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艾敬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艾敬

相关日志

张维迎的人才观与艾敬的艺术观
热度 28 wangdh 2014-7-7 22:03
张维迎的人才观与艾敬的艺术观 (王德华) 2014 年 7 月 6 日 。 北京,闷热,雾蒙蒙。 新鲜事 青海西宁。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今天在青海省西宁市开赛。看着电视上的现场直播,手机上还有西宁朋友们的现场微信转播,还不是一个人转播,想想这事就新鲜。叹科技的威力和神奇。 优秀人才与企业和政府 读到 2014 年第 5 期《读者》上的“言论”上的一则言论:“张维迎:在过去的 200 多年,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最优秀的人才流向了企业。但在我们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人仍然在政府,所以西方把企业做大了,我们把政府做大了。” 中国读书人的信条是:学而优则仕。这样的文化深刻影响了读书人对职业的选择和对未来的追求。即使今天,社会对官员(官位)的羡慕和献媚,也一直没有改变。看来西方崇尚的是“学而优则商”。经常读到普通大众抱怨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无才无德、阿谀奉承、欺上瞒下。如果张维迎先生说的中国的情况是真的,那么说明我们的官员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聪明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聪明人会把各行各业做成这个样子了呢?聪明用错了地方?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真正聪明的人没有进入政府或者进入政府的少,甚至没有机会进入政府。也就是说,在政府里做事的并不是最优秀的人,所以他们把政府做大了。 到底哪个可能性大呢?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最优秀的人既没有去政府,也没有去企业。那么这就又产生出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最优秀的人去了哪里呢? 科学与艺术 晚上凤凰台许戈辉的《名人面对面》讲的是艾敬的故事。 92 年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在北师大校园的商店里,听到一个男生在哼一首歌,很好听,手里拿着一盒磁带。从此我知道了艾敬,也跟着买了她的盒带,反复听她的《我的 1997 》和《绿军装》。想象中的她是抱着吉他弹唱、飘着一头秀发的沈阳女孩。 早就知道她该行做艺术了,学绘画了。她用“挣扎”二字描述自己这些年的心历程。“ 一直对自己做的事儿,在追求一种完美的效果”, 模仿、雷同,不是艺术精髓,也很难超越。艺术需要一丝不苟,要做到极致。做好艺术,对自己苛刻, 对作品苛刻,求质不求量。好作品的产生很多时候是异常痛苦的过程。 她的有些话,很感染人,很有哲理和生活的经历。她说: “艺术创作都是孤独的,但是孤独里边你有着很大的激情和信念,会体现到你的作品里边,你的作品会发光,会感染别人,其实大部分艺术家都是疯子,为艺术痴狂。” 当问道“ 艺术创作带给你的苦与乐又是什么呢?”的时候,她说: “ 没有一个艺术家愿意重复别人,这种重复是毫无力量的,因为你根本就超越不了他,但是你却很像他。很多前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你怎么去超越他们,这是很大的痛苦。我是一个不喜欢传统的人,我就是应该开拓新思维的,从音乐创作的那个时候我就是这样,觉得自己应该是超前的,走在前面的,代表着一种后现代的声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传统、经典越来越敬畏,因为你会发现这些东西能够留下来,是因为它有这样的价值,它给人类提供了一种美的范本,然而你又想去颠覆它,你既尊敬它,你又想颠覆它,跟他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就白活了。” 当问道“绘画给你带来了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也很精彩: “ 绘画它很无边无形,当代艺术的创作,它有门槛,但是没有标准,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它有门槛,门槛非常高,但是它没有标准,你去到哪,你走得越远越好,你去得越高越好,就怕你不够高,其实这种高和远是什么,是想象力,你想象力能去到哪,你能去月球上做一个作品,那你牛,或者你把月球上的什么摘下来做一个作品,它是无边的,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来自于我的想像。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你也会觉得,其实这是陆地,但是你如果心里边有海洋,浪花可以随时出来。” 听她说着艺术,我又想起了一直思考的“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这个描述真的像极了科学,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科学:“它有门槛,门槛非常高,但是它没有标准,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你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越好,你爬得越高越好,就怕你不够高、不够远。这种高和远是什么呢,是想象力!” 所以,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高考与火候 有老师转载了一条上海交大高考录取改革的消息,希望大家对此发表看法:“本次上海交大的高考录取改革首推综合评价,考生的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都被纳入评价体系。其中,高考成绩占6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参加录取改革的考生自愿提出申请并进行志愿填报,由学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投档成绩,按照招生计划人数的2倍确定参加综合素质测试的考生人选。”(新华网消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298250.shtm ) 我觉得,在当前官员、校长、班主任、老师、家长、学生的素质前提下,实在不可取。欠火候的事情,还是多烧几把火,早些把火候烧到。否则,后果很严重。 这些年,时常会陷入一种困惑中:对有些事情,如废除死刑、禁止吃狗肉(动物福利),废除高考、废除研究生统一考试、废除研究生获得学位需要发表 SCI 论文等等,这些呼吁的声音,在某些方面无疑是正确的。从长远看,理想的方式也应该是这样做的。可面对各种现实情况,一旦贸然实施,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方面会产生严重问题。 那么,我们是等时机成熟,还是果断实行呢?不敢冒险,很多时候就错过了机会,也就不会成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贸然,蛮干,不理性,意味着会产生新问题。回避,拖延,求稳,也可能会错失机会。 我们需要前瞻性,还是需要稳妥性? 我们知道船大难掉头的道理,那么是集体掉头,还是先做个试验田? 对于这些问题,社会科学家和政策学家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11021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艾敬向国家博物馆捐赠雕塑作品《海浪》
热度 2 Wuyishan 2013-6-11 14:50
艾敬向国家博物馆捐赠雕塑作品《海浪》 2013-06-07 北京青年报 艾敬和她的作品《 海浪 》 本报讯 “音乐不再是我的爱人,音乐只是我的情人。”从歌手转型为艺术家, 艾敬 的创作如今获得了国家收藏机构的认可。昨天,艾敬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雕塑作品《海浪》,这也是该馆首次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 艾敬表示,《海浪》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浮世绘画家Hokusai(葛饰北斋)的代表作品之一《Tsunami》(海浪)。如果说浮世绘时期的《海浪》更多描绘和记录了当时日本渔民的生态环境,艾敬的《海浪》更是对于内心心境的描绘。“风浪平地起,内心是海洋”,黑白颜色的对比和相呼应也传达出中国水墨的色彩基调和东方人文情趣。艾敬希望这一作品既可以表达她的当代视觉体验,也可以传承对于经典视觉挥之不去的印记。据介绍,《海浪》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从草稿、泥稿的创作,到寻找用于制作的大理石,艾敬一度在造型实施的工艺上找不到与心里一致的美感,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并最终完成了这两件作品。艾敬说黑与白是自己最钟爱的色彩,包含了无限张力,“像天与地,阴与阳”。 艾敬曾经把年轻的激情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多年漂泊的海外生活之后,艾敬转身推开了另一扇大门。艾敬1999年开始画画,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2002年旅居纽约潜心学习当代艺术,2007年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曾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华氏画廊、 国家博物馆 举办过个展,还在纽约举办过个人艺术展。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35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艾敬的《问题和答案》
热度 2 Wuyishan 2013-6-10 15:37
艾敬的《问题和答案》 武夷山 1992 年夏天的一天,我在家里一边剥毛豆,一边听广播,偶然听到了艾敬的《我的 1997 》,立刻被震住了,心想:这个女子好生有才。我觉得,就凭这一首歌,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就可以有艾敬的地位。后来,每去一次新华书店,都要打听有没有艾敬的专辑盒带,总是得到否定的回答。过了很久(也许超过半年),才如愿买到她的专辑。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上午,偶尔在电视上看到艾敬作词作曲的《问题和答案》,这首歌听起来虽然没有当年的震撼感,但觉得也相当不错了。下面给个链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也算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一个姿态吧。 http://tv.sohu.com/20110914/n319308202.shtml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7 次阅读|3 个评论
穷亲戚,富亲戚
热度 1 yourjoe 2012-2-20 20:57
很久很久以前,朋友介绍说,去听听艾敬的歌吧,挺烦人,也挺有意思。 于是就去听了,果然又烦人又有意思。 艾敬比雪村早,应该是新时期第一个说唱歌手吧。 于是听艾敬絮絮叨叨地唱,唱她如何出生在沈阳,如何去了北京,如何进了东方,如何去了广州,如何交了一个香港的男朋友。 于是艾敬就对香港向往了。她要去红磡体育场,她要去看午夜场,她要被盖上大红章。 但艾敬说的最铭心刻骨的话是,她的朋友可以来沈阳,而她不能去香港。于是她期待 1997 。她以为 1997 你后她就可以随便去香港了。 1997 后,我替艾敬悲哀。 大陆人,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甚至包括新加波人,大家都是亲戚,但直到今天,仍然只是他们能来看“我”,“我”却不能去看他们。 这些大概都可以归结到穷亲戚富亲戚的范畴吧。 穷亲戚和富亲戚的区别在哪里? 富亲戚可以随时去看穷亲戚,当然前提是他愿意去看。穷亲戚想去看富亲戚就没那么容易了。 富亲戚去看穷亲戚,是要摆威风,穷亲戚去看富亲戚,是要打秋风。当然,也不全是这样。 富亲戚来了,穷亲戚倾其所有来款待,对穷者来说,那是光荣。穷亲戚来了,富亲戚或者他的家人以及奴仆给尽白眼,对富者及其奴仆,那是累赘或耻辱。 我有穷亲戚,也有富亲戚。 我是穷亲戚,也是富亲戚。 但我最不能解怀的,富亲戚看穷亲就那么容易,而穷亲戚去看富亲戚就那么障碍重重? 为什么他们可以来看我,而我不能去看他们? 有次在北京,因为大典,或者因为其它,我被交通管制骚扰了很久。 这伟大祖国的伟大首都,还是我的吗? 这还是我的首都吗?我还能为了拒绝我的首都而骄傲吗?我还要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吗? 那个门,离我是远还是近? 为什么我要被像罪人或嫌疑犯一样被拒绝着,被检查着,被蔑视着? 我喝了酒就不能观赏我的首都吗? 北京真是北京人的吗?如果真这样,我为什么要热爱它? 我只感觉到被富亲戚拒绝的耻辱。 北京啊,香港啊,台湾啊,你们到底是什么,你们到底有多富啊?我又有多穷啊? 想起红楼梦了。王熙凤说,皇帝尚且有三门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刘姥姥说,您老拔根汗毛都比我们摇杆粗了。 我的富亲戚,你们的汗毛有多粗啊? 我下载的艾敬唱的我的 1997 十分不严肃,到最后的时候他一边唱一边笑,到最后她自己笑得不能自已。 也可能她自己就知道她在搞笑,她自己知道她在假装伪高潮。 在此我检举艾敬唱歌十分不严肃,台风不正,要封杀她。 雨来是个小英雄,雨来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7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2012,展望一下
hailang0 2011-12-31 11:51
“ 1997 快点来吧,我要……”耳朵里回想着艾敬的这首歌的时候, 2012 明天就要破门而入了。 那个时候我该干点什么有意义的呢? 课题 ? 不报领导也要催着去做!明明知道这个国家课题的申报凶多吉少,可是还是要硬着头皮冲一次了。 访学 ? 不批也要出去一趟。大不了这里不干了,卷铺盖回家做个自由职业者又怎的?一个工作好几年的“人才”,这些年知识的只出不进,还不把硕博时期的一点能量挤兑耗费罄尽啦?去年就想去充电,非要俺出国访学!今年俺铁定了要出去,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 发表 ? 你若不在沉默里爆发,就会在沉默中死亡!年年成果统计,发现今年还是凄惨。没法跟理工几万的奖励相比,自己一篇 500 ,人家 5000 。人家是 EI/SCI 、 Nature 高级别的权威,咱的是普通的 CN ,而且还不是核心、CSSCI。惟愿 2012 多点收获,多点发表,如果天上掉来个课题,或许一本书的诞生也未可知,那样光科研处的奖励就是 1 万 5 ! 尽想着光明,其实将来的路一定像安徒生笔下的“光荣的荆棘路”一样难行! 这样胡乱想一想的目的,无非给自己打气,找个荣耀点的活法。
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