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产能过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煤电的无序扩张为何难以遏制?
热度 1 zbt92 2016-12-2 10:45
张博庭 ----- 2016-11-30 在扬州水电站运行管理专委会 2016 学术年会的发言 一、十三五规划彰显能源革管理部门的无奈 最近几年,为了遏制煤电的无序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加强煤电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例如: 1 、《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 2 、《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暨发布 2019 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 3 、《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4 、《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力项目开工建设秩序的通知》; 5 、《关于进一步促进山西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 6 、《关于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的通知》等。 同时能源局还启动了全国煤电项目规划建设情况专项监管工作。也已经叫停了一批违规核准、未批先建、未具备开工条件开工的煤电项目。然而,截至 2016 年 6 月底,全国火电装机已达到 10.19 亿千瓦,其中煤电 9.2 亿千瓦;其余 0.99 亿主要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气电,余热、余压发电以及生物质发电等。同期,全国现有纳入规划及核准(在建)煤电项目约 3.45 亿千瓦,其中核准在建约 1.97 亿千瓦,将于近几年集中投产。为此,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煤电必须要取消和推迟项目建设 1.5 亿,十三五末煤电装机规模,要控制在 11 亿千瓦以内。 虽然我国电力十三五规划纸面上写的是“要求优先布局非化石能源水电、风电、光电和核电等发电项目,不足部分由气电和煤电补充。”。但是,由于停止和推迟已经核准的在建煤电的难度很大。所以,能在十三五期间取消 1.5 亿煤电,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实际上我国电力十三五规划的实际控制因素是煤电。 由于十三五至少还要增加 2 亿的煤电,其它电源的增加,都必须要为此让步。所以,对比十二五,我国的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的增速,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即便如此,我国十三五的电力规划,还是难以达到供需的平衡。到十三五末,我国将有 12 亿千瓦的火电( 11 亿煤电),如果按照比较高效的 6000 发电小时计算,总发电量可达 72000 亿度。这已经达到了届时我国全社会用电总量( 6.8-7.2 万亿度)的上限。理论上看,我国的火电装机已经完全占满了全社会所有的用电空间。如果要想让我国的电力供需达到平衡,如果不能砍掉一些火电,恐怕要砍掉所有的非化石能源,才能实现电力供需的平衡。 假设不砍掉任何一种现有的发电能源,即使我们假定十三五期间,冻结了所有的电源建设项目,以现有的电力产能计算,只要让目前的 10 亿火电产能,达到设计要求的 5500 小时,我国电力的总发电能力,仍然已经超过了十三五末的 7.2 万亿的上限。 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电力产能过剩的现实面前,我们的舆论却还是不断地强调说我国的煤电不仅不过剩,而且还要继续发展。理由之一是,我们的煤电企业必须要接受运行小时下降的现实,实行灵活性改造,承担起电网的调峰任务。 用煤电给电力负荷用户调峰的确是可行的,但如要用煤电给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调峰,就有点勉为其难了。无论从哪一方面讲,用煤电调峰,绝对不如用水电尤其是抽水蓄能。目前,我国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长期落后于国家规划,其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我国的煤电产能严重过剩。电网的负荷实际上只有低谷,没有尖锋,在这种情况下,电网不可能需要抽水蓄能,当然也不会有建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受煤电只能单向、部分调峰的局限,电网接受风能、光伏的实际能力,必然会受到限制。尽管政府的文件明确要求电网必须要保证全额收购,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弃风、弃光问题都十分的严重。 这就是我们由于控制不了各地投资煤电的冲动,从而不得不让煤电替代抽水蓄能承担调峰电源的一种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公布的弃风率高达 20% ,远高于国际上的 5% 。然而,这也还是有很大的水分的。 2015 年底我国的并网风机达到了 1.4 亿多千瓦,而美国只有七千多万(约为我国的一半)。但是,美国的风电发电量,居然比我们还要高。 这说明,对比美国,我国的风电弃风率已经超过了 50% 。考虑到我国的一些风电装机,是在年底才入网的等因素,有专家估计,我国风电的实际弃风率应该也在 30% 到 40% 之间。更为可悲的是,我们目前还正在以这种建设煤电调峰电源的理由,继续放纵一些煤电产能的无序扩张。能源管理部门,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煤电的无序扩张,另一方面却容忍和放纵煤电是清洁能源的欺骗宣传误导社会。所以,我国煤电的无序扩张,产能过剩加剧的局面根本就抑制不住。 如果以各种电源的实际发电能力(装机 X 设计运行小时)计算,不仅十三五期间我国各种电源中产能增加最多的是煤电,而且,煤电产能超过其它电源的量级,至少都在一倍以上。 不仅如此,至今为止,在我国电力发展史上,从来都是煤电的绝对增长量最大。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局面,我国积极发展水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如何能体现? 为什么在我国至今还会出现这种与全球能源革命的 “ 减煤、减碳 ” 大趋势完全背道而驰的怪现象?笔者认为,是因为我们对煤电的认识、定位和宣传都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我国的舆论,至今还认为发展煤电是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实际上,我国所宣传的煤电的这种所谓的高效和清洁都是与国际社会背道而驰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误导性宣传。 二、关于我国煤电宣传的一些误区 2.1 散煤治理与电能替代问题 我国的散煤治理和电能替代,绝不应该作为发展煤电借口。为保护环境散煤治理是必须的,但电能替代,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靠多建设煤电来实现。其实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电能的成分已经并不算很低,不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都已经高于像美国、德国、英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如下表所示)。 然而,即便已经有了如此高的电能利用水平,我国的电力产能还是严重的过剩(主要是煤电装机严重过剩)。目前,由于我国有大量的电没有地方可用,我国的弃水、弃风、弃光已经非常严重。显然,我国电能替代的制约点绝不在于发电能力不足。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的散煤治理、电能替代与煤电规模的扩张,不应该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我国的散煤治理和电能替代,不能作为继续增加煤电的理由。 2.2 、剥开煤电是清洁能源的外衣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宣布了彻底关闭煤电的时间表,而我们国家虽然煤电的比重已经非常高,但至今还是在强调要继续发展煤电。理由是我们认为,煤电可以属于煤炭的清洁高效清洁利用。在我国的能源政策中,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对于散煤,用煤炭集中发电,当然可以算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利用方式。于是,我们就据此推理出了一种可笑的结论,用燃煤发电,就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利用煤炭。 不过,这只是我们国内自己认可的一种说法,而国际社会的却从不认同。例如,我们目前所宣传的煤电超低排放,其实仅仅是指:在我国环保部门规定的粉尘、脱硫、脱销这三项对空气污染的环保指标上,我们做到了 “ 煤电排放已经比天然气更低 ” 。但是,我们对燃煤发电的其它的污染排放,根本就没有任何治理措施。例如,对煤电的重金属污染 --- 汞,由于处理起来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国家至今并没有要求。但是,美国等国家的环保标准,则非常明确地规定要检测和控制燃煤电厂的汞排放。 由于燃煤发电过程中的汞排放治理非常难,所以,在美国几乎没有人敢说煤电是清洁的。然而在中国,无论我们的煤电厂排放了多少汞,也不管我们给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我们不仅都可以理直气壮宣称煤电是清洁的,甚至还可以把它贴上“超低排放”的标签,加以鼓励和赞扬。所以,尽管我们大量的煤电排放依然严重的破坏着环境、危害着社会,但却因为我们的环保指标设计的比美国“巧妙”,任何燃煤发电中无法治理的污染、危害都可以被掩盖、被淡化。这就是我国煤电被称为清洁高效的现实,这就是我国煤电“超低排放”的欺骗性所在。 记得笔者在参加 2015 年的《中美清洁空气论坛》时,一位来自美国的环保官员,曾对我国一些专家所吹嘘的我国的煤电已经实现了“超低排放”,提出过委婉的批评。他说他们美国也有过过度强调某单项环保指标的教训,其结果绝对是事倍功半。所以,他们目前的清洁电力法案,坚决以最关键的指标 “ 碳排放 ” 为控制指标。而如果用这个指标要求燃煤发电的结果,目前业内公认的基本上就只有一条路,煤电要彻底的“退出”。这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看到的世界各个发达国家,为什么都定出了煤电彻底退出时间表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没有兴趣在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上做文章,而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彻底的放弃燃煤发电方式呢?因为他们知道燃煤发电的污染排放,是不可能被完全治理的。我们现在各种媒体宣传中所说的燃煤电厂的清洁排放,甚至说它达到了“超低排放”。其实都仅仅是相对于我们环保部门的所颁布的三个指标而得到的结论。实际上,燃煤发电的污染物排放非常严重、非常广泛,目前已知的污染物至少有几十种。要想完全的一一治理煤电的各种污染排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专门研究煤炭的专家, 2015 年在澳门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上曾经非常明确提出: “ 除了碳排放之外,就硫、氮和卤素等杂原子含量而言,煤远高于其它化石资源,作为能源利用由煤造成的温室效应、形成的酸雨、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排放的二恶英和苯并芘等剧毒成分及对臭氧层的破坏远高于其它化石资源造成的危害;我国数十年来癌症等疑难病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大量燃烧煤炭有关。 ” 最近,有一篇题为《火电与健康关系初步分析》的文章,统计了我国火电增长与死亡率的关系。(如表二)所得到的结论确实是随着我国火电装机的增加,我国单位人口的死亡率一直在上升。 表二、随着我国煤电装机的增加尽管预期寿命增长但死亡率却在上升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目前所说的燃煤发电的“清洁性”只是根据环保部门所制订的个别指标而言的指标环保,它并不是一个科学、客观的标准。所以,尽管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在增加,但单位人口的死亡率也是上升的。 三、我国把煤电宣传成清洁能源的教训 关于燃煤发电的清洁性的争议,不仅早就存在,而且已给我们带来过极其惨痛的教训。记得在“十二五”之前,当时我们考核燃煤电厂的环保指标,还只有脱硫和粉尘。然而,那时我们很多的环保官员都天真地认为,只要满足了环保部的脱硫要求,煤电就是清洁的。有的环保官员,曾公开的表态说,说经过治理的煤电比水电更清洁。在这种指标环保错误概念的指导下,他们不仅大力宣扬水电破坏生态环境、压制水电开发,而且还积极推崇煤电。使得我国的燃煤发电,一度被当作煤炭清洁利用的成功典型,获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 然而,人们没有意识到,煤电脱硫只能解决酸雨的问题,解决不了其它的污染。尤其是大量的氮氢化合物的排放,是造成雾霾的最主要原因。 记得有一年,当某外国使馆提出北京的雾霾严重时,环保部门还曾与其争辩。这种可笑的辩解,在当时却非常容易被我国社会理解、接受。由于当时的环保官员和很多社会公众确实都认为,只要符合了环保指标的煤电,甚至比水电还清洁,怎么还可能会造成雾霾呢?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耗的增量每年都在 2 亿吨以上。然而,几乎就是在我们国家的煤炭消耗超过的全球一半的同时,我国就爆发了全国范围严重的雾霾污染。 此后,在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下,研究部门终于发现,大量的燃煤才是造成我国雾霾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当环保部门意识到煤电中的氮排放,是产生雾霾的一个最主要来源之后,也积极的采取了补救措施。因此,从十二五开始,环保部对燃煤电厂的环保指标中紧急增加了“脱硝”的要求。但由于推广和落实新环保指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至今我国的雾霾污染,依然十分严重。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大面积的雾霾污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问题上,不尊重科学,搞了一套自欺欺人的指标环保的结果。 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并没有接受指标环保造成了全国严重的雾霾的教训,而继续只以自己制定的环保标准为依据,鼓吹煤电的所谓清洁性。事实上,目前我国燃煤发电中的汞、二恶英和苯并芘等污染物,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治理。相反,我们却对个别的煤电指标,采取了异常严格态度(甚至超过国家对天然气发电的要求),从而以此大肆宣传、炒作我国的煤电已经实现了所谓的比天然气更清洁的“超低排放”。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我国煤电对个别污染物的严格治理也是有益处的。但是,如果我们用对个别污染物的过度治理,来掩盖其它大量污染物的不去治理和无法治理的现实,其结果难免会重演以往造成了全国范围严重雾霾污染一样的环境悲剧。 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煤电的污染排放,不可能完全治理,我国宣传的煤电清洁性,只是相对于我国自己的某些环保指标而言。其实,环保部门也非常清楚所谓的 “ 超低排放 ” 作用到底有多大?否则,为何北京地区的煤电都要实行煤改汽? 四、煤电超低排放无法落实巴黎协定 目前我国的减排与国际社会的减排,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国的减排是指减排环保部们所规定的污染物,而国际社会的减排则非常明确,是指减排造成温室气体效应的碳排放。当前,我国煤电的 “ 超低排放 ” 宣传中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有意无意的混淆了中国的排放与全球的排放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普通公众,而且还误导了很多社会高层和专业人士。 笔者一年多前在参加国家能源局组织的能源软科学评审时,曾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承担能源软科学研究项目的,还是被邀请来参加能源软科学评审的专家,都有人接受了 “ 我们的煤电排放已经比天然气更低 ” 的错误概念。这也难怪,在社会媒体有关 “ 超低排放 ” 的宣传中, “ 我们的煤电排放已经比天然气更低 ” 的说法,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媒体的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是完全不符合事实,但确实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另外,我国所有煤电超低排放的改造,无疑都要增加一定的能耗。所以,中国特色的超低排放,按照国际社会的碳排放标准来衡量,其实都是要增加排放的。因此,中国的超低排放,按照国际社会的标准,却成了增加排放。 我们有没有办法化解这种舆论宣传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当然有。我们把我国的“超低排放”的描述更客观一点,称它为“超低排污”就不会发生混淆了。对此,有很多专家委婉的提过多次,但是有关的部门始终不予理睬。我们甚至不能不怀疑,是否有人就是故意要用这些种是而非的名词,误导社会公众、欺骗领导。让大家误以为,全世界都难以解决的煤电碳减排问题,已经被中国的煤电界彻底解决了呢。如果没有这种故意误导公众的心态,我们绝对应该立刻把我国煤电的“超低排放”改称为“超低排污”,避免引起社会公众和高层领导对煤电的严重误解。 抛开这个用模糊的名词概念误导社会舆论的问题。在业内,我国煤电对应碳排放的实际指标,是提高机组的节能效率。目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煤电机组的效率都已经非常高了。目前已经接近 310 克 / 度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种节能的效果,与巴黎谐协定的要求相比,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前几天, 10 月 24 日《 中国能源报 》曾刊发了一篇题为《更高效的 燃煤发电依然会破坏气候》的文章,报道了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 UNECE )和世界煤炭协会( WCA )共同主办的一场活动上, UNECE 当场否定了 WCA 的 “ 超低排放 ” 的煤炭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在不断扩大煤炭消费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说法。 UNECE 指出, WCA 关于煤炭高效利用的宣传不可信。 UNECE 有数据显示,即使是最高效的煤电技术,也只能减排单位电量二氧化碳 20%-30% 。 UNECE 的研究表明,建立超低排放煤电厂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升温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并不兼容。 此外,国际能源署( IEA )也认为,超低排放的燃煤电厂单位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仍然过高。(因为,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要在 2013 至 2040 年间降低 84% 。所以,即使用更加高效的新型燃煤电厂替代老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仍然无法有效的解决)因此, UNECE 认为:声称“更高效地利用煤炭是对环境和经济都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是误导宣传。 目前 “ 碳捕捉和封存 ” ( CCS )被认为是解决煤炭污染和排放问题的有效方法。 IEA 曾建议中国从 2020 年起开展 CCS 项目,并认为到 2040 年全球 3/4 的燃煤发电都要使用这一技术,才有可能将全球的排放维持在足够低的水平。 然而,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个 CCS 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成功实例。所以,目前各国解决煤电排放的办法,都无一例外的是彻底退出。 UNECE 的意见与国际社会是一至的,目前我国的所谓煤电超低排放,确实有欺骗和炒作的成分。而正是这种欺骗性的宣传,不仅让我国社会接受了还需要继续建设煤电的理由。而且就发电能力而言,煤电一直是我国历年发展最多、最快的电源种类。 五、煤炭可以清洁高效利用但煤电很难 美国的环保部门和国际主流的煤炭科学家认为,由于煤炭的成分非常复杂,所以,作为原料煤炭是最丰富、最宝贵资源,但如果把它作为燃料来燃烧,煤炭又是一种最劣质的能源。煤炭燃烧的污染也是不可能完全治理的。这是由煤炭是多分子聚合物的化学特征所决定的,唯一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炭清洁利用的方式,就是分子级的煤化工。需要先用化学解裂煤炭的大分子链,把其各种成分,分别提取,应用。否则,通过简单的燃烧(包括初级煤化工的热解)很难保证不让各种化学成分,变成污染物排放到空气、水以及土壤中去。所以,从煤炭的本质特性来看,煤炭是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但是,(以燃烧为前提)的煤电是不可能真正实现高效清洁利用的。 此外,我国也早有专家指出,煤电超低排放过度治理空气污染的结果,很可能会增加其他方面的污染。例如,已经有研究指出某些 “ 超低排放 ” 的电厂附近,经常会有石膏雨出现。石膏雨是什么 ? 不过就是吸附了大量污染物的颗粒载体,降落到了地面上、水体中。一些超低排放不过是把某些空气污染,转化成了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总之,我国宣扬的超低排放的煤电,是与国际社会对煤电的态度背道而驰的,超低排放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煤电的污染和排放问题。我们应该接受当年搞指标环保大建燃煤电厂最后造成了全国性的雾霾污染的教训,不要再热衷于炒作某些指标的“超低排放”。不要偷换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概念。更不要误导公众,公开地把超低排放的煤电也宣传成清洁能源。 不仅如此,我们应该早日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严格控制煤电的扩张,在落实我国的减排承诺的同时,从根本上制止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六、科学的立法才能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复杂局面,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让社会公众和高层领导了解到我国电力行业的真实情况,不要再被个别的片面宣传所误导。客观的承认我国煤电不仅已经严重过剩,且正在严重的挤压和影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大量的弃水、弃风、弃光现状,绝不是像有些人归因的那样,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太多了,太快了,而是由于我国的煤电产能严重过剩和水电发展没有优先。优先开发利用水电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惯例,特别在我国的燃汽资源有限,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的国情下,要想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必须要优先发展水电。 必须要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首先要发展水电(包括抽水蓄能)。否则,电网的调峰能力不足,无法接纳大量的间歇式风电、光伏。目前我国的水电开发相对滞后,流域梯级开发还不充分,至今很多流域的龙头水库还没有建起来。导致水电自身的电能质量都不高,更难以在电网中为风电光伏保驾护航。因此,强调优先发展水电已经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水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但又不能适用《可再生能源法》。关于这一问题,立法机构给出的解释是,水能虽然也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但是,由于其开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不像风能、太阳能等发电技术还在探索阶段,国家如果不给于财力上的支持,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所以,水电开发不需要用以财政补贴为目的可再生能源法进行具体的调整。 同时法律也已经明确的规定,水电属于可再生能源,说明发展水电不仅完全符合 可再生能源法的第一条的立法目的。而且,根据立法的目的,现实当中水电还应该是当前更重要,更经济、更可行、更应该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所以,法律才在第二条特别授权“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不过,有点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可在再生能源法已经颁布实施了 10 年,但水力发电到底该如何适用可再生能源法的具体规定?至今还没有出来。十年来,我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水电发展,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总的来看,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其结果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几乎无一例外的遵循:水电、风电、太阳能这样的三步曲的顺序。目前,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水电资源大都已经开发殆尽,所以,现阶段各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主要关注的是风能和太阳能。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水电开发无疑还应该放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位。因此,我国亟需出台水电适用《可再生能源法》的具体规定,明确水电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的法律地位。 相应的,我国的电力政策应该从原来的:“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和安全发展核电”。修改为:“优先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和优化调整火电”。以利于推进我国的能源革命和电力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履行国际责任,落实巴黎协定,实现我国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美国的电力转型中《清洁能源法案》的立法科学性,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没有可再生能源法,但是由于有了清洁电力法案,美国的风电装机,虽然总量只有我们的一半,但总发电量却比我们还要高。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一部能防止煤电清洁性的欺骗宣传,遏制煤电的疯狂扩张,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留下必要的市场空间的法律,似乎比我们强调花很多的钱,去资助非水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法律,更为迫切、更有作用。 试想,如果我们有了一部类似美国清洁电力法案那样的法律,我国的能源主管部门还至于在各地煤电的疯狂扩张面前,尽管不断的发文,也还不得不接受煤电产能过剩不断加剧的残酷现实吗?总之,抑制我国煤电产能扩无序扩张,解决我国弃水、弃风、弃光难题的关键抓手,就在于我们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正确地认识煤电,并通过立法保障能源革命和电力转型中“去煤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3707 次阅读|5 个评论
产能过剩油价低迷是俄蒙经济危机的主因
热度 1 杨学祥 2016-8-27 03:43
产能过剩油价低迷是俄蒙经济危机的主因 杨学祥 俄罗斯:油价持续低迷、卢布大幅跳水,同时伴随着西方经济制裁的打击,令外界有理由相信 2016 年俄罗斯将继续面临经济衰退的前景。 蒙古:市场的不景气、需求的下降,加上两个邻国和“第三邻国”对蒙古方既往诚信问题越来越深的疑虑和保留,让许多外资宁可选择“不在该国经济中发挥任何作用”——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国引为可居奇货的“财富”,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变为“财负”。 相关报道 从“一夜暴富”到金融危机,蒙古到底做错了什么 梅州网 2016-08-26 15:10 文 / 陶短房 8 月 18 日 ,蒙古国央行宣布将指标利率上调 4.5% 至 15% ,以应对本币贬值所带来的金融危机。四年货币贬值 58% ,蒙古财长直言不讳,国家经济陷入了危机。 事实上,直到 2012 年,蒙古还是个令人啧啧称叹的“草原经济奇迹”:自 2000 年起至 2011 年年均增长率达到 9% ,最高峰时竟高达 17.5% ( 2011 年), 2012 、 2013 两年虽有所放缓,也分别高达 12.4% 和 11.7% ,自建国起就一直“满打满算过日子”的“马背国家”一时间鸟枪换炮,从社会福利到民众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段时间里,蒙古国内外似乎人人也都在预言,这个仿佛一夜间从牧业国家变成矿业大国的内陆国,成为“草原加拿大”只是时间问题。 但倏忽间风云骤变: 2014 年蒙古 GDP 增速一下滑落到 7.8% ,创 2000 年以来最低纪录,翌年更进一步放缓至 2.3% ,而 IMF 今年 6 月估计的 2016 年蒙古 GDP 增幅则只有 0.4% ,甚至有更悲观的观察家预言,如果局面得不到控制,蒙古今年出现负增长也并非不可能。 被“第三邻国”发展战略误导 一个“经济奇迹”何以在如此短时间内变成“草原幻影”? 蒙古国内最初的主导意见是觉得他们“上届政府不行”: 2012 年,蒙古民主党在蒙古大呼拉尔(国家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蒙古执政党,而蒙古经济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盛极而衰的。 另一派意见则认为是由于蒙古国过于依赖矿业。近年来煤、铜等蒙古出口大宗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价格双双低迷,这种局面非蒙古一国所能负责,也不是任何一个蒙古政党所能力挽狂澜的。这些意见固然都有各自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却并不在此。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蒙古国经济衰退固然主要受国际市场影响,但弄到如今这种“断崖暴跌”的局面,关键在于外资的退缩: 2011 年,蒙古全年外资流入达 46.2 亿美元,而 2016 年 1-6 月仅有区区 0.35 亿美元——这不仅仅因为资源需求萎缩,事实上即便价格跌得更惨的原油产业,那些产油国也不至于门可罗雀至此,外资远离蒙古的最大原因,是蒙古国政府自己“赶走”了他们。 由于押宝矿石出口一夜暴富,蒙古国朝野在 2011 年前后陷入一种奇怪的躁动中,原本只是个原则性口号的“第三邻国”发展战略(蒙古只有中国、俄罗斯两个邻国,“第三邻国”意即打破对这两个邻国的贸易依赖),此时此刻却有了一些“实质性内容”。 一些蒙古智库,如著名的蒙古独立金属采矿研究部,也在不断抱怨,他们认为与俄罗斯的合作,就因后者的“官僚主义与旧思维”而屡屡被“扼杀”。 为限制外资丧失契约精神 在这种思路引导下, 2012 年蒙古政府通过了新版色彩强烈的《海外投资法》,这一打着“便利外国对蒙古投资”、“保护海外投资者利益”的新法案,实则对海外投资蒙古资源类产业,提出了种种苛刻的限制。 出于“第三邻国”思路的考量,蒙古国最大执政党民主党推动通过了“关于矿山治理事项的规定”,对外企在蒙古矿业开发中的控股权施加种种限制条款。 例如,蒙古国在号称世界储量最大焦煤田之一的塔万陶勒盖煤矿开发招标中,不仅从一开始就制订了特别限制条款——发标前就将煤矿分为两块,一半由蒙古自己的“塔万陶勒盖能源公司”经营开发,一半交给外资开发,并且要求中标的外国财团负责修建从煤矿通往赛音商德市的铁路专用线,以及专门的电厂和公路;而且当包括中国神华集团在内的 3 家外企组成财团中标后,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竟宣布“投标不算”,要求重新组织谈判、招标,以便让日韩企业也加入进来,并借此提高“要价”。 “蒙古国自 2012 年起对外国投资者难免予取予求、朝令夕改,不断提高要价,契约的效力和约束力被弃之如敝屣。” 最初似乎一切顺利:美日韩欧政商人士纷至沓来,商讨从经济开发区到战略伙伴合作框架、各层面的合作事宜。被蒙古国寄予最大期望值的塔万陶勒盖煤矿和奥尤陶勒盖铜金矿,虽然没能如愿吸引到日、韩飞来的“凤凰”,却一度“钓”来世界三大矿业巨头之一的力拓,这让蒙古朝野一度非常激动。直至 2014 年 1 月,有媒体还以“矿产品不愁卖”和“第三邻国战略有利于获得更高收益”为由,预测 2014 年度蒙古将获得 15% 以上的超高经济增速。 然而,由于过度沉湎于“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待价而沽心理,蒙古国自 2012 年起对外国投资者难免予取予求、朝令夕改,不断提高要价,契约的效力和约束力被弃之如敝屣。这种做法不仅令“两大邻国”望而生畏,其他“第三邻国”的投资者们也被吓得纷纷离场观望,原本兴冲冲赶来的力拓也变得意兴阑珊。 蒙古国深陷诚信危机 问题是时过境迁,市场的不景气、需求的下降,加上两个邻国和“第三邻国”对蒙古方既往诚信问题越来越深的疑虑和保留,让许多外资宁可选择“不在该国经济中发挥任何作用”——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国引为可居奇货的“财富”,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变为“财负”。万不得已,蒙古政府试图通过上调利率和扩张性财政手段稳定汇率,并扭转外资下滑的局面。 然而不难看出,前述导致外资“被吓跑”、“被赶走”的因素不解决,仅仅通过利率杠杆非但对留住外资无济于事,反倒可能影响企业融资和成本,从而进一步打压本已低迷的经济增速。 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政策误区又难以很快走出的蒙古国,恐怕难以摆脱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http://www.meizhou.cn/2016/0826/464913.shtml 刚刚,这个国家宣布经济陷入危机!货币崩盘! 2016-08-19 21:57:46 经济危机   导语 | 日前,蒙古财长在一次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中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度的经济危机状态。”图格里克正面临崩盘。   日前,蒙古宣布陷入经济危机之中,本国货币年初以来已跳水逾 11% ,债务负担沉重,经济增长也陷入停滞。   蒙古财长 ChoijilsurenBattogtokh 周四在一次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中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度的经济危机状态。”   他指出,根据估算蒙古面临的预算赤字为 26 亿美元——约合该国 GDP 的 21% ,而该国政府债务占 GDP 的比率今年达到了 78% ,高于 55% 的目标水平。此外,蒙古央行的净外汇储备仅 4.29 亿美元。   分析认为,蒙古陷入如今的困境,原因在于过度依赖采矿业这一支柱产业。   据彭博社记者尼克 . 爱德华兹 (Nick Edwards) 表示,在蒙古财长的电视讲话引发轩然大 波后,蒙古政府债券出现了创纪录的跌幅。蒙古政府债券低于投资等级五个等级。   此外,蒙古货币图格里克兑美元汇率已经连续十九个交易日处于低点,为 1993 年以来蒙古货币汇率持续疲软时间最长的一次。也就是说图格里克正面临崩盘。   蒙古陷入危机时刻:货币崩溃 经济停滞 •货币崩溃   中国基准利率 1.5% ,美国基准利率 0.25-0.5% ,日本则还是负利率。知道蒙古国利率是多少吗? 15% !   其他国家加息降息,往往都是 0.25 个百分点起加,小心翼翼,因为这种大杀器,正反影响太大。但蒙古国则是大手笔, 8 月 18 日 一加息就加了 4.5 个百分点,即 450 个基点,从 10.5% 直接提升到了历史新高的 15% 。   消息公布后,图格里克不负所望,在当地时间 13:16 由历史新低的 2272.5 回升至 2256 兑 1 美元。   图格里克连续 22 天下跌,创下 1993 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低水平。 8 月,图格里克跌幅为 7.8% ,为本月全球表现最差的货币。年初至今,累计跌幅逾 11% 。 •经济增长停滞   货币大幅贬值,带来的是资本的外逃、抢购的盛行、外资的望而却步,使已经糟糕的蒙古国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2012 年,蒙古 GDP 增速一度接近 18% 这一巅峰,但此后经济增长不断放缓, 2015 年之后增速不及 5% 并持续滑坡,目前经济增长已经停滞。 8 月 9 日 ,蒙古财长 Choijilsuren Battogtokh 在一次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中表示,蒙古深陷经济危机之中,目前无法承担政府部门薪资以及运营成本。 •债务负担沉重 2014 年,蒙古政府债务占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50% ,之后连年攀升,如今已经接近 80% 。   蒙古国财长于 8 月 10 日 表示,预计今年蒙古政府债务对 GDP 的占比将达到 78% ,而其预算目标对 GDP 的占比则只有 55% 。   该国财长讲话过后,蒙古债券评级为垃圾级, 2022 年到期的 10 亿美元国债价格也应声创下历史最大跌幅,收益率一度飙升 125bp 。 •支柱产业陷入低谷   蒙古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是其支柱产业, 2014 年该国出口量位居前列的商品分别为铜、煤、黄金、原油以及铁。   但商品价格下滑,再加上作为蒙古最大出口国的中国需求减弱,蒙古经济因此受到影响。 BBC 指出,蒙古政府此前修改投资法以及采矿合同,限制外国投资,导致大批外资公司撤出蒙古。   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 2011 年至 2015 年第一季度,蒙古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滑坡 85% 。   彭博新闻社援引法国外贸银行亚洲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 Trinh Nguyen 称,蒙古的财政供给已经弹尽粮绝,甚至可能需要 IMF 的援助,而这一切都源于蒙古过于依赖采矿业。   蒙古经济崩溃,歧视中国资本的恶果   一个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一个全国人口比不上中国一个城市的国家,一个紧挨中国可以老搭便车的国家,沦落到现在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咎由自取,很多时候,更可以说是不作不死。 2012 年伦敦奥运会时,蒙古国 GDP 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2011 年经济增幅达到了 17.3% 。但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随后经济增幅不断放缓, 2015 年以后增速只有 2.3% ,目前陷入衰退已是大概率事情。   蒙古国经济高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则是中国旺盛的需求,铜、煤、黄金等矿藏源源不断输往中国,大宗商品的牛市,中国土豪的爆买,让蒙古国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对中国企业正当的商业并购,信心膨胀的蒙古国,则采取了各种刁难措施,朝令夕改、刻意对待中国投资,让不少中国企业铩羽而归。随着民粹主义的抬头,蒙古国 2012 年还出台了《限制外国投资法》,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企业。   这个领域,不能投资;那个合同,不能履行。这种歧视性态度,导致大批外资公司撤离蒙古国。随后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更让高度依赖矿藏出口的蒙古国经济一落千丈。   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 2011 年至 2015 年第一季度,蒙古的外国直接投资暴跌了 85% 。   蒙古国终于尝到了歧视中国资本的恶果,政治上的恶斗、治理上的糟糕、贪腐的盛行,使这个人口不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沦落到和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相同的困境。   但蒙古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靠近中国。   中国一把手第一次说欢迎世界各国搭中国的快车、便车,就是在蒙古国,也正是 2014 年那次访问中,他还特意弯弓射箭,让人浮想联翩。毫无疑问,蒙古国只要修正态度,将成为第一个受益的国家。   但蒙古国沦落到没有国际援助经济必然崩溃,教训也是惨痛的,几点意见吧:   第一、不作不死, 150 多万平方公里,只有 300 万人口,经济到崩溃边缘,充分说明政府科学治理的重要性,乱折腾、翻烧饼,不遵循市场规律,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   第二、蒙古国最后必然向中国求助。但中国也必须让蒙古国明白,对中国投资出尔反尔,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慷慨不好,太慷慨对方就不珍惜。不让蒙古国知道点痛处,不让他们收拾起排华情绪,待到危机缓解,老毛病估计还会再犯。   第三,蒙古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内蒙古经济有困难但仍充满生机,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生命力,跟着俄罗斯(苏联)走,只能是死路一条,不管普京在蒙古国多么热泪盈眶(看看俄罗斯 10.5% 的利率,其实就知道了);跟着中国走,融入中国经济,这是蒙古国的最佳选择。   当然,所有前提,就是中国必须办好自身的事情!   这些国家的货币崩溃,给我们的启发和借鉴   现在大宗商品出口国,普遍经济惨淡,国家货币大跌,包括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巴西,现在轮到了蒙古。   实际上给这些国家的货币致命一击的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给大宗商品价格致命一击的是中国进口的减少,在产能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依赖过高,让这些国家吃尽了苦头。   这些国家一边严重依赖中国,一边又非常反对中国,比如澳大利亚、蒙古国等,这是一种恐惧的表现,想从中国赚钱,又怕被中国控制,但是又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于是越来越害怕。   这些国家的货币崩溃,给我们以下几点启发和借鉴: 1 、如果你的国家货币不是世界货币,那么请储备足够多的外汇储备,否则你的国家货币不堪一击。 2 、经济好时,请珍惜财富,不要大把挥霍,因为经济有繁荣期,就有萧条期,在经济好时,请为经济萧条期储备足够多的救命钱。   在美国加息预期中,在大宗商品泡沫破灭中,在落日的余晖下,多少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货币,残破不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夕阳西下,无数断肠国家在天涯 !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819/n465112881.shtml 莫斯科车展开幕 经济危机下主要日系车商不参展 2016 年 08 月 26 日 20:38:17 来源: 人民网日本频道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每隔一年举办的莫斯科国际车展于本月 24 日开幕,并首先向媒体界开放。由于欧美的制裁及原油价格下跌,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大型汽车制造商放弃了参展。因此,这次出展的只有俄罗斯奥托瓦兹、韩国现代、德国梅赛德斯奔驰等 12 家公司。车展时间为本月 25 日到 9 月 4 日 。   据俄塔社报道,丰田、日产、德国大众、法国雷诺以及韩国起亚汽车均未参展。关于不参展的理由,起亚表示:“我们预计今年到场的参观者会减少。不过相信下次我们能够参展”。(编译:王妮男 审稿:陈建军) http://japan.xinhuanet.com/2016-08/26/c_135636774.htm 俄罗斯经济危机还将持续 明年或更加具有挑战 来源:第一白银网 作者:佚名 2015-12-31 14:40:10 中金在线   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 (VladimirPutin) 在本月的年度记者会上强调“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油价持续低迷、卢布大幅跳水,同时伴随着西方经济制裁的打击,令外界有理由相信 2016 年俄罗斯将继续面临经济衰退的前景。   卢布兑美元汇率周三盘中触及 2015 年新低的 73.20 ,较今年年初水平下跌了 26% ,这是除 2014 年 12 月险些造成俄银行体系遭遇挤兑的一段短暂暴跌以外卢布汇率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一个令俄罗斯当局头疼的问题是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本周沙特阿拉伯宣布了一项激进的财政紧缩计划,重申不会因为油价降低而减产,而美国原油库存的意外增加也加剧了供应过剩的忧虑,国际油价周三继续下跌,布伦特原油下挫 3.5% ,再度逼近 11 年低位。石油和天然气占俄罗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这给此前普京的乐观言论泼了一盆冷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本月的年度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经济已经度过了危机的高峰期 -- 不是度过了危机,而是度过了危机的高峰期。”   分析认为,上述言论明显有别于他此前坚持的说法:俄罗斯虽然面临着困难,但并没有陷入危机。   在油价下跌及卢布持续贬值之际,俄罗斯政界和商界精英中的高层人士本周警告称,俄罗斯应该为 2016 年依然遭遇经济衰退做好准备,尽管俄罗斯经济已经在 2015 年大幅萎缩。   路透上周公布调查显示,俄罗斯 2015 年 GDP 可能下滑 3.8% , 2016 年可能下滑 0.3% ,因国内需求持续疲软。此前曾预估俄罗斯 2016 年经济或增长 0.3% 。   俄罗斯经济部长乌卢卡耶夫 (AlexeiUlyukayev) 表示,俄罗斯应该为石油价格“多年”保持低位做准备。此前公布的官方数据表明,俄罗斯经济 11 月环比出现萎缩,这是 5 个月以来的第一次。   俄罗斯最富有的寡头之一乌斯马诺夫 (Alisher Usmanov) 本周表示,“ 2016 年不会比 2015 年轻松,可能还更具挑战性。”   莫斯科晋新资本 (RenaissanceCapital) 经济学家柯兹敏 (OlegKouzmin) 表示,“这全都取决于石油、石油,还是石油,当前这场危机没有确定的底部。”   分析人士称,近期的经济疲弱对俄罗斯普通人的打击尤为严重。根据俄罗斯国有民调机构 VTsIOM 的数据, 39% 的俄罗斯家庭买不起足够的食物或者衣物。 政府数据显示,在 2015 年头 11 个月期间,实际工资同比下降了 9.2% ,这是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经济动荡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下降。 http://futures.cnfol.com/baiyinqihuo/20151231/2204204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愚问:五年计划与产能过剩是什么关系?
热度 6 zhangxw 2016-2-6 12:09
愚问:五年计划与产能过剩是什么关系? 张学文, 2016/2/6 印象中我国的五年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计划。例如给出未来 5 年的钢铁、电力等等要达到的新水平等等。 一般的流程是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在人大会议上获得鼓掌和群众认可。而五年计划的完成、新的经济规模的形成都体现着政府的重要政绩和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 但是 2015 年以来,“产能过剩”被被迫成为我们的新词汇。一般被认可的事实是我国的钢铁、电力、水泥、玻璃的产量太高以致威胁这些产业的生存。即“产量高”现在变成了我国的经济怪胎、病态和难题。 我的问题是我国这种新的经济困难(产量太多)是五年计划的新产物,还是五年计划以外的小问题?如果是五年计划的产物,那么是否应当检讨一下过去的五年计划的失误,有关五年计划的制定人是否有责任? 今年我国将推行新的五年计划,这个新计划与产能过剩是什么关系,是消化产能过剩的新形态的五年计划,还是继续大发展的五年计划? 如果五年计划不能正确引导经济发展,而且可能引发新的经济难题,我们是否应当让五年计划的车轮 休息 N 年 ,即等到中国经济病态好了,找到病因了以后再谈顺利发展的新计划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262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贪婪就没有危机, 不让贪婪者转移危机就没有危机
热度 1 lcguang 2016-1-15 10:39
企业不贪婪就没有危机, 不让贪婪者转移危机危机就没有危机, 银行少放贷多分红就没有危机,打工者期望不要太高就没有危机。政府鼓励基建, 特别是农村基建,不指望地皮房价涨就没有危机。   都说经济危机有多严重,我不以为然。   现在没有物质短缺, 没有下岗职工问题,新技术推广空前快,生产效率空前高,能有啥危机?无非是东西不好卖了, 钱不好赚了。那是有钱人的危机! 少赚点钱就是嘛!有人会说, 有钱人关企业,减少就业,更多打工者会失业, 就会加重危机。 我说,这是可能的, 对于过剩产能行业也是合理的。但是,也有人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或寻找新的暴利行业,这种人应减少贪婪。   过去的暴利时代,使得大家赚钱期望过高。赚不到大钱怎么办? 冒险, 加杠杆。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完全是认为造成的, 是贪婪造成的!可悲的是, 贪婪者大多用别人的钱, 比如有股东的钱冒险, 政府还不得不补漏。中国吸取教训就是不能让贪婪者转嫁危机!贪婪者不能转嫁危机,社会也就没有危机。可惜,我们对小的购房户贷款很严, 对那些动不动就贷款几十亿,动不动就境外并购...的大公司贷款很松. 银行也不能贪婪,应该缩小规模,把利润分掉。   我以为全社会都要习惯于微利生存。经济要转型, 但是不能指望像过去那样赚大钱。过去大家赚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房地产, 而房地产赚钱主要依赖房价涨。而房价涨, 其实是当代人和后代博弈,迫使后代为买房付出更高的代价。如果年轻人同心协力只租房不买房, 房价就会大跌。房价涨太高,造成不平等的后代,其实对富人后代也没有太多好处。因为过多财富助长了很多富N代吃老本, 游手好闲。   我以为年轻打工者也要看清形势,白领好职位越来越少了--搜索“白领劳动异化”可见我的专门讨论。能创业成功的是少数,能当高级白领的也是少数。大多数白领工资会比蓝领低——加拿大就是这样。买房要看能力了, 不要因为赌房价涨而买房。   我以为政府转移产能建高铁是非常英明的(在温州动车出事之后,我是为高铁辩护的少数人之一, 搜索 “我为中国高铁鸣不平”可见 )。中国落后的地方很多, 差距就是潜力, 就有就业机会。但是政府也不能再指望靠土地赚钱。   想想我们下放一代在农村时的愿望——一个月有20-30元的工资——就满足了。现在大家不是要好过多少倍? 钱多未必快乐,财富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大家都满足于吃穿住不愁,放弃暴利心态,不要攀比,我看不出有啥危机!
个人分类: 经济学|3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能过剩了吗?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2-23 19:05
现在印度和非洲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水平只有中国的 1/4~1/5 ,不到美国和欧洲的 10% ,这是不正常的,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我们渴望非洲和印度可以在极低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的水平下,探索出一条突破人文发展瓶颈的道路。 但是这很可能是不可能的。本世纪中叶,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的人口将会达到 50 亿。即使他们人均的排放水平达到中国目前水平,那么排放总量也会相当于目前全球排放量的 70% ,与目前发达国家(包括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排放量相当,所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还在增长的半路上。 目前印度发电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相当于二十年前中国九十年代前期的水平,东盟国家整体强于印度,但其电力和基础设施水平和中国也有十年以上的差距,而非洲基本上是处于前工业水平,人均钢铁和电力消费尚达不到中国二十世纪其实年代的水平。超过 10 亿人口的非洲钢铁产量只占世界的 1% ,人均只有 15kg ,差不多相当于一辆自行车。在三十年后,世界人口可能达到 80 到 90 亿人,以人均 300kg 的钢铁消费的强度计算,钢铁总需求应该在 25 亿吨以上,较目前产量需要增加 10 亿吨。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力产能过剩威胁全行业,水电发展遭遇新瓶颈
热度 1 zbt92 2015-11-7 10:33
-----2015年11月7日,张博庭在《第五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节选) 针对近年来我国日益严重的水电弃水问题,今年我们水电学会开展了《新常态下水电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就是说,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中速发展。具体到电力行业的新常态,主要是强调:今后电力消费的低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因此,2014年,我国6000千瓦上的规模电厂的发电,再创历史新低,同比减少235小时。其中,火电利用小时4706,同比减少314小时;核电利用小时7489,同比减少385小时;风电利用小时1905,同比减少120小时。与此同时,我国多地的弃水、弃风、弃光的现象,都已经相当严重。 但与之相反,2014年我国火电新增装机增长了8.7%,是电力消费增长的两倍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约9.2亿千瓦,如以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2亿千瓦。 然而,目前我国煤价的大幅下跌,不仅掩盖了煤电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而且还使得一些急于拉动经济的投资者头脑发热,判断失误。今年以来,我国煤电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火电核准权限已下放至地方,基于发展惯性和本位主义,很多地方政府仍有扩张建火电厂的投资冲动。据统计(截至到2015年8月),我国已核准在建的火电装机已高达1.9亿,已经发路条的还大约有2亿多千瓦。 相对于电力装机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电力需求增速却仍在下降。2014年我国电力需求的增长为3.8%,2015年我国电力需求的增长可能仅为1.8%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电力全行业百分之十几的产能增长,对应的可能只有不到2%的用电增速。如此发展下去,情况将十分危急。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低煤价的红利不可能长期存在,如果我们以火电为主的各种电源建设不减速,恐怕用不了几年,我国的电力行业必然就会步今天的钢铁、煤炭业的后尘,出现由产能过剩造成的全行业的经营困难。 当前,由于煤电机组的严重过剩问题无法解决,且越演越烈,目前,我们的水电开发已经开始被迫减速。今年一季度的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我国 水电投资 已经连续3年同比下降,目前已经不足2012年同期的一半。当前,我们国家政策要求积极发展的水电,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建设规模,其降幅都已经超过到了50%。不仅我国新开工建设的水电站少了,就连一些已经开工在建的电站,也因为一旦投产就将加剧弃水,背上亏损的帽子,迫使开发企业不得不放慢了建成投产的速度。 总之,在市场、政策、电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了较严重的制约,目前看来,我国十二五规划要求开工的水电项目,恐怕连一半都完成不了。不仅新水电的开工规模正在急剧的萎缩,不少新建成的水电站也将逐步陷入经营困境。这种局面如不能尽快改变,不仅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而且我国整个发电行业,很可能将经历一场类似今天煤炭和钢铁业的危机和阵痛。 对此,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的向有关部门反应。我们认为:我国的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无论多么严重,都只是问题的表象,而是问题的实质是电力产能的严重过剩。现在若想要我国的电力行业,不再重蹈我国钢铁、煤炭业的覆辙,有关部门就必须要在电力行业的危机爆发之前,尽快解决煤电产能严重过剩、煤电装机仍高速增长的问题。 我们觉得,解决煤电产能的严重过剩,已经成为我国水电发展的最紧迫课题之一。
30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石化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xluan 2015-10-26 08:53
石化产业优化和升级包括化解过剩产能、提升油品质量,到2020年炼油行业整体开工率将提高至约75%。此外,推进烯烃、芳烃、有机原料产业的原料多元化,调整原料结构。 从国际经验看,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1%-82%之间是衡量工业产能是否过剩的临界点,75%以下表明产能过剩严重,高于85%表示产能不足。目前我国煤炭、炼油及部分化工产品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通过产业优化和升级以化解过剩产能。 据统计,我国石化行业约有60%-70%的产品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这些领域过剩程度从30%-50%不等。截至2014年全国核准煤炭总产能为55亿吨,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4亿吨,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约为70%,产能过剩严重。除此之外,其他石化细分行业如炼油、化工等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自1990年至2014年,我国炼油厂产能从1.44亿吨增加到7.00亿吨,期间复合增速达7%;原油加工量从1.11亿吨增加到4.97亿吨,期间复合增速达6%。自2011年以来我国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到2014年我国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为71.06%。 电石(碳化钙)是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1,4-丁二醇(BDO)、醋酸乙烯/聚乙烯醇、氰氨化钙(俗称石灰氮)、氯丁橡胶、乙炔炭黑、溶解乙炔等产品,也用于炼钢脱硫等。自2008年至2014年,我国电石行业产能从1584万吨增加到4183万吨,期间复合增速达18%;产量从1361万吨增加到2548万吨,期间复合增速达11%。自2008年以来我国电石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到2014年我国电石行业产能利用率为60.91%,电石产能整体过剩局面未能改善。 截至2014年,我国对二甲苯、甲醇、PVC树脂、PTA行业产能分别为1222万吨、6400万吨、2389万吨、4335万吨,同比分别为+10%、+16%、-4%、+32%,2005~2014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8%、+24%、+10%、+23%;产量分别为860万吨、3741万吨、1630万吨、2655万吨,同比分别为+12%、+30%、+7%、-2%,2005-2014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6%、+24%、+11%、+19%。目前这些化工产品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2014年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41%、58.45%、68.21%、61.25%,都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势在必行。
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说我国的煤电产能已严重过剩?
热度 5 zbt92 2015-9-6 10:48
文 / 张博庭 随着我国 =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的电力需求的增速急剧下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大于求局面。然而,在电力行业内部,却对电力产能是否过剩,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更为让人担心的是,在这场争论中,产能不过剩,或者说过剩不过剩是不能判断的说法,明显占了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又有大量的煤电机组上马。这种现实告诉我们关于电力产能是否过剩的争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观点之争,而且还是不同利益团体的一种博弈,同时还是关乎我国能源结构能否优化调整,甚至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跟上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真心实意地减排温室气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十分有必要认真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电力市场疲软与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各种发电厂所具备的发电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由于市场消化不了,电能又不能储存,所以,很多发电厂都不能正常生产。针对这一困难现状,我们既可以解释为电力市场疲软,也可以认为是电力的产能过剩。当然,折中一点说市场疲软的同时产能也过剩的,也是大有人在的。不过。笔者认为对于电力从业人员来说,认为市场疲软还是产能过剩的差别很大。因为市场疲软的责任是社会,而产能过剩的责任则是我们自己。所以认为市场疲软的,什么也不需要做,只要耐心的等待我国经济恢复高增长,市场逐渐好转。但如果认为是产能过剩的,就必须要从自身找原因,立刻着手消化掉过剩的产能,否则,我国电力行业的困难局面,将难以改变。 从历史上看,过去我们也遭遇过多次电力市场疲软的阶段,但是,很快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市场疲软的问题就会解决了。不过,笔者认为如果现在我们还用过去的传统经验,继续等待着市场的变化,恐怕已经行不通了。目前,社会各界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就是说过去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状态,已经发生改变了。新常态要就提醒我们,今后我国的经济中速、中高速的发展,将成为常态了。再指望出现过去那种通过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来解决电力市场疲软的问题,希望已经变得非常渺茫了。 所以,认为市场疲软的说法,应该是在旧常态下的思维结果。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市场疲软是不正常的,正常的状态是市场的需求旺盛。但是,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将成为特例,目前的中速发展所造成的所谓市场疲软,反倒是一种(新的)常态了。纵观发达国家的历史,我们也发现,它们都会有电力需求的高增长、低增长和负增长的不同阶段。我们强调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提醒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度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入中、低速增长的阶段,对于电力需求来说,未来我国还很可能会有一个负增长阶段。 总之,既然在新常态下市场疲软是正常的,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必须要有所改变。怎么改?笔者认为不应该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认为,是什么市场出现了疲软的问题,而是要用新常态的理念认真地进行反思,我们的电力产能是否过剩了。不仅如此,客观的承认产能过剩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还必须要改变过去发电能力必须高速增长的“扩张保供”,否则就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旧式思维。而应该通过降低新增的发电能力和消化落后产能的自身努力,逐步解决电力行业供大于求的困难。 电力产能的过剩,能否可判断? 对于把行业困境的责任推给社会的电力市场疲软的说法,业内很少有争论。但是,对于电力产能是否过剩,业内却有很大的争论。 对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甚至都能深切感受到电力供应明显大于需求的客观现象,为什么出现激烈的争论呢?笔者认为是有人不愿意承认电力产能已经过剩,其原因有三: 一,我国的电网企业是电力行业中的强势群体,对电网来说,如果可选择的备用电源越多,电网的安全性越高,同时效益越好,电网的相对地位也越高。所以,现行的体制决定了电网愿意让电力产能相对过剩。其二,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驱动,还希望能批准建设更多的火电项目,所以,他们当然不希望有人说电力产能已经过剩。其三,如果承认产能过剩,就说明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没做好,同时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一些政府部门也不愿意听到有人说我国的电力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只有身受其害的发电企业不断的呼吁电力产能严重过剩,给他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然而,他们的声音却很微弱,也得不到有话语权的专家支持。相反,挖空了心思鼓吹产能不过剩和产能过剩与否不能判断的专家,倒是大有人在。 例如,有位电力部门的老专家曾提出“衡量电力产能是否过剩的指标是备用率。” “但是我国目前缺少备用率的统计数据。”“只有把这些上述各个指标弄清楚了,才能判断电力产能过剩与否。” “衡量电力产能是否过剩的指标是备用率。”的说法当然没有问题。对于火电机组来说备用率的本质应该是机组的可以正常发电的时间,减去实际的利用小时。如果火电机组的事故率很高,全年能够保证正常工作的时间不长,虽然利用小时数很低,但仍然可能会造成缺电。但是,“只有把这些上述各个指标弄清楚了,才能判断电力产能过剩与否。”的说法,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统计发电机组的备用率,但是,我们有各种机组可靠性的统计。因此,我国发电设备的实际备用率,也是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来的。 对此,也有专家认为,如果因为对某项指标没有作统计,就断言不能判断电力产能是否过剩,属于典型的“郑人买履”。 , 我们总不能糊涂到,因为忘记带自己的脚所量的尺寸,就说不知道要买多大的鞋吧? 3 、全部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不能判断产能是否过剩 由于各种发电设备的成本构成和特点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根据一个电力系统中不同发电设备的比重,设备的利用小时数,将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核能发电为了安全和高效一般都是尽可能的让机组不停转。所以,很多国家的核电机组的利用小叔叔都达到8000以上。而风能、光伏等发电设备的利用时间,则要取决于自然条件,一般仅为2000小数左右。除此之外,一些在电网中担任调峰电源的机组如燃气发电、以及有较好调节性能的水力发电(包括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的利用小时数,通常也会比较低。所以,笼统的统计全部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并不能看出来电力的产能是否过剩。 那么如何判断发电产能的过剩呢?笔者认为如果电网中本来应该担任基荷发电的煤电机组、核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都因为没有电力负荷而严重不足,以及同样是由于负荷有限,电网经常发生严重的弃水、弃风、弃光等现象,则非常有可能是电力产能已经过剩。 目前我国的电力供应,明显都已经具有这一特征。 2014 年我国的火电、核电运行小时都创造了历史的新底,同时水电弃水、风电弃风、光伏发电难入网的情况也已经越演越烈。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的电力产能过剩的各种特征,都已经具备。 然而,特别令人不解的是,在我国的电力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的火电建设还以极高的速度发展。以前,曾有人批评我国说,为了减排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关闭燃煤电站,但是,全球每关闭一座火电站,中国就要新建成 2 座。我们解释说,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正常需要。但是,在去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当有人再次指出我国的电力产能早已经严重过剩的同时,我们还要每不到十天,就要投产一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电厂的时候,我们真的有点无言以对。很显然,目前在中国继续大规模的新建燃煤电厂,肯定不是什么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4 、煤电机组到底应运行多少小时才合适? 关于电力产能是否过剩的争论,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回答,那就是煤电机组的年运行小时到底多少算合适。 社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认为产能已经过剩的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他说 2014 年火电平均发电小时数只有 4706 小时,这个数字是比较低的,说明发电装机设备利用率已经不高了。我们在设计火电站时,往往都是以 5500 小时作为基准线,发到六、七千小时也可以。 另外也有认为产能不过剩的不同声音。据媒体报道一位来自中电联的专家,曾在有关会议上针对认为我国电力产能严重过剩的看法,明确的反驳说,如果火电机组年平均运行小时达到 6000 ,将会产生严重的缺电。这两种说法,似乎都很有权威。一个是过去能源电力行业的老领导,一个是现任电力行业的权威部门代表。这两种不同的声音,让社会各界对电力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确实产生了疑问。 此后不久,一篇《什么才是判断电力过剩的标准》对舆论的影响更是巨大。该文章列出来的一张( 20 国家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的表格。 上述表格中 20 个国家火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都不高。其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火电利用小时数,居然我们国家目前的数字还要低。我们知道美国不仅不存在电力产能过剩,而且还经常有些电源建设滞后的压力。由此可见,似乎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低一些,也未必就是产能过剩的表现。 但是,分析了美国的实际情况之后,就会发现结论完全相反。根据前几年国家开发银行对美国电力行业的调研,美国的火电装机约 7 亿多千瓦,但其中有 4 亿多是燃油、燃气发电机组,真正的煤电机组只有 3 亿左右(最近又有大幅度的减少)。燃油燃气机组的特出特点就是,设备成本不高,但原料成本非常高,所以,只能在电力系统中只担任短时间的峰荷发电。如果长期运行,反倒很不经济了。而燃煤和核电机组的特点相反,发电设施建设费用高,燃料成本相对便宜,所以,非常适合在电网中担任基荷发电,希望尽可能的增加利用小时数。同时,由于燃油、燃气机组的启动灵活,而煤电、核电的发电的启动,必须要有一个加热水蒸汽的过程,所以,技术上也不大适于担任电网的调峰。 因此,美国的煤电机组通常都要担任基荷发电,年平均运行小时数一般都在 7000 以上,个别少一些,也都超过 6000 小时,而核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普遍都在 8000 以上。不过,由于电力数据的统计没有区分火电机组中的煤电与油气发电,因此,美国的火电机组的平均年运行小时数只有 3951 ,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油气发电机组的运行时间,这个统计结果掩盖了美国煤电机组的实际运行状况。尽管我国的电力数据统计,也是把煤电与油气发电混合在一起,统一算作火力发电。但是,由于我国的油气发电比重非常低,( 9.2 亿火电装机中只有 5000 多万),所以,我国火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主要反应了煤电机组的运行情况。美国火电的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在欧盟国家的火电装机中,油气发电的比重也超过了煤炭。因此,简单的用国外火电运行的数据来比较,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实际上国外煤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普遍都是非常高的,与我们国家以往电力供需大体平衡的时候相似。总之,如果能够查到各国具体的煤电数据,应该用同类的煤电机组运行情况来进行比较。 由此来看,《什么才是判断电力过剩的标准》一文中专家所提出的论据,是有缺陷的。同理,煤电机组年运行达到 6000 小时就会严重缺电的说法,显然也是不能成的。不仅美国煤电机组的运行小时数,都在六七千以上,他们并没有缺电,而且就是在我们中国国内, 2014 年就有火电机组运行小时超过 6000 的省份,同样也并没有发生任何缺电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具有管理经验的张国宝所说的“我们在设计火电站时,往往都是以 5500 小时作为基准线,发到六、七千小时也可以”还是比较客观的。现我国的煤电,几乎都是高参数的大机组,可靠性极高,应该尽可能的发挥出它们的正常作用。 5 、煤电的高效清洁利用与电能替代 由煤炭是我们目前的最主要能源,所以,在我国的各种能源结构调整的文件中,几乎总是把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放在首位。这也确实是我国国情的所决定的。 在诸多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方式中,用燃煤发电代替煤炭的直接燃烧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由此,很多人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发展高效清洁的燃煤发电,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我们并不否认燃煤发电比直接燃烧煤炭的效率更高、排放更低,确实应该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电能替代是一个比用燃煤发电代替直接燃煤的,更广泛的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的电能替代的程度总是不断的提高。不过一个国家的电能替代程度,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由这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决定的,而绝不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建了多少燃煤发电的电站。因为,当代提供电能的方式有很多,所以,在今天全球都在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趋势下,我们不仅要强调用燃煤发电,替代直接燃煤,同时更要强调用非化石的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煤炭发电。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并不能做简单的扩大理解。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优化发展煤电的政策急需予以修正,。根据笔者的初步测算,我国目前的煤电装机已经足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到用电最高峰市的需求,几乎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对于煤电的政策,非常有必要从“优化发展”变为“优化调整”。笔者认为,我国的电力能源行业中火电一直是绝对的主力,火电派也绝对的强势,所以,在现实中所谓的“优化发展火电”早就变成了优先发展。因此,早已经提前填满了所有的发展空间。 6 、电能替代与我国煤炭发电的峰值预测 由于电能替代程度是一个随着国家现代化不断提高的过程,而我们又通常认为电能替代的程度越高越好。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说,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长是无限的呢?当然不是的,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发展都证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管电能替代的程度不断增长,但是社会用电总量却普遍有一定的回落。所以,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社会的电力需求的增长,也绝不是无限的。 对于我国的电能替代以及电力需求峰值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几乎没有人能做出准确的预测。不过,笔者认为,如果根据现在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的用电情况分析,基本上可以预测一个大概的区间。 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年人均用电水平为 5000 到 9000 千瓦时。这里既包括有些国家已经达到了用电量的峰值,有些已经度过了最高峰并且开始下降的情况。如果按照接近上限的 8000 千瓦时估计,我国达到能源消耗顶点时,人口约 14 亿计算,总共也就是 11.2 万亿千瓦时的电量。 7 、结论:我国的煤电已经是绝对的过剩 按照我国在 2030 年前后达到能源消耗的顶峰的预计,今后我国的每年的社会用电总量的增长也就 2000 多亿到 3000 亿的水平。根据目前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个预测也都是比较可信的。同时为了实现我国 2030 年非化石能源达到 20% 的承诺,我国 2030 年的电力构成中,至少要有 30% 以上的非化石能源。然而,目前我国已建成,核准在建和获得路条即将建设的火电机组总量,已经超过了 13 亿(其中有 12 亿多都是煤电)。如果以年运行 6000 小时计算,年发电量可达 8 万亿左右。已经超过总电力需求 11.2 万亿的 70% 。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煤电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即使我们从此再也不设任何火电站,我国的煤电产能也将超过我国用电最高峰时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煤电产能过剩,早已是绝对的过剩。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5073 次阅读|5 个评论
电力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是能源结构恶化
热度 2 zbt92 2015-8-18 09:53
我国的火电装机目前至少过剩2亿千瓦。如果我们不肯承认火电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我国当前的电力矛盾将难以解决。 即便关闭现有过剩产能的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是不是也应该遏制住火电建设规模不受控制地继续扩大?这个问题,看来市场自己是解决不了,只能靠政府想办法。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张博庭 我国能源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目前不仅水电弃水、风电弃风、光伏发电难入网,而且火电、核电机组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表面上看是电力市场疲软,深入分析,产能过剩准确地反映出当前我国电力问题的本质矛盾。 我国能源结构持续恶化的态势明显 目前,对于我国的电力产能是否过剩,在社会上存在争论。笔者认为,有人不愿意承认电力产能过剩,可能有如下原因: 其一,因为我国的电网企业是电力行业中的强势群体,对电网来说,如果可选择的备用电源越多,电网的安全性越高,同时效益越好,电网的相对地位也越高。所以,现行的体制决定了电网愿意让电力产能相对过剩。其二,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驱动,还希望能批准建设更多的火电项目,所以,他们当然不希望有人说电力产能已经过剩。其三,如果承认产能过剩,就说明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没做好,同时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一些政府部门也不愿意有人说我国的电力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因此,只有身受其害的发电企业普遍承认电力产能严重过剩,但他们的声音很微弱。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电量增速下降。其中以火电最为突出。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70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增速同比则降低5.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2087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7.9个百分点。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936小时,同比下降151小时,降幅同比扩大72小时。其中,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158小时,同比下降217小时,降幅比2014年同期扩大191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共有27个省份火电利用小时同比下降。 虽然面临相对电力过剩,但新增装机规模同比增加,尤其火电仍保持较大在建规模。截至6月底,电源项目在建规模约17103亿千瓦,比上年同期增加2363万千瓦。其中,火电在建规模最大,为7686万千瓦,水电在建规模4380万千瓦,核电在建规模2737万千瓦,风电在建规模2187万千瓦。 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政府的审批权下放之后,各省份核准火电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据悉,已经获得核准的火电规模,超过1亿千瓦,等待审批的还有1亿千瓦。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恶化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 电力产能过剩主要指火电,而非可再生能源发电 我国目前的电力结构主要以煤电为主,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现实。但是,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看,这个现实必须立即着手加以改变。因此,我国面临着相当艰巨的能源结构调整任务,具体的调整方式就是把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尽可能地降下来。在这种局面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无论是水电、风电还是光伏发电,都应该是多多益善。因此, 我国电力产能过剩主要是燃煤电厂数量巨大,绝不可能存在任何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过剩的问题。 2014年我国火电新增装机增长8.7%,是电力消费增长的两倍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约9.2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如以较为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2亿千瓦。 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5万亿千瓦时,如果按照9.2亿千瓦装机、运行6000小时计算,我国的火电机组基本上可以包揽我国全部的用电需求,理论上已经挤占了所有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空间。 而由于电力产能的严重过剩,对于电网的调度负荷来说,相当于只有低谷,没有尖峰。无论任何时候,都有电厂等着被调度发电。在这种情况下,调峰填谷的抽水蓄能电站根本就用不上。所以,电网发展抽水蓄能电站的积极性一直也不高,最近几年以来尽管国家能源局积极倡导,但我国的抽水蓄能电站仍然发展得非常缓慢。很显然,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发展不起来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因为电力产能的严重过剩。 笔者认为,如果我国能减少2.5亿千瓦的火电装机,增加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装机,那么我国的电力结构将会非常合理。 火电、核电机组主要担负基荷运行,大量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一方面为火电调峰,一方面还能保证风能、光伏的入网。不过,目前这一愿望根本就无法实现。大量的火电都在调峰运行,即便如此也解决不了水电弃水、风电弃风、光伏发电入网难的矛盾。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没有跟上,电网的调峰能力不足,但最终的原因,还是由于火电机组的严重过剩。 总之,我国的火电装机目前至少过剩2亿千瓦。如果我们不肯承认火电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我国当前的电力矛盾将难以解决。 简政放权与监管应同步到位 最近,有媒体刊发文章称,在大量减少审批后,政府要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把市场管住、管好。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积极适应这一转变,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要明确“放”与“管”的边界,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 有研究发现,电力能源问题构成一种不可能三角形(即安全、环保、经济不可能同时获得最优)。市场化的体制改革一般只能解决经济问题,而安全和环保的问题往往只能靠政府的政策调控,因此,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审批权下放,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对经济方面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安全和环保一定是有利有弊的。电力体制改革之后,由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高,我国的电源建设投资难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从而也加强和保障了我国的用电安全性。但是,由于电力结构恶化,煤炭消耗量激增,环保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水电弃水、风电弃风、火电机组开机不足,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本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是最容易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解决的。但目前,我国无法通过市场的手段消除过剩的产能。以往我国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编者注:即上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得以实施,其动力不是消化落后产能,而是一种对企业规模扩张的变相刺激。 如何解决火电的过剩产能,是我国电力行业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要解决的最大难题。笔者认为:即便关闭现有过剩产能的问题暂时还解决不了,是不是也应该遏制住火电建设规模不受控制地继续扩大?这个问题,看来市场自己是解决不了,只能靠政府想办法。 开发水电不仅为发电,也为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相对于电力的产能过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我国的水电、风电发展得太快了。的确,从数量上看,我国的水电、风电都是全球第一。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国家还是以不到全球1/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 2014年11月联合国发布报告称,在遏制气候变化问题上,要争取平均温度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至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须较当前减少40%至70%,到2100年接近零。否则,到21世纪末,气候变暖将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严重的、广泛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人类要想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须较当前减少40%至70%,到2100年接近零”的目标,除了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恐怕没有别的出路。因此,从全球的角度看,只要我们人类还要消耗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我们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存在任何过剩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在风能开发上的投入,极大地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我国风能发电总量虽然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但是按占据电力能源的比重来计算,我国还赶不上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所以,我国在风电、光伏上的投入,以及对水电的支持态度不仅是应该的、必须的,也是我国履行国际责任的一种体现。 我国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还严重落后。由于有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存在,同样的河流、同样的水量,在我国能得到高于国外几倍的水能。截至2014年底,虽然中国水电装机超过3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球水电总量的30%,但中国的水电开发程度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按照技术可开发的发电量计算,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仅为39%,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中国已建的各种大坝有9万多座,数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我国河流的坡降普遍很大,所能拦蓄的水量相对较少。因此,中国的水库蓄水量,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我国还面临着繁重的水利设施,尤其是大型的蓄水水库的建设任务。 不久前,中国水资源专家、工程院院士王浩曾提到:“表示一个国家水库蓄水能力与河流径流量之比的库容系数,欧洲国家通常是0.9以上,美国是0.66,而我们中国目前还不足0.3。”库容系数低的直接后果,就是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能力不足,导致水多、水少的矛盾同时存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交替出现。 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美国相近,但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尤其是有效的水库可调节库容,还不足美国的一半。相对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中国与美国的人均水库库容更是差距巨大。由于水库蓄水能力上的差距,同样的洪水量在美国则能够被存在水库里,而到了中国则需要疲于奔命地排到海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洪涝灾害。美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率约为70%左右,水资源开发率约为60%。所以,相对于中国,美国的水库往往能储存更多的洪水,抵御更大的干旱。如果未来中国水电开发程度能达到美国的程度,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也将会与美国接近,洪涝和干旱经常交替出现的水资源矛盾,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中国的水电开发不仅要解决能源的问题,还要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也可以说,即使出于能源考虑已经不需要水电了,但中国还是要建设水库和大坝,否则,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因此,从中国必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中国的水电必须要开发,而且需要尽快地开发。
3913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济新常态下看水电弃水
zbt92 2015-7-8 08:58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杂志 作者:张博庭   在国家积极发展水电的政策支持和电力体制改革的市场驱动下,近年来我国水电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水电装机已经突破了3亿千瓦,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社会进入了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新常态。全国各地对能源和电力需求的增长,普遍低于预期。在这种新常态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水电,正在遭遇新的挑战和发展瓶颈。   众所周知,水电能源的特点就是建设周期长和输送距离远。这经常会使得在经济腾飞时期上马的大批水电项目,在正式投产的时候遭遇市场饱和、难以消纳和输电线路建设不同步的困境。以四川省为例,该省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水电基地。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三大流域大型水电机组的陆续投产,配套建设的外送通道也越来越紧张。由于外送通道和水电机组投产时序的不同步,以及受受端电网制约等原因,一些地方水电的实际外送能力和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弃水问题十分严重。除此之外,我国另一个水电大省——云南的汛期水电弃水不仅同样存在,而且更加严重。   从表面上看,大量弃水的原因似乎是由于水电的集中投产、电力外送通道不足。实质上造成弃水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外送通道的建设,而是因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整个电力行业正在接受产能过剩和市场疲软的新挑战。   受到市场影响的是整个发电行业   在经历过去30年大干快上之后,2014年底国内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3.6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但同时也出现了发电小时数急速下降、社会用电增速放缓的情况。在这种新常态下,遭遇到发展难题的绝不仅是水电,而是整个发电行业。 2014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小时数为4286小时,同比减少235小时。其中,火电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同比减少314小时;核电利用小时数为7489小时,同比减少385小时;并网风电利用小时数为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相比之下我国的水电还算是最幸运的,得益于国家节能优化调度政策和水电的低电价,同时也由于2014年的来水普遍较好,水电利用小时数为3653小时,同比增加了293小时。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水电企业仍然是汛期大量弃水,损失惨重。虽然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行业亏损,但已经严重影响了水电企业投资新建水电项目的信心和积极性。   由于电力市场有限,我国火电利用小时数已经被压缩到了4706小时,尽管目前我国的煤价已经大幅度降低,但由于利用小时数大幅度下降,煤电机组已经被压到了亏损的边缘。与此同时,不仅水电弃水,风电也大量弃风。众所周知,2013年我国风电弃风损失巨大,保守估计全国超过了200亿千瓦时。然而,2013年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492万千瓦,发电量增加了367亿千瓦时。而到了2014年,尽管没有听说全国大面积弃风的报道,但我国新增的2072千瓦风电装机,却只增加了区区162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这说明2014年我国风电弃风的情况比2013年严重得多。不仅如此,2014年国家给予了相当大支持力度的光伏发电,也同样没有完成任务。   产能过剩的是火电而不是可再生能源   我国电力产能过剩主要是燃煤电厂的数量巨大,绝不存在任何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过剩。我国目前的电力结构主要以煤电为主,因此还面临着相当艰巨的能源结构调整的任务。具体的调整目标就是把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尽可能地降下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无论是水电、风电还是光伏发电的发展都应该是多多益善。不过,我国燃煤电厂的产能过剩却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电能质量普遍不高,不能保障供电的安全可靠性紧密相关。   大家总有种印象:水电是靠天吃饭的,风电、光伏更是不可依靠的垃圾电,要想保障供电的安全,必须有可靠的火电机组作为后盾。结果使得很多人认为火电厂多建一些没有什么不好。而发电企业则由于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即使明知道火电装机已经严重过剩,也要不断地新建火电站。所以,我国火电产能的过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2014年我国火电新增装机增长8.7%,是电力消费增长的两倍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约9.2亿千瓦,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706小时,如以正常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1.3亿千瓦,以更高效率的6000小时算,全国火电机组过剩超过2亿千瓦。 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5万亿千瓦时,如果按照9.2亿千瓦装机,运行6000小时计算,我国的火电机组基本上可以包揽我国全部的用电需求,挤占了所有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空间。那么,火电机组年运行6000小时会不会表明严重缺电呢?这要看能不能合理布局、优化调度以及有没有可调节的电源予以配合。美国的火电厂绝大多数都达到年运行6000~7000小时。我国的宁夏,2014年火电机组的平均运行小时也超过了6000小时,但都没有出现严重缺电的现象。   通道建设不足也是水电弃水的原因之一   对于弃水,除了全国性的电力市场疲软、产能过剩的原因之外,我国西南地区水电建设提速后,水电外送通道建设滞后,跟不上电源建设的步伐,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国家早期已经规划的西电东送项目之外,东部发达地区缺乏接受新增水电的积极性。没有明确的送电目标,电网的规划和建设难免要受到影响。   那么,是不是东部地区已经不需要西电东送了呢?当然不是,最近由于国家火电项目建设的审批权下放,被搁置了6年的蒙西煤电送山东的项目已经重启。缺电的山东为何不要西部的水电,而选择了坑口电站呢?这显然是因为水电的电能质量不够高,丰枯差距过大,不能全天候保障供电。同样电网企业对于建设西部坑口电站的送电通道的积极性也远高于水电。因为,坑口电站的线路可以保障全年高效运行,而西部水电的送电,主要是季节性的。   可见,无论是市场消纳的问题,还是送电通道不足的问题,都和水电自身的电能质量不够高有关。目前,我国南方各地区的水电发电量,峰枯季节的差距普遍在3倍左右。云南、四川等水电大省,汛期有大量的富余电力需要外送,但到了枯水期,连自己的用电都难以保证,还要靠火电帮忙。   龙头水库电站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水电电能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龙头水库调节能力不足。表1中可以看到美国几条主要的河流已建成的梯级水库蓄水量,已经平均占到河流年径流量的61.1%。而我国不仅所规划的水库调节控制能力相比美国要差很多,实际完成情况就更差了。   目前,我国的国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都与美国相近,但我国的水库蓄水能力,尤其是有效的水库可调节库容还不足美国的一半。相对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我国与美国的人均水库库容更是差距巨大。由于水库蓄水能力的差距,同样的洪水在美国能够被存在水库里,而到了中国则需要疲于奔命地排到海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洪涝灾害。作为减灾存在水库里的洪水,到了枯水季节就变成了宝贵的水资源。我国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目前水资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正的短缺,而是水库的调蓄能力不足。   水库的调节能力不足,不仅影响一个国家的水安全,同样也极大影响着水力发电的电能质量。我国规划中的乌江各个梯级水电站都已经基本建成,所以乌江水电的电能质量相对较高。我国规划中的水资源调节能力最强的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枯水期的发电量超过汛期。可见,我国资源条件的限制,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能按照国家的规划,完成好各个流域梯级水电站的建设,我国水电的电能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   总之,我国当前的水电电能质量不高,主要是由于各流域的开发程度还不够高,龙头水库建设普遍滞后。一般来说,具有龙头水库的电站建设投资高、难度大,目前各流域所剩下的几乎都是具有调节能力的龙头水电站。当然,龙头水库建设普遍滞后的责任也并不在于企业。很多有眼光的水电开发企业,对建设龙头水库电站的积极性一直非常高,但是,一些龙头水库所占用的大量土地和由此产生的移民、环保问题,确实已经不是水电开发企业靠市场化的手段所能解决的。目前,一些重要的龙头水库,如虎跳峡的龙蟠、龙滩的二期,不仅被长期搁置,而且由于开发难度巨大,最终很有可能会夭折。   水电弃水的原因   电力市场   我国水能资源多集中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难以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要求,当地市场消纳困难,必须依靠西电东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全国性的电力需求增速下降,受电地区的电力市场相对饱和,缺乏接受新增水电的意愿。所以,现实当中弃风、弃水、弃光都是不可避免的。   电能质量   我国的流域梯级水电建设中龙头水库的建设滞后,下游梯级电站的丰枯调剂能力严重不足;水电的丰枯出力不均,汛期大量弃水,枯期又因为发电能力不足,必须依靠火电帮忙。水电本应该是最优质的电源,但是,由于受到我国人口密度高、资源环境不利于大型水库建设的局限,以及我国水电开发程度不高、龙头水库建设滞后的影响,水电变成了必须靠天吃饭,必须要靠照顾的劣质能源。这样大量径流式水电的投产,不仅给当地的电网造成很大负担,而且在东部的受电地区也并不受欢迎,同时电网企业为其建设输电线路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送出通道   我国的电网规划普遍滞后,缺乏国家层面的电力发展规划,以至于还出现了我国的五年计划已经接近尾声,关于电网建设的五年规划还不能确定的怪事。与此同时,为了完成国家减排承诺,近几年我国的水电建设明显提速,相对来说,水电外送通道的电网建设等滞后,跟不上水电电源建设的步伐。   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于弃水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从国家层面认识到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电力结构调整的最有利契机。引导各发电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竞争从规模转向效益,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宏观上避免过剩的产能继续增加,严格控制煤电机组的增长,逐渐压缩煤电机组的比重,给国家大力扶持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留下发展空间。   第二,加大流域龙头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力度。要从体制、机制方面重视水电开发市场化所不可避免的某些负面作用。对照美国、法国这些最强调市场作用的国家,具有龙头水库的大型水电的开发建设也都无一例外由政府主导而不搞市场竞争的现实,回归我国大型龙头水库开发建设的社会公益性,从根本上解决大型龙头水库和电站建设中的移民和环保难题。   第三,研究完善水电上网的电价形成机制,建立市场与电网能接纳、发电企业能承受、水电发展有后劲的电价模型。加大政策扶持,要探讨用市场机制解决龙头水库对下游电站的补偿效益回报,将其体现在上游大型水库的开发建设中。提高企业开发建设龙头水库电站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快编制并实施水电西电东送的十三五电网规划,根据规划提前安排送出通道的建设,即使不能做到提前,也绝不能滞后。   在以上三个方面建议中,加速龙头水库的建设是关键点。因为,只有龙头水库的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才易解决。例如,由于目前我国水电的电能质量不高,即使国家想让水电尽可能多地替代煤电,但由于在枯水期可能会指望不上水电,因此,电网还是不得不把用电安全的保障放在煤电上。   此外,输电外送通道的建设也与水电的电能质量紧密相关。如果各流域水电的龙头水库建设能够跟上、丰枯出力均衡、外送线路利用充分,不仅电网企业的建设积极性会提高,而且东部发达地区接受西部水电的意愿也会大幅度增加。这样才有利于统筹规划我国西电东送的能源战略,在国家层面上保障西部水电的市场空间,让国家积极发展水电的政策落到实处,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水电汛期大量弃水的问题。
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钢铁产能新增1吨就地免职”背后的几点思考
热度 1 baocunkuan 2014-1-20 10:48
今早( 2014 年 01 月 20 日)一则新闻《河北省长立军令状:钢铁产能新增 1 吨就地免职》(见 http://business.sohu.com/20140120/n393786998.shtml )。看后,心里五味杂陈: 首先省长发重话“钢铁产能新增 1 吨就地免职”,以表“治霾”决心。前些日子,河北就因“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有 7 个出自该省”被邻近省市称为“恶邻”。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河北省群众路线会议上也提及空气污染问题。河北省可谓“压力山大”。此次省长在两会上讲此重话,应了“老大难,但老大一旦重视就不难”的老话,似乎大家对河北治霾看到了希望。“运动式治污”在中国不乏先例,在治污是放重话的省长河北可能也不是第一个。这还是过度迷信“行政力”的表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为制度建设,目标则是形成治污的长效机制。 其次,相当初这巨大的“落后产能”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中行政干预和市场驱动力各自发挥了多大作用?是否应追究当时不恰当的“行政干预”?而现在要“淘汰落后产能”的是行政力?还是市场力量?如果这次还是依靠行政干预来淘汰所谓“落后产能”, “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说不定也已经在“孕育”中了。试想,当今产能过剩的“光伏发电、风电装备”,在当时各地一哄而上时似乎又都是试图通过这些当时看似先进、绿色的产业替代或淘汰当时的落后产能。《决定》明确“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看来,政府还是得相信市场。 再次,“顶着大批人员再就业的压力,河北省下定要过几年紧日子的决心,立下军令状,三年让 大气质量有所好转,五年有所改善。省长立下军令状~”的背后依然信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严重对立”,依然是着眼于近期甚至眼前的“利益”,正如当初匆匆上马“后面不几年被视为落后产能”的产业时就着眼于产值、税收、就业等近期利益一样,现在“雾霾压力”下匆匆去淘汰落后产能以让群众立竿见影的看到“蓝天白云”同样是近期利益。这样取得的“蓝天白云”背后的成本大概不会比当初匆匆上马、后面又被匆匆淘汰的所谓“落后产能”成本小。 最后,“按照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河北正在推行 6643 工程:到 2017 年压减 6000 万吨钢铁、 6000 万吨水泥、 4000 万吨煤、 3000 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地方在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通常会不遗余力、不打折扣地完成,治污方面我们也许缺乏的是自下而上的“上达的任务”。这一任务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前面我本人也撰文提及,随着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提升,对环境安全的需求已经成为必要的需求。这一力量正在成为“迫使”政府制定更严格的制度、企业更严密的执行以及群众自身更积极的参与环保中来。
1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光伏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43家企业仅4家勉强开工
redtree 2013-7-9 22:51
中国光伏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地方政府推波助澜 2013-07-09 03:15: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  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中国风电 、光伏从业者乘坐的过山车从顶端滑向谷底,只用了短短四年。 与欧美发达国家由技术周期和经济周期导致的产能过剩不同,中国自有一套独特的“过剩逻辑”:国务院或中央部委释放产业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游说企业转行落户、撮合银行信贷、落实优惠措施并初步承诺销售渠道;为占领当地市场,企业不得不广泛建厂,加之盛行于当下的“做大即可绑架政府和银行”的思路,导致产能急剧扩张。 在市场需求并未明朗之时,中国的产能往往从供给侧爆发,那种单纯扩大需求的解决措施不仅耗费资金而且救急难救穷,就风电、光伏产业而言,化解目前的产能过剩或应从供给端入手。 中国式产能过剩 “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现象并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 进入2013年,没有一家光伏制造企业可以盈利。科技部在青海的调研结果令人沮丧:一些新进入的企业来不及投产就被迫停产,即使实力雄厚者,在不计算设备折旧的前提下,也只能亏本销售,仅仅是为了勉强维持现金流不断裂。 风电设备企业的情况与光伏类似,在多处基地大面积停产一年多后,昔日巨头 华锐风电 在半年内陆续关停了8家海外子公司; 金风科技 部分生产线停产,维持生产的基地降为几天生产一台风机;外资企业则纷纷撤离中国。 目前,中国的 新能源 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统计,2012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GW瓦以上,但当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GW,国外市场始终未有效打开,这导致国产设备四成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中投顾问最新测算,2013年上半年,中国的风电设备综合产能闲置率超过60%。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产能达到45GW,而当年的全球产量仅为38.4GW,即使假设组件销售一空,中国的产能也超出世界总需求量近7GW。 在日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陈乐天看来,中国的普遍产能利用率为57.8%,低于72%-74%的“合意区间”15个百分点左右,陈乐天表示,“这意味着,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称,“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现象并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 与欧美发达国家由技术周期和经济周期导致阶段性产能过剩不同,中国遵循自己的一套过剩逻辑。以中央部委的产业支持政策为先导,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并设置门槛,企业被迫或自愿地急剧扩张产能。 “资源换产业”的诱惑 早已落户当地的珍贝羊绒在当地政府的游说下,做起与主业毫不相干的光伏组件行业。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英国研究机构Solar media王超向本报记者回忆了地方政府创造产能的游说能力,2009年,Solar media应浙江省湖州市邀请规划光伏产业园,政府负责人找到当地做小商品、纺织等各行各业人士,游说他们投资光伏产业。 早已落户当地的珍贝羊绒即在此过程中转投与其主业毫不相干的光伏组件,2009年5月,浙江贝盛光伏成立。 据记者了解,与贝盛光伏类似转行做新能源的企业为数甚众,这类企业之前是外行,为的是挣快钱。 “租个厂房。买条生产线就可开工生产,市场好的时候,一年时间收回成本。”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深入研发,占领技术制高点,谈何容易。中国的低端产能往往过剩。” 但地方政府也不总是笑脸相迎,受本地 GD P、财政收入、就业等考核指标影响,那些没有在本地落户的企业很难实现销售。 以江苏省为例,除 龙源电力 一潮间带试验风电场(试用了9家企业的风电机组)外,安装在本省沿海区域的风电机组如华锐风电、金风科技、 上海电气 等,均在盐城或大丰市建厂投资。当地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曾屡屡接到地方政府递来的“条子”。江苏省盐城发改委曾特意下发文件给风电开发商,希望他们优先购买华锐风电的机组。 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显然打破了华锐风电的战略布局。 据江苏省地税局统计,截至2011年6月,华锐风电在盐城累计投资达到60亿元,据华锐风电统计,仅2009年完工的一期工程即可达到每年1000台1.5兆瓦、300台3兆瓦、小批量5兆瓦风电机组的生产能力。足够目前江苏省全部的风电装机容量。 但自厂房建成至今,受市场供需变化影响,华锐风电盐城基地开工始终零零散散,二期工程甚至根本未投入使用,在当地,与华锐风电同样遭遇的还有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整机厂商。 不独盐城、不唯风电,自2008年国家释放支持新能源信号以来,超过100个市县政府宣布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区。 “地方保护主义利用‘资源换产业’进行诱惑,企业不得不到处建厂,以获取当地风能资源,再用资源去换订单。”风电资深专家、原龙源电力总工杨校生向本报记者表示,“由此造成的扩张是非理性的,具有相当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扭曲了市场。” 单纯“扩大需求”存隐祸 随着装机规模的迅速攀升,可再生能源补贴已捉襟见肘。 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及地方政府的撮合下,银行的授信方向随之倾斜。 “如果企业不精通贷款之道,银行还会手把手传授技巧。”一位风电设备厂商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企业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是借来的。” 不仅新能源产业,造船、平板玻璃、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扩张都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扩张。 一位风电巨头的财务总监告诉本报记者:“钱借的越多,银行和政府越不敢让你破产。” 据了解,这家风电企业的银行债务达数十亿元,不仅不用着急还钱,还屡屡受到银行的延期续贷政策,条件只是“先还利息”。 “至少在我的任内不要让企业破产。”该财务负责人引用某银行分管副行长的话。 遵循这套独特的逻辑,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合演了一出出产能过剩的中国式轮回。 如何挽救中国“风光”难题,最为广泛的救赎之道集中在“扩大需求”,然而该方法似乎也不再奏效。 以风电为例,企业已逐渐失去扩大装机容量及生产设备的动力。 “三北地区即使核准了风电场,我也不会去装风机,明摆着亏本。”杨校生告诉本报记者。龙源电力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风电开发企业。 “三北”是中国风资源最好的区域,但受制于严重的弃风限电,该地区的风电场普遍陷入亏损。 而南方地区限电问题虽有缓解,但因其风资源较差、征地成本高昂、规模有限,致使建设成本居高不下,除龙源电力称旗下来安低风速风电场可实现微薄利润外,没有企业敢于保证盈利。 对风电设备商而言,随着机组价格从2007年的6000多元/千瓦降至目前的3000元/千瓦,除国电联合动力这样的附庸企业外,多数是赔本甩卖。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装机规模的迅速攀升,可再生能源补贴已捉襟见肘。 华电福新 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刘雷告诉本报记者:“国家欠我补贴9亿多元。” 国电科环 总工程师杨东称,“国电集团应收补贴账款达到近百亿元。”中电联王永干统计,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欠款共计230余亿元。“可再生能源的缺口可能会越来越大。” 即使不存在上述两方面问题,单纯的扩大需求也未必见效,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其中国的产能已超出目前的全球需求量。 陈乐天认为,化解目前的产能过剩,应该从供给端入手。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把过剩产能转移到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非洲等地区;另一方面,设定资源、能源、环保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同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能的整体质量。 ############################################################################################### 多晶硅行业危机:43家企业仅4家勉强开工 2013-07-09 01:05:35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北京) 尽管持续近两年的光伏行业危机在上半年出现回暖迹象,但处于危机“重灾区”的多晶硅环节仍命悬一线。据 中国有色金属 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研报披露,目前国内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剩4家勉强维持开工,且这4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降至不到30%,国内多晶硅价格上半年也继续呈下跌态势。 硅业分会预计,下半年多晶硅价格仍将维持低位运行,且低于企业的成本水平。对外多晶硅“双反”反制措施如不出台,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近8成的进口多晶硅仍将以低价进一步冲击国内市场。加之市场需求短期内无明显改善,银行信贷避之不及,国内多晶硅行业或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复产希望渺茫 根据硅业分会研报,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8万吨,同比下滑23.6%。上半年多晶硅现货价格基本维持在13万元/吨的水平,同比下降4.2%,延续去年以来的跌势。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2.8万吨的产量中,保利协鑫下属的苏中能一家产量就超2.2万吨,占国内总产量78.6%。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上半年没有供应量。 研报披露,已投产多晶硅企业43家,其中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如果考虑已经关停的企业,国内整个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 硅业分会相关人士指出,由于受我国拟对欧美韩三国多晶硅“双反”利好预期影响,不少企业原计划开工生产,但因“双反”预期一再推迟,严重打击了各企业的信心,开工计划就此搁浅。 “长期停产的多晶硅企业,生产系统容易锈蚀,恢复生产的技术和资金难度大大增加,生产系统甚至有报废的危险。”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下半年无明确利好政策出台,这些企业复产希望依然渺茫。 行业命悬一线 硅业分会研报表示,目前仅有四家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尚在低负荷维持生产,但已连续一年以上大额亏损经营,这种情况难以持续。一旦这四家企业支撑不住,我国多晶硅行业将不保。 事实上,这种风险正在日益加大。硅业分会上述人士指出,对多晶硅行业来说,目前最期待的利好预期有两方面:一是有效阻止国外倾销,获得喘息的机会;二是加快促进国内市场应用,解决市场结构失衡问题。他表示,对美韩、欧盟多晶硅的双反立案至今费尽周折,原计划于2013年2月20日初裁,虽然裁定调查工作已经完成,但何时出台,仍无法预计。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外多晶硅占中国市场份额已高达75%,且外商靠低价倾销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趋势愈演愈烈。多晶硅双反裁决如迟迟不能出台,则国内多晶硅企业很难获得喘息的机会,仅剩的几家企业亏损维持生产也支撑不了多久。此外,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光伏应用的政策,但落实艰难,严重影响企业投资回报周期,大大削弱了政策促进的效果。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银行对多晶硅企业避之不及。“老的贷款不紧着追债就算好了,新的信贷没有指望”,多晶硅是资本密集行业,没有银行的支持寸步难行。即便价格回升到某些企业的成本之上,经过长期停产之后的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也难以恢复。“国内多晶硅企业涉及行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就业人员近3万人,如果行业垮了,直接经济损失和带来的社会问题巨大。”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光伏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43家企业仅4家勉强开工
redtree 2013-7-9 22:49
中国光伏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地方政府推波助澜 2013-07-09 03:15: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  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中国风电 、光伏从业者乘坐的过山车从顶端滑向谷底,只用了短短四年。 与欧美发达国家由技术周期和经济周期导致的产能过剩不同,中国自有一套独特的“过剩逻辑”:国务院或中央部委释放产业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游说企业转行落户、撮合银行信贷、落实优惠措施并初步承诺销售渠道;为占领当地市场,企业不得不广泛建厂,加之盛行于当下的“做大即可绑架政府和银行”的思路,导致产能急剧扩张。 在市场需求并未明朗之时,中国的产能往往从供给侧爆发,那种单纯扩大需求的解决措施不仅耗费资金而且救急难救穷,就风电、光伏产业而言,化解目前的产能过剩或应从供给端入手。 中国式产能过剩 “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现象并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 进入2013年,没有一家光伏制造企业可以盈利。科技部在青海的调研结果令人沮丧:一些新进入的企业来不及投产就被迫停产,即使实力雄厚者,在不计算设备折旧的前提下,也只能亏本销售,仅仅是为了勉强维持现金流不断裂。 风电设备企业的情况与光伏类似,在多处基地大面积停产一年多后,昔日巨头 华锐风电 在半年内陆续关停了8家海外子公司; 金风科技 部分生产线停产,维持生产的基地降为几天生产一台风机;外资企业则纷纷撤离中国。 目前,中国的 新能源 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统计,2012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GW瓦以上,但当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GW,国外市场始终未有效打开,这导致国产设备四成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中投顾问最新测算,2013年上半年,中国的风电设备综合产能闲置率超过60%。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产能达到45GW,而当年的全球产量仅为38.4GW,即使假设组件销售一空,中国的产能也超出世界总需求量近7GW。 在日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陈乐天看来,中国的普遍产能利用率为57.8%,低于72%-74%的“合意区间”15个百分点左右,陈乐天表示,“这意味着,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称,“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现象并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 与欧美发达国家由技术周期和经济周期导致阶段性产能过剩不同,中国遵循自己的一套过剩逻辑。以中央部委的产业支持政策为先导,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并设置门槛,企业被迫或自愿地急剧扩张产能。 “资源换产业”的诱惑 早已落户当地的珍贝羊绒在当地政府的游说下,做起与主业毫不相干的光伏组件行业。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英国研究机构Solar media王超向本报记者回忆了地方政府创造产能的游说能力,2009年,Solar media应浙江省湖州市邀请规划光伏产业园,政府负责人找到当地做小商品、纺织等各行各业人士,游说他们投资光伏产业。 早已落户当地的珍贝羊绒即在此过程中转投与其主业毫不相干的光伏组件,2009年5月,浙江贝盛光伏成立。 据记者了解,与贝盛光伏类似转行做新能源的企业为数甚众,这类企业之前是外行,为的是挣快钱。 “租个厂房。买条生产线就可开工生产,市场好的时候,一年时间收回成本。”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深入研发,占领技术制高点,谈何容易。中国的低端产能往往过剩。” 但地方政府也不总是笑脸相迎,受本地 GD P、财政收入、就业等考核指标影响,那些没有在本地落户的企业很难实现销售。 以江苏省为例,除 龙源电力 一潮间带试验风电场(试用了9家企业的风电机组)外,安装在本省沿海区域的风电机组如华锐风电、金风科技、 上海电气 等,均在盐城或大丰市建厂投资。当地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曾屡屡接到地方政府递来的“条子”。江苏省盐城发改委曾特意下发文件给风电开发商,希望他们优先购买华锐风电的机组。 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显然打破了华锐风电的战略布局。 据江苏省地税局统计,截至2011年6月,华锐风电在盐城累计投资达到60亿元,据华锐风电统计,仅2009年完工的一期工程即可达到每年1000台1.5兆瓦、300台3兆瓦、小批量5兆瓦风电机组的生产能力。足够目前江苏省全部的风电装机容量。 但自厂房建成至今,受市场供需变化影响,华锐风电盐城基地开工始终零零散散,二期工程甚至根本未投入使用,在当地,与华锐风电同样遭遇的还有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整机厂商。 不独盐城、不唯风电,自2008年国家释放支持新能源信号以来,超过100个市县政府宣布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区。 “地方保护主义利用‘资源换产业’进行诱惑,企业不得不到处建厂,以获取当地风能资源,再用资源去换订单。”风电资深专家、原龙源电力总工杨校生向本报记者表示,“由此造成的扩张是非理性的,具有相当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扭曲了市场。” 单纯“扩大需求”存隐祸 随着装机规模的迅速攀升,可再生能源补贴已捉襟见肘。 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及地方政府的撮合下,银行的授信方向随之倾斜。 “如果企业不精通贷款之道,银行还会手把手传授技巧。”一位风电设备厂商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企业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是借来的。” 不仅新能源产业,造船、平板玻璃、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扩张都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扩张。 一位风电巨头的财务总监告诉本报记者:“钱借的越多,银行和政府越不敢让你破产。” 据了解,这家风电企业的银行债务达数十亿元,不仅不用着急还钱,还屡屡受到银行的延期续贷政策,条件只是“先还利息”。 “至少在我的任内不要让企业破产。”该财务负责人引用某银行分管副行长的话。 遵循这套独特的逻辑,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合演了一出出产能过剩的中国式轮回。 如何挽救中国“风光”难题,最为广泛的救赎之道集中在“扩大需求”,然而该方法似乎也不再奏效。 以风电为例,企业已逐渐失去扩大装机容量及生产设备的动力。 “三北地区即使核准了风电场,我也不会去装风机,明摆着亏本。”杨校生告诉本报记者。龙源电力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风电开发企业。 “三北”是中国风资源最好的区域,但受制于严重的弃风限电,该地区的风电场普遍陷入亏损。 而南方地区限电问题虽有缓解,但因其风资源较差、征地成本高昂、规模有限,致使建设成本居高不下,除龙源电力称旗下来安低风速风电场可实现微薄利润外,没有企业敢于保证盈利。 对风电设备商而言,随着机组价格从2007年的6000多元/千瓦降至目前的3000元/千瓦,除国电联合动力这样的附庸企业外,多数是赔本甩卖。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装机规模的迅速攀升,可再生能源补贴已捉襟见肘。 华电福新 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刘雷告诉本报记者:“国家欠我补贴9亿多元。” 国电科环 总工程师杨东称,“国电集团应收补贴账款达到近百亿元。”中电联王永干统计,截至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欠款共计230余亿元。“可再生能源的缺口可能会越来越大。” 即使不存在上述两方面问题,单纯的扩大需求也未必见效,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其中国的产能已超出目前的全球需求量。 陈乐天认为,化解目前的产能过剩,应该从供给端入手。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把过剩产能转移到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非洲等地区;另一方面,设定资源、能源、环保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同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能的整体质量。 ############################################################################################### 多晶硅行业危机:43家企业仅4家勉强开工 2013-07-09 01:05:35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北京) 尽管持续近两年的光伏行业危机在上半年出现回暖迹象,但处于危机“重灾区”的多晶硅环节仍命悬一线。据 中国有色金属 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研报披露,目前国内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剩4家勉强维持开工,且这4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降至不到30%,国内多晶硅价格上半年也继续呈下跌态势。 硅业分会预计,下半年多晶硅价格仍将维持低位运行,且低于企业的成本水平。对外多晶硅“双反”反制措施如不出台,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近8成的进口多晶硅仍将以低价进一步冲击国内市场。加之市场需求短期内无明显改善,银行信贷避之不及,国内多晶硅行业或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复产希望渺茫 根据硅业分会研报,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2.8万吨,同比下滑23.6%。上半年多晶硅现货价格基本维持在13万元/吨的水平,同比下降4.2%,延续去年以来的跌势。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2.8万吨的产量中,保利协鑫下属的苏中能一家产量就超2.2万吨,占国内总产量78.6%。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上半年没有供应量。 研报披露,已投产多晶硅企业43家,其中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如果考虑已经关停的企业,国内整个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 硅业分会相关人士指出,由于受我国拟对欧美韩三国多晶硅“双反”利好预期影响,不少企业原计划开工生产,但因“双反”预期一再推迟,严重打击了各企业的信心,开工计划就此搁浅。 “长期停产的多晶硅企业,生产系统容易锈蚀,恢复生产的技术和资金难度大大增加,生产系统甚至有报废的危险。”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下半年无明确利好政策出台,这些企业复产希望依然渺茫。 行业命悬一线 硅业分会研报表示,目前仅有四家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尚在低负荷维持生产,但已连续一年以上大额亏损经营,这种情况难以持续。一旦这四家企业支撑不住,我国多晶硅行业将不保。 事实上,这种风险正在日益加大。硅业分会上述人士指出,对多晶硅行业来说,目前最期待的利好预期有两方面:一是有效阻止国外倾销,获得喘息的机会;二是加快促进国内市场应用,解决市场结构失衡问题。他表示,对美韩、欧盟多晶硅的双反立案至今费尽周折,原计划于2013年2月20日初裁,虽然裁定调查工作已经完成,但何时出台,仍无法预计。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外多晶硅占中国市场份额已高达75%,且外商靠低价倾销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趋势愈演愈烈。多晶硅双反裁决如迟迟不能出台,则国内多晶硅企业很难获得喘息的机会,仅剩的几家企业亏损维持生产也支撑不了多久。此外,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光伏应用的政策,但落实艰难,严重影响企业投资回报周期,大大削弱了政策促进的效果。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银行对多晶硅企业避之不及。“老的贷款不紧着追债就算好了,新的信贷没有指望”,多晶硅是资本密集行业,没有银行的支持寸步难行。即便价格回升到某些企业的成本之上,经过长期停产之后的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的情况下也难以恢复。“国内多晶硅企业涉及行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就业人员近3万人,如果行业垮了,直接经济损失和带来的社会问题巨大。”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能过剩或生产过剩:化解还是加剧
杨学祥 2013-6-19 10:39
产能过剩或生产过剩:化解还是加剧 过度消费不是解决生产过剩或产能过剩的良方妙药,而是饮鸩止渴。 《福布斯》:中国经济的噩梦才刚开始 2013年06月19日06:26来源:搜狐财经 手机客户端 保存到博客   编者按:本文源自福布斯中文网,搜狐财经全文转载此文仅供读者参考,从不同角度了解更多中国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众人对于市场局势议论纷纷,显然令人担忧。一些分析师指出中国将面临史无前例的信贷泡沫,一些则指中国已不再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   产能过剩仍还是中国的一大经济问题之一。所谓产能过剩,指的是消费能力的总和小于生产能力的总和。   如今,产能过剩以及各种津贴已特别威胁了特定的产业,对于中国总体市场而言更是存在着严重威胁。追根究底,投资引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形成中国产能过剩的一大因素。   中国政府即雷曼兄弟经济危机之后,投入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案,原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实际是恶化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PIMCO的Raja Mukherji 指出,中国实际是在拥有13万亿元投资的同时,推出了如此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案。   “中国在2008年推行的经济增长刺激方案,对于稳定市场虽然是有必要的,但此方案金额似乎过大、过于关注固定资产、也过于着重建筑领域。”“在市场经济萎缩,直接影响出口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萎缩的时局中,这个方案导致了中国国内建筑业材质产能的有了巨大增长,最终使得这些产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   什么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为何是个经济问题 2   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便已对此问题表示担忧。   在2012年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将解决产能过剩列为中国优先考量的事项。   产能过剩影响众多的中国产业,当中也包括化学、金属以及可持续能源等。此外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面临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中,更是大受影响。   近期,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河北钢铁集团以及一些当地的钢铁制造商,在面临需求下跌、钢铁价下跌、存货上升的情况下,被迫停止旗下一些公产的生产。   生产价格也受中国产业的产能过剩的影响,在五月中出现了2.9%的跌幅。此跌幅意味着中国的增长远低于其实际潜力。   产能过剩对于市场的影响是什么?其解决方法又是什么?   尽管中国中央政府正在努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地方政府却不断恶化此问题。   据Mark DeWeaver 在Project Syndicate的专栏中写道,“(在解决产能过剩中)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当地的GDP增长,而中国中央政府所希望铲除大部分所谓‘盲目’以及‘多余’的投资,却实际上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显然,中国对于此问题没有短期的解决方法。据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Wei Yao指出,中国对于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法是“快速地货币贬值,放缓新投资增长”。如此的方法意味着,不少已受产能过剩影响的较弱产业而言,在开始去杠杆化并合并下,将面临更大的打击。(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责任编辑:姜炯) http://business.sohu.com/20130619/n379203690.shtml 生产力: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 2013-6-18 20:2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财富 生产力 环境污染 能源 资源 推荐到群组 生产力: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 杨学祥 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两大功能: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在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多重打击下,吞噬财富的功能明显增强。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是生产力吞噬财富具体表现,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提前报废来扩大再生产,这是对社会财富的最无情的吞噬,对环境的最大破坏、对能源和资源的最疯狂的浪费。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告诉记者政府的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601668)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相比中国的35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05/231820011742.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9427.html 聚集财富的商品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彻底摧毁了自由贸易的公平性:少数生产者通过破坏自然环境而暴富,把多数人置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之中。商品的环境成本由谁来买单 ? 徐迅雷最近指出,如今,把太湖、巢湖、滇池“三湖”治理列为“国家工程”,投入的又将是以亿为单位的资金,一些人恐怕又开始心中窃喜了:我可以从中赚来多少啊!办企业污染了环境,我赚了一票;包工程治理那污染,我又赚了一笔。地方官可能也爽得一颗心在胸腔里不停打转:办企业尽管污染环境,但GDP上去了;治污染投入巨资,同样能创造新的GDP数字!“污染”是我得利,“治污”又是我得利,天下这等“双赢”的好事,干得!“国家工程”如果成为傻大头,那么只有百姓吃苦头。千百亿巨资的投入,可以让湖水好上三天,然后一阵风吹走治污成果,一瞬间又将湖水染成黑色,一高温又能够变成绿色。所以,“三湖”水环境的治理,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国家工程”真正变成“百姓工程”,至少是千万双百姓的眼睛能够将它盯着的工程 。看来,国家为商品的环境成本买单只能加剧环境污染和财富怪圈的恶性循环。 九折臂竟成了良医,多年的磨难让文化人也看透了生意经。徐迅雷的分析入木三分,一语道破了开发商持续暴富的玄机。世界经济已陷入“财富困境”,富者自富,劳者空劳,资源和能源日益枯竭,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虚假的财富符号节节攀升。GDP 和“绿色GDP”恰恰反映了对世界财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度量和计算标准。如果把资源和环境计入社会财富,一些高污染地区不是越发展越富有,而是越发展越贫穷。他们不得不牺牲更多的GDP来恢复环境。世界上有很多过程是不可逆的,当生态环境彻底崩溃,只能“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9083.html 面对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中国环保部门将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同呼吸,共奋斗”。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表示,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继续破解难题。万本太提醒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一些地区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因此,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18/113327430245.shtml 掌控得当的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放任失控的生产力可以吞噬财富。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0683.html 生产过剩拼音:shēng chǎn guò shèng 社会商品生产总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经济现象。是资本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是资本家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均由企业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其结果因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而导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它的恶性发展就是生产过剩危机。 同样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也会发生生产过剩现象。2011年4月份,中国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蔬菜同期上市,就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利润,他们在使用相对剩余价值榨取手段时,为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自身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导致社会上的商品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得到增加,而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必然导致商品销售市场的相对缩小,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瘟疫”。 生产过剩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经济基础,不再适合经济基础现状的体现。是低层次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更高水平的生产力的证据。 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生产过剩状况时,采用更多的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手段,在遏制生产过剩状况进一步恶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且其爆发频率的增加,强度的增大,影响范围的拓展(空间上和涉及的经济领域),持续时间的进一步延长都最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http://baike.baidu.com/view/70494.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及其出路
mhchx 2013-1-25 17:07
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为30吉瓦,而太阳能电池产能已经高达50吉瓦左右,明显处于供应过剩状态。2011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达32吉瓦,其中世界上排名前10位的主要太阳能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所占比例合计为42.7%,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尚德电力(中国)6.4%、第一太阳能(美国/德国/马来西亚)6.2%、晶澳太阳能(中国)5.3%、英利绿色能源(中国)5.0%、天合光能(中国)4.7%、茂迪(中国/台湾地区)3.5%、阿特斯阳光电力(中国)3.3%、Sunpower (菲律宾/马来西亚)2.9%、昱晶能源(中国/台湾地区)2.7%与夏普(日本)2.7%。 产能过剩直接造成产量增加,从而导致供应过剩,进而造成太阳能电池价格下降。多晶硅模块现货价格2011年1月为每瓦约1.6美元,但在2012年11月已经低于0.7美元。虽然今后应该不会出现如此大幅度的降价,但只要多晶硅价格不暴涨,模块价格应该就不会超过1美元。 解决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产量)过剩只能通过调整生产,巩固已有市场及培育新兴市场,提高全球需求来解决。从市场动向来看,由于欧洲计划在2013 年调整固定价格收购制度等,因此2012年借助最后的临时需求,装机容量将基本持平。另外,中国、日本及美国市场开始形成。市场供求能否实现平衡,将取决于2013年欧洲市场减少部分能有多少被新市场所消化。 对于我国太阳能企业来说,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巩固已有国外市场及开辟新的国外市场,二是培育与开拓国内市场,重点是抓住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契机,把目前太阳能生产与新兴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产业产能依然过剩否?
zhoumeng 2012-8-22 19:36
请教这些产业产能是否还是依然过剩?内需不振?原因应该各不相同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和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按照 “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 的总体要求,出台了钢铁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工业增速稳中趋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情况有所缓解,产业发展总体向好。   但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   (一) 钢铁。 2008 年我国粗钢产能 6.6 亿吨,需求仅 5 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 2009 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 1405.5 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 5800 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 7 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二) 水泥。 2008 年我国水泥产能 18.7 亿吨 , 其中新型干法水泥 11 亿吨,特种水泥与粉磨站产能 2.7 亿吨,落后产能约 5 亿吨,当年水泥产量 14 亿吨。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 418 条,产能 6.2 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 147 条,产能 2.1 亿吨。这些产能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达到 27 亿吨,市场需求仅为 16 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   (三) 平板玻璃。 2008 年全国平板玻璃产能 6.5 亿重箱,产量 5.74 亿重箱,约占全球产量的 50% ,其中浮法玻璃产量为 4.79 亿重箱,占平板玻璃总量的 80% 。 2009 年上半年新投产 13 条生产线,新增产能 4848 万重箱,目前各地还有 30 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平板玻璃产能将超过 8 亿重箱,产能明显过剩。   (四) 煤化工。 近年来,一些煤炭资源产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生态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的现实,不注重能源转化效率和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价,盲目发展煤化工。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 30% ,在进口产品的冲击下, 2009 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 40% 左右。目前煤制油示范工程正处于试生产阶段,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尚处于建设或前期工作阶段,但一些地区盲目规划现代煤化工项目,若不及时合理引导,势必出现 “ 逢煤必化、遍地开花 ” 的混乱局面。   (五) 多晶硅。 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 220 万千瓦时 / 兆瓦。 2008 年我国多晶硅产能 2 万吨,产量 4000 吨左右,在建产能约 8 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 98% 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六) 风电设备。 风电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 2008 年底已安装风电机组 11638 台,总装机容量 1217 万千瓦。近年来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 80 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 2010 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 2000 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 1000 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此外, 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 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和企业还在规划新上项目。目前,全球范围内电解铝供过于求,我国电解铝产能为 1800 万吨,占全球 42.9% ,产能利用率仅为 73.2% ;我国 造船 能力为 6600 万载重吨,占全球的 36% ,而 2008 年国内消费量仅为 1000 万载重吨左右, 70% 以上产量靠出口;大型锻件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隐忧;化肥行业氮肥和磷肥自给有余,钾肥严重短缺,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个人分类: 经世济民|3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贫困线有多贫?
huangwd99 2009-4-27 23:37
中国的贫困线有多贫? 来源:南方周末  2009-04-23 14:12:20  作者:吴澧   【颠倒黄白】 要缩小贫富差距,就要考虑平均工资和贫困线的关系 4月9日,媒体刊登了两条万众关心的消息:一是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29229元;二是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的贫困线太低,远远低于世界标准。 这两条消息由不同机构发布,不同媒体报道。不过,在国外,收入平均数和有关贫困线的资料,却常由同一家机构同时提供。比如,每年8月,美国统计局定时公布上一年全美家庭收入中位数(定义是高于此收入的家庭数量与低于此收入的家庭数量相等)和收入低于贫困线的贫穷人口的一揽子统计报告。 为什么收入和贫穷人口的统计要同时公布呢?因为收入统计数是决定贫困线的标准或基本参考。缩小贫富差距,其实就是让高收入和低收入向主流收入靠拢。 比如,法国的贫困线就定在全国收入中位数的一半,近几年为每人每月650欧元(合人民币5760元)左右。从一些宣传里,我们都知道法国喜欢批评别国人权问题但本国人权状况极糟。不过,他们掩饰得比较好。从贫困线的设定倒看不出来法国有什么问题。美国的反贫穷组织,甚至用这样的欧洲例子,指责美国政府将贫困线定得太低。 美国的贫困线,算法要复杂一些(实际上他们有两种算法,但差别不大)。基线是必需营养和国民饮食习惯的结合既要保证营养,又不能不顾饮食习惯,只让穷人吃便宜的鸡蛋而不许用牛肉补充蛋白质。在食品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生活必需:衣服、居住、交通、电视等。美国的贫困线按家庭人口分出档次,家庭数量最多的四口之家那一档,2007年的贫困线是21203美元,为中位数收入50233美元的42%。单人贫困线为年收入低于10590美元(合人民币 72370元)。 美国的反贫穷组织,力图提高贫困线,为穷人争取更多生活必需。比如,现在很多组织提出,应该把计算机和上网费用算作生活必需,这是生活在21世纪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他们在新世纪初就提出来了,布什政府一直没批准,如今要看奥巴马了。 世界银行的发达国家贫困线为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低于14.4美元。法国和美国的国内贫困线,都在这标准两倍上下。 自2003年以来,政府显著加大了扶贫力度。最近,国务院扶贫办正在草拟新标准,计划将我国2007年的1067元贫困线提高到1300元。官员说:按实际购买力计算,这将使我国的贫困线首次达到人均日收入1美元的世界银行国际标准。这一说法其实不准确。世界银行有两条贫困线:日收入2美元才是贫困线,用于小康社会;日收入1.25美元的那条,叫作绝对贫困线或极端贫困线,用于黑非洲等二十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扶贫办的新标准,仅是将我国的贫困线提升到国际极端贫困线的80%。真的要用与国际接轨的说法,这条新标准,应该称作赤贫线。 统计局公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后,网上一片喧哗,很多人问:这是平均工资吗,我的收入怎么差那么多?有人甚至怀疑统计局编造数字。造成这种怀疑的原因之一,是统计局用了另外的平均数,而不是国外使用的数值较低、比较接近大众感觉的中位数。 2月份新华网采访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时,冯司长也说:如果能够同时发布工资中位数,可能更容易被公众理解。他解释道:这需要知道每一单位里每个人的工资,但现在企业只上报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统计局无法计算中位工资,只能用平均数。 既然操作有困难,平均数就平均数吧。如果这个数字能和贫困线联系起来,较高的、国家较有面子的收入统计,岂不应该给贫困民众带来较多福利?不用法国的二分之一,也不用美国的42%,只把贫困线设在平均工资的四分之一,要求不算高吧?如果一个家庭的平均劳力收入低于城镇平均工资的四分之一,即7300 元,就属贫困家庭。对于有两个劳力的三口之家,这相当于世界银行的人均日收入2美元贫困线。 这样一来,穷人感谢社会,扶贫办有功,统计局不必改变数据收集程序,公众对统计局的数据也会比较能接受。 (作者为旅美学者)
个人分类: 转载|1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已危如累卵,对策却错误百出
huangwd99 2008-12-20 16:21
我们的经济已危如累卵,我们的对策却错误百出 黄卫东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2007年达到4600亿美元,今年将超过5000亿美元,以2007年为例,贸易顺差2600亿美元是国内企业出口自己的商品到国外换来的,另外2000亿美元外来资金到中国银行换成人民币,在国内直接采购物资,它们都是外来消费能力。今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大量减少消费和对外投资,这些对外生产能力就只能停工,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积压,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消费能力,带来更多企业倒闭。 在国外消费萎缩情况下,我们的出口生产能力过剩开始大幅度增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倒闭,引起国内工人失业,工人工资消失,这些工人工资对应的国内消费市场 也随之下降,从而蔓延到国内各行各业,带来国内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不断倒下,一波接一波,形势非常严峻! 危机来临的迹象在11月开始显露。 12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出口总值为1149.87亿美元,同比增长-2.2%,比10月增幅下降21.4个百分点,比去年11月下降25个百分点,是2002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口总值74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同比下滑幅度超过2002年2月的-12.7%。 预示大面积企业倒闭即将降临。经济滑坡的迹象更加明显,危机又向我们走近了一大步。 本次危机内外形势均非常严峻。 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亚洲新兴国家的股市和汇市受到西方流动资金阻击,使自身积累的大量泡沫破灭,间接影响我国经济,但是,一方面,当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良好;另一方面,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出口竞争力下降,反而增加了我们的出口市场。因此,当时我们的出口形势一年比一年好。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影响的就是欧美各国的消费能力,使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出口形势,11月开始的出口下降将不可逆转,我们采用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成了免费奉送我们的财富(参见附件),继续增加出口退税比例,不可能改变欧美各国消费能力下降的局面。 上次危机 国内采取加大基建投资,国内城市面貌有了彻底改观,但是老百姓收入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加,城市新建房屋大量空置,很多基建工程,成了无人使用的摆设,例如阜阳机场,多年来,运行维护这些设施的成本都难以筹集,银行积累了大量坏帐。国家不去纠正错误的压低劳动者工资的错误政策,却去搞银行改革,引入外来资金,一方面使国家经济对竞争对手透明,另一方面贱卖银行资产,使我们的财富大量流失。此次国家又准备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和建设力度,在现有建设项目还没有消化情况下,继续增加投资,只会增加更多的无效投入,带来更多的亏损。上次危机以后,国家采用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和住房市场化,将这些刚性需求推向市场,让人们不得不出血消费,将老百姓手里的积蓄掏光。住房市场化以后,采用高房价高利润政策,引来大量投机者和投机资金,产生了巨大的房市泡沫,国外金融危机一起,我们的股市泡沫随之破灭,房市泡沫也正在破灭。城市里有资金购置房屋的居民早已住上了大房子,很多人手里还 贷款 投机储存几套房子,无法脱手;低收入老百姓,虽然住房急需改善,却手无分文。住房泡沫的破灭已不可逆转。随着房市泡沫的破灭,我们在钢铁建材行业的巨大产能,就成了退潮后沙滩上的鱼,再也无法蹦达了。 这些行业工人失业,连同对外出口行业萎缩带来的工人失业,导致他们的消费下降,从而带来连锁反应,各行各业都将收到影响,从而使经济大幅度下滑。上次危机所采用的有效措施都已用尽,而且带来一大批副作用,遗留到此次危机,一并爆发,因此,继续采用西方经济学开出的毒药,应对 此次危机, 只能将我们的经济彻底治死。唯一有效的措施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和社会保障,以增加消费量,消化过剩产能。 当前政府应对危机的错误对策: 1降息银行降息的目的是促进银行储蓄存款的入市使用。虽然我们的居民存款高达20多万亿,然而它们主要属于占人口不足5%的少数人,属于已经富裕起来的阶层,这个阶层的人们早已消费饱和了,他们拥有了房子,车子等一切他们愿意消费的商品。因此,这些资金只能进入投资市场,在市场普遍萎缩情况下,投资意向显然很低,就是投下去,增加生产能力,也只能增加更多的产能过剩,使现有企业倒闭,短期可能对消费有些拉动,长期来说,当生产能力形成以后,必然导致更加严重的生产过剩。 2增加投资,不管是基础建设,还是其他投资,都只会增加产能过剩。 在不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情况下,只会加深延长危机。 3降低工资,主要减少了普通劳动者工资,只会减少消费能力,从而加大产能过剩 4延长退休年龄,只会使一部分拿退休工资的退休人员失去收入,从而使这部分人消费能力下降,加大产能过剩 5提高养老保险金,只会加大企业成本,企业向劳动者身上转移,从而降低消费能力,加大产能过剩。 6单纯人民币汇率下降,汇率下降的目的是降低出口产品成本,不能降低国内产能过剩,只能将部分过剩产能用于生产商品,出口换取外汇白条,这些外汇白条无法使用,等同废纸。 7提高出口退税,目的和效果同前。 出口退税,使我们的出口成了免费劳动。 8购买美国国债,目的救美国。让十亿吃不饱饭的国人去救年均消费2万美元的富翁,让人倍感荒谬。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大量增发货币,美元深度贬值已非常明显了。国人辛辛苦苦积累点 美元应进口换成物质财富自用 , 放在 美国金融市场和国债 市场只能 等着 蒸发 而消失 。 9救房市,让房价始终居高不下,国家只能印钞票,让银行负债顶着,然后房地产上再建设更多的空置房屋,无人使用,维持gdp继续增长,没有比这更荒谬的政策了。救房市的结果是救助了一大批内外投机者,使外来游资赚得满意而归,而国人财富又被掠夺一大笔。 另给公务员增加工资是无效对策, 因为大多少公务员收入都在中等以上,增加他们的收入,不会明显增加消费。 在不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情况下,只会引起公众愤怒,增加社会的不安宁。 国家应废弃银行法第29条,允许央行向政府借贷。这是西方国家通行的做法。最近美国政府从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大借8千亿美元救市。政府授权自己的央行增发货币,政府自己却不能用。央行不能借钱给保障自己发行货币的政府,却购买美国国债六千多亿美元,借钱给自己竞争对手,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这条荒谬的法律捆住了政府的手脚,使我们的政府甚至无法使用常规手段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我们该如何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情况下,应增加国内的消费能力,消化过剩产能。增加消费能力的根本措施是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我国7亿农民平均年收入仅4000元,平均每天不到11元。我国低收入者中,有4.3亿人,每天仅支出7.2元。现在的快歺最便宜的是4元1份,这样低的收入在城市还不够吃饭。实际上人要过正常日子,还要有柴、米、油、盐、水电、医、住、行、教育等开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占人口80%的低收入者,消费占纯收入95%以上,因此,给普通劳动者增加工资,就是增加消费能力,从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解决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我们还应建设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系统,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央银行应加大货币发行量,提供给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系统,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政府在转型时期,应降低税收,强制企业将减少税收方面的让利转让到普通劳动者头上。应大幅度降低各种收费,从而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我们有实力给老百姓 提高 生活保障 。 因为 我们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方面的生产能力能满足13亿人的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生产能力,确保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我们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能够生产5亿吨粮食,平均每人 每年 平均拥有粮食800斤,每天粮食2斤多,足够保证老百姓的吃饭。 我们的人均食品消费量已经高于日本(见后)。 我们有足够的纺织生产能力,每年除自己使用外,还大量出口。平均每人每年50米布,足够保证老百姓的穿衣需要。我们人均住房30平米,足够保障老百姓的住宿需要。我们培养了足够多的大学生,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医生和教师,能够建设足够多的医院和学校。 唯一欠缺的是老百姓无钱消费。国家应通过社会保障系统,使全体国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很多人担心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会引起物价上涨。 因为 西方经济学告诫我们,增发过多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其中食物涨价,对低收入者影响最大,由于涉及人的生存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动乱,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非常忌讳的。常举的例子是,给所有人增加一倍收入,人们就会消耗更多商品,从而使所有商品的物价上涨一倍,其效果为0。 实际情况是否是这样? 我们 从中日美三国人均食品日消费量 ,分析增加老百姓收入,不会引起食品物价大幅上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国际统计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index.htm),中日两国在食品方面的人均日消费量(单位克)相差很小,粮食类和肉类消耗量均大于日本,只有水产品和奶类低于日本,综合计算,根据食物热值,中国反而比日本大近10%。 中日两国 均明显比美国低,从食物热量来看,中国比美国约低20%。 国家和地区 谷物 薯类② 糖料作物③ 杂豆 坚果 蔬菜 水果④ 中国 519.55 207.88 212.41 3.59 3.41 676.37 126.34 日本 475.07 105.15 325.86 10.62 3.45 350.13 131.54 美国 485.44 157.18 474.95 12.83 5.91 330.91 318.01 韩国 596.14 52.72 341.39 4.69 4.10 651.93 130.70 国家/地区 茶 调味料 肉类 动物脂肪 禽蛋 奶类 水产品 中国 1.28 0.67 165.90   50.27 49.18 70.99 日本 3.42 3.19 95.28 1.29 51.16 206.79 177.92 美国 0.95 2.43 256.69 3.79 40.47 702.63 65.31 韩国 0.13 1.93 95.75 4.98 30.46 109.35 141.36   食物热值(大卡) 蛋白质含量(克) 脂肪含量(克)   1989-1991 1994-1996 2004 1989-1991 1994-1996 2004 1989-1991 1994-1996 2004 中国 2652 2766 2935 53.9 63.9 109.4 31.5 50.5 87.7 日本 2899 2898 2756 86.8 94.6 122.5 68.9 79.7 80.1 美国 3462 3624 3747 98.2 107.0 169.9 128.4 139.2 120.7 韩国 3238 3302 3007 82.6 82.0 123.3 41.5 64.7 75.5 从2007年国家统计的人均食品消费量来看, 老百姓收入与粮食消耗量并无直接关系。 虽然我们与日本人均收入相差有20倍,然而,人均消耗的食品量反而是中国更多一些。可能的原因包括:第一,日本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例较小。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较多,消耗量较小;第二,日本食品物价较高,往往比中国高, 这导致中国人均消耗食物量反而比日本多, 例如,中国消费的蔬菜比日本几乎多一倍。美国工农业的自动化程度同样很高,由于采取补贴农业的方式,食品价格很低,有的低于中国,这可能是美国食品消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和美国之间食品消费量相差并不大,仅约20%,与收入相差20倍以上相比,差距很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幅度增加劳动者收入,并不会导致食品消费量的同步增加, 从而不会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引起市场崩溃。 担心提高老百姓收入,会导致通货膨胀,是不必要的。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不会重现。 改革开放早期,我们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价格转轨时期,短缺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这一方面与当时生产能力较低有关,也与人们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下的观念相关。现在我们国家有明显的过剩生产能力,增加老百姓收入,由于人均食品消费量已经大于日本水平,不会导致消费量明显上升,从而使食品价格不会发生大幅度上涨,在食品上的支出上也不会有明显增加,因此,这些增加的收入,就会用于购买其他商品,从而增加它们的消费量,减缓消化我国的过剩 产能 。 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http://hwd.caogen.com/
个人分类: 经济|23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单纯加大投资不能减少产能过剩,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
huangwd99 2008-12-20 10:29
单纯加大投资不能减少产能过剩,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http://hwd.caogen.com/ 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2007年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2600亿美元,说明国内生产能力比国内消费能力大2万亿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当年国内零售商品销售额22%。今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国内老百姓收入和购买力下降,使我国很多对外出口企业销量锐减,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使国内收入进一步下降,消费同比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有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危险。之所有没有酿成社会问题,是因为大部分失业工人是民工,他们在农村还有一块自留地,还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与西方历史上的失业工人一无所有不同。 最近国务院决定投资4万亿进行基础建设 ,拉动 内需。 建设 基础 设施,虽然不是直接建设生产能力,但是,它会提高生产和供应系统效率,例如,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将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企业运输成本。基础 建设也是增加生产能力,虽然在建设阶段增加了就业和工资,但是,其形成的生产能力要超过其对收入和消费方面的贡献,在目前国内产能大于国内市场容量情况下,必然导致这些投资难以回收而产生更多银行坏帐,同时这些投入变成收入只占小部分,还有很多沉淀在高收入手里,必然不能解决国家产能过剩每年近4万亿元人民币问题。因此,在4万亿基础建设投资方案下,这些产能要么倒闭,要么出口增加美元储备。我们不能在已经积累了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基础上,继续拿物质财富换美元白条。随着美元发行数量不断增多,美元在不断贬值,美元指数从2001年7月6日的121.02到2008年3月7日的72.462,7年不到美元贬值了40%,(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9732255pageno=1 )我们在国外使用外汇投资,也是巨额亏损。继续增加外汇储备是十分错误的政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逐步减少现有外汇储备。 在投资的建设期,特别是短期内大量增加投资,确实会增加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并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但是 通过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必定大于增加的消费能力,否则,在供需平衡情况下,增加投资, 就 会导致供不应求,产生通货膨胀的荒谬结果。因此, 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不调整分配, 越投资,产能过剩越严重。 目前我国每年外汇顺差很大,说明产能过剩, 内需不足,如果投资能够提供较多需求,过去那些投资怎么 没有 产生过多需求 ,导致产能不足 ?国家最近又增加退税,加大出口,说明 当前我国的 产能过剩还在继续增加。这 一方面是过去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在延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 出口受阻,出口财富换美元部分 的 劳动收入消失, 使收入和消费降低, 从而增加了产能过剩。 最近十年,我国劳动者平均收入增速缓慢,远远低于投资导致的生产能力增加速度,使产能过剩越来越大,其具体表现就是外汇顺差不断加大。不改变当前的劳资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者收入,就不可能增加消费能力,从而无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减缓危机爆发,但带来远期更大更严重的危机。 反对给老百姓增加收入的右派们太愚蠢,国家有近 5 千亿美元财富,每年拿来换美元白条,美国人不要,宁愿停产倒闭,也不愿让国家加印人民币发给老百姓购买,从而自己拿到这近4万亿元人民币。其实资本家目的不就是得到人民币。非要将财富送给美国人,拿着美元换国家加印的人民币,而不愿让国家发钱给老百姓,然后,这些人民币一样交换到自己手里?不给老百姓加工资的结果就是大批工厂倒闭,大量资本家破产。 大量工人失业,导致社会不稳定。 b 就是发行债务或增发人民币来增加老百姓收入,也没有任何问题。美国日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均有非常大的巨额债务。 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和皮特彼得森在纪录片名为《I.O.U.S.A.》中报道美国债务突破53万亿美元 http://www.zhanzhang.com/bencandy.php?fid-7-id-344-page-1.htm 。如此巨大的债务,并不影响国家的经济运行 。政府债务盈余都是没有用的。关键是生产能力 和消费能力 。政府手里即使有兆亿美元盈余,地球遭遇小行星撞地球,老百姓一样饿死。反之,政府象美国人那样欠债53万亿美元,只要生产能力 和消费能力 完好,人民生活一样舒适。因为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
个人分类: 经济|1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