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靡靡之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7)
jiangjiping 2019-5-3 09:18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7) (一零七)在美国最有名的10家法国餐馆。 蒋继平 2019年5月3日 随着全球化和出国旅游热的进一步发展, 国人到美国来旅游探亲访友的机会越来越多, 要是游客是一位吃货的话, 到了美国, 一定想品尝一些世界级的名菜或者各国不同的菜肴风味。 为此, 我利用这个系列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一些信息。前面首先介绍在美国最有名的10家德国餐馆。今天接着介绍在美国最有名的10家法国餐馆。本文只用英文来介绍。 这不是因为我懒, 不愿意翻译, 而是因为这些餐馆只有英文名字, 或者说法文名字。 它们挂的牌子就是如此。翻译了没有任何作用, 反而帮倒忙。下面的文字的左边是餐馆的名字, 中间是所在城市, 最右边是所在州的缩写。 Bouley, New York City, NY. Cafe Provence, Prairie Village, KS. Daniel, New York City, NY. Joel Robuchon, Las Vegas, NV. Le Diplomate, Washington, DC. Le Pigeon, Portland, OR. Les Nomades, Chicago, IL. Milisse, Santa Monica, CA. The French Laundry, Yountville, CA. The French Room, Dallas, TX. 法国餐馆最大的特点是海鲜和葡萄酒, 还有餐桌上很可能有鲜花, 餐厅中飘荡着靡靡之音。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岩:邓丽君在大陆是怎样解禁的?
热度 1 fqng1008 2014-7-20 14:09
导语:邓丽君这个名字在华人世界的知名度,超越了一切政治、文体人物。将近四十年以来,她的歌声从靡靡之音变成了华语经典,滋养了一代代人。然而大陆对邓丽君的追捧却基本来自民间,官方对她的态度一直模糊不清,在她活着的时候,央视没对她进行过任何报道。本文试图在这种“官冷民热”的大背景下,厘清邓丽君在大陆的“解禁”史。   1979年以前:黄色+反动以“俗”之名被禁   标志事件:1980年,中国音协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专门展开对邓丽君歌曲的讨论与批判。正统学院派的专家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属于“靡靡之音”、“黄色歌曲”。并特别对她翻唱的《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曲的主题指向提出了质疑。   邓丽君生于1953年,年少成名,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是名满台湾的小明星了。而彼时大陆的文革正搞得如火如荼,两岸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所以大陆听众在文革后才零星听到邓丽君,而那时,她其实已经把事业重心放到了日本。1974-1977年,邓丽君在日本共推出8张大碟及12张个人单曲唱片,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的明星。   在70年代后期,大陆听众听到邓丽君的歌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偷听敌台和翻录磁带。在那个年代,基本除了大陆的电台以外,都是“敌台”。而大陆的电台又不播任何的邓丽君歌曲,所以,收听邓丽君=收听敌台。好在文革之后,收听敌台已经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罪名,通常是一番批评教育,至多背个处分,与文革时动辄面临劳教甚至判刑的风险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收听“敌台”的风险降低,是邓丽君流行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通过翻录磁带收听邓丽君歌曲,则属于南部沿海省份的特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内外交流日渐增多,使邓丽君等港台音乐磁带得以通过私人携带的方式来到大陆。当时人们还没有太多版权意识,一盘原版磁带可能会被翻录上百次,而每盘翻录的磁带又会被聆听上百次。   邓丽君之所以在那个年代突然“爆红”,与其唱腔和歌词内容密不可分。被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教育了几十年的人们发现,歌曲竟然还能这么唱?歌词竟然还能这么写?人们禁锢的大脑瞬间被开辟了一片新视野。而由于两岸听众对邓丽君歌曲欣赏的不同步,使得在台湾经过十年传播而积淀下的几十首好歌,在同一时间“砸”向了大陆听众,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就爱上了这个声音。   然而那些让邓丽君为人喜爱的特点,恰恰成为她被禁的理由。邓丽君的情歌很快被戴上了“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等帽子,与喇叭裤、蛤蟆镜等一道成了老师家长眼中会“教坏小孩”的东西。而把邓丽君歌曲上升到“毒草”这一高度的,是1980年的中国音协西山会议。   会上被批判最猛烈的是《何日君再来》。因为“君”字与邓丽君名字相同,如今“何日君再来”常被用于怀念她的演唱会或文集名字。而在当时,《何日君再来》是一首典型的“不良歌曲”,无论从黄色还是反动的角度,都能批判。歌词“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从字面意思理解是青年男子与女友依依不舍的情景,属于“黄色”;这首歌创作于1936年,正值日本入侵中国之时,“君”指的是国家,或者说指的是国民党军队,“何日君再来”有“何时收复失地”之意。从这个角度讲,歌名与当时国民党鼓吹的“反攻大陆”暗合,又属于“反动”。   这样一首“又黄又反”的歌,就在一片“又红又专”的气氛中被批判了。   1980-1981年:敌对大陆的黄色歌手以“政”之名被禁   标志事件:1980年,邓丽君在演唱会上提出了她来大陆演唱的“条件”。1981年,邓丽君又前往台湾军队中劳军一个月,并制作《君在前哨》纪录片。这样的“涉政”表现使她的歌曲更难被大陆官方认可。   在两岸敌对的年代,任何知名公众人物都会无法避免地卷入政治之中。作为身在台湾的歌手,祖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邓丽君也不能免俗。   就在大陆音乐界人士开会批判邓丽君之后不到半年,1980年10月4日,邓丽君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了一场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给公益基金会。在演唱会中,主持人问邓丽君,听说在大陆有很多人想邀请你去大陆演唱。邓丽君表示:“如果,我去大陆演唱的话,那么,当我在大陆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三民主义在大陆实行的那一天。”   上边辑录的这句话是邓丽君的原话。可想而知,有这句话垫底,邓丽君终生未在大陆举办演唱会也就说得通了。   如果说1980年的这次“三民主义”事件还只是口头说说,那么接下来一年,邓丽君就以实际行动将自己在大陆办演唱会的路堵死了。   1981年8月,邓丽君在台湾全省劳军一个月,跑遍各地军营,包括金门前线。看望海陆空的国军将士,并为他们演唱。此后台湾电视公司制作并播放了名为《君在前哨》的电视特辑。   演艺明星去前线劳军,这是各国都在沿用的军队慰问形式。例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国影星梦露曾去美军阵营劳军,而我国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则在中国军队阵营参与劳军,这些行为都没在他们身上打下较重的政治烙印。   邓丽君在70年代时就曾多次参与劳军。然而1981年的邓丽君已经是红透华人世界的超级明星,用一个月时间将台湾军营“走透透”,并且去金门这种象征性极强的地方劳军,政治意味与普通劳军不可同日而语。自此之后,邓丽君在大陆官方的眼中就不只是一名唱“黄色歌曲”的歌手,而是一名“敌对大陆的黄色歌手”。   1982-1985年:“没头脑”与“不高兴”   标志事件:1982年,《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出版,邓丽君是主要的批评对象。1985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邓丽君说:真高兴,能有电话从北京来》的新闻报道。这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新闻界对邓丽君的第一次正式的新闻采访报道。   与官方对邓丽君的排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间对于她的热爱。到了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水平的增长,双卡录音机、短波收音机逐渐普及,收听邓丽君歌曲的技术障碍已经不大了。在歌迷们的交流中,大家逐渐知道了诸如收听澳洲电台能获得更清晰的信号这样的小窍门——港台、日本等地的“敌台”或多或少都被大陆进行技术干扰,而澳大利亚电台则因为远离政治而没有受到什么干扰。   老百姓通过用脚投票——更确切地说是用收音机、录音机投票——的方式进行了选择。被官方定性为“黄色歌曲”的邓式情歌红遍大江南北。用现在的话讲,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邓丽君的“脑残粉”。如今已成为知名乐评人的金兆钧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他回忆说:“第一批流行歌手百分之百地摹仿邓丽君,比如广州的刘欣如,北京的田震、段品璋、赵莉、王菲……”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图书封面与目录   不仅如此,邓丽君还教会了人们可以用嗓音的另一个部位唱歌,即后来所谓的“通俗唱法”。在此之前,中国歌曲只有美声和民族两类唱法。   对于民间对邓丽君“没头脑”地热爱,主流音乐专家显得很“不高兴”。《怎样鉴别黄色歌曲》一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这是一本合集,收录的是当时音乐界的主流专家发表在报刊上的关于音乐鉴赏的文章。   书中依旧将矛头指向了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以下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摘录:   “《何日君再来》不是汉奸歌曲,但它是首黄色歌曲;不是一首爱情歌曲,而是一首调情歌曲;不是艺术歌曲,而是商业歌曲,是有钱的舞客和卖笑的舞女的关系,是舞场中舞女劝客人喝酒时唱的。……这是对血泪现实的掩盖,是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的歌颂,是以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现在还喜欢《何日君再来》的同志要认真想一下:是‘好花不常开’,还是应该用我们双手去创造永不凋谢的花朵。”⑤   与很多被主流专家看扁的艺术作品一样,邓丽君歌曲终究还是成了人民大众心中的最爱。1985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邓丽君说:真高兴,能有电话从北京来》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是当时《中国青年报》文化艺术专栏记者关键撰写的新闻,是中国大陆新闻界对邓丽君的第一次正式的新闻采访报道。   至此,邓丽君在大陆被非官方地解禁了,收听她的歌曲不再是一件可能会“学坏”的事。   1985-1995年:“官冷民热”的博弈   标志事件: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因哮喘在泰国逝世。次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她去世的消息,这是大陆最高级别的媒体首次正面报道邓丽君。   当大陆听众可以光明正大地聆听邓丽君之时,她本人其实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1980年代后期,邓丽君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英国和法国,除参与慈善演出外,甚少于公众场合露面。   与此同时,大陆观众想亲眼见到邓丽君的愿望越来越高。1988年,大陆有关机构发出邀请邓丽君赴大陆进行音乐活动的信函,但是由于上文所叙的劳军等政治色彩很浓的事件,造成了邓丽君本人特殊的政治地位,再加上台湾当局与大陆仍处于敌视状态,不支持此事,邓丽君来大陆演出的事宜最终未能成行。   而在民间,邓丽君的热度并未消减。有关邓丽君的书籍、唱片、磁带,在此期间陆续出版。中国唱片总公司还整套引进出版了邓丽君歌曲磁带。   在录像带、VCD逐渐普及后,邓丽君1984年在台北举行的《十亿个掌声》演唱会成了一时的宠儿,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人正是通过家中父辈留下来的这场演唱会的录像,才认识并喜爱上邓丽君的。   这个时期的邓丽君歌曲,从民间的角度看是解禁了,市面上可以买到她的磁带、录像带、宣传画等产品了;而从官方的角度,邓丽君还是禁区。在她的有生之年,中央电视台从未正面报道过她。“官冷民热”的态势依旧持续着。   中央电视台首次报道邓丽君,内容是她的死讯。1995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在常规新闻里报道了“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昨日在泰国清迈病逝”这一消息,并播放了多段邓丽君生前演唱活动的电视画面。这是大陆最高级别的新闻媒介第一次对邓丽君的相关消息进行报道。   央视的正面报道,也为邓丽君的官方解禁铺平了道路,此后除了极个别政治性太强的歌,邓丽君在大陆基本不再是禁区。可惜这一切,她本人看不到了。   1995年以后:去世后渐成华语音乐经典   标志事件: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同年,“一代歌后邓丽君经典金曲交响音乐会”开始筹备,并于第二年1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邓丽君去世后,在大陆购买她的唱片,组织民间歌友会等都不再是禁区,而且她还在两岸民间交流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台湾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上海办事处在2002年正式成立,上海和桂林等地建立了邓丽君生平纪念馆,“中国邓丽君歌友会”也在2002年11月成立。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基金会、歌友会、纪念馆等组织,依然是民间层面的。以诸如“纪念邓丽君”之类的字眼为名的音乐会,依然会在审批阶段遇到障碍。直到邓丽君去世后的第十年,此状况才有所缓和。   2005年,邓丽君去世十周年。这一年还发生了件看似与邓丽君不沾边的事。这年的四五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这是两岸交流方面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鲜为人知的是,连、宋这两位政坛大佬,当年都参加过邓丽君的葬礼。时任台湾省省长的宋楚瑜还是治丧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担任葬礼主祭,并题名邓丽君墓园“筠园”。   连、宋的大陆之行似乎打开了两岸文化交流新的大门。2005年,一台名为“一代歌后邓丽君经典金曲交响音乐会”的晚会顺利报批立项,并于2006年1月22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此后,以邓丽君为名的各类演唱会、音乐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直到今天,在各大票务网站上以“邓丽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仍能够搜出十几台将在近期举办的与邓丽君相关的演唱会。这些演唱会多以邀请歌手演唱邓丽君的歌曲为形式。甚至国内还出现了多位专业模仿邓丽君的歌手,她们靠着与邓丽君极其相似的声音,在各种演唱会、音乐剧、电视节目中演唱邓丽君的经典歌曲,也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   如今几乎所有的公园里,早晨都有大量晨练的大爷大妈。他们也经常组织歌唱活动,唱得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邓丽君的歌曲,另一种是当年批判邓丽君之时,专家们鼓励大家唱的革命歌曲。当你置身其中,也许会感到有些“穿越”:听完一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之后,可能紧接着一首《我只在乎你》;一首《北京的金山上》之后,会接一首《在水一方》……无论“黄色歌曲”还是“红色歌曲”,此时统统变成了怀旧歌曲。   结语   邓丽君的歌曲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成了名符其实的华语经典。《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这本书也没有被人遗忘。定价为两毛二的这本小册子,如今在旧书网上被炒到了300元以上,30多年来身价增长了上千倍。卖主除了强调品相很新以外,还加上了一句话:“最好的时代见证,珍稀品”。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1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整天靡靡之音,还搞不搞科研教学
热度 1 xupeiyang 2013-6-21 10:07
科学网的娱乐活动一律放到周末,就五天时间,不好好工作。 科学网的MM们,我点李谷一的歌,你们谁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701441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143 次阅读|1 个评论
5月8日采槟榔——缅怀邓丽君
热度 8 liu005777 2013-5-4 11:43
——刘全稳 我曾经在各种场合毫不忌讳地说过多次,邓丽君是影响我一生最重要的两邓人物之一,邓小平的恢复高考制度改变了我一个农村穷娃的命运,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则陪我度过了骚动的青春岁月。邓丽君去世的那天是1995年5月8日,是我小孩生日的次日,我怀念邓丽君。 1981 年我离开湖北沔阳(“沔”音mi ǎ n,今仙桃)农村后即到了花花绿绿的羊城广州,那时的我,因在武汉航空路赶公交车到武昌站时坐错了方向耽误了时间,在广州解放北路一家车站导住推荐的旅店住宿时,为了不犯同样的错误,我先一天坐公交车从旅店出发到前往茂名的长途汽车站(记得在越秀山下好像叫中卫路什么的地方,今查不到),再沿途步行返回,将马路两旁的标识建筑记下来,然后,再从住宿处步行到中卫路长途汽车站,考察需要的时间,以免因次日早晨无车或时间不够时步行赶车而不至于误事。这一来二去,沿途满耳充闻了不少美妙的女歌声,后来才知道那歌女是台湾美女歌唱家邓丽君。 第二天,公交车搭乘很顺利,长途车搭乘也很顺利,为我免却了不少的劳累,要知道,当初我可是将一年四季的铺盖与换洗全部家当随身带着,若是赶不上公交车,我将不堪重负,现在想来,人若是心中有一团火,什么劳累与痛苦都不在话下,人若是有追求,什么美景美色也不会左右视线。就这样,我顺利地乘上了广州—茂名的长途客运汽车。 满眼的南国风光:波光粼粼的稻田、绿彩茵茵的蔗林、黄色清清的棕榈、阔叶摇摇的芭蕉,那高高的槟榔、那沙沙的椰影、那多情的翠竹、那摇曳的紫荆,在车窗外一闪一闪飞快地掠过。车内,反复播放着邓丽君的《采槟榔》,老一点的司机不停地嚼着槟榔果,小一点的司机留着长发穿着花上衣和彩色格子布长裤在旁边帮着倒倒带。经过了“不许穿奇装异服,不许留长发行动”的我,胆小地注视着、接受着于我是完全新鲜的这一切。而这样的一次伴着邓丽君歌声的长途旅行,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到广东,我就会想起这次旅行,同样地,只要提起邓丽君,我一样也会想起这一切,只要看到椰林槟榔棕榈芭蕉,我就会想到邓丽君。 在茂名我生活了三年,接受了邓丽君歌声的反复熏陶,对《香港之夜》《甜蜜蜜》《丝丝小雨》《爱像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小村之恋》《恰似你的温柔》《阿里山的姑娘》等等记忆犹新。  当时邓丽君的歌被大陆划为靡靡之音,全大陆可能只有广东禁令执行得最松,即使打击走私很严,广东省的村民集体走私总是被控制得最差,广东的同学说,哪怕10次走私只有1次成功,全村的人就都发财了,所以,村民们总是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走私以收录机、手表、电子表、空白磁带、邓丽君的歌带等为主。所以,邓丽君的歌在广东是非常普遍地被翻录、播放、传唱、翻唱。 那时我们上学都是国家掏钱养活的,国家拨付的助学金都变成了饭菜票,我这样的穷学生是买不起任何走私品的,只能通过偷听和借听的方式来聆听邓丽君的歌。 无论我在干什么,即使正在走路,只要空中飘来邓丽君的歌声,我就会停下来,让时间留给邓丽君,哪怕是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歌声。 我记得当时流行在学生间的传播歌曲的方式之一是购买或转赠一张张影印有歌曲的黑白卡片,如果能够得到一张邓丽君的歌卡,那肯定是非常有分量的礼物了。 所有邓丽君的歌中,我模仿唱得最好的是《北国之春》,也许是因为湖北之于广东算是北国,我每次唱起它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其它的歌于我只有听的分,因为邓丽君的唱都是动情地唱,任何人翻唱都不得精髓。 后来我明白很多道理,如《北国之春》是日本歌曲,“红空”是香港,《采槟榔》不是邓丽君的原唱等。 说来不怕您笑话,在广东生活三年,我硬是没有去打听槟榔树是何模样,我以为只有台湾和海南岛有。所以,当我在2007年于海南岛开会时了解到槟榔树是什么树时,我着实对邓丽君的《采槟榔》中那句“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表示过怀疑,一度以为词作者进行了艺术加工处理。 2011 年2月,我有幸客行台湾,当我清晨从苗栗出发,看到车外分布在高速公路两旁那一片一片的槟榔林时,我真的明白了,为什么说槟榔树是高高的,为什么《采槟榔》在台湾那么有影响。 在从台湾南部返回台北的途中,我刻意要求增加一项考察内容——看槟榔西施。 槟榔西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有自己独特的着装打扮。简单说来就是一切为了用来提神的,无论是销售的场所、所售的槟榔还是槟榔西施本人,一定要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槟榔西施店是安置在路旁的由带空调的四周透明的玻璃房间构建的单体空间,偶尔也有间把由临街的房间改建而成。无论白昼还是夜里总是彩灯闪烁,人眼一望便及。在大陆、在成都,每当我看到这样闪烁的店铺时,先以为是大陆的槟榔西施店,走近一看原来是警用器材店亦或五金小百货店。 槟榔西施年轻、貌美、穿着性感、打扮入时。无顾客时,总是端坐在单腿凳上以风情万种的姿态料理即将售卖的槟榔果;有顾客时,会笑意盈盈大大方方地出来伸出莲藕般的臂膀以纤细的玉手送上槟榔;还会应景处理一些情节。 显然,槟榔西施店不可能处在孤坟野岭处,它总是开在人烟繁多的位于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的街道上。这是必须的。 在你疲倦的时候面对槟榔西施店,无论是远看、中看或近看,都有一种强烈的靠近它、看清她、搭讪她、购买它的欲望。所以,长途车、大货车司机特别喜欢槟榔果与槟榔西施。 我乘车欣赏了两条街上的槟榔西施店,拜访了一家槟榔西施店,并与一位槟榔西施合了影,有照片为证(考虑到槟榔西施本人的肖像权问题不上传了)。 这是由邓丽君的《采槟榔》引起的附属产物。 在离开台湾的前一天下午,我又要求邀请方给我拜访邓丽君墓的机会,没想到,翁总也是一位邓丽君的歌迷,他欣然同意提前3小时结束相互交流的日程安排,让他的学生小谢驱车带我前往位于新北市金山区金宝山墓园的“筠园”。 当我们绕过基隆,越过台湾北部海滨大道,来到金宝山墓园时,已是傍晚时分,行人已纷纷撤离墓园。墓园很大,满是鳞次栉比的墓碑,犹如微缩的城堡。我们坐在车上在墓园里穿行,小谢不知道邓丽君墓在何处,而最后一拨人也远离我们而去,问我咋办,我说,找个中心地带停下来,静静地听邓丽君的歌声就可以找到墓在何处。 小谢在一处三岔路口将车停了下来,出了车门,耳畔响起了: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作客……”,是邓丽君在唱。没想到我们就停在邓丽君的小城前! 邓丽君的小城 在墓园的高端低处靠近马路, 也许是墓园里最大的一个墓冢,分两层,紧邻马路的一层也许是墓园提供给她的引导区,有雕塑、花草坪,上一层才是属于邓丽君的“筠园”,而“筠园”的正规出口则朝东北,有明显的标识。 我们是从侧面拾级而上到达筠园的。 邓丽君墓的主体位于墓区西南角,由产自南非的黑曜岩组成(图),旁边是一块由时任台湾省省长大人宋楚瑜题字的“筠园”大石头显示主题,中部是一尊邓丽君演出时着演出服唱歌时的雕塑,雕塑周围有一架由黑白两色花岗岩硬石头构建的钢琴键盘、一群听众一样的小石人、和供人歇息的石头、还有供人吹奏的大喇叭,键盘可以供人踩踏出节奏与音符,键盘下是墓园的播控中心。坐在石头上倾听由播控中心传出来的歌,犹如在聆听邓丽君现场演唱一样。 参观完筠园我们沿着林间公路从另一个方向一路而下,才发现金宝山墓园的气势所在,高高的金宝山犹如高高的槟榔树,太平洋尽收眼底,正是: 青山高呀,流水长,那太阳已残,那归鸟儿在唱…… 在回来的路上,同车人不停地议论邓丽君,嗟叹她短暂的一生,责怪老天对她为何如此薄情。我说,都是因为她每次唱歌都太入戏了,你听她的《海韵》《初恋的地方》《难忘的初恋情人》《再见我的爱人》,简直就像真的一样。 …… 马上就是邓丽君的忌日了,如有人想去参观“筠园”,请别忘了事先准备好一束鲜花,写上你心中的挽言。 续记: 尽管后来有各色各样的好歌为我排遣了不少骚动的时光,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乡恋》《月光下的凤尾竹》《军港之夜》等,但最使我难忘的还是唱歌最动情、吐字最清晰、气息最完美的邓丽君。 我无比怀念邓丽君。 有机会我还会去金宝山缅怀!
个人分类: 文化|4258 次阅读|38 个评论
我嚴肅認真地建議編輯部MM:封殺YCmm!
热度 24 jiangjinsong 2011-7-12 16:10
不好意思 實話實說 雖然編輯部MM對我一向寬容有加 迄今為止從未將我關過小黑屋 雖然免不了刪帖 (混科學網好幾年如果沒被刪過貼,出門都不敢和博友打招呼啊!) 我還是要說編輯部MM的業務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啊! 死鬼的胡說八道 人人都知道 雖然看似影響很大 其實不然 立場相反的博友根本不會被他忽悠 他也就是忽悠忽悠阿四這樣的年輕人而已 而阿四沒有他忽悠自己大概也會走到今天的地方的 不過是有些共鳴讓他更敢於自我肯定罷了 YCmm的小資情調就不一樣了 看似無害曖昧淒美 其實充滿了毒素 比死鬼危害大得多 像我這樣一個歌盲兼左派 原先堅定地捍衛紅歌文化的 也讓她誘惑得把持不住 覺得綠歌很有品位很有內涵很有神韻很有深度 這還了得 簡直是科學網上的小鄧麗君啊 而且是一個曙光科學家具有博導教授頭銜的小鄧麗君 什麽是消磨革命意志的靡靡之音塞壬之歌 什麽是軟刀子殺人不見血 她自己也說過她善於溫柔地一劍封喉 讓她在這麼一篇篇曖昧纏綿的博文寫下去 燒了那麼多錢動員組織了那麼多人進行的唱紅歌運動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毫無作用了 我讀過她的博文之後 腦子過去很熟悉的紅歌旋律除了兩首之外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剩下僅有的兩首就是《國際歌》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我覺得不應該拘泥於三條紅線 有許多狡猾的傢伙都能躲開三條紅線宣傳反動的思想 具體名字我就不說了 免得他們打擊報復 但是 YCmm的靡靡之音太可怕 尤其是科學網上盡是一些中老年男人 他們對此抵禦能力太差 而漂亮的科學mm們又會因此激發出她們這種曖昧的氣質出來 這個科學網將會徹底淪陷 紅色文化很難占主導地位 因此 我鄭重提議: 封殺YCmm! 平生寫的第一首“詩”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757 次阅读|6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