相对来说,情况的了解会多一些。除每次听课随记感想外,课后我均在个人电脑上及时整理,并打印出听课记录表。我所听这些课程分别为历史系的课程共 21 次(几占该系系专业课的全部);经济系的课程共 9 次(占该系专业课的 30% );哲学系的课程共 12 次(占该系专业课的 27% );教育系的课程共 12 次(占该系专业课的 22% )。听课时间和写听课记录花费的时间大体上是 2:1 。所以仅仅听课和记录两项总共花费的时间在 160 学时以上,加上额外提交调查报告 16 份和写一份详尽的听课总结报告及改进工作的建议,实际上为本科教学巡视付出的工作量时间已不是一个小数。 说句心理话,我作为退休教师,本不必那么投入,蛮可以按酬付劳,在记录和报告上,说某些领导喜欢听的好话,反映一些不痛不痒的空话,和那些还有不尽如人意之类的套话,走个过场也能对付了事。个中原因之一在于,我已下岗又人微言轻,反映的问题即使重要,但在师大目前情况下,可能到头来还是说了也白说。不过,我的心态是不求有功,但求务真、务实,好在无官一身轻,言者无罪没有包袱,所以有话还得说。巡视员是得罪人的活,从主观上说 , 我绝不想得罪任何人,但绝应不说假话。我衷心地期望能够看到和听到,在我已经学习和工作整整 45 年之后的北师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充满活力地、迎接三个面向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对巡视员的弹性工作也不敢怠慢、实干实说。 我以为 , 听课中反映出来的某些问题是综合性的,有的则是深层次的,有的显然并不是教务部门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所能独自解决的。所以,如果不介意和如果主管领导认为有必要的话,请将我的报告让党委书记们和校长们都能抽时间过目一下。正好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9 年 6 月 13 日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现在我们是到了应当抓住这个跨世纪东风的难得机遇,将我校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大大向前推进一步的时候了。 为进一步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我希望学校领导切实研究解决承诺近期(例如 1999-2000 学年)内兑现关系本科教学的一些实事;并承诺需要认真集思广益研究实施的几个方案。这样,全校师生将能够具体感受到师大的确在变好,还会变得越来越好。我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加以研究 : 一 . 关于改进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1 .切实刹住提前下课风,确保每节课 50 分钟的教学时间。我们不能将法定上课的 时间权力下放或弹性化。今年 1 月 12 日我的《关于本科教学巡视的听课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1998-1999 学年第一学期 ) 》和本学期的《提前下课之风何时了?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一》 (1999 年 3 月 10 日 ) 中都已提到这个迄今仍然困扰我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综合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实际上 , 经过再次测算 , 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每天上午和下午少上了 30 分钟左右 ( 上午第四节和下午第三节各少上 15 分钟 , 这个估算 , 实际上还是保守的 , 通常到 11:30 后和 16:30 后,教室楼内还没有下课的课程已经很少了 ), 这样一来每周五天就少上了 150 分钟左右 (, 每学时为 50 分钟 , 共三节课 ), 每个学期以 18 周计算,共少上 54 个学时 , 相当于一门每周三学时的课程 , 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四年 , 如按七个学期安排满周计划来计算 , 则少上了七门课 (378 学时 ), 如果按每门课程两学时计算 , 则少上十门课了。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即使本学期,文科各系的毕业班安排 7-10 门课程的系也是很少的。(历史系毕业班这学期安排 6 门选修课,每周 3 学时,上课时间只有 14 周,而且每人选修 3-4 门就足够满学分了,不必再选,据此计算全学期 4 门共学 168 学时,只为 378 学时的 44% ; 而在经济系毕业班选修课,只有两门 8 学时共学 112 学时,为 378 学时的 30% )。 显然,我们需要在宝贵的大学四年里,要从打了折扣的数字里要回质量来、要以真实数字来确保教学质量。要杜绝那些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或获取某个项目经费而在教学中的制造的虚假统计数字。当然,数字仅仅说明数量,不能全面反映质量。 但是现有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在上午和下午饭前的最后一节课,在一般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是被吃饭问题打了折扣的。 在我看来,应当将提前下课风视作教学中的不正之风,再也不能让其泛滥。如果我们学校的领导们连这样等问题也解决不好,则北师大和师范排头兵的称号也太不相称了,我们怎样向江东父老交代呢?我们的领导怎能安心领取特别岗位津贴呢! 至于解决制约瓶颈的食堂问题,思路之一从学校加强监管力度、推行社会化管理、全校师生干部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并举来着手,也许能够理顺,设想有大批学生在 12 点需要用餐,运用市场机制的社会化食堂有什么理由有钱不赚呢,而学校如果不加监管则也难以使师生保证安心讲好课、上好课,和吃到价廉物美的饭菜的,同时也不大会有到了不到 11 : 30 不少办公室找不到人的现象。我建议书记和校长们仔细核算这笔帐,共同负起责任来解决这个问题。 2. 切实刹住学生上课迟到缺课风。(见我的《学生上课迟到缺课堪忧 , 月报表不实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三》 ,1999 年 6 月 18 日)这是我校存在的另一股教学中的不正之风。 我在《报告》中提出了三点建议 , 期望领导认真研究。附带提到,上课时的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文明习惯的培养的课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明素质。我看到现在教师们上课时带茶杯的现象并不多见,不少教师连续三节讲课(甚至四节课)都坚持下来了,而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则带着水壶和干粮,边听边吃,真有点美国学生风格了。还有的学生,脚穿拖鞋来上课,很不雅观,这类情况是需要在学生守则中加以重申和规范的。 3. 集中精力学好、上好每一门课。(见我的《课堂上学生兼顾别样状况有增无减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四》 ,1999 年 6 月 18 日)目前上课时一些学生兼顾别样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是我校存在的第三股教学中的不正之风。 我在《报告》中提出的四点建议 , 也期望认真研究。此外,还要提到解决好这个问题,涉及到做好教学计划制度中的学分制改革。目前严进宽出现象令人担忧,而宽出的另一些表现,在于考试制度和管理不够严格、有些课程学生的学分拿得太容易了些、不少系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太小、有些课程合班一起上课的人数太多,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充分自由交流。这些对于学生集中精力上好课不无影响。从思想工作来说,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精神,但是必须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提倡学生不断充实课外知识,但是不能浮夸急躁,做些在课堂上狗熊掰棒子之类的事。 4. 保障教室楼上课期间的安静秩序和统一上下课的铃声。 ( 见我的《维护课间楼道宁静秩序需要齐抓共管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二》 ,1999 年 6 月 18 日 ; 以及《上课铃声能否一致地响起来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 1999 年 6 月 15 日 ) 。 教室楼和图书馆同属学习重地需要宁静的环境,现在图书馆能做到安静有序,教室楼也应该是可以争取做到的。问题在于需要对于教室楼的秩序进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而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领导的确要抓日理万机的大事,但是像对于这样的小事,不能漠然置之。 5. 承诺及时修理被损坏了的课桌椅。(见我的《教室桌椅坏了能否承诺即时修复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八》, 1999 年 5 月 12 日)。 其实我报告中列举的课桌椅的损坏情况还算是低估了的。它没有把那些耷拉下来的座位而实际上不能坐的和连排座位已经松动,一个人行动引起连锁反应的座位不能都计算在内,更没有计算被损坏了的座椅把手。至于教室门窗的损坏和 凑合 状况,真使人有点基本教学设备滑坡以至衰败不堪之感。我感觉我校的水电班对于家属区承诺几乎做到召之即来,随叫随修的,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们的木工班为什么不能做到呢?(我不清楚这是否属于后勤木工班的事,至少不属于教务部门的事,如果社会化,只要按市场经济运转,这个修理行业解决问题也会及时的,看来又碰到了机制问题。 6. 妥善解决好临街教室的噪音污染问题。 ( 见我的《教四楼 309 教室不宜用作专用教室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五》 ,1999 年 6 月 18 日 ) 这个问题并不限于报告所提的教四楼 309 室 , 整个教四楼和教二楼的临街教室 , 都有类似的问题。 50 年代后期,我校文史楼和教育楼落成时,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当时楼外临街还有一排树林作屏障 , 临街的汽车也只有现在的 10% 左右 , 超音贝的问题并不存在。现在跨世纪面临着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好这个干扰教学的新问题,建议从争取改善外部环境和积极创造良好的内部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来着手。 附带提到,鉴于学校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密切联系,校内外机动车辆大幅度增加,加上工程施工的客观影响,在校园区进一步加强车辆交通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地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不能把教室楼周边马路都视若校外大街而畅行无阻。学校主管部门对于车辆行驶的路线、时间、停车场重新要加以规范。在市内违反交通规则有依章罚款的规定,而校内违章有没有罚款措施,如果建立罚款制度,又是否合法呢。这里既有政策问题,又有学校秩序的有效维护问题。 7. 严格执行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表和考勤月报表制度。 ( 见我的《切莫让学期课程教学计划表形同虚设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二》 ,1999 年 3 月 10 日;《再谈切莫让课程教学计划表形同虚设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六》, 1999 年 3 月 31 日 ) 。 迄今教师们对教学计划表和考勤月报表制度的必要性看法不一,不妨更多地听取意见,总结经验,统一认识。但是有一点是谁也没有否定,它对于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并没有坏处。我们教学和学习不能有约束而无自由,也不能有自由而无约束,即使在被认为自由化的美国的一些高等学校,不少教师的课程教学计划表也是在上课前就印好了的(至于不按计划自由讲学,那时另外一个问题),而教师在上课点名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的。点名无损于教师的权威,倒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亲和力,时间长了花费组织教学的时间也是费不了多少的。我以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管理显然过松。至于 100 人左右的大班教学组织管理是需要专门研究,并采取措施的。 8. 切实采取措施,经常保持教室清洁卫生。这个问题,总的说来,时好时坏;专用教室和有专人管理的教室较好,而公用教室及不确定专人负责的教室就较差。 5 月份上中旬,我专门注意了教室卫生问题,感到问题不小。 ( 请见我的听课记录的第 22 、 24 、 26 、 27 、 28 、 29 、 34 号 )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上可否拓宽一些。例如学校有不少特困生,也有不少打工搞业余家教或营销的,学校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助学金。能不能将部分助学金用于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之类的勤工俭学的打工费用呢。这样对于学生自力更生精神的培养和学校卫生管理费用的减轻是两利而无害的。 9. 减少安排教师大班上课的现象。目前教师大班上课的情况,普遍遇到如何因材施教 , 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广泛参与 , 指导学生读书、撰写读书报告,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这在教育、哲学、经济和历史系、公共理论课和专业课尤为突出。当然也有将一门课由四位老师在不同专业开课的情况(如《外国教育史》在教育学专业开设一年一人讲,在另外三个专业开设半年,由三位教师分别讲)。这种安排显然受到学生欢迎,不过这样安排的出发点主要还是考虑到教师工作量不足,而不是基于引进竞争机制打擂台,因为并学生没有选择听课老师的自由。在教育系还有《德育原理》、《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安排两位老师在不同专业讲授的情况。但是一个人为上百人上大课的情况,何时才能够改变呢? 10. 适当延长图书馆阅览以至借阅的开放时间。在第一、二节课期间或第三节上课开始时,有些学生迟到的原因是到图书馆借书而耽误了时间。现在的教学期间,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在除双休日外,基本上是与上下课时间同步的。这种情况能否在图书馆固定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将阅览以至借阅时间适当延长呢?从保障教学和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是众口一词的,问题在于经费和人员。有了经费,可以有较高的加班费、可以临时招聘退休教职员以及具备条件的下岗人员、更可以为打工学生专门建立相应的招聘服务机构,而后者是可以和奖学金相联系的。这种做法在西方国家相当普遍,我以为其方法可以根据我校的实际加以借鉴。 二 . 关于加快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元化 1. 加快文科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见我的《文科系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急需加强 -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九》, 1999 年 6 月 7 日 ) 现在文科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元化的滞后情况,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方法的结合方面提供的试验和经验还相当的少,尤其是硬件配置方面刚刚起步。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信息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信息量、教学时数的相应缩减和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大幅度增加和内容的极大拓宽,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元化更加突显在我们的面前。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就谈不上三个面向。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谈不上,发挥综合教育优势,扩大办学思路,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的需求。 这里涉及: 第一, 创造条件,尽早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二,提倡在师生中普及电脑知识和利用网络信息。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鼓励,例如,对教师用电脑写讲稿的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教师建立教学网页给予必要赞助;对于制作教学软件的经鉴定通过,视作科研成果并给予奖励,帮助解决产权保护问题;鼓励教师将个人公开发表的成果和教学参考资料上网,并提供必要赞助和保护;要求学生的学年作业和毕业论文输入电脑,并采取防抄袭的保护性措施等。具体操作,需要专门研究。 第三, 尽快创造条件解决家庭电脑和学校图书馆联网问题。 第四,加快专业教学和研究需求的 CD-ROM 专业信息软件研制,并争取将研究成果和进入市场结合起来。这是个专门问题,尤其是专业 CD-ROM 采取中英对照模式,将为打入世界市场,走向世界创造条件。我在 1995 年以来多次提到这个设想,这个问题与本科教学 擦边 ,不再赘述。 2. 尽快在大教室配置无绳扩音设备。这是一个关系课堂教学效果的现实问题。目前上大课的教室普遍没有配置无绳扩音设备。只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将很快显示其对于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会使师生在新学期有新举措、新气象的活力感。 3. 编制相关教学软件资料目录 , 互通信息 , 资源共享。这项工作需要有人牵头组织 , 既然在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 中央提出学校间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那么学校内部更得如此了。在上述文科四系中,教育系已经走在前面,他们的经验应该对其他文科系起到推动作用。 三 . 关于教学计划体系,教材和课程体系 , 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 科学配置教学计划培养体系和结构。 学校主管部门并未要求本科教学巡视员就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提供任何咨询意见,但是我在随机听课以及与各类教师的交往中,深感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是与教学计划的切合实际的制定密切相关的。为此我曾向学校教务部门,就计划制定中的某些问题进言。 ( 详见 1998 年 11 月 17 日我写给教务处并请转谢维和副校长的信 ) 。 我在信中集中谈及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时有关部门公共必修课结构比例和课程设置、全校公共选修课、关于编制全校课程表等三个问题。今年 1 月 12 日,我向历史系行政和总支领导就历史系本科的教改进言,对于系的本科教学改革基本估计直言 : 无视这些年来历史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绩 , 低估我系教学改革的成就,显然是错误的。但是高估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成绩,看不到确实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面临跨世纪的严重挑战则不是实事求是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还是多一份忧患意识为好。我以为对于我系改革状况的准确定位是首先要把握好的。 我并且提出了九点具体建议。其中第一条说的就是课程改革,建议 : 充实有关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全球史方面的课程 ( 以上均含各个领域的专门史 ), 以使我们的历史学课程能够逐步做到基本体现整体史学、综合史学的趋势又保持并突出我系传统学科的优势。这就使原有专门组课有可能出现新突破从而跨上历史系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有利条件,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卓有建树,只是没有为他们提供开设课程的更多机遇。近些年来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教学失衡现象日趋突出 , 这种情况要说世界史领域的教师不努力没水平 , 恐怕不符合事实 , 失衡现象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 , 现在再不注意这个问题 , 不仅影响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 而且反过来也影响中国史的学科建设。这个问题首先要引起领导从深层次上加以研究解决。现在开设世界史方面的课程越来越少,力量相对削弱,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问题更难解决。 尽管有些人对于我的这些见解不屑一顾 , 但迄今 , 我不仅没有改变 , 而且更加坚定了这个看法。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在课程教学计划修订时 , 加强现当代课程的开设问题。据说 , 历史系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已经决定将原定的《世界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合并为一门《世界现代史》的课程 , 而课时则比原计划相应减少了一半,并且已经开始着手组织力量编写新教材。这里所谓的 新 ,实际上是将从 80 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跨世纪发展趋势而发展起来的《当代世界史》和原先的《世界现代史》 ( 写到 1945 年 8 月 ) ,合编为 80 年代以前的一门《世界现代史》教材。如果情况属实的话,在我看来这样做无疑近乎不是新而是倒退的旧了。 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中 , 突出强调了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已经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决定中强调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请问,大幅度削减当代史课程符合这一基本思路吗? 既然现行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的公共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并且其课时的份量增加了不少,我们的历史课程为什么反而将反映时代特色的当代史部分削弱了呢。难道政治课程能够取代当代史课程吗 ? 例如全校公共政治课规定开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 这不等于历史系必须开设这门课程 , 因为历史系的当代世界史内容本身就包括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 , 为什么历史系课程计划中 , 不开设当代世界史而非要开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呢 ? 究竟怎样安排课程才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呢 , 看来按指示办易 , 而按实际情况办不易。 本学期在历史系的听课中,我更加感到历史系需要注意中国史和世界史选修课安排的失衡倾向,我在专门报告中借用了 偏瘫 症一词(见我的《历史系本科选修课出现偏瘫症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四》, 1999 年 3 月 20 日) , 这一报告也会引起了某些人的不同看法,似乎大有否定成绩之嫌。其实,只要冷静地研究我在报告中提出的事实和观点,是应该到了正视现实的时候了。 在听教育系的课程时 , 我感到该系两门传统学科中外教育史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宜削弱的。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学科体系和课程必须拓宽,应当加强和充实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技术的新型课程门类,另一方面在确保传统学科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改革两门教育史的教学体系。(见我的《两门教育史课程课时压缩需要科学论证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一》, 1999 年 6 月 16 日 ), 例如让外国教育史真正成为反映全球规律性发展的世界教育史 , 而不是国别史 ( 地区史 )+ 阶段发展史的框架 , 并且特别要注重 1945 年以来当代世界教育的最新发展。作为专门史的讲授或教材 , 这方面的相对薄弱是很明显的 , 而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似乎还没有很好注意到加强或者专门开设《当代世界教育》或《新中国教育史》的课程。 而有关包括当代专门史的课程在内的史的课程,在哲学系的中外哲学史、经济系的中外经济史方面,同样也有类似的问题。这涉及到重视历史文化和面向世界两个重大问题。在现行的教育史教学中的当代比重却显得是不够的。 2. 哲学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和教师队伍令人担忧。在我听到的历史、教育、哲学、经济四系各个专业的课程中,相对薄弱的毋庸讳言要数年轻的法学专业了。尽管教师队伍年轻而卖力(只有八人),但是学生意见仍旧不少,不过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是不小的,而且作为综合性大学培养法学人才相对于专门性的政法学院来说,也有它的相对优势。师大要不倒 牌子 ,要继续发展,就需要加强领导和监管,就课程设置的体制、研究水平、师资队伍的实力、教学内容、图书资料等方面加大力度,才能把这个新生的专业越办越好。 3. 完善现有课程表的制定和规范临时性课程调整的程序。(见我的《课程表的变动带来的困惑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五》, 1999 年 3 月 30 日;《现行的制订需要改进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六》 ,1999 年 6 月 23 日 ) 这两份报告,尤其是后一份报告已经将建议说得很具体了,这里不再赘述。 4. 改进和严格毕业班教学的管理。 ( 见我的《文科毕业班教学安排引发的思考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三》 ,1999 年 3 月 10 日 ) 毕业班教学管理松散的深层次问题,涉及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灵活衔接等问题。毕业班课程安排相对较少是正常现象,但是学生在毕业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寻找毕业后的工作上,则不是很正常的。毕业班学生对于在毕业班发奋学习的劲头大大松懈却也不能说是正常的。学生学分已经修满后或快要修完还干什么,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第二学期已经不存在考研问题了)不能连读研究生课程,毕业论文的成绩实际上和保送、推荐、谋职又没有直接挂钩,这些都大大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既然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学业计划又不能随时走上分配工作岗位(双向选择实际上使得走上民营企业或自谋职业的毕业生不一定必须到 7 月 1 日后才能离校工作)。 所有这些情况说明,除了考研、实习、谋职外,必须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在校最后一学年或学期新的激励目标和活力,提供新的机动灵活而又丰富多彩的安排,否则教学方面的松跨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十分遗憾的。因为,本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最后的在校阶段继续 充电 ,再登一个小台阶。 ( 对于在职人员来说 , 如果有一个学期时间来学习 , 那是一件多么富有吸引力的事 ) 如果我们能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提供一条龙服务、或者提供双学士课程学习机会、或则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参与助教和助研及科学研究项目的机遇,那么在大学中的最后一学期,同样是会充满活力的。 5. 创造条件尽快编制全校教学一条龙的统一课程表。我在 1998 年 10 月 14 日《报告》中提出建议:尽快编制全校统一的大课表,分别不同课程类型(含公共、基础、专修、必修、选修、硕士研究生课、博士研究生课等)排出统一课表 , 规定学生选课条件 , 使得学生便于在全校的课程中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 也促进学生间的学术交流 , 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 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才和课程资源。在 1998 年 11 月 17 日的信中,我进一步阐述这一意见说: 为了加强全校性课程的监管 , 与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相适应 , 和全校本科课程、硕士生研究生课程、博士研究生、其他专业学生课程相衔接,建议学校采取切实措施,编制全校课程代号系统和全校校历和课程表,将各类所有课程编入代号和全校中,一旦全校所有课程代号化和编制完成全校统一课程表,这样有利于真正实施学分制,做到充分发挥综合性师范大学优势,实行各系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打通将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 本科生、研究生一条龙 ' 教学,从而使全校教师和学生相得益彰。 现在尽快编制全校教学一条龙的统一课程表日显紧迫。全校教学一条龙的统一课程表的编制可以完整而透明地显示我校师资力量的综合优势、极大调动全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他们向全校和全社会展示其教学水平、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所学课程。使得学校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它将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盘棋,组成一个教学课程立体交叉式群体,使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上新台阶,并且加快和国际一流学校接轨的步伐。 6. 提倡教师要认真负责地讲好每一门课上好每一堂课。我以为一个教师要讲好一门课不易,要讲好每一堂课则更不易。对于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在这方面,现在的问题还不少。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认真负责精神。有的教师在课前显然准备不充分。有的在课堂上择其所好,离题发挥。有的则满堂灌,不注意启发创新思维的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效果。有的教师讲稿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新材料和新见解。凡此等等,我门不可能仅仅从听到的一两节课来说明对于某一门课的总体评价,但是它却反映了是不是认真讲好每一堂课这个问题。 7. 加强课堂讨论、课外图书指导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从我听课的情况看,这方面的教学环节有的教师已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例如何璋教授的《国际金融实务》) , 但是总的来说仍然需要改进和加强,有的课程基本上没有讨论;有的虽然组织了课堂讨论,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问题是 , 采取大班 ( 年级 ) 的规模来组织课堂讨论( 60 人以上) , 一次讨论只有几位学生在上台自由发言(实际上是在几次讨论中同学们分别轮流上台),再有几人进行自由评论,这种讨论受到参与讨论人数上的制约。如果将讨论班次划小,同学们当然欢迎 , 但势必会加重教师负担。如果有助教主持课堂讨论 , 问题也好办些 ; 或者在经济上对主持讨论的教师有某些补偿,也许情况好些。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组织三次同样内容但不同对象的讨论,只计算为一次讨论,甚至不计入教学时数,也就是不与实际教学工作量挂钩,既然如此,教师何必多此一举呢。显然出在鼓励提高教学质量的运行机制需要研究。 至于课外图书指导等问题同样如此,设想,为学生提供详细书目当然是件好事,但是首先要你自己动手来编制书目(这并没有计算在教学工作量内)。其次,书目印出来,这笔经费要教师自己掏腰包。在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我上学期为历史系 1996 和 1995 年级学生讲授的《当代世界史》和《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两门课,先后随堂编制了两本书目 , 免费印发给学生 ( 前者只给两份 , 后者给一份 ), 所花的费用 , 远远超过系里给我的每节三元和每节两元五角的课时费(一个学期总共讲了 131 课时工作量得到讲课费合计 370.5 元,平均每课时工作量为 2.83 元)。设想,像这样的单向奉献,怎能持之以恒和推而广之呢。教师们不否认加强书目指导尤其是编制与课程相应的书目的重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付之实践的却不多见,个中原因需要从初级阶段社会中的激励机制中寻找。优劳无优酬怎么行呢。 8. 全校行动,为突破外语关排忧解难。说学生不努力学外语,无疑是冤枉了北师大的学子们。说外语教师教学不努力,也是于事实不符。但是外语关难过,北师大学生受外语关的严重困扰,却是事实。上课时兼学别样的重头戏,主要是外语;考研的主要障碍,也是外语;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外文资料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好低年级的外语过关问题、高年级的专业外语提高问题、一些课程采用或部分采用直接外语教学法,聘请外教讲授等,不仅是外语系要全力研究解决的,而且文科系领导也应当重视的问题,更是学校领导需要根据我校实,情切实解决这个拦路虎的严重课题,需要上下左右齐努力,作为攻关项目加以突破。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外语四级、六级、考研、考 TOLFE 、考 GRE 等考试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过四级、过六级的考试指挥棒,甚至对公共外语的正常教学到来影响。这是同样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9. 严把毕业论文关。目前从整体情况来说 ,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大有滑坡趋势。造成这种情况 , 除了考研时间和撰写论文发生冲突,以及毕业求职对于论文的撰写带来某些干扰的客观因素外,学生用于论文的精力投入不够、导师指导和论文评审把关不严、学生考研、毕业分配、谋职和奖励评优与毕业论文没有密切挂钩等因素,都是有不同程度影响的。往往一位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可能考不上研究生或分配不到一个和他业务水平相称的工作,这些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不能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对于反映综合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毕业论文的认识要更加重视才行。 四 . 关于本科教学教师队伍优化、资源共享、活力增强 1. 改进本科教学特聘岗位聘任工作。(见我的《莫让本科教学特聘效益打水漂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七》, 1999 年 4 月 27 日)我们的现行本科教学特聘岗位聘任,如果成了部分在职的教师的轮聘专利,而不是所有从事基础课教学人员的优劳优酬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也就难以调动广大从事基础课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如果在激烈的人材竞争中不是真正的公平竞争,而是实际上带有保护性聘任,则有可能事倍功半,花费了一笔可观的经费,而难以做到教星辈出,推动本科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在部分教师中试行任期聘任制 , 打破铁饭碗。目前教师年龄结构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改变这种局面,造就高质量的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不是靠行政指令性规划和从年龄结构形式上一刀切切出来或拔出来的。它是在教学和科研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逐步成熟的。可以想象,随着中央倡导的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势必使现有师资力量的配置受到新的冲击,甚至可能出现被稳定在政府办学中的优秀教师流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情况。通过招聘定终身和一次规划定编减员增效的传统办法,看来会被逐步打破。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年轻教师或者特殊需要岗位的聘任,采取任期聘任制将对聘方和受聘方的双方都是有利的。只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的检验,并经过相应评审机构的确认,才能转为终身聘任(既铁饭碗)。这将有利于保持学校教师队伍稳步而整体的高水准。也就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应当是在竞争中不断流动和优化的队伍。采取以定编的在职岗位聘任为主体、大量年轻教师的任期岗位聘任、少量有特别需要的退休教师任期岗位聘任、以及校外专家教授兼职任期聘任为辅,共同发展的聘任模式。其结果,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教师的不断进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的教师资源和有效配置、并随时淘汰在业务上不大称职的师资队伍和少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跳槽者。 3 .力争教师资源全校共享,改变各系小而全的状况。从课程表的课程安排及任课教师所在单位,可以看出各系的教师队伍并没有全校共享,仍有相当程度的小而全现象。例如教育系的教师(心理系毕业)为教育系开设《普通心理学》 , 而教育系并没有心理学教研室。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考虑,在教育系从事心理学教学的老师可以为心理系的心理学和全校公共课开课,而心理系的老师也可以为教育系开课。同样的情况经济系教师开设《经济法》和《税收概论》 ( 该课程实际内容偏重税法而非概论 ), 而哲学系法学专业教师开设《税法》和《经济法》 , 两系之间怎样互通有无 , 资源共享呢。 有些课程从课程表上的名称看似乎雷同,如《比较教育管理》 ( 教育管理专业 ) 、《学校管理学》 ( 教育学专业 ) 、《管理哲学》 ( 哲学专业 ) 、《管理学》 ( 经济学专业 ) 、《劳动人事管理》 ( 经济学专业 ) ,这些课程都和管理学基本原理有着密切关系的,如果 资源共享 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竞相发展,岂不对于管理科学的教学大有裨益,也使学生受益匪浅。 我们还要提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系和专业之间、各个教研室之间的跨学科协作和交流,这方面,象教育系开设的 课程 , 已经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 见听课记录 54) 。我以为,资源共享已经再次提出了根据教学和研究需要的新变化,重新组合教师力量的问题,而原有的传统的教研室模式远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的,需要摸索多元化模式。(我在以往的多次建议中,已经提出改变单一教研组建制的建议) 4. 提倡党政干部双肩挑。这种现象在公共课、历史、经济等系都有 , 值得倡导和总结。建议学校领导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能够对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积极推动某些缺口的退休教师再上教学第一线。前面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在跨世纪之交,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已经或行将退休。年轻教师不断充实教学岗位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兴力量,但是在某些教学领域出现了缺口,不是很快能够全部填补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变一刀切政策,扬长补短,依据实际需要采取特殊政策,以免出现断线的状况。 6. 助教制度能否落实。文革后,助教制度实际上被取消,但奇怪的是助教奖学金却照发不误,助教不助的状况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该做的事,没有人做;恕我直言,现在个别年轻教授甚至博士生导师,并没有经过助教阶段的严格磨练,这并非完全是件好事。 五 . 关于教学评估、督导、检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1. 完善本课教学巡视工作。现行本科教学巡视员工作对于教学工作的评估 , 显然是起着一定作用的 , 尤其是它的随机性,不能不使有些教师有所顾忌。 ( 也有一些教师并不清楚有这么一个巡视员制度 , 有教师以为我是进修教师来听课的 ) 然而,巡视员的主要作用并非针对教师个人,而是通过基础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教学培养体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迄今,巡视员基本上是为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和教务部门 , 进行本科课堂教学评估的咨询性并带有弹性要求的服务工作。所以 , 它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领导及其部门的重视程度 , 否则它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造成负面效果,给人以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的感觉。如果,巡视员反映的实际情况得到及时回应,其结果将会造成一定的效果,因为这种真正意义上的 随机 和某些事前通知,做了精心准备和对策的验收、检查是不一样的。 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建议: 第一 , 主管校长和教务部门对于巡视员反映的情况要及时有所回应 , 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或提出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对策。 第二,主管校长和教务处部门与巡视员间除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汇总性意见外,平时应加强相互间的沟通。 第三,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于我校包括教学巡视在内的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和重新定位。 2. 改进教学质量评估的量化工作。教学质量的评估实际上包括量的客观评估和主观的质的评估两个方面。即使是量化评估 , 也有量化标准的合理度以及评分者能否客观把握量化标准两个问题。例如在总共 20 项量化指标体系中,每项满分为 5 分,其中具有突出创新和改革精神的课程和板书清楚整洁的满分都各占总量的 5% 。而它们在课程总体评价中的各自含金量却很不相同。将含金量不同的 % ,按同一含金量成色来相加,其总和的实际价值不可能是准确的。以这样的量化评估作为统一标准,是不能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的,尤其是对于文科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我以为,我们除了对采取面面俱到的量化法指标体系的内容作必要的修正,更加突出强调一个时期里教学质量的重点外,还不妨借鉴民意调查测验通常采用的专题调查方法,也许更能反映较为客观实际的情况。例如为了考查课程的改革创新精神,列出若干量化测试指标,这样一来可以看出各门课程在这个专门问题上的不同状况。 3 .将教学巡视工作推广到研究生教学、继续教育领域中去。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 23 条,规定要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紧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督导、检查体系和制度这使我们认识到评估、督导机制已经不是临时性的、咨询性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本科教学中,而是应该贯穿于各类教学领域之中。 我校的本科教学巡视员严格说来,并非督导制度, 1998 年 3 月,学校成立《本科教学巡视组》时 , 还专门说明这不叫督导,并规定其任务为 深入教学课堂听课,了解和检查本科教学情况,研究和提出改进教学工作意见。 目前,不仅本科教学需要实施督导制度和检查机制,而且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同样需要事实督导制度和检查机制。这对于了解和反映实际情况,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弄虚作假是很利的。本科教学的巡视工作施行一年来,已经提供了运行中的一些初步经验和教训,期望学校领导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4. 严格执行学校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上学期的本科教学巡视听课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中,我提到:巡视员听课代替不了校系领导的听课 , 如果有了巡视员而减少了校系领导的听课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听课远比巡视员重要。建议重新规定校系领导听课的次数和要求及考核方法,以确保听课质量和效果。不知道这学期情况进展如何。 我以为要确保听课制度的完满实施,必须有点硬性量化指标,例如规定领导干部每学期不少于听课数,定期向有关部门交听课记录;规定在所听课程中包括自己所选择蹲点联系的系和课程不少于一定的学时数;规定领导干部每学期必须有一次专门研讨会诊会议,研究各自在听课中所发现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现场办公;提倡职能部门负责人(如教务、后勤、宣传部门)经常深入课堂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999 年 6 月 30 日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学术问题评论 /2002 年 4 月 27 日发布; 2002 年 9 月 6 日重发; 2004 年 2 月 12 日再发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高等教育改革 /2007 年 3 月 02 日再次发布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9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不尽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 2010-1-18 14:35
说不尽的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8 日发布 这里说的博文专题全部和北京师范大学有关 , 赞扬的话、期许的话、批评的话、建议的话都有 , 唯一没有的是奉承的话、始终、一贯之类的话。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工作、教学研究至今已经整整 56 个春夏秋冬,对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了解和感情不亚于现有北京师大任何一位党政领导 , 对于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90 年代和新世纪在北师大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从一个普普通通教师的视角看师大也许是有意义的。 现在发布的是笔者编制的 2007-2009 年科学网黄安年博客教育教学改革部分中 J, 北京师范大学 专题目录。 这里记录了笔者在北师大的六次搬家和校园建设任重道远的感念 , 记叙了购房难 , 拥有房产权更难的经历;感受了校园环境的变化 ; 谈到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思考;建设新师大的方方面面;半个世纪来北师人的种种变化 ; 网络时代的校园网等等。 J, 北京师范大学 * 再谈如此 以民为本 : 规定卖房校方优先的霸王条款 , 此举遭广大教师抵制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00 ) * 记在北师大的六次搬家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800 ) * 岂能砍掉世界当代史?质疑新版北师大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86) * 五十载沧桑变迁 校园建设任重道远离别北师大校园一年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67 ) * 北京师范大学的美丽校园 ( 续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69 ) * 北京师范大学的美丽校园 ( 续二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370 ) * 应当警惕偏瘫症与球盲病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3) * 封杀学术交流网的不明智行动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20 ) * 7 22 事件与学术交流网( 2002 年 9 月 22 日、 11 月 22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28 ) * 一拖再拖,再次拖欠教师的房补款何时了?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481 ) *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和校庆 105 周年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854 ) * 如此关怀收师大教师节礼物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188) * 就 20 年前的北师大印象答水悠扬校友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541) * 值得回味的往事,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663 ) * 旧文重发:《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期刊目录》合理吗? ---- 兼谈科研津贴中的非学术因素,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098 ) * 就武书连版《中国大学评价》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第一名 有话要说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150 ) * 如何改革历史学本科教学?致北师大历史系负责人的信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567 ) * 总理上雪灾第一线 , 北师大校长书记怎么不上房灾第一线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224 ) * 建议北师大党委书记和校长春节期间到租房维权教师家串串门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306 ) * 北京师范大学孔子塑像周边环境变绿草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48) * 北师大校园清晨缘何汽车排长龙?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44) * 感受北京师大校园迎奥运会冲刺,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8 日 * 北师大校训和毕业生的鞋山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05 ) * 忆半个世纪前的大学毕业时刻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7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83 ) * 奥运会后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8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28 ) * 关于历史教学改革探究和北京师范大学话题目录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60 ) * 历史学院四代同堂喜迎 2009 年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038 ) * 从北师大历史系 81 届毕业班同学录谈起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376 ) * 医疗改革中北师大校医院向何处去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101 ) * 高校办得好坏 , 不在规模大小和北师大教育学部的折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498 ) * 有经验的老教师应上《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第一线,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444 ) * 北京师范大学老人大学建校 25 周年师生书画佳作展 ( 选登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863 ) * 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有联系又有区别,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529 ) * 北师大丽泽教工楼房顶变脸受欢迎,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577 ) * 从暖气管漏水,学校后勤不给修谈起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067) * 新年又来到 退休拎桶油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104) * 从 380 元安装 E 键通呼救电话说起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133) * 参加历史学院新年聚餐有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410)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4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京报:北师大政学分离改革动作不够大
pikeliu 2009-10-30 12:35
作者:张鸣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09-7-1 10:14:56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新京报:北师大政学分离改革动作不够大 北京师范大学试图从体制上分割学术和行政,让有权者不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当然是好事。但是,改变学校行政化的改革,如果没点大动作,大结构的变动,要想改变这积重难返的局面,还真不易。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对于大学行政化的问题避而不谈,但是,最近教育部直属的北京师范大学,却悄然开始触及这一问题,日前成立了教育学部,这个学部,是个拥有人、财、物等独立权力的实体,但学部的行政领导不得兼任下属学院和研究所的领导,也不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据称,目的是要尝试行政与学术的相对分离。 我们从有限的报道中,无法得知更多的消息,不知道这个学部管哪些和管多少教学和研究部门,也不知道他们今后如何管理,更不知道学部成立之后,是不是原来学校行政部门对教育单位的管理职能,比如教务处管的教学事务,研究生院管的研究生事务,科研处管的科研项目等,都挪到学部来?但是,仅仅说要尝试行政和学术的相对分离,就已经很令人鼓舞了。至少,北师大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这些年来,大学的行政化官僚化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学官和教授角色高度混一,有的是学而优则仕,有的是仕而优则学,反正学校的行政部门领导,都是教授。反过来,学术单位,院、系、研究所,也统统行政化,所有的教师都成了领导的下属。总的来说,无论有没有学问,只要在学校里做官,就得有学衔,有职称;有了职称,当然就可以带学生,做课题,发表成果。而官办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常常只认官不认学,所组织的各种评审专家组,里面的人多是有官衔的。这样一来,他们就掌握了学术资源的分配大权,从而诱使效忠者相望于道。自然,他们的学术成果就更多。 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能从体制上分割学术和行政,让有权者不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当然是好事。但是,仅仅有制度设计的良好愿望肯定是不行的。比如,报道说,学部的领导自己可以开展学术活动,但不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这一点如何保障呢?如果学部作为人、财、物独立的实体,它却根本不参与学术资源的分配,那么,这些人、财、物的资源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既要管理下属的学院和研究所,又不参与资源分配,那么,下属的单位会听话吗?管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凡是在学校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一个领导如果也做课题,写文章,很难让他们对所管辖的单位的学术活动不掺和的,大学里所谓的管理,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管学术资源的分配。 再说,现在大学的行政机构,千条线万条线,条条都伸到而且捆到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单位身上。成立了学部,似乎没有可能把这些行政单位撤了。只要这些机构在,就必然要管事,管事,就有权力。因此,眼见得,尽管成立了学部,教务处依旧会管教学,科研处依旧会管科研,研究生院还是要管研究生,而组织人事部门,还是要管干部升迁。学部跟这些机构的关系怎样理顺呢?最令人担心的结果是,最终学校的行政还是要管理一切,只不过这一切都通过学部实现了而已。 改革是好事,改变学校行政化的改革,如果没点大动作,大结构的变动,要想改变这积重难返的局面,还真不易,弄不好,行政化没改掉,反而多了一级行政架构。 更多阅读 北师大教育学部挂牌成立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2009-7-5 18:01:35 jdxychen IP: 现在怪现象太多了,当官后课题会有的,自然成果会有的,具体是谁干的,不知道。自己成了专家,但可能不知道最基本的理论或技术。不能不悲哀! [回复]2009-7-4 19:32:49 匿名 IP:58.216.234.* 放着国外实践了百年的游戏规则不学,还在这边慢慢来, 说到底都是对具备了科学技术的文化人不放心啊 [回复]2009-7-4 4:47:17 匿名 IP:24.6.228.* 想法是对的,但实践不易。 慢慢来吧。 [回复]2009-7-3 9:40:39 匿名 IP:221.221.232.* 向先进的欧美大学学习! [回复]2009-7-2 4:51:43 匿名 IP:125.33.126.* 独立办学,取消大学行政级别,取消校党委挂帅,让大学独立设置专业和教学课程,这根本的东西没变,其它都瞎扯。 [回复] 读后感言: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终止辽大副校长陆杰荣博士生学位
冯用军 2009-7-29 23:13
北师大就杨伦抄袭事件声明:当事人学位被终止 www.jyb.cn 2009年06月17日  1){document.write('作者:周逸梅 ');} 作者:周逸梅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就北师大在读博士生杨伦抄袭事件发表说明,确认抄袭一事属实,表示正对杨伦做处罚处理,中止他的学位申请。这意味着杨伦可能得不到博士学位,而且很可能不能毕业。    北师大:从严处理   获悉此事后,北师大立即着手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杨伦对事情没有否认,学校很快确定其涉嫌抄袭事件基本属实。   目前杨伦所在的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已经向学校提交了初步的处罚建议,北师大研究生院正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最后的决议。决定处罚需要一个流程,但是这次事件性质比较严重,一定会严肃处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发言人表态。据悉,目前杨伦所在年级的博士生已经经过答辩,申请学位。学校将中止其申请要求,而且他很可能也无法拿到毕业证。    杨伦:愿担一切责任   杨伦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了抄袭的事实,并表示已经向被抄袭的王凌云承认了错误,他愿意承担一切责任。我对抄袭他的文章,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深表歉意,正式作出道歉,他要求我作出法律上的赔偿也好,经济上的赔偿也好,我都愿意接受,所有的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对于给陆杰荣署第一作者名的举动,杨伦解释说,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论文发表需要老师的影响力来帮忙。据了解,为了取得博士学位,他必须要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但像我们这种博士生,要想发表文章其实很困难,所以没办法就想借用老师的这种学术影响力,增加发表的机会。他说,之前他抄袭文章以及发表的事,陆杰荣并不知道。   杨伦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将导师名字署在前面,然后由导师推荐在杂志上发表的情况在学术界很普遍,可以说已成了行规,许多杂志社也明白内情。整个过程中,导师们通常只是对论文进行简单修改,对于学生来讲,这样可完成学业要求,并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铺路;而对于导师,一方面是为了学生好,另一方面也可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是双赢。    前情回顾   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该文涉嫌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前天,辽宁大学对此事做出说明,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记者 周逸梅)       辽宁大学初步确认抄袭事件基本属实   记者15日从辽宁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事件的有关细节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辽宁大学抄袭事件基本属实 但抄袭系学生所为   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余热未消,辽宁又一所高校陷入抄袭门。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哲学文章涉嫌抄袭,引起公众关注。    第一作者不是抄袭直接现任人是什么逻辑   6月15日,《人民网》报道了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其中陆杰荣系辽宁大学副校长,杨伦为北师大在读博士。而该文涉嫌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 傍名气是另一种学术腐败 06-17 上海交大称抄袭事件实为一稿多投 不让媒体介入 06-17 剽窃丑闻中大学副校长的智勇仁义 06-17 第一作者不是抄袭直接现任人是什么逻辑 06-16 辽宁大学抄袭事件基本属实 但抄袭系学生所为 06-16 如何从制度上有效遏制学术失信 06-15 论文测谎仪使用引震动 帮助过关生意悄蔓延 06-13 学术作假缘何市场庞大? 06-12 学术有道德大学才有未来 06-11 双胞胎论文别启发了抄袭新手法 06-10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头一回进邱季端体育馆
黄安年 2008-12-23 17:12
头一回进邱季端体育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3 日发布 如果不是 08 北京奥运会 , 大概不会有邱季端体育馆 ,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 , 美国体育代表团的部分代表是在这里做练习的,老布什总统也来过这里。现在这里成了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师生办公、学习和活动的地方 , 真是鸟枪换了炮。记得 1955 年 , 师大由位于什刹海附近的北校迁来位于现在的新街口外大街的新校时,体育系的办公室直到 60 年代还挤在现在的四合院东斋北楼一楼内 , 而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年轻男教师则住在二三四楼的集体宿舍里 ( 二、三人合住一房间 ) ,和体育系的老师打得很熟。自从八、九十年代,学校的东西体育场改造为塑胶跑道的现代化设备和在北面建起了体育馆后 , 学校的体育硬件改进了不少 , 体育系也牛了起来,现在改革开放 30 年了 , 有了新建投入使用的邱季端体育馆,那就更牛了 , 硬件全国领先 , 就看软件怎么样了 , 人们常说穷则思变 , 现在全院进了现代化大楼 , 会不会变 , 朝那个方向变 , 还难说 , 还要看。至少,我们历史系自从简陋的文史楼三四层搬进了主楼六层后 , 领导作风就变了 , 硬件好了不知多少倍 , 领导作风脱离了群众 , 官僚习气却更加严重了。 为了建造邱季端体育馆,原来的科学会堂 , 东饭厅、西饭厅、服务楼全部拆掉了 , 到现在我都搞不清楚原来在服务楼的邮局和银行搬到那里去了 , 我就再也不进北师大的邮局和银行了。如果不是学校的离退休工作处今天在邱季端体育馆里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离退休教职工新年联欢会,我也没有机会来看看这个花了上亿巨款盖起了的体育馆,如果不是奥运会,大概这样的体育馆是近些年来在北师大是盖不起来的。为了看新体育馆,我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联欢会先后有 19 个自编节目 , 中间穿插三次抽奖,这样的安排 , 估计是为了稳定基本观众。第一次抽奖 100 名 , 凡是尾数为 1 的全部命中 , 我的尾数是 9 自然没有希望,二等奖 50 名 , 一等奖 10 名 , 估计也没戏,也就提前出局,顺便看看馆内的设施了。演出联欢的形式使得与会教职工难于交流 , 有点联而不欢 , 对于离退休人员来说 , 主要是借此机会和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交流,在这个场合要有谈话机会是很难的,不少人和我一样,看了一会儿就告退了。 参与会前 , 我到了历史学院,其中有我 30 元的北师大消费合作社的礼券,自从 90 年代以 100 元基金加入以来,已经分红累计在 300 元以上了 , 是个不错的双赢选择。此外工会发给我一张物美 200 元消费卡,说是劳模的优惠券,这使我想起 , 同样的卡,有的白领工作单位好的人卡的含金量是 5 位数的 , 现在想起 48 年前的劳模,让你额外增加 200 元消费 , 你还说什么呢 ? 再有离退休工作处为每位离退休教职工准备了一份礼物,去年我在美国,不知礼物是什么 , 以前连续发了两次礼物是小书包,估计已经发完。这次领到的是礼品杂粮,好在我们平时爱吃杂粮,否则转送需要者也好 , 当然用礼券返回更好。这样才是各取所需。 附即时拍摄 22 幅照片
个人分类: 国内纪行见闻(08A)|9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近获悉老同学身边的事
黄安年 2008-12-20 08:29
新近获悉老同学身边的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0 日发布 老吕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57 级部分同学 , 12 月 2 日在北师大兰蕙公寓聚会 , 这些同学聚在一起自有说不完的话 , 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事 , 向华克芳老同学在校是知道是革干子弟 , 但更多信息不得而知 , 最近《环球人物》报道《蒋介石身边的红色女谍沈安娜》 , 才知道沈安娜就是华克芳的生母 , 还有如此传奇式的人生经历。这类事例在老吕同学中还为数不少,值得记住。 附两篇报道 : *****************************************88 蒋介石身边的红色女谍沈安娜 《环球人物》记者李荣刚 2008 年 11 月 26 日 08:17 来源:人民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二十岁时的沈安娜已是中共情报员   现年 93 岁的沈安娜面容慈祥,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谁能想到,她曾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的一名谍报人员, 11 年战斗在国民党中央核心机关里。蒋介石在国民党会议上的多次讲话,都是由她记录。   传递情报中收获爱情    1915 年,沈安娜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1932 年入读上海南洋商业高级中学,结识了在中共特科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中共党员华明之。 1934 年,由于没钱缴纳学费,沈安娜选择了收费低且学期短的中文速记学校。    1934 年冬,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要招名速记员。中央特科领导王学文希望沈安娜能承担这个工作。经过考试, 1935 年 1 月,沈安娜被正式录用为浙江省政府秘书处议事科速记员。凭着每分钟一百多字的记录速度和一手好字,沈安娜很快在浙江省政府站稳脚跟。   不久,沈安娜接到了组织上的暗语密信,希望她回上海一趟。她偷偷地把省政府的一些会议文件、记录夹杂在衣物中装进小提箱,带回了上海。王学文看了情报后说:安娜一炮打响 ! 这是我第一次为党组织提供情报,我也不知道什么情报是重要的。我特别留意保安处长宣铁吾的秘密军事报告,因为宣铁吾主要负责清剿皖浙赣边区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   沈安娜将宣铁吾的报告、国民党的计划以及武器装备、公路碉堡的附件、图表等重要情报,用特殊药水写在信纸背面,然后正面写一般的家信。这种药水非常原始,有时还没等用药水显影,字就显露出来了。王学文派华明之到杭州取情报。   华明之和沈安娜有时在茶室里会面,有时装扮成情侣在西湖碰头。多次接触后,我们真的恋爱了。明之会坐在西湖边教我唱歌,给我吹口琴,我至今还清楚记得他吹奏的《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 1935 年,经王学文批准,沈安娜和华明之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1936 年冬,朱家骅接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沈安娜因正派的为人和娴熟的速记,很快得到朱家骅的信任。 国民党的特别党员    1937 年日军侵华,沈安娜和华明之随浙江省政府西撤,与上海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华明之的入党介绍人鲁自诚的政治保证和引见下,沈安娜找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董必武对她说:朱家骅现在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你可以找他要求进中央党部工作,为党继续收集情报。这很重要 ! 周恩来叮嘱沈安娜:在国民党核心工作,一定要注意隐蔽,既要大胆,又要谨慎。   第二天,沈安娜求见朱家骅。她说:我千辛万苦赶来武汉,请主席栽培,安排个工作,好为党国效劳。朱家骅很高兴,说中央党部正缺速记员,办个手续就行了,接着问她是不是国民党员,因为机要速记员一定要是国民党员。沈安娜随机应变回答:我在浙江时还年轻,没有加入,现在加入可以吗?   朱家骅马上交待给沈安娜办特别入党,就是由 3 个国民党中央委员介绍入党,手续简单,批准时间快。党证编号前有个特字,这在国民党内部被认为是有后台,有来头的。    1938 年 8 月武汉保卫战失利,沈安娜和华明之跟着国民参政会的包船前往重庆。机要处得知沈安娜是朱家骅亲自安排进来的老部下,对她十分信任,她一报到就被派去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的速记员。 宋美龄的新部下    1939 年 1 月 21 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主持人是蒋介石,沈安娜端坐在速记席上。这是沈安娜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蒋介石从沈安娜前面走过,她看也没看一眼。我只要做好记录工作,获得情报就行了,对于蒋介石,我没必要接近。   此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全会都由沈安娜担任速记。她同时还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最高军事会议以及蒋介石在中央训练团讲话的速记工作。蒋介石做梦也没想到,一直埋头记录的沈小姐,竟是中共情报员。    1941 年 1 月 6 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 6000 多人壮烈牺牲。蒋介石和众多国民党将领放声大笑,一旁速记的沈安娜想哭却不能哭,强装镇定,牙齿把下唇咬破了。    1942 年,中共南方局派来领导沈安娜、华明之的徐仲航被捕,他们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沈安娜回忆说:那是我一生之中最艰苦的时期,我呆在 10 平米的房子里,每天都在等人来取情报。更让我悲恸的是,我搜集到的情报,因没人来取,不得不又亲手销毁。    1943 年 5 月,沈安娜暂兼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的速记工作,常为宋美龄的讲话做速记。每次给宋美龄速记前,她都会找出自己最好的旗袍穿上,因为宋美龄实在是气质出众,只有这样去见她才显得比较得体。每次速记完,沈安娜都将速记符号翻译成文字,工整抄录,由华明之装订成册,封面上还加上漂亮的美术字标题,宋美龄看了非常满意。    1946 年 3 月,蒋介石连续两次召开最高军事会议,策划在半年内击溃八路军、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围剿,会上还确定了军事部署和兵力调配。这些我党最需要的预警性战略部署情报,都被沈安娜用速记符号仔细地记录了下来,并连夜翻译整理,半夜由华明之交给上级吴克坚,迅速送到延安中共最高决策层。周恩来对于这一时期的重要情报,给予了迅速、准确四字口头嘉奖。    1946 年 6 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在那段日子里,蒋介石在国民党的高层决策会议上,讲到一些绝密问题时,会突然示意:下面的话不要记。这时,全场的人员都要停下笔来,沈安娜也不例外。蒋介石不让记的讲话,都是最高机密,更需要记下来汇报给党组织。沈安娜把蒋介石的讲话牢牢记在心里。待到休息时上厕所之际,再偷偷记录下来。 红花与绿叶   沈安娜自从进入国民党核心机关后,一直注意和元老派搞好关系。她把于右任、吴稚晖等人的书法挂在家里最显眼处。一次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休息时,张继、于右任、吴稚晖等人对她说,他们愿意联名推荐她竞选立法委员。考虑到当上立法委员虽可名利双收,但获得情报的机会很少,在和丈夫华明之商量后,沈安娜谢绝了几位元老的好意。为此吴克坚表扬说:不把名利放在眼里,实在难能可贵 !    1949 年 4 月,吴克坚指示沈安娜和华明之:不必随国民党南下了。他们悄然离开南京,回到上海。 5 月上海解放,沈安娜长达 15 年的地下谍报生涯宣告结束。    1949 年 5 月 1 日,中共中央情报部通电嘉奖了吴克坚领导下的情报系统工作人员,其中就包括沈安娜和华明之。   新中国成立后,沈安娜和华明之分别进入国家安全局和上海国家安全局工作。 1983 年,两人离休后,住在北京西郊。夫妇俩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阅读《人民日报》,收看《新闻联播》。 2003 年,华明之去世,老华走了,没有人和我一起讨论时政了,好在女儿天天来看我,使我觉得不那么孤独。   每天,沈安娜都会端详家里墙上挂着的那幅《荷趣图》。在画之前,她叮嘱画家,定要在整幅图的中央画一片大大的荷叶,荷花要画小一点,藏在荷叶后面,不要挡了荷叶的风采。老华总说,我是红花,他是绿叶。我要永远依偎在他身旁 ! http://fashion.people.com.cn/GB/63741/8412735.html 沈安娜:蒋介石身边的红色女谍 2008 年 12 月 19 日 08:42:29  来源:文摘报 沈安娜华明之夫妇 1946 年摄于南京 现年 93 岁的沈安娜面容慈祥,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她曾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的一名谍报人员, 11 年战斗在国民党中央核心机关里。   传递情报中收获爱情 1915 年,沈安娜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1932 年入读上海南洋商业高级中学,结识了在中共特科从事秘密情报工作的中共党员华明之。 1934 年,由于没钱缴纳学费,沈安娜选择了收费低且学期短的中文速记学校。 1934 年冬,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要招一名速记员。中央特科领导王学文希望沈安娜能承担这个工作。经过考试,沈安娜被正式录用为浙江省政府秘书处议事科速记员。凭着每分钟一百多字的记录速度和一手好字,沈安娜很快在浙江省政府站稳脚跟。 不久,沈安娜接到了组织上的暗语密信,希望她回上海一趟。她偷偷地把省政府的一些会议文件、记录夹杂在衣物中装进小提箱,带回了上海。王学文看了情报后说:安娜一炮打响 ! 这是我第一次为党组织提供情报,我也不知道什么情报是重要的。我特别留意保安处长宣铁吾的秘密军事报告,因为宣铁吾主要负责清剿皖浙赣边区和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沈安娜将宣铁吾的报告、国民党的计划以及武器装备、公路碉堡的附件、图表等重要情报,用特殊药水写在信纸背面,然后正面写一般的家信。 王学文派华明之到杭州取情报。华明之和沈安娜有时在茶室里会面,有时装扮成情侣在西湖碰头。多次接触后,他们真的恋爱了。 1935 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1936 年冬,朱家骅接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沈安娜很快得到了朱家骅的信任。 国民党的特别党员 1937 年日军侵华,沈安娜和华明之随浙江省政府西撤,与上海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沈安娜找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董必武对她说:朱家骅现在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你可以找他要求进中央党部工作,为党继续收集情报。周恩来叮嘱沈安娜:在国民党核心工作,一定要注意隐蔽,既要大胆,又要谨慎。 第二天,沈安娜求见朱家骅。她说:我千辛万苦赶来武汉,请主席栽培,安排个工作,好为党国效劳。朱家骅很高兴,说中央党部正缺速记员,接着问她是不是国民党员。沈安娜随机应变回答:我在浙江时还年轻,没有加入,现在加入可以吗?朱家骅马上交待给沈安娜办特别入党。 1938 年 8 月,武汉保卫战失利,沈安娜和华明之跟着国民参政会的包船前往重庆。机要处得知沈安娜是朱家骅亲自安排进来的老部下,对她十分信任,她一报到就被派去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的速记员。 宋美龄的新部下 1939 年 1 月 21 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主持人是蒋介石,沈安娜端坐在速记席上。这是沈安娜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此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全会都由沈安娜担任速记。蒋介石做梦也没想到,埋头记录的沈小姐,竟是中共情报员。 1942 年,中共南方局派来领导沈安娜、华明之的徐仲航被捕,他们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沈安娜回忆说:那是我一生之中最艰苦的时期,我每天搜集到的情报,因没人来取,不得不又亲手销毁。 1943 年 5 月,沈安娜被安排为宋美龄的讲话做速记。每次速记前,她都会找出自己最好的旗袍穿上,因为这样去见她才显得比较得体。每次速记完,她都将速记符号翻译成文字,工整抄录,封面上还加上漂亮的美术字标题,宋美龄看了非常满意。 1946 年 3 月,蒋介石连续两次召开最高军事会议,策划在半年内击溃八路军、新四军主力,会上还确定了军事部署和兵力调配。这些我党最需要的预警性战略部署情报,都被沈安娜用速记符号仔细地记录了下来,并迅速送到延安中共最高决策层。周恩来对于这一时期的重要情报,给予了迅速、准确四字口头嘉奖。 1946 年 6 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在那段日子里,蒋介石在国民党的高层决策会议上,讲到一些绝密问题时,会突然示意:下面的话不要记。这时,全场的人员都要停下笔来,沈安娜也不例外。但她把蒋介石的讲话牢牢记在心里,待到休息上厕所之际,再偷偷记录下来。   获得嘉奖 1949 年 4 月,上级领导指示沈安娜和华明之:不必随国民党南下了。他们悄然离开南京,回到上海。 5 月,上海解放,沈安娜长达 15 年的地下谍报生涯宣告结束。 1949 年 5 月 1 日,中共中央情报部通电嘉奖了吴克坚领导下的情报系统工作人员,其中就包括沈安娜和华明之。 新中国成立后,沈安娜和华明之分别进入国家安全局和上海国家安全局工作。 1983 年,两人离休后,住在北京西郊。 2003 年,华明之去世。(《环球人物》 2008 年 11 月[下] 李荣刚文)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19/content_10526532.htm ********************************************
个人分类: 国内纪行见闻(08A)|4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