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引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引言:布局
liwenbianji 2013-7-30 12:03
“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也就是说,①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②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 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例如,一篇关于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论文如果直到“讨论”才提及利什曼原虫是一种皮肤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虫,将很不利于读者理解(或令读者头痛)。类似地,一篇关于蛋白Bcl - 10的研究论文也应该在“引言”中就说明这种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和激活信号分子NF-κB,而不要留到“讨论”才讲。 示例 上面这个的例子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doi:10.1172/JCT38289经授权转载)。作者先清楚地点出问题,接着用5段话的背景材料(此处略)来解释既有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然后顺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据,最后再水到渠成简介本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由于这里对本研究工作已叙述得比较详细,不过更有可能是由于JCI上的文章“引言”之后紧接着就是“结果”,而“方法”部分在“讨论”之后才出现。 核查清单 1. 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传达“现有问题”或者假说 2. 表述清楚“现有问题”或假说的背景。 3. 引用平衡的且较新的文献。 4. 明确定义技术术语和不常见的术语。 5. 最后一段简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么结果。 英文原文 Introduction: setting the scene Theintroduction must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sufficient backgroundinformation for them to put your work into context. It needn’t andshouldn’t b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eld: that iswhat review articles are for. Instead, it should present “the problem”,basically whatev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reby defining therationale for the study.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also briefly explainhow you addressed this problem and what was achieved. Put another way,i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introduction what related work has beendone before, why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hat you did, andwhat you foun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should havebeen perform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your study; if not, you run therisk that someone has previously done what you intend to do. However,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imilar or related studies are publishedduring the several months it takes to perform the research. Therefore,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reviewed on an on-going basis to ensure thatyou are up to date with all developments in your field of research. Aswith all references to th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cited in the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current, balanced and relevant. What thismeans is that 1) you should not cite papers that don’t directly pertainto the research you plan to describe; 2) you must cite all relevantpapers, not only your own research and papers that support yourhypothesis, but also papers that contradict your findings or proposealternative ideas; and 3) only the most recent papers showing aparticular finding should be cited, unless referring to an older paper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in the field or the development ofa particular method. The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for a reader to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is all that is required. If areader wants to know more they will find a review on the subject;indeed, many authors refer readers to review articles for additionalinforma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ir introduction. Itis usually a good idea to briefly describe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found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bu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gointo too much detail or you will end up repeating what is already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A sentence or two foreach is usually sufficient. Finally, any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technical terms and terms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some readers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For example, in a paperdescribing research on Leishmania major, it would not be helpful (orappreciated by the reader) if it was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tomention that this is a protozoan parasite responsible for the skindisease leishmaniasis. Similarly, in a paper describing findingsrelating to the protein BCL-10,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shown toinduce apoptosis and activate the signaling molecule NF-κB should be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rather than being left until thediscussion. Example Inthe example abov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doi:10.1172/JCT3828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the authors clearlystate what the problem is and follow this with five paragraphs ofbackground (not shown)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 andtheir implications. This leads nicely to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which is logic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in the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chose not to mention theirfind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possibly because the description of whatwas done was quite detailed, but most likely because the resultssection immediately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n JCI papers, with theMethods com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hecklist 1.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2. Clearly framed “problem”/hypotheses 3. Balanced and current literature cited 4. Technical and non-familiar terms clearly defined 5. Brief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achieved in the final paragraph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
3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写论文的“引言”部分
热度 10 ZhangSH62 2013-6-29 10:35
写这部分是因为每次为新生改写论文时,都要花些时间为他们讲解这个问题。现在写在这里,可以给他们提前看看,或者我自己在讲解前也预习一下,因为记忆力下降,有时说着说着就断了思路,不知讲哪里了。 常常改写论文或审稿时,都会发现一些研究生不会写论文的“引言”(Introduction)。过去,国内中文期刊也不重视这个问题,写法千奇百怪。多数问题是,写得很短,或只写了课题背景。大多数不知道要对参考文献进行评述,而是随意将参考文献引到某几句话里。 论文第一部分一般称为“引言(Introduction)”,不能叫“前言”,“前言”是用在书里的。有些学生给这部分标题写得五花八门,比如“课题背景”、“问题的提出”,都是不规范的。写论文,标题都是简略的,虽然八股,但格式创新没有必要,创新还是要在内容上。 首先可以写课题的背景、理论意义、应用前景,但不宜过多,有一小段就可以了。 重点部分是对前人工作的介绍和评述,也就是对这一课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重要的创新工作,是一个简略的研究史,比如何时由何人发起,国内外哪些学者分别作了哪些创新贡献。要对每一作者每一篇参考文献的科学或技术贡献进行评述和肯定。这里说主要的贡献,是指一些重要的学者也许发了很多文章、专利,但其主要贡献应该有几篇代表性的文献,而不是所有文献。有些学者论文不多,是否引用主要看其文献的创新性,如果没有创新性,就不必引用。如果创新明显,即使一篇文章也应该引用。在所有的参考文献中,应该突出近年来的文献,尤其近三年的参考文献,最好占一多半。如果一个课题近几年文献很少,可能是这个课题研究必要性不大,同行没兴趣,也有可能太难了,没有进展,或者你不掌握全面的文献。 在以上评述中,重点是向读者介绍前人或他人的学术或技术创新贡献,由此明确了哪些工作解决了,哪些工作还没解决,最后一段就是介绍本文工作的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也同时使人明确了本文工作的必要性、创新性。 这部分也是学生容易犯学术错误的部分。有些人写引言时,喜欢对别人的工作过进行不合理的否定,专讲人家的工作不足,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你的工作是基于别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别人的工作有不足是正常,否则你就没必要做这个工作了。还有人喜欢将别人的语言、段落、图表进行原封不动的引用,这是不合适的。阅读别人的文献,应该注意记下别人的工作要点,对他人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简单引用往往会形成抄袭或不正确引用的问题。 有些人写引言时,只写了某些工作发展多快、应用多么广泛、有什么问题,一句话内引用了多篇文献,这一般是不提倡的,因为读者根本弄不清楚其中每篇文章都写了什么,每个作者都有什么创新或贡献。另外,参考文献一定是作者读过的,不可以引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因为你并不清楚那篇文献是怎样写的,别人错了你也就错了。 引言的长短也是要合适的,对于6000字以上常见的学术论文,引言在一页多一点是合适的,再多一般没有必要。如果是短文(letter,4页以内的),引言就要相应缩短,但一般也要半页到一页。 总之,引言部分是很重要的,写不好会直接影响文章的录用。写好了,表明作者科研素质成熟,对同行工作了解全面,也使读者明确你的工作创新性,更容易理解论文内容。尤其国际期刊论文,审稿时如发现引言写的不合适,或被认为作者不了解国际情况,或作者科研素质太差,要你学会写引言后再投稿。
84231 次阅读|20 个评论
科技论文撰写技巧:Introduction
热度 8 WileyChina 2013-3-4 13:43
来源: ChemistryViews 原文地址: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ducation/2709551/Tips_for_Writing_Better_Science_Papers_Introduction_4.html Haveyoueverstruggledtowriteupyourresultsintoapublishablepaperonlytogetitrejected? RichardThrelfall,ManagingEditor, Asian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 ,givessomeinsidertipsonhowtoimproveeachsectionofyourarticleandincreaseyourchancesofgettingpublished. 写了一篇好文章却没得到发表,你有过这种痛苦经历吗? AsianJournalofOrganicChemistry 总编辑 RichardThrelfall 通过解析论文各部分应注意的问题,来帮助作者更好地投稿。第四部分:引言。 引言与简明扼要的摘要有所不同,读者需要从引言了解你研究的背景,还有更重要的,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你的研究很重要。你的研究提出了什么关键问题?为什么读者应该有兴趣读下去? 很多来稿都以这样的句子开头: Xstructureisubiquitousinnaturalproductsanditisalsoimportantinmedicinalchemistry. 这句话说得是没错,但它能抓到读者的注意吗?为什么 X 在医药化学中很重要?它存在于哪种天然产品中? X 做了什么 Y 所不能做的?向读者说明这些问题十分重要,因为这样他们才能了解你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分武断,比如 thisisapotentialcureforallcancers( 除非事实如此, 不然你千万不能这么说! ) 还应该避免把引言写成小型综述。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你应该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挑出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最相关的内容,并且予以解释。这可以向编辑、审稿人和读者表明你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解,并且能直击重要问题。 很多人会以宽泛的语句开头,然后逐渐将主题 缩小到自己的研究领域。这并不一定是错的,但你为什么要费时间去说不相关的内容呢?例如:如果你要写 关于 C-H 活化作用的内容,应该避免这样说: C–Hactivationhasbeenheavilystudiedinthepastdecade. ,还在参考文献 1a -y 中列举大量不同的 C-H 活化作用实例。 大家都知道 C-H 活化作用已经被很多人研究过了,知道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例子。你最好是能直接把读者的注意力拉到你真正想研究的问题上去。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引言能这样开头: AmongmanyexamplesofC–Hactivation,suchreactionsattheC5positionofXcompoundshavenotbeenextensivelystudied.Thisisbecause... 在这个例子里,你只用了一两句话就展示出你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很熟悉,这多棒! 别忘了编辑或审稿人开始看你文章的时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告诉他们你的项目有多么激动人心,才是你应该做的。 相关内容: 科技论文撰写技巧 3 : Abstract 科技论文撰写技巧 2 : Titles 科技论文撰写技巧 1 : CoverLetter 快来参加 WileyChinaBlog 有奖小调查 !地址: http://is.gd/bsurvey
个人分类: All Sub|20570 次阅读|8 个评论
《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引言(1998)PDF版
黄安年 2012-11-12 07:15
《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引言(1998)PDF版
《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引言( 1998 ) PDF 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12 日 发布 《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引言内容曾在《 重视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经验》一文中发布(全文见下)。这里发布的是 PDF 版 19 页。 ************************** 重视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经验 黄安年文 2007 年 3 月 14 日 (按:美国是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从 1935 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通过以来已经整整 71 年了,美国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这里发表的《重视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经验》一文由于长达近 33000 字,故而分上下两部分发表。这是笔者 2001 年 6 月 4 日 在九江师专的讲演稿。学术交流网社会保障研究栏目 2002 年 6 月 12 日 首发; 2006 年 6 月 11 日 再发。) ************************************************************ ( 2006 年 6 月 11 日 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按:建立符合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发展潮流并适合我国国情的当代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它的保护器、安全阀、调节器的功能,是我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改革开放,缓和社会矛盾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加快机制健全的步伐,把太多的欠帐带来的损失减少再减少。) *********************************************************************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关系我国稳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稳定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同样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和调整。 就我国而言 , 严格说来,适应 21 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仅如此,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迄今在高等学校还缺乏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社会保障专业;在我们的图书编目和资料索引中难以快速集中检索这方面的材料;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甚至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临时性的社会救济措施混为一谈,低估了罗斯福新政中 1935 年社会保障法的历史贡献。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中,一个时期是由民政部负责管理的,这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我们在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评估时存在着社会保障学术评价政治化倾向,低估了它的借鉴功能。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实事求是地考察和研究各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现在简要说明,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政策特点。 (一) 在美国 , 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既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 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稳定、巩固资本统治的安全阀、保护器和调节剂 , 也是美国各阶层人民争取经济平等 , 维护基本民权的斗争成果 , 还是走向 21 世纪的美国能否保持世界前列地位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社会保障制度 , 在主要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了一个世纪左右的历程 , 在起步较晚的美国也已度过了 66 个春秋。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 , 不仅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同 , 而且也有别于西欧、北欧、加拿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 带有它自身的明显特色。但是 , 不管它在实践中的成功或失败 , 经验或教训 , 它所走过的路程却应该被看作是世界社会保障事业的宝贵财富。 诚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改革开放的中国 “ 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 。本世纪以来 , 美国一直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社会保障在整个现代化不断发展和保持社会持续稳定的进程中 ; 在处理市场经济这只 “ 看不见的手 ” 和政府干预这只 “ 看得见的手 ” 的相互关系中 ; 在处理丰裕和贫困的相互关系中以及财富的再分配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处理所有这些问题中,他们所遇到、想到和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注意的。 社会福利保障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和持续发展 , 涉及社会政治稳定、进步和发展 , 涉及各个阶层的利益集团互动关系 , 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影响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它的政策的历史回顾、实施时面对的诸方面的矛盾 , 以及它的前瞻影响都是必须重视的。 例如我们既要注意到美国在经济危机时期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 , 又要研究她在经济扩张时期制定政策时的扩大社会保障对策 ; 既要重视美国在经济滞胀和低速发展时期制定的调整政策 , 又要关注她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对策 ; 既要研究美国政府的救济福利政策 , 又要考察它由救济福利向工作福利转化的思想和政策 ; 既要注意美国的福利国家立法 , 又要重视美国的社会福利措施 ; 既要考察美国在婴儿出生高峰时期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举措 , 又要考虑 “ 婴儿高峰 ” 发展到 “ 银发浪潮 ” 冲击时期和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 ; 对于美国不同于加拿大、西欧、北欧典型福利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的不足和优长 , 我们都需要加以研究。 系统考察当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演变、特点及美国政府的政策 ,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 , 它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 如分配理论、危机理论、相对稳定等 ) 。 其次 , 它也有助于深入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家干预的性质、作用及其多方面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弊端、丰裕美国和相对贫困的美国间的相互协调;有助于认识美国财富再分配对各个利益集团的在政治 , 经济 , 社会等多方面影响。 第三 , “ 他山之石 , 可以攻玉 ”, 它有助于我们借鉴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中共中央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强调 , 九十年代要 “ 深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 积极建立待业 , 养老 , 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 。 “ 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第五部分 :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说 :“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 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 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 , 保持社会稳定 , 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 在这个意义上说 , 我们今天考察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998 年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一书。这本书力图对当代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作一系统考察。它从历史和综合考察两个方面以及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人口、环境等跨学科的角度运用大量原始资料和有影响的论著 , 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全书共 18 章 ,47 万字。 历史编的第一章对 17 世纪初到本世纪最初 30 年代的美国社会保障情况作了历史的回顾。并考察了三、四十年代富兰克林 · 罗斯福总统任期确立现代社会福利保障的理论和实践。 从第二章到第九章 , 分别详尽系统地考察了杜鲁门政府继续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折衷性社会福利保障调整政策、肯尼迪政府扩大社会福利保障的反贫困战略、约翰逊政府强化社会福利保障的 “ 伟大的社会计划 ” 、尼克松和福特政府新联邦主义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调整、卡特政府继续调整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探索、里根和布什政府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思想和政策 , 以及克林顿政府解决进退两难的社会福利保障的思想和对策。 从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 美国走着一段由确立政府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到扩大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 再到由政府救济福利转向社会福利和工作福利的历程。 综合编的第十章到十三章分别详细考察了美国社会福利保障中就业保障、失业福利保障、老年福利保障、健康医疗保障、教育福利保障、住房保障、退伍军人保障、其它公共援助保障、妇幼及伤残福利保障、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等十个方方面面 , 它几乎囊括了个人、家庭和集团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十四章对影响社会福利保障的贫困问题包括贫困概念、贫困结构和贫困发生率 , 贫困线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第十五章论述了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五个明显特点 : 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制、美国社会福利保障项目的多层次、社会福利保障财源的多渠道、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平衡、社会福利保障受惠的不平衡。 第十六章研究了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的作用和影响 , 指出它在维护社会生产率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方面的保护器作用 , 在稳定现行资本统治方面的安全阀作用 , 在协调各个利益集团方面的调节剂作用 , 对于社会福利保障实施中的负面作用 , 以及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对我们的借鉴作用。 最后一章介绍了美国的各种社会福利保障的理论和学说 , 考察了社会福利保障主流思想的变化。 在结束语中笔者提出了需要我们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中注意的十个原则问题 : 效率优先 , 兼顾公平的原则 ; 适应生产力发展近期和中期水平原则 ; 工作福利 , 开发脱贫 , 救助赤贫原则 ; 政府、企业、社区、团体、私人和家庭并举的多元原则 ; 资金来源多渠道原则 ; 福利保障科学管理多层次和精兵简政原则 ; 政府宏观控制和管理原则 ; 既积极又稳妥的逐步推广原则 ; 因地制宜 ,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原则 ; 以及关注特殊利益集团和兼顾各个利益集团原则。 本书最后原来附有五万字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英文著作、论文和博士论文目录 , 以及中文论译著目录,限于篇幅出版时被删去了。 这本书的成果是集我十多年来的研究结晶。我自 1982 年发表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文章以来 , 开始关注现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1985-1994 年间 , 我先后带领研究生一起研究了关于约翰逊政府向贫困开战政策、尼克松政府的分享岁入政策、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里根政府的反滞胀政策、尼克松政府的家庭福利改革计划、卡特政府的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里根政府的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美国政府的医疗改革等八个课题并具体指导他 ( 她 ) 们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在这期间 , 我为研究生开设当代资本主义专题研究、美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美国社会保障专题研究等课程。我在《二十世纪美国史》 (1989 年 )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1993 年 ) 、《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 (1996 年 ) 等著作中虽然涉猎了美国社会福利保障问题 , 但并没有作系统的深入展开论述。 1991 年我有机会在美国纽约州立奥伯尼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 以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研究重点 , 系统研究了包括 1947 年以来历年总统经济报告在内的大量有关美国社会保障和贫困问题的资料和论著 , 收集了自 1985-1991 年间涉及社会保障和贫困问题的博士论文 , 查阅了在 CD-ROM 上的所有与社会保障相关的资料 , 同时还到富兰克林 · 罗斯福图书馆收集了第一手档案资料 , 并就对社会保障实施情况在大奥伯尼地区作了一些实地调查。所有这些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论据。 现代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体系确立在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 , 1945-1969 年是美国社会化福利保障政策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时期 , 1970 年以来的是美国政府社会化福利保障制度继续和重大调整时期。本书着力考察现代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体系确立以来的历史演变、特点、作用和面临的问题。 对于美国社会福利内涵的界定各国说法不一 , 学术界的看法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涉及社会福利保障的有五种不同的概念。 一种是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即社会安全保障 , “ 一种公共福利计划 , 旨在保护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 , 并通过公益服务 ( 如免费医疗 ) 和家庭补助以提高其福利。社会保障可包括 : 社会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护收入的计划。 ” 笔者以为作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 始于 1935 年的美国社会保障法 , 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和孕、残儿童补助六个方面 , 战后进一步完善。 1941 年 8 月 14 日 的《大西洋宪章》 , 使用了社会保障一词 1944 年第 26 届国家劳工大会《费城宣言》 , 正式使用了社会保障的提法。 第二种是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指国家通过法令规定的有关对居民生、老、病、  死、伤、残和失业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的政策措施。 第三种是社会救济 (Social Relief) 一般指对居民中赤贫和遭遇不幸的困难者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项目 , 在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定前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 , 1935 年以来 , 它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形式。 第四种是社会福利 (Social Welfare),  泛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保障项目、福利保障措施和社会保障服务的总称。专指国家和社会对特殊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服务。 第五种是社会服务 (Social Service), 又称社会照顾 , 泛指公益性服务。专指对社会成员提供有关生、老、病、死、伤、残等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服务。 《美国统计摘要》在 1960 年时把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七类 : 1) 社会保险 : ① 老残、遗属、及其他健康保险 ; ② 铁路雇员退休金 ; ③ 公职人员退休金 ; ④ 失业保险和就业服务 ; ⑤ 铁路雇员临时丧失工作能力保险 ; ⑥ 州暂时丧失工作能力雇员保险和医院及医疗津贴。 2) 公共援助 : ① 公共援助 ( 包括医疗补助 );② 补充保障收入 ; ③ 其他 ( 难民补助等 ) 。 3) 健康和医疗项目 : ① 医院和医疗照顾 , 含民间计划和国防部医疗照顾 ; ② 母亲和儿童健康照顾 ; ③ 医学研究 ; ④ 其他公共卫生健康活动 ; ⑤ 医疗设备建设。 4) 其他福利服务项目 :① 职业改善及医疗改善 ;② 公共社会事业的照顾 ; 学校午餐 ; ④ 儿童福利。 5) 退伍军人项目 :① 退休金和津贴 ; ② 健康和医疗 ( 健康和医疗照顾、医院建设、医学研究 );③ 教育 ;④ 福利及其他。 6) 教育 : ① 初级和中级 ; ② 高等教育 ; ③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7) 住房。 其后随着社会保障项目的扩大和调整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根据 1985 年的《美国统计摘要》在公共援助类中增加了食品券一项 , 除第六类教员外还增加了第七类其他社会福利等。 有的美国专家把社会保障项目分为四类 : 第一类是从收入方面提供的保障 : 如老年退休、失业补助、贫困救济、疾病补助、  退伍军人安置、遗属抚恤等。  第二类是从开支方面提供的保障 : 如健康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服务、母亲和儿童健康照顾、食品券等。 第三类是从智力开发方面提供的保障 : 教育和再培训的支持和补助。 第四类是由于遭受损失而提供的社会保障如公共卫生、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妇幼营养等。 我个人理解发展到目前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大体它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 就业保障、失业福利保障、老年福利保障、健康医疗保障、教育福利保障、住房保障、退伍军人保障、其它公共援助保障、妇幼及伤残福利保障、自然环境保障。即 : 1 )就业和失业保障如就业保障、稳定职业保障、工时和工资保障、退休保障、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失业津贴、失业救济、工伤保障、  暂时伤失能力保障等。政府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规定 ; 雇员稳定职业保障反解雇和反裁员 ; 联邦雇员退休保险金和铁路雇员退休保障 ; 雇员的工伤保障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保障等。 2 )老年福利保障 , 例如老年退修 (OASI) 、老年医疗照顾 ( 住院保险 —HI, 补充医疗保险 —SMI) 、老年医疗补助 (OAA) 、老年补充保障、老人公寓等。 3 )健康医疗福利保障 , 如公共健康保险、公共医疗补助 ( 为贫困老人、智力缺损者、  盲残人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提供保障 ) 、私人健康保险、工伤保险等。公共医疗保险 : 公共医疗补助 ( 为贫困老人、智力缺陷者、  盲残人以及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子女提供补助等 ; 私人健康保险 ; 工伤保险等。 4 )教育福利保障 , 如军人教育保障、国防教育保障、高等教育保障、普通教育保障、贫困学生教育保障、职业培训、各种教育补助 , 工读和贷款等。一般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就业、职业队等。 5 )住房福利保障 , 如公共住房、房租补贴、妇女婴儿和儿童住房补贴、消除贫民窟、国内外移民和非法移民的住房问题照顾等。 6 )妇女、幼儿福利保障 , 如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 (AFDC) 、家庭补助计划 (FAP); 儿童营养补助 ( 学校午餐、早餐、儿童食品等 ) 、儿童服务 ( 养子 , 养女照顾 , 日托 ) 等。 7 )残疾人福利保障 , 如为盲残人提供的补充保障收入 (SSI) 、  对永久性完全残疾人的补助 (APTD) 、为老年人、盲残人提供的补充保障收入 (SSI) 、残疾保障等。 8 )退伍军人安置保障 , 如退伍军人津贴、退伍军人退修养老金、退伍军人的其它保障。 9 )社会环境保障 , 如公共卫生、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 10 )其他公共福利保障 , 如食品券等。 它几乎囊括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学环卫天灾人祸诸方面以及各个老、妇、幼、残、军、少数族裔等特殊利益集团。成为影响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十分重要的因素。 1929-1933 年发生美国的经济政治大危机使数千万美国人处于贫困无救的困境 , 社会救济成了首要的突出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失业者 , 老年人 , 伤残者和无靠的儿童。 在大危机时期执政的赫伯特 · 胡佛总统主张救济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来进行 , 联邦政府少管闲事 ; 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 , 金融家和大农场主 ; 并主张缩小和限制救济的规模。显然 , 胡佛政府的福利保障政策无力解决社会救济难题。 人们开始逐渐醒悟到危机的蔓延灾难的临头 , 并非只是个人作为所致 , 而是制度、政策本身出了问题。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 , 到 1935 年要求改革社会保障的各种社会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 促使富兰克林 · 罗斯福政府做出了重要的抉择 , 1935 年 8 月 14 日 经罗斯福政府正式颁布了《 1935 年社会保障法》。 这一法案的颁布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础。 从杜鲁门政府到约翰逊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是罗斯福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继续和完善时期。 杜鲁门政府继续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 , 其间最为重要的是通过 1946 年的《就业法》 , 宣布政府有责任 “ 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工作的人 , 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 ”, 从而提供了就业保障的立法依据。 1949 年 7 月 15 日杜鲁门政府又签署了《 1949 年住宅法》 , 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同时杜鲁门政府还进行了争取建立全国医疗健康保障体制的努力。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社会福利保障的管理进行了调整 , 并扩大了福利保障的范围 , 特别是在 1956 年 8 月 1 日 签署社会保障修正法案 , 将 1939 年的老年遗族保险制度 (OASI) 增补为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制度 (OASDI);1958 年 9 月 2 日艾森豪威尔又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 扩大了对国民教育的保障。 肯尼迪政府开辟了社会保障的新领域 , 提出了反贫困战略 , 并于 1962 年 3 月 15 日 签署了人力发展和培训法案。 约翰逊政府则把社会福利保障推向了新的高峰 , 它集中表现为 1 ) 1965 年 7 月签署了老年医疗照顾和援助法案 ; 2 )提出伟大的社会计划 , 宣布 “ 将向美国的贫困无条件开战 ” ,1964 年 8 月颁布了《经济机会法》 , 提供职业再培训保障 , 重振落后地区 ; 3 )改变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1964 年通过《食品券法》  和儿童营养补助法 , 确立国民基本食品保障政策 , 一改 30 年代大危机时期销毁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 4 )宣称做 “ 教育总统 ”, 实施联邦政府援助教育的保障政策 , 在约翰逊总统任内通过了如 1965 年 4 月 11 日 的《中小学教育法》和 1965 年《高等教育法》等 40 多个有关教育的法案 ; 5 )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城镇居民住宅 , 1965 年 8 月通过了住房和城市发展法 , 对住不起体面住房的穷人给以租金补贴。 1968 年 4 月 10 日 总统还签署了开放住房的法案 , 规定在 10 年内为低收入家庭提供 600 万套补助住房 , 并禁止在购买和租用住房时的种族歧 ; 6 )扩大环境保护措施 , 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空气、水、固体废物等的环保法令 ; 7 )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险项目 : 老年、遗族、和残疾保险的发展完善 , 由 1935 年的老年保险 (Old-Age Insurance OAI) 发展为 1939 年的老年、遗族保险 ( Old-Age-Survivors-Insurance OASI),1956 年再发展为 老年、遗族、和残疾保险 (Old-Age-Survivors Disability OASDI), 通过一系列修正法令 , 范围进一步扩大 , 待遇逐步提高。到 1968 年 2 月 , 美国有 800 万服务性行业雇员、农业工人、零售商店雇员、旅馆和餐饮业雇员首次享有这一保护。 从尼克松政府到里根、布什、克林顿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是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的调整时期。  尼克松政府提出了新联邦主义的主张。 1969 年 8 月 8 日在折衷了纳桑计划和贝特曼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福利援助计划 (FAP),1970 年 11 月这一计划被参院否决。 然而这一计划将所有参加工作的低收入贫困家庭列为福利救济对象 , 改变过去只对此类别的贫困家庭进行救济的做法 , 同时强调不工作没有福利的思想 , 这对打破依赖福利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1972 年 10 月国会通过了分享税收的《州和地方财政援助法》 , 赋予地方当局在组织福利方面更多的权力。 卡特政府进行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 , 1977 年 8 月 6 日 在他的家佐治亚州的普兰斯镇宣布推行工作福利计划 , 即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 (Program for Better Jobs and Income), 把工作与福利紧密结合 , 以求缓解失业和减少福利开支 , 他认为工作、工作、再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福利负担问题的重要途径。 到了里根政府时期则一改新政以来扩大社会福利和联邦政府干预政策 , 紧缩社会福利规模并逐步转入私人经营轨道 , 以减轻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他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 , 尤其是 “ 随意性 ” 的社会福利开支 ; 他还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 里根 1981 年 1 月在联邦预算报告中提出的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 (AFDC) 的改革却导致领 AFDC 津贴的就业父母和非就业父母差距的大幅度缩小 , 这很不利于工作刺激 , 加剧了社会不公。 布什政府步里根后尘 , 并无重大变化 , 而且问题日益严重。 布什在竞选演说中声称 :“ 我确实想成为一位教育总统 , 帮助那些不能阅读的人学会阅读 , 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我确实想成为保护我们的环境 , 为后代子孙保护我们的传统 , 使他们尊重、喜爱这些传统的总统。 ” 但是 , 他的诺言并未兑现 , 不仅没有克服过度福利保障的弊端 , 而且加重了医疗保障、老年保障和家庭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三) 90 年代初的美国 ,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过渡了它的 60 个年头 , 一方面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的运转 , 成为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安全网 ; 另一方面这一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 它既有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等民主党政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带来的问题 , 又有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布什共和党政府收缩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带来的新问题 , 两方面问题的交错和累积给克林顿政府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克林顿力图在夹缝中求改革 , 扬两者之长 , 避两者之短 , 能否如愿以偿 ,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和协调。 到了九十年代 ,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普遍面临三大危机 , 即社会福利保障赤字和财源危机、老年危机和家庭危机 , 这三大危机又涉及到人们对美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信任危机。 (1) 社会福利保障赤字和财源危机 还在 1975 年已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赤字 15 亿美元 , 而 1974 年前社会保险费用每年收入大于支出 , 1974 年的准备金有 456 亿美元。 1982 年赤字达 122 亿美元。保健费用扶摇直上 , 1982 年比 1981 年增加 11 % , 1965 年占 GNP 的 6 % , 到 1985 年占 10 %。由于美国医学协会和美国医疗学会两个利益集团的垄断、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手段现代化导致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 , 到了 90 年代 , 随着经济困境蔓延 , 贫困线以下人口的增加 , 问题就更为突出。 90 年代初全美国有 500 万个家庭领取每月 350-400 美元的救济金 ( 未成年子女的贫穷家庭 ), 有 2700 万人领取食品券 ( 每月 70 美元 ) 。仅这两项开支就达 450 亿美元。 (2) 社会福利保障的家庭危机 社会保障过度也造成竞争观念淡薄和家庭观念、道德观念淡化问题。不少年轻人认为照顾老人完全是政府和社会的事 ; 抚养未成年子女被认为主要是政府的事 , 父母的责任淡化 ; 失业者穷人不愿结婚或假离婚 , 形成单亲家庭增加。据 1990 年的人口统计 ,14 %的妇女结过两次婚 ,15 %的儿童有两个父亲或母亲的未成年和未婚生子女比例增高现象与年具增。 1979 年 , 单亲家庭中陷于贫困的儿童的比例几乎为总人口中儿童贫困率的三倍半。其中黑人状况尤为严重。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得出结论说 : “ 美国的儿童处于不幸之中 , 而他们的不幸根源既在于经济压力 , 又在于家庭解体。离婚盛行 , 非婚生子增多 , 家庭失和 , 已使太多孩子失去同大人的重要联系。 ” (3) 社会福利保障的老年危机 60 和 65 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 美国 1850 年占 4.1 % , 1950 年占 12.2 % ,1990 年占 12.3 % ,2025 年预计占 20.7 %。 80 年代美国的人口构成为 20-64 岁的成年人对 65 岁以上的老年比例是 5.2:1; 预测 2000 年是 4.5:1; 2025 年为 3.1:1, 这样纳税人减少而受惠者增多 , 势必增加保险税 , 保障项目能否兑现也成了问题。 由于美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提出了调整个人工作和退休补助的关系问题。在 1935 年确立社会保障体制时 , 人们工作到 65 岁 , 就能充分享受退休金 , 那时男子领取退休金的年限平均 11.9 年 , 妇女平均 13.4 年。今天 , 达到 65 岁的美国人可以指望领取退休金的年限长得多 : 男人 15 年 , 妇女则为 18.8 年。 1983 年 , 国会考虑到美国从事有效工作的平均时间和平均寿命都延长了 , 而通过了一项法律。按计划 , 从 2002 年起 , 退休年龄将每年推迟 2 个月 , 到 2009 年时将达到 66 岁 , 而从 2020 年时再度开始推迟 , 到 2027 年达到 67 岁。而如果规定 2002 年 66 岁为退休年龄 ,2008 年时 67 岁为退休年龄的 , 今后 20 年有可能节省大约 600 亿美元。 克林顿上台前后在改革社会福利方面从医疗保健制度着手的思路。克林顿政府力图摆脱在这方面进退两难的困境 : 医疗费用无论政府、公司团体和私人都不堪负担 , 而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相对贫困家庭和集团缺乏必要医疗保健的保障。  美国的保健支出有增无减 ,1985 年占 GNP5.9 % ,1991 年占 13.2 % , 高达 7,520 亿美元 ;1992 年占 GDP 的 14 % , 预计 2000 年会上升到 17 %。剧增的医疗保险费用占了 1972 年以来美国人收入增长的一半。 人们发现一个 “ 恶性循环 ”, 即医疗保险费用越是高涨 , 个人和小企业就越是难以承受 , 从而保险金额就越是增长。 1960 年每个患者自己承担医疗费用的 56 % , 到了 1991 年则只负担其中的 22 % , 其他部分转为由雇员的企业或政府负担。突飞猛进的医疗技术带来了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医药界获得了空前的额外利润 , 如心脏搭桥手术 1970 年为 1.4 万美元 , 到 1991 年为 40.7 万美元。一个普通医生的年收入是 13.9 万元 , 一个医学专家的年收入又是他的 2-3 倍 , 1991 年全美医生的总收入高达 740 亿美元。 还在 1991 年 11 月 20 日克林顿在华盛顿的乔治敦大学发表经济变革的新契约演说时称 “ 被遗忘的中产阶级发现在作了 12 年牺牲之后的报偿是更辛苦的工作和更艰苦的日子 ”, 克林顿说 :“ 我们必须改革国家卫生保健制度。  我们在卫生保健上的花费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 30 %而收效却不佳。对许多美国人来说 , 卫生保健费用的不断上升和卫生保健服务的缺少是他们每日所面临的最为担心的事情。成千上万的美国企业正在减少就业机会 , 就是因为卫生保健费用为他们带来了 30 %的不利因素。当前 2/3 的罢工都是因为卫生保健问题而引起的 , 因而不论结果如何 , 劳资双方都蒙受损失。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不设法控制卫生保健费用的国家。 ”“ 假若我们有勇气要求改革保健制度 , 减少卫生保健官僚机构 , 假若我们遵循其他国家的先例 , 控制不必要的技术扩散 , 停止药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货膨胀率 3 倍的状况 , 迫使开帐单和付医疗费的人在卫生保健费用上达成协议 , 那么每一个美国人都可以享受到我们现在所支出的医疗费用中应享受的一部分。 ...... 国会和我将为全体美国人提供高质量的、可承受得起的卫生保健。 ” 1992 年 1 月 , 克林顿的竞选班子里德与克林顿夫妇研讨了医疗改革方案 , 随后公布了他们的《全国医疗保险改革 : 削减费用 , 人人受益计划》。 1992 年 6 月克林顿发表了他的《人民第一》的政策声明的小册子。其中包括可以通过控制费用 , 杜绝浪费的手段 , 满足还有 3700 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的人获得保险 , 然而这一数字计算上的失误使小册子停止散发。  1992 年 7 月 16 日 克林顿在纽约市发表了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演说 , 他称自己 “ 是中产阶级的产儿 ”“ 以组成我国被遗忘的中产阶级的勤勉的美国人的名义 , 接受你们提名我为美国总统候选人。 ” 在这克林顿里所说的 “ 被遗忘的 ” 人已由罗斯福总统时期的中下层换成了中产阶级。 1992 年 9 月 , 克林顿的竞选班子 , 讨论了战胜布什的新方案 , 即依靠市场力量 , 降低费用 ,  实现普遍保险的 “ 管理竞争 ” 体制。 1993 年比尔 · 克林顿在就任第 42 任总统时发表 “ 必需变革 ” 改变那种 “ 多数人工作增加而收入减少 ”,“ 其他人根本不工作 ”,“ 医疗开支给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并给大大小小的企业造成破产 ”,“ 千百万贫困儿童想象我们呼吁他们去过的那种生活 ” 的严重困境 , 宣称 “ 决心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富兰克林 · 罗斯福所称的 ‘ 大胆持久的试验 ’ 的场所。 ” 然而 , 竞选政纲和实施并非一回事情 , 在克林顿就任后面临一系列难题 , 迫使他在福利改革上作出妥协 , 以至使他的 “ 改革梦 ” 遭受严重挫折。 1993 年 2 月 17 日 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医疗改革蓝图的设想 , 要求在四年内花费 1750 亿美元来把健康保险推广到另外 3700 万人中去。为制订可行计划克林顿夫人还亲自出马策划 , 与美国医学会等利益集团讨价还价 , 终于在 1993 年 8 月底确定了改革计划。 1993 年 10 月 27 日 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新的医疗保健改革法案 , 经过修正 1993 年 11 月 20 日 , 克林顿总统向国会提交了被称为医疗保障法 (Health Security Act) 的医疗照顾改革法案 , 该法案长达 1300 页 , 法案首页强调 “ 要以能控制费用上涨和促进可靠的健康保险实践的方式 , 通过为所有的美国人提供健康照顾 , 来确保个人和家庭的安全 ; 改善健康保险的选择权 , 确认和保护所有美国人的健康权。 ” 该法案主张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体制 , 每人持有健康保健卡 , 由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雇主和雇员来共同负担 , 通过建立健康联盟、医疗机构组和化、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政府的法规干预 , 来改革医疗保健制度。 克林顿这份提交第 103 届国会第一次会期的 S.1757 文件共分 11 章,法案概述当前美国医疗照顾制度的 5 个问题。 ① 当人们失去或改变工作、患重病或医疗保健复盖面力不从心时 , 许多人面临失去医疗健康照顾的危险 ; ② 医疗照顾费用的飞速上涨威胁美国的经济 , 损害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 并使联邦、州和地方预算吃紧 ; ③ 过重的负担形式 , 繁杂的文书 , 及官僚主义的程序困绕和压倒了消费者及医疗照顾的提供者 ;④ 舞弊和滥用职权损坏了医疗照顾制度的优势 ; ⑤ 医疗照顾关系到美国经济、州际贸易、公私开支中意义重大的消费部分以及影响到整个美国的工业和每个人。 围绕克林顿提出的医疗改革计划 , 美国国会内外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应不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 , 这是一个自杜鲁门提出医疗改革建议以来的老问题。实际上,争论中首当其冲的仍然是医疗费用及其在联邦政府预算中能否把开支减下来又使医疗照顾质量保持上乘。随着争论的继续 , 克林顿的医疗改革方案一再修正 , 期望医疗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的日期也从 1994 年推迟到 1996 年 , 在大选年想获通过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修正案的轮廓已见端倪 : 将美国公民享有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加以扩大 , 但已不是 100 % ; 建立健康同盟 , 参加的个人和医院及医生应强调自愿 ; 不强调雇主必需承担 80 %的医疗保险金 , 主张给小企业主以优惠的资助 ; 保持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资助规模 , 不大幅度增税。 然而 , 能否大幅度减轻联邦政府的医疗负担并降低全民的医疗开支 , 谁也打不了保票。克林顿的全面改革医疗方案能否获得国会认可将是一场各个利益集团的大混战,也是对克林顿政府地位的新考验。妥协方案通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个案的医疗改革方案通过可能性更大 , 但那只是克林顿医疗改革的整体失败和局部胜利。 1995 年 2 月 23 日 , 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总统经济报告》中提出了实现他竞选时诺言在 1995 年推出的九项任务 , 其中第七条主张实现医疗照顾和福利改革。他说 :“ 本政府还要向国会提出为全体美国人谋求医疗保险并含有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医疗照顾计划 ”, 同时强调福利改革说 : 应该有更多的美国家庭不能只依靠福利过活 , 事实上 , 我们要为人们提供由福利走向工作的途径。改革必须包括为防止出现依赖福利的局面 , 如对十几岁的孕妇和穷人的教育 , 帮助低收入的人,使他们找到工作,依靠工资摆脱贫困 ; “ 与此同时 , 我们必须保证福利改革不增加联邦赤字 ” 以及各州有自己的灵活性。我们还要保证我们的改革不变成对穷人、有过失家长的孩子的惩罚。 ” 1995 年 5 月 17 日 , 参议院通过一项立法投票赞成将一项 1990 年医疗项目旨在使老年公民利用健康维持组织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 HMOs) 扩大到全国 50 个州 , 这一法案被称为医疗照顾选择和扩大法案。 1995 年 10 月中 , 国会众议院中的共和党人表示要在医疗照顾法案上与克林顿政府摊牌。 医疗改革方案陷入了困境。 在到处碰壁的情况下 , 克林顿社会保障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医疗改革转向了家庭福利改革。克林顿政府的改革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 , 涉及整个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调整和以工作取代福利的社会保障对策。 克林顿政府于 1993 年任内 , 大胆提出了增税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 以求削减联邦财政赤字 , 克服宏观经济失衡的措施。同时 , 他提出公平负担的原则 , 把增税压力主要放在富人身上。 1994 年 1 月 25 日 , 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表示他的一揽子福利改革计划暂时不能给予未婚先孕少女的补贴。经过克林顿组织的 32 人工作小组一年的努力 , 提出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是 : 凡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应以劳动为生 , 而不应无限期的领取救济金 ; 政府通过教育、培训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与机会 , 帮助他们就业 ; 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领取救济金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年 ; 对无职业技能文化水平低下者 , 政府提供免费培训 ; 有幼小子女者由政府出资送幼儿园 ; 政府将以每安排一人就业提供补贴 5000 美元来鼓励私营企业接收领取救济金者参加 ; 由政府出资开办一些服务性企业 , 吸收领取救济金的穷人参加工作。计划如果实现将使 150 万成年人 ( 多为抚养未成年儿童的独身母亲 ) 最终成为自食其力者。 1995 年 2 月 , 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认为现行的福利制度使一些人成为长期享有福利者 , 其中 1/3 的妇女享有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福利不少于 2 年 , 而有 1/4 的人领有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救济达 10 年以上。报告说政府政策基本出发点是刺激福利受益者工作并不致使他们生活在贫困水平下 , 为此政府准备提出福利改革立法 , 即工作和责任法。 围绕福利改革 , 国会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讨价还价 , 一些共和党州长和国会众议院的核心议员在审议克林顿福利改革方案时 , 提出将主要用于援助低收入家庭 336 项每年约 1250 亿美元的社会福利开支 , 合并为八个部分的补助金 , 并将联邦福利项目逐步转向州。 这些建议改变的福利项目情况如下: 将要变成的八块补助项目 现联邦项目数 现行专用费用 (10 亿美元 ) 食品和营养 ( 含食品券等 ) 10 38.0 现金福利 ( 含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 ) 7 17.2 儿童照顾 ( 含超前培训计划 ) 45 11.8 社会服务 ( 含志愿者 ) 33 6.6 儿童福利和改变儿童恶习 ( 含儿童抚养 ) 38 4.3 雇用和训练 154 24.8 住房 27 17.5 医疗健康 22 5.1 争论的问题集中在要不要以及怎样减少庞大的福利开支。 1964 年联邦关于社会福利的开支总数为 1190 亿美元 , 到 1994 年达 1497 亿美元 , 其中最大的开支项目是为社会保障和为退休人员的医疗照顾项目 , 以及为穷人的医疗援助项目 , 还有为现行的和已退休的联邦工作人员的健康和退休福利金。 相关文章可参见黄安年下列文章:《富兰克林 · 罗斯福和 1935 年社会保障法》 , 《世界历史》 1993 年第 5 期 , 第 37-46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K5 《世界史》 ,1994 年第 2 期。《 1935 社会保障法和美国的现代化》 , 载《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 , 东方出版社 , 第 245-258 页 ,1994 年 6 月版。 《当代美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演变》 , 《史学月刊》 ,1996 年第 1 期 , 第 97-103 页。 《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 , 《美国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 第 87-105 页;又载牛军主编 : 《克林顿治下的美国》 , 第 261-27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并载朱世达主编:《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第 400-417 页。 《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和贫困线》 , 《史学月刊》 ,1997 年第 4 期 , 第 90-98 页。 《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 --17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 , 《山东师大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32-39 页。 《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启示》 , 《兰州发展论坛》 ,1997 年 10 月创刊号 , 第 24-35 页。 《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 《九江师专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58-66 页。 《本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就业培训法案内容及相关政策》 , 《九江师专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 第 21-28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F102 , 1999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美国政府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 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 “ 伟大社会 ” 时期》 , 《山东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 第 34-39,70 页。 《〈当代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自序》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8 年第 1-2 期 , 第 51-54 页。《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 载《史学论衡》 (3), 第 191-213 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等。 黄安年 2001 年 6 月 8 日 ) (说明:《重视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经验》一文为笔者于 2001 年 6 月 4 日 为九江师专举办义务讲学的系列讲座中第六讲的讲演稿,原题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考察》。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黄安年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 1945-1996 )》一书的引言部分和《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一文部分。 众议院在 1995 年 3 月 14 日 通过了福利改革的审议议案 (Welfare Overhaul Bill , HR 4) 。 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来自俄勒冈州的共和党人鲍勃 · 帕克伍德 (Bob Packwood) 反对众议院的议案 , 他说他的议案包含少数一些联邦项目 , 它将包括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 , 某些儿童照顾计划 , 一些儿童保护计划 , 还包括抚养照顾和继养援助等 ; 不包括学校午餐计划和为妇女、幼儿和儿童的专门营养补助项目。 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提出的福利立法涉及现金福利金 , 主张以临时家庭援助金去取代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这一主要现金福利项目和六个相关项目。 另外一些共和党参议员考虑提出将 270 亿联邦食品券计划转移给州 , 克林顿政府扬言要对此否决。 民主党议员莫尼汉 (Moynihan) 在 1995 年 5 月 8 日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反对为帮助福利接受者获得工作而开支更多的钱。 有关福利改革的辩论还涉及福利控制向各州的转移。还在 1988 年当国会通过家庭援助计划时,全国州长协会起了努力促进法案通过的作用。 在 1996 年 1 月 31 日 全国州长协会会议上 , 州长们同意应该更多地控制州的福利计划。 对于福利改革方案对各州的影响 , 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主张。它的分配决定将关系到一些州是获得还是失去多少亿美元的问题。阳光地带的参议员提出了反对福利改革的方案 , 它代表了南方和西部各州的意见 , 如果成功,东北部各州、北部大湖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州将失去得多。阳光地带方案的特点在于 , 不依原有基础来确定补贴计划 , 而以实际需要来确定。现行有关分配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的州的福利金开支来自两个 : 州人均收入和州关于福利金的开支。在各州中密西西比州人均收入最低 ,1994 年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开支福利金每 1 美元可从联邦政府得到 79 美分 , 而 12 个最富裕的州加上哥伦比亚特区只能得到 50 美分 , 但是富裕州所得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福利的金额总数要多于最低州的密西西比州。 8 月 8 日 , 国会多数党领袖来自堪萨斯的共和党参议员鲍勃 · 多尔 (Bob Dole) 提出了一项修正案 , 授权限制联邦福利开支 , 要求福利金受益者在两年内找到工作 , 并将福利金补助限制为五年。这一议案将在 5 年里节约 435 亿美元 , 在 7 年里节约 700 亿美元。其中主要的节省来自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项目 , 食品券和补充保障收入 , 将为低收入的老年人、盲人和残疾人提供现金 , 这些项目将被砍去 10 %。 在分类补助项目、州的福利基金、家庭福利收益者、未婚母亲福利待遇、儿童照顾、补充社会保障、非美国公民、重新审查节约开支等问题上众议院的议案和参议院的议案均有分歧。 1995 年 11 月 10 日 , 国会共和党人完成了关于福利审议案的一致意见 , 它包含在作为 HR 2491 号的赤字削减综合议案之中 , 这一福利条款指望在七年内节省 815 亿美元。与此相关的是在挣工资者的税额减免将为有工作的穷人节省约 325 亿美元。该立法表明两院间修正独立议案上的妥协。 共和党人在 1995 年 11 月 13 日 着手解决在审议福利改革立法上的分歧 , 同意在与福利相关的项目上七年内削减 815 亿美元。该立法将结束为低收入母亲和儿童提供福利现金的联邦担保 , 这是 60 年来传统的被打破。条款强调严格联邦开支并给各州以更多的控制权。但是白宫宣称克林顿总统将不仅签署否决改革议案 , 而且也签署否决共和党提出的独立的福利法案。 福利议案主要的内容涉及:现金福利赠款条款 , 补充社会保障条款 , 儿童支持计划的实施条款 , 外来移民条款 , 儿童福利条款 , 儿童照顾条款 , 儿童营养条款 , 妇女 , 婴儿和儿童条款 , 食品券条款 , 以及其他条款等。 1995 年 12 月 21 日 , 克林顿宣称 :“ 如果国会送来报告 , 我将否决它。 ”“ 这一福利法案包含了对儿童福利费用的大幅度削减 , 和我控制的从福利到工作的目标有很大的距离。 ” 该法案是众议院在 12 月 21 日 以 245 对 178 票通过的 , 参议院则于 12 月 22 日 以 52 对 47 票通过。 1996 年 1 月 9 日 , 克林顿总统否决了福利审议法案 (HR 4) 。 1996 年 1 月 23 日 克林顿总统发表国情咨文 , 在国内政策上着重强调缩小政府规模并控制政府开支 , 对于医疗改革和福利改革并未着力强调。而国会共和党领袖鲍勃 · 多尔则谴责克林顿利用否决权来保护 “ 每天都在攻击自力更生和家庭价值观念 ” 的福利制度。鉴于大选临近 , 福利改革议案的修正和通过又蒙上了一层浓浓的政治色彩 , 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在服从 “ 大选需要 ” 的前提下发生悄悄的有时是突然的变化。 双方谋求通过 1996 年 2 月 3 日 召开的全国州长会议来进行斡旋。 在 1996 年 2 月 6 日华盛顿的年会上 , 全国州长协会的两党提出了对福利审议法案的修正案 , 州长们对全国性的福利和医疗补助计划寄以希望 , 它既不是克林顿也不是多尔的计划。 1996 年 2 月 19 日 , 就州长们的建议举行听证会。 1996 年 2 月 28 日 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长唐娜 ·E. 谢拉拉 (Donna E. Shalala) 已表明了克林顿政府的某些看法。这些见解可以从下表对比中看出他们间的差距已经相当地接近。 福利改革法案建议的比较 项目 HR 4 州长的计划 政府的计划 时间限制 福利金 5 年为限 福利金 5 年为限 支持 20 %的免除 州免除案例的 15 % 州免除案例的 20 % 为 5 年限期提供保证人 家庭限制 联邦不为新生儿童福 州可为新生儿童 政府支持 NGA 意见 利现金 , 州如立法可行 支付福利现金 意外事故 如遇高失业率提供 10 如遇高失业率提供 20 支持 NGA 的建议 ; 在衰退 亿美元资助 ; 各州福利 亿美元资助 ; 各州不提 外 , 允许各州降低 20 亿 开支至少相当于 1994 年度 供相当于 1994 年度开支 美元的福利开支 儿童照顾 7 年内为儿童福利金规 7 年内为儿童规定福利 要求在 NGA 计划中有 40 亿 福利金 定 180 亿美元以上 金 220 亿美元以上 美元为各州提供 , 为儿童 照顾金不少于 1994 年度 工作规则 接受福利家庭每周必 第一年后要求工作 25 支持全国州长协会的意见 需工作 20 小时 , 2002 年 小时 , 州可要求每周工 必需工作 35 小时 作 20 小时 儿童福利 各州继续保留联邦政府各州继续保留联邦政府 政府支持在当前福利 维持的项目 , 包含每个低为维持 , 管理和训练与抚 金额情况下的再训练计划 收入儿童受益者抚养照 养照顾和继嗣相关的项 顾或继嗣 ; 其他儿童联邦目 , 其他儿童福利项目将 福利基金项目由两块新 并于一块项目中 , 州从中 的项目代之 加以选择 到了 1996 年 4 月 , 看来克林顿实现其结束现行福利制度的诺言行将实现了。政府加紧了既符合政府要求又满足两党愿望的妥协法案获得通过的努力。两党都同意福利制度需要修正 , 但是在联邦政府承担资金上要付出多少 , 还有争论。 克林顿总统已经两次否决共和党议案 , 即一次是在 1995 年 12 月 6 日 否决了 HR2491 议案 , 福利议案是作为赤字削减预算的一部分提出了的。 另一次是在 1996 年 1 月 9 日 的 HR 4--H Rept 104-430) 的自由独立议案。现在使多尔在竞选中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可以提交一个克林顿喜欢签署的使双方领导人都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变的议案 , 他还可以提供一个克林顿肯定要否决的议案。实际上 , 议案的通过成了大选中的一张牌 , 而所谓为中产阶级 , 为穷人 , 为富人也就成了一种竞选的手段。这时还有来自州长们的压力。国会中来自共和党中某些较年轻的成员 , 希望多尔能与克林顿妥协以使总统签署福利议案。 这场较量按杰弗里 · 凯茨 (Jeffrey L.Katz) 和戴维 · 克劳德 (David S. Cloud) 的评论 , 已经不是第一次 , 还在 1988 年辩论时已经有了交锋 , 那次国会试图改变福利制度 (PL 100-485), 作为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在迫使国会考虑时强调对福利接受者教育和训练的长远措施 , 而参议院少数党领袖多尔则和福利议案保持距离。 人们还想起 , 尼克松和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同意家庭援助计划应当被替换 , 但是在如何替换上并没有达成一致。 现在民主党也做出了最大妥协的努力 , 谋求接受关于结束贫困家庭受益人的现金福利支付方式。 1996 年 4 月 17 日 , 参议院同意就福利改革议案进行重新审议 , 为此两党议员举行的听证会将持续到 1996 年 6 月 14 日 , 到 6 月 17 日 提出最后报告。 1996 年 4 月 25 日 , 威斯康星通过立法要求实行工作福利 , 5 月 18 日 , 克林顿总统在无线电演说中赞赏威斯康星共和党州长汤米 · 汤普森 (Tommy Thomson) 的计划。 5 月 19 日 , 克林顿试图缓解多尔关于福利改革的强硬态度。 1996 年 5 月 20 日 , 有六个州的州长写信给克林顿总统 , 支持总统对威斯康星的态度 , 要求总统给州以相当大的灵活性去对福利受益者的强制工作要求和时间限制。 比尔 · 克林顿和多尔都表示要讨论解决福利改革问题。 1996 年 7 月 13 日 , 克林顿在广播电视演说中表示 :“ 如果有工作要求 , 提供机会并要求责任心 , 我很乐于将福利改革法案变成法律。 ” 他还说 :“ 我决定使福利改革议案成为法律 ”“ 我期望在下月内有一个两党一致的福利改革议案。 ” 这个两党议案的目标包括 : 结束 61 年来领取联邦福利金的资格 , 给各州决定自己计划的权利 ; 限制福利金为期五年 , 州有权早些时间废除福利金并决定新的工作要求 ; 6 年中削减 530 亿美元 , 其中大多数的削减来自福利现金 , 也有一些是食品券福利金和得到联邦援助的合法移民的福利费用。 1996 年 7 月 18 日 , 众院以 256 对 170 票通过了历史性的福利改革议案。接着 , 参议院在 7 月 23 日 以 74 对 24 票通过了这一议案。这一议案被认为是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福利政策的最重大的变化。〖 64 〗联邦政府长达 61 年的保证对穷人援助的计划,改为限制福利金为 5 年,领取两年后至少每周工作 20 小时。取消对合法移民食品券的联邦补助 , 这样 6 年内可削减联邦经费近 600 亿美元。 7 月 31 日 , 克林顿宣称他将签署福利改革议案。 在总统讲话后的两个小时 , 众院以 328 比 101 票通过了福利改革议案。 众院和参院就福利改革立法通过谈判来达成联合决议 1996 年 8 月 1 日 , 众参两院通过了联合决议案 , 最终结束了联邦政府为福利金担保了 61 年的做法 , 福利接受者被要求在两年内谋求工作并限制享有福利金为五年。六年内可以削减 541 亿美元 , 砍掉对新移民的福利资助和食品券待遇。该法案以 78 对 21 票获得通过 , 21 票反对的是民主党议员。 一些评论认为这一法案与过去相比的主要变化在于 : ① 限制福利受益者为五年并且需在两年在内找到工作 ; ② 冻结赠款 , 州而不是联邦政府有权决定如何分配使用联邦有限援助资金 , 州必须对福利基金作出自己的贡献 ; ③ 控制对 20 %家庭的豁免 ; ④ 18 岁以下的不幸未婚母亲必须在校并且和成人住在一起 , 才能得到福利金 ; ⑤6 年中食品券开支将被削减 240 亿美元 , 但是联邦政府将继续为另外一些有资格的成员提供食品券 ; ⑥ 未成为公民的合法移民将无资格得到许多联邦政府的福利金 ; ⑦ 州将转移福利项目的 30 %用于儿童补助 , 这是享有福利人口的最脆弱部分。 1996 年 8 月 22 日 ,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大选前夕 , 正式批准了美国福利改革法案 , 这一法案长达 80 万个电脑字符 ( 据笔者通过互联网络获得全文 ) 。 它结束了自 1935 年以来 , 联邦政府对穷人的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 它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 5 年 ; 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需参加工作 ; 对穷人的食品券补助作了明确限制 , 规定有工作能力而又不抚养孩子的人在三年之内只能领到的食品券补助 ; 新移民在头五年内不能领取食品券 , 也不能领取残疾补助。 这一法案被克林顿称为旨在恢复福利制度 , 提供第二次就业机会 , 而不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法案的通过是在多次讨价还价后达成的妥协。不过有没有工作机会 , 则仍是一个大的难题。 对于这一法案的通过 , 许多民主党人感到非常失望 , 伊利诺伊参议员保罗 · 西蒙 (Paul Simon) 说 : “ 它绝对是我在国会 22 年中通过的最糟糕的议案。 ” 然而 , 对于大选来说 , 这无疑为克林顿的连任增加了一份不小的法码。 限于时间,对于克林顿第二任期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小布什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本文不再涉及。 (四) 综观当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 有着自身的明显特点。 它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兴办和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化 当代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体现了以联邦政府为主的联邦和州及地方政府兼顾 , 公私兼顾和交替的特色 , 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有所调整。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的组织和机构五花八门 , 其中包括各种福利保障机构 ; 各种非盈利性社会福利保障组织 , 含蓝十字会和蓝盾协会 ; 各类福利基金会 ; 各类教会的福利慈善机构 ; 工会所属的社会福利保障 ; 各种社区组织含康复组织、老年服务、精神病患者服务等 ; 以及家庭社会服务。  一般说来 ,1945-1969 年间联邦政府的作用十分突出 , 而 70 年代以来则强化了州和地方政府及私人团体的作用 , 强调各级政府的责任。 (2) 社会福利保障项目和财政来源的多层次、多渠道 美国社会保障项目几乎囊括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环境卫生、天灾人祸诸方面以及各个老、妇、幼、残、军、少数族裔等特殊利益集团。这些项目相互交错又各司其主 , 构成十分繁杂的社会福利网络 , 成为影响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十分重要的因素。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的财源既有联邦政府的各类拨款 , 也有公司提供的经费 ; 既有社区及各种社会组织提供的经费 , 也有私人的慈善性捐助 ; 既是雇员各个年度薪金的提存 , 又有私人储蓄的积累。 (3) 社会福利保障的不完善和医疗保障的滞后 和西欧的英德及北欧的瑞典等国相比 ,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 , 没有一个包容或管理整个社会福利保障各个方面的法律 , 社会保障的受益面也没有覆盖全社会 , 中央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相比欧洲发达国家要小。 在整个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中国家的医疗健康保险严重滞后 , 它不仅在建立的时间上晚于欧洲 , 而且保险的范围较窄 , 受惠人有限。这一机制主要是公私结合、保险与救济的结合。造成美国国家医疗健康保险的滞后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有美国自由放任主义健康保障观历史传统的消极影响 , 美国社会保障进程中自助与互助思想的盛行 , 也有工人和雇员对推进医疗健康保险的争斗不力 , 势力强大的美国医学学会的极力反对和阻扰 , 还有美国私人健康保险制度发展的双重影响。 (4) 社会福利保障受惠的严重不平衡 美国各项社会福利项目通常是为特殊对象设立的 , 而不少项目又是通过各州来实施的 , 在美国的 50 个州里富州贫困州的福利待遇相差很大 , 又由于历任总统实施社会保障立法的倾斜重点不同 , 这就造成了社会福利保障受惠不平衡的加剧。 ( 5 )在美国的社会福利津贴开支中主要的用于退休津贴和保健费用 据估算 1993 年联邦开支中各类社会福利津贴总计占 47.9 % , 其中与保健有关的开支占 14.8 % , 退休占 26.8 % , 合计占 41.6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 “ 不论是退休计划还是保健计划 , 开支都有利于美国的富人。 此外 , 联邦政府退休和保健计划不仅仅包括直接开支 , 还包括赋税方面的优惠。 ” 〖 72 〗通过联邦的退休金开支和赋税优惠的分配以及保健开支和保健赋税优惠的分配两个统计数据有力地说明 , 应纳税的收入不到 2 万美元的家庭今天占全美家庭的 42.3 % , 占联邦退休金开支的 39.6 % , 即低于他们所占家庭的比例 , 同时 , 赋税优惠比例仅占 14.2 %。而应纳税的收入在 10 万美元以上的 3.9 %的家庭 , 开支了联邦退休金的 5.6 % , 赋税优惠比例达 7.8 % , 为家庭比例的一倍。 在保健方面 , 应纳税的收入不到 1 万美元的家庭占今天全美家庭的 21.9 % , 用于联邦保健开支的 25.9 % , 但赋税优惠占 1.2 % ; 而应纳税的收入在 20 万美元以上的 1.1 %的家庭 , 开支了联邦保健费用的 1.2 % , 赋税优惠的 3.8 %。 (说明:《重视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经验》一文为笔者于 2001 年 6 月 4 日 为九江师专举办义务讲学的系列讲座中第六讲的讲演稿,原题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考察》。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黄安年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 1945-1996 )》一书的引言部分和《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一文部分。 相关文章可参见黄安年下列文章:《富兰克林 · 罗斯福和 1935 年社会保障法》 , 《世界历史》 1993 年第 5 期 , 第 37-46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K5 《世界史》 ,1994 年第 2 期。《 1935 社会保障法和美国的现代化》 , 载《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 , 东方出版社 , 第 245-258 页 ,1994 年 6 月版。 《当代美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演变》 , 《史学月刊》 ,1996 年第 1 期 , 第 97-103 页。 《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 , 《美国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 第 87-105 页;又载牛军主编 : 《克林顿治下的美国》 , 第 261-27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并载朱世达主编:《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第 400-417 页。 《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和贫困线》 , 《史学月刊》 ,1997 年第 4 期 , 第 90-98 页。 《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 --17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 , 《山东师大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32-39 页。 《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启示》 , 《兰州发展论坛》 ,1997 年 10 月创刊号 , 第 24-35 页。 《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 《九江师专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58-66 页。 《本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就业培训法案内容及相关政策》 , 《九江师专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 第 21-28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F102 , 1999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美国政府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 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 “ 伟大社会 ” 时期》 , 《山东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 第 34-39,70 页。 《〈当代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自序》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8 年第 1-2 期 , 第 51-54 页。《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 载《史学论衡》 (3), 第 191-213 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等。 当代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它起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保护器作用 在合理的范围内 ,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发挥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特别是保护劳动生产力和提高再生产质量的作用 , 在经济滞胀和生产结构机制转轨时期尤为突出。 70 年代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低速发展没有引发 30 年代大危机那样的惨状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 , 社会福利保障项目的实施还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的发展 , 有利于解决相当数量人的就业问题。 60 年代以来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2) 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发挥安全阀作用 它是稳定社会的需要,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 , 资本投资减少 , 职工消费水平下降 , 但社会福利开支并不减少 , 甚至略有增加 , 失业补偿支出大增 , 对危机的深化起到缓解作用。福利国家在实践上 , 主要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 , 而不是为了 “ 最大限度崐的社会福利经济 ” 。如美国的食品券 , 以国家补贴的形式低价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 , 以缓和入不敷出的矛盾 , 不仅为了济贫 , 而且为了济商 ( 农业资本家 ), 以解决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过剩问题。  政府用纳税人的赋税去购买剩余农产品 , 再将过剩农产品用于食品券计划、用于强制免费儿童午餐计划及儿童营养牛奶计划等项目。社会救济食品的数量既取决于贫困家庭的需要 , 而且受制于农产品过剩的程度。 在另一方面 , 政府可以藉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来干预经济 , 据世界银行 1995 年报告显示 , 联邦中央政府支出的统计 , 在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100 % ) 中教育部分 1980 年占 2.6,1993 年占 2.0; 医疗卫生部分 1980 年占 10.4,1993 年占 17.1; 住房等环社会保障和福利部分分 1980 年占 37.8, 1993 年占 31.7; 三者合计 1980 年占 50.8 % ,1993 年占 50.28 %。占 GNP 的% ,1980 年为 11.02,1991 年为 11.18 。这对于稳定和干预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3) 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发挥调节器作用 它也是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对于这种社会财富通过赋税和福利开支的再分配 , 涉及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间关系的调整 , 这一点在美国历届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调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关于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性质 , 我们要注意到它所面对的是全体国民或不同的居民群体 , 在一定意义上它是通过联邦政府税收和福利津贴等政策干预对国民财富的一种再分配。虽然它不可能实现 “ 收入均等化 ”, 也不可能真正体现 “ 全民福利国家 ” 。然而 , 客观地说 , 社会福利制度并不是划分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志 , 而是财富再分配的辅助手段 , 现代福利保障制度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美国的社会保障经费也不是垄断资本的赠予 , 而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以社会保险为例 , 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以社会保险税的形式从工人工资中的直接扣除 ; 企业主交纳的保险费则是 , 资方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到居民身上的一种费用 , 实际上仍由劳动者负担。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来源于个人所得税 , 其中绝大部分由劳动人民负担。实际上福利越高 , 劳动者交纳的赋税也相应提高。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使全体劳动者都得到社会保险制度的充分保障。工人和雇员所得的福利金额有限 , 一般只占原工资的 1/3 左右 ; 通过税收得来的社会保险基金 , 没有全部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险开支。 1970 年美国有 1100 万职工没有得到社会保险 , 1992 年美国有 3700 万人没有医疗保险。 1948-1977 年间美国劳动者的实际收入 ( 含名义工资加社会保障收入 ) 的比重从 9.4 %增加到 30.7 % ;  同期剩余价值率由 236.7 %到 280.9 % ; 而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 则从 29.7 %减少为 26.3 %。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美国联邦雇员参加养老保险 , 工作 5 年以上 , 年满 55 岁退休后可领取休金 , 而一般职工要交纳 10 年的社会保险税 , 年满 65 岁才能领到退休金 ; 1978 年美国有 1200 万职工领取了双份的退休金 ; 一般穷人参加工作时间早 , 退休晚 , 没有优势。萨缪尔森在新版的《经济学》中也说 : 政府在近几十年里 , 建立了一套收入支持制度 , 帮助那些老弱病残和拖儿带女的人 , 并且为失去工作的人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这套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 ` 安全网 ', 保护了不幸者免于经济灾难。 ”“ 在最穷的社会中 , 从富裕的人那里扣除并提供极不幸的人剩余的饼是不多的。但是 , 当社会变得更为富裕时 , 他们将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对人的分配。 ” 美国政府在战后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上的变化和调整 , 涉及处理社会福利保障的四个普遍性问题 , 即权利与义务的协调 ; 效率与公正的协调 ; 发展与稳定 , 保障与经济的协调 ; 以及福利与国家 , 政府与社团 , 社会与私人的协调。 效率与公正的协调涉及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 老年人、妇女、少数族裔 ); 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贫困及贫困线等问题。 发展与稳定 , 保障与经济的协调 , 涉及社会福利保障与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 社会福利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 社会福利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兴衰 ; 社会福利保障与劳动生产率等问题。 福利与国家 , 政府与社团 , 社会与私人 , 涉及社会福利保障和政府干预 ; 社会福利保障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享 ; 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团体救济及福利 : 慈善机构、基金会、教会、非盈利性社团、社区服务、工会福利 ; 社会福利保障与家庭服务等问题。尽管对于美国医疗保健制度滞后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利弊说法不一 , 而且不管克林顿政府的医疗改革方案能否得到国会的肯首 , 抑或在多大程度上达成妥协 , 但是作为 “ 安全阀机制 ” 对于美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必不可少的 , 而且对它进行适当调整在时间上也是迟早的事。 注释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 第 7 卷 , 第 117 页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6 年。参见杨斌、刘景伟主编 : 《社会保险指南》 ,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黄德禄、黄安年选译《社会保险法》 , 载《 1917-1939 年的美国》 , 商务印书馆 ,1990 年。 亨利 · 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539 号 , 新泽西英文版 ,1973 年。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s, Wash. D.C., 1961, 261pp. 朱传一主编 :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 劳动人事出版社 ,1986 年 , 第 2 页。 拙文 : 《论胡佛总统反危机的自愿联合政策》 , 《世界历史》 ,1986 年第 9 期 ; 《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评述》载《史学论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拙文 : 《富兰克林 · 罗斯福和 1935 年社会保障法》 , 《世界历史》 ,1993 年第 5 期。 杜鲁门总统《关于社会保障的咨文》 (1948.5.24), 载《史学选译》 ,1987 年总第 13 期。 亨利 · 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514-516 页 , 新泽西英文版 ,1973 年。 亨利 · 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628-630 页 , 新泽西英文版 ,1973 年。 肯尼迪 : 《致国会的第二个国情咨文》 (1962.1.11), 载《合众国总统咨文汇编 (1790-1966) 》 , 第 3 卷 , 第 3132-3137 页 , 英文版。 参见拙著 : 《二十世纪美国史》 , 第十章第二、三节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 《六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社会改革》载拙著 :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404-418 页 ,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亨利 · 康玛杰编 : Social Security Amendments of 1965 (Medicare),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703-706 页 , 新泽西英文版 ,1973 年。 林登 · 约翰逊 : 《在安阿伯密执安大学关于 ‘ 伟大社会 ’ 的演说》 (1964.5.2), 载《史学选译》 , 1987 年 , 总第 13 期。林登 · 约翰逊 : 《致国会的第一个国情咨文》 (1964.1.8), 载《史学选译》 , 1987 年 , 总第 13 期。林登 · 约翰逊 : 《致国会的第二个国情咨文》 (1965.1.14), 载《史学选译》 , 1987 年 , 总第 13 期。 《经济机会法》 (1964.8.20), 载亨利 · 康玛杰编 : 《美国历史文献》 , 第 2 卷 , 第 691-694 页 , 新泽西英文版 ,1973 年。译文载《史学选译》 , 1987 年总第 13 期。 Congress and Nation 1965-1968,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Service, 1969. 同上。 参见 : Micheal Reagan and John Sanzone,The New Feder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Richard Morris,Federalism U.S.A. Style,From Federalism, Ed. by J·C·Boogman,The Hague, 1980. James Reichley,Conservatives in An Age of Changes,Brookings Institution,Washington, D.C., 1981. 《美国总统公开文件集 , 尼克松卷 , 1970 》 , 第 490-492 页。《尼克松回忆录》 , 中册 , 第 77-79 页 ,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 文森特 ·J· 伯克著 : 《尼克松的功绩 : 福利改革》 (Vincent J. Vee Burke, 敁 Nixon's Good Deed Welfare Reform),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 1991 年。 丹尼尔 · 莫伊尼汉著 : 《保障收入的政治》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Politics of a Garanteed Income 敋 ), 兰德姆出版公司 , 1973 年。 爱德华 ·D· 贝科威茨著 : 《美国福利国家 ---- 从罗斯福到里根》 (Edward D. 敁 Berowitz, American's Welfare State from Roosevelt to Reagan),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991 年。 Congress and Nation 1965-1968,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Service,1969. 约 · 亚瑟等著 : 《福利改革 : 州与联邦政府的作用》 , 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 , 1983 年。 爱德华 ·D· 伯克威兹著 : 《罗斯福到里根的美国福利改革》 , 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1991 年。戈登 ·L· 韦尔 : 《 1978 年福利辩论》 (Gordon L.Well, 敁 The Welfare debate of 1978) 社会经济研究所 , 1978 年。《卡特、国会和福利 : 一个漫长的道路》 (Carter, Congress and Welfare: A Long Road), 载 国会季刊 , 1977 年。 Richard P. Nathan, Fred C. Doolittle and Associates, Reaganand the Sta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nfred Bell, Contemporary Social Welfare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Pual M. Sommers, Welfare Reform in American, Prospective and Prospects, Kluwer Nijhoff Publishing; Tom Joe, Cheryl Rogers, By the few for the few--Reagan Welfare Legacy, Lexington; Walter I.Tranthner, FromPoorLaw toWelfare State--A History of Social Welfare in America, A Viaion of Macmillan Inc., N.Y. Donard T. Critchlow,Ellis W. Hawley, Poverty and Public Policy in Modern America, Chicago, 1989. 拙文 :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 , 载《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乔治 · 布什 : 《在伊利诺伊州发表的竞选演说》 (1988 年 10 月 24 日 ), 载王建华主编 : 《美国政坛竞选演说精粹》第 273 页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 美 ) 进步政策研究所威尔 · 马歇尔、马丁 · 施拉姆主编 , 达洲等译 : 《克林顿变革方略》 , 新华出版社 ,1993 年版 , 第 215-216 页。 吉姆 · 穆尔 , 里尔 · 伊德著 , 汪有芬等译 : 《克林顿》 , 东方出版社 ,1992 年 , 第 247 页。 克林顿 : 在乔治 · 华盛顿大学的总统竞选演说《经济变革的新契约》 (1991.11.20) 。载萨本望、王锁宝等译 : 《美国新总统克林顿》第 157-158 页 , 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2 年。 王建华主编 : 《美国政坛竞选演说精粹》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 第 288-292 页。 岳西宽、张卫星译 : 《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 , 第 446-448,450 页 ,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 年。 Congress Bill of U.S.A. S1757, Calendar No. 335, pp.1 、 5-7. Economic Report of President, 1995, Bill Clinton, Feb. 13, 1995, 第 4-8 页。 Collette Fraley, Social Policy,( May,20,1995),pp.1431. Collette Fraley, Andrew Taylor,“House Republicans Posied For Medicare Showdown”, Social Policy, (Oct. ,14,1995), pp.3142. Collette Fraley, “school Lunch Bogs Down Overhaul Agreetment”Social Policy,(Dec. ,2, 1995),pp.366. "Clinton Plan Does Little to End Major Medicaid Disputes" Social Policy ,(Dec.,9.1995), pp.3744. 陈宝森 : 《一幅志在振兴美国经济兰图 —— 评克林顿的第一个国情咨文》 , 《美国研究》 ,1993 年第 2 期 , 第 30-37 页。 高风仪 :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改革》 , 《光明日》 ,1994 年 1 月 17 日 。 Economic Report of President,1995, pp.40. The Washington Post) (Jan. ,7,1995, A8); Social Policy,(Jan.,14,1995) , pp.162. Ibid. Social Policy ,(Oct.,4,1993), pp.90. Ibid. “Governors Group Sidelined in Welfare Debate”,(May,20,1995), pp.1423. Ibid. “Senate Finance is Poised to Approve”,(May,20,1995), pp.1424 、 1425. Ibid. “Senate Plan Has Fewer Block Grants”,(May,27,1995),pp.1504-1505. Ibid. pp.1506. Ibid. pp.1425. Almana, pp.349. 转引自 Social Policy,(May,20,1995),pp. 1424. Ibid. pp.1425. Ibid. “Sunbelt Senators Revolt Over Welfare Formula”, Social Policy,(June, 24,1995), pp.1842 、 1844. Ibid. “Senate GOP Puts Overhaul on Hold to Muster Votes”, Social Policy, (August,12,1995),pp.2443,2722. Ibid. “Some Key Differences”, Social Policy,(Spet. ,23,1995) , pp.2910. Jeffrey L.Katz,“ GOP Produces Welfare Agreement ,Urges Clinton To Sign On”,Social Policy,(Nov.,11,1995) , pp.3459. ibid “Internal Squabbles Interfere With Welfare Overhaul”,(Nov.,18,1995, pp.3541,3545. Jeffrey L.Katz,“Provisions of Welfare Bill”, Social Policy,(Nov.,18 ,1995), pp.3542-3544. Jeffrey L.Katz,“Clinton Vows to Veto Overhual Measure” , Social Policy,(Dec.,23 . 1995, pp.3889.; "Conference Report Highlights", Social Policy,(Dec.,23, 1995), pp.3890-3891. Jeffrey L.Katz,“GOP May Look to Senate Version To Revive Overhaul Effort”, Social Policy,(Feb., 3.1996), pp.304-305 页 . Jeffrey L.Katz, “Comparing Welfare Proposals” , Social Policy, (March,,2,1996), pp.559. Jeffrey L.Katz, David S. Cloud,“ Welfare Overhaul Leaves Dole With Campaign Dilemma”, Social Policy, (April,20.1996), pp.1023-1025. Jeffrey L.Katz,“ Seems Like Old Times”, Social Policy,(April, ,20,1996), pp.1026. Jeffrey L.Katz,“Voter Call for Revamped Welfare Poses Problem for Democrats, Inside Congress” , ( April,20,1996),pp.1027-1029. Ibid. pp.1030. CNN Jill Diugherty,“Clinton Tries to Steal Dole's On Welfare Reform”,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 ( May,19,1996 ) ; “House Seeksto Force Clinton's Hand On Welfare”,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June .7,1996) Ibid. “Governors to Clinton: Put Up or Shut Up”,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 (May,20,1996). Ibid.“GOP Leaders Unveil Another Welfare Plan”,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May ,22,1996). “Clinton Address”, CNN Washington (July ,13,1996) ,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July,13,1996). “Senate Passes Tough Welfare Reform Measure”,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 (July,23,1996). “House Passes Historic Welfare Bill”,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 (July,18,1996). “Clinton Says He'll Sign Welfare Reform Bill”,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 (July,31,1996). “Negotiators Strike Welfare Reform Agreement”,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July ,30,1996). Ibid.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 (August,1,1996). Ibid. “Applaud It While It Lasts”,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August , 3,1996). 范颂九 : 《美国大改福利制度》 , 《光明日报》 , 1996 年 8 月 26 日 。 Internet, All Politics News. (August,28,1996). ibid. 第 68 、 71 页。 保罗 ·A· 萨缪尔森、威廉 ·D· 诺德豪斯著 , 高鸿业等译 : 《经济学》 , 下册 ,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 , 第 1174 页。 (说明:《重视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经验》一文为笔者于 2001 年 6 月 4 日为九江师专举办义务讲学的系列讲座中第六讲的讲演稿,原题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考察》。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黄安年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 1945-1996 )》一书的引言部分和《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一文部分。 相关文章可参见黄安年下列文章:《富兰克林 · 罗斯福和 1935 年社会保障法》 , 《世界历史》 1993 年第 5 期 , 第 37-46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K5 《世界史》 ,1994 年第 2 期。《 1935 社会保障法和美国的现代化》 , 载《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 , 东方出版社 , 第 245-258 页 ,1994 年 6 月版。 《当代美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演变》 , 《史学月刊》 ,1996 年第 1 期 , 第 97-103 页。 《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 , 《美国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 第 87-105 页;又载牛军主编 : 《克林顿治下的美国》 , 第 261-27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并载朱世达主编:《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第 400-417 页。 《战后美国的贫困、贫困结构和贫困线》 , 《史学月刊》 ,1997 年第 4 期 , 第 90-98 页。 《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 --17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 , 《山东师大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32-39 页。 《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启示》 , 《兰州发展论坛》 ,1997 年 10 月创刊号 , 第 24-35 页。 《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 《九江师专学报》 ,1997 年第 4 期 , 第 58-66 页。 《本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就业培训法案内容及相关政策》 , 《九江师专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 第 21-28 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F102 , 1999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美国政府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 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 “ 伟大社会 ” 时期》 , 《山东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4 期 , 第 34-39,70 页。 《〈当代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自序》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8 年第 1-2 期 , 第 51-54 页。《论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 载《史学论衡》 (3), 第 191-213 页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等。 黄安年 2001 年6 月8 日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社会保障研究 / 2002 年6 月12 日 首发,2002 年8 月13 日 重发;2006 年6 月11 日 再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0.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7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言:布局
liwenbianji 2012-9-27 12:11
“ 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 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 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 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 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也就是说,①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②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 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 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 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 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 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 例如,一篇关于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论文如果直到“讨论”才提及利什曼原虫是一种皮肤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虫,将很不利于读者理解(或令读者头痛)。类似 地,一篇关于蛋白Bcl - 10的研究论文也应该在“引言”中就说明这种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和激活信号分子NF-κB,而不要留到“讨论”才讲。 示例 上 面这个的例子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经授权转载)。作者先清楚地点出问题,接着用5段话的背景材料(此处略)来解释既有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然后 顺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据,最后再水到渠成简介本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由于这里对本研究工作已叙述得比较详细,不 过更有可能是由于JCI上的文章“引言”之后紧接着就是“结果”,而“方法”部分在“讨论”之后才出现。 核查清单 1. 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传达“现有问题”或者假说 2. 表述清楚“现有问题”或假说的背景。 3. 引用平衡的且较新的文献。 4. 明确定义技术术语和不常见的术语。 5. 最后一段简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么结果。 英文原文 Introduction: setting the scene The introduction must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m to put your work into context. It needn’t and shouldn’t b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eld: that is what review articles are for. Instead, it should present “the problem”, basically whatev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reby defin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also briefly explain how you addressed this problem and what was achieved. Put another way, i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introduction what related work has been done before, why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hat you did, and what you foun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should have been perform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your study; if not, you run the risk that someone has previously done what you intend to do. However,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imilar or related studies are published during the several months it takes to perform th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reviewed on an on-going basis to ensure that you are up to date with all developments in your field of research. As with all references to th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cited in the 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current, balanced and releva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1) you should not cite papers that don’t directly pertain to the research you plan to describe; 2) you must cite all relevant papers, not only your own research and papers that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but also papers that contradict your findings or propose alternative ideas; and 3) only the most recent papers showing a particular finding should be cited, unless referring to an older paper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in the field 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method. The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for a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is all that is required. If a reader wants to know more they will find a review on the subject; indeed, many authors refer readers to review article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ir introduction. It is usually a good idea to briefly describe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found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bu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go into too much detail or you will end up repeating what is already 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A sentence or two for each is usually sufficient. Finally, any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technical terms and terms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some reader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For example, in a paper describing research on Leishmania major, it would not be helpful (or appreciated by the reader) if it was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to mention that this is a protozoan parasite responsible for the skin disease leishmaniasis. Similarly, in a paper describing findings relating to the protein BCL-10,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poptosis and activate the signaling molecule NF-κB should be 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rather than being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Example In the example abov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the authors clearly state what the problem is and follow this with five paragraphs of background (not shown)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leads nicely to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which is logic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chose not to mention their find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possibly because the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was quite detailed, but most likely because the results section immediately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n JCI papers, with the Methods com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hecklist 1.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2. Clearly framed “problem”/hypotheses 3. Balanced and current literature cited 4. Technical and non-familiar terms clearly defined 5. Brief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achieved in the final paragraph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言:布局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2-7-20 16:34
“ 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 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 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 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 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也就是说,①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②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 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 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 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 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 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 例如,一篇关于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论文如果直到“讨论”才提及利什曼原虫是一种皮肤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虫,将很不利于读者理解(或令读者头痛)。类似 地,一篇关于蛋白Bcl - 10的研究论文也应该在“引言”中就说明这种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和激活信号分子NF-κB,而不要留到“讨论”才讲。 示例 上 面这个的例子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经授权转载)。作者先清楚地点出问题,接着用5段话的背景材料(此处略)来解释既有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然后 顺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据,最后再水到渠成简介本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由于这里对本研究工作已叙述得比较详细,不 过更有可能是由于JCI上的文章“引言”之后紧接着就是“结果”,而“方法”部分在“讨论”之后才出现。 核查清单 1. 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传达“现有问题”或者假说 2. 表述清楚“现有问题”或假说的背景。 3. 引用平衡的且较新的文献。 4. 明确定义技术术语和不常见的术语。 5. 最后一段简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么结果。 英文原文 Introduction: setting the scene The introduction must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m to put your work into context. It needn’t and shouldn’t b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eld: that is what review articles are for. Instead, it should present “the problem”, basically whatev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reby defin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also briefly explain how you addressed this problem and what was achieved. Put another way, i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introduction what related work has been done before, why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hat you did, and what you foun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should have been perform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your study; if not, you run the risk that someone has previously done what you intend to do. However,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imilar or related studies are published during the several months it takes to perform th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reviewed on an on-going basis to ensure that you are up to date with all developments in your field of research. As with all references to th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cited in the 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current, balanced and releva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1) you should not cite papers that don’t directly pertain to the research you plan to describe; 2) you must cite all relevant papers, not only your own research and papers that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but also papers that contradict your findings or propose alternative ideas; and 3) only the most recent papers showing a particular finding should be cited, unless referring to an older paper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in the field 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method. The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for a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is all that is required. If a reader wants to know more they will find a review on the subject; indeed, many authors refer readers to review article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ir introduction. It is usually a good idea to briefly describe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found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bu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go into too much detail or you will end up repeating what is already 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A sentence or two for each is usually sufficient. Finally, any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technical terms and terms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some reader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For example, in a paper describing research on Leishmania major, it would not be helpful (or appreciated by the reader) if it was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to mention that this is a protozoan parasite responsible for the skin disease leishmaniasis. Similarly, in a paper describing findings relating to the protein BCL-10,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poptosis and activate the signaling molecule NF-κB should be 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rather than being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Example In the example abov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the authors clearly state what the problem is and follow this with five paragraphs of background (not shown)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leads nicely to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which is logic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chose not to mention their find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possibly because the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was quite detailed, but most likely because the results section immediately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n JCI papers, with the Methods com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hecklist 1.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2. Clearly framed “problem”/hypotheses 3. Balanced and current literature cited 4. Technical and non-familiar terms clearly defined 5. Brief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achieved in the final paragraph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言:布局
liwenbianji 2012-5-22 16:54
“ 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 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 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 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 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也就是说,①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②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 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 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 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 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 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 例如,一篇关于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论文如果直到“讨论”才提及利什曼原虫是一种皮肤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虫,将很不利于读者理解(或令读者头痛)。类似 地,一篇关于蛋白Bcl - 10的研究论文也应该在“引言”中就说明这种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和激活信号分子NF-κB,而不要留到“讨论”才讲。 示例 上 面这个的例子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经授权转载)。作者先清楚地点出问题,接着用5段话的背景材料(此处略)来解释既有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然后 顺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据,最后再水到渠成简介本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由于这里对本研究工作已叙述得比较详细,不 过更有可能是由于JCI上的文章“引言”之后紧接着就是“结果”,而“方法”部分在“讨论”之后才出现。 核查清单 1. 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传达“现有问题”或者假说 2. 表述清楚“现有问题”或假说的背景。 3. 引用平衡的且较新的文献。 4. 明确定义技术术语和不常见的术语。 5. 最后一段简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么结果。 英文原文 Introduction: setting the scene The introduction must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m to put your work into context. It needn’t and shouldn’t b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eld: that is what review articles are for. Instead, it should present “the problem”, basically whatev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reby defin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also briefly explain how you addressed this problem and what was achieved. Put another way, i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introduction what related work has been done before, why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hat you did, and what you foun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should have been perform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your study; if not, you run the risk that someone has previously done what you intend to do. However,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imilar or related studies are published during the several months it takes to perform th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reviewed on an on-going basis to ensure that you are up to date with all developments in your field of research. As with all references to th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cited in the 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current, balanced and releva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1) you should not cite papers that don’t directly pertain to the research you plan to describe; 2) you must cite all relevant papers, not only your own research and papers that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but also papers that contradict your findings or propose alternative ideas; and 3) only the most recent papers showing a particular finding should be cited, unless referring to an older paper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in the field 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method. The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for a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is all that is required. If a reader wants to know more they will find a review on the subject; indeed, many authors refer readers to review article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ir introduction. It is usually a good idea to briefly describe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found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bu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go into too much detail or you will end up repeating what is already 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A sentence or two for each is usually sufficient. Finally, any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technical terms and terms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some reader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For example, in a paper describing research on Leishmania major, it would not be helpful (or appreciated by the reader) if it was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to mention that this is a protozoan parasite responsible for the skin disease leishmaniasis. Similarly, in a paper describing findings relating to the protein BCL-10,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poptosis and activate the signaling molecule NF-κB should be 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rather than being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Example In the example abov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the authors clearly state what the problem is and follow this with five paragraphs of background (not shown)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leads nicely to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which is logic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chose not to mention their find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possibly because the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was quite detailed, but most likely because the results section immediately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n JCI papers, with the Methods com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hecklist 1.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2. Clearly framed “problem”/hypotheses 3. Balanced and current literature cited 4. Technical and non-familiar terms clearly defined 5. Brief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achieved in the final paragraph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文章的引言不好写?
热度 19 NanoZhang 2012-3-27 09:07
  常听到身边的研究生说引言不好写,我就不好理解,我最擅长写引言了,第一篇文章的初稿拿给导师看,老师看完后夸我引言有逻辑,写得好!   引言到底好不好写呢?我到网上搜了一下,有人说“引言精髓就在于吹,假如你不会吹,你的实验内容再好也不容易被发觉。假如会吹,你的实验内容再平凡也能上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这点我不能苟同,“再平凡也能上高影响影子的期刊”?这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的作风,果真平凡的东西,就让它去个平凡点的期刊,干嘛非要“弄”到高级别期刊呢?做科学要真正去推动科学的进步,而不是为了影响因子横竖去灌水。除非你只是为了多发写风光的杂志做门面,以捞取名利。现在不少高级别杂志上的文章并不高级别,就是因为有许多“聪明人”懂得了如何包装文章,其实与科学进步毫无贡献,反而是科技进步的绊脚石。这些人蝇营狗苟,不配称为科学人。   言归正传,引言不好写,我认为是因为文献涉猎得不够,做研究没有全局感,导师安排做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实验,老师安排算什么东西就算什么东西,东西做完了,数据出来了,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对我来说,写文章最困难的是讨论部分,通过两篇文章的写作,我发现讨论部分非常需要物理思想和理论基础。这部分我老是写不好,我的导师写讨论很厉害,就是因为他知识面很广、而且理论功底很扎实,能把一个问题分析深入。引言的写作可以短期内提高,而要写好讨论部分则非一日之功。
10370 次阅读|57 个评论
引言:布局
热度 2 liwenbianji 2012-3-22 09:32
“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也就是说,①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②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 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例如,一篇关于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论文如果直到“讨论”才提及利什曼原虫是一种皮肤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虫,将很不利于读者理解(或令读者头痛)。类似地,一篇关于蛋白Bcl - 10的研究论文也应该在“引言”中就说明这种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和激活信号分子NF-κB,而不要留到“讨论”才讲。 实例 上面这个的例子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经授权转载)。作者先清楚地点出问题,接着用5段话的背景材料(此处略)来解释既有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然后顺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据,最后再水到渠成简介本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由于这里对本研究工作已叙述得比较详细,不过更有可能是由于JCI上的文章“引言”之后紧接着就是“结果”,而“方法”部分在“讨论”之后才出现。 核查清单 1. 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传达“现有问题”或者假说 2. 表述清楚“现有问题”或假说的背景。 3. 引用平衡的且较新的文献。 4. 明确定义技术术语和不常见的术语。 5. 最后一段简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么结果。 Introduction: setting the scene The introduction must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m to put your work into context. It needn’t and shouldn’t b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eld: that is what review articles are for. Instead, it should present “the problem”, basically whatev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reby defin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also briefly explain how you addressed this problem and what was achieved. Put another way, i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introduction what related work has been done before, why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hat you did, and what you foun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should have been perform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your study; if not, you run the risk that someone has previously done what you intend to do. However,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imilar or related studies are published during the several months it takes to perform th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reviewed on an on-going basis to ensure that you are up to date with all developments in your field of research. As with all references to th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cited in the 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current, balanced and releva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1) you should not cite papers that don’t directly pertain to the research you plan to describe; 2) you must cite all relevant papers, not only your own research and papers that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but also papers that contradict your findings or propose alternative ideas; and 3) only the most recent papers showing a particular finding should be cited, unless referring to an older paper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in the field 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method. The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for a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is all that is required. If a reader wants to know more they will find a review on the subject; indeed, many authors refer readers to review article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ir introduction. It is usually a good idea to briefly describe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found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bu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go into too much detail or you will end up repeating what is already 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A sentence or two for each is usually sufficient. Finally, any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technical terms and terms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some reader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For example, in a paper describing research on Leishmania major, it would not be helpful (or appreciated by the reader) if it was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to mention that this is a protozoan parasite responsible for the skin disease leishmaniasis. Similarly, in a paper describing findings relating to the protein BCL-10,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poptosis and activate the signaling molecule NF-κB should be 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rather than being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Example In the example abov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the authors clearly state what the problem is and follow this with five paragraphs of background (not shown)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leads nicely to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which is logic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chose not to mention their find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possibly because the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was quite detailed, but most likely because the results section immediately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n JCI papers, with the Methods com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hecklist 1.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2. Clearly framed “problem”/hypotheses 3. Balanced and current literature cited 4. Technical and non-familiar terms clearly defined 5. Brief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achieved in the final paragraph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8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如何利用引言设计版面? (美编设计)
热度 1 papaya313575 2012-1-7 18:46
[转载]如何利用引言设计版面? (美编设计)
本文由logosky.net设计师陈汉聪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译者的话】从正文中摘引某句话作为一个元素放置在版面中,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技巧。很多人会认为引言只是起到一个补白的作用,但引言绝非天生只是配角。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将引言作为一个设计要素,能够使版面产生有趣吸引的效果。在本文中我们将会以生动的例子来探讨在版面中如何利用引言来安排版面。 通过本文的引言设计技巧,我们可以轻易让你的故事更加吸引读者的眼光。 我们每个人都对引言不陌生,在杂志及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在排版上使用引言。引言一般是从正文里摘取的一个简短信息,通常在字体上安排得更加突出,而放置的位置则精心考量。在一个版面中,引言并不适宜大量使用,通常在一个展开页中可以出现一至两个引言。通过这些引言,可以起到信息的贯穿作用。 引言有很多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填补页面的某些空间,或者在一篇很长的文章中插入引言,打破版面的沉闷结构。但引言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在版面中巧妙使用引言,可以使版面显得更生动。这些引言能够引起那些匆匆浏览的读者的注意力。其实引言本身就构成丰富的信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一种概括、点明主题、揭示文章意义等作用,这些引言本身就构成一个小故事。运用得当的引言本身就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对于设计师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元素。
个人分类: 也学亦术|3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引言:布局
liwenbianji 2011-7-28 12:31
引言:布局
“引言”必须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他们明白你工作的来龙去脉。它不必也不应是该领域的全面文献综述—那是综述性论文的事情。相反,它应指出“现有问题”,也就是你的研究问题,从而确立该研究的根据。“引言”还应简要说明你如何着手这个问题,以及你取得的进展。换言之,“引言”应交待清楚:已有哪些相关的工作、为何需要此研究、你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在你开展研究之前,应该开展全面的文献检索;否则,就存在炒冷饭的风险。不过,在你正进行研究的几个月时间里,也有可能有类似或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应当随时、持续地检索文献,以确保你能立即获悉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引言”中引用的文献应该新颖、平衡、且与你工作息息相关。也就是说,①与你报道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不要引;②要引用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文。除了引用你自己发表的研究以及赞同你的研究结论的其他论文外,也要引用与你的结果矛盾或持不同观点的论文;3)就某一方面的结果,只引最新论文,除非是用早前的文献来说明某种思维或方法的发展演变。只需引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使读者能明白你研究的依据就够了。若读者想了解更多细节,他们自己会去读相关综述。所以,许多作者常常采用引用综述来缩短他们的“引言”。 在“引言”结尾可以简述一下你做了什么以及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一般是个不错的写法,但不要过于详细,否则就会变成重复“方法”和“结果”中的内容;每个部分写一两句即可。最后,任何非标准缩写、技术术语以及读者可能不熟悉的术语都要在“引言”中定义清楚。例如,一篇关于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论文如果直到“讨论”才提及利什曼原虫是一种皮肤病(利什曼病)的致病寄生虫,将很不利于读者理解(或令读者头痛)。类似地,一篇关于蛋白Bcl - 10的研究论文也应该在“引言”中就说明这种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和激活信号分子NF-κB,而不要留到“讨论”才讲。 示例 上面这个的例子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经授权转载)。作者先清楚地点出问题,接着用5段话的背景材料(此处略)来解释既有研究的结果及其意义;然后顺理成章引出本研究的根据,最后再水到渠成简介本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不在“引言”中提及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由于这里对本研究工作已叙述得比较详细,不过更有可能是由于JCI上的文章“引言”之后紧接着就是“结果”,而“方法”部分在“讨论”之后才出现。 核查清单 1. 用最少量的背景信息传达“现有问题”或者假说 2. 表述清楚“现有问题”或假说的背景。 3. 引用平衡的且较新的文献。 4. 明确定义技术术语和不常见的术语。 5. 最后一段简述做了哪些工作和取得了什么结果。 英文原文 Introduction: setting the scene The introduction must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m to put your work into context. It needn’t and shouldn’t b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eld: that is what review articles are for. Instead, it should present “the problem”, basically whatev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hereby defin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also briefly explain how you addressed this problem and what was achieved. Put another way, i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introduction what related work has been done before, why the current study was performed, what you did, and what you foun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should have been perform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your study; if not, you run the risk that someone has previously done what you intend to do. However,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similar or related studies are published during the several months it takes to perform the research.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reviewed on an on-going basis to ensure that you are up to date with all developments in your field of research. As with all references to th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cited in the introduction needs to be current, balanced and releva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1) you should not cite papers that don’t directly pertain to the research you plan to describe; 2) you must cite all relevant papers, not only your own research and papers that support your hypothesis, but also papers that contradict your findings or propose alternative ideas; and 3) only the most recent papers showing a particular finding should be cited, unless referring to an older paper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in the field 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ticular method. The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for a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is all that is required. If a reader wants to know more they will find a review on the subject; indeed, many authors refer readers to review article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ir introduction. It is usually a good idea to briefly describe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found at the end of the introduction, bu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go into too much detail or you will end up repeating what is already described i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A sentence or two for each is usually sufficient. Finally, any non-standard abbreviations, technical terms and terms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some reader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For example, in a paper describing research on Leishmania major, it would not be helpful (or appreciated by the reader) if it was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to mention that this is a protozoan parasite responsible for the skin disease leishmaniasis. Similarly, in a paper describing findings relating to the protein BCL-10,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poptosis and activate the signaling molecule NF-κB should be mentioned in the introduction rather than being left until the discussion. Example In the example abov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T3828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the authors clearly state what the problem is and follow this with five paragraphs of background (not shown)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work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leads nicely to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which is logic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chose not to mention their find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possibly because the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was quite detailed, but most likely because the results section immediately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in JCI papers, with the Methods com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section. Checklist 1. Minimum amount of background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hypotheses 2. Clearly framed “problem”/hypotheses 3. Balanced and current literature cited 4. Technical and non-familiar terms clearly defined 5. Brief description of what was done and what was achieved in the final paragraph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言:开宗明义 引领全文——七谈科技论文写作
热度 6 sqdai 2011-2-14 19:56
本讲专门谈谈科技论文引言的写作,这也是青年人写论文的一个薄弱环节。我认为,先要认识引言对全文的重要作用,进而了解引言的内容和写法,改掉常见的缺点。 • 引言的重要性 • 在科技论文中,引言极其重要,是引领全文的“先锋”,人们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意图( motivation )、思路( idea )和成果( results ),与问题、摘要一起,形成勾起读者“探究欲”的三要素,更是让读者理解所报告的工作的“引子”。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 引言的内容 • 简述工作的缘起、背景和意义;综述相关的研究动态和前人成果;指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陈述本人的工作和主要成果,讲清对以往工作的发展;列出本文的架构(对于长文不可或缺)。 • 引言的篇幅 • 引言要有足够的长度,约占全文篇幅的 1/6 ~ 1/5 ,也就是说,一篇五六页的论文,引言至少为一页;一篇一百页的学位论文,引言(概论、绪论)应有二十页左右的篇幅。 • 引言写作的常见问题 • 下面列举初学科技论文写作者的常见问题: —— 过于简略 。这是国内青年作者的论文中最常见的问题,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引言的重要性,写得浮皮潦草,篇幅甚短,语焉不详,平淡乏味。 —— 侈谈意义 。对于论文工作的意义需要有简短陈述,但不必长篇大论,因为读者是同行,对一项工作的重要性自有共识。 —— 忽略回顾 。有些论文对前人工作很少提及或不屑一顾,没有把论文与相关的近期进展联系起来,使论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似乎此工作是作者天马行空第一份。 —— 平铺直叙 。简单罗列前人工作,未做详尽分析,特别是不曾指出前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轻描淡写 。只用一两句话点明本人工作,使读者难以了解取得成果的思路、方法,以及作者工作的继承性和创造性。 —— 重述摘要 。不少作者写作论文时动用剪贴工具,简单地重复摘要的内容,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 引言写作的五招 • ——充分认识引言的“开宗明义,引领全文”的关键作用。化大力气写引言,通常,写作的最后阶段才写引言(绪论); ——言简意赅地写明论文的背景。话不在多,点到即可; ——重点写好前人工作综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扼要地简述以往的相关工作(包括自己的),特别应指出急需解决的又是本文关注的关键问题; ——恰如其分地概述本文工作。尤其要点明创新点; ——简述本文的结构。通常放在引言的最后一段:“本文是这样组织的 …… ”。 • 引言写作的案例 • 这里引用两位普通作者的论文引言,此文发表在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的 2006 年第 6 期上。 【案例点评】 这一引言基本上达到了上文所述的要求,亦即,简明扼要地描述了论文的背景;恰当充分地综述了相关的成果(共引参考文献 17 篇,包括自己的工作);点明了现有工作的不足;简述了本文工作要点。缺点是对本文的工作进展描述得不够充分,尤其是没有说清所得的数值解与解析解、实验数据比较的结果。 Numerical modeling of wave evolution and runup in shallow water 1 Introduction In shallow waters of coastal zones, shoreward wave propagation generally leads to complex phenomena, such as wave breaking and runup, which a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in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For instance, wave breaking often induces energy dissipation, sediments transportation and momentum exchange between waves and nearshore currents, while wave runup has direct relevance to tsunami hazard mitigation. Solitary waves and cnoidal waves are two typical forms of nonlinear shallow water waves, which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 Lin et al and Guignard et al investigated solitary wave breaking and runup on sloping beaches. Jensen et al presented experiments on runup of strongly nonlinear waves on a beach of 10.54 ° inclination, and obtained free surface profiles and velocity fields. Liu Tao simulated the process of solitary wave runup and rundown on the seaward wall of different breakwaters. Chang et al studied vortex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due to flow separation around a submerged rectangular obstacle under incoming cnoidal waves. Guyenne Grilli performed simulations in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wave tank to investigate the shoaling and breaking of solitary waves over a sloping ridge. Early studies on shallow waves were mostly based on potential flow theory and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 With the potential flow equations, Grilli et al simulated shoaling and breaking of solitary waves on different slopes systematically. Liu et al reported simulations of propagation and endwall reflection of a fully nonlinear solitary wave with the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Li Raichlen presented a nonlinear solution to the classical shallow water equation for solitary wave runup on plane slope. Lynett et al developed a moving boundary technique to investigate wave runup and rundown with Boussinesq equ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ique and numerical method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ve been attracted to models based on the Navier-Stokes (N-S) equations . Lin Liu and Qi Hou developed 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the RANS equations and model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periodic wave train, respectively. Chen et al investigated plunging breakers of Stokes waves with the classical two-dimensional N-S equations and VOF method. Christensen Deigaard and Lubin et al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simulating 3D plunging breaking waves by solving the N-S equations coupled with a 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model. The commercial CFD software which is developing rapidly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to investigate water wave problems. It releases investigators from the heavy work of programming and allow them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phenomena 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thematical models , e.g., Lu et al and Dong Zhan . In the present work, utilizing the commercial platform FLUENT, a dynamic mesh model is developed to save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simulation of solitary wave propagating on constant depth. Cnoidal waves are generated with the technique that linking FORTRAN IMSL library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noidal wave theories to different orders are then compared. Wave evolution and runup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influence of grid size on accuracy is discussed in the 3D simulation of cnoidal wave runup around circular cylinder. All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r analytical solutions. 【链接】已发的相关博文 在 “ 临门一脚 ” 上狠下功夫 —— 谈科技论文写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7210 写论文 “ 四戒 ” :戒杂、戒浅、戒乱、戒错 —— 再谈科技论文写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7533 缜密构思 精心铺陈 —— 三谈科技论文写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8496 大师手笔 非同凡响 —— 四谈科技论文写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9331 文题:画龙点睛 概括主题 —— 五谈科技论文写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89884 摘要:言简意赅 提纲挈领 —— 六谈科技论文写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2585 写于 2011 年 2 月 14 日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056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个“烂”博士生谈谈如何读文献
AnjinLiu 2010-5-14 11:12
(一点点感悟,欢迎批评) 文献越来越多,经过我眼的有2000篇了吧,没有仔细统计过。 文献这么多,首先要如何归类,否则自己都找不到。每个人的分类习惯都不同,我的习惯是按照主题分类,这些文章都在讨论什么问题。我有的按研究组分类,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做得相当专一。 接下来就是读了。文献这么多,当然选着读。主要研究经典的文章,多读精读。读的时候要读引言,记句子,看架构,研逻辑。当然更要钻研里面的实质性的科学内容。 有些人说,他们从不看引言,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写不好文章。个人认为引言也算是文章的精华部分。一个人的文章写的怎么样,学术水平怎么样,逻辑思维能力怎么样,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不用看后面其自己做的内容,首先看引言就知道了。好的引言让人看了之后知道这个工作的来龙去脉,哪怕是外行都能对这个方向有个大致的了解。 对于像我这样的烂博士生来说,英语水平不好。为了能发国外英文期刊文章混毕业,最好还得多注意下英语的提高。为了避免写文章的时候拍着头脑百思这句话怎么表达的窘况,我一直很注意文章中的句子以及专业表达,把它记下来。到了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可以手到擒来,稍加修改下就能成为自己的语言。所谓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条龙就是此理吧。 还要研究别人对整个行文是怎么安排的,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先说,哪些后说。这就是说要研究逻辑和构架。 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总结。总结是一项纵观全局,指点江山的工作。个人觉得不全面阅读这个方向的文献是不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很多人天天看文献,一篇接一篇,看了几个G的文献,最后效果还是一般。究其原因,还是不善于总结。其实文献分类也是总结。总结是挑去细枝末节,从几千万字的文献中说出世界有多少个组在这个方向里面的混,每个组有什么特色,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在朝什么方向前进,每个组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每个组工作的缺陷和不足,等等。如果能总结出等等问题,应该说他已经入门了,当个小领导应该没有问题了。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979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文“摘要”与“引言”之间的差异
carldy 2010-4-4 16:32
近段时间有学生在问: 毕业论文的摘要与引言,有何差异?怎么感觉差不多?是不是简单复制一遍即可?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普遍,也非常棘手,但是必须弄清楚,否则,一篇论文的价值就没办法体现出来。 我们先来看论文摘要。 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是对一项研究工作或技术实践的总结,对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摘要大都有字数限制,尤其是大型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摘要。摘要的内容应该包括该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和主要结论。摘要必须回答what-研究什么、how-怎么研究、result-得到了什么结果、implication-结果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简短精炼是论文摘要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对于正规的学术期刊而言,因此,摘要只需简明扼要地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分别用1~2句话加以概括即可。 引言也叫绪言、绪论。 这一部分可以参看如下网上观点:(天涯问答: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b858d75ee14d842 ) 引言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它可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中的全部或其中几项: 介绍某研究领域的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目前的水平等; 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解决的问题,并适当加以评价或比较; 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留下的技术空白,也可以提出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引出自己研究课题的动机与意义; 说明自己研究课题的目的; 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或勾勒其大体轮廓。 如何合理安排以上这些内容,将它们有条有理地给读者描绘清楚,并非容易之事。经验告诉我们,引言其实是全文最难写的部分。这是因为作者对有关学科领域的熟悉程度,作者的知识是渊博、还是贫乏,研究的意义何在、价值如何等问题,都在引言的字里行间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可以将引言的内容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来安排。第一层由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等内容组成,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第二层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自己的研究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自己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最后是引言的结尾,可以介绍一下论文的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引言中各个层次所占的篇幅可以有很大差别。这一点与摘要大不一样,摘要中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项内容各自所占的篇幅大体比例一样。而在引言中,第一个层次往往占去大部分篇幅。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研究目的可能会比较简短。 引言与摘要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摘要中必须把主要研究结果列出,而在引言中(如果摘要与正文一同登出)结果则可以省略不写,这是因为正文中专门有一节写结果,不必在引言中重复。 比较简短的论文,引言也可以相对比较简短。为了缩短篇幅,可以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某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意义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接着对文献进行回顾。然后介绍自己的研究动机、目的和主要内容。至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论文的组成部分则可以完全省略, 可见,引言一般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任务与目的。而在语言上也有各自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会使写作过程化难为易。下面将对引言各层次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分别加以介绍。 (1)如何写引言的开头 引言开头(即第一层)最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其意义是什么,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状况或水平如何。 (2)如何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他人在某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述,包括他人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发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援引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标注出处,即这一研究成果由何人在何时何地公开发表。 (3)如何写研究动机与目的 在介绍了他人在某领域的工作和成果之后,下一步便介绍作者自己的研究动机、目的与内容。介绍研究动机可以从两个角度人手,一是指出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知识的空白,二是说明解决这一问题,或填补知识空白的重要意义。 指出或暗示了知识领域里的空白,或提出了问题或假设之后,下一步理所当然应该告诉读者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填补上述空白,或者证明所提出的假设。 (4)如何写引言的结尾 研究目的完全可以作为引言的结尾。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章的结构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了解文章的轮廓和脉络。 至于研究结果,在引言中完全可以不写。研究结果是结论部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经常撰写研究论文的人来说,把握好论文摘要与引言的撰写技巧,是论文成功的第一步。 可见,摘要与引言的重要性。
个人分类: 论文撰写技巧 skills for graduate thesis|23169 次阅读|3 个评论
十年特聘教授述职报告——引言
yindazhong 2010-3-14 15:25
这两天在写述职报告,有点像写基金标书一样不来劲,胡言乱语写了一些思想的背景,作为引言,自我消遣一番,也贴到网上来供大家一乐: 千百年来,人类不懈努力追逐一个伟大的梦——健康长命 ….. 然而始终美梦难寻; 成千上万,科学家们追逐同样这个伟大的梦——健康长命 …… 然而依旧不得要领。 就在一年前, 英国衰老研究权威科学家 Kirkwood 断言: “严谨的科学研究已无望解读衰老原因!” 就在世纪初, 美国衰老研究权威科学家 Hayflick 宣称: “人类至今没有研制出真正的抗衰老药品!” 为什么?不为什么,衰老太复杂了, 复杂得令所有生物医学大师都莫名其妙,望洋兴叹! 万物讲不清,细胞讲不清,基因讲不清,进化也讲不清 …… 衰老,为什么衰老,连上帝也似乎说不白,道不明! 不明白为什么,谈什么怎么办!然而人类依旧摸黑前行 …… 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踏破铁鞋,梦里寻她千百度,柳暗花不明 …… 直到 20 世纪末,直到 21 世纪初, 我们的抗衰老科学家们又与秦皇汉武站到了一起 , 站到了几乎同一个高度。 于是我在数年前只能写下这样的文章,题为“衰老,千古之谜的魅力” 云云 …… 然而,人类历史终究没有在始皇帝的脚印上原地踏步, 浩瀚的生命科学波涛,举起一朵又一朵科学灵感的浪花, 我有幸摘取浪花,踏浪前行 …… 从老年色素的形成机制,我们发现了生物老化过程的共性特征, 看到了解读衰老过程本质的可能, 我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不识时务,不知魏晋 …… 科学发展的洪流,把一个理念顽强地注入我的脑海 : “我这一辈子,就为人类做成一件事——解读:衰老为什么!” 于是我来到了湖南师大,来到了伟人故乡,当上了潇湘学者,一坐就是十年冷板凳 …… 终于,我没有心鹜它用, 终究,历史不负湖湘人敢为天下先的恒心。 于是我的笔下出现了这样的文章,“衰老,千古之谜的终结”; 于是纪念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的 800岁 剑桥,出现了中国人的应邀报告“衰老机理的本性” …… 衰老_千古之谜的终结.pdf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765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写引言所想到的
excellent 2009-7-17 22:47
这一个星期以来,系统看了一些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报告,深刻感觉到自己离做科研还差得远呢! 就我自己而言,表现最薄弱的的要算是引言的撰写了。一般引言中应包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自己所做工作的创新意义。一篇文章或一份报告级别的高低从引言中就可以窥见一二。从上大学开始,老师让我们写诸如文献综述之类的东西也不少,为什么到上了研究生还写不出来一些像样的东西来呢?通过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心理上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学生,不是一个研究人员,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完成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综述(通常老师会限制题目)。好一点的先理清一个思路、建立一个框架,然后从不同的文献中摘一些话来往自己框架里填。差一点的往往就是直接从网上下载一篇综述文章上交完事。写出来的东西,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有的甚至连语言都不通顺。 另一方面,老师的不负责任。老师对于学生的作业,很少仔细去批改,只是给个分数而已。评价一个学生作业的质量不是看内容,而使看你最后的参考文献。一共参考了几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有几篇。有的老师更甚,要求参考三十篇以上的文献,其中英文文献不得少于十篇。所以,学生在写文献综述时,并不是在说明问题,而是在凑参考文献。 第三,相关书籍和文献看的少了,缺乏对课题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才是写不好引言的症结所在。引言也好,文献综述也好,都是写出来让人家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是读者的老师。所以,你必须对你要阐述的观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才能娓娓道来,让读者对课题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第四,表达能力的欠缺。往往自己能明白作者的观点,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只能把作者的原话加上,这样的文章是不完整的,有拼凑的嫌疑。 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不指望有一天突然灵感大发炮制出鸿篇巨制,还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和文献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派翻译理论”论坛引言
sychun 2008-12-20 10:42
中国学派翻译理论论坛 引言 设立这个论坛的目的,是要引发学界关于翻译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有没有中国学派翻译理论?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是什么?它应当包括什么?其基本标志、原则、理论、方法、路向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 我们不妨先从许渊冲先生谈起,因为这一概念是他老人家首先提出来的。在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 2008 )一文中,许先生开篇伊始言道: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代表作是《论语》和《老子道德经》。他所指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我理解就是许先生自己关于三美、创优似竞赛、美化之艺术等理论。他在文章中明确谈到了自己的理论来源:老子提出的信美矛盾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翻译艺术是认识论,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是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是目的论,并对其作了一些论述。 我认为就国际范围来说,中国学派翻译理论是存在的,只是声音不够响亮,我们要大力加强工作。对外,我们可以中国学派翻译理论为旗帜,将我国一切以中国哲学、传统美学、经典思想为底蕴的翻译理论尽行囊括在内,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如马建忠、严复、茅盾、郭沫若、贺麟、鲁迅、林语堂、董秋斯、傅雷、钱钟书、张谷若、余光中、许渊冲、罗新璋、辜正坤、张柏然、刘宓庆、郑海凌、王宏印、孙迎春等。对内,各有各的特点,还可以细分。 中国学派翻译理论与西方各派翻译理论相比较而存在,其最重要的基础是和的哲学思想,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鄙意以为是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辜教授早年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成名,著文之多难以记数,近年出版的《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2003 )和《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2007 )为其代表作。辜教授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目光深邃,文采斐然,妙论甚多,堪称我国译学界的哲人,对于他的思想和理论,应当好好加以研究。 概括地说,期望学界同人就此展开讨论,提出宝贵意见,乃至撰写文章、论著,以期推动中国学派翻译理论的确立和发展。这是个宏大的愿望,相信在 10-20 年时间即可基本实现。谓余不信,请拭目以待便了。 参考书目: 许渊冲 :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 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文集 ( 光盘版 ), 外文出版社 , 2008.
个人分类: 中国学派翻译理论论坛|4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