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展望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展望

相关日志

[转载]刘昌孝等:中药的质量标准——概念、进步与展望
fqng1008 2020-2-22 09:07
原创 中国工程院院刊2020-02-21 04:44:06 本文选自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第5期 作者:李亚卓,谢莹,赫宇霏,侯文彬,廖茂梁,刘昌孝 来源: Quality Mark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Engineering,2019,5(5):888–894. 摘要:数千年来,中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然而,人们始终未能就其质量控制问题达成一致。中药不同于化学药品,后者往往具有明确且有效的质量标准。现行做法是评估众多草药和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的含量,以此用作质量标志物。但所评估的化合物可能既不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也不具有整体代表性。本文基于临床用途、复方配伍以及中药的生产工艺,对之前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同时,还阐述了用于中药(包括草药、炮制品和制剂)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实用技术方法,以促进发现和鉴定用作质量标志物的特定化学物质,由此形成新的质量控制模式。此外,本文还描述了目前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这些进展为中药质量控制的前景提供了有用信息。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疾病。中药安全性和疗效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中药包括但不限于草药、茶剂、汤剂和制剂等形式,能够与化学药品和生物应用形成互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中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治疗机制和物质基础均得到更深入的阐释。更重要的是,人们现已将中药与其他药物疗法相结合,不仅能够治疗患者的疾病,还可为健康人提供保健功效。目前,中药已逐渐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美国正在就针对各种适应症开发的中药制剂进行临床试验。一旦获得有关当局的上市许可,将有助于中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然而,中药的质量控制体系仍不够完善。尽管官方或民间出版的药典和指南中提供了关于草药、炮制品和制剂质量控制的专论和标准,其中包含了定义、特性、鉴别、测试、化验和存储等信息,但此类标准所提供的信息尚不足以明确区分高度相似的药材品种。例如,根据 201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很难判定“辛夷(Flos Magnoliae)”这一味药材究竟源自于木兰科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木兰科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还是木兰科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紫草”和“木通”也存在类似问题。“紫草”可能源自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软紫草(Arnebia euchroma)或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而“木通”则可能源自于川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或关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近年来,市场对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需求促成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考虑了中药的复杂性和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对探索中药质量控制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时所涉及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洞悉建立适当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的合理依据。本文还讨论了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取得的进展,以便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建议的中药质量标志物 在化学药品行业中,会为每种药品制定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质量标准。相比之下,对中药质量的研究及其标准的制定则复杂得多。人们就 “应如何制定中药质量标准以及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质量研究”各执一词。任何药品(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实体、草药和生物应用)均必须被证明具有合格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才能获取上市许可,供医生和患者使用。令人欣慰的是,中草药目前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得到了推广,并逐渐为全世界接受。 但是,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其他药典 /指南中提供的专论和标准均达不到质量控制要求。目前实施的质量标准尚存争议。例如,现行做法是评估众多草药和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的含量,以此用作质量标志物。但由于测试的化学成分数量有限,所评估的成分可能既不与药物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也不能反应其药理作用。 刘昌孝等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复方配伍、中药制备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提出了一种被称为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中药的质量标志物是天然存在于草药和草药制成品中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合物应与中药的功能和性质相关,反映其安全性和疗效,以便用作质量控制指标。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一种化合物,可能存在于原始品种、加工产品或最终产品中,甚至在中药被吸收入血后仍存在人体内。最重要的是,应对用作质量标志物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验证,并且该化合物应为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的特定成分。 具体来说,质量标志物应当是具备以下特点的化合物: ①天然存在于草本植物中,或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②与中药的功能和性质密切相关,具有特定的结构;③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④从中药配伍的角度出发,最好能够代表君药,但也可以代表臣药、佐药或使药。 二、质量标志物的探索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关于 “如何探索用作潜在质量标志物的中药化学成分”的讨论。基于中医理论,采用多学科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常规植物化学、分析技术、仿生学、系统生物学以及计算方法等)来确定符合质量标志物要求的化合物。 最近讨论的一种探索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方法既有趣又合理,其工作流程图如图 1所示。概括说来,这种方法首先是阐明了特定草药及其相关制剂的物质基础。然后通过植物化学研究 对尽可能多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提供化学成分的基本信息。 图 1 探索潜在质量标志物的典型工作流程图 除化学成分的结构表征外,生物合成途径分析还可提供特定成分的化学成分信息,因为中药中的大多数化学成分是通过各种生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根据中药理论,形成酸甜苦辣咸等味觉的化学成分可作为成分相关属性通过仿生分析(如电子鼻与电子舌)以及数值计算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确定。下一步涉及探索与特定草药的疗效和治疗价值相关的化学物质。将使用体外或体内模型对单一化合物和(或)提取物的疗效进行筛选。在此过程中,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作用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确定能够反映出复方配伍的代表性化合物。 三、质量标志物在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尽管人们不断探索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建立质量评估和控制体系,但就大多数品种而言,将化学标志物作为辨别药材真伪和判断相关制剂质量的指标是否有效尚不明确。本节以特定案例的成功经验为例,进一步讨论了基于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的应用所取得的进展。 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的干燥块根因其改善血液流动和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分为两类:亲脂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和亲水酚酸(丹参素、丹酚酸B、原儿茶酸)。酚酸具有生物活性,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肺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以及防止心肌损伤。此外,丹参酮能够抑制血管生成、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并防止缺血。目前,以丹参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制剂已应用于临床用途。市面上对丹参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难免出现掺假和使用劣质原材料的行为。因此,为该种药材、提取物和最终成品制定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对于保证丹参的安全性和疗效至关重要。 研究证明,丹参的质量与种质和收成相关。采收丹参时,必须等特定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数量达到合格水平后再采收,而非在须根上长出疣状突起时采收,尽管后者是传统意义上的采收阶段,也是这种草药产量最高的时期。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但在不同时期采收的 3个种质根中,持续检查到隐丹参酮、丹参酮IIA、丹参素和丹酚酸B含量的变化。这些化学标志物含量的变化显示出最佳的采收时间,并为特定生物活性化合物含量的种质系选择提供了关键依据。 化学标志物被用作指示植物和切片等原材料质量控制的指标;此外,这些化合物还被进一步用作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标志物,并特别关注一致性。结合色谱分离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制剂进行了质量研究。除人参皂苷 Rg、人参皂苷Rb和三七皂苷R外,还选择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作为复方丹参片的质量控制标志物。研究结果显示,丹酚酸B在由不同公司生产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而片剂中其他3种化合物的含量则较低。此外,测试样品中的含量也有所不同,这归因于所用原材料的质量各异。 同样,为了评估不同生产商生产的丹参提取物颗粒剂的质量,还检查了 8种酚酸和丹参酮的含量。在评估的15批颗粒剂中,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是含量最高的酚酸,而丹参酮I、隐丹参酮以及丹参酮IIA则是含量最高的疏水性成分。相比之下,丹酚酸B的含量变化高达30倍。最重要的是,鉴定的含量与这些颗粒剂标签上标明的含量并不一致,表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均存在潜在风险。 随着灵敏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对中药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理解,针对草药品种、提取物和制剂等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已逐步完善。尽管已将丹参酮 IIA和丹酚酸B作为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颗粒和复方丹参胶囊的质量标志物,但因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配方和规格不同,而不同的加工和生产过程可能导致含量变化,因此这些标志物的具体含量的差异可能较大。总之,丹参的质量控制体系尚待进一步优化。此外,丹参中的其他化学成分也不容忽视。 在草药的鉴定中,生物测定是利用化学成分作为物种和制剂鉴定指标的重要补充手段。其中, DNA条形码在区分真假物种方面颇具前景。 四、前景 中药的功效和安全性与各种多样结构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中药的质量对于保障其治疗价值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草药、炮制草药产品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均不够完善,这归咎于质量评估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不充分,或所选用于质量控制的化学物质不具有整体代表性。此外,有关草药、炮制品和制剂的质量研究仍林林总总,有待整合。 结合中药的生物学特性、生产工艺和配伍原则,科研人员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重点研究中药的疗效、物质基础和代表性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中药质量研究进行整合。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关概念以及重要的新颖研究模式,并重点关注整个质量控制程序中质量的可追溯性和可传递性,这些均将有利于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改编丨沈晓晶 改编原文: Yazhuo Li, Ying Xie, Yufei He, Wenbin Hou, Maoliang Liao, Changxiao Liu. Quality Mark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Engineering, 2019, 5(5): 888–894. 主要作者简介 刘昌孝,药理学家,药代动力学家,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 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在已鉴定的药代程序中提出模型优化和数据批处理方案。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DOAJ 2019年回顾以及2020年展望
isechina 2020-2-6 09:49
2019年DOAJ年满17岁,就像十几岁的少年一样,在过去的四年中,DOAJ快速发展,到2019年底,共有1425万唯一用户。 到2020年,DOAJ将进一步转型为更成熟、更全面的服务。 图表显示了从2015年到2019年DOAJ在数百万唯一用户中的增长。 2015年至2019年DOAJ的使用情况(来源:Google Analytics(分析)) 2019年 2019年又是繁忙的一年,通过增加平台和编辑团队的能力,从而增加了工作量。 DOAJ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精益运营。 自2019年10月以来,DOAJ更新了搜索界面,在2019年的正常运行时间达到了 99.999% ,与往年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 在前端,DOAJ添加了COPE /DOAJ / OASPA / WAME合著的《学术出版的透明度原则和最佳实践 (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Best Practic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 https://doaj.org/bestpractice 的更多译本,现在有20种不同的语言版本。 DOAJ还改进了针对欧洲PMC API的抓取工具,并添加了数据库中缺少的13,200篇PLoS文章。 2020年 在2020年第一季度,以下作品将实时发布: 一些其他语言代码将添加到XSD文件中。 垃圾邮件reCAPTCHA模块已添加到反馈表单中。 出版商用于手动向DOAJ提供文章元数据的表格正在大修。 增加了Crossref XML兼容性,因此出版商可以根据需要向DOAJ发送Crossref XML。 经过重构,重新设计的应用程序表单,具有改进的功能和可用性。 DOAJ正在扩展平台之外的合作伙伴计划。 这些项目的目的是: 通过定位尚未在DOAJ中建立索引的特定期刊来维护数据库的相关性。 重新招募DOAJ在重新申请项目期间删除的2850种期刊。 增加对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期刊的覆盖。 增加对非英语期刊的覆盖。 增加对特定学科领域期刊的覆盖。 DOAJ还将继续与合作伙伴计划Think.Check.Submit一起开展工作,该计划正在开发工具和资源。 推荐阅读 ▽ 参考文献: https://blog.doaj.org/2020/01/14/2019-in-review-and-whats-coming-in-2020/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2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黄涛:针麻兴衰史
fqng1008 2019-11-22 15:42
资料来源: “针麻兴衰的启示与展望”,载于《医学与哲学》2018年第 39 卷第 3A 期(总第 592 期),第 15 页 -19 页 2018年是针刺麻醉(以下简称“针麻”)问世60周年。在这60年间,针麻经历了由盛到衰和再次复兴的起伏跌宕。大约10年前,在针麻诞生50周年的时候,著名针灸学者黄龙祥 在 “针刺麻醉诞生50年:超越麻醉与手术”一文中提出了他的困惑:“针麻将针灸推向了世界,为何自身却跌落谷底?” 1针麻的兴衰 2017 年的 World Neurosurgery 杂志发表了复旦大学学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 “Unforgettable Ups and Downs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China” ,译成中文为 “ 令人难忘的中国针刺麻醉的崛起与没落 ” 。让人感兴趣的是作者用了 ups 和 downs 来表达,与 “ 黄龙祥之问 ” 遥相呼应。 1958 年,中国社会的大跃进期间,针麻问世。 1958 年 9 月 5 日《解放日报》报道: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灸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 ” 引起全国范围内轰动和效仿 。针灸学会等官方机构认为其是第一例针麻手术,一些史学专业研究者也同意这一观点 。 “ 大跃进 ” 之后,随之而来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大饥荒,在许多地方,人都吃不饱的时候,针麻手术也当然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是针麻的第一个起伏。而 1966 年 “ 文革 ” 开始后,毛泽东同志指示,要 “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 。把针麻研究留在实验室和大医院,还是让它也 “ 上山下乡 ” ,这是当时 “ 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 ” 的斗争焦点。 “ 不少农村的基层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和下乡知识青年,也克服种种困难,勤学苦练,在设备、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山区用针麻进行一般常见病的手术,大大地方便了贫下中农,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称赞。 ” 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和各种政策的助推下,全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的 203 家单位开展针刺麻醉手术,累计病例 57156 例, 1966 年 6 月后有 24538 例,手术病种接近 100 种。 1971 年 7 月 18 日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报道了 “ 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针刺麻醉 ” 的消息:针麻技术突破了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麻醉药物的旧框框,这种技术具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特点 。 “ 文革 ” 看似把针麻推广到了乡村角落,推广到了全世界,这是针麻的辉煌;但实际上,由于当时各医学院校、大医院的 “ 反动学术权威 ” 们都必须下乡劳动,或者经受更严酷的政治批斗,许多针麻的临床及机理研究都被迫停止了。根据韩济生院士的回忆,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有关针刺镇痛等的基础性研究被迫中断达 6 年之久。转折的契机是 1971 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北医三院参观,观看了针麻手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其代表团的部分成员也观看了针麻手术。因此,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指导,恢复了针麻的基础研究工作,把许多研究人员从农村调回了实验室 ,研究工作才得以继续,并以集体的名义在 1973 年发表了尘封许久的科研成果 。这应该是针麻的第二个起伏。 粉碎 “四人帮”,是政治事件,应该与医学关系不大。但是,正是在1976年,有关针麻的文献量达到了最高峰,这可能与“文革”之后的学术研究反弹有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针麻的第三个极盛期,针麻及针麻的相关基础研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飞速发展。不过,从80年代末开始,针麻手术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从各医院销声匿迹,1992年全国针麻研究文献的发表量仅10篇。 2针麻跌落之因 从 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开展针麻手术,到90年代末的几乎完全停止,针麻仿佛一夜之间跌落谷底。 关于针麻跌落的原因,首先,是政治因素,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政府和领导人重视,国家确定了 “ 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 的基本路线与方针。从个人角度,毛泽东也格外重视中医,特别是针灸,他强调: “ 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之精华,要好好地推广、研究,它将来的前途很广。 ” 从 1955 年底到 1966 年初,全国有一大批西医医务人员投身到学习中医的浪潮之中。原本需要麻醉药物才能达到的无痛效果,仅仅通过一根小小的银针就达到了,这使得所有的人都非常震惊,而震惊之余,也更加相信针灸的神奇、传统医学的伟大。要知道,虽然针灸历史悠久,但是,从清朝中叶起,由于统治阶级的荒唐禁令(道光帝曾下 “ 禁针诏 ” ),针灸饱受压制与摧残已过百年。而将针灸等中医药技术重新振兴和发扬光大的,正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大力推动。可以想见,在大跃进的年代里,这样一个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消息,其产生的社会轰动效应会远远超越它本身的科学价值与内涵。 从国家层面,原卫生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地举办了 6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从全国范围内抽调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及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西医参加,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两年半,参加学习的共有300多人,从根本上奠定了针麻诞生和快速发展的基础。 针麻的发展也归功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推动。有学者将针麻衰落的原因归咎为改革开放后,没有了政治因素的支持,针麻才跌下神坛 。这一观点得到了上海另一位研究者刘立公 的支持,他在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上发表的文章中,也称 “ 上海针麻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央政府和上海地方政府提供的巨大财政和政治支持 ” 。 其次,与针麻自身的不足有关。这种由针刺代替药物实施麻醉的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先天缺陷,一是没有达到完全无痛;二是未能完全控制内脏反应;三是肌肉松弛不够。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麻醉术,既不麻,也不醉,患者是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正因为如此,它也有着传统的药物麻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一般情况下,针麻手术时病人各种生理功能不会受到严重的扰乱,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比较平稳;胃肠道的机能受影响较轻,蠕动恢复得早,因此一般可以不必进行胃肠减压,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并且可以提早进食,有利于术后的恢复;一般血压可较快回升,并且在手术中保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不过,针刺镇痛只能减轻 50% 的手术痛,而且需要 30 分钟左右的诱导期,有时还要术中再配合使用麻醉药,这对于改革开放后的各级医院和手术医生来说,都是费力而不讨好的麻醉方式 。而且,由于具体患者的耐受情况有诸多差异,形成统一的操作指南和流程还有一定差距,操作起来会更加麻烦而不易推广。 最后,是经济利益因素。在没有了政策导向性的因素之后,经济杠杆成了最有力的推动剂。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在西哈努克亲王和跟随尼克松总统访华的里德将军参观过针麻手术后,针麻手术成了许多外宾来华访问和参观的必备节目。在一些医院,针麻成了政治任务和赚取外汇的表演。而正是为了完成这一接待任务,许多手术在条件不具备时也硬性上马,在镇痛不全时加用各种镇痛药物,违规操作,为针麻日后遭受詈骂埋下了伏笔。但改革开放之后,各个医院的衡量标准渐趋单一化,即经济指标,效益指标。做1例全药麻手术,手术时间短、收费高、周转快;而做1例针麻手术,需要前期对病人进行筛选、培训等工作,术中又需要针麻诱导期、补充辅助药物等,手术时间和难度无形中增加,而收费却远低于全药麻手术,手术台周转自然也较慢,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利益。因此,没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失去政策的扶持,针麻的衰落,是可想而知的。 3针麻的现代价值 没人用,不开展,难道针麻真的没有生命力了,或者如网友诟病的,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中的骗局?是一出中国的 “ 李森科 ” 式的闹剧?当然不是,针麻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青蒿素的研究一样,是 20 世纪政治动荡中产生出的奇葩,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可以实实在在地为人们解除痛苦或者解救几百万饱受疟疾困扰的非洲患者。 首先,针麻是一种麻醉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各自的适应症和局限性,并不是万能仙丹。对于麻醉药物过敏者及肝、肾、肺功能不良、休克和年迈体衰不能接受麻醉药物的病人,针麻或针药复合麻醉就是比较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2007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周嘉团队 报道了 1 例针刺复合麻醉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成形术,针对该患者经济上的困难和病情的特殊性,医疗组采用了针麻的方法,提前 1 个月就开始让病人进行适应性训练,由于术中不使用气管插管,麻醉药物仅为常规全麻使用量的 1/10 ,患者始终清醒,应激反应较小,机体抵抗力较强,呼吸道未受到任何损伤。而且,在监护室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较短,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后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医疗费用也有明显的降低。针麻既然不是真正的麻醉方法,就不能要求达到完全的痛觉缺失, “ 针刺镇痛是一种生理学镇痛方法,故有其生理学必然的局限性,针刺本身似乎只能起到 10 毫克吗啡所能起到的作用 ” 。其实,面对各界对针麻的质疑,笔者认为,应当持有的态度是既不夸大针麻的作用,但也不能全盘否认它的临床和研究价值。包括针麻在内的任何治疗手段都有其适应症和优缺点,其适应人群就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麻醉药物的病人,而针麻对生理功能干扰小、恢复快等优越性必将在未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其次,针麻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不仅仅在手术麻醉上。从临床角度来说,麻醉师们认为用针刺代替药物来进行 “ 麻醉 ” ,因而是 “ 针刺麻醉 ” ;但从基础研究的角度,针麻的实质就是针刺镇痛 。科研人员包括著名的 “ 针麻 ” 专家韩济生院士,则不愿意承认这是麻醉,而更愿意将其称为 “ 针刺镇痛 ” , “ 因为此时意识并不消失,既不麻,也不醉,只是痛觉变得迟钝,从而使某些外科手术操作得以进行 ” ,针刺麻醉的核心不是麻醉,而是针刺镇痛 。 由于针刺镇痛研究的开启,针麻从临床走入了实验室。 1973 年张香桐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 “ 针刺镇痛过程中丘脑的整合作用 ” 一文,揭示了针刺镇痛与大脑的关系; 1975 年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在一次国际疼痛会议上首次报告了 “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参与针刺痛 ” 的研究结果; 1978 年上海医学院 ( 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 曹小定教授发现,针刺镇痛时中央灰质灌流液中的内啡肽明显增加,且与镇痛效果呈正相关,多巴胺对镇痛产生不利的影响; 1984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指出,针刺镇痛的本质是以小痛 ( 针刺 ) 通过脊髓痛负反馈调节机制抑制大痛 ( 疾病或手术引起 ) ; 1997 年 11 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持召开的针灸听证会上,韩济生教授做了 “ 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 ” 的报告,曹小定教授做了 “ 针刺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的实验及临床验证 ” 的报告。这些由针刺麻醉引发的相关研究,开辟了针灸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促进了针灸学、现代痛觉生理学和现代麻醉学的发展 。 现代针灸机理的几大方面,穴位与针感、经络感传现象、体表内脏联系途径、针刺调整作用、针刺镇痛等,都是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和认识针刺麻醉才开始的,这几方面,除了 “经络感传现象”之外,仍然是今天针灸基础科学研究的主流。 4凤凰涅槃 虽然临床上的针麻历经起伏,实验室里的相关研究却一直持续而稳定地进行着。 1976年,《针刺麻醉研究》杂志创刊,后更名为《针刺研究》,其主要内容也从单纯报道针麻的研究,扩展成为刊登所有与针刺机理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这标志着针麻走出手术室后,其开辟的针刺镇痛等基础研究方兴未艾,并没有因为针麻在国内的没落而停止。 不仅如此,从 2007年开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计划”就两度将针麻的研究重新纳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10余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参加,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和他的学生万有教授分别担任首席科学家。 十年来,项目组分别恢复了针麻在甲状腺手术、心肺手术、腹部手术、颅脑手术等方面的应用,虽然研究并未普及推广,但仅近五年,针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便达到了 600余例,并在调动体内抗痛机制和致痛物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011 年,《国际心脏病杂志》刊登了周嘉等 的文章 “Acupuncture Anesthesia for Open Heart Surge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他的团队从个例成功转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2006 年 7 月~ 2010 年 10 月,采用针刺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使病人处于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其结果不仅消除了早期针麻手术给病人带来的恐惧和不利的心理影响,且手术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始终平稳,与全麻手术者比较麻醉药用量可减少 1/4~1/3 ,术后肺部感染减少近 50 %,重症监护时间减少 1/3 ,医疗费用可减少 20 %,对脏腑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成为了令人惊喜的针刺麻醉研究的创新点。 走出手术室,针刺镇痛的研究一方面则是从急性痛的研究转到慢性痛,继而是对下丘脑、海马、杏仁核的研究上,除了关心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外,研究者也开始对慢性疼痛者的情绪心理进行了关注;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围手术期的针刺镇痛、应激反应、器官保护及内脏调整等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而且还有更多的科研项目正在进行或准备立项。 5启示与展望 黄龙祥 对几十年的针麻研究有个结论式的评价, “ 针麻的研究是迄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样本数最大、检验最严格的针灸现代研究,几乎所有的针灸现代研究都能从其中找到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和台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人们将会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新的启迪,它的意义也将远远超出麻醉与手术,超出针灸,甚至超出中医和西医 ” 。其最大的意义,除了针麻本身之外,其原创特色与人文价值也不容小觑。在大跃进的年代,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不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虽然在个别文章中有署名,但在早期许多针麻总结性材料中,都没有个人姓名的体现。 经研究文献,笔者发现,第一例针麻手术实施者,其实另有其人。武汉的柯渊旋才是真正的针刺麻醉的首创者,他和团队在 1958 年 8 月就在《武汉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 “ 扁桃体摘除术中穴位电针麻醉法初步应用 ” 一文。其团队在 1952 年学习苏联索洛维尧氏创立的奴佛卡因游子透入麻醉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针灸技术,通过直流电刺激患者的双侧合谷和自创的扁麻穴代替传统局麻手术 ( 见表 1 ) 。 时隔多年,在文献上,笔者并未发现柯渊旋争索原创的权利。而目前的现状是,在科学界、医学界,中国人原创性的东西都何其之少,大多数原创者不能获得其发明创造的利益,而是被一拥而上的仿冒者获取了最大利益。 《光明日报》曾以 “ 原创思维:国家进步的灵魂:王琦教授谈中医原创思维研究 ” 为题发表了记者的专访,将原创性思维提到了国家进步的层面 。那么,什么是原创性思维呢?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没有,而我独有的东西。这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是独创性的,也可以是变通性的,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解决问题。其本质是不固守现有的各种理论学说,不迷信任何权威并敢于挑战权威,勇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大胆地进行根本性的理论思考和创新,抓住前人所忽略的某些重要问题或侧面,穷追不舍、寻根究底、一追到底 。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先生之所以能获得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与其原创性的思维分不开的。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情况下,屠先生从一本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里得到启发,“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本来是一句非常简单的描述,但由此,提醒研究者放弃高温煎煮的传统方法,而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在屠先生获奖、评院士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许多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但是,原创性思维之所以珍贵,就在于谁是那个第一个想到,并付诸实践的人。当然,在科学史上,也有不同的学者在各自不知晓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似的方法,不涉及抄袭或仿冒。 针灸是原创于中国的医疗技术,历史悠久,而西方的手术麻醉技术相较之下则更为年轻有活力。将二者结合,是创举,也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技术,即使当年没有个人署名或者因为政治因素不突出个人贡献,但这个技术是真正姓 “中”的。在提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姓“中”的针麻和获奖的青蒿素一样,都是体现中华民族自信心,中医药自信心的标志。针麻的兴衰是历史的过往,但针麻的今天与未来,则预示着在剥离了政治与经济等非学术因素的“马甲”之后,针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正按照科学而规范的轨道行进,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人们解除痛苦。针麻热的降温,不是对针麻的根本否定,而是针麻真实面貌的恢复;针麻再度为人们接纳,是基于对针麻的科学认知。我们有理由相信,针麻这只跌落谷底的凤凰,在经历涅槃之后,会浴火重生,为患者、为疼痛医学、为针灸事业,都带来新的希望。笔者也希望以此文,回应著名针灸学者黄龙祥十年前的疑问:“针麻将针灸推向了世界,为何自身却跌落谷底?” 参考文献 黄龙祥.针刺麻醉50年:超越麻醉与手术 .针刺研究,2008,33(6):363-365. JIN L,WU J S,CHEN G B,et al.Unforgettable Ups and Downs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China .World Neurosurgery,2017,102:623-631. 朱新轩,王顺义,陈敬全.见证历史,见证奇迹:上海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百项第一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3. 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针刺应用于临床局部麻醉的初步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1):25-27. 韩济生.针麻镇痛研究 .针刺研究,2016,41(5):377-387. 《针刺麻醉》编写小组.针刺麻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2. 新华社.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针刺麻醉 .人民日报,1971-07-19(1). 黄艳红.对针刺麻醉机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韩济生院士访谈录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2):155-166. 北医基础部针麻原理研究组.人体针刺镇痛现象 .中华医学杂志,1973(3):15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15. LIU L G,FAN Y,ZHOU H,et al.Th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for pneumonectomy in Shanghai during the 1960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6,14(4):285-290. 周嘉,沈卫东,李国安,等.针刺复合麻醉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成形术 .中国针灸,2007,27(3):203-204. 翁恩琪.痛与镇痛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37. 韩济生.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9. ZHOU J,CHI H,CHENG T O,et al.Acupuncture anesthesia for open heart surger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1,150(1):12-16. 沈华,陈轶菁.电针对高血糖冠心病老年患者全麻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07-1610. 陈冰凝,章放香.针刺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器官保护作用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493-496. 郑洁,徐世芬,吴君怡.围手术期针刺镇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导报,2015,21(15):97-101. 柯渊旋,洗国新,王奇,等.扁桃体摘除术中穴位电针麻醉法初步应用 .武汉医学院学报,1958(4):391-393. 王琦.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0-163. 刘立群.德国原创式思维的启示 ,博览群书,2011(12):10-14.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志平:从外科学发展史看外科医生理念的转变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fqng1008 2019-5-31 17:35
资料来源:杨平 , 李志平 , 尹梅 , 姜洪池 . 从外科学发展史看外科医生 理念的转变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 (12):1037-1039 外科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其进展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1]。 19世纪40年代之前,外科学发展很缓慢。但是,随着麻醉、无菌术、输血等一系列具有历史里程碑问题的解决,外科学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外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而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又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及其技术的进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1 外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麻醉、无菌术和抗生素的发现以及输血技术的应用等这些革命性进步无不贯穿着外科医生理念的转变。 1.1 麻醉 在没有麻醉的时代,外科手术最大的障碍是控制病人疼痛。虽然在古代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但那时的病人做外科手术就好像是犯人受酷刑一样,迫使手术和时间 “赛跑”。外科手术的解决办法依赖于按压、捆绑,灌酒,放血甚至将病人击晕等。直至1844年,美国29岁的牙科医生Well开始尝试在为病人拔牙时使用氧化亚氮,氧化亚氮成为历史上第一种麻醉药。1846年,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Morton医师将乙醚首次成功地用于临床麻醉,开创了近代麻醉学的新纪元。1898年Bier成功实施了腰麻,1920年Msgill介绍了气管插管吸入麻醉。20世纪30年代发现了若干可用于静脉麻醉的药物,进一步丰富了临床应用的选择。到20世纪末期,麻醉机出现,麻醉机几经更新换代,已经成为手术时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 150余年,已不再仅限于临床麻醉(手术室),同时涵盖了危重病医学(ICU)和疼痛治疗。麻醉学的发展为外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外科技术的进步及向人类禁区的不断进军,又对麻醉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期,未来麻醉学与外科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1.2 无菌术和抗生素的发现 19世纪以前认为化脓是伤口愈合的正常过程,甚至称感染为“医院病”,大量病人因术后感染而死亡。正是由于无菌方法的建立,外科学才真正有了一个可以大发展的平台。 1846 年匈牙利医生 Semmelweis 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洗手,明显降低了产褥热的发生率,仅仅这样一个动作,不只是理念的改变,同时也是无菌术的开端。Pasteur于1836 年发现微生物,受 Pasteur 研究结果启发,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得他所施行的截肢手术死亡率自46%降至15%,从而奠定了无菌术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的Bergmann采用了蒸汽灭菌,并研究了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中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 Furbringer 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外科之父”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无菌术已臻于完善。无菌术对外科学的发展,特别对创伤外科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今无菌术已成为外科医生根深蒂固的理念。 19世纪中后期无菌术在外科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却不能根本上解决外科感染的问题,化学消毒剂不能用于消灭人体内的病原菌。抗生素的发现被认为是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据估计,自从发现抗生素以来人类寿命提高了10年以上。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抗各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人们普遍认为抗生素的发现要归功于著名的英国科学家 Fleming,Fleming发现青霉素并不完全是他的偶然机遇,而是由于他严密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前辈学者们多年累积的经验。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思想的阻碍,认为以动物试验结果来指导人的医学实践是不可靠的。这个错误思想导致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到了 1938 年,以Florey 和Chain为代表的科学家对青霉素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于1940年制备出纯度可满足人体肌肉注射的制剂[2]。抗生素使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抗生素大大促进外科学的发展,不少外科医生过分依赖抗生素,甚至滥用抗生素,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尤其是耐药菌株的产生。这种错误观念如不彻底纠正,必将阻碍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一种新型抗生素问世,甚至不到几个月,就会出现耐药细菌,万古霉素作为人类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开始崩溃。已经严重依赖于抗生素的人类,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新型抗生素。 1.3 输血 1628 年英国医学家 Harvy 发表了《血液循环论》,根据这一理论,英国医生Lower和法国医生Denis先后尝试为病人输注羊血,期望控制疾病,但大多数病人因输血而死亡。直到19世纪,学者们经过系统的研究,摒弃了异种输血,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同种输血上来。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Blundell为1例产后大出血的妇女输注了其丈夫的血液,实现了第1例人与人之间的成功输血。1900年,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人类红细胞血型,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证。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血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对输血的利与弊有了全面的了解,处理时应有权衡[ 3]。目前临床对恶性肿瘤病人施行手术时,强调减少失血量,尽量不输血。这是因为输血可引起病人免疫功能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得以迅速生长。还有证据表明,围手术期输异体血可增加感染率,延长住院时间。外科医生手术已不完全依赖输血,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保障。 2 20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 2.1 蓬勃发展中的微创外科 手术是一把 “双刃剑”,手术本身就意味着损伤,外科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既清除病变,又保护组织并恢复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软质内镜的出现,便开始了微创技术向传统外科的渗入。1983年,英国医生 Wickham 首先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概念,到1987 年法国医生 Mouret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后,微创外科的概念才逐渐被广泛接受。至今大多数手术可以通过内镜和腔镜的方法完成。 但是腹腔镜手术自身的技术特征却束缚了外科医生眼和手的功能,降低了灵巧性。 2000年美国FDA同意将机器人用于普通外科手术,手术机器人增加了外科医生的灵活性,并恢复了外科医生对术野的自主平稳控制力。2001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远程手术在美国纽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之间完成。现在微创外科正朝着无体表切口的方向发展,2007年法国医生 Marescaux 领导的医疗小组完成了人类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经自然孔道(主要是经口腔、肛门、尿道及阴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手术,为1例30岁女性病人通过阴道成功施行胆囊切除术[4]。 微创手术作为一种技术,事实上大多数是手术入路的微创化,只是有创手术走向无创的一个中间阶段,最终将被物理、化学、基因等治疗手段所取代。微创外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更离不开外科医生需求,而不断出现的新型器械则可以刺激外科医生技术的提高。而作为一项技术,总会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我们都应该理性地去理解和接受并发展之。 2.2 器官移植 —从神话到辉煌的现实 早在公元前 300年,我国古代就有人将器官移植治疗疾病作为一种神奇的传说而加以描述。法国科学家Carrel于1912年首创的血管直接吻合法,使器官移植成为可能。 1954年,美国外科医生Murray成功地施行了肾移植并获得了长期存活。肾移植正式掀开了现代器官移植的篇章,1963年肝移植(Starzl)和肺移植(Hardy)、1966年胰腺移植( Hllehei)、1967年心脏移植(Barnard)先后获得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特别是与器官移植相关的一些学科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大的医学中心,器官移植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手术而广泛开展。随着器官来源的日渐缺乏,远远不足以解决供体器官的需求,组织工程以及干细胞技术的兴起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2.3 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及进步 现代肿瘤外科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已使肿瘤外科在外科领域中独树一帜。用手术切除肿瘤的报道则始于 1809年,McDowell切除10.2 kg的卵巢肿瘤。Halsted对乳腺癌的治疗奠定了肿瘤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基石,对肿瘤外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该手术主要根据解剖及生理学的特点制定了肿瘤的手术原则,将原发灶行广泛切除与区域淋巴结行整块的切除,以后根据此原则开展了很多其他部位肿瘤的根治性手术。随着药物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转变医生的理念,又影响肿瘤外科技术的选择。比如直肠癌的治疗理念已经彻底转变,近一百年来的“金标准术式”——腹会阴切除术降为最后一种选择,而保肛手术成了首选的术式,外科医生一方面要尽量保证病人术后的控便功能健全,另一方面要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5年存活率。在过去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属于绝对晚期,只能选择姑息治疗,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对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病人,相当一部分转移灶是可以切除的,可使病人得到长期存活,因此对于肝转移病人不要轻易放弃而仅采用姑息治疗。总之,肿瘤外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纯肿瘤切除——萌芽阶段的肿瘤外科;肿瘤“整块”切除根治术——广泛切除(扩大)的肿瘤外科;适度的肿瘤根治术——保存组织及功能的肿瘤外科。未来肿瘤外科是根治与微创、规范化与个体化辩证的统一。 3 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冲击,外科医生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包括从 “巨创”到“微创”,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从“只看病不看人”到人文医学的回归,从手术切除到修复、置换及从手术成功到全方位的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等方面的变化[5]。科学的进步首先起始于理念的变化,由此可见理念上的革命将会比技术上的革命影响更为深刻[6]。 3.1 外科微创化 微创外科本身不是一种专科,它是在微创理念指导下的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外科思维方式。在微创理念的变化过程中,还存在概念的误区,微创外科是从整体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局部和全身的统一,涵盖了外科理念和外科技术两方面的含义,而并非单纯的腔镜外科或是 “小切口”。另一方面,若片面追求“微创”,以完成腹腔镜手术或NOTES为目的,忽略病人的实际情况,则会增加病人的创伤,影响远期疗效。 微创的理念正在渗透至各种外科技术 ,使传统外科向着“外科微创化”的方向发展。应认真培养外科医生,尤其年轻医生的微创理念和微创外科技术,将微创理念贯穿于临床实践的始终[7]。 3.2 临床医学新思维 —循证医学 现代外科学要求必须以最佳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要求在严格的科学证明的基础上开展医疗工作。外科病人的治疗很大程度上依靠手术,但往往有多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仅凭经验评价某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是非常困难的,更需要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客观评价。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0%的手术是可以不做的。循证医学是外科医师实现自我知识更新和理念纠偏的最佳手段,可以通过学习循证医学接触到目前最新、最好的治疗方式,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8]。 迄今为止,外科学仍然有大量的问题尚无定论,外科医生只有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多学科协作( 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才能从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中遴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指导临床工作。 3.3 切除 ⁃修复⁃置换⁃功能外科理念 20世纪初期,外科基本上是切除和缝合,而现在已转变为精准切除、精确修复和无止境替代。外科手术不但要去除疾病对病人的困扰,其最终目的是要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在当今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某种器官功能丧失的生活,而是要通过修复和置换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从单一的追求“挽救生命”的目标变为“缓解(或治愈)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双重标准,要求不但能恢复健康,还能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产生功能外科的理念。对于乳腺癌而言,目前的治疗模式已经出现了根本改变,首先体现在手术范围的逐渐缩小。在做完保留乳房的区域切除后,可以让病人继续保持良好的形体,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在 2008 年乳腺癌NCCN指南中,提倡早期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增加了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原则。因此,现代外科医生不再只是简单的将病变组织切除,开始尝试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的材料取代人体的各种病变或毁损的组织和器官,研究新术式,尽可能保留机体的自主功能。今后有望通过基因的重组和修补,恢复人体的器官生理功能,甚至心理功能。 3.4 技术医学时代与人文精神的回归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已经是日新月异,现代化医院里装备了各种诊断仪器和设备,但滥用高新技术、医患矛盾、道德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如手术的方法上过于标新立异,显示“创新”,不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技术,一味地追求最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疗纠纷不断发生,医患关系紧张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 要求医者不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对待病人, 还要从其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医生应该是人性丰满的人,需要以道德为前提来应用外科技术,应该回归 “治病救人”的最高境界。外科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改变了世界,而外科学本身也随着世界在改变。纵观外科学历史,外科学的发展会使外科医生的理念在某一时期产生变化,而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则指引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外科学在这种周而复始中不断获得进步,每一次理念的变更都会带来随后的发展高峰。医生观念的更新有时比专业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当代外科医生理念的改变,将给外科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 [ 2]Collard P. 微生物学的发展[M]. 王龙华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8. [ 3]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围术期输血的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3):189-191. [ 4]Muneer A, Blick C, Sharma D, et al.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a new dimension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J].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 2(2):155-157. [ 5]姜洪池,陆朝阳.进一步加深对微创理念的理解[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3-4. [ 6]黄志强.传统外科与消失中的外科传统—外科学的历史发展观[J].消化外科, 2005,4(22):77-83. [ 7]孙备,张奇.青年外科医生微创技能培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22-24. [ 8]李 峻,董碧蓉.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3): 147-150.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被忽视的两个小方面
热度 4 wangdh 2019-5-28 11:23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被忽视的两个小方面 王德华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进入高峰期。 每年除了自己的学生学位论文答辩,也会应邀参加一些学位论文答辩会。感觉这些年来研究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还是很明显的,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答辩报告的准备上,每年都有提高。所以每年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我个人感觉有两个小方面还需要注意一下(个人建议): 1 、总结(结论)和展望 这些年有不少学位论文(和答辩)专门增加了“总结(结论)和展望”部分。 总结,应该是对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的总结,也是再一次总结博士期间研究工作的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及对学科(领域)的学术贡献等,也是对论文开始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响应。 这部分如果能用一个图(如框图),有逻辑地展示,效果会很好。 展望,应该是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未来发展的展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方面,需要进一步验证的方面等等。展望部分也应该有对国际学术界本领域(方向)可能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论述,甚至可以建议一些具体的方向等。 2 、答辩感言 学位论文答辩都有“致谢”部分。辛苦奋斗了多年,一路走来,一定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这个时候是需要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的。有的研究生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五味杂陈,刚才还神采奕奕,一到这个环节就开始泪眼婆娑了。 除了学位论文答辩的“致谢”,还有一个表示谢意的环节,可以称为“答辩感言”。经过答辩委员会的讨论、投票,最后形成对学位论文的决议,答辩委员会主席需要对研究生宣布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决议宣布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往往会再给研究生一个发表感言的机会。很多研究生就在这个环节就卡壳了。 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同时,答辩研究生在心理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多年的奋斗,多年的期待,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应该有很多话要说,也会有很多故事想分享。所以,如果早一点认真准备几分钟的“感言”,效果是很不错的,也会让答辩专家们进一步加深印象。 如何准备呢?每个人想表达的情感都会不一样,有的最想分享自己最大的收获,有的想分享自己的求索新路,有的想进一步致谢导师和亲人、朋友 … … 如果在讲答辩报告的时候,感觉致谢还有些话没有说,这是一个补充的机会。 一点随感。也许没有必要。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1852 次阅读|7 个评论
李明远: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之现状的探讨
fqng1008 2019-5-1 21:40
中医学基础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 解剖学和 局限于 当时认知条件的假设 (虚构),其部分目前状态大致如下: ( 1)气,源于哲学。由于诸家医者对中医之气的表述主要基于哲学,而百花齐放,莫衷一是。基本上仍处于哲学的框架之中,处于说不清,道不明状态。 ( 2)经络,基于解剖学、哲学和假设。虽然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动脉、静脉血管类似,具有解剖学基础,但关于络及孙络等仍限于哲学的推演和假设。从哲学角度,在人体内应该有络及孙络,并且是网状结构,遍及人体内外任意之处。但由于对气没有明确界定,而络是什么?络中运行的是什么?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 ( 3)五脏六腑,基于解剖学和假设。由于当时文化、科学发展的限制,对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结构认识了解有限,虚构(假设)了某些脏腑(如脾)。但由于对气没有明确界定,经络在人体及器官内如何“运行气血”模糊不清,而对脏腑之生理功能的认知较粗浅,赋予了一些假设。因此,脏腑处于若有若无、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处于无本之木之状态。 ( 4)五行,源于哲学,为脏腑关系之总纲。但由于在解剖上脏腑处于若有若无、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处于无本之木之状态,五行反映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解剖关系、生理功能关系还是哲学关系,或兼而有之,难以确切判断,处于纷繁复杂之状态。 ( 5)阴阳,源于哲学,辩证之根本。但就人体而言,气血如何生成、转化、损耗尚不清楚,何谈“气血平衡”;就脏腑功能而言,既然脏腑处于若有若无、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处于无本之木之状态,脏腑及其功能的阴阳如何平衡?因此,处于理论上阴阳到处可以用,而实际上处处何以用的状态。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对大众健康维护、疾病治疗如此重要的学科,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主要部分为此状态。在此状态下,为师者如何教、为学者如何学、为医者如何医,实在是太难啦! 结构决定功能,这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一个基本准则,人体也不应例外。在缺乏对人体生理结构较详尽了解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医学而言,提出系统、确切的科学基础理论既不可能,也不客观。而赖以哲学基础理论指导医者进行临床实践,虽然有隔靴挠痒之嫌,但已属难得。然而,时至今日,若再不依据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等学科所取得的成果,结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建立基于解剖学、生理学和其它基础科学基础的、清晰的脏腑(器官)关系、气的概念和经络等现代中医学的科学基础理论,则难辞其咎。实际上,中医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能传承至今,其原因之一是中医学本身具有丰富、精深的科学内涵,只是没有发掘出来、科学的阐述清楚。毫无疑问,在中医哲学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之间,架设中医学科学基础理论之桥是促进、保证中医学发展和复兴的唯一途径。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度总结
yaojunwei 2019-2-5 23:17
2018 年我进入柯老师团队进行学习,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现将 2018 年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首先,在 学习 过程中,跟随柯老师做《知识管理》课程的助教。通过做助教,我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拓展等方面收获颇丰。在教学方式方面,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包括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小组互评等,这些都是之前我没有注意和采用的,这为我以后授课提供了指导。在教学内容方面,柯老师授课理论联系实际。授课开始之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明确学生自身特点,针对学生自己工作学习的经历因材施教。比如给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合适的案例进行展示,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管理并将其融入自身理念之中非常重要,这也是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知识。 在教学拓展方面,柯老师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时事进行知识管理的讲解。比如选定 2018 年华为事件作为学生讨论的议题,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效率,采用微信群进行讨论,并将每位同学在微信群中的发言进行记录,并将讨论进行截图以作为讲课素材。 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话语分析和统计,并且让我们两个助教全程参与进来,这对我们来说是学习的极好机会,这不仅对于我以后如何授课,而且对于如何培养学生都是极大的提升。 其次,柯老师特别重视对授课过程中文件的保存。学生每一次讨论的文稿、 PPT 都进行留存。每一次谁发言、发言内容等都有详细的记录,并且每一次授课时和学生研讨时都会进行拍照等工作。每一次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小组自己评分、其他小组评分、助教评分等相结合,尽可能保持评分的客观性和严谨性。每一次授课有章有法,这都是我需要注意和提升的地方。在授课过程中,在课程的既定框架内,柯老师极大地鼓励助教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能够有效地提升博士生的讲课能力和授课质量。 再次,柯老师特别重视团队交流。定期开展团队成员学术交流,而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申报书的学习和撰写。每一次开展交流,柯老师都积极鼓励大家就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科研实践进行汇报和展示,这也是我需要认真学习的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柯老师团队每年年终都要进行年度总结,这对于自身的科研反思和总结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这种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虽然短短半年的学习,却让我受益匪浅,这半年学习拓展了我的眼界和思维。虽然 学习 是短暂的,但却坚定了我今后一直追随柯老师团队的信心和勇气。 柯老师特别注重对于学生的栽培。经柯老师推荐,我有幸成为天津市中文信息学会的理事,这对于我而言是极大的荣耀。高兴之余,我更加珍惜柯老师提供的机会,更要在学会工作以及自身科研上,严格要求自己,更上一层楼。 这半年来,我跟随柯老师团队进行学习的同时,不断将学习到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科研当中。柯老师团队注重理论前沿和方法前沿,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混合研究探索的信心。在研究方法方面,应中国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天津职业大学、学术中国等高校和机构邀请,开展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运用的交流。在研究内容方面,应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滨海新区中关村管委会、北京道可特律师所等机构邀请,开展知识管理研究前沿的交流。 2018 年 10 月,我有幸受邀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竞争情报年会,并做主题学术报告。 柯老师团队积极鼓励我们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受此影响, 2018 年,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天津科技大学河西校区成立学术社团 ——走出丛林 ▪ 天科学社,其成员包括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公共管理、艺术设计、传播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餐厅成立 “ 青年学者 学术交流共同体 ”,其成员包括具有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 2018 年 10 月,邀请费小冬老师来我校开展学术讲座,参会单位共计全国 50 多少高校。 总结 2018 并展望 2019 ,今年计划完成以下任务: 一、 继续追随柯老师做好助教工作,学习柯老师的授课风格和授课内涵。在此基础上,继续向柯老师团队学习科研方面的知识,包括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开展全方面学习和融合。 二、 继续探索混合研究方法,加大学术交流,计划组织全国青年学者质性研究论坛,鼓励全国青年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和学习。 三、继续探索数据多维度分析,通过研究数据属性的细分,针对每一数据属性进行数据的多维度、多视角、多方法分析。 三、 跟随柯老师团队,继续进行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学术论文的写作,开展课题的深入研究。 四、 将在柯老师团队所学所得应用到自身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当中,采用柯老师团队先进的培养模式培养硕士生,提升硕士生水平和能力。 最后,感谢柯老师给我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和对我的栽培!
个人分类: 应如室|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戊戌之年回望
ailincnj 2019-1-1 23:11
2018是戊戌之年,历史逢戊戌年对人类有着巨大影响, 都有大事发生。回顾一下历史:1778戊戌之年美国独立宣言产生,从此人类有了自由的灯塔, 120年前的戊戌年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而失败。60年前的戊戌年是1958年,火主动。行动、运动、冲动、变革,在这一年容易被加速,被点燃。最后出现了大跃进、大饥荒,饿殍遍野。2018又是戊戌之年,因1月31日的日全食,人们观赏到了一轮红色的月亮─—血月,今年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金融灾难年 由于中美贸易战开打,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恶化,今年从金融理财产品到股市、汇市可以说是一地鸡毛,很多投资人被血洗不为过。 从年初开始,有几百家互联网金融( P2P, person to person )老总跑路,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难民。如 e 租宝,钱宝,快鹿,金联储,淘金贷,杭州国临创投,深圳中贷信创,上海锋逸信投,众贷网,酷跑金融,非诚勿贷,徽州贷,铂利亚,中财在线,网赢天下,黄山资本,现贷网,互帮贷,立贷网,天力贷,东方创投,川信贷,宜商贷,万利创投,保险贷,银实贷,力合创投,华强财富,盈通投资,浙商 365 ,汇宝信贷,钰泰财富,乐网贷,福翔创投,家家贷,银鑫贷,通联贷,平海金融,信网贷,铜都贷,乾坤贷,高益创投,华悦财富,海发财富,及时雨,正大金融,天标贷,怀民贷,聚众贷这里只是部分的平台,其他的平台就不列举出来了。可怜的金融难民,有的投入了全家资产,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还有超百万的,原先是有房有车的中产,一夜变成无产者。 2018 年股市虽然跌幅虽不是其历史上最大,但是在 5000 多点跌下来的基础上,没有泡沫和水份的状况下硬性榨干的。 A 股各大指数均以最低点收盘。上证指数跌幅 24.59% ,深证成指跌幅 34.42% (令人发指的跌幅,把上轮牛市的涨幅全部抹掉了),中小板指跌幅 37.75% ,创业板指跌幅 28.65% , 市值减少 14.39 万亿元, A 股投资者人均亏损为 9.92 万元, 股市一片凄惨。从贾跃亭跑路,到长生生物、保千里等一批企业造假和债务违约等,用血水成河形容股市也不为过,就象网上说的“打长生疫苗的没哭,买长生股票的倒哭了”,那是我听过最撕心裂肺、绝望的哀嚎。连续 30 至 40 多个跌停是一批股票的跳水表演。 2018 年汇市如何呢? 12 月 28 日,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报 6.8658 ,全年累计下跌 3538 个基点,跌幅 5.43% 。 二、名人告别年 《黄帝内经》云:凡是火运太过之年,则暑热流行 ( 火克金,肺属金 ) 。 2018 要多注意心、肺、大肠受火邪的侵害,很多人的身体都承受不住了 ..... 2018 年已有 25 位名人相继去世,注定是悲伤的一年,也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和终结。著名影星王丹凤、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歌唱家布仁巴雅尔、著名歌手臧天朔、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等等。 三、百姓苦命年 自踏入 2019 年就噩耗不断,一直到年底也不停歇。现摘录几例如下: 1 月 1 日江苏启东发生一起载人面包车落水事故   致 7 人死亡。 1 月 2 日上海沉船事故 10 人下落不明,已发现一遇难。 1 月 14 日沈海高速交通事故   致 8 人死亡 6 受伤。 5 月 6 日,郑州一位空姐在乘坐网约车时在途中被害,行凶者正是该车的网约车司机。 8 月 24 日,福建乐清一位女孩还是被几近同样的方式被网约车司机杀害。 “ 感谢滴滴司机的不杀之恩 ” 这么一句被人调侃的话背后却显示的是沉重的无奈。 10 月 23 日晚 7 时许,四川成雅高速名山段发生一起 4 车相撞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 8 人死亡、 6 人轻伤。 11 月 28 日 河北张家口市桥东区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附近发生一起爆炸事故。事故造成 22 人死亡、 22 人受伤。 12 月 15 日 18 时 7 分许,重庆能投集团渝新能源公司下属逢春煤矿副斜井发生因箕斗连接装置断裂造成箕斗下滑,致现场作业人员 10 人中 7 人死亡、 1 人重伤、 2 人轻伤。 1-8 月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 169 起,死亡 211 人。 10 月 28 日 10 时 08 分重庆万州因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坠入长江,共造成 13 人死亡, 2 人失踪。 12 月 25 日福建龙岩市,因邱某与当地居委会干部有积怨,持刀杀人,而后劫持公交车撞人,共造成 8 人死亡、 25 人受伤。 12 月 26 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 2 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 3 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似乎已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告别 多灾多难2018, 展望 2019 及未来,我们这个的曾经苦难的民族,能否选择到正确的一边,希望借助 2018 的变革之力,以民族利益、人民的福祉为重,给中国带来全新的希望。
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展望2019
Mech 2018-12-26 16:36
在微信群中看个段子,“ 2019 年可能会是过去 10 年里最差的一年 , 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心中悚然。 许小年先生有篇博文,《 2019 ,中国经济如何正面抗击灰犀牛 》,其中写道,“我所说的明年经济形势没有什么不确定性,指的就是经济趋势将是一个长 L 型。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在 L 的底部了?我说不是,并且肯定没有微型反弹,也肯定没有 U 型回转。马上有同学问我,教授你说,这个 L 的持续时间有多久?我说不出来也说不准,你非逼我说,至少 3 年到 5 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有句话,“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句式来自李鸿章的说法,“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当年的对策,“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现在的话说,就是开放和改革。 对个人而言,应该认清趋势,稳中求进,降低预期,练好内功。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前中国狂犬病疫情和未来展望
yanjx45 2018-5-17 10:52
今年 4 月 12 - 13 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中国工作犬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 2018 年中国狂犬病年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邀请到国内外多位知名狂犬病专家参会,有二十余位狂犬病防控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了精彩报告。 本文图表转引自此次年会上中国 CDC 传防处 殷文武 研究员的报告。 中国狂犬病发病率的年度变化: 中国的狂犬病发病人数自 2007年达到高峰3,300人以来,近十年来逐年稳步下降,到去年(2007年)的发病数为516人。 2017年中国狂犬病人的地区分布 图例:在以上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地图中,蓝颜色按由深色到浅色的顺序,依次表示各省区的年度发病人数: 50-70(2) 30-50(4) 20-30(6) 10-20(4) 1-10(11) 0(4 + 港澳台) (括弧中的数字:与发病人数对应的省级单位的数目) 全球的目标: 2030年消除狗介导的狂犬病 2017年9月28日,在当年的世界狂犬病日到来之际,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宣布了 联合抗击狂犬病 计划, 即 到 2030年消除狂犬病致人类死亡的现象 。该计划以 同一个健康 理念为核心,采取整体和跨部门方式应对疾病,同时强调兽医、卫生和教育机构在预防和控制狂犬病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目标: 2025年消除狂犬病 中国农业部:国家动物狂犬病防治计划( 2017-2020 年) 全球已消灭狂犬病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证明,对某一地区 70 %的犬进行持续和有效的免疫,坚持数年,就可以基本消灭犬和人的狂犬病。 国际上多位狂犬病专家在二十多年前就多次反复提醒中国相关部门: 解决狂犬病问题主要靠兽用疫苗而不是人用疫苗,靠农业部而不是卫生部。中国的狂犬病问题,其实质就是 “ 农业部管的狗咬了卫生部管的人 ” 。 现在, 中国农业部也积极参与到中国消除狂犬病的战略行动中来,这是中国实现 2025 年消除狂犬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上述信息给恐狂症患者的启示: 1, 要有坚定的信心: 狂犬病是医学上早已解决的问题,狂犬病可以被消灭 。 世界卫生组织(WHO)狂犬病咨询专家明确认定:“ 狂犬病可以被消灭( be eliminated) ”。 狂犬病 100% 可预防 。目前,狂犬病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已得到有效控制,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多年保持为 0 或接近于 0。 狂犬病是一种正在消亡中的传染病。全球有望在 2030年 消除狂犬病,中国有望在 2025年 消除狂犬病。 2, 对中国当前狂犬病流行的态势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夸大狂犬病的风险。 狂犬病由于自身 100%的高死亡率,狂犬病毒在多数情况下会与宿主同归于尽,结果不利于狂犬病毒的传播。所以在历史上狂犬病毒从来不曾引发大规模的流行, 狂犬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微不足道。 狂犬病在动物和人群中永远只能以零星散发的形式存在,甚至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动灭绝。 目前中国整体上狂犬病的风险已显著降低 ,全国大约一半的省级行政区的狂犬病年发病率已降到 10人以下,其中加上港澳台共有10个行政区的年发病人数已降到0或1。 恐狂症患者们对于狂犬病的风险要有正确的心态,没有必要盲目夸大狂犬病的风险。 特别是已经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高枕无忧,不必成天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忧心忡忡。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年工作总结与展望
热度 7 lidawning 2017-12-26 23:41
又到年底了,是时候对今年的工作做一总结,并对明年做一展望了。下面将从工作总结和对明年的展望两个方面予以记录。 一、工作总结 1. 教学方面 今年上半年给吉首大学 14 级通信 1,2 两个班讲授《随机信号分析》课程,共计 45 学时。虽然自己学过该课程,后来考博也考过。在讲之前,以为自己都懂了。但是当站在讲台上讲时,就会发现有些地方自己并没有真正懂。这种不知道自己不懂是很可怕的。讲给别人听,看别人能否听懂,是检验自己是否真懂的很好方式。通过上这门课,相当于自己又重新学了一遍,收获还挺大的。不足的地方还挺多,如: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如何将这种理论课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这些都是以后要持续改进的。 上半年还带了 10 个本科毕业设计。都是关于图像处理领域的。之所以选择这个领域,是考虑到图像处理上手容易,而且学习资源也很丰富,加上学生学过 MATLAB 。选这些题的学生来自通信和电子两个专业。最终的结果是:完成得马马虎虎。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1 ) 对新知识的畏惧 。可能是这届学生没有学过图像处理。面对一门新知识,缺乏自信,认为在几个月时间内学不会。( 2 ) 对编程不熟悉 。这是基本功的问题,唯有多练习方能提高。从这次带的毕业设计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编程都是不过关的。( 3 ) 文档不规范性 。学院给了标准的参考模板,可是很少有认真按照模板修改的。上述三个问题,其实就一点:懒! 2. 科研方面 今年发表了 2 篇 SCI 论文。不过这都是去年的工作。今年的工作,最近才有点成果。今年投稿了 1 篇 SCI 期刊论文(最近才投的), 1 篇中文非核心论文(为了校级项目结题), 1 篇中国地球科学年会论文。希望最近投的那篇 SCI 期刊论文能比较顺利。那 2 篇 SCI 论文能发表,得益于我导师彭真明教授的指导,以及我的同门王雨青博士帮我认真而仔细的修改。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今年撰写并提交了一项发明专利。这也是我第一次写专利,不懂套路。幸好有彭老师的耐心修改。尤其是对专利文书中的流程图,他前前后后给我改了多次。还要感谢实验室的刘伟博后和我的同事杨喜教授等人把他们的申请书发给我参考。 今年还参加了一次国内的学术会议。即: 2017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虽然收获不大。但是,自己的感想挺多。为以后参加学术会议积累了经验。 3. 其他方面 发表了科学网博文 23 篇,每个月平均近 2 篇。去年的最后一天,我在科学网写了第一篇博文。那时我就打算坚持写下去。还好,我坚持了。这 23 篇博文中有 9 篇被加精,其中还有几篇置顶的。这是科学网的编辑们对我的鼓励。在此向你们道声谢谢。 今年上半年还担任了吉首大学通信教研室主任。我知道自己并不适合做管理,可是既然一时没有合适人选,领导让做那就用心做吧。其实教研室主任也不是什么管理岗,只是学校里最基层的服务岗而已,杂事比较多,需要有奉献精神。 二、对明年的展望 由于明年我将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访学一年。所以明年的主要工作只会包含科研工作和其他工作。现简单展望如下: 1. 科研方面 ( 1 )撰写并投稿 2-3 篇期刊论文; ( 2 )撰写并投稿 1-2 篇会议论文,其中含学校认可的顶级会议 1 篇; ( 3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2 次; ( 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主体结构; (5)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今年尚有部分工作没撰写成论文。再加上在美国访学时在外方导师的指导下,争取能出一点成果。所以,给自己明年定的目标是写 2-3 篇期刊论文。这个目标虽然对我来说有点大。但是古语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因此,我为自己定了这么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希望不荒废了自己宝贵的一年,不浪费国家留学基金的钱。 后年 6 月就要博士毕业了。所以,明年年底前得完成博士论文的主体结构。最好是能完成初稿。否则会影响毕业进度。 今年的基金申请书写得不好,没有中。明年的申请书按照科学网上多位专家、前辈在博文中给的建议好好写,争取有个好的结果。 2. 其他方面 ( 1 ) 加大博客发文量 。写博客对我来讲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训练。 2017 年的发文量为每月近 2 篇。在 2018 年,我争取每月写 3 篇。全年达到 36 篇以上。 ( 2 ) 突破学术英语写作关 。最近写论文时再一次感受到了英文写作之重要和自己英文水平之低。科研生涯才刚开始,如果学术英语写作这关不破,后面很难有高质量的产出。基于此,在未来一年里,我将以西电秦荻辉教授编写的若干本学术英语写作指导书为参考资料,以若干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为锻炼手段,突破写作这关。 ( 3 ) 看 2-3 本反问题方面的书籍 。具体包括地震反演、图像反问题、反问题的数学解法方面的书。以夯实反问题领域的研究基础。 2017 年 12 月 26 日晚于电子科技大学逸夫楼
个人分类: 成长心路|11514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中国水电建设的成就与展望
热度 5 ninglz 2016-12-17 16:07
中国水电建设的成就与展望 1. 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中国幅员辽阔,水系众多,江河密布,径流丰沛,落差大,水资源及水能资源总量很大。从全国水系和流域区划图 可见, 960 万 km 2 的国土上,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水系,还有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等国际河流。据统计,流域面积在 100km 2 以上的河流有 5 万多条,流域面积在 1000km 2 以上的河流有 1500 多条。全国平均年降雨深为 630mm ,降雨总量为 6.19 × 10 12 m 3 ; 河川径流总量为 2.72 × 10 12 m 3 ,有 17 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在 500 亿 m 3 以上。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 m 3 ,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之后。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分布不合理,加上开发利用及保护不够,因此,总体而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 2100m 3 ,仅为世界人居占有量的 30% ,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 1500m 3 左右,约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 50% 。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洪旱灾害和水资源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2010 年全国每年缺水量超过 500 亿 m 3 ,其中,农业缺水 350 亿 m 3 , 2400 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城市供水设施不足, 400 多座城市缺水,其中 100 多座城市严重缺水,尤其是京津唐等大城市,连遇枯水年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危机。全国有近 50% 的河段、 90% 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鉴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能够经济开发的水资源不仅受到区域限制,而且开发利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需水量却不断增加,水少、水脏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丰沛的径流和巨大的落差,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按照技术可开发容量,中国 300MW 以上的大型水电站约 270 座,其中 3000MW 级大型水电站约 100 座, 50 ~ 300MW 的中型水电站约 800 座,小型水电站上万座,微型水电站不计其数。据 2005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全国水能资源复查数据,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 6.95 亿 kW ,其中技术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 5.42 亿 kW ,约占世界首位。按流域统计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及可开发容量如表1所示。 表 1 中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汇总表(按流域统计) 序号 流 域 理论蕴藏量 技术可开发量 年电量 (亿 kWh ) 平均功率 ( MW ) 装机容量 ( MW ) 年发电量 (亿 kWh ) 电站座数 (座) 1 长江流域 24335.98 277808.0 256272.9 11878.99 5748 2 黄河流域 3794.13 43312.1 37342.5 1360.96 535 3 珠江流域 2823.94 32236.7 31288.0 1353.75 1757 4 海河流域 247.94 2830.3 2029.5 47.63 295 5 淮河流域 98.00 1118.5 656.0 18.64 185 6 东北诸河 1454.80 16607.4 16820.8 465.23 644+26/2 7 东南沿海诸河 1776.11 20275.3 19074.9 593.39 2558+1/2 8 西南国际诸河 8630.07 98516.8 75014.8 3731.82 609+1/2 9 西藏自治区诸河 14034.82 160214.8 84663.6 4483.11 243 10 北方内陆及新疆诸河 3633.57 41479.1 1847 1 .6 805.86 712 合计 60829 694399 541635 24739 13286+28/2 注 此表根据 2005 年水能资源复查成果及有关补充工作进行了修正。 2.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成就 1949 年以来,河流开发坚持综合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成就巨大,建成了一批大、中、小型相互配套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在发电、防洪、航运、供水、灌溉、水产养殖、改善环境、发展旅游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截至 2008 年,中国已建水库的总库容已相当于全国河流年均径流量的 1/4 ,具有重要的防洪、灌溉和供水作用。全国水库防洪保护范围覆盖 3.5 亿人口、 5.0 亿亩耕地和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武汉等数百个大中城市;水库的灌溉面积达到 2.8 亿亩,约占全国灌溉面积的 1/3 ;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中国还修建了一大批向城市供水的远程水源工程,如为北京供水的密云水库,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为香港、深圳供水的深圳水库等。中国已有 100 多座大、中城市主要或全部依靠水库供水。 在水能利用方面,到 2010 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 2.1 亿 kW ,年发电量为 6500 亿 kW • h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国。全国已建和在建的 30m 以上的大坝有 5200 余座,其中坝高 100m 以上的大坝有 145 座;已投产 5 万 kW 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 450 余座(含抽水蓄能电站 21 座)、 30 万 kW 以上的水电站 100 座(含抽水蓄能电站 15 座)、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 40 座(含抽水蓄能电站 7 座),数以万计的小水电站和微型水电站遍布全国各地,并创造了多项世界水电之最。近 20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21 世纪以来,先后投产了小浪底、三峡、水布垭、龙滩、小湾、彭水、构皮滩、瀑布沟、三板溪、拉西瓦、景洪等大型水电工程。水能资源开发程度按发电量计已达到 26.3% ,按装机容量计达到 38.5%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推动了水利水电相关专业 —— 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制造、设备安装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吸取世界各国先进技术、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科学技术体系。三峡、二滩、小浪底、水布垭、龙滩、小湾、拉西瓦、构皮滩、洪家渡、瀑布沟等大型水电工程和高坝的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大岗山、糯扎渡等水电站的建设则将促进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迈上更高台阶。 3. 21世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展望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借助自然条件和工程技术更好地开发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起到防洪抗旱、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洪水径流的调控作用以及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不言而喻,而水库大坝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和作用。最明显的是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深层次影响,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通过水库优化管理和调度,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化解用水区域之间的矛盾:既能使水库大坝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影响。因此,水库大坝建设是解决水资源问题和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中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气候条件的季风性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加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资源开发的要求愈来愈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与世界上许多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国家相比,中国水资源问题和水电开发的困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节地节水节能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研究论证、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水资源及水能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库大坝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总体要求是: ① 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抑制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② 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③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④ 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⑤ 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⑥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中国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 2020 年,万元 GDP 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要比 2008 年降低 50%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 2020 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 亿 m 3 以内,万元 GDP 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到 120m 3 和 65m 3 ,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主要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 ,退减超采地下水和挤占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现状。到 2030 年,全国供需基本平衡的年水量为 7100 亿 m 3 ,万元 GDP 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到 70m 3 和 40m 3 ,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 中说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在巩固提高中东部地区防洪和供水能力的同时,加强西部水利建设,兴建环境保护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民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为优化水资源配置,采取东西互补、南北互济,以丰补枯,多途径缓解北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继续做好 “南水北调”和“北水南调”的工程建设,争取尽快投入运行。建设必要的大中型骨干水库调蓄工程,增强对天然径流的调控能力。通过调高水资源配置与调控能力,改善重点地区、重点河段、重要城市及粮食生产基地的水源条件,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构造以“南水北调”和“北水南调”为骨干,点、线、面结合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体系,基本解决我国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恶化问题。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中,除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 GDP 指标外,规划研究的重点是围绕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15% 和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 50% 的“两个目标”展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 水电开发目标是: 2015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 2.8 亿 kW (不包括抽水蓄能), 2020 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 3.5 亿 kW (不包括抽水蓄能)。水电开发重点是:基本完成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江水河、湘西、闽浙 赣 、黄河中游和东北等 7 个水电基地的开发;重点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等 6 个西部地区的水电基地;开发缅甸、尼泊尔、老挝、泰国等国家的水电。“十二五”期间,中国部分新开工大型水电工程列于表 2 。 表2 “十二五”期间部分新开工大型水电工程 重点流域 重 点 项 目 金沙江 白鹤滩、乌东德、龙盘、梨园、阿海、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苏洼龙、叶巴滩、拉哇 澜沧江 侧格、卡贡、如美、古学、古水、乌弄龙、里低、托巴、黄登、大华桥、苗尾、橄榄坝 大渡河 双江口、金川、安宁、巴底、丹巴、猴子岩、黄金坪、硬梁包、老鹰岩、枕头坝梯级、沙坪梯级 黄河上游 宁木特、玛尔挡、茨哈、班多、羊曲、黑山峡河段梯级 雅砻江 两河口、牙根一级、牙根二级、孟底沟、杨房沟、卡拉 怒江 松塔、马吉、亚碧罗、六库、赛格 与 20 世纪水电开发不同,“十二五”水电开发的政策将有所调整。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水电开发和移民脱贫致富、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创新移民安置思路和方式,加强流域水电规划,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参 考 文 献 全国水力资源复查工作领导小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 (2003). 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朱铁铮 .20 世纪中国河流水电规划 . 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潘家铮 , 何璟 . 中国大坝 50 年 . 北京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彭程 .21 世纪中国水电工程 . 北京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赵纯厚 , 朱振宏 , 周端庄 . 世界江河与大坝 . 北京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摘自《水工建筑物》
个人分类: 科研漫谈|76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冷却塔的发展与展望
zhao1203 2016-11-23 09:40
冷却塔发展仅一百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事件。现在已经形成理论系统门类齐全,内容涉及开式冷却塔,如自然通风逆流塔、自然通风横流塔、机械通风逆流塔、机械通风横流塔、干湿式除雾冷却塔等;闭式冷却塔,如闭式蒸发冷却塔(混流式、复合式、逆流式和横流式)、空冷却塔等。 冷却塔的发展与展望.pdf
个人分类: 论文|3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应用和实践:2015回顾与展望
蒋高明 2016-1-30 09:34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应用和实践:2015回顾与展望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文化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将人视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和中心,就是将自然视为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向来追随工业文明脚步的中国,现在该反躬自省,不管是儒学的 “ 天人合一 ” 还是道家的 “ 道法自然 ” ,还是佛教的 “ 众生平等 ” ,都已经帮助中国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是阻止环境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文化支柱。下面就201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话题,重点介绍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大好机遇 刚刚过去的 2015 年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布局非常重要的一年。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 60 多次谈生态文明,充分显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事业高度重视的程度。 2015 年 4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6 月 27 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爱尔兰前总理伯蒂 · 埃亨 , 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 · 阿齐兹、瑞士联邦环境署署长布鲁诺 · 奥伯勒、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等先后发表演讲。会议通过了《 2015 贵阳共识》,该共识指出,大力推进绿色化,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必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加强制度和法制保障,必须坚持加强国际合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 9 月 11 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 主持会议。其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理念与六个坚持。这六个理念分别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 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 ; 空间均衡的理念;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六个坚持分别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理念提高了历史上很高的高度。 公报全文 5917 字,而涉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农业结构转型、食品安全、低碳发展等有关描述共 14 处 842 字,占整个篇幅的 14% ,可见中央对生态环境与健康发展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高度。从上述重大决策中不难看出,作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引领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来,彻底扭转长期以来,以西方话语权为主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之资本逻辑下的人类自我毁灭的发展局面。 2015 年 12 月 19 日,中国生态文明 论坛 福州年会在福州拉开帷幕。作为今年的新增分论坛,环保部南京环境研究所和环保部 有机食品 发展中心承办的优化提升 - 农村农业论坛以 “ 发展有机农业,助推生态文明 ” 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就有机农业发展论剑榕城。 二、怎样理解生态文明 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样的战略高度,实乃重大创举。那么,怎样理解生态文明呢? 第一,生态文明是最高的道德文明。现在,人们考虑利益多于道德,考虑个人多于别人,考虑家庭多于社会,考虑富人多于穷人,考虑人更多于其他生物。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很少对其他生命存在感恩心理,对于给我们提供 “ 衣、食、住 ” 条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很少存在 “ 怜悯之心 ” ,很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更缺少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如果有一天,全社会能够对不会说话的一草一木给予关注,不是简单地利用它们,而是呵护它们;对野生动物的态度不是吃掉它们,而是欣赏它们、关爱它们,那么,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一种高度道德文明的生态社会。 第二,这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挽救地球生态系统的最佳选择。人类走过了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目前正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农业文明基本解决了 “ 吃饱穿暖 ” 问题,工业文明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 居适行捷 ” 问题,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革命带来的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便捷性,即进入 “ 信息爆炸 ” 时代。然而,工业文明以及近代人类技术能力进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突出表现在,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下降、荒漠化加剧、臭氧层消失、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以来,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引导下,全球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了110 ppm ,全球温度上升了 0.74 摄氏度,南北极和高原的永冻冰川开始融化、物种面临第六次大灭绝。上述事实雄辩地证明,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考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发展与消费方式 第三,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代价也是惨重的,这就是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城市空气污染、乡村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全面退化,都对我们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挑战。中国在扮演 “ 世界工厂 ” 角色的同时,环境污染也由境外转移到了境内;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将污染从城市赶到乡村;现在又有污染企业 “ 北上西进 ” 的明显趋势。要遏制这种趋势,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生态环境问题。 “ 先污染,后治理 ” ,等有了钱再来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发达国家尽管有了钱,空气质量也改善了,但是其单一的生态系统并不能留住动物。生态质量好不好,动物们最有发言权。日本的国鸟朱鸛选择的家不在日本本土而在中国的洋县就是明证。 第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准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象征。在目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人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食物链上的成员,而是在制造甚至控制着食物链,并对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施加前所未有的影响。原子武器、转基因技术的滥用足以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命系统毁灭;追求享乐的消费模式所制造的垃圾将覆盖这个星球,并提前透支了子孙后代的地下资源、空间资源甚至太空资源;日益升温的地球已为人类引以自豪的技术文明敲响了警钟。目前,发达国家人口不到 15% ,却占据了 85% 的资源和污染排放,如果全人类都这样发展,地球生命系统将变得更加脆弱。因此,没有生态文明指导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文明,是人类不得不抛弃的文明。 第五,生态文明是一种行动。强调生态文明不是停步不前,简单机械地回归自然,而是用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性。那种以人类为中心或者以 “ 我 ” 为中心的狭隘的发展理念,甚至是为了发展 “ 可以适当破坏一下自然 ” 的做法都是很危险的。今后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如果那些生态破坏者成了人人喊打的 “ 过街老鼠 ” ,许多棘手的环境矛盾就容易解决。 三、生态文明与每个人都有关 谈起生态文明建设,不少人有这样一种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领导的事情,和百姓关系不大。其实,生态文明并不主要是领导的事,而是与老百姓的利益更密切。生态文明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首先是对国家、地区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老百姓有个健康的生态环境,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安全,这些都是与老百姓实在利益相结合的。实际上,生态文明之对于老百姓的关系,比起领导来还要重要的,许多领导可能几年后就换工作岗位,或调离了某个地区,但老百姓却一直生长在 “ 生于斯,养于斯 ” 的故土。提倡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引领社会进步,还可以约束一些领导因经济过热,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这对于人民群众都是重大的事情。 在很多人眼中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绿化、美化环境,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吗,这显然是片面理解了生态文明内涵。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绿化、美化环境,那仅仅是个形式。相反,如果在绿化、美化环境中一种做法违背了生态规律,如种植单一的物种,引进入侵物种,搞不适宜的 “ 大树进城 ” ,这样的绿化不仅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生态文明。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仅仅是对不尊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乱扔乱放生活垃圾,制造环境污染行动的一种纠正,但是这个工作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自发的生态文明具体行动,那么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永远清洁不起来。如果国民自觉第用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自己的消费模式,如尽量使用耐久性的物品,避免使用 “ 一次性 ” 塑料袋、纸手巾、筷子、卫生用具等等,那么,我们的环境中就少了许多生活垃圾,少生产上述 “ 一次性 ” 的东西,则就少向我们的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工业还不发达的地区是否就不能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目标是, “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这并不是限制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谐发展。须知道,所谓发达与不发达是相对的,工业发达都是有代价的。根据笔者的观察,所有所谓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么牺牲了别人的生态环境,要么牺牲了自己的生态环境。那些先期 “ 发达 ” 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将环境危机转嫁到那些落后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头上的,这完全是一种 “ 强盗文明 ” 。 在发展中的中国和印度,因为没有殖民地,环境污染是内部化的,国内爆发的一系列恶性环境污染事件都说明了这点。国内最早 “ 发达 ” 起来的太湖流域,创造了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0% 、财政收入 16% 的奇迹。但是,由于 “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 ,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已遭受空前破坏,连续多年发生了湖泊萎缩、功能衰退、水质污染、湿地减少。 2007 年,太湖蓝藻污染却使得几百万人守者太湖没水喝。上世纪 80 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太湖美》再也无美可言。 贵州尽管工业经济相对不发达,但这个相对落后却造就的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区域优势。笔者到贵州黔东南州讲课,沿途发现公路两旁还是山青水秀的,这在其它工业相对发达的地方是见不到的。贵州少数民族苗族侗族的村落非常有特色,与周围自然环境自成一体,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名片。在黔西南州,他们提出的建设 “ 人类灵魂的回归地 ” 口号很好,苗侗族人民群众对自然的崇拜,极高的自然保护意识,以及 “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 的生活态度,恰好说明他们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是贵州发展生态旅游工业的最好的生态与文化 “ 名片 ” ,贵州各级政府应抓住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机遇,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旅游观光,体会少数民族生态文化,通过旅游将城里人或外国人的钱带到贵州。另外,贵州生态保护好了,国家的各种生态补偿费用也会向这里倾斜,这些都是因为贵州的生态优势。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必须有生态学的内容,以前偏重的是建筑和交通等硬件,今后可能要偏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城市人群素质提高、社会公平等软件。用生态学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具体包括利用本地物种,控制环境污染,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能源,建立城郊自然保护区等等。 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行动 回顾过去一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不难看出,高层已经做出了战略布局,学界进行的理论探索多,而具体的实践存在缺位的尴尬局面。即使在那些所谓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内,也没有用心考虑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做法。笔者实地考察过很多生态文明示范区,依然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指标依然停留在纸上,生态文明停留在口号中,污染依旧,对颁布了 7 年多的《循环经济法》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并不知道,生态学的原理并没有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许多地方领导并不知道生态文明到底怎么搞。很多地方还是奉行 GDP 挂帅原则,财富不断向少数人手里集中,污染由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承担,全社会维持付出的健康成本不断加大,医患矛盾等社会矛盾不断增加。 其实,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下,都必须由口号落实到行动。在新的一年里,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能够对生态文明的一些理念,落实到实处,既要抓大,也要抓小,生态恢复、垃圾处理、餐饮与宾馆服务一次性塑料用品禁用、食物链中有害物质减量使用、禁止过度包装、农膜控制使用、污水净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等等,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 生态文明不仅是环保领域的事情,还涉及到法律、金融、工业、交通、教育等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的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 即三个转变 ) 。 二是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 区域限批 ,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 四是在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 加强部门协作 , 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 强化社会监督,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 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 ;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五是抓好生态文明示范区,发挥文明 “ 窗口 ” 的展示作用。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要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节能减排,碳强度指标下降;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前列;城镇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承诺建设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内,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五、大力提倡绿色化发展 “ 绿色化 ” 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这是十八大提出的 “ 新四化 ” 概念的提升 —— 在 “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 之外,又加入了 “ 绿色化 ” ,并且将其定性为 “ 政治任务 ” 。换句话说,这是 “ 四化 ” 变 “ 五化 ” 。 看到中央高层重视绿色化,笔者第一反应是心情激动的,感觉生态学的春天来到了。自 1984 年笔者从所在的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分到生态学方向以来,从没有改过行,凡 31 年矣。生态学由原来不被人看好的专业,如今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且生态文明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无不与长期以来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长期呼吁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过去在生态治理上走过的弯路,就是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认真思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后果,没有 “ 青山绿水也是生产力 ” 这样的战略思维。 要发展绿色化经济,农业首当其冲。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觅食或生产食物之中。古代生产力低下,能够寻求温饱就不错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了食物极大丰富,然而人类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异常沉重的,酸雨、温室气体升高、雾霾、病人增加、贫民窟出现等,无不与高度集约化、化学化、转基因化、市场化思维的农业模式有关。让少数人养活高度集中的城里人,土地承担不起污染之重;采取对抗的办法控制病虫草害,农田充满的杀机;五大激素进入食物链,产量提高了,营养下降了,污染出现了。懒人农业暴露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食物安全频频亮起红灯。 如果从源头解决农业污染问题,从绿色化思维出发,让农业中的各项元素循环起来,农业完全是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生产健康的食物的。我们做了十年的极端实验充分说明,即使一点不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激素、转基因,低产田也能恢复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关键的关键是优质要有优价,政府的农业补贴要向生态农业倾斜,而不是补贴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生产商,变相鼓励农民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 我们坚持了 10 年生态农业科学实验 有利地证明 ,在严格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地膜、转基因条件下,在低产田基础上实现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2250 斤 / 亩,春花生实现807斤/亩,夏大豆433斤、苹果9126斤/亩。这从理论上证明,只要用地养地,恢复生态平衡,土地对人类的回报潜力是非常大的。尽管当前生态农业的声音还很微弱,但只要全社会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自觉消费健康安全的生态食品,政策上有所倾斜,措施上得当,中国人吃得饱与吃得好的矛盾是能够科学解决的。 森林生态系统采取绿色化思维管理,我们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人类采取停止与大自然对抗做法,充分发挥自然的修复能力,恢复后的生态系统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远远高于现在破坏后再治理的效益。有些宝贵的生物物种消失后是无法恢复的,大量宝贵的陆地土壤,因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而被带进太平洋也是难以回来的。 绿色化同时还可以解决荒漠化、石漠化等难题。绿色化不是简单的绿化,绿化也不是简单的树化,绿化祖国不等于树化祖国。尽管树木有很高的生物量,能够释放更多的氧气,但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长树,否则地球上早就长满了森林。在绿色化新思维模式下,中国以植树造林为目的的生态化建设,必须进行调整了。 工业也可以走循环经济道路,减少源头排放。现在经济模式必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 “ 先污染、后治理 ” 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在中国重演。采取绿色化工业思维,即使做到 “ 零排放 ” 在技术上也是行得通的,如造纸企业如果认真处理污水,业界内能够做到出水口的水可以喝的水平。污染不出工厂,治理成本就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理环境污染不是什么比登天还难的事,就看你重视不重视环境保护,是真搞环保还是假搞环保。 强调绿色化发展,就必须对遍布城乡的垃圾宣战。未来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能就是垃圾围城问题。城市代谢受阻,加上来自农村的垃圾集中到城市里来,更加大了这一矛盾。其实,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可以用来焚烧发电。笔者在山东济宁考察时发现,他们将农村与城市垃圾集中焚烧发电,垃圾吞吐量很大。据介绍他们已解决了二噁英排放和异味问题,这个经验很值得推广。即使如此,垃圾处理的最好办法还是要从源头控制,要实现减量化,一些塑料类物质必须从源头停止生产,叫停过度包装。 六、结语 中国当前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解决。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必然恶果,是发达国家走的弯路在中国重演了。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出路要转变,要限制过度膨胀的私欲,限制过度产能,从技术上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是必要的。但执政党坚持 “ 五位一体 ” 执政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适度恢复当年一些好的做法,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必要的,所有这一切都需将生态文明的理论变成各项具体的行动。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要靠人类的智慧来解决,那些以强欺弱,以丛林法则思维转嫁污染、转嫁社会危机的做法,只能获得短暂的喘息。大自然对人类实施的种种惩罚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走绿色发展道路,走和谐发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才是人类的根本道路。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构想(7)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5-3-26 04:57
我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构想 (7) 蒋继平 2015 年 3 月 25 日 对 30年后中国农村的展望 总体上来说, 农村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应该在 20% 左右, 农村的道路四通八达,一些村庄看起来与城镇差不多。农民的样子看起来也跟城里人差不多,农民不但生产原始产品,而且对产品进行加工, 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可靠的高质量的食品。 具体地来说, 30 年后的中国农业应该具有下列特征; · 生产管理信息化; 这个适合于全国范围。 这个是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成果作为工具。 · 地理布局合理化; 全国将分成四个主要生产区 ; 东部沿海各种营养价值高的作物产区, 中原主粮产区, 西北经济作物产区, 西南和东北木材和药材以及水果主要产区。 · 因地制宜规范化; 东部地区人口稠密, 雨水充足, 适合高效农业的方式, 所以, 要采用精细化, 立体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方式使有限的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西部人少地多, 干旱低温, 要采用规模化运作方式和节水防寒的技术。 · 农民队伍专业化。 未来的农民一定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来应对某些特殊的生产运作, 尤其是对一些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使用。未来的农民实际上应该称为农业领域的工作人员。 · 具体操作机械化。 未来的农事操作的主要任务应该由机械来承担。 全文完
个人分类: 中国农业|252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报:展望高等教育的2015
redtree 2015-1-1 05:56
中国科学报:展望高等教育的2015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4/12/31 22:33:38 2015年的第一天,《大学周刊》陪您共同迎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推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是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人们的共识。但在不同身份的人眼里,他们最为关注的议题也有所不同。《大学周刊》约访采写了一组文章,他们中有大学校长、教育专家,也有普通教师和在校学生,与读者们分享他们对于2015年的展望和期许。 有转折意义的新一年 ■龚克 2015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的时间过半的年头,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的收官年头和新的五年规划研究制定的关键年头,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第一个年头,也是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重任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年头。从工作部署上看,2015年是带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能够得以更好地贯彻。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要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新常态是更加突显科教重要性的发展态。认识新常态,就必须认识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没有教育优先发展,就没有可持续的创新驱动,就不能真正适应新常态,更枉谈引领新常态。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素质教育”这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能够转而彰显出来。实施素质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然而《纲要》实施五年来,这个战略主题尚未很好地体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之中。主题不彰,是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能形成合力的表现,是教育改革未能超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因。所以,在《纲要》实施时间过半的年头里,彰显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能够转向深入。向哪里深入?关键是突破“评价”这道难关,使“培养什么人”的要求落在评价体系里,使核心价值观融进评价体系里。目前,考试招生改革已显突破之势,这个改革成功与否,就看能否形成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导向和有效激励,进而以“一发千钧”之力推动全面改革,使整个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公平”能够转变为更高质量的新水平。不能把教育公平与重点建设对立起来,因为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平是优质教育的公平服务,重点建设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在更高质量水平上实现公平的前奏。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依法办学育人能够展现出新的局面。依法办学,就要落实好宪法法律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关于高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规定,关于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和大学治理结构的规定,关于教师和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让政府、社会、大学和教师、学生、职员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让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劲地向前起跑。 我们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个人,不是改革的观察者而是践行者,我们要秉公尽能、扎实苦干,让期待成为现实。(作者系南开大学校长) 节点年和实施年 ■刘海峰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而言,2015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正好是《纲要》实施的中间节点之年。2015年恰逢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终结之年,同时又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之年。应该说,在教育领域的“十二五”规划中,高等教育的一些工作已经提前完成,比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目前已经超过之前规划的数字。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如何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则需要教育界的各方人士加以梳理。 在微观层面,就我本人研究比较多的高考改革而言,在多年的调研和讨论基础上,国务院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让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在中国高考改革史上具有了标志性意义。2015年虽然不及2014年重要,但它同样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如果说2014年是高考改革的政策制定年的话,那么2015年就是中国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 比如,2014年国家作出了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的决定,而2015年将是这项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同样,将高校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的政策也是从2015年开始实施,目前具体实施意见也已经出台。这些改革都可以称得上是高考改革的“大动作”,至于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在国家招生考试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还是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高考科目改革的试点。2014年,作为国家高考改革首批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出台了具体改革方案,宣布学生可自主选择三门高考科目。2015年,该方案将进入比较实质的操作阶段,因为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就要面临选择哪些科目进入高考科目的难题。这对两个省市的考生非常关键,而其他省市也在关注着两省改革的情况和实施效果。对此,我们也应该抱有期待。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本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学生要在智育上有所长 ■马知恩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点。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首当其冲。 中国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依赖的意识,独立自主能力很差,直接影响了日后的创新,以致目前无论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差,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被动满足考试需要,缺少主动追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加强创新思维培养,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在大学基础课课堂上明显感觉到,教师仍以教授学生应试知识点为主,而怎样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点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践上的少。 2015年,我希望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较大飞越,教育战线能就创新问题掀起大讨论,从理念、体制上加以改变。如今,在招生环节上,改革已有行动。在培养环节上,高校不但应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在智育方面要允许学生个性化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不能再延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要更强调他们的思想、能力,让他们知道,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学知识背后的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一点目前做得很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希望高校在学风、教风上作进一步的提倡。大学生越到高年级学风越差,学校各类活动分散了学生精力,使得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怎样开展围绕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思想教育,还有待研究、琢磨。 通过一系列改革,如果能实现学生在智育上有所长,在长项上为国家作贡献,这就是国家教育的成功。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本报记者温才妃采访整理) 如何真正“立德树人” ■刘梦青 作为学生,我最关注的话题是“立德树人”。这一议题既包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之所以会想到这些,是因为2014年一些新闻事件,比如北师大教师套取科研经费,被判处11年,比如厦门大学吴春明的“诱奸门”事件等等。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对学校的声誉有所损害,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和塑造。本科生、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是道德教育的载体,但是普遍不受学生重视。虽然这个问题年年讲,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还处于极小范围,且起色不大,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至于师德方面,教师要为人师表,学生真正喜爱并尊敬的当然是那些“学高、身正”的老师。而2014年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表明,个别教师不仅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有所缺失,甚至丧失了普通公民应有的道德水平。而这些,是我们学生尤其不希望再看到的。 需要补充的是,在我看来,高校教师之所以出现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不仅仅关乎职业道德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监管制度确实存在漏洞,但是杜而不绝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主管部门对于高校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急切要求与现实情况下不尊重知识生产规律及教师劳动成果间的矛盾:首先,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普遍在申请科研项目方面困难重重;其次,对于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经费的支配教师缺乏合理的自由度,劳务费低廉,极大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的“套取”经费现象,也是无奈之举。我想,在三令五申整顿高校科研不正之风的同时,也要深入教师群体,改革科研经费不能是政府的“专断独行”,也要关注和倾听这一核心群体的呼吁和心声。 (作者系厦门大学学生,本报记者韩琨采访整理) 推动大学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分离 ■储朝晖 总体来说,我对2015年高等教育界的期许,主要着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方面。虽然这个话题谈了几年了,并不新鲜,但却十分重要。各高校应该以制定或者落实大学章程作为突破口,从而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在2014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的大方向又一次被强调。高等教育界应该在2015年借助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在大学里推进依法治校。而大学里的依法治校对于大学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把大学章程做好。然后,高校再在可以操作的范围内把已有的或者即将制定的章程落地,不能仅仅把大学章程当作纸面摆设,一定要让章程落到实际工作当中。而在章程的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健全专业的学术性组织,把专业的学术方面的权力交给它们。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大学并不是完全学术的,而是呈现出行政与学术交汇于一体的特性。就此,个人建议推动大学内部的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分离。进入行政岗位的人就不得保留学术职称,不得带学生,不得报课题,不得参与学术事务决策和评定。在上世纪50年代,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学术职称的。80年代后期,一些已有学术职称的人走上了行政岗位,现在依然如此。因此,我认为大学内部应该推动这种分离。 针对中国目前的现实,很多人行政岗位和学术岗位混合造成了严重问题,如高校贪腐等。因此,教师进入行政岗位后,就不应该继续做学术。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彻底分离,可以解决目前中国大学里较为普遍的“官教授”现象。学者到了行政岗位,就不应该继续申报课题,不能让他们两边“通吃”。 在大学内部推动学术角色与行政角色分离,不仅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下中国高校里许多严重问题的措施之一。虽然推进这一进程存在的阻力非常大,但是不可不为。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报记者韩琨采访整理) 关注通识教育在基教上的衔接 ■田飞龙 在我看来,2015年中国高教领域应聚焦通识教育的改革,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是对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的反思。不断健全的通识教育将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共同的信念与知识”,培育健全的公民人格与创新性思维,有效地抑制高教领域的“精致功利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通识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短期来说,通识教育的改革应侧重于技术性的分散解决:第一,各高校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与培养体系设计,以最精干的“通识经典”为中心,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最低限度的通识教育;第二,支持慕课课程体系,分享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弥补中西部地区师资不足与技术限制;第三,将通识课程纳入学校核心课程体系,提升其地位和资源投入;第四,开展通识教育示范课与同行研讨活动,自下而上逐步形成全社会和教育一线教师的理念与实践共识及其标准。 而从长期着眼,则应侧重于理念启蒙、制度供给与教育体系匹配。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衔接问题,即在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植入通识教育相关要素和课程,应引起注意。它在一方面为高教阶段的通识教育提供前提和基础,分解负担,使通识教育有更高的起点和目标;另一方面则切中了通识教育的“早期性依赖”,即在学生天性与心智形成的关键期,最有利于塑造其“共同信念与知识”和良好健全的公民道德人格。 从比较视野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一直是西方社会公民教育的基本经验与核心议题。而近期颁布的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系列意见,亦以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建立了介乎应试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新素质教育模式,未来可进一步下沉至高中前阶段并结构性调整具体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基础教育的早期铺垫和体系匹配,中国高教领域的通识教育将获得更大自由空间。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本报记者温才妃采访整理) 我所期待的大学 ■刘媛媛 说实话,我对大学挺失望的。 我本科就读一所经贸类大学,只有一些经济类和法律类的专业。每一个同学都像一盒即将出厂的牛奶,急于获取各种认证,四六级证书、CPA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托福雅思托业。除此之外,大二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寻求各种实习的机会,毕业时带着一页塞得满满的A4简历,就好像牛奶裹着合格的出厂证书一样送到消费者——各大企业手中。 当然,根据简历上的内容,他们会被分为三六九等。有一些是经典优质盒装奶,有些就是百利包。整整四年,我周围的同学都在抓住飞逝的光阴,为着出厂的一刻作准备,努力变成一盒优秀的牛奶。 研究生我来到北京大学,认识了一些历史系、中文系的同学,这里的人比较多元化,并不以进入投行和大国企作为终极目标,他们中很多人仅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读书、做学问。做学问这个词听着多老套,离“90后”的大学生太远了。这现象让我稍许心安。 大学在我看来,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高考是高中三年里的唯一目的,成败皆以成绩论。大学找工作是很多人四年来唯一的目的,成败皆以工作论。大学应该让我们认识到成为不同的人的可能性,无论有什么样的优点、什么样的理想,都应该被包容和鼓励。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方向。毕竟大学只是进入社会的开始。 第二,大学应该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静坐书斋做学问在现代大学是很少见的事情了。我的朋友热衷于做学生会主席、去公司实习,为着积累人脉,多学一点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我看来,大学是受教育和做学问的地方,有老师指点、同学相伴,但是我们把应该在社会上学习的东西,提前拿到大学,利用读书和学习的时间来练习,不可不说是得不偿失。 结尾我想说,同学们,你们万万不能因为上了“大学”,就耽误自己读书受教育啊。(作者系北京大学学生)
个人分类: 教育|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度字“立”
热度 12 nanohappy 2014-12-28 14:36
2014年度字“立” 973/ 优青按章执行,增加国/省青基6项命中率80%——仍有压力; 材料合成-器件构筑-光电测试-理论计算平台齐备——需添金刚钻; 管理与财务规范有序,各方向高效传帮带机制形成——继续优化; LED 发光与电极材料有突破,学科第1杂志论文3篇——立足已稳; 扩大已有纳米晶光学优势,重点提升器件与二维研究——有信心。 感谢单位的支持! 感谢成员的信任! 感谢学生的贡献! 图中显示的4个方向中,器件与二维实验两个方向2015年必须尽快提升,否则就没必要再做这个方向了。 一方面我们自己加强努力,另一方面希望2015年 和各位朋友合作 ,包括实验和理论,共同努力协同发展! 研究所网页: http://ion.njust-smse.com/ n 2014年代表性工作 1) Jizhong Song, Haibo Zeng,* Nanocrystal-assembledelectrodes for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devic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Edition , 2015 , Invited . (IF: 13.7, Citations: 0) 2) Huijie Zhao, Xiufeng Song, Haibo Zeng,* 3D white graphene foamscavengers: vesicant-assisted foaming boosts gram-level yield and hierarchicalpores for super-strong pollutant removal applications, NPG Asia Materials , 2015 , Accepted. (IF: 9.9, Citations: 0) 3) Shengli Zhang, Zhong Yan,Yafei Li, Zhongfang Chen*, Haibo Zeng,* Atomically Thin Arsenene and Antimonene: Semimetal-semiconductor andIndirect-direct Band Gap Transi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15 ,Accepted. (IF: 13.7, Citations: 0) Selected as Hot Paper, Highlighted by NatureMaterials 4) XiaomingLi, Lianfu Jiang, Haibo Zeng,* Integrating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high conductivity in hydrogenated NiCo2O4double-shell hollow spheres to improve supercapacitors, NPG Asia Materials , 2015 ,Accepted. (IF:9.9, Citations: 0) 5) JizhongSong, Sergei A. Kulinich, Jianhai Li, Yanli Liu, Haibo Zeng,* A General One-Pot Strategy for the Synthesis ofHigh-Performance Transparent-Conducting-Oxide Nanocrystal Inks for All SolutionProcessed Devic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14 , On-line, DOI:10.1002/anie.201408621. (IF: 13.7, Citations: 0)Highlighted by NanoWerk 6) JizhongSong, Jianhai Li, Jiayue Xu, Haibo Zeng,* Superstabl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u@Cu 4 Ni nanowire elastomercomposites against oxidation, bending, stretching, and twisting for flexibleand stretchable optoelectronics, Nano Letters , 2014 , 14(11), 6298-6305. (IF:12.9, Citations: 0) Highlighted by NanoWerk “Superstable copper nanowire stretchable conductors” http://www.nanowerk.com/spotlight/spotid=38282.php 7) XiaomingLi, Yanli Liu, Xiufeng Song, Hao Wang, Haoshuang Gu, Haibo Zeng,* Intercrossed Carbon Nanorings with Pure Surface States asLow-Cost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Phosphors for White-Light-Emitting Diodes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Edition , 2014 , on-line, DOI: ange.201406836R1. (IF:13.7, Citations: 0) Highlighted by ChemistryViews “Low-Cost Nontoxic White LEDs”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ezine/6915471/Low-Cost_Nontoxic_White_LEDs.html,by NanoWerk “ Surface stateengineering to achieve white LEDs with carbon nanomaterials ” http://www.nanowerk.com/spotlight/spotid=38220.php,and by MaterialsViews http://www.materialsviewschina.com/2014/11/based-on-fluorescence-of-carbon-materials-for-low-cost-green-white-light-led/ 8) Xiaoming Li, ShengliZhang, Sergei A. Kulinich, Yanli Liu, HaiboZeng,* Engineering surface states of carbon dots to achieve controllableluminescence for solid-luminescent composites and sensitive Be 2+ dete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 2014 , 4, 4976-4983. (IF: 5.1, Citations: 5) Highlighted by NanoWerk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73 次阅读|29 个评论
小叶女贞有效成分与药理学研究进展(4)
xuxiangtian 2014-10-18 10:15
4 展望 本 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木樨科女贞属植物小叶女贞的化学成分 、 药理学研究进行 了 综述, 发现小叶女贞含有多种 活性物质 , 主要成分为多糖和酚类物质 。叶内 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等 主要成分 ; 苯甲醇 、 叶绿醇 是小叶女贞挥发油的主要药效成分 ; 小叶女贞果实花色素含量高 。 动物体内外实验小叶女贞具有 抗菌、 清除自由基 、 调节血脂、 增强免疫功能 、 抑制肝癌细胞药理作用。 系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有 重要 科学价值 。 参考文献 周云波 , 熊梅 , 张葵 , 韩俊 . 药用女贞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 2007 ,21( 02 ): 98-105 . 李晓蒙,蔡志蓬,李显奇.小叶女贞化学成分研究 . 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8, 13 (2):5. 徐向田,刘刚,张叔芳等。小叶女贞叶及复方制剂中齐墩果酸含量测定实验研究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5(3):227-228. 金华,马驰骁. 小叶女贞花挥发性成分分析.分析科学学报 .2011,27(06):814. 刘超 , 徐玉婷 , 刘大鹏 等 . 小叶女贞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 中药材 . 2011 , 33 ( 07 ) : 1065-1067 . 李彩芳 , 方明月 , 李昌勤 等. SPME-GC-MS法分析小叶女贞挥发性化学成分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7 , 19 ( 03 ) : 443-446 . 洪新,杨肇享,周向东.小叶女贞提取物-M2自由基清除剂作用的实验研究[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7(4 ) :341 -342 . 杨再波 , 吴勇刚 . 小叶女贞果实抗氧化活性研究.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30( 03 ): 47-49 . 倪建成 吕述权 丁骁 等。 小叶女贞叶片提取物药用活性研究 . 武夷科学 . 2012 ( 1 ) : 128-132 . 邱世翠,孙丰润,韩兆东,等.小叶女贞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和IL-1的影响[J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2003,10(4):230. 韩兆东 , 阮月芹 , 宋月雁等 . 小叶女贞对免疫功能损伤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滨州医学院学 报 . 2008 ,31( 4 ):258-262. ] 阮月芹 , 韩兆东 , 高乐俊 等. 小叶女贞对免疫功能损伤小鼠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 国际中医中药杂 志 . 2011(9): 811-813 . 孙丰润,邱世翠,张循格,等.小叶女贞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IL-2产生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26(1):1 -2 . 徐向田.复方小叶女贞茶调节大鼠血脂和影响动物体重实验研究 .2009,中华中医药学刊 27(8):1749-1750. (201 4 - 10 - 14 投稿 中西医结合肝病年会 )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发育群(phylogenetics)- 虚拟研讨班实录 - 20141010
热度 3 zhuchaodong 2014-10-10 22:47
系统发育群(phylogenetics)- 虚拟研讨班 2014年10月10日,根据群(283300826)讨论整理、纪录 系统发育研究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多年。朱弘复等老前辈早期发表了支序系统学的论文。目前,其理念已经深入到大部分生物学工作者的工作之中。适当整理国人工作,洞察和国际研究前沿之间的差距,还需在概念、理论、方法、数据等各个层面深入探讨,并找出现有体系的弱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一些我们独立而前瞻性的工作。 芳銮提到现在有些工作为了分析而用软件。这应该是现在一个普遍现象。这是表层的应用而已,应该追求极致:1)了解工具的应用范围;2)用好工具,解决问题;3)发现工具的弱点,突破之;4)建立自己的工具。可能不少工作还是停留在1和2,而少有3、4。这里还是要鼓励研究生多多参加讨论,吃透工具,努力做到1、2,敢于“一知半解”,敢于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有所突破,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发展了多年的系统发育历史上,我们都是年轻人,需要一些朝气和激情。参加完 CCBSB2014 的 薛宇 博主 就写了一篇博文,谈 如何成为顶级生物信息学家 ,也对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工作分了层次。我深以为然。 更加深入一步,每个工具软件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也自有一定的应用范围。需要有领域内的一部分人,主动开展学科交叉。我组的罗阿蓉博士,针对分子系统学中的几个问题,充分运用她较好的生物统计学基础,并学习了一些编程技能,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工作。Douglas Chester博士(助研),在英国理工学院读博士期间就结合系统发育,开发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而集中精力研究分子分类学。后来到我这做了几年博士后,并留所工作。有了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计算科学的背景,系统发育研究工作自然进阶,如虎添翼。研究理论的问题,也要吸引其它专业,来合作解决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唯有如此,方能独辟蹊径,建立新的理论、方法,而不是对现有体系修修补补。MP、ML、BI等发展历程,莫不是如此。它们的支持者,在发展的初期,极力竞争,寻找对方的缺点,维护自己的有点。历经数年,每个方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大有整合之势。 显照提到国内已经有很多学数学、物理方面的人进入生物信息学领域,在算法和工具开发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他说得很好。我们已经关注到其它学科深入生物信息学,并发表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很少得到大家的引用。应该鼓励在大家的工作中,在使用通用方法的同时,也引入这些新的算法和方法。 周欣提到大数据,特别是组学数据的重要性。伯坚认为,用大数据做系统发育固然是趋势,但他个人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挑选出那些真正有phylogetic signal的数据。现在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简单的增加数据量更有可能会得到支持率高但是错误的phylogeny。关于这一点,我在读文献的时候发现有些工作破费思量,如Genome Research上发表的Phylo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bees and wasps (Hymenoptera) at the base of the radiation of Holometabolous insects。周欣认为,从数据的角度来讲,上述工作中的数据现在已经不算大数据了。 大数据的确容易造成高支持度的错误node。在周欣团队的转录组数据基本上每个节点都是100,很容易造成迷惑性和盲目乐观。数据量大了以后,几乎所有的“常规”分析都无法操作,比如简单的序列比对。想想一下1500个基因 x 150个类群的比对是什么概念。在这之前还需要有靠谱的基因注释和同源性分析,以及重要的是对单系性的判断。如果是单拷贝通源基因还相对容易,难点在多拷贝的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物种间比较时需要比较强健的方法进行判断。有了数据集后,对于数据性质要进行细致的分析,排除能想到的人为因素。比如数据缺失是否非随机?比如序列比对是否造成系统性影响?然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区方法。所有的弄完了以后,需要合理和高效的建树工具。他们把数据弄到RaxML里以后立刻死机,没有任何软件能搞定这个规模的大数据。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面还有dating等非常耗计算资源的分析。最后还需要有形态学等的解释等等。这种工作目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组可以从头到尾完成,需要合作。 大家提到的这些问题非常好,有必要好好梳理一下。我研究组从分子系统学的几个基础问题入手,也在思考上述部分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如supermatrix、supertree,组内能够解决就继续探索;涉及计算机科学的,就和网络中心的专家合作。慢慢也涉及了一些统计甚至数学问题,就和其它专业进行交叉。部分想法可以参考: 计算基因组系统学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780045.html )。 今年昆虫学会我也将在年会报告中提及部分问题。 我在系统发育群里 先抛砖引玉,提些问题和设想,请大家讨论。也欢迎大家提出概念、理论、方法论和趋势方面的问题来 畅所欲言。大家天南海北,聚在群里,都对话题感兴趣,今晚讨论也非常热烈。 这样的虚拟平台,可长可短,随时可以发言,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 相信大家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后续相关话题的讨论,我将继续如实记录。 1、系统发育体系中有哪些重要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2、系统发育发源以来,影响并改变和创立了哪些学科? 3、系统发育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4、系统发育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 显照提出了一些想法如下 - 1)面对着大数据的来临,系统发育的算法将有革命性的突破; 2)对非编码RNA的进化将受到重视; 3)系统进化和功能研究将进一步紧密结合; 4)物种间co-evolution的研究将成为热点; 5)细胞内核-质共进化研究将推到一个高度; 6)功能适应性进化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5、围绕系统发育,我们能够有没有可以赶超、引领的潜在突破点? 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供建议一些文献,和大家分享。如有PDF或者链接提供,则最佳。 文献格式:作者,发表年代,题目,期刊卷期。 (未完待续)
371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药银杏制剂的心血管药理效应: 机制与展望
热度 2 liuyueisme 2014-4-26 23:02
注:本文已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上发表。 中药银杏 ( Ginkgo biloba L.) 为银杏科银杏属多年生落叶乔木 , 属于中生代侏罗纪裸子植物 , 最早出现于 3.45 亿年前的石炭纪 , 至 50 万年前 , 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 , 地球突然变冷 , 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 , 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 , 只有中国自然条件优越 , 才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 所以银杏又被科学家称为 “ 活化石 ” 、 “ 植物界的熊猫 ”. 银杏的叶、果 ( 图 1) 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 在我国从宋代开始入药 . 银杏载入中医本草文献始见于元代吴瑞编著的《日用本草》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清代以来多种本草药籍对银杏的传统功效均有记述 . 银杏味甘、苦、涩 , 性平 , 归心、肺、经 , 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等传统功效 .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 国外对银杏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表明 , 银杏药用价值最大的部位是叶 , 目前主要集中在银杏叶的开发和利用上 . 目前全球银杏 90% 都产自中国 , 德国和法国的制药公司先后从我国购买银杏叶浸膏 , 再生产成各种制剂 , 行销世界各地 , 银杏制剂是现代科技开发的植物药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 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用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 目前全球已有 130 多个国家使用中药银杏制剂 , 且其现已成为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日常用药 . 对近 10 年来国内外对于中药银杏制剂的活性成分、心血管药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 , 可为进一步提高其研究水平、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科学依据 . 1 中药银杏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中药银杏制剂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 因此对其所含化学活性成分的研究也较为透彻 . 其所含化学成分比较复杂 , 包括黄酮类、内酯类、聚戊烯醇类化合物 , 此外 , 还包含烷基酚酸类、有机酸、甾类、微量元素等 . 银杏黄酮类和银杏内酯类是银杏制剂主要的活性成分 .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双黄酮、儿茶素等及其苷类 , 萜内酯化合物包括二萜内酯和倍半萜内酯等 ( 图 2). 1.1 银杏黄酮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山奈酚、榭皮素、异鼠李素、木犀草素、芹菜素、杨梅素及其苷类 . 现代研究表明 , 其心血管药理作用主要涉及抗凝 、降压 、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环 等方面 . 1.2 银杏内酯 银杏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二萜内酯类和倍半萜内酯类 . 其中二萜内酯类即银杏内酯 (ginkgolide)A,B, C, J, M, K 及 L, 倍半萜内酯即白果内酯 (bilobalide). 银杏内酯分子具有独特的十二碳骨架结构 , 嵌有 1 个叔丁基和 6 个五元环 , 包括 1 个螺壬烷、 1 个四氢呋喃环和 3 个内酯环 . 当内酯结构中 R3 为羟基或羟基数目增多时 , 银杏内酯的活性减弱 ; 而当 R2 为羟基且 R3 为 H 时 , 则活性显著增强 , 其中以银杏内酯 B 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 PAF) 产生的拮抗作用最强 , 被称为天然的 PAF 拮抗剂 . 迄今对银杏内酯 B 的药理作用研究最为集中 , 银杏内酯的含量对银杏制剂的整体疗效和内在质量起关键的作用 . 回顾银杏内酯化学结构的发现 , 不得不提到两位著名的药物学家 ( 图 3).Koji Nakanishi 教授于 1967 年首先发现了银杏内酯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 而哈佛大学的 E. J. Corey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于 1988 年首次成功实现了银杏内酯 B 的全合成 , 为其系统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Koji Nakanishi 教授 还于 2005 年专门撰文对银杏内酯研究工作做了系统的回顾和展望 . 银杏内酯的现代研究表明 , 其心血管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 、抗缺血再灌注损 伤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抗炎 、抗动脉粥样硬化 及抗心律失常 等方面。 图 2 中药银杏制剂主要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式 2 中药银杏制剂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机制 近 10 年来中药银杏制剂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银杏酮酯 . 欧洲将银杏酮酯 EGb761( Ginkgo biloba extract 30, GBE30), 即银杏黄酮不得低于 24%, 银杏内酯不得低于 6% 作为银杏制剂的国际标准制品 . 我国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类似 EGb761 的新型银杏制剂—银杏酮酯 GBE50 , 其银杏总黄酮含量达 图 3 银杏内酯化学结构发现及合成史上的 2 位著名药物学家 44% 以上 , 银杏内酯达 6% 以上 , 毒性成分银杏酸含量控制在 5 μ g/g 以下 , 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动脉硬化、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 ,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 近 10 年来对中药银杏制剂的基础研究发现 , 其心血管 药 理作用及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 . 2.1 抗心肌缺血和保护心肌 Lu 等人 给缺血心肌 再灌注 大鼠 ( Rattus norvegicus ) 灌胃 GBE50 15 天 , 结果发现 , GBE50 能明显降低缺血心肌再灌注大鼠的心率、心电图 ST 段抬高的程度、心肌髓过氧化酶 (myeloperoxidase,MPO) 活性和白介素 -8(interleukin-8, IL-8)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a , TNF- a ) 及白介素 - 1 b (IL-1 b ) 的水平 , 同时降低其血清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及天冬氨酸转氨酶 (aspartatetransaminase, AST) 的含量 , 增强心肌 Na + -K + -ATP 酶、 Ca 2+ -Mg 2+ -ATP 酶和抗氧化酶的活性 , 结果提示 GBE50 能够通过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 , 增加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从而起到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受损的作用 . 蒋琦和谢咪雪 研究显示 , 用 GBE50 灌流大鼠离体缺血心脏 , 与对照组相比 , 左室收缩压、左室功能、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和冠脉流量的百分恢复率均显著增加 ; 冠脉流出液中 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含量 百分率明显 增加 , 而 LDH 含量百分率明显减少 , 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 . 魏云等人 研究显示 , 银杏提取物 (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 EGb) 可明显减少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家犬 ( Canis lupus familiaris ) 心肌梗死的范围 , 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活性 , 抑制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 ST 段升高 , 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家兔 ( Leporidae ) 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 . 结果提示 EGb 能显著地保护缺血损伤心肌 , 其机制可能与缩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及减轻梗死程度、缓解急性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指标有关 . Schneider 等人 研究发现 , EGb761 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 并改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ZnSOD)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等抗氧化酶的表达 . 谢咪雪等人 在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银杏酮酯 (GBE50) 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通过建立改良的 Langendorff 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 ( 平衡灌注 30 min, 缺血 30 min, 再恢复常速灌注 40 min) 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用 3 组不同浓度的银杏酮酯 (12.5, 25, 50 mg/L) 进行灌流 , 观察停灌前、再灌 5 min 、再灌 10 min 、再灌 20 min 、再灌 40 min 时的心率 (heart rate, HR) 、左心室收缩峰压平均值 (mean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mLVSP) 、左心室等容收缩和舒张期压力平均值 (±dp/dt max ) 的变化及冠脉流量、冠脉流出液 SOD 和 LDH 的变化 . 结果显示 , 用银杏酮酯灌流缺血心脏后 , 与模型组比较 , mLVSP 和 dp/dt max 分别增加 , 平均冠脉流量增加 , 冠脉流出液中 LDH 含量明显减少 , SOD 含量显著升高 . 该研究提示 , 银杏酮酯对离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有保护作用 , 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机制有关 . 刘爱华等人 研究发现 , 100 mg/L GBE50 可减少正常豚鼠 ( Cavia porcellus ) 心室肌细胞 I K , 在模拟缺血条件下豚鼠心室肌细胞 I K 受到明显的抑制 , GBE50 可明显逆转缺血所致 I K 的抑制效应 , 这可能是 GBE50 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Qiao 等人 研究发现 , GBE50 (400 mg/kg) 可明显抑制由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大 鼠心肌组织促心肌凋亡相关蛋白 (Bax, cyt-c 和 caspase- 3) 的升高 , 起到抗心肌凋亡、保护心肌的效应 . 2.2 抗心律失常 目前研究表明 , GBE50 的抗心律失常机制主要与其对钙、钾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密切相关的 . 有研究发现 , 银杏酮酯可降低右心房自律性 , 降低心房收缩力 , 延长左心房功能不应期 , 降低左心房的静息后增强效应的作用 , 且作用呈一定剂量依赖性 . 王星禹等人 研究发现 , GBE50 可以抑制哇巴因和高钙诱发豚鼠右心室乳头肌延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DAD) 和触发活动 (triggered activity, TA), 这种作用可能与通过抑制细胞 Ca 2+ 离子通道或抑制 Ca 2+ 离子从肌浆网中释放出来而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 由此可以推断 , 银杏酮酯可能是通过对 DAD 和 TA 的这种抑制作用产生抗心律失常的效应 . 包怡敏等人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 观察 GBE50 对模型心律失常、心肌组织与冠脉流出液 SOD 活性、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含量以及心肌组织 LDH 含量的影响 , 研究发现 , GBE50 能够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 部分缩短心室颤动的持续时间 . GBE50 用药组心肌组织和冠脉流出液中 SOD 活性明显增高 , 而心肌 MDA 和 LDH 含量显著降低 , 推测 GBE50 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减少自由基生成有关 . Zhao 等人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 观察 GBE 对 hERG-HEK293 重组细胞系的人类 ether-a-go-go 相关基因 (human ether-a-go-go related gene, hERG) 编码的钾离子通道的作用 , 研究发现 , 低浓度的 GBE(0.005 mg/mL) 能够增加 hERG 的电流 , 但较高浓度的 GBE(0.05~0.25 mg/mL) 却降低 hERG 的电流 . GBE 能够加速 hERG 通道的激活而不改变其失活曲线 , 且能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 , 阻滞 L 型钙通道电流 , 降低豚鼠心室肌细胞钙离子浓度 . 该结果提示 GBE 能够预防缺血心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能与阻滞钾离子通道与 L 型钙通道相关 . 2.3 抑制心室重构 心室重构是由于心肌细胞、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在基因表达改变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 , 使心脏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经历的模式重塑的过程 , 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 目前研究表明 , 银杏酮酯对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李梅等人 将银杏酮酯作用于腹主动脉不完全结扎所致的心室重构大鼠模型 , 研究发现 , 100 mg/kg 银杏酮酯可使左心室指数、全心指数明显降低 , 并能降低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的最大速率 , 该指标为衡量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和心肌僵硬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改善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室重构 . 姜华等人 研究发现 , GBE50 可能通过抑制脂多糖激活的心肌细胞核转录因子 k B(Nuclear factor- k B, NF- k B ) 活化 , 进而减弱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4, TLR-4)-(NF- κ B) 信号从而抑制心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 的激活 , 并明显降低血管紧张素原 (angiotensinogen,ATG) 、血管紧张素 Ⅱ 1 型受体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AT 1 R) 的表达 , 抑制 b 型肌球蛋白重链 ( b -myosin heavy chain, b -MHC) 的表达和细胞蛋白含量的增加 , 改善心肌细胞肥大 . 2.4 抗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 亦是其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基础 . 缺氧能够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活性氧 (reactiveoxygen species, ROS), 同时诱导其凋亡 , 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前 4 h 给予 GBE50 干预后发现 , GBE50(25 μ g/mL) 可显著降低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及内皮素 (endothelin-1,ET-1)mRNA 水平 , 部分降低因缺氧导致的 ROS 水平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eNOS) 蛋白表达的增高 . Tsai 等人 研究发现 , 血红素加氧酶 (haem oxygenase-1,HO-1) 对 EGb76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 通过对胆固醇的抑制吸收、增加排泄而降低泡沫细胞中的脂质聚集 , EGb761 增加胆固醇排泄的作用是通过下调 A 类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A,SR-A) 的表达 , 同时上调 ATP 结合盒转运蛋白 A1 的表达实现的 . Chen 等人 研究发现 , EGb761 通过激活转录因子 NF2(Nrf2) 途径增强 HO-1 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因子导致的内皮细胞粘附 , 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 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 胡涛等人 研究发现 , EGB 能阻断活性氧对 VSMC 的促增殖作用 , 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 与 EGB 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自由基活性密切相关 , 可能通过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 , 调节细胞内 ROS 水平 , 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状态 , 进而改变对氧化还原敏感的增殖性和抑制性信号蛋白酶及转录因子活性之间的平衡 , 抑制 VSMC 增殖 . Lim 等人 按 100 和 200 mg/kg EGb761 饲喂肥胖的胰岛素抵抗的大鼠模型 6 周 , 发现 EGb761 干预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 , 并能有效改善机体糖代谢及循环中脂联素水平 ,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Jiao 等人 研究发现 , GBE 能够抑制诸如 IL-1 b 和 TNF- a 等促炎因子的分泌 , 而上调抗炎因子的表达起到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Rodriguez 等人 研究给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服用 EGb761 2 个月后 , 抑制了动脉微血栓的形成 , 同时上调 SOD, 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 比值 (ox-LDL/LDL), 增加了血管扩张物质 cAMP 和 cGMP 的浓度 , 从而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缝隙连接蛋白 -43(Cx-43)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目前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的重要靶点之一 . 研究表明 , EGb761 能够明显降低高脂饲料致兔动脉粥样模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 , 下调 Cx-43 蛋白的表达 , 该研究提示 Cx-43 可能是 EGb761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之一 . 2.5 降低血压 Mansour 等人 研究发现 , EGb761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 , 降低对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收缩的敏感性 , 改善内皮功能 , 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 Kubota 等人 研究发现 , GBE 通过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细胞内皮细胞 Ca 2+ 产生扩血管作用 , 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 2.6 其他 如何防治某些药物带来的心脏毒性作用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 阿霉素 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蒽环类抗肿瘤药 , 对很多肿瘤均有较好的疗效 , 但其具有严重的心脏毒性 , 可导致心力衰竭 ,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阿霉素大剂量的长期应用 , 影响其疗效 . 临床研究表明 , EGb761 能够明显降低化疗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的发生率 , 降低化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及短轴缩短率 , 显示了较好的保护心功能的临床效果 . 实验研究表明 , 在静脉注射阿霉素 (20 mg/kg) 的前 10 天及后 5 天连续给大鼠灌胃 EGb761 (100 mg/kg) 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心肌酶谱的异常 , 降低丙二醛、 TNF- a 、内皮素 -1 及亚硝酸盐 / 硝酸盐的水平 , 抑制心肌组织间质水肿和炎性渗出的发生 , 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的心脏毒性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有研究表明 , EGb761 的这种抗大鼠阿霉素性心力衰竭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增强了促能量代谢正平衡的 ghrelin 多肽的表达与生成有关 . 3 展望 2013 年 8 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 》 指出 ,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及死亡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 , 据估计 , 每年约有 3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病 , 占总死亡原因的 41%. 虽然介入心脏病学发展迅猛,但药物疗法始终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 从植物药中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心血管治疗药物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 由上可知 , 中药银杏制剂具有多方面的心血管药理效应 , 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 可根据其不同的药理特点分别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 虽然目前对中药银杏制剂的心血管效应研究愈加深入 , 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 ( ⅰ ) 其临床有效性尚缺乏大型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验证 . 未来应该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规则 , 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化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 同时需要重视对其上市后疗效再评价的临床研究 ; ( ⅱ ) 加强对其心血管药理效应的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 . 如前所述 , 虽然近年来围绕银杏酮酯的心血管药理研究较多 , 但多数仅是围绕对部分因子的干预作用 , 较少涉及具体的信号通路及明确作用靶点方面 , 且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 ( ⅲ ) 重视对中药银杏制剂的毒理学研究 . “ 是药三分毒 ”, 一个成熟的药物应该有其明确的毒副作用及预防方法 ,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中成药制剂的缺陷所在 . 银杏制剂所导致的肝毒性、消化道及肾脏不良反应主要与其所含的银杏酸 (ginkgolic acid, GA) 含量有关 , 因此国外严格限定银杏制剂中 GA 水平必须控制在 5 μ g/g 以下 , 我国 2010 年版药典也限定银杏制剂中 GA 应在 10 μ g/g 以下 . 国际市场中的 “ 强力梯保宁片 (Tebonin forte)” 及 “ 金纳多 (Ginaton)” 中 GA 含量均小于等于 5 μ g/g, 但国内银杏制剂的质量参差不齐 , 研究表明 , 国内大多数银杏制剂的 GA 含量多在 15~34 μ g/g, 加强质量控制及安全用药相关研究不容忽视 ; 另一方面 , 随着银杏制剂国内外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 , 还应该加强其与西药 , 特别是与如阿司匹林、华法林、他汀类等临床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联用后的相互作用效应 , 是协同 “ 增效 ” 、 “ 减毒 ” 抑或其他 ? 国内已有初步探索结果 , 未来有待进一步明确 ; ( ⅳ ) 目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对银杏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银杏黄酮及内酯的研究 , 而对含量较低的银杏提取物的其他活性成分如烷基酚酸类、有机酸、甾类、微量元素分析较少 , 有学者曾提出 “ 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 的概念 , 即中药(或复方)产生临床疗效可能与其进入体内的多种低或极低浓度的有效成分共同作用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可能对其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 ( ⅴ ) 提高中药银杏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水平 , 目前银杏酮酯已有滴丸制剂 , 临床初步研究 表明 , 其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未来应加强对银杏酮酯滴丸类制剂的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 ( ⅵ ) 应加强中药银杏制剂的新药研发及专利保护水平 . 欧洲和中国是银杏叶制剂研发和专利申请的最重要地区 , 欧洲申请人起步最早 , 发展平稳 , 专利的质量最高 , 中国申请人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 , 已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但专利质量有待提高 . 应充分吸收和借鉴他人的专利技术和研发水平 , 切实提高中药银杏制剂的研发和专利水平 , 为降低全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 陈健康 , 王雷 , 李珂 , 等 . 银杏黄酮与蚓激酶的抗凝溶栓作用 . 心脏杂志 , 2001, 13: 308–309 2 耿秀芳 , 孙晓丽 , 王洪刚 , 等 . 银杏叶总黄酮降压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2, 27: 49–51 3 魏学立 , 曲玮 , 梁敬钰 . 银杏的研究进展 . 海峡药学 , 2013, 25: 1–8 4 郭瑞霞 , 李骘 , 李力更 , 等 .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 : 银杏内酯 . 中草药 , 2013, 44: 641 – 645 5 van Beek TA, Montoro P. Chemical analysi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Ginkgo biloba leaves, extracts, andphytopharmaceuticals . J Chromatogr A, 2009, 1216: 2002–2032 6 Corey E J,Kang M C, Desai M, et al. Total synthesis of (±)-ginkgolides B. J Am Chem,1988, 110: 649–651 7 NakanishiK. Terpene trilactones from Gingko biloba :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21st century . BioorganMed Chem, 2005, 13: 4987–5000 8 Cho H J,Nam K S. Inhibitory effect of ginkgolide B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a cAMP-and cGMP- dependent manner by activated MMP-9. J Biochem Mol Biol, 2007, 40:678–683 9 姜淼 , 卞慧敏 . 银杏内酯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8, 24: 197–199 10 闫琰 , 赵革新 , 陈北冬 , 等 . 银杏内酯 B 抑制血小板 CD40Ligand 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12, 28: 245–249 11 郝艳玲 , 袁凤刚 , 孙红 , 等 . 银杏内酯 A 对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13, 29: 577–581 12 马丽娜 , 陈北东 , 赵艳阳 , 等 . 银杏内酯 B 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13, 29: 189–193 13 Li R, ChenB, Wu W, et al. Ginkgolide B suppresses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expression via blocking nuclear factor-kappaB activation in human vascularendothelial cells stimulated by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J PharmacolSci, 2009, 110: 362–369 14 刘熹昀 , 赵革新 , 鲍利 , 等 . 银杏内酯 B 对 ApoE 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11, 27: 81–84 15 祁小燕 , 张志雄 , 崔启启 , 等 . 银杏苦内酯 B 对缺血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 、 L- 型钙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 2004, 20: 25–29 16 谢德隆 , 高崎 , 黄新生 , 等 . 中国银杏药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及规范的实践 . 世界科学技术 , 2002, 4: 61–62 17 Lu S, GuoX, Zhao P. Effect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50 on immunity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in ischemiareperfusion rats. Molecules, 2011, 16: 9194–9206 18 蒋琦 , 谢咪雪 . 银杏酮酯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2, 19: 33–35 19 魏云 , 吴爱萍 , 吉兰 , 等 . 银杏酮酯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2004, 15: 390–392 20 SchneiderR, Welt K, Aust W, et al. Cardiac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 spontaneously diabetic rats with and without appl icationof EGb 761: I. Cardiomyocytes. Histol Histopathol, 2008, 23:807–817 21 谢咪雪 , 蒋琦 , 桑伊妙 , 等 . 银杏酮酯对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 9: 698–700 22 刘爱华 , 张志雄 , 王星禹 . 银杏酮酯对模拟缺血豚鼠心室肌细胞 I K 的影响 .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 2010, 26: 444–448 23 Qiao Z Y,Huang J H, Ma J W, et al. Ginkgo biloba extract reducing myocardium cells apoptosis by regulating apoptotic relatedproteins expression in myocardium tissues. Mol Biol Rep. 2014, 41: 347–353 24 王星禹 , 张志雄 , 刘爱华 . 银杏酮酯 (GBE50) 对心肌生理特性及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35: 1866–1870 25 王星禹 , 张志雄 , 刘爱华 . 银杏酮酯 (GBE50) 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35: 199–203 26 包怡敏 , 张志雄 , 李云 . 银杏酮酯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引发心律失常及自由基变化的影响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0, 24: 52–55 27 Zhao X, YaoH, Yin H L, et al. Ginkgo biloba extract and ginkgolide antiarrhythmic potential by targeting hERG and I Ca -Lchannel. J Pharmacol Sci, 2013, 123: 318–327 28 李梅 , 包怡敏 , 刘爱华 , 等 . 银杏酮酯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 . 中药药理与临床 , 2013, 29: 78–82 29 姜华 , 曲鹏 , 崔晓琼 , 等 . 银杏酮酯对心肌细胞 Toll 样受体 4/ 核转录因子 k B 及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 Ⅱ 1 型受体的抑制作用 . 中华高血压杂志 , 2008, 16: 1013–1017 30 沈建颖 , 孙爱军 , 顾笑梅 , 等 . 银杏叶提取物 GBE50 对缺氧致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7, 27: 151–154 31 Tsai J Y,Su K H, Shyue S K, et al. EGb761 ameliorates the formation of foam cells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SR-A and ABCA1: role of haem oxygenase-1 .Cardiovasc Res, 2010, 88: 415–423 32 Chen J S,Huang P H, Wang C H, et al. Nrf-2 mediated heme oxygenase-1 expression, anantioxidant-independent mechanism, contributes to anti-atherogenesis andvascular protective effects of Ginkgobiloba extract. Atherosclerosis, 2011, 214: 301–309 33 Bicknell KA, Surry E L, Brooks G. Targeting the cell cycle machinery for the treatment of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Pharm Pharmacol, 2003, 55: 571–591 34 胡涛 , 贾国良 , 李寰 , 等 . 银杏叶提取物对活性氧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心脏杂志 , 2006, 18: 629–631 35 Lim S, YoonJ W, Kang S M, et al. EGb761, a Ginkgobiloba extract, is effective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in vitro , and in a rat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PLoS One, 2011, 6:e20301 36 Jiao Y B,Rui Y C, Li T J, et al.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cytokines in brain of atherosclerotic rats and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Acta Pharmacol Sin, 2005, 26: 835–839 37 Rodriguez M, Ringstad L, Schafer P, et al. Reduction ofatherosclerotic nanoplaque formation and size by Ginkgo biloba (EGb 761) in cardiovascular high-risk patients.Atherosclerosis, 2007, 192: 438–444 38 Wei J M,Wang X, Gong H, et al. Ginkgo suppresses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downregulatingthe expression of connexin 43 in rabbits. Arch MedSci, 2013, 9: 340–346 39 Mansour SM, Bahgat A K, El-Khatib A S, et al. Ginkgobiloba extract (EGb 761) normalizes hypertension in 2K, 1C hypertensiverats: role of antioxidant mechanisms, ACE inhibiting activity and improvement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Phytomedicine, 2011, 18: 641–647 40 Kubota Y,Tanaka N, Kagota S, et al. Effects of Ginkgobiloba extract feeding on salt-induced hypertensive Dahl rats. Biol PharmBull, 2006, 29: 266–269 41 易善永 , 南克俊 , 陈圣杰 , 等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多柔比星所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干预作用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8, 28: 68–70 42 El-BoghdadyN A. Increased cardiac endothelin-1 and nitric oxide in adriamycin-inducedacute cardiotoxicity: protective effect of Ginkgobiloba extract. Indian J Biochem Biophys, 2013, 50: 202–209 43 许志威 , 吴伟康 , 蓝涛华 , 等 . 银杏提取物抗大鼠阿霉素性心衰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9, 34: 2786–2789 44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 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2013. 1 45 刘平平 , 潘苏华 . 银杏叶制剂中银杏酚酸研究进展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2, 37: 274–277 46 周于禄 , 曾嵘 . 银杏叶提取物对华法林人体内抗凝血功能和血药浓度的影响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1, 36: 2290–2293 47 伊丽萦 . 效阈浓度下中药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 . 博士学位论文 . 北京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2005 48 梁丽喆 . 银杏酮酯滴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心血瘀阻证 ) 的临床观察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 沈阳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2012 49 程心旻 , 雷海民 , 刘伟 . 全球银杏叶制剂专利概况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3, 38: 2889–2893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10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学的回顾与展望
热度 1 黄安年 2014-2-22 11:38
红学的回顾与展望 --- 在纪念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推荐冯其庸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2月22日发布 ( 按:这里发表的是2013年11月22日,冯其庸先生在 纪念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 题为红学的回顾与展望 , 载《红楼梦学刊》 2014 年第 1 期。照片 4 张 , 是学刊发布该文的 PDF 版 ) 今天来参加 这 次盛会,感 觉 非常高 兴 。我 们现 在 处 在一个新的世 纪 、新的 时 代, 让 我 们一起 来回 顾 一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红 楼梦》研究的 发 展情况。 我 觉 得1954年李希凡、 蓝 翎 发 表的那篇文章——《 评 〈 红 楼梦研究〉》是新中国新的 红 学的一个起点、一个 标 志。 这 是一篇学 术 性的文章,后来中央 发 起了 规 模很大的批判运 动 ,那 是另外的原因。 我 觉 得从 历 史的角度来 讲 ,从 这 篇文章开始,《红楼梦研究》就已 经进 入了新的 时 代,即 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研究《红楼梦》的时代。1954年的批判运动持续了很久,对《红楼梦》研究当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却没有继续下去。直到1975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红楼梦》校订组,由袁水拍同志担任组长,由李希凡和我担任副组长,同时聘请了全国各地的研究专家,一大批人都集中到北京,这样《红楼梦》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校订工作持续了七年。到1982年新的校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直到前几年,已发行500万套。这是《红楼梦》出版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在此之前,1980年,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红楼梦研讨会,在这个会上成立了“中国红楼梦学会”,这又是一个《红楼梦》研究的新进展。1979年,创办了《红楼梦学刊》,是又一次《红楼梦》研究的重大发展。记得在创刊会上,俞平伯、顾颉刚等老前辈都来了,中宣部的领导也来了,真是一次空前的盛会。由于当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文化大革命”后文化非常沉寂的时代,所以《红楼梦》的研究活动一发展起来,就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当时《红楼梦学刊》的发行量第一期是七万册,后来连续多期,都是七万册或六万册,在那个时期,一本书能够发行到七万册,实在是不容易的。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主要研究的三个重大问题:曹雪芹的家世、《红楼梦》的抄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关于曹雪芹的家世,当初从我本人以及一起研究的同事,并没有怀疑“丰润说”,只是觉得“丰润说”的资料不够、证据不足,所以我们就想方设法想为“丰润说”找一些可靠的资料。结果丰润曹氏的宗谱找到了,上面没有曹家一个人的名字。再找《丰润县志》,也没有曹家一个人的名字,而修《丰润县志》和《曹氏宗谱》的是曹鼎望,他的儿子曹鋡、曹鈖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老朋友,这就令人非常怀疑,老朋友把自己的同宗兄弟排除在外,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开始对“丰润说”产生了疑问。也正在这时候,我们找到了《五庆堂曹氏宗谱》,同时辽阳发现了“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上面有曹振彦的名字,我赶到辽阳验看这个碑,一看一点没错。我们非常高兴,认为说不定曹家与辽阳有关系。我顺便说了一句,再看看辽阳是不是还有别的碑,他们说在一个小学门口还有一块大碑,很高看不清楚。我就去看了,碑非常高,我从小学里借了两张课桌垒起来,我爬到课桌上去看,碑名叫“弥陀寺碑”,碑上的署名,一连看到碑上有三个姓曹的人的名字,当时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这三个人的名字都在《五庆堂曹氏宗谱》上。我回到北京不久,他们又找到一块“重建玉皇庙碑”,碑已经残了,但是曹振彦的名字完完整整,包括他的职称都有。我又赶到辽阳,看了原碑。同时,我们又查了《职官志》,顺治年间的,都写道“曹振彦,奉天辽阳人”。这一下,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可以证实毫无疑问了。随后,我们又找到了《曹玺传》,《曹玺传》里写的曹玺“著籍襄平”,襄平就是辽阳。这是曹家自己写的材料,与《职官志》里有关曹家的记录,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确定,曹雪芹的祖籍应该是辽阳而不是丰润。丰润的毫无记载和辽阳的丰富记载成了一个相当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当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就是抄本的问题。校订组经过反复争论、讨论最后确定了用庚辰本。第三个就是后四十回问题。大家反复看了其他的一些《红楼梦》续书,比较下来,程甲本的后四十回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曹雪芹的原作差,但比起其他同类的续书要高明很多。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应该适应读者的要求,把后四十回也重新校订了一下。与前八十回合印在一起。此外,我们还编了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红楼梦大辞典》,这是由所内外同志协力完成的,这是《红楼梦》研究极为有用的书,也是那一时期《红楼梦》研究的成果總彙。这是在上世纪,大家共同努力做的工作。 现在已经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刚开完十八大,创造了崭新的新气象,我们的《红楼梦》研究从上一个世纪到今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时期,我相信在座的许多专家,在新的时代新的世纪一定会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我的不少同事和老朋友今天都来了,我们都年龄大了,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所以我们今后只能做各位忠实的读者。你们的新作出来,我们一定会认真拜读。我相信今天的会就是我们新的红学发展的新起点,今后希望《红楼梦》研究进入更广阔的境界,更深入的境界。我们的研究应该不拘一格,拓展思路和研究领域,总而言之,我们要围绕《红楼梦》本身来做深入的研究。当然,研究有个共同规律,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有事实依据,想入非非不是学术研究。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以来,各位红学专家尽管有许多不同看法,但是都是实事求是、非常认真地做学问。我祝愿今后的《红楼梦》研究会有更辉煌的成果,有更大的发展。谢谢大家。 2013 年12月4日 据讲话记录整理 1, 2, 3, 4,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34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论“十大关系”——记院2013年总结表彰大会
tt52dj 2014-1-21 14:31
今天上午,我很荣幸地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2013年总结表彰大会”,会议从9:00开始(原本计划8:30开始,后因袁隆平院士参加而推迟),直到11:55结束。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且大家情绪高昂,毕竟袁老师在场并发言。 会议由副院长罗赫荣主持,其议程如下(根据我的回忆): 1、院长邹学校作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部署报告 2、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发言 3、几位副院长宣读各种表彰决定 4、颁奖 5、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作工作指示 6、 院长邹学校宣讲 2014年“ 中央1号文件”: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http://www.gov.cn/jrzg/2014-01/19/content_2570454.htm ),与会人员集中学习 邹院长所作的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部署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且令人备受鼓舞。 其中,他谈到院科研经费接近3亿元而到位经费1.2亿多元时,竟和坐在主席台中间的袁院士开玩笑:袁老师,今年植保所的科研开发收入3000多万元,超过您们了,而您们是2000多万元。当时, 袁隆平院士听后笑而不语,但不难看出他由衷地为我所获的成绩感到高兴。 随后,他作了简要的发言,一方面肯定了院党委领导班子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对全院科技人员及广大干部职工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袁院士的话语,依旧那么振奋人心和催人上进。 当然,我在此更想谈的是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同志作出的精彩指示。会上,他首先肯定了邹院长的精彩报告,然后针对新形势下我院的发展,作出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听后,我认为他的发言很精彩,意境深远、全面而又贴切生活和工作的实际;深受感染,于是对其 所阐述的“十大关系” 作了简要记录: 1、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2、创新与服务的关系 3、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 4、坚持与开拓的关系(侧重于科研方面: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5、突出特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侧重于学科建设方面:一枝独秀与满园春色) 6、专业技术队伍与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的关系(侧重于效益、效率和服务水平) 7、稳定和引进的关系(侧重于人才队伍建设:院士培养;加强对优势领域及重点学科的扶持力度) 8、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侧重于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9、秩序和活力的关系(着重谈论干部任用制度及人文关怀) 10、决策与执行的关系 在阐述上述关系的同时,柏书记反复强调春节过后,院党委将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行大胆尝试,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和制度,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和职工安心工作、勇于创新。他的讲话,似乎让我看到了我院快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真心期望如此~~~ PS:个人获得“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2013年度优秀工作者”称号,但今年仅仅是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仅有证书。
个人分类: 杂谈随笔|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2013年
metalglass 2014-1-7 03:50
时间过得真快, 2013 年转眼已经离我们远去,回望 2013 年,感慨万千,回想起来, 2013 年,自己做了一些事情,但是,总体来看,离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在 2013 年,我的最大收获在于经过一番努力,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在接下来几年以内,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科研想法与思路,做一些实实在在事情,可以实现一些自己长久以来就想做的事情,验证自己的一些 Idea 。这个面上基金,经过自己近 1 年的反复思考不断斟酌,经过近 3 个月的具体撰写并多次修改,去年整个寒假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本子。本子成文以后,也让很多人帮我看了看,他们都提了挺不错的修改意见,在此也谢谢他们的大力帮忙。最终,我的申请获得国家基金委的资助。写本子真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几年前写青年基金本子的时候这种感觉还不太强烈,这次写面上基金的时候,真是调动一切脑细胞,经常为了修正一句话而反复思考,整个本子也被自己完全推倒重来过好几次,最终的本子也是千锤百炼,自己反复阅读不下百遍。当然,评审人也指出了本子存在的个别问题,这个也需要在接下来的具体科研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2013 年其他的收获在于发表了几篇小文章,但是,在发表真正比较有显示度的文章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也许在 2014 年会有所突破。 前两天,好友告诉我,你发表的文章在 2013 年被 SCI 引用超过 100 次了,我用 Webscience 查了一下,的确如此,这个也算是 2013 年的一个小小的收获吧。论文被 SCI 引用,这说明我的科研工作得到了本领域同行一定程度的认可。 但是 2013 年最大的遗憾在于,没有和家人在一起,自己一个人在国外,没有办法看到小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这个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和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是一个人在国外。 展望 2014 年,我将回到国内,希望能够在文章的质量上面有大的突破,多多发表比较有显示度的文章,为以后的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的主页: http://homepage.hit.edu.cn/pages/yjhuang 我的 researcherID :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D-4809-2009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jldxwsj2000 2013-5-29 21:14
专题综述系列之四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与展望 一、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如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精耕细作、重视农业内部物质的相互利用、用地养地等)都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 生态农业主张低投入、不施化肥、农药、微型农业,近几年 生态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它倡导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 1980 年国家在银川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上我国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农业”这一名词。我国著名的环境科学家、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教授提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还要以全面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为目标。 1982 年,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协会在四川乐山召开的综合性学术讨论会,正式向主管部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1982 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在昆明和广州联合召开了“应用生态学原理增加农业生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随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开始组织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 1984 年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李鹏总理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3 年 12 月 9 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工作会议。会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决定, 1993 ~ 1997 年,共同组织协调有关地方进行全国 51 个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工作,并为此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这标志着国务院将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标志着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局将大力协同,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标志着生态农业建设不仅是群众行动,而且是政府所为,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 1997 年,全国有生态农业试点县 51 个,试点乡镇 800 个,试点村场 1400 个左右。 20 年来经过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及生态农业大量试点的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培养和涌现出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典型,积累和总结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各地各种类型的试点单位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为了使生态农业的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各地在试点中已注重生态农业规划工作。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我国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及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二、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在美国,最早进行有机农业实践的是罗代尔,他在 1942 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 1974 年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 1972 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态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物集约经营的有机农业试验,并组织编写了一本名为《怎样在极小面积的土地上种植数量最多的蔬菜》,推广生物集约耕种技术。 1981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二次“小规模集约生产食物”的国际会议上,美国政府明确表示支持发展有机农业,并认为它是克服现代化农业引起危机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美国生产商业性强,规模化生产为主导,需要生产大批粮食出口 , 生态农业在美国的发展有一定局限制。现在,美国农业部提出建议,建立无公害食物和农产品的销售系统,同时适当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的价格,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西欧各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情况与美国相似。从事生态农业生产者人数少,规模一般较小,以家庭农场为主。 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就有人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进行实验和推广。 1981 年,英国农学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生产大规模、理论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生产方式”。 在德国,有机农业是以生物农业或生物――动力学农业的形式出现的。德国是世界上有机农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有机农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国之一,但其生产的有机农产品仍然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丹麦是一个小国,而占 7 %的农业人口养活了 93 %的工业人口,还出口占总产量 60 %~ 70 %的粮食,这正是由于它发展了生态农业的结果。其中一条是牛奶养猪,采取饲料喂奶牛,剩下的脱脂奶掺大麦作饲料喂猪,大麦占播种作物的 60 %以上。猪肉和火腿出口,用使植物产品转变为动物产品的办法提高产值。这个国家现在奶牛多,猪多,肥多、粮多、奶和肉也多,因此能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后,仍然可以大量出口。 三. 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是指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目前主要倡导 “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模式 四 . 我国生态农业的展 望 ( 1 )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体系将进一步科学化和明晰化,将进一步促进发展农业现代化。 ( 2 )中国生态农业将越来越广泛地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且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3 )生态农业体系中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方向是无公害食物的生产,尤其是绿色食品的生产,这将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根本内容。 ( 4 )中国生态农业规程和技术也不断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其产品进一步国际化,生态农业的效果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化,理论化。 参考文献(从略)
个人分类: 专题综述|3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中国车用能源展望2012》
热度 3 mhchx 2013-5-28 13:13
由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车用能源展望2012》,得到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该书围绕中国车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能源、环境、经济、技术、产业领导力和政策多个方面,对中国车用能源可持续转型之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车用能源的多条技术路线进行了全生命周期分析,建立了中国车用能源发展的五个情景———参考情景、电动汽车发展情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情景、生物燃料发展情景和综合政策情景;对车用能源需求管理,汽车燃油经济性提高,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2代生物燃料等技术措施在中国车用能源可持续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车用能源可持续转型的政策与制度建议。 《中国车用能源展望2012》全书共分13章,353页,图文并茂,内容十分丰富,可供相关政府部门、汽车及能源行业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个人分类: 科普|3187 次阅读|6 个评论
以毒攻毒临床应用
热度 3 xuxiangtian 2013-1-27 22:02
以毒攻毒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类:异类疗法 (Attopathg) 、同类疗法 (Homeopathg) 、自然疗法 (Natunopathg) 、传统疗法 (Tnaditionat Medicine) 。   西医常用的 “ 异类疗法 ” 。又名 “ 对抗疗法 ” 。例如 “ 发热退烧,发炎消肿,疼痛止痛 ” 之类,如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疗法。 “ 自然疗法 ” 即用体育锻炼、气功导引等方法治疗疾病。 “ 传统疗法 ” 则是注重吸收采用世界各地民间偏方治疗疾病。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许多其他法则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根据对 “ 证 ” 的正确判断,对相同的疾病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疾病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便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法则。以毒攻毒疗法类似于西医的 “ 同类疗法 ” 或 “ 顺势疗法 ” 。 目前攻下疗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治疗白血病    ① 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我国医学家却发现它 “ 以毒攻毒 ” 的药效。中医本草典籍记载: “ 砒霜入药可蚀疮祛腐、杀虫枯痔、除痰截疟,止痔疮、瘰疬、痈疽恶疮、癣疮、寒痰哮喘、疟疾。 ”2012 年 1 月 24 日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宣布将第七届圣 • 乔奇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王振义博士和陈竺博士,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的研究上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在该研究基础上发展的治疗 APL 的全新疗法。据了解,王、陈两位科学家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使 APL 病人的 “ 五年无病生存率 ” 从以往的大约 25% 跃升 95% ,并使得该种联合治疗的方法成为全世界 APL 的标准疗法,从而将此种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香港大学对 56 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复发患者使用口服砷剂治理,其中 98% 获得痊愈,由于可长期服用,患者 5 年存活率达 70% ,效果比化疗和骨髓移植好。 ② 用修饰的艾滋病毒治疗白血病。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医生 2012 年 12 月 11 日宣称,他们从病魔手中成功夺回了一个罹患白血病的 7 岁女孩的生命,赢得这场胜利多亏了一个可能会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 “ 帮手 ”—— 经过基因修饰的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他们对她实施以毒攻毒的实验性治疗方案 ( 官方名称为 CTL019 疗法 ) 。医生们将 HIV 中引发艾滋病的因素剔除,借助这些经过基因修饰的 HIV ,诱生患儿自身的免疫细胞去攻击白血病细胞。    2 治疗白喉   成名于十八世纪的 “ 抗毒素免疫疗法 ” 发明人贝林,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抗毒素血清,正是在其通晓中医以毒攻毒理论的日本学者北里柴三郎的明确提示下才得以完成的。从 l89l 年 l2 月他在德国勃里格医院第一次以以毒攻毒的方法成功将白喉患者的血清试用于人体,结果白喉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以至后来成为能使儿童产生免疫能力的 “ 抗毒素 ”( 即 “ 抗体 ” 或 “ 免疫球蛋白 ”) 。 l901 年,这位被誉为免疫血清治疗方法创始人的贝林站在了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的领奖台上,他无愧地戴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顶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桂冠。   以毒攻毒思想由来已久,但将这种思想转化为一种科学发现却是贝林和北里的重要贡献。这也是西医学中医的代表作,也是中医以毒攻毒理论对世界医学的一次重大贡献。     3 治疗乙型肝炎    1988 年笔者依据以毒攻毒医理,采用从有毒中药蟾皮中提取的 “ 华蟾素 ” 治疗乙型肝炎,并进行了抗 HBV 机理研究,发现其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和较好疗效。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研制成了中药复方制剂 “ 华蟾益肝胶囊 ” 。组方中配伍了保肝扶正,健脾益气的中药,发挥了蟾皮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又降低了蟾皮的毒副作用,突出了中药的 “ 减毒增效 ” 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华蟾益肝胶囊具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的活性 , 还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因其具有抗肝纤维化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长期用于慢性乙肝及肝硬化和肝癌的预防和治疗。    4 治疗艾滋病    ① 蟾毒治疗艾滋病。根据乙肝病毒 (HBV) 和艾滋病毒 (HIV) 在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相似性,笔者提出了以毒攻毒治疗艾滋病的设想,研制了抗病毒中药制剂安体维康 (Anti Virus Compund , ATVC ) ,专利名称 “ 复方华蟾素 ” ,内含羟基它里宁 (Cinobu fotalinin) 等。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体外抗 HIV 试验结果发现对 HIV-1 的抑制率达 86.95% ,治疗指数 TI 为 6 。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主持,临床治疗艾滋病 5 例,服药 3 个月时 3 例 HIV 载量下降, 1 例症状明显改善。研究表明,这种含有蟾毒的制剂安体维康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部分患者血浆中 HIVRNA 载量。 ② 蜂毒治疗艾滋病。德国有人对 HIV 病毒的研究中发现艾滋病病毒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蜂毒的结构,由此萌生出以毒攻毒,利用蜂毒对付艾滋病的设想。实验中发现蜂毒可以通过破坏 HIV 促进剂的方法阻止病毒的扩散。蜂毒可以减少 70% 的基因转录,使病毒的产生减少 99% 。 ③ 蝎毒抗 HIV 。有研究发现,蝎毒多肽 Scorpin, 蜂毒多肽 Mellitin 等都有显著的抗艾滋病病毒活性 , 而目前 Mellitin 已开发作为临床艾滋病的有效药物。 ④G 型肝炎病毒治疗艾滋病。《新医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美国有人对 350 感染 G 型肝炎病毒 (HGV) 防治艾滋病名 HIV 携带者的血液进行研究,发现大约 40% 同时感染了 HGV 。只感染 HIV 的患者 4 年内死亡率比同时感染 HGV 高 4 倍。德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染有 HGV 者死亡率明显降低,血液中 HIV 病毒载量较少。 ⑤ 疟原虫疗法治疗艾滋病。陈小平用 “ 疟疾疗法 ” 治疗艾滋病 20 例,发现可增加患者 CD4 细胞数量。乌干达也报道患疟疾的小儿艾滋病者较未患疟疾者者寿命显著延长 ( 观察 4 年 ) 。 1996 年法国一则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被疟疾攻击的动物,艾滋病发病明显推迟,而未患疟疾的动物,艾滋病发病早。 ⑥ 恙虫病立克次体治疗艾滋病。由泰国、美国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了恙虫病立克次体在抑制艾滋病毒方面有独特功效。该研究小组负责人乔治瓦特博士等用各种病原体对泰国毗部地区的 15 名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其中 10 人的血液中被注入了适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检测发现,这些患者血液中艾滋病毒数量明显减少,其中有两人血液甚至趋于正常水平。    5 治疗肝癌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9 年 1 月 7 日在北京发布《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指南》明确指出: 癌症的治疗以攻为主,攻补兼施 , 辨证论治, “ 肝癌的中医治疗原则:早期以攻为主,中晚期攻补兼施,疏肝健脾。解毒消癥是肝癌的总治则 ” 。目前攻下疗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排瘤疗法、排毒疗法、以毒攻毒。 肝癌是临床常见、预后很差的一种恶性肿瘤,以毒攻毒是治疗肝癌常用治则之一。 临床常用斑蝥素,华蟾素等治疗。 ① 以蟾毒为主的复方华蟾素有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 (TACE) 与华蟾素有协同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作用 , 不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而且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肝内注射华蟾素治疗肝癌初步观察也有较好疗效。 ② 斑蝥素治疗肝癌可减轻症状,降低甲胎蛋白含量。 ③ 蝎毒介入治疗肝癌可改善症状。 ④ 蛇毒治疗肝癌有一定作用。 ⑤ 蜂毒有抑制肝癌细胞作用。     6 治疗狂犬病   《黄帝内经》中提到,药没有 “ 毒 ” 性就治不了病。东晋有名的医家葛洪,从小就喜欢读医书和炼丹书,并潜心研究医术。一次葛洪碰到了一例被疯狗咬伤的病人。他采用 “ 以毒攻毒 ” 疗法,将疯狗的脑髓涂在病人的伤口上,病人竟没有发病。此后,葛洪常用这种方法给许多被疯狗咬伤的人治过病。后来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从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到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毒,达到了以毒攻毒的效果。     7 治疗 “ 青春痘 ”   美国时代周刊杂志 2012 十大医学突破中的其中一项即是 “ 以毒攻毒 ” 治青春痘。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科研人员用一种称为 P.acnes phages( 噬菌体 ) 的病毒,去对抗引发痤疮的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痤疮丙酸杆菌 ) 。该病毒能产生的一种称为 “ 内溶素 ” 的酶,它通过分解细菌的细胞壁而起杀菌作用。研究人员用含有病毒的杀菌剂药膏涂抹局部治疗座疮,获得了明显疗效。    8 展望 如今,中医的 “ 以毒攻毒 ” 理论和疗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医药界共同重视的方法,并且被逐步运用于一些危重性、难治性、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中。东西方医药学专家已开始运用现代化的化学物质组学 ( 基因、蛋白、代谢组学 ) 、系统生物学和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方法,采用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等现代科学验证和推广策略,对 “ 以毒攻毒 ” 相关技术和药物进行系统研究和转化。中医的 “ 以毒攻毒 ” 理论和疗法,将会显示出它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徐向田,山东医专教授,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所长,现从事传染病学教学,中草药防治肝病新药研究和临床肝病治疗。 蟾蜍(华蟾素和复方制剂可治疗乙肝肝癌艾滋病等) P噬菌体(治疗座疮) 有毒中药饮片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515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当代科学技术面面观
zhpd55 2013-1-15 15:50
作者(郭振华教授)同意将其在本人博客转载,欢迎大家评议与留言,也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 当代科学技术面面观 郭应焕 1 ,郭振华 2 (1. 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 , 北京 100049; 2. 宝鸡文理学院 物理与信息技术系 , 陕西 , 宝鸡 721016 ,Email: guozhh2670@163.com ) 摘要: 简要评述了 二十一世纪前技术实践的辉煌与 二十一世纪前的科学理论 ;指出了当代自然哲学的贫困, 对“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大爆炸”,“弦 - 膜论”等提出了质疑。 求索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关键词 : 回顾,展望,继往开来,自然哲学,贫困,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大爆炸,弦 - 膜论,是非,复兴 人们知道,真理总是在争论中诞生。唯科技探索是举。坚持科学探索,我们坚信“科学没有禁区,科学不承认顶峰,科学不崇拜权威,科学宽容失败”的理念。我们期盼,在神秘而伟大的自然面前,能有更丰富的真理指引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科技创新从来都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让一切科技探索者都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在鼓励思想解放,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当然对可能会出现的歪理邪说,我们应当提高警惕。在这里我们要回顾展望,继往开来。 1 .二十一世纪前技术实践的辉煌 1.1.19 世纪的伟大发现 ( 1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2 )进化论;( 3 )细胞学说。 1.2. 二十 世纪:五大主要基本发现 ( 1 )光子;( 2 )电子;( 3 )质子;( 4 )原子核;( 5 )中子。 1.3. 五 大应用基础发现 ( 1 )核裂变和核聚变;( 2 )晶体管;( 3 )激光;( 4 )超导;( 5 )光纤。 1.4. 三 大工程 (1) 曼哈顿工程( 1945 );( 2 )阿波罗登月;( 1969 );( 3 )人类基因( 1990 )。 1.5. 三 大机器 ( 1 )蒸汽机;( 2 )电动机;( 3 )计算机。 1.6. 四 大尖端技术 ( 1 )航空航天;( 2 )网络通信;( 3 )纳米制造;( 4 )生物技术。 以上列举的只是关键的核心内容,已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有这些,使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正实现着人类那入地上天的梦想。 2. 二十一世纪前的科学理论 2.1 .二十世纪前,提出了 5 个伟大的 物理学 的科学理论: ( 1 ) . 牛顿经典理论;( 2 ) .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 3 ) .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4 ) . 量子 理 论;( 5 ) . 相对论。(特别是相对论与量子 理 论已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 柱。) 这些理论虽然还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 只用广义相对论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完全错误的。 见:郭巍,郭应焕,郭振华,引力场的负场能(密度,总值)特性和稳态演化的宇宙, ---- 从严格证明“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不成立,到彻底揭开宇宙演化的全部奥秘,格物, 2012 ,第 5 期; ),并且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它们无疑有效地指导、启发或影响了至今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 2.2 .二十一世纪前提出的四个科学模型 ( 1 ) . 基本粒子的夸克模型;( 2 ) . 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模型和演化的膨胀模型;( 3 ) . 生物遗传基因的 DNA 双链右螺旋模型;( 4 ) . 地壳演化的板块漂移模型。 这些模型还在接受检验,发展和完善。 3.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人们带着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遗产,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些遗产,是人们迎接未来,创建新业的宝贵财富。然而,遗产无疑总有与时俱进的宝贝,也总会有不合时宜的摆件。二十一世纪已渡过了一个年代,技术实践也在突飞猛进,成果累累。面对飞速发展的实践,在理论上却没有二十世纪开元时的壮观。各个设想,却有点像历史的过客,你唱罢来我登场。 4 .当代自然哲学的贫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错。“摸着石头过河”也对。然而,当功利主义当头时,就会有“有还无处无还有,真亦假来假亦真”。在这种氛围中,环顾数学物理学状况,总是一片沉闷。数学和物理的世界,浸沉在一片乌云中。什么量子远距传物,还有信息隐性传输。魔术登台了,巫术也亮相了。把人类推向了魔幻世界。如果真能如此,像一些科幻电影描述的那样,人人能心想事成,如愿以赏。这好像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多好啊!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什么“时间隧道”。人可钻入时间隧道,游历古往,重新体现一次过去。把曾经错的埋藏起来。这样就会显现出一贯正确和伟大。并且还能遁向未来,提前享受。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也似乎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多好啊!但如果未来是毁灭,虽然很惨,但却也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只能发扬风格,就要时间隧道的发现者,先请君入(时间隧)道。用他那顶尖聪明智慧,为人类寻找新的前程。 上面这些“伟大的发现”,神经正常的人还能分辩出是非。在数学和物理中,还有些“伟大发明和发现”,却是用了顶尖高深的,一般人永远理解不了的深邃理论,“严格证明了的结果”。人们只能顶礼膜拜。言听计从。比如,“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经过顶尖的聪明才智,现在都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定理了。拿来用就行。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大爆炸,弦 - 膜论,一揽无余。原来神秘莫测的自然就是这个样子。人们已知道了自然“界”的“一切底细”,剩下的就只有坐享其成了。 真的吗?!这得知道“正质量猜想”,“卡拉比猜想”是什么。 4.1 .正质量猜想:“一个封闭(孤立)物理体系的质量 / 能量总是正的。” 只要有点科学知识(仅指 19 世纪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三大发现)的人都会疑虑:“这会是真的吗?”大师对你说:“是真的。” 4.2. 卡拉比猜想:“第一陈示性 0 类的紧致流形中有里奇平直度量。”或“任一紧致封闭空间存在里奇平直(类时)度量”。或“ …… ”。说得直观些,就是“在封闭空间存在无物质的引力场。” 这里强调了“封闭”是充要条件。强调了“弯曲光滑闭面就是引力;只有引力能造就光滑闭曲面”的概念。这有点超出爱因斯坦的原意:“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行动。” “难道吹肥皂泡泡的小孩能制造引力?”只要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会认为:“这能是真的吗?”大师对你说:“是真的。” 我们有点晕了。也许人类的余集还都很清醒。其实这两个猜想的指称是相通的,一致的。这就是那;那就是这。证一得双。一箭双雕。用代数 - 几何证明这两个猜想的关键,是构造了“内空间”。只要在其中能构造紧致封闭光滑而有里奇度量的流形就成了。大师们用 6/7 维黎曼内空间给出了所要求的结果。这样,内空间和 4 维广义相对论黎曼外时空,使微观时空总维数为 10/11 维黎曼空间。这正好和基本粒子超对称标准模型中,弦 - 膜论需要的 10/11 维时空相吻合。太巧了!这绝对使人能立即会得出:“这是正确无误的结果”,能肯定“那结果必然具有真理性”的确切印象。我们认为“千万要警惕,防止被误导”。“由超级魔法得出的‘眼见为实’大概不会是真的”。论据如下: ( 1 ) 4 维欧几里德时空连续系统中的元素是无“大小”的点。这点小到无内。怎么会有内部空间呢?大师会说,“我们用的是高深的代数 - 几何。你不懂。”,“的确,几何通过‘邻域’和切空间给出‘拓扑 - 纤维丛’。丛空间可以是多维空间。这就好像在点上能生出一丛发丝。但要知道,点仍是无内的小;发丝也是无内的细。两者是吻合的。几何 - 拓扑 - 纤维丛是一条正确的数理路线。这里不存在点能爆炸或膨胀出内空间来。”大师在证明中偷换了概念。结论能是正确的吗。也许这里的疑虑是我们浅薄,敬请指教。 ( 2 )“引力场场能是负的。”这个结论是秃头上的虱 -- 明摆着。这是“一锤定音。”不管学术界争论了多久,还会争论多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这明确指出,封闭(孤立)物理体系的能量(质量)不会一直是正的。 ( 3 )基本粒子中具有的 1/2 自旋如何构造,一胞二胎的两个猜想都没有给出来。 4 维时空有办法。 ( 4 )在 4 维时空中,夸克是线段(弦)不是点;胶子(强作用场量子)是点(局域)不是弦(线段)。这好像是自然已明白暗示的结果。 ( 5 )内空间明白的暗示,她承担不起构造基本粒子的任务。现已在 6/7 维内空间中构造出千万亿个有里奇度量的光滑封闭的曲面。数目还在与日俱增。哪个才是需要的。都要了能有地方(理论)放吗?。 …… 求索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记住本杰明的真言:“数学不能发现规律,因为她不会归纳。数学不会缔造理论,因为她不能提出假设。然而,数学却是规律的裁判者和理论的主宰者。因为归纳和假设首先必须向数学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目的。然后等待数学的裁判。如果没有数学的认可,则规律不能起作用,理论也不会有意义。” 5. 自然哲学的复兴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之早熟,世界的未来是中华文化之复兴。” “道(自然)之尊也,德(规律)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空(体)即是色(态),色即是空,空空色色庄严妙相呈因果;果必有因,因必有果,果果因因大千世界归色空”。
个人分类: 新观察|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研究团队2012年总结【七】展望2013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12-8 05:17
   1,找钱。 项目申请,重中之重。    2,写书。 完成并出版两本书《应急管理基础教程》教材、《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用》专著。    3,论文。 撒出去15篇,其中英文10篇,还得到洋鬼子们那里现眼英文去。    4,开课。 第六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预计7月举行。继续在河南两所大学开课。    5,开会。   5.1 组织第六届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论坛,预计6月在大连举行      5.2 组织第九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中韩论坛先后举行(大连)   5.3 组织第十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1月份在广东中山举行。   5.4 参与组织第七届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术会议ICCEM'2013,将在莫斯科举行,预计5月左右    6,期刊网站。   第八卷《应急管理汇刊》六期   《科技促进发展》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的更新维护    7,培养学生。 继续扩大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范围,完善客座研究生制度。    8,加强学术交流。 请更多人来讲,派更多人出去。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5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fqng1008 2012-4-3 07:55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4 分期辨证:传染病证治的新构想 (续前,二) 4.1 研究定位 一般而言,证候规范化包括四个方面:①证候概念规范化;②证候体系规范化;③证候命名规范化;④具体证候规范化。毫无疑问,本文的研究定位在证候体系规范化,属于证候规范化的范畴。 证候规范化的主要难点,是证候诊断标准的统一性与临床诊断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涉及到证候体系规范化也是如此。前面,我们分析了“寒温合一”失败的教训,其突出表现是制订出来的统一纲领五花八门,谁也说服不了谁,更谈不上诊断标准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我们的想法是,尽量使统一诊断标准的产生程序各环节严格化、科学化,使之对临床多样化诊断标准的代表性更强 。 任何规范(标准)都具有两种基本属性:约定性和真理性。约定性是指规范必须对概念的名(名称)与实(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予以确定;真理性是指规范所确定的概念的名实关系必须合乎事物的客观规律。约定性规范合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要求,真理性则保证规范具有实际意义。 约定性是规范的必备的、初步的基本属性。真理性是规范的非必备的、高级的基本属性。规范必须具备约定性,规范只要具备约定性就可成立。例如,我们根据各种传染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统一采取分期辨证的模式,这就是约定性。而分期辨证是否符合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能否获得大家的共识?则是个真理性问题。 4.2 预期目标 4.2.1 与现代诊疗实际接轨 鉴于现代传染病诊疗早已超出中医药独立干预的时代,新的辨证模式则必须考虑: ①传染病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对中医药干预的现实需要;②现代传染病的临床管理模式对中医药干预的制约性;③西医诊断、治疗措施对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患者对中医药接受程度;④传染病医师(包括西医院校医疗系的毕业生)接受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体现着两种医学临床和理论融合的程度)。 4.1.2 与中医理论思维接轨 在西医对传染病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医药的理论思维,而不是如“辨证分型”的“去理论化”,不分外感、内伤,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几个分型,甚至变来变去都没有足够的道理可讲。 4.1.3 与传染病分类体系接轨 尽管传染病多按按病原学分类,如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真菌感染等,但按传播途径分类与临床表现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本研究拟按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为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为水、饮食传播)、血液传染病(如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为生物媒介等传播)、体表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为接触传播)等等划分。 4.1.4 与疾病临床特征接轨 根据临床表现的差异把出疹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等归类,可能更接近于临床实际。 4.1.5 与西医干预过程接轨 中医药治疗必须与病原学治疗、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等步或先后而行,例如肺结核、乙型肝炎、细菌感染性疾病等的辨证必须考虑病原学治疗的证候变化规律,否则就会滞后而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4.3 研究思路 关于“分期辨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已经进行甲流、手足口病、肺结核、慢乙肝、慢重肝、肝硬化等,虽然每个病种样本量不大( 302~2024 例) 。 基本思路是: ①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的具体实际,确定其病程(分期),调查不同时期的症状体征发生频率; ② 采用证素分析(证素频率),确定其不同病期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 ③ 确定不同病期的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 ④ 同时,按分型辨证的程序设置对照组,以观察两种辨证方法的得失优劣。当然,进一步的研究还包括治疗,如何确定主方及其加减应用? 下面是对手足口病进行分期辨证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我们希望在文献学研究、专家调查和临床证候学调查基础上构建所有的传染病辨证模式。 图 1 手足口病分期辨证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1 聂广 . 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分级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 , 21 ( 1 ): 55-57 2 聂广,林巧 . 人禽流感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 世界中医药, 2008 , 3 ( 3 ): 131-133 3 刘红,夏章,聂广等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候学调查与分期辨证模式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2 ): 109-113 4 黄练秋,刘映霞,聂广等 . 472 例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的分期辨证与病因病机规律探讨 .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 21 ( 2 ): 72-76 5 洪可,聂凡,聂广等 . 2024 例手足口病患者分期辨证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环球中医药, 2012 , 5 ( 5 ): 6 聂广,洪可,聂凡 . 手足口病 “ 皮肤 - 经脉 - 脏腑 ” 传 变假说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5 ): 354-357 7 李静,聂广,余卫业等 . 抗痨药干预过程的肺结核分期辨证的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1 , 4 ( 3 ): 174-177 8 聂广,李静 . 肺痨纳入外感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 环球中医药, 2010 , 3 ( 6 ): 442-445 9 夏章,李秀惠,聂广等 . 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的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 湖北中医杂志, 2010 ,( 8 ): 31-33 10 袁虹,夏章,聂广等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期辨证模式研究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0 , 20 ( 5 ): 277-280 11 袁虹,曹廷智,聂广等 . 302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学探讨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 , 19 ( 6 ): 346-349 12 聂广 .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 医学与哲学, 1990 , 10 ( 3 ): 8-10 13 聂广 . 证的探索 . 中医研究, 1990 , 3 ( 2 ): 6-9 14 聂 广 . 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 . 医学与哲学, 1992 , 12 ( 7 ): 6-8 15 裘沛然.伤寒温病论争中的若干问题.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4 ): 5 16 郭辉雄 . 六经是寒温统一的基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4 ): 7 17 黄松章 . 伤寒六经为基础的寒温综合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2 ): 6 18 孟庆云.从模型法看伤寒六经.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5 ,( 1 ): 19 19 肖德馨.六经辨证纲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1 ,( 3 ): 1 20 杨麦青.外感病辨证纲要之我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4 ): 9 21 姜建国.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 24 ( 1 ): 10 22 邓铁涛.外感病辩证统一小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3 ): 6 23 万友生.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3 ,( 3 ): 2 24 萧敏材.论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中医杂志, 1962 ,( 11 ): 1 25 金雪明,等.胡仲翊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江苏中医, 1996 ,( 12 ): 5 26 吴银根,等.中医外感热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38 27 黄梅林 . 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 . 8-11 28 沈凤阁.关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如何统一的探讨.新医药学杂志, 1979 ,( 4 ): 7 29 刘兰林,杨进,倪媛媛 . 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 , 20 ( 1 ) :18-20 30 杨进.外感热病辩证的 “ 三维观 ” .陕西中医, 1988 ,( 11 ): 509 31 符友丰.论外感病辩证中的层次特征.医学与哲学, 1986 ,( 12 ): 31 32 姜春华.伤寒与温病.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64 ,( 1 ): 2 33 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第 1 版, 2010.4 : 167-168 34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 .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 11 届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 , 5 : 188-190 3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诊断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 24 ( 10 ): 869-871 3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 14 ( 4 ): 237-239 37 聂广,余绍勇,江福生等 . 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 , 8 ( 3 ): 172-176 38 邓铁涛 . 中医证候规范。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0 39 于慎中 . 诊断规范化与中医学发展。医学与哲学 1990 ( 11 ): 16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fqng1008 2012-3-23 08:08
为了写一本《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接连发表了一些关于传染病分期辨证的证候学调查和病因病机研究的文章 。为什么要研究传染病的辨证体系?它们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怎样?笔者将一些思路梳理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教正。 1 证候模型:“阶段论”与“随机论” 1.1 外感病的证侯模型 曾任科学哲学协会会长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 Ronald Giere ,在《不谈规律之科学》( Science without Laws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99 )指出:科学知识的核心要素是模型,而不是规律。因此,模型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发现的;需要回答的经验性问题,不是理论是否为真(是否正确),而是模型对于特定的样例( cases )是否适用?这一理论被称之为 “ 科学哲学的语义学派 ” ,尤其 在技术领域非常适用。 在祖国医学里,自古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辨证思路。一是纵向的,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等;一是横向的,如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等 。对于外感疾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它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特色是在强调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注重疾病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称之 为 “ 阶段论 ” (或称分期辨证) ;对于内伤杂病,它往往在强调例如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征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的消长变化,在临床上应用辨证论治的灵活性,证随机变更加符合个体化治疗,我们可以称之 为 “ 随机论 ” (或称分型辨证)。 因此,在中医临床中一直 有 “ 外感宗六 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 ” 的说 法。 1.2 临床表现的三个特征 当代医学门类越分越细的一个缺陷是,众多专家们在某一病种辛勤耕耘而缺乏整体观念。例如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目前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5 类,急性肝炎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又分 E 抗原阳性和 E 抗原阴性),重型肝炎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又分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又根据炎症情况分活动期和静止期,根据机体状态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肝脏储备功能分 Child-Pugh A 、 B 、 C 级。显而易见,这种分类杂乱无章,缺乏规律性可循。 如果我们借鉴一下中医的共性思维(根据各种外感病的传变规律,寻找某种一致的辨证方法,如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上升到传染病的总体框架进行整体梳理、逻辑分析,将其临床诊断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发病类型(分型)、演变过程(分期)和病情轻重(分级)。那么,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 5 种类型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一般有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但是疾病的不同发病类型有不同的区分,如急性肝炎有前驱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慢性肝炎有静止期(无论是药物控制还是自然病程)和活动期;重型肝炎有急性坏死期、平台期和恢复期 / 终末期(我们不同意传统的早、中、晚分期,因为“晚期”的规定里面不包括存活的患者,而不少康复患者还有一个恢复期的过程)。第三层次即轻、中、重的分级,它只存在于疾病活动期或症状明显期,如急性肝炎的症状明显期,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活动期( Child-Pugh A 、 B 、 C 分级也可考虑改为轻、中、重的分级以便统一),以及重型肝炎。以上考量如果推广每一种传染病,则可以执简驭繁,脉络清晰,具备科学美的特质。 通过以上共性思考,未来医学同样可以将流行性感冒进行分型、分期和分级,而不仅仅划为轻、重两型或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我们设想,第一层次包括上呼吸道型、肺型和肺外型(实际上有我们卫生部专家组对于甲型 H1N1 流感轻型、重型和危重型的意味),第二层次上呼吸道型分为发病期(相当于中医的表证期)和恢复期;肺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肺外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和恢复期 / 终末期,不同时期还有轻、中、重的分级。当然,以上纯属于个人想法,仅为举例,有没有可操作性还得广泛征求意见。 1.3 理想的辨证体系 一个成功的辨证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 病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及其在不同时期相互关系的演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② 病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③ 病位:基本病位,牵涉病位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④ 病征:基本证候,兼夹证候;表征和里征。 ⑤ 病程:疾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有不同的临床分期。 ⑥ 病情:轻、中、重程度。 同时,一个成功的辨证体系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① 疾病过程和疾病表现的对立统一(横的走向和纵的走向,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 ② 规律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③ 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 ④ 内在资料和外在资料的对立统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⑤ 程度变化和性质变化的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 ⑥ 丰富包容性和内在简洁性的对立统一。 2 传变模式:菽麦不辨的笼统学说 从技术层面讲,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模型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规范,而技术规范的进步都是经由个体化技艺向标准化技术发展的历程 , “ 诊疗指南 ” 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和修订即代表了这一趋势,也确实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那么,为什么病毒性肝炎以及所有外感病的诊疗标准均采用分型辨证模式?这与当时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初级的中西医结合价值取向(即 “ 重实用、轻理论 ” 的传统思维特征)有关,也与外感病传 变模型的自身缺陷密切相关。我们大致搜罗了祖国医学中关于外感病的传变学说(或假说),再从现实需求剖析其内在不足。 2.1 外感病传变模式 2.1.1 “ 腠理 → 血脉 → 胃肠 → 骨髓 ” 模式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 扁 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 桓侯曰: ‘ 寡人无疾。 ’ 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 ‘ 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 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 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 桓侯曰: ‘ 寡人无疾。 ’ 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 ‘ 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 ’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 ‘ 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 ;其在肠 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 2.1.2 “ 腠理 → 络脉 → 经脉 → 腑脏 ” 模式 《素问 · 皮部论》: “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 2.1.3 “ 腠理 → (阳明、太阳、少阳) → 腑脏 ” 模式 《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 “ 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 故中阳则溜入经,中阴则溜入腑。 ” 2.1.4 “ 皮毛 → 肌肤 → 经脉 → 六腑 → 五脏 ” 模式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故邪风之至,疾于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 2.1.5 “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 模式 《素问 · 热论》: “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 2.1.6 “ 九传 ” 模式 《瘟疫论 ·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 夫疫之传有九, …… 盖瘟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於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巳发之後,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於里者,有里胜於表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识此九传,其去病一也。 ” 2.1.7 “ 卫 → 气 → 营 → 血 ” 模式 《温热论》: “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 2.1.8 “ 上焦 → 中焦 → 下焦 ” 《温病条辨 · 中焦篇》: “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 2.2 “寒温统一论”失败原因 随着温病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就出现历经数百年的“寒温之争”。争论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伤寒可不可以包括温病;二是《伤寒论》方可不可以治疗温病。 鉴于“寒温之争”长期的水火不容,清代后期俞根初、吴坤安、杨栗山等开始将伤寒与温病两种学说融汇起来的尝试。 5O 年代末,章巨膺提出:“《伤寒论》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而温病学说的成就乃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伤寒温病所以有条件统一起来的先决条件。” 50 ~ 8O 年代万友生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寒温纵横论》、《寒温统一论》、《热病学》等论著。认为:“外感伤寒和温病两说,分开来各有缺陷,合起来便成完璧,因而是必须统一的。”主张伤寒和温病的辨证论治纲领可以在八纲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并且成立专门研究组进行了“应用寒温统一热病理论治疗急症的临床研究”,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等多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按自行设计的寒温统一方案治疗。然而,尽管“寒温合流”的呼声很高,也完全符合历史潮流,但为什么迟迟不能实现甚至于完全失败?我们分析: 2.2.1 难以协调的“统一纲领” 我们梳理了 “寒温统一论”失败的诸多原因,最明显的是看似学术繁荣、实际上莫衷一是的外感病统一纲领,以下五花八门的“统一纲领”,那一项能够力压群雄地占据理论的绝对优势呢? ( 1 ) 以六经辨证统一:裘氏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认为卫气营血只是六经病中部分症候而已,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以统辖于六经之中 。郭氏认为统一三种辨证方法,应以六经特定的结构层次和生理功能的特点及病理演变为依据,提出各型证候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也可不受伤寒六经提纲的局限,而是补充卫气营血、三焦体系中主要证候 。黄氏则闸述以六经机制为主体联结温病两机制的 “ 两征六型方案 ” 。孟氏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热病的综合模型,它以三阴三阳等六个层次表述了热病过程的阶段性,模拟了病因、病位、正邪消长,包含了病程的传变转归,具有辨证论治的实践意义 。肖氏从系统论出发,把整个人体和外感病过程分成六个子系统;根据六经的结构定位、功能定性、定量及发展规律定向来确定证型的归属,倡议 用 “ 六经系统 ” 概 念做理论框架,统一三种辨证纲领,形成新的 “ 六经系统辨证 ” 方 法和体系 。杨氏结合实验医学知识,从血管神经反射学说来探讨六经本态,描绘出三阳病皮表内脏反射及三阴病内脏内脏反射图,证明六经概念具有科学的内涵,得出以六经系统辨证方法来统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模式 。 ( 2 ) 以卫气营血辨证统一:姜氏赞成陈亦人教 授 “ 六经辨证是疑难病的辨证纲领 ” 的 观点,认为六经辨证并非单纯的外感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是由表及里横向层次,更能从本质上体现外感病的演变规律,只有卫气营血辨证最适合外感病辨证 。邓氏例举 2391 例内科热病使用各种辨证方法的数字,适于卫气营血辨证者 1896 例,占 79.2 %,从而得出卫气营血辨证更适合外感热病的辨治 。 ( 3 ) 以八纲辨证统一:万氏认为六经辨证因其阴阳是落实在表里寒热虚实上的,实即八纲辨证。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仍以《伤寒论》的八纲为规范。因此用八纲来统一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萧氏也认为,三种辨证方法都是建立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因此,外感热病统一的辨证论治纲领也应当建立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 。 ( 4 ) 以分期辨证统领:胡氏总结出五期辨证法,即外感病分为恶寒表证期、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热期、入营动血动风期、阴阳损伤期、分别充实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证候 。吴氏等根据外感热病过程中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把外感病归类五期,即发热前期、发热期、热盛期、邪盛正损期和虚衰期 。黄梅林根据现代医学对发热过程的描述,而将外感病分为表寒期(属寒化阶段,以太阳病为主要代表证)、中期(热化阶段依病情轻重分为化热期、壮热期、热极期,化热期以卫分证或少阳病为主要代表证,壮热期以气分证 ( 包括阳明病、中焦病为主要代表证,热极期以营血分证为主要代表证)后期(正虚期,属正虚阶段,以太阴病,少阴病及温病下焦病为主要代表证)进行辨证论治 。 ( 5 ) 以脏腑气血辨证统一:沈氏认为,六经辨证的精髓是充分体现了八纲的具体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的要旨是辨病邪之在气在血;三焦辨证的核心是突出了以脏腑为病变中心。三种辨证基本病机变化是脏腑气血的功能失常,因此用脏腑为纲,以气血为辨,以八纲为用的脏腑气血辨证统一 。 ( 6 ) 以三维辨证统一: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承担 了 “ 中医外感热病辨证方法学研究 ” 课 题,根据临床证候调查发现,外感热病的证候及其病理变化都是由病期、病位和病性三大基本要素组成,提出了三维辨证方案,即辨病期(表证期、气分期、营血期、正衰期、恢复期)、辨病位(邪在肌表、邪在半表半里、邪在脏腑)、辨病性(虚实、寒热、六淫、其他)等 。 ( 7 )其他:也有人试图通过现代实验手段,运用微观方法探讨外感病的辨证。如符氏认为西医的应激学说与中医外感病层次有惊人的相似,六经中三阳病证,温病上中焦卫气形证颇似应激学说的反抗期;三阴病证、下焦营血证则颇似其衰竭期 。当然也有人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辨证方法各异,不是统一在六经之下,也不是统一在三焦之下。凡热病而有三焦程序者就用三焦,有六经程序者则用六经,二者不必强合 。 2.2.2 不可回避的诊疗现状 科研的成功要素是直面问题,紧扣现实,那么,统一外感病(传染病)辨证模式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如何从现实与问题之间找到通路? ( 1 )传染病学的理论背景:在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科的病房里,那些“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外感病”(或“伤寒”、“温病”)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现代传染病学分割成门类繁多的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等等不同的疾病,我们不得不一种疾病一种疾病地研究它们的证候规律和辨证模型,因为每种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企图简单化地建立一种辨证论治模型应对是不现实和不可靠的。当代传染病临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的医生不可能面临一个能够保持特色的纯中医氛围,也不可能抛弃西医的诊断、治疗而一味强调中医的一体化,更不可能单纯面对那些未经西医知识干预的病人。 ( 2 )循证医学的科技背景:当代中医药科研早已突破那种“司外揣内”、“个案记录”形式,尤其是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建立,对中医学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我们不面对现实、大胆突破,而继续在“自主创新”旗号下固守特色就可能寸步难行。事实上,所谓辨证体系不过是一种理论支撑下不断深化进步的技术模型,是一种从个体化技艺上升为标准化技术的可操作性强的诊疗路径。如果把《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看得过于神圣,变成不可更改的教条,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以证据为基础,制定精细、严格的操作规程。事实上,设计越严密、精细,参数越多,结果越可靠,模型的可操作性越强,规范化越容易;否则,设计得越粗糙,越简单,变异性越大,可操作性就越差。 ( 3 )医院管理的人事背景:在现代医院管理背景下,传染病的分类管理,临床医师的分类使用已经用了规范的指导原则。目前的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科已经不能接受中医专业的毕业生,中医专业的学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而且,现代临床不能离开西医诊断,中西医传染病医生必须掌握《传染病学》理论,否则可能吃官司。我们的学者、教授如果一厢情愿地搞出来的“寒温统一”方案仍然要保持中医学的独立性,不与“传染病学”的知识更新、临床诊疗的现实需要、传染病诊疗的中西医并存格局接轨,“闭门造车”的设计难免不成为“屠龙之术”。 2.3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自身缺陷 事实上,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病辨证一直采用分期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但是当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后,所有的传染病均采用了的“分型辨证”,这种退让的内在原因在于“寒温合流”时遇到了最大障碍——采用什么辨证方法?并长期纷争不已,无法共识。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早期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2.3.1 把握临床特征的欠缺 对于外感病临床特征的把握,古代医家有其内在的必然的缺陷,这是因为:①医师从业的方式,由于当时的专业分化不全和病种分类模糊而难以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②资料的搜集方法,由于没有数理统计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介入,个案分析往往导致结论偏倚;③理论移植的实用主义,由于受到笼统的自然哲学支配,可供选择的理论模型非常有限,如六经辨证的分期依据基本上来源于《素问·热论》的“一日巨阳……”,最后不得不忙碌于临床“变数”的应对。 2.3.2 分类病种的不确切性 由于病原学、病理学、发病学研究的欠缺,无法对外感病进行科学的疾病分类:①《伤寒论》虽然将外感病按六经分证,但基本上是对整个外感病笼统而言,而缺少病种的概念;②“温病学”虽然对四时温病进行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分类,但其模型的精细程度、可操作性与临床实际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高效指导当代传染病诊疗。 2.3.3 应对变数的处理方式及其不足 在“六经辨证”中,除关于“六经”概念的繁杂纷争,莫衷一是(什么都包括了的理论或概念,可能就什么也说不清)难以构成确切的操作规程外,关于六经传变的观点也纷沓杂至。后世医家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称之为“循经传”,把不以此序的传经称之为“越经传”(“越经传”中的表里两经相传者为“表里传”),以此来解释临床上碰到的复杂多变的演变特点。有人搜集了《伤寒论》的所有条文,归纳其传经规律为:①太阳之邪可传诸经;②阳明之邪不再传经;③少阳之邪可传阳明、太阴;④太阴之邪可传少阴;⑤少阴之邪可传厥阴;⑥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见图 1 )。关于“伤寒日传一经”之说,有人指出《伤寒论》自身的修正:“伤寒一日有传经者”,“伤寒二三日也有不传经者”。有人探讨了《伤寒论》中的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坏证、复证、经证、腑证内涵和意义,最终认定“要判断是否传经,欲传何经,要点在‘观其脉证’,有该经证,即知邪已传该经。”为什么要出现这么多的附加条件?为什么最后不得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就是因为“六经传变”仍然不能揭示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能用这一规律来辨别外感病的阶段性变化。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尽管有“顺传”、“逆传”、“合病”、“并病”等对常规的“卫气营血传变”修饰,但仍然难以用一种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种类繁多、表现各异的外感病临床过程。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必须根据每个病种或一类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获得高效、切实可行的辨证模型来指导临床。 不同疾病具有明确不同的临床经过,笼统辨证的结果只能使模型顾此失彼,变数过大。这种模型应用的“常”与“变”,看起来是让我们充分掌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模型的粗糙和笼统。一般说来,诊断模型应用的实效性与所揭示普遍性成正比,模型的常规应用越普遍,实效性(或可操作性)越强;模型应用的变数越大,实效性越差。从模型设计看,设计越严密(参数越多,操作规程越严格)、精细,可操作性越强,越容易规范化;设计得越粗糙,越简单,变异性越大,可操作性越差。作为个体化技艺,缺乏众多的技术参数,就需要像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但每个人的掌握情况差异很大,因而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模型的粗糙难以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学者各以心悟,易于牵强附会,如“六经”的解释千奇百怪);而作为标准化技术,可操作性强的模型就需要涉及众多有关操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细致而精确的参数,增加其操作的可重复性,从而易于进行规范化培训。 3 分型辨证:标准化浪潮下的实用理性 标准化是近二、三百年随着 工业革命 的开始而发展起来的, 1901 年 ,世界上出现第一个国家标准化团体 英国 标准学会( BSI );随后 10 年间,有 18 个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家标准团体; 1926 年,国际标准化协会( ISA )成立; 1947 年 ,成立了 国际标准化组织 ( ISO )。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有 89 个国家的标准化团体成员, 中国标准化协会 于 1978 年重新参加这一组织。而且,国务院于 1978 年 批准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 1979 年 7 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于 1988 年 12 月 29 日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毫无疑问,标准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随着各种产品、技术的标准化进步,疾病诊疗技术也逐渐纳入了标准化的进程中。当前,各种诊疗常规、指南的诞生和不断修订,正是标准化浪潮席卷而下的结果。 “分型辨证”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最初产物 ,也是标准化过程中的仓促选择。今天,当我们深入分析与评价“分型辨证”在传染病辨证体系应用过程中的功过得失的时候,就会发现它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 : ① 祖国医学有那么多的辨证方法,分型辨证是如何成为各科疾病包括传染病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的 唯一选择,而一统天下的? ② 分型辨证能否全面反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优势,是否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理论困惑? ③ 能否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疾病类型探讨新的辨证论治模式? 3.1 违背古代训示 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中一直 有 “ 外感宗六 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 ” 的说 法。为什么会有如此规定或训示?可能因为: ① 外感病或传染病具有明确的外感病因(病原学)特征; ②发病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便于人们认识其演变过程和传变规律;③外感病一般病程较短,易于辨别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 。但是,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分型辨证”的策略,虽然操作简单,易于举一反三,但是明显违背了古训。对于外感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往往更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判断其预后转归。因此,虽然将不同类型的外感病一律采取六经辨证,或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性缺陷,但是如果选择分型辨证则又有“削足适履”的嫌疑,我们会丢掉外感病一些自身的特色,而影响辨证论治的精髓。 3.2 抛弃病程研究 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各科疾病都采取“分型辨证”的策略,虽然操作简单,易于举一反三,但是对于外感病(相对于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往往更关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以便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措施,判断其预后转归。 不同的辨证体系具有不同的临床价值,例如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新感温病”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是“伤寒”的辨证体系,或者说三焦辨证比较符合消化道传染病的证治,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比较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证治,而血液传播性疾病易入难出,病程缠绵,演变复杂,则可能符合 “伏气温病”的辨证规律。 3.3 忽视病机分析 采用分型辨证的弊端之一是忽视病机分析:①例如慢性肝炎,从 肝郁脾虚演变为肝胆湿热,又进展为肝肾阴虚,或瘀血阻络,毫无规律性可言, 似乎是一些跳来跳去的疾病表象的排列组合,辨证论治是实际上的对症处理;②从 肝硬化看,无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瘀血阻络”的临床表现,即 “肝络瘀阻”是其本质特征,而所谓其他分型实际上是“肝络瘀阻证”的兼夹证,是“主”与“次”的关系,并非肝硬化本身能够区分为截然不同基本证型; ③ 在重型肝炎,一直未能拿出统一的“分型辨证”方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局限于应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传统模式,把重型肝炎当成了黄疸、鼓胀、出血、昏迷等四个病,每个病又分为若干型辨证论治,于是病机纷繁杂乱,莫衷一是,更难以获得多数专家的共识。 3.4 淡化理论思维 在分型辨证实施了 20 多年以后,它内在的“去理论化”的实用主义倾向就暴露了出来,可以说基本上抽空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思维内核。记得在“十一五”重大专项的招标过程中,证候和疗效是两个基本内容。因为疗效太难,大家争先恐后地把注意力转向了证候。因此,艾滋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都把证候学放在了重要位置,例如病毒性肝炎里,乙肝携带者、慢乙肝、慢丙肝、慢重肝都包括了证候研究,仅慢乙肝就有北京 302 医院、佑安医院、东直门医院、深圳中医院 4 家搞证候研究,如此重叠、重复的证候研究,基本思路都是“分型辨证”,差别是调查的病例不同。然而,做过证候研究的人会有所体会,采用“分型辨证”的思路对病毒性肝炎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往往会走进困境。 一是主、次症很难确定。有的患者症状体征很少,特别是稳定期,常常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你怎么去通过主症多少、次症多少来确立证型? 二是演变过程缺乏内在规律。例如慢乙肝,从携带者到活动期,通过治疗从活动期转为稳定期,体现在分型辨证中的就是肝郁脾虚到肝胆湿热,再到肝郁脾虚,这样变来变去是什么机理?中医理论如何解释?当我们淡化了中医病机特点和临床规律研究的时候,理论分析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三是证候之间难以区分。例如肝炎肝硬化,每个患者都包含有瘀血阻络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基本证候,而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只是兼夹证,它们怎么能够截然区分成为不同的证型呢?因为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瘀血阻络”的本质特征,而与所谓其他分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次关系。(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年结束一年开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mruniverse 2012-1-31 19:49
每年结束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总结一下过去的一年,展望一下即将开始的一年。但是一年比一年总结的草率总结的推迟,结果今年就从阳历年对到了农历年,然后又推迟到了现在。 过去的一年:做的事情挺多。结婚的事情,买房并住了进来,并且成功开始孕育宝宝;工作方面,上半年上了半门课,带了四个本科毕设;下半年上了两个半门课,一个整课,一个大实验;科研方面中了一个小教育部的基金,写了一个专利,一篇文章(一个比当初计划的少了一两篇),做了一个电池。这个一年的座右铭是“Just do it slowly and slowly.”以超出我想想的忍耐力和耐心做完了这所有的事情,并且让自己的心情一直保持在一个平静和稳定的状态。总的说来,过去的一年对自己很满意。 在这开始的一年里,座右铭是:“奔跑。” 为了我即将到来的娃,为了我的科研,为了我的教师称呼。 今年: 要完成一个基金申请; 将一本专著的中负责的工作完成; 发表至少两篇文章,至少一个专利; 电池的水平提高的理想中的高度; 完成教学任务; 照顾好孩子、老婆、家人; 学完驾照买个车; 偿还一部分债务。
3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元旦来信了
donghy 2012-1-2 08:56
元旦来信了
新年伊始,就收到了一大批的电子邮件和新年贺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南京大学陈骏校长、北京工业大学郭广生校长、杨叔子院士、黄伯云院士、吴澄院士、王静康院士、申泮文院士等,向大家慰问,又抒发感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各位校长表态,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工作,促进高水平学科建设,扶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把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本科办学质量与水平,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不懈奋斗! 各位院士则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做为老师,要为人师表;做为教指委委员,要成为教师的楷模。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宏观管理的依靠力量、高校教学与教改的骨干力量、规范高校办学的推动力量与督导力量,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事业,要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步,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追踪国际发展形势,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更是肩负重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的科技商业前沿会有啥新东东?
热度 1 JRoy 2011-12-28 08:37
BBC本月27号昨日最新刊出一个评论性文章:Fantastic futures?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 2012;是对2012年最新科技产品与商业发展的展望prediction。BBC媒体报道还是比较有威信力和影响力的,请的人物也是nontrivial。 觉得科学网最应该报道这个事情,大家科研的脚步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至少多一些对最新科技的了解,为同行的工作有那么一些兴奋也是值得的。我们老谈前沿老谈一流,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希望我们也能在报道所展望的未来中,大挥一笔~~~ 原文链接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6288247 本文仅仅摘录翻译其中科技部分的一部分,加之一些评论 首先开头就很有意思,从玛雅预言开始隐含2012或许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值得期待:Although those of us following the Mayan long calendar may be heading into 2012 with some trepidation, for those taking a longer term view here is our annual peek into what next year holds 1,第一个评论人是《Economist》的编辑,Tom Standage,他的观点是: No1.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商业运行,以Facebook为代表,甚至很多的企业软件将做的像Facebook一样,简单易用易学少培训...我觉得这个启发性很大:一是代表日后整个社会都会走向共融,人性,简单模式;二是,人的因素是最终决定科技和商业运行模式的关键因素,正如市场经济开启消费决定生产模式一样。新的变革也在进行 No2. Google 可能失去对Android的控制。因为Amazon计划开启平板硬件,控制地端市场,苹果控制高端市场 (挤压Google) No3. Research in Motion (RIM)可能被收购 No4,苹果推出的iphone5会有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chip以重组无线收费 2,第二个评论人 Elissa Fink 来自 Tableau Software No1.海量数据将走向普通人,每个人都会面临海量数据如何决策的问题 No2. 企业软件简单易用易学易培训的进程将加快。 这和前者的No1观点一致 No3. ----移动性。移动接收将成为主流 (如手机,ipad等上网等),也是在强调apple为代表的企业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3,第三个评论人William Dudley 来自 operator services, Sybase 365 No1.和第一个人的第四个观点一致,苹果推出支持NFC 的iphone5 No2.认为RIM不会被收购,与第一个人的第三个观点相左;另外Windows 手机会持平现有市场而不是消亡 4,第四个评论人 Ben Holmes - Partner, Index Ventures No1. 3D印刷使消费者可以自己选择和制造自己需要的产品 No2. 移动游戏。仍以iOS和Android上开发的游戏为代表,将占据很多市场。和其他的移动设备观点相近,这个主要说它的游戏。但是大背景都是默认apple等移动设备制造商仍将继续深化“改变世界”--如jobs所言 5,第五个评论人 Neil Campbell - Global head of security, Dimension Data No1.网络完全。高级网络威胁不断增加,云计算快速发展 6,第六个评论人 Steven Prentice - VP and analyst, Gartner No.1 个人产品时代的开启将使得IT部门不再那么买账 No.2 海量数据处理(和第二个评论人的第一个观点一致),前者提到的IT部门也许在这方面应该展露手脚. No.3 移动天下(和第二个评论人的第三个观点一致) No.4 社交网络 另附:高德纳公司(美国咨询公司)公布的2012十大科技关键词 Gartner's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ies for 2012 Media tablets and beyond Mobile-centric applications and interfaces Contextual and social user experience Internet of things Next-generation analytics Big data In-memory computing Extreme low-energy servers Cloud computing link: http://www.onwindows.com/Articles/Top-10-strategic-technologies-for-2012/6321/Default.aspx 总结一句:科技和商业发展仍将更加强劲的影响和决定 社会和人的生活
个人分类: 科技动态|2926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度工作总结
热度 1 terahertz 2011-12-26 08:53
2011 年工作总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教学 全年完成本科生文检课教学 7 个班,研究生《科研选题与查新》教学6 课时。 2 ,科研 发表论文 2 篇 。 完成课题申报书 2 份,分别是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 完成政府服务平台项目申报 4 项。 完成市厅级软科学项目 1 项,“产业专利状态分析及预警机制研究 ( 薄膜太阳能 ) ” 编号: RK2010002 。 协助指导图情研究生 1 名。 3 ,社会服务 完成专利分析报告 2.5 份。 完成校内讲座 2 个,分别是 2011 级图书情报研究生入学讲座和 2011 年 “ 叩响知识之门 ” 文献信息利用月活动之《 NoteExpress 文献管理软件》讲座。 完成 2010 年贯标企业 8 家, 正负责 2011 年贯标企业 5 家。 4,活动 参加 镇 江市 “ 红歌嘹亮颂党恩 --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 ” 职工演唱比赛总决赛。 参加第五批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员培训 参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培训 参观大别山 参观杭州西湖、千岛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十年教授生涯的回顾与展望
热度 18 After50 2011-11-13 16:48
二十年教授生涯的回顾与展望 记得自从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以来,自己在提职方面遇到的唯一一件幸事是: 1991 年申请晋升副教授职称时,系和学校领导却让我拔尖晋升为教授!时至今日,已经整整过了 20 年。 20 年前中国高校的教授还不太多,那时教授这个帽子几乎压弯了我的腰,由于自己是个“认真”的人,为了对得起“教授”这两字,多年来一直不敢懈怠。我自己感觉良好的一点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砺,自己逐渐感觉像个名副其实的教授了。 在角色上,多年来高校的许多教师在不断变换着角色,有的越来越像领导;有的越来越像老板;有的越来越像研究员,。。。。。。;而自己在高校工作近三十年,好像稳坐钓鱼台,什么也没变,只是感觉越来越像个老师了,一直是那么的平凡,真是有点辜负了当年领导拔尖我当教授的期望。 在科研上,现在做理论研究难得拿到经费支持和挣大钱,做工程技术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比较好挣钱,。。。。。。;而自己在高校近三十年,自己的研究方向却逐渐从工程技术转向了理论研究,这也导致自己的研究经费与牛人们比较起来显得穷酸酸的,在 CPI 日渐见长的今天,自己的 GDP 一直走跌,课题越做越难,一直在惨淡经营。 在专业上,一二十年前采矿处于最低潮时自己坚持在采矿专业;可近十多年采矿行业处于高潮阶段,眼看许多同行都当了大款,自己却退出了这一很好挣钱的行当,转而全身心投入了安全专业这一公益事业。 在业余上,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了唱歌、跳舞、打牌、搓麻、泡吧。。。。。。。,我却变得越来越不会生活了,小时候学的二胡、吉他,自读了研究生就没有再摸过,少年时就喜欢的游泳、武术几乎忘得一干二净,转而在五十岁那年赶了一把时髦,在新浪开了一个名为安全文化点滴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fetyculture ,从那时也把业余时间用在虚幻的网络中。 莫怪夫人不时说,你真是傻到底了,人家是哪里有钱就往哪里钻;你可好,哪里有钱就往哪里退,你又不是不食烟火的人。哈哈,夫人的话可不要太当真。 我可有我自己的主见:教师变成领导有权、教师变成老板有钱、教师变成研究员有项目,可自己变成纯老师却有了更多的学生;科学研究从应用技术转向理论领域正表明自己学术水平有了质变和跨越;由采矿专业转向职业安全健康行业说明自己进入了难能可贵的较高境界,安全健康业者可是专门做积德行善的啊。 其实,学人做一个事如果首先想到的就是功利,那就很难有原创性和革命性突破。功利项目功利教育功利发展,结果必然成不了什么大器,这也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当今绝多数科技人员做科研都是为了谋生和为了挣钱,包括写论文。当没有钱和没有人逼迫你做而你能舍命而为之时,这才是真正的兴趣,而现在能达到有这种兴趣的人太少了! 古代中国正统的学人和清官许多都有“三不朽”的追求,即“立功、立德、立言”。当下中国学人的追求是什么? 100 年后当下的许多科学界大牛们还能留下点什么“不朽”的痕迹否?可能大家自己心中都各有数。 在此我顺便与大家敞开心扉表达我未来的追求或梦想——我的“五个梦想工程”: 第一个梦想工程是继续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当然能培养出当院士、得大奖什么的更好。尽管自己已经培养出了 60 多名硕士、博士和记不清的学士。 第二个梦想工程是继续撰写几部自己专业的经典教科书,让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能读上我写的书,传承有关的知识和思想。尽管我已经编著了 20 多种书,但我追求的是写经典的书。 第三个梦想工程是继续建设几门自己专讲的课程,包括一门研究生课程、一门本科生专业课程、一门科普类课程。尽管我已经讲授了十多门课程,也正在建设两门国家精品课程和一门湖南省精品研究生课程。 第四个梦想工程是继续创造出一项自己真正认可和满意的研究成果,理论成果、技术成果、专利成果或是专著成果都可。尽管填起表来我也已经有一大串可写。 第五个梦想工程是继续搞好自己家庭和健康工程,哈哈,人过半百更加留恋和依靠家了;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身体就等于 10000 分前面的 1 去掉了,那可都是 0 啊。 最后总结一句,作为教授能像个教授就很不错了。别人可以不认可自己,但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绝对不行。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5117 次阅读|17 个评论
推荐了两位博主委员会侯选人兼总结建议展望
热度 3 outcrop 2011-9-14 20:24
1、推荐了两位博主委员会侯选人 推荐理由 :虽然两位目前还是硕士生,但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能形成独特的风格;而且目前硕士顾问博主数量少。 2、半年来作为博主委员会顾问博主的 总结 有幸成为了第二届博主委员会顾问博主,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网博客的活动;并做到了: 夸奖科学网博客时不脸红,批评科学网博客时不心软 。 3、建议 就我的了解,世界范围内科学网这般尝试顾问博主制度的网站很少。 因此,希望博主委员会成员更主动的发挥互动功能,积极的参与和引导。 如果在一个博客平台尚不能尝试去享受或创造公平,那在生活中更是妄谈。 4、展望: 接下来继续完善一下博客的定位;继续尝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科学网大学”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1 次阅读|6 个评论
金属矿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的研究展望
After50 2011-8-13 21:32
金属矿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的研究展望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矿井开采强度、深度、难度的不断提高,矿井通风与空调这门古老的学科也得到日益完善和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也不断涌现。 1 矿井通风与空调的复杂性 众所周知,采矿工业是工业生产所需原料和能源的基础工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较,矿山生产的安全问题历来就显得非常突出。尤其是地下开采的矿山,由于矿床类型和性质的不同,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开采技术条件千变万化,无一固定生产模式,随着井下客观条件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因此,特殊的生产条件使采掘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多,带来了矿山安全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为: 1 )工作面空间狭小。地下巷道采掘时,既要进行凿岩、爆破、支护、转载、运输等作业,又要进行钉道、铺轨、通风、排水、供风、供电等辅助工作。此外,各种生产设备还要求一定的生 产空间,许多管线要沿巷道通向各工作面。于是,使井下有限空间显得更狭小,给安全管理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2 )工作面不断变化。在井下,随着采掘工作面的推进,作业场所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因而工人、设备和各种管线也要随着工作面不断移动。这一特点同样潜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 3 )工作面环境差。矿井通往地表的出口较少,空间有限,生产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噪声、污水及阴暗潮湿,使得作业环境差,不但易引发事故,而且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易导致工人患职业病。 4 )矿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和煤尘、硫化矿尘均具有爆炸性,也易引起火灾;炸药和爆破器材在使用、运输和管理中也易爆炸。 5 )在掘进和回采过程中,岩石的完整性及原岩内的应力平衡关系被破坏,在强大的地压作用下,可能导致冒顶、片帮、底鼓、支架变形、甚至大面积塌落、地表移动以及煤和瓦斯喷出等一系列事故。为此,矿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加强对矿内风流流动及风流控制的研究,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措施,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安全技术装备,力争控制和减少甚至避免事故的发生。 矿井通风就是向井下供氧、排除有毒有害物质、排热和除湿、为寒冷矿井供暖等。矿井污染物超标都充分反映出通风不足的问题;不存在通风问题的矿山,可能通风过度,能耗会额外增加。一般,其预防方法是根据矿山通风系统的复杂性情况,合理使用辅扇。对于生产中的矿井,其通风网络已经形成,主扇已定型,因此,若通风系统存在问题,一般靠加强通风构筑物及辅扇对风流的调控,达到完善通风系统的目的。可见,矿山通风工作是矿山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 矿山生产中的凿岩、爆破、放矿、装运、破碎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其中凿岩生产是主要的产尘源之一,作业区的粉尘浓度随凿岩时间的增长而升高,一般作业半小时后,矿尘浓度可达 250 mg·m -3 , 3 小时后达 800 mg·m -3 。而爆破作业的产尘量虽最 大且飘散距离远,但含高浓度粉尘空气的持续时间较短。当然,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通风防尘措施,爆破数小时后,巷道内空气粉尘浓度仍比正常时高 10 ~ 20 倍。装运作业同样是重要的产尘源,一般,人工装岩时的粉尘浓度可达 700 ~ 800mg·m -3 ,机械装岩时可高于 1000mg·m -3 。此外,矿内爆破炮烟、柴油机尾气、火灾、硫化物的燃烧等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CO 、 H 2 S 、 SO 2 、 NO x 等;开采铀矿床及含铀、钍伴生的金属矿床时产生的氡等放射性气体污染;深井开采矿山井下地热等对风流温度的影响;等等,均对井下作业人员、机械设备、安全生产以及巷道围岩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矿山井下需要一完善的通风系统,源源不断地将地表的新鲜空气需送到井下的每一个作业面,排出污浊的空气。 与国外许多矿山比较,我国矿井通风网络比国外复杂。由于我国矿山机械化程度较低,阻碍矿山规模的扩大,而矿石品位不高,又要求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矿山的经济效益,维持矿山的简单再生产。这就形成了我国矿山作业面多、作业面生产能力低,井下作业工人多的现状。所以,我国许多矿山的矿井通风网络远比国外矿山复杂。 2 矿井通风的优化研究 矿井通风的优化研究离不开计算机。 1953 年, Scott 和 Hinsley 首先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矿井通风网络问题。 1967 年 Wang 和 Hartman 开发出计算包含多风机和自然通风的立体矿井通风网络程序,该软件表明用于解决矿井通风基本参数的应用程序走向一个成熟阶段。之后,世界上很多通风研究人员开发出大量的用于更加复杂的矿井通风系统分析软件。 矿井通风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多:能够确定矿井通风系统的最优布局;评判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稳定性和矿井通风网络调节;分析和估计矿井通风网络参数,如阻力,风量,温度,湿度,主、局扇参数,粉尘,爆破炮烟,柴油机排放废气浓度等;对通风系统进行实时控制,制定未来通风计划;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矿井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解算火灾时期矿井通风系统的风流状态,从而对火灾的救灾、避灾进行决策。总结了国内近年有关矿井通风网络分析方面的文献,可以看出矿井通风网络模拟作为分析矿井通风系统的有力工具,得到了很好发展,使矿井通风技术得到新的发展。 矿井中风流的引进、分布、汇集和排出是通过许多 纵横交错、 彼此连通的井巷网进行的,风流通过的井巷所构成的网路,称为通风网络。 用图论的方法对通风网络进行抽象描述,把通风网络变成一个由线、点及其属性组成的系统, 就是通风网络图。矿井的自然分风往往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一般都需要对风流进行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而且该调节工作非常复杂多变。为此,必须掌握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与调节和计算方法。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是从系统分析开始到给出最优矿井通风系统为止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其工作步骤是:矿井通风系统分析(对改扩建矿井通风系统,应进行系统现状调查测定),拟定系统优化改造(或建设)方案,各拟定方案的风量计算,各拟定方案的网络调节优化,最优矿井通风系统方案选择及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等。由此可知,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分为两个类型,第一是矿井通风网络内部调节最优化,其目标是对拟定的各系统方案得出一个最优的技术经济参数方案;第二是在网络内部优化调节的基础上,在各拟定的系统方案之间选择最优矿井通风系统。 3 矿井通风自动化的研究 3 . 1 智能化矿井通风优化设计系统 智能化矿井通风优化设计系统应是实际矿井通风设计的一个模拟系统,它应包含矿井通风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设计人员进行有机的配合,有效地辅助、支持设计人员进行矿井通风设计,成为设计人员的有利工具。所以,智能化矿井通风优化设计系统的功能应由矿井通风设计的内容、要求及特点来确定。 ( 1 )信息管理功能。矿井通风设计首先要明确它的外部环境(诸如矿石和围岩的含硅量、放射性物质含量、矿岩自然发火性等)、矿床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掌握有关的安全规程及有关的技术经济参数等。这些内容数据量大,准备工作繁琐,而计算机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地存储、管理、查询和提取矿井通风设计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 2 )图形处理功能。矿井通风系统立体图和网络图是通风设计最有用的语言之一,从简单的系统布局表示到设计结果的表达都离开图。 AutoCAD 系统是这一功能的基础,而且矿井通风图应是矿床开拓模型和采矿方法模型的组成部分。 ( 3 )科学计算及灾变过程模拟功能。矿井通风设计中有大量的测定数据统计处理、指标计算、设备选型计算、网络参数解算以及对不确定性的灾变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以获得为决策服务的数量概念。 ( 4 )知识库的管理及推理功能。矿井通风设计中有许多定性问题不能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设计过程又有较强的经验性和艺术性,要靠设计人员的经验、知识和智慧来把握和处理。这些不良结构特点正适合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来解决。但是,矿井通风设计系统不同于诊断咨询型专家系统,它既要大量的推理判断,又要复杂的数值计算,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同时,矿井通风设计的经验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所以知识的表示应有一定的结构,推理中的知识抽取、组织则根据问题及上下文的不同而变化。 ( 5 )决策模型、方法及决策内容的选择功能。能根据给定的前提条件完成系统的局部设计,也可以组织协调各设计子系统进行整个系统的设计,设计内容可以灵活选择。根据解决的问题,可选择不同的模型、方法进行处理,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计算机模拟、网络方法、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等。 ( 6 )友好、灵活的人 — 机会话处理功能。众所周知,目前人工智能在知识表达、认识过程及推理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设计系统不能完全代替人进行矿井通风设计,而只能作为辅助的支持工具,人和计算机相互补充、共同作用是比较现实而可行的。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优势,就必须进行人 — 机交流。友好的人 — 机配合的基础。通过人 — 机会话设计,人员可以控制设计的内容及进程,得到设计说明和图表的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能对矿井通风的基本问题给出回答、评价和解释。 3 . 2 矿井通风优化决策的集成化与智能化 矿井通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当前,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决策技术计算机方法的研究前沿在于多种方法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面,并了得了一些进展,有的方法已得到实际应用,但远不成熟;智能矿井通风框架、综合集成方法的研究本身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因此,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决策技术综合集成研究的宗旨在于实用,辅助实际矿井通风系统建设中的决策问题。 ( 1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功能集成化。 目前矿井通风安全管理采用传统方法,即以人力为主,检查、测定和分析问题,依此作出判断指挥生产,缺乏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难以发现问题防止事故,所以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针对此问题。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用户的需求往往是综合性的,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应该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多阶段的全方位服务功能。为此,应将矿井通风安全智能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加以集成,使其具有综合性功能。 ( 2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智能系统的技术集成化。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智能系统采用常规管理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的集成方法,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智能系统的集成模型由数学模型、知识模型、网络模型等模型进行集成,以适用于各种矿井通风安全实际问题的描述。 从发展远景看,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智能系统的管理软件,也为多库协同软件。由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方法库、图形库等进行集成。 3 . 3 矿井监测与控制自动化 矿井通风控制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 矿井通风网络状态的监测与模拟; 2) 控制方案的决策; 3) 控制方案的实施。对矿井通风控制的大量研究也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 国外早已实现井下风量、粉尘、有害气体、温度、湿度的自动检测,并已形成计算机管理系统,在矿井通风自动化上己取得可喜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国矿井通风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大多数矿井的通风控制仍主要是由人工进行的。有些矿井安装了遥控风门,可远距离控制风门的开与关。现有的矿井自动风门主要是相对于行车与行人而言的,并不是根据通风控制的要求进行自动控制。风机与风窗的调节也主要靠人工完成。 矿井通风的全自动控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但由于自动控制系统的高昂代价和技术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矿井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在实际矿井获得应用还有很大困难。一方面,进行全自动控制,应具备三个条件: 1) 完善的风流状态监测系统; 2) 性能完善的通风控制方案决策软件和计算机系统; 3) 可自动控制的调节设施及控制执行系统。由于矿井生产条件复杂,作业地点分散,情况变化频繁,使通风系统不断变化,其控制系统也要随之改变。这样复杂的一个系统,不仅设备的安装、维护和管理很费钱、费力,而且系统的可靠性也难于保证。另一方面,对矿井正常通风来说,人工设置一些简单的通风构筑物,一般就可以满足工作地点的风量要求,因此建立自动的通风控制系统,对大多数矿井来说并不是十分迫切的;对矿井灾变通风来说,由于灾变可能由许多偶然因素引起,即使建立了通风自动控制系统,也很难保证不发生事故;而且灾变对通风控制系统还有较大的破坏性,一旦控制系统受到破坏,也不能对风流状态进行有效的控制。由此看来,矿井通风的全自动控制系统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3 . 4 矿井风流调节技术 在许多地下开采的矿山,尤其是大型机械化或井下地质条件不太好的矿山,多年来,井下的通风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风流控制的难题,如新鲜风流短路或漏风、无风死角、风流反向、污风循环等,特别是在主要的运输巷道中,此类问题解决的难度更加突出,常常出现井下作业面风量不足、污风不能及时排出等问题,这无疑对井下通风的有效风量率、风流的分配等影响很大,直接威胁到矿山井下的安全生产。因此,在矿山井下生产过程中加强风流调节和通风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矿井通风过程中,虽然风流调节与控制的方法及技术措施很多,但有时也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如在主要运输和行人巷道内实施增阻调节风流、隔断风流、辅扇通风或引射风流、在易变形巷道内安装风门控制风流、在作业中段的运输巷道内设置风机机站分配风流等。一般,用常规的方法均难以实现调控风流的目的,因而,常常出现影响运输和行人、设备或设施被破坏、效果不理想、管理麻烦等问题。因此,研究能在主要运输巷道或易变形巷道内实现风流调节与控制的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目前,在国内对于在主扇的作用下新鲜风流不能达到工作地点或通风网络中出现漏风、风流短路、风流循环等问题时,一般是人工采取措施对风流的大小和方向进行调控。控制风流的措施主要有通风构筑物、辅扇、引射器等。 在发达国家,矿井风流的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情况较好,但在国内矿山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受矿山条件的影响,对井下风流大多是采用传统的人工调控方法,因而, 矿井通风的全自动控制系统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二十世纪 60 年代,虽然有人将空气幕应用于地下矿山的风流控制 ― 阻隔风流,但其主要是在巷道断面较小、需隔断的风流阻力较小的巷道中应用单机空气幕来实现,且隔断风流的效率难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空气幕的作用比较单一,对于大断面大压差巷道一般不易满足要求。研究与应用的大门空气幕技术及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井下的风流控制,尤其是在大断面、大压差的井下运输巷道内不能简单引用。 3 . 5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 矿井通风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其可靠度的定义和计算都应在充分考虑系统的以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 ( 1 )矿井通风系统是风机、巷道和通风构筑物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风机和通风构筑物是相互独立的单元,而某分支与风机和通风构筑物以及其它分支是密切相关的。在讨论矿井通风系统及其各单元可靠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各单元的特点以及各单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2 )各通风构筑物单元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其在某一时刻的可靠度不仅依赖于当时构筑物所处的状态,也与预计的剩余服役期有关。而对整体构筑物子系统,其可靠度只能通过其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来体现; ( 3 )各分支的风量在系统结构不变时,不仅与风阻和风压和有关,而且与风机和通风构筑物当时所处的状态有关。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4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建立我国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After50 2011-4-5 20:10
关于建立我国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展望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从狭义的预防伤亡事故发展到安全 - 健康 - 舒适 - 高效 - 审美阶段。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从建立注册安全师制度和开展安全评价又发展了注册人机工程师制度和开展人机工程评价。例如,美国安全职业认证资格委员会( Board of Certified Safety Professonal ,简称 BCSP ) 成立于 1969 年,迄今已经经历了 40 多年的历史。 1990 年, 美国 又成立了人机工程职业 资格 认证委员会 ( Board of Certification in Professional Ergonomics , 简称 BCPE ) ,该组织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组织,主要开展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的资格认证等工作。其目的是认证在人机 / 人因工程实践方面具有广泛专业知识,且拥有一定相关教育、培训和经历的背景的职业人员。在发达国家,安全评价与人机评价的关系从起初安全评价包含人机评价,到安全评价与人机评价并重,进而发展到人机评价包含了安全评价。 1 我国安全评价与人机评价及其相关执业制度的情况 我国的安全评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起初是以应用引进国外的安全评价方法为主,自主开发的安全评价方法较少,当时将安全评价应用到企业安全管理的也较少,风险管理还没有被中国广大企业重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末,我国开始建立了一些自己的安全评价方法,例如,原劳动部颁布了《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导则》,开始了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相关法规的建设。 2001 年以来,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了企业依法进行安全评价的责任,对高危行业的企业提出了依法进行安全评价的要求,安全评价机构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开始出现,从事安全评价的人员不断增加,安全评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领域。 我国 1997 年确立安全工程师职称,即由原劳动部和人事部颁布《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文件。 2002 年,确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即人事部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 2007 年安全评价师正式成为一个新职业。 多年来,我国尽管很多人在开展有关人机工程及其评价的研究,但还未见有关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建设的研究文章。作为一种行政方式来建立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制度还没有迹象,更提不到议事日程。 根据国际人机工程学会对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人机工程学(又称工效学、人因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体工学、人因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闲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人机工程评价师运用人 - 系统交互技术对系统进行设计、分析、测试和评估、标准化和控制以提高人与系统的工效、健康、安全、舒适和生活质量,并试图寻求根据个人的选择来平衡技术因素以获得艺术状态的高绩效系统。该职业的目标是通过创建工作系统(提供合理的人类的工作绩效、人类的工作负荷、健康状态和风险控制、伤害管理)使技术人性化。从这个定义看出,人机工程评价比安全评价更加广泛。 2011 年 1 月作者在《现代职业安全》发表了“美国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认证资格”一文 ,在国内首次介绍美国的注册人机工程师资格认证和考试等信息,并思考有关问题,例如,中国未来是否也需要注册人机工程师和开展人机工程评价?在中国,这项工作谁来发动、主管、主持、运作、实施和研究?人机工程评价制度是等待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时再匆促上马还是预先研究筹划?等等。承然,预先筹划研究可以避免匆促上马常犯的错误。那么预先筹划研究首先做什么?自然是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 2 开展我国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认证的建设 尽管我国目前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部分地区也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跨越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将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建立提上议事日程了,何况即使现在马上实施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我们也已经比美国落后了 20 多年。个人认为:我国建立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及其评价师的认证等工作,可以学习美国的有关经验和借鉴近十年来我国开展安全评价制度建设的经验。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建立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确定行政领导机构,立项和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人机工程评价的法律、标准、管理、规定、实施、操作等内容进行研究和建立;第二阶段是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的机构、认证考试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内容的建立;第三阶段是人机工程评价中介机构的培育、许可制度、执业规定等内容的建设;第四阶段是在发达地区开展人机工程试评价工作。以下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 1 )未来人机工程评价活动应该是行政许可事项之一,首先需要有法律法规和使其逐渐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形成,这些法律法规中对安全评价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同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也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指明人机工程设计与评价“三同时”,大力提倡 运用人 - 系统交互技术对系统进行设计、分析、测试和评估、标准化和控制以提高人与系统的工效、健康、安全、舒适和生活质量, 并根据个人的选择来平衡技术因素以获得艺术状态的高绩效系统,通过提供合理的人类的工作绩效、人类的工作负荷、健康状态和风险控制、伤害管理,使技术人性化。 各地方政府也可研究制定一些人机工程评价法规和规章,如颁布《人机工程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对人机工程评价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作出了明确要求,其内容包括:国家对人机工程评价机构和人机工程评价人员的资质许可制度,人机工程评价机构资质申请程序及其管理,人机工程评价人员准入及其管理,人机工程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等。 ( 2 )未来国家有关人机工程评价管理机构需要研究建立一系列人机工程评价技术规范性指导文件,如《人机工程评价通则》、《人机工程预评价导则》、《人机工程验收评价导则》、《特种行业人机工程评价导则》等。开发了一些适用我国人机工程评价的新方法和新标准。如人机工程评价法律法规和标准数据库,人机工程评价方法数据库,人机工程评价基本参数数据库,人机工程评价软件等。 ( 3 )筹谋和实施人机工程评价机构的培育和从业人员的执业认证。人机工程评价是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人机工程评价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才可以进入市场。目前,中国的安全评价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样,如果有国家行政许可,中国的人机工程评价机构同样可以很快发展起来。在人机工程评价人才方面,只要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在中国很快可以形成一支巨大的人机工程评价队伍。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不愁没人。 ( 4 )人机工程评价比安全评价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只要有人作业的地方和操作的系统都有保证安全健康、提高功效、系统优化、增加舒适性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机工程评价必将逐渐被企业所接受和欢迎,并被企业广泛使用。 ( 5 )中国是一个具有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矛盾还很突出,发展还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很多企业不安全隐患还存在,忽视劳动者生命和健康、不珍视人力资源的现象还存在,中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仍然是现实。人机工程评价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可能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3 结论与展望 ( 1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安全的需求也不仅仅局限在预防事故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而将提升到舒适、高效的更高水平上。因此,安全评价也就不能满足人类将来对于广义安全的需求,需要有更人性化的评价体系来补充,即人机工程评价。 ( 2 )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发展,安全评价与人机工程评价的关系将从现阶段前者包含后者、发展到两者并重、并变成后者包含前者,因为人机工程评价不仅包含了安全评价消除事故和职业病的目的,还包括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舒适、高效的需求,未来安全评价必然发展成为人机工程评价。发达国家已经从狭义的预防伤亡事故发展到安全 - 健康 - 舒适 - 高效 - 审美阶段。 ( 3 )尽管未来人机工程评价将补充和代替安全评价,如果人机工程评价要走向成熟,还需要先进的人机工程评价技术作为支撑。需要国家对于人机工程评价提供通则、导则、量表及法律制度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人机工程评价体系,也是未来人机工程评价发展的目标。 ( 4 )现在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管理与实施的机构比较适合作为中国未来注册人机工程师和开展人机工程评价这项工作的发动、主管、主持、运作、实施和研究机构。 ( 5 )目前应该预先研究筹划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的资格认证工作。 参考文献 http://www.bcsp.org http://www.bcpe.org 钟剑,吴超。美国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认证资格 。现代职业安全 , 2011 , (1) : 100-105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3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飞碟、乘波体飞行器发展现状及展望
热度 1 sheep021 2011-1-15 10:48
还是那句话, 思维有多高,技术就有多高 1 简介 所谓乘波体 (Waverider),是指一种外形是流线形, 其所有的前缘都具有附体激波的超音速或高超音速的飞行器。通俗的讲,乘波体飞行时其前缘平面与激波的上表面重合,就象骑在激波的波面上,依靠激波的压力产生升力,所以叫乘波体(Waverider)。如果把大气层边缘看作水面,乘波体飞行时就像是在水面上打漂漂(这个比喻可能不够恰当,因为打漂漂是一种不稳定的跳跃式飞行,而乘波体飞行时很稳定)。乘波体飞行器不用机翼产生升力,而是靠压缩升力和激波升力飞行,像水面由快艇拖带的滑水板一样产生压缩升力。超音速飞行形成的激波不仅是阻力的源泉,也是飞行器“踩”在激波的锋面背后“冲浪”的载体。   乘波体的概念是在1959年由诺威勒(Nonweiler)提出的,诺威勒首先提出根据已知流场构造三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想法,用平面斜激波形成流场构造出一种具有“Λ”型横截面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美国马里兰大学Rasmussen等人发表了中锥形流动生成乘波体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与Nonweiler的二维“Λ”型设计相比,由圆锥流场生成的乘波体容积率大得多,且具有较高的升阻比。1989年,由NASA赞助,在马里兰大学举行了乘波体国际会议,会上Sobieczky等人提出了用相切锥生成乘波体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使用多个锥体来设计激波模式,这使得人们可以根据飞行器的需要来设计复杂构型,从而使乘波体飞行器具有向实用性发展的可能。 2 乘波体外形的应用和研究     2.1 乘波体设计的有关因素   对于实际使用, 乘波体外形设计还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一是有效容积与一定的内部组件安装问题与理想的乘波体外形需要有折衷的设计。二是导弹导引头的约束问题, 对于非圆柱弹身, 导弹一般设计为在一定特殊平面内机动飞行, 它们就不能使用轴对称导引系统, 而应设计为倾斜—转弯机动控制和非轴对称导引系统, 或者采取其它措施来克服导引头的跟踪场的约束对前弹身外形的限制。三是粘性对导弹设计的影响。乘波体外形的设计是用无粘分析计算的,但在实际飞行中, 乘波体将受到粘性的重要影响。其中主要的是摩阻的影响, 因为用无粘分析优化的外形多半具有较大的表面面积, 会引起较大的摩擦阻力, 所以此时必须计及表面摩阻, 而要减小摩阻则必然减小升阻比。 2. 2 乘波体外形的优势   1) 乘波体外形的最大优点是低阻、高升力、高升阻比, 其上表面没有流场干扰,没有流线偏转, 激波限制在外形的前缘, 使得在可压区中下表面上的高压同向上倾斜的外形一起组合, 获得整个外形上的推力分量。   2) 乘波体外形在偏离设计条件下, 仍能保持有利的气动性能。   3) 乘波体外形更适合使用喷气发动机或冲压发动机。乘波体下表面是一个高压区,是发动机进气口的极佳位置,并且发动机的下表面还可以与乘波体一起融身设计,使其不损失进气口阻力。   4) 乘波体外形因为是用已知的可以得到精确解的流场设计而成, 所以更易于进行优化设计以寻求最优构型。目前,考虑粘性的最优乘波体的研究也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2. 3 乘波体外形的发展和应用   乘波体外形优越的气动特性已成为现代导弹, 特别是高速远程巡航导弹和航天飞行器的候选外形。 2.4 乘波体飞行器的研究方向   21世纪以前,国内外研究者绝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用流线追踪法或参数设计法对乘波前体进行无粘与有粘的设计和优化,由单独考虑升阻比性能,逐步过渡到升阻比、容积率和热防护的多目标优化,使得乘波飞行器在实用化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进入21世纪后,由于乘波构型机身设计理论渐趋成熟和完善,研究者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高超声速 乘波飞行器机身/发动机一体化关键技术设计 上来,其中包括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技术、燃烧室构型优化技术以及尾喷管/后体一体化设计技术。 3 未来展望 中国新飞行器的奇迹:perry家族 |有伙伴问飞碟类的飞行器是否是乘波体飞行器的问题?应该说飞碟这类外型可以是乘波体飞行器外型的一种,但不能说乘波体飞行器就是飞碟,飞碟类的飞行器有许多不同原理的;乘波体飞行器好比是冲浪的原理,冲浪板可以在水这个媒介上跳跃滑行,而乘波体飞行器是在空气上滑行,如果按我说的“如果思维不能超越,技术就不能超越”这种观点,我们大胆一点,那么理论上来说,一旦暗确定为物质,并有一定的控制方法,那么是否有一种飞行器可以在光明和黑暗媒介中滑行呢?:)……我认为我们目前发展的一些东西都是在遵循我们传统文化的战略思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乘波体飞行器为例,作为作战机,它可以短时间到达对方领空;作为导弹,它可以以复杂的轨迹让现有科技发展的你马的它马的防空体系失效;如果发展出乘波体飞行器运输机呢,那意味着最短时间的力量投送,任何人在对我们说话时他就要思考一下,若干小时后天威降临的后果……这就是系统性的创造和发展。在传统战略思想的现代运用中,我相信中华民族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就无人机运用来讲,将来一定是我们,这也是我们战术思想的体现……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4502 次阅读|3 个评论
[随笔][留点纪念] 回顾2010,看好2011(上)
van963852741 2011-1-6 14:05
有段时间没更新了,一直把博客遗忘在某个角落,今天发现了,就捡起来说两句,算是留个纪念! 转眼间,2010已经过去,2011已在眼前。每年年底都会回望自己今年所做的或所取得的;也展望下明年要实现的目标或制度一定的计划。这也应该成为一年的例行事宜。 总体来讲,2010对我来讲是个比较幸运的年份,换句话讲我对2010也比较满意,可能是虎年本命年的关系吧(想想离奔三已不远矣)。首先,在课题研究这块做得还不错,已有实质性的进展,相关的指标也在有条不紊地完善当中;除此,也在积极地准备小论文,争取研三前把该处理的处理完。其次,就个人来讲,个人能力和各方面素质较09的改变很大,无论是为人处世的把握,还是做事的方式方法,有一个比较大的改观。再次(放在第三个,但是最重要的一个),认识并结实了很多朋友。在校研的席哥、星姐、老于、东东、七弟和许2,大家一起工作,一起讨论,总有疲惫烦躁的时候,但大家都是一起走过来,分享喜悦,分担烦恼,这些美好时光值得终身回味;在研营所认识的tw朋友,虽然之前认识仅仅一周的时间,但那份所缔结的友谊让我们隔海相望却并不感觉遥远,特别是静大的小卫、小姿。。。回想那几天和小卫、文明在世博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年底收到小卫的卡片和礼物,除了惊讶,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在校学共事的12位朋友,2010我也要感谢你们,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是我工作进步的最大动力,拿着精美的指南和优文集,我也真切地感到我们的团队很强大,也愿你2011好运;在CEFE一同度过七天忙碌而充实日子的朋友,认识你们是我的人生财富,学到了很多,也玩得很好,最后那份厚实的爱心礼物是如此的弥足珍贵;当然还有很多需要回味、需要感谢的。。。一直都怀着感恩的心来做好每件事,也切身地感觉每一小的进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 同时,2010还有一些可以拿出来的: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独立(全年),这点感触很深,很踏实的感觉;重新审视读研以来所做的决定,对未来也有了一定的规划;另外一个就是做事学会抓重点,认真思考后,有条不紊地解决之。etc. 2010的回顾如上所述,没有很非常特别的亮点,但综合还不赖。呵呵! 寄希望于2011,敬请继续关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的最后一天
罗帆 2011-1-4 17:23
胡雅琪 2010 年 12 月 31 日 上午 8 : 30 ,工作室在教四 1407 教室召开了本年度第 17 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罗老师,博士生刘堂卿、杨智、万春辉、刘小平,硕士生葛志鸿、黄彬、梅军飞、刘曼、胡雅琪、汪绪普,以及本科生陈晓倩、答芸。会议由葛志鸿主持,胡雅琪记录。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 2010 年工作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以及对下一年工作进行计划和展望。 首先,由博士生依次总结本年度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刘堂卿表示在罗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学习有很大的进步,参与了自科基金和长航局项目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建议师弟师妹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将基础打牢,尽力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也与大家分享了找工作期间的经历。杨智本年度主要参与了自科基金、长航局、衡东薪酬课题,提出在做研究的过程当中,应主动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要学以致用。万春辉分享了考博经历,他认为这一年心理上有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也存在着遗憾,期望明年能主动参与基金项目研究。刘小平提到在写文献综述时遇到的问题,肯定了自己在此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同时,希望在 2011 年能更多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刘堂卿在总结2010年的学习和工作 杨智总结参与科研工作的体会 万春辉在谈课程学习的体会 刘小平在谈撰写文献综述的收获 接下来,硕士生依次总结在 2010 年所得到的收获。葛志鸿分享了参与自科基金和长航局项目期间的经历。他认为,暑期调研过程虽然很辛苦,但能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收获是很值得的。黄彬刚从昆明返回武汉,与大家分享了在衡东项目中的经历,并与罗老师讨论了在该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计划明年能继续做好衡东项目,并开始着手论文的开题,以及新项目的申报。梅军飞认为,在罗老师的严格要求之下,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并在接待王松文教授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收获。刘曼感叹这一年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在几次文献综述的演讲之后,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期望在明年能完成今年没完成的任务,并能熟练掌握 SPSS 软件。胡雅琪分享了在实习期间和读研之后这两段时期的主要收获,总结了在学习上还不够主动,并希望在下一年能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角色的转变,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汪绪普总结了在做班长期间和做文献查阅工作方面的两点收获,同时对过去没完成好的工作表示遗憾,期望以后能学会主动承担责任。 葛志鸿畅谈科研工作的苦与乐 黄彬介绍在衡东公司现场调研的进展 梅军飞在总结入学以来的学习与工作 刘曼总结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汪绪普总结精品课程网站更新工作 胡雅琪总结实习和文献综述的收获 之后,两位本科生依次和大家分享了这一年的经历。陈晓倩谈到了在武汉某公司实习期间的收获。答芸提到了参与国际会议接待工作的经历,认为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十分重要。 陈晓倩谈在企业实习的体会 答芸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体会 最后,罗老师对工作室本年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从科研项目研究、教学与教改、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工作室管理 5 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展望。罗老师指出, 2010 年即将结束,希望大家能够对自己本年度的工作和学习进行书面总结,不断地在失误和不足中吸取教训,力争在新的一年获得更好的发展。 12 点半,会议圆满结束。此次会议让大家充分了解到 2010 年在工作上的收获与不足,并明确了 2011 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5886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1年第一天的早上
xiegming 2011-1-1 08:48
2011年的第一天, 孩子比我们大人醒得还早. 老二最先醒的,不到八点, 就在床上喊,爸爸,给我穿衣服! 老二起来之后,跑到在我们的床头, 自己大声高唱 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贺大家新年好, ~~ ~~ 先慢慢的唱一遍,然后再快快唱一遍. 老大按捺不住,也起了. 然后两个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 幻想着自己是各种角色, 玩着他们自己的游戏. 看着她们无忧无虑快乐的样子, 心想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阳历的新年, 大体上是简单度过的, 因为前后工作还要继续. 目前正值学期快结束的时候, 事情很多. 昨天晚上,刚刚把一门课程期终考试的试卷判完. 稍后有空再仔细总结过去的2010年. 2011年到了, 希望仍然是充实快乐的一年!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3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带着希望收官
aimeiya 2010-12-31 17:54
这段时间情绪上有些颓丧,总觉得是在茫然中度日,博客很少更新了,结果自然是没有达到10万的点击量。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更新博客,做一个完美的收官! 人的困惑与绝望真的有很强大的力量,我最近就在和绝望做斗争。这种担忧和绝望来自逆反期的女儿,我和她现在不能有良好的沟通,看着她现在的状态我不敢想象未来,因为我知道她不是可以重复的实验品,要一次成功才行,但她没有按我预期的状态发展,我一下子就慌了,无助、绝望而又无奈,这样的感觉真的非常痛苦! 当人无助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开始迷信,我在不知不觉中想把每件没有做完的事情都留个完美的收官,就像人们都愿意期待每件事都有个良好的开端一样,所以这篇博文就诞生了! 2011,给力!
个人分类: 新家新生活|2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终盘点及2011年初展望
热度 1 lrklx 2010-12-31 08:32
研三这半年忙忙碌碌,主要任务就是做课题、找工作。年末了,总结一下这半年的经历,并记录下一步的计划。 课题按部就班,不再叙述。对于找工作,心里很没底。由于比较担心,所以我是比较上心找工作的事情的。从九月份开始准备,主要是做简历。简历做法么,众说纷纭,一般就是要只做一页,实际上到现在制作的简历还没有发出一张。原因是现在的单位都要求网上注册简历,基本没有投递纸质简历的机会。不过这却是绝佳的梳理个人经历和能力的机会,让我明白自己有什么优势什么劣势。 十月初网投几份简历,得到几个面试机会。十月中旬签了一家企业,做研发。本来认为会硝烟密布惨烈异常的找工作经历至此就不那么轰轰烈烈的结束了。 我同学很好奇我为什么没有再继续上学而选择工作。本科时我成绩还是很好的(现在的成绩也不错),看着有做学问的潜质,哈哈,同学认为我们班如果有人要读博一定有我。实际上,刚上硕士研究生时,的确想过读博,要读博就要出国(光看看那点研究生补助也不在国内读!),出国就要现在开始学英语,考toefl、ielts等乱七八糟的英语考试,考到一定分数后就申请学校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轨迹吗?我的内心真的想读博吗?难道只是为了别人羡慕的眼光称赞的言语就要沿着这个轨迹走下去吗?no! no! no!不想再上学了,很没意思(这半句是心声),自认不是做科研那块料(有保留的余地)。再考虑到家庭是农村的,穷,更没有什么理由继续读下去了,呵呵。还是工作吧! 偏题了,拉回来。十月中旬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现在社会上公认工作优劣的排行大概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外企、普通国企、私企很不幸,我找的就是家私企,不过我认为还不错。报考公务员纯粹是碰运气,但几率还是比抽彩票中大奖要高很多,下载了最近几年的考题做了一遍,没有裸考,平常心。行测是个好东西,很多公司笔试都考和行测差不多的题目。由于我做过国考的几套题,应付这些笔试绰绰有余。 十一、十二月份很平淡,期间得到几家大公司面试机会,不过大多是销售,所以没去面试。安心学点新知识,做自己的课题。 这半年主要就做了这些事情了。 元旦过后3个月内的计划: 1、项目课题(长期); 2、写毕业论文(提纲:1月15号左右完成;主体填充:春节回来后到2月底前完成。),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3、Engagement,O(_)O哈哈~(春节前); 4、学车(春节后); 5、其它(暂时没想到的事)。 此外,发现自己基本没啥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本科学的早还给老师了,还是要补一补,打算看看CS:APP和CLRS。自言自语絮絮叨叨这么多,就是害怕自己给忘了,还是写出来吧,尽管没大有条理。祝自己元旦快乐,兔年顺利吧! 也 祝广大科学网博友元旦快乐 !
个人分类: 生活|1983 次阅读|4 个评论
《语言动力学系统发展现状、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参加第一节全国
power100 2010-12-29 20:56
语言动力学系统发展现状、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肖志权 (武汉纺织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武汉,430073;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摘要:语言动力学系统研究以词计算为基础,借助数值动力学系统的概念、框架、方法等手段,利用自然语言信息和知识,对包含大量感性信息的复杂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动态计算、控制和预测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以来,语言动力学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引起了学界关注,是复杂系统研究的一个创新且有实用意义的方向。本文对语言动力学的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行回顾,并提出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最后对语言动力学系统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关键词:语言动力学系统;词计算;回顾;展望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prospect of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XIAO Zhi-Quan (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Systems and Intelligence Science,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Abstract: Based on computing with words and utilizing natural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LDS) use the concepts, frameworks and methods of conventional numerical dynamic systems, to describe, analyse, dynamic compute, control and predict complex systems that contain much of perception-based information. Since proposed in 1990s, the study of LDS has achieved a certain progress and got academic attentions, and it is of an innovative and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This paper gives brief reviews on the studi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LD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further studies. Finally future of research of LDS is prospected and supposed. Keywords: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Computing with words; Review; Prospect 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等活动中,自然语言常常既是人们思维、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又是人们处理这些复杂系统重要工具。在很多时候,语言既反映了复杂的思维以及相关的复杂系统,又反过来对人们的思维起到影响作用,人们有意无意地,或者是习惯性地借助自然语言进行某些思维活动,而思维的结果还可能首先是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甚至可以说,自然语言是人们思维和交流最直接、最贴切的第一工具。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自然语言来描述和处理感性信息,尤其是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复杂过程以及本质上不精确的信息。传统的基于精确数学的理论在处理复杂系统以及感性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王飞跃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语言动力系统的概念,Zadeh 在1996年的论文Fuzzy Logic = Computing with Words提出了词计算的概念后, 王飞跃提出了以词计算为手段的语言动力学系统以及计算问题,即其狭义形式 。之后,又提出了语言动力系统的广义应用,即在智能化人机交互领域中的应用 。语言动力学旨在通过词计算在语言层次上动态地有效利用信息,解决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和评估问题。类似于经典的数值动力学对被研究系统的抽象以及动态演化的分析,语言动力学强调的是直接利用贴近人们思维习惯的工具自然语言(词、语言变量、语言逻辑推理),对于诸如经济、社会、管理和生态系统进行动态计算和动态分析,而非静态的知识表达和静态的逻辑推理,不同于数值动力学计算的结果是数值,通过语言动力学对复杂系统进行动态分析的结果仍然是语言,因此这非常符合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习惯,计算结果也更易被直接接受(通常更多是定性地),或者说更加具有所谓的物理意义。 语言动力学系统自从提出后,十几年来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工作甚至被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主编 Larry O. Hall教授评价为可能导致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语言动力学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述,提出进一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和设想语言动力学系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 1. 语言动力学发展回顾 经典的数值动力学一直是将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成以数值、符号为基础的,处理研究对象的基于测度的信息(Measurement-based Information),用数值计算(比如求解微分、差分方程等)作为处理的手段和工具。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和深入、研究复杂程度的不断提升,特别当研究对象是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甚至生物生态等复杂系统和复杂过程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处理基于感性的信息(Perception-based Information),比如知觉、知识、经验、评价等等,而不仅仅是处理基于测度的信息。此时信息的有效利用(包括信息的表达、信息在处理和传递过程中是否被扭曲、遗失和误读等)问题就显得日益重要,因为数值计算主要用于处理基于测度的信息,而难于处理本质上是不精确的感性信息。通常人们是通过自然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感性信息的,由于人类分辨细节和存储信息的认知能力的内在限制,感性信息具有不精确性。特别是一些复杂大系统,尤其是包含了大量的感性信息和知识,由于其系统内在的复杂性以及在分析建模时候的信息不完备性,如果要分析系统随时间的演化过程,采用常规的动力学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来描述系统并计算求解系统可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无法完成的。而另一方面,即使人们能够为此复杂大系统建立一个数学描述,要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转化成适合的模型形式,并将最后分析和综合的结果以易于人们理解的形式表示也是非常困难的。 王飞跃首先在文献 中提出语言动力系统,当时主要目的是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为理论基础,用一种类似于微分/差分方程的方式解决逻辑推理过程,为智能控制子系统的任务组织建立完整的真正有智能的规划方法,但是当意识到这类逻辑推理方法具有严重的计算效率问题后,迅速转向了以词计算为基础的语言动力学系统的研究 。从概念的角度看,LDS适合于高级决策过程的建模和评估,这种高级决策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和提出的策略只能以语言而非数值方式出现,这类动态过程或系统,其部分或全部的问题表达(problem)、状态、策略、观测、目标以及评价等需要借助语言变量。另一方面,LDS是具备类似于传统的数值动力学的可动态计算性(广义的计算,例如词计算、逻辑推理)的计算理论,强调的是实际可计算性和动态计算而非静态的推理。 在王飞跃的一系列论文 中提出语言动力学以词计算为基础的计算方法,即通过使用Kosko 对于模糊集合的几何表达(fuzzy-sets-as-points),将离散论域上的隶属度函数转换成模糊超立方体(Fuzzy Hypercube)中的点,实现词(模糊离散度函数)到空间点的转换。考虑到信息的颗粒性和数据误差及语言的模糊性,将模糊超立方体中的模糊点(一个隶属度函数,type-1模糊集合)用模糊胞(可以是区间型type-2模糊集合或区间模糊集合等)替代,并且在模糊超立方体中引入胞结构的概念,即不将模糊超立方体看做是连续的,而是看做是若干模糊胞(词胞)的集合,一个模糊胞可以用来表达语言变量(由一族隶属度函数,而非一个)。建立起了胞空间,就可以利用Hsu 针对非线性微分动力学系统创立的方法胞映射理论和方法研究LDS的特性,将LDS模型转化成胞映射,而LDS胞映射系统中的状态、控制、输出和输入都是词胞(定义域是离散的),这就构成了基于胞空间和胞映射的LDS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一旦胞映射已知,就可以系统地研究LDS的各种性质,如轨迹,极限词、平衡词、正(负)不变词集、P-K轨迹、稳定性、渐进稳定性、全局渐进稳定性等 。文 给出了将常规动力学系统转换为II类LDS的方法,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情况,采用?截集映射的方法给出来对LDS进行数值分析的步骤,分析了II类LDS的不动点,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语言(词)论域上,语言模型的计算可以得到与传统动力学系统相同的结果。为了更好地研究LDS,从常规数值动力学系统出发,将其词化而得到几种类型的语言动力学系统,初步可以分为四类 :(1)I类LDS,基于常规集合运算的动力学系统;(2)II类LDS,基于词计算,状态方程是通过模糊扩展原理根据任意不同的词变量在线计算构造而成;(3)III类LDS,基于词计算,状态方程是通过模糊扩展原理根据有限个词常量离线计算构造而成;(4)IV类LDS,基于词计算,IF-THEN规则的结论词采用规定的词常量,规则数有限。 在文 提出的研究框架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包括围绕将常规动力学系统词化后转化为II类LDS及其相关动力学性能的研究,如采用内截图方法进行LDS的平衡词及其稳定性、倍周期分支、混沌性质研究,针对由模糊逻辑规则生成的LDS的初步研究等 。另外,针对语言动力学计算的基本单位词(Word)的模型,考虑到一型常规模糊集合的脆性(crisp)以及实际语言的模糊不确定性、信息的颗粒性、数据的误差等因素,采用了二型(type-2)模糊集合(目前主要是区间型二型模糊集合)作为词模型进行语言动力学系统的初步研究,包括线性一型语言动力学系统的数值解法、能控/能观性和稳定性研究,应用区间型二型模糊集合的语言动力学系统的计算方法、胞映射与胞空间等的相关研究等 ,type-2模糊集合与词胞关系、性质等的初步研究 , 区间型type-2模糊集合的语言动力学轨迹研究 等。 自从语言动力学系统提出后,因为早期开创性的工作曾经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在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但是总体上发展还不够,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解决,甚至包括语言动力学的推广,都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而且,LDS是本身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体系,围绕它的研究不仅仅涉及到人工智能、软计算、复杂系统、数据挖掘、动力学、随即过程、拓扑学等,还可涉及到信息技术、知识表达、人机交互等,甚至可延伸到社会计算、经济、金融、交通、决策管理等诸多领域,对它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扩展,将会带动一批相关领域学科的研究。 2. 目前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2.1 语言及语言变量(词)的概念模型和计算模型探讨 语言动力学系统是在语言(而非数值/符号)层次上进行动态计算和信息动态处理的一种体系和方法,它直接处理(输入、目标、反馈、结果)的是语言(自然语言信息),因此,语言变量的概念和表达就在体系中占据了基础与核心的地位。为了解决针对语言(本质上是感性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进行计算的可计算性和计算效率问题,王飞跃提出了以词计算为计算基础的方案,运算的对象是语言变量,而变量的值是自然语言描述的词,即基本计算单元是词。可见,如何将自然语言转化成LDS中的语言变量以及可以进行计算的词的问题,以及怎样的转化和表达才是更合理、更科学、更全面、并更加有利于其后的信息动态处理(计算),就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与传统的数值计算中将数字和符号用来表达变量的方式不同,词计算中语言变量是由自然语言描述的词和句子,语言变量的词即为语言值。语言变量(词)既作为自然语言抽象(映射)后的语义信息载体,又作为语言动力学系统词计算的计算单元、甚至是计算结果,从它的角色和作用来看,本身就具有两面性,即既要承载语义表达信息,又要能够进行或者适合进行计算(推理、信息处理等),而且其两面特性既要在词上得到统一,还可能两种特性本身产生一定的矛盾,即:要承载足够的信息和语义,就可能使得其可计算性大大下降,反之相反。这之间如何取舍与平衡将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词计算过程的效率以及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程度。归根结底就是针对不同问题的语言变量(词)的表达问题,或者说是选择怎样的模型的问题。 本文的初步思路是,既然其具有两面性,是否可以尝试分别建立词的概念模型和计算模型。前者用于将抽象问题的描述、后者用于进行词计算,然后讨论两模型之间的联系。 概念模型应该是比作为计算的词本身涵盖更丰富的表达。Zadeh 曾经定义一个语言变量为一个五元组(?, T(?), U, G, M),其中,?是语言变量名称,T(?)是语言变量值的集合,U是论域,每个语言值是论域上的(type-1)模糊集,G是语法规则,M是语义规则。这个五元组的表达涵盖了包括语言变量值集合、语法规则、语义规则等较多内涵,但是由于是在当年提出的(1975年),主要还是围绕着传统type-1模糊集合表达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是将词作为思维过程的单元,作为概念的外化表达,则也可以借鉴拓扑心理学中,将思维过程看作是拓扑变换,而不变量是拓扑性质。思维过程是在思维时空中演化的,思维时空以概念为基本结构单元(LDS中以词为基本单元),概念和方法抽象为概念集合M,其他任何更高级的概念都可以通过施加在已有概念集合上的运算(如与或运算等)来实现。虽然上述思想并没有考虑思维的模糊性、动力属性等(还有待扩展),但是这种思维时空、思维拓扑、概念集合等的方式是否可以为LDS词模型建模所借鉴。 词的计算模型,主要采用的是模糊集合(type-1和type-2型)。虽然已经有采用模糊集合通过词计算研究讨论LDS特性的研究,但可能存在一些更基本的问题: (1)如何建立的模糊集合是适合于进行词计算的? (2)Type-1和Type-2集合都适合于词计算及语言动力学的动态计算吗? (3)各类(I~IV类)LDS分别适合采用何种模糊集合? (4)除了模糊集合,LDS的词的计算模型还可以是怎样的? Mendel 应用Karl Propper的证伪(falsificationism)方法,证明目前采用抽象数学的方式定义模糊集合是不科学的(其type-1模糊集合是不可试验的,它是确定性的,而词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而基于从人们收集得到的数据的模糊集合(type-2模糊集合,反映了不同层面上的不确定性,),是面向词的模糊集合才是正确的。Mendel采用的一个前提是词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词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其不确定性包括两类 :内不确定性(intra-uncertainty)个人对词的不确定性,间不确定性(inter-uncertainty)一群人对词产生的不确定性。Mendel的结论是,词计算必须采用type-2模糊集合的数学方法,比如一个区间型type-2模糊集合作为一个词进行计算,可以采用相应的运算规则(交、并、补等)。他的结论前面的问题(1)和(2)有一定的启发。 此外,从信息粒化的角度看,词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单元或者信息粒,因为粒是将传统数学中的点发展而来的,即一个粒可以是一个领域系统,比如最简单的就是一个子集。由此,可以将其推广,如一个模糊子集(模糊集合)、一个函数、一个集合函数 、一个广义函数(如,dirac function)等等。因此,词作为一个信息粒,可能会有更多的计算模型,甚至计算规则。进而,词计算可能会演化成信息粒计算。这些问题的探讨可能会回答前面的问题(4)。而且,文 中也提及,在LDS建模及构造语言动力学系统的方法上,除了模糊逻辑以外,有可能采用其他的建模方法,如粗糙集等,甚至语言动力学系统可能与用来建模的方法和工具无关。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验证,但显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2 基于胞空间和胞映射的LDS动力学计算方法问题 在采用模糊集合代表语言词的前提下,文中提出利用模糊集合的几何表达法,将离散论域上type-1模糊集合转化成高维模糊超立方体中的点,这样,可以建立词计算和语言动力学过程与高维模糊超立方体中的映射,而且考虑到信息的颗粒性和数据内在的误差,将超立方体中中一个点(词点)及其附近空间邻域看做一个词(词胞),对于语言动力学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就可以借鉴数值动力学系统中分析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概念胞空间和胞映射方法,构造在模糊超立方体中词胞的胞空间,利用Hsu提出的胞映射(简单、广义)方法,将LDS模型转换成胞映射模型,并采用搜索算法系统研究LDS的各种特性,如稳定性、轨迹、极限词等等 。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关于LDS模型的状态词胞、输入词胞、输出词胞等如何建立,词胞的意义如何,对于不同类型的的LDS采用怎样的方法等等,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有待探讨。赵亮 根据模糊细胞向量(模糊细胞、胞)的定义,对区间型type-2模糊集合与模糊细胞建立、胞映射与词计算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将词计算分为I型和II型词计算的前提下分别进行了讨论,认为I型词计算的理论基础是区间type-2模糊扩展原理,II型词计算的理论基础是区间type-2模糊推理方法。其分析的胞映射(简单、广义)方法、胞空间以及胞空间搜索方法等,主要还是基于系统是单入单出的情况,即此时此状态单变量所有时刻动态演化的轨迹都在唯一的胞空间中,即模糊超立方体中建立的胞空间中。而当LDS是多变量时候,由于每个语言变量词建立词胞时候,都是在一个独立的n维单位超立方体中,或者当不同变量模糊集合离散化时候,由于语义需要离散化的维数可能不尽相同(如m维,n维等),则此时如何处理不同维数的高维超立方体空间的问题,包括阐明其物理意义,都会比较复杂。这里已经不能够直接利用Hsu的胞空间的概念了,因为Hsu的胞空间本身对于多变量也是单一的,并且与模糊细胞依存的超立方体每一维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Hsu的胞映射方法可能不能直接应用而需要仔细探讨。其实这个问题也存在于当LDS为单变量的时候。 另外,从语言变量、词、语义、概念、信息颗粒的角度看,词胞、模糊细胞、模糊集合、胞空间(模糊超立方体)这些概念与思维的数学表达形式、概念、思维时空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基于词计算的语言动力学系统,采用胞映射方法,描述语言动力学系统动态演化轨迹、动态特性,与思维空间中采用微分拓扑建立的思维流形模型、思维流形是否具有对应关系?语言或语义空间(词为基本单元)与思维空间(概念为基本单元)有怎样的关系?正如思维过程是由思维流形中的概念构成的序列,由于概念具有随机性,思维过程也具有随机性;对应地,在语言动力学系统中,系统的演化轨迹也是否是由一系列的词(词胞)构成的序列,词具有随机性(也具有模糊不确定性),因此语言动力学系统也具有随机性的一面?这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3 流形上的动力学研究 文献 指出,对于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的分析,只有进展到心理的动力学属性,才有可能解释、推测和控制思维事件,人们采用数学上能够描述的清晰的力的概念来代替这类系统中模糊的趋势概念。人们沿着这样的思路并研究了多种动力系统,但都是基于p-adic数表示的机械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类比。由于思维时空是弯曲的,在思维时空中的动力系统必须用弯曲的数学模型来刻画,而且混沌是智能的一种本质特征,服从混沌动力学,但这种动力系统需要建立在思维流形上,需要用微分流形建立动力学系统 。实际上动力学系统的演化和运算都符合能或熵追求最终平衡的特性,而系统经过演化后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导致更进一步的动力学后果 。类似地,语言动力学系统描述的复杂动力系统是否也具有流形性,是否具有全局坐标系,语言动力学系统时空的描述、演化的动力以及最终达到平衡的动因、过程中的随机性研究等等,还有待探讨,甚至可以借鉴其他动力学系统(如拓扑心理学等)研究的方法、概念手段等。 3. 展望与设想 语言动力学的提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它对于复杂系统(如经济、社会、管理、生态等系统)的研究(建模、分析、控制、综合、数据挖掘)提出了一种新的、有特色的体系和方法,尤其强调处理感性信息的能力和动态计算而非静态推理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语言动力学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的、不够完善的阶段,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展望未来的发展,除了能够在具体研究中不断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理论体系,而且希望和设想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 3.1 在应用方面的发展 在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尽可能推进其在不同领域,如经济、社会、管理、生态等多个领域的逐步应用,包括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语言识别(知件开发)等等,甚至可以通过应用反过来促进或拉动理论研究,这样,理论本身就会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而且,为了推进语言动力学的应用或者应用研究,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例如,结合理论研究的成果,尽早开始研发基于LDS的辅助软件工具,如类似于MATLAB的Toolbox的辅助软件工具,包括建模、仿真分析工具,或者类似于fuzzyTECH 、 Xfuzzy 等的一些应用开发软件和工具。 3.2 在语言动力学不同层面上的研究 语言动力学属于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涉及到信息、人工智能、软计算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其独立的发展体系,包括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借鉴文献 对粒计算研究的思路,对语言动力学系统的研究可以在哲学、方法论和计算模式等不同层面上深入开展。 在哲学层面上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感性信息、自然语言、思维概念以及动力系统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属性的表达及其相互的关系,这些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语言动力学系统框架中,尤其是这种借鉴动力学系统演化的思想来动态地处理(计算或推理)感性信息的方式,与所研究的客观对象复杂系统本身的运行演化的规律的内在联系,甚至是可以上升为一种看待和应对复杂系统的世界观的研究。 在方法论层面上的研究,可以着眼于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问题的求解,例如LDS系统的合理分类和有效建模方法、相关学科领域(如数学、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自动控制、甚至人文社科领域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等)理论、原则、工具的应用,也涉及到问题求解的正确或准确性、可靠性、效率、成本,以及对不同类型问题求解的针对性等等。 在计算模式层面上的研究,由于语言动力学以词计算为基础,并且以计算机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主体,因此要特别考虑到人脑对感性信息、复杂系统的认识、表达和处理方式,与语言动力学系统对相应信息的表达和处理方式,以及与用计算机作为主体的对相感性信息信息的表达和处理(词计算)方式的区别,也只有清晰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既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智能科学等领域对于这种感性信息的研究成果,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于感性信息、语言的表达和处理方法和手段,从而寻求实用、高效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计算模式和方法。 3.3 统一动力学体系的建立 语言动力学系统体系的提出和建立受到了一般数值动力学系统体系的启发,并力求借助于一般数值动力学中的概念、框架、方法等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二者既有相似的框架与逻辑,相对应的某些概念、方法,又有不同的计算单元、表达方式、规则以及适用对象等。相对于一般数值动力学系统更善于处理测度信息,语言动力学通过利用自然语言知识和信息,建立以词计算为基础的系统描述、分析计算、控制和综合,因而具备处理感性信息的能力。可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对立和补充的关系。 在语言动力学系统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设想构建一个将一般数值动力学系统和语言动力学系统统一起来的理论体系,不仅仅可以处理数值和符号的动态计算,还可以进行自然语言知识和感性信息的动态计算和动态处理。如果将数值(测度性)和语言(感性)作为信息的两种表达形式或两个属性,则这种统一的动力学系统本质上就是信息的动力学系统。考虑到信息的颗粒性、粒化思想和粒计算模型与方法,则信息的动力学系统可以把信息粒(兼含数值属性和自然语言属性)作为系统的模型单元,把信息粒计算作为动力学系统的动态计算的基本手段。这里所谓的粒计算与目前通常提及的粒计算概念可能会稍有不同(还有待探讨),主要是因为这里所说的信息粒模型可以与通常提及的信息粒概念有所不同。 一旦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动力学系统(暂且这样称),则可以将一般数值动力学系统和语言动力学系统看作是此统一系统的两个特例、两个分支,或者是信息动态处理的两种途径。二者对各自体系的动力学系统对象的表达、计算和动态处理既有不同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将在信息表达、信息动态处理的层面上得到统一。 4. 结论 语言动力学系统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借鉴了传统的数值动力学系统的概念、框架和方法,并以词计算为基础,利用自然语言信息,对包含大量感性信息的复杂系统进行动态信息处理。目前,语言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框架、计算方法等已经建立,并且在对数值动力学系统词化后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采用type-1和type-2模糊集合的词计算的语言动力学系统特性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这个理论体系总体上看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未来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Fei-Yue Wang. Modeling,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 Computational Theory //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rchitecture for Semiotic Modeling and Situation Control in Large Complex Systems, Monterey, IEEE Press, 1995. 173-178. L.A Zadeh. Fuzzy Logic = Competing with Words . 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 1996,(4): 103-111. Fei-Yue Wang. Outline of A Computational Theory for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Toward Computing with Word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 1998, 2(2): 211-224. Fei-Yue Wang, Yuetong Lin.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Computing with Words for Complex Systems //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Nashville, IEEE Press, 2000. 王飞跃. 词计算和语言动力学系统的计算理论框架 . 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2001, 14(4): 377-384. 王飞跃. 词计算和语言动力学系统的基本问题和研究 . 自动化学报,2005,21(6):844-852. Fei-Yue Wang, Tao Yang. On Linguistic analysis of Numerical Dynamic Systems // Proceedings of the 2002 IEEE In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Vancouver. IEEE Press, 2002. 850-855. Fei-Yue Wang, Hongbin Zhang.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for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Hybrid Control Systems // Proceedings of 199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Beijing: IEEE Press, 1996, (4): 2613-2618. Fei-Yue Wang, Tao Yang. From Conventional Dynamic Systems to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 Proceedings of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Hammamet: IEEE Press, 2002, vol.7. Bart Kosko. Fuzziness vs. Probabilit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Systems, 1990, 17(1): 211-240. C.S. Hsu. Cell-to-Cell Mapping .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1987. 莫红. 基于词计算的语言动力系统及其相关性分析 . 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04. 莫红,王飞跃. 常规动力系统的词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 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 香港:2003. 莫红,王飞跃,常微动力系统的抽象化―从稳定到混沌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学术年会会刊,北京:2003. 38-47. 莫红,王飞跃,杨涛. 一类倍周期映射的语言动力学性质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03, 16(3):263-270. 莫红 石松泉. 虫口模型的模糊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5): 92-96. 莫红, 王飞跃. 基于词计算的语言动力学系统及其稳定性 . 中国科学 F辑:信息科学. 2009,39(2): 254-268 Mo Hong,Wang Feiyue. Linguistic Dynamical Systems Based on Computing with Words and Their Stabilities . Science in China. 2009, 52(5):780-796. 赵亮.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方法的词计算和语言动力学系统研究 . 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09 Xiao Zhi-Quan, Mo Hong. Word-Cell Based on Type-2 Fuzzy Set //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CiSE 2009), Wuhan: 2009, Vol.3. Xiao Zhi-Quan, Mo Hong. Preliminary Studies on Word-cell and Its Properties // Proc.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Yangzhou: 2010. 147-150. Mo Hong, Wang Feiyue, Xiao Zhi-Quan, Chen Qian.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Based on Type-2 Fuzzy Sets and Their Stabilities // Proceedings of 29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Beijing: 2010 莫红, 王飞跃, 李茂军, 等. 扩展原理注解下的语言动力学轨迹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7(1): 73-78. 莫红,王飞跃, 赵亮. 一一映射下区间二型模糊集合的语言动力学轨迹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0, 23(4): 144-147. L. A. Zadeh. The Concept of a Linguistic Variabl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pproximate Reasoning-II . Information Science, 1975, 8(4): 301-357. J.M. Mendel. Fuzzy Sets for Words: a New Beginning // Proc. of IEEE Int'l. Conf. on Fuzzy Systems, St. Louis: 2003, 37-42. J.M. Mendel. Computing with words, when words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 Proc. of 3rd Int. ICSC Symposium on Fuzzy Logic and Applications, Rochester: 1999, 158-164. C 库尔特勒温. 拓扑心理学原理 . 竺培梁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文贵华. 创新计算的旋转动力学理论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http://www.fuzzytech.com http://www.imse.cnm.es/Xfuzzy 苗夺谦, 王国胤, 刘清,等. 粒计算:过去、现在与展望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能源展望》系列博文目录
Synthon 2010-6-5 13:26
(1)先说说旧能源 (2)总论新能源 (3)太阳能总论 (4)生物燃料总论 (5)非常规化石能源 (6)煤化工与煤变油 (7)新能源与交通燃料 (8)太阳能电池 (9)太阳能燃料 (10)生物乙醇 (11)生物柴油 (12)糖和纤维素的利用 (13)水相重整与生物汽油 (14)燃料电池 (15)氢能 具体写的时候,我可能不会按照这个顺序,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呵呵。。。
个人分类: 科研涂鸦|510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世纪膜分离技术市场展望
wumingdl 2010-6-4 23:10
新世纪膜分离技术市场展望 ,膜科学与技术,2003,23(4),54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共享|4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又是一年春来到
XuanLIU 2010-2-5 17:42
Sorry,手头的工作压的太紧,很久没来科学网更新博客了。北国的春和秋是很短的,比如北京,印象中冬天一过很快就要夏天了,那时的我又要跨上背包,奔走四方了。今年的冬 天过的很快,但着实很冷,联想起前两个月遍布华北的罕见暴雪,新疆阿勒泰地区冰天雪地中痛苦嚎叫的羊马,云南广西等度假天堂几十年不遇的大旱考验仍在留恋着不想离去 ,但春天终就来了,就在昨天。 昨晚特意去吃了春卷,印象中这还是第一次在立春吃春卷。此时此刻,渴望品尝到春的味道,触摸到春的气息,迎接第一抹春风。马上就要迎接虎年春节了,爽朗轻松的童声至今 仍在耳畔,昨日的童年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要去接受更多春的气息,因为我们张大了,孩提时代的春节是新衣服,放鞭炮,压岁钱,如今的我们当要站在家人面前的时候 ,想到的更多的是爱,我们需要慢慢的懂得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宽容,什么是感动,以及所有一切交织在一起的快乐。 展望新年,一如既往有很多压力,但又确实非常期待。2010,是个有整有零的年份,也希望自己、家人和朋友们在这个很利索的年份里都能够有所收获。虽然每天四面八方的海量信息无时无 刻不在提醒着你我所处的环境还有那么多的遗憾,但每日太阳都要升起,每年春天都要到来,我们每个人在属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历史!认真与执着是我们需要永远 秉承的态度,前进的车轮在崎岖坎坷中方显英雄本色,激动与泪水是我们勇往直前的最佳见证! 此刻,给大家拜个早年!心想事成,笑口常开!!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心语如歌|5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的计划和展望
xiegming 2010-1-5 23:44
这几天对自己2010年的事情稍微考虑和规划了一下,发现这一年又应该是紧张战斗的一年。 1 教学方面,会以本科生课程为主。要上好《机器人竞赛入门与实践》这门课。去年是第一次开这个课程,感觉到机器人在北大吸引力不大,选的人不多。今年继续开,希望选课人数能够比去年翻一番。刚刚看到学校教务部发了一个培训班通知:第三期教学新思路骨干教师培训班。我正在犹豫是否报名。如果报名的话,应该会给自己一些有形的压力,促使自己提高讲课技术和水平。但是担心自己时间是否能够有保障,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 2 实验室管理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制度。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就白制定了。由于刚刚开始,这一年比较关键,一定要坚持住,让这些制度都融入大家的习惯之中。同时,制度本身还需要完善和补充,要根据具体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 科研,分几个方面来说。 3.1首先还是要申请基金。重点还是nsfc,从今年开始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也来它一个八年抗战,不坚持到最后决不放弃。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要继续争取。有钱不一定能够干好,没钱可就真没法干。研究生的助研费一年就要近5万呢。 3.2 其次提高论文质量。论文总数量还可以了,但是质量还是有差距,能够让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并不多。争取今年能够在好的期刊发表好的论文。这个不能说是计划,只能说是期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做出好的工作,这个不是单纯靠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就能够得到的。 3.3 研究生指导要到位。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何给与每个学生恰如其分的指导是个难度很大的问题,有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决,只能是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这方面工作量不小,希望经过这一年之后能够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 3.4 学术合作顺利展开。经过去年的努力,今年会有几家国内国外的单位和实验室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以前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经验不足。希望都能够顺利展开。 3.5 学术交流继续保持。争取参加国际会议2~3次,国内会议2~3次,维持去年的力度。 3.6 招生工作不放松。人才最重要,起点很要命。 4 机器人竞赛方面,争取参加国际比赛。去年没有参加任何国际比赛,今年争取有所突破。由于牵扯参赛费用问题,主要考虑韩国和新加坡等周边国家。 5 家庭生活质量改善。今年尽快把美美送去幼儿园,找回一点儿夫妻二人世界的时间。自从有了这两位小小姐,我们的二人世界就一去不复返了。都4年了,现在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今年一定要一起去看场电影或演出什么的。 6 积极锻炼身体。好久好久没有锻炼了,再不锻炼要玩完了。今天下定决心要有所行动,所以下午就去游泳了。这是我09年4月份买了学校游泳馆年票之后的第一次(其实也是我来北大8年多以来的第一次)。虽然只游了20多分钟,但是感觉很好。不过稀里糊涂忘了带毛巾和拖鞋,洗澡很不方便。 以上这些事情肯定会高度时空耦合,有冲突,也有促进,执行起来需要智慧和技巧。最后,其实运气也很重要,在这里先祝自己好运!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158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0十大新兴技术展望
yyt1 2009-11-30 09:42
转自人民网,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51699.html 2010十大新兴技术展望:用思维控制机器 2009年11月26日08:08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经济衰退意味着变革的到来,而要变革,便需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资力度。众所周知,市场和繁荣从来不会以相同的模式回到以前的状态。虽然软件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可能会在明年有所增强,不过,全球著名电子技术类期刊《EETimes》评选出的2010年十大新兴技术却主要集中在硬件方面。   有些长期的科技趋势并没有出现在榜单上,而那些在省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方面有优势的技术在此次评选中独领风骚,它们还驱动着其他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尽管我们不能对明年的科技发展做出完全准确的预测,但部分技术及提供这些技术的厂商定会改变2010年的 行 业环境。以下是2010年十大新兴技术榜单。    1.对电子装置的 生物 回馈(biofeedback)与思想控制   大量企业和研究机构实施的研究均表明,利用安装在头顶或耳机上的传感器,脑波可以被用于控制电脑系统。这类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医疗(让重度残障人士能进行沟通或控制外部环境)及军事领域,也越来越多地用在消费电子产品与电脑游戏的控制界面。这或许听上去有点像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但通过思维控制的人机界面现已存在,像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EmotivSystemsInc。这样的公司就在积极推广这种技术。    2.印刷电子   如果可以快速印刷出多个导体层、绝缘层或半导体层以形成电子电路,那么相比于传统制造工艺,采用这种技术生产的集成电路成本会更低。通常情况下,印刷半导体意味着要使用性能与硅截然不同的有机材料,甚至还要用到比在硅材料中获得的更大的几何极限。此外,还有许多应用将受益于低价软性基板的优良性能,如RFID标签,用于显示器的主动矩阵背板(active-matrixbackplane)。印刷硅电子产品领域的先驱Kovio公司自2001年创立以来,便一直在不断改善印刷电子技术,并在2009年7月宣布成功融资2000万美元。该公司表示,他们计划将这笔钱投入到公司的RF条形码批量生产中。    3.塑料内存   塑料内存与印刷电子技术存在着某种联系,因为可能需要印刷技术进行生产。相比于硅材料,塑料内存的性能更佳,成本也更低。这个领域的先驱是总部设在挪威奥斯陆的ThinFilmElectronics公司。该公司多年来致力将该技术进行商业化,与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合作过一段时间。塑料内存是基于聚噻吩(polythiophene),这是一个具有铁电特性的聚合物家族。据ThinFilmElectronics介绍,塑料内存可重复读写,是非挥发性材料,资料保存期限超过十年,读写周期超过一百万次。2009年9月,德国PolyICGmbHCo.KG公司通过这项技术,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作为基板,开发出一个20位的内存。    4.无光罩微影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关半导体微影的主要问题是,超紫外光微影何时取代浸润式微影技术?在这场竞争中跑出了匹黑马,即无光罩微影(Masklesslithography)。这种技术以电子束为基础,总部设在荷兰代夫特的MapperLithography公司正在大力推动该技术的发展。2009年7月,Mapper向法国格拉诺布尔的研究机构CEA-Leti提供了一个300毫米电子束微影平台,供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从事相关研究。台积电是世界微影技术的重要研究机构,之所以对Mapper公司的技术感兴趣,是希望在同对手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5.并行处理技术   并行处理技术已经以双核和四核个人电脑处理器以及用于嵌入应用的多核异质处理器的形式存在。不过,业界迄今仍对多核处理器如何编程,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运算能力与功率效率知之甚少。自多核处理器问世以来,这便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困扰着整个业界,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目前,OpenCL、Cuba等倡议向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提出了将图形处理器用作通用处理器以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软件可编程处理器阵列的前景。我们期待着多核处理器在2010年获得更大的突破。    6.能量采集   能量采集并非全新创意,多年前就有人 发明 了由运动产生能量的手表。但是,当电子电路的消耗从毫瓦减至微瓦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发生了。为那些电路提供能量也许不需要电网或电池,而是通过周围各种现象。专家估计,这种技术将带来深远影响。能量采集技术的一个早期应用是在机械装置和车辆上广泛使用通过振动提供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由于不再需要电池,这种传感器也就没有了维护的必要。   德国EnOceanGmbH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无电池的无线开关技术在 住 宅自动化领域的应用,现正帮助EnOcean联盟制定这方面的标准。全球第一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也在时刻关注能量采集技术在手机领域的进展情况。不过,该公司强调目前还没有任何原型产品。然而,在2010年,所有移动设备生产商将必须寻求通过能量采集提升设备质量,至少是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7.生物电子与人脑研究   在2010年,研究阶段的工作可能会多于开发阶段,但是,生物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已经足够成熟,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在此之前,科学家已将硬件植入 动物 体内,比如植入皮肤下面的动物身份标签,或是供人类患者使用的心脏起搏器,当前降低医疗养护方面的成本正变得急迫起来。由于整个行业在微机电系统(MEMS)、有机电子组件制造等技术方面的进步,组织与电子电路的整合范围得以改善。   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就是这项技术取得进步的典型例证,最新例证则来自于IBM的,该公司最近推出了此类产品的原型。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可能在电子寻址基板上培育生物细胞。实现生物体外诊断的可能性已经确定。有关个别细胞的电行为信息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是心脏与神经方面疾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焦点,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综合症。简而言之,我们认为生物电子技术的大量研究和进步仍旧是推动这项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8.电阻式内存/忆阻器   研究人员对万能内存的追寻仍在持续。这种内存必须像DRAM那样简单,当然,最好是能像那些电容器一样简单。此外,它们还必须要能在断电情况下仍能将数据保存数年之久,还能使用数百万次。这类内存最好使用传统方法就能轻易生产,使用的材料最好也别超出传统晶片生产商所能可承受的范围。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万能内存。难道我们真的不能了吗?看到下面这个例子,你或许就有了答案。在导电金属氧化物技术领域默默耕耘7年之久的UnitySemiconductorCorp。公司在2009年推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EETimes》早在2006年便对这家默默无闻的公司进行过报道。另外,4DS、QsSemiconductor与AdestoTechnologies等公司同样在今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们还看到许多较大规模的IDM厂商也在加大对电阻式内存(RRAM)方面的投入。值得一提的还有忆阻器技术的发展,因为在电阻特性方面展现出存储效应的两个终端设备,是对惠普实验室倡导的忆阻器理论基础的实践应用。忆阻器常常被认为是继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之后的第四个无源电器元件。    9.直通硅晶穿孔   先进硅芯片表面最上方的互连堆叠(interconnectstack)很深,而且会随最低几何限度有显著的差异。我们一直认为这可能会导致芯片前段(front-end)制造分成不同表面和互连(紧随更高的互连堆叠),甚至可能在不同的芯片制造商存在。出于市场营销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这种将多裸晶(multipledie)堆叠在一个包装内的渴望还需要更复杂的互连;而直通硅晶穿孔技术(through-silicon-vi)能完全穿透硅晶片或裸晶,是制造3D包装的关键。2009年5月,Austriamicrosystems公司开始在工厂生产TSV组件,客户群体是将CMOS集成电路与传感器组件等进行3D整合的厂商。这样的组件在2010年估计会有更多。    10.花样翻新的电池技术   我们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摩尔定律和微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趋势,于是很容易对任何性能无法每隔两年就大大增强的技术倍感失望。但是,电池技术已相对成熟,不像集成电路一样受同一力量的驱动。事实上,如果能量存储过于密集,会变成十分危险的事情。尽管如此,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电池去储存能量,为各种各样的电子装置供电。毋庸置疑,如果电子技术不能进一步取得突破,环保的电动车注定不会再有未来,汽车和可持续发展环保技术的结合也是一句空话。   我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近年来,以镍和锂为原料(如锂铁磷酸盐)的电池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有望取代值得尊敬但问题多多的碱性锰干电池。从事可充电式锌空气(zinc-air)电池开发的公司ReVolt已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作为其在美国的总部和生产基地。我们估计在2010年会有更多具备智能功能的电池问世,为开发能量可控的集成电路提供机遇。(来源:新浪科技) (责任编辑:杨晓曼(实习))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母校看老师有感
donghy 2009-10-31 20:11
2009年10月30日,我们中药二班一批同学代表,回到了毕业30多年的母校,见到了当年的部分老师。 时光穿梭,校园巨变,新的校舍,拔地而起。 唯有从老校区搬过来的一条小路,被命名为创业路。 走过它,可以记住博学洁行 厚德济世的校训。 走过它,我们可以记住师恩,勇挑重担,担当栋梁。 今年正值母校-沈阳医学院校庆六十周年,以此为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岩土工程物探的成长与展望
wangdeyong 2009-9-1 21:13
中国岩土工程物探的成长与展望 http://www.wutan.cn/html/jishuhezuo/20080120/7007.html 中国岩土工程物探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岩土工程勘探和岩土工程监测、检测的重要手段。中国岩土工程物探是在工程物理勘探(也叫工程物理探测,简称工程物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工程物探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中国工程物探初建于五十年代,是工程勘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作为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勘探手段之一。经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大发展,工程物探机构和队伍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大中型,特别是大型工程勘察单位。使用的仪器和技术手段主要是仿照前苏联的一套,限于当时技术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是精度较低,手段较少,因而在一些工程地质技术人员中误传着: 物探,物探,说了不算 的不公正说法。 2 .调整提高阶段 该阶段(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分化为二方面来体现。一方面,由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水文地质勘察任务普遍大幅度萎缩,不少工程勘察单位水文地质工程物探任务也相应减少,甚至没有,而由于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有一部分工程地质队领导为了 肥水不流外人田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工程物探手段一般很少,再加当时工程物探常规手段还不够先进,物探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有不少还不适应工程勘察的需要,所以许多工业与民用建筑系统的工程物探技术人员陆续改行,或则撤消工程物探机构;另一方面,许多部门、地区工程勘察单位的工程物探有识之士,在领导的支持下,坚守岗位,引起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紧密结合中国工程勘察推行岩土工程、改革开放的良好时机,扩大业务范围,向岩土工程测试、监测、检测转化,把工程物探队(或部分力量)改组为岩土工程测试(监测、检测)中心之类的机构,工程物探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肯定,从而使工程物探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3 .岩土工程物探 该阶段(九十年代)在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由于方向正确,经过广大岩土工程物探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奋斗,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受到了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工程界的赞许,确立了岩土工程物探的地位。欲善其功,必先利其器。由于计算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本阶段中国岩土工程物探仪器装备、测试技术和资料处理分析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刘云桢所长等人为代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于 1993 年率先较系统的提出了多道瞬态面波技术,实现了岩土工程浅层勘探薄层高分辨、高精度效果的目的。其研制的 SWS 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探与工程检测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在 1998 年 11 月被国家科技部等主管部门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据国内外有关方面反映,该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大量岩土工程实践的检验,不论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层探测、水域勘察、还是环境岩土工程勘察中岩土层异常体、异常带的探查,以及岩土工程治理的监测、检测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就以兰州中川民用机场扩建工程飞行区详细勘察为例,该工程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勘测处人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福建建筑设计院勘察分院共同承担。该场地历史上由于当地农民采砂,遗留了大量砂井、砂巷、砂坑,其分布位置无规律,大小深浅不一,后经平田整地与浇灌,变成暗埋地下,形态及充填状态各异,对跑道与站坪的稳定性有长期不良影响,形成安全隐患。如何准确查明和正确评价、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是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难点和重点。他们制定了以物探和地面调查为先导。以钻探取土鉴别、触探测试及载荷试验为验证评价手段,以六十年代原始地形资料为质量检查依据的综合探查方案。经过三次前期物探方法优选试验,并进行常规手段检验后,通过专家论证确定,在黄土覆盖较厚的中段和南段采用 SWS 多波物探技术,以高密度地震影像法及瞬态面波法相结合进行探查,在 0.93 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布设物探测线 249km ,发现物探异常 126 处,经 2989 个验证孔, 15632m 钻探与静探测试进尺确定暗埋塌落空洞型砂井、砂巷共 118 个,其中空洞 6 处,最大空洞体积 200m3 ;对黄土覆盖较薄的北段,按照地面调查圈定的范围,采用钻探与动探验证,探明暗埋沙坑 81 个。该工程勘察查明了暗埋体的分布位置、平面分布范围、埋深、充填物的成份、状态及其工程性质,提出了正确的评价和治理建议。该工程勘察参加全国第七届优秀工程勘察状评选,初审评审组的专家一致认为:该工程勘察采用先进的 SWS 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探与工程探测系统及其相关技术进行探查,具有创新特点,效果良好,成绩明显,经上级评委会审定,获得银质奖。岩土工程勘察中主要由工程物探高新技术成果而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奖的,可以说是少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岩土工程物探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岩土工程物探的展望 在新世纪的头十年到二十年里,岩土工程物探将有更迅速更全面的发展。以岩土工程多波列勘探新技术为代表,在仪器设备、测试技术和资料处理、评价等方面将取更全面的进展。在这里对岩土工程物探的展望,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扩大和提高岩土工程多波勘探仪器装备的精度和适用范围 发挥岩土工程物探探测速度快、测点密度大,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进一步提高岩土工程多波勘探察方法精度,使岩土层的探测精度能达到钻探取得的精度甚至更高,逐步达到岩土工程勘察中以岩土工程物探为主,以钻探为铺的革命性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其在环境岩土工程和岩土工程监测、检测以及在海洋(离岸)岩土探测中的应用范围。 2 .开发新的高精度、多功能的测试仪器装备和相关技术 根据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对岩土工程物探技术创新的需要,岩土工程物探仪器装备研制部门将开发出新的达到国际水平的高精度并与原位测试、钻探相结合的新型仪器和相关技术,将大大推动岩土工程勘探与岩土工程测试技术面貌的改变。 3 .岩土工程物探技术人员既要精通本职的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逐步掌握岩土工程其他方面的理论、技术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可向岩土工程有关方面延伸。但是要强调一点,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必要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不能盲目地承担力不能及的工程任务,不然,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种实例在有的地方已发生。 4 .要充分认识岩土体的非均质性、探测体分布的复杂性、测试曲线的多解性,测试成果的精度除了取决于测试仪器设备的先进水平,还取决于资料整理判释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为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防止判释失误。在以往的工程实例中,判释错误的例子,甚至采用所谓引进国外先进仪器设备,作出的结论,经验证认定是错误的,不是极个别的。这就要求成果准确可靠,不能失误。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 前言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实现了向岩土工程勘察方向发展,技术人员的知识得到了更新换代,岩土工程技术不管从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勘察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购置先进设备,低价中标使许多勘察单位不愿意采用先进手段和先进设备。近年来,勘察技术进步有停滞不前的趋势。许多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课题得不到解决。 2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迴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 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2) 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3) 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4) 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5) 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3 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随着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工程物探专业根据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了许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相应发展了一大批集适时采集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利用工程物探可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来获得连续的地质界面。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划分不准确等缺点;并且可以利用综合工程物探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勘察手段难于解决的诸多岩土工程问题,如地下不明物体、洞穴、软弱结构面、滑动面、断层、破碎带等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形态、埋藏深度、位置。并且可以提供许多工程建设所需的岩土动力参数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相对传统的钻探方法,工程物探技术使用时受场地、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少,具有节省时间、节省费用、勘探精度高等特点。但是,各种工程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于它对探测对象的适用性,物性条件的适用性越强,解决问题的可靠的性越大,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必须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 2 )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如多功能静力触探头、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等)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花岗岩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土工离心模拟技术检查工程安全的可靠性;验证堤坝、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解决建筑物浅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施工工艺对桩基础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解决挡土结构的变形及破坏机理,土体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动力工程、砂土液化、单桩和群在水平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 ( 3 )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各类静力或动力有限元计算、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沉降分析、数理统计、地基与基础协同作用分析、地震反应分析、渗流分析等),采取这些措施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4 工程实例 某居住小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罗汉山 涧田山一带,拟建场地沿山脊走向呈长条状,其长轴方向长度约为 2.2KM , 短轴方向长度约为 0.7KM ,占地面积约为 1620 亩,拟建物主要为多层( 3-6 层)住宅和( 2-3 层)别墅,及少部分公共建筑(商场、学校、卫生院、地下室、农贸市场、邮电局、储蓄所、会所、俱乐部等)。业主按使用功能把本项目划分为 A-G 等七个区,山体北部为 A-C 区,山体南部为 D-G 区,场地中部为居住小区的标志性建筑 柱廊和生活桥。 本工程占地面积大,位于丘陵地貌,地形复杂、山体陡峭,基岩埋藏浅,许多地方直接裸露,并且跨越的地层单元多,即有山前的冲洪积物、坡积物、冲积物、淤积物,又有新近场地平整时回填的人工堆积物,其中大部分场地表面分布有厚达十来米(含有直径可达 1 -2 米 的巨大块状石头)的人工填土,地层和岩性分布复杂。基岩主要为花岗岩,局部有断层分布,岩石的裂隙较发育,伴有花岗斑岩岩脉、石英正长斑岩岩脉、辉绿岩岩脉穿插其间,垂直山脊走向仅 400 米 宽度内就分布有14 条岩脉。各种岩石、岩脉风化程度不一,有的岩脉风化后,其土质松软,形成了复杂的岩土组合。其勘察的难度大,为了查明场地的岩土层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合理地制定勘察方案和选择合理的勘察手段,首先在收集当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然后根据地质测绘成果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编制勘察纲要。再针对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选用以钻探、物探为主结合坑探、槽探、洛阳铲、静力触探等多种勘探方法进行勘察工作。本工程共布置勘探点 1007 个,对场地岩土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外试验和测试工作,野外测试工作主要有浅层载荷板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面波测试、剪切波速测试、抽水试验;室内试验除了常规的岩土试验项目外,还进行了三轴剪切试验、击实试验、渗透试验、水质分析等。具体的勘察工作是; ( 1 )根据山地地层相对简单,但钻机搬运困难等因素,将物探、井探、槽探手段应用于难于进行钻探的山顶、陡坡等位置,并考虑到井探和槽探的勘探深度有限,因此将物探、井探、槽探等结合起来使用,既达到了勘察目的又节约了勘察成本。 ( 2 )各种勘察手段相互进行对比验证,如通过大量物探与钻探、坑探、井探等的对比试验,取得场地各岩土层的对比参数,提高了物探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把室内岩土试验和野外标准贯入试验结果与静载荷板试验成果进行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与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指标之间的关系等。 ( 3 )根据初步勘察成果判定,本工程有大量的拟建物基础将选择花岗岩残积土作为其持力层,由于场地内花岗岩残积土穿插有大量不同岩性的岩脉,并且其风化程度不同,造成岩土软硬不一。根据经验,采用常规土工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成果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往往偏低,为了能准确地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本次勘察共进行了 6 台载荷板试验以获取不同花岗岩残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其所获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采用常规方法提供的提高了约 1.5 倍( 180KPa 提高到 289KPa ),变形模量提高了 3 倍( 5MPa 提高到 15.3MPa )。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 4 )由于建筑需要,场地平整形成了大量的人工边坡,有的削坡高度达 50 多米,填方边坡高度达 15 米 。本次勘察对场地内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和潜在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了大量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对有关边坡的安全和稳定性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通过计算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条件,提供了各种边坡的支护方案和支护设计、施工所需的有关岩土参数,对施工、检测、监测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 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对地基与基础方案,地基与基础设计参数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分析、探讨。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结合上部结构荷载分布特征和成桩可能性及基础持力层的工程性质、埋藏深度等,对基础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和对比。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的建筑物,建议选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和不同的基础持力层。如填方区和软土区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桩,而填土厚度不大及缺失区域(挖方区)则建议采用天然浅基。并对各种基础的承载力进行了估算,对地基变形和建筑物沉降进行了计算。 勘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变化大,有的填方厚度可达十几米,削坡厚度可达五十多米,形成了许多人工高边坡,虽然对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以及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但是增加的附加荷载和卸载使岩土体的应力历史条件变化很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强调了检测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该意见被业主和设计人员所采纳,经过施工检测和施工监测,证明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各种岩土设计参数和各种方案经济合理、目的性和针对性强。 5 结束语 ( 1 )工程实践证明;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任何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要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联合使用,互相补充、互相验证。 ( 2 )各种间接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如钻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等)、施工检测、施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相对应的经验关系,从而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工程勘察质量。 ( 3 )提高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是: a) 培养勘察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 b) 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c) 积极参与工程实践。
个人分类: 学科见解|5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101期的回顾和展望 (三)
黄安年 2009-2-13 09:26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 101 期的回顾和展望 (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3 日发布 (上接一、二) 2003 年 6 月 1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1 期 ( 总第 90 期 ) 出版 , 从这一期到 2005 年第 2 期的主编是王旭,副主编是胡锦山、赵学功,编辑胡锦山、韩宇。通讯内容亦刊登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 http://ushistory.xmu.edu.cn, 由此《通讯》进入了以网站为依托 , 《通讯》和网站双管齐下的新时期。 该期《编后记》写道 : 《美国史研究通讯》厦门版与各位会员见面了。说实在话,我们没有初次亮相的那种忐忑心境。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有南开的经验可资借鉴,并有南开的默契在《通讯》的内容或形式上尽可放心地盗版;其次,我们的网站开通近半年, 5880 次的访问量,表明我们的工作业经很多会员的检阅,有些底气,不似羞见公婆的丑媳妇;至于装帧上用了点心思,是新版本常见的套路搞点新鲜感而已。   《通讯》的内容当然还是希望各位会员品头论足,而且意见多多益善。这一期《通讯》实际上是研究会网站内容的精华版。我们从网站中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成册,以飨那些不经常上网的会员。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传统的《通讯》远远不能代替研究会网站。尽管研究会网站刚刚创办不久,内容不多,但还是蛮有我会特色的,大致包括:研究会历届《通讯》( PDF ),历届年会的照片;部分会员撰写的美国史专著和美国学者的英文论著;会员的最新信息和国内外美国史研究的最新信息,细心的会员,可以在资源导航部分看到很多新的信息和有用的资料。我们的网站不断更新,大约每周一次,将来还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上网,希望能为会员们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籍此推动研究会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网站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需要全体会员的支持。会员支持的具体表现就是:其一,提供信息,不断使网站锦上添花;其二,经常访问和利用网站,使我们的努力物有所值。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杨玉圣、黄安年和周祥森三位会员,我们从他们各自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学术交流网、史学评论网上转载了相当多的内容,他们还以建立链接、专栏介绍等方式积极宣传本会网站。同时我们还要感谢任东来、王立新、金卫星、高春常、吴金平、李爱慧等会员,他们向秘书处提供论文和相关信息,使我会网站有了自己的原创作品。   为鼓励会员上网,我们特地制做了《网上美国史资源精选》光盘,送给通过网上进行重新登记的会员,兑现了我们在西安年会上的承诺。这套光盘,是我们上网多年经验的积累,所开列的网站都是优中选优,还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我们还准备制做一些,其他会员,若有需要,亦可索取,但条件仍然是:上网。   我会网站的发展和通讯电子版的发行降低了印刷成本,使研究会囊中羞涩的窘境有所缓解,然而,稿源严重不足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这一期是秘书处搬到厦门后第一期,同时又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信息和资料,因此内容还是差强人意的,但下一期前景如何我们心中无底。这里不得不重复秘书处在南开时期常用的一句话:恳请广大会员积极赐稿,使我们的会刊得以生存下去。(《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1 期,总 90 期) 2003 年 12 月 30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2 期(总第 91 期),在《编后记》中说 : 自从美国史研究会的网站建成后,很多会员对我们的网站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使我们网站的内容得以不断更新,能向会员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料,并使会员间能够便捷地交流信息,互相切磋,查看会员的论文。也正是在这一网站资源的基础之上,《美国史研究通讯》厦门版的第二期如期与各位会员见面了。这一期的内容和版式基本套用了 2003 年出版的第一期通讯的模式,增加了学术论文的份量,并继承了南开版通讯的好传统,继续刊登美国史硕士论文题录,以便加强信息交流,避免选题时的盲目与重复。 2004 年 6 月 18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4 年第 1 期(总第 92 期)《编后记》中说 : 《美国史研究通讯》历经二十五载见证了我会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时也记载了我国美国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丰硕成果的辉煌历史。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是我会会员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默默无闻、不畏艰难、辛勤耕耘的结晶。本期通讯得到了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等校会员的大力支持,更令人感动的是,我会的创始人杨生茂先生、张友伦先生和李世洞先生专门致函秘书处对秘书处的工作表示关心和支持,并给通讯寄来文章,同时也表示今后会继续给通讯撰文,在此秘书处表示衷心的感谢,相信在老一代会员的关切之下,我们的通讯会越办越好。在此也希望能继续得到各院校的支持,得到更多会员的投稿。 2004 年 12 月 1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4 年第 2 期(总第 93 期)《编后记》中说 :   又是一年将去。在我们美国史学会专家学者的鼎力提携与帮助下,在学会全体同仁关爱的目光中,《美国史研究通讯》已在厦门大学走过了两年的历程,万千感慨、万语千言只能简化成两个字谢谢。   本期通讯所收文章与前三期一样,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网站。网站的建设对于宣传扩大我们研究会的影响和作用,加深会员间的沟通和了解,增强学会凝聚力至关重要,每年出版两期的《通讯》的作用也是如此,同时《通讯》也是为了使一些尚未上网或上网不便的学会会员能及时了解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现状及我会会员的一些学术研究情况。正如本期所载《理事工作会议纪要》一文中所中肯指出的,对于秘书处来说,在办好《通讯》和网站上我们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是稿件和信息不很充足,而且这几期的研究会历史回顾和学术动态稿件来源一直仅限于两三所高校,比较狭窄。我们热切地希望在新的年度里我们的网站和我们的《通讯》能够获得更充足的稿源,刊登更丰富的信息,我们将始终欢迎会员的投稿,多多益善。   美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和我们学会的发展壮大是离不开我们广大会员长期不懈辛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毫无疑问,会员们的这些教学科研工作将贯穿于我们美国史学科发展的全过程。我们的网站和《通讯》尤其欢迎会员们系统研究的成果和教学成果,以增加学术研究的交流,并扩大学术影响。网站和《通讯》衷心希望今后有发表高质量系列学术论文的荣幸。   另外,一个学科要一直保持长足的进展,除了原有教学研究人员的辛勤耕耘外,还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生机勃勃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各个国别史中,我们美国史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兴旺发达是有目共睹的,网站和《通讯》希望在反映我们新一代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学术视野不断拓宽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借此,我们再次呼吁各位指导美国史研究方向的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及时通报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向我们提供全文、摘要,或者提交论文题目。 2005 年 6 月 2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5 年第 1 期(总第 94 期)《编后记》中说 : 新的一期《通讯》即将付印,心中除了如释重负的轻松,更是充盈着感激之情。这绝非客套,实乃发至肺腑之言。衷心感谢我会会员的鼎力相助!当然,研究会网站和《通讯》的成长还需要诸位更多的支持和合作。会员发来的信息会先在我会的网站的发布,之后登载于《通讯》。除了踊跃赐稿的各位会员,这里特别感谢的是一个新的对象: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平台,已形成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并驾齐驱之势。在网络大潮之中,我会会员无疑是国内史学界最为活跃的群体。黄安年教授的学术交流网、杨玉圣教授的学术批评网和周祥森编审的史学评论网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网站,他们发布的美国史研究信息是我会网站和《通讯》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站维护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在这里,秘书处代表全体会员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为了更好的为会员服务,秘书处正在努力将研究会网站办得更好。在已有的研究会简介、会员介绍、学术动态、科研成果、资源导航、《美国史研究通讯》和邮件列表等栏目的基础上,计划增加美国史博硕士论文综合目录、研究会会员个人著述等新的栏目,以便于会员的查询和利用。目前,秘书处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和资料搜集和录入工作,计划在 2005 年内完成新栏目的建设工作。同时,秘书处还在进行现有栏目的整合工作,以便于会员更好的利用网站资源。 2005 年 12 月 2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5 年第 2 期(总第 95 期)公布《第十届理事会通报》经第十届常务理事会 10 月 22 日研究,决定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王旭 副主编:胡锦山 韩宇。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旭的《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详细谈到了继续编辑出版《通讯》的工作。报告说 : 秘书处对《通讯》的封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并采用铜版纸印刷,在形式上有了新的改观。内容上,在保持过去主要栏目的同时,增设研究会历史回顾栏目,以挖掘与弘扬我会的精神遗产。应该说,这是最近几期《通讯》的一大亮点。诚如我会顾问、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李世洞先生在来函中的建议,为了给后代留下关于学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建议秘书处现在就抓紧请现在还健在的老前辈写些回忆文章,为将来写会史打下资料基础。我会首任理事长黄绍湘教授率先撰文,追忆研究会成长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历程,随后,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原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教授和原理事长张友伦教授,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教授李世洞教授均积极为研究会撰写了有关研究会成长历程的文章。李世洞还将第 1 至 6 期年会论文题目全部整理出来,挂在网站上。在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苏州大学、山东师大、陕西师大等一些院校和许多会员的热心支持下,秘书处不断收到一些会员寄来的有关院校活动与会员讲学、研究及著述的学术动态信息,丰富了《通讯》的内容。   从 2003 年到现在,秘书处共出版 5 期通讯,刊登学术论文 15 篇、各类专栏文章 14 篇、研究会历史回顾文章 13 篇、书评 8 篇、学术报道 27 篇、研究会工作 13 篇、以及若干会员动态。   作为研究会的内部刊物,稿源不足和经费紧张是通讯一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秘书处通过开源节流,经费紧张问题有所缓解。为了尽量节省开支,秘书处成员利用个人的休息时间,承担了《通讯》的文字录入和编辑工作。在此方面应该感谢厦大历史系美国史专业的研究生们。他们在编辑发行过程中无偿地为通讯校订样稿,包装邮寄,为秘书处节省了很大的开销。当然,稿源不足还是个难题。五期《通讯》当然按时完成,但每一次都免不了临时征集部分稿件,有些被动。   《通讯》电子版的编辑和发行则是节省经费的另一主要举措。从 2003 年第一期开始,秘书处开始《通讯》电子版的制作和发行,此举堪称研究会《通讯》发行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由于越来越多的会员具备了上网的条件,秘书处可将《通讯》电子版通过电子邮件送达,会员也可直接从研究会网站下载。《通讯》电子版的发行不仅降低了印刷成本,使研究会经费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也可以使会员更方便地利用和保存通讯。   美国史研究,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网上资源极其丰富,作为美国史研究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在利用网上资源方面先行一步。为充分发掘这一资源,鼓励会员上网,研究会秘书处特地制作了《网上美国史资源精选》光盘,免费赠送通过网上进行重新登记的会员。这套光盘汇集了美国史网上资源的精华,所开列的网站都是优中选优,还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从事美国史的教学和科研大有帮助。秘书处还积极配合美国的 Newsbank 数据库的推广工作,他们此次专门与会,向大家介绍该数据库相关情况,希望广大会员获得更多的网上信息,推动美国史研究工作。   报道还谈到 : 2004 年和 2005 年《通讯》一个遗憾之处是,拟继续刊登的美国史博士、硕士论文题录却因没有得到充足信息而删除。秘书处希望担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会员积极协助通讯的工作,将近年所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报给秘书处,并敦促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将博士论文摘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秘书处,以利及时沟通各学科点的信息,加强学术交流,避免各校研究生论文选题出现不必要的重复。 在《编后记》中写道 : 本期通讯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专辑。本届年会对我会会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聚会。来自全国 51 所社科院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学术出版单位的 103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 85 篇,与会人数和提交论文数量都非常可观。本期通讯受篇幅和主题的限制 , 还有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未能收入。但我们拥有网站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可籽弥补。另外,秘书处正在进行研究会网站改版工作。改版之后 , 网站质量和内容将有很大改观,希望会员们给予关注并经济浏览。 2006 年 6 月 25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1 期(总第 96 期)《编后记》写道 : 惊闻刘祚昌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们的心情十分沉重,这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巨大损失。刘先生 130 多万字的鸿篇巨作《杰斐逊全传》面世不久,便乘鹤西去,令人扼腕痛惜。刘先生一生耕耘不辍,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历史研究事业,令后学钦佩不已。读了黄安年、黄柯可、王立新、陈海宏、黄兆群、吴金平等学界同仁的纪念文字,更是对刘先生的道德文章平添了几分敬仰之情。刘祚昌先生现葬于西雅图华盛顿湖北部陵园,愿先生安眠于大洋彼岸。   研究会的网站和《通讯》一直是秘书处工作的重点。由于现在的网站在国外无法登录,不利于我会扩大影响,上半年我们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新的网站建设之中。但是,新的网站两次遭到黑客的攻击,使前期工作付诸东流,因此研究会新网站的面世只能推迟。网站和《通讯》的维持和发展需要各位会员的支持和帮助,这里要再次感谢提供稿件和信息的会员,也恳请更多的会员为研究会的成长出一份力。我会自成立以来,逐渐成长壮大,是国别史研究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研究会运作规范,定期出版《通讯》,又开办了网站,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今日的成就是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和支持的结果,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会必然有更辉煌的明天! 2005 年 12 月 20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6 年第 2 期(总第 97 期)的《编后记》集中介绍了该期《通讯》重点内容,编后记写道 : 2006 年仲夏之际,喜逢我国美国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我会顾问、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教授 90 大寿, 8 月 11 日至 12 日,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从国际视野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献给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的一份贺礼。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大陆的 70 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 8 月 13 日,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还为杨生茂教授隆重举行九十华诞庆贺大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 100 余名史学界专家学者汇聚天津,为杨生茂教授祝寿,盛赞杨生茂教授对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巨大贡献及其在教学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教学》杂志社等发来贺电、贺信及寿联。   由我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大型历史图片画册, 2006 年 10 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以中文版、英文版分别公开出版。黄安年教授在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夜以继日地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其中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必要的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黄安年教授对画册进行了八次修改,最后精选了 200 幅左右图片,并一一编写了文字说明,附录还注明了图片来源和注释、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这部画册记载了一个半世界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黄安年教授所编写的前言、引言、附录等文笔洗练,寓意深刻,兼具可读性、知识性、资料性。本期通讯在征得黄安年教授同意下,特刊载黄安年教授为画册所写的前言,各章引言与后记,以纪念为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前辈华工们。    2007 年的春天又将临近,秘书处在此祝各位同仁新春愉快,在新的一年里为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再做新贡献。    2006 年岁末 该期秘书处还就网站自 2006 年 9 月以来遭黑客恶意攻击做出说明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启用新网站的网址: http://www.ahrac.com 其中 ahrac 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的英文缩写,这个网址一直使用至今。由于网址的不稳定性和部分会员对于纸媒《通讯》的偏好 , 《通讯》的重要地位依然是不可取代的。 2007 年 7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7 年第 1 期(总第 98 期)的《编后记》重点说明了以下三点 : 我会顾问冯承柏先生不幸辞世,我们深感痛心。我们失去了一位博学的智者,冯先生在美国使研究、博物馆学、图书馆学和数字化家建设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我们也失去了一位热心支持研究会工作的会员 , 冯先生是我们最大的一笔个人赞助会费(现金)的捐赠者。本期通讯刊发了纪念冯承柏先生的专栏,以致哀悼。本期学术讨论的主题是大国崛起这个当今热门话题。源于美国崛起,李剑鸣、黄安年、任动来等会员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产生很大反响,我们也希望听到更多会员的声音。本期开设了美国纪行栏目(借用黄安年新著的书名),欢迎各位会员积极投稿 , 谈谈自己在美国的见闻。新著节录是新设的一个栏目,有新著出版的会员可以将前言和后记等内容发给秘书处,发布在我会网站和通讯 , 以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最后还要向各位会员汇报一下我会网站得人心情况。这两年可以说是我会网站的多事之秋。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旧网站所在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服务器被彻底破坏、无法修复 , 设于电信服务器的新亡站在建设和运行中多次被黑客入侵,至今还没能修复。我们正在考虑建一个更完全的新网站。 2007 年 12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7 年第 2 期(总第 99 期)的《编后记》写道 : 《美国史研究通讯》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唯一的会刊,它在很大程度上 , 至少是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整个学科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研究动向。也正因为如此 , 本刊长期以来深得我会会员的厚爱 , 近些年来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之下 , 《通讯》所容纳的学术成果日益丰富 , 刊物的篇幅逐期增加 , 足以表明我国美国史学科的喜人进展。身为《通讯》的编辑 , 尽管每期整理汇总时我们难免忙乱一阵 , 但忙乱中心情是极为愉悦的 . 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为我们的美国史学术事业尽一分力。编后记还写道 :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做得还十分不够,但我一直十分用心在努力做好 , 并且将继续认真负责地做下去。《通讯》是我们全体会员的刊物,需要整个美国史学术界的扶持和努力 , 需要有更广泛的理解与宽容,支持与帮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更多的会员和相关学者以《通讯》为平台而对美国史研究有所裨益,促进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2008 年 7 月 6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8 年第 1 期(总第 100 期)发表了王旭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08 年 5 月 25 日),报告专门谈到《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工作。报告说 : 《美国史研究通讯》的编辑和印刷发行是研究会的另一重要工作。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刊,《通讯》在很大程度上、至少是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整个学科的基本面貌和主要动向,并成为会员间沟通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正因如此,本刊长期以来深得我会会员的厚爱。   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之下,《通讯》所容纳的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刊物的栏目分类愈加合理。我们根据当前热点话题设置专栏,先后两期刊载了对美国崛起问题的相关探讨,还分别刊发了祝贺杨生茂教授九十华诞、悼念刘祚昌先生和冯承柏先生的专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讯》还增加了新著节选、美国纪行栏目(借用黄安年教授新著的书名)。新著节选刊载会员新著的前言和后记等内容,可广而告之、扩大影响,目前海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美国纪行刊载我会会员的访美观感,也欢迎各位会员积极投稿。   向《通讯》提供信息 , 不仅是会员的权利,同样也是会员的义务。在分享其他会员精彩的信息同时 , 他们也等待分享你的成果 , 作为一个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刊物,《通讯》能够维持至今实属不易,依靠的是广大会员的鼎力支持和秘书处的积极工作。我们对 2006 年和 2007 年《通讯》稿件的来源情况进行了粗略统计,可反映有关部门和个人的参与情况,并借此机会向这些为《通讯》积极提供稿件和相关信息的单位和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6-2007 年《通讯》稿源主要来源单位(包括作者和信息提供者) 排名 单位名称 数量 1 南开大学 13 1 厦门大学 13 3 北京师范大学 10 4 山东师大 6 4 社科院世界史所 6 6 北京大学 5 7 南京大学 4 7 东北师大 4 7 暨南大学 4 10 武汉大学 3 11 陕西师大 2 11 福建师大 2 11 上海外国语大学 2 11 华中师大 2   其中,为通讯提供稿源在 2 次以上的会员有:黄安年、王旭、张聚国、王玮、王立新、陈海宏、吴金平、孙群郎、高国荣、李剑鸣、任东来、白建才、王晓德、王恩铭、李其荣、韩宇。   在此顺便说明,每期《通讯》都有印刷本和电子版两个版本,个别未及时收到者(有些会员地址变动)可上网站浏览。 在谈到存在问题时,报告说 : 美国史博硕士论文题目是我会《通讯》一个传统栏目,该栏目是反映我国美国史研究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可供各院校在读研究生的学习交流,避免重复选题。秘书处曾给我会理事逐个发去邮件,希望相关理事能协助提交各理事所在院校攻读美国史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等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少数单位提交,信息不完整,其价值受到影响,因此该栏目暂时空缺。上次年会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效果不显,希望本次会议真正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由于这届年会不举行换届改选 , 《通讯》编辑部依然是原班人马。该期的《编后记》写道 : 本期《通讯》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的第 100 期。自 30 年前在武汉大学呱呱落地,《通讯》在不断成长进步。《通讯》的栏目不断推陈出新,内容日益丰富 , 如李世洞先生所言,经历了从武大的油印版、到南开时期的铅自版、到厦门大学时期电脑版的升级换代 , 发行量大幅增加。《通讯》的发展变化见证了研究会的成长壮大,已成为我会的重要窗口和维系广大会员的情感纽带。作为一个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刊物,《通讯》能够维持至今实属不易 , 依靠的是广大会员的鼎立支持和历任秘书处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通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细心培育,更需要广大会员一如既往的主持个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 我们的《通讯》一定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武汉时期编印《通报》的主要负责人李世洞教授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通讯》的发展还谈到 : 现在的《通讯》外观更加精美,内容更加广泛。此外,有建立了内容更加丰富 , 查阅更加便捷方便的网站。这固然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关,但也和近几届学会领导特别是厦门大学秘书处同志的努力密不可分。这也是老一辈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同上) 2008 年 12 月 28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8 年第 2 期(总第 101 期)的《编后记》在简要介绍了本期主要内容外 , 还写道 : 2009 年我会将创建满 30 年 , 整整一个世代。这 30 年我会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兴旺 , 是老一代学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开拓为我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铭记老一代学者的丰功伟绩,也为了让新一代学者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我会的历程,激励我们不断进取 , 推进中国的美国史研究 , 我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学会的顾问进行采访报道 , 并将在网站和通讯上刊登,盘点我会 30 年来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这将是 2009 年第一期的重点内容。另一个内容 30 年来美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美国经济史、政治史、外交史、城市史、文化史、断代史、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等,希望广大会员撰写此方面文章。在我会即将进入而立之年 , 恰逢《通讯》第 101 期,这可视为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在这各时刻,我们对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厦门大学时期的《通讯》,是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交相辉映发展的新时期,不仅《通讯》的版式、内容和印刷有了新的改进 , 而且丰富了稿源,节约了成本 , 扩大了影响 , 保障了可持续发展 , 《通讯》和网址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 有利于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普及与提高。 ****************************************************** 30 年《通报》和《通讯》的发展历程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发展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学术道路的坎坷和艰辛,老中青三代学人潜心学术的奉献精神。 办好刊物是需要精神的 , 是需要凝聚力的 , 我们凭着中国美国学者的一股精气神 , 凭着中国美国学者的凝聚力,凭着锲而不舍的韧劲,无私服务的态度 , 克服困难的决心 , 不仅把会刊办好,还力争越办越好。 如果没有武汉时期以刘绪贻、李世洞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南开时期以李剑鸣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以王旭为代表的编辑队伍,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通讯》到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强调的是 , 这些编辑自身都有繁重的教学和研究任务 , 会刊编辑是额外的非本职工作,是不计算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之内的 , 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精神 , 如果不付出相当的额外精力 , 做好编辑工作同样是难以设想的。办好会刊,最重要一条是要有一支无私奉献的忠于职守勇于创新的编辑队伍,可以实事求是地说 , 他们做到了 , 他们奉献了 , 是值得我们的美国史研究者尊敬的。 办好会刊需要源源不断的不断提高质量的稿源。由于会刊是内部刊物,在现行量化机制下会刊的文章并不为量化机制认可为成果 , 不能不对会刊的稿源和文章质量带来不利影响。会刊的性质使得美国史研究会的理事和会员不仅享有免费获得会刊的权利,而且也应负有为会刊提供优质稿源的责任。理事需要理事,如果理事根本不理事 , 既不投稿也不推荐,只是挂名理事 , 并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会刊的内稿和公开刊物可以并行不悖。事实上会刊上有些文章是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后在会刊上刊登的 , 有的是先在会刊上发表而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笔者注意到理事会的负责人和理事成员是会刊的稿源的重要保障 , 而广大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青年学子及一批中青年美国研究骨干则是确保稿源头的中坚力量。由于中国美国史网址的开通,大大扩大了会刊的稿源。 办好会刊需要足够的财源 , 财源是制约会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 当然钱也不是万能。 30 年来的经验证明把财源仅仅寄希望于黄粮是靠不住的 , 还要自力更生,自救、自助,广开财源。这包括会员主动承担一期或几期的会刊印刷、会员按时缴纳会费尤其是赞助性会费。除了开源 , 还需节流,争取承办排印企业减轻印制费用,而扩大电子版稿件则是减轻负担的重要举措。值得赞颂的是会刊的所有编辑人员没有报酬,所有会刊文章不支稿酬。 30 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刊发展历程表明: 《通讯》是美国史教学与研究者的家园,也是美国史爱好者的园地。 《通讯》是美国史研究会的喉舌,也是美国史理事会的参谋。 《通讯》是美国史学术交流的纸媒平台,也是网络传播的窗口。 《通讯》是美国史学术研究历程的见证,也是美国研究凝聚力的体现。 展望《美国史研究通讯》第二个 100 期,笔者殷切期望我们的会刊更上一个新台阶 , 具体来说 : 第一 , 让我们的会刊不仅办成美国史教育和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汇聚的美史家园 , 而且也让我们的会刊办成全国美国问题爱好者喜闻乐见经常光顾的文化园地。在新世纪美国问题普及与提高的时代 , 会刊需要适应美国史专业队伍的需要 , 也要为全国广大美国问题爱好者服务 , 在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做好服务。 第二 , 让我们的会刊更好地成为美国史研究会的喉舌,并为美国史理事会当好参谋、做好研究会学术发言人。让人们通过会刊了解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国的美国史教育和研究。 第三 , 让我们的会刊不仅成为美国史学术交流的纸媒优质平台,而且成为通过网络向海内外传播和开放交流的活动窗口。使得作为《通讯》的会刊和作为网站的网络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网站的开放讨论和交流信息、传播汇总将大大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影响 , 其精选内容在《通讯》的集中将大大提高会刊的质量和加强个会员内外的联系 , 满足纸媒平台和网络平台不同群体的需要。 第四,让我们的会刊成为凝聚美国研究者和爱好者学术与文化的阵地。为此逐步扩大会刊的编辑力量,扩大会刊的作者队伍,扩大会刊的稿源,增强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凝聚力。扩大会刊的编辑力量不仅要求秘书处的编辑组恪尽职守,而且依据需要不定期聘任临时性义务的专栏编辑 , 一来减轻编辑组人员大压力,二来开放办刊物,发挥美国史家园大积极性。扩大会刊的作者队伍要求巩固地增加会刊的基本稿源群体,同时充分调动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撰稿积极性 , 适当吸收美国史爱好者的稿源,精选网站优秀稿源。扩大会刊的稿源要求在推动会员赞助性会费的同时 , 还要广开财源 , 包括推动图书出版单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多种形式的赞助,也欢迎社会各界美国问题爱好者伸出援助之手。 会刊第二个百期将开创新局面新世纪第二 30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我们为会刊期望,我们为会刊骄傲,我们还梦想在条件成熟尽快使会刊正式公开面世。中国的美国史学人 , 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写于 2009 年 2 月 9-12 日 全文完, 附图7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101期的回顾和展望 (二)
黄安年 2009-2-11 08:04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 101 期的回顾和展望 (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1 日发布 (上接一) 根据理事会的决定 , 1990 年 11 月第六届年会后 , 秘书处办公地点由武汉大学历史系迁至南开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在原武大秘书处李世洞、刘景霞等同志的支持下 , 这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 新的秘书处很快走上了正常的轨道。笔者自那时起被推选为秘书长,这是一个秘书长在北京 , 秘书处在天津的新工作模式。《通报》的组织编辑出版工作则是由副秘书长李剑鸣先生具体组织的。 1991 年 3 月31日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第 50 期在《编后絮语》中写道 : 这是秘书处迁到南开大学办公以后所出的第一期《通报》。在编辑出版《通报》方面,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的同行们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初编《通报》一是缺乏经验 , 二是稿件不多。幸蒙多方支持 , 使第五十期《通报》得以按期出版。李世洞同志热心传授编印经验 , 王旭、梁茂信、黄安年、张聪等同志慨然赐稿,都令我们深受感动鼓舞。我们尽力为全体会员服务 , 一定争取把《通报》办好,使它成为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增进了解的园地。所垦于全体理事及广大会员者莫过多赐稿、多提宝贵建议。 1992 年 3 月 15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京理事长、秘书长举行工作会议 , 《会议纪要》写道应部分会员的要求和秘书处的倡议 , 会议还讨论了进一步办好会刊问题。一致认为 : 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自 1992 年起改《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刊名为《美国史研究通讯》 , 并调整和充实会刊的版面和内容。会议要求广大会员和热心美国史研究者踊跃投稿,并就办好会刊提出宝贵意见。(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京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载(《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1992 年第 1 期,总第 54 期, 1992 年 4 月 15 日)秘书处在《关于近期工作的说明》中说 : 经秘书处与京津地区主要学会负责人商定,决定改进会刊 , 调整栏目,增加封面,每期争取固定为两个印张 ( 即 32 个版面 ) ,容纳内容 4.5 万字左右。现急需各种稿件,凡论文、译稿、学术信息、会员动态、书刊评介、出版情况、学位论文提要等稿件,不在长短,一概欢迎。特别盼望老一代学者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治学经验形成文字 , 或请人整理成篇 , 在《通讯》刊登,以启迪后学 , 鼓励来者,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对学位论文提要亦作一些规格要求:博士论文提要以 5000 字左右为宜,后附参考书目 ; 硕士学位论文以 3000 字左右为宜,亦请附上主要参考书目。(《美国史研究会通讯》 1992 年第 1 期,总第 54 期, 1992 年 4 月 15 日)该期《编后记》写道 : 有关《通讯》的编辑 , 编者曾听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 《通讯》不过是为会员提供一些情况 , 交流一些信息 , 一般是看过即扔 , 没有多大保存价值 , 因此,也用不着在纸张、印刷、版面等形式问题上多做文章,登些有内容的稿件即算功德圆满 ;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把《通讯》办得气派一些 , 办得象个刊物,办得正规一点 , 因为作为一个研究会 , 会刊是一个门面 , 是其存在的体现。这两种看法都颇有道理,编者也对此进行过深思。俗语云佛要金妆,再好的刊物,纸张低劣,印刷粗糙,版面混乱,恐怕也很难招徕读者,但一谈上等纸张、精良印刷、优美版式之列的问题 , 就涉及到了孔方兄,而这正是我们这种民间团体最发愁的事情。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把刊物办得好一些 , 办得让人看起来舒服一些 , 这一直是编者日夜为之计较的问题。这期刊物在版式上做了一些改动(改是改了 , 是改进还是该退,编者尚缺少自信) , 至于纸张 , 上等的花不起钱 , 还是一如旧制;印刷上编者鞭长莫及 , 但可多与印刷厂联系 , 争取他们的合作 . 我们努力的方向 , 是想把《通讯》办得到潇洒一些。 1992 年 7 月 10 日出版的《通讯》 1992 年第 2 期(总第 55 期)开始向刊物正规化发展。封面的设计和印制比较讲究 , 目录页上写明主编张友伦 , 副主编黄安年、李剑鸣 , 编辑李剑鸣、马梅秀、肖军、周学军 , 本期责任编辑李剑鸣。这一期刊登了 1992 年 6 月 13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京津地区理事会议纪要》中专门谈到关于办好《美国史研究通讯》问题。会议对改刊名后的《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2 年第 1 期表示满意,对责任编辑李剑鸣的同志的辛劳表示谢意。为提高刊物质量 , 并争取刊号 , 内部发行 , 与会理事提出以下意见。 1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内部发行刊物《美国史研究通讯》由每届年会的理事长任主编,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1992-1993 年 , 《美国史研究通讯》主编张友伦,副主编黄安年、李剑鸣。《美国史研究通讯》由李剑鸣、马梅秀、张聪(暂时由周学军代)、肖军四人组成编辑组 , 李剑鸣兼任负责人。 2 ,办好刊物,需要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 , 特别是踊跃投稿。每位理事和会员有责任向会刊提供或推荐稿源,理事更应与会刊保持联系。《通讯》刊登未公开发表的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或摘要。学位论文要办成特色,硕士学位论文提要不要超过 3000 字 , 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不超过 5000 字。研究生导师和应届毕业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后即抓紧提要撰写,学术信息、史学动态、资料选择、新书评介、会员动态等栏目均望各位会员积极撰稿。刊物内容应符合我会宗旨:促进我国的美国使教学与科研发展。提倡开展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 , 推动会员尖的相互了解和团结。稿件形式不拘,提倡短小精悍,学术论文以 5000 字左右为宜。为减轻编辑重负,稿件请用稿纸誊写清楚。限于目前经费拮据,所刊件恕不能付给稿酬,将视情况赠送少量《通讯》以示感谢。 这一期的《编后记》写道 : 为办好我们这份小小的刊物,京津地区历史曾多次开会研究。经过个各方面的一致努力 , 刊物总算办得有些特色。但问题和毛病仍然很不少 , 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第一个问题 , 也就是最突出的问题 , 是错漏现象严重。这个问题不仅见之于我们的会刊,时下一些名号响亮的正规刊物亦在所不免。但我们不能采取有云林遮丑于前的态度来搪塞或自慰,而应加倍地认真工作 , 争取少出错漏 , 使我们大刊物在质量上更进一步。再有就是版面不够活跃,变化较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由于编者都是办刊的门外汉。今后当学习有关的知识 , 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三是长文较多。文长未必不好 , 但短小精悍当更合本刊特点。这点请会员予以理解。我们特别欢迎 5000 字以内的稿件,对字数较多的文稿 , 编者将酌情删削,纵或删之不忍、削之不当 , 但亦无可如何,作者鉴谅。本期刊发的京津地区理事会议纪要中提出了办好会刊的新设想,这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广大会员和理事予以更大支持 , 让我们付出更多的劳动 , 调动更大的热情 , 力求使《通讯》的面目为之焕然。 仔细阅读每期的《编后记》,都给人对编辑的辛劳有新的了解。 1992 年 10 月 1 日出版的《通讯》 1992 年第 3 期(总第 56 期)《编后记》说 :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 , 自从秘书处迁址后 , 会刊上每期都刊有出自南开大学会员之手的文稿,有时一期上甚至不止一篇。造成这种状况,并非编者私心作祟,也不是南开大学会员刻意捞取楼堂台近水之便 , 而确系不得已而为之。由于种种原因,本刊常有稿荒之虞,编者曾多次向部分会员约稿,其中特包括在天津的会员 ; 本地会员因联络较方便 , 所以成了最可靠的稿源之一,而这些会员总是有求必应,令编者很是感激。如遇稿源丰富 , 编者则优先刊用外地会员的稿件,而南开大学会员只有在缺稿时才刊用。瓜田李下,确应当心,以免以刊谋私之嫌。由此编者想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 即本刊作者面较窄,特别是会员较少的单位的美国史研究与教学 , 未得到应有的反映 . 编者曾在编者后中说过 , 会刊是全体会员的园地,希望得到全体会员的支持和爱护,在此 , 我们再次恳请广大会员为本刊撰稿。 1993 年 4 月 1 日出版的《通讯》 1993 年第 1 期(总第 58 期)《编后记》说 : 又是让人颇为费心力的第一期。每年编发这一期时 , 编者总是甚为犯难。因为紧接寒假之后 , 手边稿件极少。这次编辑采取紧急求援的办法 , 向理事和部分会员发出索编信。数日之内受到若干来稿和回信。李世洞、张兹暑、方生、时殷弘、杨玉圣等先生及时赐稿,使本期得以按时发稿。年近八旬的我会顾问黄绍湘教授不顾体弱眼疾,仍为本刊赐稿,尤其令人感动。编者深深感到全靠大家的无私支持 , 本刊才得以维继。在拜金主义猛烈冲击的今天,能有这种局面着实难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工作呢。新年总得有新伽光景。本刊的封面是经过重新设计的 , 版式也略有改动。我们相信 , 在广大理事和会员的支持下,本刊今年一定能办得更有特色。这当然也是大家所冀望于我们的。 1993 年8月1日,笔者在第七届年会上做《面向四化 , 面向世界 , 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其中谈到改进会刊的编辑工作 , 提高刊物质量 , 为争取公开出版创造条件。报告说 : 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 1992 年 3 月 15 日京津地区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决定 , 从 1992 年起对会刊的刊名 , 版面 , 栏目进行调整。刊名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改为《美国史研究通讯》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固定为季刊,每期两个印张,增加封面,加大学术论文的比重, 开辟新书评价,学位论文提要,学者论坛,国内外史学界等栏目 , 并改用电脑激光照排胶版轻印刷。 6 月 13 日京津地区理事会会议决定 : 该刊由在任理事长任主编 , 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 并组成以常务副秘书长为负责人的编辑组。在广大会员、顾问、理事的支持下 , 刊物质量有了明显地提高 , 日益接近正规刊物的水平。改版后已经出版了 6 期。会刊得到越来越多的会员和顾问的关心和支持 , 经常为会刊供稿的会员有杨玉圣、高春常、张聪、王英文、梁茂信、赵学功、陈海宏、肖军政等 ; 理事中踊跃投稿的有李世洞、时殷弘、黄柯可、方生、杨宇光、王旭、张兹署、李剑鸣、黄安年等 ; 顾问中有黄绍湘、杨生茂、刘绪贻等先生热心扶持会刊 , 经常赐稿。对所有支持和关心会刊的会员和顾问 , 我代表理事会在此表示感谢。报告在谈及理事会和秘书处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建议时说 : 目前 , 我会尚无一个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 , 《美国史研究通讯》已为争取刊物的公开出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期望新一届理事会在这一问题上获得突破。(《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总第 60 期 ,1993 年 10 月 1 日) 自中国美国史理事会第六届理事会起 , 每届的一揽子新班子的《通报》都有关于新一届《美国史研究通讯》编委会的名单,《通报》说 : 经第六届常务理事会 8 月 5 日研究 , 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美国史研究通讯》本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张友伦,副主编黄安年、李剑鸣、杨玉圣。编辑李剑鸣、杨玉圣、肖军、张聪(女)。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的《编后记》就会刊写道 : 会刊向来的宗旨是 : 探讨问题,交流信息 , 介绍国内外美国史研究的新成果 , 联络会员共同推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有的会员建议 , 为加快信息传递和活跃学术空气 , 可以借会刊这块园地,对一些会员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 如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美国史研究走向、中国美国史研究如何形成中国特色、青年学者的成长道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美国史学的成败得失、中国美国史研究如何面对和走向世界等等,开展讨论和交流。这个设想极富启发性,也是本刊编者想着手而未能有成的事情。我们盼望广大会员都来关心会刊,关心中国美国史研究 , 不断为本刊赐稿。坦率地说 , 本刊能否有新面目的关键 , 并不在编者 , 而在于广大会员的支持和爱护。尽管经济和社会的压力很大,办刊日感困难 , 但我们仍旧是满怀信心的 , 因为近来会刊的稿源日趋扩大 , 这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添了劲头 , 由此看来 , 广大会员所期冀的新面目,是完全有望出现的。 我们可以从各期的编后记中体会到维持《通讯》出刊之难和编辑精心设计的付出。 1993 年 12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4 期(总第 61 期)的《编后记》就会刊写道 : 待今年第三期印出寄走 , 才发现帐薄上已是羞涩得很 , 第四期稿件齐备 , 却不能送往印刷厂 , 这次为炊之难,不在无米,却在无柴!正在学会负责人和本刊编者为之发愁时 , 从西北的兰州传来佳讯 : 我会常务理事、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文军研究员慨然允诺,独力负责本刊第四期和明年第一期的印刷 , 这真让我们喜出望外。和着连声的阿弥陀佛,我们心里充满感激。武文军研究员此举 , 不仅力助学会和本刊,更是裨益于全体会员 , 我们相信大家的感激之情,与我们是同样热烈而真挚的。因危之际解囊相助,这在学会的发展史上 , 也是值得一书的事情。我们曾经提级,现在办刊所感到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均很大 , 这决非虚妄之言。若无慷慨之助 , 第四期便不能与大家见面 , 而编者所预告的新面目,则更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印工、纸张、和邮费急剧上涨的情况下 , 指望稳如泰山而分文不涨的皇粮,想要维持会刊,实在是完全无望的。在广开稿源之外,尚须广开财源,寻求各方赞助支资持,这已是本刊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条件,敬祈广大会员援之以手 , 共同扶持本刊的成长。 1994 年 4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4 年第 1 期(总第 62 期)的《编后记》写道 : 各位会员能够读到这期刊物,仍要感谢我会常务理事武文军研究员。从去年第四期可以看出,无论纸张还是印刷 , 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改观,真是令人万分喜悦,更加从心底里感激所有为第四期顺利面世付出劳动的各位朋友。本期是 1994 年第一期,遵循惯例,应当有一些新的变化。封面经过重新设计。这是一新;作者中出现几个新名字,这也是新的体现。我们不想把刊物办成一个美国史论文集,而想在学术性之外,大力加强信息论 , 并使刊物生动可读。我们尤其希望开展争鸣和讨论 , 多刊登一些短小精而观点新颖的文章。上期曾发表两篇讨论厚积薄发的短文,只是一个尝试和开端。另外我们还十分欢迎书评,无论是中国学者的美国使著作 , 还是英文式中文的外国学者的著作 , 都可以成为评论的对象。如果真正开展评论而不止于赞颂,则于扭转图书评论界的不当风气大有裨益。 1994 年 7 月 1 日 , 《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4 年第 2 期(总第 63 期)的《编后记》写道 : 编这一期刊物时 , 我们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 我们首先要感谢的 , 是河南大学历史系的杨麦龙副教授,正是由于他的资助,本期的编印才成为可能。我会会员真是既热心又善良,只要理所当然,总是伸出援助之手 , 这或许是我会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会存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同时我们的忧虑也日益强烈。会刊乃是我回存在和活动的一个标志,可是它的出版已为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困难所困扰 , 从去年第四期至今,如果不是武文军先生和杨麦龙先生慷慨资助,局面断然不能维持 . 我们真诚地努力把刊物办得好一些 , 但有时确有独木难支之感。如何保持会刊的生存,现在已是一个摆在编者和全体会员面前的紧迫问题 . 让我们共同设法,倾其全力以渡过难关吧。本期的文章以信息性为主。此外还刊发了几篇批评式书评。这些文章本着推动学术研究的善意,对学术界的某些不良风气加以针贬,虽然只是作者的一家之盐,但涉及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我们很想利用会刊来开展讨论和争鸣,共同为纯洁学风、深化美国史研究献计出力。学术应是社会共同的事业 , 一个治学的人 , 理应在个人名利得失之外,多为读者着想 , 多为社会考虑 . 前贤的榜样总是令人鼓舞。我们相信 , 通过正常的批评和讨论 , 一定可以活跃我们的学术气氛。 在 1995 年 2 月 14 日举行的世界历史学科的学会、研究会负责人会议上 , 笔者以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身份做《近年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汇报,谈到 : 本会主持编辑、出版的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 ( 原名《中国美国史研究通报》 ), 自 1979 年以来 , 已连续出版 65 期内刊。所刊文章 , 均系出自会员之笔的论文、书评、学术动态、海外信息和学位论文提要等。它力图立足本会 , 面向四化 , 放眼世界 , 以学术性、信息性、多样性为特色 , 在学术界已经起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在谈及理事会工作时说 : 办好会刊 , 努力提高刊物质量 , 为争取公开出版创造条件。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 1992 年 3 月 15 日京津地区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决定 , 从 1992 年起对会刊的刊名 , 版面 , 栏目进行调整。刊名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改为《美国史研究通讯》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固定为季刊,每期两个印张,增加封面 , 加大学术论文的比重 , 开辟新书评价 , 学位论文提要 , 学者论坛 , 国内外史学界等栏目 , 并改用电脑激光照排胶版轻印刷。 6 月 13 日京津地区理事会会议决定 : 该刊由在任理事长任主编 , 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 并组成以常务副秘书长为负责人的编辑组。在广大会员、顾问、理事的支持下 , 刊物稿源有一定保障 , 自 1992 年第 1 期至 1994 年第 4 期共发表各种文章、资料和报道等共 215 篇 , 质量逐步有所提高 , 日益接近正规刊物的水平。( 1995 年 4 月 30 日出版的《通讯》 1995 年第 1 期(总第 66 期) 1995 年 12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1995 年第 4 期(总第 69 期)的《编后记》中写道 : 我们有一本难念也的确念好的经。一年到头都是那些老问题让人头痛不已:稿源不足啦,经费短缺啦,等等。能够支撑到现在,一年四气从不短缺 , 自觉甚为不易,反馈回来的消息说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不错 , 有一份像模像样的刊物。我们听了固然如酷暑得甘霖,但也略约有点不以为然:偌大一个研究会,大抵不能满足于维持这样一份像模像样的刊物吧?其实 , 我们要做的远不止于维持。推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走向深入 , 这是我们全体会员的共同心愿。我们面临许多的难题,也有不少体会与心得 , 因而我们需要讨论 , 需要交流。那就请利用会刊所提供的这块小小的园地吧! 1996 年 3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1996 年第 1 期(总第 70 期)的《编后记》中写道 : 这是今年的第一期,也是本刊创办以来的第 70 期 , 但愿它同时是一个新起点。从内容看 , 这个希望是甚为实在的 , 因为本期各篇文章均言之有物,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关于美国经济重心是否西移的讨论 , 就很有意思。无论是上期所刊钟文范先生的文章,还是本期的两篇 , 都本着平等讨论问题精神 , 平心静气地就学术论学术 , 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学风。这是本刊一直盼望的一种气氛,如果类似的讨论能够不断出现,对于活跃我们的思路,打破各自埋头自己领域的沉闷状态,深化美国史研究 , 都必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实 , 值得讨论的问题还很多 , 只要出于追求知识的健康心态,这样的讨论将推动学术事业进入新的境界。另外,有关人物的几篇文章,或介绍著名作家,或侧记美国史教授,或抒发研究者自己的心声,都有打动人的地方。评论美国史新著的文字 , 也为读者提供了新办的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自中国人之手的美国史著作 , 开始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 这真值得高兴。推动中国美国史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也是我们办刊的心愿。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通报》说 : 经第七届常务理事会 8 月 7 日研究 , 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美国史研究通讯》本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时殷弘,副主编李剑鸣、杨玉圣、赵学功。编辑李剑鸣、杨玉圣、赵学功、肖军。( 1996 年 9 月 30 日出版的《通讯》 1996 年第 3 期,总第 72 期) 1996 年 8 月 5 日 , 笔者以副历史长兼秘书长身份做《切实推动学术研究 , 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 , 首先谈的进一步做好会刊的编辑工作 , 提高刊物质量。报告说 : 为了积极推动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 , 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也为了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 《美国史研究通讯》自第七届理事会以来 , 共编辑出版 12 期 , 累计 70 余万字 , 发表各类文章、简讯等 200 余篇 , 其中学术专论 26 篇、译文 11 篇、序跋 8 篇、书评 26 篇、学位论文提要 12 篇 , 还介绍了 40 余种美国研究著作的出版信息 ; 对版面和栏目均作了较大的调整 , 先后辟有学术动态、史学述评、学术短论、学界人物、学者论坛等栏目。经过个方面的持续努力 , 会刊的学术性有所提高,信息量明显扩大,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一直是联络会员、交流信息和探讨问题的重要园地,基本上达到了办刊的目标。《美国史研究通讯》 ( 前身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 ) 自创办以来到今年 6 月已经出版 71 期了。记得上届年会刚结束 , 复旦大学姚椿龄和杨宇光同志曾在《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上发表《年会后话》的一文 , 文中的一段话表达了广大会员的心声。该文写道 : 这份通讯标志着研究会的学术存在 , 也确实起了交流信息 , 沟通情感的作用。许多同志所以对美国史研究会维系着感情 , 通讯是起了不可忽视的纽带作用的。这份通讯办的期数之多 , 内容之充实 , 在我国众多的学会中 , 恐怕还不多见。会刊的编辑和出版得到了理事会的指导和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 , 在没有稿费和任何其他回报的情况下 , 许多会员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踊跃赐稿极大地丰富了会刊的稿源 , 在来稿中有高质量的学术专论 , 有探讨学术问题的争鸣文章,有批评不良学风的评论,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学术消息和短论,这些文章是提高刊物质量的有力保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当会刊的出版遇到严重的经费困难时,我会常务理事、兰州市委宣传部武文军研究员曾慨然出资承担 1993 年第 4 期和 1994 年第 1 期的印刷出版工作 , 我会会员、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麦龙先生捐赠人民币 1000 元资助 1994 年第 2 期的出版 ; 不少会员主动缴纳赞助性会费以赞助我会会刊的出版 , 以及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富布赖特学者唐纳德魏森浩 (Donald Whisenhunt) 先生捐赠和募集资金合人民币约 1100 元,反映了美国朋友对《通讯》的关注。所有这些慨然相助,是会刊能够出版的财力保障。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上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会刊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面貌。我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剑鸣教授为《通讯》的编辑做了大量具体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此 , 理事会特代表全体会员,对所有支持会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士和编辑部的工作会员表示诚挚的谢意。但会刊的编辑出版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是经费极其紧张。由于物价上涨而研究会经费并未相应增加,加以此次开会支出甚多,因此本次年会以后会刊的维持费用将发生严重危机,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连续性能否坚持,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和秘书处多方筹措资金,设法渡过难关。目前我们已高兴地获悉武文军研究员已再次表示将赞助出版 1997 年的两期通讯。第二是稿源尚待扩大。会刊主要是一个提供信息和交流意见的学术媒体,因此特别欢迎短小精悍而信息丰富、见解新颖的论文、争鸣文章、学术短论、治学体会、学术信息、出版消息、会员动态等方面的稿件,并请会员在投稿时尽量寄给秘书处《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组,勿寄个人,以免延误。第三是刊物的印刷装订质量有待改进。我们相信,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会刊的质量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上) 1997 年 12 月 30 日出版了《通讯》 1997 年第 3 、 4 期,(总第 76 , 77 期),谁知这一临时性合刊模式一直维系到现在。该两期的《编后记》写道 : 本期的印刷和出版 , 得到了祝立明先生的大力支持。再次期间,我会经费来源受到限制 , 本刊可能不得不改每季度出版为半年一期。恳请会员谅解。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实际上 1998 年和 1999 年两年均分别出版了一年的合刊。 1998 年 10 月 30 日出版了《通讯》 1998 年第 1 、 2 期,(总第 78 , 79 期),该两期的《编后记》写道 : 在我会祝立明先生大力支持下 , 我们顺利推出了今年的第一、二期合刊,、。目前办刊的条件变得日益困难 , 我们这份刊物仍能支撑到今日,如果没有热心公益者的慷慨支援和广大会员的不断鼓舞,自然是难以想象的。近期的刊物在编、校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 错、漏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我们真诚地想把刊物办好,以期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但由于几为编者既未受过专业编辑的训练 , 又都在各自的单位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能力和精力的双重限制 , 大大制约了刊物编辑质量的改进。我们已经从这些编后记中隐约感受到会刊 不仅受到来自财源的限制 , 而且收到编者自身时间安排上的困难。 1999 年 7 月 30 日出版了《通讯》 1999 年第 1 、 2 期,(总第 80 , 81 期),该两期的《编后记》写道 : 本刊 1998 年第一二合刊因故延期 , 出版时已是今年年初 , 所以去年仅出了一期合刊。现在编出的这一期 , 乃是 1999 年的第一、二期合刊。这一期的编印,仍旧得到了我会理事祝立明先生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会在经费方面嗯正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自 1997 年开始的民间团体清理工作尚未结束 , 我会的正式登记手续正在办理之中 . 在此期间,主管部门的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 致使基本工作无法开展。幸而得到许多热心会员的慷慨赞助,特别是在祝立明先生的帮助下 , 本刊在艰难处境中仍得以维持。作为本刊的编辑人员,我们可以想广大会员承诺:虽然刊物不能按期按时出版 , 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 , 我们都不会使这份延续了 20 年的刊物中断。 1999 年 10 月《美国史研究通讯》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李剑鸣,副主编杨玉圣、赵学功。编辑杨玉圣、赵学功、肖军、张聚国。 2000 年 5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2000 年第 1 期,(总第 84 期)《通讯》《编后记》称本刊是 200 年第一期,在版式、开本、栏目上作了一些新的调整。为使这本延续了 20 年的刊物能更好地为会员服务 , 编辑人员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从这时起到 2002 年,会刊的开本改为小 32 开本。 2002 年 12 月 31 日出版的《通讯》 2002 年第 2 期,(总第 89 期)刊登了 10 月 22 日第九届理事会《通报》 , 宣布 : 经第九届常务理事会 10 月 22 日研究 , 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如下:主编王旭,副主编胡锦山、赵学功。秘书处办公地点由南开大学迁至厦门大学。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剑鸣在《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谈到会刊的编印时说 : 编印出版会刊《美国史研究通讯》一直是理事会的一项主要工作。第九届年会以后,经于有关各方商议,对《美国史研究通讯》作了改版,由原来的 16 开改为大 32 开,仍保持警 2 个印张。同时对封面和版式作了调整。改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印张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容量,同时便于邮寄和保存。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和稿源有限 , 不得不由季刊改为半年刊。 1999 年下半年迄今共出版 6 期,共刊登论文 14 篇、书评 , 随笔 4 篇 , 学术报道 9 篇 , 学术论文提要 6 篇 , 其他专稿 18 篇 , 简讯和书评 20 余则。来稿较多的会员单位有北京师大、东北师大、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和南开大学等 . 编辑人员所做的另一项主要工作 , 是收集和整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校的美国史硕士、博士论文题录,制成表格,在会刊上陆续刊登。据秘书处收到的反馈,这种题录受到了广泛欢迎 , 有些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还引用了其中的资料和数据。这两项工作得到许多理事和导师的支持与协助,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会刊的编印一度为经费匮乏所困扰,由于黄安年教授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 目前这一困难得到缓解,欢迎各位会员继续为会刊撰稿,共同努力以改善会刊的编印。在该期《编后记》中写道 : 这是在南开编印的最后一期通讯 , 从下一期起,通讯将在厦门大学编辑出版。在上一个羊年 , 我们从武汉大学接过了编辑通讯的工作 ,12 年来 , 通讯的编辑出版是在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中进行的 , 在最困难的时候,武文军、祝立明和杨麦龙等先生给予了研究会很大的支持和关照,编委会全体人员也在广大会员的支持和鼓励下 , 使通讯得以不间断地出版 . 对此,本届编委会表示忠心的感谢,对于不尽人意之处,垦盼各位会员能给予谅解。在编辑过程中 , 我们可以感到中国美国史研究正在不断走向深入 . 这本小小的刊物是一条纽带,它把全国的美国史研究人员联结在一起 , 它也是一块园地,使同行们能在这里交流信息 , 互相切磋。 南开大学时期的《通报》和《通讯》和在武汉大学时期相比,上了一个新台阶,作出了新贡献 , 结交了新朋友,扩大了新交流 , 增强了新的凝聚力。也充分展现了财源难、稿源难、编辑难和创新难的酸甜苦辣历程,以及会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未完待续,下接三) . 附《通讯》影印件6 张。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2008,展望2009
Medicine 2009-1-4 11:17
时间的脚步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快,2007年的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而2008年即将结束。还有10多个小时,2008年就会成为过去,2008的所有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记忆里沉淀。每一年都看似平淡,在已经过去的365天内,却也有得有失。在得到与失去中不断寻找平衡,也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让自己迷失、清醒、再迷失、再清醒,这也许就是人生。 2008即将成为过去,自己能为2008所做的就是沉淀精华,剥离糟粕。2008年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想家,因为在外1年多的生活让自己越来越明白家真正的含义;2008年比以往都冷静,因为知道很多东西虽然很好,但不属于自己;2008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忍受孤独,因为这是成长所必须的;同时,2008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实,因为上海之行让我明白原来儿时的梦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是自己最真实的想法;2008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你爸爸妈妈,虽然可以从电话中听到那关爱的声音,但是我知道他们的怀抱永远是最温暖的;2008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讨厌工作,因为种种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激情!2008,我的2008不管我失去什么,也不论我得到什么,重要的是我用心走过! 2008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不平静的一年。人们的话题还没有从年初的50年不遇的雪灾完全结束,西藏那个神圣美丽的地方发生的藏独事件,又一次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那个美丽的高原;当我们在感叹国家对藏独事件的处理态度时,5.12汶川大地震让每个中国人流泪,让汶川在瞬间传遍全球。8月的奥运的顺利闭幕,让中国人民兴奋高兴了,盼望着中国拿奖牌,当时那种高涨的爱国情感染了所有的人。世间没有完美,或许缺憾是美的源泉,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好的消息传到我们每个人的耳朵里,十月探头的金融危机,随着危机的蔓延,逐步变成了经济危机,每个人都在居安思危,瞬间整个世界好像都变了颜色。 时间总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某个特殊的事件或特殊的人,停下自己的脚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继续的还得继续,那来年我们该如何呢?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耳朵听到的话语、各种媒介蒙蔽了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相信家人,用心坦然面对一切,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2009即将到来,自己的2009应该是如何?我不能计划2009的每一天,但我知道我又长大了一岁,应该学会承担更多的东西;我不能把握2009的每一天,但我能把握回家的时间,知道自己会让父母在短短的时间里开心;我不能要求父母百分百理解我,但我知道只要我真实的告诉他们我的想法,他们会理解,更会祝福我;在2009的计划中,我无法保证我会实施的很完美,但我知道我会用心去体验,认真去对待;2009我知道自己会离开,但我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还会回来;也许2009有很多机遇,也会和2008一样平静,但我还会用心去生活,用心去体验2009的每一天,即使有些时候会孤独、会痛苦! 用记忆埋藏2008,用心迎接2009,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份感情,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勇敢的面对自己,挑战自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博”2009年展望[诗画音]
刘玉平 2009-1-2 16:02
图片 URL : http://pic.nipic.com/2007-10-10/20071010194217129_2.jpg 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南拳北腿少林功,古有武当今迷踪。博文虽多是应景而作,也有一定套路的说 :) 小刺猬在 2008 年的最后一篇以总结性的 科博 诗路 2008 :(三)秋律冬韵 收官, 2009 年的第一篇自然应以 计划 类展望开局啦。其实,计划也谈不上,只是一些大致的设想而已,欢迎大家指正,呵呵。 估计有些大虾要抛来诸如俗套、八股之类的砖头, 哈哈, 且慢,一则咱就是俗人一个,大家估计也彼此彼此。谁见过神仙的说,外星人?那也是人啊;二则这是地球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有些道理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古训曰:凡事预则立。科技工作,计划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估计这里没写过计划的博主可能与大熊猫一样珍稀哦。 一通闲话,说得有些多了,打住转入正题。 加盟科博一年来,对于 点击率 也经历了关注 迷惑淡然的过程。如何处理好 质与量的矛盾,确实非常重要: 质是雪中送炭,量是锦上添花 。回头一看,一年来居然凑了 213 篇,去掉几篇转载的,也是两百出头,而且绝大多数是在 5 12 之后写的,差不多平均一天一篇,也算高产了。但是,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前一阵与考兄交流过,着眼于 由浅入深、提高质量 (见:杨玲 勇气 暖暖 和 垃圾堆里求生存 ),让文章更加 性感 ,知识性和可读性更进一步。 无论如何, 2008 年在中国历史上应当属于不平凡的一年。寒冻、地震、奥运、神七、两个 6+1 之类的大事,让我们品味了酸甜苦辣,也激发了无数人的写作灵感。 灵感 这个有点玄妙的概念,简单些说,灵感就是话茬,没个理由还瞎嚷嚷啥啊。小刺猬真心地希望 2009 年 的大事, 真善美 的方面能多一些。如此,小刺猬多写些 老干体 也无妨,呵呵。当然,对于 假丑恶 的现象,包括自己的不当言行,小刺猬会在 时评闲论 、 民主与法制 和 生活点滴 等主题中应之以刺。 虽然小刺猬经常不屑标题党,但自己颇为顺手的 ,也经常是一诗一画一曲,自我批评一下。小刺猬是个性情之人,诗随思出,常常是一挥而就,呵呵,幸有诸位指点斧正而得以小有提高。主力专题之一 诗词书画 , 诗词 的主攻方向为 春、夏、秋、冬 四大主题,以及昌凤兄建议的 新乐府 主题,在保质前提下争取多产; 书法 的主要着力点为指篆,以不负 新 正 兄 一片厚望; 画 的方面计划完成 2~3 幅国画习作,分享更多精美的图片。 思考 专题,主要想就中国文化和思想这一重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当然关于 科学、哲学 等普遍意义上的思考也会及时与大家交流。 2009 年承担的科研任务较多,野外工作可能数倍于去年,估计 是那山谷的风 和 秀美山川 两个主题的文章数量会有所增加。 地学科普 主题,应该予以加强,毕竟是谋生的主业(从中国公民的角度,对 本职 的说法,小刺猬并不完全同意),主要想就现在主要从事的 矿产资源、岩石、构造 等领域,将自己的一些研究进展和学习心得与大家交流分享。 原 科技知识 与 生物医药 两个主题,将合并为新的 科技知识 主题,主要交流分享一些非主业领域的科普类知识和中医药学的学习心得。 另外, 海外风情 将主要对 2005 年 ~2006 年在澳大利亚生活的见闻加以深化,并对(可能)参加的国际会议予以及时报道。 让我们满怀希望走进 2009 * * * 歌曲希望(演唱:白冰)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圆舞曲(华尔兹)式短歌,歌词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第一次听到的是超女张靓颖演唱的。没想到竞争新版红楼梦宝钗一角的 白冰 ,以她那甜美饱满而带有几分磁性的音色,将这支歌曲演绎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华彩部分的高音假声,游刃有余、余音绕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59 次阅读|25 个评论
集成电路测试方向的发展前景
yangjingangel 2008-11-26 11:55
首先说明一下,我本人就是研究集成电路测试方向的。开初选择这个方向的原因就是觉得它软硬兼备。但是真正开始研究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不似我想象的那般简单。 身边的同门师兄妹都很关注该方向的发展前景,其实说白了,就是关心它的就业前景。相关领域的老师是这样说的:集成电路测试是很 有用的 (没用我们研究它干嘛?),尤其是对那些生产相关芯片的厂商和公司。现在国外在这个领域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但我们国内还没有独立的这样一个公司,但是只要有开发与生产的地方就 需要测试 (可见能够就业的范围极其有限),而且我们国家也在 逐渐重视 (表示还没有重视)这个领域 总而言之呢,我们这个研究方向是个热门中的冷门。 IT 行业热吧?很热,热过头了!软件工程热吧?最好就业的十大专业里排名第一!嵌入式系统热吧?新新兴起的 IT 又一热!集成电路测试直属嵌入式系统旗下,隶属于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在 IT 行业涵括之内,但是它却是热热热门中的冷门。就业前景似乎不是一般的暗淡,就已就业的师兄师姐而言,除了改行的貌似都进了华为了,进了华为的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做了本行。 但是换个角度来想,也许现实并不是那么糟糕。它有用证明它值得研究,它被需要证明我们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它逐渐被重视证明它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冷门不表示永远冷门。之前本科阶段学的是计算机,那在当时简直热的不得了(热到顶点就意味着开始走下坡路),等我毕业的时候,大街上随便抓一个就是学的计算机,就业一样困难。但是集成电路测试是在一个冷到热的转变过程,这就说明目前我们的就业前景只会越来越好。 写这个只想为同行们加加油,也为自己鼓鼓劲,千万千万别泄气更别放弃 ~~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506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