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果子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哪些野生动物应该被禁止食用?
热度 2 mimu 2020-2-29 11:37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应该说,现阶段,在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直接切断源头,不再纠结于具体是哪一种野生动物,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但是具体而言,这里的野生动物仍然是一个不够明确也不够科学的概念。如果做一个科学界定的话,首先应该是野生的陆生哺乳动物,其次应该是蛇、龟、蛙等两爬动物,至于海捕的虾蟹鱼贝等野生水产品,则可以从名单中剔除开来。 从人类几千年的哺乳动物驯化及养殖历史来看,猪、马、牛、羊这些家畜相对是比较安全的,而猫狗等宠物身上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也不多,一般危害不大;但也有例外,如狂犬病毒,MERS病毒等。而野生的陆生哺乳动物中,则有很多携带有多种高致病性病毒,所以,当下首要任务还是应该从禁止食用这些野生的陆生哺乳动物着手。 从我了解的资料及个人经历来看,最先应该被列入禁止食用名单的野生的陆生哺乳动物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蝙蝠、刺猬、果子狸、穿山甲、水獭,獾 ;其中,蝙蝠、刺猬、果子狸、 穿山甲 这4种哺乳动物身上都已经检测到过多种冠状病毒。但是有些长期养殖的水貂、竹鼠、果子狸、北极狐以及梅花鹿等,从非典后病毒检测情况来看,反而也是相对安全的。 有些长期人工养殖条件下的 野生动物 ,生存环境与野外已经完全不一样,某些容易感染病毒的特征性动物行为已经不可能再发生,所以感染病毒的几率已经大为减少,可惜的是, 绝大多数病毒学家们都认识不到这一点,还以为动物实验就是来个投喂和注射那么简单 。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 即便是我们即便是采取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措施,也不能完全杜绝SARS、 新冠病毒肺炎之类疾病的发生的可能性 ,病毒仍然有可能通过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一些动物,如入户的老鼠、蝙蝠等进行传播,我们所做的只是降低了疫病发生的可能性而已。相对而言,一个完善的疫病预警及联动体系才是社会更为需要的。
3097 次阅读|4 个评论
果子狸含冤10年 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
热度 3 yulele 2013-4-1 09:21
青年报 【→ →】// @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 : 央视新闻也是瞎报道,什么十年潜心研究,2005年,我们研究组就已经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披露蝙蝠是类SARS冠状病毒的携带者,而且那是中华菊头蝠,不是“菊花蝠”,菊花你个头啊!// @圣路加的夜来香 : @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 你的专业研究的动物,要小心! ◆ ◆ @央视新闻 【果子狸含冤10年 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十年来潜心研究“非典”(SARS)的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袁国勇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种名叫“中华菊花蝠”的蝙蝠,当初果子狸被冤枉了。其实,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传染的。 http://t.cn/zTwKa1S 收起 | 专家解密:SARS病... | 弹出 (322) | 转发(24934) | 评论(3532) 3月31日 20:22 来自 新浪微博
个人分类: 资料分享|3272 次阅读|4 个评论
养宠物易染病
weiwu207 2012-6-21 09:27
前几年SARS流行,此病病毒来自果子狸等小动物。鸟类也带有H1N1或H5N1等病毒,传播流行性感冒。猫狗等可携带狂犬病等病毒。猫狗身上还可以带跳骚,传播出血热。猫狗的毛皮里还生有蜱虫等,能引起人皮肤过敏症。所以,养猫狗应该常给它们洗澡,免得得了病,不知道为什么。早市上买来的小鸡、小鸭,养起来也要谨慎,它们有可能杀掉您的孩子。
1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福布斯》公布十大恶心食品
xupeiyang 2011-8-7 12:50
1.乳酒 用马奶发酵而成,在中亚大草原地区很受欢迎 2.冰岛干鲨 将鲨鱼肉发酵后切成小片。但鲨鱼肉味很难闻 3.蛇酒 亚洲很多人相信通过喝蛇酒能够增强体质 4.巴卢特 清晰可见未成形的鸭子,这是菲律宾当地的一道美食(煮毛蛋) 5.猫屎咖啡 咖啡豆经过印尼果子狸消化后排出,用这个做成咖啡 6.醉酒虾 通过强烈酒精的刺激,“虾”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您面前 7.燕窝 雨燕 的鸟巢可要价不菲,每公斤高达1万美元,而用“燕窝”做成的汤也味道独特 8.皮蛋 把鸡蛋用黏土、灰、石灰和盐腌制数周而成 9.Casu Marzu 这种羊奶酪含有活的蝇蛆 10.Smalahove 以羊头作为桌上佳肴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