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付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付炜事件真相调查:剽窃动机缘何而起?
热度 13 meixianghao 2011-6-22 06:58
本报6月15日刊发的《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案?!》引发了读者的广泛热议。 许多读者对燕山大学教师付炜借审稿人身份之便涉嫌剽窃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慨。与此同时,部分网友质疑付炜涉嫌剽窃的动机,甚至有人怀疑可能是付炜的学生或其他相关人员所为。 带着种种疑问,《科学时报》记者赶往燕山大学近距离探寻事件真相。 付炜事件真相调查:剽窃动机缘何而起? □吴昊 6月15日。河北秦皇岛市,燕山大学。 接到记者要求采访的电话后,不到10分钟,付炜便匆匆赶到了记者所在的燕大宾馆。 一件碎格水洗衬衫,一个普通黑色公文包,在记者面前,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教师神情略显紧张。 “我不承认剽窃” 采访地点选在了校园中,一处静谧的场所,阳光时隐时现,偶尔在阴霾中露个头。 “我不承认剽窃。这件事情将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我只有申诉权和说明权。”付炜的辩白为这次面对面的采访确定了基调。 但是,对于涉嫌剽窃的事件经过,付炜此次回忆的细节,与几天前在电话中所说略有不同。 据付炜回忆,在应《电子学报》编辑部邀请审阅陈荣元的文章之前,他曾在网上和某位未曾谋面的研究生有过接触。这位研究生请求付炜为其修改论文。 “是2008年的事情,(该研究生)说是给我一笔钱,我没有同意。” 按照付炜的说法,此前就有很多学生为了评奖等事由找他修改文章,他也多次答应过这样的请求。 而这次,按照约定协议,付炜将可以分享该研究生的部分成果。“可以挂名,或者直接拿来发表”。 “时间有些久,加之是在网上联系的,所以该研究生姓名、是硕士还是博士我记不清了。现在人也找不到了。” 付炜表示,当拿到《电子学报》发过来的陈荣元文章时,发现与其曾修改过的文章雷同,于是就把陈的稿子退了。之后,才把这篇研究生文章的某章节修改后投往了《自动化学报》。 “我已经按要求向《自动化学报》提供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付炜强调。在记者提醒其所提供证据被《自动化学报》认为并不充分,且陈荣元称保存着所有原始数据时,付炜表示自己也有,“可以向《自动化学报》提供”。 而对于那篇拒稿后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的文章,付炜则表示自己对于这一切并不知情,“也许有学生冒名”。但被问及“冒名”的学生为何不署名,反而署了本院教师廖某(已离开)和其他院系老师邢某之名时,付炜则除了“不好说、不知道”外,便不肯多说半句。 对于两起涉嫌剽窃事件中其他共同署名的作者,付炜表示,高某等四位研究生作者只参与了后期的Latax排版工作。而共同署名的两位青年教师也未曾参与实质性实验和写作工作。 付炜的解释与此前记者对两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作者的采访基本吻合。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研究生高某告诉记者,“《自动化学报》要求作者要Latax排版。因为付老师年纪大了,就找我们四个帮忙。当付老师给我们挂名时,我们还挺感激的,虽然对毕业并没什么帮助。”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影响我们的毕业。”这几位研究生非常担忧。 未了的博导心结 2000年,调入燕山大学工作之前,付炜受聘于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遥感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1992年,他获得了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博士学位,其指导老师则是我国著名地貌学家王乃梁和承继成先生。同年,付炜被新疆大学评为副教授,1994年,受聘为教授,学术生涯波澜不惊。 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付炜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大部分的奖项都是在北大求学期间和新疆大学工作期间获得的,并且绝大部分课题与新疆、黄土高原相关。 这与其在燕山大学网页上的个人资料介绍基本一致。在该项介绍中,记者没有找到付炜到燕山大学后完成的重大项目。 据付炜本人介绍,以人才引进调入燕山大学后,他却被“降格”成了硕士生导师。“在新疆大学时,我已经是博导了。”付炜有些不平。 “学校说我项目经费不够,不能带博士。”付炜告诉记者。 他还提到,燕山大学博导和普通的教授收入差别很大,并且普通教授是65岁退休,博士生导师可以延长到70岁。 不过,记者从燕山大学另外一位教授了解到,教授带博士生需要项目支持,否则,连博士的补助也无法发放。并且,燕山大学对于教授的考核标准是三年发表一篇EI文章或者3篇核心期刊论文。而年终津贴差距并不算大,教授为30000元,而博导则多6000元。 “我也跑不来经费。”付炜告诉记者,学院大部分老师申请国家层面项目的情况大同小异。而对于横向项目,则各有神通,有些人能通过熟识的公司进行资金运作。而有了项目经费,就有条件申请博导了。 记者同时注意到,包括两篇涉嫌剽窃在内的多篇文章,付炜所填写的基金资助均为“河北省自然科学博士基金项目(No.B2004129)”,这已经是7年前的项目了。 “来燕山大学本想为我们遥感专业做一番事业,但是目前来看,并没有实现理想。”付炜流露出深深的遗憾,“我们系电子方面的老师很多,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一共才4个老师。不少年轻的博士来看看,待不了多长时间就走了。” 他们眼中的付炜 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在早些年学生参与的教学考评中,付炜得分并不高。对此,付炜并不避讳,“前几年和学生的沟通确实不理想,不过这些年好多了,得分也上去了。”说到这里,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燕大职工说,付炜个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性格有些孤僻,不怎么主动和人打招呼。“院里有人对付炜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可能和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 不过,记者采访到的付炜的几位同事和学生却对这位62岁的老教师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表示认可。 “年底总结时,他发表的文章也是比较多的。”付炜的同事告诉记者。 “作为快退休的老师,我感觉付老师还是比较勤奋的。”他的一位研究生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补记: 在对付炜涉嫌以审稿人之便剽窃别人论文,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自动化学报》事件调查过程中,记者另有发现。 付炜、邢广忠发表在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 2007年 第24卷 第2期 214-217页名为 A Modified Edge-oriented Spatial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for Consecutive Blocks Error Concealment(简称A文)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2007年 第22卷 第3期 494-497页名为Edge-Oriented Spatial Interpolation for Error Concealment of Consecutive Blocks(简称E文)两篇文章涉嫌抄袭。 涉嫌剽窃原文为浙江大学Jianle Chen、Jilin Liu、Xingguo Wang、Guobin Chen等作者发表在2005年IEEE图像会议ICIP会议上的论文Modified edge-oriented spatial interpolation for consecutive blocks error concealment(简称M文)。 将A文(付炜发表)和M文摘要作对比发现,除第一句语态有所变化外,其余几乎一字不差。 《科学时报》 (2011-06-22 A3 科学 社会)
8676 次阅读|33 个评论
你不曾知道的审稿人付炜
热度 5 meixianghao 2011-6-22 00:19
付炜涉嫌以审稿人之利剽窃他人论文的第一篇调查报道6月15日见报后,网上的留言评论现在已经127条了,被科学网新闻频道一周新闻排行中名列第一。 时隔7天,这组系列报道的第二篇即将发表,关于涉嫌剽窃的主角付炜,大家都期待知道更多一些。这篇稿子本来可以在上周末与读者见面,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第二支靴子落得慢了点,让许多关心此事进展的朋友久等了,但是这回终归它还是要落了。 请关注明天的科学时报A3版。 付炜,付老师,审稿人的身份在一开始吸引了我们,第一篇报道的效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大家都不能接受这种涉嫌(我们一直坚持用涉嫌一词,作为媒体我们不作学术判断)巧取豪夺的不端行为,在一些评论中,付炜几近十恶不赦。大家都想知道他的样子,他的动机,他的环境,他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和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一样的形象。 我们的记者在6月15日当天就赶赴燕山大学,接触学生,老师。第二天早上约访付老师。 付老师的形象,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已经不是作为审稿人的强者了,而显得有些可怜。 此行我们的记者还详细地了解包括付老师的人缘,他的性格,甚至他的家小(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在报道中没有涉及,仅提到他面临经济压力),他无法实现的博导理想。 但是,付炜“不承认”自己剽窃。 付炜承认自己的学生和挂名的几个老师并不知情,也算有些担当。 付炜的矢口否认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权衡到其背后的不得不面对的形势:认,又如何,不认,又如何。他自己心里更清楚轻重。 说了这么多,并非是为付炜开脱。作为个体,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毫无问题。但显然,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体的身上,这次系列报道只能说是失败的。我们,还将继续。 站在机构的面前,包括以公共传播价值为标的的媒体机构的面前,任何一个个人都是弱势的。如果结局是个人为整个学术环境受过,则显然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这个时侯我想起了王飞跃主编所言,不会对此事进行道德评判。 我能理解,什么是专业的方式。我想说,尚须努力,努力。
个人分类: 闲谈杂议|563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案?!
热度 29 meixianghao 2011-6-15 07:59
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案?!
学术不端之风愈演愈烈,俨然已成“抄不如剽,剽不如偷”之势。 ——这是一起颇显离奇的论文剽窃案,涉嫌剽窃者为燕山大学教授付炜。目前已知有两起涉嫌剽窃案均与付炜审稿人身份有关,且情节基本一致——其在评审他人论文时,均以“建议本文修改后重审”为由退回,随后却把自己的大名安在原作者论文上,并略加改动后,堂而皇之另投他刊…… □吴昊 “中国审稿人怎么了?竟然把评审的稿件拒了后,换上自己的名字重投!” 2011年6月10日,一则爆炸性的消息在科学网博客上不胫而走…… 据当天的一篇博文披露,燕山大学教师付炜利用审稿之便,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还有这样的事?这人一定是疯了!” “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还真是需要点想象力。” “强烈谴责!强烈要求处理!简直是抢劫!” 对于审稿人将别人文章几乎不作改动地换名发表,博友们纷纷感觉不可思议。 《科学时报》记者循此进行调查,与当事各方一一接触后发现,这起涉嫌剽窃事件,竟然还牵出另外一宗 “案中案”…… 不可思议的审稿人 2011年4月21日上午,《电子学报》编辑部副总编辑诸叶梅接到了一个来自长沙的电话,一位自称陈荣元的教师举报了一起剽窃案。 这位武汉大学毕业的博士在电话里称,他于2008年12月4日投往《电子学报》的一篇名为《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的文章被人剽窃。 原来,一个偶然机会,陈荣元发现2011年3月出版的《自动化学报》37卷第3期中,一篇题为《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的文章,与自己2008年投往《电子学报》的文章几乎雷同,仅仅略有改动。 而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燕山大学信息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教师付炜。 涉嫌剽窃者竟是审稿人!接到举报电话,诸叶梅感觉有些吃惊。于是,迅速通知了编辑部同仁。 《电子学报》副总编辑郭游当即调出陈荣元投稿的历史记录: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将《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投到《电子学报》;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编辑部邀请付炜对此文章进行评审;12月22日,付炜作出评审意见,“建议本文修改后重审”。 而记者从《自动化学报》了解到,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涉嫌剽窃的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11月19日,稿件被录用。 事关重大,《电子学报》编辑部马上进行初步认定。“一般来说,我们要找两位同行专家鉴定。但该文章仅仅是略有改动,文章数据、图片等几乎完全相同,甚至非专业人员都能判断。”郭游说。 当日下午,编委会专家作出认定:“燕山大学付炜等发表在《自动化学报》上的《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一文,系剽窃武汉大学陈荣元等作者的文章《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 “两篇文章,从方方面面来看,可以作出认定。这种行为是非常恶劣的,(审稿人几乎未加改动进行剽窃)很少见,是学术道德上的问题。”编委会一位专家如此评价。 2011年5月20日,郭游给《自动化学报》编辑部主任陈培颖发邮件通报该涉嫌剽窃事件。同时,《自动化学报》启动程序,开始调查。 6月10日,《电子学报》在其官网首页刊登的一则落款日期为5月30日的公告称:“身为教师,为人师表,却利用审稿之便,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我们强烈谴责这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决定永久取消付炜的《电子学报》审稿人资格,并在3年内拒收一切有付炜署名的来稿。” 6月10日,《自动化学报》官网上也刊发了主编王飞跃教授的公告:“目前已收到《电子学报》和涉嫌作者的部分材料,正在按照流程积极处理此事。” 牵出“案中案” 在接到陈荣元电话时,让郭游和诸叶梅倍感吃惊的绝不仅仅因为是付炜作为审稿人涉嫌剽窃。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付炜这个名字,正出现在编委会调查的另外一起涉嫌剽窃事件中。 不同的是,陈荣元电话举报的是“既成事实”的剽窃,而编委会正在调查的事件属于“剽窃未遂”,这也是《电子学报》在接到陈荣元举报当天即对此作出“剽窃鉴定”的重要原因。 《电子学报》编委会告诉记者,这起“剽窃未遂”事件,“已经可以认定,只是程序还没有走完”。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9年10月21日。 在受邀评审陈荣元文章的大约三个月后,付炜再次被《电子学报》邀请评审魏勍颋等作者的《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文章。 和评审陈荣元的稿件一样,付炜对魏勍颋的稿件评价并不高,建议“修改后重审”。不同的是,付炜对魏文给出评审意见的时间反而早于陈文50天——这一天是2009年11月3日。 两个月后,付炜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名义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投去一篇稿件,题目叫做《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 《科学时报》记者将上述两篇文章核对发现,除了题目和作者之外,内容几乎一字不差,甚至包括文末的创新性说明,就更不要说数据和图片了。 事件发展到此时,变得更具戏剧性。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邀请评审付炜稿件的,竟然恰恰是魏勍颋的导师关佶红——也是魏文的作者之一。看到几乎不差一字的“换题”文章,关佶红立刻向《电子学报》反映,当时接到电话的是《电子学报》责任编辑蓝红杰。 诸叶梅就是从蓝红杰那里得到的信息。经过比对,近似一字不差的结果让编辑部大跌眼镜。 于是,诸叶梅开始给付炜发邮件,但数次之后仍未见回应。出于尊重,诸叶梅最终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付炜。在向《科学时报》记者讲述当时通话的情形时,诸叶梅清楚地记得付炜的态度“不是太好”,“只说是学生所为,现在毕业了无法联系到,自己不知情”。 在这次通话中,付炜“好不容易”答应诸叶梅,用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编辑部说明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的情况。记者调查得知,这封邮件日期定格在2010年1月27日。 三个月后,付炜又把涉嫌剽窃陈荣元的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 正当《电子学报》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通报付炜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期间,《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也收到了关佶红的邮件:“这篇论文除了标题和作者外,其它文字和我们投《电子学报》的稿子完全一样。……另外,我们一直在做GML压缩,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数篇论文,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3040)的资助;反观那篇剽窃论文的作者,没有从事过有关GML压缩研究的任何记录,不可能突然写出一篇GML压缩论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部负责人王若雪告诉《科学时报》,在后来就涉嫌剽窃一事与付炜的数次接触中,其遭遇与诸叶梅如出一辙,“付炜先是对我们的邮件不闻不问。电话询问时,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态度”。 各方的声音 然而,当《科学时报》记者致电付炜时,对于涉嫌剽窃魏勍颋文章一事,付炜坚称自己不知情;对两个学报编辑部曾和他沟通联系一事,付炜均予以否认。 当被问及投稿《自动化学报》一事,付炜也否认自己剽窃了陈荣元的文章。 “当时工作太忙,所以这篇文章让学生审的。这位学生发现该文章与他的(研究生)论文雷同,就告知我了。我就把他(陈荣元)的稿子退回去了。”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细节时,付炜表示:时间过去很久,记不大清过程了。审稿的学生可能叫做“萧星星”(音),已经毕业,现在无法和该生取得联系。 那么为什么两篇文章几乎雷同呢?付炜如是回答:“(我们的)研究生论文在前,审查(陈荣元)论文在后。(发表在《自动化学报》的文章)根据我们的论文某章节改编而成,至于他(陈荣元)的文章,我就不清楚了。” 而据记者查阅付炜对陈荣元文章的退稿意见证实,付炜只是对文章提出了一些意见,评价不高,但并没有提及该文有剽窃现象。 而对于上述提到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自动化学报》主编王飞跃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确实收到了付炜提供的这篇研究生论文,但是并不完整,并且付炜也没有提供论文日期、论文作者及联系方式。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要求付炜提供能够证明自己未曾剽窃的切实证据。 “《自动化学报》将严格按专业(Professional)处理,就事论事,不会也不能发表任何带有倾向性、特别是道德性的评判,因为这不属于《自动化学报》所涉及的范围。”王飞跃如此表态。 而《电子学报》副总编辑郭游却认为,应该把声势造大,在学术界从道德上谴责这种行为。 到目前为止,三家学报均未通报付炜所在单位燕山大学。“我给燕山大学校长办公室打了个电话,但恰巧当时没人接。”王飞跃告诉记者。 耐人寻味的是,当记者向陈荣元、魏勍颋等两篇涉嫌被剽窃文章作者了解部分细节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 陈荣元在第一次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并不愿意深究付炜涉嫌剽窃的行为。当得知付炜矢口否认时,表现得既无奈又愤怒。在后来与记者的一次通话中,陈荣元妻子代其向记者表示,“目前家里事情较多”,关于此事的细节、是否追究、如何追究涉嫌剽窃人的责任,需要进一步商议,暂不表态。不过,“我们保留了所有的证据”。 而起初向记者证实付炜有剽窃行为的魏勍颋,态度则有些犹豫,称要征求导师的意见。在后来的一次通话中则代表导师和自己表态: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事态进展,也不便透露事情的细节…… 付炜涉嫌剽窃事件时间表 (涉嫌剽窃文章用A-,B-表示) (A—《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遗传粒子群的多源图像融合》,B—《GSVZip:一种基于文档模式自验证的GML压缩器》,A- —《多源遥感图像融合的数据同化算法》,B- —《一种新的GML 文档压缩器》) 2008年12月4日,陈荣元等作者将A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4月10日,魏勍颋等作者将B文章投稿到《电子学报》。 2009年7月14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A文章。 2009年10月21日《电子学报》请付炜审稿B文章。 2009年11月3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B稿件退稿。 2009年12月22日,付炜建议《电子学报》将A文章退稿。 2010年1月6日,付炜将B-文章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年1月,《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请关佶红(B文章原作者之一)审稿B-文章,关佶红发现剽窃,向《电子学报》反映。《电子学报》数次联系付炜。 2010年1月27日,付炜邮件回复《电子学报》,称审稿、冒名顶替系学生所为,自己不知情。 2010年4月16日,付炜将A-文章投往《自动化学报》。 2010年5月17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邮件获知B-文章涉嫌剽窃。 2010年7月1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对B-文章作出退稿处理。 2010年11月19日,《自动化学报》录用付炜A-文章。 2011年3月,《自动化学报》发表A-文章。 2011年4月21日,《电子学报》收到举报。经编委会鉴定,A-文章为剽窃。 2011年5月20日,《电子学报》向《自动化学报》通报A-文章涉嫌剽窃。 2011年6月10日,《电子学报》将谴责付炜剽窃的公告发布在官方首页上。 2011年6月10日,《自动化学报》发表公告。 (吴昊/整理) 本报道详见今日出版的科学时报A4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245406 20081204陈荣元投向电子学报稿件.pdf 20100416付炜投向自动化学报文章.pdf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10066 次阅读|4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