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鸿门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马伯庸:华尔街日报新闻体、新华体、倒三角体鸿门宴PK
liuxg99 2013-11-30 13:55
有朋友问:什么叫做新闻写作中的“华尔街新闻体”(观察者网注:又称“华尔街日报体”,系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和“倒三角体”?其实他搞混了。华尔街新闻体是华尔街新闻体,倒三角体是倒三角体,也叫倒金字塔体。 华尔街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由小及大”、“窥叶知秋”,结构上,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这个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还要勾连回开头,一般用于深度报道。这种写法更显人情味。倒金字塔体则正好相反,讲究“言简意赅”、“由重及轻”,开头说最核心的新闻点,然后说次重要的新闻点,然后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证据,最后是补充性材料,叙述多,议论少,时效性强,一般用于突发报道。 倒金字塔体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时候,战地记者们为了抢先发回报道,用这种方式一段一段在电报局里拍发,先发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说清楚(顺便说一句,有的记者为了不让别人抢到头条,发完正经报道以后,还会继续拍发一些大部头的东西比如圣经来挤占电报机,让竞争对手发不出去。《神秘岛》里的吉丁史佩莱就干过这种事。)真正把这个体系发扬光大的契机,是林肯遇刺,美联社最先发了一条新闻:今晚总统在剧场遇刺,身受重伤,一共才12个单词。这个记录后来在1945年被打破,还是美联社的新闻:“罗斯福总统今日突逝”,6个单词。 平时还有人提到新华体,这个和我们高中写议论文的结构是类似的,开头高屋建瓴,然后夹叙夹议,论点+论述+论据+名人名言+论述+论点,最后概括成数个排比句,进一步拔高主题。优点是磅礴大气,蛊……呃,鼓舞人心,看完以后让人热血沸腾。缺点是容易腻。 关于写作理论,其他答案说得很充分了,我来举个具体例子吧。 鉴于当前的大好形势,让我来举一个古代的例子好了:假如我们要写一则鸿门宴的新闻报道,该怎么写呢? 倒金字塔体: 标题:刘邦出席宴会时险遭刺杀 (汉元年十二月,法通社灞上电) 刘邦在项羽举办的鸿门宴会上险遭刺杀,已返回灞上军营。( 开头开宗明义,直接把新闻最核心的内容点出。 ) 此次宴会旨在解决项羽与刘邦关于关中占领问题的争端。在宴会期间,项羽的堂弟项庄要求舞剑助兴,借此靠近刘邦,但被及时阻止。( 杀手身份、行刺手段以及结果,属于次要新闻点。 ) 刺杀事件发生后,刘邦很快离开席位,宣称去上厕所,但他没有再次出现在宴会场合,而是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 针对“返回军营”做进一步解说,至此鸿门宴的核心新闻已经报道完整。 ) 据信,阻止项庄刺杀的人,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他当时也同时起身舞剑,阻挡住了项庄。项庄被迫退后,但宴会并未因此而中断。( 针对刺杀一词做详细解释,解释为什么是“险遭”。 ) 刘邦离开以后,他的幕僚张良向项羽和范增做出了解释,声明刘邦已经喝醉,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 对刘邦如何离开鸿门的详细解释。至此,对核心新闻的细节补充也完整了。 ) 有宴会出席者指出,在此刺杀事件发生前,项羽的重要幕僚范增曾数次举起自己的玉玦。在宴会结束后,他还用剑将张良进献的玉斗击碎。( 补充性材料。 ) 目前鸿门和灞上的军队没有异动,但据信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已被处决。( 事件发生后的后续动向,不分析,只罗列事实。 )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不久,刘邦的一名部属樊哙曾闯入宴会现场,痛斥项羽。但项羽赞扬了樊哙的举动,并赏赐他一块生猪肉。樊哙未经烹煮即行食用。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刘邦的事业恐怕会遭遇失败。刘邦离开时,他也随之护送离开。( 对宴会细节的描述,但这条信息与核心信息关联少,重要性比较低,所以放在后面说。 ) 唯一仍留在现场的张良和项伯关系良好,曾经救过后者的性命,两人来往十分密切。( 这里仍在罗列事实,但记者已经通过事实罗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 华尔街日报体: 标题:鸿门宴,一次几乎爆发的政治危机 (汉元年十二月,墨通社灞上电) 樊哙闯进鸿门宴会的时候,他的双手紧握着短剑和盾牌,头发直竖,眼角几乎要裂开。守门的持戟卫士试图要阻止他,但失败了。这位年轻时在沛县从事狗类屠宰业的的平民,此时正面对着天下最有权势的贵族项羽,高声发出严厉的指责。整个宴会现场鸦雀无声。( 开头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设置悬疑。 ) 樊哙本来在门口担任警卫工作,没有资格出席。但他突然收到同僚张良的提醒,自己的主君沛公在鸿门宴会上差点遭遇了一次刺杀,而刺杀者项庄显然得到了项羽的默许。他情急之下不顾自己的低微身份,未经许可闯入宴会,试图履行自己的职责。樊哙和所有沛公幕僚都很清楚,这次危机并不只是沛公一个人的危机,而是樊哙、张良这些部属乃至整支沛军的危机。如果任由项羽阵营充满敌意的态度发酵,将会对天下局势产生不可逆转的深刻影响。( 从樊哙个人的遭遇过渡到政治层面的危机。 ) 在这次宴会不到一个月之前,反秦联军在关中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刘邦军团攻克函谷关,占领了秦的首都咸阳。但这次胜利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他当时刚刚打破秦军对赵国的围困,却被告知刘邦已经进入关中。项羽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在此前的一次政治会议上,楚怀王与将领们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被认为是项、刘之间发生争执的重要动机之一。“我兄长对刘邦的这一无耻举动非常愤怒,这个卑贱的小官吏窃取了不属于他的贵族荣誉。”项羽的堂弟项庄说,后来正是他主导了鸿门宴上的刺杀。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写信,指称刘邦试图在关中称王,这成为激怒项羽的最直接因素。这次政治纠纷随即演变成了军事摩擦。项羽调动了四十万军队驻屯在鸿门,而刘邦的军队数量只有十万。虽然两军暂时并非发生冲突,但局势一触即发。刘邦阵营的一位军事观察家郦食其表示:“如果两军开战,刘邦军队将没有任何胜算。”但同时他也指出,这对于反秦的整体战略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项羽阵营也有人持同样的意见。“与其对军队实施打击,不如直接对刘邦采取必要手段。项王不能接受反秦联军失去十万名勇士,但他并不介意只失去一个厚颜无耻的同僚。”范增如此说道。他是项羽的高级顾问,在决策圈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和范增持同样意见。项羽的叔父项伯利用和张良——后者是刘邦的军事顾问——的亲密私人关系,成功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召开一次会谈,以求尽快消弭双方的分歧。在发出的公开声明中,项羽表示愿意尽最大的诚意与刘邦当面沟通,并以已故将领项燕的名义起誓保证他的安全。刘邦很快做出了回应,说他将亲自前往鸿门赴宴,为自己之前鲁莽的军事行动道歉。 沛公的这一回应让爱好和平的人们如释重负,范增也是。 ( 这一部分从樊哙扩展到天下大局,简要概括了双方起冲突的大背景,然后又将视角缩小集中在鸿门,转到中心问题。要尽可能地直接引用多方发言,不要简单概括成“他们纷纷表示”,或者“大家都认为”,要细致到每一个人的立场表达,这些人一般都经过精心挑选,可以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团体的普遍意见,也可以当事人身份表达重要信息。 ) 在鸿门宴开始后,刘邦很快就发觉自己陷入了危机。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侍者宣称,他清楚地看到范增先后三次举起玉玦,这应该是某种危险的暗示。但项羽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显然他还没在现实利益和名誉之间做出任何抉择。范增很快找到项庄,项庄起身表示要临时增加一项娱乐活动。他舞剑助兴,并慢慢靠近刘邦。促成这次会谈的项伯这时也拿起剑来,借舞剑之名阻挡了项庄的攻势。“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和谈必须进行下去。何况如果沛公被杀的话,那么张良也会遭到连累,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项伯在事后如此表示。 舞剑结束以后,刘邦安然无恙地留在自己座位上,暂时。张良认为危机仍旧没有解除,他立刻通知守护在门外的樊哙。樊哙采取了非同寻常的做法,他直接闯进宴会大厅,斥责项羽背离贵族道义。项羽面对斥责显得很愧疚,他赏赐了生猪肉和酒给樊哙,并称赞他是勇者。樊哙趁机再度阐明刘邦的立场:我方无意占据咸阳,更无意称王。目前的军事调动,只是一种保护性的临时占领,可以随时解除。“这是一个最鲁莽的人做出的最明智的举动。”张良事后评价。 数刻之后,刘邦起身去厕所,他再也没有回来过。据信,刘邦是在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的护送下,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而张良确信刘邦离开之后,才向项羽表示刘邦喝醉了,已经早早返回,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耐人寻味的是,项羽居然收下了这件礼品。范增是如此地失望,以至于拔出剑将玉斗砸碎。“啊,真是一个缺乏头脑的蠢货。将来夺取天下的,必然是沛公。”有人听到范增言辞激烈地批评道。 刘邦回到灞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处决了曹无伤。处决是在一个深夜进行的,没有棺材,也没有墓地。 ( 叙述新闻核心事件,多人物,多视角,按时间顺序。 ) 鸿门宴结束后,刘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将军队撤出了关中,避免了一次惨痛的失败。项羽立刻占领了咸阳,并指使军队进行了数次劫掠。项羽错失了一次打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机会,但他至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咸阳。刘邦虽然被迫撤离,但至少保住了有生力量和良好的声望。在秦朝灭亡后的政治版图中,他仍旧可以发挥显著作用。 当然,刘邦的占领并非一无所获。不只一名目击者报告,在刘邦军队撤离时,用几十辆大车运走了地图、政府档案等物资,这为这名野心勃勃的平民领主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我们只是出于学术目的才搜集的,反正项羽将军没兴趣。”萧何断然否认了这个猜想。 樊哙在鸿门宴后的工作暂时没有任何变动,但在关键时刻的突出表现,让这位勇者的职业生涯一片光明。当被问起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时,这位勇者谦逊地引用了陈胜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 ( 做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回到开头故事。 ) 新华体 标题:沛公完成战略转移,项贼图谋破产 (汉元年十二月,儒通社灞上电) 严冬十二,关中灞上,野火燎原,意气风发。沛公在鸿门又一次成功挫败了野心家窃取反秦果实的图谋,率领军队胜利西上。 ( 开头先用套句抒情一二,然后定出一个基本调子,用宏大叙事勾勒出新闻主体的重大意义。注意细节,比如“又一次”,表明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持续性的。 ) 东风吹,战鼓擂。六国人民反秦反暴政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进行着。在沛公的英明领导之下,大军率先开进关中,占领了暴秦首都咸阳,彻底打碎了绑在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沛公心系人民安危,入关之后,立刻废除暴秦法律,只约法三章,让关中父老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开心的笑颜,回到每个百姓的脸上,他们自发地打出横幅,编写歌谣,齐声称赞还是沛公的领导好。 ( 新华体最重要的特征是贾诩贾谊……呃,是夹叙夹议,即在描述新闻时,随时予以评论,或点明其历史意义,或宣扬其效果。 ) 然而,在这暴秦摇摇欲坠、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之时,总有一些野心家蠢蠢欲动,意图窃取反秦果实。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项羽对沛公的成就非常惧怕,唯恐平民阶级的觉醒会危及到贵族统治。他突然率领大军攻打函谷关,进逼关中,想要扼杀沛公。 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项羽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让六国人民为之震惊,良知之士齐声叱责。关中军民纷纷向沛公请战,甚至有战士写下血书,流着泪激动地说:“沛公是我们的大救星,谁对他不利,谁就是百姓的敌人。” 其时暴秦余孽未平,战事未消。沛公审时度势,思虑再三,为了不影响全国反秦大业,决定暂时放下恩怨,与项羽进行谈判。项羽要求沛公只身前往鸿门参加宴会,反动势力代表范增公开叫嚣说“他刘邦心虚根本不敢来”,只等着沛公拒绝,就把开战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 沛公置自身安危于度外,毅然决定只身前往。面对同事和部下的担心,沛公笑着说道:“项羽和范增一直要求我一个人去,说明他们心里是害怕的,外强中干。你们想,我刘邦一个人,就能把他们吓成这样子,说明这四十万大军,也没什么好怕的嘛。” ( 新闻叙述以时间顺序为主,尽量不插叙,不倒叙,主体人物要始终保持正面,基调要昂扬。 ) 在鸿门宴上,范增施展出卑劣手段,安排了特务进行暗杀。沛公几次面临危险,却一直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即使是敌人,也暗暗佩服他的大气。在张良、樊哙以及进步人士项伯的协助下,沛公义正词严地谴责了项羽的不义之举,让他哑口无言。沛公的大义凛然,始终主导着谈判的节奏。巨大的舆论压力,让范增等人不得不放弃了刺杀计划。沛公再次成功地阻止了敌人的阴谋,完成了谈判。 从鸿门宴返回以后,沛公首先揪出了隐藏在反秦队伍里的叛徒曹无伤,然后召集全体大会。在大会上沛公指出,当前全国斗争的核心,将从秦与六国义军的矛盾,转移到六国旧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十分尖锐,不可调和。考虑到旧贵族势力在一段时间内仍占有优势,沛公决定从大局出发,利用谈判所赢取的宝贵时间进行战略转移,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地让出关中,跳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为此,必须要西上汉中,暂时接受汉中王这个称号。关中军民虽然不舍,但时间就是命令,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他们已在紧锣密鼓地做着相关准备。每一个人都深信,在沛公的带领下,迟早是要回到关中的。 沛公的举措,极大地震惊了敌人。项羽的狗头军师范增在得知沛公让出关中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他向别人哀叹说:“项羽为人太过善良,不足为谋,我看这天下呐,早晚会落到刘季业手里。” ( 叙述一定要有技巧,多用形容词、成语,部分细节可以适当避开或改动,紧紧围绕主题。 ) 这一次关中到汉中战略转移,以鸿门宴为转折点,将开启反秦运动的新篇章。鸿门宴是宣诏书,是烽燧台,是铁犁铧,它是项羽的催命符,是沛公的里程碑。旧贵族必将灭亡,新朝代必将兴起。让我们再次喊出反秦元勋陈胜的那句话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结尾要铿锵有力,至少三联排比,然后提出一个押韵口号,总结宏大意义。 )
个人分类: 人文|1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朝往事(十七)鸿门宴(5)
热度 2 mophistor 2013-1-25 09:22
这时候张良一看形势不妙,虽然项羽是没有杀刘邦的心了。项庄舞剑也暂时有项伯保护着,但这架不住范增一而再再而三,花样翻新地出幺蛾子呀。于是张良也起身出来了,找到樊哙,把宴席上的情况一说,樊哙就说让我进去,拿着盾牌,拿着剑就往里边闯,卫士挡着他,他用盾牌一撞把卫士撞倒,进去了。进去以后,樊哙的表情是“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可谓怒发冲冠、杀气腾腾! 樊哙一进来,项羽立马有了反应:“按剑而跽”。古人酒宴上的坐姿,跟现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姿势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跪坐,屁股放在腿上面。项羽手一下握住剑柄,身子挺直,等于是跪姿了,随时准备跃起身来。 “客何为者?”,项羽问来的人是谁?张良解释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就是警卫员。这一说,项羽松了一口气,屁股又坐下去了。接着说道:“壮士,赐酒!”樊哙就喝了,项羽又命人再给他一个猪腿,不过是生的。樊哙一点不以为意,把盾牌扣到地上,将那个生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用剑切着猪腿吃起来。项羽一看樊哙的这个样子很勇武雄壮,又问了一句话:“壮士,能复饮乎?”,能不能再喝一盅啊?樊哙一看机会到了,抓住机会就说了一番话: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死都不怕,一杯酒算什么呢?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先骂秦王,说秦王残暴。然后说怀王之约:“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是提醒项羽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事天下皆知,理在我们这边。紧跟着说刘邦:“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进,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等于把刘邦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让项羽加深印象。最后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就是当面公然谴责项羽了,说你要是这么干你就跟秦王没什么两样了,我都替你不值。 项羽半天无言以对,太史公在这里没有说,但是可以想象,项羽的这会儿恐怕脸都羞红了。这话要是张良说出来,让人觉得正常,本来就是个文化人嘛,出口成章没问题。可樊哙一介武夫,杀狗卖肉的,也能说出这样一番义正词严的话来,更有效果,更让项羽觉得惭愧,我怎么连个卖肉的屠夫都不如了呢? 这番话如果不是张良教的,那樊哙可真是让人肃然起敬了,刘邦刚进咸阳他就劝过刘邦不要贪恋富贵,这种关键时刻又能如此慷慨陈词,真不是一般人。实在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草莽英雄啊! 项羽吭哧了半天,就说了一个字:坐。 樊哙就坐在了张良旁边。 经过樊哙这么一闹,项庄项伯两个人的剑也舞不下去了,酒宴上的气氛突然变的很尴尬。 这时候刘邦轻轻咳嗽了一声,打破沉默,说:“那个,不好意思我去上个厕所哈。” 刘邦经过樊哙身边的时候,丢给樊哙一个眼色,樊哙立刻起身跟了出来。一出营帐樊哙就跟刘邦说主公趁此机会你就赶快走吧!刘邦当然巴不得快走,可又有点踌躇。没跟项羽打个招呼径直走掉,会不会又惹项羽生气?樊哙这时又说了一句著名的成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你刘邦现在就是人家砧板上的一块肉,人家想怎么切你就怎么切,赶紧跑吧,还告辞什么!刘邦说那行,咱们现在就走,不过你先把张良叫出来我跟他交待交待,让他善后。樊哙就回去把张良叫了过来。张良一见刘邦就说主公这儿凡事有我,你赶紧走!刘邦说你办事我放心,我就给你说一条,你再拖延一会儿时间,估摸着我差不多回营了你再跟项羽说,这样他就是反悔想追也追不上了。张良说行,我明白。 于是刘邦带着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出了项羽的军营抄小路就往回跑。不过只有刘邦一个人骑着马,剩下这四个人都是拿着剑和盾牌步行。太史公在这里用了春秋笔法,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为什么只有刘邦一个人骑马,其他四个人都只能步行呢? 刘邦跑了,项羽在酒宴上等了半天,不见刘邦回来,忍不住问张良:“沛公怎么还不回来?厕所还没上完?”完全被蒙在鼓里。 张良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向项羽一揖说道:“沛公刚才喝多了,不胜酒力,在厕所的时候吐了自己一身,衣服也没得换,沛公觉得让您看见他的狼狈样子是对您很不敬。所以就先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嘱咐我千万要向您赔罪,并让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您。还有玉斗一双献给亚父(范增)。 项羽这才知道原来刘邦早就溜了。却也无可奈何,接过白璧放在案桌上。范增可是火冒三丈,接过玉斗就摔在地上,不但如此,还拔出佩剑来将玉斗砍了个稀巴烂,然后冲着项羽怒吼道:“你这个混账小子,你今天让刘邦玩残了你还不知道!跟着你混我肠子都悔青了!日后跟你争夺天下的一定是刘邦这个家伙,我们都等着成为人家的阶下囚吧!”骂完一甩袖子走了。 刘邦回到军营,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杀了曹无伤。 传说中凶险无比的鸿门宴结束了。人只死了一个,曹无伤。另外损坏物品,只有玉斗一对。结果很简单。 我们今天来分析鸿门宴的过程,说项羽糊涂,刘邦侥幸。说项羽没有杀掉刘邦实在是个大错误大失败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鸿门宴前后确实暴露出项羽身上很多缺陷:自大,虚荣,迟钝,不会搞政治等等,但如果因为没杀刘邦而被戴上了头脑简单、愚蠢的帽子。却是有些不公正的。因为单从结果上来说,项羽想得到的都得到了,刘邦该得着的都没得着。关中还是被项羽从手里抢去了,自己在项羽面前也卑躬屈膝了。项羽所有要杀刘邦的理由全都不成立了。我们是看到了后来有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出才会批评项羽,说你应该早在鸿门宴上就一刀结果了刘邦,但在项羽当时看来,即使将来有一万种可能,也没有自刎这一种。因为在他眼里,你刘邦不就是一乡镇干部吗?还能翻了天?项羽与生俱来的高傲与贵族气使他从来就没有认真审视过刘邦,没有发现入了关中的刘邦和当初无家可归来求收留的刘邦有了什么变化。 但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刘邦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个人分类: 历史故事|28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汉朝往事(十六)鸿门宴(4)
热度 1 mophistor 2013-1-23 11:18
天亮了,刘邦到的很早,早早地立在项羽的营门之外,等着项羽接见。 托太史公的福,一顿改变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早餐——“鸿门宴”现场直播开始: 刘邦见了项羽,说了三句话,我们分别来看。 第一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是叙旧,套近乎拉拢感情。我是你的战友,不是你的敌人。 第二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项羽生气就在于自己在巨鹿破釜沉舟豁命死战,结果刘邦捡现成便宜先进了关中,完了按照约定还得你刘邦作关中王。凭什么?凭什么我啃骨头你吃肉?项羽气不过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刘邦的第二句话就是奉承和安抚项羽:我能先入关,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这是安慰一下项羽受伤的心灵,满足项羽的虚荣心。 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咱们这只是一场误会,是有小人在中间挑拨离间。而已。没有非得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 厉害啊,真是厉害。三句话便将一场大祸消弭于无形。刘邦多会说啊,他做了那么多事,到他嘴里一说啥事也没有了。语言的艺术真是不可小觑,会说话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本领,不会说话的人会吃很多亏。子曾经曰过:“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实在是胡说八道,流害无穷。作者本人就深受其害,个中滋味实在一言难尽。 刘邦三句话说完,项羽心里不好受了。怎么了?项羽心里真正开始自责了,觉得对不住刘邦了。项羽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怕你强,因为他只会比你更强。你要耍横项羽一定会比你更横;你要斗狠项羽一定会比你更狠。所以宋义摆出主将的威势来压项羽,结果给项羽一刀砍了;章邯王离四十万秦军泰山压顶,也被项羽砍个七零八散。可是你一服软示弱,项羽哥哥也会“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哦。项羽对弱者有天然的同情心。韩信是这样描述项羽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就是说项羽见着人非常亲切有礼,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看到有人受伤生病就会流着眼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对方。这简直有些婆婆妈妈了。 于是项羽接了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就这一句话,把曹无伤就给卖了。(曹无伤心说我真是瞎了狗眼,没想到你项羽原来是这么一号人。)项羽自己感到自己很理亏,很心虚,所以来拿曹无伤来解脱自己。然后项羽就招待刘邦吃饭,算是有赔罪的意思。 这个时候项羽已经完完全全没有了要杀刘邦的意思,他有的只是惭愧、自责、内疚。本来鸿门宴至此应该是一场气氛友好热烈的、宾主把酒言欢、尽释前嫌的宴会。可为什么“鸿门宴”成了一个不怀好意、危机丛生的代名词呢?那是因为虽然项羽不杀刘邦,但另外有人还是想杀刘邦,这个人是谁呢?范增,项羽身边的首席参谋。 范增可不吃刘邦这一套,他对刘邦的心思看得很清楚。于是在酒席上,范增首先是“数目项羽”,不停的给项羽使眼色。项羽置之不理。范增看见使眼色不见效,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举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是一种有缺口的环形佩玉,范增举“玦”,是“玦”谐音“决心”的“决”,要求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可是项羽“默然不应”。项羽是早已下定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不杀刘邦。范增一看还不行,项羽指望不了了。就起身出去,找来了项庄,要让项庄在酒宴之上舞剑,趁机把刘邦一剑杀了。项庄领命,带着剑就进去了。这就是著名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作为中间人,也在酒宴上作陪。他立即也拔剑起来,两个人对舞,项伯常常用身子挡住项庄,让项庄杀不了刘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时候,当时是六个人在场。第一,项羽,项羽知道不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呢?不知道,因为他要知道了,他绝对不让他舞,他那么惭愧,他要知道再冒出来个杀手,能同意吗?刘邦知道不知道?刘邦是被刺杀的对象,刘邦心里倍儿清楚。张良明白吗?张良当然明白,洞若观火。范增呢?范增是主谋他能不清楚?项庄明白吗?项庄是杀手,他明白。项伯明白吗?项伯不明白他怎么也去舞剑拦着他呢?你看六个人在场,五个人都知道,所以什么叫鸿门宴啊? “鸿门宴就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的一场酒,这就叫鸿门宴。”——王立群教授语。
个人分类: 历史故事|2125 次阅读|3 个评论
汉朝往事(十五)鸿门宴(3)
mophistor 2013-1-21 11:26
张良出帐去请项伯,项伯不愿意见刘邦,这不是他的本意。他偷偷溜出来找张良,只是想报恩把张良救出来就行。要是见了刘邦不就成了泄露军情了么?项伯左右就是不愿意。张良死活就是不放手。两人正在纠缠,刘邦亲自过来了。 刘邦说:“哥哥哎,您就是我亲哥!”(刘仲在远方喊:你哥哥我在这儿呢!) 刘邦说:“哥哥哎,您请坐,我给您敬杯酒。我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哥哥哎,您有孩子么?” 项伯一愣:“有啊,你什么意思?” 刘邦嘿嘿一乐。“那太好了,我也有一儿一女,今儿我就高攀一下,跟哥哥结个儿女亲家如何?” 张良在旁边暗中一挑大拇哥:主公,佩服!我知道你会忽悠,却不知道你这么会忽悠! 项伯一时有些迷糊了。这都哪跟哪儿啊,又是敬酒又是攀亲的。好歹刘邦也是一军之主、一方诸侯,原来一点架子没有,这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啊! 刘邦一点不给项伯反应的时间,立刻接着说:“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您看我进关中都两个月了,咸阳城我也没有进,秦国的国库我也封着没有动。我这是为什么呀?不就是为了等项将军来么?我在函谷关派兵,也是为了防止毛贼入关趁火打劫,哪能是为了对付项将军呢,我不是找死么我!项将军确实是误会我啦!拜托您回去给将军大人说说…… @# ¥ % ……” 项伯望着眼前苦苦哀求的刘邦,心里突然生出了怜悯之心。 早在刘邦前往投靠项梁的时候,项伯就认识刘邦了,而后又同在楚怀王帐下为将,可谓是老相识了。虽然谈不上有交情,但是刘邦给项伯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宽厚、仁慈。这也是当时楚军上下共同的看法。否则在楚怀王点将的时候,大家也不会一致公推刘邦了。所以在项伯的意识里,并没有把刘邦当做对手,当做敌人,而仍然是同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的战友。 不是每一个人都像项羽一样有野心,项羽心里早就已经不鸟那个放羊娃了,可项伯仍然当他是楚怀王。而楚怀王许诺先进关中者为王的事儿天下皆知。所以在项伯心里认为刘邦是应该做这个“关中王”的。进而他认为项羽要杀刘邦是不讲道义的行为。偏巧项伯是一个凡事“义”字当头的人,正是因为这个“义”字,项伯才在张良危险的时候跑来营救张良,也是因为这个“义”字,项伯觉得刘邦说的句句在理。 一念及此,项伯便答应回去将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叮嘱刘邦,天一亮就赶紧亲自上门给项羽解释和请罪。刘邦当然一口允诺。 按下这边刘邦张良赶紧召集众人如何商量安排不提,项伯回到军中,就连夜拜见项羽,转述了刘邦的意思。不仅如此,项伯还进一步对项羽说:“要不是刘邦先打下关中,你能这么容易就进了关中吗?刘邦有功你还要杀了他,这是不义啊!你应该善待刘邦才对。” 看看,项伯强调的,还是这个“义”字。而且话语里隐隐含了责备项羽的意思。因为项伯是项羽的长辈,这个话他敢说。 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一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刘邦进关中都两个月了,一天都没在咸阳城里呆着,天天住在军营里;秦国的府库啊,皇宫的珍宝啊什么的都没有动。难道真是在等着我项羽来?函谷关前堵着门难道真是个误会?如此这般自己要杀刘邦好像确实没有多少站得住脚的理由,再一听刘邦天一亮还要亲自过来给自己赔罪。项羽心中要杀刘邦的心气儿立马烟消云散,顿时改了主意,传令下去,明早暂停发兵,等见了刘邦再说。 项羽改主意,大半是因为听信了项伯的解释,同时应该还有一层原因:项羽自己和刘邦很熟,关系很好。甚至于两人之间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因为后面有项羽抓了刘邦的老爸威胁刘邦说要把老刘头煮了下酒,而刘邦回答说咱俩是结拜了兄弟的,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你爹那让我也尝尝这样的事,这是后话。 项羽这样的反应,让人很震惊。震惊于他的麻木、 幼稚。 刘邦在得知自己将要大祸临头,惊慌失措的时候,还不忘问张良一句:“你和项伯是怎么认识的?”警惕心和敏感性如此之高。而项羽得知项伯私入敌营并且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后,他居然连一点怀疑都没有,不但不追究项伯的责任,就连一句“你和张良是怎么认识的?”之类的问话都没有,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刘邦问了;项羽在这么从容的情况下,项羽没有问,可见项羽在政治上的麻木和幼稚。距离刘邦相差太远。仅此一点,让帅哥项羽去唱最后的霸王别姬就不算委屈他。
个人分类: 历史故事|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朝往事(十三)鸿门宴
热度 1 mophistor 2013-1-11 11:15
有人给刘邦说:关中是王者之地,当年秦国就是靠着关中最终一统天下的。但现在有消息说项羽把章邯封了雍王,把关中这块地方封给章邯了。您想做关中王,恐怕会有麻烦! 刘邦一听就急了:这关中王是楚怀王明明白白承诺的呀,谁先进关中谁当。他项羽要找我麻烦,凭,凭,凭什么呀? 这人就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您现在赶紧派兵守住函谷关,关内现在也没有别的诸侯的兵,您在关内征兵,只要守住函谷关,项羽就进不来! 刘邦一听,脑袋一热,没错啊,我把你堵住,不让你进来!他也没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么大能耐堵得住项羽。 这边项羽在南阳埋完了二十万秦军,带领着诸侯联军四十万之众浩浩荡荡地杀向关中,一路开到函谷关下,函谷关关门紧闭。项羽一抬头,嗯?发现关上有守兵,还不是秦军。项羽大惊,一问之下,居然是刘邦的军队!项羽这才知道,原来刘邦这家伙早已进了咸阳城,自己足足晚了两个月。不但如此,现在刘邦还派人守住函谷关,想把自己堵在外边! 项羽这边情报工作做的太差! 项羽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黥布率兵急攻函谷关。 这件事情,很明显,项羽不对,关中王应该是刘邦的。刘邦早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按照当初在楚怀王面前的约定,刘邦就应该做关中王,事先约定好的事情就要履约。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立约的时候,两个人平起平坐,但这个时候,项羽因巨鹿之战发达了,成了40万诸侯联军的总盟主,个人野心急剧膨胀。再加上项羽本来就对那个放羊娃出身的楚怀王没放在眼里,所以项羽觉得现在什么事儿都该我说了算!你刘邦敢不听我的?还挡路公然对我挑衅? 双方交战,刘邦的军队一触即溃,函谷关很快被攻下。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挥师进关,驻兵于戏。距离刘邦的营地霸上直线距离大约20公里多点。 项羽大兵压境,刘邦这边就人心惶惶了。有胆小顶不住压力的,就开始给自己谋划退路。谁呢?左司马曹无伤。这曹无伤偷偷派人跑到项羽的大营,给项羽说了三件事:一是刘邦打算称关中王。二是刘邦要立子婴为丞相。三是刘邦要将秦国的珍宝统统据为己有。 项羽一听,又是大怒。怎么又怒了呢?因为这三点项羽一个都不同意,项羽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第一条刘邦称王。我已经把关中这块地许诺给章邯了,这就没你刘邦什么事了。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我答应章邯这回事,封谁为王那也得是我说了算,得经过我同意才行。你刘邦要自立为王,我不同意。 然后第二条立子婴为丞相,我项羽也不同意。我们楚国人,我们项氏家族和秦国王族是世仇啊,我现在灭了秦国,我能不杀秦王为我的祖辈报仇吗? 最后第三条更不能同意。秦朝宫中珍宝无数,不光是秦国的珍宝,还有秦从六国掠夺去的无数珍宝,你刘邦想要,难道我项羽就不想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嘛。 项羽一怒之下,立刻下了一道命令:明天早上好好吃饭,吃完了就发兵给我把刘邦给灭了!全军上下立刻磨刀霍霍。 刘邦啊,你现在就是我放在案板上的一块肉了。明天一早我就切了你!
个人分类: 历史故事|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鸿门宴传奇》有感
热度 1 bnuxmh 2012-2-6 17:32
1 、很阴险有计谋的“起义”,是没有政治的。它仅为某一利益集团服务,虽然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提升为天下人的利益。这样的起义使得某一利益集团往往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局限为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利益,这样的利益遵循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逻辑,这样的逻辑不适合于诸如君臣关系,因为君是寡人,他总是要垄断利益的,这样,就必然很难在起义成功之后分配好胜利品。为此之故,当敌人消灭了之后,本可相信的战斗友人往往被视为不可相信的新的敌人,因为战斗友人会理所当然地要来“同甘”,要来分一杯羹。此一境况之下,新的矛盾在内部就发生了,故有的战斗逻辑也就会在利益集团的内部再度演绎。其结果即是战斗友人被清除而不可同甘于一时。我们常常觉得这就是背叛,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利益的永恒,然而,其之所由发生恐怕都是因为没有政治之故。学习政治,因此是数风流人物的最大政治。 2 、爱情,是崇高伟大的,但崇高伟大如她者,往往不能进入日常生活。爱情因此就总是很悲剧的示人。其效果,就是深深地超越日常生活的逻辑,并感染每一颗平凡人的心灵。试想,如果没有项羽、虞姬的爱情,《鸿门宴传奇》的美学感染力会有多大呢?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爱情也仅只是英雄得意时候的午餐,失意时候的晚餐? 3 、让场景、动作等产生震惊效应,似乎是电影走向成功的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了。不知这样的秘密,是否表征了电影确已成为了机械复制的艺术?然而,如此机械复制的震惊其实是源于人性中的野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非理性的解放之感在作宠。因此,我们才会欣赏诸如把人杀得如此艺术的所谓艺术。这难免让人觉得人是没有地位的,不仅在历史中没有地位,在当下人的心里也是没有的,在在地的文化语境中尤其会有这种感觉。为此之故,电影应该将这种机械复制的震惊效应转移到对一种社会问题的批判中去,如此就可以让这种震惊从视觉里来到心灵中去,而变得更有文化内涵,更能让人受到娱乐之后的教育与思考,同时,还可以避免让人觉得电影是因了资本的逻辑而肆意地消费历史。 2012 年 2 月 4 日 于南昌
337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11《鸿门宴》多个高清版本下载地址
lcj2212916 2012-1-24 18:59
由著名导演李仁港执导,云集黎明 张涵予 刘亦菲 冯绍峰 陈小春 黄秋生等众多影视大腕的电影《鸿门宴》。以其宏大的创作规模,精良的制作水准。以鸿门宴为故事矛盾中心,集中再现这场楚汉战争。剧情讲述暴秦末年,天下大乱。西楚项羽自立霸王,赤旗刘邦斩蛇起义。乱世英雄,结拜兄弟,为“先入咸阳,册封秦王”的游戏生死相搏。妙计张良,奇谋范增,谁棋高一着?水火之仇化为一局剑拔弩张的“鸿门宴”,当所有受邀者前程剧变之时,才发现这场“鸿门宴”远未结束。刘邦如何周旋于众人之间,运筹帷幄,最终夺得天下,2011年11月29日拭目以待。 网盘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4337435
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鸿门宴传奇 古文新用
fierykylin 2012-1-17 09:31
此一时也 彼一时也 ——时变系统 韩信用兵 多多益善 —— 可扩展性
个人分类: 学术|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想的蝴蝶 - 《鸿门宴》观影后感
acthinker 2011-12-20 19:51
继《锦衣卫》后,时隔一年,香港的李仁港导演又一新作《鸿门宴》赶在贺岁片的前头推出。根据影院销售的反映,这是最近最受欢迎的影片。考虑到16日即将推 出的《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面临强大对手的竞争,在当前很短空档中安排这部电影,想必是经过了很多考虑的。这部电影延续了《三国之xx卸甲》和 《锦衣卫》一贯的风格,选择的都是古代的战争与格斗情节,对于以动作美学见长的李导演来说,是非常好的题材。百度百科上介绍导演的国画和油画造诣亦不浅, 从影片画面来看,此评论很是恰当。鸿门宴的几个场面,有的气势恢弘,有的苍茫宽阔,有的寒风凛冽。电影的配乐选的也很好,特别是鸿门宴那一段,大厅内,五 局棋同步进行,两大高手范增与张良巅峰对决,几百里外,韩信单骑收怀王、贬项羽,局面之紧张如暴风骤雨,摄人心魂。本剧的另一条线--感情线,也算是三角 关系。项羽和虞姬的爱情,刘邦和项羽的兄弟情,刘邦对虞姬的暗恋,缠绕在一块。不过,在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描绘上,本片没有什么动人的地方,在锦衣卫和三国 中也是如此。还有,整个情节的连贯性和紧凑性处理的可以,但是有几处逻辑上却不是很好,离大片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写这个观后感,最重要的是因为那一句营销主题:“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的确,整个影片讲的是鸿门宴,可是也体现了项羽和刘邦竞争的大概流程和最终 结果。这十个字,从人性、时局上概括了那一段历史的主要变革。如果从句子本身来讲,这一念,应该就是鸿门宴上项羽杀不杀刘邦的那一念。如果从念字讲,影 片全局特意描写了几个念。开始的时候,怀王担忧刘邦和项羽联手做大,想出了先入咸阳者王的念头;刘邦方面,送虞姬绕道入咸阳那一念,获咸阳城而不王是一 念,准备在鸿门宴与项羽决斗也是一念;张良方面,欲从刘邦而远项羽是一念,团结百姓军民共守咸阳城是一念,鸿门宴上厅内稳住范增厅外调遣韩信捉怀王更是一 险念,直入项羽帐下离间君臣关系更是豁出命了;项羽呢,如果不碰到虞姬,就没有送虞姬,不送虞姬就不会对刘邦放松警惕,鸿门宴上心恨一点就可以除掉刘邦, 后来追悔莫及找怀王当替死鬼又是错上加错,亲信张良而踢走范增更是为自己掘了墓。而如果从宴方面来讲,每一次念的诞生都是在宴的时候,或兄弟,或男女,或 君臣。这么多宴上产生的这么多念头连在一块,成就了《鸿门宴》这一荡气回肠的影片情节。 有一个词语叫‘蝴蝶效应’,说的是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在美国西海岸引发一场龙卷风。从直接的力学角度讲,蝴蝶是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 的。但是在理论上,它又是可以成立的。假如当时蝴蝶身处两个空气流之间,这两个空气流之间的压力对比处在临界点上,而且蝴蝶扇动翅膀引发的气流变化刚好又 在气流运动的切向方向上,那么蝴蝶真的是有可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件的。 蝴蝶效应说的是空间上,两个分离事件之间的非线性因果关系。而如果将时间平展,将思想和行为铺在时间的海面上,同样也是可以有蝴蝶效应的。所以,鸿门宴上的那些念头,就像是思想的蝴蝶,在历史的海洋中,掀起了狂风大浪,在宇宙大地上,拉起了多少龙卷风。 其实念头很简单,就是大脑内一两个神经元的一次放电活动,它的幅度小到身体是没有感觉的,只有几个毫伏,几个皮安。很多的念头,就像普通的蝴蝶一样,扇一 扇翅膀,不带动一片云彩。但是,在那么多神经元的放电中,就有那么几次放电,成就了人类的历史与今天的文明。思考一下,念头如何才能产生大的影响呢?首先 的问题便是将神经元的放电转换为心的决定,这个是需要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然后要用志向去激励个人的行为,做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光有这个还不够的。 还要找到局点,也就是时势和机遇。 所以,《鸿门宴》的上联是一念决生死,下联是一宴定天下;横批:时势造英雄。 不过,思想的蝴蝶,听起来这是很美的文字了。如果用它来形容那些军事与政治斗争,就好像是把蝴蝶放在油锅里炸,未免不够绿色。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应该用心去体会什么是思想的蝴蝶。套用一句话就是:蝴蝶,让人生更灿烂,让人间更美好。有很多好的创意,好的想法,它可以指导我们好好的生活,与人相处。 作为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就更是要努力的培养照顾好这只蝴蝶了,它就像是我的小精灵,守护神。一次放电,一点灵感,或许就是一个伟大的想法,一个重要的 创新。
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戏规则
热度 1 hujunping 2011-12-6 00:54
游戏规则 2011岁 末,《鸿门宴》以贺岁片的形式搬上荧屏。人们熟悉而津津乐道的题材,往往得到的臭鸡蛋要比鲜花多,因为思维定势在那。人们在观影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史书告诉我们的故事相比较。其实,当今历史题材的电影,除了主旋律的影片,恐怕都只是在历史剧和文艺剧之间飘摇不定吧。 早先,就在网络上看了一些评论,多是消极的。有说剧情交代不清,并举例说项羽称范增由“亚父”变为“军师”,并没有做足够的铺垫。影院中看到的版本,的确是把前因后果交代得非常简单。如果抛开历史事实来看剧情,也算点中了要害。樊哙和萧何在项羽派出去的使者面前演了一场戏,带回了刘邦重范增而轻项羽的讯息。加上张良的添油加醋,头脑简单的项羽便轻信了。但要留意的是,范增请辞之时,项羽却流下了眼泪,可见心情非常复杂,他的决定不是出于简单的原因。 贺岁版电影《鸿门宴》成全了范增。史书记载的《鸿门宴》上,范增叹惋了一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而在影片中范增在那个时刻,沉默不语,神情凝重,而其内心却如明镜。电影里的范增除去了历史形象中的偏执和倔强,强化了他的冷静、睿智、远见和无奈。 看电影中,不禁为项羽叹息。论武功,项羽在刘邦之上。论仁厚,项羽亦在刘邦之上。项羽兵败,让跟随自己的弟兄可自愿回江东。刘邦战胜,却不再信任身边的人。 人生,常常如处在游戏之中,会存在一条条的游戏规则。我们大多数人做不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却仍然要照游戏规则玩下去。怎一个无奈了得!
个人分类: 长河之石|3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项羽,我想对你说
热度 2 zxj368 2011-11-9 08:51
尊敬的项羽: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读了司马迁写的《鸿门宴》之后,有些话,想对您说。 首先,您实在是没有谋略。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了您刘邦想称王的事,您立刻就大怒,准备杀刘邦。但您只是发怒,没有时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想一下他想称王的原因。而谋士范增把他的观点告诉您,希望您赶紧攻打刘邦,您却没有更多的反应,甚至连怒都省了。您并没有重视谋士的意见,可见您自己也没有什么远见和谋略,更不能拉拢人才。 等到晚上,项伯劝您不要杀刘邦,要好好对待他,您又同意了,完全没有白天的愤怒了。是项伯把您说服了呢,还是您根本没有把刘邦当成敌人呢?我看是后者。第二天刘邦来向您谢罪。听了他的奉承话,您就立刻把曹无伤供了出来,完全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别的军队的还有谁敢向您透露消息?怪不得您没有办法从别的地方拉拢人才!宴会过程中,您又多次错过了击杀刘邦的好机会,就连他的不辞而别也不追究。即便您之前是因为刘邦有功,没有理由杀他而不击杀刘邦,在他不辞而别之后,理由就很充足了。由此可见,您实在是优柔寡断、寡谋轻信。 其次,既然刘邦准备称王,那么就应该引起您的重视。因为一个准备称王并有很大改变的人一定是有自己长远的打算的,很可能就是要雄据一方,甚至称王天下。但您却没有重视,只是把他当作昔日的战友。可见,您真的是太轻敌自大了。 再者,您就那么喜欢听好话吗?刘邦奉承了您几句,您就忘记了昨天还准备杀他,反而大摆宴席欢迎他。由于项伯和樊哙对您讲的所谓的义,您连一句责罚刘邦的话都没有说,就把他放过了。这有点沽名钓誉、不顾实际了。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希望您能海涵,万万不要发怒。 此致, 敬礼! 王正阳 2011年10月30日 (这是正阳同学的作文,我没有修改,原文发表了)
个人分类: 正阳作文|857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