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旧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岳父留下的书
Mech 2020-5-9 22:56
过去写过篇追忆文章,本质上是《 岳父送我书 》。因为追忆文集双语印行,所以用英语写了。这样译成汉语更容易些。八年后,岳母也在九十三岁高龄逝世。子女们各选喜欢的遗物作为纪念。我选了几本书。 岳父是老共产党员,很早就是处级干部。技术干部,一直没有再晋升。作为党的干部,书架上总是有些经典著作。我过去觉得选集不够专业,如果没有全集,就看单行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我都有,有些还有英译本,但选集没有。这次正好补上缺。《毛选》四卷小时候我真是熟读,特别熟的是注解。但几次搬家,书没有保存,这次也补上。书架上还有些其他大人物的《文选》,但文字太差的我实在读不来。 岳父那代人,都是民族主义意义上的爱国者。所以同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一定引以为自豪。因此书架上有了莫言的《丰乳肥臀》。书很新,估计岳父没有看过。他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和《亮剑》,未必能看得进去莫言的书。莫言的中篇小说我看过一些,并不是很欣赏。以后有兴致,或许也可以看看《丰乳肥臀》。 上一代的不少人近于惊弓之鸟,过分关心时局。他们虽然不说,其实都知道兼听则明的道理。所以书架上也有些港台版书。那本 The New Emperors by Harrison E. Salisbury 的汉译本,虽然时过境迁,还是有些参考价值。 还有几本没有拍照片的书,比较薄无法在电脑前立住。一本是《毛泽东诗词联大观》,所收的诗词比我过去读的版本多一些,而且还有联。一本是《骈文概论》,从文字的角度,骈文还是挺有意思,虽然可能确实有碍达意。还有一本是非常小开本 ( 似乎不到 64 开,就是比 B5 纸的四分之一还小 ) 的《圣经》选本, New Testament · Palms · Proverbs 的合订本。《旧约》中, Palms 文采最好, Proverbs 最富有智慧甚至是世俗意义上的智慧,这个选本几乎完美,如果把 Genesis 也包括就更好了。 把上述书运到了我的书房。以后机缘巧合时读。我集两位豪放派宋人的词句诗句发个朋友圈。 楼观才成人已去 ( 辛稼轩 ) 旧书不厌百回读 ( 苏东坡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昨天到潘家园旧书市场
热度 1 biofuture 2013-9-22 22:49
买了一行李车书,回来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有两堆,还挺高的,哈哈。 潘家园的旧书真的是很便宜啊!很多十元三本的,也有五元一本,十元一本的,甚至有一元的,也有稍贵点的大部头,比起目前新书来说,还是便宜得很多很多了!书类型比较杂,文史艺术书法类比较多,科普科技类的就几乎没有了,好容易看到一本还包着透明塑料膜的貌似新书的医学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的,定价198元,摊主要价120元,按说也便宜不少了,可是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加上估计我其实买回来也不会看,就没买,呵呵。我买的基本都是旧版本的小说,非常便宜,而且盗版书的概率很小,也就遇上错别字的概率很小,这样的书读起来很舒服! 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也许能有所收获呢。不过要注意,那里只每周六日才有书市,而且得不下雨,因为是露天的。平日里就尽是卖假古董文物的啦! 昨天无论是旧书摊前,还是真假古董店摊内外,以及红红绿绿的真真假假的宝石、珠子摊位边,都是满满的人!都难以顺畅通行。想淘宝的人真多啊!
927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十年前,能看到旧书就很不错了
xupeiyang 2013-5-5 15:04
1975年,我在上海读书,没有钱买书,就经常去淮海路的旧书店看书,喜欢的书,特别医学方面的书籍,词典等总想买回来。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2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身边的旧书
热度 2 zhangxw 2012-2-12 11:34
我身边的旧书 张学文,2012.2.12 我从学生时代( 50 年代)就买书 , 但是经济能力有限 , 加上随后环境一再变化 , 丢的书比买的多,也没有刻意存。昨天看到网友提到存旧书的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1290do=blogid=536183 就想到,难道我旧书也值钱?不知道。 下面是目前我还可以看到的三本。 书名 出版年代与出版社 注 Baldmin’s readers (英文) 美国图书公司, 1897 , 208 页, 32 开本,精装 小学 5 年级读物,有读者铅笔中文标注,旧书, 1957 年我购得 英文世界地理 (英文) 商务印书馆, 1924 , 500 页, 16 开本,精装 中学课本?,有读者铅笔中文标注,旧书 地球的年龄 (中文繁体,竖写) 商务印书馆, 1927 , 80 页, 32 开本,简装 百科小丛书,李四光著, 1951 我购得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2419 次阅读|5 个评论
第一次网拍旧书的收获
热度 9 sivaxin 2012-2-10 21:28
第一次网拍旧书的收获
爸爸收集民国时的白话诗集,已陆陆续续集藏了三五十本。这些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诗集,如今读来依然十分动人,那是白话诗繁花硕果的时代,也许也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出版那么多薄薄的诗集,而且往往出版一年甚至半年后便不断再版加印。爸爸根据这些诗集写了不少回忆、挖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诗人的文章(具体可参看《诗魂旧梦录》、《红楼半亩地》及《博览群书》杂志专栏)。 如今旧书也被视为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品,坊间各种各样的民国书都身价暴涨,大多是非文学著作,要觅品相不错,年代靠前一点(抗日战争后物资紧张,书的纸张也差了不少,所以新文学版本抗战前和抗战后差很多)的诗集更是难上加难。幸运的是,网上书店和网上拍卖风声水起,有时还能寻到不少不错的民国旧书。 上周在孔夫旧书网上偶见到拍卖焦菊隐的一本散文诗集《夜哭》,1929年十月北新书局四版,距拍卖结束还有两三个小时,恰好爸爸已集藏的诗集里并没有这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出自丰子恺之手,书内还有两页丰子恺所绘之插图。价钱尽管不便宜,但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便决定参与竞拍,没想到顺利拍得。 今天一早书已由深圳寄到家里,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蜡烛火苗的封面便映入眼帘,一支白烛,在层层的黑格窗包围中,烛泪连连,仍努力燃烧着放出层层光晕晕正合书名“夜哭”的涵义。书品相还算不错,稍稍翻了一下没有缺页,扉页、版权页也皆完好,唯一可惜的是封面封底的页角有缺,书脊破损是后修补的。书的扉页上题着曾经书主人的一段题记,写于民国十九年,也就是1930年,署名只有一个达字。 焦菊隐是著名的戏剧家,这本《夜哭》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初版于1926年,当时焦菊隐还是北平二中的一个中学生,诗集由同为诗人于庚虞作序。爸爸正好也藏有于庚虞的诗集《晨曦之前》和《魔鬼的舞蹈》。我拍的这本夜哭,除了于庚虞的序之外,还有焦菊隐写的再版序言,作于1929年,此时焦菊隐已由燕京大学毕业。 焦菊隐(1905-1975)中国戏剧家、导演。原名焦承志,曾用名菊影,天津 人。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0年创办中华戏曲学校,任校长。1935年留学法 国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先后在 四川 、北平 等 地从事戏剧教育、编导和译著,并创办北平艺术馆。翻译出版聂 米罗 维奇-丹钦 柯的《文艺-戏剧-生活》和《契诃夫戏剧集》等。建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文学 院院长、中国剧协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等职。 焦菊隐先后导演了《龙须沟》、《明朗的天》、《耶戈尔-布雷乔夫》、《 茶馆》、《虎符》、《蔡文姬》、《 武则天 》、《胆剑篇》等。在导演艺术上 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吸取和动用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 的独特风格。著有《导演、作家、作品》、《豹头、熊腰、凤尾》、《守格、破 格、创格》、《导演的艺术创造》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焦菊隐被造反派诬指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批判,身心备受摧残。一九七四年八月,他住进医院,被诊断出患了肺癌。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他背着“反革命”的罪名,含冤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岁。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4436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买旧书想到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文
ecoliugy 2010-12-6 02:46
今天下午,在昆明理工大学“非法”旧书地摊上买了13本旧书。分别是: 《刘少奇-论党》(1953年第一版,人民出版社,字体竖排) 《刘少奇-论党》(1980版,人民出版社,字体横排) 《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五篇著作、毛主席诗词》(1969年云南第一次印刷,人民出版社) 《杨开慧 》(197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花腰傣古歌谣》(2008,云南民族出版社)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1989年, 人大出版社) 《鲁迅作品试讲》(1974年,云南大学中文系师生编,内部资料) 《鲁迅杂文的社会历史背景》(1974年,人民出版社) 《教育名言集》(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史知识》 (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 《祖冲之》(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钟旭传》(198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云南方言概况》(1958年,云师大科研处,内部资料) 说来可悲可笑,13本书总共加起来不到40快钱。算是捡了个便宜,但心里却不竟高兴。特别是看到《云南方言概况》一书之时,特别不是滋味。向来这样的资料应是十分珍贵的,却也只是几块钱的货而已。 今天昆明天气很好,夕阳照在莲花池旁的楼宇上,霞光满天。穿过铁路,就到了昆明理工大学门前。很多书贩在卖书,大多是卖考研、考公务员一类的书籍。也许是今天刚刚考完国家公务员的缘故,书摊上出现了很多老书、旧书。 书摊边上依稀有几个人东看看西瞧瞧呢。几个老板则在一旁斗地主,许多旧书就摆在地上,似乎有些顺序,但又无人照管。当我问到这几本书要多少钱时,看似“精明而能说会道”的老板慢慢悠悠走过来,不经意的看了看,开个价格,表示《云南方言概况》要5快钱。从他眼神里,我读懂了他的法则。厚一点的价格高一点,小而薄的就一两块一本。在悠闲的老板的经营法则里,书籍就是书籍本身,与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发黄的纸张破旧而难看,没有新鲜感,更无时尚可言。在时间的沉淀里,书籍价格骤降,价值骤减;在时间的隧道里,知识的创造者、收集整理者早已作古,又有何人关心该书。在作者那儿,书籍不是书籍,书籍是知识本身,纸张仅仅是本书曾经作为知识的载体罢了。在作者哪里,书籍是心血、是汗水、是凝集自己生命的价值。 打开《云南方言概况》,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马上就吸引你的眼神。例如大理人称癞蛤蟆(普通话)为“气鼓鼓”(普通话影响下方言),玉溪称“癞咕得”,昭通称“癞刻宝”,澄江称“癞浆包”;大理人称兔唇为“缺嘴皮”,玉溪称“豁豁”,昭通称“缺锤儿”等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叫法,即有不同的语言,表明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本身就是科学,而且是被普及的科学。每一种叫法和称谓本身就是认识和欣赏事物的方式方法之一。语言即对美认知,不分真善美丑恶,只是因地制宜,适合罢了。 旧书老板能说会到,也操着一口方言口音,但是否懂得这层意思就不好说了。由于在植物园攻读环境教育的研究生,对科学和科普有过一些思考。科学上,癞蛤蟆可以是两栖动物,可以使变态生物、也可以是化石、生理、生态、进化和动植物关系中的任意一种描述;语言上可称为气鼓鼓、癞咕得、癞刻宝,其它很多叫法,乃至其它语种,如toad;美学和认知上,癞蛤蟆表示皮肤,气鼓鼓表示会胀气避开天敌,癞咕得表皮肤和叫声,癞刻宝表皮肤和文化意义,各地方人群认知、感受和欣赏意义上不相同。对于科学研究或者语言研究,价值不菲。于生物多样教育,这种价值更为难得。各地对兔唇的称谓对于医学教育的价值不菲,这种教育也最有利与老百姓接受。 些许例子便能说明“旧书”的“价值”。恰逢今天早上刚刚参加完云南生态学会《生态系统-持续与发展》会议,外加前些日子在厦门参加“2010中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和“植物园年会”。几个会议上报告之差,之烂,且生活之糜,思想之窄,人心之乱。想着自己做研究、写论文的艰难,此刻见此“低贱”书,知识被如此冷对,怎能叫人不心疼? 2010生物多样性会议、植物园年会和云南生态学会上,举国上下生态环境的恶劣和“科学家”的无奈是最主要的旋律。大家都在鼓吹各自“功绩”,没有针锋相对的观点,没有丝毫有意义的对策。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问题被孤立为生态学相关学科的独角戏,没有社会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政客的参与。交流也只剩下晚会的举杯和鼓浪屿的深夜听浪。 开完会议,除了疲惫和大餐之外,貌似毫无意义,倒是王中宇先生发表在科学时报的一篇评论草原保护的文章 《面对走向消亡的游牧文化 (一、二、三)》更有视角,更为感触些。 面对继续恶化环境,生态学家和学者还能否发出“国破山河在”的感叹,或许我们都终要成为穿金戴银的老鼠。 那些“荣耀”的论文,又怎能耐得空气中的氧,耐得住时间。几年以后,谁敢说自己的“大作”又逃得过那几位斗地主的旧书老板的“毒手”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14 次阅读|3 个评论
披沙拣金之淘书
liudongyang 2010-11-22 21:16
似乎要成为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无外乎读书、买书、写书、编书。面对日益高涨的书价,买新书乃是断臂之举--------很要几坛勇气! 八十年代的书印数动辄几万,一个印张毛把钱左右;三十年过去,书价狂飙,一个印张最少250分了。前些年《读者》一个印张0.75元,在国内的杂志中应该是最便宜的,后来顶不住了,涨到了一块,相比之下还是不太高。大众的读物贵一些,可以不买,或者看电子版;专业的书,图书馆没有,只好自己买了。不到实体书店买,在当当和卓越上可以买到打折书,享受货到付款的快感,更不必劳神费力的在书城内忍受服务员的温柔提示--先生,这个地方不能坐;小朋友,这本书买了才能看! 在旧书中寻找自己心仪的图书,如探宝、猎奇,往往有意外的惊喜在等待。某日,到南湖一家书店寻书。遍扫书架以后,眼光锁定于书架的顶层,上面放了一些百科、词典之类,使人眼光一亮的是两本《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还带着塑料套封,上中下,缺了一个中册;看到此书,我慌不迭揽入怀中,20个大洋拿下。又某日,在书店内的一摞摞旧书中翻捡,一本精装的《手术图谱》跳入眼中,翻开一看,九成品相,还有印刷厂的合格证。里面的示意图画得那个精美,不得不叹服在毛爷爷的时代集体协作力量的伟大。67.5个印张,定价5.25元,1975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宝贝呀,12元纳入囊中。 更甚者,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不过两个月在旧书店又遇到了这本书,一版一印,禁不住手痒又以2元买下。一本在实验室,一本放于宿舍,这就是暴富者的两碗豆浆理论,喝一碗倒一碗,偶是用一本藏一本,不亦乐哉。《牛津高阶词典》现在已经出版到第七版,坊间流传的还有第四版,让我给碰上了。在一片小店内闲看,不经意在英语类书中瞄到一本简精装的词典,仔细一看是第四版的牛津高阶,奇怪的是没有定价,版权页没有印刷厂家。国内的规矩,每一本出版物版权页都应用印刷厂名,这一本为何没有?审看纸张,白而细腻,不像是盗版。不管怎样,先拿下再说。待慢慢上网一搜索,才知道自己寻了一件精品。这本四版牛高是李北达主译,在牛津高阶系列中,学界认为四版的翻译最为精到,后来者难以企及。这本书的书号是香港书号,却是简体版,可能的解释为内地印刷由香港牛津公司销售。如果是商务印书馆在内地销售,必有版权页和印刷厂名称。 某年秋天到华科帮人拿钱,去的太早,人家没有上班。便在华科内溜达,遇到两本《英汉.汉英生物学名词》,店主称是一位老教授留下让卖的,这可是经典书。我也知道这是经典,就是价格有点不太经典。软磨硬泡把其中一本买了下来,放于案头时时查看。在公交车上还想,要不把另外一本也买下,作为礼物送人。后来又把自己给否决了,拿书送人,太书生气了吧。 大城市就有这样的好处,文化资源丰富,流行的可以找到,经典的也不缺乏。《书法》杂志八十年代旧刊,在汉收集了有十几本子,价格在0.5元----1元之间。熊召政签名的《张居正》四卷本寻到了,村上春树的作品可以碰到,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也可以碰到。这些价廉质优的好书在书堆中沉睡,等待着人去寻找。披沙拣金,似乎夸张,在不喜书的人看来,那就是一堆废纸;而嗜书者却以为宝贝,每一本书都有自己传奇,寻到的旧书后面又有怎样的经历?只有在失眠时去想象了。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448 次阅读|4 个评论
何时读闲书?
whcuser 2010-10-22 15:36
这里的闲书是指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一般十几个小时,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之后是读闲书的时间。为什么读?有人算过一笔账,每天读15分钟,一年能看多少字、多少本书,多少年能成某一方面的专家云云。也有人说,无聊才读书,读多了是书呆子。其实,阅读是一种习惯,正如教育一样,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不少学生是本专业之外的书一概不看的,没有兴趣和习惯。 幼年时是听母亲读童话和睡前故事(虽然机会很少),自己翻图画书。初中之前,是看故事和漫画,给邻居小孩讲鬼故事,和同学一起看漫画。高中开始是什么都看,有字的东西就要拿过来瞄一眼,无所事事时就要捧本书在手才心里踏实,才不觉得虚度。在别人家里,大人们在玩麻将,自己就找本书看,哪怕只找到一本《母猪的产后护理》。以前看完《红岩》,我曾想自己会不会在牢里投降,因为没有书,可能会极度空虚,造成精神的缺氧。 买书淘书的经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有笑有泪。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利用零用钱在买,现在是用学校给的生活费,但买得少了。在家乡时每周末出去一次,不论风吹雨打和酷暑,母亲不赞成,认为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但我浪子不回头,和网瘾一般,我把买回的书藏在上面的内衣里才进门。书也被撕过,比如那本颜一烟的《盐丁儿》,母亲为此事哭过。 一直都是以买旧书为主,主要不为收藏。旧书便宜,内容和质量也好。在家乡打过交道的几位卖旧书的老头已经去世了两位,还有两位已年逾七十,不大出来了,小城的旧书业凋零,都在卖盗版的新书,新华书店里只翻不买,小孩子被赶。到大学后,周边有一些以卖3折旧教材为主的旧书店。而城市的旧书市场则以收藏的为主,奇货可居。在家乡的中学几年里,我曾以一块钱以下的价格买了几百本连环画,现在是不可能再有了。 本科时,每周要去校图书馆借几本书。囫囵吐枣地读,极少看第二遍,看过第二遍的书印象要深得多。平时借闲书看,考前借专业辅导书,应付考试倒也绰绰有余。当然也不逃课,不管讲得如何都硬着头皮听下去,此外四处找各类讲座听,倒也充实。 现在最看得进的书还是长篇小说类的名著。尤其喜欢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在图书馆翻得十指漆黑,书一拍都是灰,比较好的名著旧书常是无头无尾,包着牛皮纸,你就觉得以前的学生读书真是用功,好像吃书一般,相当较劲,你也想读一读。除淘得的旧书以外,这两年来在图书馆借阅的比较重要的书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萌芽》、《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鲁滨逊飘流记》、《斯巴达克思》、《奥德修纪》、《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莎士比亚悲喜剧》、《神曲》、《神秘岛》、《卡拉马佐夫兄弟》、《日瓦戈医生》、《大师和马格丽特》、《骑鹅历险记》、《坎特伯雷故事》、《娜娜》、《洛丽塔》、《雪国古都》、《到灯塔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追忆似水年华》、《刀锋》、《生活在别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乔叟文集》、《九三年》、《幻灭》、《果戈里小说戏剧选》、《死魂灵》、《鲁迅全集》的一部分、《青春之歌》、《巨人传》、《美学散步》、《罗马帝国衰亡史》、《理想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史纲》、《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艺术哲学》、《安娜.卡列尼娜》、《海底两万里》、《中国文化要义》、《社会学和我们》、《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近代》、《中国史纲》、《史记菁华录》、《国史十六讲》、《坐拥书城》、《艺术:使人成为人》、《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苏菲的世界》、《日本史》、《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上学记》、《心理学的邀请》、《西方哲学导论:中心保持不变吗?》等。很多有名的书看过之后,也觉得无非是那样。世界名著要选好的译者和好的出版社,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 现在晚上一般11点前能回寝室,12点半前睡觉,平均能看书半小时以上。早上8点余出门前一般也能看二三十分钟,有时起得晚了则不能看。平时包里放一本书,利用零碎的时间翻一番,公交车上、排队时等等。几本书同时在读,这几天看这本,前几天也许看那本,更感兴趣的书先集中时间读完。没兴趣的或艰深的书先放一放,或者将其化整为零,细水长流地读,慢慢消化。 因为带有休闲的性质,我向来是读闲书不做笔记的。但这几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旁边放一本薄的便于携带的笔记本,看到好词好句就摘抄下来,尽量简短,不必分类,就这么一行行地抄下来,长此以往所积颇为可观。有时可翻阅一下笔记,加深印象。当然暂时从来不回过头去看也没关系,因为摘抄的过程本身就是加深印象,阅读的过程也会更专注。 看闲书有什么用?具体的用处很难讲,很少有机会能显现。比如你学校里有一个什么书院的著名景点,你以前是去过的,观察过的,现在要你陪同外校的老师去参观。你就可以大谈一下了,历史、地理、建筑、文学、教育和政治等很多方面你都可以谈。
个人分类: 阅读|2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影两片,兼谈书价
liudongyang 2009-10-20 17:41
淘得旧书两本,一本为邓散木的《篆刻学》,1986年印刷,九成品相 。一本为李岚清的《原来篆刻这么有趣》,西泠与高教联合出版,2007年一版一印。两本价格适中,折合一个印张不到0.4元。 上高中时曾经借别人《篆刻学》,用一个月抄写了一遍,奈何没有毅力,自学不得法,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只好收手。近些年,遇到这方面的新书,翻翻而已。 今日之书,不比十几年前,动辄一个印张就是两三元,一本册子几十元。所以,购书只买必须的,高教社和科学社出版的系列生物学专业英文影印版图书很好,黑白印刷,有些配有光盘,定价不是太高,这样的新书还可以咬牙买下来。与书画有关的书价高的离谱,一个印张可以到七八元,也许书画书籍属于奢侈品或者是有闲阶层的读物?这样的书非我专业,只是爱好,既然太贵,就不买为是。碰到书法篆刻方面的旧书,心痒难耐,总想买下来,这种书比其他的旧书价格略高,还可以承受的起。东一本西一本的买下来,也买了不少。 武昌的旧书店就去过那么几家。武大门口的集成,博文和二楼旧书坊;华农校内的四家,校外的四家;湖工门口的一家;南湖松涛苑的刘氏书店。可以淘些有用的教材,几本闲书,买些童书,仅此而已。淘书的乐趣在于在一推书中找到质优价廉的好书,然后慢悠悠地与老板砍价,砍下些许,心中便窃喜。抱回家中,兴奋不已,以湿布擦拭,题字盖印,束之高阁。说白了,是一种占有欲在作祟,生怕别人买去占了便宜。女士有逛街的嗜好,小读书人有逛书店的癖好,异曲同工也。 读书的人嫌书价高,而出版社似乎抱怨学术书定价上不去。有时见出版社拿欧美的书价来说事,称他们的书价如何的高,我们如何的低。似乎不问一问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有多高?住房医疗教育的消费有多高?刨去这些,书价再高就不是书了,那是奢侈品了。 感谢那些旧书店的老板,他们从废品中拣出旧书,使我们每月生活费少支出一点,能够买的起书,虽然是二手的。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13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淘书之乐(老蠹说书之2)
lxh2009 2009-7-24 15:40
西 汉时期的刘向 曾经这样 说: “ 书犹药也,善读之 , 可以医愚。 ”余自忖资质平平,又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邪说,因此不敢不殚精竭虑、想方设法弄些书来读,希冀好歹能提升点自己的 IQ 指数和气质人脉。天长日久,竟养成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于我来说,还要乐滋滋地附庸风雅,加上一句“不可行无书”,或曰不可一日无此君、读你千“篇”也不厌倦! 喜欢读书,自然就要八方罗致,面对越来越繁荣昌盛的出版业,你必须得练就披沙拣金的功夫,从文字垃圾中寻找到真正值得去读的东西,也就是本文文题所说的“淘”。守着偌大的国家科学图书馆,仍然不遗余力花钱去买书,不断增加私人藏书的同时,挤压自己的家庭生活空间。这在有些人看来,不是痴就是傻!只是个人觉得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是不会精明到只到图书馆借阅,或者到朋友那去蹭书而舍不得花这点“冤枉钱”的,喜欢的东西自然也是值得去拥有的。 于是总爱在闲暇的时候,逡巡于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或是网络书店疯狂搜索——这其中,去得最多的当属旧书店或路边的临时旧书摊。周边诸多旧书店老板都是我的熟知,我对他们每个人的脾性、店内藏书特点以及砍价策略等情况了如指掌。进店后,目测、扫描、挑选图书,之后进行价格、版本、品相等的比较,最后和老板讨价还价,一如农贸市场“提篮小买”的大嫂大妈。 最早的淘旧书行为,估计应该是在 8-10 岁期间,详细时间已不可考。记得是替家人去废品收购店卖旧报纸,称重完毕,送报纸去后面的仓库,在把报纸往半人高的废旧纸品堆上倾倒的刹那,瞥见脚边躺着一本本厚薄不一的图书,遂捡拾起其中一本《虹南作战史》翻阅并立即被开篇的惊险战争情节吸引(这本书至今只看了开头而没有完全读下去),直到店员进来催促,还不肯离去。也不知当时哪来的勇气,竟和店员密谋勾结,拿走了仓库里两本旧书,同时扣除等重的报纸抵账。事后家人颇有怀疑我挪用公款买冰棍吃的意思,而我却如获至宝暗地里偷着乐了好一阵子。所谓三岁看长,自小有此恶习,长大了也就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现如今,仍时常有不顾身份颜面,深入废品站仓库“扒渣子堆”的恶劣行径,不但不知悔改反而乐此不疲。 某年某月某日,于下班途中,窥见路边两农民工兄弟翻检刚回收的一堆印刷品,心生谋夺之念,开始上前搭讪,知其刚从附近住户家中收完货出来,正准备打捆后回废品站。奉送香烟二支,陪抽一支后,从中挑出三五本书,主动提出以废品价格的 2 倍交易。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宾主拊掌”而“其乐融融”! 淘书之乐,乐在哪里?没有系统考证过,粗粗说来,应该有这么几点吧: 其一,满足精神需求。多淘一本书,多读一本书,就极有可能使自己的智商增加若干百分点,何乐而不为? 第二,一个便宜三个爱,虽然现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买书的经费预算也足够,但通过运筹学、最优化等智力运算的结果,时常赚点便宜总还是令人快乐的事。 第三,体会较深的就是一种“发现的快乐”,从大量的废纸堆里费老大劲找出一两本好书,总会让人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最后,似乎还有一种不太好意思讲述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那些前人“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著作(当然不是指当前大量泛滥文化市场的垃圾图书),被人到处抛弃,甚至随时可能遭遇碾碎、打浆的命运,多有不忍,得啦,花点钱,买个座,暂且去咱们家架子上栖身吧! 理由可能还会有很多很多,期望有同好者不吝教我!
个人分类: 老蠹说书系列|3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书论斤卖
liudongyang 2009-7-9 22:02
暑期长假,妻儿由安阳杀到武汉,体验武汉夏天的彪悍。 书影之一 我做试验,她们两人也要找个事情做,看书是种好消遣。坐火车带书是最不浪漫的事情了,书太重,行李又多,只好在武汉买书看。听校内一位旧书店老板介绍,在南湖附近有一家旧书店,三块一斤,武汉三镇就此一家,书价实惠,品种又多。遂于中午骑车20分钟找到书店,名不虚传,均是旧书,最早的是毛爷爷统治年代的书,最近的是去年九月出的书。挑了十七斤的儿童百科图书,名著彩图版,经典童话。用装土豆的袋子捆在车后架上,回到住处,小家伙很满意,尤其中意《西游记》的彩图版。 有了这些书,小家伙有事做了,我也少点担心他看太多的《奥特曼》和《金甲战士》。以后他学什么,做什么,我尚未有详细规划,只是希望他养成看书的习惯,在物质贫乏的日子里,还有精神在支撑。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13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同城市的淘书经历
liudongyang 2009-2-21 20:27
一直在过学生的的穷生活,买书的选择多为旧书。旧书的好处:一是便宜,我等可以承受的其价格。二是可以发现些好书,尤其是年代久远的书。 高中时以骑自行车为主,在南阳农校和师院的门口常有旧书摊,我买过文史书和书法字帖,一元或者五毛一本。当时的书多是倒闭的国营厂图书室的书,上面盖着不同厂子的红印。当时遇到解放前的一批杂志,有纪念鲁迅先生的专刊,摊主要价二元一本,加起来有三十几元,无奈生活费太少,没买。后来旧书涨价,杂志也有了收藏价值,我只有懊悔,说不定买下来现在也增值了,可以作为传家的宝贝。今年春节回南阳,初四在南阳公园的西北角,一溜摆了五个旧书摊,平时有城管看着,春节松一点,书摊才敢摆的这么明显。淘了一本87年的南阳县志《人物》简编本,一元。 上大学时,学校门口常有旧书摊,从那里买了不少《英语世界》的旧刊,包括创刊号,这批杂志一直留着,英语世界杂志我还订着。学的专业为兽医专业,旧书很少,倒是中医学的旧书多,也对这东西感兴趣了一段时间,最终没有坚持下来,这批书毕业时有卖掉了。在河南师大的门口和新乡公园西侧的新大街有旧书店(摊),旧城改造,旧书店也没有了。周汝昌的先生的《书法艺术答问》,小簿册,我买了两本,共一元,一本送人。这本书讲书法笔法很透彻,没有大部头理论著作的艰涩,篇幅也短,是一本好书。最近在学校图书馆见到周先生的这本书加以添加,配图,变厚。定价变成了几十元,我看了一下内容,与八十年代出的《答问》主旨思想离得不远。 在安阳火车站有一彰德旧书店,书店两个小房间,均是旧书,从中淘过若干本儿童画书和英语字典,很实惠,印刷质量精良。后来老板把书价提了起来,见到好书就多看少买了。 在兰州上硕士,学校在安宁区,是兰州的科教文化区。西北师大,费家营十字均有旧书摊,买过英语杂志,买过来楚生篆刻艺术,值得珍藏的是一本英文版动物学,800多页,10元。书摊摊主有两人对书的行情把握很到位,文史与书法,中医类的书价格很高。对我来说,翻翻而已,买不动了。高校周围的旧书店多卖教材之类,半价或者三折,偶尔买与生物学相关的教材,毕业时送人或者成废纸了。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1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夏
nestpen 2008-12-20 23:18
-------------------------------------------------------------------------------- 潘小松:长夏是把玩旧书的时候(外一篇) 打印 1# 2006-7-28 12:58 x2 只看该作者 出处:博览群书 2006年第7期 长夏是把玩旧书的时候   瓜田豆棚小溪林荫都不再是邻近之所,长夏可以消消暑的,想来也就是把玩旧书了。天凉的时候,外面有许多东西诱惑着你,你于是不耐烦去整理那些积月淘来的旧书,任凭它们在书房的墙角躺着。远处的旧书市场因为天气炎热你实在懒得搭车去了,这个时候开着空调读读旧书是比较写意的事情。书哪怕是枯燥的、旧时出版的《英汉化学新字典》,你也会把颜惠庆替徐善祥写的序读得津津有味。你从此知道原来在1944年in海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印行过这样一本工具书。你还发现自己居然淘到过两本,一本米黄色封面,一本黑色封面。于是想到假如用一个夏天把历年淘来的旧字典都前言后记地翻一遍,会不会产生写一部近代双语词典史的念头。且慢,你转又一想,连字典词典辞典都没有细分出来如何能够定书名。字典倒有现成的源头可溯,可词典呢?该用双语词典的说法还是双语辞典?看来问题并没有那样简单。然而,你终究是开始做了,在这无尽的夏日。或者,你索性不要动任何写书的念头,从从容容地享受一下随便翻翻的乐趣,让术业都见鬼去。这种时候也容易思接千里地与《死魂灵》里的乞乞可夫见上一面,或者去八道湾体会一下周作人叫苦的茶。人其实有喜欢书的天性,藏书的癖好却是受了某种蛊惑的。三九天手冻得都要掉了还去淘书,很难用为了书的增值去理解的。淘书是一种快乐,哪怕是拿起别人最看不上眼的便宜书,比如俄文版的高尔基文集零册。一旦有收藏的意识就不一样了,收藏与性情有时发生龃龉。因为收藏容易把原来浑然天成的乐趣理性化了。所以我们常发现收藏的人患得患失,寝食难安。   我的书柜里存有两册外观朴素而大方的布面硬皮书,那是何其芳先生读过的《诲涅诗集》,是许多年前在中国书店买到的。更早的时候我读过何其芳和巴金先生的来往书信,知道有时候巴老也托何先生替他到中国书店买书,并且详细到购买德文版的海涅诗集。我不知道手里这两本书是不是他们往来书信的结果,因为只在第二卷的扉页上看到何其芳读,1973年北京的字样,那是很秀气的钢笔字,像何先生的名字一样。这套海涅是1955年柏林(西)版的,跟我后来从萨尔茨堡背回来的6卷本海涅出版年份差不多,但给我的感觉是后者的富丽堂皇装饰金粉气太重,远不如前者可爱。这是我最近把玩书籍后回归自然的一种感觉。其实我们爱书,大可不必以古董家的眼光来看待书的。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在藏书成为风气后,大家似乎忘了,原本的喜欢书是浑然天成的,并没有过多考虑版本的因素。大作家里巴金是喜欢藏书的,但我好像没有读到过他以文献家的方式写的关于旧书的文章。我只记得塞纳河畔他徜徉书摊的身影,这身影一定也铭刻在他带回的许多外文珍贵书籍里。我之所以不用珍本书籍,是因为感觉最近爱书的人都沾了点古董气,大抵不从喜欢书这个角度谈书,而是从收藏的方面来议论旧书。慢慢的,原本很引人入胜的文学家故事成了藏书的人自己的买书故事。我自己前些日子的文字也露出这种苗头。手里拿一本文学研究会丛书、郑振铎翻译的加尔洵著《灰色马》,先入眼的竟然是版权页上的印花税票。这是写东西受到藏的影响的明证。我们忘了是因为喜欢文学而喜欢上书籍的,并不是因为喜欢集藏而喜欢读书的。我在另一篇幡然悔悟的文字里很怀恋了一下从前凭阅读的兴趣恣意淘英文世界名著的岁月。当时只是钟情于那些响亮的书的名字和人的名字,并不在乎它们的版本怎样的。5块钱买一本有鲁迅印章的《小约翰》,并没有想它日后可以值500块的。那个快乐的淘书日子,不再有了。现在玩旧书,连人弃我取也难了。报纸电视让举国的百姓都认为老东西是好东西。假如你经常买旧书,这样的话一定熟悉:民国的厂淘书本来是寂寞而孤独的爱好,现在居然如前些年集邮一样热闹,看样子我得换一种爱书方式了。      还语言一片纯净的天空      在郑述谱先生写的《词典词汇术语》(黑龙江人民版2005年1月)里我读到《格利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议论英语的文字:我们的语言极不完善每天的改善远不能抵消它每天受到的践踏。他老先生认为英语不如西班牙语、法语和拉丁语那样精炼。我倒是从上文的翻译看出白话中文也缺乏锤炼。1764年,五家出版商建议约翰逊编写词典以净化英语。结果是约翰逊日后成为英语词典的代名词。我是因为对搜集老字典词典有兴趣才阅读词典研究方面的文字的,并不想担起净化语言的重责。只是,阅读过程中实在经常被缺乏锤炼的语言败了兴致,才明白净化语言匹夫有责。每天的改善远不能抵消它每天受到的践踏,无论怎样读都不很中文,很别扭。这大概是翻译面临的尴尬了。译者很照顾原作者的文字路数,但没考虑到他的译文是给中文读者阅读的。关于翻译的不可为,译佛经的鸠摩罗什有一段话很杀风景:他说译文就如一个人吃完后吐出来的东西。把美妙无比的梵文经典翻译过来给人看,就像拿自己吐出来的东西哺人。话虽恶心,但是实情。人们往往容易感觉说实话的人所言不中听,却常常不在意语言的不纯净给人带来的不堪。   再举一个阅读的例子吧:我是因为手里有一部广学会印行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一部山西大学堂在上海印行的《天文图说》(都是百年老书)才萌发了阅读李提摩太的生平事迹的。左盼右盼,盼到一本李的回忆录中文本。译者们的辛劳我十分理解,但我实在不相信李提摩太周围的人会写这样行文的祝寿信给慈禧皇太后:夫人:依据上天的旨意,您,尊贵的皇太后陛下,在史无前例、内外交困的危机关头,承担起整个国家的分量前几天我跟朋友说最近不看外国书,其实就是阅读心态处于两难的境地(周汝昌先生若读到此一定会说我们中文不这样说话):翻译的书籍看了觉得语言上不过瘾,读原文又影响中文写作的文气: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是干脆找中文书来看,又借以消夏。   这看就觉出周汝昌先生文字的美宋。于是遍找他的著作来看,倒不仅仅为了他的红学。昨天晚上看的是《文采风流曹雪芹》(书海出版社2004年3月)。周先生的文字娓娓道来,我倒没对故事产生兴趣,却对梁归智教授的序很是关注:梁教授说周先生主张把红学放到新国学的地位上来考量是对的。红学产生一百年来正是中国经历西风狂吹的时候,欧化深入至日常语言和文学欣赏的角角落落周先生自己也是经过西方文化洗礼的,年轻时读的是燕京大学西语系。结果发现欧美的文化并没有那样美丽而符合理想,于是回归。很多学生跟他说读近年学子乃至学者写的论文,感觉缺少文字的美感。他老先生认为这是科技文明的副产品。他说数字生存如果以中华文化为代价,那太不值了。我这里并不想讨论文化的宏大理论,只是告诉读者近来之所以找纯粹的中文书籍来读,是为了净化自己的语言,这种迫切有如净化心灵的渴望。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拿起中文的书籍阅读都像读周先生的《天地人我》那样舒服,人人的语言有一片纯净的天空。 原文链接: http://www.yuedu.org/thread-716-1-7.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