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林建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林建华

相关日志

[转载]林建华向母校浙江工业大学捐赠2000万元-我校与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lizg 2020-5-18 20:04
我校与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林建华向母校浙江工业大学捐赠2000万元 浙江工业大学 http://www.zjut.edu.cn/newsDetail.jsp?id=21326 我校与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林建华向母校浙江工业大学捐赠2000万元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文 王臻 图 冯凯琦日期:2020-05-12 点击率:2461 5月12日下午,杭州福斯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建华宣布捐赠母校浙江工业大学2000万元,创我校校友单笔捐赠最高记录。     当天,学校与杭州福斯特材料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浙江工业大学福斯特研究院。学校化工机械专业82届杰出校友、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 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建华,杭州福斯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虹,以及公司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莅临我校。校党委书记蔡袁强,副校长虞晓芬,校党委委员、 办公室主任金晓明出席仪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负责人、学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仪式。仪式由虞晓芬主持。     蔡袁强指出,校友是学校的延伸,是学校流动的金名片。林建华校友慷慨捐赠的善举蕴含着他心系母校、感恩母校的深厚情怀,更彰显了他作为一名优秀企业家关心教育、回报社会的责任担当,必将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校友与母校携手共进、再创辉煌。     他表示,学校将认真履行协议中的相关承诺,充分发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等领域学科团队、高端成果、创新资源等的优势,助力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希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学校高水平的学科发展, 又有利于福斯特应用材料公司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林建华分享了个人成长的故事。他表示,我们正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工大的四年,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工作的方法,特别是母校“厚德健行”校训让他牢记做人必须低调、谦卑、诚信、厚德;做事必须积极、进取、激情、健行。他希望有更多的工大校友来关心母校的发展和壮大,为工大成 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一起健行,一起奔涌!     签约仪式上,蔡袁强为林建华校友颁发浙江工业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并聘请林建华为学校兼职教授。     在与会来宾的见证下,蔡袁强与林建华共同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随后,浙江工业大学福斯特研究院揭幕成立,标志着学校与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正式落地。     据悉,未来双方将就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提高校企双方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仪式结束后, 林建华教授还为师生作了成长成才报告。 蔡袁强致辞 林建华致辞 蔡袁强为林建华颁发“杰出教育贡献奖” 林建华兼职教授聘任仪式 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浙江工业大学福斯特研究院揭幕
2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远的北大,不变的建华
热度 17 张海霞 2018-10-23 22:56
下午在外面开会评审,看到朋友圈疯传北大换帅,林校长的离职演讲《永远的北大》一时间刷屏,看着林校长的讲稿,看到这里不由得泪湿眼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真诚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定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拜托大家!”是呀,这就是我们尊敬的林校长,他的话里透露着发自肺腑的真诚,这也是我认识林校长十多年来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温文尔雅的林校长总是那么真诚。 原则上我是认识不了林校长的, 2001 年我来北大工作是在信息学院,那时候林建华老师是化学学院的院长,专业差别太大,没有任何交集,后来林老师去学校做副校长,我则是一个青椒根本也没有认识机会,可是在一个校园里总有些巧合,那就是 2006 年下半年我受王阳元院士委托全力筹建微纳电子大厦,那个时候微电子还在物理学院北面的一个三层小楼里办公,筹划中的微电子大厦已经纸上谈兵了八年,王老师很着急,吩咐我们一定要尽快把大厦建成!于是乎,年青不知道困难的我就开始跟学校的各种部门打交道:见山开路、遇水搭桥,从筹款到办理各种校内外的审批手续忙得不亦乐乎,也就有了机会认识林建华副校长,因为当时他主管基建,当然还有许智宏校长,都是找他们签字,那时候我几乎每周都去校长办公楼签字,同事找我找不到,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最近我在办公楼上班!那时候的林老师和现在没有什么分别,说话声音不高,办事原则性很强,但是从来不会生气发火训人(或者是我没有遇到)。打交道多了,了解到他几乎每天早上上班前都先去化学院的实验室工作,然后再去办公楼上班,有几次要签字我就在东门那里等他,直接把需要签字的文件给他,在路上跟他解释一下到底是啥情况,提高工作效率。说实话,当时做为青椒很不理解他,都当上副校长了,这么繁忙的行政工作,还要做科研,每天早晚都去实验室,真是自己想不开啊!可是后来遇到其他化学院的老师,才知道这么拼命的不止他一个,印象特别深刻还有高松副校长(刚刚去华南理工大学当校长),这几年他在北大主管创新创业工作,有几次跟他汇报工作都是约在他文献堆积如山的化学学院办公室里,感觉他真是争分夺秒一般在科研和行政之间切换,要知道高松老师早就是院士啦,也这么想不开,不得不说化学学院的学术风气真的是很好。 很幸运, 2006-2008 年在林建华副校长和当时的许智宏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微纳电子大厦终于在 2008 年 10 月 18 日顺利动工,记得那天许智宏校长亲自来参加了奠基典礼,后来他卸任的那天,我临时得到消息,急急去买了鲜花到校长办公楼跟他送别,没想到刚停车就遇到许校长从楼里出来,有幸亲自给校长送上鲜花,还正好被央视记者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林校长后来去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工作,我虽然也去了这些学校做讲座但是都无缘相见,再次见到就是 2015 年他回到北大当校长,正好赶上这几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重点,我的 iCAN 事业也得到了重视,有机会多次跟林校长汇报工作,他强调的“守正创新、引领未来”跟我的理念也非常一致,在大学里做创新一定要守住“教育”这个根本,否则创新无从谈起,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北大的创新创业一直深抓教学创新、落实到课堂上,林校长还亲自到我的《创新工程实践》课堂上给同学和老师们打气,这都给大家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虽然这时候林校长已经从当初的副校长变成了正校长,但是依然不变的是他的谦虚低调、温文尔雅和严肃认真。记得有一次跟着北大的大部队去外地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林校长有主旨演讲,那次还有陈春花老师和我也被邀请去做讲座,当然也有其他老师,晚上吃饭的时候,没有看到校长, 我问主办方:林校长还没来啊?他可是明天早上第一个讲啊! 主办方说:林校长下午就到了,正在酒店房间里改 PPT 呢! 那时候才知道,校长每次的讲话都是亲自操刀,不假他人之手。这对于万事缠身的校长真的是很难。可是他就是这么认真,要对自己的话负责。所以今年五四校庆时他念错了字和后来的道歉信在网络被不了解他的人狂轰滥炸,真的是为他感到委屈,因为林校长从内心里就是这么真诚坦率的一个人:讲话不假他人之手也明人不打不打诳语,可是那时候任你有一千张口也辨不清啊! 后来几次在校园里遇到林校长,他还是依然儒雅谦虚,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一个月前在食堂的门口看到他,他跟迎面走过来的我挥挥手、打了招呼就自顾自地进食堂吃饭去了。 这就是我认识的林校长,他和我认识的任何一位北大老师和领导一样:既是温文尔雅、业务精尖的学者,又是有着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理想主义者,以培养胸怀大志、引领未来的人为自己的使命,矢志不渝地做着中华民族的建设者!尽管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可是在北大这就是常态。所以,今天不能去现场送别林校长,我用这句话送别我尊敬的林建华校长: 永远的北大,不变的建华! 林建华离职演讲:永远的北大 讲者 | 林建华 2018 年 10 月 23 日 尊敬的周祖翼部长、陈宝生部长、魏小东部长, 老师们、同学们、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刚才,周祖翼部长宣布了中央关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调整的决定,陈宝生部长和魏小东部长发表了讲话。我完全拥护并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对我在北大的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我相信,在邱水平书记和郝平校长的带领下,北大一定能建设得更好。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了整整四十年。从 1998 年担任化学学院院长起,在学校担任管理工作也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北大培育了我,北大的精神滋养了我,我热爱北大,也感恩北大。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重要岗位上,实实在在地为北大做一些事情。我要感谢全校师生员工和同事们,你们的宽容、信任和支持,是激励我前行的力量。还要感谢一直关心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们,与你们一起工作是很愉快的经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北大的变化举世瞩目。我们当然可以用很多数据、指标、大学排名表明北大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说,我们的论文和经费的数量,在过去二十年几乎都增长了 10-15 倍左右,各类大学排名都在前五十,自然指数更是进入前十。但我更看重的,还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人事体制、学科布局、治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因为这些才真正代表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我们任务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本科教育改革涉及培养模式以及学校、院系、教师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面广、难度大。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推广了元培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学部内自由选专业。同时,压缩专业核心课,创建跨学科教育项目,鼓励主修辅修等等。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令人欣喜现象:院系更加重视本科教学了,学生们有了新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激发了出来。我们一直在持续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培养机制、三助体制、导师遴选等方面都形成了好的制度规范,博士生和专业硕士的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当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真诚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一定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拜托大家! 建立公正、透明和高标准的教师人事体系,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北大新的教师聘任、评价、晋升和薪酬体系基本完成,新老体系的并轨也有序展开。对于这样一项既涉及教师利益,又关乎学校未来的重大改革,能够平稳实施是很不容易的。我要感谢院系、部门和教师们,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担当与悉心,是完成这项重大改革的基础。 我们坚持 “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交叉学科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 ,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我们组建了数十个由世界顶尖学者领衔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聚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我们推进北大医学的融合发展,实施跨学部的集群聘任,促进以临床医学为中心的学科交叉。我们构建人文社科跨学科交流合作机制,激发学者的创造潜力。我们根据院系实际,设立院系精准建设方案,破解发展瓶颈,释放院系潜力。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北大学术气氛的显著变化,学者更加自信,在学科前沿的原创成果越来越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大学是高度依赖个人创造力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只有当学者们担负学术管理的责任,才能建立起既宽松自由、又规范严谨的良好氛围,真正释放人们创造潜力。我认为这是维护和弘扬北大学术传统的根本途径。我们改革学术委员会,组建以学者为主的学科建设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和教师纪律委员会。重组学部,加强学部协调院系的职能,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学者更多地参与学术事务管理,不仅使学校的学术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和学术发展规律,也使学者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北大是他们的家,在这里是最受尊重的,是可以安心教学、静心学术的。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的改革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 5 月 2 日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 “ 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 ”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很幸运的,能够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亲眼目睹中国的崛起,亲身经历中国高等教育和北京大学的变化。二十年前,我们还在为北大和个人的前途担忧,今天,我们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在二十年前的学术会议上,我们还只是在倾听和学习,今天,我们的学术成就已让世界赞叹了。二十年前,我们担忧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今天,我们的一些学者和学生已经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猎头对象了。二十年前,我们的影响只在国内,今天,北大已经是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学了。这些变化和成就,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同时也凝聚了衷心热爱北大的校友和朋友们的心血,他们为我们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为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慷慨捐助,也在为我们的任何不足和失误而痛心疾首、焦虑不安。 北大有了很大进步,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与世界最顶尖大学仍然有很大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很重、很艰巨。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很快,北大将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面向未来,我们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保持一种积极和平和的心态,按办学规律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把北大办好。 三年多前,我在入职讲话中曾说: “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 ” 。北大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我们在北大做事情,绝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只考虑一己之利,一定要从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的视角,来观察、规划和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要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态,肯为他人付出,必定功不唐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把北大真正建设成为一所伟大的学校。 从今天开始,我将卸任学校的管理岗位了。我们的生命和奉献是有限的,而北大是永远的。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所经历的,只能是她历史长河中的小小的涟漪,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也许微不足道,也许很快被人们忘记,但正是这日日年年、点点滴滴,才汇聚成了北大的不朽之魂。 我想再次感谢中组部、教育部和北京市领导,感谢朱善璐和郝平书记,感谢你们一直的信任和支持。我还要感谢全校的师生员工,感谢一同工作的同事,感谢热爱北大的校友们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厚爱和支持,北大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亲人们,正是有了你们的理解和付出,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 祝福永远的北大!愿每一个北大人,秉承守正创新、一生平和安康!谢谢大家! 附:林建华北大入职演讲 大学是个大家庭 讲者 | 林建华 2015 年 2 月 15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离开北大四年零两个月,重新站在这个熟悉的讲台上,面对着曾经一起学习工作数十年的朋友、同事,面对熟悉的北京大学,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刚才,中组部领导宣布了中央任命,我感谢中央的信任,也感谢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信任。我深知,北大校长这副担子的分量,也清楚自己能力有限,但我有信心,也有决心,与全校师生一道,把北大建设好、发展好。 在人们的心目中,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博雅塔、静园草坪,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的确,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她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新文化运动摇篮、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影响中国和世界学者大师的摇篮,历史的辉煌,使北京大学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过去四年多,我走过了两所学校,目睹了中国大学的奋力和崛起。重庆大学的质朴与亲情,浙江大学的务实与求新,都在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对北京大学满怀的敬意,希望北大能够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走向辉煌。过去四年多,在几任领导的带领下,北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次回到北京,我都会晚上在未名湖畔快走健身,目睹了校园日新月异在改变;每次遇到同事和朋友,他们都会自豪地讲起学校的发展变化:优秀学者聚集北大,学术研究成就斐然,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这些发展和进步为学校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想要特别感谢王恩哥校长。恩哥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也曾一起在北大共事。作为校长,他为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次他要回科学院担任重要职责,我对他表示深深敬意和感谢! 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友都是我们大家庭中的成员,亲情和规矩把我们紧密联在了一起。师生如父子,老师总是把他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同窗如兄弟,共同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心心相印,质朴纯真;尽管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作为一个大家庭,也一定是要有规矩的。当然,我们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教师还要遵循师德和行为规范,学生要遵守校纪校规。但大学的规矩不仅如此。大学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大学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 “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 。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大学的精神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能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社会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实现大学使命。 记得 1998 年刚刚担任化学院院长时,曾在化学院通讯上写过一篇东西,最后讲到一句话:我与我们中的一些人一样,可能只是做为北大化学学院过渡时期的过客,但我们应当为我们曾做出的点滴贡献、任何牺牲而感到自豪。愿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今天我想说的是,愿北京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10412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