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入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乱读:风入松
liyou1983 2019-1-21 22:18
一 帝都一冬,又无霜雪。寒夜读词,遇《风入松》,不觉想起风中之松,松间之风。如宋初巨然《万壑松风图》,群岚云腾,深谷泉涌,万松若涛,溪上桥横;李唐的同名之作,高峰插云,白云冉冉,飞瀑穿石,松风阵阵。或者南宋马麟《静听松风图》,高松虬劲,枝叶飘洒,松下老人,悠然听风…… 作为词牌,一说古琴曲有《风入松》,传为战国时齐国雍门周作,或说为西晋嵇康作,就是那位写绝交书、抚广陵散的嵇康。一说出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风入松歌》:“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飗。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 其间,一代女皇武则天《游九龙潭》有句:“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王昌龄《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亦云:“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李白、韦应物、刘长卿等人诗作,更是松声清远,烟云满纸。 《风入松》成为词牌,真实情形如何,今已不可确考。唐末五代,《风入松》似乎还未成型,至少《花间集》、《尊前集》没有收入。入宋,作者始有。双调,上下阙各六句,多为七十四、七十六字,以北宋晏几道和南宋吴文英之词为正体,另有七十二、七十三字变格。 二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望其文,揣其义,《风入松》所写的应当是野怀幽意。然而,词人实际上抒发的多是绮思柔情。晏几道的词作,可为早期代表:“柳阴庭院杏梢墙,依旧巫阳。凤箫已远青楼在,水沉烟、复暖前香。临镜舞鸾离照,倚筝飞雁辞行。 坠鞭人意自凄凉,泪眼回肠。断云残雨当年事,到如今、几度难忘。两袖晓风花陌,一帘夜月兰堂。” 进入南宋,作者渐多。如高观国:“卷帘日日恨春阴,寒食新晴。马蹄只向南山去,长桥爱、花柳多情。红外风娇日暖,翠边水秀山明。 杜郎歌酒过平生,到处蓬瀛。醉魂不入重城晚,浓欢寄、桃叶桃根。绣被嫩寒清晓,莺声唤醒春酲。” 吴文英的几首,更是一往情深,脍炙人口。如:“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一生寄人篱下,辗转吴越,困踬以死,郁郁不得志,与李商隐颇为相似。其词作华丽朦胧,令人费解,亦有李商隐、温庭筠之风。这首清明怀人之作,却细腻委婉,绵邈深情。 三 唐宋词人中,运气好,天上掉馅饼的当推太学生俞国宝。他春日漫游临安西湖,于断桥边小酒馆题《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据周密《武林旧事》,末句原为“明日再携残酒”。太上皇、高宗赵构出游,恰好看到了,笑说: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改为:“明日重扶残醉”。当天,俞国宝脱下白衣,谢恩作官去了。 韩淲等人之作,倒是伤春感怀,怅然不已:“小楼春映远山横,绿遍高城。望中一片斜阳静,更萋萋、芳草还生。疏雨冷烟寒食,落花飞絮清明。 数声弦管忍重听,犹带微酲。问春何事春将老,春不语、春恨难平。莫把风流时节,都归闲淡心情。” 韩淲为韩元吉之子,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仅五十即休官不仕。其词也传诵一时,因首句“小楼春映远山横”,《风入松》又名《远山横》。 四 元代虞集作《风入松》,其“重重帘幕寒犹在”、“杏花春雨江南”等句颇为人称道。不过,“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实乃是歌功颂德之作。倒是明代宋广草书虞词,体势翩翩,洵为法书。 清初朱彝尊为浙西大家,所作《风入松》,写其幽怀,多有佳作,如:“朝云不改旧时颜,飞下屏山。严城乍报三通鼓,何繇得、遮梦重还。露叶犹闻响屧,风帘莫碍垂鬟。 簪花小字箧中看,别思回环。穿针纵有他生约,怅迢迢、路断银湾。锦瑟空成追忆,玉箫定在人间。” 朱彝尊称,倚声填词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但他壮年所作《风怀二百韵》,其实为其妻冯福贞之妹冯寿常(字静志)而作,词《静志居琴趣》一卷,皆《风怀》注脚。如著名的《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清末以来,国破民穷,战乱频仍,诗词则常有戚苦悲愤之音。如现代女词人沈祖棻抗战时作《风入松》:“高楼酒醒怕闻歌,倾泪易成河。钿蝉金凤飘零尽,算年来、惯识干戈。雁外不逢芳讯,鸥边还起惊波。 江山缺处聚愁多,风雨奈秋何?吟蛩留得商声住,更萧萧、霜叶辞柯。有限残笺断阕,那堪夜夜销磨。” 如今,置身钢筋水泥、千栋一面的城市森林,虽然满耳的广告声、车轮声、键盘声、外卖声,但少了松风竹韵、鸟语虫鸣,仿佛一个幻灭死寂的世界。今人所作,少读,不晓。即使有作,何来闲情,谁人来读?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泠泠七弦上,谁听松风寒? 2019
个人分类: 胡天胡帝|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缘散记 (1):“风入松”与“先锋书店”
热度 6 xinyumri 2013-11-9 08:58
“风入松”与“先锋书店” 头回去“风入松”书店的时候,是 08 年底,离我去国已经快二十年了。掀开冬天里北京店铺常见的厚重的挡风门帘,只见下楼梯的墙上挂着三幅墨宝,赫然写着“书缘”“书情”“书魂”六个大字,顿时让我觉得像是来赴前生的一场约会似的。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在北京的三年里,我没少和小伙伴们一起往燕园跑,出国前的那几个月尤甚。那时北大所有的门都是自由进出的,进门的时候只需下来把自行车推进去就行了。有时图省事儿,连这道程序都被简化了,进门的时候欠一下身子,右脚往地上轻轻一点,就又跨上车长驱直入了。 燕园我去得最多的是三角地,那时的三角地是个精神象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思想在那里汇聚碰撞。后来到了出国前的夏天,整个燕园都静了下来,空空荡荡的,让我感觉颇失落。临出国前的一个星期,我一个人骑车沿未名湖绕了一圈,在三角地旁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里,买下了一本岳麓出版社的《古文观止》,和一盘《春江花月夜》的磁带,就此别过了燕园。 如今进北大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进去以后,也没有了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三角地被花花绿绿的广告覆盖着,拓宽的马路因为不时有汽车驶过,依然显得拥塞。不再能像过去那样,一边慢条斯理地蹬着车,一边望着京秋八月湛蓝的天空,任思绪晃晃悠悠。倒是进了“风入松”,能让我生出时光倒流的感觉,“风入松”于是成了我维系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并为此写过一篇博文(见: 冬日北京扫街 )。每每想到在雾霾日益严重的北京城,还有一家,不,还有几家“风入松”一类的书店,我就会觉得:北京,依然是我喜欢的那座文化古城,自有一种任云卷云舒的大气从容。除霾,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不料近日从武夷山老师那里,得知了“风入松”倒闭的消息(见: 一些著名民营书店创办人 )。实体书店拼不过网上的书店,传统的纸质书最终要输给多媒体的电子书,都是大势所趋。我本来以为占着海淀中关村一带人文荟萃的地利,“风入松”能够持续得相对久一些,没想到却率先进入了颓势,令我唏嘘惋惜不已。 武夷山老师在那篇博文中提到了南京的“先锋书店”。恰巧我 2010 年春天去南京的时候,就住在“先锋书店”对面的“古南都”,因而有缘一访。我也为“先锋书店”写过一篇博文,还把它和“风入松”做了比较(见: 南京的古与新 )。“先锋书店”创办于1996年,风格上有些前卫和另类,出纳台的墙上挂着“大地上的异乡者”,隐隐透着挑战主流或俗流的意味。“风入松”比“先锋书店”早一年创办,充满了学究气,入口处挂的对联与条幅,昭显出一派与诗书为伍的文人情怀,“人,诗意地栖居……” 想“诗意地栖居”的学者创办的“风入松”走了,扼腕之余,我惟有期望现代的商业社会,能给“先锋书店”这“大地上的异乡者”一小片生存空间,让它能够存在得更长久一些。
个人分类: 读书|4250 次阅读|13 个评论
《风入松.山前翠落入清江》
热度 4 lixia1962 2013-10-7 08:17
国庆节回到了老家几天,在桂江游了几次泳。现在已经是水温较凉的时候,很少在这个时间游泳的。 在这个时节,由于上游没有下雨,桂江水位比较低,但十分清静,江中基本没有人游泳了。 在水中有一种难言的体会。冷是从脚板慢慢入骨的,仿佛两岸青山也会倒吸一股凉气。 前一阵科学网几个诗人写了《风入松》,现在也借机写一首: 《风入松.山前翠落入清江》 山前翠落入清江,细语话秋凉。 随波寻影轻烟里,无声处、浪隐帆扬。 日落还差三尺,孤芳远在一方。 春花总要比春长,何处是幽香。 潮来潮去平常事,多情在、梦里潇湘。 但问青山无语,谁知路向何乡。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黎夏2013年10月6日于梧州 科学网诗人有关《风入松》作品: 1、《风入松》 陈湘明 兰舟一叶远清江,千里沐新凉。 沧流邈处青霞里,笛声起,思入悠扬。 借问云中飞韵,随风飘去何方? 长空不见彩虹长,桂雨著醇香。 春秋总载匆匆去,中秋梦,犹系潇湘。 但共清风明月,他乡亦是吾乡。 2、《风入松》 卫军英 (次韵湘君中秋词) 玉壶冰魄冷秋江,向晚浴清凉。 山形依旧湖边路,柳丝细、拂水轻扬。 幸有平生留恋,西溪外两三方。 荷花归去梦魂长,又是桂花香。 愿纫蕙芷长为佩,菊含露、沅水潇湘。 竹径疏林行遍,性情处处随乡。 3、《风入松》 钟炳 中秋寄旅兼和湘明兄 秋霜秋露冷秋江,秋雨透新凉. 梧桐院落黄昏月,怎禁得、思绪飞扬! 望断云罗天远,渐行渐向何方? 云萍湖海客愁长,归思绮罗香。 黄花肯共关山醉,问乡梦、几度潇湘! 此地苍茫何处,为谁更向他乡?
6289 次阅读|7 个评论
《风入松》次韵湘君
热度 10 卫军英 2013-9-21 12:40
日前湘君作《风入松》中秋词,尝为次韵一首。今又见钟炳、孟津二位老师和韵,便也把这首评论中的小词给搬出来,也正好凑一番众声唱和的热闹。先前曾在钟老师那里讲起,第一句随手付韵后,手机微信上也有改动,正好与其“冷秋江”句相合,所谓诗意有所相通也。 《风入松》 (次韵湘君中秋词) 玉壶冰魄冷秋江,向晚浴清凉。 山形依旧湖边路,柳丝细、拂水轻扬。 幸有平生留恋,西溪外两三方。 荷花归去梦魂长,又是桂花香。 愿纫蕙芷长为佩,菊含露、沅水潇湘。 竹径疏林行遍,性情处处随乡。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5609 次阅读|22 个评论
风入松,中秋寄旅兼和湘明兄
热度 15 钟炳 2013-9-19 17:31
风入松 中秋寄旅兼和湘明兄 秋霜秋露冷秋江,秋雨透新凉. 梧桐院落黄昏月,怎禁得、思绪飞扬! 望断云罗天远,渐行渐向何方? 云萍湖海客愁长,归思绮罗香。 黄花肯共关山醉,问乡梦、几度潇湘! 此地苍茫何处,为谁更向他乡?
个人分类: 未分类|7360 次阅读|31 个评论
风入松 中秋
热度 23 tashaxing 2013-9-19 08:55
风入松 中秋 近日甚忙,久无韵文。晨经曲苑风荷,闻悠扬笛声,触动思绪。遂吟风入松一曲,寄予诸君助兴,兼怀昔日诗朋。 兰舟一叶远清江,千里沐新凉。 沧流邈处青霞里,笛声起,思入悠扬。 借问云中飞韵,随风飘去何方? 长空不见彩虹长,桂雨著醇香。 春秋总载匆匆去,中秋梦,犹系潇湘。 但共清风明月,他乡亦是吾乡。
个人分类: 新韵古风|6964 次阅读|64 个评论
书店倒闭潮拉开出版业大衰退的序幕
热度 21 renxiang 2011-8-1 10:50
近两年,实体书店的倒闭潮汹涌而至。最近两条新闻尤其让业界人士震惊与担忧:其一,美国鲍德斯书店倒闭,将裁员近万人;其二,网络购书与数字阅读的 盛行,已经导致近一万家国内民营书店倒闭。这两条行业衰退信息具有相当的规模性,比较之前关于风入松等个体书店困境的报道,这些消息更加震撼,对出版业整 体的信心也更具杀伤力。那么实体书店有没有明天?如果书店走向衰亡,出版社是否唇亡齿寒? 就全球而言,实体书店倒闭的根本原因是网络书店的价格优势和数字阅读的读者分流。而在中国,还有一层原因就是由房地产泡沫而引发的租金上涨压力。从 倒闭潮涉及的企业来看,欧美以大型连锁书店为主体,尤其是鲍德斯;而中国的倒闭潮开始于民营书店和中小书店。这一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新华书店系统为国 有企业,主要利润来源是教材发行,而且经营场所多是自有产权。所以,图书市场萎缩首先导致没有教材利润支撑、没有国有资本扶持的民营书店陷入困境;近两 年,房租上涨成了压垮民营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实体书店到底有没有明天?相比廉价、便捷的网络书店,实体书店的比较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对此问题,业界已经展开了数论大讨论。但是,解决之 道仍局限于传统出版的视野,综合起来不外乎三点:第一,政策扶植,尤其是实体书店减税;第二,实体书店降价,从节约成本或者压低进货折扣出发,想法设法缩 短与网络书店的价格差;第三,走高附加值、高文化内涵、社会化(或沙龙化)运作的道路。这三点,虽可解决一时之困——前提是政策能否落实——但都无法解决 实体书店在未来知识文化传播体系中的尴尬地位。 书店作为文化机构,它的存在前提是一个知识文化稀缺的环境——也就是说知识的需求大于供给。年长的出版人都知道一句业内行话,说当年北京王府井书 店,就算是一包手纸加上个封面,都能卖出去。在知识稀缺时代,书店成为了知识的集散地;同时,由于印刷时代,知识(或者说内容)与载体是合二为一的,客观 上需要一个物流中心,一个图书货品的分发中心。由于图书内容具有不可预知性,读者需要在书店预览部分内容,来做出购买决策,这也使书店作为一个经营实体, 一个物理场所,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在信息社会,或者说知识社会,人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过剩的环境,是一个知识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读者的注意力,或者 说读者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当然,绝大多数人口在平均工资3000以下、猪肉价格却20一斤的中国,读者的金钱也同样稀缺。同时,信息技术一方面使图 书的预览、比较、选择、购买、配送等等可以完全脱离物理场所而实现,甚至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使知识以数字内容,脱离载体而存在,这些非图书承载的知识正 在成为人们阅读的主体。 这一切变化,使图书的购买消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逛书店、浏览图书成为日益繁忙的都市白领的一种奢求,而时间资源丰富的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则 成为书店里只看不买的“白读一族”;(2)图书购买的目的性更强,读者不再亲自大海捞针一样地寻找好书,而是经由各种宣传广告途径获知某书,而有目的地直 接购买,也就是说,通过书店了解图书信息、在书店冲动购买的行为在减少;(3)图书购买由“love to”的阅读向”have to”的阅读转变,这是由于浅阅读、碎片式阅读的替代产品日渐增多,人们对图书的购买日益理性,更倾向于功利阅读,这一变化实际上缩小了图书的整体需求; (4)最为重要的一点,比较其他知识替代媒体,图书正在失去比较优势——没有更前沿的思想、没有更精雕细刻的质量、没有更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更系统的知 识总结,等等,换言之,图书的低俗化和质量下滑,造成了书香文化的整体衰竭,书店危机只是表象之一。 从这个层面看,解决书店危机的一些共识,比如减税、比如降低成本、比如沙龙化,等等,都无法解决整个出版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阅读需求的本质变 化以及出版业文化地位的下滑。从这个角度来讲,书店危机是出版业大衰落的开始;甚至可以说,是出版业正在发生的大衰退的表象。出版社应该有唇亡齿寒的危机 感。一方面,不要以为实体书店之后还有网络书店,很多欧美出版同行对亚马逊恨之入骨,可见一个渠道独大对于出版产业的危害;此外,网络书店也无法解决阅读 多元化的分流问题。另一方面,出版业必须学会直面读者,必须学会倾听读者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渠道的需求;出版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应该是直达读者,而不再是做 渠道工作,垄断渠道。只有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重新定义传统书业的模式才是出版业返璞归真、拨乱反正的正确战略方向。 所以,书店倒闭潮是出版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传统出版社应该就此去掉渠道依赖,打破渠道霸权,重新将“读者”(而不是“经销商”)奉为上帝。 出版业也必须站在社会知识传播转型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角色,重新建立与书店渠道、数字平台、网络电商之间的价值链关系,打造服务于读者、适应于新 型传播体系的阅读内容供应模式。如此,则书店危机可以成为出版业的转型机遇,书店倒闭潮或许就是解决出版产业危局的突破口。当然,这一转型绝不能一蹴而 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一深刻转型有赖于业界、政府和阅读大众共同的智慧和努力。 (注:本文已由《新闻出版报》刊发)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8344 次阅读|5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